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30, 2006

觀心自在

觀心自在 1

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

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從哪裡出發。

一旦腳步從容,生活便有了優雅的姿態。

「定靜安慮得」的道理,就是這樣簡單。

古人說的:『眼觀鼻、鼻觀心!慢慢集中注意力之後,人反而放鬆了。

人生,往往在刻意的緩慢中,反而容易看清楚彼此要的是什麼,不再因為匆匆趕著進度,而使得表面上的獲得抵不過心靈上更多的失落。

觀心自在 2

讓自己安靜下來,混亂的心情就能沉澱,紛雜的念頭將會有所條理。

其實,讓自己安靜下來的技巧很多,靜坐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更何況,連練習靜坐,不同的老師也有不同的教法。

有人主張:「眼觀鼻、鼻觀心」;有人堅持:「不看、不想、不聽」;有人提倡:「心隨念轉」……無論哪一種方法,只要能讓自己安靜下來,混亂的心情就會開始沉澱,於是紛雜的念頭有了條理。

《禮記‧大學》提到:「定靜安慮得」的道理,就是這樣簡單。

現代人需要的煩惱傷神的事很多,根據我的觀察:「沒有選擇」、和「太多選擇」都是人們面臨問題時,最感到痛苦的事。

「沒有選擇」,並非真的山窮水盡,而是還沒來得及想清楚,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而「太多選擇」代表「想要的」與「可以要到的」東西,不但多、而且還配不成對。到頭來,才發現:原來,我們真正需要的很少,只不過想要的太多。

而哪些是可以要到的呢?「定靜安慮得」的五個過程,正好可以幫助面臨煩惱的人,做出智慧的選擇。不論是前途茫茫、還是選擇多到怕掛一漏萬,都可以在心情安定之後,找到可行的出路。

拿枝筆和一張紙,把牽掛的事情一件一件紀錄下來,然後區分清楚其中的優先順序,割捨其中「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比較低的部分,頓時就理清楚思緒的脈絡,找到可以勇敢前進的方向。

觀心自在 3

愈是簡單的道理;愈是「知易行難」。

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

道理也許大家都知道,但愈是簡單的道理,愈是「知易行難」。

以下有幾個簡單的方法,協助你順利地踏出第一步,有了好的開始,接下去就好辦了。

初階者,不妨就從獨處開始吧!

1.呼吸──專家的建議是:愈慢愈好。先大大吐氣,再深深吸氣。緩慢地重複練習,可以鬆緩情緒,感知自己內心的變化。

2.散步──一個人沒有目的地出去走走,尤其是接近大自然的環境,有助於察覺自己在生命中位置,了解自己的害怕與渴望。

3.旅行──獨自旅行,也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但也唯有在隻身浪跡天涯的時候,才能發現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哪一種人際關係最值得珍惜?

4.反省──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檢討一下哪些事情處理得不好,下次可以改進;發現自己做得不錯,也記得給自己掌聲。

5.日記── 撰寫日記,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看見自己的過去與未來,讓自己變得更冷靜與客觀。佛學中所講的「觀心自在」,其實是從關照自己的內心、體察別人的感覺開始的。

智慧的道路,將因此而在眼前展開。學習「觀照自己的內心、關懷別人的感受」,我們將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優雅而從容地出發,走向寬闊的未來。

Thursday, June 29, 2006

達文西密碼 (The Da Vinci Code)

文/沈良璣

帶着微笑的 <蒙娜麗莎>,是否在傳遞達文西秘密的信念?<最後的晚餐>,有没有故意留下與聖經故事相左的破綻?<岩窟的聖母>,畫中又有什麼疑點?這些爭議,早已有專家學者仔細研討過,由於宗教和科學理念有所差異,各方人士均瞭解到,對這些論調,很難達到共識,就讓它漸漸淡化了。不料最近突然死灰復燃,陳年傳說,又成為文友間茶餘酒後的熱門話題。

興起這股風浪的是一部小說:《達文西密碼》(Da Vinci Code),目前在全美各地暢銷書排行榜中,穩佔首位,登上紐約時報榮譽榜已三十多週,居高不下。數週前美國電視網 (ABC) 製作出長達一小時的特別節目,報導書中涉及最具爭議性的問題:耶穌基督有妻子嗎?播出之後,這部小說更是氣勢如虹,銷路已逼近五十萬册。

《達文西密碼》是一部驚悚小說,作者丹布朗 (Dan Brown),两年前 出版了另一部同類的作品: 《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也十分暢銷。這两本書有一個共同的架構,那就是古代羅馬天主教廷迫害科學家,以及大舉搜捕異教徒,施以酷刑的黑暗史實及傳說。為了自保和對抗政教合一的絕對極權,許多地下組織應勢而起。據說達文西、牛頓、雨果,都曾為這種祕密社團的重要成員。一個團體,無論是明的還是暗的,總會出一些極端份子,日子久了,不免擦槍走火,有時還釀成巨災。

《天使與魔鬼》的故事,把宗教和科學的衝突,帶到巔峰。代表宗教龐大勢力的,莫過於天主教廷,而在瑞士的歐洲核能研究中心﹝ C.E.R.N. ﹞,最有資格代表科學技術。故事一開始就是一位在核研中心的科學家慘遭謀殺,同時發覺被害人研發出來的「反物質」爆料被竊,緊接著引出神祕人物要趁紅衣主教群集梵帝岡選舉教皇之際,想用這個威力無比的新型炸彈,一舉摧毀教廷及所有重要神職人員。作者佈局緊密,情節發展極快,故事發生的地點,大膽選用一般讀者去過的旅遊勝地,增加真實感,用心良苦,此書之所以能暢銷,絕非倖致。

至於《達文西密碼》這部小說,作者膽大包天,居然敢抬出有史已來流傳最廣的書:《基督教聖經》,作為背景。故事也是以謀殺案起頭,現場在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引線則取自一些史料及傳說。原來公元第四世紀,羅馬皇帝要獨尊天主教,便著手將三四百年前耶穌的事蹟,加以神化,並且重修聖經,凡與神化原則相背的紀載,就徹底摧毀。例如相傳瑪麗孟得琳〔Mary Magdalene〕是耶穌妻子,為了種種考量,把瑪麗邊緣化了,有位教宗,甚至于暗示她是妓女。

相傳瑪麗目擊耶穌受難,並首先看到耶穌復活,那時她已有身孕,幸賴門徒協助潛逃至法國,迄今在法國尚有耶穌的後代。ABC電視節目,就是以此傳說為軸,遍訪知名學者,所得的結論是,現有的史料,無法確定耶穌有妻室,也無法確定他受難時仍是單身。

《達文西密碼》的故事,就說是有一批信徒收集了這段有關瑪麗的史料,組織了聖蹟保護會,代代相傳,俟適當機會把真相公諸於世。這個聖蹟就統稱為聖杯〔Holy grail〕。作者說達文西常在作品中暗露玄機,譬如在〈最後的晚餐〉畫中,坐在耶穌右手者,應是聖徒約翰,而畫中人物,面貌姣好,金髮垂肩,這豈不是瑪麗孟得琳?

小說中出現了一位神祕客,想攫取這個天大的祕密。此人雇了刺客,不惜殺人奪杯,但是要找到這個聖杯藏匿之所,必須破解一連串密碼,猜中不少謎語才行。也難為了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好幾種密碼鎖法及解法,連數學上的「斐波那契數列」〔Fabonacci sequence〕都派上了用場。所以要看懂這本書,還得全神灌注,方能體會其中奧妙。這部小說,氣勢龐大,節奏飛快,幾乎每一章都有驚人的發展,翻開了書,就不能釋手。

看完了《天使與魔鬼》和《達文西密碼》兩本小說,就像坐快艇衝過了一排排驚濤駭浪,到了最後幾頁,方才風平浪靜,危機終於化解,真相也就大白。故事的情節,固然緊張剌激,過了幾日,也就淡出了,但是仍有一團陰影留在心中,揮之不去,那就是想到兩本書中都涉及宗教、科學、和政治之間的矛盾和磨擦。雖然小說中的故事,純屬虛構,但是在真實世界裏,自古至今,相似的衝突,比比皆是。

宗教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極大的貢獻,人的行為規範,受到了合理的訓誡,信徒的心理,也有了妥善的照顧。可是一旦宗教結合了政治,就弊端百出,古代歷史載滿了政教合一所帶來的巨大的災害。那麼為何今天一批狂熱份子,還在千方百計地想把神壇帶入政壇?

宗教與科學,表面上互不相容。有人認為,所有重要教派的經書,都是两三千年前寫的,我們不可相信經文上每一句話都是真理。那麼我們應該全面不信鬼神擁抱科學嗎?這也不然,科學雖然昌明,愈懂科學的人,愈瞭解到我們身處這個宇宙,有二十億光年那麼深,而構成我們的身體以及一切物質,居然是無數根振動的微弦,宇宙從一粒核桃大小爆炸出來,但是那核桃又從何而來?這物理世界又何能如此有規律?這些科學都不能解釋,而且科學比宗教更容易走入極端,試看人類所謂的重要發明,火藥帶來了槍砲,内燃機帶來了大氣污染,原子能第一個用途是製造了大規模殺傷武器。宗教與科學實在各有空間,也需要相互制衡。

相信古經文上每一句話而且忽視科學的人,稱為「迷信」。如果只相信科學能解決一切自然奥祕,完全否認有極高智慧超人存在的可能性,那是「迷不信」。我們身處這極大的穹蒼,身擁這極小之振弦,徘徊於「迷信」及「迷不信」的兩個極端,何去何從? 達文西的密碼,終究可解,宇宙的密碼,只恐怕無人能猜透了。

作者簡介

丹.布朗 畢業於美國菲利普.埃克塞特學院(Philips Exeter Academy),在他全心投入寫作之時,一直擔任該學院的英文老師。1996年,丹.布朗出於對從事密碼破譯工作的秘密政府機關的興趣,寫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數位密碼》(Digital Fortress)。而這部小說立刻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網路小說。它以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為背景,探究了公民隱私和國家安全之間的界限。

丹.布朗的父親是一名曾獲得總統榮譽獎的數學教授,母親是一名職業宗教音樂家,因此,他從小就生活在科學和宗教相衝突的荒唐哲學中。丹.布朗的妻子既是一名藝術歷史學家,也是一名油畫家,她不僅和丈夫一起合作研究,還一直陪伴著他完成頻繁的研究之旅。《達文西密碼》正是夫妻倆一起到巴黎,在羅浮宮所完成。

丹.布朗另著有《天使與魔鬼》以及Deception Point。如布朗所言,《天使與魔鬼》是《達文西密碼》的「前傳」。在《天使與魔鬼》這本小說中,丹.布朗首度創造出羅柏.蘭登這角色,故事描述哈佛大學符號學家蘭登去羅浮宮那趟重要造訪的一年之前,在梵蒂岡城的冒險經歷。

達文西密碼值得看嗎?

文/李家同(暨南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耶穌的後代至少有二的七十次方

《達文西密碼》恐怕可以算是近年來最受人重視的小說,在我沒有看這本書以前,我就知道這本小說的主題是有關耶穌結婚生子的故事,我當時就驚訝不已,因為要證明任何古人曾經結婚生子,都是高難度的事,耶穌如果確有其人,他也是兩千年前的古人,當時羅馬帝國的正史並沒有記載耶穌的生平,要用非常確切的科學方法來證明耶穌曾經存在,已經非常困難,要證明耶穌曾經結婚生子,豈非難上加難?

這本小說的主軸說世界上有一個祕密的團體,一直在保謢耶穌的後代。我的資訊系學生看到這點,個個搖頭嘆氣。耶穌是二千年前的人。如果每三十年有下一代出生,二千年過去了,起碼有了七十代,如果平均一個人生兩個孩子,至今耶穌的後代一定至少有二的七十次方,這是天文數字,一個小小的團體如何能夠做到這件事?

即使我們只保謢後代中的長子,也極有困難,因為某位長子如果沒有兒子,我們必須去找他的弟弟。萬一他沒有弟弟,就必須去找他們的堂兄弟。堂兄弟們住在哪裡?難道這個團體有非常好的機制?可以追蹤大批的人,也有大型電腦,可以儲存這些資料。當然囉,這本書對此毫無交代。

最令我失望的是:書上說,他們知道證明耶穌結婚的證據在哪裡,可是雷聲大,雨點小,書裡的英雄們沒有去找這個歷史上的最大祕密,真可以說是虎頭蛇尾。我們該原諒作者,他再厲害,也不可能想出一種令人信服的耶穌結婚的證據。一張羊皮紙上的結婚證書嗎?即使上面有耶穌的名字,我們也無法證明這個耶穌是我們心目中的耶穌。當時的猶太人並沒有姓氏,我們當然不可能因此而相信《聖經》裡的耶穌結過婚。說實話,如果有人說他有證據耶穌沒有結過婚,也一樣的不可能。

可以列為懸疑小說,沒有資格被列為偵探小說

這本小說可以被列為懸疑小說,沒有資格被列為偵探小說。懸疑小說有些小漏洞,乃是經常發生的事,但總不能有如此嚴重的邏輯問題,更不能如此的虎頭蛇尾?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人寫了一本書,說某大國的某將軍祕密地偷了一枚原子彈,而且準備發射了,但是這位將軍聰明過人,任何要抓到他的行動全部失敗。所幸原子彈仍未爆炸。什麼原因呢?並不是因為別人想出了一個打敗他的妙計,而是因為他心臟病暴發。這種虎頭蛇尾的故事使我想起一部偵探小說。這部小說中的嫌疑犯很多,但是我們就是沒有什麼具體的證據。大偵探如何破案呢?容易得很,凶手天良發現,出來自首。這種偵探小說,誰不會寫呢?

《達文西密碼》令我想起一部威爾史密斯演的電影:《星際終結者》(ID4)。電影中,外星人大舉入侵,而且地球上的人類無還手之力,美國總統也愴惶逃離華府,美國空軍用盡了所有的精良武器,都無法摧毀那些邪惡外星人的大型太空船。所幸有人發現這些太空船的防禦網是由電腦連結的。所以威爾史密斯就在空中將電腦病毒用電磁波送進了外星人太空船上的電腦。對方電腦癱瘓。他們的防禦網也垮掉了。

這部電影也是典型的虎頭蛇尾,事情會如此簡單嗎?難道外星人用的是我們人類同樣的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寫這種劇本的人,顯然沒有一點電腦的知識。令我始終大惑不解的是美國的影評都沒有談到這一點。我當時就有一種想法:世人是很容易唬的,至少我們可以說,大多數的人弄不清楚電腦病毒和操作系統有關。因此他們看不出這部電影不合邏輯的地方。他們紛紛走進電影院,使得這部電影大賣。

大多數人似乎不喜歡講邏輯

雖然《星際終結者》有點虎頭蛇尾,但至少還有個尾。《達文西密碼》根本無尾。因為一開始就說有證據,最後卻提不出證據來。

《星際終結者》是一部娛樂電影,並沒有什麼人嚴肅地討論這部電影,《達文西密碼》就不同了。CNN還製作了一個特別節目,慎重其事地討論這本書,好像這本書極具學術價值。這是我極為擔心的事。如果大家將這本小說看成有趣的小說,也就罷了。大家如此看重這本書,使我感到大多數人似乎不喜歡講邏輯。最糟糕的是連天主教會都強烈地反對這部電影。顯然天主教會感到很多人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會從此以後相信耶穌的確結過婚。

一部小說不合邏輯,無傷大雅。很多小說都是如此。只要讀者知道哪些地方有問題,就無所謂了。如果大家看不出有嚴重的邏輯漏洞,我們就應該擔心了。如果眾多的人根本不會邏輯思考,我們真該替人類憂心了。

我還是要強調,懸疑小說是不能在結束的地方胡亂了事的,因為懸疑小說最重要的地方一定是在結尾。胡亂結尾的懸疑小說,毫無價值,人人會寫也。

《達文西密碼》如果出自一位亞洲國家作者之手,不可能如此轟動。我們只好承認西方國家不僅船堅炮利,在文化上,也是無往不利的。怎麼辦呢?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副刊》2006/05/26】

靜思語

有智慧者,看人人是菩薩,我們應與人間活菩薩多結緣。

傳播「真」的訊息,透過「美」的作法,引導人向「善」。

愛要向前推動,禮要回歸復古。

培養孩子的感恩心,孩子長大後自然懂得為社會付出。

帶動人人做好人、行好事,創造善與愛的循環,社會才能安定。

多付出一分愛、多說一句安慰的話,就是在他人心中種下一個善緣。

做愈多,體會愈多,智慧愈多。

心中有真誠的情感,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才能貼切且入木三分。

力行菩薩道,不是求菩薩來感應;而是要去感應眾生之苦,無所求付出。

正確原則要堅守,但行事不能尖銳而傷害別人。

奉獻時間是精進,奉獻錢財是福德,奉獻毅力是智慧。

只要是發自真誠的愛,不論布施多寡都是有心人。

世間事難得十全十美,心胸要開闊才經得起任何磨鍊。

幫助苦難眾生得安樂,心靈自然清朗安詳。

有無都是苦─求不得者有患得之苦,擁有者則有患失之苦。

有形的教育在學校,無形的教育則在社區。

世間萬物是善、是惡、是美、是醜,關鍵在於自己一念心。

邊學邊看,看別人也看自己,才能修正好自己的形態。

精純鋼鐵源於烈火洪爐不斷冶鍊,超卓品格來自勇於接受人事磨鍊。

有感恩就有感動,有感動就有一股推動的力量。

自愛,才能得到人生的幸福。

在人事間鑽牛角尖,苦不堪言。

知福才懂感恩,感恩才會付出。

真誠付出,就能體會人生真善美的境界。

想要解脫自在,必定要有善解、包容的功夫。

要忙忙碌碌做菩薩,不要庸庸碌碌過日子。

多做多得,福慧雙修;少做多失,福慧雙休。

健康平安時,正是行善的好機會。

(待續.....)

