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05

EQ可以教導嗎?

EQ可以教導嗎?

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智商

主講/林文瑛(大學副教授)

自從尼爾高曼所著的《EQ》在台灣熱賣五十萬本以後,「如何提高EQ」已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

但,EQ是可以被教導的嗎?當我們說一個人的EQ很高時,似乎代表這個人十分善於控制情緒,既不會隨便發怒,也不隨便表示個人的感覺。如果根據這樣的說法,我們豈不是要教人不問青紅皂白,一味拼命的自我克制、自我壓抑,對自己所不贊成的事,虛偽的盡說一些客氣與逢迎的話?這樣的好好先生,就算EQ比較高嗎?

提高EQ,並非壓抑情緒

可見,所謂的「提高EQ」,並不是笑罵由人的鄉愿,而是教人要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場合,以適當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情感,並非一味隱忍,為了顧全表面的人際和諧而隱藏自己真正的情感。甚至對於有違社會正義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扭曲自我的價值觀,只求息事寧人。

若以這個角度來談如何提高EQ,首先我們當然必須了解,人的情緒是怎樣上來的,才能找出一個適當的方法來表現它,而不是一味的壓抑克制。

情緒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對於對方情緒的理解,一個是對自己感覺的理解。前者即是指「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像有些小孩子看到別的小孩在哭,他也會跟著哭起來,這種感同身受的心理,可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經過歲月洗禮和人事磨練,人們的同理心也會更加細緻、成熟。比如有個人失戀了,他說:「沒關係,我一點都不在意。」但他的眼角卻泛著淚光,聽的人就知道他心裡其實是很難受的,這就是一種同理心。當我們能夠以同理心去體會別人的感受時,就會用比較適當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這就是一種EQ。

EQ的另外一部分是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感覺。因為,當自己的情緒上來時,我們常常會被當下的憤怒,弄混了自己的真正想法,忘了自己究竟在生什麼氣?這就好比有時候,我們聽到別人說了一些刺耳的話,難免不愉快,但是如果你能夠克制一下,等對方把話說完,知道他的真正意思以後,再來看看自己應不應該只為他的措辭不當生氣,那就是自我克制。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證明,比較懂得自我克制的小孩子,日後的偏差行為比較少,反之,容易衝動而情緒化的小孩,比較容易出現偏差行為。

自我克制,目的在學習自主

自我克制,對大人來講很重要,對小孩來說更重要,因為青少年血氣方剛,容易衝動,常在一時情緒上來時做了某些事,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就像我們買了一雙新鞋,剛開始時都會很愛惜它,可是一旦弄髒了,就會覺得反正已經髒了,再髒一點也無所謂。青少年做錯事,有時後果一發不可收拾,就是這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平日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應讓孩子學會如何自我克制,包括幾點鐘玩電動、幾點鐘看電視,他都必須規範自己,在做完功課,或做完其它應做事情之後,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你覺得孩子沒有辦法好好去做自我規劃時,父母有責任去引導他,而不是以處罰來強制要求他。比如你可以跟孩子約定,他必須在七點以前把功課做好才能看電視,讓他有機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剛開始,他可能七點時功課只做了一半,就吵著要看電視,你要有耐心,明天照樣用同樣的方式,看看孩子有沒有進步。如果他的電視只看一半,又回去把功課做完,你應該給他更大的鼓勵,比如准許他多看半小時的電視,對孩子而言,這是個意外的驚喜,意謂他只要能夠掌握自己的時間,就可以換得更多的自主,這跟父母強制要求他是不一樣的。

曾有一位家長告訴我,他的孩子目前才就讀國中,每天晚上都要花將近一小時的時間上廁所,不論父母怎麼催,希望他早點上床去睡覺,他仍是要拖到十一、十二點才會去睡,長期下來,真令人擔心影響到他的發育。我女兒也是一樣,每次洗澡都要洗上一個小時,讓人很不能理解,而我的方法是跟她一起洗洗看,看她到底在做什麼,結果我發現,母女共浴時是我們最快樂的時間,女兒喜歡邊洗邊唱歌,並告訴我她在學校發生的一些事情,還有她看過的電影等等,在裡面我們可以非常自在的放鬆自己,十分快樂。

反觀孩子上廁所的問題,其實在這一小時裡面,可能他並不是所有時間都在上廁所,他可能在看書,在做白日夢……,在那段時間裡,他可以享受完全的放鬆、不受干擾,如果媽媽只是擔心他太晚睡,不妨建議他把這段私人時間提前,或是幫他找其它比廁所更好的地方,給他一個可以獨處而不受打擾的私人空間。

做好榜樣,引導孩子正向發展

講到所謂的EQ,我們強調的是情緒的表達和理解,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要教他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之外,還要教他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說,有些孩子跟同學講電話時眉飛色舞,一放下電話,媽媽問他:「你們在聊什麼呀?」他就拉下臉來說:「沒什麼!」你問他:「不開心嗎?」,他說:「沒有呀!」可是他的臉明明就很臭呀!

親子之間,往往就因為這種行為與認知上的差距,弄到自己生悶氣,對方還覺得莫名其妙。記得有一次,小孩問我說:「媽媽,你看起來好像不高興。」我說:「沒有呀! 」,他說:「有!」我去照鏡子,發現自己確實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其實只不過在想些事情,卻讓人以為我在生氣。

這時我才知道,即使是面部表情,我們都必須顧及旁人的感受。在教導孩子時,我們也要讓他知道,他的臉部表情會影響到別人的情緒解讀。小孩子通常會把情緒寫在臉上,所以大人很容易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他們需要一個能夠真實表達情緒的對象,當他難過的時候,知道可以向誰傾訴,而這個人在他表達之後,能夠引導他去思考一些問題,讓他得到合理的情緒紓解,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我們想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能用同理心去體諒別人的情緒時,不要忘記,孩子終究只是孩子,他們在情緒上來時,多數只想到自己,可能還沒有辦法去推想別人會不會受到自己的情緒起伏所影響。換言之,當我們談到情緒的時候,很大的一部份是跟「判斷」和「認知」、「思考」有關係,不能要求小孩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考慮父母的處境,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兩件事。

第一,扮演客觀的分析者,了解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傾聽他的心情,提高他對情緒的認知能力。畢竟,跟父母相比,孩子的人生經驗較少,對人性的認知也很有限,所以需要我們幫他釐清各種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不再一直陷在情緒化的錯誤認知當中。

第二,做孩子模仿的對象,讓孩子從我們身上,直接看到父母如何處理衝突和情緒,藉由模仿來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藉由模仿,了解到在大人世界裡,成年人是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怎樣建立恰當的人際互動關係。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EQ確實是可以教導的,當我們希望孩子在情緒上有比較健全、正向的發展時,我們父母就得挑起教育者的責任,而家庭氣氛就是幫助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關鍵。

換個角度,即可扭轉負面情緒

女兒唸國中時,在學校看到一些穿著奇特的「大哥大」、「大姊大」級人物,裝扮和行逕常惹人側目,女兒和她同學只是看了他們一眼,就有一個大姊大衝過來,瞪著他們說:「看什麼看!」一副要揍人的樣子,把她的同學嚇壞了,幸好我女兒馬上說:「喂!你這是幹什麼?她剛剛還說你長得好漂亮喔!」那個大姊大臉色才緩和下來,悻悻走開。我聽完後開玩笑對女兒說:「妳好虛偽喔!」她卻很不服氣說:「你為什麼不說我好機警呢?」

可見同一件事情,看的人角度不同,認知上就有很大的差異,同樣是「看」,可以解讀成因奇裝異服而看,或是不屑的看,也可以是讚美的看,解讀的關鍵在於健全的自我概念所帶來的自我克制。

往往只要我們轉一下念頭,就能扭轉原本的負面情緒,何樂而不為呢?

Monday, May 30, 2005

一‧心‧緣

一‧心‧緣

◎黃思賢主講/靜淇整理 82.07.25

雖然我追隨上人的時間並不長,但每次回台灣充電,總覺得非常歡喜,因為我都是抱著一股「朝聖」的心情回來。記得去年在聯誼會上,我曾說過台灣的本會是所有慈濟志業體的「根」,枝葉要繁茂,必須有來自根的滋養;因此,雖然美國距離台灣是那麼的遙遠,單單坐一趟飛機就要花上十幾個小時,但我覺得很有價值,因為只要上人的一句話,就能令我歡喜,受用無窮。

美國分會從我接掌執行長至今,已二年多了,在美國推動慈濟唯一的遺憾,就是上人不在那兒,醫院和護專也不在那兒,我們只好靠自己。雖然這是在海外推動慈濟志業最大的缺點,但也正是我們的優點和長處,因為上人在的話,就容易有依賴心,而我們無所依靠,一切必須靠自己,學習自己成長,這種情形就像當年上人帶領常住師父胼手胝足創辦慈濟一樣,相信這種收穫是台灣所沒有的。

美國其他道場,很多活動都有出家眾在領導,而我們只有師兄師姊們熱心的介紹慈濟。當我把這種遺憾告訴上人時,上人對我說:「沒關係,他們有法師,我們有菩薩,在家菩薩智慧長。」所以我們在國外雖然沒有常住師父住持,但我們有心把上人的精神,完整的帶到那邊去。今天我就以追隨上人和參與慈濟的這段緣做為主題,來和大家談談「一‧心‧緣」

知緣惜緣,掌握因緣

佛家講「緣」,今天我們能共同在慈濟世界中,就是和上人有緣、和慈濟有緣。其實人一出生,除了菩薩倒駕慈航來度眾生外,大多是帶著業緣而來。人既然是帶業而來,所以一出娘胎就有一條路擺在眼前,這就是所謂的「命」。 上人曾說過,我們不要講命運,而是要「運命」,主動把命操之在我,千萬不要讓命運操縱我們。所以我覺得我們的緣落在那裏是非常重要的。各位都是慈濟人,也是上人的弟子,我們的緣在慈濟,花蓮就是我們慧命的家,既然慧命的因緣在慈濟,我們就要珍惜這個緣。

從一九八九年四月三日上午八點多初見上人開始,一直到現在,我覺得和上人的緣愈結愈深。現在回想,像上人那麼忙碌的人,那天竟然對我說了那麼多的話,這該是我們師徒有很深的因緣吧!我才會一下子被他攝住。看看「攝」字,中國文字實在很妙,一隻手提三個耳朵。每個人只有二個耳朵,我想這第三個耳朵應該是代表心吧!我的心被上人攝住,也從此開始了我和上人、和慈濟的緣。

認識慈濟之前,我也曾走過一段凡夫的道路,每天在身、口、意上造業,也當過「一品會」的會長──所謂「一品」,就是吃最好的、穿最流行的、用最好的……,無論什麼東西都是用最高級的。因為我認為這是自己努力打拼來的,我有權利享受。直到認識慈濟,整個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種轉變好不好呢?絕對好。後不後悔呢?絕對不後悔。尤其體會上人的法愈深,愈了解慈濟精神之後,我更珍惜這緣分。

西方哲學家羅素說過:人應該簡單的生活,高度的思考。可是凡夫恰恰相反,都是簡單的思考、高度的生活,和畜生並無兩樣──想想看,人在睡覺的時候,和一條狗有什麼不同?當一個人在慌亂奔忙中,和一隻逃生的蟑螂又有什麼不一樣?當一個人吃東西不顧禮儀時,和豬有什麼不同?

記得上人講十二困緣時說,過去種的因和現在受的果都己經定了,而未來到底要成就的果是什麼,我們雖然不知道,但現在要造的因是我們可以把握得住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意念,都是將來要受的果報,所以我們要很小心。也因為如此,我很珍惜跟上人的緣,也珍惜和大家的緣。

緣得來不容易,看看我自己,出國將近二十年,認識上人不到四年,在四年之前的十幾年當中,我每二、三個月就回台灣一趟,每次回台灣,做完生意就回去,根本不知道台灣有這麼美好的團體;直到在洛杉磯,蔡秀雲師姊向我介紹時,我才知道有慈濟。雖然這個緣來得遲些,但我仍然慶幸自己能在不惑之年認識慈濟。

上人常告訴我們,要有一顆知足的心。上人教我們眼睛要往下看,如果你的眼睛像佛菩薩一樣往下看,慈眼視眾生,看幾千年都不覺得累。但是凡夫的眼睛卻偏偏都是往上看的,也就是俗話說的「看高不看低」,這樣一直往上看,保證看不到五秒鐘,眼皮就酸了,多辛苦啊!雖然我和慈濟的緣來得較遲,但我一直在想,如果讓我在十五年前、十年前就認識慈濟,我如不會好好把握,隨隨便便的做,又有什麼用呢?既然我們的因緣在慈濟、在上人,那我們就不要再尋尋覓覓,好好跟定他就對了。

慈濟禪在「多用心」

在上人的開示中,最後他都會說一句:「多用心」。我們身為他的弟子,是否有用心呢?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契他的心?記得以前我說過要做師父的「貼心」弟子,不要讓師父煩惱。現在不只要貼心還要做個「窩心」的弟子,把快樂帶給上人。其實,不管是做個貼心弟子或是窩心的弟子,師父要的就是我們為社會奉獻出真心。

現在我要問問各位,你們是否有體貼上人的心?上人的心在哪裏呢?上人整個心都在慈濟,都在四大志業上,所以我們不要顧慮太多,只要守好本分,去做就對了。有一天我正和上人通電話時,我知道他的嘴巴又破了,而他又有一些事情要交代我,我向他說:「師父,您不必說,我都知道了,希望只要您一拈花,我就可以微笑。」上人回道:「嗯!這就是我們的『慈濟禪』。」

我們不像常住師父這麼有福報,每天可以追隨上人左右,我們只是偶而回來一次,平常只能藉錄音帶聽到上人的聲音、從書本上看到他的智慧,所以我們更要用心,去體貼上人的心啊!我在美國每天都聽上人的錄音帶,從上人的開示中,確定了人生的方向,不過就如上人對我說的:我不能只當他的「錄音機」。這是什麼意思呢?上人指示我不能只做他的聲音,還要契他的心,並以行動表現出來。要體貼上人的心,就必須「多用心」。

如何用心呢?一定要先有心,你如果無心的話,又怎能做慈濟呢?慈濟並不是隨便的啊!隨便做,就只有隨便的功德而已。當年我就是有心開始,如果不是有心話,我大可只捐一筆錢,或是每個月持續的捐些錢就好了;但慶幸自己當時起了一念心,問上人說我可不可以把慈濟精神,用企業化的理念帶到美國去。上人一口答應,並給了我八個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我實在沒想到結果會這樣!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很感謝上人,當初他如果沒給我這八個字,美國分會也不會有今天的發展,也無法走這麼遠的路。

我想當時我就是有這個心,所以才能有「開始」,這種情形就像上人當年看到地上的一灘血,而有了創辦慈濟醫院的心一樣,所以說「緣」都是從有心開始。不過也不能「有心」就好,有心之後還要用心,還要有熱心、恆心、愛心。

用心、盡分以達「隨緣」

我們一定要用心,用心盡本分和力量。所謂的「用心」其實和「緣」是互相關連的。這次我到英國,很多人都問我到底「隨緣」的定義是什麼?現在我就把自己對隨緣這兩個字的體悟,提出來供大家參考。真正的隨緣,首先一定要「盡本分」。今天你是委員,是否盡到委員的本分?你是志工,是否盡到志工的本分?你是太太,是否盡到做太太的本分……?所以上人要我們先盡好本分,再來做慈濟。

再來是要「盡力量」。我們有扛十斤的力量,是否偷懶只扛了八斤?

第三是「不要勉強自己」。所謂的勉強自己,舉個例來說,我們有一位師姊非常惜福,但上有婆婆要侍奉,下有孩子要照顧,所有的家事都自己一肩挑,還很熱衷做慈濟,結果把自己的身體弄壞了,不但讓上人操心,也讓家人擔心,這樣做就是太不隨緣了。再說「不要勉強他人」。假如你的朋友認識慈濟不久,你就要他非捐錢不可、非去看個案不可,這樣是會把人嚇跑的。以前我就是這樣,看到人就要他們捐錢,結果人家都笑稱我是「黃要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取中庸之道」,何謂中?不偏不倚;何謂庸?不變不異。所以說,中道就是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用智慧,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假如具備了以上這些條件,那就是真隨緣了,否則不是「攀緣」,就是「隨便」。

「一心」才能發揮潛能

既然知道有緣就要惜緣,有心就要用心,而真正的用心就是「一心」。世上最好寫的字就是「一」,但我們每每參不出「一」的道理。記得有一年,新聞局邵局長率同許多記者作家到精舍來,很多記者都問上人:「證嚴法師啊!你是一位比丘尼,又這麼瘦弱,為什麼能成就這麼大的事業呢?」上人回道:「我一輩子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連續說了四個「一」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告訴我們: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得脫苦難;彌陀經中也說,一心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臨終時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都要說「一心」呢?舉個例子來說:唐朝飛將軍李廣,有天在郊外時,突然看到一隻老虎向他撲來,在危急中他趕緊拉開弓箭,使出全身力量把箭射出去,結果定神一看,射中的並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大石頭。他很訝異自己竟有辦法把箭射入石頭中。因此再試試看,一連試了幾次,箭都折斷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知道是一塊石頭,不是老虎,生命安全沒有顧慮,所以分心了。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五百萬元鎖在金庫中,一旦發生火災,雖然平常你只有舉五十磅的力量,但那個時候一百磅重的金庫,你也有辦法從十樓扛到樓下來,這就是一心。因為「一心」,潛能就可以發揮出來。所以當我們一心稱唸觀世音菩薩時,我的心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心,我和觀世音菩薩合而為一,這時候自性觀音就顯現出來了。一心稱唸阿彌陀佛,當下你的自性彌陀就在身邊。

「一」和「精」一樣,上人說精進,所謂的「精」就是不雜、專一,「進」就是不間、不斷。你能不斷、不雜的專心去做一件事,就能達到「一」的目標和境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用心、一心到了一個地步,就要「無心」,我想以「空」心來說比較好些。什麼是「空」心呢?忍而無忍,做而不做,行而不行;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我們常說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也就是做善事時──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受施的人,也沒有布施這回事,這是多麼崇高的境界。可是往往有些人做了一點點善事,就唯恐天下人不知,逢人就說我今天又捐了多少錢,又捐了那塊地,我替慈濟做了多少事……。其實這些好事都是二等善事,我們要做的是一等善事,也就是要「空」心,抱著「這件事本來就是我該做」的態度去布施。看看樂生療養院的那些老菩薩,受人救濟還能捐錢做好事,而你有幾十億的財產,捐個一、二千萬元,不算什麼,又何必宣揚呢?把人格、水準提昇些吧!我們的眼睛不必往上看,但人格要往上昇華啊!

要如何「往上」呢?就是把心靈的境界提高,不要做一點點好事,就覺得了不起,也不要為上人做一點事,就自認為功德無量。所以當有人問我:黃師兄,你到底捐了多少錢給慈濟,我都會回道:我真的不知道,因我若仔細去計算的話,我就是有量有價了,所以我故意不去記它。昨天我在筆記上寫著「我希望別人不要讚美我,將所有的讚美留在我最後一口氣時,放在我的八識田中」,為什麼呢?因為別人一讚美,功德就抵銷了。

記得上人曾說過一個故事,在日本有位大將軍,他捐了五百兩黃金給一位老和尚,他一直在等老和尚好好謝謝他,讚美他兩句,沒想到老和尚只說了「謝謝」兩個字。這位大將軍很不高興,一直提醒老和尚五百兩黃金可以做很多事,老和尚向他說:「哦!我以為你要的是功德無量!原來你只是要一聲讚美而已。」所以說,我們不要以為做一點點小事就很了不起,就希望別人讚美我們,留在最後面吧!留在八識田借方貸方在算總帳的時候吧!

佛說人有二十難中,其中一難就是「觸事無心難」,無心也就是我所說的「空」心。例如會開車的人,每天開車上下班,心不用放在方向盤上想路線怎麼走,卻絕不會走錯路;就像吃飯一樣,大家都知道要把飯吃在嘴裏,而不會把他吃到鼻孔中。像你們坐在這裡聽我說話,根本不知道現在已經幾點了,因為你們聽的很歡喜,所以沒把心放在時間上,這就是無心。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上人一直在實踐法華精神,妙法蓮華經第十品法師品中說的非常清楚,佛說諸經中法華最為第一,但是法華經也是最難信難解,而且在受持時會遭受很多的困難和橫逆。佛在講法華經時,有五千弟子當場離席,現在上人在實踐法華經,也遭到很多的橫逆和批評。上人大可在深山中修行,為什麼卻偏偏要入五濁惡世中呢?上人的精神是實踐法華精神,而法華精神就是要入五濁惡世去度眾生。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法華經太淺顯了,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法師品中已講得很清楚,在末法時代廣演法華的人絕對成佛,而且已經授記。無量義經有一段經文說「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守之不動就是要你好好守住這個法──以慈濟來說,我們好好的做好慈濟這件事,生生世世跟隨上人就是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這句話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不需要再去尋尋覓覓了。「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博學愛道,道必難會」,守這個志、奉這個道,如此所有的法門都懂了。二、三年前,我很煩惱佛經這麼多我怎麼去唸,上人以論語的一句話告訴我:「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悌信愛仁,我們究竟做到那一樣了?應該先從現實人生中好好下工夫。

上人非常慈悲,他把自己二、三十年來修行所體悟的真髓,一點也不保留的傳給了我們,並不需要我們再學他一樣去受苦,他已經研究出來的就是這條菩薩道,我們跟著他的道路去走就對了。

什麼道?六度萬行;怎麼走?布施為先,所以慈濟就是先從布施開始,布施金錢、布施時間、布施愛心和無畏,布施你的隨喜、感恩、善解……。有句話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其實名師難求、慈濟也難遇!因緣既然在這裏,好好珍惜吧!

上人是大智慧者,他叫我們做的事,去做就對了;他有長遠的眼光,也有廣大的包容心,我們要念念不斷,念念不生疑的去幫他扛起如來家業的擔子啊!

惜緣,惜福,惜時

所以,知緣就要惜緣,知道無常隨時會來,我們就要惜時。我有一個住在洛杉磯的好朋友,他非常有錢,我一直鼓勵他們趕快做,但是他太太總認為到美國才二、三年而已,應該多賺一些錢再做還不遲,沒想到幾天前,他們出去旅遊,發生了車禍,先生當場死亡,太太也傷得不輕,現在要做,沒有機會做了。所以還是請大家把握機緣啊!

前一次回來,上人告訴我六個字「惜緣、惜福、惜時」,特別是「惜時」,他要我在飛機上好好的想想。我這一參,真是嚇出了一身冷汗──我每天浪費了多少時間呢?時間一去不復返啊!雖然大家認為我很精進,但我自己知道,因為這個假體常讓我身不由己,把很多時間都浪費掉了,所以我說「看得破是一回事,身不由己又是一回事」,要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談何容易啊!

曾經有人問天台智者大師證得幾果?他說:今天我是因為有你們這些弟子,我證五果,我假如沒有入世度眾,我已經證十果了。我們的上人也是一樣,他不為自己證果位,只為眾生得離苦啊!

由「惜緣」、「用心」、「一心」一步一步來,才能到達空──無心的境界,所以上人苦口婆心告訴我們,未成佛前,必須先結好人緣,慈濟的布施就是在結好人緣。

希望各位好好體貼上人,跟上人結生生世世的一、心、緣,阿彌陀佛!

