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1, 2008

近視圖 (神奇)


不近視的人看到的是愛因斯坦

近視的人看到的是瑪麗蓮夢露。

不近視的人把眼睛眯起來也可以看到瑪麗蓮夢露。

近視的人戴眼鏡看的是愛因斯坦,取下眼鏡看到的是瑪麗蓮夢露。

你近視或是不近視,看這圖就可以看出來了。

德蘭修女說...


最美好的一天?——今天  
最簡單的事情?——犯錯
最大的阻礙?——害怕   
最嚴重的錯誤?——自暴自棄
萬惡的根源?——自私   
最好的休閒活動?——工作
最沉重的挫敗?——灰心  
最好的老師?——兒童
最優先的需要?——溝通
  
最令人快樂的事情?——幫助別人
人生最大的謎?——死亡  
人最大的缺點?——壞脾氣
最危險的人物?——說謊者 
最低劣的感覺?——怨恨
最寶貴的禮物?——寬恕  
最不可或缺的?——家庭
最短的捷徑?——直路  
最令人愉悅的感覺?——內心的平安
最幸福的保單?——微笑  
最有效的解決之道?——樂觀
最大的滿足?——完成該做的事情   
全世界最強大的力量?——父母
最大的喜樂?——擁有真正的朋友,知道有人與你同在,即便他們不一定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
世界上最美的?——愛

《賜我甘露》:2008最震撼心靈的書

德蘭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她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老伯的忘憂水

每次去爬山,總會遇到一對恩愛的老情侶。漸漸地,有點熟了!

今天在半途的涼亭休息時,湊巧,一下子,老先生夫婦也來了,一前一後,緩緩地就坐在我的對面!

禮貌性點了頭,羨慕的語氣讚嘆:「老先生。你很有福氣喔!太太很漂亮!」

老先生:「謝謝啦!我的太太是我年輕的時候,以五千元向我丈人買過來的,借用的而已!」

聽的我一頭霧水!用買的?借用的?

這時候有點嘟嘴的老太太說:「你別聽他在臭蓋!我是名正言順娶的!」

這時,納悶看著微微笑的老伯問:「太太是你娶的。怎麼說是借用的?有結婚嗎?」

老先生開懷的笑:「剛開始,我們根本都不認識。是媒人往來了好幾趟,才促成的啦!說著說著,連聲音也笑出來了!」

老先生又豁達的說:「世間的一切。都是借我們用的!我們的太太,我們的家財,我們的子孫,我們的身體,.....都是讓我們借用的!」

「有緣則來,無緣則散。」不是嗎?

世間的一切。我們只有使用權而已;談不上所有權!

「所有權」,這個名詞是永久權。其實,我們的一切,世間的一切,哪裡是我們的永久?我們的身體。頂多借我們用個100年,就要入土為安了!我們的太太。頂多也不過是讓我們牽手個6、70年,就要腮優哪哪了!這中間離婚或是意外死亡的,緣就更淺了!我們的錢財、房屋。其實也是經不起地震,火災,不肖子孫,盜賊;一個閃失、一個意外、一個無常,說不定就化為烏有了!哪裡是我們永久保有了!」

老先生又說:「其實,保有世間的一切,都是借我們用的而已;我們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這個觀念很好!因緣散了時,這樣,我們就比較不會被眼前暫時的喜怒哀樂景象給騙了,以為我們的一切永遠都是我們的,執著心重而痛苦不堪。因緣變了時,不小心失去了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健康的身體毀壞了乃至於名譽破損,....就天天悶悶不樂,走不出來。這樣是會鬧病的!不是嗎?」

「認定一切都是無常!這樣我們不就很消極了?凡事都不要去爭取了?」

老先生說「是要你隨順因緣,不去執著一切,這樣會產生煩惱的!」

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賺錢的時候賺錢。該把握的時候把喔。該行善的時候行善。凡事有個因緣,強求不得。因緣盡了時,我們要懂得放下,不要再去執著他。

其實,我們的念頭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而已!在紛紛擾擾的念頭之中,而我們習慣去抓住我們喜愛的念頭,希望他保留下來,永遠是屬於我的,結果就被綁住了!

懂得靜下來觀察我們起心動念的人方知,每一個境,都是霎那霎那在變化,緣淡的一霎那就過去了,因緣而合和。只是,終究會有因緣盡了分離的時候!

被念頭越迷惑,就會越執著,越執著的人就痛苦越久!

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誰是贏家?

最有價值的事物


最有價值的事物不是眼睛能夠看到的事物

在從紐約到波士頓的火車上,我發現我隔壁座的老先生是位盲人。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位盲人,因此我和盲人談起話來,一點困難也沒有,我還弄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給他喝。

當時正值洛杉磯種族暴動的時期,我們的談話因此就談到了種族偏見的問題。老先生告訴我,他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時從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也從未和黑人上過學。到了北方念書,他有次被同學指定辦一次野餐會,他居然在請帖上註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

在南方,這句話就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的意思,當時舉班譁然,他還被系主任抓去罵了一頓。他說有時碰到黑人店員,付錢的時候,總將錢放在櫃台上,讓黑人拿去,而不肯和他的手有任何接觸。我笑著問他:「那你當然不會和黑人結婚了!」他大笑起來:「我不和他們來往,如何會和黑人結婚?說實話,我當時認為任何白人和黑人結婚都會使父母蒙辱。」

可是,他在波士頓唸研究所的時候,發生了車禍。雖然大難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麼也看不見了。他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裡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也終於能夠獨立生活了。他說:「可是我最苦惱的是,我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輔導員談我的問題,他也儘量開導我,我非常信賴他,什麼都告訴他,將他看成自己的良師益友。

有一天,那位輔導員告訴我,他本人就是位黑人。從此以後,我的偏見就慢慢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人是白人,還是黑人。對我來講,我只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至於膚色,對我已毫無意義了。車子快到波士頓,老先生說:「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多麼幸福的事!」

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兩人親切地擁抱。我赫然發現他太太是一位滿頭銀髮的黑人。我這才發現,我視力良好,因此我偏見猶在,多麼不幸的事!

這是個好故事,這讓我想起讀過的小王子...

小王子的狐狸送給小王子的秘密是:
"最有價值的事物不是眼睛能夠看到的事物,你必須要用你的心去感受."
聽到,看到的,都不能盡信,用心去感受,去思考....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兔兔毛的故事


文/王理書(《養出有力量的孩子》作者;心理諮商碩士)

這一個月來,家裡點播率最高的故事是:「兔兔毛的故事」。故事是中秋節當日我說的,在中秋節黃昏,看著月亮淡淡的白月亮,女兒要求故事時,我脫口而出這故事。

有一天,小兔兔跟兔媽媽吵架,他不想要理媽媽了,所以他就跑出去,跑得很遠很遠,但他還想要再更遠,它想要離媽媽越遠越好。

於是他就對著月亮大叫:「月亮啊,月亮,請帶我到你那裡去,我想要離開我的媽媽,好遠好遠。」月亮就吹來一陣好大的風,風把兔兔帶到了月亮。

到了月亮,他們說每個動物在這裡都要工作,兔兔的工作就是作麻糬。好吃的QQ麻糬,要把米用木棍打打打,小兔兔在月亮裡,每天都在兜兜兜,作麻糬。

小兔兔一邊工作,一邊想念他的媽媽,他越來越想念,他流下眼淚,還掉了兔兔毛。這一天,兔媽媽找小兔兔找了很久了,肚子很餓,她忽然很想要吃麻糬,就去買了麻糬來吃。她才一打開麻糬,咬了一口,就發現,裡面有兔兔毛,而且,麻糬吃起來有眼淚的味道。

「這是我家小兔兔的兔兔毛,這是我家小兔兔的兔兔毛~」,「我認得,這就是我的孩子的毛。」兔媽媽覺得很感動,她抱著麻糬,還吃出兔兔眼淚的味道。

她趕快看著麻糬的包裝,上面寫著「月亮製造」,於是,兔媽媽趕快跟天上的月亮說:「月亮啊,親愛的月亮,請帶我去找我的小孩,因為我好想念他。」又是一陣大風,兔媽媽來到了月亮,看到了小兔兔,他們兩個很感動得抱在一起,他們發現好愛對方。

這時候,月亮的管理員問他們:「要一起留在月亮嗎? 在這裡,要工作,但不會生病也不會變老,還不會死去。」「還是要回到地球?地球,兔媽媽會變老會死去,兔兔會長大,然後也會變老....」我問兩個小孩,兩個小孩很堅定地,都是要回到地球。

這故事說第一次時,孩子們很寧靜的聆聽,對生老病死沒有畏懼地他們要回到地球。而很有意思的,讓他們驚喜的就是兔兔毛那一段,所以,3歲的女兒以後都要求,「我要聽兔兔毛的故事」連7歲的兒子也是。

每次說到兔兔毛時,兩個小孩都會驚喜地尖叫,很興奮,說到兔媽媽終於找到小兔兔時,兩個孩子都會歡欣鼓舞,然後跑到我懷裡來,要求抱抱,我們三個會抱在一起。每次要他們再次選擇,他們都毫不猶豫,要回到地球。

於是,這故事就這樣,滋養娛樂了我們一個月,即使講了無數次,孩子們都還充滿樂趣。彷彿,透過故事,我們一次次,重溫重逢的感動,以及相愛的喜悅。女兒還會在我講到「兔兔毛,是兔兔毛,是我孩子的兔兔毛時」,很靠近我的臉,充滿笑意地,兩張臉相對,鼻子貼鼻子。

這幾日,每天都一大早要出門上課,女兒若沉睡,我可以悄悄離開。女兒若醒來了,她就會哭:「媽媽,我不要妳去上課。」

那天,她哭哭,老公只好開著車送我出門,讓我有時間跟女兒道別,女兒要求:「我要聽兔兔毛的故事」。我有點急,或者就是心虛,漏掉了小兔兔不想理他的媽媽那一段。直接跳到兔兔在月亮工作。

女兒說:「不是!我要聽,小兔兔跟他的媽媽吵架,他不想理他的媽媽。」我恍然大悟,趕緊補說這一段。聽完故事,女兒放鬆了,然後我問她:「等一下媽媽去上課,妳要不要貼貼紙簿?」她放下固執,自我調適說:「我最喜歡貼貼紙了。」老公公告了行程:「等一下要去7-11,然後去坐火車」她歡呼:「耶!我最喜歡seven了。」

就這樣,女兒的離別,心中複雜的衝突情結,因為故事而梳理開來。原來,她心裡最難以承受的,就是對媽媽的生氣,故事讓她輕鬆地處理了對母親的生氣,而故事裡濃厚的愛,以及天地合起來幫忙的重逢巧合,都讓女兒心安。

那天下課後,我的同學也在車上,我跟她們說女兒想要聽兔兔跟媽媽吵架的故事,這樣她才能離開媽媽。女兒堅定地,指著我的鼻子說:「我要理我的媽媽。」

接下來幾天,當我再次說這故事,當故事說到,小兔兔不想理他的媽媽時,女兒總是更甜美地指著我:「我要理妳。」然後窩到我懷裡賴著窩著。

女兒有著需求媽媽,也有著獨立堅強。
需求媽媽的部份,因為完全被支持,所以,她越來越甜美。
獨立堅強的部份,因為有機會培養與磨練,所以她越來越能放手。

我知曉,靈魂有個更大的完成,這陣子,我說給女兒,好多個兔媽媽與兔兔的分離而後團圓的故事,還有另一個故事,叫做「兔媽媽掉到山裡面去了」。

好像,我正在準備著,這樣的分離與重逢,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而故事中,最充滿療癒性的部份,在於不管是兔媽媽掉到山裡,或小兔兔不想理媽媽,說的時候,我心裡是充滿信任與接納的,是充滿著愛。當我說出,小兔兔想要離開媽媽,越遠越好時,我的人格我嚇了一跳,但我存在的方式,讓那故事充滿希望。

我猜,這是療癒的關鍵,經驗的表象,以及深層擁有經驗的存在方式。透過故事中一次次的複習,女兒心裡,一次次被提醒,我們之間,濃濃的信任與愛。

Tuesday, October 28, 2008

人生不要有句號

文/趙寧

(星洲日報‧文: 顏 智芬‧ 2008/09/30 )

在趙寧的新書發表會上,有個老先生牽小孫女來,手拿一本三十幾年前,但保存得很珍貴的書──《趙寧留美記》來要簽名,並說:'我要把書傳給我的孫女,讓她的人生不管發生甚麼事,都要以趙伯伯做榜樣。

趙寧從趙致遠、趙茶房、趙老大到趙校長;從寫作、漫畫、電視到廣播節目主持人;從他和林青霞一段悶雷式的愛情、到50歲娶了25歲的太太;這老玩子永遠像個孩子,永遠保持快速的說話,跳躍的幽默,逆向的思考,他說:「人生最好不要找到,找到就是句點,句點就是完蛋!你不停地去找,這就是快樂,你一旦找到就無趣了。」

心中有愛,目中有人,耳中有歌

說趙寧是校長的身份,其實我最驚訝於他「冷笑話」之零下程度。他說:「在一場中、日、法以武藝比賽的場所,裁判放出一隻蒼蠅,觀眾只見日本人抽劍收劍的動作,蒼蠅已身首異處,大家都覺得驚奇。法國人出來,長劍刷刷兩聲,蒼蠅落在地上,還在走動,仔細一看,雙翅已去,觀眾掌聲如雷。

中國人善烹天下皆知,只見中國人出來,拿一柄菜刀,霍霍兩聲,蒼蠅疾飛如常,觀眾鴉雀無聲,還是裁判眼尖:'哇!中國人把蒼蠅的單眼皮割成雙眼皮了!」

冷笑話背後還有一層解釋:這就是中國人的哲學:與人為善。

趙寧晚婚,孩子最大的小學六年級,最小的一年級,他每次去接孩子放學,小朋友都直喚鬢髮皆白的他「趙爺爺!」他實在不願意自己和兒女之間有代溝,所以他仔細觀察孩子和同學之間的語言,發現新大陸──「冷笑話」,藉此他很快就和孩子打成一片。

「人生是平等的,有時你要蹲下,向下一代學習。人生在世要不停地做一件事,推牆和搭橋。親子之間年紀和知識不同,你要從孩子那裡瞭解他們。」

「心中有愛,目中有人,耳中有歌」是趙寧人生的座右銘,每當起風的時候,在他人生起起伏伏的緩波上,都會開滿這一種積極而浪漫奔放的小花。連最冷的笑話趙寧都認真地學起來,這便是他對自己座右銘最忠誠的實踐。

他不是老頭,他是女兒心中的巨人

有一次,趙寧帶小學4年級的女兒到一個飲料檔口,點了一杯桂圓珍珠茶,服務員是個年輕的紅髮少女,穿了三四個耳環,兩人互看都覺得不順眼。她隨便給我拿了一個不是我要的,我就不高興地說;「我點的不是這個」,她堅持說是。

「在我這個時代,顧客永遠是對的,你拿錯的給我還強詞奪理」。最後我說:「我不買可以吧!」對方還是硬嘴:「不買也可以!」

兩人鬧得非常不愉快,趙寧滿肚子氣牽女兒走了。半路上女兒說話了:「爸爸,你來買茶,沒買到,和人家吵了一架。一杯茶才25塊(約馬幣2令吉50仙),她就是給錯了,你就買下來嘛,再付25塊買一杯對的,錯的回家送給弟弟做人情,弟弟也高興,全部人也開心。但是你看現在,茶我沒喝到,你又一肚子氣,很划不來耶!」

本來他像一顆漲得鼓鼓的氣球隨亂流飛騰,女兒一句話便戳破他的氣惱,他抓女兒的手說:「走,我們回去!」女兒以為老爸的帳還沒算清楚,急說:「算了!我說說而已!」

豈知老爸硬是回到那個檔口,對紅髮女孩說:'剛才可能我點錯了,錯的那杯給我,我再買一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紅髮女孩一看老頭這樣,說:「唉!剛才一定是我錯!錯的這杯店裡請客不用錢,我再給你做一杯!」結局是喜洋洋的大圓滿。

「女兒當時說的真是人間至理,你不能因為別人的不對影響你的心情,這些我們都知道,但都做不到!你的皺紋增加了,肚皮變大了,人變老了但不見得有智慧。」趙寧說。

那一天回程的路上,女兒咪嘴掛笑,甚麼也沒說,小手牽老爸的大手,她會永遠記得這一刻,那個高大但謙和的身影。她會一直記得,這就是我爸爸,我心中的巨人。

別人的impossible,是趙茶房的 I'm possible。 「Never give up no matter how hopeless.」(不管多沒有希望都不能放棄)是電影《鐵達尼號》裡沉船後男主角對女主角講的最後一句話,趙寧一生對此此不疲,本來他教書教得好好的跑去主持電視節目,別人預言文人做節目最多3星期,但他的節目維持了7年,並得了不少金鐘獎的榮譽。

