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05

Facing the Dragons of Fear

Robert Frost once said, "The best way out is through" and nowhere is that more true than fears. In fact, 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 When we run away from fear, it ends up running us!

Unhealed fear acts as a fog, shrouding from view our myriad possibilities. Fear also is a magnet, drawing to us that which we fear.

Barbara's fear that her husband would leave her was so deep that she could not leave the room at night without him. If she wanted to go to sleep before he was ready for bed, she curled up at his feet. Her husband was devoted to her, and she could not understand why she was so afraid of being abandoned. She was terrified to look for the origin of her seemingly groundless fear, and her terror was justified. Wisely, she asked a therapist to be with her on her journey toward healing.

As she had the courage to look inside, Barbara remembered an extremely abusive relationship with her father culminating in his disappearance when she was seven. As a little girl, she feared her father treated her badly because she was bad. When he left, she believed he had done so merely to be away from her. Consequently, as an adult, she carried inside her a deeply imbedded fear that she was not worthy of love - especially from men.

Thankfully, most of our fears have less traumatic beginnings than Barbara's, but if we are grappling with debilitating fears or fears we cannot understand, it is important we have the courage to explore them with someone we trust and with whom we feel safe, &am p;a mp;# 17638.

When examining fears we feel capable of handling alone, it is helpful to sit quietly and think of something or someone we fear. Then ask ourselves, "What is the worst thing that could happen if I faced this fear and moved through it?" "Could I survive my imagined consequence?" Often our answer will be yes, if we have the courage to take it one day, one hour, one minute at a time.

Letting Your Soul Be Heard

"I call everyone 'Darling' because I can't remember their names."
-Zsa Zsa Gabor

When we allow ourselves to be witnessed by another, we cannot help but be transformed by the experience. Whether we are sharing a personal experience, standing in front of friends to celebrate a special occasion, or expressing our unbridled joy or sorrow in front of a loved one, we are allowing ourselves to be seen and experienced in a very intimate way.

Not only are we baring ourselves to someone else, but we are allowing that person to hold a very specific kind of space with us so this powerful act can take place. To be witnessed is to let ourselves be seen as we truly are in that moment.

Our friends and loved ones can easily be witnesses for us, if only we are brave enough to let them. Your next birthday may be the perfect occasion to experience this sacred act: Invite your friends and loved ones to your special day. During the celebration, stand in front of them and thank them for being there for you.

Feel their gratitude, attention, warmth, and support, while noticing the sense of safety you feel as they surround you. If you feel inspired, share your innermost thoughts about the day and your life. You may be surprised at the feelings of peace and validation that arise within you, when you feel safe enough to go deep into your soul and share yourself with those you trust.

Anyone who has ever seen love, admiration, acceptance, or appreciation reflected in a friend or loved one's eyes knows how transformative that experience can be. When you bare yourself to another, you are giving them the gift of you and showing them that they also matter.

Let yourself be witnessed, you are letting others into your intimate space, stepping in the sacred container they have created for you, and creating a cauldron of positive affirmation, support, love, and goodwill that will stay with you forever.

心情婆婆

周末午後,無緣由被點名訓話,帶著一肚子氣步出辦公室,迎面而來是陰冷的的天氣;加上陰冷的情緒,心情一下跌至了谷底。

細雨紛飛的站牌下,不禁對諸事不順遂而怪嗔、怨懟起來。無意識上了公車,在擁擠的沙丁魚陣中仍為自己的際遇不平而怨天尤人。想著他人憑著家世背景,一進公司便在眾人之上,而為公司賣命多年的自己,仍只是別人的出氣筒。想及此,臉色就更加陰黯了。

快要下車前,走到司機身旁摸索著找零錢,卻越摸越著急,身上竟沒有半個銅板!

眼看車已靠站,司機、乘客面面相覷,卻沒有一個人準備同情我!不得已之下,我只好拿出千元大鈔,顫抖著手準備投入「恕不找零」的投幣口,突然一位婆婆丟進十五元,告訴司機:「兩票」便拉著我下車。

下車後我才知道其實婆婆自己坐是不用錢的,她身上的零錢只是隨時為有緣人準備;而且今天也為了我提早兩站下車,只因看我臉色不佳,想陪我一下而已。知道這件事後,我滿臉羞赧,想到婆婆剛才就站在我身邊,而我卻沒有起身讓坐,後來反倒讓她來幫助我,真令我無地自容,一小段路程,婆婆一直溫柔地執著我的手, 解開我的眉銷,融化我的怨怒。

臨別前她送了一個晴天小和尚給我,是她親手縫製的,上面寫著: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婆婆說世上本來就不公平,我們際遇不好,卻有人比我們更糟;我們怨上天不公平,那麼換成我們是老天爺呢?我們能做得更好嗎?

凡事要多方面想想,其實自己是很幸運的了。

當婆婆說這話時,陽光在她慈祥的背影後綜放,而我也才發現她的腿不太方便,但竟為了一個陌生人,辛苦地多走一段路,反倒快樂無比,我的淚水滑落,自己的任性造成了別人的不便,原來自己也處處給別人惹麻煩哪!

婆婆,謝謝您!您說的話我都聽進去了,現在的我每天都很快樂。

(感謝淑茹師姐轉寄此文章)

累的時候

當對所有的事 累的時候

文/劉墉

人都會累,也都會喊累。

我的女兒,碰到學校功課多,前一天睡的晚,當天下午又有才藝課的日子,總在晚飯後說她累了。

我自己,年輕時能下午文章、晚上畫畫,仍然精力充沛,現在卻只要下午寫篇文章,晚上就要喊累。

我那91歲的老母,更常喊累,說去公園走一下,就累。說朋友都死了,好累。說「活著,真累」!

常想,我女兒、我自己,與我的老母同樣說「我累了」,其中卻有多大的不同?

孩子累,是身體累。打個盹,喝瓶可樂,可能就不累了。青年累,是工作壓力的累。當工作完成,壓力解除,就不累了。

老年的累,是對人生的累,拖著一個「臭皮囊」,走過幾十年的歲月,該看的都看了,能玩的都玩了,不再好奇、不再激情,他們的那句「我累了」,是對生命失去了興趣。

人生的累,說不定也像旅行。

出發時興致勃勃,一路有說有唱;幾天趕場下來,開始有了疲態、有了病號,遊覽車上就少了歌聲,多了鼾聲。

漸漸旅行要結束了。翻開行程表,最後一天的節目是「上飛機,回到美好的家。」

每個人都會興奮地說:「好極了!要回家了!」可是往前想想;如果那麼想家,當初何必花錢出去旅行?

往後想想;如果只有回家好,為什麼待上一陣子,又會想出去走走?

人的一生,就是在醒與睡、累與不累之間。也彷彿是機器,要不斷操作、不斷保養,不斷生產,也不斷加油、不斷供電。直到有一天,把那電源拉下,不再推上去,人生就結束了。

記得有次去看一位病危的老將軍。「我沒病,也不會病死;如果我死了,是累死的。」

老人家在病床上沙啞著說:「病死,多慘?我打了一輩子的勝仗,為什麼要在最後輸給病。所以我是累死的,我只是累,累就要休息,那不是被勒令從人生退休,那是我主動請辭啊!」

話說完,沒多久,他就死了。

喪禮上,沒人哭,大家都說她活的太累了,自己走的。

很欣賞這老將軍的哲學。

有一天,我走了,我也是因為累了,寧願高高興興地回到我溫暖的天家。我相信,在天家待一陣子。我又會心動、行動去參加另一個人生的旅程。

男朋友說:我每天這麼辛苦的工作,為的還不是咱們的將來?我每天的工作壓力已經這麼大了,為什麼你就不能多体諒我一點兒?我也想多陪陪你呀,可你能不能也多想想咱們的未來呢?

女朋友心裡想,每天下班就是聽你抱怨公司的事情,難得休假出去玩,還得分擔你對收假後未完成工作的憂慮,眼前我都快忍不住想跟你提分手了,你竟還在那兒大言不慚地同我談未來?

取自生活周遭

--------------------------------------------------

努力找到自己生活上的平衡點,輕鬆快活地過一輩子,不只是一個夢想,還是一種對自己的責任!

自己不幸福快樂,又怎麼能讓別人幸福快樂呢?臉上沒有笑容、或者是滿嘴抱怨的人,就算再怎麼犧牲付出,真的能夠讓別人打從心裡頭幸福快樂嗎?

優秀是一種習慣

優秀是一種習慣

文/巫石吉

這句話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的。如果說優秀是一種習慣,那麼懶惰也是一種習慣。人出生的時候,除了脾氣會因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後天形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

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使我們的優秀行為習以為常,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讓我們習慣性地去創造性思考,習慣性地去認真做事情,習慣性地對別人友好,習慣性地欣賞大自然。

同樣地,把這句話導入行動中,若能使行動像個優等生,那麼一定能夠成為優等生。

一般認為「有能力的人」是與生俱來的,其實不然,「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諸不知許多有能力的人往往是在他真正做出一番事業之後,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他也有此種優秀的能力」,因此才受到肯定,受到贊同的嗎?

人的潛能無窮,有位著名科學家曾說:「世界上最被忽略的未開發資源,就在人的兩耳之間」,原來離我們最近的資源最被我們所疏忽,「腦的潛在能力超乎想像」,我們一般人僅僅運用大腦的百分之十不到,其餘百分之九十竟然任其荒蕪,以至於到終老時依然平淡一生。

只因為我們忽略腦部的豐富心靈金礦,每天受到五光十色的視覺、聽覺與繁雜的資訊,左右我們的視聽,矇蔽我們心靈潛藏的豐沛能量,讓真正的心靈無法沉澱下來,中國經典說:「定、靜、安、慮、得」,心靈都無法定下來,如何讓潛藏的思維力量發揮呢?

當下就給自己與身邊的人一句話,「優秀是一種習慣」,每天不斷地暗示自己,付諸行動,能使之成為你想像的美好未來,甚至比你所希望的更棒呢!

因此,有了「優秀是一種習慣」的思維,才能形成「優秀的學生」來,要造就「優秀的學生」,必須運用此種引動潛在能力的心理作用產生能量,不知不覺中讓自己擁有自信,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你想像的自己喔!

在日本的小學教育中就採取此種「模仿」的教育法,結果證明,的確給予了學生成為「優等生」較大的信心,效果極好。

例如,對成績較差的同學,賦予他們擔任班級幹部的機會,讓原本愛講話的同學擔任風紀股長,或其他學藝股長、班長等幹部職務,使他們學習做一個「像」好學生的學生,一個學期之後,產生了一個很有趣的結果-擔任幹部的八位同學中,有六位成績進步,兩位退步,而上學期原本擔任幹部的八位同學中,卻有六位成績顯著的退步了。

以學習為例,其所做所為如果能像優等生一樣,不久此種心理會深植內心,影響心理及行動力,產生不可思議的改變,而真正成為優等生。

切記!讓「優秀是一種習慣」的思維深植你心,誠如我說過:「讓優秀的觀念進入你的基因中」,讓它在身體裡產生量變,經過一段時間的信心催化後,它會慢慢發酵,由量變而轉化成質變,這些身體的質變會讓內在的思維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來,此時,你將感受一股股能量源源不絕地進入你的潛意識裡,推動自己往「優秀」的美好未來大步邁進中。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子女是心中的寶藏,同樣地,在兩耳之間的腦內開發與革命思維的心靈醞釀與運用,讓腦內開發轉化成「學習革新的思維」,也許需要時間的沉澱,卻不知這才是啟動大家邁向幸福美好未來的最大關鍵所在呢!

Friday, October 28, 2005

一生的守候

一九八九年的夏天,我在奧地利一座叫 RANKEIL 的小城,等著一班開往維也納的火車,火車誤點,我在小城火車站裏枕著沉重的背包,看著車站裏人來人往,沉默地抽著一枝菸。

長形的候車木椅的另一端,來了一對男女,就坐在離我三公尺外的地方。我打量著這一對男女,彷彿看著世間兩幅最強烈對比的鉛筆素描。男孩年紀約莫二十五、六歲模樣,有著歐洲人慣有的深棕黑髮,眼眸深遂而藍,英俊而挺拔,秀氣的肌膚上透著一層健康。屬於陽光的紅暈。

女孩在他臂膀的扶持下,更顯得萎縮而不起眼,她的臉上五官有些扭曲痙攣,所以看不出年紀。這是一般我們對殘障人的慣有印象,沒有性別。沒有年齡。沒有顏色和光亮。是的,她是一位四肢萎縮扭曲。胸骨突出。口流唾延,必須靠兩支鐵柺杖才能行走的殘障女孩,但是她的眼睛是美麗的,那是一雙多麼令人迷眩。澄淨而堅決的眼,智慧就浮現在那表層上。

我心想:這是一對手足情深的兄妹或姊弟,男孩在長木椅上安頓了女孩之後,便慌忙跑開去,然後從販賣部帶回來一瓶牛奶和一塊奶油蛋糕,是正午,午餐時分,男孩溫柔地餵食女孩。我凝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他們只是對他人異樣的眼光視若無睹,他們只是很認真地共享一份簡單的午餐,男孩細心地用手指剝下一小塊蛋糕,小心翼翼地送到女孩口中,不讓奶油沾染她的一絲嘴角。

我凝視著,內心微微悸動。

他們的火車來了,我仍坐在木椅上,男孩低聲用德文在女孩耳畔輕語了幾句,女孩笑了起來,嘴角歪斜地,但是那笑容燦如午夜乍開的曇花。男孩擁她入懷,深吻著她,在那張扭曲的臉上,突顯女孩特有的陰柔嬌羞,女孩的手指溫柔深情地撫著男孩寬闊的胸膛。原來他們是一對情侶!我凝視著,內心澎湃紛沓,淚漸漸泛上了眼.….。

多少世間男女問過自己,問過別人「情是何物?」而我在一座奧地利小城的火車站裏,得到了一生的答案,雖然我只是個旁觀者。是的,我只是個旁觀者,而多少熱戀中的男女,在他們的情愛裏,他們究竟在對方眼中看見了什麼?或是,他們本身也只是名旁觀者?

那名男孩本可以有足夠資格去挑選其它體健貌美的女孩的,不是嗎?可是他選擇了眼前麻痺痙攣的女孩,從他眼中流露出一生的守候這樣的愛情,換成你我,是否也有同樣的勇氣去愛。去守?

我常常這麼問我自己......。

喝一碗紅樓夢的療妒羹

我們其實都在喝著時間的療妒湯,把自己的嗔怒怨苦慢慢的療癒,總是在我們不經意的回眸之中,才發現傷口早已結疤了。

寶玉問一位道士,有沒有治女人嫉妒毛病的藥方?   

道士說:「有一種湯藥,或者可醫……這叫做療妒湯。用極好的秋梨一個、二錢冰糖、一錢陳皮、水三碗、熟梨為度。每日清晨吃這一個梨,吃來吃去就好了。」

寶玉道:「這也不值什麼,只怕未必見效。」  

道士說:「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橫豎這三味藥都是潤肺開胃不傷人的。甜絲絲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過一百歲,人橫豎是要死的,死了還妒什麼?那時就見效了。」
——紅樓夢  

《紅樓夢》裡道士的話聽來荒謬,但別笑,也許你也喝過這種療妒湯呢。  

想想過去,對班上某位情敵的妒意是那麼的強烈,暗暗希望對方吃點苦頭,卻陷入了殘酷的自我折磨。但一日一日過去,不知怎的你就把這件事給忘了。出社會工作的你偶而回想起,還覺得有點好笑。  

想當初,失戀的劇痛是那麼大,使你幾乎失去活下去的慾望,但事過境遷的現在,傷口早已結疤,為了一口名店的鵝肉麵線,寧可拉著朋友坐好久的捷運去吃到,覺得人生好有滋味。  

不知不覺,我們其實都在喝著時間的療妒湯,把自己的嗔怒怨苦慢慢的療癒。總是在我們不經意的回眸之中,才發現傷口早已結疤了。如果真的一輩子都治療不好,還有生命結束的那一天:死亡是最終極的治療,把什麼病痛、什麼愛恨恩仇都化解了。上天自有祂為你解除煩惱的方式,怕什麼?  

現代社會的節奏太快,遇到別人負面情緒的機會可不少,隨便一個人的冷言冷語,自以為聰明的諷刺、故意的忽略、或因壓力而產生的粗暴,都會使人的心靈多少感到暗沈了一下。然而當我遇到不快的事,我最近發現的好方法,是不去想誰對誰錯,而是趕快想像過了幾天之後,我已經把這件事忘了的樣子。那一定又是像平常一樣愉快的做著我愛做的事,滿足的行走在陽光下。

「如果回到平常的無憂無慮,該有多好?」我對自己說。  

這麼一想,忽然心情就平靜一些了,因為我已經把「心念」從這時的煩惱,調到彼時的海闊天空了。  懂得運用「心理時間」,把時間調到未來,或是把時間拉長,視野就擴大了。不鑽一時的牛角尖,就不會急痛攻心。

生命很悠長,喝一口湯,泡一杯茶,想想以後的喜悅時光吧。

法則1:想像在幾年之後,你還會這樣在乎嗎?   

當你為了某人嫉妒時,想一想,這件事情在一百年後還有什麼意義嗎?過了幾年後,你還會這樣在乎嗎?   

在你的想像中,儘量把這個時間提前,在過了半年、一個月、幾天之後,你就不會在意這件事情了。每天都喝這一碗時間的湯方,讓這個時間越來越接近「當下」。

法則2:想像那個與你爭吵的人,他明天就要死了。   

想像他處在一個相當痛苦的垂死之境(這可能是真的,因為爭吵的雙方—包括你自己,其實都陷在痛苦之中),他的內心已經變得柔軟,想要與你溝通,只是他因為病痛而沒有力氣。這時候你會怎樣對他?

如果你們之間的見面只剩下這最後一次,你還會與對方鬥氣嗎?

Thursday, October 27, 200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

審視自己的生命故事

文/林靜霞

做為父母,我相信大家都很願意為家庭奉獻心力。但和家人相處,不是光有善意和愛就夠了。

生命當中總有一些難以突破的瓶頸。譬如,我結了婚,成為某人的妻子,我帶著我生命中的故事去組成一個家庭;另外一個生命的個體,他也帶著他生命中的故事。這就難免會發生一些隔閡及困難,因為我的伴侶並沒有和我一起走過我過去的生命,他無法了解這些故事和負擔會帶給我什麼影響?同樣地,我也無法進入他過去的負擔和故事。

做為父母,因我們的成長經驗、背景,在陪伴兒女成長的過程當中,就都會有著我們過去成長經驗的關聯。

我和先生會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先生從自己的成長過程及與家人的關係來看,他給自己家庭的生活主題命名為「嚴肅」。因為嚴肅的家庭造就出嚴肅的兒子,這嚴肅的兒子要帶領自己兒子成長的同時,表現出來的也是嚴肅的面貌。但現代的父母不能因為自己在嚴肅或打罵的家庭長大,就固定於一種情感模式。

而我也從這樣的分享裡檢討自己,我將我的家庭命名為「泡沫」。所謂泡沫,就是浮在上面的都非常光鮮亮麗,隱藏在下面的卻看不到。為什麼呢?我的爸爸是醫師,常有家長帶著孩子來向我父親道謝,父親會很得意地對我們說:「看是什麼大夫開的藥!」,但也有病患卻向他反映:「林醫生,好奇怪,你開的藥都吃了,怎麼還一直在咳,喉嚨好痛。」我爸爸會反問病患:「奇怪!你是不是沒有照三餐吃藥,睡覺前有吃藥嗎?」從爸爸身上,我看到他對我的影響是:「我面子要,裏子也要,很難接受自己的有限。」

因為我死要面子,所以對待孩子就很難去接受他的不足與不能。我只知道我付出很多,卻看不見背後是在對孩子掌控;我為他安排了很多事,一定要他照著我的路走,以滿足我期望。

還有,因為我媽媽很會照顧家人,從小我就是個被寵壞的孩子。這對我的生命有什麼影響?在我的婚姻關係中,我就很懶得做家事,總有好多忙碌的藉口。我這些生命的過程,先生沒機會參與,所以他對我有著「勤快」的期待,因為不了解,所以對我很不諒解,一天到晚罵我很懶惰。

此外,我喜歡和朋友在一起,他不喜歡。他是在嚴肅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他爸爸對人際關係的觀念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所以他不喜歡人群,我喜歡人群;他喜歡待在家裏,我喜歡往外跑,因為我的能量來自於喜歡我的朋友,這就是我們的差異。

每個人一定都有許多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正面的幫助,當然有些會是負面的陰影。父母親之所以難為,是因為父母本身有著過去的故事、包袱,難以自我覺察與擺脫;而父母的相處,對孩子的成長卻是十分重要的。

覺察自己、改變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經驗。想一想,在與家人的關係中,彼此如何互動的呢?家人間的關係是屬於「社會距離」還是「個人距離」?是親密的或者能分享隱私的呢?所謂「社會距離」,就是彼此見了面只是打聲招呼,意即家人和你沒有很多的聯結,彼此沒有生命交關、感覺冷漠,你的內在沒有被愛、被支持,而感到孤單寂寞。

「個人距離」是家人間有些事情能交談溝通;親密關係則像孩子回家還會彼此擁抱。如果孩子會對你說:「爸,我好喜歡我們隔壁班的女生耶!」這就是親子間能分享隱私的關係。如果我們要體察一下自己的生命歷程,過去的沒辦法改變,可是我們可以做新的學習,每一個學習不一定要造成很大的改變。

關鍵在於,家長要先能開放自己,讓孩子能信任你,建立起正向的安全感,而不是只有批評責備,他才敢將心裏的話告訴你。如此我們才能幫助孩子,並讓他開啟良好的人際關係。

(本文摘自泰山文化基金會策劃,慈濟文化出版的《傾聽孩子的心》一書)

只教子女一招

我們要求子女成績單上的數字,也教他欣賞大自然的法則,鼓勵他必須堅強也要他有一顆柔軟的心,和它說話不只用嘴也要用耳聽:在他長大之前和他站的一樣高看世界。  

我朋友的兩個孩子,從小就被安排上各種才藝班,接著明星學校一路讀上去,都是人人稱羨的一流學府。可是其中一個畢業後運氣不佳,服務的公司突然宣告倒閉,這孩子一路平順慣了,無法面對挫折,於是怨天尤人不願振作;另一個雖然運氣好,成材又成器,事業大賺錢多,但每天用生命換事業,用健康換錢財,忙得喘不過氣來。我的朋友對這兩個孩子的遭遇,雖感無奈,也插不上手。

前一陣子,新聞報導某大學法律系高材生為了一支手機,犯下後悔終生的搶案;甚至念到博士班、碩士班的男女學生,可以為了爭風吃醋而釀成駭人聽聞的校園情殺案……。仔細想想,他們願意如此結局嗎?天下父母費盡心血栽培兒女,無非希望他們學業、事業皆成功,平平順順過一生,難道做錯了嗎?問題出在哪裡?

捫心自問,當我們只教子女一招,唯一的一招──努力讀書、努力賺錢的時候,又怎能期待孩子遭遇人生困境時能有突破的能力?當我們拼命賺錢,只為給子女更多物質上的享受,而忽略心靈教育的重要性時,又怎能期盼他們感恩惜福、關懷行善、自利利他?當他們從小就被灌輸賺錢第一的觀念,他們又如何能夠找到生命的目標,體驗心靈的價值呢?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好,孩子要天上的星星,如果可能,我想父母一定也會想盡辦法摘給他們。但是,誰能保證他們一生幸福?我們現在也許還年輕力壯,可以給孩子這個、那個,替他解決這件事、那件事,等到年老氣衰,眼見他們受挫折,我們也只能乾著急了。所以在我們現在還有能力的時候,是否應多撥一些時間關心孩子,協助他們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格?這遠比只教他如何用功、如何賺錢來得重要多了。

健全的人格,要在生活中點滴累積,不是從課堂上或補習班上學來的。五育之中,德育放在第一位,而德育的啟蒙者是父母親。福智文教基金會推廣讀經教育,就是希望父母多和孩子互動,並與他們一起討論聖賢書,學習將生命典範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從而共同培養自信、耐心、謹慎、知足、感恩、關懷、行善等心靈層次的能力,品德自然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只要我們願意和孩子一同走出追求物質。

(感謝瑞宏師兄轉寄此文章)

佳句集錦

佳句集錦

文/戴晨志

※記憶是短暫的,記錄是長久的。

※今天請教別人,明天勝過別人,有什麼不好呢?只要開口,就有機會。

※人類是因為堅持實踐夢想才偉大的。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

※樹的方向,由風決定;人的方向,由自己決定。

※或許有一時的佼倖,但是絕對沒有永遠的埋沒。

※專注,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

※You can not be no. 1 in everything, but you must be no. 1 in something。

※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

※有呼吸,就有希望。

※一個人成功很不容易,但是守住成功更不容易。

※肯吃苦,苦一陣子;不吃苦,苦一輩子。

※一顆樹如果不是果實累累,別人怎麼會拿石頭去砸呢?