(信念與信仰,雞與蛋)

森林裡的人本教育者

森林裡的人本教育者

他的獵人學校,不教狩獵,教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採訪/劉宇青

一個月亮高掛的夜晚,空盪盪的沙灘上,只有年幼的男孩亞榮隆.撒可努一人,獨自坐在海邊的漂流木上。

如果要說撒可努和一般的孩子有何不同,那應該是父母親吵架的陰影,令他小小心靈無端蒙上了許多恐懼和害怕,漸漸變得自閉而不愛說話。直到,住在漁村的外公接走撒可努。在撒可努長大後的記憶裡,那一晚的外公,給了他生命的安穩與平靜。

「外公不像一般孩子走失的大人一樣驚慌失措,」撒可努說,「相反的,外公很有默契地知道我在海邊。」外公走到撒可努身邊,平靜地說:「我親愛的孫子,你在這裡啊。」奇蹟似地,撒可努感受到了無邊的寧靜,因恐懼而害怕顫抖的心,頓時安靜了。

「外公接著問我,你是我的朋友?還是我的孫子?」撒可努回憶著,「我說,我當然是你的孫子啊。外公說:不是,你是我的好朋友。」一個外公,一個老人家,竟會用這種口吻和孫子平起平坐地說話,撒可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和外公在一起的日子是快樂的,就連喝醉酒的外公,也一樣是快樂的外公。「我常常在父親喝醉酒後挨打,」撒可努說,「看見外公也喝酒時,我真的很害怕,怕外公也變得和父親一樣。」但幾次之後,撒可努發現,原來,酒沒有問題,是喝酒的人有問題。

「外公喝完酒不但很快樂,還會唱歌,」撒可努笑著說,「回家的路上,我們共騎一輛腳踏車,上坡時我推著喝醉酒而騎不動的阿公,有時,我們乾脆就在路邊睡一覺。」

回想起來,撒可努深深覺得,外公其實在無形中治癒了當年他受創的心。

「現在,我們的部落裡也有類似遭遇的孩子,」撒可努說,「這樣的孩子看到我喝酒會很緊張,但慢慢地我讓他知道,酒沒有問題。他們現在會說,撒可努你喝醉酒時很好笑耶,你會一直唱歌,還會親我們,抱我們,還會給我們零用錢去買糖吃。」

亞榮隆.撒可努,是台東排灣族原住民。他的身分是警察也是作家,他寫出了對自身部落的深刻情感,而基於自己幼時的遭遇,撒可努更擬創辦一所「獵人學校」,要恢復傳統的美好精神,要每個孩子都快樂、自由。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是快樂的,日後遇到艱難的環境,也能愉悅地去面對;如果從小處於不相信、厭惡的環境,就算給你一個很美麗的世界,你也不會相信的,」撒可努說。

「當我離開家鄉多年,再次回歸部落時,我才發現,我們的部落已經七零八落了,」撒可努感歎地說,「過去,我們的信念和信仰都非常接近,可是數百年來,政治、宗教、科技文明的進入,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甚至失去了自我。」

很多人會問撒可努,這個部落已變成這樣了,為什麼還要試圖改變它?撒可努淡淡一笑說:「我從未想要改變我的部落,我只是選擇我的生活,我願意這樣過生活。而有一群人看到我這樣子,覺得很棒,願意跟著我過生活,如此而已。」

四、五年前,撒可努在部落裡設立了一間男子聚會所,「那是過去傳統社會裡一個很重要的空間,所有男孩的訓練都會在那裡養成,」撒可努說,「但日據後,學校取代了會所。我聽老人家談起,慢慢發現,如果有一個空間,是能夠重新讓年輕人聚在一起,重新有說話的平台,有思考的模式,我們人與人與部落的感情,就能非常接近。」

「我喜歡關心孩子,」撒可努說,「每個孩子的畏懼背後,都有個受傷的心靈,我在部落裡花很多時間解決這個問題。你看過一個小女孩在你面前哭泣嗎?你聽過一個小男生吐露他的恐懼和害怕嗎?這些都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性格。如果一個部落裡的人都受傷了,都不健康了,我們所創造出來的文化,也會是不健康的。」

撒可努很有自信地說:「我或許無法教出一個學者,但我可以教出一個快樂的清道夫。」除此之外,撒可努還想在部落裡蓋一個像電影「末代武士」裡的武士村模樣,做為「獵人學校」。因為「那個武士村很像過去台灣的古部落,」他說。

「獵人學校」,從字面上的意思看來,像是教人狩獵的學校。「很多人都誤會,獵人學校是不是要教人打獵?」

撒可努嚴肅地說,「我要講的其實是很精神層面的東西。過去的獵人,打到獵物是分享、共享,我講的正是共享和分享的精神。」

獵人,在排灣族的語言裡是指:「能聽得懂土地、雨和自然語言的人;沒有自私和利益,最能夠分享的人。」所以,獵人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狩獵,而是一個自然與土地的溝通者。

「我相信獵人學校是未來的主流,要解決的是關於人的心和態度,」撒可努說,「這個社會其實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都有一顆健康的心,你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健康的。如果你的心是很快樂很自由的,我相信你會不斷地創造出快樂的事物。」

「我們能不能有一所學校,去教未來的孩子,關於土地、自然與人的關係……」這是獵人學校當初的招募文宣,也是撒可努最深切的理想與盼望。

Friday, May 27, 2005

Your Soul Has a Purpose

The great successful men of the world have used their imagination they think ahead and create their mental picture in all its details, filling in here, adding a little there, altering this a bit and that a bit, but steadily building - steadily building.
--Robert Collier

Tom Chappell, along with his wife, is the owner of Tom's of Maine, the natural care products company. In his audiotape, "The Soul of Business", he describes how, despite his incredible material success, he woke up one day at age forty-three and realized that he felt disconnected from the company and himself. He considered retiring. Then refound his purpose and decided to help other businesses bring soulfulness into their workplaces and incorporate into the business practices the values that he believed in deeply.

If you want the habit of gratitude to grace your life,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 like Tom Chappell, develop the belief that you are here on Earth to fulfill some purpose that only you can offer to the world. You are an amazingly rare, totally nonreplicable individual with talents and gifts that the world anxiously needs. The more that you experience the truth of your uniqueness and beauty, the more you will feel gratitude for your particular gifts and the more you will be able to deliver those gifts.

Unfortunately, not many of us were born to parents who nurtured our individuality , honored our gifts, or helped us recognize our purpose. So as adults we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love ourselves in a wholehearted way that fosters a deep and quiet sense of gratitude for ourselves. In "The Women's Book of Spirit", Sue Patton Thoele offers the following meditation:

It may help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gratitude toward ourselves if we were to visualize our heart as a delicate treasure, hand-blown from the rarest ethereal glass. A treasure valuable beyond imagining - fragile, irreplaceable, priceless, and ancient. There is no other like it - infinitely precious, existing before time and after infinity.

Make a commitment with yourself to cherish and appreciate that you were entrusted with such an inexplicable treasure when we were given the gift of life.

Eat a Muffin

Last year, after routine blood tests, the doctor told me that I had an elevated cholesterol level. The next thing I knew I was giving up eating red meat and before long jumped on the oat bran wagon. Weekend breakfasts of eggs and salami were soon replaced with oat bran pancakes and maple syrup (no butter). Within months, not only was the cholesterol level lower, but as an added bonus I lost 15 pounds.

Every week or so I make up a double batch of oat bran muffins. With all the ingredients on hand it takes roughly ten minutes to mix up the batter, and another fifteen minutes to bake them. They are great with fruit or cereal for breakfast, with salad or soup for lunch, as a low-calorie, high-fiber snack, or even to keep the wolves from the door at bedtime.

Oat Bran Muffins

2 1/4 cups of oat bran (not bran flakes)
1 tbsp baking powder
1/4 cup sugar or maple syrup
2 tbsp chopped almonds
A handful of raisins or blueberries
1/4 cup shredded coconut (optional)
1 1/4 cup nonfat milk
2 large overripe bananas
Whites of two eggs, or one large egg if you're not concerned about cholesterol.

Combine all dry ingredients in a mixing bowl. Blend all other ingredients into a puree and mix thoroughly with the dry ingredients. Fill muffin tins, allowing some room for mix to rise.

If you use blueberries, it's easier to add them by hand to the filled muffin tins.

Bake at 450 degrees until top of muffins are brown (about 15 minutes) Makes approximately one dozen muffins. As soon as they're cool, we bag them and put them in the freezer. Whenever we want one, we pop them in the microwave oven for 30 seconds on high.

Enjoy the long weekend!

切斷負向的思緒

切斷負向的思緒

文/黃翠吟

人有感受,就有情緒,情緒是無法叫它不升起的,有時我們常好心的勸別人:「不要再難過了!」,「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不難過啊!」多數人都有這種經驗,不想煩,可是偏很煩;不想生氣,可是偏憤恨難消。

有一次,聽到一位師父提到,多數人沒有「做自己心的主人」,當時覺得太抽象,現今體會到,的確如此,遇見順心的、可愛的、好聽的,就覺得高興;碰到困難的、不喜歡的,就令人不愉快。哪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人?

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句話:修行人也有負面情緒及念頭,但他就讓它自然的過去,不會讓它形成傷害。當看到這句話時,我鬆了一口氣,原來修養深厚的人和你我一樣,也有負向念頭,只是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不會陷在裡面,致情緒不斷累積,再造成自己及別人更大的痛苦。這就如同藍天飄過烏雲,它自來自去,不要抓住它,之後又是一片朗朗晴空。

那天假日搭莒光號火車從台北到彰化,上了車才發現我的位子恰好在門邊,老舊的門要用好大的力氣開關,一開門,火車聲轟然入耳,每站上車下車,門開門關,人來人往,我想,慘了!這趟旅程,不得清靜了。趕緊看看廁所有多遠,竟就在門口近處,想到上次也是坐門邊,廁所不時飄來異味,夾雜花露水濃烈的香氣,非常刺鼻。當時我還告訴自己: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異香」,待會兒就習慣了。可是今天又坐到這個位子,不禁懊惱起來。

切斷負向思緒的鎖鍊

我坐了下來,猛然驚覺,自己為何會這麼容易受環境影響?有了這層省思,心情感覺開了一些,轉而一想,莫非是我特別需要接受考驗,才坐上這個位子,以磨練自己的定力?這一想,心更開了,刻意往後瞧瞧車廂走道,還有好些人站著呢!假日一票難求,我很晚才以語音訂票,竟可以訂到座位,真太幸運了!望著窗外一大片一大片綠油油的田野及藍天,叫人心曠神怡,窗外灑進暖暖的暘光,好不柔和,我把隨身帶來的書攤開來,難得偷得浮生半日閒,我要把心定在書上了。

這一段「心」路歷程,只有幾秒或一分鐘,可是如果沒有轉變想法,結果可能一路都覺倍受干擾。

每個人心的運作過程是:

1.對境→2.評斷→3.感受→4.思想→5.行為反應。

心識的運作是極快的,一剎那間,就產生了反應,首先是面對一個外境,心就起了評判:這個座位靠門,離廁所又近,於是心有了不愉快、懊惱的感受,接下來,就有更多的想法蹦出來,想到過去不愉快的經驗或設想未來更不好的狀況,雖然尚未發生,可是就已自設結局,結果心情更壞,可能產生不理性的行為。

這就是心境運作一環扣一環的鎖鍊,每當心情有苦受時,要想不讓自己陷入更大更長的痛苦,一是當下切斷思想的鎖鍊,一是定力的訓練。

切斷鎖鍊,是切斷思緒,不讓已升起的負向念頭不斷繼續下去或擴大,這實為不易,是要盡最大的力量去努力,我在火車上刻意看看其他無座站著的人,不禁為自己的抱怨,感到汗顏,再看看窗外鄉間美景,想想這趟路程不為公辦,有的是一份閒情逸致,頓時幸福感油然而生。但生活上有的痛苦太大,豈如這區區小事容易超越?有宗教信仰的人,即藉助於上蒼,把苦難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當它是上帝的旨意,或是自應承擔的果報,或者認為苦難就是磨練,於是就生起大力量大勇氣,無怨尤的承擔。

專注一處,培養定力

而定力,就是專注的訓練。將注意力自這件令我們苦惱的事上移開,轉到另一個可隨時注意的標的上,這個我們要注意的東西,必須可以永不離身,俾使我們可以全心分分秒秒盯住它,一秒不離的注意它,這時整個意念都是在我們刻意注意的事上,讓原來那惱人的念頭全無空隙再冒出來。

這需平日長期的練習,才能在生活上運用。如靜坐的觀呼吸是將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面,呼吸是永不離身的,是可以隨時注意的目標,看著呼吸有時長了、短了、急了、慢了,看著、看著,心中再無其他的雜念,心就靜了。

有的人注意腳步的一起一落,走著走著,心無旁騖;吃飯時細細咀嚼,嚼出飯香、菜香,不再分別這好吃那不好吃,只有品味;佛教徒一心唸佛,置心一處,使心中無念無想,只有崇敬懇切,心念自然轉化。

所有苦受須了解其因

不論用何種方式,皆是要讓自己學習不動如山,心中的烏雲起了,又自然的散去,不讓它再擴大或沉積不去。

苦或樂的感受,來自我們對事物的評斷,待我們心靜了、定了,有些事我們再細細思惟反省,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一貫的價值判斷及內在需要,唯有徹底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苦受的始末。人活著,要用各種方法,努力的讓自己的心境保持清明安定,生活就更有品質。

轉個彎,人生更美好

轉個彎,人生更美好

文/游乾桂(作家、臨床心理師)

六月的甘露之晨,我汗涔涔的提著一大箱講義,飛往陌生的馬來西亞作為期十天的短期講學,未知與不確定感,讓我理解什麼叫緊張?這是多年未有的經驗;我已習慣站在講台上侃侃而談,彷彿那是我的工作一般,從未有過其它的設想。

原來「無知」也是一種病,會使自信萎縮成自卑!

無知的背後藏著「太高的自我要求」,希望短短的十天能把所學盡情傳授,要求愈高害怕愈深,在高空中,飛機隨著亂流搖擺機翼,我的心情跟著忐忑晃蕩,第一天,睡得並不安穩。

「我是來分享的」,臨機閃過的這個念頭,讓我慢慢放落心中的巨石;在台灣的演講,我都以此為期許──當個分享者而非演講家──但出了國門,心念顛倒,「想當演說家而非分享者」的壓力,叫恐懼跟著到來。

心念翻轉,擔心遠颺;想的盡是要到麻六甲逛荷蘭街、葡萄牙街、骨董街,尋找百年來古老記憶的歡愉場景;走在檳城跳蚤市場,喊著一元、二元、五元,漫天殺價的快樂時光。

第一場演講果真在放鬆的情境下結束,在四、五百人的熱情掌聲中,我放下心中忐忑的掛念。

轉個彎,人生竟是如此美好!

******************

有位好友一直把當醫生當做畢生的夢想!

三十歲時,這個夢想是理想。四十歲了,理想接近於幻想。五十歲還想考個聯考,學上七年醫科再當醫生,則近乎妄想。

最近看他神清氣爽,他說不當醫生了,死腦筋那麼多年,牆壁都快撞一個洞來了,也沒弄出什麼名堂,倒是走了幾條冤枉路,如果理想只走出煩惱,應該不怎麼「理想」。

還想做些什麼?

他說:「不了,只想做個會生活的人,這樣離人生最近。 」

******************

酷愛美術的小玉,每天喜歡摺摺剪剪,把一張紙剪成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就是剪不成蛇,一次、二次,一個月、二個月,紙總是半途而斷,垃圾筒中塞滿她的實驗紙。

媽媽終於發現她剪成了一張美麗蜿蜒的紙蛇,曼妙的放在桌上!

「你怎麼做到的?」

她說的倒輕鬆:「轉個彎就好了」。

但這個轉彎,足足轉了半年。

******************

縱情在浪漫的陽明山百花齊放的野境多年,時常會與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老者在擎天崗邂逅談心,他以前是位醫生,現在是個生活家。

他說當醫生的日子,多了財富,少了自我。

當起生活家,有了快樂,少去憂愁。

每天忙忙碌碌的歲月,讓他忘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軀;十年前罹患癌症,才從南柯一夢中驚覺,原來救人的醫生也可能是最爛的病人;終於捨去光鮮的頭銜,做個快樂的戀山人,十年了,罹癌的身子反倒比忙碌的醫生還健康。

對他來說,這叫「生命急轉彎」,來得冷不急防,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他會選擇享受生活。

*****************

屋頂上有座美麗的夢幻花園,是我辭別忙碌人生後經營出來的方寸仙境,我因貪綠,小小的花園早已花滿為患,有自我繁殖的孕育花,有被人養得要死不活棄置街旁的流浪花,有從天而降的飛來花,也有我隨手插枝而活的天賜花,還有隨口吐了籽籽長成的野果子,西瓜、香瓜、絲瓜、蕃茄隨處亂竄,滿園果香、花香交織。

牽牛花的野趣十足,飄香藤四散飄香,去年在朋友家剪枝回來隨手插的軟枝黃蟬,竟也竄出一塊自己的天地,花苞滿滿,把金色的夏飾得湛黃溢美;花園實在太小了,很難讓隨性的軟枝黃蟬花四處奔放,只能把它委曲在小小的盆子之中,壓縮它快樂自在的生活哲學。

軟枝黃蟬似乎一點都不為意,枝椏仍隨意攀爬,穿過蕃茄,閃過橘子,進入密密叢叢的牽牛花中,彎身從川七林內竄出,緊扣住為絲瓜搭的棚子,優適的占棚為王,開出十朵暢行的黃花。

美麗的黃蟬喜歡轉彎,轉出美麗新天地。

******************

直到現在,仍有人問我,當初如何下那麼大的決心,辭去穩固且高薪的工作,以前很難說明,老是搬出一堆別人聽來似懂非懂的大道理,現在可不這麼說了,就是「轉個彎而已」。

我回問,當前行路寫著此路不通,你說該怎麼辦好?

他們異口同聲的答案是:「轉個彎了」。

沒錯,這就是答案。

每個人轉彎的理由不一,轉彎的方式也不一,什麼時候該轉彎也不盡相同,但一定都明白什麼時候是轉彎的時刻,沒有人不明白,身體與內在天天都在巧妙對話,感冒次數太多,身疲心乏,壓力感重重,睡眠狀態不佳,沒有理由不承認免疫系統出了狀況。

轉個彎有時代表的正是「承認」人會老化,生命必須時常轉彎,轉成自己最能應付的狀況,自如的承接挑戰。

轉個彎有時意謂的是尋找最適切的立足點;有二百萬存款的人,買了一千萬的房子,真的大大不智,八百萬元的負荷,足以令人窒息喘不上氣來,一百塊過一百塊的生活,五百元有五百元的生活,實事求是,每天都在進步中生活的人,生命天天都轉彎。

生命該轉彎了,年過四十應該把生命檢視一遍,修修補補使它恢復正常運作;我習慣用運動修補身心,因為我相信付出,沒有付出的努力多數是假象。所有拒絕轉彎的理由,抗爭的全是自己,並非他人;別跟自己爭辯了,他是你的生命呀!

黑夜的轉彎是白天。
不安的轉彎是安寧。
恐懼的轉彎是平靜。
孤獨的轉彎是熱情。

憂心的轉彎是快樂。常常有障礙,處處可轉彎,美好人生就是不遠燈火闌珊處。

Thursday, May 26, 2005

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

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

文教∕傅佩榮(大學教授)

「人生到底能否重新開始?」人到中年,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疑問。但假如人生能夠重新開始,你或許又會感到好奇,這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究竟從何而來?而我們該如何確定自己的下一步將往何處去呢?

人生,就像一段行旅,每當我們走到一個地方,往往會停下來看一看,這是我要去的地方嗎?前面還有路可走嗎?路是越走越好,還是越走越崎嶇呢?有時回頭看看,或許會十分驚訝自己怎麼會走到這一步?而你,是歸人,還是過客呢?

重新出發,並非否定過去

我想起蕭伯納的故事。蕭翁每回聽到別人介紹他的讚美之辭,往往十分緊張,這並不是因為謙虛,而是他擔心別人介紹的不完整。所以,當我們要肯定一個人的時候,必須用具體的事例來輔助說明,同樣的要批評一個人,也不能無的放矢,一定要找出相關的事例來佐證。所謂具體的事證、事例,就是這個人的經歷、背景和他過去所做過的事,不論是好或壞,都是別人據以評斷他的依據。

換言之,「重新出發」並不代表否定「過去」,而是要以「過去」為基礎,重新規劃未來,如此我們才能把握自己有限的人生,充分地認識自己、實現自我,就如大哲學家尼采所說:「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這句話說的很好,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能力中,最困難的就是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驀然回首,對自己這一生為何會走到這一步感到莫名其妙,無力去扭轉,更遑論重新出發了。

曾聽過一個故事說,有位畫家找來許多模特兒,準備畫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故事,其中長相比較俊美的,就扮演耶穌最年輕的門徒「約翰」,至於那個為了三十元就出賣老師的「猶大」,就找一個不必化妝就很像壞人的模特兒來扮演,可是畫到一半時這個人竟然哭了,別人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幾年前你們畫耶穌的時候,我扮的是那個約翰;沒想到才經過數年,我竟然變成了猶大,這實在太悲慘了。」

相由心生,一個人會從「約翰」變成「猶大」,不會沒有原因的,只是有的人不自知而已。希臘一座很有名的戴爾菲神殿,便有一面牆,牆上面雕著「認識你自己」,可見「認識自己」比我們每天都要做的吃飯、睡覺還重要得多,他們從來不刻「別忘了吃飯」,卻提醒人們一定要「認識自己」,更加說明這件事多麼的重要而不容易做到。然你一旦真正認識了自己,不論將來生活多苦,自然都能夠從容視之,不必太在乎,因為你知道自己當下受苦是為了什麼?值不值得這樣做?

所以談到重新出發,第一要務便是「充分了解自己」,現在的你是這樣子,將來的你會變成怎樣呢?其次是「了解人群」,第三要「了解大自然」,第四則是要多了解所謂的「超越界」領域。

朋友如鏡,照見自己的不足

這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與民族習性,不易被外人所了解,比如有些地方的人認為女人脖子越長越漂亮,於是在女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套上脖環,一年一年加長,我們看了覺得很奇怪,可是別忘了,古時候我們也把女孩子的腳纏起來,認為「三寸金蓮」最漂亮,外國人看了也覺得很殘忍。

當你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才會發現人是最難了解的,不同的民族固然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之間,也有很多的思想和觀念的差異,連孔老夫子也常感慨說:「為何沒人了解我呀!」何況是我們呢。所以我們會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因為交到一個好朋友,彼此能夠談心、交心,互相了解,互相砥礪,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時時照見自己的不足,才能夠時時提醒自己要進步,把不足的地方補起來,從而達成自我的超越與提升。

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所以交朋友很重要,交到什麼樣的朋友不僅會影響你成為怎樣的人,你的朋友越多,越能夠幫助你自己去開發生命中的不同面向,讓你注意到自己生命裡有哪些特質。就像一個水晶球一般,可以從不同的面向看出這個生命的整體面貌。

交朋友也是一個了解自己、重新出發的好機會。因為通常我們認識一個新朋友,都會希望給他一個好印象,想辦法調整自己的服裝、儀容和表達的方式,就像孟子說過:「如果你穿上堯舜的衣服、說他們說過的話、做他們做過的事,久而久之你就變成了堯舜。」交到一個新朋友,不僅是了解與分享的開始,而且是學習與成長的動力,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意義便在這裡。

愛好智慧,凡事反求諸己

很多人覺得大自然最難了解,天地如此之大,光是地球上的各種生物現象就不容易了解了,怎麼還能掌握地球以外整個宇宙的事呢?甚至宗教裡所說的「超越界」,也就是神明的世界,亦是如此,當人們對神明的了解越多時,就會發現我們對生命的了解越少,這是相對的。

莊子在兩千四百年前已經說了:「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簡直是毫無希望的,恐怕這一生都會完全落空,也可能你一直忘情去追求,而忘記了自己的生命究竟有何特色?

所以哲學講愛好智慧。「智慧」跟「知識」不太一樣,「知識」是客觀的,你再怎麼追求,永遠都學不完;而智慧則是講求向內觀照、回到內心的,做任何事之前皆要自我思考:這是我要做的嗎?我要怎麼樣去做?做了以後會有什麼後果?我又應如何承擔?

人生像行旅一樣,朝著一定終點走去,這終點於你究竟是結束,還是一個目的的完成?就得看自己了。有人或許會稱它為命運,就好像拼圖一樣,不拼到最後一塊,你不會知道自己拼出來的整塊拼圖是何種圖案。話說回來,只要你今天往回想,過去所做的一切,歸結為今天的我,而未來呢,豈不是也能夠預知會變成什麼樣子了,不是嗎?

