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2, 2004

求人難不如自己做

因為求人難,所以不如自己做。希望能作出自己的理想教育模式,藉由成功的教育讓大家知道──孩子並非不可教,而是老師不用心。

志工早會時,上人欣喜地介紹大林慈院啟業前的臺灣本土文化展示:「現在的年輕人都把五十年代當成古代,如果現在沒有及時展出,很擔心這種文化再也看不到、感受不到。我們這一代走了,那五十年代的文化很快就會絕跡。所以趁現在大林慈院寬闊的空間把以前的鄉村生活、原住民生活一一展示出來,讓大家回首當年,回憶過去的生活,希望人人都能不忘本,也讓下一代了解他們上一代的長輩是怎麼生活過來的。」

都是一家人
慈濟人除了投入大林慈院協助連鎖磚鋪設及院區清潔工作外,昨天還有一批慈誠隊投入慈濟中小學興建工程。感恩慈濟人的投入,上人表示:「真的很感恩,每一個工地,無論情況如何,都有慈濟人進工地幫忙,例如慈誠隊出力,委員師姊們發揮智慧及付出體力,一切一切都需要慈濟人。因為慈濟人的愛能引渡很多人。很多的感恩說不完,總之,這是一家人。」

「不知道我們是幾生幾世結的緣,佛教有句話『百千萬劫難遭遇』,很長遠的時間所結的緣,難得在此時同時相會,不只相會也同時投入,這真是前生累世修來的緣。」

「尤其是大林離師父這麼遠,心卻貼在一起。你們的付出是汗水呢?還是雨水、淚水?其實,這一切都是愛心的結合、愛心的感動和付出;人間菩薩道就是這一分無所求愛的付出。所以,不論是在鷹架上工作或是在鷹架下付出者,請諸位要事事用心、細心,才能圓滿完成愛的工程。」

中區慈院志工組組長林麗雲師姊今天出現在大林慈院志工現場,她已到大林三天了,昨天共有八十幾位志工到醫院進行現場模擬演練,新進志工有五十多位,種子志工有卅多位。新進志工大多數是上班族,特別利用假日到醫院服務。

做得到是福氣
中區志工由於往日在慈濟醫院的培養,所以支援大林慈院沒什麼問題。目前中區志工分配的時間,一個月內有兩星期到大林,一星期回慈院,加起來一個月有三個星期的志工時間。對於這樣的服務量,上人讚言:「一個月竟然有三個星期是志工服務時間,真是俗諺『做得到是福氣,做不到就費氣(臺語,浪費人生)了』,所以說中區很有福報。」

有位大林志工提到,他以前也在社區當義工,原以為志工人人都可當,來到大林才發現慈濟志工和一般志工不同。「一般志工不但有車馬費可以拿,而且還會收到禮品,但是慈濟的志工卻得一切自理。雖然如此,還是很感恩上人開闢了這畝福田,讓我們來散播愛心。」上人言:「最美的世界就是付出無所求,還心懷感恩!」

大林黃佳經副院長的夫人說:「第三梯次人文營結束後即來到大林,在雨中跟著大家一起鋪連鎖磚,衣服雖然濕了,心卻很快樂。臉上流的不知是汗水、雨水還是淚水?自己也搞不清楚了。看到師兄師姊的用心投入,自己忍不住感恩地流淚,深覺慈濟這個團體非常令人感動。每天工作前的集會給人的感覺是團結、充滿了朝氣和活力,而志工早會則讓人覺得很溫馨,很高興能來到這個團體。」

黃副院長夫人也提到,有位委員師姊在等車準備到大林時,路上有一位小姐一直喊她:「媽媽!我載你去大林!」師姊覺得奇怪,這位陌生的小姐怎麼一直喊她媽媽,後來才知道原來這位小姐是大林的護士。師姊很感動,深覺所播下的種子已經發芽了!