※聖經說:驕傲之後是毀滅,狂妄之後是墮落。懂得低頭才不會撞到頭。

※最低潮時,往往就是最高潮的開始。

※一個人活著不是在比氣盛,而是比氣長;是在比鬥志,而不是比鬥?

※我們不能掌握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要掌握生命的寬度;

※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高度,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寬度。

Wednesday, October 26, 2005

人生的價值就是 --「有用」

生的價值就是 --「有用」

文/郭台銘

鴻海集團總裁,民國39年10月8日生,中國海專畢業

人生

我的人生規劃大概分3個階段來看:

25歲到45歲是一個階段,為錢做事;為錢做事,容易累;
45歲到65歲是另一個階段,為理想做事;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
65歲退休以後,我希望能為興趣做事。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

我退伍後創業,25歲到45歲這前20年,是為了賺錢、為了生存。

人家說我是「台灣科技首富」,我說其實是我沒有做財稅規劃,讓人家計算出來有多少錢,應該是台灣「首笨」。但是,有了錢,才可以實現理想、追求興趣。

工作

我覺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我自己的嗜好,頂多打一場球、游個泳,來放鬆自己就夠了。

我認為所有『工作』要有三個壓力:時間、品質與成本。

有壓力,才稱得上是工作,不然就是玩耍。既然工作難逃壓力,就要有一套方法來管理流程,也就是紀律。

製造業要紀律,我認為研發更要紀律。我常說,在我的字典裡沒有『管理』兩字,只有責任。

你答應的事本來就要做出來,這種責任心就是研發最重要的紀律。

很多朋友對我說,台灣比我有錢的人不少,但是像我這麼有錢還這麼努力工作的人,就不多。譬如不景氣,我們難道沒有衰退的藉口?但是我沒有去培養個人的興趣,我們一分一秒都要努力。怎麼可以衰退?除非太陽不再升起,否則不能不達到目標。

工作是我的興趣,做生意就是全身投入,而且不為物慾。

生活

個人生活上,我真的沒有興趣花錢,這是生活習慣,不是裝出來的。

很多人有錢,喜歡去收集名貴的東西欣賞,或是去太空探險。

我對這種比較「自我」的興趣,不會去做。

我就是故意不要讓自己在物質享受上站在頂尖,而是告訴自己要經過努力,才可以再上一層。

這就是我的哲學,人應該要給自己『訂定目標』,把工作做到最滿意的地步,同時告訴自己將來還有機會達到頂尖,給自己一個追逐的空間。

優點

我沒什麼優點,唯一的優點就是「勤能補拙」。

「勤能補拙」的原因,來自於我自認為是個負責任的人,該做到的就要努力達成。

人笨,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有責任、有智慧的心。

現在聰明人太多了,肯負責、有智慧的人太少。

人生的價值

人生的價值就是 --『有用』。大家都聽說郭老闆很兇而不敢靠近,現在如果有哪個年輕人敢寫信來要求幫郭老闆提皮包,這種年輕人才具上進的胸襟。

順境的人生誰都會走,只是速度快慢;
人一定要學著走逆境,而且愈年輕愈好

成功不靠夢想,靠實踐!

成功不靠夢想,靠實踐!

文/戴晨志

有一次,我到泰國的一個小島,看到沙灘上有許多的「沙灘少年」,他們都是在海邊幫忙載客或出租游泳器具的少年郎。

那天,我們搭了一艘「沙灘少年」駕駛的小快艇出海;在大艷陽下,這開小艇、裸著上身、膚色黝黑的少年郎,用生硬的英語和我們聊天,後來他說:「先生,你的英語講得不錯!」

「哪裡,還好而已啦!」我說。

「唉,我也很想把英語學好,可是我就是沒有好好去學!我想,只要我努力把英語學好一點,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就不用每天在這裡開船、或整天泡在海水裡面……」這二十多歲的少年郎,用簡單的英語對我說道。

回程時,我們還是坐著那少年郎所開的快艇;在到達岸邊、即將離去時,我對少年郎笑笑,也和他相互擊掌,並說:「加油,再去念書,把英語學好!」他對我點點頭,笑笑地說:「OK!」

兩三年過去了,那「沙灘少年」,現在不知道是不是還在海邊開快艇、賺小費外快?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片名和劇情我都忘了,只記得其中一句:「只有小人物,才會一成不變地過日子!」這句對話,簡單易懂、發人省思,也一直在劇中重複出現。的確,只有小人物才會「不創新、不突破、不改變」,而讓自己每天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

很多人的日子很乏味,一日復一日,沒有變化,甚至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可是,在不景氣中,我們更應該「出去找機會,而不是等機會上門」! 機會,是不會自己來上門的,我們必須自己打開門,勇敢走出去尋找!同時,我們也必須再進修、再學習,才會有更多的技能和籌碼,去找到更好的工作!

籃球大帝麥可.喬丹說:「我能接受失敗,但無法接受什麼都不做!」是的,一個人若不改變、不突破,什麼都不做,生命就會像一個「過期、逐漸發霉的蛋糕」,沒有人敢去吃它!一個人,如果只把自己的「心願和夢想」深藏在心裡,卻不去實踐,那就會原地踏步、一事無成!

所以,成功不是靠「夢想」,而是靠「實踐」!

Tuesday, October 25, 2005

認識 Depression

The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and Shady Grove Adventist Hospital bring you the Health Tip of the Week

MAJOR DEPRESSION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IS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pproximately 18.8 million American adults have a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 given year.

Studies show that at any one time between 10 and 15 percent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population has som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Of the nearly 35 million Americans age 65 and older, an estimated two million have a depressive illness and another five million may have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symptoms that fall short of meeting full criteria for a disorder).

Child/Adolescent

Children who first become depressed before puberty are at risk for some form of mental disorder in adulthood. Teenagers who first become depressed after puberty are most likely to experience another episode of depression.

* Most children with depression experience a recurrence. 20 to 40 percent of depressed children relapse within two years and 70 percent will do so by adulthood. Suicides among young people hav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It is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or 15- to 24- year-olds and the six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or 5- to 14-year-olds.

* A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lasts on average from seven to nine months and has many clinical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in adults such as irritability, indecision, and lack of motivation.

* Many of the symptoms of suicidal feeling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depression. Parents need to be aware of: change in eating/sleeping habits, withdrawal, drug/alcohol use, personality change, loss of interest, complaints about physical symptoms related to emotions, and violent actions.

Adult

Stres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single biggest contributor to depression. Depression can range from normal grief and adjustment phases to major depression.

*Depression and depressive illnesses occur when chemicals in the brain, such as serotonin become unbalanced/disrupted. A person with depression does not think like a healthy person.

* Some of the co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such as changes in appetite and sleep patterns are related to the functions of the hypothalamus. The hypothalamus is closely tied to the function of the pituitary gland. Abnormalities of pituitary function such as increased rates of circulating cortisol and hypo/hyperthyroidism are well established features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of adult depression include: pessimism, helplessness, guilt, loss of interest, persistent sad/anxious/empty mood and a general feeling of “down” for weeks.

ElderlyDepress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in older adults. Several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up to 75 percent of older adults who die by suicide have visited a primary care physician for depression within a month of their death.

* Depressive symptoms are not a normal part of aging.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is common among older person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major depression.

* Depression often co-occurs with other serious illnesses such as heart disease, stroke, diabetes, cancer, and Parkinson

(感謝瑞洪師姐轉寄此文章)

現在 , 也是過程

現在 , 也是過程

不求安心,才是安心 ─ 禪與心靈環保

禪宗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把心念放在現在。

過去的不管它,未來的不管它,只是在現在;
當發覺連現在也僅是過程,而非根本的存在時,
就是開悟了。

文/聖嚴師父

禪的首要基本觀念在安心。

一般人希望求得安心時,總會去求一個對象,例如對自己信仰的宗教對象祈求或禱告,不過所求的安心,大多希望擁有更多的金錢、權力,以及地位,但是一旦得到後,是不是就能因此心安呢?

答案是不一定,因為環境往往會影響人們內心的平安。擔心、恐慌是沒用的,好比每天出門,什麼時候會遇上車禍?哪輛車子會撞到你?都是未知數。既然擔心、恐慌沒用,何必不安心呢?所以,平平常常去過生活,災難未來臨時,沒有事;即使會來臨,提早擔心也沒有用。

不求安心,才是真正的安心,把心放在當下,就是平安的。

中國禪宗二祖慧可去見菩提達摩時,求達摩給他一個安心的方法,達摩對他說:「你把心找出來,拿給我,我來替你安吧!」

慧可向內心觀照,想找自己不安的心,卻找不著而向達摩說:「我找不到我的心在哪裡﹗」

此時,達摩則對慧可說:「我已經替你把心安好了﹗」

當我們專注觀照內心時,心就不會浮動,這時候的心是安定的。如果我們的心隨時隨地都能安住於一種方法,做任何事都是一心一意,那就是活在現在。

對於未來,我們可以去思考,可是事情尚未發生,不需要去憂慮或興奮;對於過去,既然已不是當下,就不用後悔,也不必覺得驕傲。如果忘掉現在,只想著過去、未來,那麼心就無法真正安定下來。

禪宗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把心念放在現在。過去的不管它,未來的不管它,只是在現在;當發覺連現在也僅是過程,而非根本的存在時,就是開悟了。心念,從極短暫的現在,不斷地變成過去;而未來尚未開始,所以說現在根本是不存在的。

因此,當達摩叫慧可拿自己的心給他看時,慧可不看過去、不看未來,只看當下,但他發現連當下的心也瞬息生滅,領悟到自己的心原來並不存在。既然無心可安,心當然是安定的,所以達摩會說已將慧可的心安好了。

【心得感想】
現在,就是過程
不一定要有什麼功成名就
只要讓自己好好過日子
有餘力再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Monday, October 24, 2005

我們都是贏家,沒有輸家

奧林匹克運動會有一個比賽是拳擊,我很不喜歡這個比賽項目,因為它讓我想到了生活中的種種不快,我的成功是建立在把對方打倒的基礎上,我在臺上領獎,對方在台下流血,非常殘酷。

我最喜歡看的體育節目是四程100米接力賽跑,我仿佛像最後一棒,希望前三棒的人跑得比我快,前三棒的人跑得越快,我第四棒跑得就越輕鬆。

如果我是個短跑健將,我會毫無保留地教他們三個人如何擺臂、如何衝刺、如何加速,因為他們的成績好,就奠定了我的成功基礎,絕對沒有競爭,今後我們上臺領獎是我們四個人一起上臺領獎,我們都是贏家,沒有輸家。

所以有這樣文化的組織一定會留得住人才,一定能夠蓬勃向上,一定有生命力,否則,如果這幾項特點沒有,那麼這個組織就留不住人才,就會面臨人才危機。這就是一個組織、一個企業怎麼能夠把人才吸引住,能繼續合作的一個關鍵。

很多的企業很快就會倒閉,或者經營不良,究其原因大概就是這條沒搞好,要是說分配不合理,能者、多勞者不多得,或者良性不夠、互相勾心鬥角,凡事都是這幾個問題把人才擠走的。

蝴蝶蛹

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幾天後﹐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他就停下來觀察它。過了幾個小時﹐他見到裡面的蝴蝶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看來很久也沒有一些進度﹐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有辦法出來。這個人於是決定幫它一把﹐找來一雙剪刀將蛹的儘頭剪開。

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它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這人繼續觀察蝴蝶因為他相信翅膀會漸漸變大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

這沒有發生。小蝴蝶餘生只是托著肥腫的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

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這個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必需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大自然在此有一個很奇妙的設計﹐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如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 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也不會成長。

當你碰到有逼迫或苦難﹐記得有人正為你禱告﹐ 最後你也會明白上天在你身上的計劃。

【心得感想】
有過苦難,才會體會幸福的甘甜。

Sunday, October 23, 2005

年輕,莫在燈下嘆息

年輕,莫在燈下嘆息

陳郁秀
摘自天下雜誌300期

一九六五年,我一個人去法國學音樂。出國的那一天,北一女的全班同學穿著綠色制服去松山機場送我,整個機場看起來都是綠色的,大家都在哭,因為那時候很少人出國,出國好像永遠都見不到面了。  

我沒有哭,我簡直是興奮的不得了;我念初中一年級時就想當音樂家,終於,我 可以到法國去了!但是,飛機到香港轉機,一下飛機,我就開始哭了。因為一下飛機就講廣東話跟英文,我都聽不懂。  

言語不通,我想,這下慘了。結果,之後我從香港到法國,沿途我一路都在哭。 空中小姐看我哭,還給我一些紀念品。  

第一次出國,搞不清楚東西南北,後來我在飛機上找一位英國太太,我說:我可不可以跟著您?您走到哪裡,我就到哪裡?她說:好。到了巴黎,有一位神父來接我,帶我到天主教宿舍,從此我一住就是住了七年。  

到了法國以後才知道,不是那麼簡單。  

考進巴黎音樂學院之後,受到很大打擊。第一,老師說我的彈琴手法全部要改;第二,她問我:妳懂不懂自己國家的音樂?妳不懂自己國家的音樂,又來學西方的,這樣妳什麼都不是。我想,我完蛋了,我一生的夢想,我現在怎麼辦?  

我每個禮拜都把我的痛苦寫信給我爸媽。我爸爸回信說,妳就從零開始,說不定以後會更成功。所以,我從基礎開始,全部都改。我才知道,法國那麼浪漫的國家、音樂風氣那麼興盛,然而,西洋古典音樂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核心價值?因為它有架構、充分的理論與內涵,你沒辦法摧毀或打破。

在法國學音樂,是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跟在台灣時完全不同,這對我後來做事影響很大。

音樂之路
法國科學教法影響深遠  

第一堂課,我的老師教我人體的構造、從哪裡開始用力、什麼叫做放鬆、讓腦子淨空、怎樣短時間集中心神、怎樣在瞬間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都用科學的方法教妳。而不是告訴妳,欸,妳這邊要彈好一點。什麼叫好一點?怎樣達到好一點?怎樣 check今天有沒有比昨天好一點?這可以check的。  

這對我人生的影響是,我後來不管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遵循一樣的方式:我一定 要先搞清楚,做事情的目標是什麼?策略是什麼?方法是什麼?我要怎麼樣來check 有沒有進步?這四個一定要先列出來。  

不管是教學、後來跟盧修一一起推動社教、地方文化,或是做文建會主委,我就把這一套方法拿過來用,內容不一樣,但是步驟跟方法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專業很重要,因為在專業裡學到的深度與核心價值、學習的態度,與方法論可以運用到每一個地方。  

當然,十六歲才從零開始,也讓我很慌。  

我常常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我在台灣時,參加繪畫比賽、鋼琴比賽都是全國第 一,留學還經過「天才兒童」、「資賦優異」的認定,是國內的頂尖人物,但是到法國卻要重新開始,那內心打擊多大。  

我第一年最痛苦,到第三年就改過來了。第一年,老師叫我練音階、爬音根、所有的練習曲的譜子都不給我,我就慢慢練。比如他教我放鬆,我不懂,他就叫我到洗手間,叫我提兩桶水,一下子把水桶全部放掉,水就啪一聲很大聲,他說,這就是放鬆的力量。我靠著椅墊時,他把椅墊抽掉,我一下就趴下來了,他說用這種放鬆的力量彈琴,聲音才會傳到觀眾席最後一排。把這種力量,全部都放在音符上,才會感動人。  

我想,我以前學習是沒有方法的,是靠感覺的,雖然內涵都 還在。 但是,如果沒有用正確的方法,是沒有辦法更上一層樓的。學會了,未來進一步要變成專業、有瓶頸的時候才可以突破。這是我在法國學到一生受用的。後來,我得到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第一獎,還得到法國國家功勳騎士級勳章。

以前我一直相信人定勝天,即使是一九八三年,盧修一遭懷疑涉嫌台獨案被政府 抓起來關,我雖然一個人負擔家計,照顧三個孩子跟婆婆,百分之八十的朋友不敢跟我來往,我依然覺得人定勝天。  

後來,我才領悟到,什麼是珍惜當下,知福惜福,就地圓滿。  

一九八六年,盧修一出獄,卻走投無路,處處碰壁,懷才不遇。後來他加入民進黨,一九八九年高票當選立法委員,就在他做了九年,得到全國人民愛戴、政治生涯最高峰的時候,卻得了癌症,醫生說活不過一年半。

對抗病魔時,我以前對人定勝天的看法都改變了。我發現:福氣來的時候要珍惜,不要糟蹋它。於是,我們全家有假期,就一起旅行、爬玉山,二十四小時都在一起。

人家問我為什麼捨得花那麼多錢?我說,錢沒了,還可以賺,他走了,我也要留下共同的回憶。

後來,有一次我小女兒從紐約打電話回來一直哭,她說,她在紐約看到我們以前 全家旅行時,她跟爸爸在博物館看的畫,結果她一邊看一邊流淚,覺得好想念爸爸。

我覺得這種記憶是最值得珍惜的。  

盧委員死後我很沮喪,常常一個人坐在家裡,不知道天已經黑了,兒子回到家說:媽媽,你怎麼都沒開燈啊!後來,兒子常常打電話問我:媽媽,妳吃飯了沒?你要記得吃飯。有一天我突然覺得,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我憑什麼給他這麼大的壓 力?我父母親給我一生這麼大的支持,我怎麼對他們?所以,我就打電話給爸媽、婆婆說:我帶你們去故宮走走!每天去不同的地方,知福惜福,不要等他們哪一天走,我坐在燈下嘆息。