自我重整,在生活中身體力行

人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UNIQUE」,「UNIQUE」代表每個人都是不能複製的,即使你能以基因科技製造出一個「複製人」,也只是生理上的複製,而無法複製相同的生命經驗。所以,整個自我生命要重整,重新出發的動力何在呢?唯有找到生命的重心,從生活中身體力行,才能夠幫助自己獲得重新出發的力量。

首先,我們要設法保持生理的活力,想想以前第一天上學是多麼開心呀,為什麼現在上學、上班這麼累呢?這表示你必須重新出發,一旦覺得太累就睡個覺,明早起來又是一條好漢。讓自己保持活力旺盛的意志,千萬不要仗著年輕而硬撐,把下半輩子的健康也預先透支了,即使將來賺再多的錢也換不回來。

第二個動力來源是來自心理上的調適,比如搬一次家,或從小學升到中學、中學升到大學,一直到踏入社會,每換一次工作或碰到職位調動,都有一種新鮮感,而這些心理上的「新」,都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要好好把握住。

第三個動力,來自生命本身階段性的轉變。以人生的四大階段:出生、成年、結婚、死亡而言,人們在經歷每一階段都會有一種特別的體驗;像我妹妹,年紀比我小十二歲,當她生了孩子以後告訴我說,直到那天她才知道自己原來擁有那麼豐富的愛心、懂得去照顧別人,為什麼呢?我想大家都有經驗,因為家中有新成員出生,自己就變成叔叔、伯伯、阿姨,甚至升格當爸爸、媽媽了,生命歷程提昇到一個新的境界,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為所欲為了。

所以當我們慶祝出生,舉行青少年成年禮,甚至婚禮、喪禮,不僅僅是一個「儀式」而已,也等於宣告自己的生命歷程已經進到下一階段的轉變,這種轉變也就是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

當下頓悟,覺察生命意義

我在美國唸書時,曾經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吃飯、睡覺以外,都在K書,十分的拚命,同學看了很奇怪,問我怎麼做得到而不會崩潰呢?很簡單,那時我只要每天睡覺前聽一段音樂,不管它是什麼曲子,只是打開收音機,在音樂的旋律中進入夢鄉,心情就非常舒服,沒有壓力。甚至覺得,自己能聽到世間這麼美妙的音樂,即使日子過得再苦也值得。這種覺悟,讓人感覺到「生命意義的新」,也就是人生的第四個動力來源。

什麼是「生命意義的新」呢?比如說我們辛苦了一天,無意中看到天邊的晚霞,那麼美、那麼的超俗,讓人當下佇足,充分享受自己和宇宙的合而為一,完全不受外界的打擾,就像我們聽到一首好歌,剎那間感到心靈充實、受到感動,不再擔心眼前的股票漲跌或現世的煩惱一般。

人的生命意義轉變是很難預測的,所以我們可以總結說,先求生理上的「新」,回去好好睡一覺,明早準時起床,讓自己覺得生命可以重新出發,每天都是唯一的一天,值得珍惜;第二個是心理上的「新」,有機會升遷、交朋友、搬家、換工作時,何妨讓自己體驗重新生活,實現從前一直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第三個是生命階段的「新」,在生命不同階段轉變中應該留下紀念,用以作為邁開步伐,展開另一階段的開始;第四個是生命意義的「新」,多開放心胸,接納各種真、善、美的事物,讓自己從中獲得感悟與啟發,成為一個新的人。

把握今生,好好經營自己

最後我們要說,人生只有一次,要怎樣才能經營出自己的生命特色呢?在此引用法國哲學家說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更多」和各位共勉。什麼是存在的更多呢?就是要人把眼光看遠,看出生命是充滿創造性的無限可能,強調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過去,因此當下應做些昨天沒做過的、不一樣的事,以利生命的開展,把生命看成動態,而不是靜態的。如此,我們短暫的生命,其實只是一個過程,在這樣過程中,你必須知道方向何在,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

所以重新出發,必須基於對生命狀態的完全理解,了解時代的挑戰,從二十世紀焦慮的年代到現今憂鬱的年代,從自我的幻滅到重建,知道生命重新出發的方法,從心理、身體、存在的階段與意義,找到重新出發的方向,走好自己的路,不管你是否相信人生還有下一世的輪迴,這一世你至少應把現在這個生命經營好,即使是輪迴之後,你也只能過那一世的生命,不多也不少。畢竟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不管你是在何時何地重新出發,都應該好好把握!

孤獨與親密之間的擺盪

孤獨與親密之間的擺盪

文/梁翠梅(心理諮商師)

愛,究竟是讓人與人之間更親密,還是更孤獨?當你對孩子說「我愛你」的時候,真正的意思是「我需要你」,還是「我真愛你」呢?

美國有一位心理諮商師曾說:「愛人,就是要讓所愛的人自由;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自由。」愛與自由,看似兩個極端的矛盾,如何可以並存而合而為一呢?記得李安德老師曾說:「人與人之間,好像是一座座孤井,但底下的水流卻是相通的。」意思是說,表面上你我之間,各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在心靈層面上,我們卻是相通的。

愛,就像人本主義大師Rogers所說的:「只要給他充分的陽光、雨露、空氣以及肥沃的土壤,他就可以長成一棵大樹。」我們常常忘記,人其實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而大自然本身都有一股安定、平和、自然的內在力量,就像小狗餓了會吃飯、累了會休息,生病了會自己去找草藥,無聊的時候會在草地上玩耍;人也是一樣的,只要能接觸內在、接納自我,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動盪不安,人生如何大起大落,也不會被潮來浪往所淹沒。
 
所有災難後面都有一個禮物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是不是曾經歷種種磨難、失敗和挫折,咬緊牙關長大的?是否你已察覺到,生命其實並沒有真正可怕的事,即使當時,我們所遭遇到的事是那麼令人痛不欲生,可是時移境轉之後,拉高眼界來看,所有災難的背後,似乎都有一個禮物。

你的今天會比昨天好,能有這麼大的能力、智慧與愛,其實都是因有昨日的辛酸和眼淚;通常人處在順境,學到喜悅與感恩,但真正令我們生命躍昇進化的卻是困境的磨礪。

我本身就從自己幼年的境遇裡得到一個深刻的人生禮物。六歲時,我媽媽跳樓自殺,但沒有成功,變成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整個人縮了一大截,自那時起,她除了失去先生對她的愛、也失去了所有的人際關係及照顧孩子的能力,甚至,生理上的不便,讓她的情緒時時失控。這一切,對於當時年齡還小的我來說,好像失去了一片藍天,我感覺到很痛。

母親出事那年,偏偏又碰上葛樂禮颱風來襲,我們家淹大水,拉三輪車的父親只好一捲草蓆、一床棉被,帶著我們五個小孩到彰化重新討生活,對我來說,那更是一個重大的失落。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期的人生經驗和磨練,都成了我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助人的心理諮商師的必要裝備。

從這個觀點來看,生命中並沒有真正的災難,每一事件,後面必定跟著一份大禮物,只要你能沈著有智慧地走過,靜下心來,把時間拉長、把眼界拉高,就足以觀照到整個生命的藍圖。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張寶藏圖,我有、你也有,可是有些人攤開來能夠見到的畫面實在太少,以至於他只看到自己生命的坎坷與曲折,卻沒有見到這些磨難在生命中的意義。

假使你讓整張畫完整地呈現出來,你會發現生命中每件事情,對於整個生命的成長,都有其意義,而它也確實把你推向更好、更豐富、更有能力的結果上去。

做自己喜歡的事

「愛」與「自由」,表面上好像是衝突的,是彼此矛盾的,事實上卻不然,在有位心理學大師Maslow,研究若干成功人士的存在經驗,發現其中有種最優質的狀態叫做「高峰經驗」,就是指一個人突然經驗到自己生命的輕揚,看到自己生命另一種狀態的延展,感到無限的開闊,在那時刻,物我兩相忘,人與環境、人和人之間的邊界消失了,進入到和宇宙萬物合為一體的境界之中,進而體驗到最深沈的「愛」,這時,你發現自己與他人沒有距離,物我本是一體,這就是生命的本質,也是現今大家所說的「心靈共同體」。

即使你只是在洗完澡後,泡一杯熱茶,走到書桌前,突然掉入一個很空靈的狀態,那種感覺很溫馨,或只是剎那間的「忘我」,也都夠了,只要你可以辨識出身、心、靈中,那個屬「靈」性的部分,那股活水源頭從宇宙而來的能量就能讓你身心鮮活有力;或是你有打坐經驗,曾在瞬息之間見性,則你終將了解那種無限的空、開闊與自由。那種感覺讓人體驗到,生命的本質是自由的,由於這自由是可以滲透的,所以又讓人經驗到這自由裡有「愛」,因為它是包容的,而在那個狀態裡,人我沒有邊界,物我兩忘。

愛他,就要讓他自由,我想起有一回,先生小心翼翼對我說,他晚上有事不能回家吃晚飯,那一陣子,他經常在外應酬,已好幾天沒有在家吃飯了,換在從前,我總會很冷淡地回答他:「你要去就去呀!」有點不高興又不太情願。但那天,我想通了這個道理,很誠懇的告訴他:「只要是你覺得高興的事,我都會祝福你去做。」因為獄卒在看守犯人時,不只是犯人失去自由,獄卒自己也失去自由,所以,若希望對方快樂,應該放手讓他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

每個生命都有他自己的出口

大多數爸媽可能會擔心,如果都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還得了,天下豈不是大亂了?在此,我們要小心區分「喜歡」和「癮」的不一樣。當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你將見識到自己的生命力,會覺得生命在發光、發熱的,會更喜歡這世界、更愛自己,覺得生命是有意義的,能散發更多的能量,這是必然的。

但是「癮」不一樣;就像一天喝上五杯咖啡、每天坐在電腦桌前工作超過十四個小時……這不一定是「喜歡」,如果在做某件事時,自己無法控制不做,做完之後卻有不滿足、空虛和厭惡感,覺得討厭自己、做這件事無價值,這就是「上癮」的狀態;「喜歡」完全是自發的,而「癮」是失去自我控制的一種現象。

譬如很多孩子喜歡打電動,但一關機,馬上「癱」在沙發上說:「真無聊、覺得生命很沒有意義、很無趣。」因為他並沒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如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並鼓勵孩子做自己呢?當你的生活上已經開始出現:「我應該、我一定、我必須、我絕對…」等語句,你不會體驗到自己的生命力與快樂。所以,你也許不喜歡讀書,而喜歡種田、種花或畫畫,當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你不需要別人的催促,因為做時本身就存在一種喜悅,能夠使人興趣持久不退,成就與結果自在其中;所以「去做喜歡做的事」並不是「我應該」,而是「我喜歡」,它是內塑、自發的,並不是被迫、被動的。所以,要多鼓勵別人做喜歡做的事,玩泥巴也可以玩出專家來!

記得我在大學唸的是夜間部,書唸得很爛,因為還不「喜歡」唸書,當時家計也很困難,讓我覺得打工、生計更重要。因此,我到了三十歲,發覺自己想要多唸點書時,才開始努力,又回去唸研究所了,雖然走的路比別人蜿蜒一點,但還是走出自己的路來。

所以,每個生命都有他自己的出口,假如你可以這樣走,你的孩子自然也可以選擇他的路走,而每一條路,終會把我們帶向更好、更光明的地方,如果你相信生命的本質,何必擔心孩子呢?跌倒了,下次他就知道要如何跳過去或繞過去!如此他雖然這次失敗了,但其實是在為下一次的成功做準備,所以我們又有什麼好擔心的?

當下選擇快樂,從此輕鬆自在

所以經驗到自由、無限的寬闊與磅 ,這是生命的本來狀況,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順著生命的本質去發展「愛和自由」,而這個「愛」不是操控、侵犯與占有的愛,如奧修所說:「他就像一朵花,時候到了,花自開、花自在、花自芬芳。」這芬芳四處播送,與人分享,時候到了自然凋謝,化做春泥更護花,這是一個符合生命本質的愛的狀態,如心理大師Satir說:「我愛你,但我不會操控你;我邀請你,但我不會要求你、也不要脅你;我參與你,但不會侵犯你;我陪伴你,但我不會評價你。」人和人如此相待,就能真正的會心了。

那是一種最輕鬆、愉快的、自由的愛,在這愛裡面沒有勉強、要求與期待,就像花開花謝,靜靜讓人欣賞而不期待人們的讚美,它自在芬芳、圓融自足,所以你快樂我也會快樂,不會讓人產生罪惡感。這種愛比較接近於「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提供」,而不是一種要求回報的付出。

有個老人家一輩子都很快樂,當他要走的時候,他的親朋好友很想知道他一生快樂的祕訣,他說:「很簡單,我每天早上起來都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快樂,一是選擇痛苦,我每天都選擇快樂!」而我們不只早上起來才有選擇的機會,而是分分秒秒,隨時都有這樣選擇的自由。

所以你願意從現在開始,選擇與你的孩子以輕鬆、甜蜜、欣賞來創造彼此間愛的關係嗎?如果你曾經親炙過生命的身、心、靈的整體狀態,願意相信生命的本質裡有愛、有自由,願意把它帶到你與孩子的相處上,那麼你很容易會活出這樣的態度──用欣賞代替讚美,用自然的結果來代替處罰,關心他做的每件事卻不再擔心,不管世俗的得、失、成、敗,都對他寄予無限的祝福和放心。

用正向念頭好好愛孩子

送給大家一句令我受用不盡的話:「信念決定體驗」,意思與「心想事成」是很接近的,就跟物理學的質能互換、器氣轉化原理一樣,「心想」是一個能量的狀態,「事成」是一個物質的狀態,兩者是可相通互換的,而你越是堅定相信,那麼這兩者之間越沒有距離,距成功的目標也就接近了。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心裡鎖定一個信念:我愛孩子,更深信孩子也好愛我,孩子很喜歡看到我快樂。而且每次在與孩子溝通時,都要堅定的傳送這個觀念給他,請先整理一下這個念頭:「孩子我愛你,而且我相信你愛我;我喜歡你快樂,而且我相信你喜歡看到我快樂。」相信我們所要經驗的事件是自己可以創造的,我們所要的關係也是自我可以創造的,讓我們用愛的意念去創造這些,而你的信念終將決定你的體驗,所以心中要多往好處想,結果會變好,心中若老掛慮不好的,結果也會變成不好。

所以,請留心思想的流向,注意觀察自己的能量與注意力,放掉擔心、恐懼、害怕,迎向愛、放心、享受,生命才不是苦海,而是樂園!祝福大家心想事成,幸福快樂!!

Wednesday, May 25, 2005

Kids, Kids, Kids?

I must confess, I was born at a very young age .
-- Groucho Marx


A kindergarten pupil told his teacher he'd found a cat, but it was dead.

"How do you know that the cat was dead?" she asked her pupil.

"Because I pissed in its ear and it didn't move," answered the child innocently.

"You did WHAT?" the teacher exclaimed in surprise.

"You know," explained the boy, "I leaned over and went 'Pssst!' and it didn't move."

----------------------------------------------------------

A small boy is sent to bed by his father.

Five minutes later..... "Da-ad...."

"What?" "I'm thirsty. Can you bring drink of water?"

"No, you had your chance before Lights out."

Five minutes later: "Da-aaaad...." "WHAT?" "I'm THIRSTY. Can I have a drink of water??"

"I told you NO! If you ask again, I'll have to spank you!!"

Five minutes later...... "Daaaa-aaaad....."

"WHAT!" "When you come in to spank me, can you bring a drink of water?"

-----------------------------------------------------------

An exasperated mother, whose son was always getting into mischief, finally asked him,

"How do you expect to get into Heaven?"

The boy thought it over and said,

"Well, I'll run in and out and in and out and keep slamming the door until St. Peter says,

'For Heaven's sake, Dylan, come in or stay out!'"

----------------------------------------------------------

One summer evening during a violent thunderstorm a mother was tucking her son into bed. She was about to turn off the light when he asked with a tremor in his voice,

"Mommy, will you sleep with me tonight?"

The mother smiled and gave him a reassuring hug.

"I can't dear," she said. "I have to sleep in Daddy's room."

A long silence was broken at last by his shaky little voice: "The big sissy."

-----------------------------------------------------------

It was that time, during the Sunday morning service, for the children's sermon. All the children were invited to come forward.

One little girl was wearing a particularly pretty dress and, as she sat down, the pastor leaned over and said,

"That is a very pretty dress. Is it your Easter Dress?"

The little girl replied, directly into the pastor's clip-on microphone,

"Yes and my Mom says it's a bitch to iron."

-----------------------------------------------------------

When I was six months pregnant with my third child, my three year old came into the room when I was just getting ready to get into the shower.

She said, "Mommy, you are getting fat!"

I replied, "Yes, honey, remember Mommy has a baby growing in her tummy."

"I know," she replied, "but what's growing in your butt?"

------------------------------------------------------------

A little boy was doing his math homework.

He said to himself,

"Two plus five, that son of a bitch is seven. Three plus six, that son of a bitch is nine...."

His mother heard what he was saying and gasped,

"What are you doing?"

The little boy answered,

"I'm doing my math homework, Mom."

"And this is how your teacher taught you to do it?" the mother asked.

"Yes," he answered.

Infuriated, the mother asked the teacher the next day,

"What are you teaching my son in math?"

The teacher replied, "Right now, we are learning addition."

The mother asked,

"And are you teaching them to say two plus two, that son of a bitch is four?"

After the teacher stopped laughing, she answered,

"What I taught them was, two plus two, THE SUM OF WHICH, is four."

-----------------------------------------------------------

One day the first grade teacher was reading the story of Chicken Little to her class. She came to the part of the story where Chicken Little tried to warn the farmer.

She read, ".. and so Chicken Little went up to the farmer and said,

" The sky is falling, the sky is falling! ''

The teacher paused then asked the class,

"And what do you think that farmer said?"

One little girl raised her hand and said,

"I think he said: 'Holy Shit! A talking chicken!''

The teacher was unable to teach for the next 10 minutes.

-----------------------------------------------------------

A little girl asked her mother,

"Can I go outside and play with the boys?"

Her mother replied,

"No, you can't play with the boys, they're too rough."

The little girl thought about it for a few moments and asked,

"If I can find a smooth one, can I play with him?"

----------------------------------------------------------

A little girl goes to the barber shop with her father she stands next to the barber chair, while her dad gets his hair cut, eating a snack cake. The barber says to her,

"Sweetheart, you're going to get hair on your Twinkie."

She says, "Yes, I know, and I'm going to get boobs too."

看看自己是什麼「氣」質?

看看自己是什麼「氣」質?

文/黃翠吟

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氣質,實在很難。可是對別人,我們很快的可以感覺到他是什麼樣的人,應該用什麼態度及言語和他互動,而自己聞不到自己的氣味,喜氣、怨氣或霸氣在自己身上,自己看不到,但是別人感受得到。
 
習慣積怨的人不會快樂
 
家裡巷子口附近麵店的老闆娘,每一次我都要領教她的怨氣,我說:「我的麵要煮爛一點!」,

她嘴角馬上一垂:「我煮了30年,還不知道怎麼煮才好吃嗎?」好像我的話傷了她的要害;曾經我說:「我不加味素及蔥。」,她把正要加料的碗重重的放下去,嘴角又是一垂,每要加一樣佐料都要向我詢問一次:「這個要不要加?那個要不要加?」讓我覺得自己真是麻煩人物。有時,我請她燙青菜燙熟一點,她不吭一聲,嘟著嘴,不看我一眼。

這讓我想起童年,每到吃飯時,看到桌上沒有我喜歡吃的菜,我就嘟著嘴坐在餐桌邊生悶氣,不吃飯或發出似哭聲的低吟,父親或母親就低聲下氣哄我吃飯,讓我感覺他們沒有煮我想吃的,是他們的錯。直到有一天,已二十多歲的大哥忍無可忍,狠狠修理我一頓之後,我就不敢在餐桌上哭鬧了,但我還是嘟著嘴,以吃得又少又慢來表達不高興。

麵店老闆娘,是不是也習慣用表情讓別人覺得有錯、對不起她?她一身的怨氣,先生和孩子不知感受如何?
 
「喜氣」亦能互相感染
 
可是有一種人充滿喜氣,令人歡喜。有位講師演講時提到,他曾問太太:「結婚25年來,我曾對妳抱怨過或說過灰心喪志的話嗎?」太太仔細想了一想,很驚訝的發現:「完全沒有」。他的確如此樂觀,每次和他交談,幽默的談吐讓身邊的人都感到開心。

他提到如何快樂生活?有一次他和朋友搭捷運,月台上擠滿了人,朋友眉頭一皺說:「唉!這麼多人,怎麼辦?」他說:「多人才好啊,表示車子快來了。」又有一次,一到月台,人好少,朋友說:「唉!可惜,車子剛過。」他接口說:「人少才好啊,下一班車我們都有位子坐。」他說,努力了一輩子,人最終的目的還不是快樂生活,為何要跟自己過不去。他有一種轉化功夫,凡事都可以變成很輕鬆,他是一位充滿喜氣的人。

「氣」是會互相感染的,我在公車上或馬路上,喜歡看看別人的表情,有時看到「喜」氣的表情,我也會跟著快樂一下,感覺很舒服。

不好的氣,大家都不喜歡,可是為何我們還是會帶著它呢?甚至終生為伍。因為它已深入深層意識,變成習以為常,認為都是別人的錯,帶著怨氣也是理所當然,是別人造成的。沒有感覺與反省,就苦了週遭親密的家人。

要了解自己帶著什麼「氣」?可以先問問自己每天什麼心情最多?是快樂的、不快樂的、輕鬆的、緊張的、感恩的、抱怨的、美好的、不滿的,每天都處在怎樣的心情下,那你的一生就是那樣的人生。

每個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是自己的一生,不要因為別人而一生都帶著怨氣,所以要能自我覺察,每天都想想今天是怎樣的心情?
 
你可以化怨氣為喜氣
 
每天早上起床時先對著鏡子抬高嘴角,生理可以影響心理,心情就更為愉悅。

有位朋友說,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演講,可是我還是我,修養上沒有一點進步,令人氣餒。這也是我的問題。

人有七情六慾、情緒起伏,首先,我接受自己如此平凡及脆弱的事實,所以修養自己是一輩子須長期努力的。

其次,多接觸不同領域或自己景仰的人,有親歷的情境是最佳的示範。有位朋友說他從小在打罵中長大,他說在那個環境下就會如此,因為左鄰右舍全都打孩子,而且父母的叫罵、孩子的哭嚎,聲傳四里,如果他向母親提出抗議,他媽媽還說別家打得比她還兇。國中時,他去同學家,看別人的父母對孩子和顏悅色、輕聲細語,從來沒打過孩子,他才知道原來也有這樣的生活,令他畢生難忘。他說他要努力經營這樣的家庭。因為接觸了不同的生活情境,所以才有行動的概念及目標。

人如果會長期陷在負向情緒內,是因理性沒有抬頭,而耽溺在自己的感覺裡。就如我們不滿「你怎麼可以對我這樣?」,可是別人就要這樣,又能奈何?除非他在乎你或有求於你。所以洞察人性,對現實狀況作理性的權衡,找到最有利的方法,才是善待自己的上策。

想要改變得愈來愈好,除要自省外,決心也很重要,否則故態容易復萌。有位朋友有時話講一半,突然噤聲,她說,因她自覺要蹦出抱怨別人的話了,就趕緊煞住。真佩服她的意志,對自己有自我要求、自我期望,把它當成挑戰,才有著力的方向。

自己是什麼「氣」質的人?常有什麼樣的心情?了解自己,決心做一個有「喜」氣的人,喜氣招來快樂的人及事,讓自己活得更好。

傾聽,比表達更難的功課

傾聽,比表達更難的功課

文/陳建志(作家)

半夜忽然來了一通電話,平常不會在這時候接電話的我,心血來潮接了。

是一個久未謀面的,書念得很好的學妹。她原先吞吞吐吐,只是問了問我的近況如何云云。我也問候了她幾句,沒想她忽然在電話中哭泣了起來:「我已經兩個禮拜沒有與人講話了。」長期的孤獨的壓力,當是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吧。如果這時候忽然有人可以傾聽自己的心聲,那種鬱積的胸口可以再度呼吸的感受,自然會讓淚水順流而下了。

我除了安慰她幾句,也建議她不妨從身邊開始,開始再度與人接觸的學習。事實上,這並不是我遇到的唯一的例子。大概由於我是個與大眾溝通的作家與心靈成長課的老師,不少學員與讀者都會向我訴說他們的苦悶。也就由於這些經驗,我學會了傾聽中的種種該注意的細節。

沒有人喜歡當垃圾桶

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課,其實反而是量力而為。畢竟沒有人喜歡做個垃圾桶,安靜的傾聽別人的苦楚,其實是需要耗費細緻的能量的。如果我自己狀態不好,或發現對方只是想要有個發洩的管道,並不是真正想突破現狀,那麼我便會停止這樣的對談或轉換話題,因為如果雙方沒有交集或共識,談再多的話都沒有意義。另一方面,我也必須注意自己不要被對方的負面能量所影響。

我曾經碰過一個例子,是與某個不熟的朋友在飯局上聊天,在尚未建立彼此的共識的情況下,他又再度大罵起他所任職的電子公司的各種政策、上級,甚至於當前的台灣政治人物。至於自己的因應之道,他倒是不願意多想,將自己沈溺在怨天尤人的情緒裡。我聽了半個多小時,覺得談話的能量場就像上次一樣,快要進入負面的漩渦裡,想將場面打住,就說也許情況並不是像你認為的這樣。他立即說:「你根本不懂!」我只有回道:「我需要懂嗎?我有這個義務要懂嗎?」一句話將朋友震醒,終止了原來的話題。

在這個每個人都想表現自己,傾吐自己的時代,有一個朋友願意在某個程度傾聽你,已屬不易,如果將它視為理所當然,認為朋友若沒有像自己肚裡的蛔蟲般來了解自己就是不懂事,那麼朋友也只有知「難」而退了。

在我的例子裡,當我發現朋友傾聽我訴說的意願降低時,我會悚然而驚,趕緊檢討自己,是不是變得太過自我中心,以致於朋友在傾聽我時會感到壓力,或是朋友正處於不適宜傾聽的狀態裡?是不是我只顧著「表達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而忘了自己也要相對的去了解別人的感受了?

