Tuesday, May 31, 2005

EQ可以教導嗎?

EQ可以教導嗎?

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智商

主講/林文瑛(大學副教授)

自從尼爾高曼所著的《EQ》在台灣熱賣五十萬本以後,「如何提高EQ」已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

但,EQ是可以被教導的嗎?當我們說一個人的EQ很高時,似乎代表這個人十分善於控制情緒,既不會隨便發怒,也不隨便表示個人的感覺。如果根據這樣的說法,我們豈不是要教人不問青紅皂白,一味拼命的自我克制、自我壓抑,對自己所不贊成的事,虛偽的盡說一些客氣與逢迎的話?這樣的好好先生,就算EQ比較高嗎?

提高EQ,並非壓抑情緒

可見,所謂的「提高EQ」,並不是笑罵由人的鄉愿,而是教人要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場合,以適當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情感,並非一味隱忍,為了顧全表面的人際和諧而隱藏自己真正的情感。甚至對於有違社會正義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扭曲自我的價值觀,只求息事寧人。

若以這個角度來談如何提高EQ,首先我們當然必須了解,人的情緒是怎樣上來的,才能找出一個適當的方法來表現它,而不是一味的壓抑克制。

情緒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對於對方情緒的理解,一個是對自己感覺的理解。前者即是指「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像有些小孩子看到別的小孩在哭,他也會跟著哭起來,這種感同身受的心理,可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經過歲月洗禮和人事磨練,人們的同理心也會更加細緻、成熟。比如有個人失戀了,他說:「沒關係,我一點都不在意。」但他的眼角卻泛著淚光,聽的人就知道他心裡其實是很難受的,這就是一種同理心。當我們能夠以同理心去體會別人的感受時,就會用比較適當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這就是一種EQ。

EQ的另外一部分是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感覺。因為,當自己的情緒上來時,我們常常會被當下的憤怒,弄混了自己的真正想法,忘了自己究竟在生什麼氣?這就好比有時候,我們聽到別人說了一些刺耳的話,難免不愉快,但是如果你能夠克制一下,等對方把話說完,知道他的真正意思以後,再來看看自己應不應該只為他的措辭不當生氣,那就是自我克制。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證明,比較懂得自我克制的小孩子,日後的偏差行為比較少,反之,容易衝動而情緒化的小孩,比較容易出現偏差行為。

自我克制,目的在學習自主

自我克制,對大人來講很重要,對小孩來說更重要,因為青少年血氣方剛,容易衝動,常在一時情緒上來時做了某些事,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就像我們買了一雙新鞋,剛開始時都會很愛惜它,可是一旦弄髒了,就會覺得反正已經髒了,再髒一點也無所謂。青少年做錯事,有時後果一發不可收拾,就是這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平日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應讓孩子學會如何自我克制,包括幾點鐘玩電動、幾點鐘看電視,他都必須規範自己,在做完功課,或做完其它應做事情之後,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你覺得孩子沒有辦法好好去做自我規劃時,父母有責任去引導他,而不是以處罰來強制要求他。比如你可以跟孩子約定,他必須在七點以前把功課做好才能看電視,讓他有機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剛開始,他可能七點時功課只做了一半,就吵著要看電視,你要有耐心,明天照樣用同樣的方式,看看孩子有沒有進步。如果他的電視只看一半,又回去把功課做完,你應該給他更大的鼓勵,比如准許他多看半小時的電視,對孩子而言,這是個意外的驚喜,意謂他只要能夠掌握自己的時間,就可以換得更多的自主,這跟父母強制要求他是不一樣的。

曾有一位家長告訴我,他的孩子目前才就讀國中,每天晚上都要花將近一小時的時間上廁所,不論父母怎麼催,希望他早點上床去睡覺,他仍是要拖到十一、十二點才會去睡,長期下來,真令人擔心影響到他的發育。我女兒也是一樣,每次洗澡都要洗上一個小時,讓人很不能理解,而我的方法是跟她一起洗洗看,看她到底在做什麼,結果我發現,母女共浴時是我們最快樂的時間,女兒喜歡邊洗邊唱歌,並告訴我她在學校發生的一些事情,還有她看過的電影等等,在裡面我們可以非常自在的放鬆自己,十分快樂。