惡不會消滅
努力可以讓善變多  

以前,我會覺得善一定會消滅惡,現在我體會到:惡不會消滅,只會減少,如果善、惡都佔百分之五十,你可以努力讓善變多、惡減少。

~~~ 大家共勉 ~~~

【心得感想】
我一定 要先搞清楚,
做事情的目標是什麼?
策略是什麼?
方法是什麼?
我要怎麼樣來check 有沒有進步?
這四個一定要先列出來。

Friday, October 21, 2005

一個領導不是一只老母雞

一個領導不是一只老母雞

只有在付出的時候,才懂得回報。

我們做事一定要認真,
但不可以消極面對,
切記兩個字 「嚴謹 」。

我們要了解人性的優點和缺點,
提高我們的情商,
在事業開始期,
一定要以感性與對方建立友誼,
學會關心關愛別人,
讓別人感到和你在一起很開心快樂,
這樣就能培養你的個人魅力!

很多事情不要去多想,
去做你認為對的事情。

用感性去展現個人魅力;
用知性讓你成為影響力的人;
用靈性去提升你的境界。

當我們年紀越大,
越會發現心境很重要。

用人性鼓勵激發別人的潛能,
人要學會說別人喜歡聽的話,
給別人尊重,
讓別人舒服。

在合適的場合,
合適的時間去贊美一個人,
但卻要讓別人感覺輕鬆自然,
那是一門藝術!

心量不夠時,
聽到的都是刺耳的聲音,
事情本身真正內涵的美與善,
反而都被忽略掉了了。

我們應該努力去記得和別人交往的點點滴滴!
行動比什麼都好!!

【心得感想】
人是因為善良才會變得漂亮,考慮事情從自身角度出發,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提高自己的相信度,100%相信自己,不要懷疑。

觀察、覺知、調整

觀察、覺知、調整

文/黃翠吟

日前西藏之旅,因為高原地區空氣稀薄,所以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心情平和安靜,避免緊張急促,而且行前即決心要以「心」代眼來體會所見所聞,所以一路心境安祥,度過了一個愉悅而充實的旅程。

這段期間,自己對身心的變化相當警覺,所以能夠及時看到心情的起伏,避免持續陷在外界引起的情緒之中,身心非常舒暢。

俗事紛擾,令人難平靜

可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俗事紛擾,要像旅程中,心無旁騖、覺察身心,的確很不容易。每天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的人與事的問題,每天心境亦隨之上上下下,悲、歡、憂、喜,隨環境及別人的對待而起伏、拉扯、牽繫,身心都感到痛苦,自己做不了心的主人。

除被環境不斷刺激之外,念頭也是無法控制的。有打坐經驗的人就知道,在安靜觀察自己時,才知道念頭有多紛亂,幾秒鐘的時間,腦中就播映了多少幕的影像,過去的、未來的事一幕幕過去及湧現,沒有順序邏輯。

雜念和思惟不同,思惟是自主的、刻意的,要分析、了解清楚的;而雜念卻不由自主,紛亂毫無頭緒。只有在刻意去看自己時,才會看到,心難得安定。

好好看管自己,調節身心

解鈴還需繫鈴人,既然心是散亂、不由自主的,會經常受外界影響而痛苦,所以只有好好看管自己,不讓自己迷迷糊糊,不知不覺就陷入情境之中、妄念之中。看管自己的方法是注意觀察自己的身心變化,也就是先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現在是怎麼回事。

當我們動怒時,往往脾氣發完了,才感覺發過大的脾氣了,或是懊惱自己為何要用這種方式處理。我們被怒氣控制時,是看不到自己口氣有多嚴苛、聲音有多尖銳;處事常緊張的人,也許一天有好多時間都在繃緊狀態,甚至連平常走路,都是如此,但不自知。

人各有各自的氣質,可能有些負向的情緒一直在干擾及傷害自己,但卻任由它來控制我們,例如恐懼、自責、罪惡感、無安全感、傲慢等等。用心觀察自己,是讓自己警覺自己目前的狀態,例如當氣冒上來時,我們觀察到了,知道自己生氣了,經過幾秒的思考,問自己:眼前這件事,我的目的是什麼?之後,決定是要繼續生氣,或要以不生氣就可以達到目的的方式來處理。

發現自己又是緊繃時,做幾個深呼吸,放鬆自己;或用觀呼吸的方法,讓心情平靜下來,當吸一口氣時,去感覺它是長的呢?短的呢?快的?慢的?呼氣亦然,只要心無旁騖注意呼吸,心就平了,但不可刻意調整它的快慢長短,否則會更緊張,讓身體自然呼吸,而我們只是觀察它。

而當面對人或事,無來由的恐懼升起時,問自己害怕什麼?在乎什麼?發現自己沮喪、活力不足時,腳步加快,讓血液循環加速,由身體帶動精神活躍起來;當自己的思緒被眼前現象攪得一片混亂,無法理性思考時,讓心思先離開目前的情境,重新開始。

專注某個部位,回歸自己

在生活中要常清楚自己的身心狀況,是不容易的。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時時目不暇給,如何能常保清明、看到自己?如何能常保有好的意念?所以訓練自己隨時能從情境中拉回自己,清楚自己目前的思緒及身軀,是很必要的,從糊塗中拉回自己的方法,是對自己有個觀察的所在,亦即常提醒自己,專注身體的某個部位。

我在思考時、用心時,左肩胛最容易緊縮,所以我就常注意這裡,想到它,身就鬆了,每當回過神來,就注意肩胛,目的是讓心思回歸到自己;我也注意自己的腹部,因為腹部鼓縮明顯,它一鼓、一縮的起伏,就去注意它的鼓縮,人在放鬆時,腹部應該是柔軟放鬆的,如果用腹式呼吸法,身體會更放鬆及健康,所以讓自己「意守丹田」,當注意它時,神識會回到自己身上,而且身體隨之放鬆。

我們如此用心觀察自己,就是要調節身心,讓自己時時能平和放鬆,且袪除雜念。習氣帶著我們的言行舉止,不刻意注意,無法了解自己。

看到雜念,念頭自然消失

愈用心,愈會了解,人的念頭不斷,雜念紛飛。有一天早上刷牙時,刷到一半,回過神來發現,習慣性的刷牙動作外,剛剛的幾秒鐘,腦海就飄過了很多場景,幕幕昨日的事,久遠的事,穿插顯現,毫無章法,等到覺察時,想不出剛剛想了什麼,念頭的速度是相當快的。

當我們驚訝自己原來有很多雜念時,表示覺知的能力更強了。妄念不外乎過去或未來在乎的、興奮的、自責的、欣喜的、恐懼的事,甚至毫無意義,是因觸景而聯想出來的。用心觀察自己時,一有覺察,念頭就消失了,頭腦也清明了,無須刻意壓抑它,或自責及批判,不要對自己再加入負向的情緒。

觀察自己,可讓自己當下保持理性,進而調整身體及想法,並使自己能以清楚意識作抉擇,不被外境影響太深,使一些負向的習氣漸漸袪除。

智慧思考,提振人心向上

當發現自己對昨日的表現懊惱,或對明日的成果憂心時,就不要任性的讓身心停留在憂苦之中,「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會跳進我的腦海,隨之心頭的不安,即釋放大半,因為,能力如此,我已盡力,無愧於心,就將結果交予上蒼。

記得朋友說過,有位老先生有次進醫院動手術前,有人問他的心境如何?老先生如常穩重輕鬆,說道:「把身體交給醫生,把生命交給上帝。」多有智慧的想法!在面臨生命攸關的時刻,這個意念能使自己從容與安定。

智慧,一方面來自於生活體驗,經用心探索及思惟而來,一方面是讀書及學習。個人認為,中國經典、宗教、心理等人文課程,能讓人對生命有更深的認識,課程是有系統的架構,可以在根本上轉化一個人的觀念。先哲的智慧,如暮鼓晨鐘,每在糊塗沒有覺知時,老師的教導又再次敲醒夢中人。

根據自己的體驗,每星期至少須有一次聽聞這方面的教誨,因為這有提醒及增強的作用,否則,在生活的染缸中,一段時日沒有棒喝,平靜的心及向上的力量就又明顯消退。

注意觀察身心,祥和定靜之後,並以好的想法安住身心,有了安定的心境,再深入思惟問題的前因後果,就能徹底修正不正確的觀念及行為,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定、靜、安、慮、得」即是。

咦!一不留神,在忙碌中,心情又煩燥了,還好,已有覺察,接下來,就在調身及想法上下功夫了。

(感謝慈捷師姊轉寄此文章)

尊重差異不挑不棄

尊重差異不挑不棄

文/吳若權

人與人的相處,貴在包容。肯定自己的選擇,接受和對方之間的差異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

愈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能夠尊重對方不同的想法,彼此相處的空間就會擴大。

出國旅行常在異國街頭見識各種不同民族的裝扮,對奇裝異服的搭配,早已見怪不怪。令我印象最深刻,倒不是什麼特殊的服飾,而是一對我們台灣同胞的老夫妻。

老爸爸腳底穿一雙 Made in Taiwan 的塑膠拖鞋,布衣短褲,好不自在。老媽媽卻是梳理有致、穿金戴玉,最耀眼奪目的是閃亮在指縫間的大鑽戒。他們倆拆開來看,可以說各有各的風采;沒想到合在一起時,也別有一番風情。

這個景象讓我相當感動。仔細觀察之後,我發現最重要的關鍵是老夫妻倆互相扶持,老媽媽將手挽在老爸爸臂膀上,眼底流動著溫柔,絲毫沒有因為他們的服裝很不搭調而覺得彆扭。

他們無視於別人的眼神,也不將世俗的價值判斷當一回事,完全以「你高興就好」的心情相待。彼此尊重之餘,還能夠相互扶持,真的很不容易。

*相互欣賞,才能真心喜歡對方

雖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很多夫妻還是會在歲月的掏洗之下,褪去恩愛的色彩,價值觀的差異,更會讓彼此漸行漸遠,很難再把手挽在對方的臂膀上,更別說是在穿著這麼不相稱的服裝之下,還要寸步不離一起相偕同行。

常在親友之間聽說:老先生、老太太出門拌嘴的原因,是老太太嫌老先生穿著邋遢,老先生則對老太太大紅大紫的衣服看不順眼。

因為「你穿這樣,我不和你走在一起!」這個理由,而在街上一前一後距離數尺分開走的夫妻或情侶比比皆是。

「不挑剔、不嫌棄!」這是兩個人決定要長久相處時,必需有的修養。

但是,能夠做到「不挑剔、不嫌棄!」的前提,並不是要求對方事事要如我們的意、符合我們的標準。而是,我們學會從對方喜歡的角度來欣賞對方,從對方需要的觀點去接受對方。如果,他覺得短髮好看,你又何必一定要堅持對方留長髮?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至少,頭髮長在對方身上!

尊重對方的同時,其實是對自我的肯定。有足夠自信的人,不會在兩人之間的差異點上大作文章。挑三撿四,很容易弄得不歡而散。

*尊重自己、體貼對方,相處沒有負擔

很年輕的時候,我曾和一位高中時期的好朋友相去歐洲旅行,這個經驗對習慣獨來獨往的我,是一次很寶貴的學習。

了長途飛行的舒適性,他試探地問我要不要買「商務艙」的機票。當時的我,忙得無暇仔細考慮他的提議,加上預算的限制,直覺地決定搭「經濟艙」。

上飛機之後,我才知道他在航空公司服務,出國旅行可以用比較優惠的價錢訂購機票,所以他訂了「商務艙」的位置。

剛坐定位置之後,我的另一個脆弱的自己跑出來問:「會不會很不平衡?相約一塊兒旅行,人家坐的是『商務艙』喔!」幾秒鐘之後,我對發問的自己說:「安啦!各有各的選擇嘛,只要彼此照顧得到就好!」

飛機起飛不久,他從「商務艙」過來和我聊天,還把「商務艙」乘客專享的一、兩項水果及食物拿過來和我一起分享。我真高興自己沒有客套推卻 ,也沒有因為自卑而表現防禦,反而很自然地接受他出於好意所做的一切 。

那時候,我就已經領悟了這個道理-肯定自己、尊重差異,是學會包容的起點。自己落得輕鬆,別人也可以自在而且沒有負擔地和我們相處在一起。

(感謝媺玲師姐轉寄此文章)

Thursday, October 20, 2005

一則愛的寓言

一個商店老闆在門上釘了一個牌子, 上面寫著"小狗出售"。這個招牌對小孩有相當的吸引力。

過了不久, 一個小男孩出現在招牌前問說"你這些小狗要賣多少錢呢?"

店主人回答,"都是從30至50元不等"。小男孩把手伸到口袋裏, 掏出了一些硬幣,"我只有2.37元, 我可以看看它們嗎?"

店老闆笑笑並吹了口哨叫狗過來, 從狗屋中跑出來店老闆的名叫"女士"的狗, 走廊上五隻小狗跟著跑來,其中一隻小狗明顯的遠遠落在後面。

小男孩立刻注意到那隻落在後面,跛腳的小狗 ,他問店老闆,"這隻小狗怎麼了?"

店主人解釋說這隻小狗出生時, 獸醫診斷它的骨盆腔發育不健全,這一生都註定要跛腳。

小男孩顯得很高興的說,"那就是我要買的小狗", 店主人說,"這隻小狗不用買, 如果你要的話, 我把它送給你"。

小男孩有點難過, 他看著店主人的眼睛說,"我不要你送給我, 它跟其他的小狗一樣, 值得每一分錢,我會付全額給你,我先付你2.37元, 以後每個月付50分,直到付清為止"。

店主人反對的說,"你真的不用買這隻小狗, 孩子,因為它不會像其他的小狗一樣正常的跑跳和玩耍"。

小男孩彎下身來捲起褲管, 露出嚴重扭曲, 用金屬支架支撐住的殘障左腿。

他看著店主人說,"我自己也無法正常的跑跳,所以我知道這隻小狗需要有人了解關愛它"。

店主人緊咬著下唇, 眼中湧出了淚水, 他微笑著說,"孩子, 我衷心希望與祈禱,這裏的每一隻小狗都有像你一樣的主人"。

在一生中,你是誰其實並不代表什麼, 應該在乎的是否有人欣賞你, 接受你而且無條件的愛你。

真心的朋友是當世界其他人都離你而去的時候, 仍陪你併肩而行。

----------------------------------------------------------------
A store owner was tacking a sign above his door that read "Puppies for Sale." The signs have a way of attracting children.

Soon a little boy appeared at the sign and asked, "How much are you gonna sell those puppies for?".

The store owner replied, "Anywhere from $30-$50." The little boy reached into his pocket and pulled out some change.

"I have $2.37, can I look at them?"

The store owner smiled and whistled. Out of the kennel came his dog named Lady, running down the aisle of his store followed by five little puppies. One puppy was lagging considerably behind.

Immediately the little boy singled out the lagging, limping puppy.

He asked "What's wrong with that little dog?"

The man explained that when the puppy was born the vet said that this puppy had a bad hip socket and would limp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The little boy got really excited and said, "That's the puppy I want to buy!"

The man replied "No, you don't want to buy that little dog. If you really want him, I'll give him to you."

The little boy got upset. He looked straight into the man's eyes and said "I don't want you to give him to me. He is worth every bit as much as the other dogs and I'll pay the full price. In fact I will give you $2.37 now and 50 cents every month until I have him paid for."

The man countered, "You really don't want to buy this puppy son. He is never gonna be able to run, jump and play like other puppies."

The little boy reached down and rolled up his pant leg to reveal a badly twisted, crippled left leg supported by a big metal brace. He looked up at the man and said, "Well, I don't run so well myself and the little puppy will need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The man was now biting his bottom lip. Tears welled up in his eyes....He smiled and said, "Son, I hope and pray that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se puppies will have an owner such as you."

IN LIFE, IT DOESN'T MATTER WHO YOU ARE, BUT WHETHER SOMEONE APPRECIATES YOU FOR WHAT YOU ARE, ACCEPTS YOU AND LOVES YOU UNCONDITIONALLY.

A REAL FRIEND IS ONE WHO WALKS IN WH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WALKS AWAY.

分別心

分別心

文/熊秉元( 台灣大學經濟學教授 )

我在家裡的地位不高,可以說是有以致之。

內人專長是文學戲劇,對人性充滿了體諒悲憫的情懷;我的專長是經濟學,對人性總是帶著一種赤裸裸的調侃。她教的文學作品強調特殊性,每一個人都是完整而且特別的個體;我教的經濟學是社會科學,著重人類行為裡的共通性和規律性。當然,這只是學科之間的差別,和我的地位沒有直接的關聯。影響我地位的,主要是我的奇談怪論。

昨天晚上,我又洋洋自得的告訴她在課堂上的一段:談到人性自利時,我旁徵博引:

買水果時有誰是「利他」的揀最不好的買?

捐錢給慈善團體時,是不是自覺頭頂上有一個小光環?...

最後,我忍不住有點語不驚人不罷休的看著學生們說:各位有沒有想過,在星雲大師和證嚴法師這兩位大德之間,他們在腦海裡是不是曾經出現過這個念頭─希望自己是台灣最得道的高僧,而不是另外那位?

就像在課堂上講時、同學的反應一樣,內人噗哧的笑出聲來。不過,她馬上加了一句:難怪人家說你佛性愈來愈少,這真是造業;而且,即使兩位大師心裡真的閃過一較長短的念頭,他們的境界和一般人相去何止萬里?

我不願意再發謬論,免得自討沒趣,進一步影響自己的地位,所以就噤聲不語。不過,聽她這麼一講,我可是在腦海裡激起一連串的思維...

和一般人汲汲營營於自己的事業家小和自己的喜怒哀樂相比,那些付出心力時間金錢來造橋鋪路行善的人,當然非常令人敬佩。而除了自己的操持之外,還致力於宣揚佛教以教義渡化眾人的傳道者,自然更是功德無量。能夠統率群倫、自成體系、進而把教義發揚光大的大師,福德更不可勝數。

相形之下,一般人的自私自利,是在言行舉止上區分出「自己」和「別人」。而且,在絕大部份的情形下,照顧自己的利益、要優先於照顧其他人的利益。一個社會能正常運轉,事實上要靠大多數人自私自利;否則,如果每個人都為別人的事和別人的家小著想,很難想像這種社會如何運轉。因此,絕大多數的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是自私自利的,正為自私自利的存在提供了非常充分的理由。

和一般人的思維相比,佛教裡宣揚的是另外一種世界觀。因為生老病死的無常,喜怒哀樂不過是過眼雲煙;因此,比較好的方式,是參透世事人情的相對性,而毋需在情緒上有任何起伏。如果能不受眼前表相的牽絆,就可以在情緒起伏上「歸零」─心如止水,波紋不興。

對於生活裡充滿了苦厄困頓和要經常面對生離死別的人來說,心情歸零確實是一種好作法;能使各種苦難變得不再是那麼嚴重,也就是比較容易忍受。即使心情不能完全歸零,但是默唸幾句佛號,也可以幫助自己面對眼前的苦難。佛教能撫慰千千萬萬個受創人的心靈,真是有以致之。

可是,「歸零」的作法也有時而窮。既然佛教的教義有益人心,值得發陽光大;因此,總要透過適當的方式和合宜的人,去宣揚教義。這麼一來,組織和人事當然不可少。可是,由誰來發號施令呢?誰站在第一線,誰又負責後勤支援呢?顯然,必須要有一套作法可以分出能力高低和才情多少。要分出高下,自然不再是「歸零」,而是要有分別心!

因此,雖然在智識的層次上,佛教的教義非常高妙精緻;不過,這畢竟是人所發展出來的思維,所以還是不能掙脫人的因素。

相對於內人的清明高雅,我一向自覺混濁無比;不過,如果我和她一樣脫俗無塵,恐怕相處起來很難各行其是、各得其所吧!...

(自私自利是人性,《地藏王菩薩經》,經文裏揭示了地藏王菩薩的本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登菩提。」這是佛性。這句話讓人深受感動,期許凡人能時時發菩提心,盡綿薄之力助人離苦得樂。)

學會欣賞

懂得欣賞

朋友,當你看見一朵鲜豔的玫瑰花時,是否會情不自禁地贊嘆一聲?是的,這就是欣賞。欣賞是一絲輕柔的風,悄悄地徘徊在我們生活的每一條縫隙裡……

欣賞樸素

睁開眼睛,欣賞樸素的世界吧:春天的小草穿着樸素無華的綠衣裳,在風中自由地起舞,這是快活的樸素;紫燕穿着一件樸素簡潔的禮服,在天空中唱出報春的小調,這是莊嚴的樸素……

自然界的樸素其實算不上美麗,乍眼看上去,是那樣的單調、不起眼,但真因為有了懂得欣賞的眼睛,它們又變得富有内涵、充滿生機啊!

欣賞奉獻

人們常提「默默奉獻」。的確,那些熱心於奉獻的人們何曾想過留下奉的痕迹?然而,慶幸的是我們的耳朵讓我們能欣賞那些平凡而動人的奉獻。

寒冬臘月大清早,我們只留下耳朵在被窩外時,只聽見厨房裡早已“乒乒乓乓”地鬧開了。那是勤勞的母親一如往常地煮起了早飯;大伏天中午,我們一下課便小鳥般飛回家中,一路上總隱隱約約聽見“沙沙”聲。那是清潔工手中的掃帚頑强於垃圾戰鬥的聲音……

欣賞情誼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忘了欣賞平凡舉動中的情意。當我們喉嚨發炎時,桌子上一杯“從天而降”的鹽水;當我們伏案痛哭時,身旁一條“無人認領”的小手帕;在我們生日那天,從語文書中“莫名其妙”竄出來的糖果……

所謂“情深動人”,欣賞情誼只需要一顆理解的心啊!在我們身邊,關心我們、幫助我們的朋友何曾少呢?給自己一盞心燈,幫我們照亮背後感人的情誼……

學會欣賞吧!欣賞一句小祝福,欣賞一條小溪,哪怕是欣賞一顆圓溜溜可愛的芝麻。學會欣賞、懂得欣賞的人便時常充滿愛心、開朗樂觀的人。儘管是一縷陽光,他也會贊嘆道“哇,好燦爛的太陽!”

這樣就叫做幸福

有人擁有一切,但不快樂。也有人幾乎一無所有,卻快樂而且毫無掛罣。

一個人唯有胸中踏實,才不會感到空虛,才會感到幸福快樂。單身的人,希望結婚。希望那個最最最最愛的男人或女人,會像及時雨一般的出現。那麼就可以過一份快樂的生活,擁有幸福了。

結婚的人,則認為婚姻是牢獄。希望早些脫逃,那麼便可以重新展開新生活,擁有快樂和幸福了。

年輕的少年,則認為家是桎梏。有朝一日,成長單飛,唯有翱翔在那海闊天空的世界,才會快樂幸福。

痕跡天涯的人,則期望歸鄉。彷彿住家中的每盞暖黃的燈火,都是幸福,他只嚮往擁有一個家。

求學中的學生,則希望早日畢業。脫離考試,不再受煎熬。唯有進入社會之後,才能夠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才有幸福快樂可言。

一個成年人,為事業奔忙。無止無休,終日操勞,又不禁懷念起無憂無慮的求學時代,甚至做起重返校園的夢來了。

這樣看來,幸福永遠不在此時此地,幸福只存在那遙遠而不可期的未來。除此之外,幸福對於我們而言,也需要種種充分必要的條件。

有人說,他必須擁有華廈、高級進口車、穿名牌、吃鮑魚排翅,才有幸福快樂可言。也有人認為一個人必須擁有了地位和名聲,才會有幸福快樂,否則便是一個失意的人。

然而,我看到的卻是,一個人的快樂幸福與否,與一人的外在條件,未必具有必然的關係。有人擁有一切,但不快樂。也有人幾乎一無所有,卻快樂且毫無掛罣。一個人唯有胸中踏實,才不會感空虛,才會感到幸福快樂。這些並不是由外在來決定的。

有個故事說,一隻老貓追逐自己的尾巴,便問牠為什麼要這樣做?

小貓答說:「我聽說對於貓族而言,最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幸福呢,就在我的尾巴上。所以我努力追逐我的尾巴,以獲得幸福。」

老貓輕輕搖著頭說:「我的孩子,我也曾思考過貓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但是,最後卻發現,每當我追逐自己的尾巴時,它總是躲來躲去。唯有當我認真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尾巴卻形形不離地伴隨著我。」

這個小故事提醒我們的是,生活中其實無時無刻都存在著幸福,只是我們將它遺忘了。或者,更為尋常的情況,是我們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失去感受能力,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了。

現代人追求的是強力的麻醉和癮癖,以致於變得只能感受深刻的痛苦了。因為,平常的喜悅和歡樂對他而言,己然顯得太薄弱了。在許許多多的時刻,比方說睡了一場甜美的覺;打完一場盡興的球戲;看了一場精彩電影;吃了一餐美味…。甚至只不過窗外下著雨,室內卻有瓶花的香息和宛轉的音樂在繚繞;或者爬上山巔躺在草地上曬著溫煦的冬陽;或者不過是聚精會神好好地工作了一天…。在在無一不是美好的時光。

我告訴自己,這樣就叫幸福。沒錯! 生活中其實無時無刻都存在著幸福,只是我們將它遺忘了。或者,更為尋常的情況,是我們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失去感受能力,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了。

【心得感想】
幸福是什麼?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擁有心愛的人,擁有自己關心的人,擁有把自己當作很重要的人都是種幸福!你們呢?怎麼定義自己的幸福呢?

Wednesday, October 19, 2005

加油不要付冤枉錢

加油不要付冤枉錢在美國是沒有工讀生幫你加油的,而且每一支加油槍上,都有標示 DO NOT TOP OFF。

意思是說,一般我們都會把加油槍,放進車子的加油孔,然後用扣環hold住,加滿的時候,扣環跳起來油槍自動會停住,這時候不要再硬加油到你車子裡。

但是在台灣一般工讀生都會繼續幫你加到整數對吧,扣環跳起來以後,還是努力的喀啦喀啦,用點放式的方法,努力的加到整數,以後你去加油的時候,請不要這樣做了,因為你們都在花冤枉錢!

不要這樣做的理由~我現在告訴你!

加油槍的設計是這樣的,你加滿油的時候扣環會跳起來,是因為有一個感應器在油槍前端的金屬部分,包在前面橡皮套裡面,在加油的同時,加油槍回收從你油箱回吐的油氣,當hose集滿了油氣之後,扣環會跳起來停止供油,這時候你的油箱已經加滿到一個安全的程度了。

