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1, 2005

拒絕天真,不必爛漫

拒絕天真,不必爛漫

文/吳若權

過度天真,即使不造成災難,也會使人很為難。

異想天開,可以是創意的泉源,但若不以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很可能是一場大災難。

德國有一位名叫卡爾的中年藝術家,還不到天命之年就交代遺囑,希望將來往生之後能夠將自己的遺體貢獻給食人魚。並基於教育意義的考量,還要邀請一群生物系的同學,圍觀他的屍體被食人魚吞噬的過程。

他之所以突發奇想,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聽說一位荷蘭人的遺願是將屍體餵食蝸牛,於是東施效顰。

藝術家有千奇百怪的想法不打緊,一旦真的想付諸行動,可就麻煩大了。他把難題交給科隆動物園的園長根特,請他幫忙完成這個心願。

根特毫不猶豫地回絕他:「食人魚只喜歡活體,不吃死屍。如果真是為了教育意義,活著的時候被食人魚吃掉,豈不更精采。」話雖說得有點毒,毫不給情面,倒是不拖泥帶水,很有「一翻兩瞪眼」的絕對,懶得跟他囉唆。

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思考的人,常提出一些奇怪的念頭,乍看之下好像有點天真浪漫,若要認真執行,尤其是要請人代勞時,即使不造成災難,也會使人很為難。

《 松鼠寫給螞蟻的信》繪本裡,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大象熱情地邀請蝸牛跳舞,但地點選在蝸牛的殼上,牠很當一回事地寄出邀請函。大象並且再三保證:「在你的小房子上,我會很輕輕巧巧地跳。」

大象和蝸牛,其實是好朋友。大象純粹只是為了好玩,無意要帶給蝸牛難堪。

幸好,聰明的蝸牛回信說:「我很樂意陪你在我的殼上跳舞,但我最近真的很忙。」

下次碰到過度天真的請求,不妨參考上述這兩個例子,回絕對方的理由,可以讓自己不覺得勉強。

最難得的簡單法則:
發揮想像力及創造力時,
必須先想想別人的感受及需求,才不會弄巧成拙。

開放自己

開放自己,內心自在愉悅的力量

人間情感

慈悲,內心平靜與滿足的泉源讓我們來審視自己生命盡頭的那一刻──死亡。一個人在面臨生命結束之際,雖然這個垂死之人已沒有辦法再得到朋友所給予的任何幫助,但,此時若有親友們圍繞身邊,他的心靈會較為平靜。所以,我們終其一生,從受胎初始到死亡終點,人類之間的情感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平靜的心靈

充滿情感的性格,不但能讓心靈更加穩定和平靜,還能對我們身體產生正面影響。另一方面,憎恨、嫉妒與恐懼會擾亂我們心靈的寧靜,使我們激動易怒,並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即使是我們的身體,也都需要平靜的心靈,它不適合焦躁不安的心境。我們的天性就是趨向平靜的心靈。

增進人性的基本善念

雖然有些人對我的看法可能不盡同意,我依然認為,我們本性中的侵略性只是生命的一部分;真正主宰生命的力量,是人類的情感。所以,增進那屬於人性的基本善念(basic goodness),是可以辦到的事情。

聰明的自私

我們可以透過理智思辨的力量來分析慈悲的重要性。假若我幫助他人,並且對其表達關懷之情,那我自己也可得到益處。但是,若我傷害他人,自己到最後必然會遭遇問題。

我經常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如果我們希望真正地自私,就應該做到聰明的自私,而非愚蠢的自私。我們的智慧會幫助我們在這方面調整至合宜的態度。如果運用得宜,就能獲得慈悲的生活方式,達成自利(self-interest)目標的智慧。

愛自己

很重要由此脈絡來看,我不認為自私是錯誤的。愛自己是很重要的。若我們不愛自己,又如何能夠愛他人?有些人在談到慈悲時,似乎認為它代表著全然罔顧自己的利益 ──即犧牲個人的利益。這並非慈悲。事實上,真正的愛,應該優先對待自己。



自我(self)有兩層不同的意義。其一是毫不猶豫地傷害他人,這樣做是負面的並且招致麻煩。另一種自我乃是基於決心、意志力和自信而產生,這個層面的「我」(I)的感受非常必要。若缺乏這種自我感,我們如何能培養自己在完成人生任務時所需的信心?同樣的道理,欲望(desire)也有兩種類型。然而,憎恨絕對是破壞生命和諧的負面力量。

審視你的憤怒

我們該如何減低憎恨的心?

憎恨通常由憤怒所引發。憤怒是由一種回應式情緒(reactive emotion)所引起,然後逐漸發展成憎恨的情感。

這兒我們要採取的技巧性方法是,必須了解到憤怒是負面的。人們經常認為,憤怒是我們的一部分,而且最好讓它表達出來;但我認為這是誤導的看法。或許你對過往發生的事情懷有悲傷或憎恨的情緒,而藉由表達憤怒,你或許可以把這些情緒加以處理。這是非常可能的情況。但不管如何,一般來說,較好的方法,應是審視你自己的憤怒,然後看著它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淡化。

依我個人的經驗,當你採取的立場是,憤怒是負面情緒,我們最好不要去感受,那麼往往會產生最佳的效果。而這樣的立場本身,也會呈現不同的結果。

──(摘自《愛心》

Wednesday, March 30, 2005

悲劇的背後

悲劇的背後傳說,悲劇的背後有著最美的一面,可以滌化情感、淨化心靈…

有一回我為了一部戲,去花蓮做採訪,在訪談的過程中,無意間聽到了這麼一則 讓我不小心紅了好幾次眼睛的故事。經過了兩年的時間,我依然不能忘懷當時聽完之後的感覺,因此,決 定將它寫出來。我想,這樣的故事或許也能讓您有些戚戚然吧?衷心希望是的…

故事的起點要從台南一處酒店說起…

印象裡,酒店是充滿著杯光斛影、鶯聲燕舞、紙醉金迷…幾乎可以想像的墮落名辭,都在酒店發生。 不過,雖然它是屬於沉淪的,但它卻也是可愛的台灣商場文化之一。不少商人在這裡 談成了大筆大筆的買賣,也有少的暗盤、勾結等等事蹟在此完成。而我們這則故事的主角,也常流漣於 斯。他總希望多喝一杯,生意就多進一筆,這也是多數經商的生意人所企盼的。

但是,在他舉杯和一堆商人「同歸於盡」的同時,他的家庭也被酒精給沖淡了。 也就是說,有的時候他家裡出了什麼事?他不會知道,也不會去關心。還好,他有一個很傳統很傳統的妻子, 幫他把家裡打理得很好,讓他無後顧之憂的在商場上打拼,賺更多更多的錢!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十 幾二十年,一直到他的兒子女兒十七八歲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變化。

他一直很自豪他有一對兒女,可惜卻沒注意到兒女已進入青春期。那時,處於叛 逆期的兒子,因為對家的失望和怨懟,開始學會了放逐,學會了抽煙、飆車、打架…等等。他開始注意到 兒子的改變是在收到學校的成績單,一片滿江紅,讓他幾乎氣炸了胸膛!於是,他對兒子嘶吼、怒罵…

「我每天拼死拼活,在外面掙錢,結果你拿著我的血汗錢,到處玩,到處惹事生非 ! 我還要你這個兒子做什麼?!」

激烈的衝突和無數的爭吵炸亂了整個家,也毀去了原本保持在某種平衡狀態的父子關係。 漸漸的,他和他的兒子形同陌路,不再交談。兒子在高中畢業那年,因為聯考落榜又和他鬧革命, 最後,兒子提出搬離家門獨立生活,他不得已同意了!他和妻子商量,最後決定委託住在花蓮的妹妹代 為管教兒子。於是,他的兒子就像紙鳶一樣,隨著風越飛越高、越離越遠…遠到花蓮去了。

在兒子要去花蓮之前,他曾對兒子立規定:不管怎麼樣,書還是要唸,就算是念 夜校也沒關係。他的兒子急於想離開這個家,因此也答應了他的要求。當他的兒子去到了花蓮,果真履行 了他的要求,找了一所三流的專科學校夜間部就讀。只是,沒了雙親的管束,兒子變得更野了…

某天,他的兒子不知怎麼的,也許是因為趕路,因而又飆起車來。結果,人算不 如天算,他的兒子以為自己閃得過大卡車,卻沒想到閃不過另一輛車。就這樣,他的兒子高速撞上一輛正 穿越十字路口的汽車,而且是在沒戴安全帽的情況下!當他的兒子被送到醫院時,瞳孔已呈現放大的狀 態,呼吸和心跳也開始不規律。醫生見情況危急,決定先開刀保住一條年輕的生命再說。他和妻子接到消 息,連夜趕到花蓮慈濟醫院,著急的找醫生問狀況時,醫生說…

「你的兒子已經送到加護病房去了,暫時是保住了生命,不過…很可能會腦死。」

「腦死」,這兩個字就像一道筆直的落雷一樣,直直地擊中他的心底!他無法接受這樣的噩耗, 更不能相信一個前月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從今以後只能像株植物一樣,僵硬而無感地活著, 而且,是缺了一塊頭蓋骨的活著(註一)。那夜,他在落腳的旅館裡,一口一口地舔舐湧血的傷口, 一點 一點地縫合碎裂的心…直到天明。

第二天,他向他的妻說: 「對不起,兒子會變這樣,是我害的……我想在花蓮租間房子,全心照顧兒子,彌補我對他的過錯,妳說好不好?」

他的妻答應了。於是他放下了二十幾年來辛苦打拼出來的生意和商場上的地位, 帶著妻和女兒,在花蓮租了一間小小的房子,並將已成了植物人的兒子接回就近照顧。 為了生活,為了養家,也為了兒子的醫療費用,他找了份工地臨時工的工作。已經步入中年且二三十年沒 做過苦力的他,笨拙而吃力的隨其他工人穿梭工地,掙取微薄的工資。

扛著沉重的磚塊,每一個艱辛而蹣跚的步伐踏出,他都告訴自己:「兒子一定會 醒過來、兒子一定會醒過來!」這樣的信念,讓他有勇氣咬緊牙根踏過每一滴腳下的汗水、忍過一次又一 次肩上滲血的痛楚…

在那段時間裡,讓他最快樂的,就是當他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到家聽見女兒對他說: 「爸爸,哥哥今天眼睛眨了一下哦!」 眨眼,一個多麼簡單的動作!一個對他人而言是尋常而普通的小動作,對他卻像 是上天給的極大恩賜。

也許是他的執著感動了天,或者,是妻和女兒在醫生的教導下,每天不斷的為兒 子做復健、刺激感覺神經,起了作用,他的兒子真的--醒了!他深怕這個奇蹟的降臨只是一場夢,所以長 跪在地上,不斷的感謝上天,不斷的磕頭。他感謝老天爺,感謝老天爺放過他的兒子,也祈求上天發慈 悲,別讓兒子再睡去。那夜,他興奮得無法入睡,就好像是怕睡醒後,夢也跟著醒了一樣。整整一個夜晚, 他的臉上盡是滿滿的笑和淚,心裡全是滿滿的感恩和祈禱…

兒子醒了,他和妻趕緊聯繫主治醫師,希望醫師能將兒子的頭骨裝回去,避免兒 子因不小心的碰撞,而再度傷害到大腦。但是,經過主治醫師的評估,擔心頭骨裝回去會造成腦壓升高, 危及患者生命,於是建議不要做這項手術。最後,在他和妻苦苦哀求之下,醫師說: 「這樣好了,如果你兒子能夠自己走來見我,親自跟我說他想動手術,我就幫他動手術。」

有了醫師的承諾,他和妻燃起了希望。雖然,兒子醒來後的智商,和一個兩歲大 的孩子無異,而且必須靠輪椅行動,大小便也不能自己控制,但對他和妻來說,那已是無限滿足的了。

他對妻子說: 「我真的很謝謝老天爺,謝謝祂給我再一次當爸爸的機會。過去,我沒陪兒子一起成長, 從現在開始,我要陪他一起長大,做一個時時刻刻陪在他身邊的爸爸…」

從那之後,他更加賣力的工作,甚至是別人不願做的工作、不願加的班,他都願意。因為他想要重新學 習當一個「爸爸」,他要給兒子最好最完整的復健療程!

告訴我這個故事的志工形容說:「就算你告訴他,我給你一百塊,但是要先打你 一巴掌!他都願意賺這個錢。」

為了節省開銷,給兒子做復健。每天中午,他就只吃一個白饅頭、一杯白開水。 而他的兒子,也在妻和女兒細心的照顧下,一天比一天進步。終於,兒子從牙牙學語中,學會了說「爸 爸」兩個字。當他聽見兒子含糊地說「爸爸」的那一霎那,那種歡喜,比給他幾千萬的頭彩還要來得快樂; 快樂到只要一想到都會笑的快樂、連做夢夢到也都會笑的快樂。

那陣子,他工作的時候,常會開心地跟人 說: 「我兒子會叫我爸爸了,他學會叫我爸爸了…」

可惜,就在他覺得他的好運來了的同時,沒想到他這一世最大的劫數也跟著來了!

某天,他工作到一半,忽然昏倒了。送到醫院之後,醫師檢查結果竟是—肝癌! 而且,已經到了末期!醫師建議他趕緊住院接受治療,但他拒絕了。他說他還有很多事還沒做,還有未挑 完的擔子,他不能住院。他離開了醫院回到租屋,不敢將自己的病情告訴家人,一如往常地,陪著孩子 笑、陪著孩子做復健…然而,他的病終究是會被家人知道的。當他第二次在工地昏倒的時候,他的妻知道了 他的病,知道了他只剩三個月不到的生命…

他依然堅持不住院,即使妻要求他、醫師強烈建議他!每天,他忍著癌末帶來的 痛苦和腹部日漸隆起的積水,拼命地工作著。在他心裡,想的只是多賺一分錢留給家裡。他還沒看見兒子 能夠自己站起來之前,他不願倒下,不願就此放手。這時候的他,只剩這樣一個對「家」和「兒子」的信 念在支撐著他,支撐著已經瀕臨不堪使用的軀殼,繼續向前走。

癌末的疼痛是澈入心扉的,是非一般人能忍的!因此,才會有疼痛控制的安寧療護。然而,那樣的療護 需要的是時間和金錢,而他最缺的,正是時間和金錢!因此,他只能一再的忍,忍到幾乎咬斷牙根的忍著! 但是,再堅強的人總會有脆弱的時候,他也不例外。好幾次,他真的忍到了極限,而妻也不斷的哀求他去醫院 打一針止痛劑止痛,他才默許地點點頭。但他總在臨出門之際,都會這樣問妻:「家裡還有沒有錢?」

如果妻回答有,他就願意走這趟醫院。如果妻有所猶豫,他便會調頭回屋,寧可 真的咬斷牙根也不願去!

他和死神之間的搏鬥,在歷經了幾個月之後(超出醫師的預估),終於,他得以 親眼見到他的兒子推進手術室。他等到了他的企盼,精神也因此鬆懈而第三度倒下。這一次,他再也沒有 氣力告訴醫生他不想住院,他想回家…此刻他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之前他一直不想去的地方,「加護病房」。

這時,他的生命已走到了盡頭,死神也已走到他的腳跟前,向他招手。但是他仍有心願未了,他仍 放心不下他的家人,所以他試圖拼搏,跨在生死的界線上,和死神拔河!

接連著兩天,插在他身上的生命徵候儀時強時弱,心跳和呼吸也時虛時實,但他就是頑強地不肯停止、不肯妥協。

到了第三天,他和死神之間的比賽,輸贏已經十分明顯,任誰都看得出來, 只要死神輕輕加點力,這場生死競賽就會 宣告結束。這時,醫院的志工帶著他那甫能下床行走的兒子,來加護病房看他。

當他聽見兒子輕聲地在他耳邊說:「爸爸」的時候,生命徵候儀上原本近乎是一直線的心跳曲線,忽然顫抖掙扎起來, 就好像是他已經全然無力的軀體,亟想掙扎坐起一樣!但是,此刻的他再怎麼樣努力都是白費,那條綠色的心跳監視線, 才抖了幾下,就又回到方才那樣,近乎一直線的輕顫……!志工看著監視器近乎平直的線,知道他的心還是放不下。

志工不忍見到他不能安心的走,因此一直的給予安撫,告訴他: 「你放心,家裡的事我們會幫你的。你放心。」

綠色的線仍在輕顫!他仍在拼…

志工輕喚他的兒子,希望他的兒子給父親最後的安慰。於是他的兒子輕附到他的 耳邊,用著一種童稚而真摯的聲音,緩緩地說:

「爸爸,下輩子,我還是要當你的兒子。」

綠色的線忽然暴起,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一手握住兒子的手,一手握住志工的手,高高舉起…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放心,你的兒子交給我們,我們會照顧他的,你放心、放心、放心…」志工不斷地安撫著他的心。

終於,他的手垂了下來…鬆開…綠色的線停止顫抖…心跳指數回歸於零……他,終於走了,記著兒子最後的約定,走了。

-------------------------------------------------------

註一:腦部嚴重受創而至腦死的病人,為了避免其腦壓升高,醫 師通常會將患者的頭骨鋸掉一塊,並將之放置在患者身體 裡,若將來患者清醒,醫師評估過後,再行放回。

後記:這則故事最後還有一小段,是關於他捐出大體、告別式上他的妻對他的懷念等等…在此不多詳述。 故事說完了,情卻未了。在未了的情裡,我想說:每一位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

因此,我們做子女的又何必去苛責自己的父母呢?畢竟,他們也在學習啊。另外,不要再說「以後再說」、「等一下」的話了, 愛要及時,親情無價,在還沒太遲之前,對您的父母說聲「我愛你」。好嗎?

當你年輕時

當你年輕時,心中總是充滿各種「喜歡」的事,
漸漸你發覺手上塞滿的都是「應該」的事,
於是你強迫自己去「喜歡」「該做的事」,
而這時別人卻說你成熟了。
~劉兆玄

你並不快樂,因為,你所沒有的,你不停的追求;你已經擁有的,你卻遺忘了。

信心是一種心境,有信心的人不在轉瞬間消沈沮喪。試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事時,是否也常否定了自己的能力,以致於錯失了許多嘗試突破自己的機會呢?打敗你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你的心。被自己給打敗,再多的後援都徒勞無功。

凡事做給別人看,自己容易得內傷。為別人而活,是一件多麼愚昧可悲的事;而為自己而活,是多麼充實、自在和快樂。

如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那麼看問題的視野就變得十分狹窄。當衝突來臨的時候,要體諒對方,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兩個人才能找到一個和諧的切入點。

不要為明天憂愁,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全世界的星星都是一樣的美, 祗看你肯不肯抬頭看。

不平衡中的平衡

常有人大大的不平衡於:我的努力與付出並不比別人少為什麼我得到的收穫一點都不成比例?為什麼心不能平?就是這一顆心啊!常在方寸之間起起伏、紛紛攘攘沒有止息的一天,沒有滿足的一時。

生而能有感覺,實在是非常美妙的事,生、老、病、死、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愛、恨、情、仇、貧、瞋、痴、怨、喜、怒、哀、樂......,種種感受都是一種成長的代價,成長的軌跡。所以,何必一定過的幸福美滿才叫做過呢?既然日子非過不可,沒有理由把它過得黯然無光,白白走世上一遭。

心想歡時,何妨開懷;心想淚時,何妨痛哭!心想悲時,又何妨啥也不去想,不為什麼,只因為妳就是自己的主人,別人無法代替妳的任何感受,妳也永遠無法擺脫心中會升起的種種感覺。

如何處理所有感覺呢?是不是讓它漠然而過?還是都不去管自己存在時的我思我想?或者讓自己在功利與現實中慢慢妥協,最後終於忘了原來也曾有一顆善良的心,而年來成長,是別人左右了我的心,是自己失去了本真,變得不是原來的自己,你喜歡這樣嗎?喜歡被不知名的線操縱著情緒,像一個偶戲?上演著不是自己要的劇本,扮著不是自己要的角色。

做自己「心」的主人,你只有學會:感恩所擁有的一切,盡力付出自己,奉獻大愛,才能在不平衡中得到心中真正的平衡。

Tuesday, March 29, 2005

價值八百萬--柯林頓的演講(中英對照)

「擁抱人類共通價值:共創二十一世紀的安定與繁榮」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台演講稿 2005年2月27日

非常感謝!非常感謝主持人對我的介紹,以及現場各位熱情的歡迎。主席,各位貴賓,各位先生女士,我非常高興可以再度回到此地。在1979年到 1988年間,當我還是個年輕的州長時,我曾四度拜訪台灣。此後我一直關注這個寶島的變化,關注你們驚人的經濟成長及政治發展,也對你們民主的發展深感欣賞及敬佩。

台灣民主基金會的成立是為了推展民主,不僅限於台灣內部,也廣及世界各地。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在總統任期的最後幾年中極力推動的志業。如果可以,今晚我希望將台灣民主的發展,放到整個21世紀世界局勢的脈絡中來分析,並且提出一些建議,讓貴基金會能夠超越國界,達成推展民主的使命。