簡副院長也表示員工的父母來到醫院後曾說:「這所醫院和其他醫院不同,員工彼此見面都會露出笑容。」簡副院長也請上人對醫師放心,上人則充滿期許地說:「對大林的醫師我有很大的期盼,期盼每位醫師都是富有愛心的大醫王。」

聽完大家的心得分享後,上人問慈院志工是否曾到大林慈院幫忙鋪過連鎖磚?只見十幾位師兄姊紛紛舉手,上人頗感意外讚道:「大家搬完了磚又趕來醫院當志工,叫師父怎能不疼你們呢?」

東西方的老人問題
慈濟大學洪素貞老師帶領美國密西根大學梁澤西教授前來拜見上人。梁教授是受忠孚代校長之邀前來慈濟大學任教,特由洪主祕陪同利用這兩天時間來了解慈濟,並前來精舍拜訪上人。

梁教授表示他自大學畢業後即離臺至美,至今已三十年了。常在日本、美國及大陸作老年及公衛方面的比較研究,對人口老化已研究了二十年。他指出,現在中國大陸也老化得很嚴重。

上人表示,這幾年臺灣經濟猛飛後,年輕一輩許多都離開父母在外自組小家;並且很多人才外流,年輕的出國後不回來,中年的也在國外陪伴留學的孩子,只剩下老一輩的留在臺灣。「哎!人老了說來真是悲哀啊!」上人嘆道,繼而提起慈濟提倡「日間托老中心」把養老院設在家裡的理念,讓老人白天有人照顧,晚上也能由子女接回家享天倫之樂。

上人也問起美國是否有老人問題?梁教授表示美國老人問題嚴重,不過美國人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不顧父母;相反地,美國人普遍很顧家,只是美國人一般都有自己養老的觀念,除非萬不得已才投靠子女。不僅作父母的有此觀念,而身為子女的也視為理所當然。

梁教授表示已參觀過大愛電視臺,覺得很有意思,也很高興能見到上人。印象較深刻的是他覺得慈濟能在中國社會發揮這麼大的作用很不可思議。上人回答:「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只要有人帶動啟發良知,就能使人人發揮良能。」

上人舉例美國慈濟人為了委內瑞拉水患,不顧千禧年元旦有千禧虫作怪之危險,冒險搭機前往勘災連續兩三次,最近又前往委內瑞拉捐贈淨水器,「其實,人人都可 以發揮愛心。慈濟人的救助也不是只做一次,這分愛心欲罷不能。」

對慈濟大學的期盼
梁教授請教上人對慈濟大學的期盼?

上人答言:「其實臺灣教育已很普遍,就學校的量並不需要慈濟再來辦校,但是看到臺灣教育方向的偏差又不免令人擔心。部分學者未曾考慮臺灣本土文化背景,很多措施未經深思熟慮、好好規畫就冒然實施。例如引進了西方『愛的教育』的觀念,卻未釐清『愛』與『寵』的分際,結果造成現在的教育問題:因為過度強調

「愛」,深恐傷害孩子的心,遂使父母不知如何與子女溝通,也不知如何拿捏自己的角色。」

「學校老師也一樣,受限於學校的要求,而學校則受到教育部的壓力,教育部則受輿論壓力不得不實施校園民主、學生自治。結果造成了老師為明哲保身,產生『不教不錯、認真教反而會惹事』的消極心態。因為家長動不動就告老師,孩子也因此誤以為反彈是天經地義的事;其實我們以前哪有這樣?」上人有感而發地慨嘆道。

「現在的孩子行為太開放了,反而西方心胸開放的這一面沒有學到。現在高中、大學的校風變成學生主導老師、老師管校長。結果最可憐的是孩子,孩子成了犧牲品,因為學校不敢負責,學生行為錯了也沒人糾正;因此造成現在青少年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因為求人難,所以不如自己做。也因為有很多擔心,所以希望能作出自己的理想教育模式,也希望藉由成功的教育讓大家知道──孩子並非不可教,而是老師不用心。」

上人明白表示:「學術專業我不擔心,因為老師們都是各科的專業,我較擔心的是生活教育。因為不管學生所學是什麼,終歸要在社會上生活,要和人互動交往,所以必須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應對進退之道。」

「希望教授能來多了解,如果問我對大學有何要求?主要還是希望學生懂得做人及生活上的道理,希望能提高臺灣的生活品質及道德倫理、生活儀態。」

梁教授對上人的看法頗為認同,他很慶幸自己是在臺灣接受小學教育,能接受到一些孔孟思想及倫理道德的薰陶。

「如果中國文化及倫理道德都沒有了,那臺灣就真的變得不中不西了!」上人如是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