而在這之後如果你繼續硬加的話,這時候的汽油並不是進到你的車子裡,而是跑回到hose裡面,你說這樣不是在花冤枉錢是什麼?

而加油站每個星期都需要 drain the hose,你會嚇一跳有多少汽油從裡面跑出來,有開車或騎車的朋友,下次加油的時候,記得別讓工讀生幫你加滿,加到整數ㄝ!

油池到加油機之間有二條看不見的管路,一條是油管--即車子加油時,"油"所走的管子;另一條是氣管--在車子加油時產生的油氣,回收進入油池的管子。

(感謝慈捷師姐提供此小常識)

成功的最後一課

我在一所由工業技術學院改制大學兼課,教大一英文,近兩三年來固定選用一種叫「成功」(SUCCESS)的教材。今年,破天荒教到一班英文能力分班下的高段班,我決定拿成功系列裡最難的一本來當教材。

備課時,課本裡的最後一課吸引了我,因為它的標題叫作「世界的最後一晚」。文章作者名叫Ray Bmdbu V。像這種科幻短篇,特別的是,它寫得幻而不科、沒有高科技,不關乎外星人或碩石,筆調文藝得讓學理工的大學生覺得不夠炫,不夠刺激。尤其文章的配圖居然是一幅手繪的居家景象:四口之家晚上共聚一堂,媽咪在喝咖啡,爹地倒咖啡,兩個女兒在客店地毯上排積木。

兩人最後的對話是互道:「Good night !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丈夫說的一段話:「妳知道嗎?除了妳和兩個女兒,其實也沒什麼好留戀的。我從來不曾真正喜歡這座城市,也不喜歡我的工作,或者任何你們三個以外的事物。如果真要說捨不得,恐怕只有四季的轉換、熱天裡一杯冰得透透涼涼的水。還有,我喜歡熟熟睡著的時候。」

美哉斯言。我對學生說,這段話點出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享受四季的轉換就是能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愛喝暑天的一杯冰水代表的是健康的身體和簡單的欲求;能沉沉睡去表示心中坦蕩無慮;至於留戀妻女,可不就是對親人的愛嗎?

有些學生問我,世界都快亡了,文章裡的主角怎不去做些特別的、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為何所談都是枯燥例行的瑣事?

講台下一雙雙年輕的眼、他們畢業後都是要進電腦熱門行業,等著領高薪、分股票的:整個世界還等著他們去認識、追求、購買……忽然之間,我明白 SUCCESS 作者為什麼要把這樣一篇字彙並不特別艱深,句子一點也不難懂的文章,安排作為一套共四冊教材裡的壓軸之卷。原來,世間的最後一晚,我們所最依依難捨的,就等於是我們所認定,人生的最終價值。

所謂「成功」的最後一課,就在弄清楚人生的最終追求。編書的人其實是對著即將學成、即將出社會去追逐名利的年輕人預言:人生最快樂的人或許莫如家人圍繞,在綠葉轉紅的時刻喝杯好茶,且在每一天終了時,感激上天賜予清爽的床單,又可以睡個好覺了。

生命是一段旅程,我們出生時有如乘上一列火車,朝向無可避免的死亡終點前進。車窗外的景物一一逝去,唯一有意義的事,就是對同車之人佈施慈悲。

Tuesday, October 18, 2005

AQ(逆境商數)

近來在企業管理領域出現了個新名詞:AQ(Adversity Quotient),明確地描繪出一個人的挫折忍受力。AQ(逆境商數)是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

根據AQ專家保羅?史托茲博士的研究,一個人AQ愈高,愈能以彈性面對逆境,積極樂觀,接受困難的挑戰,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因此能不屈不撓,愈挫愈勇,而終究表現卓越。

相反的,AQ低的人,則會感到沮喪、迷失,處處抱怨,逃避挑戰,缺乏創意,而往往半途而廢、自暴自棄,終究一事無成。

AQ不但與我們的工作表現息息相關,更是一個人是否快樂的重要關鍵。尤其在大環境不景氣的當下,不論是在職或待業,突發狀況的發生機率都會提高,因此練就一身回應逆境的好本領,就愈顯重要了。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提昇自己的AQ呢?

(1)凡事不抱怨,只解決問題:碰到不如意的情況,AQ低的人會怪東怪西,都是別人的錯,害自己不能如願,抱怨過後,心情往往更加沮喪,而問題依舊無解。AQ高的人通常沒時間抱怨,因為他們正忙著解決問題。所以請減少抱怨的時間,因為少一分時間抱怨,就多一分時間進步。

(2)先看優點,再看缺點:當挫折發生時,如果第一個念頭是:「完了,這下沒救了。」那就很難逃脫悲觀的詛咒。

AQ高手的做法是,遇到狀況,先問自己:「現在有什麼是可珍惜的?」換句話說,在挫折中找優勢,並把它轉化成進步的助力。例如,突然失業當然錯愕,但想一想,現在多了時間自己可支配,還有資遣費,於是再進修培養第二專長,似乎會是不錯的想法,也許就此開創出另一番格局。

畢竟,自怨自哀解決不了問題,懂得在逆境中找機會,才是高AQ的精彩表現。

(3)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的「幸虧」:看待挫敗,AQ高手清楚知道,一時的成敗並不能定一生。就像李安,大學沒考上,卻因此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舞台,現在想想,還真「幸虧」當時沒考上大學,要不現在就不是這番光景了。

因此只要保持樂觀,賽翁失馬焉知非福,AQ高手就能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回顧時的「幸虧」。讓我們一起提昇自己的逆境商數,如此一來,工作上的卓越成就,一定指日可待。

Monday, October 17, 2005

人生臉譜

雖然我有駕照在台北,可是我並沒有交通工具,所以我一直是以公車為交通工具。在那麼長長的搭車歲月中,我看遍了公車上的人,在這些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中,我看到了真正的人生臉譜。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個母親節的晚上,我的目的地是終點的前一站,在公車上只剩下四個乘客,其中一個是坐在司機先生後方的小男孩,我一直納悶是誰家的小孩?公車行過一家麥當勞時,司機先生突然停下,向我們三人道歉說要去買一下東西,他回過頭頻頻叮囑小男孩:「爸爸去買東西回來,你不要亂跑,留在車上喔。」

原來是司機先生的小孩,那瘦瘦小小的小男孩好乖,一直安靜地望向車窗外,他的母親呢?在這個母親節的夜晚,為什麼辛勞的父親要帶著他的小孩在台北的夜空下奔忙呢?

車上一位時髦的小姐,她投幣先下車了,只不過是二分鐘的路程,她決定用走的,另一位中年的太太,她臭著一張臉不悅的問著:「小弟,你爸爸去那裏?多久才回來?到底還要多久?」小男孩怯怯的搖搖頭。

那個中年女人居然當著那小男孩的面前數落他父親的不是。我突然好難過,在車箱中昏暗的燈光下,我看見一個無措的小孩,頻頻的搖著他小小的腦袋。

不一會兒,司機先生回來,手上提著一袋麥當勞的袋子, 一面上車一面拼命道歉著,小男孩露出一抹安心的笑容,那一幕令我心中感動不巳。

在短短的十分鐘內,我看到一位慈愛的父親,一個乖巧的兒子,一個只想到自己冷漠的女人。

為什麼不能體諒一個父親辛苦工作兼母職慈愛的無奈?人生不是要互相體諒幫助嗎?就算那父親沒有多高的學歷;沒有多好的社會地位;沒有多高尚的工作,但無損於他對子女的愛更無損於我對他的敬佩,下車時,我真心的向司機先生說:「您好辛苦啊!」他愣了一下子才回過神來,靦腆的頻說:「 沒法子,謝謝你!」

再回想起這個故事,我依然感動不巳。我更相信人們不該再冷漠了,該打開自己的心去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個感動,因為那是最真實的人生啊呀!

令人感動的事情,無時無刻都存在著,也許是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表情,也許當時自己並不覺得,但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卻能深深地感動別人。我想,如果每個人時常保持著一顆容易受感動的心,時時感恩,處處感恩;時時利他,處處利他,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Saturday, October 15, 2005

人脈存摺

為什麼說,三十歲以前靠專業賺錢,三十歲以後靠人脈賺錢?

你相信,五個朋友將決定你的富貴命嗎?

十倍速的時代,你意識到人脈競爭力的重要性了嗎?

本期商周將告訴你,三個鄉下窮小子如何利用人脈存摺,創造從零到數億身價的傳奇。

你現在幾歲?在你的「人生存摺」中,除了金錢、專業知識,你有多少人脈?你的「人脈競爭力」有多強?未來,你打算讓這個存摺變成怎樣的資料庫?

在一片「專業至上」的台灣產業氛圍中,這是一個很另類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幾乎多數人的反應都是「沒想過」。

相對一般人的迷惑,身經百戰的投資銀行界老將台灣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財務顧問董事長杜英宗則肯定的說︰「人脈,或者說人際關係,這是一門人生的大學問,很重要。」

「花花轎兒,人抬人」這是杜英宗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出自高陽所寫的長篇小說《胡雪巖》。

六月十日上午,杜英宗出現在鴻海的股東會上。在台北縣土城市老舊的廠房裡,獨獨有一盆燦爛鮮豔的花架擺在股東會入口,醒目的花色讓會場增色不少。這盆花讓每個人都印象深刻,當然,也包括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這是杜英宗送來的花。

同一天下午,杜英宗又出現在另一個場合中─光寶集團四合一記者會,所羅門美邦是合併的財務顧問。

人脈的神奇效益

「專業是利刃,人脈是秘密武器」

曾禹旖樂於分享,代理nVIDIA大起飛在投資銀行的殺戮戰場上,「專業是利刃,人脈則是秘密武器」,如何以極自然的、有創意的、互利的方式去經營人脈,是勝負關鍵。史丹福(Stanford)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一二.五%來自知識、八七.五%來自關係。這個數據是否令你震驚?再看看以下的例子,或許你會發現,人脈競爭力是如何在一個人的成就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過去三年,位在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的益登科技,因為代理nVIDIA(全球繪圖晶片龍頭廠商)的產品,從沒沒無聞的無名小卒,迅速躋身為國內第二大IC通路商,且每年獲利超過一個資本額。如果今年益登順利掛牌,總經理曾禹旖將創造赤手空拳在六年內,打拚出一家市值逾新台幣八十億元的公司。

與曾禹旖相交二十多年的友人吳憲長觀察︰「在同業中或同輩中,論聰明、論能力,曾禹旖都不能算頂尖,但是,他能遇到這個好運,八成以上的因素在於他的人脈。因為他很願意與別人分享,大家才會好康道相報(台語,意指利益共享),機會之神也才會眷顧他,而不是別人。」吳憲長說。

曾禹旖十分信奉一個哲學︰「二十歲到三十歲時,一個人靠專業、體力賺錢;三十歲到四十歲時,則靠朋友、關係賺錢;四十歲到五十歲時,靠錢賺錢。」

另類「和氣生財之道」

許仁旭廣結善緣,如今身價暴漲

楊燿宇廣布人脈,電話比研究報告好用

五十年次的凌航科技(編按:凌陽轉投資,從事智慧卡設計)董事長許仁旭,也是一個靠人脈競爭力打天下的例子。從彰化縣鹿港小鎮隻身到竹科闖蕩,許仁旭沒有顯赫的學歷與家世背景,但是,外界估計他目前的身價接近數億元,並身兼十幾家科技公司董事長。

問他know-how在哪裡?他說︰「就是靠朋友。朋友越聚越多,機會也越來越多。很多的機會當初自己沒想過,也沒看到。這些,都是機緣。」許仁旭口中的「機緣」,在朋友眼中,其實是由重義氣累積而來的。

出身台積電業務人員的許仁旭回憶︰「憑我這樣的學歷(他自中山大學畢業),要進台積電,或任何一家科技公司當業務談何容易?一切都是靠朋友的介紹。」就這樣,許仁旭在台積電時,負責凌陽的接單業務,也與凌陽董事長黃洲杰建立深厚的感情。現在,他是凌陽集團轉投資業務的重要顧問。

在證券投資界,民國五十六年次的楊燿宇是將人脈競爭力發揮到極致的個案。他曾是統一投顧的副總,一年前退出職場,為朋友擔任財務顧問,並擔任五家電子公司董事。根據推算,他的身價應該有近億元之譜。

為什麼憑他一名從南部北上打拚的鄉下小孩,能夠快速累積財富?「有時候,一通電話抵得上十份研究報告,」楊燿宇說,「我的人脈網絡遍及各領域,上千、上萬條,數也數不清。」

黑馬也需要伯樂

人脈是「個人通往財富、成功的門票」

十倍速時代,人脈是專業的支援體系

在金融界的創新指標─花旗銀行(Citibank)裡,這個由許多「第一名」聚集而成的金字塔組織,五十五年次的程耀輝、曹中仁兩人,是企業金融處最年輕的副處長暨副總裁,也是高層刻意培養的接班人。他們兩人,一個主管電子中、下游產業的客戶關係,另一個主管電子上游產業客戶關係,平日往來的對象都是各大電子業的老闆與財務長們。

「論聰明、論專業,大家都是一時之選,但是,他們的人脈競爭力卻高人一等。對內,可以服眾;對外,則可以取得客戶的信任,這是他們出線的原因。」一位花旗銀行資深主管評論。

許多人以為,只有保險、業務員、記者等行業,才需要重視人脈,因為,人脈是他們吃飯的傢伙,也是最大的資產,但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無論是科技、證券或金融等各個領域中,人脈競爭力都是一個日漸重要的課題。

在好萊塢,流行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what you know),而是在於你認識誰(whom you know)。

卡內基訓練(Carnegie)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指出,這句話並不是叫人不要培養專業知識,而是強調「人脈,是一個人通往財富、成功的入門票」。

黑幼龍舉例,美國老牌影星寇克.道格拉斯(知名男影星麥克.道格拉斯的父親)年輕時十分落魄潦倒,有一回,他搭火車時,與旁邊的一位女士攀談起來,沒想到這一聊,聊出了他人生的轉捩點。

沒過幾天,他就被邀請至製片廠報到,因為,這位女士是知名製片人。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即使寇克.道格拉斯的本質是一匹千里馬,但也要遇到伯樂,一切才能美夢成真。

專門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顧問的美商惠悅(Waston Wyatt)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周淑媛分析︰「過去,企業招募人才時,專業知識、學習能力都是首要條件,但漸漸的,在十倍速的知識經濟時代,技術、知識迅速更新,光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達成任務。如果一個人懂得培養人脈網絡的支援體系,將強化他的個人競爭力。」

槓桿相乘作用

善用人脈,「一分耕耘,數倍收穫」

每一次與人溝通,就為網絡多織一條線

到底什麼是「人脈競爭力」?「相對於專業知識的競爭力,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人脈網絡上的優勢」就是我們定義的人脈競爭力。

換言之,一個人脈競爭力強的人,他擁有的人脈資源相較別人更廣且深。在平時,這個人脈資源可以讓他比別人快速的獲取有用的資訊,進而轉換成工作升遷的機會,或者財富;而在危急或關鍵時刻,也往往可以發揮轉危為安,或臨門一腳的作用。

曾任茂矽電子副總經理、現任得詣科技總經理的梁明成觀察,在新竹科學園區,許多工程師都將心力放在技術研發上,而忽略與人的互動,缺少了個人競爭力的槓桿相乘作用(leverage)。

梁明成說,專業與人脈競爭力是一個相乘的關係,如果光有專業,沒有人脈,個人競爭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若加上人脈,個人競爭力將是「一分耕耘,數倍收穫」。

尤其,高科技產業成長快速,機會也很多,如果工程師們永遠不打開另一扇門,不聽聽別的聲音,不但自己可能面臨「技術落後,被時間淘汰」的風險,也無法晉身管理階層,更無從探知將技術、市場與行銷各領域整合的樂趣,格局也將受到局限。周淑媛更說,在華人社會裡,一談到人脈,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講人情、走後門」的同義詞,也因此,從小的學校教育就只重視專業技能,而忽略人際關係的教育。形成所謂「知識的巨人,人際的白癡」的現象,科技界更是如此。

哈佛大學為了解人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就所扮演的角色,就曾經針對貝爾實驗室(Bell Lab.)頂尖研究員做調查。他們發現,被大家認同的傑出人才,專業能力往往不是重點,關鍵在於「頂尖人才會採用不同的人際策略,這些人會多花時間與那些在關鍵時刻可能有幫助的人,培養良好的關係,在面臨問題或危機時便容易化險為夷」。哈佛學者分析,當一位表現平平的實踐員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會努力去請教專家,之後卻往往因苦候沒有回音,而白白浪費時間。頂尖人才則很少碰到這種問題,這是因為他們在平時還用不到的時候,就已經建立豐富的資源網,一旦有事請教立刻便能得到答案。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這個人脈資源網絡深具彈性,每一次的溝通都為這個複雜的資源網多織一條線,漸漸的形成牢不可破的網絡。

拓展人脈兩大法寶

培養自信與溝通能力、再學習適時讚美他人的能力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套累積人脈的方式,但是,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率的提升人脈競爭力?黑幼龍指出,要提升人脈競爭力有許多技巧,但是,前提是一個人必須先具備「自信與溝通能力」,才顯得自然,也不為難自己。

以自信心來說,「你的舒適圈(comfort zone,在不同場合中感覺到自在的程度)有多大?」
一個沒有自信的人,舒適圈很小,總是怕被拒絕,因此,他不願主動走出去與人交往,更甭論要拓展人脈了。

黑幼龍舉例,在雞尾酒會或婚宴場合,西方人在出發前,都會先吃點東西,並提早到現場。因為,那是他們認識更多陌生人的機會。但是,華人社會裡,大家對這種場合都有些害羞,不但會遲到,還盡力找認識的人交談,甚至,好朋友約好坐一桌,以免碰到陌生人。因此,「儘管許多機會就在你身邊,但我們總是平白的讓它流失。」

其次是溝通能力,「所謂的溝通能力,其實就是了解別人的能力,包括了解別人的需要、渴望、能力與動機,並給予適當的反應」。要如何了解?「傾聽是了解別人最妙的法寶」。高陽描述「紅頂商人」胡雪巖時,就曾經這樣寫︰「其實胡雪巖的手腕也很簡單,胡雪巖會說話,更會聽話,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語無味,他能一本正經,兩眼注視,彷彿聽得極感興味似的。同時,他也真的是在聽,緊要關頭補充一、兩語,引伸一、兩義,使得滔滔不絕者,有莫逆於心之快,自然覺得投機而成至交」。

除了傾聽,適時讚美別人也是溝通妙法。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在一九二一年付出一百萬美元的超高年薪(相當現在的新台幣四千萬元)聘請一位執行長夏布(Schwab)。許多記者訪問卡內基時問︰「為什麼是他?」卡內基說︰「因為他最會讚美別人,這也是他最值錢的本事。」甚至,卡內基為自己寫的墓誌銘是這樣的︰這裡躺著一個人,他懂得如何讓比他聰明的人更開心。

十多年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宏碁科技任職時,曾自費到卡內基訓練機構上了兩、三種課程,當時,他曾說︰「我最佩服國外老闆的地方,在於他們很會讚美別人。」

「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想想,你的老闆多久沒有讚美你了?你又有多久沒有讚美你身邊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了?

提升人脈競爭力八大tips

守信、被利用的價值、分享、多曝光、創意與細心、助人、好奇心與同理心

建立了自信與溝通能力以後,提升人脈競爭力的know-how還有哪些呢?

建立守信用的形象。花旗銀行商人銀行處暨企業金融處處長韓蔚廷說,「說到做到」是他最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是他一直以來奉行的信念。

五十一年次的韓蔚廷,如今在花旗銀行裡的地位僅次於總經理陳聖德,正因為他「絕不過度承諾(overpromise)」,不管是朋友、同事或客戶,都因此而信任他。五十一年次的美商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 Chase&Co.)台灣區負責人郭明鑑有一次在接受記者訪問的過程中,當被問到「專業與人際關係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時,他沉思了許久回答︰「沒有專業,你的人際關係都是空的。但是,在專業裡,有一條是最難的,就是信任,而這也是人際關係的基石。」

「如何建立一個讓人信任的形象,是讓人脈競爭力可以產生正向循環的關鍵。如果一個人講的話,每次都要打七、八折,那麼,更多的人脈,只是帶來更多的負面效應罷了。」韓蔚廷說。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緣也是靠自己。自己是個半調子,哪裡來的朋友?」這一句話引自高陽的《胡雪巖》,相當貼切的描寫拓展人脈的秘訣。


楊燿宇就是個例子。因為他有投資方面的知識,周遭的人都想問他明牌,他又對此點善加利用,自然可以建立一個廣大的人脈網絡。他認為︰「引起別人心中的渴望,就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人脈大磁場。」

杜英宗也說,人脈的最高境界就是互利,而非單方面的遊說(lobby)。「你對別人可以提供什麼價值?什麼不同的觀點?如果你只是一個應聲蟲,或只著眼於自己的利益,嘴巴一開,對方就知道你想要什麼,」他說,「你對人一分好,對方自然會泉湧以報。」就是所謂的「得道多助」。

樂於與別人分享。不管是資訊、金錢利益或工作機會,懂得分享的人,最終往往可以獲得更多,因為,朋友願意與他在一起,機會也越多。但「賺錢機會非常多,一個人無法把所有的錢賺走。」益登總經理曾禹旖常這樣對屬下說。

「有怎樣的度量,就有怎樣的福氣」,從小,曾禹旖的父母就是這樣教導他。敦陽科技總經理梁修宗、友旺科技總經理歐陽自坤都是這類型的人,梁修宗總是這麼對人說︰「只要跟著我,就有錢賺。」

增加自己曝光的管道。多參加EMBA、扶輪社、獅子會等團體,即使像公司內部的福委會、旅遊團、健身房等團體,都是把自己推銷給別人的通路(channel),也是每一個可以建立自己形象的機會。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機會,在這些團體裡,人們往往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交往。

專門從事高階人力仲介的昱藤數位人力資源公司總經理曾毓芬,也以自己的例子說明,四年前,為了拓展人脈,她參加人力資源協會。

當時她只能擔任會員服務組一個毫不起眼的組員,但她奉獻時間,每個月舉辦研討會,把握每一個認識別人的機會,逐漸的,她的知名度打開了,晉身為主委,人脈競爭力也跟著提升,業務自然也跟著蓬勃發展,短短三年的時間,她的月薪從五萬跳級到二、三十萬元。

多些創意與細心。黑幼龍說,提升人脈競爭力是一門藝術,更多的創意與細心,絕對是事半功倍的作法。

例如,善用名片管理法,就是一個妙招。前立法委員彭紹瑾就是因為有一套管理人脈資料的系統,並時常聯絡,而在選票告急時,向平常有電子郵件往來的兩萬位選民求救,最後獲致勝利。這兩萬個選民資料也成了彭紹瑾的關鍵票源。

法國億而富(Total Fina Elf)機油前總裁,每年總要立下志願,與一千個人交換名片,並跟其中的兩百個人聯絡,而且還要跟其中的五十個人成為朋友。

據傳,日月光半導體總經理劉英武當初在美國IBM服務時,為了爭取與老闆碰面的機會,每天都觀察老闆上洗手間的時間,自己選擇在那時去上洗手間,增加互動。把握每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高陽這麼描述胡雪巖,「胡雪巖倒楣時,不會找朋友的麻煩;他得意了,一定會照應朋友。」

「施比受更有福」,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花旗銀行副總裁程耀輝(英文名字Roman)一直秉持這個信念,不管往來人的階級高低,他總是盡量幫助別人,所以大家總是知道︰「有事找Roman就對了。」這是程耀輝人脈競爭力突出的地方。

保持好奇心。一個只關心自己,對別人、對外界沒有好奇心的人,即使再好的機會出現,也會與機會擦身而過。

黑幼龍說,就像問對問題一樣,當你對人產生興趣,問題總是可以觸及人心。美國知名電視主播芭芭拉.華特絲(Barbara Walters)常常在人物訪問中提出的問題包括:你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你跌入谷底的經驗?未來五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子?你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等。
同理心。廣受台北社交圈好評的達豐公關公司總裁梁吳培琳說︰「做公關最重要的守則,就是同理心。」
其實,在高陽的《胡雪巖》一書中,就深刻的描述了善用「同理心」的藝術︰「撿現成要看看。於人無損的現成好撿,不然就是搶人家的好處,要將心比心。……銅錢銀子用得完,得罪一個人要想補救不大容易。」歸納上述know-how,協能顧問公司總經理姚衡山認為,許多人對人脈競爭力的重要性並沒有深刻的認知,通常也不願花時間在上面,往往到了關鍵時刻,才發覺自己的人脈資產太少。然而,與人交往,有時一個觀念的改變,可能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一輩子的學分

顏漏有三階段式耕耘人脈

以誠心、關懷加碼人生「成就存摺」德勤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顏漏有也指出,提升人脈競爭力是一輩子的功課,不過,若將一個人三十年的事業生涯分成三個階段,前面第一個十年,重點應在於培養專業。年輕人在這個時間,並不需要刻意把重心花在建立關係上,而是利用每一次把事做好的機會,附帶就建立人脈。

第二個十年,是專業與人脈並重的階段。這時,除了靠工作上的往來建立人脈,也可以發展出私人的社交圈,利用這個圈子學習與不同專長的人互動的好機會。在事業生涯的最後十年,人脈關係將優於專業,因為專業的部分會有你的下屬幫你完成,而你的人脈關係也就是能為這些專業加值的地方。