以前他在美國留學時,到名校麻省理工學院對面的餐廳做服務生,別人去讀書,他去打工,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12個小時站,泡茶、點菜、打掃清潔甚麼都做,每天如此。「快樂嗎?一點都不,但能把人生的不愉快變成快樂,這才是人尊貴的地方!我當趙茶房和趙校長其實是同一件事,精神不變,就是服務的人生觀。」

每次當你聽到趙茶房爽朗的笑聲,其實那幽默來自他腳下踩的困難、不愉快的厚黑泥。

他在美 國唸博士的最後一個階段,指導老師突然中風病倒,當時沒有所謂的個人電腦,他找不到指導老師,一併連他的論文也不知所蹤,這件事把他從最高那層樓往下摔。

「當時我的同學都回去台灣,飛黃騰達做大官、教授,我又在報上寫『趙寧留美記』的專欄,全台灣都知道此人在美國讀博士,拿不到學位實在無言見 江東父老啊!」

當時零下20度的北密西根州,只剩黑白灰,那是他人生的冰河期,硬頭皮駕駛破冰船,撞擊那頑強厚積的冰層,重寫論文的第一個字,每天要開一個半小時的車去圖書館找資料,連心中的沮喪都只能凍結在無言的沉默裡。

媽媽至今是83歲健康的老太太,我記得很清楚,她寫了一個東西給我「哭泣不但不能夠減少昨日的哀傷,只能消除你明天前進的力量。」我在一面牆上把這話寫成一幅大字,告訴我自己。」

那一年的冬天,他的博士論文最終完成,但也就在那一年他的書也出得最多。

「我才發現人在最沮喪的時候,也是儲存能量的時候,李安的成功不是他到台灣來,而是他失業的那6年,每天靠太太在外面工作賺錢,他拼命吸收美國的文化,博覽群籍。這像美國的五大湖,有智慧的老先生特別喜歡在冰湖釣魚,因為他知道結冰的湖下,魚最肥。

「人生的過程像坐電梯一樣,降到最底下無路可去便自然往上走,不相信你試試看」,這是一個工友告訴趙寧的。

桃花源在你心裡

籃球場上的趙寧一直都是英姿勃發的,多年來他在師大任教時一直是老馬籃球隊(老師組成的團體)的隊長,後來接任佛光大學校長一職,他更以 一場籃球賽作為獨特的接任儀式。但誰也不會想到籃球場上,曾經有一位又瘦又小又自卑的小男生,不管在球場上多麼落力地跑來跑去,勤守崗位,但他永遠都不會接到隊友傳球給他。

「打籃球是我從小的一個夢,但其實這又是另一個不快樂的故事,你不要看我現在又高又胖,我小時長得非常瘦小,班上坐第一排,這樣的個子打籃球就是個悲劇。」趙寧說。

三對三猜拳絕對沒有人要他,每一次他上完體育課都不需要去洗手,因為不管球怎麼傳來傳去,就是不會把球傳給他。「但我還是照樣在球場上跑來跑去,雖然知道自己在不在場都無所謂。」

「我喜歡就沒有放棄!一直去做!'但不管他怎麼努力用心地打,一直都是後補球員,後來他長高了,但人也老了。」現在年紀大有甚麼好處呢?就是投球穩,十個可以進七八個,不是吹牛的,NBA還不至於如此。'他眼裡的認真閃過一下光燦。

看這位談笑風生的趙茶房,如果你問他:'你的人生快樂嗎?'他會如此告訴你:「桃花源在哪裡?紐約嗎?北京嗎?新加坡嗎?吉隆坡嗎?一直以來,大家都在不停地羨慕別人,移民來移民去,大家都在追逐一個地方只有笑容沒有眼淚。其實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是,桃花源就在你自己的心裡。」

彩虹是由雨水和陽光構成的,雨水是淚水,陽光是笑容,人生所有的美麗都不會有例外,沒有淚水,就不可能有彩虹。

心中有愛


心中有愛,目中有人,耳中有歌‏

底下是趙寧給家人的信,說來感傷, 這封趙茶房給三位稚齡遺孤的信用語簡單,郤又充滿愛憐與期待,相關文章近來傳閱己多,但閱之仍讓人感傷鼻酸。

趙寧給家人的信

茵茵要好好照顧自己。要堅強,孩子都要靠你了。元元要幫媽媽,護弟弟。佑佑不可懦弱,控制情緒,發揮長處。小小努力用功。大家都心地柔軟善良。爸爸50歲才成家,你們都是老天爺給我的恩典,我感激不盡...。

我比茵茵大26歲,比元元大50歲,比佑佑大52歲,比小小大55歲。先走許多年是必然的。無論我在何處,只要向上看,無論是雲,星,日,月,夜,我ㄧ定在那裡努力的護佑你們,祝福你們平安健康快樂。

人生的聚散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不要太悲傷。你們懷憂喪志,我會生谷鬼氣(粵語生氣),別忘了,我是「談笑風生趙茶房」哦!

常帶孩子去看看奶奶,她心中永遠在念著兒孫輩 ,遇事,與靖、欣、怡、健打個商量,不要獨自發愁。你們的快樂,是我最大的安慰。

向上!向前!向善!加油!加油!加油!心中有愛,目中有人,耳中有歌嘍!

時光的河入海流,終於我們分頭走,沒有那個港口,是永遠的停留,腦海之中有一個鳳凰花開的路口,有我最珍惜的好朋友,茵茵元元,小小和佑佑!

I Love You!very very very much. Bye-bye & take care of your self please……

爸ㄅㄚˇ爸ㄅㄚˊ

分床、分房、分居

◎ 劉墉

『 沒有天生理想的伴侶,只有逐漸變為理想的伴侶 』

一家人去多倫多旅行。由於是四個人,所以要求旅館安排兩間相鄰,又「有門相通」的房間。

旅館櫃台小姐說:「啊!找到了,不過一間是兩個小床,一間是一個大床,公公帶孫女各睡一個小床,你們夫妻只好睡一個大床了。」

笑笑:「對不起!行嗎?」

「當然行,為什麼說對不起呢?」我好奇地問。

「噢!你們不在乎就成了。」小姐把鑰匙交給我:「因為很多夫妻是不願意同床睡覺的。」

「真的啊!」「是啊!」小姐笑得很有意思:「你不知道嗎?愈是有錢人,愈會分床睡;再有錢,他們就分房睡了。」

「如果更有錢呢?」我促狹地問。

「就離婚了!」

● 在紐約,我常去長島的一個大植物園玩,那植物園本來是位富豪的家,占地四百多英畝,除了有各式各樣的花房、花圃、游泳池,還有一棟像古堡的豪宅CoeHall。

豪宅定時開放,並有導遊解說。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裡面寬敞客廳和書房,卻是當年男女主人的臥室。

臥室是分開的,各占據古堡二樓的一角。

記得導遊在解說時,有遊客問:「他們為什麼距離這麼遠?好像不常在一起的樣子。」

導遊一笑:「是啊!你不知道嗎?那時候,中午以前,女主人是不出現的。她在自己的臥室裡用早餐、化妝、穿衣服。」

接著在腰際比了比:「那時候貴族女人都穿束身的衣服,一定要由女僕幫忙,把腰束好,才能下樓。因為這麼麻煩,所以男女主人的臥室不得不分開,免得彼此不方便。」

●在《新新聞》上看到劉黎兒的文章〈親愛的,我也要有自己的荷包〉。

文章寫日本年輕一代,不再像老一輩,夫妻共用一個帳戶,如今百分之四十的家庭是「兩個荷包」;收入較高的夫妻,夫妻分帳的甚至高達一半。

這是因為女人經濟比較獨立,兩人各有各的價值觀,以及對婚姻的不確定感,在結合的同時,也要保持分手的自由。其中一段寫得很妙--

「其實不僅是荷包,連床或臥室也都是兩個,像宮本說:『我不喜歡和妻子在同一房間睡覺,我睡前喜歡看書,看DVD,想要有點自由,如果真的持續同床,我們早就離婚了』

他這話讓我想起一個當空中飛人」的朋友。

雖然丈夫半年在台、半年在美,兩夫妻卻更恩愛,好幾次被朋友撞見,兩口子拉著手在街上走。

「我啊!幸虧半年不在家,要不然,早跟不上時代了。」

有一天,那丈夫對我說! 看我不解,他補充:「我不在家的時候,因為一個人,晚上總是坐在床上看書,想到事情,就跳下床打電腦、上網,你想想,如果在家,行嗎?我跳下床,能不吵到她?我看書,能不影響她嗎?」

得意地笑笑:「所以,我今天事業的成功,得感謝這種生活方式,使我能不斷充實。

我今天的婚姻成功,也得感謝這種生活方式,使我們兩口子總能小別勝新婚。」

他這番話,我早有感觸。

因為自從前年搬家,房子大些,使我的岳父岳母能各有各的房間,他們就變得更恩愛了。過去,岳母總怨岳父愛整夜聽收音機,有一回廣播劇裡的人大喊:「失火了!失火了!」甚至把她驚醒,跳下床往外跑。

而今好了,一個睡樓上,一個住樓下,各有各的空間、各有各的浴室,甚至各有各的收藏與擺飾。每天看他們早上相遇,彼此都好像眼睛一亮。

梁實秋與韓菁青在世時也一樣,那時候他們住忠孝東路的一棟大房子。

兩人的臥室一北一南,中間是客廳和書房。

記得我好奇地問哪有夫妻不同臥室的?

梁教授一笑:「她啊!不過中午不起,不到夜裡兩點不睡,我則是天不亮就起。

現在分開睡多好?早上她睡覺。安安靜靜,我可以專心寫作;晚上我早早睡了,她正好約朋友吃消夜、聊天。」

我開玩笑地問:「如果她要您一塊兒吃消夜,怎麼辦?您去還是不去?」

「去!去!當然去!」梁教授大笑了起來:「我接著請她那票夜貓子朋友吃早點。」

常覺得人生好像日出與日落,怎麼昇起,就怎麼落下。

想想,小時候我們獨自睡一個小床,後來交了朋友、談了戀愛,沒結婚(同居)前還是一個人睡,只是常常約會。

然後,我們成了家,睡在一張床,火旺的時候,總做愛做的事,做完了,就相擁著睡去。

漸漸地,火消了。彼此在婚前的個性,逐漸不再隱藏。

男人老了,攝護腺肥大,愈來愈愛夜裡起床;偏偏女人也到更年期,睡不實,一點動靜就會驚醒。

於是有些夫妻,就分床,甚至分房了,回復到年輕時約會的樣子。

再過許多年,太陽落到地平線,一個人先走了,獨自去睡他那張冷冷的床;沒走的這個,若不再婚,也回到單身的歲月。

就算不分床、不分房,又有哪對夫妻,能不終於分居?

只是不知,來生會不會像是另一個天明,讓我們重來一遍……

Monday, October 27, 2008

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一個在佛前守侯的精靈。有一天在看明鏡裡的塵世的時候,她看見了一個男子,一身深藍色的長衣,在街市上平靜的站著,孤獨而高傲。精靈一下子被打動了。她指著那個男子對佛說,佛,你可以滿足我一個願望嗎?

佛微笑著,看看手中的花,對她說,你要什麼?

精靈說,我要去陪伴那個男人。

佛依然微笑,他問精靈,你知道什麼是陪伴嗎?精靈有些疑惑。

佛繼續說,陪伴,就是把你的生命永遠地融進那個人的生命裡。

精靈彷彿有些明白。

可是,佛說,你是精靈,他是人,他不過只有100年的壽命,你卻永生不死。

精靈有些慌張,問佛,那我要怎樣才能有和他一樣的生命呢?

佛說,你要變成人,你要經歷紅塵。

精靈說,那麼,你把我放到紅塵裡吧。

佛說,紅塵苦。

精靈說,可是紅塵有他。

佛說,紅塵是海,你不會水性。

精靈說,我會攀著自己的心。

佛知道精靈的堅決,於是對她說,紅塵苦,我可以給你三樣東西:

一是美麗,

一是財富,

一是聰明。

三樣你只能選其一,第一次,你要什麼?

精靈看了看明鏡,說,我要美麗。

佛揮了揮衣袖,對精靈說,你去吧。

精靈於是化成了一個美麗的女子。 可是除了美麗,她一無所有。

她成了青樓中一個命苦的妓女,彈著琴,坐在人前凝視著那雙眼睛。

那個男子依然一無所有。 他沒有錢,他只能遠遠的坐著聽女子的琴。 女子固執的把自己頭上的青絲拋給他,他捧在手心。 女子被一個高官看中,要納為小妾,女子不允。 女子憂傷的看著那個男人,把一把剪刀刺進自己的心懷。

女子重新變成精靈,佛問她,第二次,你要什麼 ?

精靈說,我要財富。

佛依然揮了揮衣袖。

精靈於是變成了一個富豪的女兒,應有盡有,偏偏沒有愛情。

女子依然固執的愛著那個男人,甚至把她所有的東西都和男人分享。 可是他發現男人看她的眼睛始終是冰冷的, 在他的眼睛裡女子只是一個全身充滿銅臭的雌性。 他揮霍著她的錢,同時也揮霍了她的感情。

男人對女子說,你有太多錢了,所以你注定無法失去,你也無法擁有感情。 女子痛苦著把一把刀刺進自己的胸懷。

女子重新變成精靈。這一次,她對佛說,我要聰明。

佛於是把她變成一個聰明萬分的女子,重新在紅塵裡陪伴她的男人。

女子實在太聰明了,所有的一切都用精確的方程式來計算著, 她用自己的聰明去接近那個男人,擁有那個男人, 甚至算計著那個男人。

可是女子發現那個男人看她的眼神始終是結冰的,甚至有仇恨。

女子哭著問他為什麼,他說,你實在太聰明了, 我不過是你手上的一個數字,任憑你把我拉進隨便一個方程式。 你對我只有佔有,沒有感情。

後來男子投身戰爭,在一個敵人的刀下,血流一地。 悲傷欲絕的女子選擇了以死追隨,女子再次成為精靈。

這次,佛還沒有開口,精靈就已經落淚了。

佛驚異的發現精靈有了感情。

佛說,佛只能給你最後一樣東西了,你要什麼?

精靈閃動著淚光,對佛說,我什麼也不要,我只要他愛我,永遠愛我。

佛不語,佛揮揮衣袖, 這一次女子看著那個男溫柔的把自己抱進懷裡, 疼惜的吻了吻她帶著淚花的眼睛。女子驚異的發現她變成了那個男人的女兒,被他疼愛一生一世。

Friday, October 24, 2008

改變想法

HAPPY FRIDAY!

當你改變想法,世界也就跟著變了。

窮秀才『小六子』十年寒窗苦讀,今年終於要進京趕考。

有一天小六子突然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三幅畫....

第一幅畫是一棵樹長在牆上
第二幅畫是一個人穿著簑衣拿著傘
第三幅畫是他和隔壁的阿花兩人脫光衣服,背對背躺在床上。

小六子不知這個夢有何徵兆?於是就去請廟口的相士解夢─

相士曰:你可以不用去進京趕考了,去了也是白跑一趟。

小六子:為什麼?

相士曰:第一幅畫,樹不長在地上卻長在牆上,所以這棵樹必死了。

第二幅畫,一個人穿著簑衣拿著傘,此行你去不是多此一舉嗎?

第三幅畫,你和隔壁的阿花兩人脫光衣服,背對背躺在床上,表示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你這次進京趕考兇多吉少,考也是白考,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於是小六子很鬱卒的回去,路上剛好遇到阿花,阿花問小六子為何愁眉苦臉,小六子先是猶豫了一下,還是把剛剛相士告訴它的話講給她聽,但是阿花聽完,很興奮的告訴小六子說:你不要聽相士鬼扯蛋,你趕快去考,有考必中,而且成就非同小可。

小六子:為什麼?

阿花說:第一幅畫,樹長在牆上,表示此行你去,必定『高種﹝中﹞』。

第二幅畫,一個人穿著簑衣拿著傘,表示冠上加蓋,暗示你往後會飛黃騰達。

小六子:那第三幅畫代表什麼?

阿花面帶羞怯地說:衣服脫光了,背對著背,表示該是你『翻身的時候了』。

Change your thought and you change the world.
當你改變想法,世界也就跟著變了......記著這句話喔!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再見, 我要辭職去旅行

辦公室裡有一個小女生最近決定辭職去義大利自助旅行一個月,為了準備這趟旅行,她認真工作了一年,等到存足了旅費,毫不考慮地立即行動走人。

就這樣丟掉工作,不覺得可惜嗎?

