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12

拖把狗

父母一定要浪漫一點

文/李偉文

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以羨慕崇拜的口吻說:「某某人好浪漫哦!」無庸置疑,這是一句讚美的話,但是一個飽經風霜世故又現實的成年人說:「那個人真是太浪漫了!」我相信這通常是在批評一個人不切實際天真到有點離譜的地步。

可是在這個競爭劇烈到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必須斤斤計較眼前的績效,既功利又短視的時代,父母陪伴孩子心情一定要放輕鬆,做法一定要浪漫一點,因為孩子周遭所有人都只會用現在的表現來評價孩子,若是連父母也是如此的話,豈不是把孩子逼入毫無喘息餘地的死角?

其實不必由父母親的耳提面命,孩子已經有著強大的壓力,全球化競爭與各種壞消息,透過無所不在的媒體不斷恐嚇著孩子,除此之外,學校老師為了「績效」不得不以孩子的課業成績來評價孩子,當然,還有來自於同儕或輕視或羨慕的眼光像一張掙脫不掉的網纏繞著孩子。

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再以當下的成績或成就來讚美或指責孩子,我們要「不切實際」一點,用更長更寬的視野來等待孩子。

現在的孩子真的已經承擔了太大的壓力。前幾個月,讀高一的女兒在期末考前忽然嚎啕大哭,我們嚇了一大跳,追問之下才明白,原來她就讀的社會人文班每星期有二個下午是安排與一般高中不同的課程,在高一下學期,她們老師邀請了各個著名大學的博士班研究生來分享所就讀的科系內容。

我的女兒對這些傑出的學長姐都會問同樣的一個問題:「你們畢業後打算從事什麼行業?」結果只見每個研究生都很迷惘,吶吶地說:「也許去當代課老師?」「可能會去補習班教英文?」「正在準備公務員考試。」

讓女兒困惑,也非常徬徨恐懼的是:「那些學校都很難考,他們的表現已經都很傑出了,可是為什麼連他們也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

是的,高中的課程內容愈來愈困難,女兒已經體會到要進到那樣的好學校,甚至讀到博士班,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即便如此,也不知道前途在那裏,那麼連大學門檻尚未踏入的她,該怎麼辦?

當時我是安慰她,現在這個時代,讀大學讀研究所,不見得就會從事與就讀科系相關的行業,所以那些博士班研究生不確定將來會找什麼工作也是很正常的。不過,這並不是說讀大學或讀研究所是浪費時間,因為雖然學校課程內容本身的學習並不重要,因為社會變遷太快,許多行業會消失,也會不斷形成新的行業與需求,學校所學的內容很快會過時被淘汰掉,但是我們透過在學校有系統的學習,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的能力以及研究一門學問的方法與可以使用的工具,並且讓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在面對未接觸過的領域時,能夠理解並且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

孩子似懂非懂的聽著,最後我跟她強調,其實我們不必太擔心現在讀的書以後有沒有用,或者將來要找什麼職業,其實反而要不斷地問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心中真正的夢想與渴望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rsday, November 29, 2012

要幸福喔!



老伴不能只有1個,有10個最好!


文/ 王梅

你有幾個「老伴」?如果你單身、失婚或者老年喪偶,沒有老伴,該怎麼辦?別擔心,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

假設你的答案是「只有1個」,很抱歉,顯示你的支持網絡薄弱,你的生活十分退縮封閉;10個,不錯,相當充實;20個,恭喜你,保證生活非常多采多姿。

一般人常指望夫妻的功能之一,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社會心理分析,這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她善意提醒。

廖紀華舉自己的公婆為例,兩位長輩感情甚篤,在同一個學校教書,數十年來都是同進同出,從無例外。前一陣子,76歲的公公竟然鼓勵婆婆跟著兒子去自助旅行,這是兩個人第一次長期分開,雙方都很不捨,但公公對家人說,「她也應該學習,不要再這麼黏我了!」

經常受邀參與社區老人議題講座的廖紀華觀察,在絕大多數社福團體、醫療機構服務的志工,80%都是女性,年長男性反而不願意走出來,「家庭角色互換,女性退休後跑出來,男性則大多窩在家裡,只會打電話問老婆『什麼時候,回家煮飯?』」她形容。

10 個朋友,提高幸福指數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曾追蹤100名退休族4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

研究人員因此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援,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即使保持單身,但有很多親近的朋友、家人、鄰居,參加有意義的組織,照樣可以擴大生活圈,享受精彩的老年生活。

老人學專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指出,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6個面向,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動。

社會支持網絡代表與他人的連結度,找對老伴不但可以提升生命品質,還能改善健康與壽命。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傅利曼(Howard S. Friedman)在《他們為什麼活到99》書中指出,擁有滿意的社會關係與豐富的社交生活比較快樂。他並且提出一個自我檢測量表,列舉10個評估項目,譬如是否常和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每個月見幾次面、熱心助人等等。

老年最害怕自己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瞭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

傅利曼確切表示,人生下半場能具體看到健康與長壽成效的,都是因為提早計劃,用心經營社會網絡的結果。

因為沒有同伴,生活不知如何打發,足不出戶、唉聲嘆氣的長輩比比皆是,「『老年自閉症』或『老年憂鬱症』比『老年癡呆症』更教人憂心。」薇薇夫人細心提醒,找伴是退休族一個重要的人生功課,絕不容輕忽。