不過,提升人脈競爭力的最重要原則,還是要誠心,學習關懷別人。因為人脈的積累是長年累月的,不管是一條人脈,或是由人脈伸展出去的人脈,都是需要長期的付出與關懷。兩百年前,胡雪巖因為擅於經營人脈,而得以從一個倒夜壺的小差,翻身成為清朝的紅頂商人。三百年後的今天,檢視政商界成功人物的成長軌跡,也都因為擁有一本雄厚的「人脈存摺」,才有之後的「成就存摺」。

(80/20 rules: 80% Human engineering and 20% technical skill. Encourage our kids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EQ. Be skillful enough to socialize with their classmates, teachers, colleagues, opponets and to accumulate for their「人脈存摺」. Hope you are not jealous about your kid who threats others better than you next time)

Friday, October 14, 2005

窗前遠方有一片墓園

窗前遠方有一片墓園

唯有深沈安靜的水面才看得見葉子落水的痕跡

文/張伯權

這樣的題目,對許多人來說恐怕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忌諱。但是我必須坦白,每當我心濤鼓譟起伏不安的時刻,那一片墓園卻是可以平定我內心的洶湧騷亂,讓我得以全身退隱的一句偈語。

說是在我的窗前,其實距離少說也應該有五六百公尺之遠,但因為居高臨下,窗戶又是大片落地玻璃帷幕而得以一覽無遺,感覺上好像就拉近在眼前了。每天無論陰晴,拉開早窗窗簾第一眼躍進眼眸子裏的是它,當夜幕冉冉垂下,靄靄茫茫暮色中,映留在瞳仁裏的最後一幕景象也是它。

這片墓園,大概有兩個半足球場那般大小。大片整齊的青青草地,左右寬長,南北較窄短。中央略略隆起,形如圓坵。坵頂的中心,有一棵終年長綠兩人勉強合抱的樅樹,拔高超過七十公尺,峨峨獨自伸向天空,尖尖的樹梢是墓園最接近天堂的一點。

除此之外,曠目所極,整片園地一株一株刻意修剪成各種精確幾何圖形的長青綠樹,自大樹周圍向四處散立著,雖錯落卻有致。一塊塊一樣不大不小的青黑色大理石墓碑,默默無語平躺其間,井井然排列有序。遠方高聳的山巒,層層相疊,一派溫厚穩重,構成了墓園安詳謐靜的背景。

墓園看似樸實無華,卻是氣象萬千。隨著一日時間的流動,太陽好整以暇地在一簇簇幾何圖形的樹身上,無歇止地玩弄著光與影的遊戲。尤其日頭偏斜趕著落山之前的那一段短短時刻,堪稱瞬息千變萬化,襯托著天空不停轉換而又難以形容的顏色,為那原本就七分神奇的氤氳再增添了三分的詭異。有時一個人踽踽獨行其間,常常不免以為置身Oz(綠野仙蹤的傳說故事)的魔幻光影世界,走進入了夏戈爾的「我與村莊」或柯里科的「街之憂傷與神祕」繪畫夢境裏。

成熟柔和的秋日黃昏,撒遍一地金黃的夕陽裏,一條條拉得斜斜長長的黑色樹影,緊貼印著地面,穩穩逸逸,彷彿具有暫時凝結時空的魔力。墓園周遭雖然有過往車輛流動不停的嘈雜聲,此刻卻難以刺破園內死亡神祕的寂靜。時間,一旦進入了這塊園地,似乎從此凝結不再流轉了。

墓園裏平常難見有半個人影晃動,人最多的時節大概是在耶誕節前後;然而說多,其實也寥寥可數。每次同行,最多兩人,絕大部分則單身孤影。只見弔者擱下鮮花,或是靜靜佇立低頭憑思;或是單膝跪下伸手輕摩墓石,緩緩動靜之間似乎包含了無盡的思念。有時候看見一位少婦牽著女兒,有時候看見灰頭白髮孑然一身的老先生,有時候則是一對戴著墨鏡的年輕人,配襯著綠意盎然的草坪與青黑沈甸的墓碑,訴說著不同但一樣哀傷的各種故事。

這些生者在一陣緬懷靜思之後,幾乎毫無例外都會不自覺地仰首瞻望高高在上的天空,無論當時的天是湛藍藍一塊青空,還是蒼蒼茫茫的一片陰晦。不知,那是對蒼天提出明知無解的疑問,抑是尋求片刻也好的撫慰呢?還是,只為了不讓隱隱轉動的淚水滴落臉頰?

人活著的時候,即使如貝多芬那般長期與孤獨和寂寞相處的人,也會害怕死後遭受遺忘。這時,彷彿「記憶」是陽世與暝界之間唯一的聯繫,恍惚因由他人的記憶或繫念,自己可以因此在另外的一個世界裏繼續生存下去。

但也或許宛若孩童畏懼進入黑暗一樣,生者的懷念猶似一把火炬,可以給與死者最後的勇氣,帶著安慰而放心地進入一個全然未知的世界。所以貝多芬在他那份近乎一封道歉信函的遺囑末尾裏輕聲說道:「別了,死後請莫將我完全忘記。」(Farewell and do not completely forget me when I am dead.)

園子裏一塊塊沈靜的墓石,上面刻鐫的正是這樣安慰的承諾:In Sweet Memory of……

人生如夢,逝者如斯。只要見聞死亡,無論認識與否,總是叫人不忍與傷痛。我曾經讀過一本談論青少年自殺的書,書裏述及一個名叫Jeffrey的男孩,他在這個世間只活了十六個年頭,在選擇放棄生命之前,曾對親人朋友傾訴自己內心不堪的苦痛,不幸無人停腳傾聽或張臂擁抱。三天後,簡簡單單的墓碑,生歿年月日之下,只有孤零零兩個字的銘文:Gone Fishing(去釣魚了)。好似說他的離開只是暫時,有一天還會再回來的。深深靜靜,表達了親人無限思念的哀痛,以及那不可能實現的椎心盼望。

齊克果說,死亡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一條路——跨過了「嘆息之橋」,進入永恆。可是我曾經看見小津安二郎碩大的棗紅色大理石墓碑座上,卻獨獨鐫刻著斗大一個漢字「無」。無亦即「空」,手畫虛空,畫過無痕的那個「空」。

我想小津生前的心底,在「東京物語」一系列故事的深層之處,也許一直充滿著人之孤獨以及生之無常的不安感,在那可見的幸福底下似乎總有一絲縷看不見的輕輕淡淡的哀傷,暗暗潛洑流動著。也許美好尚未全然失去,但悲痛已經慢慢浸漬漫近。這或許就是小津對浮草人生根本的感悟吧,只是他沒有以文字或語言而是用影像鏡頭鋪陳了出來。小津知道,包括生命,一切事物所以彌足珍貴,正是因為會有失去的時候。

人的那一顆心,恐怕唯有依賴不懈的修持鍛鍊,一但「空」了出來之後,才能無怨無尤地承認,並接受身而為人的終極有限,進而成就了有容乃大的襟懷,以及隨之而來的一點點自信的喜悅。我以為,唯有深沈而安靜的水面,才看得見也看得清一片葉子落水的痕跡。小津的心,就是那樣的一片水域。

而,什麼又是永恆?那是一座沒有時間在流動的空間吧。活在一個沒有時間的空間裏,是怎樣的感覺呢?在進入「永恆」之前,又何必要歎息呢?難道進入了永恆,表示從此永遠不再回到這個人間來了?——年少青澀歲月裏即懸諸心頭的許多疑問,迄今依然無有解答,但也許人來到這世間並非一定為了求得什麼圓滿的答案。生命只是既然來了就必須穿越過去的一團神祕,僅僅盼望走過之後有一分安心。

二月的墓園清晨總是茫茫一片白霜,間或有霧。

美國女詩人狄菫遜,念她的詩讀她的傳記,總覺得這位可敬可愛的人以及她的一生,宛然一首百分之百的純詩。狄菫遜行徑一向與眾迥異,常年離群索居,儼然過著隱士一般的生活。美國東北角的麻省天候一向比較潮濕,小時候母親常常呼喚著她進屋子裏去,因為「天氣漸漸變涼變潮了」。五十六歲的那一年,詩人彌留之際,心智也許跎徊回到了童年,只聽她喃喃吐出了一句:"I must go in, for the fog is rising." (我得進去歇著,起霧啦。)

墓園八方,慢慢攏靠的濛濛濃霧中,回響著詩人最後一次回應母親的輕喚。驀地我瞥見一個小女孩匆匆的身影,憂心惸惸的輪廓,忽隱乍現,逐漸消失在飄忽的霧絮裏。一時,我有不禁的朦朧笑意。

『 I must get up, for the hope is rising. :-)』

圓滿完成一生功課

圓滿完成一生功課

文/陳國鎮(大學教授)

人從早到晚、從小到老,總是忙不迭地過日子。忙碌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很多人都說「人生如夢」、「人生就是一場戲」、「人生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有些人更無奈,認為人生只是為了傳宗接代,一代接一代無可選擇地活下來。人生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生命是永恆存在的,假如能知道生命有永續不斷的本質,則其人生觀絕對和現在很不一樣。要接納生命永恆的觀念,並非一蹴可幾,必須透過潛心的修為,才能略窺其門徑。我也是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才明瞭生命體的物質層次縱然死亡,而心智和信息的層次,卻會不斷的延續下去。

生死一次,只不過是物質和能量的得失而已,上層的信息和心智卻依然存在。但生命的延續,到底在追求什麼?地球其實是一個大演化場,眾生都在這裡來來去去不計其數,一次又一次地在歷練中,讓自己的靈性不斷的成長。

人生就是不斷的歷練和學習

有些人一生平順安樂,有些人卻遭遇波折困苦,而大多數人是苦樂參半的。這些人世的種種經歷,要用什麼眼光去看待?

生活給人的每一次洗禮,就會讓人留下一點經驗和心得。這些經驗和心得,會給靈性帶來一些衝擊,有時候會讓它從中獲得解脫和智慧,有時候也會使它深陷其中,飽受痛苦和煩惱的煎熬。

但是經過夠長的折磨後,心靈總是會轉念,從煎熬中解脫出來。所以人生無論是甘是苦、是歡笑或是淚水,一切都是在學習,在一件件的人間事理中,學到心靈和智慧的增長。

人生就是一段學習的歷程,「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說得非常貼切。碰到順境或逆境應先自問,心靈從中學到了什麼?而不是問世間的得失,也不是計較運氣的好壞。凡事反躬自省,自己的內心到底起了什麼變化?是智慧的,還是愚昧的反應?自己的靈性是提昇了?還是下降了?無論我們願意與否,生命的潛在意識,都催著我們一再去反省,因為生命是心靈所主導,所以它會自動反省。

善自珍重不枉過此生

父母傳兒女、兒女傳子孫,傳宗接代正是在維繫生命的學習絲帶,才能讓想要來世間求學的人,有通道可以來。

每個人都是母親十月懷胎,孕育而成的個體,成長歲月裡,沒有父母以無比的愛心呵護,我們無法長大成人。父母所付出的愛心、焦急和驚嚇,無可計量。所以,能存身於人世間時,對於養育我們有恩的人,又怎能不感激在心、知恩圖報呢?若不是他們無私的付出,如何換來今生有我?我想要來世間學習的願望,又何以能實現?這樣的恩賜,教人如何能不衷心感念?

再者,人生無論碰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不應該氣餒或自毀前程,這不僅對不起帶大我們的恩人,也否定了當初自己要來世間的意願。這樣的自我矛盾,在自己的心智裡,會造成莫大的學習障礙,生生世世困擾自己,也困擾著別人,難以自拔,佛經稱之為墮入金剛地獄。

從積極面來看,每一個人都是人身難得,應該善自珍重,注意身心的保健,維護自身的學習歷程,不要莽撞歷險,中斷學習的歷程。同時也應該推己及人,尊重別人的生命,不要傷害他人的學習權利,彼此將心比心,共同在人世間完成學習的歷程。能如此看待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意義,人世間不僅可以減少許多暴戾之氣,還能營造出普遍而祥和的同理心。

陪伴父母完整走完人生

父母年老即將賦歸時,做為晚輩,要懂得「您迎接我來,我歡送您回」的相續之道,讓父母能帶走一生完整而豐富的經歷資料,那才是最好的叩謝報恩。怎麼做才能讓父母帶走完整而豐富的資料?

首先要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常保其身體健康。其次是多陪他們聊天,在言談間,跟他們一起回顧人生的經歷。親子彼此注入心靈的領悟,從交心的探討中,獲得彼此的智慧成長,使父母能安於此生的一切際遇,覺悟生命的價值,流露出解脫自在的心光。

上了年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常會述說年輕時候的種種經歷,而且一再重複。作為兒女的年輕人,總是嫌老人家嘮叨,親子之間有時候竟鬧成水火不容。從生命的學習觀來看,每個老人這樣的行為轉變,正是在生前就開始整理資料的現象。

我們面對兒女時,也應該本著父母曾經給過我們的慈愛,細心呵護自己的孩子,教養他們長大成人,讓他們能夠健全地生活在人世間,學到各種經驗。這是為人父母應盡的義務,也是讓生命的學習能傳承,而永續不斷的責任。所以說父母親慈愛、子女孝順,乃是天經地義的,何以在現代,竟然有人互相推諉,這不是在自絕後路嗎?

隨時反觀增長人生智慧

各種文化對生命的理解都不盡相同,若從生命的多重結構來看,不難看出都偏重在一隅,沒有看清楚生命的全貌。尤其是近代人,在科學的光環下,多數偏重物質層次的認知,不知道心靈的存在,以致人生的本義逐漸模糊,忘記一生是在追求生命的靈性成長。汲汲營營一世,盡是做些無補於心靈提升的事物,等到行將賦歸時,才懊悔自己的努力毫無裨益。

生命無論有多少起伏、多少光彩和血淚,最重要的是常回頭問自己,到底我們的心靈,從這些經歷中學到了什麼?是否更開朗了呢?還是更鬱卒?將來碰到同樣的情境,會更聰明嗎?還是一樣糊塗?心裡常起的是善念還是惡意?如果察覺到的心是正面的反應,心靈就是在提升,相反的,若心中起的盡是負面的反應,則是在沈降,累世如此惡性循環,人生苦難何以能了?有何樂趣可言?

百年時光一閃而過,但是仍然會碰到許多不可預期的事情,您我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不是事先能充實準備齊全的。很多前人的經驗或書本裡學得到的東西,都只是些參考,很少能照樣套用。
如果我們沒有善用自己的心智潛能,又如何面對山重水複的生活際遇呢?因此凡事應以修心為要,及早在成長的教育中,琢磨出剔透明亮的心智能力,一路走來,才有足夠的智慧,克服顛簸起伏。

圓滿完成一生的功課

用心想想看,自己從出生到現在,在做什麼?在忙什麼?在追求什麼?得到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從世代交替裡,領悟到了什麼?是一生轉頭空的悽悵無奈心境?還是生死了然的歡喜心境?
如果是前者,就令人抑鬱,不能開朗、沒有光亮,若平日努力修持,讓自己了悟生死永續的意義,內心就能感到光明自在。

不管我們是否願意,今生來到人間,就是一個學習的歷程,生活的甘與苦都是珍貴的功課。既來之則學之,別讓自己白走一回,活到老學到老,盡其可能地學習。等到那一天,要收拾起經驗的包袱,回歸真空妙有的家鄉時,應該能讓自己滿意一生的所學,完成心靈的預期成長,使生命綻放更自在的光輝。

學會積極的聆聽

我曾經聽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溝通的困難在於聽。」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隨時隨地都在聽人家說話,所以「聽」還要學嗎?其實,能聽到別人的談話內容不難,可是會不會聽、聽的能力好不好,卻會影響到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很多人因為不會聽,或者聽的習慣不好,造成許多誤會,甚至於關係破裂,或者因誤解而做不成生意。

卡內基有位講師,在一家電腦軟體公司擔任協理。他曾分享了一段他在傾聽方面的心路歷程,讓我體會到積極聆聽的重要性。他們公司曾經做一次大規模的改組,結果他部門的同事都陸續離職,唯獨他被公司留下來,還升任協理。 當我問他是如何做到的,他把結果歸功於聆聽。

有一次,在一個輕鬆的場合中,這位講師問他的外籍老闆:「為什麼你要把我留下來,而且升級呢?」

老闆笑道:「我剛進公司第一次主持會議時,大家邊吃便當邊開會。當時大部分的人在我發言時,繼續埋頭吃便當,我發現,只有你一個人不時的抬頭看我,我當時就知道,你是個懂得如何有效溝通的人,應該比較有領導能力,因此才升你當協理。」

這位講師當時覺得很驚訝,認為這麼一個不經意,甚至是一種習慣性的動作,居然會產生這麼大的效果。如果主管會如此重視屬下是否有在積極聆聽,那屬下就更在意主管的聆聽態度了。

總而言之,當我們學會積極的聆聽時,別人會感覺到我們能了解他的感受,進而使我們的溝通更具魅力。

「聽」是一種互動,我們要聽得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關心與感興趣,就能贏得對方的合作與信賴了。

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每天的提醒

同事的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最近寺裡辦大型活動,同事前去幫忙,他被指派擔任來賓招待,師父告訴他:「每次奉上茶水給客人時,心裡要起個念頭:『願這杯水讓你解渴,身心愉快。』每次遞上茶水同時有這份祝福,就能真心誠意。」他說,每天來參訪的客人很多,照師父的話去做了之後,「同樣是倒水,可是心情、感覺就都不一樣了」,他笑著說:「給別人祝福,自己也感到很愉快,臉上會比較有笑容,也會比較有耐心,突然覺得這麼個倒茶小事,也很有意義。」

誠意正心修持,不以事小–我真佩服這位師父在生活中修行的徹底,原來簡單的倒茶,也是要提醒自己誠意、正心的去做。古云「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待人處世從用心至誠開始,原來是這樣的作法。另方面,我也見識到了修行人對自我要求的嚴謹,以及是如何時時在日常小事上作心念的訓練。

懂得的道理要在生活上實踐,才是真正有用。聽了很多演講,讀了很多書,但為什麼不能在生活中做到?因為沒有持續地在生活小事上訓練自己。真正要能改變自己,就是像師父的生活態度,小事上也要注意起「心」動「念」。

基金會每年辦理「教師生命教育研習」,每年參加的老師都很受感動,心得分享上寫了很多反省,感人肺腑,幾位一起規劃教案的講師討論成果時,拋出問題:「但是為什麼感動不能一直持續?」是啊,聽來的道理總是別人的體悟,真要落實到生活上,需要不斷強化。

有一位哲學系的教授就提到,他每天保持清明的方法,就是起床第一件事作祈禱及讀聖經。向上帝禱告就是一種承諾及自我提醒──今天要怎麼待人?怎麼處事?生活有什麼困難?自己犯了什麼錯?再請求賜予力量、勇氣!不斷祈禱,是要讓力量出來,內化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他說:「每天早上半小時這樣做,雖然不一定就能整天都能清楚的活在正道中,但沒有這樣的提醒,更不能活在清醒之中。」各種宗教都有每天或七天必作的功課,讀經、拜佛、祈禱是每天的早課、晚課,讓這些儀式成為生活的規律,定期的使自己忘掉對外的馳求,而能沉入一種真善美的空靈氛圍中。

以觀想訓練自己,時刻把心看住

人很軟弱,所以常被欲求拉著走;也很自私,所以自我最大。當有競爭比較、利害不同、意見相左時,不好的心性就一一冒了出來,考驗一起時修養就破功,所以有位大師說:「人如果不時時刻意把心看住,就生活在散亂中」,散亂就是沒有保持在正念上。那如何「刻意」把心看住呢?

我想,有效的作法是把每天充實靈性、警醒自己的淨心儀式,除起床後作為一天的序曲外,更要擴大到平時生活之中,在出門前、開會前、工作前、吃飯前……,針對自己對人對事可能產生的負向思緒,先作正向的、善念的心理建設,用力的去感覺、去想像,讓自己升起正確的心念。

出門前,靜默幾分鐘,先讓自己充滿在正向的意念中,觀想自己要常保持放鬆,給人善意與關懷,因為放鬆,才能柔軟。觀想自己對人發出善意,是無比尊貴的。別人和自己一樣需要生存、尊重、肯定,訓練自己不對人分別高下。用力的靜心冥想幾分鐘,會升起悲憫及接受別人的情懷。

每個人心性不同,所以觀想思惟的內容也不相同,每個人就以自己最認同、有效的想法來強化信念。

例如,去開會前,先靜默幾分鐘,想像面對那個場合、那些人物,我出乎至誠,不是為求表現,不是與人比較,所以不會造作,或怯懦、或咄咄逼人;想想別人和自己一樣不想被否定,而能婉轉提出不同意見。或者,要見不喜歡的人之前,觀想每個人個性、成長不同,他的行為呈現是他的層次自然的展現,他也是不由自主,並非針對自己,所以接受他生命的原樣。每個人是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無須評價別人。

吃飯前,想想這土地多麼神奇,生長了這麼多的東西給我享用,我是多麼地福氣,感恩土地、感恩農夫、製造者……,願世界上的人也都能飽食,沒有挨餓……。用力的去感受,那餐飯就充滿幸福的味道。

落實正向心念,惟靠每日提醒

有位朋友自從看了《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知道水也能感應人的感謝或咒罵後,每次喝水前,都會先感謝、讚美一下杯中的水,他說:「水的味道真的不一樣了,有比較甘甜呢!」現在他吃任何東西,都會先這麼做。不論是不是心理因素,其實感恩的感覺愈強烈,就愈覺得自己很有福氣,身心自然健康愉快,凡自己所作所想最後都回歸到自己身上。

再者,一個人如果真能深切相信心念的力量,那麼他就更會注意自己的心念,修養自己,那生活一定愈來愈好。

每年迎接新年之際,我們會對自己生命作個回顧,多少人下了多少決心、寫了多少銘言砥礪自己,如果真要將決心持續到全年,那就要化為有效的行動,落實到生活之中實踐,把正向心念的提醒成為每天必作的儀式,是很實際的作法。習慣的養成,心念的深化,需要時間,假以時日,相信會看到自己的改變。美好的生活,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Wednesday, October 12, 2005

Removing Thorns

If we get a thorn in our finger, our natural response is to pull it out - to eliminate the source of pain. Yet how many of us allow emotional thorns to embed themselves in us without ever acknowledging that we have the right to pull them out? Emotional thorns run the gamut from a relationship that is detrimental to our self-esteem to regret or guilt over something we did or that was done to us. Left unattended, emotional thorns can fester and acutely infect our attitudes.

Erin, whose mother is an alcoholic, is a sad example of the damaging effects of unhealed emotional thorns. When Erin was a child she mothered her mother and didn't receive the nurturance she needed and deserved. As an adult Erin continued to care for her mom, but her feelings towards her turned to resentment and bitterness.

Although externally she did all the right things, internally the emotional thorn of her regret over her childhood experiences grew more and more poisonous to her daily life. Wisely, she sought counseling and learned to gently mother her inner child in ways that satisfied her longing. She plucked from her mind the primary sentences in her regret-litany and replaced them with self-valuing affirmations.

She also learned to set boundaries. Erin's therapist once told her, "You have the right to remove yourself from those who are vexations to your spirit." Today, she limits her care giving of her mother to only that which she can do without resentment. She now supports herself when she is in need and encourages herself to remember that she has the right to remove emotional thorns.

We know who and what is good for us. If we listen to ourselves with appreciation and trust our wisdom, rather than create judgments about our frailties , we'll know when it's healthy for us to remove our emotional thorns, and we'll give ourselves permission to do so.

(The eastern's humanity and compassion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s "tough love". The value has been passed down in generations cultivates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evels of acceptance. Therefore, the thing you think is right may not be true right for your kids-- No mor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ack?)

每個孩子都是人才

每個孩子都是人才〈第五章3〉:多看優點

文/游乾桂

該如何留住孩子的自信?我覺得至少需要以下幾種方法:

一、多看優點:

法國心理學家的調查也許可以証明一切。他們發現東西方教育的最大分野在於,東方人用缺點、負面的角度看小孩,西方人普遍是正面與優點,於是造成東方的嫌棄主義與西方的英雄主義。

這個研究深得我心,也正是我的理念。

德國作家歌德在他的大作《格言與感想錄》中有一段話這麼說:「打鐵舖裡的熊熊烈火,熔化了鐵條上的雜質,鐵質變軟了,鈍化之後,再施以敲打,再用清水淬火硬;一個人在老師手中,便是經歷這樣的過程。」

在歌德的心目中,成人都該是靈魂工程師,發現、利用、欣賞孩子。研究也提醒我們,被賞識、肯定的人得自信,被否定、唾棄的人得自卑。

教育工作者,便該處心積慮的挖掘隱在孩子身上的的才華,研究提醒我們,被賞識、肯定的人得自,被否定、唾棄的人得自卑。

實驗進一步解釋,自信的人的成功指數,遠遠高過自卑的人。除了關心成功之外,你給過多少自信?

有一位國小老師告訴我,他身上有一本記事本,專門記錄孩子的優點,這點引起我的好奇。

「優點簿子?」
「是的。」他的眼露出如花的笑容。
「怎麼做?」

他依編號記下孩子的名字,各留三頁,記錄他們的優質表現,比方說助人,說好話,畫得真好,口才一流,鬼點子多……

他的本子裡充滿贊賞的詞彙。

我不由自主的豎起大姆指說:「了不起。」

這個老師很可愛,才隔一個學期,他又在不同的演講場合告訴我,他買了三十多本筆記本了,我眼瞪得雪亮,他繼續說:「每個孩子有一本各自私屬的優點簿。」