「回來再找啊!」她似乎一點也不擔心,前年,, 她也曾經辭職到德國和奧地利自助旅行,對她而言,這回只是故技重施。

每次聽到有人辭職去旅行,心裡總是免不了一陣讚嘆:「哇塞! 好帥啊!」

很多老一輩的人會感嘆,這一代的年輕人對工作沒什麼常性,動不動就辭職,對工作不夠投入,但是這個小女生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且,對於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

美國自然生態作家理察柏德(Richard Bode)講過的一句話: 「隨性地工作,快樂地死,我把它視為一種必要的道德」。柏德在年過50之餘,從美國東岸紐約曼哈頓的辦公大樓「出走」,到西岸密拉馬海邊獨居,進行一趙追尋真我之旅,他的著作之一"海濱浪行"被人視為現代版的"湖濱散記"。

柏德曾說: 「我們日日夜夜的生活中渴求這種輕鬆與自由,但卻因他人一點一滴灌輸給我們的恐懼而鮮少獲得,我們害怕唱走音,害怕拍子錯誤,也害怕唱漏了音符,於是,心底的歌聲被壓住了,沒有高聲唱出,這樣的壓抑帶來的後果使我們的心靈麻痺,血肉枯萎,讓我們未老先衰」。

這段話不禁讓人思索: 人要自在地活著,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為什麼會這麼困難? 這是誰都很難回答的問題。但確定的是,生命本身就是無常的,只要今天還活著,至少可以設法爭取 "做自己"。

所以,到底「辭職去旅行好不好?」就好像「你說豬肉好吃? 還是牛肉好吃?」沒有標準答案,要不要呼吸另一種空氣,只有你才能決定,因為誰都無法為妳呼吸。

Tuesday, October 21, 2008

愈專業要愈會溝通

愈成熟的麥穗,愈懂得彎腰;愈懂得彎腰,才會愈成熟。保持謙虛和擁有成就絕對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

還不到退休年紀的資深醫生,因為醫術非常高明,許多年輕的醫生前來求教,並且主動要求投靠在他的門下。資深醫生選了其中一位年輕的醫生,留在診所內幫忙看診,兩人以師徒相稱。看診時,年輕醫生成為資深醫生得力的助手,資深醫生理所當然地是年輕醫生的導師。由於兩人合作無間,診所的病患與日俱增,聲名遠播。

為了分擔看診時愈來愈多的工作量,避免病患等太久,醫生師徒決定分開看診。病情比較輕微的患者,由年輕醫生診斷;病情比較嚴重的,師父出馬。

實行一段時間之後,指明掛號給醫生徒弟看診的病患,比例明顯增加。起初,醫生師父不以為意,心中也高興地認為:「小病都醫好了,當然不會拖延成為大病。病患減少,我也樂得輕鬆。」

直到有一天,醫生師父發現,有幾位病患的病情很嚴重,但在掛號時仍堅持要給醫生徒弟看診,對此現象百思不解。

還好醫生師徒兩人彼此信賴,相處時沒有心結,收入的分配也有一套雙方都能接受的標準制度,所以醫生師父並沒有往壞處想,也就不至於到懷疑醫生徒弟從中搞鬼、故意搶病患的地步。

老醫師的大發現

「可是,為什麼呢?」他問我:「為什麼大家不找我看診?難道他們以為我的醫術不高明嗎?不會吧!我剛剛才得到一項由醫學會頒贈的『傑出成就獎』,新聞登在報紙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到啊。吳顧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為了幫忙解開他心中的疑團,我必須到他的診所深入觀察。本來我以為有必要特別佯裝成病患,後來因為感冒也就順理成章地到他的診所就醫,順便觀察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初診掛號時,沒問題。負責掛號的小姐很客氣,並不會刻意暗示病人要掛哪一位醫生的門診。

複診掛號時,就有點學問了,我發現很多病患都從醫生師父那邊,轉到醫生徒弟的門診。這部分的問題是出在所謂的「口碑效果」,因為醫生徒弟的門診掛號人數偏多,等候診斷的時間也比較長,有些病患在等候區聊天,不但交換彼此的看診經驗,也呈現出「門庭若市」的場面,讓一些對自己病情比較沒有信心的患者趨之若鶩。

更有趣的發現是在問診的過程,我又有了新發現。醫生徒弟的經驗,雖然比較不豐富,但也就是因為他有此自知之明,所以問診時非常仔細,慢慢研究推敲,跟病患的互動溝通比較多、也比較深入。加上醫生徒弟沒有身段的問題,所以很親切、客氣,也常給病患加油打氣,「不用擔心啦!多喝水,睡眠要充足,你很快就會好起來。」諸如此類的心靈鼓勵,讓他開出的藥方,有加乘的效果。

回過來看看醫生師父這邊,情況正好相反。經驗豐富的他,看診速度很快,往往病患毋須開口多說,他就知道問題在哪裡。資深加上專業,使得他的表情顯得冷酷,彷彿對病患的苦痛漸漸麻痺,缺少同情心。整個看診的過程,明明是很專業認真的,卻容易使病患產生「漫不經心、草草了事」的誤會。

當我向醫生師父提出這些淺見時,他驚訝地張大了嘴巴,「對喔!我自己怎麼都沒有發現!」

麥穗的彎腰哲學

其實,很多具有專業素養的人士,都很容易遇到類似的問題。並不是自己故意要擺出盛氣凌人的高姿態,但卻因為地位高高在上,而令人仰之彌高,產生遙不可及的距離感。

別忘了!愈成熟的麥穗,愈懂得彎腰。或者,我們也可以來個逆向思考,愈懂得彎腰,才會愈成熟。保持謙虛和擁有成就,也許就像魚與熊掌般難以兼得,但也絕對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只要隨時提醒自己,放下專業的身段,願意誠懇和比你資淺或職務位階低的人好好溝通,擁有成就的同時,依然可以有謙虛的心胸。

換句話說,有專業素養、也很會做事,的確是成就自我的重要基礎,但溝通的技巧和友善的態度,卻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有些學識很棒的人,常被譏評為:「躲在象牙塔裡!」其中一部份的原因就是出在他們既不善於溝通、也不樂在溝通,與外界的接觸愈來愈少,他不了解別人,別人也不會懂他。

誠如「會做事、也要會做人」的道理一樣,願意溝通的態度就是一種謙虛的表現,將會令你的專業表現,更添光彩!

Monday, October 20, 2008

快樂自己找,痛苦自己尋

快樂自己找,痛苦自己尋 - 這是我在國中時朋友送給我的一句話。

也許一些特別的原因,我在那個時期是非常悲觀的,我總是被強迫著比同年紀的思想早熟,因此我的好朋友就告訴我這個道理,也許當時我必須規避一些事情所帶給我的傷害,而我也在學著讓自己堅強的過程中,明白了這個道理。

每天起床我都會給自己兩個選擇:選擇嶄新的一天;或者延續昨天的情緒。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我告訴自己沒有人必須再為昨天的傷心繼續傷心,為昨天的痛苦繼續痛苦,為昨天的傷腦筋繼續傷腦筋。昨天的事昨天的情緒,昨天已經渡過了,今天該有新的方向,新的事物,新的情緒。

有的時候我們總不免會遇到一些挫折,弄得自己不開心,情緒頗差,甚至會鑽牛角尖,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辦法跳脫出來,暫時不去想這件事,做做其他事,或者看看笑話,或者出去散散心,或者把自己忙死,讓自己沒空去理那個死胡同。 等到自己終於開心了,終於從那種陰鬱煩躁的想法轉變為樂觀開朗的態度後,再重新來回想這件煩心的事,往往那時候你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只要你樂觀得相信事情終究會解決,那麼你希望快快樂樂輕輕鬆鬆得解決,還是痛苦異常、焦急萬分、斯方踱步、血壓高漲、撕破腦袋,最後才終於把事情解決。所有的情緒都掌握在你手裡, 我選擇前者,你呢?

Sunday, October 19, 2008

母親的傷痕

文/劉墉

大概每個小孩都會問媽媽,自己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每個媽媽也就不得不編些故事,譬如說是從嘴裡吐出來的,是從包心菜裡長出來的,或是從屁股裡揪出來的。

當我小時候問母親這個題目的時候,母親的答案卻非常簡單——她只是拉開衣服,露出她的肚皮和那條六吋長的疤痕,說:「看吧!你是醫生用刀割開娘的肚子,把你抱出來的。」

雖然那疤痕紫紅紫紅,又光光亮亮的,好像只有一層薄薄的皮膚,隨時可能綻開,而讓我有點害怕,可是不知為什麼,每隔一陣就會要母親再給我看一次。然後,說:「好可怕!好可怕!」又問一句:「開刀的時候,會不會好疼?」

「當然疼,娘疼得暈過去。一個多月才能下床,所以說『兒的生日,娘的難日』,娘生你,好苦啊!」



大概因為我是這麼痛苦的「產物」,從小母親就管我管得很嚴。為了怕鄰居跟我說我不該聽的事,母親堅持要父親賣了南京東路的房子,搬到遠遠的雲和街去。又為了怕我學壞,每天傍晚我在外面玩,她一定搬個小凳子坐在門口守著,而且規定我不准跑過左邊巷口的電線桿。

她不准我吃零食,說吃多了會吃不下正餐;她往我碗裡猛塞豬肝,說以前要不是餵我豬肝,我早就病死了。又不准我躺在床上吃東西,說很多小孩都是那樣噎死的。

她還不准我騎腳踏車,說她只要看見小孩飆車,就嚇得頭疼。又說我要是學會騎車,她就管不住我了。

所以,我小時候是很孤獨的,當鄰居孩子伸著腿,用「鑽狗洞」的方式,學騎大人腳踏車的時候,我只能遠遠地看著。當別的小孩還在路燈下玩「躲貓貓」和「官兵捉強盜」的時候,我已經被叫回家洗澡了。

母親還常編些故事嚇我,譬如她總講,那拉著三輪板車,叫「酒矸通賣無」的人,會抓小孩去賣。所以千萬不能跟別的小朋友一樣,拿些破銅爛鐵給「那個人」換糖吃。她也說不能隨便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因為裡頭可能有迷藥,吃了就會被壞人拐走。她尤其愛講壞人把小孩殺死,挖空內臟,裝毒品走私,和江湖賣藝的,把小孩的皮膚刷破,再罩上熊皮,扮作狗熊的故事。

所以我小時候也是非常膽小的。



這種被嚴加看管的日子,一直到我九歲那年才改變。也不是母親的觀念改了,而是因為父親病了,她總得留在醫院照顧。家裡的外婆太老了,管不住我,舅舅又在海軍官校念書,所以那陣子我像脫韁的小馬。

下大雨的時候,我能溜下小河去抓魚;出大太陽的日子,我能在鄰人的工地外面玩沙,當別的小孩都回家睡覺的時候,我還能偷偷溜出大門,追打路燈四周盤旋的蝙蝠。直到有一天下午,母親蒼白著臉,坐三輪車回來,一聲不響地、直直地走進家門,我的玩興才過去。

我不再能出去玩,因為我要在家安慰哭得在地上打滾的母親;我得披麻帶孝,跟著她到每個長輩家去報喪。我突然長大了,不再作班上買「防癆郵票」或捐「教師節敬師金」最多的小朋友。

我要常常守著家,守著我的娘。



父親死後,母親對我更嚴厲了,但是在我做錯事,她狠狠罵我、甚至打我之後,又會很脆弱地哭,愈哭愈大聲。
然後,平復了,她會說:「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接著拉我過去,看我被打的地方,直問:「疼不疼?疼不疼?」

她可以打我,但是別人不能打我。記得當我進入初中,碰到一個愛打人的導師,總挨籐條,打得一條一條血痕,被母親發現的時候,她立刻衝去學校罵老師。老師並沒有少打我,因為他全班都打,每天都打,只有跟他補習的同學,因為考得好,可以免挨打。老師也對我母親說了好幾次:「你這孩子,功課這麼爛,再不補習,一定考不上高中。」是母親從不讓我出去補習,除了在家附近找過一個大學生,教我一陣子數學,無論別人怎麼說,她都不送我上補習班。

「就咱們娘兒倆,再出去補習半天,娘一個人,多寂寞!」母親說。



那時候,我們確實是寂寞的。

年初二晚上一場大火,燒光了我家的一切。外婆跟著舅舅、舅媽,搬去了台大宿舍。我跟著母親,住到她的老朋友家。房子燒成一片廢墟,只見幾根焦黑的柱子。燒剩下的一點值錢的東西,全被別人沒等天亮就挖走了。

母親要求父親生前服務的單位重建,因為那房子保有火險,但是公家說不行。母親說由我們自己花錢重建,公家也不同意,說有一位主管的房子要遷移,正可以利用這塊空地。親急了,花錢請人在院子裡緊急蓋了一間小草棚。草棚是用竹子和蘆葉搭成的。四周先釘上木板作牆,再把事先編好的草頂放上去。

住進去的第一天晚上,母親在房子旁邊,用小炭火爐作了紅燒肉,在記憶中,是我生命中最好吃的一餐飯。當天晚上,下起傾盆大雨,屋子裡突然漏水,我們找了各種破盆爛罐去接,又把床移來移去。還是應付不了,而且愈漏愈厲害。實在睏了,因為第二天還得上學,母親叫我先睡,用兩件雨衣蓋在我身上。雨水滴滴答答地落在雨衣上,漸漸積在凹陷的地方。

至今我都能記得,每隔一陣,母親就掀起雨衣,讓雨水流下床的嘩啦嘩啦的聲音。



經過兩年多的抗爭,父親生前服務的單位總算讓步了,要我們搬到金山街的一棟小木樓。

木樓由兩家合住,樓下姓孫,也是位寡婦,帶了兩子一女和一個女傭。女傭也是寡婦,還帶了個女兒。於是一棟小樓裡住了三個寡婦和五個孤兒。母親 和那位孫 太太處得情同手足,兩家廚房相通,也常彼此「通食」;兩家的聲息相通,也總是相互扶持。

住在小樓的那六年,留給我很多美好的記憶,也發生許多我生命中的大事——搬到小樓不久,聽說附近 胡念祖 老師教畫,我想學,雖然學費不便宜,母親還是很爽快地答應。那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正式學畫,而且三個月之後就得到了全省學生美展的教育廳長獎。拿回獎狀,母親點點頭笑笑,沒說什麼。她對我得獎,從沒表現過興奮,過去我得到三次台北市演講比賽的冠軍,母親都是如此沉默,我也習以為常。

直到高一下學期,獲得全省演講比賽第一名,由學校主任陪著,從南部凱旋歸來,母親沒到火車站接我,才使我有點悵然。

那一天下著滂沱大雨,主任為我叫了一輛三輪車回家,臨上車,他突然很不解地說:「人家的爸爸媽媽,有孩子參加比賽,都陪著去,為什麼你媽媽從不出現?連你得了大獎,都不來歡迎你?」我當時怔住了,因為我從未想過參加比賽需要母親陪;我的媽媽是老媽媽,老媽媽老了,身體不行了,本來就不必陪。但是那主任的話,傷了我的心。車在雨中行,雨水滴滴答答地打在我身前的油布帘子上。我覺得有些失落,開始想,為什麼媽媽那麼冷。

得獎之後不久,我常胸痛,去檢查,醫生說是神經痛。有一天夜裡,咳,肺裡呼嚕呼嚕地,像有痰,突然一張口,吐出一口鮮血。母親急了,端著盆子發抖,看見我一口一口吐。血止住,天也亮了,母親叫車,把我送到醫院。醫生為我照X光、檢查,接著把母親叫到隔壁房間,我聽見醫生在罵、母親在哭。

住院的日子,母親總陪在我身邊,常坐在那兒,撐不住,就倒在我床邊睡著了,我則把自己的被單拉出去,蓋在她身上。那年我十七,她已經是將六十的老人。母親老了,管我的方法也不同了,我的成績不好,她不操心;模擬考試總是榜上無名,她也不著急。甚至在我熬夜念書的時候,她會起來罵我,說考不上又怎樣?大不了自己開個畫室,畫畫、教學生。

所以,當我參加大學聯考,只填了三個美術系、一個中文系的志願時,學校老師都搖頭,說我造反,我的母親卻淡淡地說:「你愛學什麼,就學什麼,媽不管你。」母親雖不管我的功課,卻管我交女朋友。她在門前放了一支竹掃帚,說是專打壞女生。但女生跑得快,母親是小腳,追不上,所以後來她改口說:「誰來找我兒子,我不打她,打我兒子。」