眾所皆知,我們在90年代目睹了經濟全球化的驚人成長。我們越來越仰賴國際貿易及投資,在資訊科技產業上也有驚人的發展。人類開始在科學與技術上進行前所未有的合作。由於驚人且前所未有的國際科學合作的成果,在我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年中,我得以宣布人類基因定序的成功。此外,人類也經由國際合作,在天空中設置了一個太空站。

我還可以舉出許多其他例子,來說明人類的成就。但有兩件發生在90年代的大事,通常受到媒體的忽略,卻對民主發展特別地重要。第一,在九O年代期間,半數的全球人口,得以經由自由選舉,產生他們的政府,這是我們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現象。第二,經由現在所通稱的 NGO(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世界各地公民社會急遽地擴張。不論是在富裕國家或貧困國家,社團組織提供了人們一個機會,使他們做為自由的人,能夠集結人民力量,來改善他們所關切的特定人們的生活。

我相信,二十一世紀可以以一個字眼來做最好的概括;但這個字不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因為「全球化」對大多數人而言僅止於經濟之涵義。我相信更好的字眼是「互賴」(interdependence)。因為「互賴」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甚至也可以同時具有正面和負面的雙重意涵。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不能脫離彼此而生活。在2001 年9月11日,美國遭受到一個震撼性的負面「互賴」,當「基地」(Al Qaeda)恐怖份子利用全球互賴所提供的國界開放,和旅遊、移民、取得資訊及高科技等的便利,殺害了三千名來自七十個國家的美國居民,其中兩百名喪生者也是回教徒。

然而,在911的餘波中,我也看見了正面的全球互賴。我與我太太希拉蕊柯林頓,現任的紐約州參議員,一齊拜訪曼哈頓地區的一所小學。那裡的孩子們因為這次恐怖攻擊,而被迫離開他們原有的教室。這所學校總計有600名孩童,來自80個不同種族在此就學,他們之中許多人有親人罹難。當我在人群行列中,試圖去安慰那些失去親人的人時,我見到一名足足高了我一個頭的高大男人,他的眼裡含著淚光。當我詢問他是否也失去了他的親人時,他回答說沒有,他只是來到這裡表達他的哀慟。而我永遠不會忘記他所說的話-- 他說,「我是個埃及人,是個回教徒,也是個美國人。我害怕我的美國同胞們會因為其他人所做的事情而不再相信我。我比你們更加地憎恨恐怖份子。」

他是一個正面國際互賴的例子。在我的總統任內,我們目睹了中東七年的和平進展,然而之後的四年,取代的則是分崩離析的衝突景象。四年的衝突中,被恐怖份子所殺害的以色列人之數目,超過了我八年總統任期內的四倍之多。但在衝突激烈的幾年內,以色列及巴勒斯坦人的互賴並沒有比和平時為低。只不過二者從正面的互賴,轉變成負面的互賴。如您所想像,儘管我已經不再身為總統,我依然密切關注著中國與台灣及其雙邊關係的發展。數週前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有一篇令人驚異的文章,指出了兩岸間經濟往來爆炸性的增加,也提到目前在中國大陸有超過千萬的中國人民,在台灣人所經營的公司上班。我也注意到最近兩岸間有直航客機的往來。因此我觀察到,在政治差異的面向上,台海兩岸有持續性的負面緊張,而在經濟與個人面向上,則有正面的接觸。

這一切告訴了我們什麼?答案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無法脫離其他人而生存。中國與台灣、以色列人及巴勒斯坦人、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及新教徒、科索沃及波士尼亞的不同族群、斯里蘭卡的塔米爾族及佛教徒、泰國的伊斯蘭教徒和印尼亞齊省的分離份子,他們與兩國的主要政府的關係。所有我們所目睹的這些在國際間發生的事情,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都在在提醒我們:我們無法離開他人而存在。因此我相信,21世紀的重大挑戰在於,從一個互賴但不穩定的世界,進展到一個我們能共同分享的更緊密結合的全球社群。我們分享責任、利益,也共享基本價值觀。每個人都是重要的,也都擁有機會。每個人在社會中都須扮演一個負責任的角色。競爭是好的,但經由合作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之間的差異是重要的,那會使我們的生活更有趣;然而差異絕對不比人類價值的共同性更為重要。

我們該如何從一個互賴的世界(interdependent world),進展到一個更為整合的世界(integrated world)?我提出五項建議。首先,我們必須抵抗那些與整合社會為敵的人,我們必須減少恐怖主義、戰爭、以及大規模毀滅武器(WMD)的威脅。第二,我們應該藉由將全球化的利益帶給地球上另一半尚未因全球化而受益的人們,在世界上建立更多的夥伴而非更多的敵人。

當我今晚在台北街道上,驅車前往演講會場的途中,我回想著超過25年前我初次來訪的那些經驗,想著這個城市是如何地改變,想著台灣為數不多的人口,卻創造了高達三千億的外匯存底,以及足以支撐世界經濟的公司,以及充滿活力的政治、教育、及經濟體制。這幾乎讓人難以聯想,此時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民,每天的生活支出不到兩塊美金;有上億人民今晚入睡時是餓著肚子的;地球上有四分之一的人民沒有乾淨的水源,四分之一的人民在今年將死於各種天然及人為的災害,他們會死於愛滋病、肺結核、瘧疾,以及痢疾所引起的感染。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兒童,而他們終其一生從未喝過一杯乾淨的水。數以千萬的孩童每年死於完全可以避免的兒童疾病。更有一億三千萬的孩子從未上過學。

我們必須將他們帶到這個體系內,這個對你們、對整個亞洲、對美國有如此助益的體系。有許多是我們可以做的。我們知道將全世界的孩童送進學校並不會花費太多錢,而那也可以使他們在未來不需要從事他們的父母輩所曾經從事的苦力工作。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在對抗全球暖化的同時加速許多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發展出一套奠基於太陽能、風力、能源保存技術,及其他我們目前已知能源選擇的全新能源經濟。有高達一兆的乾淨能源及能源保存技術的市場等待開發,這將可以使那些極度貧窮的國家,在經濟上的發展更為快速。

第三件我們該做的事情,是在各個層級建立分享及合作的機構。全球性的國際機構,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可以透過如歐洲聯盟(EU)、亞太經濟合作會(APEC)、東南亞國協(ASEAN)或其他正在全球形成的區域性組織,將其力量用來支持區域的合作;也可經由幫助新興民主國家不只進行誠實的選舉,且要有誠實且具有治理能力的政府,來支持國家間的合作。以下是我認為台灣民主基金會可以有重大貢獻的地方。

至今我已花了許多時間關注前蘇維埃聯邦的共和國,我將至其中兩個國家推展我的第八個計畫。還有加勒比海國家,他們在地理上就在美國的後門,但相對上仍非常貧窮,也有嚴重的愛滋病問題。我常前往拉丁美洲,那裡的每人國民所得驚人地低。我也關注非洲,那裡大部分的國家有嚴重的愛滋病問題,且他們每天的平均收入不到一塊美金。

在這些我前往的國家裡,總是會有一個贏得了公平選舉的民選總統。但常常發生的情況是,這些贏得公平選舉的總統,可以坐在辦公室裡發號施令,卻沒有任何事情會真的實現。經常會有剛剛通過改選的國會,通過了新的法律但卻沒有任何事情實現。因為他們缺乏有組織的機構來貫徹這些法律及總統與首相的命令。他們的行政體系沒有制度性的能力,來把那些表現在選舉中的人類自由的益處,轉化到那些投下選票的人民身上。這是其中一個在21世紀被嚴重忽略的問題,因此我決定在我未來的人生中,花大量的時間來努力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從未成為頭條新聞,它也不如解決如何通過透明立法、財產權法案,或為某個部門建立行政組織來得有趣,但除非你擁有一個能運作的政府,否則人民會對民主失去信心。

我隸屬一個由國家前首領及現任首領所共同組成的「馬德里社」(Club of Madrid),幾年前,我們舉辦一個會議時,當時並不確定有多少人會參加,基本上,這個會議是有關建立民主政府的效率。這並不是一個煽動性的題目,也不是一個爭議性的題目,我們被一大群新興民主國家的政府領導人包圍,他們誠摯地向我們表示仍有人經歷過長期迫害,所以這些人渴望能有選舉,然而他們無法做到什麼,因為他們沒有這種機制來推展公共利益之議題。所以這是一件我認為貴基金會或許應該重視的事情,因為你們的組織所擁有的實踐力是令人稱道的。

最後,我想我們必須強化全球非政府組織運動的力量。主持人提到我現在從事海嘯災區的工作,一件有關我的工作之最有趣的事是我必須統籌所有由災區政府、國際組織、國家援助機構如美國國際發展援助總署(USAID),以及數以百計來自全球的非政府組織等機構,所正在進行的救援工作。當然,有這麼多的機構在從事救援,是一件好事。我們必須減低國際互賴所帶來的威脅,讓這個世界有更多夥伴、更少敵人,增加各機構彼此之間的合作。

第四件我們需要做的事是,尋找合作的具體方法。在剛剛對我的介紹中,主持人提到我曾經提醒大家,我希望看到一個能夠處理中國及台灣之間歧異的和平解決方案,一個台灣海峽兩岸人民都能夠同意的方案。每當一個新的工廠開張,一項新的投資開始,一個人得到新的工作,這些以往沒有工作,或自己不曾開業的人,他們的人生就迸發出一些新的希望。當人們有希望的時候,你就離和平解決方案越來越近,而離武力衝突越來越遠。

我在從事海嘯救災想做的事情之一,是讓人們持續以正面的態度從事其工作。在災情最嚴重的印尼蘇門達臘北部,已經埋葬了十萬名受害者,同時還有十四萬名的失蹤人口。這些地區曾經有過慘烈的分離主義運動。在此次亞奇省首府和所有這些漁村的慘重災情後,我去一個曾經有六千五百名居民的漁村,現在只剩下一千名生還者。經歷這次的災難後,人們將他們的政治歧見擱置一邊,開始著手重建家園。印尼總統設立了一個包括要求獨立的反對人士的委員會,一起決定重建的需要花費,一起決定重建事項的優先順序。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嚮往,有一些建設性的工作要做。我相信如果我們能這樣的合作程序,在重建工作所需要的未來三至五年裡持續運作,將來政府與分離主義人士可能會找出一個能夠解決過去政治歧見的方案。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印度沿海的斯里蘭卡島。斯里蘭卡的首府可倫坡,大致上是在島的西南部。海嘯的災難最主要開始於南部一個稱為迦爾的地方,我們許多人透過電視畫面,目睹一整列載滿人的火車被海浪掃進海裡又擲回陸地上,少數的生還者,爬出列車車廂的破口並抓住建築物屋頂才倖免於難。災害沿著斯里蘭卡東部的海岸直到北部區域。在斯里蘭卡的北邊,大約百分之二十的區域是由印度塔米爾族所控制,而塔米爾族與斯里蘭卡之間,曾有極為嚴重的對立。數以千計的人民在內戰中喪生。他們已有三年的停火,殺戮也漸漸地減少,但過去幾年間沒有真正嚴肅的對談展開。然而現在他們攜手合作重建這個區域,他們一同作出決定:關於如何使用援助的金額、援助品該如何處理、什麼該做以及做的順序如何?如果我們可以使他們在未來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都持續這樣合作下去,那麼該區域的重建必然可以完成,甚至他們可以找到對於長期對立的解決之道。

在中東地區,我們有對於和平的新希望。以色列選出了一個聯合政府、巴勒斯坦區域也展開了新的選舉;但比起十二年前我開始處理以巴問題時,現在巴勒斯坦的人口更多、更貧窮、問題更多,人口也更年輕化。這些年輕人需要一些事情可做,當他們處理政治議題時也需要處理跟以色列人的關係。布希總統已向國會提出三億五千萬的援助提案,但我認為大概十億元左右會是一個好的第一步,畢竟那並不是很大的一筆錢。我們可以重新建立巴勒斯坦的經濟,使之達到其領土被封鎖而無法進入以色列謀生之前的水準。

相對地,美國已經在伊拉克投入兩千億美元,因此只要花百分之一的經費,我們所推動的各項計畫就更有可能成功,因為人們就可以從事許多正面的事物,這些事物都是在座各位已經享有的,包括穩定的工作、創業機會、投資等。巴勒斯坦人失去得太多太多了,但是身居海外的巴勒斯坦人處境並非和留在祖國境內的一樣楚楚可憐,他們控制了智利的花卉貿易,而且是厄瓜多個人所得最高的族群,甚至在我還在白宮時,還有一位巴勒斯坦人擔任總統,而美國境內的巴勒斯坦人也相當多,他們要不是百萬富翁就是大學教授,只有留在巴勒斯坦境內的巴勒斯坦人才面臨到貧窮,如果這些巴勒斯坦人也都有機會接觸到以上這些正面的事物,他們的生活將會大有不同,誠如我之前提到的,我參與的海嘯賑災就是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最後一點。人類自從五千萬至一億年前於非洲大陸崛起以來,整個發展的歷史都在決定,到底應該為共通的人類價值而努力,抑或為歧見、差異而浴血奮戰。原始的人類剛離開山洞,形成各自的家族、進而彼此接觸時,到底會彼此爭鬥還是合作呢?一般來說,他們除非找到合作的基礎,要不然就是不斷地交戰。人類的歷史不斷展開層面更寬廣的合作,但是也製造出愈來愈危險的武器。在二十世紀,人類進行前所未見的合作,也擁有前所未見的屠殺工具。二十世紀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也使用了原子彈。在許多國家境內還發生種族屠殺。雖然人類在二十世紀比以前更了解合作所能帶來的利益,但也僅是僥倖的逃過滅種的命運。

現在,儘管面臨恐怖威脅、儘管面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整體而言,我們的世界比以前更美好。冷戰己經結束。沒有任何國家認為某個國家會以核武攻擊另一個國家,並發動足以造成毀滅世界的戰爭。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能運用智慧去打造一個整合社群的全球體系(a global system of integrated communities)。我們不假裝人和人之間沒有相異之處。如果我們假裝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所有的進步都將停滯,因為再也不需要辯論。民主政體之所以是生存力最強的政體,就是因為民主鼓勵辯論。身處政府體系中的我們不見得喜歡辯論。尤其如果我們辯輸了,就更不喜歡辯論。辯論時,我贏過也輸過。我喜歡贏的滋味遠勝過輸的感受。但我非常相信,辯論可以讓我們更接近真理,更接近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向前進步的較好方法。我們現在就擁有這樣的機會,所以我相信我們應該要把握這個機會。

但是,在我們相信民主的同時,也必須相信雖然我們的相異之處非常重要,我們共通的人性價值更為重要。然而,要人們達成這個認知,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現代印度之父甘地,在七十八歲時遭到謀殺。謀殺他的人不是爭取喀什米爾自印度獨立的回教徒,而是他的印度教徒。謀殺他的印度教徒認為甘地不是一個好的印度教徒,因為甘地希望締造一個融合了回教、錫克教、耆那教、猶太教、基督教及各個宗教的印度。我總統任內最黑暗的一天,就是我的摯友拉賓總理遭刺殺的那天。

這位前以色列總理終身為以色列奉獻,刺殺他的不是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而是一位年輕的猶太人,該名刺客認為拉賓既對不起以色列也對不起猶太教,因為拉賓希望巴勒斯坦可以重建祖國,在和平、安定、繁榮的環境下,養育下一代並和以色列合作。但這麼一來,以免列人就必須放棄約旦河西岸並在未來讓出部份土地。我另外一位好友,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幾天前於貝魯特的炸彈攻擊中喪生,讓人聯想起七十年代可怕的內戰。才不過一個禮拜前,我們暢談了一個半小時,提到了他的夢想,希望為黎巴嫩及中東帶來和平。殺害他的並不是以色列人,而是阿拉伯人。這群人要的是分裂、對抗、死亡及破壞。

當然,知易行難。不過,我相當確信一點,這一點在台灣身上可以獲得佐證:人民可以從事的正面事務愈多,起床時有愈多值得期待的事物,他們就愈不可能進行破壞,而且更有可能帶著自己的族群、國家,甚至全世界,創造更美好的明天。我在此重申,我非常高興再度拜訪台灣,在此恭賀台灣民主基金會的所有成就,也希望透過基金會的努力,各位也能夠協助其他國家追求自由及民主。這些國家雖然熱愛民主及自由,但卻沒有各位所享有的繁榮經濟以及完善的制度可以圓夢。台灣要幫助他們,因為我們必須要維護共通的人性價值,才能夠從目前僅止於「互賴」的全球體系,邁向一個真正的全球社群。


謝謝大家。

Embracing Our Common Humanity: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H.E. 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February 27, 2005, Taipei

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s for the introduction. Thank you for the warm welcome.
Mr. Chairman, dignitaries,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glad to be back here. When I was a young governor, I came to Taiwan for four times between 1979 and 1988. I watched all the changes on this island. I watched your remark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your political growth. And I have watched the development of your democracy with great appreciation and admiration.

This foundation was formed to support and promote democracy, not only in Taiwan, but also around the world. That is important work, work that I try to advance in the late years I served as president. If I might, tonight I would like to put the growth of democracy within Taiwan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21st century world and suggest some things that I think this Foundation could do beyond your borders to fulfil its mission.

In the 1990s, everyone knows we saw a remarkable growth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We became more dependen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re was an explos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began to cooperate in other ways, in unprecedented way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y last years of presidency, I was able to announce the sequencing of human genome, a project that succeeded because of amazing and unprecedente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We put a space station into the skie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 can give many other examples but there were two other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1990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democracy which were often not noted in the press. First of all, in the decade of the 1990s, for the first time in all our human history, more than half of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were governed by those who they had voted for in free elections. And secondly, there was an explosion of civil society across the globe throug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ow known everywhere as simply NGOs. Organizations which give people in rich countries poor countries alike a chance to pool their efforts as free people to change the lives of those within their concerns.

The 21st century, I believe, can be best summed up in a word, that is not globalization, because globalization has for most people been an economic meaning. I believe a better word is interdependence. For interdependence can be good or bad; or it can be good and bad. It simply means we can not escape each other. On September 11th 2001, the United States got a big shock of negative interdependence when the Al Qaeda terrorists killed three thousand people from 70 count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using the forces of global interdependence open borders, easy travel, easy immigration, easy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Two hundred of those who died were also Muslim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9-11, I saw the forces of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My wife, who is now a US senator of New York, and I visited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Manhattan where children have been forced out of their buildings by the damage of planes. There were 600 children there from over 80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one school. When I stood in line trying to console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ose who have been killed, I saw a man, a very large man about a head taller than me, with tears in his eyes, and I asked him if he has lost a family member. He said no. He had only come to offer his grief. I would never forget what he said. He said, "I'm an Egyptian and I'm a Muslim and I'm an American. And I'm afraid my fellow Americans will not trust me anymore because of what other people did. I hate them, more than you do."

He was an example of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In the Middle East, I have watched, when I was a president, as we had seven years of progress for peace. Then I watched four years of disintegration. In the four years of conflict, more than four times as many Israelis were killed by terrorists in the entire eight years I was president. But in the bad years, the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were no less interdependent than they were in the good years. It just shifted from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to negative interdependence. As you might imagine, even though I’m not president any more, I watched the events in China and in Taiwa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ery closely. There was an amazing article in the British magazine, the Economist, a couple of weeks ago pointing out the explosively increasing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two, saying that more than ten million people on mainland China now work for companies owned by Taiwanese people. I noted that there have been some direct air flights recently. So I see continuing negative tension over political differences and positive economic and personal contact.

What does all this tell us about the world we are living in? We can not escape each other. China and Taiwan, the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the Catholics and Protestants in Northern Ireland,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Bosnia, in Kosovo, the Tamils and the Buddhists in Sri Lanka, the Muslims, the Acheh separatists, and the main government in Thailand and in Indonesia. All these things we are seeing, positive or negative, going on in the world remind us we can not escape each other.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the great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is to move from an interdependent but unstable world to more integrated communities in which we share. We share responsibilities. We share benefits and we share basic values. Every person matters and there is a chance. Every person has a responsible role to fill in this society. Competition is good but we all do better when we work together. Our differences are important. They make life interesting and they matter but our common humanity matters more.

How can we move from an interdependent to an integrated world? I will suggest five things. First of all, we must fight the enemies of integrated communities. We must reduce terror and war and the threat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Second, we must build the world with more partners and fewer enemies by bringing the benefits of globalization to the fifty percent of human beings on the earth who have not received them.

I was driv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Taipei on the way to the speech tonight, thinking about the very first time that I came here more than twenty-five years ago; thinking about how the city had changed; thinking about how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have built almost three hundred billion dollars in cash reserves and companies that sustained the globe and a vibrant,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as well as economic system. And it was almost impossible to remember that tonight, half the world's people live on two dollars a day or less. A billion people live on less than a dollar a day. A billion people would go to bed hungry tonight. One in four people have no access to clean water. One in 4 people who die on earth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year from all causes natural and manmade will die of Aids, TB, malaria and infections related to diarrhea. Most of them are little children who never got a clean glass of water. Ten million children die every year of completely preventable childhood diseases. 130 million children on earth never go to school a single day.