反觀孩子上廁所的問題,其實在這一小時裡面,可能他並不是所有時間都在上廁所,他可能在看書,在做白日夢……,在那段時間裡,他可以享受完全的放鬆、不受干擾,如果媽媽只是擔心他太晚睡,不妨建議他把這段私人時間提前,或是幫他找其它比廁所更好的地方,給他一個可以獨處而不受打擾的私人空間。

做好榜樣,引導孩子正向發展

講到所謂的EQ,我們強調的是情緒的表達和理解,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要教他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之外,還要教他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說,有些孩子跟同學講電話時眉飛色舞,一放下電話,媽媽問他:「你們在聊什麼呀?」他就拉下臉來說:「沒什麼!」你問他:「不開心嗎?」,他說:「沒有呀!」可是他的臉明明就很臭呀!

親子之間,往往就因為這種行為與認知上的差距,弄到自己生悶氣,對方還覺得莫名其妙。記得有一次,小孩問我說:「媽媽,你看起來好像不高興。」我說:「沒有呀! 」,他說:「有!」我去照鏡子,發現自己確實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其實只不過在想些事情,卻讓人以為我在生氣。

這時我才知道,即使是面部表情,我們都必須顧及旁人的感受。在教導孩子時,我們也要讓他知道,他的臉部表情會影響到別人的情緒解讀。小孩子通常會把情緒寫在臉上,所以大人很容易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他們需要一個能夠真實表達情緒的對象,當他難過的時候,知道可以向誰傾訴,而這個人在他表達之後,能夠引導他去思考一些問題,讓他得到合理的情緒紓解,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我們想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能用同理心去體諒別人的情緒時,不要忘記,孩子終究只是孩子,他們在情緒上來時,多數只想到自己,可能還沒有辦法去推想別人會不會受到自己的情緒起伏所影響。換言之,當我們談到情緒的時候,很大的一部份是跟「判斷」和「認知」、「思考」有關係,不能要求小孩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考慮父母的處境,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兩件事。

第一,扮演客觀的分析者,了解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傾聽他的心情,提高他對情緒的認知能力。畢竟,跟父母相比,孩子的人生經驗較少,對人性的認知也很有限,所以需要我們幫他釐清各種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不再一直陷在情緒化的錯誤認知當中。

第二,做孩子模仿的對象,讓孩子從我們身上,直接看到父母如何處理衝突和情緒,藉由模仿來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藉由模仿,了解到在大人世界裡,成年人是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怎樣建立恰當的人際互動關係。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EQ確實是可以教導的,當我們希望孩子在情緒上有比較健全、正向的發展時,我們父母就得挑起教育者的責任,而家庭氣氛就是幫助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關鍵。

換個角度,即可扭轉負面情緒

女兒唸國中時,在學校看到一些穿著奇特的「大哥大」、「大姊大」級人物,裝扮和行逕常惹人側目,女兒和她同學只是看了他們一眼,就有一個大姊大衝過來,瞪著他們說:「看什麼看!」一副要揍人的樣子,把她的同學嚇壞了,幸好我女兒馬上說:「喂!你這是幹什麼?她剛剛還說你長得好漂亮喔!」那個大姊大臉色才緩和下來,悻悻走開。我聽完後開玩笑對女兒說:「妳好虛偽喔!」她卻很不服氣說:「你為什麼不說我好機警呢?」

可見同一件事情,看的人角度不同,認知上就有很大的差異,同樣是「看」,可以解讀成因奇裝異服而看,或是不屑的看,也可以是讚美的看,解讀的關鍵在於健全的自我概念所帶來的自我克制。

往往只要我們轉一下念頭,就能扭轉原本的負面情緒,何樂而不為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