她也常說些嚇唬我的話,譬如「小心某壞女生,她想吃你這童子雞。」「一交女朋友,你就一輩子都完了。」她還有一天,指著肚子說:「你知道你為什麼聰明嗎?因為媽媽很老了,才生你,從媽有你,就不跟你爹同房,你乾淨,沒吃到髒東西,所以靈慧。」

在母親嚴密的監控下,我果然沒交外面的女朋友,只交了一個,是院子裡面的,樓下孫太太在家裡開補習班的一個助理。在我休學養病的期間,母親早上一出去買菜,那女生就上樓叫我起床。



母親的戒嚴令,在大學聯考放榜的那一天突然解除了。知道我考上師大,她笑了笑,說:「你可以交女朋友了,多挑、多選,早點結婚,讓媽早點抱孫子。」她還拉著我去作了兩套西裝,只是不斷叮囑師傅,要寬寬大大,別看起來像小太保。所以我第一天穿西裝,同學都問我:「是不是你爸爸的?」

我果然開始交女友,一個個帶回家給母親相。母親很挑,不是嫌胖、嫌老、就是嫌矮。她的道理很簡單:「媽就胖、就老、就矮,你要是再娶個那樣的,有違優生的原則。」直到大二,我帶個朗誦隊隊員回家,母親才眼睛一亮。所以,大三下學期,我就帶著那女生去法院作了公證。

那次公證,母親沒說什麼,她知道媳婦是跟家裡鬧革命嫁給我的。所以她裝不知道,只是把兩個鑽石戒指偷偷塞在媳婦的手上,而後,「她」回「她」家,我回我家。直到由我舅舅出面協調,隔年又演出一場「婚禮」,家裡才真正多了那麼一個人。然後,又多了一個,而且出生一個月,就睡在了奶奶的床上。

母親很得意,她抱了孫子,每天都推著孫子去看火車。火車曾經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從小到大,我很少坐火車。但是從二十歲那年起,火車竟成為我的鄰居。

金山街的小木樓,公家又要改建,逼著我們母子遷出。樓下孫太太,因為還在職,早早就由公家安排,搬走了。房子空掉,有些附近的人,都來拆即將不用的門窗。我們不能搬,因為公家沒有安排。最後有了安排,則是長安東路鐵道邊的倉庫。那是違建區,門前沒有水溝,屋後雜草叢生,緊接著便是鐵道。基隆線的火車,隔一下就過一班,又在那裡的華山站接駁,發出驚天動地的聲響。

母親不願去,再一次演出「靜住抗爭」。只是這一次,父親生前的老同事都退休了,新一輩比較有魄力,他們動用怪手,先拆掉了小樓的半邊。樓歪了,我們不得不搬到那鐵路邊的倉庫。倉庫裡沒有廚房,只好借公廁的一角牆,搭了些石綿瓦當作廚房兼浴室。

搬去一年多,劉軒就出生了,我和妻都在中學教書,下班時總見母親一手抱著孫子,一手在廚房炒菜。我的冰箱是買來的二手貨,上面擺了一個十三吋的黑白小電視,每天吃飯,大家仰著臉看電視新聞。隔一年,他們則仰著臉看我在電視裡播新聞。

家裡的經濟改善了,一方面因為我進入中視新聞部,一方面因為《螢窗小語》的暢銷。我們常一家人坐在一起看郵撥單、寫信封、裝書、寄書。兒子小,不能寫,就負責打釘書針。母親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她很迷信,認為過去一切的厄運都是因為丈夫死,現在一切的好運都是因為孫子生。她的脾氣改了,連對家裡的黃貓都有情。她藝術的品味也提高了,以前買的衣服都很俗,現在則顯示了審美的眼光。

「別以為媽土,媽以前只是沒有心情。」母親說。

以前過年時候,母親總帶我四處送禮,求爺爺告奶奶,希望得些父親老朋友的關愛,現在則不再拜年。她說:「六十九了,人家該給我拜年了。」母親七十大壽的時候,我為她擺了三桌。這是她自五十大壽之後第一次過生日,也是她第一回接受賀壽,她說:「過完四十生日,逃到台灣;過完五十大壽,死了丈夫。過生日,過怕了。」

母親七十大壽之後半年,我離家,去了美國。

知道我去的地方下雨,母親特別去衡陽路的綢布莊,為我選料,作了一件絲棉袍,又把父親生前穿的,一件從廢墟裡翻出來的老羊皮背心補一補,交給我。上飛機,一群人來送,母親沒掉眼淚,只沈沈地說:「好好去,家裡有我,別擔心。」



再見到母親,是兩年多之後。長長的機場走廊,遠遠看見一高、一矮、一小,牽著手,拉成一串。

母親雖然是解放小腳,但走得不慢,一手牽著孫子,一手提了個很重的布包。頭髮更白了,皺紋更深了,看到我,淡淡一笑:「瞧!你兒子長高了吧?」

從那天開始,她除了由我陪著,回過三次台灣和大陸,其餘的十九年,全留在美國。雖然不是農家出身,但有了院子,她自己學會種菜。又常看鄰居的花漂亮,就偷掐人家的種子。她最喜歡種番茄、大黃瓜和金盞菊,也愛蹲在地上摘四季豆。我每天早上,拉開窗帘,總看見一個白白的頭,在綠葉間穿梭。她也依然是孫子的守護神。常在孫子看電視的時候,過去小聲提醒:「孫子啊!不要看啦!你老子要發脾氣啦!」

因為她的耳朵背,自以為小聲的說,其實很響,早傳到我的書房,於是衝出去訓兒子。每次我訓孩子,母親都阻攔,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幸虧是親生的,要不是親生,人家非說你是虐待孩子不可。」不過,跟著她又會改口:「不是親生的,都比你這親生的還疼。」

有一天,我聽見她在房間裡,對孫子現寶:「瞧!奶奶肚子上這麼長的刀痕,都是生你爸爸的時候割的,作女人,就是生孩子可憐。所以,天下沒有不疼孩子的媽。」

最妙的是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吃飯,太太開玩笑打了我一下,母親突然出手,狠狠打了孫子一記。孫子問:「奶奶為什麼打我?」「你媽打我兒子,我就打她兒子。」母親笑著說。



大家都說獨子的寡母難處,婚前,我的太太也曾經害怕。說:「有一天我們看完電影回家,看見媽坐在黑黑的屋子裡哭,不知道她會不會覺得我搶了她的兒子。」但是幾十年下來,她們卻處得比母女還親。

在我記憶中,他們婆媳雖有小摩擦,但不曾爭執。有一天,母親跟我不高興,說:「你孝順,你孝順,哪次看病不是薇薇開車?」她說的是真話。

我的妻也常說她跟婆婆在一起的日子,遠超過跟自己的親娘。母親確實是疼媳婦的,她總當著媳婦面袒護我,又背著媳婦罵我,她罵得很有技巧:「不是媽說你,也不是媽偏她,你確實不對……」當然,隨著孫女的誕生、岳父母同住,以及我工作上的忙碌,母親跟我獨處的時間愈來愈少了。

她常在我種花的時候,邁著「解放小腳」、拄著柺杖到我旁邊,小聲講:「兒啊!咱們好久沒說說私密話了。」
有一次說著說著,她哭了,說:「你知道嗎?媽心裡好寂寞。」母親確實是寂寞的。重聽,使她活在了自己的世界;漸漸不良於行,又使她常留在自己的臥房中。尤其冬天,她常一邊讀聖經,一邊看著外面的雪地嘆氣,說她要回台灣。只是那時候醫生已不准她遠行了。

吃完飯,坐在客廳看電視,母親常坐在我旁邊,大聲問電視裡說的是什麼。我為她翻譯幾句,她又會搖搖頭,說聽不懂,不如看報,回房間了。所幸有我的岳母,總湊著她的耳朵「喊」各種新聞。兩個相差二十多歲的老太太,常挽著手,過馬路,到家對面的公園去看海。

母親也常一個人坐在海邊的長椅子上看海、看人釣魚。有一次,她站到碼頭邊上,很久,有個年輕人一直守在旁邊,怕她是要尋短。

也有一次,一個人釣到條大魚,送給她,老太太就兩手攥著魚,小小心心地拿回家。到家,才發現魚已經被她捏死了。

所幸,我的書房就在母親臥室的隔壁,我常一邊寫作,一邊聽她房裡的聲音,卡啦卡啦,她是不是又在吃糖果?叮叮噹噹,她是不是又在攪芝麻糊?我常勸她別吃太多甜食,她卻回答:「吃胖著點,給你作面子啊。」又說:「寧願撐死,也別餓死,九十了,活得夠本了,死了也值了。」



母親的九十大壽,我們又擺了兩桌。全是親戚和母親的一位老朋友,她的朋友都凋零了,剩下兩三個,也只是在過年的時候撥個電話,彼此問:「妳還活著嗎?」不過母親雖老,還是我強壯的母親。兩年前,當我急性腸胃炎,被救護擔架抬走的時候,她居然站在門口,對我說:「好好去,你放心吧!家裡有我在。」

從擔架上仰望母親的臉,有一種好親愛、好熟悉的感覺。突然發覺我已經太久太久不曾仰望慈顏。

她雖然九十一了,但是她那堅毅的眼神、沈著的語氣,使我在擔架上立刻安了心。她讓我想起過去幾十年的艱苦歲月,都是由她領著,走過來的。

半個世紀了。這個不過 一百五十公分 高的婦人,漂到台灣,死了丈夫、燒了房子、被趕著搬家、再搬家,然後接過孫子,又邁著一雙小腳,跟著我,到地球的另一邊。除了我剛出國的那兩年,她從來不曾與我分開很久。我整天在家,她整天在我的身邊。過去,我是她的孩子;現在她像我的孩子。

每次出門,她逞強,不要我扶,我就緊緊跟著她,看個胖胖矮矮、走路一顛一顛的大娃娃走在前面。在深坑的松柏墓園,我早為母親的百年,作了準備。母親也去看過兩次,十分滿意紅色花崗石和金色十字架的設計。但是,就在去年,她四月中風的前幾天,母親突然對我說:「死了,我不要住到山上去,多冷!回家又不方便,要看看你們,都不容易。」

「不要說這個好不好?」我對她笑笑:「醫生說你能活一百歲。如果妳真不願意上山,我就在家邊找塊地,給妳百年之後住,好不好?」

今天, 二月十八日 ,那一幕還在眼前,我的母親卻已經離開了人世。

她是心臟衰竭離開的,像是睡著了,睡到另一個世界。我帶著妻,在她床前下跪,磕了三個響頭。如同她活的時候,我摸摸她的白髮,親親她的額頭,又親親她的臉頰。她的頭髮仍是我熟悉的味道,她的臉頰還那麼光滑,只是已經冰涼。醫院的人過來為她收拾東西,拔除氧氣管、胃管和尿管,床單掀起來,看到那個熟悉的疤痕,我的淚水突然忍不住地湧出來:「就是那個長長的傷口!媽媽!我絕對相信我是您剖開胸、剖開腹,從血淋淋中抱出來的孩子。

即使您在我高二那年,哭著對我說了那個祕密,我仍然堅信您是我生身的母親!」

Friday, October 17, 2008

多角度思考

因一時猜疑而引起的恐懼,往往會在我們心頭逐漸滋長,變成一種牢不可拔的憂慮。  ---莎士比亞

疑心是友誼的毒藥。 ---培根

假如你不會替人捲繃帶,就不可以去觸人家的傷處。 ---赫德

****************************

有個女士對我說,當她丈夫過世後,以前總在一起玩的一對夫妻,喪禮完,就再也沒去看她。

有時候,她甚至覺得那對老朋友在避著她,即使到她鄰居家,也不順路過去探望一下。

她很氣,認為「人在人情在」,丈夫死了,朋友就不認她了。

過了幾年,那家的丈夫也死了。

居然沒隔幾天,那女人就去看她:「妳知道妳丈夫死了之後,我們為什麼沒來嗎?」那女人拉著她的手:「我們其實好想來。

但是我丈夫說,妳丈夫生前向他借過錢,恐怕妳知道。」

她點了點頭:「我知道。」

那女人笑笑:「我們很怕我們來,會讓妳想到那筆錢,以為妳丈夫死了,我們急著來討債。」

那女人丈夫的遺言是「錢沒多少,不必還了。」

● ● ● ● ● ● ● ● ● ● ● ●

看了這故事,你想想,換作你,當那對老朋友不再去看你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會一樣地怨他們,甚至罵他們?

同樣的道理---

某人正念大學的兒子出車禍死了。兒子生前總到家裡玩的同學,便再也不上門。

兒子的女朋友,也不見了。

當你罵他們「不夠朋友」的時候,是不是也想想,如果他們上門,又如何?

你原來淡忘了兒子的死,看到那些年輕人還生龍活虎,你是不是又勾起感傷,拉著他們,又落了淚?

他們見你哭,看到你牆上的照片,是不是也要傷心。

人性在這時候,就可能躲避。不是他們無情,是因為他們不知「如何自處」,也不願勾起彼此的傷痛。

 ● ● ● ● ● ● ● ● ● ● ● ●

當你的事業失敗,那些以前的老朋友就避不見面,不也有同樣的可能嗎?

往壞處想,他們怕你伸手借錢。

往好處想,他們怕傷了你的自尊。

往壞處想,他們不再找你出去玩。

往好處想,你倒了,窮了,還能維持過去的排場嗎?

他們拉著你,要不要你出錢,會不會傷了你的自尊?

再往另一個角度想---

他們找你,你「打腫臉充胖子」,有必要嗎?

 ● ● ● ● ● ● ● ● ● ● ● ●

大樹被吹倒了,扶起來之前,先得把枝子鋸掉一些。

當有一天,你不如意了,千萬不要去硬撐場面。那樣做,你累,別人也累;錢累,心也累。

碰到老朋友,你也不要躲避。你可以坦白說出自己的處境:「我窮了,玩不起了。」

人家要請你,你可以說「我現在必須把握每一分鐘,想辦法東山再起。」

於是,你窮,窮得有志氣,窮得不畏怯。

跟那些老朋友相處,你能很泰然,他們也能很坦然。

   ● ● ● ● ● ● ● ● ● ● ● ●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每個人都有得意時,也有失意時。

老朋友發了,不見了,要想:「他忙。」

老朋友垮了,避不見面,要想:「他難。」

如果你很得意,遇到以前的朋友,千萬少談眼前,多談過去,別人才會覺得你仍然念舊。

朋友是你的資產!

一個失意人,能在一群得意人間談笑風生略無慚色,才是有骨氣;
一個得意人,能在一群失意的朋友間,讓人想不到他的得意,才是
會做人。

*********************

選自: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作者:劉墉

Thursday, October 16, 2008

哈佛大學的幸福人生課

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甚至從漢堡裡總結出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本·沙哈爾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中華勵志網 zhlzw.com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即“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

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卻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待就是幾個鐘頭。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厭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這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 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每天並不開心。zhlzw.com

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勵志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傢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能讓你快樂的課。

1、多和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

2、學會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3、接受自己。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兒。

4、簡化生活,求精而不在多。中華勵志網

5、有規律地鍛煉。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6、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會使你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更開心。

7、慷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也沒有太多時間,但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事情的兩個方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8、敢。

9、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

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成功的最後一課

世界的最後一天,你們想怎麼過呢?

文/黃美惠

我在一所工業技術學院改制成的大學兼課,教大一英文, 近兩三年來固定選用一種叫成功(Success)的原文教科書。

今年,破天荒教到一班英文能力分班下的高段班,我決定拿成功系列裡最難的一本來當教材。備課時,課本裡的最後一課吸引了我,因為它的標題叫作世界的最後一晚。文章作者名叫 Ray Bradbury,像這種文章當然是科幻短篇,特別的是,它寫得幻而不科,沒有高科技,不關乎外星人或殞石,筆調文藝得讓學理工的大學生覺得不夠炫,不夠刺激。

尤其文章的配圖居然是一幅手繪的居家景象:四口之家晚上 共聚一堂,媽咪在喝咖啡,爹地倒咖啡,兩個女兒在客廳地毯上排積木。數十位廿歲出頭的學生向我抗議:這幅插圖有沒有擺錯?世界的最後一夜只有這樣?做為一個有家有孩子的中年人,我卻深受文章感動。

它假想的情境是:地球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同時做了一個夢,夢裡大家清楚知道,不久後的某一晚,就是地球的最後一 夜了。故事的主題,就是這一家如何度過最後一晚。兩夫婦還是把碗筷洗得乾乾淨淨,還是把孩子送上床道晚安,在此當中,兩人不停地對話,好像要把握機會把話說完。兩人上床時,特別感覺到:能夠睡 在乾淨清爽的床單上,其實就是一種幸福。為妻的忽然想到廚房水龍頭沒扭緊,連忙奔下樓關水,再回到床上時,兩人相對失笑:地球都要毀滅了,居然還忙著關水。兩人最後的對話是,互道:Goodnight!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丈夫說的一段話:妳知道嗎?除了妳和兩個女兒,其實也沒什麼好留戀的。我從來不曾真正喜歡這座城市,也不喜歡我的工作,或者任何妳們三個以外的事特。如果真要說捨不得,恐怕只有四季的轉換,熱天裡一杯冰得透透涼涼的水,還有,我喜歡熟熟睡著的時候。

美哉斯言.我對學生說,這段話點出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享受四季的轉換就是能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愛喝暑天的一杯冰水代表的是健康的身體和簡單的欲求;能沈沈睡去表示心中坦蕩無慮;至於留戀妻女,可不就是對親人的愛嗎?有些學生問我,世界都快滅亡了,文章裡的主角怎不去做些特別的,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為何所談都是枯燥例行的瑣事?