感謝願意傾聽的朋友

在生活愈趨緊張的社會,不斷在「表達自己」、「建立說服別人的自信」上精益求精的人相當多,然而願意學習傾聽的人卻是越來越少。有許多人以為,言語的來往是一種權力關係,不斷說話的人就會占優勢,聽的人則處於劣勢。其結果,是變成《精神世界》這本小說中所形容的,每個人都變成一隻隻在海底拼命吐出墨汁的墨魚,污染了海水。然而沒有人真心傾聽的話語,終究是變成污染空氣的廢言,變成癡人的喃喃夢囈啊。

值得慶幸的是,我總是有少數知己願意在我遭逢苦楚,需要傾吐的時候傾聽我,給予我適當的安慰。對於這樣的支持,我總心懷感激,因為我覺得那是珍貴難得的,也會找機會去明白表達我的感謝。我希望對方能明白他的關懷有了回應,也希望兩人之間一直保持對流。

由於有這樣的後盾,我願意在我能處理的範圍內,去傾聽別人的心聲。也許,就是因為有了溫柔敦厚的朋友願意傾聽我,我才有了穩定的能量去傾聽別人。也許,就是因為我願意去傾聽別人,我才有了願意傾聽我的朋友。事情永遠是相對的。沒有人願意不斷的傾聽我們,如果我們不能暫時走出自己的憂喜,去傾聽別人的憂喜。

旅居紐約時,在百老匯附近一個美式餐館用餐,我隔桌是兩個中年的美國白人正在吃飯。看他們的衣著與說話的口氣,大概不是社會菁英或時髦人士,而是平凡的樸實人物,他們說話的內容,不過就是家常的事而已。然而他們緩慢的談話之中,有一種安靜詳和的氣氛,當其中一人說話時,另一個人會閒適的傾聽,眼神中有股自然的關注;反之亦然。

在紐約,這樣的溝通在公眾場合並不容易見到。那種安詳,就好像他們不是步調快速的紐約人似的。然而我感動於他們老友般自然相對的美。那是在越來越緊張,越來越自我中心的人們之中,快要消失的一種美。

在清邁,遇見鄧麗君

在清邁,遇見鄧麗君

文/黃明堅 

飄泊過大半個世界,沒有一處給她溫暖的家,或許在鄧麗君的心中,清邁才是她真正的家,她寧可安息於此……

十年,一個時間的整數。

這十年來,你做過些什麼事,可曾留下難忘的回憶?

這十年來,你可曾想念過什麼人,記起以往美麗的故事?

有一個名字已經離開我們十年了,徒留下她的聲音,甜蜜蜜,嬌柔柔,至今仍然在空中繚繞。

到五月八日,鄧麗君一別,就是十年了。在她身後,多少歌迷捨不得放手,無論時間經過了多久,他們對鄧麗君仍是癡癡戀戀,追懷不已。

任職於旅行社的衛斯理,年紀雖然不大,卻是自小對鄧麗君一見傾心。鄧麗君病逝於泰國之後,衛斯理更是化悲哀為力量,盡可能地搜集有關鄧麗君的書籍、CD、DVD、捷運卡、電話卡、簽名照,甚至是附有鄧麗君音樂鈴聲與彩照的珍藏手機。衛斯理應該只是一個代表,代表著在世界各地無數鄧麗君迷的心聲。

鄧麗君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她跨越了國境的限制,在三十年的演唱生涯中,風靡了全球華人,她以輕盈曼妙的歌聲,和政治領袖分庭抗禮,人們可以不聽『老鄧』鄧小平,卻沒有人能不聽『小鄧』鄧麗君。

『超級粉絲』衛斯理召集了一夥人,邀大家一塊兒去泰國的清邁尋訪鄧麗君。我算不上是鄧迷,不過『清邁』這兩個字,卻似美人的一雙媚眼,足以勾得我心旌蕩漾。

最傳奇:鄧麗君最後的落腳地

清邁位在泰國北部,名義上,這裡是泰國第二大城,實際上,清邁如村姑般純樸,充滿了小鎮風情,和繁華的曼谷截然不同。清邁的意思是『新城』,這城市也是如水般清澄,星般晶瑩透亮。

初春的台北,氣溫大約是最宜人的二十度左右,直飛了四小時,抵達清邁上空,向下望,地面上彷如一座大公園,滿是綠意,稀稀疏疏的小房子一叢叢聚在一起,有著的整齊的尖頂,或紅或灰或是古雅的寶藍,襯上潔白的牆壁,別有一種素樸的風味。

機長告訴我們:『現在清邁的地面溫度是攝氏三十三度。』機上頓時一片譁然,沒錯,三月末正是清邁的炎夏,要到六月以後季節轉換,才會稍稍降溫。真正抵達陸地,才會發覺,這裡的三十三度,是乾熱,乾爽而不濕黏,尤其是太陽落山以後,陣陣涼風襲來,暑氣全消,入夜甚至會出現十六度的低溫呢!難怪泰國人喜愛到清邁來避暑,泰王、王后、皇親貴族、富室豪門都經常現身於此地的寺廟或商店中,而曾經浪跡天涯的鄧麗君,在半退隱後也選擇清邁作為她的落腳地。

以『尋訪鄧麗君』為主題的旅程,一行人自然是直撲湄賓飯店。

這湄賓飯店說來大大有名,它是鄧麗君最後留宿之所,她在這裡不時長住,與男友保羅雙雙進出,幾乎是以此為家。當年的總管至今提及Teresa Teng仍難掩唏噓之情,他對我們不住稱讚Teresa的親切體貼,任何時候都是笑意迎人,需要任何東西,也是滿口道謝;有時保羅盛氣凌人地責罵服務生,事後,Teresa還會專程向他致歉。

鄧麗君原先居住的一五○二房,雖然經過多次改裝,但基本格局大致可見當年模樣。一間二十多坪的客廳兼餐廳,擺置著長橢圓形的八人餐桌、一組沙發和電視機,裡間則是另一處二十餘坪的臥房,內有更衣間和寬敞的浴室。雖然湄賓飯店擁有大型游泳池和可散步的花園,但據說鄧麗君生前最喜愛的卻是鄰近的夜市,讓她可以方便地租到港台電影和連續劇,然後閉門不出,整天看電視。

這五十坪的空間,小倆口遺世獨立的生活,滿足了鄧麗君此生最大的心願嗎?鄧麗君常說:『我是國際難民。』名聲斐然的她,世界之大,竟找不到容身之處,最終毫無淵源的清邁收留了她,湄賓飯店的一間套房,夜市的數十卷錄影帶,飯店門口的可樂雞湯麵,這大概就是她縮小到極致的私密世界。

在麵店牆上,掛著英文寫的『清邁最好吃的湯麵──史蒂芬‧保羅』,並排還有中文寫的『恭喜發財──鄧麗君』,兩人在此留下簽名。睹物思人,他們在這簡單的家常日子裡,也曾經享受過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吧!

(摘錄自皇冠雜誌615期)

Tuesday, May 24, 2005

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

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

托爾斯泰晚年寫了一部很薄、也很感人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

探討一個問題:

伊凡˙伊列區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

他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也善於應對逢迎。因為出身貧苦,所以從小就力爭上游,立志要出人頭地。他聰明又用功,很順利地拿到人人稱羨的大學文憑。 進入法院以後,他比別人更用心辦案,也擅長交際,所以就比同事更快地獲得各種升遷的機會。

在人生最高峰的中年時,他和美麗的太太搬進了彼得堡寬敞的豪宅裡,開始用心佈置這個家。就在掛窗簾的時候,他從高高的梯子上摔下來,從此臥病不起。 從小到大,他第一次有很多時間去看他身週的人,以及他這一生真正所擁有的。雖然他很用心佈置這個房子,極力想要擺脫中產階級的品味,但是從傢俱到窗簾,沒有一樣東西和他相同社會階級的人有任何的不同。

就像他的一生, 雖然他一直都不甘心當平凡人,但是卻也從來不曾追求過任何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因為,他從來都不曾知道自己在追求的是什麼,也從來也不曾認真問過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整個一生,他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之中。

所有他曾追求過的東西,都只是因為別人認為那些東西很體面,值得稱許或羨慕,而沒有一樣是他自己要的。就像他的婚姻,不是因為兩人相愛,而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他們兩人條件相當,未來將是非常體面的一對。

臥病以後,他那愛慕虛榮的的太太和女兒從來不曾真正關心過他。其實,他也從來不曾關心過別人。醫生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

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的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的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即使發現當事人有冤屈或不得已的苦衷,他還是硬著鐵石心腸依法辦事。

他的同事沒有人同情他,反而整天在打聽他的遺缺可以帶給哪些人升遷的機會,就如同他以往在類似場合下會有的一貫作風。

把他和家人聯結在一起的力量不是愛情與親情,而是虛榮心和一家人的面子;把他和同事連結在一起的,不是同事的情誼或關懷,而是社交的利益和人脈網絡的經營。沒有人是真心地活著,大家都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裡!

當他看透了這一切,突然發現他從來不曾有過真心的喜悅和眼淚, 不曾為自己的心願而生活、奮鬥,他的一生根本都是虛假的、空洞的、不值得的。他很想從頭來過,嘗試過一種更貼心、更真實的人生。

但是,他已經是絕症的末期,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在人生已經不可能再重頭開始的時刻裡,卻對自己有過的一生感到後悔、不值得!

那麼,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我們曾否認真地想過?

妳願意花多少時間去準備妳的婚禮?很多人都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去籌備。 那麼,妳是否曾經花一整天的時間去想想:「什麼是妳這一生中最想擁有、最珍貴的東西?」不曾有過!

太忙了,國中開始忙聯考,聯考後還有聯考,大學畢業後還有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要進園區。進了園區更忙,忙得有家歸不得,有些人連想生小孩都找不到時間。

那麼,你會不會是第二個伊凡˙伊列區,臨死的時候才對一生後悔?

「不會吧!想辦法賺錢解決現實的問題比較實際,沒有必要花時間去想『人生觀』這種無意義的問題!」真的嗎?

大部分的人從一懂事開始就活在怕被別人比下去的恐懼當中,所以終其一生,他們只有在現實的恐嚇下拼命地力爭上游,追求財富與權勢,作為武裝自己和踐踏別人的工具,卻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來好好地想一想:這樣子做,真的會解決他們的問題嗎?

可是,假如你會怕鬼,你總覺得鬼在你的身後。你愈是跑得快,愈是覺得背後有什麼東西在追你。真的要解決這個恐懼,唯一的辦法是停下腳步來,勇敢地往後面看清楚。 只有當你敢往後面去看鬼的真相時,鬼才會消失掉。一昧地在它的恐嚇下拼命地往前跑,累死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面對現實的壓力,道理也是一樣的。 只有當我們看透了現實能給我們,以及不能給我們的是什麼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坦然地面對現實。

假如我們所以追求現實,為的是自我的肯定和別人的善意、接納,這一定要用名利權位才能達成嗎?還是說我們可以有更簡潔、更有效的方式來肯定自我,並且獲得別人更真心的善意與接納?

讓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請你就認識的熟人中, 選出五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和五個你最討厭的人, 把他們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你仔細分析看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當中,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或者最富有、或者最有權勢的? 除此之外,你也仔細查查看, 最讓你受不了的人中,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或者最富有、或者最有權勢的?

很多人都會發現:在名、利、權、位的追逐上愈成功的人,往往也是最討人嫌的人!那麼,這個社會為什麼普遍鼓勵我們去追逐名利與權位?因為這些東西對陌生人很有效!

譬如,妳到戶政事務所去辦文件,承辦人對前面幾位都大小聲,亂發脾氣。輪到妳的時候,他看到妳光鮮亮麗的衣著和妳先生的博士頭銜,態度突然柔和謙卑起來, 這時候會讓妳覺得衣飾和頭銜很好用。但是,這些表面上的榮耀與光彩,只對陌生人有用。 對於那些和我們朝夕相處的人而言,名利與權位很難影響到他們對我們的善意與肯定。

比如說,你最要好的朋友或許會在你獲得博士學位時為你高興一下下,但是沒多久你和他的關係又回復到以往的狀態。 反過來說,假如有人因為你新獲得的名利與權位而急著和你結交,這種虛情假意的朋友還不如不要!

絕大部分的人都和伊凡˙伊列區一樣,花費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表面上的榮耀,雖然這會換來許多陌生人的羨慕與激賞,卻換不來身邊人真心的善意與對待。

一輩子只為了一群不相干的路人而活著,值得嗎?很多全球著名的藝人都有酗酒、吸毒的麻煩,就因為舞台上的風光掩飾不住私生活中的空洞與虛幻。

我沒有辦法許諾你一生當中所遭遇到的人都接納你、肯定你、對你懷著善意。但是,如果要做到「你常接觸到的人大多數都接納你、肯定你、對你懷著善意」,這並不會很難,而且它和你所擁有的權勢、名利、地位幾乎毫不相干。

其實你要做的,只不過是對別人時時懷著善意。金錢換不來人的善意,只有善意可以換來善意。假如你希望熟人對你有善意,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能力對別人懷著善意。終身在印度救濟貧民的泰瑞莎修女,她在全球所獲得的肯定、尊敬與善意,遠遠超過比爾蓋茲和英國女皇。

假如你是一個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的人,而且對別人懷著善意,那麼所有認識你的人都會尊敬你、接納你,並且對你懷著善意。

當然,大部分的陌生人還是看不到你對生命的體認,因而只能從外表的判斷對你漠視、輕蔑,甚至羞辱你。但是,假如你真的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了,你還會在意別人只憑外表所做出的輕率判斷嗎?所以,我們所以需要外在的現實武裝來保護自己,真正的原因是: 我們想用它來遮掩我們內在的貧乏(包括智性的與情感的)。但是,一個內在貧乏的人,不管他在外表尚有多麼足以誇耀的權勢、名利與地位,他自己會知道自己的貧乏,他的親人會知道,而他身週的朋友也都會知道。

我們可以愚弄馬路上的陌生人,卻愚弄不了自己,以及身週朝夕相處的人。因此,想要靠權勢、名利與地位去換得身週熟人的肯定與尊敬,還不如努力去累積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對人的善意。

伊凡˙伊列區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警覺到:掙取權勢、名利與地位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而累積人生智慧和善意的過程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 因此,贏得權勢、名利與地位的過程必然犧牲了我們可以用來累積人生智慧和善意的資源。

結果,一個人在權勢、名利與地位的追逐上愈成功,往往他在人生智慧和善意的累積上愈貧乏。一個外表亮麗而內在貧乏的人,註定只能吸引陌生人的羨慕,而無法贏得身週人的心肯定與善意。

所謂「贏得全世界而失去了自己」,正是伊凡˙伊列區的寫照。但是,它卻也正是整個社會盲目地在追求的人生目標。

當你仔細看清楚這個真相的時候,會不會一身冷汗?金錢只能換來虛假的情意,而換不來真心的接納與善意。

(感謝媺玲師姐轉寄此文章)

自求一方清靜

自求一方清靜

文/黃翠吟

人是很難全然滿足的,追求圓滿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境界。

在某個社團認識一位太太,她真是大家眼中的「好命人」,先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子女學業、工作順利,大家熟稔之後,有一天她告訴我:「我一直積極參加社團,否則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沒路用』的人」,我真大吃一驚,人人欣羨的少奶奶,家住豪廈,出門司機接送,家務事傭人代勞,很難知道其實內心也有這樣不足的感覺。一般人常以外在評斷他人幸福與否,可是誰知道別人真正的感覺?

內心渴求永遠填不滿

不論多好的境遇,人總有想再追求更完滿的欲望,某方面完美了,就又有了新的不足,待得到滿足後,又產生新的問題,總是窮畢生之力,要填滿這個不足,直到有一天,看清這是遙不可及的,才能放下。

就如當睡不著覺時,努力的調整睡姿,過一會兒,卻又發現壓到了手臂,再要調整一下,誰知沒多久,又感覺大腿酸麻了,就這樣,翻來覆去要找到最舒適的睡姿,直到……算了,不理它了,管它什麼睡姿,管它睡得著、睡不著,這樣一放下,反而睡著了。

一位朋友,夫妻感情甚篤。某年太太生日前夕,先生表示要買錶送她,她想趁機看看自己在先生心中的份量,她問:「你要買多少錢的錶給我?」先生反問:「妳看呢?」她獅子大開口:「十萬元以上。」他也很大方說道:「那有什麼問題,你說多少就多少。」她高興極了,嬌嗔道:「那二十萬元呢?」他說:「還用問,當然沒有問題。」她緊追不捨:「如果我說一百萬元呢?」他回道:「唉!我賺錢都是為妳,我的錢還不就是妳的錢,不用問了。」聽到先生這樣回答,她整個人都要飄上天了。

隔天,兩人來到錶店,各種價位的錶琳琅滿目,從數千元到百萬元的鑽錶都有,陳列在玻璃櫃裡,太太在錶價約六萬元這一區的櫃子前停住了,正要請店員從櫃子內取錶上來看時,先生拉了拉太太的衣角,說:「我們到那邊看看。」太太覺得蹊蹺,問他:「怎麼啦?」他悄聲說:「我身上只有現金二萬多元,也沒帶信用卡。」「什麼?」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情從雲端跌了下來。先生解釋身上剛好沒帶那麼多錢,太太心想,可是重點不在錶啊!

她說:「明明知道他很愛我,可是還是希望從他口中聽到一個圓滿的理由證明他全心全意愛我。」但他沒有一個答案是令人釋懷的,直到他說出的理由是錶價和他的愛意是毫無關連的,他說:「我是想,現在的錶幾千元就很好用了,準確又耐用,何況精工錶的價位都不高,所以身上只帶兩萬多元,我想這個價位就算是非常好的錶了。」

人的內心非常複雜,就連自己都無法知道自己不斷「討愛」、不斷要先生表示及證明,那填不滿的黑洞是貪欲?亦或是恐懼?不安全感?

世間難有真正盡如人意

有位朋友,大家都稱讚她嫁了好先生,忠厚老實、溫柔體貼,多年後,她卻抱怨:「家裡大小事都是我在做決定,他溫溫吞吞,優柔寡斷,沒有男子氣概,事情沒有我處理就動不了,叫人氣結。」看她幹練精明的樣子,怪不得籌劃做生意的事也落在她頭上。

有一天,她又說:「我一直不斷嫌惡他,最近我反省自己,再這樣下去,我看他愈來愈一無是處,婚姻恐怕要出問題了,我最近就常常想,應該要反過來想,當初嫁給他是看到他好在哪裡?漸漸地,我又看到了他的溫柔老實,顧家體貼,欣賞的感覺又回來了。」真是有智慧的女人,以理性克制了人性的驅使。

人常感覺自己不夠完美,所以拼命努力證明自己;也嫌惡別人的不完美,所以想改變、操控別人。可是人及世間豈有完美、圓滿?

人就這樣常被「不足」的驅力驅使著,真正滿足、平靜安詳的時刻是很少的。我有時會和自己做個遊戲,告訴自己,這整天我要仔細觀察自己,讓內心的思想活動像圖畫一樣攤開看個清楚。

有時一起床,就感到微微不快,我停下手中事情,想想是什麼緣故?原來剛剛腦中閃過工作上急待完成的事,一絲擔憂就襲了上來;整天生活中隨時都有各種思想跑上來,過去或未來的假想情境常在無意識中冒出,情緒就跟著產生各種變化,有時還猛然發覺,腦中自己正在與人對話。

一天中除了睡覺外,腦子無時不在思想,情緒也跟著牽動,一會兒或喜、或怒、或憂、或悲,但非常微細,不易察覺,但負面感覺累積久了,生活就會莫名的不快樂。

動中求靜回歸內在安定

人有各樣的不滿足,隨時有各樣的思想及情緒,那何時才有真正的平靜安詳呢?

所以我常想人該修鍊一些遁逃的功夫,但不是辭掉工作、躲到深山或不問世事,因為離開了這個環境、這些是非,面對新環境一樣又有新的壓力、新的是非,能逃到那裡去?

而是要把思想空掉,情緒會很快的進入平靜的狀態。但放下思想,談何容易,有的人學靜坐,但身體坐在那裡,思想卻澎湃不已。

有一種方式,在動中卻能感到安靜。讓身體保持在一種規律的動作中,心神完全專注在這個律動中時,思想就消失了。

就如:保持一定的速度走路,身體只有抬腳、放下,抬腳、放下,心念只注意在現在是抬腳了、現在是放下了,因此當我想遁到平靜中時,就在客廳繞圈,一切都不想,只有規律的走路,幾圈下來,心就靜了,我稱它為「動中靜」;或是做腹式呼吸,身體只有一呼一吸的動作,心念也只有在「吸氣時腹部拱起了,呼氣時腹部消平了」這一點上,漸漸地呼吸愈來愈深,身體愈來愈鬆了;或是做一個簡易的體操,配合腹式呼吸,不斷地做,在專注的呼吸及規律的律動中,心情也愈來愈靜;有時我輕輕地用手掌摩擦手臂,同樣速度、同樣輕重,一下一下慢慢地,全身就放鬆舒暢了。

人有很多莫名的不足,在很深很深的意識內,也因此很多心痛的感覺不易察覺,會在體內累積。我們該找到一個方法,讓自己不受自己思想、情緒的干擾,而有全然清明的時候。有人期待親密的另一半或子女、朋友給我們帶來滿足、快樂,這是緣木求魚,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感受。寄情於人不如寄情於物,更不如自己掌握自己,進入以自己為中心的感覺裡,摒除了思想、欲望、外在的紛亂,回歸到自己的內在,在自己創造的一方寧靜之中予取予求,安詳舒暢。

Monday, May 23, 2005

什麼樣的心念,決定什麼樣的命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長命。無奈事與願違,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諸事不順、災厄不斷的遭遇下,很多人會開始嘗試「算命」,希望藉由相命來尋求「改運」。因此,求神問卦、問乩童、問籤詩、問籤杯、貼咒語、喝符水、改風水、改名……等等方法無所不用其極。此時,外道以神通、感應等迷信的民間信仰來為人消災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歡談玄說妙、知見不正的人去附和。

學佛者不講命運,講業力。善業多則福報大,福報大則諸事順利,趨吉避凶。惡業多則福報淺,福報不足則諸事不順,災厄偏多。命的好壞是決定於自己的行為造作,是操縱在自己手中,不是讓別人算,別人也沒辦法幫我們改運,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積善業。這是以福轉業,讓重業輕報,輕報化無,而得順遂的人生。

命運的好壞除了與「福報」有關之外,一個人的心念也往往在無形中決定了一生的命運。幸福快樂與否,不是擁有多少或擁有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內心想的是什麼,此即「心念」與「心態」。什麼樣的心念決定什麼樣的命運,什麼樣的心態則決定什麼樣的遭遇。

一個愛抱怨的人,因為常存抱怨的心態,久而久之,「抱怨」便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慣用的語言,日積月累終成為他的專長,而此專長無形中決定了哀聲嘆氣、怨天尤人的個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滿乖戾與頹喪。

一個愛批評的人,因為常存批判的心態,久而久之會培養出「看人不順眼」的習性,形成言談愛說負面,做事偏愛挑剔,做人愛看缺點的個性,如此則造成一個不懂得包容與善解的苦悶人生。

一個愛說是非的人,因為常存說長論短的心態,以致「說是非」成為他的專長,搬弄是非也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久而久之,「愛說是非」、「愛聽是非」與兩舌惡口相呼應,造成生活週遭佈滿「道聽塗說」與「危言聳聽」的論調。如此,讓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輕安,生活不輕安也是一種苦,而是非纏身、煩惱攻心更是不幸與悲哀的人生。

個性、習慣、心態等均與「心念」有關,心念若不改,而風水、行業、名字等再怎麼改,也改不了命運。此即所謂:“環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觀可以改”。因此,一個觀念可以改變一個想法,想法改變則心態改變,心態改變則態度改變,態度改變則習慣改變,習慣改變則表現改變,表現改變則一生改變,一生改變就是命運改變。所以說,「命」不用給別人算,「運」也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改,要好命就得學會「運命」,用正信與智信的人生觀來破除迷信與邪信的邪知邪見。

佛法告訴我們:“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投足均無不是業”。業力牽引向善,則人生光明燦爛,業力牽引向惡,則人生哀愁黯淡。善業要靠善念來啟發,惡業更要藉善念來戒除。生命過程中,心念時時刻刻與我們長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種子,會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讓我們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惡的種子,會開出厄運的果實,讓我們嚐盡哀怨辛酸的人生。所以我們說:“心念可以決定每一個人不同的命運。”

“凡夫被命運操縱,而智者卻操縱命運”。又言:“人要運命,不要命運”。亦即告訴我們,命運雖有,但仍操之在我。好命不是靠拜靠求,也不是靠人加持灌頂。

「一念心轉」則心開意解福就來,「一念清靜」則心誠意正運就通,「一心正向」則心正氣盛邪不侵,「一心向善」則一念善心破千災。扭轉命運的貴人不在遠方,「正念」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的貴人。

且慢下手

大多數的同仁都很興奮,因為單位裡調來一位新主管,據說是個能人,專門被派來整頓業務;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新主管卻毫無作為,每天彬彬有禮進辦公室,便躲在裡面難得出門,那些本來緊張得要死的壞份子,現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那裡是個能人嘛!根本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過去,就在真正努力為新主管感到失望時,新主管卻發威了--壞份 子一律開革,能人則獲得晉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四月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像是全然換個人。

年終聚餐時,新主管在酒過三巡之後致詞:「相信大家對我新到任期間的表現,和後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

「我有位朋友,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將那院子全面整頓,雜草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訪,進門大吃一驚的問:『那最名貴的牡丹哪裡去了?』

我這位朋友才發現,他竟然把牡丹當草給剷了。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是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裡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裡成了錦蔟;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剷除,並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

說到這兒,主管舉起杯來:「讓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為如果這辦公室是個花園,你們就都是其間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開花結果,只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認得出啊!」

(凡事要先多觀察、多聆聽、多瞭解,要沈得住氣呀!)

