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3, 2005

人生來去

生死是個人切身的要事,
不是經過自己反芻的經驗和觀念,
並不能融入生命的底層,
使生命自然的流轉。


在這片大地上,人潮來來又去去,我們也跟著芸芸眾生湧了進來,有一天,我們亦將退出人間的舞台。人生是什麼?大多數人對於這個問題,一則很難想出答案,另則似乎因生活忙碌無暇深思。對年輕人而言,這件事情看起來好像不很急切,日子只要過得順遂平安,過一天算一天,其他事情就無須言說了!

很多人的人生態度大概都是這樣,不到大事臨頭,不會去想些切身的事情。頂多是哪一天心血來潮,翻開多年累積的相簿,乍然發現年華老去時,偶而才一陣喟歎而已。平日但覺得現在的自己活得好好的,想什麼生死大事?何必那麼嚴肅,自尋煩惱?到時候,逃不掉,只好接受囉!

問題是每一個人都會發現,自己小時候的模樣還滿天真可愛,年輕時也長得英挺健壯、亮麗動人。然而一轉眼數十年已經過去,現在的身材相貌,再怎麼用心維護、裝扮,絲毫也掩蓋不了老態。年輕時的矯健身影和飛揚的神采,逐年看不到了!在攬鏡自照時,不免欷歔感慨。真的我就這樣老掉了嗎?如今非要認老不可嗎?可是不認又能如何?畢竟氣血已經大不如前了!回憶年輕時意氣風發,現在縱然雄心萬丈,可是體能和形貌的確衰老了,無論生活或工作都不如從前了,即使想逞強也力不從心,想不認老都不可能了。

幾十年飛快地過去,在別人的眼光裡,自己的身份早已從青、少年升格為中、老年人,很多時候自己還不知道呢!在外面行走時,過去被小孩子稱為哥哥、姊姊,後來升格到叔叔、阿姨,突然有一天開始被稱為伯伯、爺爺或奶奶、婆婆時,才警覺到自己老大不小了,然而內心還是十分驚異和疑惑:啊!自己真的有這樣老嗎?

身體固然逐年在衰老,然而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似乎深藏在體內的心境,卻依然故我,一點兒也沒有跟著老去,不是嗎?很多老人不服老,還繼續逞強,有時候搞得孝順的年輕人不知如何是好,這不是「心不老」的證明嗎?相對於身體,心境為什麼沒有老得很明顯?這是什麼道理?多少人曾好好想過,這種現象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偶而會想,時光過得真快,人生一世到底又為了什麼?小時候總希望自己快快長大,過了三十歲以後,卻希望時間不要跑得太快!這樣前後矛盾的心理,到底隱含人生在追求什麼?要過怎樣的日子,才會覺得是貼合自己的心意?這類問題想起來總是一連串,可以問個沒完沒了,問到後來大概都會把自己問糊塗了!

無盡的人生疑問,通常愈到年紀大時愈會去想它,眼看著人生都快走到盡頭了,還沒有得到一點答案,很多老人的內心都很無奈,於是喪氣話難免掛在嘴邊,讓人聽了不知該如何寬慰他們是好。尋求生命的意義是人生的要務,也應該是每個人心裡最想要的答案,如果一直無解,窮此一生很難解開心中的困惑和不安。問題是有多少人真正想通過?

實際上,古今中外人類的文化發展,衍生出數不清的文明產物,為的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深入地追溯到根柢,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的文明給人類的寄託,不就是為了安撫一顆顆懸著的心靈嗎?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地努力,不也是為了找尋能安心的人生答案嗎?可是生命的源頭卻是那麼深邃幽渺,到哪裡去尋求一點指引或提示,讓我們找到那源頭的活水?

走過一生,每一個人都有悲歡離合,也有甘苦得失,很多人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總是感慨萬千。好命一世的人,固然福祿壽禧樣樣俱全,但還是覺得一切如過眼雲煙,不可能永遠擁有,終究有必須放下的一天,到時候縱有千萬般的不捨,也都得拋下所有的榮華富貴,孑然而去;至於憂勞愁苦一輩子的人,不知道渡過了多少坎坷的日子、磨掉了多少年輕時的神采,流盡了淚水和血汗,最後還是黃土一坏獨對風月,想一想:這樣的一生,真的也算有意義嗎?