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沒有朋友的人,最貧窮。」加拿大籍退休達人、暢銷作家柴林斯基(Ernie J. Zelinski)在《幸福退休新年代》直指,許多人為了追求事業,忽略友誼,而且以男性居多。

對於離開職場的退休族,柴林斯基建議,必須以其他社交方式製造團體歸屬感。

加拿大賽門費瑟老人學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最快樂的銀髮族大多是教會、俱樂部或鄰裡同儕團體的活躍成員。

「友誼帶來的快樂,可說是全世界最不需要花錢的東西,」柴林斯基一語概括,但他也強調「友誼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仍需要付出一項成本:投入的時間和努力,才能開枝散葉。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更不能一廂情願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中年就要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

廖紀華常聽到很多人開口閉口說「隨緣」,在她看來則是「偷懶」的藉口,朋友之間一定要花時間維繫,否則關係就會疏遠,「不要以前忙著工作,忘了交好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別人也會挑(剔)你。」

正如同年輕的時候會為「往上爬」做準備,過了中年以後,不管40歲、50歲,就要開始為「往下走」做計劃,一定要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順利地從山頂回到出發的原點。

廖紀華建議,不妨列出一張「老伴清單」,把生命重新做整理,就可以很清楚掌握自己的位置:

(1).健康要顧好。

膝蓋沒力,就得連滾帶爬地下山。

(2).財富規劃要做好。

但也不必焦慮過度,而是把物質慾望降低,夠用就好。

廖紀華認識一些長輩,一個月9,000元就過得很不錯,純粹只是生活必須開支,反正東西都買得差不多了,房貸也大多付清了,不必買新衣服,而且坐公車免費,到老人大學就讀學費非常便宜,一年繳幾百塊錢,活動內容又充實。

(3).一定要有醫療保險。

突然生病住院,才不必擔心醫療費用沒著落。

(4).評估個人社會資源。有哪些可運用?

這些資源累積起來是衝突線多,還是和平線、冷漠線居多?譬如泡湯、唱歌、旅行,是否都有伴可同行?再根據這份評估下手收集老伴,手足、親戚、同學、同事、鄰居、宗教信仰、公益組織、才藝社團、寵物等,都是適當的管道。

10 秘訣,與另一半重新談戀愛

想要讓婚姻常保新鮮,永遠要把另一半當成愛人,而不是親人。

諮商專家馬修將大多數愛侶的關係發展分為6個階段:合而為一、築巢期、自我肯定期、合作期、適應期與重燃愛戀期。

其中,最容易「生病」的階段,就是從第 5~25年的合作期與適應期,夫妻忙著養育子女、應付各式各樣接踵而來的外在變化,反而很少處理兩人的關係,愈來愈少表達情感,導致漸行漸遠。

一旦順利度過這兩個關口,進入第25~50年重燃愛戀期,往往最浪漫而且最親密,因為已經歷完整的循環,彼此依戀的程度甚至遠超過前面所有階段。

健康的身體要靠規律的作息與鍛鍊;伴侶間要永保愛人般的濃情蜜意,也必須細心呵護,平日保養得法,才能歷久不衰。

你是不是經常忽略一些充滿愛意的舉動,你想和伴侶重溫「戀愛」的感覺嗎?這裡有10個祕訣:

1).傾聽

你平常花多久時間專心聽伴侶說話?有一個統計指出,戀愛中的情侶交談時,平均花75%的時間注視彼此,而一般的伴侶目光接觸只有30~60%。

心理學家魯賓指出,直視對方眼睛可以誘使大腦釋放苯乙胺醇,這是一種天然的腦啡,也是陷入戀愛的化學物質之一。當你全神貫注地盯著伴侶,讓他知道他的話被聽見了,而且你對他的話題感到興趣,一旦真正「聽」到彼此,自我意識感就會消失,彼此敞開心房,維持情感的親密性。

2).分享

伴侶要保持對話,而不是退回各自的角落。彼此分享感受、生活或家事片段,並融入在對方的情境裡,才能感同身受。

3).慷慨

為你的伴侶做一件他(她)不喜歡的工作,譬如拖地、打掃、洗車,或出其不意送一份小禮物、替他榨杯果汁、幫她放洗澡水,保證令他(她)感動萬分,立刻為愛情加分。

4).身體接觸

不一定是全心專注投入的性愛,譬如看電視時一起擠在沙發上,擁抱,親吻,坐車時摩擦輕撫伴侶的手背,或者替他按摩肩頸,都能增加親密感。

5).分享幽默感

彼此私密的玩笑、打鬧或小小的裝瘋賣傻,都是增進感情的好方法。很多男人抱怨另一半有了孩子之後只顧專心做媽媽,忘了做女人的角色,「整天只會對著全家大小發號施令,以前那個愛撒嬌、愛作夢的女孩不見了,」帕森斯的《六人行不行》,就深刻描述在婚姻中失望與失落的男女。

6).支持

祝福或參與伴侶從事的嗜好活動,並給予讚美支持;若遇到對方進修、開會、出差,主動幫忙帶孩子,以及協助對方實現夢想。

7).一起玩樂

「玩樂的作用猶如潤滑劑,」布朗博士比喻,能夠一起玩樂的伴侶,可以增進彼此的適應性,關係才能長長久久;否則,不是勞燕分飛,就是變成「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雙方像在生存耐力比賽,在不快樂的關係中度日,」布朗建議,與其坐在那裡互相指責、數落對方,不如起身去發掘真正的歡樂。