Sunday, May 22, 2005

微笑的魚

http://www.jingo.com.tw/dvdwmv/fish90.wmv (幾米"「微笑的魚」動畫短片)

會不會有時被困在魚缸裡的 ~ 是我們自己呢?


關於幾米

幾米,一位用畫筆描繪夢想、吸引無數讀者畫迷為之瘋狂,知名度迅速竄升的當紅繪本作家,同時卻也是一個靦腆善良的中年男子,偏好簡單的居家生活,低調而淡泊。

幾米的個性害羞內向,不擅長用言語表達,他用敏銳細膩的心去感受週遭的人與事,將情感、思緒藉由「繪畫」傳達他對大千世界的看法,作品風貌多變,創作力源源不絕,因此看幾米的作品,就像是走入他的內在,幾米的故事引領著每一位欣賞他作品的人看到並相信世界上的美與善,同時也反應了現代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每個人都能在他的故事找到一個映照和寄託,或許這就是幾米作品的迷人之處。

幾米小檔案

幾米,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在廣告公司工作十二年,後來為報紙、雜誌等各種出版品畫插畫,1998年首度在台灣出版個人的繪本創作《森林裡的秘密》、《微笑的魚》,1999年至2001年陸續以《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記了》、《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地下鐵》等多部作品,展現出驚人的創作力和多變的敘事風格,在出版市場興起了一陣持續至今熱力不減的繪本創作風潮,2002年《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布瓜的世界》持續令人充滿驚喜,廣受兩岸三地讀者的喜愛,2003年最新長篇作品《幸運兒》,一本悲憫與傳奇之書,突破以往的創作手法,帶領我們進入幾米創作的另一個境界。

幾米讓「圖像」成為另一種清新舒潔的文學語言,在他的作品裡營造出流暢詩意的畫面,散發出深情迷人的風采。目前擁有15本廣受大家喜愛的作品,並賣出美、德、法、希臘、韓、日、泰等多國版權。

真正的內涵

真正的內涵

文/星雲法師

一個人有漂亮的容貌,亮麗的外形,在社交活動上當然會佔優勢。但是要真正有魅力,絕不能光靠外表。外表是假象,青春很短暫,容貌很快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衰老。

一個人的內涵可以隨著歲月的成長而逐漸豐厚,而成為真正高貴莊嚴的人。內涵不等於漂亮,卻是別人不敢小覷的特質。

除了氣質、道德、聰明智慧等都可以是我們的內涵外,這裡還有四項具深義的內涵,提供給各位:

第一、真正的力量是忍耐:忍耐是勇者的象徵,忍耐是擔當、是力量,忍耐甚至能化除仇恨。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現代人因為漸漸不堪忍耐,什麼事都要爭,因此也慢慢形成社會的暴戾風氣,因一時氣憤,而鬧出命案的新聞也不少見。人家都說「士可殺不可辱」,韓信卻因為忍得胯下之辱,而成為真正的英雄。因此,忍耐才是真正的力量。

第二、真正的智慧是寬厚:有些人很聰明,但他的聰明是用來跟人家計較,討人家便宜,或算計別人,這些都不算真聰明。真正的聰明是肯待人以寬、以慈、以德,有如此寬厚的德性,才是真聰明。

不吝以自己的智慧為人服務,以自己的福報與人共享,在言語、行為上,處處留人餘地,才是真智慧。

第三、真正的慈悲是包容:我們講究慈悲、講究博愛、講究人和,最要緊的是要有包容心。你的愛心有多大,可以包容多少,你就擁有多少天地。你能愛一家人,你做家長;你能愛一村人,你就有做村長的能耐;你能無私地愛一個國家,處處為人民著眼、謀福,你就有資格當國王。你的慈悲如虛空,能包容萬物,那麼,你就擁有整個宇宙天地。

第四、真正的財富是滿足:有一個人騎著驢子外出,見到前面一個人騎著馬,他好生羡慕,恨不得自己騎的就是馬。可是回頭一看,有一個人正汗流浹背的推著車。他滿足的說:「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有再多的財富,如果不知滿足,還是貧窮;雖然僅有少許財富,卻很珍惜、很滿足,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內涵要點滴積聚,非一蹴可成,非文飾可得,要從內心逐漸培養忍耐、寬厚、包容、知足的德性,才能豐富我們真正的內涵。

第一、真正的力量是忍耐,
第二、真正的智慧是寬厚,
第三、真正的慈悲是包容,
第四、真正的財富是滿足。

Saturday, May 21, 2005

白芋悲歌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白芋悲歌

日本有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對兄弟,父母在他們小時候就過世了。哥哥經常在外遊蕩不回家,弟弟則非常純樸善良,不論哥哥在外面做了什麼事,他對哥哥還是很尊重。

有一天,哥哥回來了,弟弟很高興,想要煮好吃的東西給哥哥吃,可是他太窮了,買不起美味的食物,於是每天一大早就去山中採摘野生的白芋,將白芋最好吃的中間部分煮給哥哥吃,自己則吃白芋的頭尾及莖的部分。

但是哥哥不曉得弟弟這番苦心,總是懷疑:「弟弟為什麼每天都是自己先吃飽了,再將東西端出來給我吃?這東西這麼好吃,弟弟先吃的是不是比這更好吃?」

哥哥的疑心愈來愈重,終於積怨成恨,一時衝動,將弟弟殺死了!

殺死弟弟之後,他想知道弟弟到底都吃些什麼,就走進弟弟的房間,可是哪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只有鍋底剩下的白芋頭尾及莖。此時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冤枉了弟弟,竟然殺死這麼好的弟弟!他很後悔,每天不斷哭泣,在思念弟弟與自責懊悔的煎熬中度過餘生。往生後,他變成一隻鳥,日日在山中長著白芋的地方盤旋,不停哀叫,叫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弟弟,白芋煮熟了,吃吧!吃吧!」

心中積存了悶氣,有氣就有怨,有怨就有恨,怨恨的情緒糾結在一起,莽撞的動作就發生了。

事事皆以沈著的心來思考,就不會累積瞋怒的情緒,也就不會一時衝動而鑄成大錯,後悔莫及。所以,平時不論遭遇什麼事,都要用心分析,及時化解貪、瞋、癡、慢、疑的心念。

Friday, May 20, 2005

如何教出快樂的孩子?

如何教出快樂的孩子?

~從了解人格特質開始

文/周美德(專業講師)

有一次到國中演講,一位媽媽對我說,她看女兒準備考試壓力很大,好心煲了一碗補品,端進房間給孩子,孩子卻不耐煩地對她大吼大叫說:「妳出去!給我出去!」這位媽媽倖倖然走出孩子房間,但還不死心,就站在牆角等著,希望等孩子心情變好了,再把補品端進去。

還有一個朋友,逢人就報告兒子考上名校的好消息,想當年,他曾千方百計想要進入這間名校,卻未能如願,現今總算有子繼承父志,替他圓了名校夢,豈不令人欣喜若狂。可是不到一個月,我又接到這個朋友的電話:「啊,我真是快被我兒子氣死了!」朋友說,兒子吃的穿的,全都由家裡提供,竟然還敢在房門上貼著「閒人免進」,實在太令人傷心。

現代的父母真是辛苦,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卻是「好心被狗咬」,僅有的一點尊嚴被孩子任意踐踏,會不會使孩子長大以後對父母予取予求,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培養生命的韌性
 
董氏基金會曾做一個調查發現,七年級生竟然有五分之一的人有憂鬱症傾向,而這些人的壓力排行榜上前三名,第一是「考試」,第二是「課業表現」,這二者和往年排名差不多,第三名則和過去有些不同,就是「金錢」,首度躍上排行榜前三名。

七年級生比較在乎金錢,而不是朋友和外表,這表示他們比較具有憂患意識,另一方面代表大家現在大多向錢看。這讓我想起報上一則報導,一名年紀才30歲的年輕男子,因失業付不出房貸,房子即將遭到法拍,竟然放火燒屋,然後跳樓。

試想父母要花多少心血,才能將一個孩子辛苦撫養長大,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再甩你,或是想不開就跳樓,父母的心中是不是很痛?沒錯,生活壓力是很大的,失業、付不出房貸、股票狂跌,但大家都是一樣的艱苦,也都能夠撐過去並活下來,這就是生命的「韌性」,只要韌度夠強,就不會一遇挫折就想不開了。

根據性格因材施教

你的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個性?有什麼樣的傾向?相信這是許多父母想暸解與關心的。美國南加大有幾位博士共同研發出一套理論,以性格型態將人的個性分成四種,分別是主控型、人際型、耐性型和傳統型,建議父母因材施教。

一、主控型的孩子

主控型的人多半擁有領袖氣質,他平時走路或說話,一定是抬頭挺胸、咄咄逼人的樣子,這種人不管在哪裡,都會有一群追隨者,唯他馬首是瞻,這種領袖氣質是天生的,他們只喜歡三樣東西,第一是「權力」,他們天生喜歡抓權,喜歡帶頭管人、發號施令。第二,他喜歡「金錢」,錢愈多愈好,或者說他們喜歡用數字為「成功」下定義,所以對這種小孩曉以大義,還不如直接用金錢獎勵他有用。第三,他喜歡大量的自由,不喜歡過多的限制和過於瑣碎的細節。

如果你身邊有個主控型的孩子,你一定要給他多一點空間和彈性,不要期望他對你唯唯諾諾,因為他們都很忠於自我,也很善變,最不服從權威。碰到這種叛逆性強的小孩,你不要用權威去壓他,希望他聽你的,而是要設法跟他做朋友,婉轉勸他、開導他,才能減輕他的叛逆性。換句話說,只要給他一個大的原則性規範,大事堅持,小事隨意就好了。

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主控型的孩子由於個性較衝又強,通常比較沒什麼知心朋友,因為他們太驕傲了,總覺得別人都很蠢、很討厭,如果這一點不改的話,長大以後人際關係會有障礙。

二、人際型的孩子

人際型的孩子天生很重視外表,喜歡打扮得光鮮亮麗,超愛說話,講話的速度也很快,但是說話內容卻沒有什麼重點。此外,他們給人的印象總是溫柔、熱情、幽默、很會說笑話,在團體中常扮演開心果的角色,同情心與同理心都很強,很能為人著想。

可想而知,「朋友」對人際型的孩子十分重要,他們不像主控型的孩子那麼獨立,善於獨處,相反的,他們十分害怕孤獨,需要歸屬感,喜歡跟人群打成一片。所以對待人際型的孩子,只要你善用鼓勵、肯定的方式,對他多加讚美,他就會愈做愈起勁,頗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氣魄,反之你愈罵,他就表現愈差,也愈發沒有自信。

三、耐性型的孩子

耐性型的孩子個性溫溫吞吞,做什麼事都比人慢半拍,不但講話慢、走路慢、吃東西慢,甚至情緒反應也很慢,即使心裡很焦急或生氣,卻不會輕易地表現出來,因此他們表面上對人絕不說No,可是內心卻像鴨子划水,波濤洶湧,因為他很害怕與人發生衝突,說話總是欲言又止,有時與人意見相左,只要看到人家臉色一變,他就馬上把話吞回去,不敢講出來。

但他們的優點是逆來順受、從一而終,雖然不像主控型的人擁有那種瞬間爆發力,可是他的耐力和持久性更佳。若說主控型的人是跑百米的,耐性型的人就是跑馬拉松的,只要你給他一個清楚的目標,告訴他怎麼做,他就自動調整好速度,慢慢的跑完全程。這種人在社會上往往是扮演螺絲釘的角色。

至於耐性型孩子的個性,有人說是天生的,也有人認為與父母太過強勢有關。因此,耐性型的人長大以後,有的會轉變成喜好使用權威,動輒就說:「你給我住嘴!」像他的父母一樣;可是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權威,看到「權威人士」,不敢得罪,這種潛意識的「權威恐懼症」,應該與早期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

四、傳統型的孩子

傳統型的孩子,是屬正常、最不會作怪的族群,他們雖然也喜歡穿名牌,可是名牌對他只是一種「品質」的象徵,不像人際型的人追求名牌只為了獲得別人的注目和掌聲;傳統型的人則是因為追求完美,堅持「要用就要用最好的」。他的結構性很強,如果你跟他講話,嘰哩呱啦半天不著邊際,他會覺得十分難受,甚至不耐煩地打斷你。因此傳統型的人,聽人家講笑話也是繃著一張酷酷的表情,好像在說:「無聊!一點都不好笑!」

記得有一次,我跟一個朋友去看電影,正演得氣勢磅礡、如同史詩一般,眾人都全神貫注時,朋友卻突然冒出一句:「這個人的手提包怎麼不見了?」教人從陶醉中驀然驚醒。這就是傳統型的人。這種人非常注意細節,容易給人呆板、嚴肅、缺乏幽默感的印象,優點是按部就班、小心翼翼、力求精確、追求完美,是十分可靠的人生伴侶和工作夥伴。

可是相對的,傳統型的人由於看待事情太過認真,甚至有點吹毛求疪,鄭重其事,處事也是黑白分明,完全沒有灰色地帶,所以很容易陷入杞人憂天、憤世嫉俗,不能容忍任何缺陷,偏偏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這種太過於「完美主義」的性格,反而會給自己及身旁的人過多壓力。

找出教養子女的對策

各種類型的孩子,有個別的人格特質,了解之後,在教養上就可以拿捏出一個分寸了。比如對於耐性型的孩子,你問他意見,他總是千篇一律答說「隨便!」,其實,他並不是真的「隨便」,而是怕做決定,怕人家對他大小聲。因此,當父母看到孩子猶豫不決,慢吞吞的時候,千萬要捺住性子,不要輕易發火,以免孩子更加拿不定主意,最後變成你愈急、他就愈慢的拉鋸戰。

這時父母應該要多鼓勵他,了解他為什麼做不了決定,是不是因為他每次說出自己的意見時,總是會受到批評?有些父母表面上很「民主」,要孩子自己做決定,問他要吃麥當勞還是蚵仔煎,當孩子怯生生的說:「蚵仔煎。」父母卻說:「昨天不是才吃過了嗎?今天換別的吧!」當下馬上否決了他的決定,久而久之孩子怎麼不會怕說錯呢?所以,當父母太過保護孩子,就會越俎代庖,經常幫孩子做好各種決定,造成孩子長大以後變得很沒有主見。

我們教養孩子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養育出快樂的小孩,而不是憂傷的、壓抑的、不快樂的孩子,但是,平日循規蹈矩,表現完全正常的傳統型小孩,卻可能是上述四種類型裡面最不快樂的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通常十分嚴格,不斷地灌輸他怎麼做才正確,若他做對了,父母也會有獎勵,強化他正向的行為,如此一日日的矯正、強化的結果是,孩子完全被「馴化」了,像一匹奴馬一樣,被困在各種規範的道德框框中,動彈不得,一旦孩子長大接觸到外面世界,突然生出自覺的時候,就有可能怨怪父母讓他活得毫無自我,一點都不快樂。

所以,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教出健健康康、活潑快樂的孩子,要讓孩子培養生命的韌性,體會生命有歡樂、也有苦痛,有得意也有失意,學做一隻打不死的蟑螂,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失意就活不下去,這是我們現今最要緊的課題。

Thursday, May 19, 2005

什麼是生機飲食?

什麼是生機飲食?

文/郭素娥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部)

生機飲食是指不吃經農藥、化學肥料、化學添加物和防腐處理或污染的食品,多吃未經烹煮的食物及新鮮動植物。

依其進食方式可分為完全生機飲食、部分生機飲食及中庸式生機飲食三種。

完全生機飲食強調至少 50% 的飲食採用生食,而且是完全素食,也就是說日常飲食排除禽、畜、魚等肉類,亦不含蛋類、乳類及其製品,依其論點,生食的主要目的在增加營養素的吸收,清除體內毒素進而達到治病的效果,甚至斷食療法亦為療程的一部分,以加強排毒的效應。

部分生機飲食大致上遵循完全生機飲食的精神,仍然採用完全素食,但是不刻意強調生食。

中庸式生機飲食則在於選用無污染的動植物性食物,不強調素食,飲食中可加入深海魚及少量有機肉、有機蛋或乳製品,而且減少烹調用油量,避免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高油烹調方式,改用清蒸、水煮或涼拌的方式。

生機飲食正確觀念

生機飲食≠素食

彰化秀傳醫院腫瘤中心副院長陳明豐表示,生機飲食是追求無污染、乾淨的食物。但不一定就要全部是素食,也可找乾淨餵養的動物。

選對開始生機食物的時間

吃生機飲食的態度應是預防疾病或者是復發,而不是治療疾病,陳明豐表示接受化療、放療時的病人本身已接受很多的毒性,不必刻意選這個時候吃生機飲食,一般食物帶來的毒素在此時已是小巫見大巫。

萬華醫院營養師周芳如也提醒許多病人,胃口常已很差,能吃得下就很好了,不要選這個時機驟然改變飲食習慣,否則病人很容易一下子就放棄。

生機飲食≠蛋白質缺乏

周芳如表示若吃全素,豆類和穀類一起吃,可避免缺乏蛋白質中幾個重要的胺基酸。不過每餐吃的量,要比雜食的人多。

生機≠完全生吃

並非所有食物都適合生吃,有的必須煮熟才以吃。陳明豐表示,例如含β-胡蘿蔔素、或者是一些脂溶性的維他命A、D、E、K,就必須跟著油脂或者煮食才易被吸。

李秋涼也舉例,地瓜葉就不能生吃,生的地瓜葉中就含胰蛋白酵素,很難消化。

多樣化生機食物

營養教科書上的原則仍舊不變,為了營養均衡、互補不足,也為了分散不同的食物成分所造成的副作用,食物種類愈多愈好。

吃生機飲食也要看體質選擇食物中國醫藥學院副教授王人澍表示,中醫的觀點中,食物相對於每個人的體質,也有分冷、溫、熱,民眾不妨先了解自己的身體,再選擇適切的食物。例如虛寒體質的人,可多吃較溫性的食物如葡萄、紅蘿蔔、龍眼等等;體質較熱的,可選如白菜、蘆筍等等。

生機飲食

一般而言,實行生機飲食的最大困難是一般人難以習慣,由於改變長久下來的飲食習慣需要許多耐心、毅力,因此若能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吃,較能進入狀況。另外,一般市面販售的食品均非有機食品,因此須至特殊的店選購,或自行栽種調理。

事實上這更是人類從亙古以來,最大最徹底的精神革命,千秋萬世,子子孫孫的生活方式理應如此,才能讓地球不被破壞,永續存在。同時要逐步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人生態度,許多日常生活的細節要互相配合。每天注意自己在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方面的進步,例如吃健康食品、素食、冥想、呼吸新鮮空氣、自行培育有機蔬菜,都可在自己的內心、精神方面得到非常美妙的轉變。同時,注意自己身體的進步和感受,一定可以感覺到行動更敏銳,四肢、呼吸、全身都變得輕鬆,體能、耐力提高,各種慢性疾病漸漸消失,一切都會呈現讓我們慢慢感覺進步的現象。

如何開始我們的生機飲食呢?由於長久熟食的習慣,一時之間改為全面生食的確不易,生理上固然會有一些奇怪的反應,包括有些人認為這些食物太涼,心理上也覺得很不滿足、很不快樂。因此剛開始時,可採「隨遇而安」的態度,喜歡時多吃些,感到抗拒時就不吃或少吃。例如,每天在一餐當中選一道菜做為生機飲食,而且必須是第一道菜,或是三餐中有一餐完全是生機飲食,當然最好是早餐。

生機飲食最容易進入狀況的水果,也是一般人最會運用的,除此之外,芽菜也最容易運用。若不習慣一些生機飲食的人,可將芽菜和水果一起做成汁液喝,代替慣用的飲料(如汽水、咖啡),可嘗試逐步增加份量,吃的次數和比例都慢慢增高。

在採購上,須逐步減少加工食品的採購,不要買罐頭,儘量少買冷凍食品及一些燻製的、燒味的、臘味的、醃製的食品,各種化學物質製造出的食品也不要採購。逐步地減少各種肉類的攝取,奶類製品也漸漸減少。

調味品,尤其是白糖、精鹽等都改用紅糖、糖蜜、麥芽糖來代替,但若選擇糖蜜,一定要用有機的,否則可能含有許多重金屬污染。

儘量減少鹽巴和醬油的使用,儘量減少各種精緻油的使用,而改採冷壓的油,或直接採用各種堅果類,或採用食物的原狀,裡面都含有本身的脂肪,不必特意去添加油分。另外,各種調味醬如市面上的OK醬、蛇油都應逐漸減少,味精則不可再使用,各種咖啡飲料也須逐步減少。

至於煎炸、爆香的食物也應禁絕,若需用炒菜的方式,請先加一點水再炒,如此可降低食物的溫度,減少食物的破壞。若一定需要熟食,有些菜可用燙或蒸、煮的方式。

至於工具準備,需有攪拌機,或電動調理機、萬能調理機、榨汁機、榨小麥草汁的機器、脫水機等,如此一來,在生機飲食的製作上將帶來很大的方便。

在生機飲食材料的選擇上,應選用季節性的蔬果,而且以土生土長的最符合經濟效益和健康。一般而言,季節性的食物和食物的寒熱屬性有一些關係,夏天時天氣酷熱,食物以寒性的較多,如西瓜等涼性食物可驅熱;而秋冬食物多屬暖性,可保暖,因此順應季節來吃不同食物較適宜。

至於食物的份量,西方有句諺語:「早上吃得像個國王,中午像個王子,晚上像個乞丐。」換句話說,早上為掌握一天的情緒和精力,因此要吃非常營養,而且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此一來消化良好,白天將保持精力旺盛。晚餐因靠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太豐富,而應以簡單為原則,尤其很適合以根類為主食。

一般而言,早餐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不但易消化吸收,而且纖維素含量豐富,對幫助排便是一最好時段。在中午時段是補充食物的最好時機,可多吃高蛋白食物,而且生長在地面的花果、葉菜都是很好的選擇。晚上由於是生理修補的時間,一天的消耗體力在此時需大量修補,所以不宜吃太飽也不宜吃消夜,應選擇含纖維質和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以幫助消化和睡眠,所以穀類食物、番薯、馬鈴薯等可多吃,對身體有很大的助益。

應注意的是,水果應安排在飯前吃,飯前吃水果有非常大的益處,因為水果最容易消化,因其經過胃時,是一過路客,可直接經過胃被小腸吸收。若是飯後吃水果,肚子已飽脹狀態才吃水果,水果到了胃無法過路,無法經過胃,必須等大量蛋白質、脂肪消化完畢才輪到水果,而水果在胃中貯藏過久,容易酸敗,因此水果宜在飯前食用。

飯後喝湯也不適宜,因會沖淡消化液,長期會造成消化不良,因此西洋人習慣在飯前喝湯才正確。另外在吃飯時很重要的是「細嚼慢嚥」、勿暴飲暴食,這些都是健康飲食中很重要的常識。

番茄

歐洲有一句俗諺:「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

顯見番茄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食物;而在2003年,「時代」雜誌評選10種現代人最佳的健康食品,番茄也列名其中。

到底番茄有什麼神奇之處?根據科學研究,番茄的特別之處,可能就在其中富含的茄紅素 (Lycopene),這是一種天然色素,屬於類胡蘿蔔素,為脂溶性,所以不像其他營養素如維他命C等,容易在烹調過程中流失,因此在人體的吸收率較其他營養素高。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茄紅素,對許多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白內障等,都有助益,堪稱慢性病的「防火牆」。

吃豆腐抗癌

豆腐具有令人驚訝的抗癌效果,使歐美轉而熱衷中國人吃了兩千多年的豆腐;但是應該要如何吃?吃多少?