Wednesday, June 28, 2006

寵愛

文/彭樹君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一隻寵物。

因為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往往是那個集眾人寵愛於一身的接收者,但是在照顧比自己更幼小的生命時,孩子學會了付出。

因為和動物的相處,讓孩子從小得以體會人際關係之外另一種深刻的情感。

因為孩子長大以後,對於童年的回憶會更豐富。

因為小孩子天生就喜歡小動物。

所以,我決定答應我的孩子,給他一隻寵物。

於是,我和帆帆到寵物店去看兔子。

兔子籠裡,一隻只有巴掌大的小白兔懶洋洋地睡著,精緻的小耳朵呈現半透明的粉紅色,看起來不像是真的兔子,倒像是可愛的玩具。

『就是牠了。』帆帆決定。

但是,當牠翻轉過身來,我才發現,牠的右半邊雖是一片雪白,左半邊卻有點灰白。不知道牠的小主人會不會在意?『你確定嗎?』我試探地問帆帆,『這隻小兔子不是純白的喔。』

『為什麼兔子一定是要純白的?』

對啊,為什麼?『因為童話故事裡的小白兔都是純白的。』我說了一個連自己都覺得有點扯的答案。

『那這樣不是純白色的小兔子不是很可憐嗎?童話裡沒有牠,人們也不要牠,就為了牠的顏色不夠白?好奇怪,難道純白的兔子才美嗎?難道不夠白的兔子就不值得我們愛牠嗎?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那麼這隻可憐的小兔子不就要在這寵物店的籠子裡過一生了嗎?』

是啊,人類已經因為膚色的不同而產生那麼多種族戰爭,何必還要在動物的顏色上分出階級?

『而且,媽媽,妳不覺得因為牠身上這別的兔子都沒有的灰色圖案,讓牠看起來更有趣?』

是啊,確實是一隻獨一無二的小兔子呢。於是,我幾乎是抱著慚愧的心情,把牠帶回家了。

(摘錄自皇冠雜誌628期)

自在人生

自在人生

文/星雲法師

很多人都會要求完美,凡事要求完美固然很好,表示精益求精,更上層樓;但是,有的人因為小小的缺陋而全盤否定,有的人因為小小的遺憾而全部放棄,這樣的要求完美,有時反而因噎廢食,流於吹毛求疵,不管對自己或是共事的人來說,都會很辛苦。因為人生本來就有很多的缺陷,因此在追求「完美」的同時,要能認清人生實相,例如:

(一)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

大致說來,人都是「趨樂避苦」,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佛說世間是苦,因為這是實相,所以人生不能只是一直希望獲得快樂,而不肯面對苦難。沒有經過苦難的快樂,讓人感到虛假不實在;能夠克服困苦而獲得的快樂,才顯得珍貴,也才有成就感,因此有苦有樂的人生,才是充實的。

(二)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

追求成功、追求卓越,是生命的希望和進步的趨動力。但人不可能都是成功,容許自己有失敗的時候,反而會給自己一個退步省思的空間,一股再求突破、增上的力量。因此,當人生遭逢挫敗的時候,要勇敢的面對,繼而再接再厲,愈挫愈勇,因為有成有敗的人生,才是合理的。

(三)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

「得」很歡喜,「失」很痛苦,因此人總是希望得而不失。然而,有時「得」也不見得是「得」,「失」也未嘗是「失」。今天得到名位權貴,明天失去尊嚴、道德、自在,這樣的「得」是否值得追求?這裡失去職務,可能另一處發揮的空間更廣,世界更大,這樣的「失」未嘗不是再造人生的另一個契機。所以,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

(四)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凡人都是「好生惡死」,看到新生命歡喜不已,面對死亡就排拒恐懼。其實,有生必然有死,這是人生再自然不過的事。事實上,生命是不死的,此處死了,彼處會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同一生命。好比太陽,東昇西落,昇未嘗昇,落亦未嘗落,昇昇落落原是同一個。重要的是,如何用有生之年,為生命留下意義、價值。

喜歡月圓的明亮,就要接受它有黑暗不圓滿的時候;喜歡水果的甜美,也要容許它通過苦澀成長的過程;人生一半一半,能夠認識人生實相,放下對好、對全的執著,在人生的樂、成、得、生中,包容不完美、不完善,那才是完人。

﹝感謝慈捷師姊轉寄《浮世繪》2006/06/25摘錄﹞

Tuesday, June 27, 2006

Mars and Venus

A man and his wife had been arguing all night, and as bedtime approached neither was speaking to the other. It was not unusual for the pair to continue this war of silence for two or three days, however, on this occasion the man was concerned; he needed to be awake at 4:30am the next morning to catch an important flight, and being a very heavy sleeper he normally relied on his wife to wake him.

Cleverly, so he thought, while his wife was in the bathroom, he wrote on a piece of paper: 'Please wake me at 4:30am - I have an important flight to catch'. He put the note on his wife's pillow, then turned over and went to sleep.

The man awoke the next morning and looked at the clock. It was 8:00am. Enraged that he'd missed his flight, he was about to go in search of his errant wife to give her a piece of his mind, when he spotted a hand-written note on his bedside cabinet.

The note said: 'It's 4:30am, get up!'

Life it is not always what you say, but how you say. Learn not just to speak, but to be heard.

Always look for the positive side in things. A positive outlook, more than positive events, makes a person much happier. So why hurt yourself and your sense of happiness by looking for what is wrong. It is much easier finding wrong than right; but what is the point?

Assumptions

At the airport after a tiring business trip a lady's return flight was delayed. She went to the airport shop, bought a book, a coffee and a small packet containing five gingerbread biscuits. The airport was crowded and she found a seat in the lounge, next to a stranger.

After a few minutes' reading she became absorbed in her book. She took a biscuit from the packet and began to drink her coffee. To her great surprise, the stranger in the next seat calmly took one of the biscuits and ate it.

Stunned, she couldn't bring herself to say anything, nor even to look at the stranger. Nervously she continued reading. After a few minutes she slowly picked up and ate the third biscuit. Incredibly, the stranger took the fourth gingerbread and ate it, then to the woman's amazement, he picked up the packet and offered her the last biscuit.

This being too much to tolerate, the lady angrily picked up her belongings, gave the stranger an indignant scowl and marched off to the boarding gate, where her flight was now ready. Flustered and enraged, she reached inside her bag for her boarding ticket, and found her unopened packet of gingerbread...

To think before you act. We all make assumptions too often. It is part of human nature. But the key is to step back and ask yourself, "Am I sure I am correct?" "Am I missing something?" "Is there something I may not understand here?" All too often the answer is yes.

So as hard as it may seem, don't "jump to conclusions", but try to give someone else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The Right Attitude

One day a farmer's donkey fell into a well. The farmer frantically thought what to do as the stricken animal cried out to be rescued. With no obvious solution, the farmer regretfully concluded that as the donkey was old, and as the well needed to be filled in anyway, he should give up the idea of rescuing the beast, and simply fill in the well. Hopefully the poor animal would not suffer too much, he tried to persuade himself.

The farmer asked his neighbors help, and before long they all began to shovel earth quickly into the well. When the donkey realized what was happening he wailed and struggled, but then, to everyone's relief, the noise stopped.

After a while the farmer looked down into the well and was astonished by what he saw. The donkey was still alive, and progressing towards the top of the well. The donkey had discovered that by shaking off the dirt instead of letting it cover him, he could keep stepping on top of the earth as the level rose. Soon the donkey was able to step up over the edge of the well, and he happily trotted off.

Life tends to shovel dirt on top of each of us from time to time. The trick is to shake it off and take a step up.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in life, and learn to think of any challenge as a new opportunity.

The Right Attitude

A very old lady looked in the mirror one morning. She had three remaining hairs on her head, and being a positive soul, she said, "I think I'll braid my hair today." So she braided her three hairs, and she had a great day.

Some days later, looking in the mirror one morning, preparing for her day, she saw that she had only two hairs remaining. "Hmm, two hairs... I fancy a centre parting today." She duly parted her two hairs, and as ever, she had a great day.

A week or so later, she saw that she had just one hair left on her head. "One hair huh...," she mused, "I know, a pony-tail will be perfect." And again she had a great day.

The next morning she looked in the mirror. She was completely bald.

"Finally bald huh," she said to herself, "How wonderful! I won't have to waste time doing my hair any more.."

The Value of Time

A Man came home from work late again, tired and irritated, to find his 5 yr. old son waiting for him at the door, "Daddy,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Yeah, sure. What is it?" replied the father.

"Daddy, how much money do you make an hour?"

"Tha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What makes you ask such a thing?" The father said angrily.

"I just wanted to know. Please tell me, how much do you make an hour?" pleaded the little boy.

"If you must know, it's twenty dollars an hour."

Looking up, he said, "Daddy, may I borrow $9 please?"

The father was furious.

"If the only reason you wanted to know how much money I make is just so you can borrow some to buy a silly toy or some other nonsense, then you march yourself straight to your room and go to bed. Think about why you're being selfish. I work long, hard hours everyday and don't have time for such childish games."

The little boy quietly went to his room and shut the door. The father sat down and started to get madder about his little boy's questioning. How dare he ask such questions only to get some cash?

After an hour he calmed down. He started to think he might have been a little too hard on his son. Maybe there was something he really needed to buy with that $9. And he didn't ask for money often.

The father went to his son's room and opened the door.

"Are you asleep, son?" he asked.

"No, daddy, I'm awake," replied the boy.

"I've been thinking, maybe I was too hard on you earlier," said the father. "It's been a long day and I took my aggravations out on you. Here's the $9 you asked for."

The little boy sat up straight, beaming. "Oh, thank you daddy!" he said. Then reaching under his pillow, he pulled out some more crumpled bills. He counted the money, then looked up at his father.

"Why did you want more money if you already had some?" the father asked.

"Because I didn't have enough, but now I do," the little boy replied.

" Daddy, I have $20 now. Can I buy an hour of your time?"

If you really love someone, the best gift you can give them is your time and sincere attention. And especially to the loved one in your life, these hours are truly precious and irreplaceable.

Monday, June 26, 2006

慢養教育 陪孩子成長

文/黑幼龍

以開放的方式和孩子們相處,但不代表我對孩子的教養什麼都不做,完全放任。舉例來說,一九八四年奧運在洛杉磯舉行,孩子們知道奧運的開幕式在徵求高中生霹靂舞的表演,他們就和鄰居的一個男孩一起去報名了。

那時候他們都沒有駕照,所以我們得開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的高速公路,送他們到洛杉磯的一個運動場練舞,而練習常常到晚上十二點才結束,這樣的練習持續了三、四個月,我們就這樣天天接送。

奧運開幕的時候,電視轉播還真的有他們表演霹靂舞的畫面,雖然只出現短短幾秒鐘,但全家都好興奮喔!我現在回想,覺得那時可以這樣全然支持他們練霹靂舞,還真不知哪來的勁,來回接送他們卻不以為苦。

小兒子立行念六年級的時候,突然告訴我們,他迷上了潛水,那時他還不到規定的年齡,不過他自己跟教練不斷溝通,堅持自己想學,教練在測試他的反應後才答應,我們也決定支持他。

潛水課程必須要有潛水衣、揹氧氣筒、戴頭盔的全身裝備,凌晨四、五點,天還沒亮就要開船出海練習,我們每天早上摸黑,睡眠不足的載著他到教練海邊的辦公室,教練先教他們各種在海底時用來求救、溝通往上、往下等各種手勢,然後才正式下水;立行後來告訴我,其實當他在海上準備要潛水時,心裡還是有些害怕的,但對我們能夠支持他參加潛水,他真的非常開心。

我們對孩子們的愛,不會因為他們功課不好、行為稍微有點凸槌而改變,每一個孩子的夢想和興趣,如果我們可以支持,就會盡量協助完成。黑立琍從小文筆就好,因為表現傑出,老師邀請她參加新聞夏令營。

第一年,家裡經濟狀況不好,不能讓她參加。第二年太太百齡認為孩子有這個天分,老師也惜才,雖然家裡沒錢,但太太決定先刷卡,讓立琍參加夏令營充分發揮她的天分。

孩子們只要學校有活動,或是學業成績得獎受表揚,我們都會盡量到場,一起分享他們在台上表演、得獎的喜悅。

父母加油站:

我常會開車帶孩子們固定到四、五個孤兒院,孤兒院裡面有很多蒙古症及肌肉萎縮症的小朋友,孩子們可以決定自己要捐多少的零用錢;說實話,這些蒙古症及肌肉萎縮症的小朋友,連我看了有時都覺得害怕,但我希望孩子們可以透過和孤兒院小朋友的互動,付出愛心,同時理解世界上還有許多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因此應該更有同理心和包容心,也更知道感恩和惜福。
-------------------------------------------------------------

<成長期間>

學習分享感恩 惜福

在小孩長大過程中,爸爸媽媽媽除了要求孩子讀書,應該也要和孩子們一起玩,支持孩子的作為,以及讓孩子們學習分享、感恩及惜福的經驗。這些其實從孩子們青少年時期就可以開始。

有了各式各樣的活動經驗,加上我們的支持和參與,四個孩子的包容力都非常高。有一次女兒立琍告訴我,她很開心自己的三個孩子能在新加坡成長,因為新加坡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包著頭巾的印度人、有黑人、有白人,也有許多華人,對他們來說,各色人種早已見怪不怪。

我這才發現,包容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對不同的人能夠充分尊重,對孩子們後來是否快樂會有關鍵性的影響,甚至對整個社會、政治都有影響。

父母加油站:

在台灣,政治對立嚴重,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可是跟政治理念不同的人在一起時,怎麼應對、什麼態度都非常重要,像以前十字軍東征,也是因為宗教理念不同引起的,如果每個孩子從小都能有包容心、都能尊重別人,或許這樣的衝突就會少一些。

--------------------------------------------------------------

<挑選另一半>

尊重孩子所選家長別干涉

我對四個孩子處理感情及選擇婚姻對象的態度也是一樣,一個扶輪社的朋友談到兒子的女朋友,我問他:「你兒子和女朋友準備結婚了嗎?」

我朋友說:「我如果不贊成的話,他絕對不敢結婚啦!」

他那一句話提醒了我,我仔細回想,其實我對四個孩子的感情和婚姻從來沒有表達過反對的意見,但我必須誠實的說,我當然有自己的期待和想法,但一定要忍住!這一點可能和我爸媽對待我們的方式也有關,因為他們從來不管。

舉例來說,黑立國的太太是黑人和日本人的混血兒,年齡比黑立國大四歲,而且有過一次婚姻的經驗,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女人。剛開始我們和她的互動不是很好,而且人總是會有私心,會覺得黑立國是個醫生,條件也很不錯,應該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我也表達過不同意見,但盡量不要干涉,他們後來決定要結婚,我們也沒辦法,只能祝福。

現在她們結婚十年了,婚姻非常幸福,畢竟孩子是跟另一半過一生,而不是跟父母一輩子。其他的孩子也一樣,黑立琍從小就喜歡男生,男朋友一個換過一個,黑立言以前的女朋友有時候也和我們理想中的不同,但我們都不能多說些什麼。

說實話,孩子們交往的對象和我們的想像都有差距,但後來結果都很好,我想這除了幸運外,也教導父母,應該要相信孩子自己的選擇!

<專家一點靈>

孩子們會聽父母的話,但他們更想看父母怎麼做,如果能一起參與孩子的活動,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我們都希望能夠教養孩子,卻忽略了父母以身作則其實非常重要。

Sunday, June 25, 2006

撈金幣的年輕人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撈金幣的年輕人

有一則寓言──有位年輕人走到湖邊散步,突然看到水中有一塊閃閃發亮的金幣。他看了很高興,趕快跳進水裡撈取。但是任憑他怎麼努力,都撈不到金幣,他全身又濕又髒又疲倦,只好上來坐在岸邊休息。沒想到湖水平靜之後,金幣又顯現了。

他很不甘心地又跳下水,結果還是沒撈到,只得再上來坐著。他心想:水中的金幣到底在哪裡呢?我明明看到了!為什麼費了這麼大的心力還撈不到呢?等水面又恢復平靜,金幣又顯現了,於是他又跳下去撈,如此一而再、再而三都徒勞無功,他實在很不甘心!