We must bring them into the system that has been so good for you, for all of Asia,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lots of things we can do. We know it wouldn't cost much money to put all the children in the world in school and would have the benefit of taking them out of the jobs that their parents could then fill. We know we could 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ny poor nations if we also combat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warming and develop a whole new energy economy based on solar energy, wind energy,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and other energy options that are out there now. There is a one-trillion-dollar untapped market in clean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waiting to be born that would have the corollary benefits of making it easier for very poor countries to develop economically much more quickly.
The third thing we have to do is to build institutions of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at every level. The strength in the global ones like the United Nations, the World Bank,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s to support regional cooperation through things like the European Union or APEC or ASEAN or any number of other regional groups that are form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to support national cooperation by helping the new democracies, not simply to have honest elections but to have honest governments that are also capable governments, and here is what I think your foundation could make a big difference.

I spent a lot of time to date working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m going in the two countries with my eighth project or the Caribbean, which is relatively poor, which has a big Aids problem right on the America's backdoor. I go to Latin America a lot where the per capita income is very dramatically low, and I work in Africa where most of the countries with big Aids problems also have income of less than a dollar a day.

In the places where I go, there is always an elected president who won a fair election but very often these presidents who won fair elections can sit in their offices and issue orders and nothing happens. Very often newly elected parliaments like you, Mr. Speaker, they pass laws but nothing happens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he organized institutions that carry out the laws are the executive officers, orders of the President or the Prime Minister. They do not have the institutional capacity to translate the benefits of human freedom expressed in elections into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who are voted and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gnored proble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and so I have decided to spend quite a bit of the rest of my life,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do this work. It never grabs the headlines. It's not so interesting figuring out how to pass transparent legislation or a property right legislation or build the bureaucracy for this or that or the other department. But unless you have a government that functions, people lose faith in democracy.

I belong to a group of former heads of government and heads of state called the Club of Madrid. And a couple of years ago, we had a meeting and we weren't sure many people would come and basically it was about buil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emocratic government. It wasn’t an inflammatory topic. It wasn't a controversial topic. We were mobbed by leaders of governments of these new democracies who came to us honestly saying that there were people who have lived under repression for so long, so these people want an election and they couldn't get anything done for them because they had no institutional capacity to advance the public interest. So it's something that I think maybe you should look at because your powers of organization in delivery are legendary as you know.

Finally, I think we have to strengthen the strength of thi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movement around the world. You mentioned that I was working in Tsunami-affected area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s about my new job is that I have to coordinate all the work being done by the home governments,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national agencies that are helping like USAID and hundreds of NGOs, literally hundreds of them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is is a good thing. So we have to reduce the threats to interdependence, make the world with more partners and fewer enemies, increase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The fourth thing that we need to do is to look for concrete ways to cooperate. In your introduction to me, you mentioned that I had reminded every one that I wanted a peaceful resolu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greed to by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Every time a new factory opens, a new investment is made, a new person gets a job, some new hope is bound in the life of some person who didn't have a job or didn't own the business before. You move closer to a peaceful resolution and further from conflicts.

One of the things I'm trying to do with Tsunami relief is to keep people working in a positive way. In Indonesia and northern Sumatra, which had the greatest loss of lives, a staggering one hundred thousand people have been buried and about one hundred and forty thousand are still missing. They have had a violent separatist movement, but in the aftermath of all this human loss and the devastation of the capital of Acheh and the devastation of all these fishing villages, I went to a village where six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people lived and only a thousand surviv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is, people put their political differences aside to work on rebuilding the communities, and the president of Indonesia has set up a committee in which his adversaries, the people who wanted to separate from the country, are part of the committee. They are making decisions together about how much would be spent, together about what would be don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They have some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positive things to work on. I believe if we can keep this going for the three to five years that it will take to rebuild these areas, they may find a way to resolve their differences.

The same thing is true on the island of Sri Lanka, off the coast of India; if those of you who know it, Colombo is basically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Sri Lanka. The tsunami damage mostly star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at a place called Gal. Many of us saw on television a train, an entire train loaded with people, swept away in the water and thrown up on the land. The only survivors were people who crawled through the top of the opening of a train car and clung to the roof of a building. But the damage then goes on around the eastern coast of Sri Lanka up to the northern part, and the north of Sri Lanka, twenty percent or less is controlled by the Hindu Tamils and they have had differences there that were quite bitter.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in their civil strife. For three years they've had the ceasefire and the killing is on the way down. But no serious talk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Now they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rebuild the area, making decisions together. How would the money be spent? How would the aid be handled? What would be done and in what order? If we can keep that going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or so that it will take to rebuild the area perhaps they'll find a long-term solution to their differences.

In the Middle East, we have a new hope for peace. A coalition government have been elected in Israel, new elections have been held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but the Palestinians have grown larger and poorer, more numerous and younger in the last twelve years since I began working on this problem. They need something to do and something to do with Israelis while they work through political issues. President Bush has proposed to Congress to give them three hundred and fifty million dollars in aid. I think it's a good first step for approximately a billion dollars, which is not a lot of money. We can restore Palestinian economic growth to where it was before all the territories were closed and Palestinians couldn't go into Israel to make a living any more.

The fourth thing that we need to do is to look for concrete ways to cooperate. In your introduction to me, you mentioned that I had reminded every one that I wanted a peaceful resolu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greed to by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Every time a new factory opens, a new investment is made, a new person gets a job, some new hope is bound in the life of some person who didn't have a job or didn't own the business before. You move closer to a peaceful resolution and further from conflicts.

One of the things I'm trying to do with Tsunami relief is to keep people working in a positive way. In Indonesia and northern Sumatra, which had the greatest loss of lives, a staggering one hundred thousand people have been buried and about one hundred and forty thousand are still missing. They have had a violent separatist movement, but in the aftermath of all this human loss and the devastation of the capital of Acheh and the devastation of all these fishing villages, I went to a village where six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people lived and only a thousand surviv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is, people put their political differences aside to work on rebuilding the communities, and the president of Indonesia has set up a committee in which his adversaries, the people who wanted to separate from the country, are part of the committee. They are making decisions together about how much would be spent, together about what would be don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They have some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positive things to work on. I believe if we can keep this going for the three to five years that it will take to rebuild these areas, they may find a way to resolve their differences.

The same thing is true on the island of Sri Lanka, off the coast of India; if those of you who know it, Colombo is basically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Sri Lanka. The tsunami damage mostly star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at a place called Gal. Many of us saw on television a train, an entire train loaded with people, swept away in the water and thrown up on the land. The only survivors were people who crawled through the top of the opening of a train car and clung to the roof of a building. But the damage then goes on around the eastern coast of Sri Lanka up to the northern part, and the north of Sri Lanka, twenty percent or less is controlled by the Hindu Tamils and they have had differences there that were quite bitter.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in their civil strife. For three years they've had the ceasefire and the killing is on the way down. But no serious talk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Now they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rebuild the area, making decisions together. How would the money be spent? How would the aid be handled? What would be done and in what order? If we can keep that going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or so that it will take to rebuild the area perhaps they'll find a long-term solution to their differences.

In the Middle East, we have a new hope for peace. A coalition government have been elected in Israel, new elections have been held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but the Palestinians have grown larger and poorer, more numerous and younger in the last twelve years since I began working on this problem. They need something to do and something to do with Israelis while they work through political issues. President Bush has proposed to Congress to give them three hundred and fifty million dollars in aid. I think it's a good first step for approximately a billion dollars, which is not a lot of money. We can restore Palestinian economic growth to where it was before all the territories were closed and Palestinians couldn't go into Israel to make a living any more.

By contrast, the United States has spent two hundred billion dollars in Iraq. So for basically half or one percent of that, we can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chances that the peace initiatives would be successful by giving people something positive to do, something you take for granted now that people can have a job, start a business, make an investment. All those things that have been taken from the Palestinians, and yet there are no poor Palestinians anywhere in the world outside their homeland. They control the flower trade in Chile; they have the highest per capita income in the country of Ecuador, which had a Palestinian president in my time; and there are lots of Palestinians in America. They are all either millionaires or college professors; they are only poor in their homeland. It would make a big difference if they had something positive to do. As I said, that's what I'm going to be trying to do in working for Tsunami relief.

Let me make one last point. The entire history of humankind since people first rose up on the African Savannah, somewhere between one and one hundred and fifty million years ago can be seen in part as a struggle to define life in terms of our differences or our common humanity. When families first came out of caves and formed clans, and then came in contact with other clans, should they fight or cooperate? Usually, they fought until they found some bases to cooperate on, and this pattern repeated itself all through human history with wider and wider and wider circles of cooperation, but also with more, and more and more dangerous weapons until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we had unprecedented cooperation but unprecedented power to kill. We have had two world wars and atomic bomb was dropped, manslaughters in the largest countries of the world. We narrowly escaped our own extinc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ven though we knew then far better than in past centuries we had an interest in cooperating.
Now in spite of the threat of terror, in spite of the threat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on the whole the world is in a better place. The cold war is over. No country expects one country to drop a nuclear weapon on another and start a war that will lead to the extinction of the planet,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ll human history, we have the ability if we can master the wisdom to build a global system of integrated communities. We don't pretend we don't have differences. If we did that, all progress would stop because there will be no debate. The reason democracy has been the most enduring form of government is that it fosters debate. Those of us who are in it don't always like it especially when we lose. I have won and lost. I like winning a lot better than losing. But I'm quite sure that the debates move us closer to the truth, to a just resolution of a problem or to a good way of moving forward. Now we have that chance and I think that's what we ought to do.

But it requires those of us who believe in democracy also to believe that while our differences are important, our common humanity matters more and this is very, very hard to do. Gandhi, father of modern India, was murdered in his 78th year not by a muslim fighting for Kashmiri separation from India. He was murdered by a fellow Hindu who thought Gandhi was not a good Hindu because he wanted India for the Muslims, and the Sikhs, and the Jains, and the Jews and the Christians and everybody else. On perhaps the darkest personal day of my presidency, my friend Yitzhak Rabin, the prime minister of Israel, who had given his entire life defending his native land, was murdered not by a Palestinian terrorist but by a young Israeli Jew who thought he was neither a good Israeli nor a good Jew because he wanted the Palestinian to have the home land where they could raise their children in peace and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and cooperation with Israel, but it required them to give up the West Bank and share the land in the future. My friend,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Lebanon, Mr. Hariri, was murdered a few days ago in a horrible bombing in Beirut that brought back the dark memories of the civil war of the seventies. Only about a week to ten days ago, we spent an hour and a half together talking about his dreams for Lebanon and for a peaceful Middle East. He was not killed by an Israeli. He was killed certainly by some group of his fellow Arabs who preferred division and discord and death and destruction.

So it is easy to say but hard to do. One thing I'm sure of and the progress of Taiwan since I first came here so long ago proves it: the more people have positive things to do, the more they have something good to look forward to when they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less likely they are to fall in destructive patterns and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lead their communities, their nations, and the world to a better place. So I say again I'm glad to be here. I congratulate you on the work of your Foundation, and I hope through this Foundation you'll find a way to help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who love freedom and democracy, but don't have your prosperity or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to get it because we have to preserve humanity gains until we can move from interdependence to a truly global community.

Thank you very much!

音樂小故事

一位音樂系的學生走進練習室。鋼琴上,擺放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他翻動著,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盡。

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新的指導教授之後,他不知道,為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

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十隻手指頭奮戰、奮戰、奮戰琴音蓋住了練習室外、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的鋼琴大師。

授課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

樂譜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

「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學生。

學生練了一個星期,第二週上課時正準備中,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

「試試看吧!」上星期功課,教授提也沒提。學生再次掙扎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戰。

第三週,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

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剋死,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面臨難上兩倍的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週的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

學生感到愈來愈不安、沮喪及氣餒。教授走進練習室。

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第一份樂譜,交給學生。

「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眼神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訝異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

教授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仍然,學生出現高水準的表現。

演奏結束,學生怔怔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份,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程度。」教授--鋼琴大師,緩緩地說著。
  
人,往往習慣於表現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

但,如果我們願意回首,細細檢視,將會恍然大悟:看似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無歇止難度漸升的環境壓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了今日的諸般能力嗎?

因為,人,確實有無限的潛力!

美國奇異公司曾經有這樣的例子:一位經理因表現優異被提升為副總經理,但做了二個多月馬上被撤換下來,這個老兄很生氣的直接去找威爾許(總裁)申訴;威爾許淡淡的告訴他:「你的表現確實和當經理時一樣賣力,但是你忘了你現在是副總經理。」

一個成功的人往往是能隨時調整和改變自己的習慣和思考,去應付更多更艱難的挑戰;一昧地附應以往的成功影子而不思自我突破改變,還在表現你所謂最擅長的部份,往往最後會淪為時勢下的波臣!

有了這層體悟與認知,會讓我們更欣然樂意,面對未來勢必更多的難題!

這篇文章讓自己醒悟到要不斷進步的原因,希望也能鼓勵正在辛苦進步的你!

心靈小扎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也有許多看不見的鏈條繫住我們?久而久之也就將這些鐵鏈視為理所當然,變成習慣。

我們獨特的潛力就這樣被抹煞掉,告訴自己,不可能達成自己的夢想,更不可能成功致富。
這一切都是天方夜譚,靠著平凡的自己怎麼可能跟大環境對抗,慢慢的跟環境低頭,甚至認命怨天尤人。

其實「不可能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暫時還沒想到方法。」

一切都只是那些繫住自我的鐵鏈在作祟,不過當你的生命中出現一場大火時,也得要有智慧選擇掙斷鐵鏈,不然就只有讓大火席捲了。

除了依循你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之外,還有不同的選擇,可以運用內在的潛力掙開消極習慣的綑綁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投入另一個嶄新的積極環境中,讓自己的潛能得以發揮。

如果不知道怎樣可以改變自己的消極習慣,發揮自己的生命潛能,建議你跟成功的人學習,加入成功的團隊,讓他們來影響你。

什麼叫做成熟

「成熟的人是要改變自己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想想看在你週遭的家人、朋友、愛人中誰會去改變自己,不管改多改少,如果有在改,你將會發現他遇到了困難越來越少,處理事情來越來越得心應手,自然就會散發出成熟的魅力。

回想一下小孩子的行為模式,今天他要到一顆糖,他用的方法是吵鬧哭,他絕對不會想到把自己變的乖一點就有糖吃。

想想看,你是否有一些觀念是錯誤的,違背了社會風俗而你卻不願去改變,只用一些藉口說,那是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沒辦法改,那你跟小孩子的行為有什麼不同呢。

你自己根本沒資格去衡量別人成不成熟,因為別人至少有在改,只是慢了一點,你不能因為別人的學歷和生活的環境不同,就認為他不成熟,或許他做錯了事,觀念錯了都肯去修改,而你呢?
曾經有位學生在上課中問我說,她和她的男友已交往一兩年了,不過,她發現她男朋友好像進步很慢,好像都是她在拉拔他,所以,她要和他分手,不過,他男朋友這時才振作起來決定要努力。

那位同學問我說,那我是不是要繼續和他在一起,因為,我覺得他好不成熟喔。

我只對他說:「如果,妳這時候離開他是最不成熟的表現,因為,你們都遇到了困難,而妳卻把難題留下來給他一個人,自己就像鴕鳥一樣的躲開。

所以,我建議妳在這時候要幫他成長,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妳的一句獎勵的話,妳的陪伴,妳的愛,都勝過其他人的一百倍一千倍,一個人,好不容易有想要改變的念頭,那只是剛開始燃燒的火,如果妳這時候離他而去,那就像拿一桶水把火澆熄了。

如果,妳要離開他應該是他有成就時才離開,這樣才是成熟的表現,不過,我想妳這時候也不會想離開他了吧!」

五年後那個學生回來謝謝我,當初要不是聽了我的話,他現在也不會是某年輕企業家的老婆了。
又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一位搭便車了的少女,看她上車後紅著雙眼,我問她:「小姐妳沒事吧。」

她卻哭了出來,她說他剛和她老公辦完了離婚手續,原因是太多觀念不一樣,我就跟她說,在美國做過一項調查,婚姻生活到六十歲還維持美滿的夫妻中,有99%他們的另一半,不是合乎當初他們心目中的人選,理念多半不相同,而且幾乎都是其中一個愛另一個多。

我問他們,那為什麼婚姻還能美滿的維持呢?他們說,如果,遇到理念不同時,就是要提出來互相討論,而不是爭論,而且,要在適當的時機。而雙方都要去改,不能堅持己見,明明是錯誤的觀念卻不改,說什麼已經根深蒂固之類的話,哪只是逃避,是很不成熟的行為。所以,我跟她說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人,牙齒都會咬到舌頭了,何況是兩個成長在不同環境的人的人呢?

所以,妳要努力改變自己來適應他,他也要努力的改變自己來適應妳。不管是誰只要有錯的觀念就要改知道嗎?

三年後我在一場言講會的後台,再次遇到那位女子,她來謝謝我,說她那天回家後,馬上打電話給老公,把我的話說給他聽,現在,他們已經又結婚了三年有兩個小寶寶,生活上都沒有衝突,沒想到當初那麼不合的兩個人,現在生活卻很美滿。

想想看你是不是有這些缺點呢,你夠不夠成熟呢?要罵別人不成熟時,要先想想自己喔!

Monday, March 28, 2005

生活五得

老生長談 生活五得 長壽秘訣

文/羅赫

人要活得老,必須育五得!

第一、忘得:凡事莫掛在心頭。不要與任何人計較;不要與任何事計較(切勿計得失);勇於施捨;爽於助人;自然活得快樂!

第二、空得:心理內在,隨時保持空虛靈潔,光明磊落。不要讓任何事,記罣心頭;也不要讓任何事,佔據心頭。

第三、吃得:老年人,仍有老年人的食慾。健康者多半食慾佳;反之,則食慾差。昔秦欲攻趙,趙王為了抗秦,欲召廉頗老將軍為帥。在掛帥之前,特先命使者前去觀察,看他的飯量是否尚佳?

第四、睡得:「欲要活得老,睡眠保持好。」不管年紀多大,一定每天要有充足暢甜的睡眠。當然,不一定要有年輕人那樣的長;但長短、甜度,一定要與其年齡相當。陳立夫先生,活到一百餘歲,他在百歲自述中說:「他每天上床即入睡,一覺到天亮。」

第五、動得:活動、活動。要想活得好、活得老,就要充分動。不管是系統性的,早晚按時作健身操;或勤務性農工等生活,每天一定要有充分的運動。

八九高齡的美國第一位電視健身大師拉蘭:每天清晨五時起床,舉重、游泳兩小時,伏地挺身對他來說也是小意思。他說:「老年人別整天坐在搖椅上,應該為生命『動起來』。

假如要想食慾與睡眠好,每天一定要「動」。所以,「動得」,又是「吃得」與「睡得」之保母!

(感謝媺玲師姐轉寄此文章)

長壽秘訣

老生長談 生活五得 長壽秘訣

文/羅赫

人要活得老,必須育五得!

第一、忘得:凡事莫掛在心頭。 不要與任何人計較;不要與任何事計較(切勿計得失);勇於施捨;爽於助人;自然活得快樂!

第二、空得:心理內在,隨時保持空虛靈潔,光明磊落。不要讓任何事,記罣心頭;也不要讓任何事,佔據心頭。

第三、吃得:老年人,仍有老年人的食慾。健康者多半食慾佳;反之,則食慾差。昔秦欲攻趙,趙王為了抗秦,欲召廉頗老將軍為帥。在掛帥之前,特先命使者前去觀察,看他的飯量是否尚佳?

第四、睡得:「欲要活得老,睡眠保持好。」不管年紀多大,一定每天要有充足暢甜的睡眠。當然,不一定要有年輕人那樣的長;但長短、甜度,一定要與其年齡相當。陳立夫先生,活到一百餘歲,他在百歲自述中說:「他每天上床即入睡,一覺到天亮。」

第五、動得:活動、活動。要想活得好、活得老,就要充分動。不管是系統性的,早晚按時作健身操;或勤務性農工等生活,每天一定要有充分的運動。

八九高齡的美國第一位電視健身大師拉蘭:每天清晨五時起床,舉重、游泳兩小時,伏地挺身對他來說也是小意思。他說:「老年人別整天坐在搖椅上,應該為生命『動起來』。

(感謝媺玲師姐轉寄此文章)


假如要想食慾與睡眠好,每天一定要「動」。所以,「動得」,又是「吃得」與「睡得」之保母!

如何喝茶最健康

如何喝茶最健康

文/許涵溥(台北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研究助理)

日前媒體報導,教育部已明文公布未來各中小學校園內將禁止販售茶與咖啡;理由是含咖啡因,有礙學生之健康。喝茶的危害真的那麼大嗎?