「慈母心,豆腐心」,廣告中,母親急急的跑到火車站,追趕將要北上的兒子,手裡拎著的是兒子最愛吃的豆腐。

外表平凡的豆腐,其實流傳著許多溫馨故事與傳奇。

作家林海音主編的《中國豆腐》中寫道,慈禧太后駐顏有術,每天都要吃一道豆腐。傳說御廚房有蒸鍋49口,每口鍋裡放著鑲有珍珠的豆腐,49口鍋輪番蒸,慈禧太后每天就可以吃到一味潤膚養顏的珍珠豆腐。

在中國傳統的名菜和文化中,豆腐除了佔有重要角色外,更是海外遊子的鄉愁代表。

作家彭歌在海外讀書時,回憶起許多魂牽夢縈的家鄉美味,而他最懷念的,不是魚翅燕窩、雞鴨魚肉,反而是最平常的豆腐,「當時心甘情願開車往返兩個小時,只為了買一塊豆腐」。

西方興起豆腐熱但是近年來,海外遊子要一解鄉愁,可能容易多了。今天在歐美,不但許多超市中都買得到豆腐,甚至諸多西方食譜中,也屢屢看見「Tofu」的身影。

豆腐成為西方人的新寵,主要原因是追求健康的風潮。

近十年來,許多研究發現,東方人罹患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的機率是西方人的四分之一。研究者認為東方人嗜食豆腐是原因之一,因為黃豆蛋白中,含有高量的異黃酮素(一種抗氧化劑)。

異黃酮素對男性也有幫助。研究顯示,常吃黃豆類食物的日本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比西方男人低。

美國半導體業霸主英特爾公司董事長葛洛夫曾罹患攝護腺癌。在接受治療、恢復正常生活後,他每天都喝柳橙汁、綠茶萃取物和黃豆蛋白混合調製的果汁,也常吃豆腐。

此外,除了預防癌症,多吃豆腐也能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以及預防老年癡呆症。

國防醫學院生理系副教授金忠孝表示,最近研究發現老年癡呆症患者的腦組織中,卵磷脂濃度有下降的情形。因此,推測老年癡呆症可能和卵磷脂的缺乏有關。

而卵磷脂的最佳來源之一,正是黃豆。

田裡的牛肉不分中外,豆腐一直是許多素食者的最愛。

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系教授陳世爵指出,豆腐的營養成分中,40%是蛋白質,25 %是碳水化合物,20%是油脂,而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達61%,加上各種礦物質、維生素,營養成分並不輸肉類,又不含膽固醇。因此,在第二次大戰時,豆腐就被稱為「田裡的牛肉」。

豆漿陳世爵建議,每天食用100~150公克的豆腐,再喝一杯240cc的豆漿,就可以攝取到30~50毫克的異黃酮素,達到人體需要的保護量。

正常人每天吃豆腐,對身體有好處,但是痛風患者能不能吃豆腐?

陳世爵認為,100公克的黃豆含有50毫克的普林,但若做成豆腐後,因為被稀釋了10倍,只剩4~5毫克,對病情不會構成太大的影響。儘管中國有許多名菜都用到豆腐,但烹飪老師傅培梅稱讚:「豆腐是最好做、最好搭配的料理食物。」

烹飪老師程安琪也指出,由於豆腐本身沒有味道,因此很容易吸收其他食物和香料的風味,建議可以利用勾芡、壓泥加配料來提味。

如果想要吃得更滑嫩,可以將豆腐先用沸水川燙過後,以冷水或冰塊徹底冷卻,再將水分輕輕瀝乾,不但能增添豆腐的美味,豆腐表面也不致殘留有害的細菌。

而如果想讓豆腐嚼起來更有勁,可以將豆腐裝在盒子中,放進冰箱冷凍1天,就變成了「凍豆腐」,用來做生菜沙拉或涼拌彩椒皆宜。

水煮、涼拌最健康水煮豆腐既方便又健康,可讓人嚐到簡單的豆腐原味,「我喜歡吃白水煮豆腐,沾芝麻醬吃,一股說不出來的豆香氣令人難以忘懷,」傅培梅回憶說。

日本人嗜吃的湯豆腐向來也以味道清淡著稱,「日本人吃湯豆腐時,居然可以一碗接一碗,而且飯竟然變成配菜,」曾親眼目睹的文字工作者黃茹卉不禁嘖嘖稱奇。

涼拌豆腐則是以冰涼過後的口感最佳,而且非常適合當成夏天可口的開胃菜。

炎炎夏日,一塊豆腐,品嚐之餘,也順道懷古思幽,更讓人卸下每天工作的壓力,生活從此開始更健康、自在。

Wednesday, May 18, 2005

Going Bananas

It's time to change that well-known phrase to "A banana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Energy: Research has proven that just two bananas provide enough energy for a strenuous 90-minute workout. No wonder the banana is the number one fruit with the world's leading athletes.

Bananas: Containing three natural sugars - sucrose, fructose and Glucose combined with fiber, a banana gives an instant, sustained and substantial boost of energy. But energy isn't the only way a banana can help us keep fit. It can also help overcome or prevent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illnesses and conditions, making it a must to add to our daily diet.

Depression: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undertaken by MIND amongst people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many felt much better after eating a banana. This is because bananas contain Tryptophan, known to make you relax, improve your mood and generally make you feel happier.

PMS: Forget the pills -- eat a banana. The vitamin B6 it contains regulates blood glucose levels, which can affect your mood.

Anemia: High in iron, bananas can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hemoglobin in the blood and so helps in cases of anemia.

Blood Pressure: This unique tropical fruit is extremely high in potassium yet low in salt, making it the perfect way to beat blood pressure. So much so,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has just allowed the banana industry to make official claims for the fruit's ability to reduce the risk of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

Constipation: High in fiber, including bananas in the diet can help restore normal bowel action, helping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without resorting to laxatives.

Hangovers: One of the quickest ways of curing a hangover is to make a banana milkshake, sweetened with honey. The banana calms the stomach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honey, builds up depleted blood sugar levels, while the milk soothes and re-hydrates your system.

Heartburn: Bananas have a natural antacid effect in the body, so if you suffer from heartburn, try eating a banana for soothing relief.

Morning Sickness: Snacking on bananas between meals helps to keep blood sugar levels up and avoid morning sickness.

Mosquito bites: Before reaching for the insect bite cream, try rubbing the affected area with the inside of a banana skin. Many people find it amazingly successful at reducing swelling and irritation.

Nerves: Bananas are high in B vitamins that help calm the nervous system...

Temperature control: Many other cultures see bananas as a "cooling" fruit that can lower both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temperature of expectant mothers. In Thailand, for example, pregnant women eat bananas to ensure their baby is born with a cool temperature.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 Bananas can help SAD sufferers because they contain the natural mood enhancer tryptophan.

Smoking: Bananas can also help people trying to give up smoking. The B6, B12 they contain, as well as the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found in them, help the body recover from the effects of nicotine withdrawal.

Stress: Potassium is a vital mineral, which helps normalize the heartbeat, sends oxygen to the brain and regulates your body's water balance. When we are stressed, our metabolic rate rises, thereby reducing our potassium levels. These can be rebalanced with the help of a high-potassium banana snack.

Strokes: According to research i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eating bananas as part of a regular diet can cut the risk of death by strokes by as much as 40%!

So, a banana really is a natural remedy for many ills. When you compare it to an apple, it has:

four times the protein,
twice the carbohydrates,
three times the phosphorus,
five times the vitamin A and iron, and
twice the other vitamins and minerals.

It is also rich in potassium and is one of the best Value foods around.

生命的老鋪

生命的老鋪

用心是經營生命老鋪的不二法門

文/曾言

人在創新之餘總是會念舊,在追求新事物過程難免回想過去,創新能培養激發力,懷舊能滋潤心田。創新追求新視界、新觀念。懷念的不外人事地物,懷舊不外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生活追求新奇,為的是拓展視野,充實內涵,與時俱進,以免被時間淘汰。懷舊則是憑藉過去的經驗,給自己一份信心,一份依賴,一份緬懷,因此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老鋪。

生命中的老鋪,離不開衣食住行育樂,有人懷念一款舊衣服,有人懷念一種小吃,有人懷念一幢老厝,也有人懷念一班公車,也有人懷念老戲院、舊舞台,也有人懷念母校,懷念老教堂。

但讓人刻骨銘心的往往不是值錢的東西,只是熨燙溫暖的記憶,也許是幼時穿過的衣服,也許是一床老舊的毯子,跟著浪跡天涯的遊子,夜晚慰藉孤獨疲憊的心靈。也許是午夜小販的叫賣框喝聲,撫慰午夜思鄉遊子饑渴的鄉愁。也許是收班的客運,紓解了夜歸人想家的倉皇。

當然也有人念念不忘住過的老屋、參拜許願的寺廟、參加過禮拜的教堂,曾感動過的劇院、表演過的舞台。有許多海外遊子、歸國學人、異鄉來客、返鄉僑胞,一到台灣就迫不及待找尋他們熟悉的口味,思念的餐廳、期待的小吃。也有人忙著拜訪以往熟識的老厝,回味以往乘坐的班車,這是訪親友、見故人、遊老鋪一樣的情懷。

生命的老鋪賣的不一定是珍饌佳肴、華衣美服、新潮車輛、宏宮偉舍,但留在生命的老鋪,一定要一份用心、感動、特色、優雅、感情、魅力、特殊味道。要能烙印在人生味蕾中,能繫住千迴百轉天涯遊子的心,能糾纏午夜夢回的悸動,更重要是在乎每個有緣人,讓相遇化為永恆,久久不能自己。

你有生命的老鋪嗎?你等待生命的老鋪嗎?你想經營生命的老鋪嗎?用心體會、用心尋找、用心付出是不二法門。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無文/紀潔芳(大學教授)

在凡事都講求「快、快、快」的現代社會,很多事情不但節奏步調加快,而且變動性也很大,像現在人手一「機」,今天剛出爐的新手機,叫價一、兩萬元,隔了幾天就變成一千元,甚至還有「一元手機」免費送給你,許多事物天天都在變,變化之快教人抓不住,有些人因此感到迷惘,不知要怎麼調適,好像「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身處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我們都應該學習如何面對,才不會感到難以調適。但,該怎麼調適呢?事先計畫有用嗎?如果外面的世界變化這麼快,無法事先預料,為什麼還要作計畫呢?時下年輕人談戀愛,總喜歡說:「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因為大家都體會到,天下沒有恆久不變的事物,人生際遇也不可能永遠平平泰泰、一帆風順,總有高潮起伏和重重波折,誠所謂「人算不如天算」,與其步步為營,不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在快速變動中尋求自我調適

可是,換另一個角度來看,面對人生變化無常,事先計畫真的完全沒用嗎?卻也不見得。孫子兵法說:「無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也。」意思就是勸人在順境時,多為逆境預作準備,遭逢逆境時,也才能處之泰然。就像理財專家勸人買股票時,要考慮到「分散風險」,避免把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如此,不管外面世界如何變化,才不會措手不及。

所以,好的計劃,就是要為人生的變化作好風險管理,讓你在人生既定目標和未來願景中築夢踏實,不必害怕任何意外的發生,遇到變化,反而可以當作一種人生的磨練與考驗,甘之如飴。面對大自然的變化,像颳風、下雪等人力無法改變的現象時,可以想個方法與自然共生,比如在雪地上前進,用滑雪或是狗拉雪橇的方式,都比用腳走路容易得多了,這就是「山不轉路轉」,而不是硬碰硬,赤手空拳地去挑戰自然。

記得小時候,看到飛機從頭頂上飛過去,是慢慢的,在空中劃出一條美麗的長尾巴,可是現在則是一下子就不見了,不像以前可以讓人一直看著,目送它越飛越遠,這就是科技的進步讓時代真的不同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們就從自己可以掌握的部份做起吧!我父親曾跟我講過:「一生中影響你的有幾種人,第一是父母,第二是配偶,第三個是兒女。」如果你的父母親和配偶都很好,但生的兒女卻不長進,那你會很累!但天底下唯有父母和孩子,是你無法選擇的,只有配偶可以選,那應該怎麼選才不會選錯呢?

「在什麼地方就會碰到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常跟流氓混在一起,就可能會變流氓;常跟教授在一起,自然就可能變成教授。政大有位老師,年輕時家裡很窮,他必須坐火車上學,可是他每次都寧可走路,再省下兩次搭普通車的錢去坐快車,因為他認為,坐快車的人水準比較高,比較有希望交到貴人。

後來他去比利時留學,也事先打聽哪個教授最有學術名望,請他擔任指導教授。有一天,他跟著教授去參加一場宴會,無意中認識一位長者,兩人相談甚歡,透過這位長者的推薦,得到一筆獎學金,順利完成學業。這位年高德紹的長者原來不是普通人,是比國的前任首相。

所以「在什麼地方會碰見什麼樣的人」,也就是中國人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選擇配偶也是一樣,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儘量去接近那一族群的人,有計畫性的朝這個目標邁進就對了。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掌握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可以加強預測、控制變化的能力,接下來的就是「盡人事、聽天命」了。

改變不壞,一成不變也不好

「變化」的意義在哪裡?假如世上都沒有任何變化的話,就像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穿同樣的衣服,那多單調呀!可見「變化」不全然是壞事,四季分明的地方,夏天跟台灣一樣熱,冬天下雪;秋天有楓葉,春天則是滿山遍野的花,那種一年四時循序變換的自然景色,就像人間仙境一樣,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變化」代表著希望、轉機、新的機會、新的突破、成長的機會,如果你一直都是一成不變的堅持同樣的思考、做法,頭腦就會漸漸僵化。

日常生活也是一樣,如果第一次談戀愛就分手,之後也還活得好好的,那麼以後再碰上失戀也不會死了,因為失戀最痛苦的就是第一次,不知道分手以後活不活得下去,其實只要這一次能度過去,以後就算再失戀就能「免疫」了,就像一個人總要經過生病,身體才會產生免疫力,下一次再碰到相同的疾病,就會自動有所準備,提高個人的適應能力。

相對地,「一成不變」是國家衰亡的主要原因,中國有句話講:「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意指一個國家如果太過安逸,會逐漸放鬆警戒心,一旦遭到敵國入侵,很快就守不住。就像有人說「一個人從來不生病,一生病就完了」是相同的道理。

所以,不要老是認為崎嶇的路必定是不好的,要知道,路越是崎嶇風景越漂亮,像中橫、南橫公路,一路上彎彎曲曲的,景色十分秀麗,國道高速公路雖然筆直平坦,景色卻比較單調乏味。如此轉念一想:「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但可以盡心盡力,崎嶇的人生才有看頭,氣候多變化才美麗」,便能當下釋懷,改變心情了。

樂觀面對,轉念間解開心結

人其實是善變的動物,談戀愛時要防「情變」,當兵時最怕「兵變」,結婚後常碰到「婚變」,子女不肖時又有「家變」,各種大大小小的變數,充斥在我們的人生當中,誰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碰上。所以,「人生無常」是正常的,「一成不變」反而是不正常的,在「變」與「不變」之間,我們何不多往好的地方去想,既然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來看看應如何去應變?

佛家以「成、住、壞、空」四字來形容人生的變化,說的是一個人自出生、學步到成年,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都在不停地變化、成長,長成之後,身體就開始走下坡了,病痛、衰老如影隨形,直到生命末期自然結束。我們唯有建立更健康的人生態度去面對人生的各種生、老、病、死,記住「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與其愁眉苦臉過日子,何不打開心胸,認真活在當下,不必太過憂心害怕,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挫折而懷憂喪志,放棄努力。

閩南語有句諺語說:「吃苦就是吃補」、「順利是幸運,不順是轉運」,也是同樣意思。所以我常勸人身體不好的時候,一定要好好調養,這是上天給你機會,把自己平日不會注意到的毛病找出來,有些人「久病成良醫」,而這世界上最多災多難的民族,往往是最堅強的民族,我們唯有這樣抱持正向的態度,才能鎮定面對所有的困難挑戰,把生命中的阻力化為助力。

作好準備,平常心面對變局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定理就是「不斷的變」,變化的程度我們無法掌握,可是我們可以隨時做好準備,設想若有變化時,自己要拿出什麼備案來應變?

比如,我們每天的工作行程全部滿滿的,從早上起床出門到晚上回家睡覺之間,都是全家出動,家中沒有一個是閒人,一碰到家人生病,全家就癱瘓了。以前農業社會的時代,家中有很多人手,隨時可以接手應變,所以,每個家庭要建立責任分工的觀念,碰到事情時,才能馬上調度人手,有人負責帶人看病,有人負責處理其他事務,井然有序,才不致造成慌亂。

換言之,這世上誰都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當先生月入十萬時,太太最好也能賺五萬,以防先生萬一不在時,自己還能支撐這個家。很多單親家庭,不管是夫妻一方死亡或是離婚,最大危機即是經濟來源中斷的問題。

所以,當我們無法掌握別人時,當然最好先掌握自己囉!就像開車,你必須先替自己綁好安全帶,確保自己的行車安全,才能想到其他的事,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最壞的打算,作任何計畫都要列入「危機」的處理,為自己裝上重重安全防護,如此面對多變的人生,才能有恃無恐,不害怕、不逃避,用平常心去面對!只要抱持這種正向的人生態度,即使「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一旦碰上時,打拚就對了,努力與收穫終必成正比的。

Tuesday, May 17, 2005


Soldier _on_the_job Posted by Hello

Rescuing Hug


Rescuing Hug Posted by Hello

這篇報導在說明有對雙胞胎出生的第一個禮拜..
兩姊妹分別放在不同的保溫箱..
但是較瘦弱的女孩快撐不下去了..

於是有個護士違反醫院規定..
把兩姊妹放在同一保溫箱..
就在那時..

較健康的女孩把手環繞在她的雙生姊妹身上..
較瘦弱的女孩的心跳恢復正常..
體溫也回升..
別忘了給你所愛的人一個擁抱喔..

(感謝維倫師姐提供此照片)

舒緩壓力的要訣

學習解壓的方法很重要,提供幾個舒緩壓力的要訣:

1. 深呼吸當自己覺得有壓力時,先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稍微平靜一下。

2.暫時離開有時短暫的離開壓力情境,事情反而更容易處理。

3.笑一笑不管目前如何,都讓自己笑一笑,不管是假笑、苦笑都好,讓自己看看微笑的自己。

4.動一動讓自己活動一下,身心是一體的,讓身體藉由運動放鬆,心理也會有同樣的效果。如果能 讓自己養成運動的習慣,自己的身體健康及抗壓指數,都會有大幅提升喔!

5.一次一件事有壓力,常常是自己同時面對很多事情,而正困擾其中的時候。此時,讓自己一次只想一件事,一次只處理一件事。

6.整理一下再出發讓自己整理一下再出發。有時事情無法處理,常常是因為自己慌了,讓自己靜一靜,想一想究竟發生什麼事,過程中有哪些方法會是有幫助的。

甩甩手消除疲勞

甩手運動是一種手臂前後連續擺動的健身方法。甩手法很簡單: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左右肩輕鬆自然,雙手自然下垂,然後向前伸與肩同高,再用力向後甩。開始甩手可先做20~50次,以後逐漸增加次數,一般每回可做100~200次。

甩手過程能積極活動肩肘關節,促使手臂振動,活動筋骨,有助於人體“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經絡氣血的循環與通暢,對心肺健康十分有益。此法還對增進記憶力、消除精神壓力有較好的效果。根據實驗証實,甩手運動能增強人體腦部內啡呔的產生,從而達到鎮靜、安神、穩定情緒的功效。
  
甩手運動任何人都可操行,尤其對老年人和久坐伏案者更適宜,且不受時間和場地限制。最好在空氣新鮮的空曠通風處進行。如果你每天早晨做一次,全天都會覺得有精神。當你感到精神緊張或疲勞時,立即放下手上的事,來做甩手運動,能收到消除壓力、恢復體力的效果。

Monday, May 16, 2005

情 緒 雙 胞 胎

情 緒 雙 胞 胎

文/吳娟瑜(作家、演說家)

多一點冷靜,多一點關心,多一點超越
我們可以協助對方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

「情緒雙胞胎」的現象是說當我們看到一個怒目相視的人,我們只看到對方表面上所呈現的憤怒,然而事實上,在「憤怒」的背後互相依存的是一種相反的情緒,可能是恐慌、害怕或擔心等。

人們的內在擁有一股強烈的力量,在壓抑多時之後,往往會爆發而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時看到張牙舞爪、絕不妥協的人,當被問及:「你心裡究竟擔心什麼呢?」,或者親密的愛人說了句:「我愛你。」剎時之間,他立刻脆弱倒地、掩面而哭泣。

「情緒雙胞胎」的情形在我們生活周遭經常可見。

依玲(化名)自從離婚後,她一方面要上班,一方面要照顧兒子。辛苦了十多年後,她和兒子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她說:「兒子越長越大是越不懂事,沒看到我工作辛苦,卻整天和我吵架。」

當我回頭詢問依玲的兒子建新(化名),他一臉無辜地說:「她管太多了,我都受不了。」

原來自從成為單親媽媽後,依玲深恐兒子少了父親角色的認同,因此一人扮演兩種臉譜,時而嚴格兇狠,時而溫柔呵護。

依玲是很想給兒子最好的教導,可是在拿捏不準的時候,有時變得婆婆媽媽,有時又變得絕不妥協,使得兒子無所適從,心生反感。

找出彼此最生氣的事

「你還愛你兒子嗎?」我分別握住依玲和建新的手,首先面向依玲來問。

依玲毫不思索地點了頭說:「當然!」同時已經熱淚盈眶了。

我轉身望著建新,他有點不好意思仍低著頭,當我問到:「你愛媽媽嗎?」他抬起頭,點了兩下,可能瞥見了媽媽的淚水,一剎時有點慌亂。

既然是相愛的一家人,那麼從「情緒雙胞胎」這個著眼點就很好處理了。

「請兩位講出最氣對方的一樣具體事項。」我提供了成長的方向。

依玲已擦去眼淚,神情較為鎮定地說:「當他晚歸的時候也不說明剛才去那裡,只要我一追問,他立刻氣嘟嘟地甩門,一整晚就不出來,隔天也不和我講話。」

「所以,你很生氣,很憤怒,有時你很想…」

依玲順著我的句子說:「有時很想把他抓起來打一頓。可是他已經長這麼高大,老實講,要抓起來打還真不容易呢!」

講到這裡,建新換了一個坐姿,雙手交叉在胸前,嘴角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

「過去有類似這種氣憤的感覺嗎?」我又追問一句。

依玲沈默了。

正視令你害怕的感覺

半晌後,依玲說:「建新的爸爸就是經常性晚歸,後來又有外遇,我們才離婚;我很怕兒子像他一樣不負責任。」

「講了多少遍,你不要把我拿來和他比,我不是他。」建新幾乎要跳出椅子地衝口而出。

這時,我要求建新尊重媽媽正在發言的權利,接著請依玲把「很怕」的感覺多說一點。

依玲看到兒子的情緒已被安撫,於是接著說:「我知道我兒子很優秀,他對自己的前途也有規劃,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心裡有許多害怕,我害怕對他的栽培不夠努力,我害怕他的未來被我牽絆,我害怕他馬上要離開我而去,我害怕…」