這時,父親出來找他。看到兒子全身濕淋淋又髒兮兮的,就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為什麼會如此狼狽不堪?」兒子回答:「我明明看到水中有金幣,但是怎麼撈都撈不到?」父親看到平靜的水面好像真有一個金幣,又抬頭看看樹上,就對兒子說:「你看!哪是什麼金幣,那是掛在樹上的金屬片,投射在水中所呈現的幻影罷了!」

凡夫總是為名利、空幻的東西在奔波、辛勞,而這一切都只在於一念貪,而貪念往往會蒙蔽我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有的人認為:人生很苦,要趕快找解脫的方法!因此轉而尋求宗教信仰;但是信仰若沒有正知、正見、正念,路也會走偏了。所以,我們應該要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斷惡修善、修習正法,體悟真理。

智慧的人生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智慧的人生  

現代社會上,有許多人常自以為了不起,有很高的才幹、豐富的學識,或自恃身強體壯、長相漂亮……,這一切都是我見、貢高傲慢的態度,難以融入社會親近人群;與人相處時無法生起歡喜心,做事也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如此,即使有好緣也被自己所障礙了。  

曾經有一位年輕人從國外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幾年後卻還是失志落魄,因為自認學問好,職業也應該要高人一等。但是,學位不一定就能代表地位,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了,眼看當初同時回國的朋友,在工作崗位上年資越來越深,經驗愈來愈豐富,地位也不斷提升。而他總是高不成低不就,心中常常憤憤不平,態度也逐漸變得孤傲,甚至遠離人群。  

如果他在剛回國時就從基層做起,我想,不用多久的時間,他也會步步高升。但是,因他的貢高我慢,使時間空過,失去發揮專長的機會,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損失。

反觀另一位學歷很高的女士,結婚後跟著先生回家鄉種田,除草、撿柴、挑水她都得做,起初內心非常不平衡。她娘家的人也說:「這樣的人才,在鄉下做那些事,實在很可惜!」別人越說,她就越覺得痛苦。  

後來她到醫院當了志工,深深體會到我常說的兩句話:「知識不等於智慧。」「人生無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從此才改變自己的觀念,也更加珍惜、善用自己人生的使用權。  

她曾在醫院看到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傷患,在瞬間的車禍中受了重傷,頸部以下全部癱瘓,雖然頭腦很清醒,但是全身動彈不得,連吃飯也要人餵他。像這樣,人生的「使用權」都完全喪失了,其他還能計較什麼呢?

更何況智慧並非從學識中得來,而是發自內心清淨的本性,體會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又真正能清淨無求地走入人群、服務大眾,這就是發揮智慧的使用權與良能。

Friday, June 23, 2006

把心轉轉

文/劉鏞

1.

到台北的一個朋友家做客,突然地震,大家正驚惶失措,卻見朋友九十四歲的老母笑嘻嘻地說:「老天爺真開心。」

地震停了,大家問那老太太:「您為什麼 不說老天爺發脾氣,要說祂開心呢?」

老太太一笑:「我又沒得罪祂,幹麼想祂生氣呢?祂是開心,一笑一搖,就地震了。」笑:「祂是開心得太過火,才害了人,祂自己也沒想到啊!」

2.

在上海開會,散會時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家的電話,末尾的四個號碼是「一四一四」。大陸的人都把「一」唸成「么」就成了「么四么四」,好像「要死要死」。

我心想,沒敢笑,朋友卻笑了:「你別想歪了。我告訴你,我這號碼特別吉祥,你想想唱歌的時候一四一四唱什麼?唱ㄉㄡㄈㄚㄉㄡㄈㄚ對不對?所以你記住『都發、都發』總是發財,就對了!」

3.

幾個老同學聊天,大都有個艱苦的童年、奮鬥的青年和成功的中年。

「唉!年輕的時候,有閒沒錢。而今有了錢,又沒了閒,真倒楣!」一人說。

另一人笑道:我可比你強多了。大家看他。「我啊!年輕的時候沒錢,可是有閒;現在雖然沒了閒,可是有錢!多好啊!」

4.

坐計程車,一路上七八個紅綠燈,怎會那麼巧,每個綠燈,眼看要過了,就變紅燈,被擋了下來。

「真倒楣!一路碰紅燈。」我嘆口氣:「總是最後一輛差一步。」

「不倒楣。」司機回頭笑笑:「變綠燈,咱們都是第一個走。」

5.

到個朋友家吃飯,餐後,女主人端出一盤梨。

「我吃太多了,吃不下水果!」

「我也吃不下了。」主人說著拿起一個梨:「這樣吧!咱們兩人分。」

「中國人不是不分梨嗎?」我笑道:「免得分離。」

「不不不!台語『梨』唸『來』,咱們有緣『分』,要常『來』。」

6.

在日本坐新幹線火車。「你知道當初建新幹線的時候,兩邊稻田的農民反對嗎?」

日本朋友說:「他說火車會污染,讓收成減少。」

「講得有理。」我說。

「錯了!」他拍拍我:「當時新幹線的負責人把農民找來問『你們有沒有算過,鐵路兩邊的稻田,一年要被麻雀吃掉多少穀子?』

農民答:『相當多!』

於是新幹線的負責人笑道:『你們從此不用操心了,我們的火車一下子就過一班,保證幫你們把麻雀都趕跑。』後來證明,果然,鐵路兩邊的收成特別好。」

7.

某人去拜訪一位大收藏家。

「我以前決定把收藏全留給孩子。你想想,如果孩子好,當然該給他,當作獎賞。相反的,如果孩子不好,過得可憐,我更該給他,讓他賣了,過日子。」

收藏家話鋒一轉:「現在,我改了。我想,如果孩子不好,我當然不該給他拿去敗掉;相反的,如果孩子好,他很富有,也不需要我的收藏。」

他的臉上散出光彩:「所以我決定把所有的收藏都捐給博物館。」

8.

兒子哈佛的女同學多明尼卡,在作完烏茲別克的研究之後,突然決定一個人穿越天山,橫越中國大陸到台灣。她發了個E-mail給在美國的父母。據說那一對老夫婦看到女兒的信都跳了起來:「這怎麼得了?多危險哪!這子真是瘋了。」

老兩口先是生氣操心,三天三夜坐立難安,突然,他們不氣了,回了E-mail給自己的獨生女:「我們想來想去,想不通,妳是從我們哪個人的身上遺傳了這個冒險的個性。看樣子,我們不能怪妳,只能問自己了。」

9

經過一個長週末,進辦公室,嚇一跳。跟我十多年的秘書,居然染了一頭紅髮。新來一年多的小助理,也染了半頭「金毛」。

「妳們過兩天就要去參觀工廠,讓人看了,要怎麼說我?」我心想,沒講出來。

兩天過去。我不氣了,看著她們高高興興地出門,我得意地在心裡對自己說:「讓廠商看看我這個老闆有多開通、我們的辦公室有多民主、我們的公司多麼有生氣!」

10.

跟幾位孩子的家長聊天。

「我急死了!現在我兒子上小學三年級,功課不好,打也不管用,將來一定上不了好中學,進不了好大學,他就完了。」一個家長皺著眉說。

「我也煩死了!」另一個家長附和:「想想未來十幾年、幾十年,只要我不死,就得為我女兒操心。小學功課好,中學不好,有什麼用?中學好,上不了好大學,又有什麼用?上了好大學,進入社會不成功,又怎麼辦?」

我笑笑,說:「何不這麼想──小學不好,說不定中學能改好;中學不好,說不定大學能變好。就算上不了大學,只要進入社會成功就好;就算一開始不成功,只要有一天成功就好;即使他一生都不成功,只要他做個好人,快快樂樂就好。」

我看看他們:「問題是,你們的孩子才三年級,就天天捱打捱罵,連快樂都談不上了啊!」

以上,我說了十個小故事,都是真人實事,請大家想想,以「另類觀點」自求多福的道理。

別讓習慣限制了自己

記得從小開始,因為我只有一個人,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幫忙,所以我必須懂得自己照顧自己。因此四歲的時候,我就常常一個人看家,我非常懂得和自己相處。沒想到上了小學以後,我一直被冠上「自私」的形容詞。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不了解為什麼,我檢討自己哪裡做錯了?有什麼地方不對?直到念了心理系,開始接受諮商輔導的訓練,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我都做得很好,只在一個地方出錯,就是「把自己照顧得太好了」!

例如參加活動,到了活動會場,我一定找一個自己覺得坐起來很舒服的位子,給自己倒一杯水,然後就安安靜靜的等活動開始。但是別人不是如此,他們一定到處打招呼,幫忙端茶水、分送資料。

在我眼裡,我覺得這種人很無聊,要喝水,自己倒就好了,幹嘛要別人服侍呢?更何況,又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喝茶。等我了解原來照顧、關心他人,是人際之間很重要的一種潤滑劑時,已經是大三以後的事了。

嘗試由不同的途徑發現樂趣

有一位離鄉到台北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她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厭惡台北,討厭台北的人、台北的吃、台北的一切。她在台北,就是為了賺錢,每天的生活就只是在公司與租來的房子之間來回奔波。這樣的感受持續了二、三年。

有一天,因為道路整修,她必須改走其他的路線,竟然在灰色的都市森林裡,看到一座自小就熟悉的土地公廟。第一次經過時,在廟前拜了一拜,以後就常常特意繞過來探望土地公。

但也經由這樣一繞,她繞出興趣來,放假時不再只是待在屋裡「補眠」,她忽然發現是「自己」活在這個都市裡,她要去多認識、了解這個都市。現在仍然未婚的她,有時會打電話來告知親朋好友,她發現了哪裡有好吃、好玩的。

疲憊的世界需要不斷的活力

這是一個需要活力的世界。電視上的廣告不斷告訴您,喝了什麼可以增強您的活力,連廣告裡的演員也是停不住的在跳舞,因為這是一個疲憊的世界。有一次代朋友的班,去一家美容院上課,由於他們工作時間的關係,所以課程是從晚上十點開始。

雖然從事美容工作的人都很年輕,體力應該不錯,但一天下來也是頂累的。望著這一群睡眼惺忪的孩子,我還是跟承辦人建議,不需要把工作人員逼得這麼緊。

也曾經聽過有一家公司辦理員工在職進修,地點選在市郊的名勝山莊,可是課程的安排是從早上八點半到晚上九點鐘,理由是避免員工下課後玩得太兇,所以乾脆上課久一點。因此,我常覺得,員工會變笨,都是被公司逼的。

一花一世界,事事都可以活化生活

心理學上有一個實驗,將老鼠養在可以通電的籠子裡,籠子分左右兩邊,中間有一個隔板。當右邊通電時,老鼠會跳到左邊;電擊左邊時,老鼠會跳到右邊。請問,兩邊一起通電時,老鼠會怎麼樣?剛開始,老鼠會兩邊亂跳,等牠發現不管怎麼跳都沒有用的時候,牠就不動如山了。

這個研究的結論叫「習得的無助」,用在人的身上,就叫做「皮」或「疲」。試想,在一個動輒得咎的組織裡,在一個用無限多法規管制員工的單位裡,工作人員不是一動不如一靜嗎?不是很容易就失去熱忱嗎?

別被習慣限制了自己,廿一世紀是屬於有創造力的人。如果您的工作是呆板、無趣的,不用急著換工作,因為您反而更有時間、精力去活化您的生活。一花一世界,願意讓自己去碰觸不同的事物,這個地球才是在運轉的。

【心得感想】

常聽人說:習慣就好,沒錯!在日常生活中,真的習慣很重要。但是您可曾想過?做同樣的方式,如果使用的是不同以往的路徑,或許聰明的您,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

祝福您....

Thursday, June 22, 2006

放鬆,原來是這麼簡單

有道是身心是一體的,在忙碌、競爭、充滿壓力的環境中,人的身心經常處於緊繃的狀態而不自知,就逐漸地失去了健康與自我。

因此,我們需要從自己的身體著手,認識自己的身體,學習感覺身體的感覺,進而對放鬆、養生的妙法有一些體會,能在生活中運用。進行肢體放鬆和經絡氣血的調整,徹底「鬆身」之後,自然帶動心情的解壓,使身心舒暢愉快。

其他如免疫學、草藥經絡、動禪、氣功、舞蹈律動等,靜心調息、伸展調氣、氣機導引等,皆是從放鬆調氣方面下手,也是人人平日隨手可作、簡單易行的健康功法,對於忙碌的現代人非常實用。

身在那裡,心就在那裡,身心合一

「法鼓八式動禪」是把心放在很慢很慢的動作上,專心一致、心無旁騖,做久了心就靜,心靜對我們身體有很大的幫助,激動容易傷身。

八式動禪的心法是「身在那裡,心在那裡,身心合一」,強調「清楚、放鬆」,從頭、頸、雙臂、胸背、脊椎到腳,配合呼吸,慢慢的拉直或彎曲,讓自己的心安住在每一次的身體移動,學習「自覺」,讓身體在簡單的伸展的動作中,壓力得以紓解,活暢血氣,增強免疫力。

動禪是要把心安在動作中,訓練自己活在當下,心無雜念,有念頭來了,知道了就放下了,不要被過去干擾,也不要被未來迷惑,內心保持清明,心念放在當下,注意現在走路的這一步,掃地的這一下,打字的這一字,這就是活在當下啊!

防沾黏、防下墜、多參與,抗老三妙法

「氣機導引」,它源自於中華傳統文化,從中醫的醫理發揚而來。「氣機導引」除了是修身功法,也強調修心,它教一個跌倒的人如何站起來,站不穩的人怎樣才站得穩。

三帖抗老妙方,一是「防止沾黏」,二是「防止下墜」,三是「常常參與」。每個人在三十歲以後,DHEA (被稱為抗老荷爾蒙) 分泌會逐漸減少,使人開始老化,這時,只要保持所說的這三個觀念,就能夠延緩老化。

所謂「沾黏」,是指全身關節硬化、縮緊。所以抗老,就是要讓身體儘量伸展、扭轉,像蠕蟲的身體非常柔軟,就是因為它是靠伸展來行動A同樣的,人要防止沾黏就必須儘量伸展。張老師在現場指導大家,兩手上舉,儘量向上拉至極限,再慢慢地縮回並微蹲;在伸縮之間防止沾黏,即可預防老化。

「下墜」是指肌肉、臟腑等因地心引力及長久姿勢不正,導致位置偏移,對身體內分泌、循環等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提肛防墜。練習前面的伸展運動時,在手往上伸的同時可配合提肛至會陰,這對婦女的子宮、卵巢、腹腔及男性的攝護腺、泌尿系統等,皆有保健功效。

而第三項「參與」,是指走入人群,參與活動,多加入社會服務的行列,有人際互動、社會參與,心情自然開闊愉快,同時要能感恩、知足、惜福,心胸開朗身體就更健康。

隨心起舞,律動有節,鬆身又寬心

另外,做舞蹈律動,在收縮與放鬆中,感受身體的節奏及流動。只要會動,就能舞蹈,身體的節奏是自然的,但每個人的身體節奏與律動不同,所以適合從事的運動也各不相同,適合別人的,不見得適合你,因此平日要多去感覺、開發自覺,才能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更加了解及掌握。

平日保健只要做一些簡單的律動,就可以有放鬆身心的效果。只要兩手往左右張開,慢慢劃圈,由小圈至大圈,再慢慢由大圈至小圈;腰部轉圈也是由小圈漸至大圈,如此有節奏的做,自然會有其律動,不管做任何動作,都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以及由內向外,再由外向內,有規律、有節奏的動,就能鬆弛筋骨,讓自己的身心感覺舒暢。

這些簡單原則、簡單動作,真是日常生活落實「鬆身」的不二法門。透過肢體動作,呼吸慢慢的調節,在收縮與舒張之間,找到自己的健康之道。

由身而心,正念自覺,帶動善的循環

養身、養生之道,在於正確的觀念及持之以恆的實踐。認識自己的身體,學習感覺身體的感覺,進而對放鬆、養生的妙法有一些體會,能在生活中運用。同樣是由身體內在自省自覺發展出來的養身功法,每一種功法殊途同歸,都是為了讓身心達到放鬆、平靜、安定。而身心是一體的,由身體入手,帶動心靈的自覺提升,心念會影響生理,身體就能自我調整,而形成善的循環。

Wednesday, June 21, 2006

找出一條重建信心的路

文/黃翠吟(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人到中年,走了大半輩子,回頭看看,卻發現自己沒有一點聊堪自慰的成就,不管滿不滿意,就只有接受了!」一群年齡相仿的好朋友聚在一起,有人發出這樣的慨嘆,頓時大家的臉色浮上一絲落寞,似乎被說到心坎裡了,「所以說,年輕時多努力,多吃一點苦又何妨?可惜年輕時,不會想那麼多。」是啊!人生就是如此無奈,一定要到這時候,才真明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

驀然回首,中年危機迫在眉睫

這幾天,打電話給這票朋友中的一個,不想她在電話上泣不成聲,她說「這幾天心情一直很糟。」我大吃一驚,莫非那天的聊天讓她心情跌落至今?她說:「最近公司重新分配工作,結果被調派更煩瑣的業務,唉!老實默默苦幹,不會抱怨的人,理就要吃虧,接一些別人不要的工作。」

喔!原來是工作因素,可是她又說:「也不全然是,想到自己一生,遇到這樣的先生,又養出這樣的孩子,工作境遇如此,愈想愈不甘願哪!」

聽著她的啜泣聲,我默然了,對自我的評價、對生命的感覺,可都是人生的大問題,這涉及內在價值信念的深層問題,教我不知從何接話;要如何讓她莫把問題都歸因為別人,以便抽絲剝繭呢?

人生一路走來,一步步的足跡點點滴滴累積,造就成今天的我,是天賦、資質、環境、機運、努力、修持……種種因素形成的綜合體,錯綜複雜。現在到了中年,突然發現結果都不滿意,自我否定,而未來又找不到著力點,叫人情何以堪啊?自我否定,喪失信心是人生的至痛。

有時在路邊,看見流浪漢躺在那裡,我的心就一緊,感覺到他那種自我放逐、自暴自棄的痛;每到端午節時,似也能體會到屈原投汨羅江時喪志的心情。

可是生命的成績是好是壞,沒有定論,別人看的只是表面,重要的是,自己怎麼看自己?自己的價值信念是什麼?自己依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自己是如何評估自己?這都是自己的感覺。

一般人都是依名利的成就來評價別人,也評價自己,人或企業就在競爭的驅力下,像籠子內踩在轉輪上的白老鼠,不斷的踩,就怕一停就翻跌下來。那人在競爭比較中,要怎麼看到自己的價值?又如何轉化、超越自己?