8).額外的付出

伴侶間最感激對方的,往往就是對方最不容易做到的事,譬如以愉悅的態度面對難相處的岳母(婆婆)等。

9).嘗試新鮮事物

並不需要像「柯立芝效應」笑話的那隻公雞,更不需要更換伴侶,生活照樣可以找到樂趣,讓人興致勃勃。譬如一起煮三餐、到從未去過的地方旅遊、動手改造家中裝潢擺設等。

10).共同成長

不要把雙方的關係困在一層不變的模式,而是不斷探索彼此的新領域,一方面加入他的陣營,但也給對方空間「做自己」。譬如另一半喜歡閱讀,要容許他擁有專屬安靜的角落;另一半喜歡打球,你設法成為他的球友,或者至少可以在場邊當一名啦啦隊。

伴侶如何有品質的吵架?

「當兩人終於鍛鍊出,再大的爭吵,也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和好的功力,我們不想在每次約會結束時依依不捨,所以決定結婚了!」這是牙醫師陳志民與夫婿郭鑑德印在結婚喜帖上的一段文字。

許多伴侶以「個性不合」拆夥,其實所有的關係都必須經過磨合,夫妻不可能個性完全相同,彼此要有足夠的差異性,才能防止關係停滯僵化,「摩擦力往往能製造出熱情的火花,」婚姻諮商專家馬修指出。

有些夫妻認為,對問題故意視而不見就可避免爭執。但馬修指出,很少吵架就和經常吵架一樣具有殺傷力,即使只是雞毛蒜皮的事,如果無法真正表達感受,關係就會冷卻。有效地處理差異與衝突,比起避開不談將問題擺爛、擺臭,更具有建設性。

1).接受對方的缺點。

譬如睡覺打呼、亂丟襪子、吃東西會發出聲響等,雙方在迷戀期間,你會把這些缺點當成特點;一旦成為一起生活的伴侶,卻往往把注意力過份關注在這些缺點。

婚姻專家觀察,快樂婚姻通常是因為可以忽略伴侶的不良習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學習與之共處。有些夫妻的做法是,誰在乎那些事,誰就去想解決辦法改善;誰受不了髒亂,誰就去打掃;而不只是整天在旁邊碎碎念。另外,不斷地提醒自己,當初為什麼會愛上這個人,而不是責罵怪罪,「我當初,真是看走了眼!」

2).有品質的爭吵。

會吵架的夫妻才是健康的,因為爭吵是一種溝通,但要吵得有品質,並且避免使用一些攻擊或批評字眼。

譬如,與其抱怨「家裡弄得這麼亂,你從來不幫我打掃」等,不如改口「我希望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保持乾淨」;伴侶在廚房裡忙得滿頭大汗,你走進去只注意到廚房弄得像颱風過境,卻忽略他做好的菜餚,會令他非常洩氣,不如改口「嗯,聞起來好香,我真等不及想吃,不過,哇,這裡好亂。」

3).不回應對方的咆哮。

堅持立場,但不必大聲咆哮,如果你的伴侶習慣用叫囂表達情緒,你可以用平靜的態度回應,「我沒有辦法接受你現在的態度,如果你不停止,我會馬上離開。」

有些夫妻約法三章,當一方發現自己快失控的時候,自動離開現場,等情緒冷靜之後再回來好好談。

4).不尋求無意義的「幫腔」。

許多女性一旦和老公吵架,最常做的事就是找好朋友訴苦。妳的朋友當然都會站在妳這邊,幫著妳一起大罵「這個不知好歹的傢夥」、「這個爛人」等,但這些說詞等於火上加油,反而把事情愈搞愈糟。

言詞麻辣的兩性作家許常德批評這些愛亂幫腔的親朋好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表面上是助人,其實根本是在害人。舉例來說,曾經發生演藝人員或公眾人物爆發婚外情,周遭的親友把出軌的一方罵得體無完膚,但當事人最後決定回頭,家人與孩子將如何面對,並且繼續一起生活,這等於是變相的二度傷害。

5).回憶一起共度的快樂時光。

熟悉感可能造成厭煩,但即使是處在壓力之下的婚姻,也還是有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

「不光是性,懂得跟某個人分享同一張床,共度夜晚的生理活動,需要時間,」帕森斯深刻地描述,「包括蓋同一條被子,能和你四肢交纏又不會戳傷你的肋骨,這往往得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調和得剛剛好,一旦你弄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知道『分手』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冷天洗澡請注意

冷天洗澡請注意...... (我們都不年輕了)

建議:洗澡前可以先喝一杯(約一個馬克杯)的溫熱開水(不是燙的)使腹腔溫暖

這幾天氣溫偏低,要小心,這可是容易中風的季節!

不要以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許多40歲左右的中壯年, 常常在洗澡前後沒有做好保暖工作,突然在浴室內中風,究竟該怎麼防範?