依玲一連講出五、六個內心深處的擔心害怕,這可能是建新從來沒想過的,一時,整個人陷入了沈思。

「建新,談談你的感覺吧!你最氣媽媽的一件事是…」

建新坐正身體,有點無奈的聲調:「媽媽很嘮叨。同樣一件事重覆地問,其實我只是和同學打個球、聊個天,都是正當活動,她卻緊張兮兮的。」

「所以,你心裡害怕的是…」

「我很怕被媽媽束縛,我很怕媽媽的眼淚,我很怕媽媽講大道理,我很怕媽媽有時一星期都不開口…」

當兒子陸陸續續講出了一長串心中的害怕,依玲不好意思地說:「兒子,媽媽更了解你的心情了,我會改進。」

建新,一位帥氣的二十歲年輕小伙子,這時很講義氣地說:「媽,好漢做事好漢當,我也要改進。」

探索內在深層的情緒

情緒有多樣的面貌,在人際相處過程,如果我們能學會透視表面情緒背後的「隱性情緒」,我們就不會一時掉入表面情緒的漩渦而團團轉。

多一點冷靜,我們可以看出對方「情緒雙胞胎」的運作情形。
多一點關心,我們可以了解對方的情緒為何要偽裝出現。

多一點超越,我們可以協助對方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

Sunday, May 15, 2005

相信自己 不依靠別人的評價

相信自己 不依靠別人的評價

文/黃翠吟(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有位朋友30多歲開始接觸有關修持及宗教的一些課程及書籍後,突然感覺自己充滿了信心,她說:「那是很真實的由心底油然生出的一種無懼、喜悅的感受」,她臉上煥發光采,努力的想讓我了解她是多麼喜悅,讓我想起了一些修行人、師父、修女、教徒,他們身上也是散發出一種安然自信的氣質。

原來,修持會讓一個人產生信心,相信自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一直進步,就覺得充滿了希望,相信自己是行在真理的路上,處事判斷上就清明篤定,心就安定。依靠真理,相信自己,不必由比較、由別人來肯定自己,突然放下了很多負擔。

遵從真理,不用懷疑自己表現

有位親戚個性直爽,見了人總是充滿熱情,一次家庭聚會中,她的大姊卻板著臉數落她說:「妳不想想自己年紀多大了,進門時還像小孩子一樣跳進來,見到人也像小孩子一樣,笑得那麼開心,看起來好幼稚。」

她對我說:「我真糟糕,常常就是這樣,很不成熟。」

看她一臉懊惱的表情,我說:「妳不是故意裝可愛來讓人喜歡妳,而是打從心底善意真誠的對待別人,這有什麼錯呢?沒有心機、自然真誠,是非常可貴、非常難得的,相信自己是對的,就不必在乎別人怎麼想了。」

對自我肯定性不足的人,常常感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懷疑自己是做對或做錯,這種內在的自我衝突感,常常會讓自己陷入不安之中。

每個人對自我的看法,往往是從小一點一滴由重要他人的對待、眼光、口氣、語言……中形成的,小時候由父母、老師、長輩、考試成績……來評價自己,長大後就要努力跳脫依賴別人的肯定,雖然這非常非常不容易,可是要在一次次的不足感自貶自責中訓練自己,肯定自己是對的、善的、真的,心才能落定,自己給自己安定的力量。

所以要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依靠「真理」來評估自己,幸福的感覺不能建基在別人的評價上,否則如建在沙灘上的城堡,虛假易碎,不堪一擊。

活得自在,必須先求自我肯定

有位在心靈課程上認識的朋友,舉止從容優雅,說話不疾不徐,氣質令人心儀,是我暗自學習的對象,她從小就很優秀,「考試前三名」伴著她長大,父母經常給孩子很多的鼓勵,可是在一次敞心深談中,她的話讓我大吃一驚,她說:「其實自大學聯考沒有上台大第一志願的科系後,我就對自己很沒有信心,常常覺得自己表現不夠好。」就如最近與父母一同到國外參加一個聚會,她受邀上台用英文發表一段感言,下台後,朋友、父母都不斷誇她講得真好,一如求學時父母每天都給她的讚美,可是她說:「不論父母如何肯定,甚至對我說他們以我為榮,但我還是覺得自己表現很差,覺得很羞恥,好多個晚上難過得無法入眠。」

她的剖白,讓我了解,一個人要活得自在,不是完全決定於外在能力的高下,重要的是,不害怕表現真正的自己,相信自己有其價值,做我自己,勇敢承擔,自己的生命由自己負責,由自己評價,那就放下了,輕鬆了。其實心念轉變,無損於能力,但日子好過多了。

一個人愈是重視來自外在的、別人的評價,愈是常感恐懼不安,愈求表現,也就愈會被別人的評價束縛。

愈是不求,反愈能得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句箴言,年紀愈大,愈能懂它的內涵,同樣地努力在做事,不要一心想表現來獲得肯定,把成績、得失和結果暫且拋開,過程中心境就安定多了。

年紀愈大愈需要形而上的東西來支持自己,就像退休的老人,卸下外在的、有形的名聲地位之後,最後依靠的是要看到自己的價值,才能安然。

有位朋友,他平時木訥寡言,可是每次上課或聚會,老師點名他上台發表看法時,總是侃侃而談,內容感人,他說:「每次上台,我就提醒自己,我不是在表現,我是在分享。老師說過,我們要勇敢『法』布施,所以我就認為我是為大眾傳法佈道,忘掉自己,就愈講愈順。」是的,愈是放開自己,愈能表現自己;很多事情,愈是不求,反愈能得;愈是無私利人,反能利己。

依靠真理,相信自己真誠、無私,會讓自己產生力量。

勇敢承擔,接受真正的自己

從古至今,每個時代每個人都同樣為生存激烈競爭。有位朋友工作20多年來,歷經多次的人事浮沈。他說,每一次我都告訴自己:「今天不論換上哪個主管評估我,我都是同一個我,我就是這樣的品質及能力,如果之前主管認為我很優秀,今日又認為不是,那是主管的眼光及判斷的問題,我還是同樣那個我,不是因為升遷就比較優秀,降調就是差勁,況且外在環境變化那麼大,主管內在感覺也都會變化,所以一切的變動都是很正常的。」

自己有定見,才能清明篤定。

恐懼時、懷疑時、猶豫時,反問自己什麼是對的?自己有錯嗎?以真理來評估自己,自己是出於真誠的、善意的嗎?是互利的嗎?是尊重平等的嗎?如果一心存乎善念,我們隱隱然會產生一份信心,相信真理,相信上蒼,相信自己,放下別人對自己評價的恐懼,不論高下得失,自己勇敢承擔接受這是真正的自己。

在優勝劣敗、競爭比較的世界,有一套支持自己、安撫自己,讓自己得以不恐懼的信念,才能有「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心境。因為有這份「相信」,這份篤定,內心才得安詳清靜。

Saturday, May 14, 2005

採花供佛的居士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採花供佛的居士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心念要清淨,不論身處何種境界,都要抱持著善解、寬大的心。

有位很虔誠的居士,在屋後開闢了一片花園,種植各種美麗花草,每天都去剪取一些送到寺院供佛。

有一天,他遇見寺院裡的住持禪師,就把花交給禪師,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送花來供佛,真是功德無量!佛經裡說:以虔誠清淨的心來獻花供佛,能生生世世身相莊嚴。」

居士說:「我並不求什麼,只是每天整理花草送到寺院供佛,內心覺得很寧靜、清涼,這是我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禪師說:「是啊!心無所求,當下就是清淨!」

居士又說:「我每次來到寺院都會很歡喜,心也很清淨,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不得安寧。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心長保清淨呢?」

禪師問他,知不知道如何使花瓶裡的花保持新鮮?居士回答,每天換水,並且剪掉腐爛的枝葉,就能使花保持新鮮。

「不錯,心靈的淨化也是一樣的道理。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將種種污染心靈的煩惱去除,才能使心恆常清淨安寧。」

居士又說:「我若能放下一切,時常待在寺院中學習梵音唱誦,不知有多好!這樣就可以不起煩惱,使心恆常安寧。」

禪師說:「其實,呼吸就是梵音聲,脈搏跳動就似暮鼓晨鐘。只要時時用心調整混亂的思緒,大地一切境界無不是美景,一切音聲皆是清淨梵音!」

(供佛方式有很多種。心誠則靈,金石為開。善待佛弟子也是功德)

Friday, May 13, 2005

愛,不必太辛苦

愛,不必太辛苦

先從重視自己的需要開始

文/李宗燁(專業講師)

春嬌在親友的眼中是個獨立、自信又有專業能力的職業婦女,平常她常扮演同事的心靈捕手,不管是人際相處或感情困擾,她都能提供溫暖的傾聽與建議。所以她常給人一種親切與善體人意之感,而在家裡她同樣地會很重視家人的需要。

一天,當春嬌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家時,兩個小孩吵著要吃漢堡,而先生卻說他想看連續劇。於是,春嬌耐著性子帶孩子們出去用餐,在路上,她又應小孩要求陪他們逛書店,買了幾本漫畫。

好不容易到了漢堡店,終於可以坐下來好好地吃東西時,卻聽到哥哥與妹妹為了搶看漫畫而吵起來,這時春嬌再也忍不住了,她大聲斥責小孩:「為什麼你們不能懂事一點?乖一點?多體諒我一點?」回到家,她把自己關在房裡,滿腹的委屈、辛苦與孤單隨著淚水傾瀉而出。她氣先生不懂得體諒又自私,又氣小孩子不聽話……。

或許,你也會像春嬌一樣習慣照顧別人而忽略自己的需求,不自覺地把他人的需要與期望,擺在自己的需要之上,所以與人相處時,總是不主動提出,卻在潛意識中渴望對方能夠懂得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所以當對方表現不是那麼「體貼」、「識大體」時,就會逐漸累積一些辛苦或委屈,尤其是對方又把你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時,就會更覺得不值得、生氣、疲累與孤單。

找出阻礙自己說出需求的原因

或許,有些人認為愛就是不用對方說出口,我就能夠看到並主動關心,所以會用照顧對方的方式來表達愛,且期待對方也能以同樣的方式來愛我。然而,這種一廂情願等著對方回饋的方式,常常導致失望與生氣。如何避免週而復始的扮演照顧者而覺得疲累呢?首先你需要去覺察,究竟是哪些想法阻礙你說出自己的需求或拒絕他人。例如:

1.我應該把別人擺在第一位。

2.我應該滿足他人的期望,讓別人高興。

3.照顧他人讓我覺得自己被需要及重要的、有價值的。

4.拒絕別人會讓人生氣,我不應該讓他人生氣,這是很可怕的。

5.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需求,覺得很丟臉。

6.怕說出自己的需求,讓人覺得自己愛計較。

7.認為自己的需求並不重要。

8.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喜歡我。

9 其他……

你可以檢視以上的想法對你的影響是什麼,你從其中獲得哪些好處?又付出什麼代價,如你認同「我應該滿足他人的期望,讓別人高興」的想法,是因為你發現依循這個想法去行動的結果,是讓自己的人緣不錯,受人歡迎,且感覺自己是被需要的,另外也因為這樣的想法,讓你害怕拒絕他人而倍感委屈或辛苦。

改變觀念,先從愛自己做起

所以現在你了解到,自己其實可以不必受限於過去的觀點,或許就會有新的想法,譬如:「我無法為所有人的期望負責」,「我可以不必隨時都要取悅他人」,「我可以取悅自己、我可以把自己擺在第一位」等較具彈性的觀念。

當你有新的想法時,才能產生改變自己的力量。如果你總是覺得提出自己的需求是自私的,就很容易造成他人也忽略了你,所以不必等別人來投以關愛的眼神,現在就看重自己,適時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吧!

此外,有些人的困難,不是無法表達需求而是用指責的方式說出來,例如上例的春嬌可能對先生說:「你很自私,只顧看自己的電視,都不關心小孩!」這句話如果改成:「我覺得很累了,我需要休息,請你…」或是對小孩說:「我現在需要休息,是不是改天或等一下…」結果或許會更好一些。

當你開始改變時,你身邊的人或許會很不習慣,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享受你的付出了,不過唯有你能夠真正愛自己,你的付出將更有耐心也沒有抱怨。以下是你可以參考滋養自己的新做法:

1.每天做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討好自己。

2.告訴自己「我的感覺與需求是重要的」、「我要先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當我把自己照顧好時,就會對別人有更多愛心與耐心」。

3.多練習對親友撒嬌。

4.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活動或實踐心中的夢想。

5.跟別人相處時,隨時問自己「我的需要是什麼?我要如何照顧它」。

6.每天給自己三十分鐘的獨處來沉澱心情。

7.設定自己的界線,適度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看清自己的念頭

看清自己的念頭

文/黃翠吟(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受人尊崇的達賴喇嘛,每天都要接見各地來的訪客,他曾說過:「每天我見訪客的時間,也是我修行的時候。」這是多年前我聽一位老師在演講中提到的,達賴喇嘛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經過多年,還一直盤桓腦中,如此慈悲的修行人每天都還如此用功去看自己的內心,面對每一個各懷各種目的的人,其中有政客、有記者、有信徒……形形色色的人,而內心都還能真正保持平等、慈悲,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所以此時也正是修鍊增長智慧的時候,這樣對生命用心,隨時隨處護著自己念頭的努力態度,令人感動莫名。

守住善念,看緊自己的內心

有句成語「心猿意馬」,是形容人心的不易掌握,內心有如猿猴,嘴裡吃著一個,眼裡又巴望著一個,毫無定性;而意念亦如脫韁的野馬,縱意奔馳,難以控制,所以任何時候,修行人都很小心,緊緊看住自己的意念,讓自己都能保持在善念上。 

要真正能看到自己的意念,了解自己的內心,真的很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說好話,做好事,是因為慈悲,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夠用功,好好的觀看自己的動機,可能真相會叫人大吃一驚,因為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滿足自己」,是為獲得讚賞或是為表現優越。 

誠實面對自己,不容易做到,大多數人都在人際關係上「自欺」「欺人」,所以當我們抱怨別人「怎麼可以對我這樣」時,可以捫心自問:我雖然對他客氣有禮,可是我是真心祝福他嗎?真心希望他更好嗎? 

心念很難捉摸,自己也常看不清楚自己,所以修行人常靜心去看,連面對人的時候,也是作功課。

覺察自己善意的真偽 

最近《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在學校或研習會上常被提出討論,內容是一位日本人從水的實驗中發現,人的念力具有很神妙的力量,水杯上貼上「愛與感謝」字眼的水,其冰凍結晶體,在顯微鏡下呈現出璀璨美麗且晶瑩剔透的圖形,反之,被貼具攻擊及辱罵字眼的水,它的畫面零亂分散,且顏色暗沈;甚至有個實驗是很多人從遠距離外,對同一杯水想著「謝謝、乾淨」,結果其結晶體也如鑽石般晶瑩、美麗,對照實驗前的黯淡,真令人驚嘆人擁有如此巨大且能穿越空間的念力。 

如果物質可以接受到我們的念力,那麼反推回來,周遭事物的好壞利害,豈不就是自己心念的呈現?所以更深的去看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真面目多麼重要,因為它是命運藍圖的底色,改變命運要先改變心念。 

朋友和女兒的關係緊張,尤其孩子上了高中之後,她更對孩子的行為束手無策,她開始反省,改變態度,她說:「我現在已經改變很多,說話儘量輕聲細語,小心翼翼,結果她還跟我發飆,我看到她就有氣。」朋友管教嚴厲,這孩子從小在棍棒下長大,現在,孩子長大了,開始反抗,母親知道關係要能改善,自己要先能轉變態度,可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我說:「現在妳和顏悅色,釋出善意,可是妳內心還是一直覺得她不夠好,是嗎?妳有沒有真的欣賞她呢?有沒有看出她有很多優點?正向的『感覺』要真的出來才行。」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都能感覺得到啊。

當我們覺得別人對我們不太友善時,我們去想想,自己內心對他的看法,是不是像他對我的看法一樣?

美好的心念,打造美麗新境界 

如果你骨子裡一直覺得小孩不夠好,孩子當然感受得到。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剛好是我們想的樣子。 極端相反的例子是,西藏的小活佛從小大家就都認為他是至高無上、無比尊崇的,無處不受到恭敬的對待,他的行為、舉止、經論都是以活佛的規範來教育,結果他真的就像活佛。 

英國以前貴族的小孩,從小就被送到貴族學校受教,耳提面命自己是小紳士,行為舉止都要合乎紳士的禮儀,長大後,個個是溫文儒雅,彬彬有禮,好像同一個模子雕塑出來的。 

一個人你看他是佛,他就對你愈好,他愈來愈像佛。人的感覺是敏銳的雷達,可以探測及接收別人的意念。 

心念打造了你想要的世界,美麗境界也是自己心念的呈現。達賴喇嘛說他每日都要作菩提心的冥想,偉大的修行人日日用心,況我們凡夫俗子乎?

放下,要有方法

放下,要有方法

文/黃翠吟(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我們常勸人:「你不要執著,要看開、要放下啊!」被某個想法卡住了,走不過去,就是執著,那怎麼放下呢?一是要「離」,能離開這個惱人的想法,不被困住;一是能「通」,把卡住的問題合理化解釋,讓自己能夠釋懷,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想通」了。

這個假日,整天在家整理家務,從沒這麼勤快過,因為親戚一家近期內要從南部來台北度假幾天。一早即開始擦桌抹椅、打掃拖地、換洗客房床單、被套……,從早忙到下午,全身腰酸背痛,我蹲在地上,用力擦著一處污漬,心裡想著,接下來要去市場買水果、去修改衣服、一堆衣服要洗……,啊!有那麼多事還沒做,一股焦慮湧冒上來,我感覺臉色變得很難看。

一個念頭跳了出來:整個下午我都要這樣煩躁嗎?我問自己:「你可以怎麼做,讓自己舒服一點?」我決心不再去想待會兒要做的事,那只有讓自己更煩而已,我轉而把心思放在呼吸上,也讓擦地的動作一來一往有其規律的節奏,一會兒之間,心情沈靜下來了,肩膀胸壑間也感覺舒放開來,原來讓自己心煩的想法被心無旁騖的專注取代了。

時時覺知,脫離負面想法

禪師常說:禪在行、住、坐、臥中,也就是生活中隨時要有覺知,保持清醒、理性、安定。

人每分每秒都有想法及感受,負向的想法一昇起,要想脫離這個念頭,這時,心就要另外找到可以專注、可以依靠的東西,才能空掉想法,心可以放在觀呼吸或重覆的肢體動作上,或運動、念頌祈禱上……,有規律的節奏加上專注,會讓身心漸漸沈靜,帶來空靈喜悅的感覺。靜坐即是如此,是訓練將念頭專注在呼吸上,日常生活何嘗不可如此運用?那天,我轉移心念在呼吸及擦地上,切斷原來心煩的念頭,身心狀況馬上有了明顯的改變,一天就這樣不想別的,一件件事就完成了。

「脫離」那個想法,讓人心境迅速獲得平靜,而「想通」是跳出自我意識,以客觀及全貌的視野來審視自己,甚至以大我的眼光思惟生命,而使煩惱放下。

超越小事,別讓煩惱累積

那天下班回家,準備煮飯,發現鍋子卡了一層油垢,哼!上一餐洗的人又是草草了事。我用力刷了幾下,黑色的污漬已很難洗掉,一股氣衝了上來,我邊刷邊想:「下班後的時間寶貴,我竟浪費在刷鍋子上,這不是第一次了,真可惡!」就這樣,鍋子在手上就無法離開生氣的情境。

突然,一個聲音冒出來:「你現在可以怎麼做呢?」只要一有覺知,常常這句話就跳了出來,我決定要把這件事想清楚,我邊刷著鍋子,在心裡自問自答:「他有覺得他刷不乾淨嗎?」「沒有」「他故意的嗎?」「不是」「他會覺得他有錯嗎?」「不會」「他會不敢用這鍋子煮飯嗎?」「不會」,問答到此,氣已消了大半,是的!雙方的標準和習慣不同,他根本沒有感覺洗不乾淨,每個人的價值觀原就天差地別,我又問:「他有辦法改變嗎?」「很難!他認為這是小事,為什麼也要管。」「你有權力請他改變嗎?」「沒有」。

最後,我在冰箱上貼了一張字條:「家事小秘訣──鐵鍋請用鋼絲菜瓜布刷洗,包你光亮亮」,沒有批判、沒有要求。「想通」後,情緒也就消失了,不會跟自己過不去了。

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小事,大事是由小事累積成就的,我們學習在小事中越過一個個負面的情緒,超越一個個負面的想法,在過程中就讓生命有了提昇。

世事洞察,逐漸消除「我執」

很多事情透過思辨,不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還有對方的角度去洞察事情的全貌及因緣的形成,才能看清、想清。人太自我了,要看到真理是很不容易的,但從反方向以別人的角度詰問自己,抽絲剝繭,會發現其實背後都是「自我最大」的意識作祟,同時也會發現很多事情是因緣的自然演進,往往就生起了對人性弱點的悲憫,心結也就打開了,雖不能像聖賢具有洞察真理的智慧,但可以消融一些些「我執」。

人性的一些醜陋面,例如輕慢、嫉妒、恐懼……是很不容易轉化的,但有了覺察及思惟,至少自己清楚自己的真面目。

譬如遇見某些人會莫名的感到不自在,就問自己:「為什麼不自在?」「有防衛」「他對你不好嗎?」「沒有」「那為什麼防衛?」「原來那是害怕」「害怕什麼?」「害怕自己不夠優秀,被比下去。」情緒上來時,就是了解自己的時機,要趕緊抓住那個感覺去思惟,再一層層剝開表象,深層的意識才能看清。

驕傲、嫉妒、武裝的背後,其實都是恐懼。 聖嚴師父教的處事三部曲是「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而放下最難。每個人要從生活經驗中找出對自己有效的方法,「離」可以空掉想法,離開情緒;「通」是思惟、反問、分析,讓自己豁然開朗及提昇。但人生中其實還有很多不能解決或想通的事,有智慧的人都會依恃一些豁達的想法或歸諸於天命因緣來讓自己安度。放下,也是要有方法。

五類媽媽不受孩子歡迎

孩子心目中的好媽媽到底什麼樣呢?專家指出,如果年輕媽媽能夠知道如何才會得到孩子的歡迎和喜愛,對提高母親的素質和教育藝術都十分有利。

無能媽媽”不受歡迎孩子:

我喜歡唱歌、跳舞、繪畫、剪紙、捏泥巴,可是媽媽都不會。媽媽對我的愛好根本不感興趣。

點評:孩子想從媽媽那裏了解很多事情,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如果媽媽總是一問三不知,便會使孩子感到很失望。

建議:做一個令孩子喜歡和自豪的媽媽,讀書學習是關鍵。同時,盡可能抽時間多陪孩子玩,多和孩子交流。

電視媽媽”冷淡孩子孩子:

媽媽對電視連續劇一集不落,而把我擱在一旁。媽媽把電視看得比我重要。

點評:如果媽媽一直與電視機為伍,就會失去許多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建議:童年很珍貴,媽媽有時間的話,應該多和孩子一起活動。

苛刻媽媽”束縛孩子孩子:

媽媽總對我不滿意,鋼琴、舞蹈、美術、體操和電腦,我學了好多,可她覺得我沒做好。

點評:如果對孩子過於嚴厲,而且總是說“不”,就會令孩子經常處於一種不自由、被束縛的狀態。

建議:不要過多嘮叨和干預孩子,要大膽放手,讓孩子適當自由和放縱。

攀比媽媽”讓人厭煩孩子:

媽媽總喜歡把我和別的孩子相比,她不是說我不好,就是表揚同事或鄰居的孩子比我強。

點評:對孩子的責備往往會使他不服氣,甚至反感。

建議:媽媽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絕不能按照一個 標準要求他們。

謙虛媽媽”壓抑孩子孩子:

在客人面前,我總喜歡表現自己的強項,但媽媽總說我做得不好。

點評:在外人面前,孩子往往比較興奮,喜歡表現,同時也不免出現一些小差錯,這是正常的。

建議:孩子的自尊心有時比大人還強,批評他們會引起強烈反感,喪失自信心,甚至出現反叛情緒。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文/游乾桂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我。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 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 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

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 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 唸 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 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

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 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忘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

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謝謝裘大俠轉寄的無文章。有智慧的父母不怕失敗,會不斷地調整自己)

Thursday, May 12, 2005

生活的健康

生活的健康

文/星雲法師

每一個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條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點讓大家參考:

第一、飲食要節制:人類色身的維持是靠著飲食來滋養,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有的人喜歡三餐外,再加下午茶點、消夜,也有人為了保健,食用各種補藥,如此吃得過多、過好,營養過剩,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時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會造成腸胃的過分負荷,此即是以節制飲食來養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平時要養成生活正常的習慣,有的人為了賺錢,生活顛三倒四,步伐不規律,時間久了,生理時鐘自然也不堪負荷。

為什麼有些人會長壽?因為他們活得健康,過著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須有規律,該是上班的時間就專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儘量維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緒要平和:佛教說:「情緒乃無明業風。」所以想要健康,對自己的情緒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罣礙、憂愁,得失計較,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

現代人的健康殺手之一,就是「憂鬱症」,憂鬱症與個人的情緒息息相關,當一個人的情緒平和時,除了身體能釋放良好的能量與產生新細胞外,也會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體自然會健康。反之,情緒不平和時,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細胞,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更傷害身體。

第四、物用要淡泊:日常生活裡,衣食享用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浪費。如我們出門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沒有必要用太好的車輛,因為太好的車子,除了須天天照顧、保養,出外也怕弄壞,更怕被人偷了去,總之有很多的罣礙。假如能淡泊一點,節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佛家養生百字訣〉所言的生活健康之道,也可供大家參考:「早起未更衣,靜坐一枝香;穿著衣帶畢,必先禮佛祖。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待客如獨處,獨處如待客……。」有了正確的生活態度,正常的生活規律,我們要擁有健康、享受健康就不難矣!