投身公益,讓生命重新放光彩

這讓我想到有位朋友,夫妻倆共營一家貿易公司,先生在一些朋友慫恿下,又投資了其他行業,結果一大筆錢有去無回,夫妻倆賣了房子,先生找不到工作,在家裡當煮夫,照顧小孩,原本就常吵架的關係,至此更是降到冰點,雙方互相冷言冷語。幾年來,他的妹妹常慨嘆,他們互相指責,沒有任何一方想做一點努力或改變,沒有看到自己,不能反省,這個家庭就更沒有希望了。

最近,又和這位朋友聯絡上了,她像變個人似的,充滿了笑容、自信,臉上的線條也柔和多了。所談的都是這幾年來在佛教公益團體作義工的經驗,還有這個團體的理念,聽得出來她非常以這個團體為榮,雖然又要上班,又要作義工,非常忙碌,但她充滿歡喜,還一直說感恩囉!

她勸我:「你要趁年輕趕緊加入,種福田要越早越好,我們要找更多人參加,如果每個家庭都有人在作服務,一個人影響一個家庭,社會就會愈變愈好。」

她熱切的繼續解說她的工作:「我的工作是文宣義工,負責活動的記錄及編纂,這些活動過程及理念必須傳承下去,讓代代都有人受到啟發感動,而能把精神延續下來,這點非常重要;還有,我也負責讀書會導讀,介紹幾本這兒出版的書給妳看看……」

我讚許她的才能,她謙虛的說:「來這裡做事,不是突顯自己,這些都是大家共同成就的,沒有別人,自己是無法完成的。我們要讓更多人來參與,度己度人,大家能一起種福田來共同成就,這一點才是重要的。」

她又說:「每次活動我都接觸到好多可憐的人,看到這些人,就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更感恩、更惜福。」看到她的真心、感恩、謙遜,把自己縮小,把別人當菩薩,我感動極了,只有幾年的時間,她談話的內容、思惟都變了,我想,感受最深的,應該是她的家人了。

往內修持,超脫世俗改變命運

據我觀察,週遭一些朋友驚人的成長,很大部份是因他們接觸了宗教或靈修或心理探索的團體,因而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宗教經典教人利他無私、平等無爭、博愛寬容、超越自我……是超脫世俗的義理;心理探索則是剝開自己層層的面具及制約,透視自己的面貌;都讓人對生命,對人性、對自己有更深入的體悟。

不以比較、競爭為中心的價值,令人感到安全、放鬆,大家朝著這種高超的情操努力修持,令人產生希望、產生信心,也看見自己的價值,看見生命的意義。還有大部份的宗教團體,會帶你出去服務,經典義理的薰陶教化,加上義工有意義的工作,靈性的提昇,讓人命運完全改觀。

痛苦若能令人反省,就是成長的契機!對我這位面臨中年危機的朋友,安慰傾聽其實只能使情緒安定而已,根本上還是要靠她自己往內修持,建立不同的生命觀,找到自己的價值,超越相對世界的焦慮及衝突,並以此來看待別人及對待自己:能凡事盡己,又知隨緣無求;能專注努力,又能放鬆安定;能付出,又能感恩;在優勝劣敗的競逐中,也能有心靈的平衡。

所以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可以帶領自己提昇心靈品質的地方,從心下手,反觀自己,追求靈性成長,認清生命的真相,這心念的改變,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的開始,就如文中那位投入義工行列的朋友。

換個角度看人生

文/鄭玄藏(大學講師)

寬敞亮麗的餐廳一角,一個理著小平頭的男生,不斷向身旁的女友訴苦著:「唉,我慘爆了!連長要把我調去營部做補保兵。本來他說我是連上學歷最高的新兵,要我擔任經理兵。但我知道經理兵要負責全連裝備,到時東西不見了,還要自掏腰包賠,所以就堅持不肯!終於,連長火了,直說不要我了!」

男生繼續說:「若到營部幹補保兵,據說不但要管理物品及武器,還經常要出差,出去一趟,少說要花上四、五百塊,說不定連薪餉都不夠……唉,還有十九個月的兵要當,我真不知要怎麼辦?」

女友滿臉焦急,不斷地安慰他。

我們常分不清生活中有那些事情是自己真正需要做的?其中又有多少被迫去做的成分?較合乎科學的看法是:「與某件事有關的必要條件若是均已齊備,則此事就必然會發生。它與個人主觀上喜不喜歡、願不願意是無關的!」

所以叫苦連天的大兵來說,他所面臨的現實是:「長官有權力安排工作給他,而他也必須盡力去完成。」但他卻自己胡思亂想,擔心做不好上面交代的任務,無法負起責任,因此表現出高度的焦慮、猶豫不定與抗拒;結果是從一個單位被調到另一個同樣令他充滿焦慮的單位。

「理性行為學派」治療大師莫滋比(Maultsby)就曾指出:「遇事推拖者,多半都看不清何謂『事實』?何謂自己『主觀的認定』?」就因為他們常把自己主觀的想像(並無事實作依據)和事實混雜在一起,引起情緒紊亂而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以致遭到周圍的人誤解;或是因為錯誤的決定所造成的後果,而更加悔恨不已!

我相信除非他能袪除既有的不合理思考,否則不管調到那個單位,擔任何種職務,都會有相同的困難出現。

相對的,「勇於任事者」或許要較「臨事推拖拉者」要來得更為省事、更不會出問題。假如每個上班族能夠體認到這一點,那麼,週休二日前一天下班時,你將不會再聽到:「好不容易熬到星期五了!可以離開煩人的工作及老闆獵犬似的眼神,感謝老天!」而是「盡力工作了五天之後,終於可以好好休息,抽空陪家人到處去走走吧!」與前者相比,後者是不是更令人感到週休二日所帶來的心理滿足感,遠大於終日無所事事又充滿怨氣的星期假日呢?

希望那位焦慮的大兵能認清現實,早作決定,視吃苦為吃補,成長的啟示就在其中矣。

Tuesday, June 20, 2006

拿回快樂的主動權

文/張雅真(文字工作者)

大部分的上班族看起來似乎都不是很快樂,主要原因多半是:

「覺得工作枯燥乏味,但除此之外,又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和同事之間的互動不多,缺乏人情味。」

「升遷機會不多,不太可能在萬綠叢中獲得拔擢。」

「市場開拓不易,永遠只有無止境的競爭。」

「工作時間長,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

不快樂的原因雖然很多,但導致不快樂的共同因素卻只有一個,就是:你把自己快不快樂的決定權交到別人手上了。

快樂之鑰,操在自己手中

如果你認為自己要做什麼工作,是由上司分派的,自己無法決定,那麼你已經把你快不快樂的決定權,交給了上司。

決定是否接受這份工作的人是你,決定如何做這份工作的人也是你。與其問:「如何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問自己:「如何賦予這份工作獨特的創意?」

如果你與同事間的人際互動模式,是「別人怎麼待你,你就怎麼待別人」,或是「你怎麼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要如何回應你」的話,那麼你已經把你快不快樂的決定權,交給了同事。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對待別人的方式;我們無法決定別人是否接受我們的友誼,但我們可以決定面對別人的回應時,自己所抱持的態度。

通常對於向我們示好的人,保持友善的態度是很容易的,真正的挑戰來自於:「當別人對我們不 好時,我們依然可以保持和悅的態度」,不將別人的內心狀態與我們自己的內心狀態混為一談。

如果你認為升遷的機會,是由上蒼賜予的,那麼,你已經把你快不快樂的決定權,交給了上蒼。


上蒼只會把機會交給已經準備好的人,你不妨試著問自己: 「倘若我上台報告的機會來臨,我是否能從容不迫地表達我的看法?」

「如果我真的有接待國外客戶的機會,我的英文能力足以應付嗎?」一旦你準備好了,你會發現機會其實無所不在。

萬物一體,人與自然相互依存

資本主義家將達爾文的進化論推衍到商場上,主張優勝劣敗,只有適者可以生存。中國的文明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點與「新時代」的思想不謀而合。新時代的思想是深信萬物是一體的,認為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

有一首歌的歌名取得很好,叫做「忙與盲」。在忙碌的工作中,人往往習慣性地依循以往的作業模式,將手上的工作很努力的做完,很少人會停下腳步問自己:「我做這件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有沒有更有效率的方法可以達到我的目標?」

導致上班不快樂的原因很多,可以改變的方式也很多,也許換一個心態,也許換一種互動的模式,也許採用新的做事方式,不管最後採用的是哪一種,改變的途徑永遠都要從「自己」做起。

為自己儲蓄幸福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們終於搬進了新居。

所以送走了最後一批前來祝賀的朋友後,我與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發上,眼望著天花板出神,遙想今後的日子,自有一番甜蜜湧上心頭。

忽然,門鈴響了。這麼晚了還有客人?

忙起身開門,門外站著兩位不認識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對夫妻。

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紹他們是一樓的住戶,姓李,特地上來向我們賀喬遷之喜。原來是鄰居啊!趕緊往屋裡讓。

李先生連忙搖手:「不麻煩了,不麻煩了,還有一件事情要請你們幫忙。」

我說:「千萬別客氣,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效勞?」

李先生道:「以後出入關防盜門的時候,能不能輕點,我老父親心臟不太好,受不了重響。」說完,靜靜地看著我們,眼裡流露出一股濃濃的歉意。

我沉吟了片刻:「當然沒問題,只是怕有時候急了便會顧不上,既然你父親受不了驚嚇,為什麼還要住在一樓?」

李太太解釋:「其實我們也不喜歡住一樓,既潮濕又髒,但是老爺子腿腳不方便,而且,心髒病人還要有適度的活動。」

聽完後,我心裡頓時一陣感動,便答應以後盡量小心。

兩口子千恩萬謝,弄得我們挺不好意思的。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發現我們單元與別的單元的確不太一樣,大伙兒開關鐵防盜門時,都是輕手輕腳的,絕沒有其他單元時不時"光鐺"一聲巨響,一問,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一年過去了。

那天晚上,李先生夫妻又按響了我們家的門鈴。

一見到我們,二話沒說,先給我與妻子深深地鞠了個躬,半晌,頭也沒抬起來。

我急忙扶起詢問。

李 先生眼睛紅腫,原來昨天晚上,李老爺子在醫院病故了。

前些時候,他對兒子交代過:「非常感謝大家這些年對自己的照顧,麻煩各位了,要兒子見到年紀大的鄰居,要下一跪,年紀輕的,要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對大家的感激。」

送走了李先生夫妻,只覺得有股熱流直沖淚管,我發自內心地感慨:「輕點關門只是舉手之勞,居然換來了別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擔不起啊!」

生活就是這樣,當你在為別人行善時也在為自己儲蓄幸福。

Monday, June 19, 2006

永不止息地學習

要創造自己的理解能力,學習是一生的工作,也是永不止息地探索。

學習必須使你有能力不斷分析並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使你有能力察覺自己的學習、思考過程。學習必須從兒童入學之前就開始,一直持續到退休之後。

我們絕不可停止學習,也不可停止實踐我們所學的知識技能。

包括那些已受過擁有優秀條件的成人,好奇心和思考力,益形重要。良好教育、完整訓練,和他的生活職業,有切身的關係,極為重要。

一個人如果不能不斷吸收新知和技能,永不止息地學習,則他不但不能保有原有的地位,還會被遠遠拋到隊伍的後面去。

你必須問自己,要何去何從?一旦你目前從事的行業消失了,你下一個事業將是什麼?

你有什麼技能呢?你需要具備哪些特殊的才能嗎?你已準備好應付日益劇烈的變化嗎?

找一座夠大的舞台

面對競爭,必須系統化思考

文/張天立

一九八三年我大學畢業,什麼都不懂,直到去美國念書,獨立自主生活,才真正成為獨立的人。念完電腦碩士,我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之後有些歷練,發現自己對許多事仍不太能理解,便再去念MBA。雖然現在回想,其實不見得要念MBA,因為學習無所不在,很多東西是自修來的,不過念MBA是我的轉捩點,讓視野豁然開朗,對世界有不同的理解。

現在我常到大學演講,不可置信地發現只有極少數,可能不到百分之五的大學生在做工作日誌。沒有做工作日誌,如何得知時間是怎麼花掉的? 對任何一個白領階級而言,時間與精力是最重要的成本,成本好比分母,如果不知道分母,連產出也無法衡量,又怎麼追尋效率?

世界是平的。大家都在面對全球競爭、位置有限、有供需的問題,同樣地,機會也是公平的。要找一座夠大的舞台張天立面對競爭,必須系統化思考如何往上走? 如何創新?一個人的成功,不可免地有一些時來運轉的機運成分。如果我早生二十年,根本不會碰上網路興起的時代。但除了機運之外,我比較相信系統化思考。

許多人在談創新,但我認為創新之前,必須先建立系統化思考。將一切事物回歸原點,先思考它的原理、原則是什麼,再從而分析、歸納,才能做出決斷。說穿了,許多創新是來自既有元素的排列組合,可以先了解原理,再消化、融合,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假如我現在畢業了,還是會做出跟當年一樣的選擇。第一步,找一個好的舞台,就像貝爾實驗室。我常勸年輕人不要急,先到一個夠大、夠好的舞台,即使剛開始只是個小螺絲釘也沒關係。舞台夠大,才比較有機會內部輪調、看到公司全貌。而且要為別人著想,我認為這點最困難,但如此一來思考與所見都會較全面、宏觀,站在一個較好的制高點上,等到思考歷練成熟,不論升遷或加薪自會水到渠成。

第二,找到良師(Mentor)。雖然我不覺得自己是,但希望自己是公司其他人的良師。我常對得到拔擢機會的同仁說,晉升不只是你做得好所以獲得獎勵,而是擔負更多責任,特別是領導的責任。

可惜一般而言,多數人較缺乏這樣的訓練,但我認為,這就是主管該負責的任務。

Sunday, June 18, 2006

參與讀書會的藝術

文/林美琴 (讀書會專業講師)

讀書會蓬勃發展以來,逐漸成為全民活動,它延續了學校教育,可以說是「沒有圍牆的學校」。然而,讀書會開放、主動的學習內涵,有別於傳統學校灌輸、被動式的學習,因此,參與者雖然肯定讀書會的價值,卻也面臨經營的挑戰,其中最大的問題癥結,竟是來自於國人缺乏討論的能力。

聆聽與對話,激發圓融的智慧

根據調查發現,近九成的讀書會參與者,最喜歡的讀書會活動是聽別人說話,卻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意見,常使讀書會成為被動的灌輸管道;再者,若有討論的互動,也不知如何有效的表達與交流,更容易使討論變相成為聊天的聚會,失去讀書會的精神,也使參與者興趣缺缺。為什麼國人不擅於討論?傳統的教學方法強調了教訓與受教、灌輸與接收、強迫與服從的施與受關係,和討論的本質恰好背道而馳。

討論是站在對話的立場出發,經由閱讀材料的消化與思考,針對主題表達觀點,專注聆聽他人意見,A提出看法,B因A的激盪,提出觀點,此時C提出意見時,常是包容A與B觀點的優點與相關思考,激盪更圓融的思維,在分享、互動、合作的過程中,集結眾人智慧,擴大思考空間,在內化學習中,不斷修正自我的價值觀,找到生命的原則,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圓融的智慧。
品味真誠交流,從有效討論出發

討論是讀書會品質良窳的關鍵,也是維繫讀書會的要素。

討論建立於有效的表達,成員能夠針對主題深入探討,產生知性的收穫,才會引發閱讀的興趣;每位參與者有如同不同的樂器,依著樂譜(討論主題)來演奏,不同的音質參與,演奏成優美的樂音;也如同內心裡的一顆種子,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長成一棵智慧樹,而透過眾人討論,繁衍成一座茂綠的森林,這種討論的實現,必須建立在接納、尊重、平等的對談本質中,才能產生學習的能量,開拓生命領域。

而不擅討論者,往往站在自我的立場,以摧毀別人觀點為樂事,形成對立,成為討論殺手。若能以對話取代對立,藉由討論的腦力激盪,分享智慧,將有助於討論的順利進行,獲得充實的學習成果。

讀書會的學習,不是短時間可以看到成效的,體會參與讀書會不同於個人閱讀的樂趣,品味真誠交流的情趣,產生良好友伴關係的感性滿足,都是持續經營的能量來源。

閱讀的動力與經營的能量,能使讀書會參與者產生自我管理與主動學習的熱能,而討論是重要的催化劑,若能有效表達、分享智慧與充分交流,開拓參與者的成長空間,就能使讀書會發展得更穩健。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第38期)

生命是一連串失去、獲得的過程

永遠都記得第一次到急診室當志工時,早上十點多,救護車送來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公,不久醫師就開始急救,急救期間,家屬們陸續趕到,焦急地在旁等候。

但是,最不願發生的情況,還是發生了。醫師向家屬說明了狀況,家屬的哀嚎傳遍了急診室,阿公的女兒當場哭昏過去。

夜深人靜,心想第一次當志工就碰上這麼悲慘的事,希望明天的急診室,是平安的一天。

第二天早上,十一點多時候,一個九個多月大的小孩在家忽然休克,送來急診室,急救無效,護士告訴我,小孩猝死的情況也是有,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小孩。

小孩的父母抱著心肝寶貝,哭得呼天搶地,悲不可抑,師伯馬上去社服室請顏師姑來安撫慰問家屬,小孩的媽媽坐在椅子上,我倒了一杯熱水給她喝,她只喝了一口。因悲傷過度而昏倒。

生命到底是堅韌的,還是脆弱的?你告訴我。

我在急診室當了很久的志工,認識了急診部主任——張醫師,他為人親切,時常保持笑容,雖然急診室的工作又累又多,壓力又大,但他仍然笑臉盈盈,輕鬆自在,這種「舉重若輕」的高段功夫,真令我佩服。

和張醫師成為好朋友後,有機會和他聊天,我提到在急診室當志工時,有一次小孩猝死,家人悲慟的情形。他說他記得第一年當實習醫師時,急診室有個車禍往生的青少年,而且是獨子,父母得知後趕到,哭昏在地上;後來阿公阿媽來,也哭昏在地上。

我說:「急診室太殘酷了!」

他說:「沒辦法啊!這就是急診室。」

我問他如何面對這殘忍的人生?又是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

他說:「慢慢習慣。當一個醫生,就是要習慣這些生老病死,習慣生離死別的殘酷。」

我又問他是不是當醫師當這麼久,都「麻木」了?他笑著說:「不是麻木。是敏感度減低了。我開始當醫師時,也不習慣,誰會習慣啊!每個醫師都一樣,慢慢就習慣了,你每天接觸死亡,也不覺得可怕了,我只想救人,盡力而已。」

有一次一個老伯被送進急診室外科,腦部外傷,情況急險,張醫師緊急處理後,老伯被送往二樓開刀房繼續急救。沒想到,第二天下午家屬把他領回去,經過急診室時,張醫師和我都看到了。
我問:「那不是你昨天急救的病人嗎?」張醫師說:「是啊!他『回去』了。」

老伯昨天送進來,被急救時,我一直在旁關心著,只見護士跑來跑去,忙這忙那,張醫師也是施展全力,毫無鬆懈,但老伯還是「走了」,我心中不免悽然。

目睹急救過程的我,都已覺黯然了,那參與急救過程的張醫師呢?他內心感受如何?