「之後呢?」

「兩年後送還給他們做紀念。」

這位老師至少送給孩子一生受用的自信了。

我常提及緣份,如果不是有緣,這個孩子怎會在眾生之中成了你的兒女,或者學生,就因為有緣,所以該疼惜;教他二年能給孩子什麼?估計不會太多,我想只合適給一種一種生活哲學,人生態度而已,之後在他的生命發酵,成了一輩子受用的人生觀。

誰都需要被肯定,有人賞識,真的是一種福分。 人生一程,不可能也無風來也無雨,每個人都是風雨不斷,必須乘風破浪前行的,只是失敗月、跌倒了,怎麼辦?

自信的人爬了起來。

自卑的人,繼續倒下。

二、盡力就好:

盡力就好,是一句相當平凡的話,但其中卻蘊含深意,多數父母是不解其意的。我們太在乎結果,忽略過程,這正是我們與國外優質教育最大的分野:別人在乎的是過程,結果相對並不重要。

盡力就好,表示孩子有了好的意圖、接續不斷的動機、樂於實踐的信念,但不一定能做得盡善盡美。原因很多,一是年齡限制。我們總不能要求一個七歲的孩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吧;二是外在因素。老師出的題,他未讀到;他想的與老師想的不同……這些關鍵都可以影響孩子的成績,一個懂很多的孩子,仍有可能考得不理想,盡力就好。

我喜歡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的名言:「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這個意思很簡單,便是五歲像五歲,十歲像十歲,千萬別要求孩子五歲像十五歲,這會有大麻煩。

迷戀早早功成名就,無疑只是騙局一場。

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說:「哪怕是最果斷的人,只要失去信心就會變成懦夫。」因為如此,我很早就讓孩子知道他在某一方面有長才,因而深信自己很行,很多事可以自己做,而且做得很好。

每一個父母都該與我一樣,可以輕易說得出來孩子的優點,我的女兒在繪畫、烹飪、語言方面很有天分,兒子則在運動、生物、魔術的部分表現一流,我常強化他們這一部分的表現,我不相信多才多藝,樣樣精通的鬼話,什麼都好,便什麼都不是最好的。

不要限制孩子最為才華洋溢的部分,是教育的鐵則。愛繪畫的孩子儘可能讓他畫,愛運動的孩子就儘量讓他動。

「厲害!」

「神奇!」

「不得了!」

我常把這些話掛在嘴上,並且鼓勵他們動手做。兒子一直是我的花園裡的小幫手,我最喜歡聽見他這麼說:「這是我的傑作咧。」

【心得感想】

東西方的教育本來就差很多,不過用讚美來代替責難,應該是比較好的才對!

(感謝淑茹師姐轉寄此文章 - 彎彎老師的日記)

管 教 孩 子 急 不 來

管 教 孩 子 急 不 來─ 如何做個有效能的父母

文/蕭文

很多父母常問:孩子什麼時候才會長大、變懂事一點?也有父母感歎,孩子大了就完全變了,變得讓人覺得陌生而不容易了解,不知你是否也有同感,我自己則有幾件現成的例子,在此和大家分享。

記得我的老大小學六年級時,有一天回來對我說,他不要再用舊的水壺了,那個他已用了一年多的塑膠水壺並沒有壞啊,我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他說︰「這個水壺好幼稚,好像小孩子用的!」讓人聽了既好氣又好笑,這孩子難不成以為他自己有多老啊!

早餐時間,親子關係最緊張

這件事也讓我警覺到,當孩子漸漸在「長大」,他不想再當「小孩」時,父母究竟該如何來看待,很可能就是親子關係良窳的一大關鍵。譬如當孩子開始喜歡打扮自己,每天早上都在浴室裡「摸」上半天,頂上明明沒多少頭髮,也要拚命把額前吹出一個漂亮的弧度,你罵他,他卻說:「我們班上都是這樣子的!」讓你拿他沒辦法。

還有親子一起吃早餐,孩子的動作從來沒快過,總要父母在一旁連吼帶罵地催他︰「動作這麼慢,上學要遲到了,還不快一點!」要不就是大冷天,看不慣孩子穿太少,逼他多穿一件,他卻說:「穿多了同學會笑。」唉!幾次下來,你說孩子會不會覺得,只要在家吃早餐就會被罵,還不如自己出去買三明治?好好一頓親職專家鼓吹的「全家人一起吃早餐」,反而變成親子戰爭的導火線,再好的美意也都變惡意了。

為什麼連穿幾件衣服,親子之間意見都不一樣?這是因為做父母的,總是擔心怕孩子會冷、生病,但仔細想想,我們小時候,不也曾因為不願多穿一件衣服而被父母罵?好像天底下做父母的,總是站在相對的立場去管教孩子,當孩子小時或許還能奏效,但孩子大了就可能不被認同,而漸漸出現「管不動」的情形,讓父母覺得管得很累,這就是父母的「效能」不佳,導致親子互動不理想。

要知道,孩子長到青少年階段,就已經跟過去的小孩子階段心態完全不同,你必須充分了解今天的青少年,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並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做到所謂的「有效能的父母」,我們今天就從這個角度來談。

言必說「我」,青少年心態有轉變

時下青少年說話常強調「我」這個字,譬如「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有話要說」等流行語。在青春期的孩子眼中,「自我」是最重要的,這和我們過去的成長經驗,可說是完全不同的。

四十歲以上的家長應該還記得,我們那時最常看到的標語是︰「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青年只是一個集體名詞,根本沒有「我」字,或說只有「大我」,而沒有「小我」,因為大家談的都是國家、社會、規範、責任,而不是個人的小情小慾。

記得我讀高中時,有一次我們同學在校外和人打架,第二天教官把我們全班集合大罵一頓,最後說︰「以後你們愛跟別人打架我不管,但第一要記得把你們的制服脫下來,去打死了我也不管!」因為「制服」代表學校,穿著學校制服和人打架有損校譽,這就是「大我」的意識。

可是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和我們那個時代,觀念改變了那麼多!他們開口閉口「我怎麼樣,我怎麼樣!」每句話都在告訴你「我比你了不起,你要聽我說!」所以面對這種自我觀念非常強的孩子,我們在輔導過程中必須拿出不一樣的方法,才能教孩子心服口服,而不是陽奉陰違。

行與不行,讓孩子從做中學習

可是話說回來,雖然許多親職專家一再強調,要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跟他們互動,但現今有幾位家長做得到?好像很難,因為我們都是在矛盾中長大,當我們在管教孩子時,一定常說︰「我是你爸爸耶!你要聽我的!」因為我們從小就深信「天地君親師」五倫的觀念,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我們也自然認為孩子們聽話才是對的,這種親子關係遲早會出狀況。

到底我們在和孩子互動時,該扮演一個嚴父還是慈母呢?這點常讓大家覺得很困擾。有次我參加一個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與會者對訓導和輔導做了一番討論,最後結論是:「什麼事都要管,禁止孩子們犯規」是「訓導」,而「輔導」呢,並非釘著孩子們說「這個不能、那個不行」,而是讓孩子有機會去探索自己,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舉例來說,如果你們家有兩三歲的小孩喜歡玩火,看到點蠟燭或瓦斯爐,會很興奮想去摸,通常我們的教育方法一定是罵他,或是打一下他的手心說︰「不可以,會燙死你!」可是這樣就會降低他的好奇心而不去玩嗎?不可能,只是在我們看得到的時候不敢玩,只要我們一不注意,也許就出事了。

一味禁止,不如教他拒絕誘惑

因此,不管你是扮演「嚴父」或是「慈母」,都難免有挫折感,例如你曾三番兩次警告孩子放學要直接回家,千萬不要轉到漫畫店、電動玩具店去玩,孩子答應了,但並不代表他一定不會去,有時受不了誘惑時他還是會去啊!

這究竟是孩子太壞,還是我們做父母的有問題?原來,我們只是禁止孩子不准做這、不准做那,就像訓導工作一樣,沒有告訴他為什麼不准做,做了以後會出現哪些結果。因此,「嚴父」就像訓導工作,禁止這個、禁止那個,但是「慈母」的角色就是要帶著孩子去試探一些我們禁止他去做的事情。

這裡我要強調,嚴父和慈母並不一定是一個固定的身分,有時候爸爸也可以扮演慈母的角色,而媽媽也可以作為嚴父的角色。就像是我們一定禁止小孩進電動玩具店,但是我就親自帶我孩子去過一次,我一邊和他一起玩,一邊叫他注意一下旁邊那些人,是什麼樣的人?吃、喝些什麼東西?花多少錢?孩子告訴我︰「這些人好奇怪,那麼年輕不讀書,不上班,哪來這麼多錢來玩?又抽菸、吃檳榔,看起來就不像是好人!」結果孩子當下決定,以後再也不要去電動玩具店。如果我們只靠嘴巴上禁止,絕對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

管教孩子,不能要求立即見效


可見我們面對孩子的管教,與其設立很多的規章,還不如用開放的態度,讓孩子自己來發覺、探索自己的問題所在。不要期望他們還像小時候一樣,父母說什麼他們都會聽,而是要設法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思考、走進他的行為、走進他所有的夢想中,這就是民主。只有用這種方式,我們才會有機會去管理我們的孩子,而不是讓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們在改變孩子行為的過程當中,不可能要求速效,希望孩子把不好的行為一次就矯正過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只能要求他在能力範圍之內盡量去做、盡量去改,哪怕是一點點,我們也要給他鼓勵。比如孩子本來就沒有一回家馬上做功課的習慣,怎麼可能因為父母罵他一、兩次,他就會改變?更悲慘的是,有些父母因為孩子老是罵不聽,就用更嚴厲的方式來教訓他,結果不但未能達到目的,反而可能把親子關係越弄越糟。

放下自己,幽默一下也不錯

所以要做個有效能的父母,就要注意孩子的特質,挖掘孩子的優點,並找機會告訴他們或讚美他們,哪怕是一點點的鼓勵,都能讓他們越變越好,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們照著你的想法,變成這樣、那樣,讓他們覺得自己老是達不到父母的標準而灰心。

其次,要改掉孩子某個偏差行為,首先要建立另外一個健康的行為來代替,比如孩子喜歡打電動玩具,屢勸不聽,不妨找一個競賽型的遊戲來引起他的興趣,比如籃球、模型飛機等,讓他從中獲得相同的成就及滿足,建立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便能漸漸遠離偏差的行為了。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要做一個有效能的父母,很多觀念都要重新建立,其中一個就是要「放下」我們自己。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跟他們說話,是不是常試著用童言童語跟他們溝通?我們會說︰「吃果果、坐車車!」而不是︰「吃水果、坐汽車。」即使有些教育理論認為,後者比較有助於孩子們正常語彙的發展,但前者卻會使孩子們感到很興奮,覺得跟父母產生了某種連結似的。因此,放下身段,多了解一點孩子喜歡的偶像、遊戲和服飾等等,可讓親子關係的連結更緊密,循序漸進達到更有效的溝通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學習「放下」,偶爾幽默一下也不錯。所謂「幽默」並不是講講笑話,而是放輕鬆,有時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改變一下說話的口氣,學習放下我們原來的成見及對孩子「成龍成鳳」的期望,包容他、接納他,才會看到孩子其它的長處,甚至連缺點都會看成優點,親子關係自然會越變越好!

Tuesday, October 11, 2005

Knowing We Can

I grew up with a friend who was born with one arm missing from the elbow down. Before every adventure we were planning, I would ask her, "Do you think you'll be able to do this?" Her answer was almost always a resounding, "If you can do it, I can too". And she did.

Most of our limitations are self-imposed. When we know we can do or be something, we generally can. But knowing is not the same as wishful thinking. Wishful thinking is passive; knowing includes having the courage to find our way over, around obstacles we find blocking our path.

"I can't" is one of the most debilitating beliefs we hold. Imagine that something we want badly is on a raft one hundred yards from shore and all we need to do is swim out and claim it. On the sand are swim-fins and a ten-pound bowling ball attached to an ankle chain. We can choose either of these to help us get to the raft. No contest: the fins. But many of us choose the bowling ball and chain of "I can't" and wonder why we struggle and sink on the way to getting what we want.

What we think is totally within our control. It is wise for us to choose swim-fin thoughts to help glide us toward our goals. We can either sink with "I can't" or swim with "I can".

Tilting at Disrespect

In order to feel accepted and supported by our environment, self-respect and the respect of others is essential. But many of us have not required others to treat us with respect and we often disrespect ourselves. To change this pattern, we need to cultivate a Pin-ball-machine mentality and, when treated rudely or when overly jostled by demanding people including ourselves, go tilt and refuse to cooperate.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step we can take towards a life characterized by respectfulness is to tilt at any disrespect we show ourselves.

The habit of self-disrespect is not an easy one to break, but we can do it. Gently and without recrimination, we need to observe our self-talk for signs of devaluing and blaming; then we can return to a supportive, no-fault attitude towards ourselves by creating self-talk that underscores and bolsters our self-respect. For instance, when we hear our inner voice saying something disrespectful such as "I can't do anything right", we need to stop and say, "Whoops, that's not true!" and alter the statement to a considerate one.

The same principle is true when we begin insisting on respect from others as well. If at work you are given responsibility without power or are expected to jump at the first scream from overly demanding and spoiled children or adults at home, ask yourself if you feel respected. If the answer is no, Tilt! Since it's true that we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us, refusing to be treated shabbily is essential in earning the respect of others.

Although at first the people around us may be surprised by and resistant to our new call for respect, generally we'll ultimately receive the treatment we persist in requesting.

定心、定念

一群喜歡接觸宗教、靈修成長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說他在這條路上已走了將近二十年,可是一直覺得還是在原地踏步,對自己有很深的失望,結果其他幾位也紛紛慨嘆自己也有相同的心境。

其中一位朋友趕緊給大家打氣:「宇宙有它的自然定律,比如砍一棵大樹,不斷地砍它,終究會被砍斷,這就是自然的物理性,我們對治自己的習氣也是如此,如果有自覺,持續砍它,依著『自然』的道理,終必砍除。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所以要有信心,不要氣餒。」

接著他又說:「其實,如果只有讀書開展智『慧』,是只做了一半,定慧雙修,才算完整,所以還要修『定』。在生活中看看自己安定的功夫,才知是不是真正把書讀通了。經典上說,『定心』非常重要,心不安定,就如燭火,受風一吹,就搖擺不定,而搖曳的燭光,是看不清週遭的,穩定的燭光才能明照一切。如果一個人,對人對事不能看清楚全貌,那如何有智慧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安定的心,多麼重要。」
 
心念不定,易受外界干擾

這個比喻太妙了,心被外界的風一吹,就或明或暗,或靜或亂,或喜或悲,心念幾乎無時不受到別人的牽引,即使兩人在同一個房間內,沈默的各做各的事,對方的一舉一動,還是牽動著自己。所以人雖離不開人群生存,但要努力降低被人干擾或避開干擾。

很多人一直努力修持,尋找破解,就是希望避免「不由自主」的受到掌控,陷入苦的循環之中,而能有自覺的選擇自己的心境及行動,才不算糊糊塗塗的過日子。

有位師父說,他常提醒自己「不要去看別人」。他年輕時到處參訪名師,一心用功。其間遇到一位德行很孚眾望的老師,一向不收弟子,但看他求道心切,很有慧根,破例收他為徒。一天,弟子從外面回來,侃侃談起一天見聞並對某人偏離正道、不合正法的行徑,多加評論,很是感慨。

老師默不作聲,定定地看著他,嚴肅地說了一句讓他至今不能忘懷的話:「到現在你還在看別人!」

老師的話充滿沈痛、惋惜、失望,如當頭棒喝,讓他非常羞愧,自己的修行,根本還沒上路呢!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不是修正別人的。

「去看別人」,不免看到別人的是、非、長、短,心念就起了分別,心中所想,就不吐不快,於是就有了批評、論斷,人間是非煩惱就由此產生並循環。

「去看別人」,就是想去改變別人或羨慕別人,改變別人是竟一生之力而徒勞無功之事,但自己卻累了一生。而羨慕別人也令自己不安,是因為有了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相信自己就愈看不清自己的優勢。

「不看別人」,就能減少受別人影響的機會,降低評斷或改變別人的衝動,這就是安定自己,照顧好自己。
 
寄情於人,不如寄情於事

作行政工作的人,人與人間互動頻繁,心最容易受到干擾。所以要有自覺,提醒自己「攝心」,先不要去想「人」的問題,只用心在目前該要解決的「事」上。

「寄情於人,不如寄情於事」,專心在「事」上,不想「人」的問題,心情就完全不同。我在改稿、修稿時,如一心只專注地推敲文字、斟酌詞意,那麼幾個小時一眨眼就過去了,心也很平靜;但如果我邊做邊嘆別人的錯誤,批判抱怨一升起,心就抓狂了,卻於事無補。

常將心收回到自己身上,就可減低被別人牽引的力量。

有位朋友說她父親已近八十歲了,老媽還是常數落老爸積習難改,她說,父母的相處模式,讓她有所警惕,一輩子用盡力氣在期待別人中度過,無形中心就失去了自由,也自廢了創造快樂的能力。

我們從人生經驗中,會歸納出人性常態,漸漸地清楚一個人的個性、人格、習氣是很難靠別人扭轉的,除非自己經驗成熟,時機到了,才能真正徹悟,人要自己真想改變才能改變。而且從另一角度來看,清明的人,想要影響別人,也會視自己的份量(影響力)、利害關係、權力與需求關係、親疏、事情輕重……等等,來權衡是否有力量、有必要去改變別人。

對人無所求,向內守住心

其實,每個人要做他自己,每個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不必操心、期待別人,因為凡事自有因果,而這個「果」,反過來會教會他。

凡人慈心不足,且創傷很多,所以心不平靜。沒有能力安定自己,就先不看別人,不去批判別人的是非,不看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接受別人做他自己,為自己負責。回到專心處理自己的心念,理性地權衡現實,單純專注在事情的解決上。

「不去看別人」是定心很好的訓練,隨時清楚自己的內心狀況,在看與不看之間,收放自如,心中減少分別、論斷,不干擾別人,也不受人干擾,守住「對別人無求、無所得」的輕鬆感受,不斷訓練,就愈能常在清淨之中。

古有明訓:「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以我們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安定自己。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

Monday, October 10, 2005

窮人陛下

http://www.epochtimes.com/b5/nf3079.htm

窮人陛下

從德蕾莎修女的一封謝函想起

文/李家同

德蕾莎修女以前給我的信,在那些信中,她用了His Poor(窮人陛下)這兩個字。

今天早上,從電視新聞中得知,德蕾莎修女去世了,我不禁想起了最近的一件事。

大約一年以前,我的一位讀者來看我,他是一位工人,只讀到了小學畢業,經濟情況當然也不是很好,可是他有看書的習慣,所以他每週必定會利用週末去圖書館借書看,也就是這樣他經由我寫的書中知道了德蕾莎修女。

這位讀者問了我一些問題,臨走時,他說他很敬佩德蕾莎修女,也會捐一筆錢給她,可是他現在沒有錢,等他聚足了這筆錢,他就會交給我,由我轉給德蕾莎修女。

半年以後,我果真收到了一萬元台幣,我將它換成了一張美金支票,寄給了德蕾莎修女,同時附上了一封信,信上說,請妳開一張收據來,同時也請給捐款人寫封信,謝謝他因為他不是有錢人,他是一位工人,這些錢都是他聚了很久才聚到的。

德蕾莎修女的回信中,除了收據,還有一封親筆簽名的謝函,我將謝函轉給讀者時,告訴他這封親筆簽名的謝函是很值錢的東西了。

值得一提的是德蕾莎修女在信中所用的尊稱,英文中尊稱一概用大寫來表示,總統是president,可是你如果提到李總統,那個P就要大寫,英文中對國王的尊稱是His Majesty(國王陛下),其中H和M都要大寫。

德蕾莎修女的信裡當然提到了窮人,英文的窮人是poor,而德蕾莎修女將其中的p大寫了,因此窮人變成了Poor,我當時就想起了德蕾莎修女以前給我的信,在那些信中,她用了His Poor(窮人陛下)這兩個字。

我們天主教徒常常談耶穌或聖母顯靈的事,我的那位讀者曾經問我這個問題:德蕾莎修女有沒有看見過耶穌顯靈?我告訴他,德蕾莎修女曾經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她沒有見過耶穌顯靈,可是每次她看到窮人,她就看到了耶穌基督。

很多人替窮人服務,總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總讓窮人感到他在施捨,德蕾莎修女卻是一個真正尊敬窮人的人。

我離開加爾各答的那天早上,旅館門口又多了一個老人乞丐,他衣不蔽體地躺在地上,已經是病得奄奄一息了,有一位日本義工,單腳跪下,握住了這位老人的手,等待計程車來。他為什麼單腳跪下,無非是表示對這位老乞丐的一些尊敬吧!這位日本義工大概二十歲左右,大學生,大個子,一定超過了一百八十公分的高度,他坦白承認他愛玩,我也兩次見到他在街上喝啤酒,可是他說他看到了乞丐,馬上就變成了嚴肅的人,他說他屬於叛逆型的年輕人,很不願意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可是當他看到垂死的窮人的時候,他會很自然地跪下。

德蕾莎修女對窮人的尊敬,是很不容易被世人所了解的;可是她的所作所為,顯然都基於這一點,很多人最多能夠同情窮人,可是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如此勇敢地面對骨瘦如柴的乞丐,更少的人敢深入人類最骯髒、最悲慘的貧民區。德蕾莎修女之所以如此勇敢地面對這個悲慘世界,完全只因為她對窮人有一種出自內心的尊敬,她之所以要過非常簡樸的生活,也是由於她對窮人的尊敬。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人類前百分之二十的高所得者,他們所擁有的收入是人類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三;而後百分之二十低所得者,收入是人類全部所得的百分之一點四,兩者比例是六十比一。換言之,五十七億人類中,至少有十二億人是生活在赤貧之中。而在台灣的我們,已經擠入了人類中的前百分之二十。

