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2, 2004

愛並非只是給予物質

慈濟大學開學時,由委員及慈誠組成的慈誠懿德會七十多人,將以父母的愛心、菩薩的智慧,關懷、輔導學生們。上人與大家開示,說明陪伴這些大孩子時應有的正確心態與做法。

上人表示:「孩子們家中的父母成就他們的生命,我們的使命則是成就他們的慧命。普天之下,別人的孩子與我們的孩子差不了多少,就如莊子說:『至仁無親』(註)- 極廣大之仁、最高境界的仁,沒有親疏的分別;希望大家要有這分寬闊的心,對任何人都平等地去愛他。」

「人還沒有達到聖人的境界,難免有分別心、煩惱心,但應學著去除這種凡夫心。

爸爸、媽媽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從事不同的事業,我們絕對不能讓孩子們有分別心。一如你們有些人事業大,家庭環境好,就炫耀自己將別人的家庭、事業比下去,或許你們無心,但孩子可能有心,說不定這些孩子就會跟他的同學炫耀說:『我的慈誠爸爸,我的懿德媽媽,他們事業很大,他們的家有什麼……他們給我什麼物質等等』這些都不是好現象。」

「愛,並非就是給予物質,所以不要炫耀自己的地位和家境。有的人或許家庭較貧窮,但愛卻很充足;我們要以身作則,用智慧培養孩子,不要以自己的家境不自卑,這是不需要的。如果聽到孩子說,誰的爸爸、媽媽有什麼,你們要趕快用很豐富的智慧輔導這些孩子們,使他們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分的愛心,而不是豐富的物質。所以,我們跟孩子們同時成長,雖然我們的年齡比他們大,多他們一、二十年,但是,我們的智慧也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成長。」

「我們陪伴著孩子走過這條心靈的道路,孩子走到哪裡,我們也跟著孩子走到哪裡,這種心靈風光,是大家陪他而同行。爸爸、媽媽們,比他們多走一步,比他們更早看到心靈的風光,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

「現在的年輕人很富有,不只會比較,還很會計較。希望大家要身體力行,在我們自己的團體,要先敞開心門,用很寬闊的心來包容一切。若我們彼此無法善解,相互包容,難免就會彼此計較,這種形態讓孩子看到了,實在是最壞的示範,孩子也會看不起我們!」心不隨境轉才是真正的贏

上人就晨語開示時所提老子與學者的故事說明:「這個故事雖然很短,但對我來說卻是一篇大道理。聖人視名利如一雙破鞋,早就將它扔得遠遠不當一回事,這就意謂回歸自然本性較單純。那位學者雖然迷失本性,但還會自我反觀:『為什麼我給他難堪,卻沒有勝利的感覺,好像內心很空虛』。如果是現在的人,佔了人家便宜後就沾沾自喜,不可一世地認為自己贏了。」

「其實,世間有什麼好計較?有什麼好輸贏的呢?如何讓我們的心平靜地面對任何境界,不論被人佔便宜,或者讓人如何對待,心不隨境轉,這才是真正的贏。如果被外境所轉,那就是輸了。人生會經常計較都是為了利益,有利益可圖時,別人就會奉承你,萬一你的財產被倒了,沒有利益可回收,別人就會紛紛離去;此時若你與別人計較,心境就輸了。」

「我們要怎麼贏?能贏回自然的本性,心很平靜,這就是贏家。我們若能與自然的本性愈走愈近,就可以漸漸體會到什麼是真正人性本具;當我們與人沒有比較,心中也沒有輸贏的感覺,這種輕安、自在的心境,就是回歸了自然的本性。」

「希望你們要發心帶孩子們,我只要求你們做他們智慧的父母,陪伴他們走過凡夫的關卡,能夠變成超越的智慧者。老師、教授給他們的是知識,是生活的功能;我們要給他們的是良知、智慧,教導他們在人間道上如何生活?如何能生活得有藝術、有文化、有美景,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期待將來他們畢業後,從事各行各業,處在人與人之間,能有藝術生活的方向。若沒有啟發他們的智慧,他們就無法將人生境界當成一種藝術文化,也就很難在生活中得到幸福。如果我們能給予他們一種超然的生活藝術及智慧,他們就會懂得善解,就會包容、知足、事事感恩。」

「各位,我先感恩你們,感恩你們幫助我承擔教育志業,感恩你們利用時間來陪伴這些孩子。要記得,我所付託給你們的使命,正是任重道遠之路,要有信心,千萬不要自卑。不要心想:『那些都是大學生,我連小學都沒上,我要怎樣跟他們說話?』」

「用父母心跟他們說話,用菩薩心跟他們說話。他們的父母也不見得都是讀大學,所以在知識方面不需要自卑。但也不要自以為是博士,自以為你環境很好就炫耀自己,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看不起。所以我們要用平常心來看待一切。最重要的是我要啟發他們的是智慧,而不是給予物質,要帶好他們懂得不要依賴,能對人尊重、感恩、恭敬,這才是真正無量無形的財產,才是真正的智慧之財。」