不論是幸與不幸的人生,上蒼似乎是一樣平等地對待,催著大家一起老去,絲毫沒有偏袒,都要放下一切走出這個世界。從世世代代的起承轉合來看,大家都是人間的過客,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在原地不動。生命就這樣流轉著,所謂「無常是常」,變動不居才是最自然的定律。這在太極圖上,中國人的生命哲學早已悟出了這樣的道理。

雖然我們都是大自然的過客,但是在各自的人生裡,努力和懈怠的人會學到不一樣的功課,選擇過怎麼樣的日子,就會得到怎麼樣的歷練。大致上,人生是苦樂參半、成敗互見的歷程,極其如意和坎坷的人生總是佔少數。這好壞參半的日子,最能啟動生命的活力,讓人能夠不斷地發揮潛能,克服各種障礙、創造奇蹟。許多人經歷過這樣的人生歷練,都會刻畫出多采多姿的生命故事,既成就他們自己,也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真諦,促進我們今生的學習成效。雖然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親身的經歷,卻讓旁觀的我們也能體悟心靈的成長。

在每一個人的故事裡,總有許多值得參考的經驗,將我們的人生做了各種的改變,增添了我們一世的情節,變得豐富而不可預期。現在的我們,不也是在故事的情節裡,不斷經歷各種衝擊、不停轉換角色嗎?這些正在上演的人生情節,將來是否也會成為精彩的故事,值得別人參考?這就要看編、導、演三種角色一體的我們,怎麼發揮智慧來走過今生了。

自己的過去要常常回頭檢討,才可以幫我們了解為何以及如何走這樣的人生之路。例如想一想往事,為什麼我會做這樣的選擇?為什麼不是做那樣的選擇?當時是怎麼想的?對未來我的希望或信心在哪裡?我還有什麼是該做的事情?對於自己的一生,到目前我掌握了多少?生和死,我參透了什麼?今生的親朋好友,我和他們是什麼緣分?我的心胸中能接納多少種人?我能承擔多少不同類型的事情?我每過一年或幾年,在心智上有沒有長進一些?活在這個世上,我該扮演什麼角色?所有這類的問題,雖然都不是很容易回答,可是全都要面對,都不能全然逃避。

生老病死的歷程,從古至今始終都一樣,縱然彼此會有些差異,基本的動向從來沒有變過,既來之則必去之,沒有人能夠豁免不必走這條路,沒有任何自由可以選擇不要這樣,大限到來都要走出這個世界。想要裝迷糊、認為事不關己的人,只能欺騙自己於一時,卻騙不了面臨生死時的良知。

何況我們的文化裡,向來都認為生死事大,怎麼可能不去面對它呢?因此過去的人,累積很多代人的經歷之後,設立了許多婚喪喜慶的儀式,成為大家依循的習俗。可是一代一代不斷的添加,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卻是無關宏旨,不分青紅皂白,通通加在一塊,變成繁文縟節,令人望而生畏。這些禮儀形式到了近代,愈來愈與時代的步伐不協調,使得有些人對它非常反感。於是,不管當初傳統儀式設立的宗旨是什麼,也不考慮它的教化功能何在,一概都以迷信或不科學的罪名,嚴厲地批判、貶抑、摒棄、或摧毀它,變成隨著自己的好惡而做,沒有適度的章法。這也使得後來的人,碰到生死的大事時,總是茫茫然不知道該怎麼應對進退,到頭來不是胡做一通,就是被牽著鼻子走,既花費精力、金錢,也惹來一肚子懊惱和氣憤。

生死為什麼是大事?人類社會一切活動或理想的追求,不是在有生命以後才可能做事情嗎?這一切不也是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終結嗎?所以生死想當然爾是很重大的事情,實際上可以說是人間最重大不過的事情了。這麼重大的一件事,在教育上應該列為主要的課業,可是我們似乎不是那樣認知,好像那是個人自己的事情,追求現實的目標才是教育的重點,以致於發展出許多不尊重生命的文化,令人有物質生活豐足,而精神卻逐漸感覺不安的情況。有很多人常常慨嘆:今世是何世?何以亂象一天比一天令人難以料想?將來會是怎麼樣的世界?真教人不敢想像!

要如何了解生死大事?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在有生之年,我們是該努力以赴,否則很難了解「死」是怎麼回事。有生就有死,反過來說,有此生死一段人生,也應該有生前死後的「生命延續」。說它是生命延續,很多人都無法想像和接受,因為沒有身體之前和之後,生命會是什麼都極其不可思議,該如何取得一點線索,才能整理出思考的路線,在講究物質證據的時代,這確實是很多人的困惑。

生和死似乎只有一線之隔,不是在這邊,就是在那邊。生既然重要,死也一樣重要,都是生命的重要問題。弄清楚任何一邊,都有助於了解另外一邊,因此我們不應該避諱談論死的事情,兩方面都應該弄清楚。

孔子認為了解此生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死為何事,反過來也有相似的意義,兩邊都值得觀察思考。弄清楚到某種程度,就不難明瞭人生的意義。也許我們會說釐清生死大事,是宗教家和哲學家的事,到時候我們聽聽他們的說法就可以了,然而生死是個人切身的要事,不是經過自己反芻的經驗和觀念,並不能融入生命的底層,使生命自然的流轉。在觀念與諸多事實互相矛盾與衝突中,受苦受難的是自己,而不是那些宗教家和哲學家。

我們怎可認為事不關己而置之不理?生死的問題,縱然想一想好像是空想,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就生命的學習來說,也不會是毫無意義,因為這會撥動生命的絲絃,產生一定的繞樑餘音,有機會逼近真正的答案。


生命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真的是從精卵結合那一刻才開始的嗎?或者更早一點就有了?無身之時就沒有生命嗎?說它有、或說它沒有,要看自己站在什麼基礎上,各自堅持立場,其實都很難說服別人,大家都會認為那只是見仁見智的信念,誰又能說對錯在哪一邊呢?