我真想找一位畫家,替我畫一幅畫,畫中有一位年輕人,單腳跪下,握住一位垂死老乞丐的手,這應該是我對德蕾莎修女最恰當表示追思和懷念的方法了。

(感謝媺玲師姐提供此網站,蒐集最近李家同教授的文章)

Sunday, October 09, 2005

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 一定會繞回來。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

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的人,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

某天,小張要去相親,因為沒有看過對方,擔心她長得太醜,於是交代朋友,十分鐘後call他的手機,這樣他就可以藉機遁逃。

到了約會地點之後,小張發現女方驚為天人,於是心想,等一下手機響不要回就好了。

沒想到,美女的手機這時候響了起來,美女聽了兩秒後,對小張說:「對不起,朋友有急事找我,我要先走了……」

------------------------------------------

有一個男人在派對上對男主人說:「今天的美女真多,要是待會兒我泡上一個,你可不可以把樓上的房間借我一用。」

主人說:「那你老婆怎麼辦?」

這人說:「放心,她不會想念我的,我只失縱一下而已。」

主人說:「我不是說這個,我是說十五分鐘前,她才向我借了樓上的房間。」

-------------------------------------------

有一個老光棍,他並沒有什麼嗜好,只是喜歡在睡覺前喝一點葡萄酒自娛。然而,他發現這幾天有人偷了他的酒。

他便懷疑偷酒的是他的佣人,於是就把酒倒出來,再裝入他的小便。但裝小便的酒,仍然每天減少。他很不高興的把佣人叫來,責備一番。

「不,我並沒有偷喝」佣人說:「我是想做味道更香更可口的菜給您吃,所以我每天燒菜時,都加了一點在裡面。」

從這三則短文中各位有沒有發現什麼共通之處呢?

沒錯,你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怎麼對你;你給別人什麼,別人就回報你什麼。說得更白一點就是,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就像我在前面說過的,不管你丟出去什麼,或是想了、說了、做了什麼,最後都會回到你身上,不是嗎?

------------------------------------------

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

自食惡果的事說都說不完,讓我們再聽下面的故事:

在一家簡陋的酒館裡,正在喝大杯啤酒的李先生,突然覺得內急,他匆匆忙忙站了起來,又想到上廁所時,酒可能被別人偷喝,猶豫一會後,他找到一張紙,寫上「我吐口水在這裡」,把它放在杯子下面,然後才放心的去上廁所。

過了幾分鐘後,李先生回來時,他看到另一張紙寫道:「我也吐了一口在這裡」。

哈!

-------------------------------------------

我聽說從前有個人,他很不喜歡喝咖啡,但是他太太並不知道,他從來沒告訴過她。她非常喜歡喝咖啡,所以每天早上都會順便為他準備一個熱水瓶的咖啡,跟他的便當擺在一起。他一直都帶著那個便當和熱水瓶去工作,但是因為他很節儉,所以每天晚上都會把那個熱水瓶帶回家,裡面的咖啡完全沒有被動到。

他知道太太很喜歡喝咖啡,為了要省錢,所以當她沒看到的時候,他會將沒有喝的咖啡倒回咖啡壺裡。晚上的時候他會用喝咖啡使他睡不著的理由把它推掉。

就這樣他每天都重複這麼做。有一天,她的太太認識了另一個男人,他們計劃好要毒害他,以獲取巨額的保險金,於是她每天早上都放少量的砒霜在他的熱水瓶裡,日復一日,直到最後她毒死了她自己。

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你說是不是呢?

----------------------------------------

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

如果你對人冷淡,別人也會回以冷漠;如果你經常批評別人,你也會接收到許多的批評;如果你總是擺一張臭臉,沒錯,別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所有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套句詩人奧登W.H.Auden)的話:「人受惡意之作弄,必作惡以回報。」如果你陷害別人,哪天你也會遭人陷害。

同樣的道理,當你帶給別人歡樂,你就會得到歡樂;帶給別人祝福,你就會得到別人的祝福;如果你經常讚美別人,不久你也會聽到有人在讚美你,「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你讓他人經歷什麼,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

我想許多人一定聽過,格林童話中有一則關於一位老人和兒子住在一起的故事。

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見,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洒得滿地,碗也常打破,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給老爸爸一付木製碗筷,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

有一天,兒子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削木頭,他好奇的問孩子要做什麼。結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木筷。」

從此以後,年老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家人也都非常孝順他。

------------------------------------------

農夫的哲理

地球是圓的,整個世界都在繞著圈子,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所以,如果你佔了別人什麼便宜,先別得意,很快你就會為此付出代價;反過來,若是別人對你做了什麼,你也無需氣憤,不必去報復,任何他們所做的,他們都將自食惡果。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

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的人,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

有一個農夫的玉米品種,每年都榮獲最佳產品獎,而他也總是將自己的冠軍種籽,毫不吝惜地分贈給其他農友。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方?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風吹著花粉四處飛散,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的種籽,在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品質。因此,我很樂意其他農友都播種同一優良品種。」

他的話看似簡單卻深富哲理,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

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就像那個農夫一樣,如果你想要得到冠軍的品種,就要給別人冠軍的種籽。

你若想被愛,就要先去愛人;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你要想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

這是一個保證有效的秘方,可以適用在任何情況。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須先對朋友真心,然後你會發現朋友也開始對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樂,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快樂。明白了嗎?我們所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為他人多做點好事。己所欲,施於人。凡你想給予自己的經驗,就給予別人;想別人怎麼對你,就怎麼對待別人。

我的信條是:

世上只有快樂好,
快樂最好的方法是多好事,
要做好事最好的就是對別人好。
是的,對別人好,就是快樂,也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Saturday, October 08, 2005

吃食物、不要吃食品

親愛的朋友們:

這篇文章很細、清楚的告訴讀者,常見的食品中成份,幫助讀者建立清楚、健康飲食觀念,非常好,建議您們務必細讀,百病緣於食物,但願我們都有健康的身體。

吃食物、不要吃食品

『未加工的叫食物,加工的叫食品。』

你知道嗎? 現在的廚師做菜好吃,但是不道德。在外面吃多了,會提早落葉歸根。

以下的資訊,告訴你為什麼許多台灣人容易早死。你若讀過,一定會對你的飲食習慣,造成永久的影響。

第一條守則:人應符合大自然的規定,吃:蛋白質:12%,脂肪:25%,醣:63%。

若違反此條件,則中年以後,會很痛苦。

大自然中,蛋白質因為需求量小,創造得最少,所以最貴。

大自然中,醣因為需求量大,創造得最多,所以最便宜。

經常吃40%以上的蛋白質,則得癌症。

應多吃符合大自然守則的食物。

例如:

˙ 排骨便當—有40%蛋白質,對腎臟負擔太重了,吃太多,人就垮了。

˙ 麵筋、烤芙—麵粉團一直沖水,沖掉了所有的醣,產生100%的蛋白質,也就是麵筋、烤芙。每天吃這些,對腎臟負擔太重,很快就落葉歸根了。

˙ 用太白粉勾芡的食物—經水分解,會變成最小的葡萄糖,被身体迅速而完全的吸收,造成100%醣。四十歲以上者,身体會受不了。廚師考照是不隨便勾芡的。小心!! 燒仙草等黏稠點心,或菜名中有「羹、膾、滑、溜」的都用太白粉勾芡,對健康危害較大。

謹記:

麵粉是粗食,不容易消化,血醣慢慢的上升,腎臟沒有負擔。

太白粉是細食,容易消化,血醣迅速的上升,腎臟瞬間大負擔。

˙ 五星級的飯店的菜—有90%以上的蛋白質與脂肪,很缺德。

許多五星級的飯店今年所開出來的年菜,是60%的蛋白質,30%的脂肪,不利健康。

現在,中年以後得癌症、糖尿等文明病的人,多得不得了,都是因為吃錯了食物。

骨骼疏鬆:原來都以為是缺乏鈣。最近研究發現,是因為蛋白質吃太多,血液變成酸性,所以骨骼的鈣,怎樣也留不住,被抓走了。

怎麼治療?病因不是缺乏鈣。要由降低蛋白質下手,使血液漸趨鹼性,才能根治。

糖尿病:少吃糖不會好。病因是胰島素沒有發揮作用,所以醣類沒有辦法代謝。為什麼呢?因為高蛋白質吃太多,把身体裏的胰島素作用壓抑成無能。

怎麼治療?要降低蛋白質,回復胰島素本來的作用。注意:不是吃低蛋白質的食物,是要吃正常蛋白質,只是降低量的攝取。並且,要減少慾望,特別是食欲。

癌症腫瘤:導因為:高濃度的蛋白質吃太多,例如營養補品、肉類、麵筋、種子類等。尤其營養補品是最小分子的食品,代謝困難;或者吃太多加工食品,毒素無法代謝。

怎麼辦?若有癌,要降低蛋白質至8%以下。

第二條守則:吃食物,不要吃「食品」。 未加工的叫食物,加工的叫食品。

若「食品」吃得堆積如山,則一定得癌症。因為身體代謝辛苦。

但是,加工的壞東西好吃,未加工的好東西不好吃。如果愛吃好味道,在今天的台灣,不容易健康長壽。

要知道:一生中,食物的攝取質、量,累積時間,關係到生命的長短。

食品:麵包 (添加人工甜味、乳化劑、發漲劑、等等)-->生病。
食物:饅頭 (不添加)-->健康。

所以每天吃麵包的人,容易得癌症。

「食品」可以吃,但是不要天天吃。加工的食品,有時以健康食品的面貌出現,如何分別?什麼是缺德食品,不可以吃呢?

˙ 脫脂奶粉—此是缺德的食品,常吃會得結石。因為脫脂奶粉一定添加高鈣D (脂溶性) 或高鐵,而脂肪已經被去除,人体就無法吸收、代謝鈣。因此這個添加的鈣,容易傷腎,成為結石。所以要吃低脂奶粉,有一點脂肪的。

˙ 脫脂與低脂奶粉,都會添加合成香料。因為奶粉中已去除脂肪,不加點合成香料,如何能好吃?

˙ 素食加工品—因為素食蛋白質的黏性不好,所以會加添(劣等)動物蛋白質。另外,一切的造形素(素火腿、素雞鴨、素龍蝦等),不但是高蛋白質,更添加了人工色素、人工染色,合成香料、合成調味,以及葷食材料。因為人工的色素,幾乎永不退色,而自然色素會退色。若常常吃素食餐廳的合成造形素,則危害身体,容易致病、早死。

˙ 米蛋白質食品是高蛋白質食品,又是加工化學物,危害身体,少吃為妙。

第三條守則: 不要太注重口味與口感,否則死得早。

了解味道的來源,才知道好吃,是會吃死人。不要太講究口味。外面的好吃料理,九成以上都是很缺德的。

首先,了解味道如何來的,才能不被味道,牽著鼻子走。

1、蛋白質:胺基酸 (提供 鮮味)。
2、脂肪:脂肪酸 (提供 香/濃味)。
3、醣:簡單糖 (提供 甜味)。

這三種味道來源,如果粒子体積越小,與舌頭接觸交涉面就越廣,味道就越叫人喜好。而可怕的是,粒子越小,身体也就越難以代謝,所以基本上,食物不應該太好吃。以前沒有那麼好吃,現在變好吃了,都是害人的。(廣告說:親愛的,我把雞精變好吃了…)

蛋白質: 胺基酸 (鮮味)
這是最要命的好味道。鮮味只要放得重,人一輩子脫離不了那個味道。(例:味精,自從發明後,誰能沒有它?)

胺基酸,有必要與不必要兩種: 身体所需要的,叫作必要胺基酸。它的粒子大,不好吃,而且很貴,但因為人體自己無法合成,所以必須攝取。相反的,不必要胺基酸(毒),危害人體,卻好吃得不得了,又便宜,可提煉出鮮度,可以說俗又大碗。所以常常被用來做成加添味道的「鮮味劑」。

常見的「鮮味劑」:各種味精、蠔油、雞粉、香菇精、魚露、柴魚、雞精、高湯塊、烤肉醬、醬油(化學醬油),各種速食麵的調味包等等。

其中蠔油不含蠔、雞粉沒有雞、魚露也沒有魚。它們不會壞,也不發霉,因為連細菌也不敢吃。

它們是什麼? 它們都是不必要胺基酸,好吃的廢棄物,對身体毒,很不容易代謝,所以食用以後,吸水性強,身体中毒,會非常口渴。

在外面吃東西,愈是鮮香甜的口感,愈產生口渴,愈造成身体不適。所以,吃東西時,可以先叫一碗飯吃下去,等血糖等一切上昇,飢餓感減低時,再吃其他東西,以免吃過量的食物,反而傷害身體,造成負擔。

在台灣,九成的餐廳,是不熬湯,只用雞粉、鮮味劑的。餐廳飯店每一家都看過以後,我可以告訴你:外面一切的餐廳,如果不用雞粉、鮮味劑,就要結束營業了。某些鮮味劑加水,它的味道更勝於純雞湯,你知道嗎?

如果不用上述的鮮味劑,你會煮菜嗎? 如果不放味精,你還吃得下嗎? 中華美食要好吃而不口渴。頂級廚師的挑戰在這裏,你能好好用心去想怎麼煮嗎?

必要的胺基酸貴又不好吃。對身体好。粒子大,身体必須先消化再吸收。

不必要的胺基酸便宜又好吃。對身体差。粒子小,身体會先吸收,再想辦法消化,代謝非常困難。但便宜,所以普及性高。真是集一切好處於一身,只是會吃死人。

可怕的食品實例:

健康食品:
所謂的健康食品,都是最小分子量的食品,粒子小而難以代謝,對人体很危險。自已要多看書,去了解營養的吸收,應該從多種的來源,非單一品。不要被不實的宣傳所誤導。

QQ的飯:
好吃的飯的便當,便利商店QQ的飯團。又Q又軟又一粒粒晶瑩剔透的,好像日本皇家吃的好米,而且放久也不會酸。那是為什麼?

因為添加了一種叫炊飯劑的東西。炊飯劑的成份是酵素,離胺酸,胺基乙酸NH2CH2、矽力焢silicon,屬於樹脂類的防腐消毒劑。它又是最小分子的胺基酸與酵素,要命的好吃口感,但吸水量大,所以沒有細菌,使便當的飯不容易壞,又Q又好吃又透明,外面廣為使用,只是對身体完全的負面,非常不好。

好吃的湯頭:
胺基乙酸,用買的還要錢。有一種久遠就有的味素,(三十年老店時就普及了),可以用醋和人尿合成,發酵一個星期即成。

醋(=乙酸),加上尿(=阿摩尼亞,也是最劣質的胺基酸。別忘了:蛋白質-->胺基酸-->阿摩尼亞-->排泄 )。

這種胺基乙酸(古早味味素),若加在湯頭中,就變成了你所吃過最順口的自然美味,很難形容,很好吃,不像加了化學味精。只是這種胺基乙酸缺德,而且對人体非常不好,很傷腎。所以常吃這類的東西以後,有時還可能會忽然不明的腰酸。

雞湯塊等:

基本的雞湯塊,如果連吃上六年,則可能洗腎。

而九成以上的餐廳,都是缺德的使用同類的大量高纖味精,這種味精比傳統的更鮮美(也更難代謝),所以餐廳煮的,一定能比你自已家裏煮的好吃。

脂肪: 脂肪酸 (香/濃)
劣等脂肪粒子很小,吃起來比高等脂肪香濃多了。小小粒子的脂肪,本來是廢棄物,是味道很香的缺德廢料。生意人想加在食品中,又不想嚇到你,所以經過某大學教授妙筆改了名字叫: 乳酸,蘋果酸、檸檬酸等。誤導大眾還以為是好東西。

還有另外一個,日據時代以來,就一直是叫「糖渣」的廢棄物,是味精發酵而成的廢物,是不應吃的。最近起死回生,居然被業者把其變更名字叫作「糖蜜」。以前有人把大小便叫大蜜小蜜,這個糖蜜應該是同一須屬性的蜜。

所以在任何食品、飲料、牛奶內,若發現有含蘋果酸、糖蜜等,不用懷疑,全部都是人身体難以代謝的廢棄物。

醣: 糖類 (甜)
分成單醣,雙醣,多醣。

其中,糖愈小分子,愈好吃,但也愈不健康,所以冰糖比白糖好吃,也比較不健康。

小一點的,比較不健康的糖是葡萄糖、果糖與乳糖 (廣告:果糖是好糖??)。尤其,身体吃葡萄糖,都不用消化就直接吸收,所以常吃腸胃器官一定退化。因此葡萄糖只應生病或死前吃而已。
最小的糖: 葡萄糖。味道非常的好。(別吃)
小糖:果糖與半乳糖。味道不錯。(少吃)
簡單的糖:麥芽糖、蔗糖、冰糖、乳糖 、牛奶糖。(可以吃)
這些對身体都不好。什麼真正的好糖呢?
比較粗的糖:寡糖。(可常吃)
寡糖不是很好吃,但很健康。台糖有賣,可是銷路不太好。

可怕的食物例子:
果汁牛奶: 合成色素、人工香味等廢物。(學校已經不淮賣了)
各種果汁、飲料: 80%無法代謝的廢物,加上20%的「清淡」果汁。
奶茶: 一加了奶精,則是加了飽合脂肪酸、乳化劑,香料。

第四條守則: 不吃毒品,毒物。

愛吃色、香、味俱全的菜,可能是早死的原因。因為毒物已悄悄的摻在內了。

台灣人愛吃什麼呢? 敬告各位:

台灣人愛吃鹽酸 (就是氯化氫HCL):
鹽酸是製造酸筍、酸菜(牛肉麵)、鹹菜(鴨)所必須用的。而且你知道嗎? 鹽酸也是發酵醬油、蠔油的必須品。

所以吃醬油要吃自然發酵的,但市面上比較少發售。
酸筍要泡水20分,換水四次,才能用。
吃鹽酸泡的這些食物,一定會早死。

而且:
烹製酸菜、酸筍等食物不宜用鋁製容器,加熱過的酸筍酸菜也應避免放入含苯的包裝物內(如保麗龍)。

台灣人愛吃硫酸 (亞硫酸氫鈉):
花蓮的秀林鄉,率先率在食物上使用硫酸。然後,宜蘭、台東起而跟進,廣為用途。若以為台灣鄉下樸實,食物應該沒有問題,那就錯得離譜了。我們所有的經驗都指出,對食物與化學用品知道得愈少的人,愈容易用毒,危害大眾,而不自知。所以身負著眾人健康責任的廚師,要多多看書學習。

硫酸,簡單來講就是長生不死藥。只要加了這東西,則色澤保鮮,味道變香又鮮好吃,口感則變有彈性。

乾貨:
金針、蓮子、筍乾(焢肉)、竹笙、柿子乾、蜜餞等等,一定必加硫酸鈉。

新鮮物:
新鮮的蓮子,10小時即變黑。而新鮮的竹筍,挖出來後4小時內不使用,底部會變黑。這些本來都不能保存的,但你注意看,現在都不會黑了。怎麼會這樣呢? 因為這兩者都是浸過硫酸鈉以後,再上市,或塗抹泥土來掩飾。

海鮮魚蝦:
注意看,所有的魚一下船上岸,馬上淋上一桶水。那可不是水,而是硫酸鈉。市場的魚販旁邊都有一桶的水,把殺完的魚用水桶的水沖一下,那都是硫酸鈉。淋它一下,永保新鮮、長生不老。
市場的肉:
現在黃昏市場的魚肉雞肉,不但不發臭,而且越晚越鮮。以前媽媽教的如何看魚腮是紅色,眼睛是清楚的、肉有彈性,都不管用了。因為只要潑上硫酸鈉,魚肉雞肉永遠新鮮,有彈性,是長生不老魚,你又吃得出來嗎? 而現在的蝦仁,怎麼炒都又大又肥,不會縮水,又很新鮮,為什麼跟以前不同呢?—浸了硫酸鈉,長生不老了。

你怎樣才能知道,你買的肉有沒有潑上硫酸鈉呢? 試試一個方法吧: 把自已煮好的不放鹽的白斬豬肉,白斬雞肉不要放冰箱,就放在外面吧。如果明天它居然還是好好的,如果它三天五天都好好的不臭,它就是潑上硫酸鈉的長生不老肉。而外面賣的白斬豬肉,白斬雞肉煮好後,會特別再浸一下硫酸鈉,這樣可以放一個星期以上,肉質都新鮮不壞,也不須要冰箱。

觀光區的海鮮:
觀光區的飯店,現在都永遠不怕下個雨,沒客人來了。客人少的飯店,也不怕東西會壞掉了。因為肉與魚都可以放很久,還是又嫩又鮮又Q,而且,一定沒有人吃得出來。

怎麼辦呢? 怎麼防範呢? 以前的方法都不可用了,很紅很白的色澤,有彈性的鮮口味,都是問題。只好吃活的? 但現殺的,又不忍心吃。只好吃有信用的肉販賣的,甚至連吃罐頭食品魚肉也相形之下,毒害較少。蝦仁一定要自已剝皮,反而污染少。

台灣人愛吃硝 (硝酸鈉):
以前硝或硝酸是拿來做香腸、火腿、叉燒肉的硝用量應該是70 個 ppm,也就是百萬分之七十。

所以香腸不要自已在家中做。媽媽做的香腸最毒,雖然不用死豬肉,但是硝的用量,無法抓到百萬分之七十嘛,所以一定會多放好幾十倍,甚至於幾百倍以上。而如果食物中含有硝酸鈉,其中則有1/27 機會會被吸收-->變成亞硝胺-->變成亞硝胺鈉,一進入腸胃,即能致癌。

一直以來,都有那麼多的死豬肉,怎麼處理的? 好吃的香腸啦!!用死豬的黑血、黑肉,先漂白,再加色,用血紅色分離法,然後加上硝,真是又甜又香,又紅又Q的。所以香腸、金華火腿、臘肉不要多吃。像香港名店阿一鮑魚的高湯,號稱用金華火腿熬煮的,含高量的硝酸鈉,吃多了,也就完了。

不過現在的硝,由於彰化一些餐廳的師父教授出來,已經轉身一變成了另一種「味精」,不少餐廳到處都在用了。

硝是一種還原劑。用硝來炒菜,只要放一點點,肉又紅又嫩,青菜又脆又綠,味道鮮又好。而且硝的價格只有味精的一半。做高檔的自助餐,菜色1、2個小時都不變色,也不變味。除了會吃死人以外,實在太適合做菜了。

所以現在有一種餐廳,標榜菜都不放味精的,又有好原味、好色澤。他們承襲彰化大師的教派,菜中放的就是硝。

外面是做生意的,別人放硝,你如果堅持不放,你的青菜會黑,肉又那麼不香嫩,你怎麼競爭?

再勸愛吃很好吃的魯肉飯,焢肉飯的人要注意了!! 大家都知道,豬肉加上硝,好吃得不得了,而且肉又Q嫩又香滑,肉色又好,是你最不能忘情的好滋味。但硝的含量是平常的一萬倍。所以現在外面賣的魯肉飯,焢肉飯,放硝的很多,小心為妙。

另外,樟茶鴨等菜色一定放硝,所以不應多吃。

如果每天都吃硝炒的菜,不出一個月,就會種下癌症的因子。

台灣人愛吃鴉片
那麼多人都忘不了、離不開的麻辣火鍋,在中國大陸已抓到大部分的麻辣火鍋,都放著罌粟花殼粉。罌粟花殼粉就是鴉片的殼,磨的粉,非常的便宜,掉在地上沒有人要的。而一旦加在食物裏,有一種擋不住的感覺,讓你非去那一家吃不可。

你知道嗎? 在台灣,罌粟花殼粉也進了非常的多,一般都放在西點麵包裏。有放罌粟花殼粉的麵包店的麵包,實在是太好吃了,有一種擋不住的感覺。以前的有一種蜂蜜蛋糕,是高級品,現在蜂蜜蛋糕的味道與這種麵包一比,是完全比不了的。這種麵包實在太香太好吃了。如果,你總是特別離不開的某一家麵包店的特別某一種麵包,不吃的話,過了很久都會想念,覺得別家怎麼也比不上的,這可能就有點問題。

台灣人愛吃農藥
種菜一定要放很多大量的農藥,所以台灣人不能不吃農藥。

你到市場,怎麼選菜的? 要好看的菜,還是難看的菜? 這是供需問題。所以從現在起,要接受難看的菜。

農藥那麼多怎麼辦? 首先菜一定要「先洗後切」。我可以告訴大家,外面餐廳的菜,一定是先切後洗,比較好處理。所以外面青菜也是不行的。

記得,在家要先洗後切。在家不要用清潔劑洗菜,因為一定殘留。

記不記得坊間流行用「鹽」洗菜,可去除農藥? 這是一個誤傳。怎麼來的呢? 鹽的確可以清除農藥,但是實行起來,卻幾乎不可能。那是因為,必須用清水加上,不多不少剛剛好1%的鹽,去洗菜。其產生的物理/化學作用,可以去農藥。但是如果鹽是1.15 %, 或是0.98%,就沒有任何用處了,所以其難無比。

還有一種笨方法,能有效的減少農藥殘留,那就是去根,去皮,把葉子一片片取下,刷表面,泡水二十分鐘,再用。

但如果都做不到,可以用下面所教,較實際的方法:

確實做到下列幾點,即能少吃農藥:

多吃地下的根菜類,較少污染。

吃外皮很厚,或要削皮的果菜。

吃外皮很滑的菜,較不殘留 (如:蘋果好,芭樂不好)

雨後再買菜,而且買經得起雨的菜。

一切菜都汆燙後再烹飪,可以洗去一些農藥。

煮菜全程不加蓋,讓農藥蒸發,也就是說,不可以燜。

吃冷凍蔬菜(已汆燙了)

吃罐頭蔬菜(雖不好,但農藥很少)

所以小白菜不能吃,農藥多得不得了。

苦瓜也不好, 一般都有放農藥,外皮粗,不能削皮,農藥卡在皮的縫隙裏,無法去除,又要燜煮,農藥非常多。

會做菜的人,風險要分散,一天吃低風險,一天吃高風險的菜。

另外要注意,有些常吃的食品如:豆腐、豆干、麵條、米粉等,有經漂白水,CL2,硫磺等,加色或漂白過,所以一定要汆燙,去除毒質。

台灣人歡迎基因改造的食物
五年前才上市的基因改造的食物,已知能使實驗室的動物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但因為統計資料缺乏,目前對人体情況不明了。(DDT 在50年後才發現對人体不好。)

美國的法律是,除非能證明對人体有害,才不能上市。
歐洲的法律是,證明對人体無害,才能上市。
因此,時至今日,美國的農產品已九成以上,全面基因改造。

台灣跟隨美國的腳步,也欣然接受基因改造的食物。其中,現在台灣人所吃的黃豆類食品,如豆腐、豆漿等,以及所買的黃豆,除非特別加註聲明,否則都是基因改造的食物。另外,美國進口台灣的玉米,蕃茄醬,義大利麵醬等等,以及台灣一些標榜「生化」或「科技」的食品或飲料,都是基因改造食品。

WTO以後,美國基因改造的食物,包括水果與蔬菜,會全面輸入。基因改造,因為好種好收,現在也推廣至很多的台灣農作品。到時候,如果想吃非基因改造的傳統食物,就要認真的去尋找了。

台灣人大吃非食用色素
直至今天,不可以食用的色素,還是廣泛的被添加在食物中。如「紅花米」是不可食用的色素,卻一直用在紅龜粿上。而鹽基性介黃,亦非食用色素,還是常被使用在製造俗稱「它獷」的黃蘿蔔上。所以想活得健康,應該學習如何保護自已的安全。

以下是可食用的色素的「完全手冊」。雖然可以食用,還是添加物,最好是不要去食用,更不要提那些,不可食用的有害色素了。

可食用藍色色素: 1號、2號(或4號,目前有爭議)
可食用綠色色素: 3號
可食用黃色色素: 4號、5號
可食用紅色色素: 6號、7號,40號。

其他,只要沒有提到的,雖有廣為使用,如紅色2號、紅色103號等,都是能避免就避免為吉。

第五條守則:食物周圍,不用毒物。

小心使用清潔用品,與食物的保鮮膜、吸管等。

清潔用品
你用什麼來洗澡?用什麼來洗碗?
這些有毒的化學,怎麼由無毒的大自然提鍊出來呢?
海水蒸發à成為鹽=氯化鈉à再用化學法,分離提鍊à氯化物,與鈉化物。(毒)
氯化物與鈉化物,都對人体不好,因為都有毒,無法排除。但是商人可以在兩邊的用品,大賺其錢。

台灣人愛用的氯化產品類
台灣人愛用的鈉化的產品類
清潔劑
鈇胺酸鈉 = 味精
消毒劑
硝酸鈉 = 香腸、火腿、素香腸
除草劑
己二烯酸鈉= 豆干、防腐
農藥
檸檬酸鈉 = 各種飲料
DDT

甲基纖酸鈉 = 飲料內(如芭樂汁)的濃稠物

台灣人愛用的氯化產品類
台灣人愛用的鈉化的產品類

三偏磷酸鈉 = 食物有Q度 (硼砂的新替代物)
便當飯、粉圓、丸子類等