在冬天一踏出門,冷風一吹來,常常讓人不知不覺縮起身, 抵擋寒風。很多人都知道在戶外要保暖,卻忽略了在室內保暖工作的重要性。像是在洗澡前,脫衣服的時候,光溜溜的身體暴露在冷空 氣中,這時候非常容易引發中風好多人都是在浴室或者洗手間暈倒。

醫生說,身體一冷、血管就會收縮,血壓會升高。 進入浴室開始洗澡,體溫快速上升,這時候血壓又會更高,等到身體習慣了水溫,血壓就會開始降低,血壓這樣忽高忽低,非常容易引發中風。

要預防洗澡前後引起的中風,有幾個方法。

第一,善用各種電暖爐,洗澡前15分鐘就開啟電暖爐,溫暖整個空間。

第二,轉開蓮蓬頭,讓整間浴室有水蒸氣,浴室溫度也會比較高。然後用蓮蓬頭沖脖子後方1分鐘,保持體溫,就可以穩定血壓。

就算你覺得自己很健康,但是一旦超過40歲,要去洗澡時, 更衣間溫度保持溫暖很重要。

在寒冷的冬天洗熱水澡最舒服了,更衣間溫度保持在25度,半夜起來上廁所時加件外套。

 ===================================

天氣冷颼颼,當心洗澡洗到一半腦中風!

萬芳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廖國興表示,洗澡時脫掉衣服所造成的溫差,有可能讓血管收縮加劇,讓血壓瞬間增高,導致腦出血、中風、腦腫瘤破裂等危機,「天冷半夜起床上廁所,曾有人因此倒在浴室中昏迷,也是相同道理。」

廖國興說。一名47歲女性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平日也有規律運動的習慣,不料某天午睡起來洗頭,突然間頭痛欲裂,隨後即昏迷不省人事,送醫後經電腦斷層掃描,顯示為典型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之後再進行3D血管攝影術檢查,證實為腦內動脈瘤破裂出血。

廖國興表示,由於冬天天氣寒冷,民眾在踏進浴室脫衣沐浴時,由於浴室溫度較低,若一下把身上衣物全都脫掉,產生的溫差會讓腦部血管劇烈收縮,因此產生病變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尤其是老年人、有高血壓病史、以及有抽煙喝酒習慣的民眾,原本就是腦血管病變的高風險群,更容易在此刻出問題。至於該名女性所罹患的腦內動脈瘤,常見於四、五十歲中年人,病患在出血前的兩至三週會出現劇烈頭痛。

廖國興形容,就像有人拿刀在刺、或是整個頭像要炸開來那麼痛,「有出現這種頭痛就該提高警覺了,因為這可能是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前兆。」

他說。廖國興提醒民眾,冷天正是腦血管病變的好發季節,民眾在洗澡前的510分鐘,可以先放熱水,讓熱水蒸氣提高浴室溫度,待浴室變暖後,再脫掉衣服沐浴,以避免因溫差過大,引發腦血管病變。

食物營養1到100分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提出食物營養指標,可能對食物營養標示起了革命性改變,同時讓注重健康的消費者不再無所適從。以下是部分食物的營養品質指標,得分從1100分,分數愈高表示食物的營養品質愈高。

100分:青花菜/藍莓/秋葵莢/柳橙/綠豆
99分:鳳梨/小蘿蔔/夏南瓜
96分:蘋果/綠色甘藍菜/番茄
94分:克萊門氏小柑橘/西瓜
93分:芒果/紅洋蔥
91分:新鮮無花果/葡萄/香蕉/脫脂牛奶
89分:酪梨
88分:燕麥
87分:大西洋鮭魚片
82分:大西洋比目魚片/鯰魚片/鱈魚片
鯽魚片
81分;牡蠣/旗魚排
75分:對蝦/蝦
71分:蛤蜊
64分:魚安魚康魚片
52分:全脂牛奶
51分:干貝/多寶魚片
50分:義大利麵食
49分:罐裝豌豆
48分:去皮的火雞雞胸肉
45分:梅乾
39分:去骨的雞胸肉/柳橙汁
36分:龍蝦
35分:豬里脊肉
34分:牛腹肉
31分:土雞的雞胸肉/小牛排/小牛牛腿排
30分:牛的里脊肉/雞腿
28分:去骨豬排/雞翅膀/小羊腰部的肉排
小羊腿
27分:葡萄乾
24分:綠橄欖
23分:培果/花生醬
21分:青花菜濃湯/有鹽味的烘烤花生
18分:荷包蛋
17分:瑞士起司
15分:低糖的汽水
13分:全瘦的培根
11分:椒鹽捲餅
10分:黑巧克力
9分:白麵包
7分:義大利蒜味香腸
5分:熱狗
4分:起司泡芙
3分:牛奶巧克力
2分:蘋果派/薄的脆餅乾
1分:汽水/冰棒