不可否認,無論是未發酵茶如綠茶、半發酵茶如烏龍茶,仰或全發酵茶如紅茶,的確都含咖啡因,因這種化學物質可使中樞神經產生興奮的生理作用,故過量攝取會引起焦慮及對疼痛反應的過度敏感等副作用。但一般而言,茶中咖啡因含量僅約同體積調製咖啡的一半、即溶咖啡的四分之三而已,因此,茶要喝到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機率遠較咖啡為低,一般民眾實不須過度擔心。

醫學界早已證實,喝茶有殺菌、整腸、降低膽固醇、促進血液流通、減肥、抗氧化、防止細胞老化、防癌等正面的功效,原因在於茶中富含兒茶素。經研究發現,泡茶器皿的選擇,對溶於茶水中的兒茶素含量有影響,最好使用玻璃製茶具,對兒茶素的保存較佳。

此外,喝茶最好要喝綠茶,原因在於綠茶於製作過程中,完全未經過發酵的處理,故兒茶素含量較烏龍茶與紅茶等為高。

雖然茶中咖啡因含量比咖啡為低,不用擔心攝取過量的問題,但對某些體質較敏感的人而言,較低的攝取量即能引發身體不適症狀。因此,不妨以冷水泡茶,再置於冰箱內過夜,隔天喝完。原因在於:冷水泡茶會讓茶葉中所含的帶甜味胺基酸與對健康有益的兒茶素易先溶出,而苦澀的單寧酸、咖啡因等則較不易釋出。這種方法既可攝取到充足的兒茶素亦可減少咖啡因含量,同時能避免苦澀味,加強甜度。

希望能藉本文的闡述與說明,使一般大眾能更了解喝茶的好處與最有益健康的喝茶方式。

(感謝媺玲師姊轉寄此文章)

晨喝水與晚泡腳

晨喝水與晚泡腳腳離心臟最遠,位置最低,常受壓迫,因此易出現供血 不足和靜脈回流障礙,尤其在寒冬,末梢循環更差,常有雙 腳冰冷,浮腫現象,就是躲進被窩,有的好久仍未見回暖。

南宋詩人陸游,享年八十六歲,他極注重養生,曾寫詩道:「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說明睡前以熱水泡腳的舒暢經驗。

熱水泡腳
臨睡前用熱水泡腳是我國傳統的保健方法之一,以攝氏四十至六十度的水泡腳至淹沒踝部的高度,浸浴二十至三十分鐘,其間頻頻加入熱水以維持溫度。這不僅能使腳部微小血管擴張,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還可活躍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增強細胞膜的通透性,提高新陳代謝,達到健身袪痰的作用。因此,我國有民諺道: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洗腳丹田暖和。

湖南省桃江縣范香秀在106歲時背不駝、眼不花、耳不聾,拄杖還能上二里路,她的生活習慣之一是睡前用熱水泡腳;大陸中醫婦科專家韓百齡八十七歲時仍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他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已有六十多年,認為受益匪淺;有位署名「丹心」的糖尿病患者,在《光明雜誌》二十七期上指出,他聽說有一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半身不遂的人,每晚用一匙食鹽與一盆熱水調和燙腳,行之幾個月,竟然疾病全去,因此仿而為之,血糖值果見下降。

搓足心
搓足心也是我國固有的一種養生術,其法多在睡前進行,如以左手抓住左腳趾,則用右手搓左足心,直到局部發熱,然後左右換行之,這可促進足部血脈通暢,改善局部營養,進而提高整體抗病能力,足心即湧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處,為腎經經氣之所出。中醫認為搓足心有益精補腎、滋陰降火、鎮靜安神的功效。

曾被譽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施金墨,享年八十九歲,他的保健要則之一即是按摩湧泉穴;相傳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患腳痛,針藥罔效,蘇東坡推薦先按摩足心至熱,後搖晃腳趾至汗出,歐陽修依法行之,果然痊癒。

講究保健的人進一步將熱水泡腳與搓足心二者結合,使得效果更加顯著,陜西省榆林地區原政協主席,老教育家姬柏勛,九十六歲時仍面色紅潤、精神飽滿、思維敏銳、步履輕捷,他很注意腿腳的保護,每晚都用熱水泡腳二十分鐘,搓腳心一百次;江蘇省教育界聞人湯時齋九十七歲時談他的保健之道,其中之一是臨睡用熱水泡腳後,手搓足心各二百下;有汪贊源者,自述:「我三十多歲時患過肺結核,體極瘦弱,自估活不到五十歲,現卻活到七十六歲,身體正常,很少上醫院,這可能與我長期堅持足浴有一定的關係。有一階段,每天只睡四個鐘頭左右,致白天很疲勞,我不服安眠藥,加強對足浴後的按摩次數,居然每夜能安睡六個小時,白天精力也旺盛,每天能有兩小時寫作和學習國畫,學拉二胡,豐富了晚年的生活。」
(出自人生雜誌165期)

新華網 ( 2003-07-17 12:58:25 )稿件來源: 中國河南網 俗話說:「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長壽,百歲 不稱奇」,皮包水是指晨起喝水,水包皮指的是睡前洗腳, 晨起喝水和睡前洗腳是養生保健的良好辦法。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獵人與猴子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獵人與猴子

一個小山村裡,住了一位年輕獵人,他天天到山裡打獵,對動物們的驚慌恐懼、痛苦掙扎,總是無動於衷。

某天,他發現在一棵很高的大樹上有一隻猴子,他立刻舉槍射擊,猴子慘叫一聲、往後翻倒,一隻手抓住了樹枝。

獵人見猴子已受傷,舉起槍想再補一槍,忽然發現猴子另一手好像抱著什麼東西,仔細一看,原來牠抱著一隻小猴子。

已受傷的母猴奮力要將小猴子推往樹上,小猴子卻緊緊抱住母猴。母猴發出淒厲的叫聲,似乎在對小猴子說:「趕快逃走吧!媽媽快撐不住了!」小猴子也吱吱叫,好像是說:「我不要離開媽媽!我不要離開媽媽!」。

過了一會兒,母猴終於支撐不住,手一鬆,連同小猴子一起掉下來,墜地時「砰!」一聲巨響,深深撼動了獵人,他內心的一層厚殼忽然間被打破了。

從此,山裡不再出現槍聲,村民們每次經過那棵大樹,總會看到樹下一座墳墓前,插著美麗的鮮花,飄揚著芳香。

這雖然只是一則童話故事,但我們平時只要用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動物與人一樣有情有愛,也一樣珍惜自己的生命。 所謂「尊重生命」,不只是尊重人類的生命,而是對所有眾生都應心存悲憫。若人與人之間真情相待,人對眾生也慈悲護惜,這個世間多麼美好啊!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從前有一個國家, 地不大,人不多,但是人民過著悠閒快樂的生活,因為他們有一位不喜歡做事的國王和一位不喜歡做官的宰相。

國王沒有什麼不良嗜好,除了打獵以外,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民隱。

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就是陪著國王下鄉巡視, 如果是他一個人的話,他最喜歡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國王興高采烈的到大草原打獵,追逐一頭花豹,一直追到花豹的速度減慢時,國王才從容不迫彎弓搭箭,瞄準花豹, 嗖的一聲,利箭像閃電似的,一眨眼就飛過草原, 不偏不倚鑽入花豹的頸子,花豹慘嘶一聲,仆倒在地。

國王很開心,他眼看花豹躺在地上許久都毫無動靜, 一時失去戒心,誰想到,花豹就是在等待這一瞬間,使出最後的力氣, 突然跳起來向國王撲過來。 國王看看手,小指頭被花豹咬掉小半截, 本來國王還想找人來責罵一番, 可是想想這次只怪自己冒失,還能怪誰? 所以悶不吭聲,大夥兒就黯然回宮去了。

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來飲酒解愁。

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說:「大王,如果我們能夠超越『我執』,確確實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吩咐侍衛把你拖出去砍了,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依然微笑,彷彿國王在說一件與他毫不相干的事。

「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

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就自己獨自出遊了。

走著走著,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 忽然從山上衝下一隊臉上塗著紅黃油彩的蠻人,三兩下就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高山上。

國王這時才想到今天正是滿月,這一帶有一支原始部落,每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牲品。 他哀歎一聲,這下子真的是沒救了。

其實心裡很想跟蠻人說:我乃這裡的國王, 放了我,我就賞賜你們金山銀海! 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連話都說不出口。

當他看見自己被帶到一口比人還高的大鍋爐,柴火正熊熊燃燒,更是臉色慘白。 大祭司現身,當眾脫光國王的衣服,露出他細皮嫩肉的龍體,大祭司嘖嘖稱奇,想不到現在還能找到這麼完美無暇的祭品!

原來,今天要祭祀的滿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徵, 所以,祭祀的牲品醜一點、黑一點、矮一點都沒有關係,就是不能殘缺。 就在這時,大祭司終於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齒咒罵了半天,忍痛下令說: 「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

脫困的國王大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釋放宰相,在御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一命、也為宰相重獲自由而慶祝。

國王一邊向宰相敬酒說:「愛卿啊!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連命都沒了。」

宰相回敬國王,微笑說:「賀喜大王對人生的體驗又更上一層樓了。」

過了一會兒,國王忽然問:「寡人救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蹲了一個月,這又怎麼說呢?」

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 「大王!您將我關在監獄?,確實也是最好的安排啊!」 他饒富深意看了國王一眼,舉杯說: 「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 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適合拿來祭祀滿月女神時,誰會被丟進大鍋爐中烹煮呢? 不是我還有誰呢? 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乾杯吧!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困境, 在當下或許是如此難以接受,但在過後突然某一時刻中會覺得… 這是最好的安排

~*~*~*~*~*~*~*~*~*~*~*~
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
我們老了、都鏽了,都千瘡百孔了
總隔一陣子就去看醫生
來修補我們殘破的身軀
我們又何必要求至自己擁有的人、事、物
都完美無暇 沒有缺點呢?
看得慣殘破 也是歷練 是豁達 
是成熟 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感謝慈捷師姊轉寄此文章)

Sunday, March 27, 2005

人間空幻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人間空幻,彷如水中撈金

佛陀說,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無常,什麼時候會結束,誰也不知道;一生力爭得來的物質、財產,到底有多少時間能享用呢?又有那些能永遠擁有呢?

佛經裏有一段譬喻──

一位年輕人在岸邊看到水中有一塊閃閃發亮的金塊,他看了很高興,趕快跳進水裏撈取。但是,任憑他怎麼撈都撈不到;筋疲力竭、全身既濕又髒的他只好上岸休息,沒想到在水波平靜之後,金塊又顯現了。

他想:「水中的金塊到底在哪裏呢?我明明看到了,為什麼撈不到呢?」於是他又跳下去撈,還是徒勞無功,他實在很不甘心!

這時,父親出來找他,看到兒子全身濕淋淋又髒兮兮的,問道:「到底發生什麼事?」兒子回答:「我明明看到水中有金塊,但是不管怎麼撈都撈不到。」

父親看看平靜的水面,再抬頭望著樹,說:「你看,金塊不是在水中,而是在樹上!」

這則故事是在譬喻凡夫總是為名利、空幻的東西奔波、辛勞,而這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有的人是因為「人生很苦,要趕快找到解脫的方法」或「我要求神通」所以才修行,但是修行若沒有正思、正見、正念、正業,路就會走偏。所以,學佛就是要了解道理,了解人間空幻猶如水中的金塊一樣。

我們要常保知足的心,對人事物善解、包容、感恩,如此才能圓融、圓滿,才不會一直想要爭平等。

世間難有平等,幸福的人生一切從心起,要時時多用心啊!

多疑的公鳥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多疑的公鳥

有一棵大樹,上面有個鳥巢住了兩隻鳥──一隻公的,一隻母的。牠們為了儲存冬季的糧食,採了很多水果回來,將巢放得滿滿的。

有一天,因為陽光很強,這些水果被曬得脫水而使體積變小了。公鳥從外面採果回來時,看到原本滿滿的水果,怎麼變少了呢?就對母鳥說:「我們一同辛苦地採水果,為什麼你獨自吃了而不告訴我?」

母鳥說:「我沒有吃啊!」

公鳥說:「水果明明減少了,你怎麼說沒有吃呢?」

母鳥委屈地說:「我真的沒吃啊!」

公鳥一生氣就起了瞋恨心,用嘴一直啄母鳥,啄得牠遍體鱗傷。母鳥受不了這樣的虐待,傷心地飛走了。之後,忽然下了一場大雨,水果因雨水浸泡又膨脹起來,和原來一樣佔滿了鳥巢。這時公鳥才知道自己誤會了母鳥,覺得很後悔!牠在鳥巢旁一直啼叫,希望呼喚母鳥回來。雖然晝夜不停地呼喚,但是再也看不到母鳥的蹤影了。

這則故事,可以警惕我們:「信任」,是待人處事不可或缺的因素。凡事要冷靜思考,要懂得包容、體貼他人;莫讓「疑念」佔據自己的心而言行失當,造成遺憾。

有寬大的心量,做人做事才能圓融,也才能保持心境的安寧自在。希望大家時時多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自我鍛鍊開闊、坦誠及慈悲的胸襟。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神奇的負離子

人體積存過多的正離子(positive ions),例如常穿毛織、棉織衣服或長期暴露於電子產品的環境之下,容易產生各種的生理疾病。人体負、正離子的比率應該維持2:1。居住於林間小屋或穿戴負離子產品 (negative ions) 產品,可以淨化血液、活化細胞、提高免疫力及調整自律神經等功能。

Negative ions information:
http://mypage.direct.ca/g/gcramer/asthma.html
http://www.catherinecoudray.com/teviron.html
http://watershed.net/negion_chemistry.htm
http://watershed.net/negions_n_health.htm
http://www.tytlabs.co.jp/office/elibrary/ereview/rev371epdf/e371_065sakakibara.pdf
http://www.cryonet.org/cgi-bin/dsp.cgi?msg=12330
http://www.sumeria.net/health/ions.html
http://www.ionlight.com/air/airarticles/negionvitaminesofair.html

Negative ions products:
http://nefful-usa.com

Saturday, March 26, 2005

隨時歸零

用感恩的心,把自己縮小,心隨時歸零,就會發現人生處處充滿驚奇,世界也變大了。

來自單親家庭的黃晴雯,在大學時期就身兼三個家教,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學業,自稱與舞會無緣、最窮困時曾以十七元度過三餐的她,卻樂觀進取力爭上游,畢業後順利考上外界公認是「金飯碗」的無線電視台,擔任晚間新聞主播一職,集眾人目光於一身,黃晴雯在個人事高峰卻能沉澱心態,將自己歸零,利用微薄的積蓄出國求學,繼續自我充實。

雖然黃晴雯外表光鮮,但卻經歷多次不為人知的苦難,她曾經歷三次難以想像的重大車禍,但仍以對生命的眷戀,順利走出生死垂危的關頭。

黃晴雯不僅曾經在美國一場暴風雪的連環車禍中慘遭車子的追撞數月無法行走;也曾在蜜月旅行中因車子失速撞上山壁胸脊受到暴力性骨折,差點兒四肢癱瘓。

黃晴雯憶及,在美國發生車禍時,先生冒著生命危險衝進火海將自己拖出送醫,醫生看著 X光片中嚴重傾斜的脊柱,搖頭跟她說,如果四十八小時內四肢出現痲痺狀,就必須開刀處理,存活率只有五成,當時,她四十八小時都沒闔過眼,帶著清醒的痛楚度過每一刻,秒針每走一格,她就會說一聲感謝。

黃晴雯說,生命中有太多的意外,直到現在她仍為當年車禍的後遺症所苦,或許很多人遇到這種事都會抱怨:「為什麼是我?我怎麼這麼歹命?」

但相反地,她用感恩的心度過每個災難,因為活著的每一秒,都比上一秒更好。 出身貧苦家庭的黃晴雯說,自己不是銜著金湯匙出生,但她反而為自己的平凡感到慶幸:「因為本來就一無所有,所以可以準備隨時歸零,重新出發,反而看到更寬闊的世界。」

為自己打氣

1.休息是為了走長遠的路,感覺有壓力時,不妨找個理由休息一下,放鬆被繃緊的身心。有時將標準稍微降低,反而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

2. 得不到別人的讚賞? 沒關係,只要自己表現達到水準,何妨自己獎勵自己一下,出去吃個大餐、買一件新衣服、看一場好電影吧!

3.為自己找一些新的挑戰,讓工作不斷加入新的刺激,或是積極地學習新的事物,以激勵自己全力以赴。

4.修訂妳的工作計畫與目標,細分成短、中、長期三個階段,並以客觀評估標準作劃分。只要達到一個短期目標,就可以休息或慶祝一下,讓自己放鬆。

5.認清自己長遠的目標做好你的生涯規劃,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完成。有了這樣的認知,目前多吃點苦、多盡點力都值得。

6. 閱讀,旅遊...都會讓你有新的想法, 而且會讓你視野更遼闊。

Friday, March 25, 2005

愛的叮嚀

1. 生活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多愛自己一點,當你生活中第一次決定把自己放在優先位置時,你將發現,那有多棒!

2. 你的工作,可以豐富生命,也可以使生命遠離你。捫心自問,內心真正想要什麼?

3. 學習聆聽對方想傳達些什麼。去看看你能幫什麼忙。凡是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贈予之後,才會加倍增值。

4. 愈是不可愛的人,愈需要被愛,愈是吹毛求疪的人,愈要被關心與了解。記住這句話:在忿怒的面孔背後,往往隱藏著一顆憂傷的心靈。

5. 在進一步交往之前,先問自己:我喜歡這個人是否附帶條件?我是否在逃避什麼?我是否企圖想改變這個人?如果你對其中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還是離開這個人。他沒有你,會過的更快樂。

6. 每天,至少告訴一個人,你喜歡、仰慕或欣賞他的地方。

7. 當你買了一樣對方一直想要卻一直沒去買的東西時,那份禮物就是最浪漫,最有價值的東西。

8. 兩性相處之道,不在抹掉或改造對方的風格,而是成全雙方的真正自我。

9. 要別人愛你只有一個祕訣,就是做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10. 與其抱怨造物者在玫瑰花叢裡附上尖刺,何不感謝造物者在尖刺上,添上玫瑰花。

11. 若想讓別人無條件地愛你,就不要先在別人身上加諸任何條件。

12. 太忙了,是否早已忘了躺在草地上的舒爽?偷一點閒,原來日子也可這麼自在!

13. 享受生活的關鍵,不在於金錢,也無不在於事業成就,而在於時間與心境。

14. 合理就好,不須要太完美。請相信,人有缺點才可愛。

15. 等待別人來疼惜你,是條漫漫小徑,疼惜自己,卻是條康莊大道。

16. 婚姻沒有你贏或我贏,只有雙贏或雙輸。為什麼一定要贏?別忘了,你們是愛人而不是敵人。

17. 當情況無法改變時,不要浪費精力在不滿意上。

18. 失戀就是與一個不愛你或你不愛的人脫離關係,那又有什麼不好呢?

19. 不要怕付出,必先完全付出,全心付出,就能全心擁有。

20. 愛必須放開手,等到它又回頭那時,你才懂得真正的愛。

天使的話

一位天使這樣說:

許多朋友進出你的生命,但是只有真正的朋友會在你的心中留下腳印。

要操控自己,用你的頭﹔要指揮別人,用你的心。

生氣和危險只有一字之隔。

如果別人背叛你一次,那是他的錯﹔ 如果他背叛你二次,那是你的錯。

心胸遠大的人談理想﹔一般的人批評事情﹔心胸狹小的人道人長短。

上帝給每隻小鳥她的食物,但是他不會把食物丟到她的巢。

失去金錢的人,失去很多﹔失去朋友的人,失去更多﹔失去信心的人,失去所有。

美麗的年輕人是天然形成,美麗的老年人才是藝術作品。

從別人所患的錯誤中學習。你不能活得那麼長足以經歷這一切。

舌頭的重量微不足道,但少有人可控制它。

你和我是朋友…
你帶來另一位朋友…
我們就有三個朋友…
我們開始成為一個小組…
就像一個圈圈…
沒有開始也沒又結束

多往好處想

戰國時代,有兩個戰敗的士兵被敵人給追得落荒而逃,好不容易,他們擺脫了敵人的搜捕,躲到了一座深山。

忽然,飢腸轆轆的他們在地上看到了一顆蘋果,兩人好興奮!趕忙衝上前去,卻發現那顆蘋果早已被山猴給咬去了一半!

甲士兵說:「唉!真是的,好端端的一顆蘋果,怎麼就這麼被猴子給咬去了一半呢?禍不單行啊!」

乙士兵卻說:「啊!太好了!這蘋果至少還有一半,可以讓我們兩個暫時充飢,不至餓死啊!」

幾天後,兩人終於回到了自己的軍營裡,分別被派到不同的隊伍裡去...,幾年後,乙士兵升到了參將!而甲士兵呢?卻仍只是個默默無聞的馬前卒。

相信嗎?一個樂觀的人,絕對比一個悲觀的人更有機會成功!因為樂觀的人,在每一個困境中都可以看到一個希望;悲觀的人,卻易在每個順境之中都看見一個煩惱!

凡事多往好處想,您至少可能會有以下三種收穫:

1. 擁有比旁人更好的心情,更穩定的情緒。
2. 擁有比旁人更多的盼望,進而產生更大的努力動機。
3. 擁有比旁人更多的人氣。一個語帶希望的人,絕對會比一個慣於悲觀的人更能得人好感。

想一想,一個比旁人有更好心情,更多盼望,更佳人緣…的人,是不是可以大大地提升其成功的機會呢?

凡事多往好處想!您會活得更不同凡響!