他說:「上星期急診室就走了兩位病人,有時車禍,一下子三、四人就走了;加護病房也是,每個星期,不管是內科加護病房或外科加護病房,有時這一分鐘病人還在,下一分鐘病人就走了。
「這就是生命!——不斷的失去,不斷的失去。我們失去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失去自己的東西,失去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失去金錢,失去我們的朋友,失去我們的親人,甚至失去我們最愛的人。這就是生命,不斷的失去。生命是一連串失去的過程。」

「生命是一連串失去的過程」,我真的震驚於這句話。

張醫師又道:「生命不但是一連串失去的過程,更是一連串獲得的過程,我們每天得到父母的愛,朋友的關心,甚至陌生人的幫助,所以生命是一連串獲得的過程。只是因為人們獲得的太多、太平常,反而不知獲得的是那麼多。」

「生命是一連串獲得的過程」,我真的震驚於這句話。張醫師又道:「我們每天至少失去一樣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們每天至少失去一樣東西?」我說不知道。張醫師道:「是時間,我們每天都失去時間。生命有失去,有獲得,你要看哪一面呢?是看你失去了什麼?還是算算你獲得了什麼?生命要看你獲得的那一面,而不是看你失去的那一面。沒錯,我失去我的病人,以前失去過,現在也失去,將來一定也會失去,但是,我也救活我的病人,而且我可以非常確定,我救活的,鐵定比我失去的多。

「我在急診室當醫師,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樣的病人送來,我全不知道,我也沒必要知道,病人來了,我就盡全力救他,如果救不了,我隨時還有下一個病人會來,我不會、也不應該讓這個病人影響下一個病人;不要讓今天失去的病人,影響明天可以救活的病人。

「要從生命中獲得,先要學會面對生命中的失去,先要失去,才能有得,先捨後得,能捨能得,有捨有得,大捨大得,要捨得,不要捨不得。我從來不想我失去多少病人,我知道我可以救活更多的病人;醫學有極限,但無形的愛,大愛,大慈悲的力量是沒有極限的。」

他的這一番話,真到引人深思啊!

Saturday, June 17, 2006

再一次喚醒生命中的憧憬

文/彭明輝(大學教授)

人活著,假如生命裡早已不再有任何的感動、嚮往與憧憬,而只剩下虛榮和財富,以及為了把別人踩在腳底下而終日無歇地苦勞與勾心鬥角,這樣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樣的滋味?這樣的人,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差別?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只是盲目地想延長壽命,而很少去注意活著的品質。所以,即使看透了「現實的成就換不來別人真心的接納與善意」,很多人還是捨不掉對財富的盲目追逐。因為,財富可以用來保障未來的生活與醫療品質,還可以用來延長壽命。

活得好不好,遠比活多久還重要

居安思危的風險管理其實是值得提倡的,但卻沒有必要讓它變成一種毫無節制的誇張性恐慌。假如只是要保障家人在自己意外之後可以有最起碼的生活能力,消費性保險的保費是一個有限的財力負擔,並不需要為了它而終日追逐無窮無盡的財富。但是,大部分人真正擔心的卻是:假如罹患絕症,而沒有足夠的財富接受長期鉅資的醫療,怎麼辦?

大陸有個叫馬橋的偏遠小鎮,在那裡年輕人叫做「貴生」,上了五十歲的人叫做「賤生」。年輕時活得健康、有憧憬、有熱情、有活力,生命是可貴的,所以叫「貴生」;上了五十歲,齒危髮禿,吃不得、動不得、渾身是病,死拖活賴地活著其實也不是什麼特別值得高興的事,所以叫「賤生」。所以,活得好不好,其實遠比活多久還重要。

一位六十多歲的醫師發現自己罹患癌症,考慮良久之後,決定不就醫,而把一部份財產捐給慈善機構後就去旅行了。醫界朋友說他不肯和癌症抵抗是為病人立下一個錯誤的範例,他回答:「假如我決心和癌症對抗,可能要花好幾年的時間臥在病床上,即使治好也是身體虛弱,不能再好好利用我的殘年。但是假如我不浪費時間在病床上,就可以利用這三、五年,好好去做我一直期待著要做的事。何況,與其拿龐大的財富去醫治一個原本就已自然衰老的身體,還遠不如把這錢給予那些雖貧困但健康的兒童,讓他們有機會好好地度過一生!」

懷抱期待與盼望,活出生命的滋味

大部分人都只是未經深思地企圖延長肉體的生命,卻從來不曾思索過:「要怎麼活才是值得?」從釋迦牟尼的角度看,人活著是為了一些憧憬與嚮往,否則無趣地活著而時時必須忍受生老病死的各種苦,實在沒什麼道理。

人之所以能熱切而充滿活力地生活著,是因為他對人生還懷有著期待與盼望,因為他還有理想與熱情;而生活之所以困乏而無趣,則是因為我們已經喪失掉對人生的好奇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假如一個人早已喪失掉生命裡所有的感動、熱情、嚮往與憧憬,就算滿足他對現實的全部期盼,他還有可能靠著空洞的軀殼去活出有滋味的人生嗎?

偏偏,很多人都發現:現在賺的錢,遠比小時候所能想像的多了幾十倍,卻比小時候所能想像的還更不快樂!

回想起小時候,每天一張開眼就急切地翻身下床,興奮地往外面跑,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與盼望,對人生充滿著嚮往與期待。但是,長大後有錢了,自己可以作主了,卻反而失去了對人生的憧憬與期待。

人生,好像就意味著無盡的苦勞,以及永遠不會終止的輸贏和野心!即使偶而和朋友嬉鬧、聚餐、逛街、乃至於party,那種歡樂不管多興奮、刺激,都好像氣球裡的空氣,過一夜就消散得無影無蹤。每次狂歡之後,最難忍受的是隨之而來的悵惘與失落感。長大以後的快樂好像都很不實在,很少能留在記憶裡。

面對人生現實,更需懷抱熱情憧憬

面對這種現象,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長大了就要面對現實呀,只有長不大的人才會甩不掉小時候的天真!」言下之意,現實雖然是一種無奈,卻是人活著所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假如活著真的就是一種無奈,死活又有什麼好掛慮的?人又何必為了不可測的未來而整天辛辛苦苦地鑽營財富?顯然,活多久根本不是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活得起不起勁!

很少人能體認到:其實,人活著,最重要的不是現實上的成就,而是保持心中的憧憬、嚮往與喜悅。假如我們能像小孩子一樣,隨時保持著對這世界的好奇、憧憬與嚮往,我們的心就會隨時保持著喜悅。在那種心情下,現實的一切都很難對我們造成困擾。

反之,當我們對人生的熱情、理想、憧憬與嚮往愈淡薄的時候,現實對我們的糾葛就愈深。所以,與其說人是因為現實的存在而喪失了理想,不如說人是因為喪失了理想所以才會掉入現實的漩渦。

那麼,熱情與理想怎麼會消失呢?

很多人都不知道理想與熱情是需要細心栽培、灌溉、維護、修補的。甚至於理想與熱情是需要我們花費很大的心力去創造、經營的。

小孩子所以能夠隨時保持著對這世界的好奇、憧憬與嚮往,確實是因為他們未經世事,因此對他們而言,天底下沒有哪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我問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假如我給你一千塊錢,你要拿它做什麼?」

他說:「給我媽媽買一座城堡。」

對他們而言,明天就是一切的可能性。不管是什麼事情,如果今天做不到,那麼只要等他長大,他就會做得到。

但是,對大人而言,所有今天不可能的,明天將更加地不可能。隨著年紀愈大,我們愈清楚地知道現實的侷限性。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的人,所有能得到的他都已經得到了,所有還未得到的他都已經嘗試過了,現在不可能的都永遠不再有可能了,於是,生命成為一灘死水,困窘而促狹地被擠壓在一個小小的角落裡,怎麼樣都活不開來。

親近人文,感悟生命無限可能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這樣。有些人機緣好,在童真的熱情消失之前,他們就已經利用年少時的熱情發展出新的憧憬與盼望,寄託在文學、藝術或者對於大自然的關愛當中,隨著年齡漸長,他們的情感持續獲得更寬廣多樣的滋潤,從戲劇、舞蹈、音樂、文學、電影、哲學與宗教作品中,他們一再經歷心靈被激勵、提昇、陶醉的感動。

在這個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人文精神裡頭,他們感受到生命內在的活力與無限開展的可能性;在前人的引導下,他們見證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波瀾壯闊與甘苦酸甜。對這樣的人而言,活著就是一種可能!對他們而言,人的熱情有生滅、有消長、有困頓與豐盈,卻不會了無生機。因為,通過戲劇、舞蹈、音樂、文學、電影、哲學與宗教作品的傳承,我們隨時有機會去親近過去幾千年來人類最極致而精粹的生命經驗,以及最璀璨動人的時刻。

當我們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愈來愈細膩深刻,思想愈來愈開闊透徹時,我們也見證著自己內在生命的生機與開展。活在這樣一種持續的開展之中,我們才能夠有信心地說:「活著,就是一種可能。」

也因此,我們才能夠信心滿滿地對人生懷著憧憬與熱情。活在這樣的情境裡,我們不需要別人羨慕的眼光就能夠自我肯定,被陌生人鄙視時也能坦然地面對自己。這樣的自我肯定,遠比通過財富或名利更來得踏實。這樣地活,才真正活得有滋味。只有體會過這種生命滋味的人,才能真心信服聖經裡的許諾:

「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你想想烏鴉,牠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上帝尚且養活牠。你們比飛鳥是何等地貴重呢!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這是最小的事,你們尚且做不到。為什麼還憂慮其餘的事呢?…………你們這些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到爐裡,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路加福音12:22)

衣食無缺之後,別忘了人生的理想

現實,是人活著不可逃脫的必要條件。但是,真正的現實,不過是足衣足食而已。人會把現實誇大到那麼令人惶恐的程度,其實是因為他已經喪失了對生命的熱情、憧憬與嚮往,卻又不甘願讓生命歸於徒然而一無所有的虛空。但是,財富換不來真誠的善意與接納,也阻擋不住生命中空虛的吶喊。其實,一旦能做到衣食無缺之後,人真正的需要是熱情、理想、憧憬與嚮往,而不是現實。

但是,離開童年之後,人的熱情、理想、憧憬與嚮往是需要花心力去培養、經營與創造的。可悲的是,人經常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經營他的現實,以致讓他的熱情、理想、憧憬與嚮往一一消耗殆盡,只剩下空洞的靈魂,在陌生人的羨慕中,困窘地而孤單地反覆著沒有滋味的人生。

愛心,為什麼反而害了他?

-- 解開教養的迷思

文/馬信行(大學教授)

每天傍晚時分,總會看到很多人在戶外遛狗,我心裡就想:「為什麼他們肯花很多時間遛狗,卻不去陪陪老人家呢?」往往孩子大了或結了婚就搬出去獨立,一年才回家看父母一次,有時甚至忙得沒有時間回家,將年邁父母奉獻一生照顧自己的恩情拋諸腦後,這種棄養老人的情形,電視上也常報導,讓人感嘆養兒育女大半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們這一代,在社會學上其實是最被擠壓的一代。從小時候起,就常聽老師耳提面命地提醒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到現在整個社會都在談「如何關懷子女」,讓身處在夾縫中的我們這一代,不禁深感疑惑,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自己該如何扮演為人父母的角色?

教好下一代,意義深遠責任重大

因為,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都在老化,平均一個年輕人要養三個老年人,你的老年年金,其實是從下一代的所得稅中而來,每個人退休以後,已不僅僅是靠自己的兒女奉養著,同時也得靠別人的孩子來分擔照顧,所以,把下一代的教育辦好,對我們這一代的意義,遠大於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是要對這整個社會負起責任來的。

在以前,還會有人說:「我教小孩是為了以後要靠他吃飯。」但是現在,我們卻要呼籲大家重視的是:「如何教下一代喜歡跟父母住在一起?」孩子為何不喜歡跟父母同住?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人都是自私的,要讓孩子喜歡跟你住,你得提出一個能夠滿足他的理由。

人活在世上就有種種個人的需要,需要靠著與人互動來交換。這在社會學觀點中,就叫做「交換理論」,這套交換理論,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基礎上。譬如學生努力讀書、參加升學考試,到最後順利取得大學文憑,其實也是一種「交換」,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去換得文憑,以便將來畢業外出謀職,能夠憑著這張文憑去換取較理想的工作。

在職場上,你用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表現來換取薪水,而工作單位用這份薪水滿足你,以換取它所需要的成長。這樣的交換,是民主社會的常態,也是社會進步的根本。當這個社會人人都需要憑著「交換理論」來互取所需時,人都必須要懂得照顧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每個人都將所有的時間和計劃安排在滿足自己所需的活動上,這就是人性。承認「人是自私的」以後,如何利用「自私」來使社會進化,才是教育的出發點。

同住不涉內政,一家樂融融

一位住在桃園的老太太,先生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一棟樓房給她,樓下三層租給別人,一個月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老太太每個月輪流住在二個孩子家,單月由老大照顧,雙月就輪到老二奉養。

有一次輪到老太太去住老二家,可是老二家遲遲沒有人來接,大媳婦按捺不住,打了通電話給二媳婦說:「這個月輪你們了,怎麼還不來接呀?」

二媳婦說:「對不起,這個月生意比較忙,我弄好馬上就去接。」

大媳婦說:「每次都這樣」,然後生氣地把電話掛斷。

老太太聽了心裡很難過,好像自己是個垃圾,一個希望她趕快走,另一個卻希望她慢點到。

她想來想去,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於是每個月臨走時,總會塞兩萬五千元給媳婦,反正那些錢她死後也帶不走,如果媳婦對她孝順一點,她還會再多給個五千元。

後來她跟早上一起散步的老朋友說:「兒媳對我好孝順喔!還說下星期要帶我去遊樂園玩耶!」這就是一種交換。老太太說:「年輕人打拚很辛苦,菜錢都由我來出沒關係,我付得起呀!」

要知道,年輕人為何寧可花很多時間照顧狗,卻不願與父母同住,因為狗不會干涉他家的內政,而老人家卻會,就算孩子已經三、四十歲了,在父母眼中,仍永遠是一個孩子。

所以,當你有機會跟孩子一起住的時候,請記住「三不管」。

第一個「家事不要管」,第二個「孫子不要管」,媳婦管教孩子時,老人家最好睜隻眼閉隻眼,不要插手比較好;第三個「夫妻吵架不要管」。

總之,你能夠享福就好了,媳婦如果沒煮飯就到外面吃吧,有人付菜錢又不干涉他們的內政,兒女當然喜歡與你同住啊!

教養不得法,愛之適足以害之

有一次,我參加高中同學會,一個女同學聊到每天都要陪孩子去補習,回來還要伴讀到十二點。我問她:「那你的孩子成績是否越來越糟、越來越退步?」

她很驚訝地說:「你怎麼會知道?」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問她:「你的國文、英文程度有比老師好嗎?」

她說:「當然沒有呀!」這就是了,父母的程度並不比老師高,卻每天將孩子教到十二點才上床,你想,孩子第二天去上學難道不會打瞌睡嗎?