Tuesday, November 27, 2012

如何發揮自癒力

文/許達夫(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

           六年前罹癌之時,在接受正統西醫的放射化療,腫瘤消失後,醫師建議我接受癌症根除手術,我三思而後拒絕,醫師預測我活不過三年。如今不僅活過三年又三年,也成立了自然診所,創立了雞尾酒自然療法。人要活多久端視病人能否發揮自癒力。
人有免疫力與自癒力
        人類細胞有六十兆,不會罷工、不會失業,合作無間,超強執行力、遇有狀況全體總動員,視死如歸,永不退卻。如此忠心耿耿的細胞會提供很好的保護系統提供監測、警告、迴避、犧牲及學習。也有完善的免疫系統發揮攻擊、吞噬、圍堵、驅趕及消滅等行動,然後啟動自癒系統來清除、補給、修護、重建及復原。
        人類對自己的身體只有使用權,因為人體的腸道長駐有至少100兆的微生物,這些生命與人的生命維持一個平衡,平衡就不生病。相反如果人不自愛,工作忙碌,菸酒,熬夜,飲食不當,平衡被打破,疾病自然上身。「平衡」是自然法則,也是發揮自癒力基本之條件。
        我與一般病人不同,我選擇相信我的細胞,保護我的細胞,更要作好身、心、靈的修練!癌細胞就是自己的小孩,孩子不聽話儘管打小孩,開始有些效果,但是打久之後孩子與你關係越來越壞。罹患癌症後,病人生活的重心不是在醫院的治療,而是在努力改善身心靈的環境!病人要恢復健康,不是癌細胞減少,而是好細胞增加。所以復發之後,更要反省自己,要更努力修練自己!
自然療法的四大宗旨
     六年來一方面努力改善自己,一方面也力行自然療法,我走訪各大有機、養生及生技機構,也進修自然療法課程,參讀各種營養、修煉及宗教書籍。我以為自然療法有四大宗旨:
1. 尊重生命:
  人對人體只有使用權而無佔有權,譬如醫界認為幽門桿菌是造成胃潰瘍及胃癌之主因,因而極力投於抗生素加以消滅。幽門桿菌之所以入侵胃壁造成潰瘍,是因為胃的環境惡化使之無法生存,才躲進胃壁內造成疾病,事實上,真正的治療應該是改善或恢復正常胃之環境,才是治本之道!
2. 保護細胞
       
正統醫學在治療癌症之時,不分好細胞或壞細胞,都一律格殺勿論,自然療法所使用治療不僅絕對不傷人體,而且更要保護細胞一般發炎時,不給抗生素而是給以亞麻仁油酸或醫療級蜂膠,病人要大量喝優質抗氧化水及勤練平甩功。自然療法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常能保養得宜、健康有道,即使生病也才能「大病化小病、小病化無病」。
3. 提升免疫力
       
人類免疫機制是所有生物體最完善、最複雜的、最多樣化的構造,這就是人之為萬物之靈的原因。自然療法在保護細胞之目的,就是在提升免疫力。
  免疫機制主要在於「保護自己、消滅異己」,免疫力有來自先天免疫如自然NK殺手細胞,有後天免疫如T細胞、B細胞等,正常狀況下免疫機制是運作順暢,不僅可以抵禦外侮,對體內一些突變的癌細胞也會啟動自動凋亡機制。因此癌症之出現都肇因於免疫力之失靈!如何提升免疫力是防癌之首要工作。
4. 發揮自癒力
       
上帝造人不僅賜給我們強大的免疫機制,更給我們一套完善自癒能力。任何組織或細胞受傷之後,自癒機制就會啟動。一個傷口經醫師縫合之後,身體就開始一連串的自癒大工程,其細膩、其複雜至今科學家都無法完全了解,就如當今最熱門的幹細胞研究,就是自癒力的一環。
        人體能力如此偉大,在尚未充分了解及控制人體所有機制之前,就不可為了治病而過分破壞了天生的防禦及修復之機制。回歸自然、遠離污染、營養補給,讓人體保持在最佳狀況,發揮免疫與自癒功能,即使是癌症末期亦有可能恢復!
………摘自《許達夫醫師自然醫學醫療網》

“奶奶屋”

美國發明科技“奶奶屋” 把療養院搬回家


  
美國公司開發出科技“奶奶屋”,可能將在照顧銀髮親人上掀起革命性的改變。


“奶奶屋”裡的設施一應俱全。

中新網11月27日電 據台灣《聯合報》27日報導,美國一家公司開發出一種醫護小屋,讓民衆更好地照顧年邁的雙親,同時不耽誤自己的生活。這種小屋被親切地稱為“奶奶屋”。

  美國弗吉尼亞州老婦維歐拉居住在女兒家后院的一個醫護小屋(MedCottage)內,這個科技小屋,可能將在照顧銀髮親人上掀起革命性的改變。

  在56歲的女兒畢裴吉花12.5萬美元買下醫護小屋請她入住時,88歲的維歐拉心理還十分抗拒,認為女兒是趕她出門,關進“瘋人院”。但隨着暑熱難當,維歐拉住進有空調的屋,入秋時也沒想遷出,現在在女兒家吃完飯時,還會主動想返回“我的地方”。

  維歐拉的醫護小屋是以吊車弔進女兒家后院。住進小屋的維歐拉,成了美國老人療養院新替代選擇的先驅。

  醫護小屋基本上是一個移動醫院病房,數年前取得政府許可,於弗吉尼亞州法律歸類為“臨時家庭醫療保健建築”,一般人則稱它是“奶奶屋”(granny pod),也是美國在准備迎接嬰兒潮銀髮族退休浪潮之際,於市場問世的新産物。

  醫護小屋長24英尺,寬12英尺,大約是一個典型主卧室的大小。室內有自成一體的卧室、小廚房、客廳和浴室,居住環境舒適。建造這種小屋的點子來自弗州一位牧師,他對美國人不照顧自己的長輩覺得奇怪,因此開設公司設計出醫護小屋。

  除了監控攝像頭,小屋還有網絡連接連接埠,可供家人、醫生、護理人員隨時觀察居住者的體溫、呼吸、脈搏與血壓等,且可改變室溫與安全裝置。醫護小屋的零售價格為8.5萬美元,加上運費與裝修,共需花費12.5萬美元。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愛,就不要多問


