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0, 2005

缺乏安全感

許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相當缺乏安全感:大人不在旁邊就容易焦慮不安;不敢一個人上廁所;太暗會怕,關燈會不敢睡;沒有大人陪伴就靜不下心做功課;常常黏在父母身邊,一刻也不能離開他的視線,即所謂的﹁分離焦慮﹂;在外頭被欺負了,不敢反擊,甚至回家也不敢講……

這是一個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社會,許多父母也發現自己的孩子相當缺乏安全感,在日常生活的表現是:大人不在旁邊就容易焦慮不安;不敢一個人上廁所;太暗會怕,關燈會不敢睡;沒有大人陪伴就靜不下心做功課;常常黏在父母身邊,一刻也不能離開他的視線,即所謂的「分離焦慮」 ;不敢主動和別的小朋友交往,或在外頭被欺負了,不敢反擊,甚至回家也不敢講。

以上都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如果沒有好好的面對及處理,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可能會以各類變化多端的身心症狀呈現。諸如經常的頭痛、肚子痛,一再的感冒發燒,頻繁的氣喘發作,跑遍各大醫院及大小診所;或演變為日後的精神官能症,比如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社交畏懼症、厭食症、暴食症,或瘋狂購物仍無法滿足的扭曲心理。

那麼,既然孩子缺乏安全感不但會對身心發展、學習能力及身體健康造成重大影響,更會對日後的成就(許多孩子的表現不佳都不是因為能力不足或不夠聰明,而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導致的自信心不足,影響了學習表現及未來發展)、人際關係的好壞及婚姻的美滿與否(再次的,不是每個婚姻的破裂都是外遇導致,縱使有外遇及觀念不合的因素存在,但究其根本,彼此內心的缺乏安全感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吧!)影響甚鉅。因此,好好來探討一下孩子「缺乏安全感」形成的原因,或究竟我們要透過怎樣的「身心靈全人教育」才能栽培出健康、勇敢且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一開始,我們得先建立起一個重要觀念。沒錯,有時孩子的缺乏安全感來自先天敏感及內向的氣質,但大家一定要記得:「不安全感」是會遺傳的。意思是說,不管是透過遺傳基因、照顧孩子的心態及方式、所有語言及非語言的表達,父母對自身、未來存在、金錢及健康的不安全感,都會深深地影響孩子。

因此,這樣的畫面於焉形成:一個無微不至的照顧者,事先想到了孩子每個可能的危險及需求,竭盡全力地保護及照顧,希望孩子有最大的安全感。孩子的每次跌倒都會令大人們飛奔而至,還沒來得及自己爬起來,便已身在照顧者的懷中;在孩子因為輕微的擦傷,正在感受身體的疼痛,及學習如何自我療傷,或得到宇宙及大自然的撫慰之前,照顧者便「提早介入」,由一個外在客體立即提供安慰及支持。看起來,這個照顧者正全力避免孩子受傷,並提供最佳的保護及安全感。可是,也許事實剛好相反,因為孩子真正感受到的不是被呵護的安全感,而是那照顧者本身內在深深的焦慮及不安全的情緒。

孩子被剝奪了獨處的機會(當然,這種獨處不是疏於照顧,或將孩子一個人丟在家中),沒能在獨處的過程中,感受到來自內在客體(即所謂的內我)及外在大自然環境的支持陪伴。因此,孩子在獨處時是孤單、害怕、恐懼及缺乏安全感的,也造成長大後的「缺愛」及不斷的「討愛」,但內心卻一再的空虛和寂寞。

當孩子跌倒時,如果這是一個安全的環境,有一對溫暖且充滿愛心的眼神,及一雙隨時可以幫助他的有力雙手適時給予支持,但卻不急著慌張地、充滿擔心地衝過來抱他,孩子會明白「痛的覺受」是生命中一個重要且自然的現象,並非 「不好的」且「令人害怕及感到脆弱的」,因而心中升起一種力量及應付危險環境的安全感,同時感受到來自宇宙及內心的深深支持及撫慰。此時,他不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一個人獨處而感到脆弱及害怕,卻已將父母給他的安全感、自己內心升起的力量和安全感,以及宇宙的善意保證,內化為自身內在的踏實與自信。

如果孩子的跌倒、獨處、小病痛,都立刻被大人慌張地介入,提供過度的保護,那麼,這孩子的自我保護、自我撫慰能力不但養成不了,而且「內心深深的不安全感」、 「我是脆弱且無力面對外界威脅的」、 「外界環境是危險的」、 「痛楚及孤單是令人難以忍受的」這類信念及感受將開始惡性循環。總而言之,孩子的不安全感被加強了。

因此,身為現代父母,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隨時掌握狀況,卻不提早介入、過度的保護,讓孩子建立起和自己內在、和宇宙那種自在的安全感,才是根本之道。

──(摘自《在孩子心裡飛翔》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