可是,許多慢慢走過不惑之年的人,似乎彼此的看法愈來愈相近,也許經驗多了,逐漸相信很多事情都是事實;也許是心智愈來愈圓融,不再那麼偏執武斷,面對很多事情懂得等量齊觀,看出以前所看不到的通性。因此對事情的態度、思維、或考慮,變得比較通融、有耐心,也有智慧。

解決事情時能兼顧各種考量,覺得心中的論事標準沒有那麼僵化,可以包容很多事情。尤其是面對生死,變得比較敬重和謹慎,不會隨便批判和論斷是非。不過走過這一生,在我們的心裡,還是需要有些情理依據來檢視自己的人生,才不會走入歧途,否則就有許多盲點,生命的趨向自己無法作主。通常,我們會這樣選擇信念,它要愈簡單愈好,並且可以詮釋很多現象,解決許多心中的問題,這就會成為大家共同堅持的信念。

如果接受在有身之前沒有所謂的生命,這就是唯物觀的信念。生命的存在要看物質的證據是否存在。這樣的觀點很符合自然科學的主張,我們也可以不費心去想那麼多事情,一切變得以身為準則,這會讓人覺得生命就是一堆元素的組合,很乾脆卻很膚淺。人人都明白生命現象非常複雜、多變、神奇而且難以預料,太簡單的信念畢竟無法解釋很多情況,因此沒有辦法覺得滿意,尤其一再面對奇妙的生命現象時,我們的知識顯得既簡陋又卑微,久而久之,自然要另尋他途以求得解答。

相反的,在有身之前如果認為有生命,雖然會引來一籮筐的問題有待回答,不過比較能一以貫之,可以為許多生命的奇妙現象講出個道理來。比如說在無身之時就有生命,那它會是什麼樣子?也和我們現在一樣嗎?還是完全不一樣?有重量、溫度或體積嗎?生活在幾度空間裡面?是否和我們同在一個空間裡?離我們是遠還是近?他們怎麼生活起居?他們有時間觀念嗎?怎麼計算?是時分秒的算法嗎?如何和他們溝通?對我們有何影響?他們看得到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嗎?他們有多少?在他們的世界裡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是他們來入胎成為人的嗎?他們是否來去在兩個或多個世界之間?此生彼滅、此滅彼生就是這樣嗎?我們是否受他們的牽制?胚胎發育和他們的來去有什麼關連?入胎是誰的主意?過程是怎麼進行的?基因難道不是生命的起源嗎?地球上的眾生是如何產生的?來到地球上過此一生,到底為了什麼目的?

談到人生的意義,就必須先談生命的本質,再來談它的起承轉合所遵循的動向,有了這些基本常識,想解答前面一長串的疑惑就不是難事。當然更重要的意義就是透過這樣的反省和了解,我們的心胸可以比較豁達,面對今後的生死能夠比較坦然,至於面對現實也比以前更積極,生命能盡情展現原有的智慧和能力。

宇宙三大難題裡,有關生命起源的問題,我們還沒有弄清楚。相同的,對於死亡後的存在,我們更是搞不清楚。生死對一生而言,是生命的開始和終結。徹底了解其中之一,就等於了解兩者。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都涉及生命有無的銜接問題。在有的這一邊,我們自覺比較能夠掌握一些線索,因為有物質構成的軀體可以做為觀察的對象,有比較實際的感覺和可能的掌握。

可是,對於未生之前軀體還未出現,往生以後軀體已經分解,都沒有具相的身體可以做為觀察的對象,生命是否存在似乎很難認定,因此現代人多數認為:身體不在的時候,生命當然不存在。

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無誤呢?對於科學發展比較了解的人,大概都不敢這樣貿然認定。因為在自然界裡,多的是五官感覺不到的東西,科學透過間接效應的實驗,卻肯定它們的存在,這些如電子、質子、電磁波等,也被大量應用在日常的生活工作裡,沒有人會否定它們的存在。電子、質子、電磁波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誰敢說過去是不存在的東西,到了近代科技進步以後,它們才忽然出現?

在眼耳鼻舌身的粗略感覺下,很多東西我們都無法覺察到,可是一旦方法找對了,好像一一都浮現,現在人在常識上就認為那些都是實存的東西,再也沒有人懷疑它們。因此現在還沒有辦法偵測到的東西或狀態,未必就能斷定它們不存在,何況物質的層次只是生命各種面向中的一種而已。畢竟要努力解開生命的各種面向,我們才可能比較清楚生命是什麼。

沒有軀體的狀態,真的就是空無所有嗎?還是仍有我們未知的情狀?如果有又會是怎麼樣的狀況?無軀體時,我們還有能力自主嗎?這類的問題,很值得我們深刻地去體會和思考,多了解一點生命的究竟,我們會活得更積極,也更有方向感。

(感謝媺玲師姐轉寄此文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