望著講台下一雙雙年輕的眼睛,想著他們畢業後都是要進電腦熱門的行業,等著領高薪,分股票的,整個世界還等著他們去認識,追求,購買....忽然之間,我明白Success的編者為什麼要把這樣一篇字彙並不特別艱深,句子一點也不難懂的文章,安排作為一套共四冊教材裡的壓軸之卷。原來,世界的最後一晚,我們所最依依難捨的,就等於是我們所認定,人生的最終價值。

所謂成功的最後一課,就在弄清楚人生的最終追求。編書的人其實是對著即將學成,即將出社會去追逐名利的年輕人預言:人生最快樂的,或許莫如家人圍繞,在綠葉轉紅的時刻喝杯好茶,且在每一天終了時,感激上天賜予清爽的床單,又可以睡個好覺了。

八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聯合報副刊

Tuesday, October 14, 2008

心念一轉,照亮心靈

文/莊淇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演講心靈成長課程時,常會問來賓:「每個人會有快樂或是難過的時候,請問是誰決定快樂或難過?」來賓大多會回答:「看發生什麼事情。」發生讓你快樂的事情,你就會快樂,發生讓你難過的事情,當然就會難過。我稱這種思維為「事情決定論」。

這時候,我會再問來賓:「有沒有聽過,同樣的事情,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有來賓會說:「會」,我這時候會說:「就等這個回答!」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心情,我稱這為「心情決定論」。「事情決定論」的人,心情的主宰是「事情」,相反的,「心情決定論」的人,心情的主宰是「心靈」,照亮心靈就會產生正面光明的心情。

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為了研究開發能產生光的物質,在鎢絲還沒有被他發現之前,大約試驗了幾千種的材料,結果都沒有成功。這個「事情」,傳到愛迪生鄉親的耳中,愛迪生鄉親就是「事情決定論」,他們認為愛迪生失敗了幾千次,沒有找到合適的材料,心情一定很挫敗,所以,鄉親們包了遊覽車到愛迪生的工廠,要安慰愛迪生,沒想到愛迪生是「心情決定論」的人,當鄉親在安慰他不要難過失敗多次時,他回答:「我那有失敗?我成功了數千次發現,這數千種材料不適合當發光體。」鄉親們聽到後,愣在當場,愛迪生這番話本身就是人世間的亮光,鄉親們都被其光亮的心靈所震撼與折服。

大文學家雨果的名言:「思想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就是「心情決定論」的最佳寫照,遇到事情,要快樂還是悲傷,由你自己的心靈決定,重要的是,你的心情會影響你的前程。「心情」可以有很多種,以「心情」是「熱心」為例,有一個人去應徵工作,看到走廊上有紙屑,別的應徵者直接走過去,他彎腰將垃圾撿起來,放進了垃圾桶,口試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這份工作。又如,有個小弟在腳踏車店當學徒,有人送來故障的腳踏車,小弟除了將車修好,還把車子整理的漂亮如新,其他學徒笑他多此一舉,後來車主將腳踏車領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角到那位車主的公司上班。

再以「心情」是「信心」為例,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當總理時,要求旅遊部長發展觀光旅遊事業,旅遊部長說新加坡是彈丸之地,沒有埃及的金字塔、沒有中國的長城、沒有日本的富士山、沒有古老的名勝古蹟,李光耀當時說,上帝有給新加坡「陽光」,「陽光」就夠我們發展觀光了!遂將新加坡打造成亞洲的邁阿密,熱新加坡名列亞洲旅遊觀光人數第三名。

知名的畫家謝坤山,國小畢業入工廠工作,16歲時工作中誤觸高壓電,導致雙手及右小腿截肢,右眼失明,遭逢此巨大變故,謝坤山的「心情」就是「信心」,他克服困難,學習以口取代雙手,自習素描七年,22歲時入畫家吳炫三門下習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畫展及台陽美展優選,1986獲頒全國「青年獎章」、1996獲頒第三十四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國際特殊才藝協會1997YAMGATA視覺藝術獎。 謝坤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只要心念一轉,逆境也能為助緣」。

雨果的「思想」,謝坤山的「心念」其意涵,實殊途而同歸,就是我們的「心靈」。我們要期盼能有光亮的未來,先要點燃熱愛生命的火炬,照亮我們的心靈!

Monday, October 13, 2008

Cape No. 7 ( 海角七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1MzQ2NjQ=.html

中文名稱:海角七號
地區:台灣
語言:普通话
簡介:

專辑介绍:
  六十多年前,台灣光復,日本人撤離。一名日籍男老師隻身搭上了離開台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在台灣的戀人:友子。無法當面說出對友子的感情,因此,他把懷念與爱戀化成字句,寫在一張張的信紙上。

  六十多年後,一個從台北失意返鄉的年輕樂團主唱阿嘉,在繼父的安排下,當起了恒春小鎮的特約郵差;來自日本的過棄模特兒友子,不知怎麼地被迫留在恒春,做起演唱會的相關工作。為了争取難得的表演機會,阿嘉的繼父發起自組樂團的行動,樂團的成員则來自當地居民。

  於是,看來平凡無奇的小鎮居民,失意樂團主唱阿嘉、只會彈性月琴的老郵差茂伯、在修車行當黑手的水蛙、唱詩班鋼琴伴奏大大、小米酒製造商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勞馬父子,組合出了一個讓人跌破眼鏡的樂團。

  為了度假中心演唱會,他們必須在成軍的三天内,培養出一百分的默契與精彩演出,這點讓日本來的活動公關友子大為不爽,對這份工作失望透頂,每天頂着臭臉的友子也讓待過樂團的阿嘉更加不高興,整個樂團還没開始練習就已經分崩離析。

  老郵差茂伯摔斷了腿,於是將送信大任交阿嘉手上,不過阿嘉每天除了把信堆在自己房裡外,什麼都没做,他在郵件堆中找到了一個來自日本,寫着日據時代舊址‘恒春郡海角七號番地’的郵包,他好奇打開郵包,發現裡面的信件都是日文寫的,根本看不懂,因此不以為意的他,又將郵包丢到床底下,假装什麼事都没發生。

  演出的日期慢慢接近,這群小人物發現,這可能是他們這辈子唯一可以上台實現他們音樂夢想的時刻,每個人開始着手練習,問題是阿嘉跟友子之間的火藥味似乎越來越重,也連帶影響樂團的進度。終於,在一場鎮上的婚宴,大家借着酒後吐真言,原來阿嘉跟友子兩人都是孤獨的異鄉人,解解心結的兩人發現了怒氣下所隱藏的情愫,於是發展出了一夜情。

  在阿嘉的房裡,友子看到了日本來的郵包,發現那居然是來自六十年前七封未及寄出的情書,她要阿嘉務必要把郵包送到主人手上,然而,日本歌手要來了、郵包上的地址早就不存在、第二首表演樂曲根本還没着落、而貝斯手茂伯依然不會彈貝斯。而友子,在演唱會结束候,也要隨着歌手返回日本,開始新的生活。

  阿嘉終於决定打起精神,重整樂團,他們的音樂夢是否能够實現?沉睡了六十年的情書是否會安然送到信件的主人“友子”手中?而阿嘉跟友子的戀情,是否能够繼續發展下去?

  人只能活一回,夢想却有無數個,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機會屬不屬於自己。滿懷着對音樂理想的追尋,讓阿嘉再也壓抑不住内心即將爆發的熱情了!

囧男孩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87&f_SUB_ID=3787&f_ART_ID=150017

如果踏進社會多年,你(妳)仍然是個拿米老鼠或者kitty貓陪伴手機或鑰匙的人,那麼絕對不能錯過「囧男孩」這部勇敢追夢、真實歡笑與流淚的電影。故事主人翁「騙子1號與2號」,分別來自扭曲家庭,在學校聯手作弄同學、編造謊言,雖是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但善良純真且勇敢追夢,雖然終究得接受長大回歸現實的苦楚,但曾有過的單純與夢想如此雋永,讓人走出電影院時情緒奔騰。

「囧男孩」的故事主角「騙子1號」與「騙子2號」,由初次拍戲的小四學生李冠毅和潘親御飾演,故事中兩人沒有名字、只有編號,成天膩在一起聯手作弄同學、打混摸魚,在成人世界裡被歸類為「頭痛人物」,老師甚至只能處罰兩人每天放學留在圖書館修補黏貼破書,卻意外讓騙子1號讀遍了圖書館裡的童話故事,有了作夢的機會。

雖然兩人的舉止受限,但圖書館窗外的銅像學長及口口聲聲的異次元空間、卡達天王,卻變成了真實生活無奈與煩惱的另類出口,讓兩個孩子有了作夢、尋夢的膽識,甚至用他們特有的邏輯,編造出「用十隻電風扇製造超大龍捲風」及「去海水浴場滑水道瘋狂的滑上一百次」就能告別家人、告別學校、告別同學與老師,從此進入異次元的世界,讓小小心靈獲得徹底救贖。

在電影營造的現實生活裡,「騙子1號」有個遠在夏威夷的不詳母親,近在身邊的卻是個罹患嚴重精神病的父親,成天披著長髮四處遊走,不但無法照顧他,甚至連吃飯、吃藥都要兒子反過來照料,一幕「騙子1號」要向父親撒嬌,還得把自己的頭頂在父親掌心裡磨蹭,儼然父親溫柔撫摸他的畫面看得讓人心酸;而「騙子2號」則是被父母棄養,轉由阿嬤代為照料的「阿嬤ㄟ子」,隔代教養原本問題重重,卻在導演鏡頭下變成了趣味濃厚的場面,淚中有笑的真實人生雖逃不過悲哀,但也只能欣然接受。

故事的衝突點,在於孩子眼中的大人總是滿口謊言,無論是「騙子2號」的叔叔總是爽約,還是玩具店老闆承諾扭蛋可抽巨型卡達天王模型最後卻不依約兌換,在在無情地撕扯孩子們脫離哀怨生活所編造出的最後一點夢想,鬧得騙子1號、2號友情決裂,1號不得不挾怨報復玩具店老闆而扯破了夢想,最後社工人員才發現他有個精神病之父,不得不將他帶走,也逼得騙子2號強逼自己獨自尋夢,接受幻滅是成長開始的無情事實。

務實面對人生

證嚴法師說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要誠懇、踏實,切不可投機取巧、空思夢想。

有的人自以為才華橫溢,一心想要創出一番事業;又計畫著一旦事業成功時,要如何享受榮華富貴...等等。但只是一味地計畫,卻沒有親身力行,這種幻想是很不切實際的!有的人則想:如何投機取巧?如何奪得別人的成果?這種心態,也是非常危險的。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有甲乙互為朋友,平時交情很好,偶爾也會相偕去旅行。有一天,他們相邀外出旅行。走到半路時,甲覺得肚子很餓、想吃點東西。但是,環顧四周都沒有看到任何店家。此時乙就想:「我現在如果能撿到一塊麵包,不知道該有多好啊!」

於是,他便向甲說:「我現在如果撿到一塊熱騰騰的麵包,你認為我應該要如何處理呢?」甲就說:「你應該分一半給我啊!」乙說:「我撿到的東西就是我的,為什麼要分一半給你?」甲又說:「怎麼可以這樣呢?我們一起出來旅行,你撿到東西,當然要分一半給我啊!」

乙說:「怎麼有這麼貪心的人?硬要拿別人撿到的東西。」甲回說:「怎麼有這麼小氣的人?我們同行,你撿到東西不肯與人分享,這樣跟貓狗又有何差別呢?」乙很生氣地說:「喂!你怎麼可以罵人?」甲說:「你這麼寒酸,罵你已經算是很便宜你了。」兩人愈罵愈氣,最後竟扭打在地上。

這時,正好有一位路人經過。他看見他們扭打成一團,就一面勸架,一面問他們原因。他們還邊打邊回答,其中乙就說:「我撿到東西,他叫我要分給他。世間哪有這麼便宜的事?」這位路人一邊勸架,一邊跟他們說:「有話好說,你們先冷靜下來!」他想將他們拉開,結果三人竟扭打成一片。

那位路人好不容易才將他們勸開,問:「你們到底在吵什麼?說出來聽聽,我來為你們主持公道。」兩人便將整個情形說給那位路人聽。那位路人聽了之後,說:「你們把那塊麵包拿來讓我看看到底有多大,我再主持公道。」

那時,這兩人都愣住了!他們隨即醒悟過來,對於自己竟然為了「不存在的東西」而傷害友誼的行為,感到羞愧不已!

人若心存貪念、妄想,往往會為自己帶來一些「無中生有」的煩惱和災難。所以,我們應該要循規蹈矩、面對現實。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這樣才能獲得真正安穩的人生。

Friday, October 10, 2008

EQ

飛機上曾發生過一件事

在英國皇家航空的一架由約翰尼斯堡到倫敦的飛機上曾發生過一件事。

有一位年約50的白種女人被劃位坐在一位非洲裔男人的旁邊,她非常的不自在,於是她叫來了一位女空服員。

空服員善意的詢問她有何貴事?她說:「你難道看不出來嗎? 你把我安排在一個黑人旁邊了。我不願意坐在一個這樣令人反感的人種旁邊,我要求換位子。」

空服員回答到:「請稍安勿躁。」

今天的客艙幾乎全滿,但我這就去找找看是否有空位。空服隨即離開,數分鐘後又回來了。

空服員說:這位女士,今天的客艙如我所料,所有的經濟艙都已客滿,我問了機長,他告訴我商務艙也全滿,但頭等艙還有一個空位。

在這位白女人尚未做出反應之前,空服員說:「我們公司很少會幫客人從經濟艙升等到頭等艙,但基於目前的狀況考量,我們機長認為強迫一位乘客坐在另一位令人噁心的乘客旁是敝公司的奇恥大辱。」

空服員轉向那位黑人乘客說到:「所以…這位先生,如果您願意的話,請您拿著您的隨身行李,頭等艙的機位已為您準備好了。」

霎時間,周圍其他的旅客都愣住了,但隨即都起立鼓起掌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今日事,今日畢

生命的「使用權」要充分運用,珍惜分秒做好該做的事,切莫推拖延遲或粗心大意,讓精神與體力白白流失。

有一位養牛的人,他養的牛,乳汁特別多,他覺得自己養牛的技術比別人好,因此很驕傲,逢人便說:「我養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

有人說:「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麼多,你應該展示一下啊!」

他洋洋得意地說:「當然可以!幾天後,隨便你們幾個人來,我都能供應你們新鮮好喝的牛奶!」

為了多儲存一點,讓大家都可以喝到鮮美的牛奶,於是他趕緊去擠牛奶;可是隔天卻發現,昨天的牛奶都酸掉了。當時還沒有冰箱,無論怎麼收藏,都會很快酸掉。於是,他心想:既然這樣,倒不如囤積在母牛的肚子裡,那就不必擔心了。

他仔細盤算,一隻母牛一天可以擠五桶牛奶,五天就有二十五桶,乾脆等五天後再來擠。這期間,他把小牛牽走,不讓小牛吃奶,又讓母牛一直吃草,增加營養。五天後,他高高興興地要去擠奶時,卻發現一滴也擠不出來!

就像人類哺育一樣,媽媽哺餵孩子母奶,如果孩子每天按時吃,時間到了媽媽自然就有乳水,孩子也能吃得很飽;如果孩子幾天不吸奶,媽媽的乳水就沒有了。牛也是一樣的情形啊!