第一、飲食要節制,
第二、作息要正常,
第三、情緒要平和,
第四、物用要淡泊。

真正的享受

真正的享受

文/星雲法師

每個人都希望能舒服地享受精神或物質上所得到的種種。有的人希望享受富貴榮華,有的人喜歡享受天倫之樂,有的人喜歡享受清閒、安靜,有的人享受讀書、做事的樂趣。世間可以享受的東西有許多,要知道享受的真義,才能提高享受的品質。在此有四點意見貢獻給大家:

第一、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在現代如此不安全、不健康的環境中,能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很大的福報。能享受健康固然很好,但更要享受平安。

一個人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心中不安寧,有太多的掛礙、恐慌、畏懼,或是顛倒妄想,那也算不得真正的健康。因此,身體健康很重要,心靈的平安更重要。

第二、享受財富,不如享受書香:有的人注重財富的積聚,眉開眼笑看著存摺裡逐漸增加的數字,覺得是最大的享受。能有財富當然很好,但不如享受書香。

有財富,可以買到魚肉,卻不一定買得到食欲;可以買書,卻無法買到氣質;可以召來酒肉朋友,卻買不到知交;可以買上好的床,卻買不到睡眠。財富不一定能夠提供享受,擁有真理、知識、智慧,才是最大的享受。

第三、享受名利,不如享受無求:有的人對名利的需要很殷切,渴望獲得名利、榮耀、他人的恭維讚美等等。其實真正的享受要享受無求,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心中沒有欲望,什麼都不求,能看透功名富貴、名譽利樂的不真實,什麼都不求,才是真享受。

第四、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捨:有的人喜歡享受得到的快樂,買了彩券中獎了,樂不可支;股票漲了,歡天喜地;得到別人的讚美,心花怒放。

得到這些當然是享受,不過快樂莫過於享受施捨。我們說「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布施給人,看到他人快樂,我們會更快樂,所以說「施比受更有福」。能夠布施,比得到、擁有更是富貴,更有功德。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享受人生,在此提出四點真正的無上享受,但願大家都能了解此中深意:

第一、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
第二、享受財富,不如享受書香;
第三、享受名利,不如享受無求;
第四、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捨。

微笑

微笑

文/星雲法師

世間上最美麗的東西是什麼?是微笑;最動人的表情是什麼?是微笑。我們最喜歡看到的,也是笑容可掬的臉龐。

處於陌生的環境,一個微笑,就能溶化所有不安。人際關係有了芥蒂,看到一張微笑的臉,不愉快也就煙消雲散了。生活中碰到艱難,一個鼓勵的微笑,困難窘迫彷彿有了轉圜的空間。

沮喪的時候,一個理解的微笑,沉到谷底的心也就得到溫暖的慰藉了。微笑的魅力,有時遠出意料之外。微笑的力量有多大?

第一、微笑使煩惱的人得到解脫:當我們處在煩惱、痛苦當中,忽然碰到一張微笑的臉,自己愁眉深鎖的臉就稍稍開朗,僵硬的肩膀也略為放鬆,頓時發現世界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灰暗無光;原來微笑竟能為自己帶來解脫、逍遙與自在。

第二、微笑使疲勞的人得到安適:當我們埋頭苦幹,又疲又累,覺得渾身無力,好似用光了最後一分力氣時,旁邊的主管、長官或親人,適時給個讚美、微笑,親切的拍拍我們的肩膀,我們會發現所有的疲勞,好像隨著這個微笑雲淡風輕,全身又充滿了力氣,充滿了能量。

第三、微笑使頹唐的人得到鼓勵:生活中難免會有提不起勁做事的時候,不僅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也會無來由的不舒坦、不高興。此時若接到周遭的朋友、同事、家人投來安慰的微笑,說一句激勵的話,我們馬上會提振精神,甚至發願要以奮發向上來報答他人的關懷。

第四、微笑使悲傷的人得到安慰:當生活上遇到不如意,受到委曲不平,或在職場上受到排擠傾軋,受到誹謗譏諷,而覺得傷心難過時,若有幾句安慰的話或溫和的笑容,會讓我們得到莫大的慰藉,可能立刻就把悲傷拋到九霄雲外了。

有個故事說:一位獨居的小姐聽到敲門聲,打開門,竟然面對一個持刀的年輕人。

她看他微抖的手上拿著一把菜刀,便強作鎮定笑著問他:「你賣菜刀呀?多好,我正打算買一把呢!」錯愕不已的歹徒,收下她遞過來的五百元,一溜煙地跑掉了。

微笑就有這樣的魅力,令凶狠的心柔軟下來,令暴戾轉為祥和,令悲痛得到止息。你有多久沒有微笑了?要記得拾回這個人人本具的魅力。

第一、微笑使煩惱的人得到解脫,
第二、微笑使疲勞的人得到安適,
第三、微笑使頹唐的人得到鼓勵,
第四、微笑使悲傷的人得到安慰。

六種助緣

六種助緣

文/星雲法師

一棟大樓,要有鋼筋、木材、磚瓦的助緣,才能成為一棟大樓。我們也一樣,必須有很多朋友和各種因緣,才能助長我們的事業、圓滿我們的人生。這裡提供六種助緣:

第一、微笑能助長我們的活力:微笑是保持健康的藥石之一,常常微笑,內心的快樂會增加我們的活力與能量。微笑能夠散播喜樂給別人,或者當你有求於人時,先來個微笑,事情也比較能順利如願。

第二、寬恕能助長我們的氣度:寬恕是人我之間相處的潤滑劑,也是胸襟、氣度的試金石。種族之間,世仇爭戰,禍延多代,都是因彼此沒有寬恕的雅量,像印度的琉璃王,對心中的羞辱不能釋懷,而造下屠殺種族的惡業。相反的,戰國的齊桓公能不念一劍之仇,義恕管仲,終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見世間上的武力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唯有寬恕,才能感召人心,化解怨恨。

第三、包容能助長我們的和諧: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有「千差萬別」的不同,才展現出繽紛多彩的風貌,因此,對於別人的缺點,我們不要計較,要多多包容。如台灣七景之一的關仔嶺溫泉,就是「水火同源」的最佳顯現。凡事不必強求一致,能夠包容而異中求同,共存共榮,反而能創造多元發展的社會與文化。

第四、放生能助長我們的壽命:在《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裡寫道:「施命者,壽命延長而不夭傷。」我們放生、護生,延長眾生的壽命,有了惜生、護生的因,自然能得到長壽的果報。放生還有一個更大的意義就是放人一條生路;能夠隨時隨地給人方便、救濟人、讓人離苦,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慈悲能助長我們的人緣:社會上,有學問的人不見得能得到別人的尊敬,有能力的人也未必有人喜歡,但有慈悲的人沒有人不願意和他親近的。因為有慈悲心的人,能透過真理的感動助人、能心存正念的服務濟人,也能怨親平等,無私無我,所以言行舉止都如陽光、淨水、花朵,讓人感到光明、歡喜。

第六、讀經能助長我們的智慧:蕅益大師說:「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很多人雖然知識豐富,但見解不正,成為「愚癡」;而佛教典籍所提出的般若智慧,能夠讓我們解脫愚癡,圓滿人生,因此常常讀經就能開啟智慧。

佛教常講「眾緣和合」,我們做什麼事情,要想成功,必定須要因緣具備;因是主要的力量,緣是幫助的條件。

我們平常要有六種助緣才能成事:

第一、微笑能助長我們的活力,
第二、寬恕能助長我們的氣度,
第三、包容能助長我們的和諧,
第四、放生能助長我們的壽命,
第五、慈悲能助長我們的人緣,
第六、讀經能助長我們的智慧。

Program: Life liberation activity
Date: 5/15 (Sunday)
Time: 10 a.m.
Location: Scenca Landing state park near the interaction of River road (Rt. 119) and Seneca road (Rt. 112).

The direction is as follows:

From the Capital Beltway, take Exit 39 (River Road) west toward Potomac. Proceed for approximately 11 miles to the intersection of River Road and MD 112, Seneca Road. Turn left and continue on River Road for about 2 1/2 miles. The Scenca Landing state park will be on your left as you head west on River Road right before a bridge. The road name is known as Riley Lock Road, you might not see the road name clearly since it might be hid by a tree.

Contact: Michelle & Michael Wung

Wednesday, May 11, 2005

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文/劉墉

有什麼比真正伸出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年輕,一起老去,更真!

有一位老人,收藏了許多價值連城的古董。老伴早死,留下三個孩子,長大都出了國。孩子不在身邊,所幸還有個學生,跟出跟進的伺候。許多人都說:「看這年輕人,放著自己的正事不幹,成天陪著老頭子,好像很孝順的樣子。誰不知道,他是為了老頭子的錢。」

老人的孩子們,也常從國外打電話,叮囑老父要小心被騙。

「我當然知道!」老人總是這麼說:「我又不是傻子!」

老人死了。律師宣讀遺囑時,三個兒子都趕回來,那學生也到了。遺囑宣讀之後,三個孩子都變了臉。因為老人居然糊塗到把多半的收藏都給那個學生。

「我知道他可能貪圖我的收藏。」老人的遺囑寫著:「但是在我蒼涼的晚年,真正陪我的是他。

就算我的兒子愛我,說在嘴裡、掛在心上、卻不伸出手來,那真愛也成了假愛。相反地,就算我這位學生對我的情都是假的,假的幫我十幾年,連句怨言都沒有,也就應該算是真的!」

所以,如果你真要付出愛。請伸手去做,別空口去說。因為……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人們可能會忘記你所說的,忘記你所做的,但他們不會忘記你所給他們的感覺。

一字一朵微笑
一句一幅夢想
感情流洩指間鏗鏘伴你心跳

Tuesday, May 10, 2005

幸福的感覺

我覺得,真正的幸福,是對當下,此時此刻的感受能力,活在現在的能力,能不能對外去和週圍的人產生連結。

在吃一口食物的時侯,能真心地品嚐它的美味,或是不美味。

在和別人相處的時侯,能感受到別人的,甚至是自已的喜怒哀樂。

對於別人講的笑話能衷心地哈哈大笑,對於自已的蠢樣也能夠取笑自如,處之泰然。

能夠對別人的處境產生同理心,能夠在別人或是自已,悲傷想掉淚的時侯,甚至是憤怒需要一個出口的時侯,也能夠允許自已給予一個空間,盡情的發洩。

知道自已是被愛的,而且是值得的,可以去擁有一切最美好的事物。

能夠毫無所懼、沒有保留的表達愛,讓愛自由地留動著,不因面子、過去的陰影、怕被拒絕、被評價、覺得自已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怕受傷害等奇怪地理由,而阻絕了愛的能量。

幸福是有一個可以去愛的人,不論有沒有結果,或是過程如何。當然,如果是愛能夠互相地回應,交流,那真的是很幸福。

追夢與圓夢

追夢與圓夢~探索自己‧規劃生涯

主講/黃素菲(大學助理教授)

幸福的人生,除了外在的成就之外,還需要內在願望的實現。所謂「願」就是「原」來的那一「頁」,原來的哪一頁?就是深植在自性當中,與生俱來的那一頁。探索自己,找出符合自己本性的核心生涯建構,充分揮灑潛在的能力,人生才不致有缺憾!

允許孩子去尋找自己

我在醫學院任教的經驗裡,的確看到有許多醫學系的學生,對於生命科學及淑世救人,懷抱著熱誠;但我也看到有些學生,之所以唸醫學院的理由,只是從小在父母的期勉下一路考進了醫學系,學醫並非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與興趣。

很多人在十八歲之前,是沒有機會去思考他未來的人生要怎麼走的。父母親通常只要孩子把書唸好,其他一切都替他打理好,一旦進了大學之後,他反而覺得自己很無能,因為生活的基本能力都沒有被培養。

這時他面臨的另一個困惑是:我是誰?我要開什麼花、結什麼果?他對時間的安排、金錢的運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把時間都花在讀書上,而覺得參加社團和讀書一樣的重要。父母面對長大的子女,卻仍用舊的關係模式,父母開始搞不清孩子的動向,而陷入焦慮,甚至權力的拉扯:「耶!怎麼十一點了還沒回到宿舍?」此時父母覺得管不住他了,好像孩子的翅膀長硬了,就要飛走了一樣。

這是每個人從小孩成長到大人,所必經的「第二次剪斷臍帶」的歷程,第一次是出生時剪斷生理的臍帶,這次剪斷的是心理的臍帶;慢慢地,他將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學會為自己負責。

人生之中有一個階段,必會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段期間短則三年,長則五年都不為過;或早或晚,父母都要成為孩子尋找人生方向的左右手,幫助孩子不再依賴,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

放下身段,建立良好關係

我在大學開了一堂「故事敘說與心理成長」的課程,課堂上同學們要講出自己的家庭故事。班上三分之二的同學覺得他和父母之間的連結只是課業,這就形成一個僵化的心理劇本:每當父親一靠近,他就預測到父親又要問他的成績了;父親說:「你這學期的成績怎樣?」,兒子回答:「還好」,父親不悅地又問:「什麼叫還好?」,兒子不耐地回說:「還好就是還好!」於是一道無形的牆擋在父子之間。

我問一個學生:「什麼時候你覺得與父母比較親近,沒有疏離感?」他說,有一年暑假,父親帶他去釣魚,他天南地北的和父親閒聊,那時他會願意和父親談生活上一些有趣的事,問他為什麼?他說:「那時候爸爸沒有把我當兒子看,比較像是男人和男人之間的對話。」但是離開那樣的情境,回到日常生活中時,父親的刻板形象又出現了。親子關係經常這樣,無形中就掉入刻板的角色關係模式裡,阻斷了彼此的情感交流。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要及早建立的,在孩子學習與成長的階段,不要讓親子間的互動只剩下課業層面,而其它都很空洞。

你有沒有和孩子玩在一起?和孩子兩個人手勾手一起去逛街,一起去打球,一起泡溫泉……?泡溫泉時,可不可以別管他頭洗乾淨了沒?父母往往很難放下父母的角色、任務,所以孩子看父母就只有權威、控制,而沒有了解、同理……,那使得孩子很難靠近你。

父母角色經常容易變成社會既定的刻板模式,但是因為每個父母與孩子都具有獨特性,所發展出來的關係自然有所不同,所以其實沒有什麼是標準的模式,只要是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模式,也就是說:在親子關係中應該是自在、愉快,雙方覺得被了解的,這是最重要的要素。

家庭影響自己對未來的選擇

我的父親因經歷過戰亂的年代,所以養成囤積生活用品的習慣,家裡經常是有好幾打的牙刷,鹽巴、醬油一堆,用不完的衛生紙……。有一次朋友到我家,經他點醒,我才發現自己也有這樣的習慣,也是有幾打的牙刷,用不完的衛生紙……,雖然我不是很認同這樣的行為,但在那樣的生活模式下耳濡目染,潛意識裏覺得「要用時沒得用是很可怕的」,雖然我們家樓下有好幾家便利商店,我還是不知不覺有了「有備無患」的習慣與行為,受了父親很深的影響。

你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請你回顧人生中對你而言重要的事,這些往往自然而然地、就在不知不覺中轉移到孩子的身上,你會認為這對孩子也很重要。像我媽媽小時候家裡很窮,祖母不肯將兩隻豬賣掉好籌措學費讓她讀師範學校,媽媽一輩子感到遺憾,所以一直希望我讀師專,當我放棄唸師專時,媽媽氣了很久。

回想一下你重要的人生價值是如何形成的?以我來說,小時候由於貧窮,媽媽對於如何賺錢、省錢都有一套,她很會賺錢卻極度的節儉,有一次她投資土地賺了不少錢,我和姐姐要她帶我們去吃西餐,媽媽替我和姐姐各叫了一客,自己卻沒點,那一餐我差點吃不下去……。

在成長的歲月中,有一度我痛恨媽媽那樣地看重金錢,甚至告訴自己,她會要我讀師專只是為了省錢,當時我心目中的媽媽是守財奴、吝嗇鬼,我認為她把金錢看得比我重要。那時我經常做一個夢,夢中我開一部大卡車,載著滿滿的錢倒在我家客廳,幾乎把她淹沒。所以後來填大學志願時,我不填所有與錢有關的科系,像銀行、會計、企管……。

想一想成長的背景是如何影響你的抉擇或判斷?會不會家裡有人當老師,你看到了當老師的好處;或是家族中有許多人從醫,覺得有熟悉感,而影響自己和孩子的生涯規劃?如果這是父母的決定,那這樣的生涯適合孩子嗎?這是他自己想要的嗎?父母常理所當然的以為自己是為孩子好,卻忘了時代變遷,社會的趨勢是不斷在改變的。

比如民國五、六十年代,那時的第一志願是台大土木系,到了七十年代,就變成電機系,八十年代是資訊系;九十年代法律系、政治系當紅,而政治在三十年前卻是個禁忌,這些轉變不是我們可以預測的。

如果我們依自己的經驗,來決定什麼是最好的,把它加諸在孩子身上,那反而會形成二、三十年的落差。

從性格、氣質上探索自己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應該是,在能力範圍內提供他探索的機會!尤其是從小的時候就開始。

什麼是探索的機會?當孩子看到某樣玩具,站在那裡怎麼也不肯離開時,請不要罵他:「玩具有這麼好看嗎?如果你讀書有那麼認真就好!」此時可以和他談一下,了解讓孩子流連忘返的原因是什麼?每個吸引孩子沈浸其間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是一個有趣的世界,讓他有機會去探索自己。不要管他是否只是短暫的興趣,也不要管到底適不適合男生〈或女生〉。

在協助孩子探索他自己時,有時我們也不免擔心,如果他立志要當文學家,你會不會認為世界上頂尖的文學家很少,而覺得孩子在作白日夢?誰知道他不會是未來的高行健?

請不要再被制約:男人該做男人的事,女人就該做女人的事。未來的世界將會是:成為一個完全的人,比成為男人或女人還重要;男性也要發展女性的特質,陰柔不代表軟弱,它代表體貼,敢於求助。女性也要發展陽剛堅毅的一面,即使身邊無人可以依靠時,依然可以獨立堅強的活下去。允許如此平衡的發展,會是比較快樂的。

一般人都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但是必須考慮到這樣的生活型態是不是自己所要的?以醫生為例:一大早就要到醫院看診,有時還要參加醫療研討,教學、做研究…,一天工作可能超過十二小時,但如果你的特質是喜歡悠哉游哉地過日子,那麼走上醫生這條路,心理上的壓力可能很大。

我輔導過一個學生,他覺得考上醫學系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他從小成績一直很優異,卻沒有選擇的自由,似乎全世界的人都覺得他應該選擇醫學系,沒有理由棄醫從文或高分低就。

在選擇科系與未來的生涯時,要評估自己的性格與氣質,和所要選擇的工作型態是不是符合?為生活而工作其實是很辛苦的,而會讓人感覺幸福的工作型態是:把工作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工作是手段也是目的。而且工作本身是自己感興趣的,才可以悠游其中,享受那個過程,做起事來才會如魚得水,事半功倍。

因此,讓孩子了解他的能力,使他有一個恰如其分的人生發展平台;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興趣,便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自然而然的投入所從事的工作領域中。

最後要思考的是,在生涯規劃中,一生真的只有一次的選擇機會嗎?未來的世界不再是一生只能選擇一種職業。現在有一種新的生涯觀點,一個人的生涯可能每十年會轉換一次,前面的十年和後面的十年,可能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而且都是精采的。像醫生作家侯文詠,他前面的十年是醫生,現在是作家,他預告未來的十年想成為一個導演。

已過世的畫家劉其偉,他職業生涯的前二十五年是工程師,接下來的二十年是畫家,在近六十歲時成為人類學家,在別人的眼中,這中間一點關係也沒有,他卻自有定見而樂在其中,豐富的走完他的一生。所以,不論目前的工作為何,只要能夠樂在其中就得以滿足。

築夢踏實,完成願望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描寫一個充滿夢想的牧羊少年,賣掉三十幾頭羊,隨著沙漠遠征隊橫越沙漠,尋找夢中的寶藏。世俗的眼光認為這個孩子真不務實,三十頭羊代表的意義是可以結婚生子,從此過著安穩的生活,而這個孩子卻要捨棄安穩,追求一個遙遠而不確定的夢想。

我們經常告誡下一代說:要腳踏實地,別好高騖遠!但我覺得在大學階段的學生,要允許自己作夢,會作夢的人才有能力去完成夢想,連夢都沒有的人,就不會有方法和機會去完成夢想。但夢想不該是空中樓閣,而是有目標有計劃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都需要一個夢幻目標」。他得了軟骨症,卻想像自己長得又高又帥,佛洛依德曾說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自戀者。他的自戀其實是極度自卑所造成的,後來他立志苦讀,傾出生命中一切的力量在心理治療上,包括所有的時間、耐心、毅力,不但脫離自卑,還成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建者,提出「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的重要理論,他並提出虛構的終極論(fictional finalism),對未來要有一種想像,這種想像就是一種夢幻目標,但夢幻其名,獻身其實,因此而構織出一個豐富的人生過程,他稱之為生活格式(style of life)。

人的一生不能如願就會有怨!找到「願」(自己原來的那一頁)才能成為一個自性充滿的人,找到自性才會有自信,也才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如願之後就敢於承擔自己,達到「隨處做主、立處皆真」那種淋漓盡致的感覺,我們都希望能活成這個樣子。

如果可以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一朵玫瑰花,活成一朵如其所是的玫瑰花,才是一朵真正的玫瑰花;一個人,活得如其所是,才是真正完整的人。

人生價值

何謂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反過來說,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錯地方的人才。 例如:你和一位土著被困在非洲叢林,既無食物,也無水喝,那麼你將把這位土著當作「天才」,因為他懂得各種求生的技巧。

相反地,如果把他帶到辦公室要他使用電腦,那麼情況將會完全不同,你可能會認為他是「白癡」。

的確,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些科學家連音階都抓不準;有些畫家連一封信都寫不好,可是他們「把自己放對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史蒂芬.史匹柏就是個例子,他因為高中的成績非常差,沒有任何電影科系願意准許他入學。

相反的,他走進電影工作室,認真學到了他所需的技能。今天,他不但製作了許多評價極高的影片,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導演。

畢卡索剛出道時原本想當詩人,結果他的詩被極具鑑識能力的絲泰茵夫人評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轉意。

幸好有這位貴婦的提醒,否則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畫家了嗎?

其實,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屬的地方適不適合而已。

Monday, May 09, 2005

Do Nothing!

"Kindness is for all times in all situations -- not just when it suits you."
- Audrey Landrum

Do Nothing. It sounds easy. Then I think back to my frenetic life-style of a couple of years ago, before I decided to simplify. I had to-do lists a mile long, nonstop appointments, and phone calls around the clock. Every moment of my day was scheduled, even my sleep time. And I remembered how long it took for me to get to the point where I could actually do nothing, it took a while and was more difficult than it sounds.

If you're not in the habit of doing nothing start with an hour. Maybe a lunch hour spent going to a quiet place and just sitting not reading a book, not talking with friends, not working on your knitting or planning a squash game. This is not about meditation. The idea is to just be with whatever is going on in your head without having to do anything about it.

Another good way to learn to do nothing is to stay in your office or your home, surrounded by all the things you should be doing and do nothing. If you've not done this before, it might take a couple of tries at it to get past the guilt or the almost uncontrollable urge to start doing something.

Gradually, you can start increasing the time you do nothing, until you build up to at least a half day or a full day once a month.

Once you've learned to do nothing, you'll be amazed at the clarity it will bring to your life, or to whatever project you're working on. Few things will put a hectic, over-scheduled lifestyle into perspective and it's unbelievably refre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