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6, 2004

了解壓力

了解壓力絕非為了逃避壓力,逃避壓力就跟逃避食物、運動或者愛一樣不合理。-塞利博士(Dr. Hans Selye)

根據「國際壓力研究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ess)的創辦人塞利博士(Hans Selye)的說法,老化只是每一個人一生中的疤痕以及緊張的總和。這些疤痕不光只是醫學意義上、留在你皮膚上的痕跡;也可能是情感上和心靈上的疤痕,指的是無可挽回的創傷。

塞利教授在他四十年前開創先河出版的《生活壓力》 (The Stress of Life) 一書中,即對內在壓力帶來的巨大危險有精闢深入的研究。他說,壓力的殺傷力,比我們周遭環境中的任何事物都還要強大。

未化解的憤恨,積在心中的怒氣,以及日益滋長的積怨,不但會讓我們情緒不穩,更讓我們的身體變得脆弱;這些負面的情緒,會讓我們身體的免疫力降低,使我們常常覺得不舒服,接著感冒、發燒、腸胃潰瘍和高度緊張等等的疾病也就悄然掩至。

我們一同來看看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你一定聽別人說過他一早起來心情就不好,在接下來的一整天裡,什麼事都不對勁,情緒不好、彆扭,連平常慣有的幽默感也不見了。

一早起來就心情不好的人,只要有人願意聽他發牢騷,他一定會劈哩啪啦說上一大堆:

▼我昨晚沒睡好,事實上,我幾乎沒睡著。

▼我在床上翻來覆去七、八個小時,真是累死了,可是就是睡不好。

▼我的脖子好痛,肩膀也好痠,但是還是睡不著。

▼現在別叫我集中精神(「我的注意力早就四分五裂」)。

▼想到以上這些,我真想回到床上,把它們通通都忘掉。

但是幾乎沒有人能夠這麼好命,回到床上,把一切都拋開。不可能。那些潛藏的因素總是困擾著你、妨礙著你、威脅著你。這些因素,就叫做壓力源,是說也說不完的。譬如說,再過半個小時就要開會了;電話響了;又有推銷員來按門鈴了;孩子上完芭蕾舞課,得去接她回來;報告已經遲交四天了;支票被退票;狗狗病了等等。

明天會變得更好嗎?也許不會。今天的憂慮,通常會滲進夜晚的睡眠中,讓人一直到天快亮了才睡著。通常,明天只不過是另一個痛苦的今天罷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不過是一連串枯燥乏味、死氣沈沈又累人的日子。

日子一天天過去,小問題變成了大問題。塞車變得愈來愈讓人無法忍受,總機聽起來似乎愈來愈沒有禮貌,自己的配偶似乎變得愈來愈沒有思想,這世界每一分鐘都變得讓人更加難以忍受。

人們打心裡討厭這一切,而這種日子彷彿又無休無止:一定要採取行動,改變它!

在我們自己變成周遭人的壓力源之前,一定得採取某種行動改變它。好抱怨的人會是其他人沈重的負擔。誰願意一天到晚聽別人發牢騷?你願意跟認為這世界遭透了的人共度週末嗎?

了解壓力,它就不再那麼可怕。

其中一種解決的方法是別讓自己醒來心情不好,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是,如果整個晚上都在和紛亂的思緒作戰,如何帶著微笑迎接嶄新的一天?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把壓力控制在可以紓解的範圍裡,如此我們的身心才能夠常保健康快樂。

找出壓力的本質,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旦了解壓力,它就不會那麼可怕,也比較容易將它打倒。

對於壓力,有個非常好、同時頗符合這本書目的的定義:「壓力」是一種認知,認為某種情況超出個人能力所能應付的範圍。

這項定義的關鍵在於「認知」這兩個字。我們常常認為壓力是外來的,一旦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就認為那是壓力。所以我們會犯一種基本的錯誤,就是只注意外在因素。但事實上,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來自我們自己,是我們對壓力源的反應。因此我們應該往內心探索。

適度的挑戰是讓我們的人生不枯燥乏味的必要條件。每個人都討厭枯燥無趣,而單調的生活方式,會對心理造成不健康的壓力。心理學家賽登柏格(Robert Seidenberg),把這稱為「生活平靜無波帶來的心靈創傷」,生活一成不變、缺乏挑戰的人就會罹患這種病。看科幻小說或者恐怖電影時那種毛骨聳然的感覺,往往可以減輕這種症狀。我們真的需要壓力嗎?適度,而且在能夠紓解範圍之內的壓力,其實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亮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的規畫長途旅行,運動健身,訂定人生目標,以及做各式各樣計畫的原因,我們這麼做的目的是在告訴自己:「嗯,又完成一件事了!」

如果沒有事情打斷我們的計畫,那再好不過。但是,真實的人生處處充滿了突如其來的事情。如果你期待了一個早上的那通電話,剛好就在你洗完澡步出浴室的那一刻響起,那不叫人生;如果你剛把一整個禮拜份量的菜塞滿冰箱,你的先生恰好帶著六個飢腸轆轆的客人回家,那也不叫做人生。一般比較會發生的情形是,你在洗澡的時候電話來了,電話鈴聲被嘩啦嘩啦的水聲蓋過,使你沒接到電話;或者是客人意外到訪,你家的冰箱剛好唱空城計。

對於這些突如其來的事情,我們的反應非常重要。

對突發狀況以及其他讓人覺得有壓力的情境,我們通常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把這些事情的影響減至最低嗎?少之又少。我們往往會因為這些事情,使自己對外在世界的既定看法更加深信不疑。重要的電話常常在不恰當的時間打來;不請自來的訪客常常在你最沒有準備的時候突然出現。考試總是讓人害怕;孩子總是弄得亂七八糟;交通堵塞總是那麼可惡;稅總是課得那麼重。

我們認為這些都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同時也會不自覺的誇大這些事情的影響。壓力不是我們這一代才發明的。早在一八八○年代,美國醫師畢爾德(George Beard)就已經有著作論述當代生活的壓力。他形容壓力足以讓人「神經耗竭」。

美好的過去並非真的那麼美好。事實上,每個時代的人,都得面對他們那個時代不知名,而且似乎無法治癒的疾病或天災人禍,譬如飢荒,譬如戰爭。

每個時代的人,也都有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憂慮。至於我們這一代,大家憂心的莫過於事業、物質,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等等。

力研究領域的先驅塞利博士寫道:「了解壓力絕非為了逃避壓力,逃避壓力就跟逃避食物、運動或者愛一樣不合理。」

塞利博士認為壓力是「人身體對於任何加諸其上的要求所產生的反應。」
以此為前提,那麼任何事情,從接聽電話到失去抵押品的贖回權,都可稱為壓力。此一無所不包的定義,讓壓力成了人生的同義詞。

這麼說來,只要是活在這世界上,就不可能完全逃避得了壓力。既然如此,對於不斷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各種要求,學習怎麼樣有智慧地因應,就屬絕對必要了。

我們的身體,就是設計來應付突發的危險以便作迅速反應的。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的突發狀況時,壓力在剎那間湧現,這也是我們的身體發揮最大潛能的時候。此時,我們的身體會迅速分泌腎上腺素到血液裡頭,對我們意識到的危險做最迅速的反應。就像我們在千鈞一髮之際,從車輪下救出一名兒童或小動物,那種神經的突然繃緊,會讓我們的精神維持在一種很高亢的狀態。我們突然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同時也把我們的體能和精神狀態推到了最高峰。事實就是這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