縱使埋骨成灰燼,難遣人間未了情

/劉鏞

太太的眼睛動個小手術,由我和兒子陪伴。等待手術的房間裡還有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大概害怕,女孩子不斷搓手,喊著媽咪。

媽咪坐在椅子的把手上,女孩一喊,就彎腰摟摟。

另一個光頭的男人,也隔一下就過去親親女孩的額頭。

『一對寵孩子的父母。』兒子用中文對我說。

話才完,又走進一對夫妻,先跟女孩的父母握手,再蹲下來哄那女孩。令人不解的是,女孩居然叫後來的男人『爹地』。

兒子好奇,豎著耳朵聽,盯著他們看。隔了一下,笑笑,用中文說:『原來是一對離婚的夫妻,先來的一對是女孩的媽媽和改嫁的丈夫,後來的一對是女孩的爸爸和再娶的太太。

他們看起來跟朋友似的嘛!』我說:『還握手,貼貼臉呢!』

 兒子把身子向後一傾, 看著我,瞪大了眼睛:『這有什麼稀奇?他們嫁的嫁、娶的娶,過去的都過去了,誰會去問這些?

二十多年前,有位同事,交了個漂亮的女朋友。

但是他才帶女朋友在公司出現兩次,就聽到風言風語,說那漂亮女人是『雞』

同事終於聽說了,而且查出是誰放的話。衝到那人面前,厲聲問:『你憑什麼這麼說?』

那人先不答,隔了一下,淡淡地說了四個字:『我睡過她。』

同事怔住了,接著一拳過去,轉身就走,回到自己桌子收拾東西,當天就辭職了。

他去了另一個公司,而且不久就結了婚,法院公證,沒請幾個人,娶的還是那個女友。

事隔多年,有一天,幾位老友在他家聚會,有人不知怎地說漏了嘴,講到他以前『給過某混蛋一拳』。

『什麼?他還會打人?』那同事的太太嚇了一跳,問丈夫:『你打了誰?原來你是因為打人才離開那家公司的啊!』

同事居然很冷靜,雙手一揮:『不談過去!』

想起另一位老朋友,以風流聞名。有一天大家聚餐,他搶著付帳,掏西裝口袋,掉下一張跟女人親暱的照片。『天哪!』

大家都叫起來:『你可得小心呀!別忘了,帶回家,被你老婆抓到了。』

他的臉一紅,又一白,慢慢把照片放回口袋,又脫下西裝看了看,喃喃地說:『大概已經被看到了。』

『為什麼?』

『因為我太太昨天幫我換成這套西裝,原來那件拿去洗了。口袋裡的東西是她換過來的,照片本來放在舊西裝裡。』

大家都嚇一跳:『她沒修理你?』

看他搖搖頭。大家又鬆口氣:『八成趕時間,她沒看到,算你走狗屎運。』

笑道:『八成看到了,裝沒看到。』

讀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e Maurois)的短篇小說《凱蒂》:

一位深愛妻子,為她一天工作十四小時、一次買三十件衣服的丈夫,陪著美貌的太太遊完巴黎,回美國在郵輪上,他們遇見那妻子的老情人,三個人一起賭博、聊天、喝酒。

水性楊花的『女人』知道丈夫不懂法文,居然用法文跟老情人調情。

『多笨的丈夫!』

我把故事說給朋友聽。朋友一笑:『她丈夫說不定聽得懂,裝不懂。』

『何必呢?』我說。

『看不慣,就分手。既然不想分手,就別問,裝不知道算了。』

在重慶機場等著飛香港。候機室裡一群老人家,想必都是由台灣來探親的同樣是七八十歲的老人,有些穿著時髦的衣服,硬生生地挺著腰板兒,踱著步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弓著腰,縮在椅子裡。一個老人直咳嗽,看他咳不止,距離他三個座位之外的一個年輕女人過去拍了拍他的背,又塞了張紙在他手裡。

『老人家大概太累了。』我對那女人笑笑:『妳真好心。』

『該的。』她答,聽得出是四川口音。

『妳跟老人家認識嗎?』

我問。『認識!』

『妳是他的……』我的話停住了,不知該說『女兒』還是『孫女』

她把話打斷,用一種不耐煩的語氣說:『算是……,照你們台灣人的話,算是老婆吧!』
我一怔。正好老人要喝水,叫她去倒。

看她走遠了,老人對我擠了一個苦笑:『我要人照顧,她想去台灣,就湊上了。又回頭看看,小聲說:『對我不怎麼樣,但過一天是一天,眼前總有個人端茶倒水。』

美國名歌手比利喬果然和他的模特兒太太克莉絲汀離婚了。

當年他們結婚,大家就不看好,認為比利喬不可能跟這美女好一輩子。

妙的是,才離婚,比利喬又和另一位名模特兒艾拉墜入情網於是『兩個人不配,不會久』的預言,又傳開了。比利喬倒是不以為意,『她太年輕,我太老;她太高,我太矮;她太美,我太醜;不過,和她談戀愛的時候,太棒了,何必想得太遠呢?』

夫妻的結合,起先需要愛情,其次需要理智,再接下來,則需要一種對人生的智慧。 看來愈不配的夫妻,他們相處的境界一定愈高如同怎麼看都不配的花樣,只有在高妙的藝術家手上,才能和諧地成為一體。

愛,何必問許多?問得太多,只怕就不愛了。
 
成熟的人不問過去;

聰明的人不問現在;

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2

Happy Thanksgiving!