她辯駁說:「我這樣子陪他,是希望他能夠體會到父母的愛心呀!」我說:「孩子未必能體會到你的愛心,但我卻可以體會到你的害心。」雖然父母有愛心,但方法若是錯的,反而是害了孩子。

關心孩子的學業,其實你並不需要親自教導,在家裡,家長可以幫忙的就是督促孩子把作業做好。有些父母擔憂的是,自己的孩子只愛游泳,什麼都不會,或是除了美術,什麼都沒興趣,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呢?像拳王阿里小時候,學校成績從來沒有出現過兩位數,但是他卻光靠打拳就成了世界最有名的拳王。

但如果孩子不愛讀書,也沒有其他的專長,這才是真正令人煩惱的事。此時,應該趕快培養他發展專長,要求他至少要把自己的作業做好,當他做到以後就給他一定的獎勵,比如他喜歡吃的東西,或是零用錢,或同意他看一下電視,慢慢帶領他養成好習慣,那麼他在家主動寫作業的欲望就會增加,這就是「增強原理」。

從滿足需要,培養主動積極態度

在孩子還小,還沒有建立行為標準的時候,都是以「習慣」為原則,什麼叫做「習慣」呢?就是當他發覺,只要做出某些動作,就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滿足自己的需要,那麼這種行為的出現機率就會上升,時日一久,便內化成他的習慣,或是他與人互動的方式。

曾有人對幼稚園小朋友做過一項實驗,一組孩子固定每星期一發五十枚代幣,每一枚代幣可以到遊戲間玩遊戲一次;另一組則是將代幣放在老師那裡,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就會獲得代幣;一個月以後對照,固定發代幣的那一班,上課秩序很亂,以獎賞方式發代幣的這一班秩序好,老師走到哪,孩子的目光就跟到哪。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發代幣給小孩,但你用的方法不一樣,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做父母的大多數都會在心裡想:「只要孩子能變好,我什麼都願意答應他。」那麼第一件事,就請你先把他的零用錢扣起來,等到他有好的表現時才給他。你可以衡量自己一星期能提供多少零用錢,以此為基數,當孩子向你要求零用或買什麼東西時,你先記起來,不要馬上給,等到他表現好時才給他,讓孩子用表現來獲得零用錢,比較容易養成他主動積極的態度,這跟你固定給他零用錢,感受是不一樣的。

有一個阿嬤很疼孫子,據說是因為以前對兒子管教太過嚴厲,打得很兇,結果孩子長大了很少回家,所以現在對唯一的孫子便十分溺愛,可是這個孫子從小就愛跟一班不良少年鬼混,每天混到很晚才回家,只要他一回家,阿嬤就說:「孫呀!你怎麼玩到這麼晚,太晚回來阿嬤會擔心哪!下次早點回來吧!我現在去煮豬腳麵線給你吃!」

沒想到這樣的慈愛,反而增強了孩子晚歸的動機,因為孩子晚歸回來有豬腳麵線可吃,無形中好像鼓勵他繼續在外遊蕩。所以說,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不當,往往會使原來的愛心變害心。

正向的鼓勵,可以教出正向行為

為人父母者,總是想知道怎樣去改變孩子,讓他多聽父母師長的話?怎樣才是所謂的「教導有方」?其實從孩子小的時候,看媽媽怎樣哄小孩就已經開始了。嬰孩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肚子餓了、尿片溼了或是衣服太少,也有可能只是想要媽媽抱一抱。有一個實驗是,一組嬰兒哭了,媽媽就去摸摸他,如果他的尿片沒有濕,又是剛吃飽,就是要媽媽抱;因此就讓他們哭到累,等到不哭的時候才抱起,第二組孩子一哭,媽媽馬上抱起,結果,第一組比較不愛哭。

還有一個實驗是,一組孩子跌倒了,媽媽馬上跑過去扶他、安慰他,這樣的孩子肯定會比較愛哭;另一組則是孩子跌倒了,媽媽並沒有跑過去,反而對孩子說:「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喔!」當孩子爬起來,向媽媽哭訴跌傷的地方疼痛時,媽媽卻說:「好勇敢!勇敢的小孩不哭喔。」這組孩子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並且比較不愛哭。

父母或師長對孩子壞的行為發生時,給他貼了「壞的標籤」,會使他變成就是那個樣子。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不好的表現會有立即性的指責,這些指責性的言語,就像是貼上壞的標籤,讓孩子產生負面的自我認同,行為反而朝更不好的方向走。

例如,孩子不喜歡整理房間、床舖,媽媽很生氣地說:「你這裡像豬窩,你是豬啊!」當有豬窩的事實時,媽媽又再貼上豬的標籤,孩子就會內化,而認為自己是豬。但好的標籤,老師或父母則可多加使用。如果孩子數學考了一百分,老師特意當著孩子的面,向家長誇他有數學天分,此時學生會把老師這句話內化到心中,認為自己是數學天才,這孩子可能因此對數學有更大的興趣。

由上可知,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表現,和父母的鼓勵有很大關係,這種鼓勵有時並非來自直接的獎賞,而是當他發現,自己做出哪些行為可以換得需求的滿足時,這種行為的出現機率就會升高。所以,愛心並不是唯一愛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要在什麼關鍵時刻去運用旨氶A太多的愛心反而會變成害心。

適時的放手,讓孩子接受挑戰

有些孩子上學時很容易忘記帶東西,媽媽就得一下子為他送便當,一下子為他送雨傘,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樣的媽媽很有愛心,但結果是在媽媽的支持下,這個孩子就算本來不懶散也都會變得很懶散了,因為媽媽總會代為處理忘記的東西。

有個媽媽曾對我說:「以前一碰到狀況,我總擔心孩子下雨天不帶傘,會不會淋到雨?沒有帶便當,中午會不會挨餓?」但她捺住性子,先觀察一陣子,看孩子會怎麼處理,沒有帶傘時,是請同學送他一程?還是自己淋一下雨?沒有帶便當,是跟別人先借點錢買午餐,第二天再還?還是自己走回家吃?

後來發覺孩子回來好好的,也沒淋到什麼雨,讓她在欣慰之餘,難免有點悵然若失。我對這個媽媽說:「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看到他的判斷能力比你強,你應該感到開心,而不是失落才對。」

讓孩子受些教訓,以後出門或許就會認真想想自己的東西帶齊全了沒有,養成謹慎的好習慣。

換言之,現在把孩子教到不需要為他煩惱,那麼你以後就不必再為了孩子勞心勞力了!畢竟,我們無法陪孩子一輩子,不要剝奪孩子練習解決問題的機會,當他的需求與別人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他要瞭解怎麼樣和人周旋,如果你事事都幫他安排好,養成孩子的依賴性,這樣孩子以後不管走到哪裡,都會碰到相同的問題,永遠學不會如何與人談判、如何去制定一個遊戲規則,來化解人我之間的利害衝突。

只要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事件,做父母的不妨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一下,看他們如何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即使受到了傷害,他們的復原力也是很強的。

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在學校裡被別人打得鼻青臉腫的,就激動地馬上跑去學校找校長、導師出面解釋,這樣一來,就等於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事情的機會與能力。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並不是一句廣告詞,而是真真實實存在於我們整個社會價值觀中。今天的外在環境是充滿競爭性的,民主社會的進化,一定要透過「機會均等,公平競爭」來實現,如果你的孩子不夠強,將來要怎樣跟別人競爭呢?

期許我們能教養出有能力「競爭」,但不是「鬥爭」的孩子,讓社會不斷地向前走,不斷進步。

專注、堅持

「專注、堅持」,才能讓別人看到你

要守住成功,一直走在顛峰!

美國一家 Pinnacle 小航空公司的正副駕駛,在開著一架五十人座的回航班機時,看機上沒有乘客,竟在飛機上開起玩笑,想要「找點樂子」。找什麼樂子呢?正副駕駛兩人瞎起鬨,竟想要挑戰飛機的高度極限,而且還在飛機飛行時「互換位子」!

根據通話記錄器顯示,當飛機不停地往上衝時,正駕駛一直喊:「太酷了」、「老兄,我們辦得到,衝上四萬一千英呎(約一萬二千五百公尺)吧!」另一人也喊:「寶貝,我們辦到了,已經四萬了……」

可是,正當兩人互換位子、大聲嘻鬧時,駕駛艙發出「飛機失速」的自動警告;後來,大事不妙,飛機引擎故障、完全失控,而一頭栽落地面,墜毀在密蘇里州的民宅區,正副駕駛也當場喪命!

人,經常容易得意忘形,忽略必須「專注」,才能順利達成目標、完成使命;也因此,「專注力」常是勝負的重要關鍵!

大陸國家跳水隊的「跳水王子」田亮,曾經拿下雅典奧運的跳水金牌;而他與郭晶晶的「亮晶晶」組合,更是令人津津樂道。

可是,儘管田亮拿下奧運金牌,後來卻被中國體育總局從國家跳水隊中除名!為什麼?中國體育總局指出,跳水隊備戰二○○八年北京奧運,時間緊迫、壓力很重,所有運動員都必須全心投入。然而,田亮自從拿下金牌後,外務過多,四處密集趕場參加商業活動,包括許多未事先徵得游泳中心同意的廣告性活動,甚至私下簽約進入娛樂圈,嚴重違反國家體育總局的規定和紀律,因此,他不再適合做國家跳水隊的隊員,而將他調回陝西隊。

看到這樣的新聞,心中真是感到無限感慨與警惕。的確,奧運金牌的榮耀和美譽實在是很閃亮,走到哪裡也都是鎂光燈焦點;可是,下一個目標呢?還要不要爭取下一面北京奧運金牌呢?要,就要「收心」、「專注」,進入忘我境界,不能讓自己分心、失去精神專注力。

因此,「專注、堅持,才能讓別人看到你!」

要找到最合適的位置,用「最堅定的腳步」和「最專注的自律」,才能讓自己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標啊!

Friday, June 16, 2006

健康,就從飲食、觀念與生活調整做起

文/梅襄陽 (醫師;全球華人防癌長鏈倡導人)

有人說癌症的發生是遺傳,因為常常有人是一家多代罹癌,也有人說是因為現在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每天生活在致癌因子中,導致罹癌人口節節上升,高居二十年來十大死亡率首位。
但是,大家可曾想過,引發癌症的主因可能不是遺傳,而是我們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從嘴巴吃進去的?

以親身的經驗來宣導防癌長鏈

三十三歲正是人生黃金歲月,我卻在國泰醫院檢查出肝臟有三公分腫瘤,斷層掃描時肝臟一片模糊,腎臟部位時而抽痛,小便呈赤色,胖到八十多公斤;另外嚴重的痛風在右腳大拇指上,隆起了個大大的痛風石,侵犯到右膝關節,必須柱著拐杖行走;睡覺、上廁所都很難受。

震驚自己正值壯年,這些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於是重新檢驗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醫學院所學,了解到是身體體質嚴重不平衡的現象所致,經過不斷地收集資料,思索問題的根源,多年來,陸續找出解決的方法,我調整飲食,希望重拾健康,漸漸的肝臟變好了,體質不平衡的現象也調整到正常,看起來年輕了許多,最讓人高興是這些過程也幫助了許多朋友重新獲得健康。

您吃的是營養還是毒物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應該從「肉、蛋與乳製品」攝取豐沛的營養,然而,今天我們卻發現,「肉、蛋與乳製品」竟是廿世紀人類飲食的「三大惡」。長久以來的認知完全被打破,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成千項嚴謹的現代研究報告指出,以往宣傳三餐需要「肉、蛋與乳製品」的理論是錯的,而且還造成今天一般人多量攝食,以致心臟病、癌症、骨質疏鬆症及其它現代流行病的橫行。

於是,我將美國約翰‧羅彬斯(John Robbins)的「新世紀飲食」理論和經驗歸納成防癌四部曲:

一、改變生活與飲食習慣,以「不」吃什麼為主

二、吃對食物,四低一高的飲食(低蛋白、低油脂、低糖、低鹽、高纖維。)

三、了解生命的意義,啟動康復力

四、邁向健康之路,坦然接受排毒。

國人應從改變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做起,即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不抽煙或戒煙、定期健康檢查及培養健康休閒活動。減少應酬、適量飲酒及健康均衡飲食,以降低慢性疾病的罹病率,享有健康長壽的人生。

(相關資訊歡迎上防癌長鏈網站參閱 http://www.rnr.com.tw)

週末一公斤宿便排毒餐

研究腸道細菌已經34年的日本辨野博士表示,現代人普遍都有排便量不足的問題,一般的上班族婦女,一天的排便量可能只有100~200公克,排便量與每天吃進去的食物,根本不成正比,而消化完的廢棄物,由於無法排出體外,就累積在腸道內,造成腸道老化。

由於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要求每天都能大量排便實在困難,辨野博士因此退而求其次,只要在週日能夠徹底清除宿便。辨野博士設計的週末排毒餐,是透過三天連續的飲食計劃,在週末可以排出1公斤的宿便,幫助體內環保與排毒。

他實施一年的時間,在沒有任何節食的情況下,體重減輕10斤,體脂肪從28%降低為23%,膽固醇值降為正常,痛風及花粉症問題也都完全解決,而且他每天都可以定時排便。

辨野博士的週末1公斤宿便排毒餐的原理,是利用大量的纖維清洗腸道。

不需要節食,只是把週五與周六晚上的晚餐,用排毒餐取代,即可達到週日上午痛快排除宿便的目標。

週末一公斤宿便排毒餐:

週五晚上:250克優酪乳+500克地瓜(蒸熟連皮吃)+蘋果2個
週六晚上:250克優酪乳+500克地瓜(蒸熟連皮吃)
週日早上:痛快排便,徹底清除宿便。

辨野博士建議民眾,除了吃週末1公斤宿便排毒餐,最好還能配上每天快走8000步。從飲食與運動雙方面著手, 不但可以排除便防止腸道老化, 還能附帶有減肥效果,辨野博士希望能夠幫助台灣民眾,一起對抗腸道老化,預防大腸癌。

(感謝大頭師兄轉寄此排毒餐文章)

從難過到難忘

我們該慶幸生命中有很多難過的經驗,才會有令自己難忘的體會。

生命中,有很多難過的經驗,都是令人難忘的。當難過的經驗,變成難忘的記憶,還願意再三回味,表示我們已經度過了那個難關,懂得以成熟的心情,來看待不堪的過去。

在那些難過的經驗裡,如果正好有一項食物,不論是美食、還是難吃的東西,獨特的味道,便成為記憶中難忘的標記。

我曾經設立小型的公司,和幾位夥伴打拚數年,工作非常辛苦。午餐時,我們常常到巷口的麵店吃麵,它的口味見仁見智,我自己很喜歡,但有同仁吃得有點勉強。

後來,公司業務結束,經營轉手,每回經過那個巷口,我也會特別坐下來吃一碗麵,和老闆話話家常,回憶往日時光。食物的味道,很容易在歲月中標示一段記憶。

即使當時的經驗令人難過,但真實體驗生命的味道卻非常難忘。也許,我們都該慶幸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難以忘懷的經驗與體會,提醒自己曾經那麼認真地付出過。

碰到難過的困境時,要勉勵自己,早晚這一切都會過去,只要認真付出,所有難過的經驗,都會成為難忘的美好回憶。

生命的容量

文/施以諾

有一個年輕人,常常會被人們的三言兩語給激怒,甚至忍不住大發雷霆,有一次,他又被氣得不得了,便跑去找一位長者訴苦。

這位長者很有意思,他沒多說,只倒給了他一杯水,之後又倒一杓鹽巴下去,並要他嚐一口。

他一喝,不禁叫了起來:「哎呀!好鹹啊!」

長者沒有多說話,只是笑笑的又帶他來到一座湖畔,同樣的倒了一杓鹽巴到湖中,再從中撈起一小杯水,要他再嚐一口,並問他說:「這次會覺得鹹嗎?」

那人回答:「不會啊。」

長者接著說:「湖的胸襟大,所以雖被倒入同樣的鹽分,但很快就被稀釋了!年輕人吶!胸襟大一點,那些小事情就不會影響到你的生活。人,要做湖泊,不要做杯子。」

年輕人頓時恍然大悟。如果你的胸襟只有「杯子」般的容量,那麼這些事、話…絕對足以影響你心靈、情緒的品質,但...如果你的胸襟如「湖泊」般一樣大,那麼這些事、話…很快就會被你給稀釋,根本影響不了你。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別人的一句話,能對你產生多大的殺傷力,取決於你的胸襟、格局、氣度有多大!拓寬自己生命的容量,學習別為小事抓狂,會讓您的人緣、氣質,乃至做事效率,都有所加分。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別人的一句話,能對你產生多大的殺傷力,取決於你的胸襟、格局、氣度有多大!拓寬自己生命的容量,學習別為小事抓狂,會讓您的人緣、氣質,乃至做事效率,都有所加。

Thursday, June 15, 2006

信念與大腦分泌的嗎啡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們常說「疑心生暗鬼」,當心中有疑時,我們大腦就使我們看到不存在的東西,這是大腦在作祟,但是講得正確一點,應該說是我們心理的預期改變了大腦的作業,得到了不同的行為結果。

這個預期在醫學上就是安慰劑效應:假如我們認為這顆藥是特效藥,即使它只是顆糖片,也能減輕我們的病痛,在研究上發現安慰劑可以有35%的藥效。心理作用可以有那麼大的效應,難怪古人要說「攻心為上」了。

一九七八年,美國的科學家發現這個安慰劑效應是作用在我們大腦的類鴉片(opioid)系統上,這是大腦自己分泌的嗎啡系統,當科學家把類鴉片感受體的拮抗劑打進去,使這些感受體不能活化時,安慰劑效應就消失了,這個研究替心理作用找到了大腦機制,但是最近的腦造影研究更發現心理可以直接影響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化。

科學家先給受試者嘗試某個強度的刺激使產生痛感,然後給他打一種止痛劑(其實是鹽水針),再給他較弱強度的刺激,但是告訴他是同樣強度刺激,因為他覺得疼痛減輕了,於是就深信這是一個有效的止痛劑,下次再給他原來強度的刺激時,他會因為對這個藥物的信心而不感覺這麼痛。

實驗者在受試者第一次接受刺激時,掃描他的大腦,然後再跟產生信心後,接受同樣刺激時的大腦作比較,就發現原來掌管疼痛的大腦地方活化減弱而前腦處理心理預期的地方增強起來。也就是說,心中真正相信一件事情時,大腦會因應心理的改變而改變原來處理刺激的部位,這是信心的神經機制。

漢朝的李廣晚上看到一隻猛虎,一箭射去,早上發現原來是個大石頭,箭沒入石中,但是在知道是大石頭以後,他再怎麼射都無法使箭沒入石中。古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晉朝王羲之說「情隨事遷,感慨係之」都是這個道理。我們的信念可以改變大腦迴路的活化,這個大腦迴路產生的情緒又回過頭來增強我們心中的感覺。

難怪孔子說「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這苦樂完全是當事人心中主觀的預期。《失樂園》的作者彌爾頓(John
Milton)說:「心可以使你在天堂覺得像地獄,或在地獄覺得像天堂。」

我兒子在念幼稚園時,有一天我去接他,他跟我說:今天工作好累。我問他幼稚園會有什麼工作讓他做得很累?他說他想玩樂高,老師叫他去玩積木,因為他不想玩積木,所以玩得很累。我說這兩個都是玩具,沒有什麼差別,他一本正經的說:「有差別,自己選擇的便是遊戲,老師分派的便是工作。」積木因為不是他的選擇,所以是工作,因為是工作,所以玩得很累。同一件事,心態不同,感受不同。

人一生不太可能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使自己喜歡所做的事,心態的改變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使我們的感覺不同,那麼即使在地獄也覺得像天堂了。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副刊》2005/12/10】

用微笑面對生活

文/黑幼龍

微笑的最大好處還是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快樂,別人也都愛與快樂的人在一起。這不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嗎?