「總之,『至仁』沒有親疏分別,而不要自己的孩子就很關心,別人的孩子,有時間就跟他說話,沒時間就隨他去。我們要視天下赤子為己子,請大家用心付出你們的愛。」

「除了帶孩子外,也要將老師帶動起來;雖然他們有專門的學識、雖然他們有心要了解慈濟,但畢竟才剛開始。所以需要大家多花些時間來陪伴老師們,讓老師跟我們一樣在慈濟家庭裡成長慧命,如果能這樣,慈濟的教育志業才能健全。否則只靠你們與孩子互動,教育主管單位卻不了解,這樣也很危險。希望志業主管領導者能跟我們一樣投入,同時一起走這條菩薩道,用菩薩的智慧、父母的愛心,來陪伴未來社會各行各業的主人翁,這是我們最大的期待。」

「有些人或許是初為人父、初為人母,但是不要緊張,要用很虔誠的心去付出,把自己的形象雕塑好,這就是成就你自己。我們要藉事鍊心,藉事成就道業,如果沒有眾生,哪能磨鍊出菩薩來呢?所以,成為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就是給你們機會,不論遇到什麼都不要埋怨,大家要甘願承擔、甘願付出,更要歡喜接受!」

不能離開當下的「現實」
午後,何國慶師兄與慈濟大學曾應龍教授先後來到,上人提到,生在人間就要有人間事,要用心地做好人間事,決不能離開當下的現實,說什麼都是「無」,或什麼都是「假」,以致凡事無所謂,不為人付出,而白來人間一趟。

佛法說真空也說妙有,但在妙有中,同時也要去透徹真空。真空妙有是大自然的原理,因為有這原理,才能構造很多形相出來。但這些東西一一分析到最後,卻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例如「我」,什麼是我?手是我?腳是我?我現在在說話,說的人是我嗎?用什麼來說呢?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由各種東西構造而成,有眼、嘴、手等等;就如一件物品也是由各種零件所組成,這些零件一一解開,最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但若要說「無」,又如何能說「無」呢?就像我明明坐在這裡,明明是「有」我,但這是永遠的「有」嗎?所以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即不離,應取中道,不能偏執於「空」,也不能偏執於「有」。

因此,我們生在世間,必定要順人間事,既要看透人生的虛幻,凡事不要太執著,但也要進取真實的慧命,積極的為人付出。就如所謂的「順自然」,若是遇到自然的天災,在適應這個自然的同時,也要發揮人生存的本能,既來之則安之,要防患未然,也要將損害降到最低。

心不要有任何執著,要很自然才好。例如捐了錢就想著「我要求得什麼」,有這種「我相」的執著,雖然「捐」錢,但因「有」掛礙,這種的「妙有」也就不「妙」了。做人的奇妙,就妙在人生的價值──該做什麼去做就是了;應該要做的,就不必多想什麼。

視天下人皆「親」
有人向莊子請教「仁」的問題,莊子回答「至仁無親」;有人又追問:「若無親就無愛,無愛就無孝,既是無孝,哪裡有『仁』呢?」

莊子說:「至仁是很開闊的心,沒有親疏之別,所以要將愛變成一種自然,也就是沒有感覺是『愛』,被愛、愛人只是很自然的循環,這才是真正的『仁』。」這就如佛教說的「修而無修是真修」,一切出於自然,沒有感覺到自己在修什麼,這才是修行至高的境界。

「至仁」必定要到達無「愛」的境界,心中沒有親疏之別,哪裡還有孝或不孝的問題?因為有「孝」的觀念,表示心還有對象的執著,只孝順、敬愛自己的父母、長輩而已。若能突破「親」的執著,我的「親」與任何人都一樣,我對一切人都平等,沒有讓我的「親」人覺得我特別孝順他們,雖然我也是一樣孝順「親」,也愛

「親」,但這與我也愛別人、愛大地是一樣的,並無分別,這就是所謂的「至仁無親」之理。

(註):「莊子」外篇「天運」
商太宰蕩問仁於莊子。莊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曰:「請問至仁。」莊子曰:「至仁無親。」太宰曰:「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

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也。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貴,國爵摒焉;至富,國財摒焉;至願,名譽摒焉。是以道不渝。」

把「服務」當作溝通的語言
結束了志工早會後,上人為快樂健康營的孩子們開示,提到懂得如何做人及如何生活是教育最大的目標,並勉勵同學們加入慈青行列,以開拓眼界,薰陶慈濟精神。

上人表示,四大志業的教育志業最重要的就是培育人才。教育本來就是捨。從護專開始,一直到慈濟大學,到現在的完全教育,都是同樣的心態──捨。「捨,即無所求的付出。其實,對我個人而言是無所求,但是,對社會則有所求,希望為社會培育人才,為人類造就好人才,這是我們的目標。」

「這一路走來,我沒特別要求,學校要怎麼發展,校長需要我怎麼配合,我總是沒有第二句話。但是我都會要求讓孩子們在我們的學校不只學會一技之長,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教育,懂得生活、懂得做人。將來,不論他從事什麼行業,都會快快樂樂地生活在人群中,懂得如何待人接物,懂得進退禮儀等等,這才是真正我想要教育的。」

上人鼓勵同學們加入慈青的行列。因為全球的慈青常常聚會在一起或是藉由網路,溝通世界見聞,把「服務」當成是人與人互動溝通的語言。同樣是工作,但只是在慈濟世界裡,會開拓更寬的境界和心境。「環境會薰陶一個人的心。」上人表示,人的心很容易掉進險惡的陷阱裡,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環境,常常與好的人在一起,在好的環境中工作,這樣才照顧得了自己的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