貧窮和富有就是一場病的距離

貧窮和富有就是一場病的距離

 一個34歲的成功女創業者,年輕、漂亮,有一個深愛她的丈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兒子。可謂是家庭溫馨和諧,事業順利有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事業蒸蒸日上,生活甜甜美美的生命之花,卻因胃癌而過早凋謝了。人們在深深為她惋惜的同時,也引發了深深的思考——事業與健康。她就是美食界才女、知名雜誌編輯部主任、資深美食編輯、美食家——原曉娟。 

200677日 ,奔波于美食之路的原曉娟被醫院確診胃癌三期,這個無情的診斷對溫馨的家庭無疑晴天霹靂,對如日中天的事業更是一個急煞車!一個美食家,吃遍天下美食,可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身患胃癌。醫生為了確定病因,問她可有家族癌症史?她翻遍三代也沒有在家族內找到一個身患癌症的。 

在她與醫生的交談中,她找到了自己身患癌症的原因——她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曾經幸福而溫馨的家庭,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疾病而變得支離破碎!

原曉娟曾自豪地把自己的胃叫做“鐵胃”。然而,這看似堅強的“鐵胃”裏卻埋藏著很多可怕的隱患:首先,這個美食裏少不了煎炒烹炸,這些經過長時間烹調的食物裏含有很多的致癌物質,而這個宴通常又會持續三四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多的食物滯留在胃裏,會有更多的致癌物侵害胃黏膜。 

而更重要的是,娟子是一邊吃,一邊在思考這個美食文章怎麼寫,這其實對於胃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我們的大腦重量大約占人體的四十分之一,但是它的耗氧量卻幾乎是身體的四分之一。那麼邊吃邊動腦子就會使血液更多地流向大腦,那長期如此的話,胃就會出現供血不足,這樣是很傷胃的。所以俗話說“食不言,寢不語”,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 

第三就是,飽餐以後的第二天,娟子又會吃很少很少的東西,她以為這樣胃就能夠得到休息,其實恰恰相反,我們的胃消化的時候要分泌胃酸,胃酸分泌是定時的,胃空的時候,會照樣分泌胃酸,這就會對胃本身造成傷害,胃得不到休息就不能夠自我修復,這不符合保胃養胃的黃金法則那就是“飲食有節”。

 擁有“鐵胃”的人們,因為胃從來都不鬧毛病,就往往會更加忽視自己利用胃的方法,所以健康隱患就更大。據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在胃癌患者當中飲食不規律,特別是晚餐不規律的人占到了38%,其中相當多都是像娟子這樣的“鐵胃女士”,“鐵胃先生”。而經過了幾年超負荷運轉後,2006年,原曉娟的“鐵胃”出現了不適的症狀。 

躺在病床上的原曉娟在用自己的心體會著生命與健康的意義!

昔日曾經是美食界叱詫風雲的原曉娟不得不面對現實,從713日 起,她開始在新浪的自己花花世界博客寫“病床日記”專輯,通過她的博客來記錄自己與病魔鬥爭的心理經歷。200611月的“2006國際博客大獎賽”的結果在德國揭曉,她記錄病中生活的博客“花花世界”獲得“最佳中文博客”,原曉娟獲知得獎的消息後在博客中表示,“能否得獎對我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夠活著、能夠繼續寫下去,重要的是大家能夠繼續分享我的快樂!”
在病魔面前,她有痛苦和不安,但是自信、熱情和快樂讓她展現了一個女人面對死亡的樂觀與堅強。一個無論何時都活色生香的女人,也像她在博客中寫的:“我本來想停下Blog,但每天來看大家的留言,我改變了決定。我想在身體容許的情況下,寫下我的‘病床日記’,包括我的眼淚、我的不眠、我的痛苦、我的反思、我對生的渴望。”

她的願望是美好的,實在的,卻依然阻擋不住她體內無情的癌細胞快速擴展的步伐。
 
她本想留下自己一點點兒的胃,可現實情況卻沒有滿足她的願望。因為癌細胞繁殖很快,許多淋巴結感染,最終醫生把她的胃全部切除,用她的腸子代做了一個“胃”。這樣一個美食家,卻必須像嬰兒一樣再開始學著吃飯,讓自己的新“胃”適應。她戲稱自己是一個“無畏(胃)美食家”。曾經自稱“鐵胃”的原曉娟只有到現在才能真正地靜靜地躺在這裏體會本該屬於生命的綠色! 

2007年春節前的復查中,一切都顯示她的胃癌正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但意想不到的是癌細胞再次捲土重來,而且比第一次還要猛烈。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而且腹部劇烈疼痛。用她丈夫的話說:她看起來越來越像個病人。當她進行第二次手術的時候,醫生看到的是腸子上、卵巢上滿是癌細胞腫瘤,也可以說,癌細胞充滿了她的整個腹腔。手術結束後,她抱著她的丈夫不停地哭泣,這哭泣中包含著多少心酸,多少無奈,多少惆悵,多少幽怨,多少後悔……
她的丈夫兩眼含淚地說:失去了她,事業、財富都已經變得沒有了意義。她意味深長地說:在現代快節奏、大壓力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忘記了自己最大的財富——健康和生命,希望我的例子能給大家以警醒! 