※  ※  ※  

人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力量,但是有時會因一些想法或因素,讓人面對工作時,想要「等一等」,當下不做,要累積多一點再一起做。於是,工作囤積多了,簡單的事也變得複雜、不好處理;加上工作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得特別挪出時間去做,無端增加工作時間。

更重要的是,人的力量也像牛乳一樣,當下不去利用的話,這分力量是無法「儲存」到以後再用的。

所以「今日事,今日畢」,只要善於利用瑣碎的時間把事情隨手做好,就能免除許多「後患」,不但利人利己,也是真正在享受人生的使用權。

◎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惰性」,常常會說「等一下」或「等一等」;你是否曾因為等一下或等一等而耽誤重要的事?請你寫下自己親身經歷的兩件事。
1. 有【 】沒有【 】

2.【 】

3.【 】

◎ 你覺得故事中那位養牛的人,犯了什麼錯誤?如果你是那位養牛的人,你會怎樣做?
1.【 】
2.【 】

Thursday, October 09, 2008

借鬼嚇人

一女子下夜班,一男子尾隨圖謀不軌,女子慎怕,路過墳地,靈機一動,對墳墓說:爸爸,我回來了,開門啊。

男子大懼,哇哇大叫奔逃。

女子心安,正要離開,忽然從墳墓中傳來陰森森的聲音:閨女,你又忘了帶鑰匙啊。

女子驚駭,也哇哇奔逃。這時從墳墓裏站出個盜墓的說:靠,耽誤我工作,嚇死你們!

盜墓的話音剛落,發現旁邊有個老頭正拿著鑿子刻墓碑,好奇,問之,老頭憤怒地說,真是的,他們把我的名字刻錯了……

盜墓的大懼,哇哇叫著奔逃。

老頭冷笑一聲:"靠,敢和我搶生意,還嫩點兒……

"正說著,一不小心鑿子掉在地上,老頭正要拾,一彎腰,發現鑿子握在草叢裏的一只手裏,老頭正在吃驚,突然一個聲音說:"你找死呀!亂改我家的門牌號!!"。

老頭屁滾尿流,滾下山坡!

這時一拾荒者從草叢爬出,"真是的,搞一塊鐵也得費這麼大的神"。

慈濟人的承擔與使命

主題:慈濟人的承擔與使命
日期:2008.09.27(尋根)
地點:靜思堂
主講人:洪素貞(靜原)師姊
記錄:樹林三峽和氣 彭鳳英

大家很幸運又碰到一個颱風(第十六號颱風:薔蜜),今年的九月颱風特別多,走了一個又來一個,有的時候人生的因緣也很難講。人家說秋颱其實是最可怕的,可是這個氣壓只要一直不減低,它就一個連著一個。好的運跟好的因緣呢?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種下一個又一個的因緣,所以我們才能夠生生世世有一個可以追隨上人的福德。

翻山越嶺為採訪 天海遼闊映眼簾 觸景有感心弦動 毅然投入竟圓緣
民國78(1989)年來採訪上人,79年就回到花蓮。在當時還沒有這麼多的建設,用一顆很單純的心,讓自己有很深的感動。因為這樣的採訪因緣,也就讓我進了慈濟。比較魯頓的一點是:我的職員號是000327,一直到我受證的時候我的委員號是A18739,進來慈濟整整十五年才成為慈濟委員。

成為一個委員,跟一個只是在慈濟裡面工作的人,或者只是捐錢的人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會有一定的承擔。就好像對自己的服裝儀容;我們會開始有一個警惕,對外在的苦難;我們會開始有一種使命,甚至對上人的法;我們會想:要怎麼樣子才能夠法譬如水的把它滴到自己的心理面去,所以做為一個慈濟人有一定的承擔,因為我們有靜思法脈。

承擔---靜思法脈---信解 使命---慈濟宗門---行證
法脈要怎麼樣把它傳承下來?我們有慈濟的一個使命,慈濟宗門就是一步八腳印。法脈是要信解,上人所講的法一定要相信。

進慈濟之前,我很想弄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值得我相信,才要進來工作? 我是儒家信徒,發現宗教很不一樣的是:你站在外面,怎麼樣也沒辦法瞭解的;就是你要先相信才跳進去,終於瞭解了。就像游泳一樣,學得再多,如果不跳進去水裡實驗的話,你永遠都不會游泳。騎腳踏車也是一樣,學得再多,如果不騎上車去騎的話,你是永遠都不會騎腳踏車的。

相信→瞭解→行→透過行來證明上人的法
因為進來了;所以瞭解,因為瞭解而更加相信,因為相信、瞭解;所以我們要去行。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最重要的:第一就是去「行」,第二還是去「行」,透過「行」本身,我們可以證明上人所講的這些法確實是真的,每一個人真的可以當菩薩。

教育是守護慧命的磐石
我們原來的認定是,教育是要在大學的學堂裡面、在小學的學堂裡面,也就是說要有一個教室,才算是在受教育。錯了,每一個人都有慧命,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老師,我的父母不認識字,一樣要把我們帶大,這就是家庭教育。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組織、混合起來的社會行為,叫做社會教育,它在教我們的孩子什麼?

在我們的生命中,如果有信解行證的話,就會充滿了智慧,就會知道我們的生命不再是一個沒有感覺的,只是隨著太陽升起落下,所以教育是一個守護慧命的磐石。

活到老、學到老,當我們離開學校以後,我們走進的是其實一個社會的大學。更幸運的是我們居然走進了慈濟靜思大學,是上人為我們所開設的一個大學。

是諸眾生不請之師
當我們有了一個承擔,了解到我們有了這樣的使命,對所有的眾生,不管是人、萬物、蠢動含靈、蠕動的蟲、地上的植物,我們都要當他們的不請之師,要去愛護、保護、教導他,甚至讚美他。所以說每一個人都是一顆種子,每個人都有一顆慧命的種子。無量義經裡說: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

上人剛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五位弟子、三十位會眾,可是到了今天,全球有多少慈濟人?有幾百萬的慈濟人耶!這幾百萬的慈濟人是怎樣來的呢?是一個接引一個,一個再接引一個。看到了身邊的親朋好友的改變,原來是他們加入了慈濟。看了大愛電視,我感動了。「我感動了」,這就是一顆種子;一顆慧命的種子。

制服者︰制心也,服氣也
我們說:「我是一個慈濟人」,你要怎樣的來認知這是一個慈濟人?走在街上到處都是人,芸芸眾生,誰認得慈濟人?所以要穿上制服。不要以為穿上了這件衣服、梳了慈濟頭、師父給我們授證了,就是委員了,不是喔!我們穿上委員制服之後,第一個是要降服自己的心,要制心。

我們有時候心高氣傲,真的是很驕傲,會覺得這些需要學嗎?吃飯還需要學習嗎?環保我們也會做啊!還需要學習嗎?到了慈濟的環保站,才知道他們做得多麼的細!上人的人間菩堤、靜思晨語也有聽啊!也知道講得很有道理。「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就像水在滴,很快就乾了。一棵樹不只是澆一次水,而是每天都要澆水。所以我們的心啊!每天都要反觀自照,要制心還要服氣,就是要降伏自己的習氣。

有時候自己都管不了自己,還能做什麼?反觀回來,說別人的時候,自己做到了沒有?所以說制服、制服,就是制服自己的心氣。

慈濟的人與慈濟人有何不同?
慈濟人與慈濟的人到底有什麼不同?慈濟人是一種獨特的,慈濟人是有一種歸屬感的。當我說「我是慈濟人」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很有安全感的,因為大家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在教會裡稱弟兄姊妹,在慈濟稱呼師兄、師姊是謙卑自己,尊稱別人如兄如姊,表示他們比較大,這樣他們就可以教導我們。

以前自己是比較膽怯的,很怕發生事情時,不知道怎麼樣去應付?做了慈濟之後,發現自己的膽氣變壯了,是覺得我歸屬在整個慈濟的大海裡,覺得自己是不孤獨的,心靈的力量也就變大了,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其實是有辦法度過這樣的難關,就是上人說的:「有法度」。

承擔被信任的使命
獨特性是什麼呢?有很多的人,只要看到慈濟人都說是好人。有苦難的時候,就知道可以打電話到慈濟的全世界的分支機構,只要跟慈濟人接上軌,慈濟人就會想方設法去幫助他們。曾經被陌生人委託帶機票到松山機場,交給陌生人的朋友。因為我穿藍天白雲,他才將機票交代給我,所以上人很擔心這套衣服被人隨便拿去穿,因為人家只認這套衣服---藍天白雲,這就是獨特性。非洲、聯合國、NGO,沒有邦交的國家,爲什麼讓我們去?因為我們叫做慈濟人,這就是我們的獨特性。

慈濟人是什麼?做就對了,我們真的是做出來的,而且是我們做對的事情。所以讓全世界所有的人,包括很多的政府,他們願意信任慈濟的作法,就是一個值得被信賴的。作為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難道我們不應該承擔起被信任的使命嗎?受證成為慈濟的慈誠、委員,並不代表從此永遠就是慈濟人,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精進。

全世界最流行的品牌---慈濟
我們的衣服最有品牌,因為全世界都認識,即使到非洲,他們也知道「慈濟、慈濟」。

從頭到腳都要是慈濟人的形象,這是做為一個慈濟人的承擔。

全世界最有質感的生命---慈濟人
慈濟的品牌代表質感,是指生命最內在的質感。生命的質感就是對整個社會環境是有感覺的,因為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要生存在這塊土地上,要留慈濟人的典範給他們,因為慈濟人生命的質感,是不會無視於環境髒亂破壞的存在,我們會盡所有的能力去救治。

慈濟教育的特色
˙從承擔開始---制服 當我們決定要受證的那一刻開始,這就是一個承諾。這個承諾就是---我開始穿上制服。有形的跟無形的制服,無形的制服就是你要制心、你要服氣。當你做這樣的承諾之後,你就跟慈濟的骨髓配對成功了。

˙從素食開始---減碳 不只是上人的呼籲,地球暖化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要留給孩子一個乾淨的地球。 ˙從餐具開始---環保 自我的健康與衛生都是很好的,從慈濟護專創校至今,校方沒有用過一雙免洗筷子,上人先知先覺早就有環保的觀念。

˙從人文開始---感恩的心 教導孩子凡事要感謝眾生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從慈懿開始---關懷 讓孩子看到關懷的一面,而不是只看到挫折的一面,看到社會混亂、憤怒的一面。

˙從大體老師---尊重 摹擬手術,尊重大體老師如親人,各國的醫界人士、媒體人都非常的感動。在慈濟捐大體、捐器官,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感恩 尊重 愛,在我們的生命中,無形的形成了一個生命的力量。這種生命的力量,會讓我們的生命真的產生了質感,我們的生活變得簡樸、簡單。

簡樸才能知足---我們的生命中有這麼多事情要做,怎麼可能去追逐流行呢? 感動才會感恩---慈濟人親手遍佈施的感動,更要感恩這麼多人做回收,讓台灣的垃圾減量。 瞭解才會善解---瞭解上人的法,了解世間有很多的貪嗔痴慢疑,有很多人不自覺的情緒反應,我們不去做情緒上的對照,就會懂得去善解別人的情緒。 有愛才會包容---各種責任、壓力讓人失去愛的能力,失去愛的動能才會有衝突。因為有愛,才懂得去包容世間的不圓滿和缺憾。

時間 空間 人間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與對的人互動
要採訪上人時,到資料庫裡找資料,只有兩頁:創立慈濟功德會、要在東部蓋醫院。其他的什麼都不知道,不知道也有好處,什麼都不知道就沒有先入為主。採訪了,讓我非常的感動,可能是帶著一顆很單純的心,也可能因為因緣到了。

我也不太會問問題?也不知道該怎麼問?就問了一個問題:

請問上人您平常都讀什麼經?

上人說:法華經

上人問我: 洪小姐,你都讀什麼經?

我說:論語

上人:論語裡面說的是要做什麼?

我回答:救人啊!

上人:那你有救人嗎?

我說:沒有,因為書上只寫怎麼救人。

上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路就是去「行」啊!行就是你要去實踐啊!論語不也要去實踐嗎?

再問:修福修慧?

上人說:能做就是福,做了以後很歡喜就是慧。

我覺得很奇怪,爲什麼說得那麼簡單福慧雙修、福慧雙修。能做就是福,確實是真的喔!表示我們身體健康才能做,這就是福報啊!世間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做了以後很歡喜就是慧,你有這個智慧,很歡喜地甘願做歡喜受啊!有的人是做得怨聲載道的呢!

就在這樣的時間點裡面,我來採訪,來到了花蓮靜思精舍,然後到了慈濟護專,踩著鷹架上去的這樣一個空間,背後是中央山脈,前面是太平洋,那時候醫院也只有五層樓。從那一面看下來,風這樣的吹下來,我真的覺得這裡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心裡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如果有機會,我真的願意來幫忙,因為我太感動了。

離開精舍時,上人要我有空常回來。我真的回來了!

承諾→自我定位→探索、追尋
沒多久,高信疆邀我做《靜思語》,我答應上人要常回來,所以我就回來花蓮了。我們都習慣說:「回」花蓮,因為被慈濟人同化了,慈濟人都說:「你要回花蓮嗎?什麼時候還要回來?」這就代表一個家。就是這樣的招呼、這樣的人間,我們在對的時間,跟對的人互動,做了一件對的事情,我編了《靜思語》,它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

我真的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走到這麼遙遠。我要來花蓮的時候,我的爸爸非常難過:吃個頭路,真的需要跑到那麼遠嗎?我說:「爸,這不是只有吃個頭路而已!」 我的老師跟我說:儒家自有一套安家立命的方法,你不要隨便亂信,別讓人騙了。我回答他:慈濟不會騙人,老師您放心,我會回來給您看的。

四個小時的車程,感覺花蓮好遙遠,可是我終究還是來了,我不曉得什麼樣的力量讓我這樣子走過來?你也許還沒了解,可是你來了。你來了,這是一個因緣,都是我們自己心甘情願,這是我們自己的承諾。我們一生在探索、在追尋。離開報社時,我不知道我要什麼?但我知道我不要媒體那些假的東西,因爲我很有正義感,這也是一個因緣。

幾年後,我知道我要的是:我要做個慈濟人;生生世世都是一個慈濟人,都是一顆菩提的種子。我們希望為台灣的人性的善良,可以做一個見證。透過我們的生命轉化成為一種慧命,世世代代的把它傳下去,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慈濟的自我定位。當你把所有時間,都拿來做慈濟以候,你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逛街,因為你很清楚要買什麼。

職業=志業 樂活=慧命
把職業跟志業結合起來,希望讓職業(工作)可以做得很快樂,多講一些慈濟的話,可以用慈濟的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在我們職業範圍的工作內,跟我們的同事結緣。讓所謂的樂活可以變成一種智慧的生命,因為我們說好話、做好事、走好路。

一顆種子無有辦法選擇環境,要有陽光、空氣、水份來滋潤,它才會長大。但,人有手有腳、可以自己決定手做好事、腳走好路,自我選擇、自我承諾、自我往後的生命要走什麼路?

今天得遇上人,爲什麼上人能結這麼多的好緣?一定是我們都曾在上人以前的法會上,相約做好事,今生才有因緣跑到慈濟來。

上人叮嚀:慧命不能斷,生生世世都要走下去。我們都說:好。所以下輩子我們還是會再來慈濟。

慈濟人文入門
˙收看大愛台---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真的不容易做到。人與人之間難免有爭執,心有時會乾澀、會懈怠,難免會有挫折,要如何來修補回來?要常看大愛電視,大愛台都說好話、講好事,還有上人的人間菩堤,來撫平心靈。

˙落實社區志工---做就對了,常常去做,心、方向才會對。生命、慧命都是自己的,不要為了別人的錯而離開生命正確的道路。

˙勤練手語---心到、口到、眼到、手到,比手語是非常專注的事,是定心最好的練習,也是最好的修行方法之一。你會發現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是多麼快樂的事,自從離開學校,就再也沒有這麼快樂的時光。

˙參與重要活動---多參加浴佛、社區佈展、愛灑人間、歲末祝福等大型活動,參與當中會有感動,感動會入心,心得到滋潤而活起來。

˙環保是有聲的說法---老人家在做環保當中過得很充實,身體一定很健康。心情不好時,一定要去 做環保;撕紙張、踩寶特瓶、踩鋁罐,踩呀踩的氣就消了(搞破壞)。因為這種破壞 不會傷害別人,對地球又有幫助。

一塵一劫,常住不滅
每一種東西都有他生命的過程,物品破損了,我們把它收回來循環再利用,轉化成另外一個東西---物命再造:寶特瓶可以變成毛毯。我們的生命也是一塵一劫,常住不滅。我們的肉身走了以後,我們的生命會再回來,回來這個地球。有好的因緣會再來好的家庭、好的環境、去聽佛法。如果沒有 沒有好的因緣,可能落生邊地,如:非洲。生活困苦、環境也困苦、國家也很麻煩,就像緬甸一樣,幸好後來同意慈濟去幫助,不然人民怎麼辦?連受苦受難都沒有辦法去救他,那就是沒有好因緣生在好的地方。

動靜律儀 無一不真
不只是外在的物質要一塵一劫、常住不滅,我們自己的生命也要常住不滅呀!所以人生各種的事情都要動靜律儀、無一不真,凡事真善美。所以,環保其實是一個很真的事情,真的很美、美的很真。

上人法語潤漬我輩
我們要常常聽上人的法語,不只是光看那一本靜思語,師父是隨著時代一直在講人間菩提、靜思晨語。所以要讓上人的法一滴一滴的滋潤我們的生命,能夠讓我們的生命有滋潤感、有質感。

上人要我們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上人也曾說過經是用來「行」,不是用來讀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最後講法華經,要我們做什麼?行「道」的工作,你要去實踐,你就是要去實踐,佛陀要說到讓大家相信佛法是這樣的。

間菩堤---外行菩薩道,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但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上人說: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你要先做,要把佛法做出來讓人家能夠相信。每天播出的人間菩提是外行菩薩道,上人在講世界各地的慈濟人在做些什麼。在這裡面上人以種種方便法門、很多的故事來說很微妙的方法,讓我們能夠起歡喜心。也能夠看到慈濟人在外面所做的事,讓別人對慈濟人起歡喜心。

靜思晨語---內修清淨心,法譬如水,能洗垢穢
靜思晨語,上人在講水懺、法譬如水、內修清淨心。法譬如水,能洗垢穢,上人的法語就像水一樣,能夠洗滌我們內在的垢穢(煩惱),反思有洗垢穢嗎?