卡內基將「微笑」列為他的人際關係三十條原則中的一條,可真有他的獨到之處。

人際關係好的人通常面帶笑容,我們很多人不肯承認這點,例如,寧願稱某人面惡心善,內圓外方,也不願羨慕那些笑口常開的人。我們也有很多理由不笑--工作忙得喘不過氣來;壓力太大;待遇或福利太差;或最近不太如意等等,很多櫃台服務人員就是如此。

另有些人可能覺得不笑就是不笑,不需要理由。像在家裡,或當老闆的。

其實,他們的理由(或沒有理由的理由)都很充分。但是他們忘記了一點,微笑是一種習慣,因而是可以學習得到的。還有就是,微笑不只是為他人,也是為自己而笑。

大約十年前我看到一篇報導,美國德州的「牛仔」足球隊招考啦啦隊。中選的都是動作敏捷、身材好、美麗大方的小姐。她們的任務是要帶動整個球場的氣氛,為牛仔隊加油。因而她們自己的笑容、興高采烈的神態就很重要了,因為愉快是有感染力的。錄取後,她們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卡內基訓練,增強她們的自信,因為自信越強,她們就越願意笑,越喜歡笑,越會擺脫自己私下的煩惱,越不覺得笑多了不夠莊重。

很多人在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時,常想到穿什麼衣服,戴什麼手飾,髮型如何?真正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真誠、自在的笑容。我們走進一個飯店,常聽到「歡迎光臨」這四個字,千篇一律,有點像軍事口令。其實眼睛看著進來的客人,對他微笑,效果比「歡迎光臨」好得多,好到這位客人以為他很特別,所以才對他笑。

現今有些大型的公司在訓練業務人員時,要他們面帶微笑的講電話,他們相信電話的那一端會「聽」得出笑容。

德意志銀行的董事長(現已退休)Helmet Koppel認為,如果銀行裡每個人都常常面帶笑容的話,業務會成長百分之二十五,因為笑容是表露在外的熱忱。而平常在內部的協調、合作方面熱忱是多麼的重要。

與顧客來往,熱忱的態度也常是他們願意與我們做生意的原因。現今電腦已經取代許多人所做的事了。但電腦還不能表達熱忱與笑容。

當然,微笑的最大好處還是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快樂,別人也都愛與快樂的人在一起。這不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嗎?

【本文摘錄自黑幼龍所著《與成長同行》天下文化出版】

Wednesday, June 14, 2006

唸書不是我唯一的生活課題

年輕的孩子總是活力旺盛、精力充沛,此時的他們,應有健康的管道發洩過多體力,並藉此多元發展自我的興趣與專長。看比比攤了一桌的冬令營活動單,愛玩的媽咪也興致高昂地湊上前去。

「來,讓我瞧瞧,現在的救國團活動又添了什麼新鮮玩意。」

想當年,最熱門的「中橫健行」,有山訓、傘訓的「虎嘯戰鬥營」…,可真是風靡一大票高中生、大學生呢!參加過救國團活動的青少年,無不留下美好回憶,堪稱在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最令大夥兒津津樂道的往事。

我當然也不例外,因此,非常鼓勵即將升高二的比比,多參加救國團的冬、夏令營,盡情揮灑青春、消耗體力,順便多結交來自其他縣市的各校學生。

好動、又好交友的比比,東挑西選,對老媽所推薦的活動似乎沒有太大興趣,最後居然挑了一個「熱門街舞特訓營」!

「哇!很不一樣喲!不知道會教些什麼?」

媽媽充滿了好奇,比比更是興奮以待,直催著給他報名費,深怕繳費太晚,名額就滿了。四天的活動,平均一天一千元,管吃、管住、管教課,嗯,很划算!媽咪二話不說,立刻掏錢,送比比一份冬假禮物。

不過,儘管媽咪極力推薦比比參加救國團活動,也不心疼所繳的費用,不像當年自己家境不好,得懇求父母半天才挪得出這筆費用,媽咪卻也正色地告訴比比,爸媽是領薪水的上班族,每一筆開銷都要有計劃的使用,但是只要孩子想要學習,這種「教育支出」,我們絕不吝惜。

想跳熱門街舞,媽咪不會因為跳的人常常是又染髮、又打扮怪異的青少年,而古板地反對,這既是運動,又是舞蹈藝術,就開開心心地去花錢學習吧!

就像是學乒乓球、籃球、直排輪,甚至撞球,只要是運動,都值得鼓勵。而要學正統的球技,學費可不便宜,但是,這種錢絕對花得值得!

像比比這種精力充沛,又不肯乖乖坐下來花時間唸書的青少年,在學業上必然是很沒有成就感的學生,他的精力該往哪裡發洩?他的自我價值在哪裡?他又可以從哪些方面去獲得老師、同學對他的肯定呢?

對於運動細胞不錯的比比,我們就多多引導他往這方面的興趣發展吧!果然,有了專業教練的指導,他的乒乓球在班上稱霸,籃球技巧也讓他被選入校隊,多了這幾把「刷子」,自然有了信心,學業成績也跟著有起色。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千萬別被文憑主義打敗,認為自己的孩子課業不理想,就什麼都無望了。

多用點心,甚至可以藉由多花點學費,找出孩子的興趣,培養出孩子的信心,他的人生必然可以由黑白變成彩色!

本文由【大家健康雜誌】提供

Tuesday, June 13, 2006

諸葛亮的智慧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是中國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及軍事家, 也是古代著名的智者。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對於為學做人有精簡而且具體的忠告。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時代,原來仍然有其參考價值。年青時聽人 說:「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常新。」初時不知所以,現在覺得所言甚是。

讓我們一起向諸葛亮老師學習十堂課,在變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諸葛亮給子書 。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第一課: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以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的環境。

現代人大多數終日忙碌,你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課: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諸葛亮忠告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德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著紀律的簡樸生活,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

在鼓勵消費的文明社會,你有否想過節儉的好處呢?

第三課:計劃的力量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忠告孩子要計劃人生,不要事事 講求名利,才能夠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細心計劃將來。

面對未來,你有理想嗎?你有使命感嗎?你有自己的價值觀嗎?

第四課: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學習?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課:增值的力量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願意努力學習,就不能夠增加自己的才幹。但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

你有否想過,一鼓作氣人多,堅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課:速度的力量

「怠慢則不能勵精」。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電腦時代是速度的時代,樣樣事情講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樣不謀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理想達到,你有否想過,有更多時間去修正及改善?

第七課:性格的力量

「險躁則不能冶性」。諸葛亮忠告孩子太過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心理學家說: 「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諸葛亮明白生命 中要作出種種平衡,要「勵精」,也要「冶性」。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嗎?

第八課:時間的力量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間管理」是個現代人的觀念,細心想一想, 時間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

請你想一想,你有蹉跎歲月嗎?

第九課: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 飛逝,當自己變得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蹉跎歲月,也於事無補。要懂得居安思危,才 能夠臨危不亂。想像力比知識更有力量。

你有沒有從大處著想,小處著手,腳踏實地,規劃是人生呢?

第十課:精簡的力量

以上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簡地傳遞了具體的訊息。我 相信精簡的表達源於清晰的思想,長篇大論的內容,容易令人生厭,精簡溝通更有效果。

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簡溝通嗎?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文化與人文

「文化」是形象的呈現,「人文」則是實踐出來的精神。

慈濟人文是清淨無染的愛;慈濟文化志業是以求真、求善、求美為原則,為慈濟人文作歷史見證。所以,在處理人、事、時、地、物等訊息時,必定要精準,莫有偏差。

人生事理不離苦、集、滅、道──慈濟是力行菩薩道的團體,走入人群做救濟志業,看盡世間疾「苦」;發現人因「集」聚偏差的心態和錯誤的行為,遂召感苦果;如何能「滅」除被污染的人性,將世間的醜陋轉變為美的人生?唯有人人制心於「道」,遵循天理法則與人倫道德,才能使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電影、電視對人心的影響深遠,也是傳播人文的重要媒介。以新聞報導為例,新聞可以「苦集滅道」為報導主軸,但不能僅單面、膚淺地呈現世間種種愛恨情仇的苦相,而應深入探討其因果關係、思考更深一層的人間道理,並提出解釋及解決的方式,如此才具有啟示作用。新聞媒體若能通達苦集滅道的因果循環之理,便能負起淨化人心的教化功能。

資料來源:取自隨師行記2004/02/29 

人文」與「文化」之別

「人文」不同於「文化」,是經由親身實做後,淬鍊出晶瑩、無雜質的生命精華。

現今社會充斥著豐富多元的文化,隨著歲月、時代不斷變遷,變化多端,導致「文化」失去了品質的標準,如同現代年輕人迷茫追隨時尚,視穿鼻洞、舌洞為常,衣著不整,將露背裝、洞洞裝等奇形怪狀的服飾目為潮流,連烏溜溜的秀髮也染成了五顏六色,在「潮流文化」裡喪失了個人應有的自尊和品格。

此等怪異現象不但充斥台灣社會,更會被歸類為文化;如此文化層次的混亂,令人深深體會到,若不趕緊講清楚、說明白,力挽狂瀾,實有「來不及」之感。因此,慈濟四大志業中,原有之「文化志業」,涵蓋文字、聲音、影像等範疇,蘊含慈濟人文精髓,現已更名為「人文志業」,以展現真善之美。

慈濟人文,是甘願而且無私的付出──在人們最需要幫助時伸手相援,對方得救,自己也得到歡喜。

慈濟人文,蘊於內、形於外──對己,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對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慈濟人文,是縮小自己、放下身段──放下身段、尊重每一個人,不會「矮一截」;盡力為人群付出,反而「升一等」,讓人尊重、敬愛。

把生命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做得歡喜,而使人格價值昇華,就是慈濟人文的精粹。

資料來源:取自2005中區慈濟人文深耕社區交流研習(2004年5月9日~12月12日講於花蓮)

文化要深度美化

文化是很籠統和抽象的,我們要將籠統和抽象具體美化出來,這是很重要的。

文化是在敘述人文的互通,這種由人來做事,能做得真而誠,且所做的都是好事,就是「美」了。就如很多人都說慈濟人很美,究竟美在哪裡?美在讓人看起來很親和,覺得心裡很自在,彼此不需要設防,不會有人生如戰場般的緊張。為什麼慈濟人的面相能讓人感覺親和與自在呢?就是微笑,這股清涼的微笑,是從內心真誠的表達出來的。

「相由心生」,由於內心的誠表達在臉上,所以很美。我們是整齊的團體,聲音、動作都整齊,這種表相的整齊也很美,這種美就是我們所要流傳的文化。

我聽到曾有委員要搭計程車時,司機會很尊重地幫他們開門,搭上計程車後,司機問:「你們是慈濟人嗎?」「是啊!我們是慈濟人。」司機聽了,立刻肯定而讚賞的說:「慈濟人值得人尊敬。」像這樣,慈濟的形象到處受人尊重,也叫做文化。

過去我們的文化只有平面的,有道侶、月刊,裡面記載的是一個月前發生的事,時速較慢一點,也很容易流失;現在是資訊時代,為了要快速瞭解當天發生的事,而且社會資訊已經進步到立體文化、多媒體文化,所以慈濟也要及時推動。

這種立體、及時的文化要很謹慎,因為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就是形象的歷史,就是有聲的歷史,可以為時代做見證,為慈濟寫歷史,所以有聲有色的文字歷史,我們要做得更謹慎、更用心,讓文化深度美化。尤其慈濟世界有許多好人好事,很值得深入報導,讓大家明白別人能做,我也可以做得到,如此才能調整社會的風氣,將清流帶入社會。

現代人的頭腦說它很複雜,卻又很簡單,很容易「聞聲起舞」,經常媒體怎麼說,就怎麼喊,從不加以分辨是非,就因如此,所以我們深深地覺得媒體很重要,尤其是電視,假如不能把媒體化作一股社會清流,真的會產生很多的煩惱。

現在的孩子喜愛接受電視教育,比老師親自教他還有力,像我們的大愛電視臺有一個節目是「我怎麼上這一課」、「春風化雨」等,影響力就很大。我們的四大志業中,慈善有慈善的教育文化,醫療也有醫療的教育文化,教育本身也有慈善的教育文化,總之,我們期待四大志業能國際化、普遍化、完全化、深度美化,這是我們大家要努力的目標。

資料來源:取自靜思語教學39 期1 版(頁)次

文化的功能與意義

文化的功能與意義,在於作為「橋梁」,意即利用各種文化媒體,以平常心、耐心及誠心,很實在地報導自己所見所聞的感人事跡,以達淨化人心的目標。

所謂『善惡無記』,為善或為惡,都只在人的一念心。其實,心靈的天地隱藏著微妙的萬法,人心平等無二、智慧具足,若能發揮善的一面,就是清淨智慧的顯露,這分力量不可限量;反之,若是心趨向於惡,這是聰明的運用,也是危害社會很大的力量!所以,同樣是一個『心』,如何轉心力的方向於善與智慧,這即是文化媒體的使命。

Monday, June 12, 2006

機會

譚頓是一個喜歡拉琴的年輕人可是他剛到美國時,卻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

事實上,在街頭拉琴賣藝跟擺地攤沒兩樣,必須爭個好地盤才會有人潮,才會賺錢而地段差的地方,當然生意就較差了!

很幸運地,譚頓和一位黑人琴手,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在一家銀行的門口,那裡有很多的人潮....

過了一段時日,譚頓賺到了不少賣藝錢之後,就和黑人琴手道別,因他想進入學校進修,在音樂學府裡拜師學藝,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學們互相切磋。於是,譚頓將全部時間和精神,投注在提升音樂素養和琴藝之中....

在學校裡,雖然譚頓不像以前在街頭拉琴一樣賺很多錢,但他的眼光超越金錢,轉而投向那更遠大的目標和未來。

十年後,譚頓有一次路過那家銀行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

當黑人琴手看見譚頓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絡地說道:「兄弟!好久沒見,你現在在哪裡拉琴啊?」

譚頓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好賺錢嗎?」

「還好,生意還不錯!」譚頓沒有明說,只淡淡地說著。

那位黑人琴手哪裡知道,十年後的譚頓,已經是一位知名的音樂家,他經常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獻藝,而不是只在門口拉琴賣藝呀!

我們會不會也像黑人琴手一樣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不放,甚至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潛力、我們的前程會不會因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白白地斷送掉?

人,必須懂得何時抽手,離開那看似最賺錢,卻不再進步的地方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再去開創生命的另一高峰啊!

您要這樣子過一輩子嗎?這樣的生活能讓您實現夢想嗎?您想讓家人過更棒的生活嗎?再高級的賓士汽車都會在後車箱上放置一顆備胎,您的人生當中是否已經找好了您的備胎呢?

眼前是一帆風順,但是如果您可以在得意的時候先想出退路,您就不會在失意的時候,急急忙忙的去找尋出路....

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經說過:「想知道一個人會有什麼成就,可以看他在晚上的時間在做什麼。如果能夠善用七點到十點鐘的人,他的成就將比一般人高出兩倍。」 

曾經有人說過:

第一等人,是創造機會的人;

第二等人,是掌握機會的人;

第三等人,是等待機會的人;

第四等人,是錯失機會的人。

您是第幾等的人呢??