Thursday, March 24, 2005

如何培養開朗的好孩子

如何培養開朗的好孩子

文/上海博愛醫院心理諮詢中心楊麗華

諮詢中,一位母親苦惱地向我講述,女兒都七歲多了,膽子還那麼小,在學校裏總是一個人玩;家裏來了客人,連打聲招呼都害怕。現在,這樣的孩子真不少,有的甚至上了高中,還羞澀、膽怯,不善於與他人交往。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其實不然。巴甫洛夫說:“性格,是指那些先天的傾向、意向與那些受生活影響所形成的混合物。”

研究表明,人的性格中除了氣質與遺傳有關外,絕大部分都是後天形成的,而其基礎部分是在幼年時期奠定的。

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的性格
孩子在適應家庭環境的過程中,常以父母為最直接的模倣對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徵。嬰幼兒對父母的態度特別敏感,父母的言行舉止足以影響孩子的情緒、意志和行為,久而久之內化為孩子的性格。

父母開懷大笑,孩子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父母怒氣沖天,孩子就會嚇得膽戰心驚。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態的、穩定的情緒,即使心情不好也要在孩子面前做到樂觀豁達,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良性影響。

父母對孩子愛意的表達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對小嬰兒的愛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愛和保護。對兩三歲的孩子則應愛意不外露,對他既平等嚴肅,又呵護有加,這樣孩子才能快樂、自信、開朗,而且獨立性強。此外,和母親相比,父親的胸襟相對比較寬廣,性格也更開朗。

有研究發現,孩子與父親接觸的機會越多,性格就會越健全。所以,儘管當父親的工作壓力大,也要抽出時間多和孩子接觸。

和睦的家庭有助於孩子形成開朗的性格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裏,孩子會情緒穩定、性格開朗、感情豐富、自信心強。所以,父母要首先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圍。

其次,要滿足孩子的歸屬感,使孩子感到被愛、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孩子的活動,要保留孩子對合理要求的選擇權。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會心情輕鬆愉快,言語無拘無束,有什麼想法都敢於、樂於同父母交流,也就容易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此外,家長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關心他們的行為。要多和孩子聊天,隨時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鼓勵孩子暢所欲言,切勿採取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輕易剝奪孩子的“發言權”。

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交往
如果說,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響者,同齡小夥伴則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學會為人處事的最好的老師。因為,在與自己的同齡人交往時,孩子會全身心放鬆、無拘無束,容易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境。當孩子在社交中表現得合群時,家長要及時鼓勵、強化,這樣會對孩子形成開朗的性格有所幫助。

對於性格偏內向的孩子,家長應鼓勵他們“走出去”,多到同齡小朋友的家裏作客。也可以為孩子“請進來”,邀請孩子的小夥伴到家裏來玩。孩子嘗到當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會興奮、喜悅,會主動帶小夥伴參觀家裏,忙裏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這樣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增強了自信心,塑造了開朗的性格。

此外,父母還要有意培養孩子應對困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隨遇而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把一時的沮喪丟在腦後。

氣功科學研究

氣功科學研究

文/李嗣疼

我們這一代可以說是在武俠世界中成長的一代。記得三十多年前,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開報紙上的連載小說,貪婪的讀完一段短短的故事--臥龍生的《玉釵盟》,浸潤在徐元平及紫衣公主的想像世界中,久久不能自己。

輕功飛舞、奇門遁甲、隔空打穴、犀利掌風……著實滿足了年輕時代充滿幻想的心靈。隨著年齡漸長,在租書店裡或躲在被窩中,見識了古龍的小李飛刀李尋歡、香帥楚留香高不可測的武功,經歷了金庸的《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等似真亦幻的歷史情節。雖然故事的內容都似曾相識,但是翱翔於這些想像的世界也從來不曾膩過。在年輕的心靈中,那是一個常人不可能做得到,但心嚮往之的幻想世界。

直到 6 年半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參與了國科會的研究計畫,開始練習氣功及研究氣功,從科學的探討及親身的體驗中,逐漸地發現小時候所嚮往的武俠世界,竟然有部份是真實的:氣集丹田、打通任督二脈、大小週天、寒冰掌、赤焰掌、透視力、念力、茅山術等等,居然真有其事。而且在古代浩瀚的典籍中早有記載,例如遠自 2400 年前戰國時代的「行氣玉佩銘」已有「行氣,深則蓄,伸則下……」的文字,其中行氣即為呼吸療法,也就是後世的「氣功」。

凡此種種都使我深深體會到,我們的祖先在數千年前為了生存,必須克服大自然多變的環境以及各種疾病的侵害,在長期的搏鬥過程中,由領悟而發展出了氣功的醫療保健方法。它是運用大腦意識的作用,對身體實行自我調節的經驗總結,與中國傳統醫學中對人體疾病的診斷方法如望、聞、問、切,以及治療的方法如針灸及中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

更有過之,隨著修煉氣功境界的提昇,人體會逐漸出現一些神奇的特異功能,如佛教的六神通,道教的出神、仙道等,令人嘆為觀止,而各種宗教及其不同的派別就在這個層次上醞釀、生成而分化,其中摻雜了得道升天、見神見鬼等神祕色彩。可以說這些尚無法被近代科學所解釋,被斥為,「不科學」、「迷信」的傳統習俗及神鬼現象,竟然與氣功的修煉是同一來源、同一體系的現象。隨著科學探索的逐步深入,我們也發現,氣功與伴隨而來的人能特異功能,不但不是迷信,反而是人體科學上的高層次問題,是一個充滿向人體生命現象挑戰、徹底了解宗教現象的巨大領域。

一、研究氣功的緣起  
國內有關氣功的正式科學研究是從 1987 年 10 月開始,由於我個人是從頭參與,一直持續到現在,對整個研究的過程及認知的改變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覺得應該把這一段歷史記載下來,以做為大家的參考。

現代對氣功做大規模而且系統化研究,開始於 1978 年。當時中國大陸剛剛打倒了四人幫,從文化大革命全面破壞的夢魘中,逐步恢復正常,在科學研究上也要重新開始,重新出發。但是問題發生了,到底要選那些項目作為發展的重點呢?

當時主其事的錢學森博士有一個基本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的科學與技術在明朝以前,還是領先世界的。但是近四、五百年來,由於西方科學的突飛猛進,中國未能及時覺醒急起直追,因此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上幾乎繳了白卷。大家翻開所有科學、工程、社會、經濟及政治等領域的課本,凡是重大的理論與發現,很少有中國人的名字。即使近幾十年來,有些中國人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但都是在外國的研究環境下所培養出來的,本土之上仍然缺乏滋養世界級大師的方向與養分。

因此他主張推展老祖宗所遺留下來,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氣功的研究,在世人還不甚明瞭氣功的性質之前,就做出重要的貢獻,將來在世界科學史上,也能佔有一席之地。一旦做出了政策性的決定,中國大陸各大學、研究所、醫院就在錢博士的領導下,對氣功的本質及外氣的作用開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系統化研究,並大量的發表學術論文,到 1987 年經過了 9 年的耕耘,基本上已經對練氣功的生理現象以及外氣的效應做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因此在當年 6 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國人體科學會,正式把「氣功」推上了科學的殿堂,當做科學領域的一支來對待。

反觀海峽的這一邊,當時國內的社會環境及學術界,一般均把氣功視為怪力亂神的領域,是中國傳統習俗中極不科學的迷信之一,好在當時國科會的主委陳履安先生 (前監察院長),他本身對氣功有極大的興趣,也常收集大陸方面所發表的文獻,深深感到我們在氣功研究上的落後,因此決心在國內推展氣功的研究。但是這個決定馬上面臨兩個困難:第一是那裡去找學者來參與研究?第二是如何面對社會上反迷信的強大壓力。

在學者方面,他委託了副主委鄧啟福先生(現為交通大學校長)來辦理。鄧先生是我們台大電機系的校友,平日也很熟識,因此在 1987 年 9 月的某一個下午,當我接到鄧副主委的電話問我願不願意參加氣功的研究,用科學的方法來釐清武俠的世界,我就一口答應下來。

十月中,一群對中國醫學有憧憬、有興趣的學者、包括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王唯工教授,陽明醫學院的崔玖教授、東吳物理系的陳國鎮教授等 7、8 位教授、一起去拜訪陳主委,討論如何進行氣功的研究,大家一致認為以「生物能場」的名辭來取代「氣功」較為可行。因為氣的運行,牽涉到能量的傳遞與交換,其實質內容還不是很清楚,因此以一統合的稱呼「生物能場」來代表也相當的適當。

陳主委要求我們,要想深入的研究氣功,一定要親自練氣功,能感覺身體的變化才行。他舉聾子的例子來說明,一個聾子從來沒有聽見「聲音」這種東西,如果要他來譜五線譜,寫一首音樂,一定是荒腔走板,不忍卒睹。因此他給我們一段時間先練氣功,再開始做研究。但是如何去練氣功呢?在我們從武俠小說所得到的印象,這需要耗費十年多的時間,上山拜師學藝、晨昏定時、灑掃應對、蹲馬步、翻觔斗,總得磨練很久才有學成的可能。現代人事業繁忙,那有可能花那麼多時間去學氣功呢?

沒想到陳主委從抽屜裡面拿出一本武功秘岌——《禪密功》,給我們一人一本,叫我們回去照著練就好了。據說只要每天睡覺前練個十五分鐘,如果是資質優異、有慧根的人,只要練一個晚上就會「得氣」,而比較差的人練一個星期也大部份會「得氣」。至於什麼是「得氣」呢?就是身體重要部位產生麻呀、電呀、緊呀的感覺,要看個人體會。

回去以後,打開密笈一看,第一章叫作「築基功」,也就是建「築」練功「基」礎的方法,裡面只有四個口訣,非常簡單:

第一個口訣是「展慧中」,也就是眼睛微閉,臉部肌肉放鬆,保持似笑非笑的樣子。

第二個口訣是「鬆密處」,也就是把會陰穴附近肌肉放鬆,有似尿非尿的感覺。

第三個口訣是「三七分立」,站立時腳跟放七分,腳尖放三分力,以平衡身體的站姿。

第四個口訣是「三點一線」,站立時頭、腰、腳要儘量保持在一條直線上。由於方法委實簡單,因此我就選了一個晚上睡覺前的時間來嘗試,結果十五分鐘站完,除了手指尖因不動時間太久有些麻麻的感覺之外,其他沒有什麼特殊感應。

過了一、兩個禮拜再站了兩次後,還是同樣的沒有感覺。這時心裡開始有些著急,如果練不出「得氣」,做研究也就不用談了。因此在第三次站完後,我就開始動腦筋,如何才能把身體完全放鬆。以站立的姿勢來看,腰部以下的肌肉要支持上半身體重,無法完全放鬆,因此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躺著練。一旦思慮及此,馬上劍及履及,跳上床上,全身放鬆,開始練功,當然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

奇怪的事卻在那天半夜發生,我突然在夢中醒來,只覺得腹部全部繃緊,然後感覺開始集中到肚臍下面一寸左右的一個小範圍內 (丹田),並開始沿著任脈向上傳導,經過胸口的時候,整個呼吸停止,感覺很可怕。當時腦中第一個念頭是:是不是已經「氣集丹田」了?但又怕是腹部抽筋。

因此在半個月後回到國科會去驗收成果時,親自接受一位道家高段師父的發氣,以驗證得氣之感覺。結果果然同樣的氣感出現,也得到師父的驗證,這種在丹田部位繃緊收縮的感覺,的確就是中國幾千年來所流傳下來氣集丹田的現象。從此以後,我所有有關氣功的研究,就是以這種經驗為基礎,來了解「氣」產生時,身體到底有什麼樣的變化。

二、生物能場研究的推動  
1988 年 4 月,我們來自不同學校的研究群,正式向國科會生物處提出了「生物能場」的群體研究計畫,以半年為期,做一嚐試性研究。計畫的內容共分為三個大方向:

一是氣功外氣對生物細胞的作用;

二是中醫把脈原理及在氣功上之應用;

三是用穴位電訊測量儀診斷疾病之原理及其對氣功師父測量之研究。

後兩者在研究練習氣功前後,脈象以及穴道電導的變化。第一項則在研究外氣的作用;對於「氣功」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理現象,當時還沒有清楚的頭緒,一切都在摸索之中。不過當時國科會提供了大量的大陸出版的學術論文,因此我們知道練氣功時,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生理變化,比如:

1﹒身體穴位量到了低頻的震波  
大陸學者用壓力偵測器在身體的重要穴位,如兩道眉毛間的印堂穴、手掌中心的勞宮穴及肚臍下的氣海穴量到了約十赫茲 (每秒之次數)的低頻震波,比一般人高十倍左右。顯示氣功師父在練功時,身體的穴道產生了機械的振動,推動周圍空氣形成震波。

2﹒手掌及臉部溫度發生變化  
大部份師父練氣時,手掌及臉部溫度上升,通常伴隨著血壓下降,但也有小部份相反,溫度下降,血壓上升。手掌溫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微血管放鬆,血流沖到手上的結果。由於血管是由人體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所控制,在正常狀態下應該不受大腦的意識所控制。因此師父練功時,顯然刺激到了大腦自主神經的總樞紐——下視丘。

三、腦神經的反應  
北京中醫學院對練功時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做了詳細的研究,他們認為人體一切功能均受到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因此研究中樞神經系統之行為對闡明「氣功」的本質極為重要。

他們用閃光、聲音、觸覺剌激的方法來刺激神經末端之感受器,然後測量這些神經信號送進大腦之誘發反應。結果發現當師父練功時,這些神經信號在大腦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但是自主神經中樞所在部位腦幹則明顯處在激發的狀態。這一事實不僅可以解釋前面所量到的現象,如手溫變化、內臟蠕動,即大腦靜、內臟動,和「靜中求動」的理論,同時也為解釋氣功練到高深時所產生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提供了神經生理學的基礎。

腦神經的另一個重大反應是腦自發電位(腦波)的變化。只要放兩個電極在頭顱上就可以量到腦波。當被測試的人張開眼睛時,這些電壓的震動很小,頻率大約在14到35赫茲,叫作β波,但只要一閉眼,就會發出頻率在8到13赫茲,振幅為 5 到 10 倍之波動,叫做α波。經測量上百位練內養功的人後發現,練功時腦α波振幅有1.5到5倍之增加,表示腦內電活動大幅增加。

由於練氣功時,身體有上述的種種變化,與一般不練功時的生理狀態有顯著的不同,因此錢學森博士用「氣功功能態」的觀念來描述練功時的生理現象。他認為平時每個人在醒著、睡眠或激烈運動後,身體均處在不同的「功能態」,此時去量各種生理參數,如心跳、呼吸、血液量、腦電、心電及肌電等,均處在不同之狀態。

因此練氣功只不過是用意識不斷地調整呼吸及身體姿勢,以達到一種「氣功功能態」的生理狀態而已。

1988 年整整一年,除了閱讀大陸的氣功論文外,我主要的心力都投注在穴位電訊測量儀之測量原理上,由於本身沒有醫學背景,在實驗的設計上,時常感到力不從心。

在 1988 年底參觀了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王唯工教授的氣功研究室後,發現王教授設計了一個大鼓,坐在鼓前練功,可以用敲打鼓面來幫助練功。他基本的原理是認為人體有一心臟跳動的基本頻率 (約每秒 1.2 次) 在刺激全身,而振動狀態並非弦波,所以 1.2 赫茲的所有倍頻均會出現在脈搏中,不同的倍頻會刺激不同的經絡系統,形成一共振的動脈樹。而練氣功會導致脈搏中第 3、第 6 及第 9 個倍頻成分產生大幅增加的現象,因此反過來用鼓聲來刺激這些倍頻會幫助一個人很快練出氣功。

我在親自感受過鼓聲的刺激後,才正式計畫開始氣功的科學研究,至於該如何下手則還沒有頭緒。1989 年初在過舊曆年前,參加了一場由台大電機系馬志欽教授所主持的「電磁場對生物細胞的影響」討論會中,突然得到了靈感,當時幾乎從椅子上跳了起來。

從文獻上我們早就知道,氣功師父練氣時,身體穴位會產生 10 赫茲附近的低頻震波,發放的外氣中含有大量約10赫茲的聲波,練功時腦波振幅大幅增加,而α波之頻率是在 8 到 13 赫茲……等等事實,只是從來沒有想到過把這些事實串接起來思考。

那天在討論會場,腦中「靈光一閃」,忽然想到腦α波和氣功之間一定有密切關係,練氣功會刺激腦α波增大振幅,那麼對於一個不會氣功的人,是否可以由刺激腦α波而激發氣感?讓人進入氣功狀態呢?因此我設計了兩種實驗:

一種是「快速思想」的實驗,即每秒鐘腦中默念 1 到 10,不斷地重覆,利用有節奏的思想在腦內產生一定頻率的神經脈衝與視丘部位腦α波產生源處產生共振來激發氣感,每次以 15 分鐘為準,受試者共 14 人,其中 2 人有練功經驗,12 人未練過任何氣功,結果有 8 個人能在 30 分鐘內產生氣集丹田,或氣集膻中,或氣走任脈之效果。

另外一種實驗方法是「閃光剌激實驗」,選從未練過功的 12 人,一組採禪密功口訣站立,不受任何刺激,另一組在暗室用不同頻率驅動的綠色發光二極體照射閉閤的雙眼。實驗結果發現有些人可以引發氣感,有些人則無,沒有一定的結論。直到 1989 年 4 月以後台大醫院腦神經科張楊全副教授加入研究計畫,開始進行腦波實驗以後才獲得更大的突破。

經過一年半對各種不同門派修煉者腦α波變化的研究,我們逐漸發現練功可粗分為兩個大類,佛家的「禪坐」(即靜坐)與道家的「放空」、入靜等功法相當的接近,都是在靜坐中,或者什麼也不想(放空),或者是數息或守竅,集中意念數自己的呼吸或是想身體某一部位如丹田。

這些功法對腦α波的影響就是大幅降低α波的振幅,愈是高段的師父,壓抑α波的能力愈強,甚至把整個α波都丟掉了。這種生理狀態與「清醒」及「睡眠」均不同,因此定義為「入定態」,代表了一種氣功功能態。

另外一種練功法即是道家及佛家密宗的練法,也就是練丹田,打通任督二脈及大小週天的功法,這種功法才是大陸學者以及我們一開始研究氣功的對象。師父腦內α波振幅大幅度增加,從一.五到五倍都有。由於這種功法可以用快速思想及閃光刺激來激發,因此是一種腦內電活動與身體經穴附近機械反應的共振狀態,我把它定義為「共振態」,代表一種來回作用的身體巨觀共振現象。

在實驗過程中,當我們量道家「龍門丹功」及「內金丹功」兩位高段師父的腦波變化時,竟然發現與「坐禪」的高段師父結果完全一樣,也就是α波整個消失不見,令我們著實吃驚不少。後來參考道家古代典籍及近年的著作,才了解到練功是有階段性的,與唸書完全一樣,有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碩士及博士各種不同的階段。「氣集丹田」、「打通任督二脈」的功夫,只不過是小學或國中階段的程度。

到了較高的階段,例如內丹功法在修得採藥及結丹後,小週天就會停止,古書上稱為止火,停輪。而我們知道修「內金丹功」的師父早已過了結丹的階段,自然「共振態」消失,至此佛道合而為一。

這個觀點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道家為什麼要經過氣集丹田,打通任督二脈再走大週天的過程,繼之以採藥結丹,練氣化神,練神遠虛,進入「入定態」的世界?而佛教禪宗則從一開始就靜坐修禪,直接進入「入定態」的世界。我推想這與傳教有關--「共振態」容易進入,只要姿勢正確,了解方法,5 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得氣,因此很容易相信此種練法的確真有其事。不像入定態可能坐了多年也不見反應,自然容易失掉信心與興趣,對傳法不利。但練功的最後境界都是「入定態」,則是不論任何練法都是一樣的。

四、誰是武林奇葩  
什麼人適於練「入定態」或是「共振態」呢?是否有很簡單的方法可以判定呢?根據我對刺激法引發「共振態」的實驗結果可以領悟到,如果一個人的腦α波頻譜很單純,只有單一個頻率尖峰,則這個人不論用什麼頻率的信號去刺激腦,都比較容易引發「共振態」。

而腦波頻譜很複雜的人,他的腦中不同部位的腦神經會用不同的頻率在振盪,因此相互間會有些干擾,不容易產生共振。因此當外界送來的刺激信號若沒有對準α波的主峰頻率,則不但不產生共振,反而干擾了大腦的運作,造成了不舒服的感覺。  

因此在前面閃光刺激的實驗中,我們發現若干受試者的腦α波只有一個尖峰,則不論是用 10.5 或 15 赫茲之閃光信號,均能在 3 分鐘內引發氣感。若受試者的腦α波有兩個以上的尖峰,則刺激頻率的選擇變的很重要,否則不容易產生氣感。另外由刺激法引起的氣感均集中在任督兩脈,屬奇經八脈系統,與針灸治療所用之十二經絡不同,似乎暗示兩者所牽涉的生理原理不大一樣。