亞硫酸氫鈉=金針(的黃色)

其中,清潔劑愈來愈乾淨,也愈來愈毒。
早期使用CL2氯氣(毒)
其次用HCLO4次氯酸=以前的洗潔劑,漂白水等(很毒)
後來使用H2CLO7過氯酸(非常的毒)
現在則是大概都是二氧化氯CLO2 (超級猛毒)大概九成以上市面架上所售的清潔劑都是。)

清潔劑,殺菌力愈好,清潔度愈高,但是愈是高度致癌。

包裝用品
你用什麼來裝放你的食物呢?
名稱
用途
毒性
PE 聚乙烯
塑膠袋
毒性較低
PP 聚丙烯
塑膠袋

PS 聚苯乙烯
保利龍

PVC 聚氯乙烯
保潔膜
絕不可加熱、毒性很高
PVDC 聚偏氯乙烯
保潔膜
不可與油脂混合

化學名中,中文筆劃愈多愈毒,英文字母愈後面愈毒。

要使用PP與PE 產品
原因: PP與PE是碳氫化合物,成分是臘,不會被人体吸收,就算是吃下去,也會被排出來。(所以蘋果:打臘的比農藥防腐的好)

PE 袋(密度小,全透明,磨擦聲小),可耐熱至105℃都無毒。

PP袋(密度大,半透明,磨擦聲大),可耐熱至135℃都無毒。

而一般市售的紅白條的塑膠袋,是回收而且摻有紅色色素,此色素會危害人体,不可碰觸食物。
小心用PS產品
PS (聚苯乙烯) 產品使用不當,會產生劇毒,影響中樞神經。

PS產品(全部含苯)包括:保利龍碗盤PSP,各種非PE/PP的塑膠杯碗盤HIPS、透明塑膠杯HIPS,透明盒(硬的,彈指會有梆梆聲,可裝水果、生煎包子那種)OPS,便當盒蓋(底下是深咖啡色或紅色那種)、養樂多瓶。

PS產品是含苯器皿,會被三種的食物溶解、分解,產生劇毒、或致癌,危害人体。所以,以下三種的食物,一定不能與PS產品接觸。

酸性(水果如柳丁、鳳梨、葡萄、楊桃,百香果等等含豐富維他命C)
芳香味道(草莓的香,精油的香,有香味的食物)
脂類 (油膩的食物,肉類、油炸、油炒物)

含苯的器物(包裝材料),與含氯化合物(加工食物或包裝材料),兩者加熱至200℃後,則產生戴奧辛,所謂的世紀之毒。

含苯器皿,也應避免使用,會致癌。

PVC保潔膜(聚氯乙烯),不應使用在食品上。

保潔膜一定要買PE的,用在廚房食物上,才安全。市面上有很多保潔膜是PVC(聚氯乙烯)與PVDC(聚偏氯乙烯)的,PVC不可加熱,PVDC不可以包裝油脂食物加熱,會釋出毒性。買保潔膜一定要看包裝上的材質說明。

吸管則應使用透明的(PE),最好不要使用有色彩(包括白色)的吸管,此含有色素,如同紅白塑膠袋一樣,不應用來放食品。

注意:買來的油,切不可隨意裝瓶。

如果沙拉油,裝在PVC (透明瓶身,沒有皺折,底部有一平線如: Ø或Θ)的瓶子內賣,亦不可買 (市面有)。油要裝在玻璃瓶最好,其次是金屬瓶、或是PET保特瓶中或是PP、PE瓶(瓶底有皺折,底部如☉即可,可以回收)。

使用紙巾: (正確使用,不毒害我們的環境)
衛生紙(Toilet Paper): 溶於水,可被水分解,可放入馬桶中沖走。
抽取式衛生紙(Tissue): 不溶於水,不被水分解,不可入馬桶中。
餐巾紙(Napkin): 不溶於水,不可入馬桶中。
粗的擦手紙(Paper Towel): 不溶於水,不可入馬桶中。
而衛生紙不能用來擦臉或擦食物,會分解出微細毛屑。

第六條守則:不買所謂的有機蔬菜。

台灣沒有真正的有機蔬菜。有的只是一些生意人,想多賺一點錢。因為有機蔬菜比其他一般的菜貴80%。你如果以為買的是有機蔬菜,則處理上會太粗心,又會吃到過量的農藥化肥,化學激素,又只好死得早了。

什麼是有機蔬菜?

有機,就是有碳C氫H氧O的有機化合物。

有機蔬菜,簡單的說,也就是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沒有照燈光,沒有加生長激素(荷爾蒙),要有休耕期,三公里內沒有污染(台灣沒有可能),一定以網式栽培的菜。

有機蔬菜較甜脆,不容易變色(褐變)。而且有機蔬菜一定是黃綠色。如果是綠色的,則是騙人的。

水耕蔬菜不是有機蔬菜: 所有的水耕的蔬菜,都在水中加了化肥,並且只供給有限的養分,絕對不是有機蔬菜。但現在台灣,都當做有機蔬菜來賣。

芽菜不是有機蔬菜: 小麥草,豆芽菜,苜蓿草,綠豆芽,黃豆芽都很差勁。因為本來應該要八天才長大的芽菜類,現在一天就長大了。因為放了瑩光增白劑。這種有毒的類生長激素,會催化芽菜生長,而且芽又大又肥又不會壞,會致癌。這種芽菜,都不是有機蔬菜,但現在都當做有機蔬菜來賣。

所以有機蔬菜,還是少買。多花錢,健康卻不見得有保障。

第七條守則:了解如何煮素食,吃素食。

吃素比吃肉健康,但前提是,你了解如何吃正確的素食。否則你不但不能健康,不能益壽延年,大概還比吃肉的人,容易早死。

首先要知道:所有的各種豆子類,都有抗營養因子存在,經過煮熟後,才會消失。所以一切豆類都必須煮熟才能食用。廚師做菜,豆類(包括青豆、黃豆芽等等)一定要先汆燙,再煮熟。豆子不可是脆脆的口惑。(要全熟軟化)

例如: 黃豆有很高的抗胰蛋白質酵素,豆漿要至少要連續煮沸四次,就是煮一次加一次水,再煮,如此四次才能食用。亂煮豆漿會生病、拉肚子的。

吃素的時候:
首先注意: 少吃加工食品,常吃天然的青菜,水果,豆類,米食。

第二要注意: 素食中,蛋白質的攝取,一定要配對進行。因為所有的天然素食,都是不完全蛋白質。要是經過配對,會轉換成比肉類更優良的完全蛋白質,幫助身体活得健康長壽。

例如: {豆類+穀類} ,{豆類+穀類+麵食類},{奶類+麵食類}。
這配對的 { } 內的東西,一定要在同一餐中,一起吃下去。

為什麼呢?例如:黃豆有很高營養,但缺乏甲硫胺基酸。互補為芝麻。吃純素的人,一大杯500cc的豆漿,只須要配合七顆芝麻即足夠了。那只是一小口燒餅上的芝麻而已。多吃的會增加身体負擔。

(注意:有吃蛋吃肉的人,不要用互補式的吃法。由蛋肉類取得的蛋白質,通常已超過你每日所需量。過量營養,是造成一切現代病的病因。)

在人類的文明裏,凡是這樣正確吃主食的民族,都能存活下來。因為古時新鮮肉類,難以取得、保存,所以素食蛋白質,必須佔人類飲食的大部分。

民族正確飲食的例子:

吃豆腐配飯{豆類+穀類}的漢民族。
吃味噌湯配飯{豆類+穀類},豆皮壽司{豆類+穀類}的日本人。
吃麻醬麵{豆穀類+麵食類},豆漿燒餅油條{豆類+穀類+麵食類}的中國北方人。
吃咖哩豆子飯{豆類+穀類}的印度人、豆子飯{豆類+穀類}非洲人。
吃比薩{奶類+麵食類}、義大麵{奶類+麵食類}的義大利人。
吃牛奶餅乾{奶類+麵食類},吃奶油麵包{奶類+麵食類},起司三明治{奶類+麵食類}的西方人…等等。

另外,玉米與青豆是絕配,可以互補。玉米缺乏離胺酸(以玉米為主食,會產生癩皮病),青豆含離胺酸。所以在中西文化中,常常見到玉米、青豆、胡蘿蔔在一起所煮的炒飯,或肉邊配菜。因為它的高營養價值,這也是最常見的冷凍蔬菜。

吃東西是一門學問。吃素更應該學習看書,了解如何吃素,才是正確的,而不是一味的吃醬瓜(加工食品)、麵筋(加工的100%蛋白質)。或是注重口味,常常吃外面餐館(大部分是加工食品)。或是以為吃素的人須要多一點營養,可以大吃補品(如營養食品,或高度加工的奶類、起司等,或吃過量的豆類種子類,沈積過多蛋白質),造成身体負荷過重,排毒不易,提早駕鶴西歸。

第八條守則:要運動

最好的運動是散步。
歐美研究指出,每天散步一個小時,可以減低90%直腸癌的機率發生。
運動可以幫助身體代謝,不便秘。如果不想得癌症,就要動。
世界上,沒有心臟癌。因為心臟時時都在動。若器官一直在用,則不會生病。 鯊魚終其一生,沒有靜止的一刻。它也是地球上,不會得癌的罕見動物。

建議更年期以後的婦女,運動下腹部,(例如搖搖呼拉圈)。較不容易得子宮癌。另外,婦女月經來的,如果產生經痛,還是要稍動一動,讓經血流出。不可完全靜止。經血不動,會產生倒流,久而久之,會病變成瘤。

第九條守則: 不便秘,不忍尿

便秘、忍尿,就是使毒素累積,無法排除。
如果正常的吃喝,而不能每天正常的大小便的人,不用再說,一定能比別人更早落葉歸根的。

結論

總之,今日的世界,要善能養生的人,必須克制食慾。

首先,不要迷信好味道。要了解,正常的食物味道不錯,但是味道的範疇,不可能差別太大的。在家裏你用真材實料用心去煮,沒有那麼好吃的話,在外面不應該會變得太好吃。在以前的時代,沒有那麼好吃的東西,到今天,更不應該變好吃了。

再來,要知道什麼是原味。你要煮菜,應該立願做頂級的廚師,挑戰自己,煮出好原味來,絕不在生食肉品內,或在烹調中,添加化學物品,來增進不真實的鮮味與色澤。

然後,請幫助自已與大眾,活得健康長壽。今日健康長壽之道,有很大部分,是靠一個人對環境與食品的認識。對這方面的無知與天真,可以奪去你的健康與生命。做一個有良心的廚師,肩負大眾健康的巨責,尤其要常常吸收這方面的知識。
(謝謝jJennifer Wang師姐轉寄此文章)

Friday, October 07, 2005

鎮定不亂

福氣,總降臨於鎮定不亂的人

人擠,更危險;

哭,人更慌;

怨天尤人,沒有希望、更沒幫助!

靜下心來,想想對策吧!

在上帝未宣判我們死刑時,我們絕不能「先判自己死刑」啊!

人在無助時,絕不能慌張而亂了手腳;

「鎮定」常是救自己一命的不二法門!

慌亂、哀嚎、哭泣、歇斯底里.....多半於事無補,而且越來越糟;

從容不迫,心定而謀,才能以智慧突圍!

其實,人在被逼到絕境時,依然有活過來的機會!

因為,「幸運」總是垂青於勇敢力行的人;

「福氣」,總是降臨於鎮定不亂的人!

「工作越忙,心要越輕鬆;」「環境越亂,心要越鎮定。」

「先把自己照顧好,凡事樂觀不煩惱。」

十句話讓你體悟人生

1. 愛一個人而那個人不愛你是很讓人難受的,但更痛苦的是,愛一個人,卻永遠都沒勇氣告訴他。

2. 生命中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遇到了一個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但你卻到了最後才發現,一切都太遲了,你無力回天,只好任其隨風而逝。

3. 最好的朋友是你們靜坐在游廊上,一句話也不說,當你們各自走開的時候,仍感到你們經歷了一場十分精彩的對話。

4. 當我們失去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曾經擁有。

5. 只需一分鐘就可以碰到一個人,一小時喜歡上一個人,一天愛上一個人,但需要花盡一生的時間去忘掉一個人。

6. 不要追求外表,它會騙人。不要追求財富,它會消失。追求一個能經常讓你微笑的人吧,因為微笑會讓你灰暗的世界豁然開朗、陽光明媚

7. 夢自己想夢的,做自己想做的,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機會不會再來

8. 一句無心的話也許會點燃糾紛,一句殘酷的話也許會毀掉生命,一句及時的話也許會消釋緊張,一句知心的話也許會愈合傷口、挽救他人。

9. 最快樂的人所擁有的一切東西并不都是最好的,但他們會充分享受自己已有的東西。

10. 愛情是以微笑開始,以吻生長,以淚結束。你出生的時候,你哭著,周圍的人笑著﹔在生命的盡頭,你笑著,而周圍的人在哭著。

【心得感想】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都是需要去珍惜、去營造的,而親情是打從你一生下來就擁有的一種情感;友情則須自己慢慢去培養~多多接近人群;愛情就不是說想要就能得到,必須要兩情相悅並且能夠珍惜彼此能在一起的時光,這樣這段感情才會長久。

給自己掌聲

給自己掌聲很多時候,人大多是孤軍奮戰的

孤獨是人的天性,也是成長蛻變的過程

一路走來坎坷不斷,成功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然而堅持的是,自己的信念,無人能懂...

就算是天下人皆不理,你依然抬首闊步,勇往直前...

因為你知道,這是一條你自己決定要走的路

挫敗與孤獨,本是成就的基石,一磚一石,才能紮實非凡

從很多的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

我們驚覺,成功是沒有捷徑的,無法僥倖,更沒偶然

簡單的一件事,重複做一千次、一萬次、一億次

就會從熟悉、熟練、專業而到非凡,更能達到無人可及...

有人會說『高處不勝寒』,那是經不起風雪考驗

因為在內心的掙扎與外在的考驗

就像真金不怕烈火,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在超凡入聖的定義裡,你會領悟...

原來『給自己掌聲是最大的堅持動力』

【心得感想】
人往往都需要別人的認可與認同,但常常會忽略了,在讓別人認同之前自己要先認同自己不是嗎?

車票

車票

文/李家同

我從小就怕過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不久,就被母親遺棄了。每到母親節,我就會感到不自然,因為母親節前後,電視節目全是歌頌母愛的歌,電台更是如此,即使做個餅乾廣告,也都是母親節的歌。對我而言,每一首這種歌曲都是消受不了的。

我生下一個多月,就被人在新竹火車站發現了我,車站附近的警察們慌作一團地替我餵奶,這些大男生找到一位會餵奶的婦人,要不是她,我恐怕早已哭出病來了。等到我吃飽了奶,安祥睡去,這些警察伯伯輕手輕腳地將我送到了新竹縣寶山鄉的德蘭中心,讓那些成天笑嘻嘻的天主教修女傷腦筋。

我沒有見過我的母親,小時候只知道修女們帶我長大,晚上,其他的大哥哥、大姊姊都要唸書,我無事可做,只好纏著修女,她們進聖堂唸晚課,我跟著進去,有時鑽進了祭台下面玩耍,有時對著在祈禱的修女們做鬼臉,更常常靠著修女睡著了,好心的修女會不等晚課吟完,就先將我抱上樓去睡覺,我一直懷疑她們喜歡我,是因為我給她們一個溜出聖堂的大好機會。

我們雖然都是家遭變故的孩子,可是大多數都仍有家,過年、過節叔叔伯伯甚至兄長都會來接,只有我,連家在那裡,都不知道。也就因為如此,修女們對我們這些真正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特別好,總不准其他孩子欺侮我們。我從小功課不錯,修女們更是找了一大批義工來做我的家教。屈指算來,做過我家教的人真是不少,他們都是交大、清大的研究生和教授,工研院、園區內廠商的工程師。

教我理化的老師,當年是博士班學生,現在已是副教授了,教我英文的,根本就是位正教授,難怪我從小英文就很好了。修女也壓迫我學琴,小學四年級,我已擔任聖堂的電風琴手,彌撒中,由我負責彈琴,由於我在教會裡所受的薰陶,所以我的口齒比較清晰,在學校裡,我常常參加演講比賽,有一次還擔任畢業生致答詞的代表,可是我從來不在慶祝母親節的節目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我雖然喜歡彈琴,可是永遠有一個禁忌,我不能彈母親節的歌。我想除非有人強迫我彈,否則我絕不會自已去彈的。我有時也會想,我的母親究竟是誰?看了小說以後,我猜自己是個私生子。爸爸始亂終棄,年輕的媽媽只好將我遺棄了。

大概因為我天資不錯,再加上那些熱心家教的義務幫忙,我順利地考上了新竹省中,大學聯招也考上了成功大學土木系。在大學的時候,我靠工讀完成了學業,帶我長大的孫修女有時會來看我,我的那些大老粗型的男同學,一看到她,馬上變得文雅得不得了。

很多同學知道我的身世以後都會安慰我,說我是修女們帶大的,怪不得我的氣質很好。

畢業那天,別人都有爸爸媽媽來,我的惟一親人是孫修女,我們的系主任還特別和她照像。服役期間,我回德蘭中心玩,這次孫修女忽然要和我談一件嚴肅的事,她從一個抽屜裡拿出一個信封,請我看看信封的內容。信封裡有二張車票,孫修女告訴我,當警察送我來的時候,我的衣服裡塞了這兩張車票,顯然是我的母親用這些車票從她住的地方到新竹車站的,一張公車票從南部的一個地方到屏東市。另一張火車票是從屏東到新竹,這是一張慢車票,我立刻明白我的母親應該不是有錢人。

孫修女告訴我,她們通常並不喜歡去找出棄嬰的過去身世,因此她們一直保留了這兩張車票,等我長大了再說,她們觀察我很久,最後的結論是我很理智,應該有能力處理這件事了。她們曾經去過這個小城,發現小城人極少,如果我真要找出我的親人,應該不是難事。

我一直想和我的父母見一次面,可是現在拿了這兩張車票,我卻猶豫不決了。我現在活得好好的,有大學文憑,甚至也有一位快要談論終生大事的女朋友,為什麼我要走回過去,去尋找一個完全陌生的過去?何況十有八九,找到的恐怕是不愉快的事實。孫修女卻仍鼓勵我去,她認為我已有光明的前途,沒有理由讓我的身世之謎永遠成為心頭的陰影,她一直勸我要有最壞的打算,既使發現的事實不愉快,應該不至於動搖我對自己前途的信心。

我終於去了。這個我過去從未聽過的小城,是個山城,從屏東市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公車,才能到達。雖是南部,因為是冬天,總有點山上特有的涼意,小城的確小,只有一條馬路、一兩家雜貨店、一家派出所、一家鎮公所、一所國民小學、一所國民中學,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在派出所和鎮公所裡來來回回地跑,終於讓我找到了兩筆與我似乎有關的資料,第一筆是一個小男孩的出生資料,第二個是這小男生家人來申報遺失的資料,遺失就在我被遺棄的第二天,出生在一個多月以前。據修女們的記錄,我被發現在新竹車站時,只有一個多月大。

看來我找到我的出生資料了。問題是:我的父母都已去世了,母親幾個月以前去世的。

我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早已離開小城,不知何處去了。畢竟這個小城,誰都認識誰,派出所的一位老警員告訴我,我的媽媽一直在那所國中裡做工友,他馬上帶我去看國中的校長。

校長是位女士,非常熱忱地歡迎我。她說的確我的媽媽一輩子在這裡做工友,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太太,我的爸爸非常懶,別的男人都去城裡找工作,只有他不肯走,在小城做些零工,小城根本沒有什麼零工可做,因此他一輩子靠我的媽媽做工友過活。因為不做事,心情也就不好,只好借酒澆愁,喝醉了,有時打我的媽媽,有時打我的哥哥。事後雖然有些後悔,但積習難改,媽媽和哥哥被鬧了一輩子,哥哥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後,索性離家出走,從此沒有回來。這位老媽媽的確有過第二位兒子,可是一個月大以後,神秘地失蹤了。

校長問了我很多事,我一一據實以告,當她知道我在北部的孤兒院長大以後,她忽然激動了起來,在櫃子裡找出了一個大信封,這個大信封是我母親去世以後,在她枕邊發現的,校長認為裡面的東西一定有意義,決定留了下來,等他的親人來領。

我以顫抖的手,打開了這個信封,發現裡面全是車票,一套一套從這個南部小城到新竹縣寶山鄉的來回車票,全部都保存得好好的。校長告訴我,每半年我的母親會到北部去看一位親戚,大家都不知道這親戚是誰,只感到她回來的時候心情就會很好。母親晚年信了佛教,她最得意的事是說服了一些信佛教的有錢人,湊足了一百萬台幣,捐給天主教辦的孤兒院,捐贈的那一天,她也親自去了。

我想起來了,有一次一輛大型遊覽車帶來了一批南部到北部來進香的善男信女。他們帶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捐給我們德蘭中心。修女們感激之餘,召集所有的小孩子和他們合影,我正在打籃球,也被抓來,老大不情願地和大家照了一張像,現在我居然在信封裡找到了這張照片,我也請人家認出我的母親,她和我站得不遠。更使我感動的是我畢業那一年的畢業紀念冊,有一頁被影印了以後放在信封裡,那是我們班上同學戴方帽子的一頁,我也在其中。

我的媽媽,雖然遺棄了我,仍然一直來看我,她甚至可能也參加了我大學的畢業典禮。校長的聲音非常平靜,她說︰「你應該感謝你的母視,她遺棄了你,是為了替你找一個更好生活環境,你如留在這裡,最多只是國中畢業以後去城裡做工,我們這裡幾乎很少人能進高中的。弄得不好,你吃不消你爸爸的每天打罵,說不定也會像你哥哥那樣離家出走,一去不返。」校長索性找了其他的老師來,告訴了他們有關我的故事,大家都恭喜我能從國立大學畢業,有一位老師說,他們這裡從來沒有學生可以考取國立大學的。

我忽然有一個衝動,我問校長校內有沒有鋼琴,她說她們的鋼琴不是很好的,可是電風琴卻是全新的。我打開了琴蓋,對著窗外的冬日夕陽,我一首一首地彈母親節的歌,我要讓人知道,我雖然在孤兒院長大,可是我不是孤兒。因為我一直有那些好心而又有教的修女們,像母親一般地將我撫養長大,我難道不該將她們看成自己的親母親嗎?更何況,我的生母一直在關心我,是她的果斷和犧牲,使我能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光明的前途。

我的禁忌消失了,我不僅可以彈所有母親節歌曲,我還能輕輕地唱,校長和老師們也跟著我唱,琴聲傳出了校園,山谷裡一定充滿了我的琴聲,在夕陽裡,小城的居民們一會問,為什麼今天有人要彈母親節的歌?對我而言,今天是母親節,這個塞滿車票的信封,使我從此以後,再也不怕過母親節了..

尼泊爾的啤酒

尼泊爾的啤酒

文/吉田直哉

我曾經在電視台製作節目,有一次為了拍攝節目走訪尼泊爾的山區。攝影隊來到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村落,村落裡不但沒水沒電,連車子可以行走的道路都沒有,他們雇用十五個腳伕幫忙抬道具,帶著簡單的行李上山,其餘的東西必須捨棄。

在崎嶇的山區辛苦的進行拍攝工作,每個人都累得滿頭大汗,這時候,她們看到 一條小溪,溪水清澈透明,冰涼舒服;聽到潺潺水聲,第一個閃過腦際的念頭是---- 把啤酒放在溪水裡冰凍,喝起來那種透心涼的感覺。

可是啤酒在哪裡?當初在加利可德,也就是道路的終點站,大家討論的結果決定帶著昂貴的威士忌上山,又便宜又笨重的啤酒早已經被他們捨棄了。

村子裡一個名叫契多利的少年透過翻譯告訴他們:「我願意到加利可德幫你們買啤酒。」他們又驚又喜,可是路程實在太遠了,心裡有點猶豫。少年說:「沒關係,我走得很快,天黑以前一定回來。」

契多利帶著錢和小帆布袋上路;果然在夜幕低垂時,他在眾人的鼓掌聲中帶著五瓶啤酒回來了。

隔天契多利問他們:「還想不想喝啤酒?」昨天晚上那幾瓶啤酒的滋味還縈繞在腦際,可是實在不忍心再勞動這個小孩。

契多利很熱心的說:「今天是星期六,明天星期日也不用上課,我可以幫你們買 一打。」一打啤酒的誘惑實在太大了,他們就把更多的錢和一個更大的帆布袋交給他。可是那天晚上契多利沒有回來,是不是發生什麼意外?他們擔心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向別人打聽消息的時候,村子裡的人都說:「別傻了,一個小孩忽然有了那麼多錢,他還會回來嗎?」契多利的父母住在另一座村莊,必須爬過一座山才能到達,他是寄宿在這裡讀書的。

到了晚上,他還是沒有回來,。星期一早上,他們覺得有責任去向學校老師報告,沒想到老師也說:「不用擔心了,他一定是拿著錢跑回父母家去了,不是遇到什麼危險。」

他們心裡很後悔,不該用錢引誘一個小孩子,毀了他純潔的心靈。就在那一夜,很晚很晚的時候,他們聽到一陣輕微的敲門聲。

打開門,契多利站在門外,衣服襤褸不堪,身上都是泥土,還有好幾處擦傷。他說:「加利可德只剩下一瓶啤酒,我翻過四座山到另外一個村莊去買;半路上不小心跌倒了,打破了三瓶。」

他把瓶子的碎片和找回的錢交給他們,自己則像一個做錯事的小孩低頭站在一 邊;幾個大男人掩面痛哭。他們的眼淚,除了對契多利的感動,大概愧疚、虧欠的成 分比較多。當他跋山涉水來滿足自己奢侈的慾望時,為什麼懷疑他,為什麼誤會這樣 一個善良、而又純潔可愛的心靈 ?

我深信,互相信任是人類最美麗的心境。

(靜思語:多一份感恩心,則使少一份猜疑心)

Thursday, October 06, 2005

Kicking the Worry Habit

Worry is a habit that knocks the support right out from under us. So one of the most "freeing" changes we can make in our lives is to kick the worry habit. Since most habits are learned,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ask where we learned to worry.

Ronnie was a chronic worrier who hoped he could find relief from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He said, "I was raised on worry and secondhand smoke, and I inhaled and absorbed the worry as much as I did the smoke".

Ronnie explored the often unspoken but nevertheless powerful beliefs his parents had bequeathed. The majority of them we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s that life was difficult, money was hard to come by, and God was a stern and punishing father. Ronnie learned to believe that it never rained but it poured, there was never enough to go around, and that guilt wa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prevent him from being "condemned." Is it any wonder that Ronnie became a worrier?

The only lasting antidote for chrnic worry is faith, faith in the good, faith that the Universal Mystery is for us rather than against us. If we have learned to believe in the unfortunate and hateful,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at and come to believe in goodness and love. I know it's possible because Ronnie did it, and so did I.

As Ronnie was starting to change his belief system, I gave him a little card that read, "Sometimes we have many reasons to be unhappy and not many reasons to be happy. Our task is to be unreasonably happy."

If you are plagued by the worry habit, simply becoming aware of worry when it overtakes you and deciding to affirm that life is good will set your feet firmly on the road to kicking the worry habit.

What we believe is our choice and we can suppport ourselves by choosing to be faith-filled and happy - even unreasonably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