知道慈悲三昧水懺,是史記中的歷史故事,西漢袁盎腰斬晁錯於東市,晁錯誓報此仇。十世後,悟達國師膝蓋長人面瘡,後來有個因緣用法水洗滌,才解脫這個因果,才知道原來因果是這麼的重。如果沒有進慈濟,一知半解的歷史紀錄,難窺十世後佛法的因緣果報。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好的老師,傳道、授業、解惑。上人給我們傳菩薩道、告訴我們四大志業、上人解我們生命的疑惑。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最後講法華經(捨方便,說真實法)。上人非常的慈悲,在非常時代先把法華經裡的道理拿出來使用,做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再來證佛法。 上人總是最困難的先辦,最困難的如果辦起來了,再來的就簡單了。最困難的就是下決心,辦醫院、辦醫學院,人們認為不可能、最難做的事。上人說:最困難的辦起來了,簡單的就沒有問題了。所以,上人總是做不可能的事。想想上人做了多少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

希望工程---上人為學子著想,為了安身、安心、安生。
大體捐贈---醫學生需要大體教材,上人呼籲: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帶動大捐贈體的風潮。國際賑災---怎麼走出去?
骨髓捐贈---太困難了,如何宣導教人去捐啊?目前已有一千七百例了。
全球浴佛---更困難了,全世界同步。
經典手語劇---好多法師都讚嘆呢!我們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經典的意涵。

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上人的意志、智慧之下,我們都一一實現了。所以,當我們一路走過來的時候,我們有什麼權力去跟上人說:上人,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師父您說,我們就做,做就對了。

我們要有播種者的服務觀
我們要有播種者的服務觀,有許多事我們或許看不到,因為人的生命是一世、一世的。但,生命就像是一顆種子,我們要去找一塊福田,慈濟就是一個大福田,來慈濟當志工就是福報。這顆種子碰到慈濟就是好因緣,一定會長成一顆大樹,它的生命會永遠像春天一樣。這就是一個播種者的服務觀,一定要去播種子,一定要去做。師父已經在你的生命裡播了一顆好的種子,我們就要用這顆種子生百千萬,我們一樣要去播種子。

定業不可轉 大愛聚福緣
有人說定業不可轉,那是他的因緣、他的惡果,何必去救呢?那是他的果沒有錯,但是,那是他過去生的果,今生他有機會遇到慈濟。雖說定業不可轉,但,大愛聚福緣啊!我們有這樣的福報因緣,上人說:集眾人的福氣就可以去轉動它。「因」若前世,「緣」定今生。

不動的左腳如前世,自由的右腳是好的因緣,總有一天多生多世的業報一次受完。上人的法譬如水中提到:佛陀、目腱蓮尊者、所有的人都知道,他這次出去一定會往生,有弟子問佛陀:您不救他嗎?佛陀說:目腱蓮已經是重業輕報了,他好幾世因緣一世報。目腱蓮是有神通可以去避這個厄的,但是他沒有去避,為什麼?因為他所有的惡果,要在這一世報完,多世因緣一次報。

上人云:前腳走,後腳放。前因(病根)要一起拔起,慧命的根是要深入八識田中,生生世世跟著的。所以一定要看靜思晨語法譬如水,靜思法脈、慈濟宗門,要傳慈濟的法脈一定要瞭解上人的法,不只要會做,也要會講。上人在靜思晨語中,一句一句的、非常清楚的,用很簡單易懂的話來解釋佛學名相:精進、修行、回向、學佛、智慧、自在。

上人是山 慈濟是海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上人就像一座山,就像中央山脈,如果在日本是富士山,在西藏叫喜馬拉雅山。那一座山是不會動的,那一座山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挺立在那裡,告訴我們人生就是這樣的方向。可是慈濟就像海,環繞著地球百分之七十的海,人的身體裡百分之七十是水,人如果失水過多就會往生。

人生要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個目標、這個方向,其實就是德、就是道,道德這兩個字,就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你要走向什麼樣的路?你要用什麼形式去走這樣的道路?慈濟就像海、就像水,讓我們在這當中可以滋潤,因為在大團體裡面,我們比較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比較容易去精進,我們可以去向許多人學習。

在慈濟大海裡有許多人的鼓勵與陪伴,做志工時發現別人比自己更可憐,所以就會物質往下比精神往上比。如果物質往上比;永遠也比不完,如果精神往下比;就會認為自己已經很好了,根本不會去改。

有慧心寬 有福平安 因緣說法 警惕道心
上人已經七十幾歲了,一直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這次大體解剖的八位大體老師,沒有一位超過五十六歲的。 曾國藩 教授說:如果要用年紀來講,我現在已經躺在那裡了。所以人生是無常的,要把握好的因緣,有這麼樣的平安,每一個因緣都在說法。要警惕道心,要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自己的人生要自己來掌握。

信心最重要 正信更重要 信解行無比重要 最終的心念靠自己
信解,慈濟人的承擔,信心最重要,一定要有信心我做得到。再來就是正信,上人一直強調正確的信仰,我們有正信要做慈濟非常清楚。正信之後,信解行更重要,我信了、我瞭解、我善解,然後我就去做。師父說要救人,我就去救人,師父說要做環保,我就去做環保,很簡單的心念,信解行無比的重要,可是最終的心念是要靠自己。

道風德香長薰習 法譬如水用心詳 讀書共修潤道場 緣續法常在人間
正確的信仰非常重要,上人用生命來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一定要道風德香長薰習,我們的道場自己常常會去,我們說好話、做好事、接引菩薩,人間菩薩大招生。我們的道場有道風,德香要靠自己,要修行、要常常薰習。

法譬如水用心詳,我們要常常聽上人的法,把法水滴入心裏,用心把它記住。可以在社區辦讀書會,讀書來共修。最好是在我們自己的道場、聯絡處,讓人進來就起莊嚴心,將慈濟的因緣、上人的法,常住在人間,這就是慈濟人的承擔與使命。不只是生在這裏,包括死往何處去,這都是我們要做的。我們不只今天在這裡做慈濟,生生世世都要跟著上人做慈濟,因為他是這個社會的希望,因為他是這個地球的希望。

Wednesday, October 08, 2008

保養腦力

保養腦力,增進幸福之道

胡海國(精神科醫師)

我從事精神醫學工作多年,深深感覺到「腦」的保健,其實就跟刷牙一樣,每天刷三次牙,一定比每天只刷一次的人不易得牙病。

我們每天要張開口才看得到牙齒,但是一睜開眼,腦部就在活動,甚至連夜裡睡覺做夢,都跟腦部活動有關,可見腦部的保健,是一天廿四小時的,比身體其他部位的保健都來得複雜,也更重要。這不僅是生理性的健康問題,更是精神性的,與幸福感有關的問題。

腦內活動,牽動全身細胞連結

在顯微鏡下看腦部切片,它是層層細胞排列整齊,每一個細胞的排序都有它特定的功能表現,有些連結到運動和感覺,有些連結到情緒和心智。

這些連結,有如在腦裡建了多條高速公路,當你看到一個漂亮的男生或女生,剎那間產生好感,想要去接近他;看到不喜歡的就想要逃開,這些活動都是在「毫秒」之間,通過腦內的高速路網運作,讓人不假思索就作出反應,有時動作快得讓你沒辦法用意志來操控,它就自己跑出來了。

進一步看,腦內的高速公路連結,好像電線桿一般,將一個個細胞相互連結起來,彼此快速地傳遞訊息,而遞送訊息的細胞裡,有很複雜的化學作用來產生所謂精神現象,如情緒、思考等能力。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在第三層和第五層細胞排列就比較不整齊,而且細胞較瘦小,不是那麼飽滿,就像電線桿連線不良,訊息就傳遞不好,容易發生思考上的謬誤或注意力不集中。

腦每天都非常忙,接收到的訊息也非常多,加上目前的多媒體網路世界,帶來更多的視聽訊息,讓人眼花撩亂,來不及消化。因此,腦細胞連接的地方一直很活潑,拼命在製造化學物質,由一個細胞遞送到下一個細胞,一天廿四小時不停的動,比大工廠的運轉機器還要忙,所以頭腦是對能量的供給最敏感的器官。

哪一天葡萄糖量不夠、血糖降低、或者氧氣不夠,第一個受傷就是腦細胞,而且是皮質第一個受傷,所以有些人在擁擠的空間會覺得透不過氣、想嘔吐,因為他的頭腦對溫度或空氣品質比較敏感之故。

腦力不夠,容易引起精神困擾

腦部能量的透支,一部分原因是生理性的休息時間不夠,每天都像上緊的發條一般,應付生活周遭各種壓力。另外一部分原因則為腦部運作出了問題,情況有點像大腦短路一般,突然之間,明明會唱的歌、會做的事,一下子想不起來,或所想的跟現實有一段差距,產生了精神的困擾。

這種精神困擾,一方面來自個人內在的情緒波動,憂煩不安,另方面則是外界壓力所造成的。當壓力太大時,多數人會出現一些壓力反應,如睡不好、記性差、心神不寧、身體不舒服等心身症狀。過去常說這是心理調適不好,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有些心理調適好的人,他的自我功能卻不健康,比如情緒不好,常常亂發脾氣或亂講話,不知人生目標在哪裡等等,這些也都會帶來困擾。

在這過程中我們看到,有些人是短暫性的失調,就像得了感冒一般,時間過去症狀就能逐漸緩解,但有些人拖得較久,必須靠藥物控制和他人來協助。這種差異即是來自於大腦功能的容量及承受、處理壓力的程度,我們稱它為「腦力」。

透過神經科學的腦部攝影,可以看出好惡等心理現象在腦裡的運作情形。比如當我們看到陌生人,頭腦是平靜的、不反應的,在儀器顯像上是呈現藍色,因為那個人跟自己沒有關係;但是看到一個喜歡的人,腦就開始忙了,到處在發熱,情、慾、妄等念頭也升起來,整個頭腦會釋放出大量能量,支持人體各部位發生動作反應,影像上就會顯現出紅色。

通常我們面對陌生人腦部不會發生反應,假如你看到一個普通的陌生人,腦部也有這麼興奮的反應,就不正常了,因腦部的能量一直在付出,消耗太快,就會造成能量不足,腦部的運作就會發生障礙。

若大腦影像上紅色的地方很多,表示大腦皮質的傷害程度大;而藍色代表腦皮質正常的程度。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剛開始發病時,頭腦還有許多藍色部位,病了很久之後,藍色就不見了,大都變紅色的區域,表示腦本身皮質的病變很嚴重了。所以任何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愈早治療愈好,當藍色區塊還很多,治療起來較容易;當藍色區塊都不見了,就很麻煩。

當身心出現不健康的壓力反應就要及早處理,讓自己清靜一點,生活單純一點。如果是已經努力安排生活,降低要求、欲望,結果還是有壓力反應,就表示腦力真的太脆弱,不足以應付正常生活,建議儘快找醫生做個檢查,看看精神狀態的異狀,是腦細胞出問題還是其他身體因素或者是生活上的問題造成的。

認識自己,天生頭腦決定才智

腦力可以用來做心理調適,心理調適好了,心理健康了,自我功能也要健康,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順應社會需求才算是精神健康的人。其最根本的調適力量來源,就是天生頭腦有多少腦力。

當精神飽滿時,腦力就像每個月的十五,月亮圓圓,非常有彈性,能夠承受內外在所面臨的種種生活要求。也就是精神上雖處在壓力之中,心理上卻能有效調適,且能展現自我的人生目標,如自我的肯定,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產生生活的幸福感。

因此,壓力並不可怕,每個人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各種壓力和煩惱,我們要把煩惱當作人生成長的素材,不必逃避,不要怕煩惱多,只怕沒處理好。

要瞭解自己的腦力究竟有多少能量,能夠承受多少壓力,得先認識自己的頭腦,接受它、瞭解它,保養它,發揮它最好的能耐,你才能操控它。

一個人天生是什麼頭腦,其實早在胎兒時期五、六個月左右,腦細胞即已成型了,所以保養頭腦要從懷胎開始,孕婦要營養充足、不藥不酒,規律的作息。頭腦就像身高、體重一般,都有自己的長相和特質,有的人數理邏輯特別好,這是因為腦細胞連結思考、想像力比別人快,像愛因斯坦,天生就擁有一個特別的科學家頭腦;有的人則是手眼協調能力特別好,每次打籃球,不管罰球多遠都能投進去,這不僅是單靠後天訓練的,而是他擁有一個「籃球國手頭腦」。

假如你沒有數學、籃球頭腦,卻相信所謂的「有志者事竟成」,拼命去追求,只會害自己失去信心,覺得處處不如人,無法真正認識自己,錯失了許多機會。

平凡生活,也能創造快樂體驗

一個精神健康的人,首先要保養好頭腦,再養成良好心理衛生的習慣,並創造及堆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讓每一天都堆疊一點幸福,有幸福感才是生活的方向。一個人是否是精神健康,可以用三個「正性的感受」指標(要素)來簡單判斷:一、有沒有愉快的感覺;二、有沒有快樂的感覺;三、有沒有幸福的感覺。

什麼叫愉快?愉快是一時性腦部直接的反應,像喝酒、賭博,對某些人來說,會產生愉快的感覺,但你不能因短暫的愉快而一直喝酒賭博,過度依賴這種追求短暫愉快的行為,最後一定會發生問題的。

對於已有酒癮的人,因為腦細胞的酬賞系統太強,喝了酒會愉快,不喝就會感到很痛苦,無法克制自己。若罵他意志力不夠,愈罵他就愈嚴重,他的意志力其實並不能超越腦細胞之動力,變成頭腦做了他的主人,而不是他做頭腦的主人。幾乎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因控制不了自己的腦而使人陷入困擾之中。

快樂是心理上正向情緒的體驗。假如你跟朋友約好兩個禮拜後,要去圓山飯店看夜景、享受一頓大餐,就一直期待那天到來,期望能與朋友分享美好晚餐、能享有友情,這些期待就讓你感覺很快樂。快樂可以經由設計,自己創造出來的,不像愉快只是一時性的腦部直接反應。

因為愉快是腦部直接的反應,隨時可以出現的,我建議在最平常的食、衣、住、行中,隨時用心去體驗愉快,很自然的就能對生活有所期待,就像快樂的感覺一般,讓人活的快活。

幸福之道,在於懂得忍耐痛苦

幸福感是生活的一種品質,它可以一直堆疊,而且一堆上來就不會掉下去,你可以讓它愈滾愈大的那種感覺,但未必是從追求愉快而來。

比如,你和朋友約好兩個禮拜以後碰面,這裡面有一個基本要素是:期待,但重要的是:忍耐。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忍耐」兩星期的期待,做到了你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樣去瞭解幸福本身不一定是從快樂而來的,有時候是從不快樂或從不愉快來的,但是你能把它變成一種人生的經驗,變成人生可用的素材,可以在遭遇痛苦時用來解決問題的種種經驗。

像有些人談戀愛時迫不及待地衝到對方家裡,這叫做追求愉快,這種愉快一下子就過了,不是追求快樂。太過衝動去追求愉快,包準人生會發生很多問題。因為你在不快樂、不愉快當中,會得到體驗,要能夠學習耐得住痛苦之經驗才是幸福的來由。如果能操練忍耐的功夫,凡事忍耐,幸福之追求,才可以得到保證。