另外有些人的腦α波振幅天生就很小,很像練功到高深境界以後所出現的「入定態」,這些人中部份具有強大的心電感應能力或預知未來的能力,是屬於天生的能力。這給我一個很大的信心,由測量腦α波的形式可以判定一個人是否是武林奇葩,是否適合於練「共振態」或是「入定態」功法。

五、氣功的保健原理  
由前面所提的實驗證據顯示,練習氣功可以影響到大腦中自主神經的總樞紐下視丘,因而可以控制血管通透性及末稍血流量增加,改善血液循環。

大陸的研究也顯示,練氣功時有「氣到血到」的現象,這種練法也就是我們所發現的「共振態」,氣走大小週天的功夫。由於全身每一部份的細胞,每秒鐘都需要一定量的紅血球來到,運送足夠的氧分,帶走新陳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才能保持活力。因此一個人如果是整天坐辦公室,案牘勞形,讓身體部份血液循環不良,日積月累下來,自然細胞抵抗力弱,容易產生疾病。

因此每天練練氣功,走走大小週天,把足夠的血液送到身體每一部份,自然細胞活力增加,抵抗力增加。另外氣功的鍛練能夠刺激到副交感神經,讓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加,從而增進了食慾,提高了消化功能。

在練「入定態」時,要求排除雜念,甚至練到「聽而不聞」之境地,表示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減少,也就是大腦對身體之干擾降低,此時自主神經系統將自然去調適內臟及內分泌,修復整個身體,促進了身體的健康。

總之,氣功鍛練可以幫助放鬆,消除緊張狀態,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能提高神經系統協調能力;能降低身體新陳代謝的速率,將多出的能量用作修補身體,抵抗疾病;能按摩內臟,改善消化及吸收能力,能增加營養之傳送及循環能力,凡此種種都能達到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六、特異功能的研究  
根據佛道各種典籍的記載,練功到了高境界以後會漸漸出現神通的現象,也就是人體特異功能。我自己所親身觀察到的現象,主要是師父的感覺變得很敏銳,走到他人身旁可以馬上說出其身體有病痛的部位,也可以用手探知別人穴道發氣的強弱,令人有不可思議的感覺。

因此自 1991 年 4 月起,我開始了人能特異功能的研究,並於1992年2月正式在台大電機系開課「人體潛能專題」,希望從一般學生中找出具有潛能的人士,測量他的生理參數,再與練功到高段的師父互相比較,以找出他們的共通性。再由此共通性生理參數,尋求突破口,來徹底了解人體潛能產生的可能原因。

人體潛能是一種超越五官、不可思議的能力,粗略來分它具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一種是感官知覺的能力,也就是西方所謂的 ESP (Extra Sensory Perception),包括心電感應、透視力、遙感遙測、預知未來、迴知過去的能力,也就是佛家六神通中所謂的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及漏盡通等能力。

另一種類型是發放的能力,例如以意志使物體移動的念力,使物體在一地消失,在其他地方出現的「突破空間障礙」的能力,以及「千里傳功」改變遠方物質特性以及千里治病的能力等等。

以上這些能力是否真有其事呢?在西方早在 1882 年就展開了對超能力的科學研究,直到 1934 年美國杜克大學超心理研究所所長萊恩博士首先發展出一套 5 張的 ESP 卡片,以及它們的使用方法,再配合統計學及或然率理論來決定超感官知覺能力的存在性,由此建立了近代實驗超心理學的嚴格科學基礎。他們的研究領先了我們60年,但幸運的是我們有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氣功作基礎,使我們一開步就可能超越西方 60 年的成就。

經過近 3 年的研究,測試了近 80 位學生,我們發現了 4 位具有顯著「心電感應」能力的同學,其中3位從來沒有練過氣功,一位修煉氣功1年已到了很高的境界。經由腦波的測試我們發現,三位沒有練過氣功的同學,在正常閉眼狀態下,腦α波的尖峰振幅很小,約在4微伏以下,很像練習打坐、放空到高深境界所出現的「入定態」。

這些同學不屬於神經緊張型,也不嗜睡或吃過藥,因此我把他們這種腦波的反應定義為「天生入定態」。這代表的意義好比說,一般人要花很多的功夫去練習打坐、放空以達到壓抑腦α波,甚至讓其消失的「入定態」,最後產生心電感應能力。而這三位同學天生就已經達到「入定態」,而擁有稍許心電感應能力之傾向;若再稍事練習打坐、放空,則其人體潛能可能很容易就全面開發出來。第四位同學練功一年,雖然平時閉眼狀態下,腦α波尖峰振幅很高,但在做心電感應時,可以迅速的把腦α波抑制為零,是屬於練功後所開發之能力。

至於為什麼要進入「入定態」才容易產生心電感應能力呢?我猜測這是因為進入「入定態」,腦的生理活動下降,雜訊降低之緣故,使得外界存在很微弱的訊息,有機會進入大腦,不被雜訊所掩蓋而為大腦掌管意識部位所感知,這與一般的電波接收器原理是類似的。

至於其他的人體潛能如「念力」及「以手指識字」等能力,我們也做了詳細的研究,目前發現念力的成份會隨人之不同而不一樣,有的人念力中含有強大的磁場,有的人則含有未知的能量形式。而以手識字的能力則伴隨著手部發光的現象,其原理目前還不清楚,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七、期待揭開人體潛能之秘  
猶記得 6 年前,我們剛開始研究氣功時,一般社會大眾以及學術界還視為不科學、迷信的領域。經過國科會前後幾任主委的大力支持,終於在氣功的本質以及氣功修煉到高段以後所出現的人能潛能研究上有了一些突破,不但將為數眾多的氣功修煉法做了一個簡單的歸納,分為「共振態」與「入定態」兩種,也對兩者之前後做了一些釐清及定位。

另外我們也從實驗中找出氣功「共振態」的原理,使得練「共振態」變成輕而易舉的功夫,一個不會氣功的人可以在 5 分鐘內達到氣集丹田或氣走任脈之效果。接下來,中國自古以來所傳說的人體特異現象,也經過不斷的實驗,在逐步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我相信再假以時日不斷的研究,這些人體科學上高層次的問題,自古以來讓人迷惑又敬畏的人體神祕現象,終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李嗣涔(台大電機系教授)摘自:《歷史月刊》1994 年 5 月號,〈氣功的科學觀〉

禪修概述

禪修行為過程中處處都顯現出省能的作為,整個人在神經放鬆、肌肉放鬆、全身放鬆之下減少許多能量的消耗,過午不食是減少能量的輸入,同時也減少咀嚼、胃腸消化等能量的消耗。

落葉歸根或是蘋果掉下來打到頭,都是果葉老熟掉下來的自然現象。在西方科學認知下,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萬有引力,而中國文化產生了遊子長期在外奔波,終老歸鄉的情懷。有人說邏輯的知性主要發生在左大腦半球,感性在右大腦半球,左右統一才是大圓滿。

人類四百萬年前就從叢林中走出來,從出生到死亡都在地心引力的牽引之下過日子,雖然知道我們跳不高、躺著比坐著舒服,卻不知道是因為身體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進入無地心引力的太空,比較太空人升空之前和之後的身體變化,就可以了然地心引力對人的影響。 

太空人的臉會變圓、會排出大量的尿液、骨骼容易疏鬆,臉變圓是因為血液重新分配,本來在下半肢的血液分配到頭部,腦中的泌尿中樞感受到很多的水,所以就排出了大量的尿液。骨骼因為沒有受到地心引力的拉扯,所以就不作功了,因此怠工產生骨骼疏鬆症。

把這些現象拉回到地球上,許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也就有解了。例如中國人的養身氣功、太極拳、打坐都跟地心引力有關,我們身體是個封閉容器,有70%的水。我們訓練自己降低腦神經的興奮度,肌肉緊張度隨之下降,生理學上為肌肉的等長收縮,重量下墜到腳底湧泉,液壓反射到頭頂之百會,所以打坐時,全身放鬆並不會傾倒,應用了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來挺直身軀。

同樣的類比,以高僧所寫下的禪修體驗為第一手資料,結合現在腦科學知識,使得禪能夠「知其所以然」,那麼要學禪修,在自我訓練上就更加容易上手。

目前我個人的打坐體驗尚淺,試著提出禪修的基本原理:節省生物能源。人腦由三個副腦所構成,爬蟲腦、邊緣系統及大腦新皮質,大腦新皮質又有右大腦半球、左大腦半球之分,在演化學及發生學上是由爬蟲腦一路到左大腦半球。人體中腦所佔的體積比雖小,但消耗20%的耗氧量。

打坐過程中要全身放鬆、面帶微笑,在六祖惠能:「不思善、不思惡時,心在何處?」的指導下,大腦新皮質呈現不思考的狀態,而體驗感受身之鬆,並引發邊緣系統內快樂中樞之興奮,得到禪悅。喜悅本身也是一種能量的消耗,所以在不必要的時候也就木然,割捨掉這些感受,不苦不樂受,也叫捨受。

禪修行為過程中處處都顯現出這種省能的作為,整個人在神經放鬆、肌肉放鬆、全身放鬆之下,減少許多能量的消耗,像過午不食是減少能量的輸入,同時也減少咀嚼、胃腸消化等能量的消耗。省能的相對結果之一是,腦的溫度低一點,這樣腦的效率才高,就像電腦一樣,要放在冷氣房中,不然溫度升高,運作就不正常了,電腦就容易當機了。省下能源之後,最重要的是把能源轉到有效的地方使用,該用才用、不用就不用,所以主動抉擇能量的使用本身就是智慧,當用在利他的行為上時,就是慈悲。

科學上常常將不知道的事當作是一個黑箱子,就像我們知道鐘錶有時針有分針,會告訴我們時間,然而,時鐘內部有許多齒輪、螺絲等等的結構,這些結構我們是不是要去瞭解?不用瞭解,就把它當黑箱子。人生黑箱子,可大可小,這就是人生有所抉擇。學佛者不去過問這些「知其所以然」,而只要能夠有效的減除自己的痛苦,讓別人也沒有痛苦、過快樂的日子,就可以了,也就是所謂的自覺、覺人、覺滿。

現今科學界對心與腦正努力研究中,禪修的許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就讓科學家去努力。有多少人懂得愛因斯坦的E = mc2?但確實有人證實這個理論,而且又有原子彈、核能發電的事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要相信所以就接受了。佛院所描繪的世界,又有多少人驗證過?暫且忘記它,安然接受三寶的教誨,自我禪修訓練。

莊子《養生主》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才是真的。大家好好禪修吧!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禪修方法的演變

禪修方法的演變

文/聖籍法師

參公案,悟話頭,一棒開打無明腦殼。觀萬象,修一心,微笑拈得自在上法。

相信各位對於禪的歷史和理論,都曾聽過或看過。所以我這裡不再講那些了,而是將禪的修行方法,作一個比較有系統的介紹。

禪的修行方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六祖惠能以前。第二個階段,是在六祖惠能以後的兩百多年之間。第三個階段,是在第二階段後的時間。

菩提達摩的禪修方法
六祖以前菩提達摩即把禪介紹到中國來了。菩提達摩所介紹的修行方法,有一篇文獻「二入四行」中有記載,分為二部分:「理入」及「行入」。

「理入」,不用理論,也不用方法,只是教人,心不要有念頭,心就如同牆一樣。也因此有人說達摩在嵩山面壁九年,但這只是個故事。由於牆是不動的,但你可以在牆上掛東西,你可以在牆上寫、在牆上畫。也可以說,心可以有反應,只是它本身是不受境界所動的。

菩提達摩又說四種修行的方法,稱為「行入」:
第一、報冤行: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時,不要抱怨,因為這乃是過去世所作而得的果報。

第二、隨緣行:當你遇到幸運、順利時,不必太歡喜。這乃因過去世中自己努力,以及現在眾多的助緣而得的成果。

第三、無所求行:作任何事並非為了目的而作,只為作而作、只為修行而修行。

第四、稱法行:應該怎麼作,就怎麼作,能夠怎麼作,就怎麼作,不是有主觀的想作或不想作甚麼。

一直到六祖惠能時,禪修的祖師們大抵是以這些方法教導弟子們,保持這種態度來修行。

現在來介紹惠能以前的二位祖師。一是四祖道信,另一位是五祖弘忍。這裡不介紹他們本身,只介紹他們的修行方法。

四祖道信的禪修方法
四祖道信的「入道方便」,告訴我們的修行法中,有種說法,若是剛學打坐的人,應選一個安靜的地方,衣服要寬鬆,並要有正確的坐姿,也就是全身肌肉、神經要放鬆。開始時,身心沒辦法鬆弛,因此需要以手按摩,來幫助放鬆;然後深呼吸,以驅出體內的濁氣,吸入新鮮空氣,使頭腦更清醒,心保持平靜,注意呼吸的出入。心不急,念頭越來越少,頭腦越來越清楚,這時,你的心會由雜亂、不平衡而漸漸集中,念頭越來越少。

凡是打坐,身心都會有反應。這些反應會擾亂你繼續努力,阻礙你修行到更好的情況。所以四祖說的修行法是要放下身心,不管身心的任何反應。若能把身心的反應全擺下後,還有甚麼剩下的呢?

這樣以後,有二種情況可能會發生:一種是入定,即心念統一。另一種是身心和外在的環境統一。一般人說這種情形是解脫或開悟了。事實上,並沒有開悟,只是前念頭與後念頭沒有在動,念頭很穩定,集中在一個點上。因此四祖說,要「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不但環境空、身空、雜念空,連統一的一念心也要空。

這是由打坐進入定境,然後再從捨了定的層次,進入禪的悟境。

靜坐、禪定與禪的內容大有不同,靜坐的層次,只能使你身體鬆弛,頭腦輕安;禪定的層次只能達到身心統一,最高的境界則是前念與後念念念統一,而不能把自我中心的念頭放棄。但在禪的境界,是要放棄定境後,智慧才能出現。

五祖弘忍的禪修方法
再談五祖弘忍的禪坐方法。在他的〈修心要論〉中說,剛學坐禪的人,應依據《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修行的觀法的第一種,叫做「日沒觀」來修行;在太陽快下山時,光線柔和最宜作落日觀。

五祖的〈修心要論〉云:「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

《觀無量壽經》的原文則云:「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沒之處」,五祖的意思是:心裡想著在平視線外,有一輪太陽。太陽可遠可近,繼續想著,不要離開那太陽。漸漸地,你忘了自己,你的心中只有落日時分的太陽。如此的落日觀,開始還很清楚有一日輪,慢慢的,太陽可能不見了,而只有日光,連你自己也與光合而為一,沒有身體,沒有心,好像整個宇宙都化成了光的世界。這種方法很有用。但是,只要浸淫在日光裡就算修行成功了嗎?不。如果只是修定,則這只可以使你修成「日光三昧」。

五祖弘忍又說:夜裡打坐,可能見到種種善惡境界。也可能見到青、黃、赤、白等種種光。甚至會發現自己的身體變成很大的光。或見如來身相在你面前出現,或見種種變化,凡此種種似乎都是好的現象,如果只是靜坐,誦念經咒,或禮拜諸佛菩薩,的確是很好的瑞相。

但是五祖弘忍,卻把這些境界,要我們習禪的人,當成妄想境。他說:當這些境界的出現或變化時,應該「但知攝心莫著,並皆是空」。應當立即收起你的心,不能把念頭執著、沈迷於這些境界中,且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幻覺,都是空的。他還舉了四句經證:「十方國土,皆如虛空,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也即是:十方諸佛國土,及十方的一切凡夫世界,不外乎是唯心所現,心外既然無物無法無境界,若證無心,尚有甚麼善惡境界可取可著的呢!

為甚麼有虛幻呢?乃因心理出現了意識。這意識可分為二種,一是使我們的心在造種種因,而產生反應的意識。另一種是心在想像,希望想像,而產生的反應。

由此可知弘忍的修行方法,以「觀」入手,而所得的種種反應,不管是身相或是心相,都認為是虛妄的,這才真正的進入禪的智慧境界,也就是解脫的境界。

六祖惠能的禪修方法
六祖的修行,是沒有方法的方法,只以某種方式表現,可能以故事來表達,也有以理論來表現。
惠能自五祖弘忍處得了衣缽,傳承禪法後,立即受五祖指示而逃往嶺南,五祖的其他弟子們覬覦衣缽久矣,因此立刻去追趕,其中有陳惠明者,原為四品將軍,頭一個追上了惠能。惠能便將衣缽放在石上,隱身入草莽中。惠明提不動,乃呼喚云:「我為法而來,不為衣缽來。」惠能自草叢中出,而對惠明說:「你既為法而來,若依我所說而作,即可得法;請先摒息諸緣,不思善,不思惡,正當此時,找找你的本來真面目何在?」所謂本來真面目,就是佛性、真如、悟境、菩提,無我的自在,解脫的境域。

這位將軍果依惠能所說作了,卻發現他偏尋不著他所要找的。也可以說,他丟了所有的東西﹙我執﹚也得到他所要找的悟境了。

最最要緊的不是要得到甚麼,而是能丟掉自我的煩惱!惠明丟了善與惡的種種分別執著,也就是在放下自我判斷、自我中心的價值之時,便能見到本來真面目。

這方法很簡單,不需打坐,不需修行,就能得到智慧。因此很多人喜歡這種六祖所教的修行方法。唯想入門,也不簡單。

《六祖壇經》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如果得了真智慧,你就已經在定中。所謂定,就是心不動,所謂慧,就是心中無物,卻仍舊能對內外境界觀照得很清楚。事實上,心中甚麼都沒有,就是真的定;能如實反映萬物,便是真的慧。

綜合六祖的禪修法門,只有三個名詞,就是「無念」、「無相」、「無住」。也可以說整部《六祖壇經》的心肝,用這三個名詞,就可以概括了。

所謂「無念」,就是面對內外善惡境界之時,心都不起一絲波動。外境是我們身外的環境,內境是心內的意識活動,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記憶、想像。如果我們的心,能不受外境和內境所動,這時心中還有反映活動,但已不起煩惱念頭,那便是智慧的現前。

「無性」這名詞,原出自《金剛經》。六祖惠能之所以開悟,就是聽了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句。因此,人在尚未解脫之時,心便住於自我中心及自我價值的判斷。解脫後的人,心就沒有自己一定要堅持的立場了。只有隨順因緣境界本身的事實而作適如其分的因應。也就是說,開悟後的人,或已得解脫慧的人,他雖不給自己一個定點定位定向,卻能為了利益眾生而活用無窮,所以他決不等於石頭、木頭。

若以「無念」、「無住」的智者立場,來看這世界的任何現象,無一不是虛妄的、不實的、幻有的,所以下面另外還有一個名詞,叫作「無相」。

只有真正親自經驗、或體驗到這世界所有現象都是虛妄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解脫、真正的沒有自我中心所衍生的麻煩。

所謂「無相」,即是金剛經所示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壽者」就是生命的現象。這四種相中,前三者是「我」的空間現象,最後一種是「我」的時間過程。也就是說,若能超越時間、空間的現象,眾生的自「我」,便成為空,那才是智慧,那才是真正的悟境。悟甚麼?即是證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便能解脫自我作繭式的塵勞網,也才真正的發現,原來無一處、無一時,無不是諸佛的自由世界。

不管我們有沒有成佛,到了此時,我們已沒辦法否定自己是佛,也沒辦法拒絕自己是佛。可惜在未到無相現前之時,仍不知道自己是佛。故六祖惠能教我們;要用「不思善、不思惡」的方法,便能無念,就能發現眾生即是佛。『華嚴經』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境界,僅在一念之間,便能體驗。

六祖的這種方法,就是頓悟法門,隨時隨地只要作到「不思善、不思惡」,即能「無念」、「無住」、「無相」,你就跟六祖大師一樣了。

六祖惠能以後的禪修方法
六祖惠能之後的二百數十年中,禪機盛行,從惠能的弟子群,到第四傳趙州、黃檗、溈山,第五傳臨濟、仰山、德山等,皆用這種頓悟法,令許多人開悟。所謂禪機,便是禪師們靈活運用棒喝、豎拂、揚眉張目及示圓相、反詰語等手段,應機而使弟子放下我執,進入悟境。但是後來的人,就沒辦法不用某種固定方法而開悟了。故而有參「公案」、「話頭」的方法出現。這些公案的發生,便是禪機的故事,但在禪機盛行時代,無人重複來用它們,故不必參公案,嗣後有人重複追詢那些開悟的案例而開悟,即是形成參公案的方法了。

我們從禪宗的文獻知道,最早將禪宗公案編集成冊的是在西元第十及十一世紀,那便是汾陽的『先賢一百則』,使用集子內的故事來引發疑問:「為甚麼祖師們如此這般一番,就開悟了?」這樣不斷的反複的問下去,就叫參公案。

南泉斬貓的公案
最有名的公案,是百丈的弟子南泉普願,有一天自外返回寺院,看到東西兩班寺僧在爭吵,為的是搶奪一隻貓,南泉問明緣由,欲以刀將貓斬成兩半平分。他舉刀說:「如果沒有人能回答我的問題,或答得不對,我就要斬貓,若有人回答對了,就不殺貓了。」結果沒有人回應,因此南泉將貓斬了!