所言句句屬實

法蘭克希曼斯基是四○年代諾丹大學足球隊的中鋒,〈達拉斯早報〉的記者大衛曾透露一則有關他的軼事:希曼斯基有次某項民事訴訟作証,法官首先問道:「你是諾特丹大學足球隊的球員嗎?」

「是的,庭上。」

「打什麼位置?」

「中鋒,庭上。」

「你打得有多好?」

希曼斯基在椅子上動了動身子,隨即語氣堅定地回答:「庭上,我是這個球隊有史以來最好的中鋒。」

球隊教練里希當時也在法庭,他聽了這句話後甚感驚訝,因為希曼斯基為人一向謙虛,從不自吹自擂。審判完畢後,他將希曼斯基拉到一旁,問他為何會如此回答。

希曼斯基紅著臉說:「教練,我也不想這樣說,但我已對著聖經發誓,所言要句句屬實啊!」

Friday, June 09, 2006

玫瑰的朋友

有一天,一個路人發現路旁有一堆泥土,從土堆中散發出非常芬芳的香味,他就把這堆土帶回家去,一時之間,他的家竟滿室香氣。

路人好奇而驚訝地問這堆土:「你是從大城市來的珍寶嗎?還是一種稀有的香料?或是價格昂貴的材料?」

泥土:「都不是,我只是一塊普通的泥土而已。」

路人:「那麼你身上濃郁的香味從哪裡來的?」

泥土:「我只是曾在玫瑰園和玫瑰相處很長的一段時期。」

和什麼樣的人相處,久而久之,就會有相同的味道。讓我們不但是靠近玫瑰的泥土,吸收它的芬芳,更自我期勉,也能夠成為可以帶給別人香味的玫瑰。

Thursday, June 08, 2006

愛的力量

愛讓許多人勇於承擔,甘願付出

文/妞吉

有個人到喜馬拉雅山神廟朝聖,山高路遠,崎嶇難行,空氣又稀薄,恨不得快點到達目的地。

在途中,他看見有個瘦小女孩,背著一個胖男孩。小女孩汗流浹背,氣喘吁吁。 他同情地對她說:「我只帶個包袱就感到負擔,你背得這麼重,一定很累,停下來休息一下吧。」

小女孩搖搖頭,綻開陽光般的笑容說:「你背的是包袱,所以覺得沈重;我背的 是弟弟,一點也不覺得重。」

愛不是負擔 ,而是喜悅的關懷、無求的付出,是世上最偉大的力量。

印度德蕾莎修女與許多醫護人員、義工,無懼痲瘋病傳染風險,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照顧病患,他們沒有任何人遭到傳染,因為愛的力量,化解了病毒的傷害。

包容

以前在心理學書籍上見到的一段話:無論情人或朋友,起初都可能被彼此的特質所吸引,但是交往之後,又可能因為討厭那種特質而分手,如果能撐過去,就會愈來愈習慣對方的個性,變成彼此容納,彼此欣賞。」

可不是嗎?許多人咬牙切齒地罵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說他自私,小器,不可理喻。是不是應該想想,你不欣賞他的地方,很可能正是他的可愛之處?當妳們從正面,體諒的角度去看,就會發覺,即使他錯了,也錯得可憐,可愛。

什麼叫作朋友?對你百依百順,不指摘你的錯誤,也不表現他自己個性的,才是朋友嗎?

抑或他有他的品味,見解,能豐富你的視野,能提出與你不同看法的,更能做個「益友」?

Wednesday, June 07, 2006

別對錯誤對象發脾氣

有一個人在公車上遇到一個婦人和一隻狗,不巧的是這隻狗還佔了一個座位,他因不忍疲倦,所以便開口跟那位婦人說:「可不可以把妳的狗的座位讓給我?」

此時婦人裝作沒聽到。那個人開始有點不高興了。

但還是再問了一遍說:「可不可以把妳的狗的座位讓給我?」

這回這個婦人是拼命的搖頭。

那個人一火大,便把這隻狗丟到了車窗外去。此時旁邊的說道:「不對的是那個婦人,而不是那隻狗。」

人們不也常犯了像那個丟狗的人一樣的錯誤嗎?在盛怒之下,對錯誤的對象發脾氣,不僅無法改變現狀,也往往傷害到無辜的人。

狗只是聽主人的話,乖乖坐在座位上,牠並沒有錯,牠只是奉命行事,真正錯在那位婦人,但其下場卻是被丟到窗外去。

仔細想想,不也有許多情況與此類似嗎?

有許多小職員只是奉命行事,而他們並不具有對事情的決定權,真正有決定權的是他們的上司,但卻常常遭到不明究理的無情指責或是辱罵,不僅無法讓事情解決,也讓小職員們委屈萬分。

反觀之,人往往也總是欺負弱小勢微者,真正遇到有決定權者又是另一個180度截然不同的態度。

真讓人不禁感嘆,每個人都有一把秤,有人用金子當作秤陀,有人用權勢當作秤陀,卻極少有人用心當作秤陀。

做個高EQ的人,不要做個丟狗的人。

Tuesday, June 06, 2006

宇宙間最大的力量

有一天,神聚集在一起,商討應當把宇宙間最大的力量藏於何處,才能使人類在未成熟之前無法發現它,並確保這種力量不被濫用。

有一位神建議說 ,可以把它藏在高山之巔。但是其他眾神一致反對,他們說:「人類終究會登上高山之頂,會讓這種力量太早現世。」

又一位神說:「把它埋於深海之底。」然而其他眾神仍然無法贊同,他們說:「人類有可能在成熟之前就發現這種宇宙間最大的力量。」

此時,最智慧的神開口了:「我知道該怎麼做,讓我們把這宇宙神力藏於人類自身,因為在成熟之前他一定不會找尋這條通往內心的路!」

於是,眾神一致同意將這宇宙神力深埋於人類自身………富含實現自我的智慧與力量,證明了無論外界條件如何惡劣,原則上,每個人都可以改善並提升自我,喚醒、鼓動沉睡的心靈,邁入成功之門。假如壓力足夠大,行為就會發生改變。

沒有人可以真正的激勵你,除了你自己!

Monday, June 05, 2006

智慧語錄

大生活面而不加深生活,只能削弱生活的意義。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

每天早起三十分鐘,一年內就賺了七天半。

在一個祟高的目標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獲得成功。

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

有心要走路,就不怕路遠;有心要精進,就不怕到不了目標。

完成一個小目標,會把自己推向一個大目標。

機會是注意力的產物。開始是工作最重要的部分。

弱者等候機會,而強者創造它們。

計劃是好的,但計劃太多可能只會成為不做事的藉口。

愚者重演歷史,智者創造歷史。

生氣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

生活可以用心,但不必多心。

動口之前先動腦。

我們一旦能接受最壞的狀況,就再也沒有什麼可損失的了。

怕它就去研究它,這是我面對困難時的習慣。

機會不會幫助沒有準備的人。

大場面也許可以看出性格,然而是小事件在培養性格。

人生的捷徑就是走樓梯,一次一步,最終必能達到頂峰。

心態決定表現。

抱最大的希望,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自私不能成事,愛心卻能造福自已與他人。

誠懇是永不失敗的投資。

只要是你做的事都要全力以赴,因為做事的品質就代表了你個人的品質。

大成就只是不斷累積小成就。

當你需要一個幫手,請先看看你的雙手。

沒有刻意的去養成好習慣,就會不知不覺養成壞習慣。

如果你要往上爬,應該緊握的是樹幹而不是花朵。

管理是學問,領導是藝術。

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

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法。

Saturday, June 03, 2006

貧者之歌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貧者之歌  

日本有一則童話──在某個小村莊裡,住著一位名叫清吉的年輕人。他自小就失去父母,但是個性卻很樂觀、豁達,做事也十分勤奮。

不論工作多辛苦,他始終保持著愉快的笑容,對人也很有禮貌。所以,村裡的人都說:「當心中煩悶時,只要看到清吉臉上的笑容,心情自然就會開朗起來。」

村裡有一位富翁,雖然很富有卻不快樂;他常常將自己的心綁得緊緊的,臉上一點笑容也沒有。若有親友來找他,他就會趕緊迴避。看到鄰居時,也不會和對方打招呼。理由是:他這麼有錢,如果常跟親友往來,他們一有困難就會來向他借錢;如果和鄰居有所熟識,日後他們有困難也一定會來找他。所以,不管是親友或村裡的人,他一概拒人於千里之外。

這位富翁每天都很煩惱,煩惱什麼呢?擔心今天去收租時,不知道能不能收到錢?錢收到後,要放在哪裡才安全呢?家裡會不會遭小偷……。因此,他的日子過得很苦惱。

他家隔壁,剛好住著清吉這位年輕人。富翁看到清吉每天工作回來時都很快樂地邊走邊唱著歌,心想:清吉那麼窮,住的房子又小又破,為什麼還那麼快樂?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我有很多錢吧!如果清吉有了錢之後,是不是還能夠很快樂呢?

有一天,他特地到清吉家門外等著。當清吉回來時,富翁主動上前向他打招呼說:「清吉啊!來我家坐坐吧!」

清吉平時待人就很和氣,但是住在隔壁的這位富翁從來不曾跟他打過招呼,為什麼今天會這麼好意呢?清吉不解地跟著進去。富翁問他:「看你每天都那麼快樂地唱著歌,真羨慕你!請問:你一年究竟賺了多少錢?」

清吉回答:「一年賺多少?我沒有仔細算過。」

富翁又問:「那你存了多少錢?」

清吉回答:「雖然我每天很努力地賺錢,可是有時連吃飯的錢都還不夠哪!哪還能存錢?」

富翁說:「這樣吧!這些錢送給你。」

清吉說:「我怎能拿你的錢呢?」

富翁說:「這些錢是要謝謝你唱歌給我聽,請你收下吧!何況你賺的錢只夠吃飯;如果存些錢,有急需時就可以用啊!」

清吉看富翁這麼有心,也就不好意思拒絕,便高興地收下回家。富翁覺得自己開了一帖讓清吉不會再唱歌的藥,心想:今晚我可以好好睡一覺,應該不會再聽到他的歌聲了。沒想到才近黃昏,清吉的歌聲又傳來了;而且,唱得比以前更加嘹亮、持久。

富翁很生氣,覺得給清吉那麼多錢,他應該會跟自己一樣擔心才對;沒想到,他還唱得這麼快樂!」

富翁便過去問他:「你今晚的歌聲,為何比平時更為嘹亮呢?」

清吉回答:「非常謝謝您給我那筆錢!不過,我覺得那麼多錢放著不用,和沒錢是一樣的。所以,我將那筆錢拿去分給更貧苦的人;他們都很高興,也很感恩您的好心。為了感恩你,因此特別以更嘹亮的歌聲回報您。」

富翁聽了之後,心想:原以為給了他那些錢之後,他會因此而煩惱不已;沒想到他只有那麼一點錢,就能跟大家分享;而自己擁有這麼多錢,卻還常常嫌不夠,天天為此苦惱不已,實在慚愧!

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得知:那位年輕人的家境雖然很貧苦,但他一有錢卻能布施給更貧困的人,這就是「貧中富」的人生;這種人生多快樂、自在啊!相反地,那位富翁貪而無厭、為錢所苦的生活,是真正富有的人生嗎?當然不是。他可以說是一位「富中貧」的人啊!所以,我們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如此,才能撥開心中的無明煩惱。

Friday, June 02, 2006

存在的祝福

讓自已的存在,成為別人的祝福。

一隻蜜蜂和一隻黃蜂正聊天,黃蜂氣腦地說:「奇怪,我們倆個有很多共同點,同樣是一對翅膀,一個圓圓的肚子,為什麼別人提到你常是開心的,提到我卻說我是害蟲呢?」

黃蜂接著又忿忿地說:「我真不明白,真要比起來,我有一件天生的漂亮黃色大衣,而你卻成天髒兮兮的忙裡忙外,我到底哪一點不如你呢?」

蜜蜂說:「黃蜂先生,你說的都對,但我想人們會喜歡我,是因為我給他們蜜吃,請問你為人們做了什麼呢?」

黃蜂氣急的回答:「我為什麼要幫人們做事,應該是人們要來捧我吧!」

蜜蜂接著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得先怎樣待人。」

很多人常會有懷才不遇的感慨,覺得為什麼自己有那麼多的優點、才華、能力,但卻沒有人懂得欣賞呢?

在人們眼中似乎總被忽略、冷落。

其實,就像故事中的蜜蜂與黃蜂一樣,一個人在這世界上的價值,不在於其「擁有」什麼,乃在於其為旁人「付出」了什麼,不在於其擁有那些優勢、才華、能力,乃在於其用那些優勢、才華、能力為旁人貢獻了什麼。

一個人的存在如果無法成為別人的祝福,那麼擁有再好的條件也是枉然。

讓自己的存在,成為別人的祝福。

讓自己的存在,為別人帶來香氣。

讓旁人的日子因為有你而變得更美好,那怕只是多做一個小動作,多幫忙一件小事,都可能會有許多意外的驚喜與感動。

想一想,你所處的團體、學校、辦公室,有因著”你”這個人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更和氣嗎?

Thursday, June 01, 2006

理想周末

理想的周末,水不必深,山不必高,活動可多可少,理想的心情為上

文/韓良露

一、理想的周末,不必T.G.I.F.(Thank God It's Friday)。最好能改成,謝謝上帝,終於到了星期四了。如果能從星期四的黃昏,開始周休三日,將是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最佳的社會理想之一。

二、如果有三日休,理想的周末該如何安排?一日給親人,一日給愛人,一日留給自己,不亦理想乎?

三、理想的周末,有時適合突然決定跳上火車,到台東海岸一帶,看大山、聽海潮,一人獨行或兩人同行,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再回到都市時,整個人彷彿經歷一場大自然的打坐般神清氣爽。

四、有時也不必走太遠,選一理想周末的下午,在住家後方的北投山路上,看山櫻爛漫、聞硫磺清香、聽鳥鳴蟲語,慢慢行走,忽然忘路之遠近,原來桃花源亦自在心中一角。

五、前幾日春風微醺,下午在沙發上閱讀,忽覺睏意,索性睡倒在沙發上,在春風中入眠,午覺的身體還不太累,有一半夢半醒的矇矓境界,睡得渾身舒暢,此等午眠,有種又回到了無所事事的童年之感。

六、理想的周末閱讀,宜閒書、宜古書,《山海經》、《西遊記》、明人小品,隨意翻覽,古文有靜心之咒,可以忘卻日常新聞之煩囂。

七、如果突發奇想,理想的周末也可成為一場漫長的閱讀之旅,兩天或三天完全沈浸在某一套長篇閱讀之中;也許是普魯斯特的《往事追憶錄》,或夢枕貘的《沙門空海》,巴黎或長安都成為理想周末中的異時空。

八、理想的周末,最有做小菜之心意,選個下午時分,去家附近小菜場隨意逛逛,悠閒地買些時鮮食材,新出的春天蠶豆青翠水嫩,配上現剝的桃紅河蝦仁,就是一盤美饌。幾樣下酒菜備好,燙壺小酒,再與知己二三吃家常菜閒聊家常,不亦樂乎。

九、理想的周末,也宜上陽明山取泉水,回家燒備長炭爐煮水,泡好上市的包種綠茶來喝。手中一天目碗,喝著喝著,茶水中倒映著窗外遠方的山巒,此種茶碗中的風景,令人愈看愈沈靜。

十、某一周末,在家翻箱倒櫃,翻出不少陳年舊件,一件件往事重上心頭,整個人坐上了舊日的時光列車,在往日一站一站下車,這種內心的懷舊之旅,有時更勝追求新經驗的旅行。

十一、周末亦是陪伴老父吃老館子的好時光。都是吃了幾十年的店家;除了熟悉的滋味外,還有貼心的人情。店家為齒牙動搖的老父熬煮得爛糊的麵,每一碗都承載著光陰的味道。

十二、年事愈長,愈珍惜與親人度過的時光。母親於前年過世後感慨尤深,親人之間相處的機會有限,每一個理想周末,都應當有一部分時間是完全屬於親人的。

十三、近來常陪伴老父周末一起去市場買菜,看他與買了幾十年的市場故舊閒話家常,回到家中和老父一起下廚,好好學些做菜手法,總是有那一天,必須自己親手把老父懷念的味道複製出來。

十四、與老父相處半生,卻未必知道多少老父的陳年往事,親人之間常常相處多,交談卻不如友朋深刻,尤其私密記憶的傾訴更有限。如今每個周末,在我的引導發問之下,父親的故鄉,童年、青春、親人的記憶又復活了。能夠追憶父親往日的時光,讓我的周末時光更理想了。

十五、常人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夫妻相知相惜,何必等到晚年。人入中年,已經懂得夫妻緣分一場數十年,別以為長,如果跟人的靈魂百千萬年輪迴之比,一生的緣分得來不易。理想的周末自當有促膝談心的夫妻時光。

十六、周末難得悠閒,偶爾晚睡,與外子在家熬夜看老電影,回復到年輕時趕午夜場電影的心情,鍋上慢火熬白粥,配點腐乳,坐在沙發上邊看戲邊喝粥;夜半時分,睏倦的眼抬頭看滿月清輝高高掛,如此良辰美景,不亦理想乎。

十七、理想的周末,偶爾亦要早睡早起,趕在天明前起床,守候薄曉前那天地間神祕迷人的藍色戲劇,從深不見底的鬱藍、到透光的深藍寶石,再到透光的海水藍,之後是飄逸的輕紗藍,最後是一陣藍煙吹散。這等光景的天地之美,每看一次、感動一次,理想的周末,怎可錯過這般與天地共醒的經驗。

十八、住在北投一帶的我,理想的周末中,自然會有溫泉時光。童年在北投長大的我,身體中早就中了溫泉咒,溫泉的清香、能量的頻率,像一首最溫柔的身體之歌,每隔一陣,就會在體內唱誦。最喜清晨人少時去泡溫泉,與山嵐共浴晨曦。

十九、近日與友人共同在山中租了一小塊農地,友人負起照顧全責,我則隨性前往做業餘農夫,回應我軀中從遠古流傳至今的農事基因,腳踏軟泥,聞青草芳香,悠然見紗帽山。以後理想的周末,想必應該更常往山中跑了。

二十、理想的周末,水不必深,山不必高,活動可多可少,理想的心情為上。不宜記掛公事,不宜放心不下,不宜人多嘴雜,不宜過分煩囂。只有保持好的心情,周末自然理想起來。只要花開了,蝴蝶自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