醫生用了最新的技術,盡了最大的努力,丈夫賣掉了一處房子,原曉娟做了最積極的應對,這些還是沒有挽留住她的生命。原曉娟在博客中這樣感慨:貧窮和富有就是一場病的距離。
 
在我們追逐富有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和生命呢?中國每年至少30萬人被胃癌奪去生命,但有多少人能反思一下我們的生活方式與胃癌的關係呢?原曉娟雖然走了,她的“病床日記”依然在流傳,原曉娟不僅用自己“病床日記”呈現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執著,更用自己的生命給我們帶來對健康的反思和警醒。不知道從這個故事中,您有沒有或多或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以後不管吃多吃少,三餐都要吃喔

珍惜健康 ~ 該吃飯的時候吃飯, 該睡覺的時候睡覺 ,善待自己的同時也是善待愛你的家人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How to Tak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How to Tak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Like a Champ


I've always envied people who can graciously accept constructive criticism. It seems I was not born with that trait, and throughout my career I've struggled with receiving feedback, even when it was entirely accurate. At the moment I hear the words of critique, my heartbeat quickens and my mind begins to race—first in search of an explanation for this assault on my person and then for a retort to rationalize whatever actions are in question.

And I'm not alone. Unfortunately, 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many of us react with defensiveness and anger or—even worse—attack the person giving us feedback. But the truth is, we need to get over it. We know there's value in constructive criticism—how else would we identify weaknesses and areas of improvement? Being able to handle it calmly and professionally will only help us maintain relationships and be more successful in everything we do.

So how do you learn to back off the defensive? The next time you receiv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from your manager or a peer, use this six-step process to handle the encounter with tact and grace.

Stop Your First Reaction

At the first sign of criticism, before you do anything—stop. Really. Try not to react at all! You will have at least one second to stop your reaction. While one second seems insignificant in real life, it's ample time for your brain to process a situation. And in that moment, you can halt a dismissive facial expression or reactive quip and remind yourself to stay calm.

Remember the Benefit of Getting Feedback

Now, you have a few seconds to quickly remind yourself of the benefits of receiving constructive criticism—namely, to improve your skills, work product, and relationships, and to help you meet the expectations that your manager and others have of you.

You should also try to curtail any reaction you're having to the person who is delivering the feedback. It can be challenging to receive criticism from a co-worker, a peer, or someone that you don't fully respect, but remember, accurate and constructive feedback comes even from flawed sources.

Listen for Understanding

You've avoided your typical reaction, your brain is working, and you've recalled all the benefits of feedback—high-five! Now, you're ready to engage in a productive dialogue as your competent, thoughtful self (as opposed to your combative, Mean Girls self).

As the person shares feedback with you, listen closely. Allow the person to share his or her complete thoughts, without interruption. When he or she is done, repeat back what you heard. For example, "I hear you saying that you want me to provide more detailed weekly reports, is that right?" At this point, avoid analyzing or questioning the person's assessment; instead, just focus on understanding his or her comments and perspective. And give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here—hey, it's difficult to give feedback to another person. Recognize that the person giving you feedback may be nervous or may not express his or her ideas perfectly.

Say Thank You

Next (and this is a hard part, I know), look the person in the eyes and thank him or her for sharing feedback with you. Don't gloss over this—be deliberate, and say, "I really appreciate you taking the time to talk about this with me." Expressing appreciation doesn't have to mean you're agreeing with the assessment, but it does show that you're acknowledging the effort your colleague took to evaluate you and share his or her thoughts.

Ask Questions to Deconstruct the Feedback

Now it's time to process the feedback—you'll probably want to get more clarity at this point and share your perspective. Avoid engaging in a debate; instead, ask questions to get to the root of the actual issues being raised and possible solutions for addressing them. For example, if a colleague tells you that you got a little heated in a meeting, here are a few ways to deconstruct the feedback:
  • Seek specific examples to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issue: "I was a little frustrated, but can you share when in the meeting you thought I got heated?"
  • Acknowledge the feedback that is not in dispute: "You're right that I did cut him off while he was talking, and I later apologized for that."
  • Try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is is an isolated issue (e.g., a mistake you made once): "Have you noticed me getting heated in other meetings?"
  • Seek specific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 feedback: "I'd love to hear your ideas on how I might handle this differently in the future."

Request Time to Follow Up

Hopefully, by this point 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agree on the issues that were raised. Once you articulate what you will do going forward, and thank the person again for the feedback, you can close the conversation and move on.

That said, if it's a larger issue, or something presented by your boss, you may want to ask for a follow-up meeting to ask more questions and get agreement on next steps. And that's OK—it'll give you time to process the feedback, seek advice from others, and think about solutions.

Constructive criticism is often the only way we learn about our weaknesses—without it we can't improve. When we're defensive, instead of accepting and gracious, we run the risk of missing out on this important insight. Remember, feedback is not easy to give and it's certainly not easy to receive, but it will help us now and in the long run.


Nicole Lindsay is a career development expert and working on her first book about women and business school. She lives in Connecticut with her husband, who is the coolest guy in the world, and loves traveling to new places on planes, trains and automobiles. Connect with her at DiversityMBAPrep.com or @MBAMin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