這時南泉的弟子趙州從諗自外回來,就問師父為何殺貓?南泉告以經過情形,這弟子趙州一言不發的脫下鞋子放在頭頂走了。

南泉嘆道:「你若早來,貓兒就得救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只有南泉與他的弟子趙州知道。當時沒有人知道,後來的人也不知道。如果你想不斷地追問你自己:「為甚麼會發生這樣奇怪的故事?」反複地盯住這個問題發問,就叫作「參公案」。

公案本身有它的原因,但無一定的意義,故不能解釋它,稱為不可思議。如果你以常人的思惟方式去解釋它,那你就永遠也開不了悟囉!所以說參公案不是猜測揣摩,不是用頭腦推敲思索,不能用常識及佛學的知識來解釋它。

當我在日本時,跟一位日本禪師伴鐵牛老師打禪七,當時我已修得博士學位。就聽到說有高度知識的人很難開悟。事實上,不是知識有礙開悟,只是參公案時,要擺下一切知識、學問,只用方法去參,而非以邏輯推理,或知識學問來解釋它。

如何參公案
我教人用這方法時,常以皮球為喻。球裡面是甚麼?要問:「究竟它裡面是甚麼」?不可以用刀剖開,不得以槌子打破它,只是不斷地問:「這裡面是甚麼」?發問的目的,是在使你的頭腦中所有的主見、思維、念頭,無暇旁用,不可能旁用,一路問下去,你的自我執著就消失了,你的智慧就會出現了。

所以參公案不是解釋它,許多人為解釋公案,而出了很多書,那都只是在解釋,而非在參。對自己的悟境是不相關的。

公案可以解釋嗎?可以的,但是對於禪修的功能而言,沒有作用,何況公案也有定式,拿定式來套,就可以分析解釋得清清楚楚。

公案是否每個人立即都可用,而且一開始即可得力?不是,尤其心裡混亂的人,更不可以用這方法,用了也等於念公案,那倒不如念佛持咒的好。

長蘆禪師的「坐禪儀」
到了西元十二世紀,中國有位叫做長蘆宗賾的禪師,寫了一篇「坐禪儀」,日本的道元禪師,依據它寫了一篇「普勸坐禪儀」,以靜坐為入手,而達到禪悟境界的方法。

長蘆禪師首先勉勵禪修者要起大悲願心,修行的目的,不為自己獨求解脫,是為渡眾生而精修三昧。如果僅為自求利益,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就不得開悟,不得解脫。因為,自私心態阻礙了開悟的道路。所以他說,唯有如此,方能「放捨諸像,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是主觀的。站在主觀的立場,永遠是迷的。因為在有得失、有利害的情況之下,你不可能放下身體、觀念,而是一切都以我為主。有自我的判斷便是不客觀的,也與無漏的智慧不相應。

捨去自我,並非否定自我,乃因為了得到更多的全部,而要放棄侷於偏狹、範圍的自我。好像有人,為了保留住小房間,永遠不願走出房門,那他怎可能得到更大的空間呢?

我們現在介紹長蘆禪師的打坐方法;要「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其睡眠,不節不恣」。

「欲坐禪時,於閑靜處」,坐上舒適厚軟的坐墊,衣服要寬,腰帶宜鬆。能盤腿最好,至少單盤。右掌疊在左掌之下,兩手姆指互相接觸,然後把手放在腿上,就不要再去管你的手了,肩膀放鬆。

現在檢查一下你的姿勢及身體狀況,不要太緊張了,坐姿要端正,不可左傾右側,前弓後仰。頭頂向上,下巴內收,兩唇輕攏,牙齒輕合,舌尖頂著上齦顎處,眼微睜,看著正前方一尺外地面的某一點。就這樣坐下去,身相既定,即調呼吸,氣息既調,然後放鬆小腹。「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念失,久久忘緣諸境,自成一片。」

光注意呼吸在鼻端出入,就如平常一樣的自然,不快,也不要太慢,每分鐘大約十四與十六次呼吸為平常,即是正常,然後專心的數著呼吸,不數也沒有關係,但要保持著沒有雜亂的念頭。牢牢守住如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的原則。如果念頭起來了,讓它去,不管它。慢慢的,自然而然地,妄念就越來越少,少至沒有了。

依照如上介紹的禪修方法,打坐下去的話,一定會開悟。

漫談太極拳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很早以前已在我國民間流傳,幾個世紀以來,經過實踐,證明太極拳是對健身及預防疾病均有效的運動。近幾年來,很多人都認為,而且有記載,打太極拳除增強體質外,還可輔助治療高血壓、糖尿病、潰瘍病、心臟病、肺結核、骨質疏鬆,對各種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療效。

在臨床實踐經驗方面,通過太極拳配合醫療藥物來治療某些疾病。中國是最早應用體育運動來防病治病的國家。「黃帝內經素問」提及過:「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導引」是一種體操活動〉。

華陀曾編選了「五禽之戲」作為健身運動,他的理論是「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流水不腐,戶樞不朽是也。」這說明體育防病和治療中有著積極的意義。練習太極拳除全身各組肌肉群體、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深呼吸,對橫膈膜起了運動作用,盡量做到心靜精神貫注,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良好的影響作用,從而令其他系統與器官機能的活動得到改善。

太極拳每一個動作差不多都是全身運動,移動起來能使我們身體的每一部份,每個細胞都獲得活動的機會。太極拳的運動量雖大,但是不吃力又不劇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發展心臟機能,使心臟的跳動緩和有力,既能減少體內淤血凝聚,又能減少動脈硬化,使身體有效地促進新陳代謝,使體內廢物排出,除保持腸道暢通,提高消化機能,免除大便秘結的毛病。

生活在香港,人煙稠密、空氣污染,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就會漸漸失去健康。過了一定歲數,人就會覺得身體有部份不靈活,抵抗力相對減低,以致產生各種慢性疾病來,人稱之為「都市病」、「富貴病」。大家都知道「健康就是財富」,「平安是福」,健康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們學習太極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自衛、競擊,主要為了鍛鍊身體,除卻疾病,使我們保持充沛的精力。

太極拳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學習?是的。一般人仕,不分年齡、性別都可以學習。但對某些病患者來說是不適合的,如咯血、嚴重心臟病,行動不方便者等。太極拳適合各種不同體質的人,這是它的普遍性。

太極拳是強身健體、調和氣血、修養身心的良好運動,這種具有藝術風格的體育運動,有很多的特點,對練習太極的人仕產生極大的好處,例如在運動中獲得寧靜。它的動作連貫,像江河流水,柔和平靜,姿態舒展大方、動作優雅、極富道家的靜心養氣、修身養性。

太極拳在運動中保持心臟及肺部平適舒暢,使心臟獲得莫大的收益。由於以上原因,練太極拳可以獲得健康的體魄外,更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在不知不覺間,使性情暴燥的人,化作溫和之士,對個人修身,極有幫助。

太極拳另一個特點是「用意不用力」,用意是善用智慧。凡事經過思考,不易衝動,所以能機警敏捷,對處理日常工作事務,必定勝任愉快,生活必更美好。

有人問:「學太極拳難不難呢?」在我個人來說就「不難」,難的是沒有信心。學習太極拳是一種易學難精的功夫,古語有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若你抱著希望、信心、決心、耐心、恆心、專心,那一定能收到效益。

太極拳的源流

太極拳的源流發展及演變

要知太極拳之來由,必先知太極之含意。太極即太虛。「太」者,有極其至大的意思。「虛」者,空虛無物之意。太虛為空空之境,真氣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氣之精微無運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太極乘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就是太極生陰陽之理。

「陰陽」是古代哲學理論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內部不同屬性的相互對立統一與轉化。陰陽觀念中具有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轉化的特點,太極拳就是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套剛柔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結合,順逆纏絲等陰陽相合的動作套路,陰陽相合而為太極,所以將這套拳稱之為太極拳。

如按太極拳姿勢要求去練習,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練到五陰五陽的功夫。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這種程度時,太極理氣活躍,氣機相通,真氣充盛,陰陽平衡,周身上下內外形氣一體,如太極之象,混然一圓。

太極拳發源于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于溫縣城東的青風嶺上,600年前叫常楊村。據溫縣縣志記載「明洪武初年,因元鐵木耳守懷慶(懷慶府管轄八縣,溫縣在內),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統一天下。太袓遷怒于民,大加屠戮,時溫民死者甚多……。「相傳有三洗懷慶之言。人煙幾銫,乃遷民填補,屯田墾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遷來,當地至今尚有「問我袓先何處來,山西洪桐大槐樹」的說法。

陳氏始袓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今晉城),後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桐縣。明洪武7 年(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今沁陽)。因始袓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莊(解放後,陳卜莊并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莊)。先袓後因陳卜莊地勢低窪,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揚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氐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袓陳卜居溫縣後,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于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為保衛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由于 1711 年以前陳氏家史無文字記裁,僅有囗傳。直至1711年,陳氏十世袓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然相距已有300餘年。其間人物、事跡及有關拳術多有疏漏。所以關于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我九世袓陳王庭記起。

據溫縣縣志和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庭在明末拳術已著名。於拳術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傳, 成為獨特之密。」

陳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優,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東一帶很有聲望。曾在山東掃蕩群匪,賊聞名不敢逼近。因當時社會動蕩,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間,依據袓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庭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鑭、雙人黏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黏槍,更具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拳經總歌)、(長短句)詞一首。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陳王庭的獨創有以下幾點:

(一) 把拳術與導引相結合
導引和吐納是養身術。它是由漢末偉大醫學家華佗模仿禽獸的屈伸、顧盼、跳躍等動作井結合呼吸運動創編的健身方法,名為「五禽戲」。也就是後來的氣功中、內行朮方式方法。

陳王庭根據武術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協調動作,同導引、吐納結合起來,使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密切結合,成為「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二)把武術和中醫經絡學相結合
經絡是指布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于臟腑,流于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調,則神肌反常而疾病生焉。「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陳王庭據自己的心得體會,結合經絡學說原理,創編了纏繞螺旋運動方式的太極拳套路。

(三) 創造了雙人推手
自古以來,踢、打、摔、拿、跌是我國武術的五大主要技擊法。由于這五種技擊法在實踐時具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寶貴經驗,也由于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鑒于此,陳王庭才創造了推手方法。這種方法傷害性較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的練習方法。

(四) 創造了雙人剌槍和八杆對練項目
陳王庭創造了雙人粘槍法。粘隨不脫,蓄發相變的刺槍術和八杆對練是太極拳派長兵器的對抗性基本練法。將陳氏拳術與眾不同的纏絲勁運到器械上,為長兵器對練開闢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

(五) 創造了太極拳理論
陳王庭太極拳理論是根據自己實踐經驗,又總結和吸取明代民間武術經驗而創立的。它包括纏繞螺旋、柔中寓剛、避實擊虛、順應客觀條件變化而變化,以意行氣,勁由內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因敵變化等特點。如(拳經總歌)開頭兩句話,「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就是指在練習太極拳套路的基礎上練習反應靈敏,逐步達到「牽動四兩撥千斤」的高級境界。

自陳王庭之後,陳家溝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練習,當地流傳的諺話,「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情形。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歷代名手輩出。

傳至十四世陳長興(1771一1853),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他在袓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長興公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武術界享有盛名。他在戲臺前看戲,站立在千百人中(當時農村演戲,身強力壯者擠在臺前,無座位),無論眾人如何推、撞、擁、擠,腳步絲毫不動,凡近其身者,如水觸石,不抗自頹,時人稱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藝棈奧,繼續走鏢山東,歷時10餘年,所遇匪盜斂跡,魯人立碑敘其事以為紀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為太極名師。教有名弟子揚露襌。

十四世陳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礎上,又有些改動,逐漸舍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後人稱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陳凊萍,贅婿于趙堡鎮(陳家溝東北五里地)在那裡傳拳,他在原套路上再進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逐步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世人稱為趙堡架。

十六世陳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陳氏拳術歷代均以囗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闡發袓傳太極拳學說,遂發憤著書立說,用十二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
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以易理說拳理,引證經絡學說;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勁為統馭,是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最重要的一篇。他還著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等著作。

十七世陳發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太極拳有傑出的貢獻。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術,以其剛柔相濟,採、栵.肘、靠、拿、跌、擲.打,兼旋井用,技擊技術極好,與人較手時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的高超擊法將人跌出, 因其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偵、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藝亦很好。陳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鄭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勢新架為主),徒眾很多,為普及陳氏太極拳做出很大貢獻。

十八世陳照丕(1983一1972),字績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二人,慕陳氏太極拳之名,托河南沁陽杜盛興到陳家溝聘請拳師,族人公推陳照丕前往。陳照丕理論造詣極深,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對推廣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巨大貢獻,探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崇拜,為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現陳家溝所練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種推手法。器械有,太極單刀、雙刃、單劍、雙劍、雙鑭、梨花槍夾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這些套路,從風格上、技擊應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傳統風格。
陳氏太極拳近百年來在社會上經過發展,演變出有代表性的楊、 吳、 武、 孫四大流派。
楊氏太極拳

楊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陳家溝陳德瑚在永年開中藥鋪,楊因家貧賣身到藥鋪為徒,後陳德瑚帶楊回陳家溝家中做些雜活。陳氏十四世袓陳長興在陳德瑚家設武學,教後人習拳舞械。陳長興見楊聰明伶俐,作事殷勤,為人忠誠老實,又喜愛拳術,與陳德瑚商量後,乃收為徒弟,傳授太極拳。楊練拳極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時,僅在長板凳上打盹。這種長凳很窄,很快就跌下來,醒後繼續再練,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練成。經老師與東家同意後,裝卷歸里,離開陳家溝(後又兩次拜訪陳家)。

楊露襌回家後,經親友推薦到北京教拳,打敗許多名手,名聲大震,後到清宮王府教拲,因習拳的都是些貴族子弟,為了適應他們嬌嫩體質的需要,便將陳氏太極拳套路中的纏絲勁及竄蹦跳躍發勁等難度較大的動作作了些改動,使其姿勢較為簡化,動作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經其孫澄甫的修改而成為目前流行較廣的楊式太極拲。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和順、姿勢柔軟。要求綿裡藏針。揚澄甫(1883~1936)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傳拳,是著名的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

吳式太極拳
楊露襌在清宮王府教拳時,滿族人全佑從學之,後全佑又從學於楊班候(1837~1892 )。全佑傳其子鑒泉,後來鑒泉從漢姓為吳。吳鑒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稱,推手守靜而不忘動,形成了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的特點。吳鑒泉曾在上海開辦拳社,培養學生,成為現代流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學同鄉楊露襌大架動作,後慕名至陳家溝,求長興公教拳,因其年歲已高(80余歲),不再傳拳,其子耕耘走鏢山東,不在身邊,但見他求學心切,便將其介紹給陳氏同族十五世陳清萍。陳凊萍的拳架小而緊湊,加圈纏絲,是陳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學拳很下功夫,潛心專練。在楊式大架和陳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成為現在的武式太極拳。

後傳其甥李亦畬(1832~1892),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為業,武式太極拳始在外傳。其特點,動作輕靈、 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孫式太極拳
孫祿堂 (1860~1930)河北完縣人。先學形意拲,精通意理,兼習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迷真)等書。在北京有「活猴」孫祿堂的美名佳稱。後又從郝為真學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一體,形成現在的開合鼓蕩,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式太極拳。

簡化太極拳
國家體委以楊式太極拳為主,井輔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極拳的動作,整理創編成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勢、四十八勢、八十八勢等套路。北京體育學院闞桂香女士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編寫了陳氏簡化三十六勢太極拳,河南省武術館教練陳小旺在陳氏太極老架、新架的基礎上,整編而成陳氏三十八勢太極拳。

綜上所述,現在社會上所流行的太極拳,雖然在風格特點上有所不同,在套路形式大小、繁簡上也各不相同,但其組織結構,都明顯以陳氏老架一路演變而成。近年來,北京、上海、河南、南京、西安、石家莊及陳家溝等地,都先後成立了陳氏太極拳協會(研究會),研究探討這一袓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太極拳推向世界而共同努力奮鬥。

資料來源︰ 『陳氏太極拳械匯宗』 陳正雷著

太極拳治脊椎病

太極拳的拳理、動作和心法,正配合人體脊椎保健的需要。太極拳調放鬆,姿勢正確不過份扭曲身體,動作緩慢均行而圓活性,使脊椎處於放鬆狀態,正確姿勢能改善脊椎的偏歪、變形,促使脊椎發揮正常的功能,減低與脊椎相關的疾病。圓活的動作可引領內在氣血和順,還可引領精神放鬆,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健體的作用。

太極拳運動以脊椎為軸心,用腰胯帶動軀幹、四肢活動,緩慢而放鬆的動作,有效地帶動體內氣血運行。調腰的運動,腰為腎府,腎的主要生理功能為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和水液代謝;腎主骨生髓,腎與膀胱相為表里,鍛練腰部能到固腎的作用。病例證實,人用腦過度會引致腎衰竭,所以生命活動過勞,沒有適當調節放鬆,同樣影響臟腑的功能。手腳遠離心臟,血液回流較差,每次落胯的動作都能改善腳的血液循環,然後反射性循環腦部及身體各部位,由改善身體怕凍冷和麻痺等得知。

現今社會生活節奏快而緊張,人體機能和思想情緒需要適當調和。以慢而不滯的動作用最少的力量運動,就是放鬆的方法,當運動次數增加而日子持續,肌肉、關節、脊椎、精神思想都除之而放鬆靈活,達到生理、心理協調,身體各部分吸收力強。就好比喻,孩子在放暑假時,生長特別快,因都是處於放鬆狀態。

Wednesday, March 23, 2005

Abduction Prevention

You may have know these, but it never hurts to be careful and read it again.

1. Tip from Tae Kwon Do: The elbow is the strongest point on your body. If you are close enough to use it, do!

2. Learned this from a tourist guide in New Orleans. If a robber asks for your wallet and/or purse, DO NOT HAND IT TO HIM. Toss it away from you....chances are that he is more interested in your wallet and/or purse than you, and he will go for the wallet/purse. RUN LIKE MAD IN THE OTHER DIRECTION!

3. If you are ever thrown into the trunk of a car, kick out the back tail lights and stick your arm out the hole and start waving like crazy. The driver won't see you, but everybody else will. This has saved lives.

4. Women have a tendency to get into their cars after shopping, eating, working, etc., and just sit (doing their checkbook, or making a list, etc. DON'T DO THIS!) The predator will be watching you, and this is the perfect opportunity for him to get in on the passenger side, put a gun to your head, and tell you where to go. AS SOON AS YOU GET INTO YOUR CAR, LOCK THE DOORS AND LEAVE.

5. A few notes about getting into your car in a parking lot, or parking garage:
A.) Be aware: look around you, look into your car, at the passenger side floor, and in the back seat.

B..) If you are parked next to a big van, enter your car from the passenger door. Most serial killers attack their victims by pulling them into their vans while the women are attempting to get into their cars.

C.) Look at the car parked on the driver's side of your vehicle, and the passenger side. If a male is sitting alone in the seat nearest your car, you may want to walk back into the mall, or work, and get a guard/policeman to walk you back out.

IT IS ALWAYS 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 (And better paranoid than dead.)

6. ALWAYS take the elevator instead of the stairs. (Stairwells are horrible places to be alone and the perfect crime spot).

7. If the predator has a gun and you are not under his control, ALWAYS RUN! The predator will only hit you (a running target) 4 in 100 times; And even then, it most likely WILL NOT be a vital organ. RUN!

8. As women, we are always trying to be sympathetic: STOP. It may get you raped, or killed. Ted Bundy, the serial killer, was a good-looking, well educated man, who ALWAYS played on the sympathies of unsuspecting women. He walked with a cane, or a limp, and often asked "for help" into his vehicle or with his vehicle, which is when he abducted his next victim.

9. Another Safety Point: Someone just told me that her friend heard a crying baby on her porch the night before last, and she called the police because it was late and she thought it was weird. The police told her "Whatever you do, DO NOT open the door."

The lady then said that it sounded like the baby had crawled near a window, and she was worried that it would crawl to the street and get run over. The policeman said, "We already have a unit on the way, whatever you do, DO NOT open the door." He told her that they think a serial killer has a baby's cry recorded, and uses it to coax women out of their homes thinking that someone dropped off a baby. He said they have not verified it, but have had several calls by women saying that they hear baby crying outside their doors, when they're home alone at night.

Please pass this on and DO NOT open the door for a crying baby. This e-mail should probably be taken seriously because the Crying Baby theory was mentioned on America's Most Wanted this past Saturday when they profiled the serial killer in Louisiana.

Learn these tips may save a life. A candle is not dimmed by lighting another candle.

