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01, 2005

看見自己的原形

看見自己的原形

文/黃翠吟(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心念是如何的對待別人,最後都回到自己身上承受,真心接受、寬容別人,內心就會感覺安心愉快;否則,見到那人,雖然表面和諧,內心也是防衛、不安。

良心真不可思議,它是一把尺,測量自己,我們對人沒有善意,就會不安,自己鞭笞自己。

愈有自覺能力,就愈能感受到內心細微的波動。我就發現,我內心不喜歡的人,就連走過身旁,自己都會猛然肌肉收縮,就像叢林中的動物對入侵者警戒時,兩肩聳起,全身繃緊,覺察能力愈強時,愈能感知自己內在受到的干擾,不「鬆」,就是不自在,因為有對人的好惡評價。

善意,從自覺「不善」開始
如果週遭不滿意的人很多,自己內在就常有干擾,那何談開創快樂人生?

所以對別人柔軟就是對自己柔軟;寬容別人,就是鬆綁自己。人為什麼要修養自己?原來對別人好,就放下防衛、警戒,是讓自己愉快,好處回歸自己身上。

可是知道這個道理並不表示就能做到,直到我發現,愈能看到自己的「不善」,悲憫、善意才更容易升起。

那天,和家人為廚房流理台清潔的小事起了爭執,我說:「你這樣的口氣及態度不是要阻斷我們的溝通嗎?你知道什麼是溝通嗎?」他說:「你自己聽聽你的口氣什麼是溝通?」我瞬間嘎然止住,因為我聽見了自己高亢的「破」聲,原以為是他的霸氣才激起我的火氣,可竟然我們是一丘之貉,口氣都一樣銳利,自己的原形竟是如此不堪;原以為對方實在不懂得尊重,凡事都堅持己見,看看自己,一開頭就「我對」「你錯」的氣勢,豈不也是不尊重人?

自覺能力愈有進步時,愈發現自己不是什麼「好人」,對人有很多分別、批判,有很多的「不善」,怎有資格要求別人對自己真心善意呢?自己做不到,怎反期望別人如此對我?體會到「大家都是凡夫」這點,才開始知道謙卑,體會到別人如我,皆隨習性「不由自主」,對自己有深深的無力感時,才懂得包容。

想要高人一等,就是貶抑別人
有位剛獲擢升經理的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慨嘆,難有真誠的朋友啊,公司裡原來常在一起吃中飯的人,竟也嫉妒她,我好奇的問:「他們對你怎麼啦?」她說:「沒有怎樣,只是清楚感覺他們不認為我有多厲害。」我故意戳她:「那你會不會更想證明自己?更想讓大家服你?」她說:「這是當然的啊!」

其實有了折服別人的想法,不經意中就會更加武裝自己,和別人的距離就愈遠,而且在能力、內涵,還沒有機會充分展現,名位、權力尚未能實質發揮時,別人就更不服。刻意想要高人一等、得到尊敬,就是貶抑別人。

往往我們認為別人不存善意,但往內看,我們也會看到自己的醜陋。從一次次自己的「惡形」中,我們了解自己很多行為的背後是競爭比較、軟弱恐懼,其實我們很需要被欣賞,別人也很希望被肯定。

最愛原來是自己
朋友抱怨先生應酬晚歸,我問她:「那你怎麼辦?」她說:「能怎麼辦?對他不給好臉色看,不跟他講話。」這也是一般人常有的反應,「那他會不會跟你道歉?」「說話柔和一點,體貼一點就是道歉啦!」「那你臉色有沒有就好看一點?」「不會太好看,還是有怨氣,一件件日積月累。」「那怎麼好過呢?你愛他嗎?」「唉!老夫老妻也不知道愛不愛啦!」「那換個說法,妳在乎他嗎?」「在乎才會怨呀!」「你會在乎他,為什麼又讓他不好過呢?」「他對不起我,為什麼要讓他好過?我要讓他知道,他虧欠我。」

問題就在這裡,其實人最愛的是自己,不論人與人間任何關係,我們常用臉色、口氣來讓別人感覺虧欠,這是一種報復,也讓在乎自己或有利害關係的人有罪惡感,以感覺自己的重要。

透視我們眼中神聖的「愛」,其實最後只是自利、依存、需要。人愈見自己凡夫的層次、愈見自己的自私、愈見自己的無能作主時,漸漸地,我們對人愈能同理、悲憫及寬容。

悲憫之心起於「善念」而已
當別人犯錯時,看自己「我還不也是那個樣子」「凡夫正常就是如此」「資質、能力、因緣如此,這個結果自然形成」「他的層次如此,我也只是如此,我們都在學習,需要時間」「他如同自己一樣亦不由自主」,悲憫身為人的侷限、弱點、無力,心就更能柔軟、體諒。

為什麼我們了解許多,但常常不能真正做到接納、尊重、包容、善意?因為沒有時刻訓練自己「活在善念」裡。

在生活中,面對每個人時,其實就是訓練自己的時候,當下思惟別人和自己一樣的希望被欣賞、被接受;思惟自己也是和他人一樣希望被欣賞、被接受,不是嗎?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