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1, 2005

可敬的下一代

可敬的下一代

文/曾志朗(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專長為認知心理學)

我看到美國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父母為45歲以上的家庭,23%是依賴子女來安裝與維修電腦,更有37%是由其子女教導父母使用網際網路。報導中也指出,家庭的和諧度因為子女提供科技技術指導而明顯增加。科技影響家庭文化的變遷,應該是非常令人稱幸的好事。

此外,我們也看到很多學校正在研究讓學生提供技術支援的可能性,並規劃由學生來帶動全校資訊自動化的具體方案,例如讓學生創立校園網站、設計內容,並協助校內的教職員工使用校內外網路。

最有趣的是老師的備課及各種投影片的設計、多媒體動畫的製作(包括使用PowerPoint),也都有學生主動的參與。新興一代對於新的電腦科技的理解、掌握與創造,讓老師們在讚嘆之餘,也不得不拜他們為師。

然而,他們的電腦知識,以及快速熟悉因應科技進展而生的新玩意兒,並不是在學校的教育裡得來,而是在同儕之間學到的。同儕之間的壓力讓他們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功力」,就這點來說,他們已經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了。如果我們能善用現代學生的電腦科技能力,讓他們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為協助備課的指導角色,整個教學歷程將會掀起劃時代的變化,顛覆多年來我教你聽的傳統模式。

另一方面,在認知能力上,現代小孩也確實擁有與我們這一代很不一樣的特質。他們傾向圖畫、操弄空間以及對三維環境的知覺,和我們以文字思考作為知識表徵的模式大不相同。

紐西蘭心理學家弗林(James R. Flynn)從30年來智力測驗的研究中發現,現代的小孩在空間能力的智慧上,遠比上一代強得多。以瑞文氏圖形智慧測驗(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Test)為例,近年來學生所使用的測驗題,比以往難多了;就連答案的選擇也由四選一,變成八選一(選擇變多,相對也越難)。

弗林比較30年來學生的成績,發現學生的平均分數逐年上升。究竟學生空間能力的提昇是真還是假?美國國家科學院為此特別委託康乃爾大學認知心理學家耐瑟(Ulric Neisser)成立一個委員會,深入研究此一現象,得到的結論證實「弗林效應」(Flynn effect)是事實而非假象。

問題是,如何解釋「智慧」可以被提昇的現象?是因為現代小孩的營養比較好?還是現代的父母教育程度提高,帶來更適宜的教養方式?或是孩子們在千考萬試之下,已學會掌握更有效的考試技巧?研究的結果發現以上皆是。

然而,再仔細針對每一項因素做大型的統計演算,結果顯示這每一項因素都和空間智慧測驗的成績,有統計上顯著的相關,但它們實質的貢獻並沒有太多。真正原因還是在於空間圖像的思維方式,已經變成這30年來小孩成長的文化。再者,電腦科技環境的發展也正好符合他們以空間思考的習性,觸動了他們的學習,使他們在空間能力上有所增長。

圖像文化已深入小孩的心智,使他們在看問題及找解答時,都傾向尋找空間對應關係的策略。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幾位國中生到台北榮民總醫院的地下室,參觀我們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實驗室。我們在地下轉來轉去有如走迷宮,出了地面,走到門口,我回頭問這些孩子:「知不知道那部機器在我們腳下的哪一個方位?」

他們左看右看,然後指向門外的噴水池說:「在那底下!」我知道他們「猜」對了,因為只有那個地方才沒有車子經過,不會造成震動而影響腦磁波的準確性。我知道,因為我是靠「知識」得到解答;而他們沒有這項知識,答案只能來自他們準確的空間認知。這正好說明,我們是用兩種途徑(語文知識與空間能力)找到了共同的答案。

現代的小孩確實不一樣了,真不可等閒視之!尊重他們的空間圖像能力,善用他們的電腦與網路知識,家庭與學校都將會有所不同。

其實,我要說的是,作為一個科學人,我們必須要關心當前社會文化的發展;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由於電腦科技的爆發性進展,一個新的文化現象,已經在我們眼前成形。

【本文轉載自2002年7月號科學人雜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