如此我們得知,維護精神健康的方法,其實就是「耐得住不愉快才會有快樂;耐得住痛苦才會產生幸福」。

另外,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時間就等於金錢,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幾乎都被工作所填滿,因為忙,所以沒有回家看爸爸媽媽,也沒有時間跟朋友見面,忙得振振有辭,似乎並不是罪過,但相對地,精神上也一直處於緊張壓力之中,沒有放鬆的感覺,這樣精神健康指數可能就不及格。

因此,不管自己有多忙,每天生活都要有放鬆的經驗,偶爾打電話給親友,隨便聊一聊近況,就算一星期只講10分鐘話,一年下來也累積很多次了。不必害怕不知道要說什麼,只要懂得好事與人分享,困難與人分擔,就這麼簡單。這樣人與人之間就不致感覺疏離、沒有歸屬感。這種能關心他人,同時也被人關心,也是一種分享生命、不孤單的溫暖與幸福感。

提高腦力,需從生活習慣下手

我常對人說:「要保持好的腦力,就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很多人感覺壓力大、放鬆不下來,其實跟生活習慣不良、思考模式僵化有關。

好比一個會騎腳踏車的人,即使經過10年沒有騎,再度牽來一部腳踏車,也能照騎不誤,這是因為他的頭腦裡已經建了一條高速公路般的神經迴路,騎車時該如何平衡身體、雙腳施力、協調全身……這些動作,都已在他腦海中建檔了,不管時隔多久,只要一踏上腳踏車,身體就會自然反應。

假如你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健康的精神狀態、不健康的看法、不健康的情緒反應,一旦在腦中建了檔,這個通路也是固定的,忘也忘不了,除非重新去建一條新的高速公路般的神經迴路,學習新的和記憶新的行為模式,不要再使用舊的通路,才有可能取代舊的不健康的方式。所以每天要保養頭腦,就是每天要去練習建立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腦是脆弱的,為維持常態的功能,也需要很大的能量。比如很多婦女上了一天班,傍晚回到家就趕著做晚飯,這時孩子在旁邊吵,就會讓她感到心煩氣躁,容易發脾氣,講話也不耐煩,因為人太累,壓力太大,都會造成腦部能量不夠用。如果親子改變溝通方式,有什麼事情,等吃飽了飯,頭腦能量充沛時再說,可能就能避免無謂的爭吵。

一個人每天要有充分的放鬆,早上醒來精神要飽滿,晚上就要定時睡覺。因為腦之運作有一定的規律,我們的生活也要順其規律,全身荷爾蒙分泌才會順暢。尤其晚上11點以後,是人體荷爾蒙和腦力最低的時候,所以養成11點前上床的習慣是值得鼓勵的。如果前一天睡眠不足,腦部能量未及補充,不僅會導致身心疲憊,耐壓性變差,而且也容易脫口說出事後會後悔的話,造成人際關係的問題。

保養頭腦,除重視生活規律的生理層面外,也要從心理層面著手,改變原有的思考習慣,發展多元思考,並練習新的生活方式。每天認真、努力地生活,睡覺前肯定自己確實做了一些有意義的事,今天過得很充實,過得有意義,有人關心到自己,自己也關心到別人;有多少腦力,做多少事情,量力而為,不要超出個人負荷,才能增長幸福感,讓幸福在每天的生活中自然產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Tuesday, October 07, 2008

少些應該,多點彈性

宜安(化名)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是個有原則的人,例如上班她會要求自己絕對不能遲到,因為心裡有「應該要準時」的想法,所以她也看不慣那些會遲到的同事。

因為要求事事都要按照「應該」來運作,不知不覺也就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宜安覺得好媽媽「應該」多陪小孩做功課,雖然有時下班已經很累了,她還是會勉強自己和兩個小孩討論作業,但由於精神狀況不是很好,所以也很容易失去耐性,只要小孩有點不太專心或疏忽,宜安就會發脾氣指責小孩:「我這麼盡心地教你們,你們『應該』要專心學習,這麼不用心是不對的,你們也『應該』體諒媽媽的辛苦,為自己負責。」可是,事後宜安又會覺得自己太失控了,有點不應該。

自己認為對的,也期待別人遵守

似乎內心有許多「應該」的人會讓自己經常處於內在衝突的狀態,例如宜安已經覺得累了,需要休息卻又因很多的「應該」而勉強自己做家事或看小孩功課。已經發過脾氣了,又會自責。因為擔心沒有做到最好的自己,所以給自己很多的規矩,卻發現很難每件事都達到標準,挫折時也會想縱容自己、不想管太多,但又被「應該」拉回來,這樣的衝突更讓人辛苦。

有一天,宜安看到先生大智買了很多的CD跟書籍回來,她很不以為然地說:「你為什麼這麼浪費!家裡的書跟CD已經夠多了,有時候我想為自己買個髮夾都還要精打細算、猶豫個半天,你怎麼可以這樣隨便花錢?」大智也很不高興地說:「你何必對自己這麼嚴苛,我們又不是真的買不起。」

認同「應該」的人往往以為自己的「應該」是對的,既然是對的大家就該遵守,如果違反了就「應該」指正修改,當別人不認同她的「應該」時,便會使她感到很生氣。於是宜安認為自己應該節儉,而且把這樣的自我要求理所當然地加諸在別人身上,所以她也期望大智能夠省一點,問題是大智內心並沒有該節省的想法,所以不能接受宜安的指責。

過度自我要求者的內心似乎有個邏輯就是「我應該…,你也應該…」,所以他在鞭策自己的同時,也期待對方能做出對等的標準,只是這樣的期望往往並沒有讓對方知道或跟他商量討論。因此就很容易讓被指責的一方感到不解或反彈。

過度要求完美,讓自己身心俱疲

當宜安聽到她的同事要請假幾週去歐洲渡假時,她有點訝異地說:「你怎麼能夠丟下工作、先生跟小孩,一個人跑去玩?」似乎有點不認同這位同事的「不負責」,因為宜安要求自己「要負責」,所以一開始很難想像身為一個女人,居然可以瀟灑地放下一切去渡假,可是,好像又有點偷偷地羨慕。

這一次宜安終於要嘗試放下一些「應該」,下班後她跟先生小孩宣布:「今天我不煮晚餐,我們上餐廳吃。」以前她總認為應該自己煮才健康、才是好太太、好媽媽,原先她還擔心說不煮晚餐,家人會不會失望或抗議,沒想到家人居然還很興奮要去吃外食,讓她感到有點小失望,原來自己這麼賣力做的晚餐,竟如此不受看重。

她發現自己給自己的鞭策背後有一部分是渴望被肯定。也就是天天在家用晚餐不必然是家人的需要,而是宜安對自己的要求,藉由扮演好自己認為的好角色來獲取肯定。當她了解到,做好自以為的完美角色,並不一定是對方的需要時,也可以允許放下一些「應該」,如此一來自己輕鬆,對方被照顧時也比較沒有負擔。

想通了就放手,可以有更多選擇

有了「應該」,好像可以讓許多行為有規則可循,只是,這些「應該」如果過度具有強迫性,就很容易給自己帶來壓力,萬一達不到這些「應該」便會感到挫折。

另一方面,我們又把自己設定的「應該」拿去要求別人,如果他們未能符合我們的「應該」,我們往往會怪罪別人,而沒有檢視自己的期望:是否我們心中很多的「應該」已經造成了自己的壓力與人際的衝突?現在你可以把它拿出來檢視一番,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例如把「應該」改成「可以」,或許就有比較多的空間與彈性。

進一步,當你找到你的「應該」時,可以問自己,這個「應該」是從哪裡學來的?例如你發現自己經常催促家人要趕快,而這急驚風的個性原來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這種對時間的急迫感,讓自己很緊繃,也對身邊的人慢吞吞感到生氣,結果只是讓自己更累,當你知道這習慣是學來的之後,就不要再把它視為理所當然,這個「應該」的束縛就容易鬆開了。

Monday, October 06, 2008

試驗人性

昨天上課老師講到一個短篇小說,大意是一個面貌醜陋長相畸形的人娶了一個盲女為妻,對她百般呵護;她也十分愛他,盡力做一個好妻子。

他對愛妻雙目未明一直耿耿於懷,遍訪明醫,希望讓她重見光明,那他便可一生無憾了。妻子知道他的愛意,可是不願接受治療;她怕自己無法接受丈夫的外貌。在丈夫的堅持下,她還是接受了治療,也順利地重見天日。

第一件事,就是看她心愛的丈夫,並告訴他這個好消息。她一見到他的模樣,實在無法忍受和這樣醜陋的人繼續下去;又不願背叛摯愛的丈夫,就自殺了。雖然人的外貌不是全部,可是我們很難拋卻外相的桎梏,在乎外表不見得就是膚淺,誰不喜歡美的事物呢?

他想治好她的眼是出於愛;她不想接受治療也是出於愛;她自殺,更是出於對他的愛。她當然知道他的善良真心,可是無法消除對他外貌的嫌惡感,理智與感情的交相掙扎下,她選擇結束生命。

人性是經不起試驗的。如果想試驗人性,通常的結果,就只看到華麗的相貌下,那層醜惡的本性。也許連我們自己都會無法忍受自己的醜惡。

如果他不堅持治癒她的眼,他們將是令人稱羨的夫妻。可是他太愛她了,至悲劇結束。正符合亞里士多德的悲劇三要素: 性格、環境、命運。無法避免悲劇啊,真的無法避免....

Friday, October 03, 2008

鏡子的故事

存在著一則關於蛇髮女妖的神話故事。蛇髮女妖,顧名思義,她的頭上長滿了像頭髮一樣的毒蛇,她的名字叫做魅杜莎,是復仇三女神中最狠毒的一個。這樣一位女神(或女妖)長得自是面目猙獰令人畏懼三分。

她的厲害之處在於每一個人或是動物只要正眼看過她便會馬上僵化成為石像。可是,後來這位以凶惡目光令人石化的女妖卻被一位希臘英雄,柏修斯,一刀把她的頭給砍了下來。

怎麼砍呢?難不成這位希臘英雄是個盲劍手?不是,柏修斯不盲,相反地他是位「明眼人」:他將他的青銅盾牌磨得雪亮,像一面鏡子。他埋伏著以盾牌的鏡像來觀看這位女妖,他藉由鏡像得以避開正視魅杜莎的危險,就這樣他才能一刀取了女妖的性命。柏修斯以鏡子所形成的「虛像」瓦解了魅杜莎的「實像」。

當代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就引用這個故事來比喻「圖像」是如何來摧毀現實世界的真實感。他說:

「有時候我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硬化成石頭: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儘管因人因地而有程度差別,但無一生靈得以倖免,就像沒有人可以躲過蛇髮女妖魅杜莎(Meduse)的冷酷凝視一樣。唯一能夠砍下魅杜莎的頭的英雄是柏修斯,柏修斯從不直接注視蛇髮女妖的臉,而只去看映現在青銅盾牌上的形象。」《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有許多人常喜歡用鏡子的比喻來說明藝術和世界的關係,說藝術是現實世界的一面鏡子。繪畫作為一面「鏡子」它並不只是「忠實反映」而已,它事實上是一面特殊的鏡子,是藝術家的創造物,是想像力的運作結果。

柏修斯的故事是對繪畫的這種特殊技術和機智的比喻。它說明了如何藉由視覺想像的虛構能力去瓦解被石化的真實世界。故事的寓意是,繪畫是一種人類的發明,藉由虛構、造假以躲避被現實僵化的危機,進而擁有改造、想像另一種真實的能力。

法國作家Elzbieta也曾寫過一個藉由視覺想像力來解構真實的童話故事。故事也跟鏡像有關,故事就叫做《水鏡》。故事中沒有女妖也沒有蛇,它的主人翁是一位年輕的小男孩……

這是一位住在水城威尼斯的賣魚人家的男孩子,他夢想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一名水手,可以駕著船出去旅行見識廣大的世界。可是他的雙親並不允許他擁有這樣的夢想。

父親這樣對他說:「你將會成為一個魚販子!因為你的爸爸,和你的爸爸的爸爸都是魚販子,所以你長大以後也是一個魚販子!」就這樣,這位男孩每天刮著魚鱗,扛著魚簍,學習如何當一名魚販。可是,每天他不斷地向他的雙親復述著他想當一名水手的願望。

終於,有一天他的父親生氣了,他對著男孩吼著說:「好,等到有一天鳥會在水裡游的時候你就可以去當水手了。你就給我好好等著吧!」而媽媽也在一旁補充說:「對!不只是鳥在水裡游,還要魚在天上飛,那時候,你就可以去當水手了。」雙親說完這話,臉上甚至還閃過一絲勝利的神情,似乎頗為他們的想像力感到得意。

可是,這位男孩聽了這番話並沒有出現沮喪的表情,反而問道:「此話當真?」父母親氣定神閒地回答說:「此話當真。」此時,男孩起身走向窗戶看了看屋外的水道,回過頭來對他的雙親說:「那就是今天了。」

他父親一臉疑惑地反問:「什麼『今天』?」男孩說:「就是今天我可以去當水手了。」媽媽說:「難不成今天雞長了牙齒?」

男孩回答說:「今天雞長不長牙齒我可不清楚。但是,今天『鳥在水裡游,魚在天上飛』,就像你們所說的那樣。」

說完,男孩就去整理行李,並不斷地提醒他的爸媽說:「這可是你們親口答應過的事喔。」不論爸媽再怎麼勸說都無法使他們的男孩回心轉意。而男孩只是一再地提醒他們要信守諾言,並要他們到窗口去親眼看一看「鳥在水裡游,魚在天上飛」的奇蹟。

爸媽心裡想這個孩子一定是瘋了。男孩輕快地背起他的行李,他要趁風尚未吹起,尚未攪亂這一切之前離開。男孩走後,爸媽到窗口呆看了老半天。他們什麼也沒有看見,除了水道像平常一樣緩緩地流向大海。

故事說完了,容我們借用聖經的句子來說:「能看見的人有福了。」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正向霍桑效應的回報‏

文/呂宗昕(台大教授;《教出學習力》作者)                

一位哈佛大學的心理專家梅奧,進行了一項有名的實驗。他帶領一組研究團隊進駐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霍桑工廠,他們試圖改變各種工作環境及條件,希望能找到提高生產力的重要因素。

在實驗過程中,他們不斷改變照明亮度、薪資福利、休息時間、午餐品質、環境狀況等,結果發現,不論他們改變什麼外在條件,參與實驗的作業員生產力都持續上升。

他們曾做了一個實驗,將工廠室內照明亮度改變。在亮度提高後,生產力確實隨之提升。但是,當他們把照明降到原本的亮度時,生產力卻並未隨之下降。

這些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結果,讓研究團隊十分困惑。後來經過長期探討,他們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個結論是:作業員生產力的提升並非來自於外在工作環境及條件的改變,而是來自於周遭額外的關心。

參與實驗的作業員,因為知道有研究團隊及公司同仁觀察及注意他們的表現,所以不管工作環境出現什麼變化,都會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心力去工作,自然會有更高的生產力,並締造出更好的成績。這種因為受到額外關注而產生的正向工作或學習成果增加的作用,被稱為「霍桑效應」。

正向「霍桑效應」的例子在學校及家庭中時常可見。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會因為比其他同學獲得老師更多的讚揚,而使他更加用功學習;一個表現傑出的孩子,會因為比其他兄弟姊妹得到父母更多的誇獎,而鼓勵他繼續努力上進。

反之,負向「霍桑效應」的例子也屢見不鮮。一個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常會因遭到老師責罵或忽視,在外界關心不足下,逐漸自我放棄;一個表現平平的孩子,也會因得不到父母的歡心,在無法自我肯定下,逐漸迷失方向。

善用「霍桑效應」是父母及教師該做的事,這不僅是為了孩子及學生的課業成績,更是為了培育他們健全的人格及建立應有的自信心。

老師該關心的並非只有少數幾名優等生,家長該獎勵的也並非只有家中成績最好的孩子。人人都需要被關心,不管是成績優異或是差強人意的孩子皆然。唯有給予額外的關心,才會有額外的表現。

所謂額外的關心,並非天天掛念在班上的名次及考卷上分數的高低,而是幫助學生及孩子思考:

如何喜歡及主動學習?

如何製造願意學習的強烈動機?

如何提高學習的效率?

如何建立有效學習方法?

如何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當師長與孩子共同思考這些問題時,孩子會體認到家長及老師的真心誠意,他們會感受到額外關心的溫暖,「霍桑效應」的正向回報會展現在每一個孩子及學生的身上。

(本文發表於國語日報家庭版http://www.mdnkids.com/family_edition/detail.asp?sn=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