看重現在

看重現在

文/吳淡如

這一天晚上,所有的工作結束後,我真的覺得很累,天空飄著細雨、季節即將轉換的時候,就是我筋骨痠痛最難抵擋的時候,我忽然想念起溫泉來,對讓我搭便車的朋友說:「如果現在是在湯布院,該有多好啊!」

我曾經和朋友們到日本年輕人票選最佳溫泉度假區的湯布院去,在一個女畫家開的雅致旅館「遊輪」裡頭,一天洗好幾次露天溫泉,我想起那家旅館的私人露天溫泉池,以及池畔種的櫻花樹,竟然有點哀傷。

「為什麼我們不現在去呢?」朋友說,「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不需要帶著遺憾進入夢鄉。」

這句話激起我的靈感。我想起陽明山的一個公共溫泉,幾年前,我曾經到過那裡一次,和我夢想中的湯布院相比,雖然簡陋了些,但仍然是一種享受啊!我們把車掉轉了方向,往陽明山駛去。

花了七十元,我們也洗到了露天溫泉,而這個露天溫泉,由於已經改建,所以也比我們預設的樣子好很多很多,我可以仰著頭在「女大眾池」裡看星星。

脫離了「夢幻少女」的年紀,我還有許許多多的夢想,也努力在實踐著我想做的事情,但同時也悟到一個真理:不要把痛苦或快樂變成二分法,不要把現在和未來看成完全不一樣的時空,有空就要讓自己活得好一點;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有各式各樣的夢想,只不過他們一定要到「未來」才願意讓它實現(比如說,等我有錢,我就要怎樣;等我退休了,我才要怎麼樣;等我當了總統,我就會給你們什麼……結果「政見」永遠沒有兌現的一天,也並不急著兌現),未來遙不可及,也永遠不會到。到了兩眼一閉前,還在指望夢中樂園(這時的名稱可能叫作西天極樂世界),而人生中從來沒掌握一點開心的權利,從沒及時做點和夢想靠近的事情。

過去當記者時,我還曾認識一個酷愛賭博的同行,他雖是無殼蝸牛,卻看不起任何人的住家,我最常聽見的口頭禪就是「等我買了一棟一百坪有庭院的房子,我就請你們來見識見識」。有一天,當他在同事家這樣說時,另一位同事很毒地對他說:「你先把賭債還完再來說大話吧!」這個譏諷把他氣得七竅生煙,但卻深得大家的心,讓大家暗地裡爽快不已。

很多人都有夢想,但從來沒想過要接近它,那些夢想,只能叫作空想,會讓你「吃得苦中苦」,但絕對不會使你成為「人上人」。

未曾想與夢想接近,可能是期待像彩券一樣實現夢想吧。但真的像中了獎券,實現夢想,未必是好事。澳洲就有這麼一個例子:

有個曲棍球隊的球員在一九八三年,他二十五歲的時候,中了十萬美元的樂透彩券,這麼年輕就拿到一大筆退休金,使他樂不可支。在當時,那可是一筆大錢,光利息就吃喝不盡,他辭去所有工作,在家專心退休,過他想過的生活。十六年後,記者發現他時,他已經是個體重高達三百三十公斤的大肥仔,沒辦法把自己擠出家門。照片上,他的肚子大得差點垂到了地下。看來,他的幸運變成他的不幸。

義大利的心理學家 Francesco Alberoni 說:「我們都很累,所以幻想有一天能夠活在夢中樂園,擁有財富、權力、休閒,並遠離任何的憂慮和不安。但是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夢中樂園。中獎券的人如果那麼做,很快就會恢復原來的樣子。」

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智商

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智商

主講/林文瑛(大學副教授)

如何提高EQ,首先我們當然必須了解,人的情緒是怎樣上來的,才能找出一個適當的方法來表現它,而不是一味的壓抑克制。

情緒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對於對方情緒的理解,一個是對自己感覺的理解。前者即是指「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像有些小孩子看到別的小孩在哭,他也會跟著哭起來,這種感同身受的心理,可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經過歲月洗禮和人事磨練,人們的同理心也會更加細緻、成熟。

比如有個人失戀了,他說:「沒關係,我一點都不在意。」但他的眼角卻泛著淚光,聽的人就知道他心裡其實是很難受的,這就是一種同理心。當我們能夠以同理心去體會別人的感受時,就會用比較適當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這就是一種EQ。

EQ的另外一部分是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感覺。因為,當自己的情緒上來時,我們常常會被當下的憤怒,弄混了自己的真正想法,忘了自己究竟在生什麼氣?這就好比有時候,我們聽到別人說了一些刺耳的話,難免不愉快,但是如果你能夠克制一下,等對方把話說完,知道他的真正意思以後,再來看看自己應不應該只為他的措辭不當生氣,那就是自我克制。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證明,比較懂得自我克制的小孩子,日後的偏差行為比較少,反之,容易衝動而情緒化的小孩,比較容易出現偏差行為。

在我們想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能用同理心去體諒別人的情緒時,不要忘記,孩子終究只是孩子,他們在情緒上來時,多數只想到自己,可能還沒有辦法去推想別人會不會受到自己的情緒起伏所影響。換言之,當我們談到情緒的時候,很大的一部份是跟「判斷」和「認知」、「思考」有關係,不能要求小孩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考慮父母的處境,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兩件事。

第一,扮演客觀的分析者,了解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傾聽他的心情,提高他對情緒的認知能力。畢竟,跟父母相比,孩子的人生經驗較少,對人性的認知也很有限,所以需要我們幫他釐清各種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不再一直陷在情緒化的錯誤認知當中。

第二,做孩子模仿的對象,讓孩子從我們身上,直接看到父母如何處理衝突和情緒,藉由模仿來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藉由模仿,了解到在大人世界裡,成年人是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怎樣建立恰當的人際互動關係。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EQ確實是可以教導的,當我們希望孩子在情緒上有比較健全、正向的發展時,我們父母就得挑起教育者的責任,而家庭氣氛就是幫助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關鍵。

Tuesday, March 22, 2005

你 是 怎 樣 的 父 母 ?

你 是 怎 樣 的 父 母 ?

文/林振春(大學教授)

教育子女,先反省自己
 
如果人生是舞台,當父母的已經演過大半齣戲了,而您的子女可能正要上場,這時的您,對於子女的角色與演技有何期望或期許﹖大半的人皆是幹一行怨一行,少有父母親希望自己的子女重新扮演自己演過的角色。
 
醫生的角色雖然備受社會羨慕,當醫生的卻認為何苦將自己的一生奉獻在他人的病痛上;教師的角色雖然博得社會的讚美,當教師的卻也希望子女能夠有不同的成就。人際交往的舞台也是個人一生的重要舞台,它貫穿整個生活的層面,與個體的人生真義與生命價值關係密切,當父母的您是否曾經想過:您自己的人際空間是否讓您滿意﹖
 
您希望自己的子女擁有何種人際空間?
 
美國詩人艾略特(T.S.Eliot)曾經如是描述了一個典型的現代家庭:〞兩個彼此互相不了解的人,養育了幾個他們不了解的孩子,而這些孩子也永遠不會了解他們。〞
 
這一段話深深刻劃出現代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關係的無奈,父母無法了解子女,意味著父母無法與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此一來,父母也絕無可能協助子女開拓外交空間。
 
人際關係,從親子做起
 
有人認為人際交往中,與不相干的人較易建立關係,越親近的人反而不易建立關係,此種觀點根本不堪一擊,因為膚淺的人際關係猶如左右鄰居的點頭之交,達不成相互幫助或患難與共的感情。我們期望的不是泛泛之交,而是能給生命有價值的感情和友誼。
 
親子關係是子女與外界建立外交經驗的第一站,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子女敢於跨出家庭生活的範圍,與家庭外的他人互動,並且以從家庭關係中學得的人際交往技巧和觀點,來拓展他的人際空間。如果他所經驗到的互動型態是屬於卑躬屈膝行為模式,那麼他也可能以此種方式來與人互動。
 
因此你可以看到,醫生子女的人際互動型態較為冷漠;民意代表的子女常出現責備獨斷的行為;小商人的子女常表現出討好諂媚的行為;教師的子女常會有固執理性的行為;娛樂圈人士的子女常出現俏皮幽默與滑稽的行為。上述的情形雖不是通例,卻是那些能接受自己職業且肯定自己的人士,對子女人際關係行為的影響。
 
如果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職業且無法肯定自我者,其子女常出現憤世嫉俗或自我放逐的行為,無法找到認同的對象,對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將更嚴重,因此想幫助子女拓展人際關係,首先父母得認同自己的社會角色,肯定自己的價值;再者是了解自己的人際互動型態,改進自己的人際交往技巧,為自己營造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際交往空間,才能對子女產生良好的示範作用。

親子間的互動型態
 
親子間的互動型態,可以概略分為五種,常是子女拓展外交空間的重要影響力量,父母唯有先了解自己與子女之間的互動型態,並主動改善親子互動關係,才能有效幫助子女建立其良好和善的人際空間。以下您可根據下列分析,評估自己的親子互動情況。
 
■責備型的父母
 
責備型的父母經常出現的語言是:
「我不是已經跟你講過了嗎﹖你要我講幾遍﹖」
「你是怎麼搞的,我沒有生頭腦給你嗎﹖」
「再不用心點,小心我敲你腦袋。」
「又是你的錯,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做對一次。」
 
責備型父母的情緒常是憤怒的、不滿的、冷漠的、疑神疑鬼的,也是孤單無助的。
 
責備型父母的行為常是批評的、攻擊的、打罵的、敵視的、否定的、挑剔的。
 
■電腦型的父母
 
電腦型的父母經常出現的語言是:
「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看,你應該如何做才對。
「按照目前的資料來看,你最好那樣做。」
「我們要採取具有理論基礎的作法,這方面我有研究。」
「不要感情用事,要用理智來思考」 

電腦型父母的情緒常是固執的、強迫的、冷靜的、就事論事的,也是講理有原則的。
 
電腦型父母的行為常是權威的、獨斷的、規律的、操縱的、理性的、具優越感的。
 
■打岔型的父母
 
打岔型的父母經常出現的語言是:
「我們談些有趣的事情吧。」
「跟你講一個笑話,我那天竟然忘了你媽的名字」
「幹嘛如此緊張,去睡一覺,明天太陽照樣升起。」
「哇塞,煮熟的魚竟然還會跳呢。」
 
打岔型父母的情緒常是唐突的、不安的、雜亂的、不合適的、不平衡的、缺乏自信。打岔型父母的行為常是機智的、幽默的、干擾的、俏皮的、莫名其妙的。
 
■討好型的父母
 
討好型的父母經常出現的語言是:
「我就是為了你們的幸福快樂而努力工作的。」
「你們不必做了,我來處理就好了。」
「都是我一個人的錯,害你們吃不少苦,真是對不起。」
「還好有你們幫忙,否則我一人真是做不來。」
 
討好型父母的情緒常是自貶的、依賴的、無助的、擔心焦慮的,也是弱勢內疚的。
 
討好型父母的行為常是順從的、乞求的、神經質的、取悅他人的、敏感的、關懷的。
 
■一致型的父母
 
一致型的父母經常出現的語言是:
「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複雜,讓我們再仔細想想。」
「你的看法是什麼,先說來聽聽好嗎﹖」
「你是說這件事情錯不在你,你的理由是……」
「現在我們兩人討論出來的共識有……,而不同的看法是……」。
 
一致型父母的情緒常是愉快的、溫和的、自主的、平等的、尊重的、沒有防衛的。一致型父母的行為常是積極的、自信的、同理的、關懷的、肯定的、讚美的。
 
建立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
 
了解自己與子女互動的型態之後,父母親便有必要實行增進溝通的方法,此時首先要認識有利雙方建立良好關係的溝通技巧,找出所有對雙方關係有害的作法,然後在溝通時,多多採用有益的作法,盡量避免有害的作法即可。
 
有助親子關係和樂的技巧有:

承諾:
保證將來一定會做某事。

酬報:
提供子女認為有價值的增強物。

討論:
採取理性的說明。

請求:
說明自己為何如此做,請其同意。

要求:
說明自己堅持己意的理由,並要求子女能夠體諒並幫忙。

教導:
父母以身作則,指導子女如何達到父母所期待的行為。

說服:
用好話勸誘子女順從,而不損傷其自尊。

協商:
將子女視為一個有能力的成人,採取討價還價的方式,以獲得其支持或同意。

對親子關係有害的作法為:

威脅:
警告子女若不屈服將有不良後果。

懲罰:
施以子女不要的結果以建立自己的威嚴。

恐嚇:
採取強烈的警告,嚴厲的責罵行為。

壓力:
利用親情、道德、社會輿論等壓力逼迫子女屈服。

操縱:
利用說謊、欺騙、暗示等方式,以達到誘使子女服從的目的。

堅持:
父母利用自己的權威,重複個人的意見,絕不妥協,以逼迫子女屈服。

哀求:
用哭泣或自怨自艾的方式,以博取子女的同情心或不忍心而順從。

迎合:
將子女視為一個有無上權威的主人,採取逢迎博取歡心的方式來取悅子女。

逃避:
將子女視為一個麻煩人物,避之猶恐不及,不肯正面與子女交談。

斷絕關係:
切斷雙方的互動,將子女視同陌路。

您的親子關係與技巧是屬於那一類呢?

Monday, March 21, 2005

Root-bound

Genius is only the power of making continuous efforts.
The line between failure and success is so fine that we scarcely know when we pass it;
so fine that we are often on the line and do not know it.
- Elbert Hubbard

We have a beautiful "Christmas Cactus," which I gave to my wife as a gift 24 years ago. It has accompanied us through tough years and good times. It has lived with us in four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has been present during the raising of our family. But it almost died.

As the small plant grew, we transferred it to a larger pot. It did well for about twenty years, but then began to die. It seemed that no amount of feeding, coddling or attention helped. We finally plucked a few leaves, re-rooted them and started over.

We could barely remove the now dead plant from its pot for all the knotted and intertwined roots. The beautiful succulent died because it outgrew its environment. The plant changed, but the container it lived in stayed the same.

People, too, can die when they outgrow their environments. They need broader views and bigger challenges. Songwriter Bob Dylan put it this way: "If you are not busy being born, you are busy dying."

One man was offered employment at a salary higher than he had ever made in his life.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he declined the position.

"What's the matter?" his potential boss asked. "Isn't the salary big enough?" "The salary is fine," the man said. "It's the job that's not big enough." He chose growth over decline; life over death.

Karen Kaiser Clark said: "Life is change... Growth is optional... Choose wisely." Good advice, especially when we find ourselves becoming root-bound.

Today we will change. But will we grow?…

Remember Your ABC’s

How far you go in life depends on
your being tender with the young,
compassionate with the aged,
sympathetic with the striving,
and tolerant of the weak and strong.
Because someday in your life you will have been all of these.
-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A-void negative sources, people, things and habits.

B-elieve in yourself.

C-onsider things from every angle.

D-on't give up and don't give in.

E-njoy life today. Yesterday is gone and tomorrow may never come.

F-amily and Friends are hidden treasures. Seek them and enjoy their riches.

G-ive more than you planned to give.

H-ang on to your dreams.

I-gnore those who try to discourage you.

J-ust do it!

K-eep on trying, no matter how hard it seems. It will get better.

L-ove yourself first and foremost.

M-ake it happen.

N-ever lie, cheat, or steal. Always strike a fair deal.

O-pen your eyes and see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Q-uitters never win and winners never quit.

R-ead, study and learn about everything important in your life.

S-top procrastinating.

T-rust in God and ask Him to help you achieve your dreams.

U-nderstand yourself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others.

V-isualize it.

W-ant it more than anything.

X-ccelerate your efforts.

Y-ou are unique of all of God's creations. Nothing can replace you.

Z-ero in on your target, and go for it!!

慢生活,京都風格

慢生活,是一種京都風格

文/黃惠如

先進國家若干城市正在風靡緩步細嚐生活滋味,傳承1200年的京都風格(Kyoto Style),是東方緩慢生活最迷人的櫥窗之一。支撐京都風格的不只是文化,還有京都街巷、店家,與1200年來認真起勁生活著的人們。我們無法搬到京都住,卻可以用「緩慢旅行(slow travel)」,把京都風格留下來,並設計「台北版」的緩慢生活。

一位身兼多家公司的企管顧問,每天奔忙於不同的會議中。下一個會議成員一打電話催,他就說「出門了,再10分鐘就到,」事實上,一掛上電話,他又迅速加入這個會議的討論,然後偷偷瞄著手錶。

這樣快速、緊張、高效率的人,一到京都,「整個人都鬆了、都慢了,京都讓我很有安全感。」

事實上,全世界都在挑戰過去100年工業化後對速度的迷戀,緩慢生活的呼聲在各地崛起。「慢(slow)是對所有事物新的、平衡的權力,」《慢的崇拜(In Praise of Slowness)》作者凱若.哈娜說。

歐洲是最風靡放慢腳步的地方。

英國一家民調公司「數據觀察」發現,已有1200萬歐洲人醒悟,有必要改變生活步調,寧願少賺一點,但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另外四分之三的人雖然選擇保留原來職業,但調整步調。

最明顯的例子是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這個組織目前已涵蓋50個國家,有6萬多個會員,慢食運動鼓勵人們細細品嚐當季、當令的美味食物,反對用速食填飽肚子。

不只是吃,慢也擴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從緩慢旅行、緩慢的養胖、無壓力課後活動到緩慢的性愛。

這股風潮由西吹到東。工作狂、熬夜、每天生活像子彈列車往前衝的日本,更是熱烈擁抱緩慢生活。從城市到鄉村,從男人到女人都在尋求一個調整生活節奏的機會。

這時,傳承1200年的京都風格,就成為緩慢生活最迷人的櫥窗。

日日是好日
京都人很會過日子的。春天,京都人從容赴花約,不像東京人在花下喝酒喧鬧。旅居京都8年的作家姚巧梅,有一次特別按圖索驥,找到稱為「櫻寺」的花廟。她看到朵朵粉色雲彩徜徉樹梢,透過初春溫和的太陽,花影搖曳,連殿前玻璃門上也花影幢幢。

她想從對面街道攝影取景,卻每每被川流廟前的行人和汽車擋住。她不禁氣悶,因為京都美麗可以如此日常,以致過路人連頭也不回。

京都夏天悶熱,又地處盆地,氣溫常常超過攝氏36、37度,但京都人會將門前的暖簾換成麻紗簾或竹簾,然後潑水在店鋪前的小石子上,展現天然的涼意。旅日作家劉黎兒就會去京都以石庭聞名的龍安寺,眺望著美麗的庭園、享受當地的豆腐料理;或是在鴨川或貴船川上,架設的川床享受淡雅的京料理。

千年如一日
支撐京都風格的不只是文化,而是京都人千年如一日的生活。

出身於日本東北,用東北的反骨精神來書寫京都的作家菊池昌治用「生活的薰染」來形容,在京都人、京都街巷盡皆可聞的「京都風格」。

作家唐諾在《千年繁華》的序中也寫道,最美麗的京都,同時也是最脆弱、最不易留存住的京都,就是那些街巷、那些店家,琳琳瑯瑯的掃帚、榻榻米、味噌、和果子、醬菜等,以及1200年來認真起勁製作它們、使用它們,而生活著的人們。

北野天滿宮前的和果子店澤屋,桌椅不過五、六張,只賣一項產品,叫做粟餅,就是小米麻薯。為維持美味,第12代傳人森藤與八郎只在客人點了之後,才開始捏,也為了維持這個美味,拒絕進入百貨公司設點。這個82歲的老人,搓著手擔心地等待我們的評價,當聽到「用12代去維持這個味道,深深感到尊敬,」才蕩漾笑容。

這些讓京都偉大的平凡點滴,卻也是京都最容易損耗的。

入山豆腐店已經傳承8代,是少數還起灶燒柴的豆腐店。目前的繼承人入山貴之原本是上班族,兩年多前回家接祖業。他每天4點半就要起床,做每天平均50丁、一丁才200日圓(約台幣70元)的豆腐。

慢板城市
隨著入山豆腐店的推車,和入山貴之一起去賣豆腐。驚奇地發現,附近鄰居或綁紅線在窗口、或在門上貼紅紙,以各式各樣和貴之約定的方式,告知貴之「今天他家要買豆腐」,維持古早的鄉里互動。

京都之所以能讓時間停住,維持緩慢、古早的生活方式,是因為自8世紀從奈良遷都至此,日本最高權力一直在這裡,王朝的優雅生活情調與方式就一直被留下來。

就連每天要用的筷子,都有「木漆百回塗」。也就是每塗一次漆,隔一週放乾再塗,一共花了5年的時間才完成,所以這雙筷子要3萬3千6百日圓(約台幣1萬元),也沒人覺得貴。

所有現代化的設備在京都都得遲疑下來。例如在東京如同迷宮的地鐵,在京都為避免破壞古蹟,只有聊備一格的兩條路線,交通幾乎全靠公車。

所有繁華都會都有的高層大樓,也因為破壞天際線,古寺們會煞有介事地立個木牌,謝絕住宿其中的觀光客入山。

台灣人尤其愛京都,或許因為京都是老台灣的鄉愁,老台灣的夢。

作家舒國治去過京都多次,多年後留住的印象卻是夜晚在大德寺月光下深夜長牆,腳踏碎石子的沙沙聲,因為那是小時候在台灣多年親炙日式長牆房巷之故。「人習慣找尋習年生活的影子與氣味,早年的日子過得愈緩慢深刻,追索於今日之與昔相似的情懷愈濃,」舒國治寫道。

最適合緩慢旅行
我們無法搬到京都住,卻可以用「緩慢旅行」,把京都風格留在心裡。

緩慢旅行也是緩慢運動的一種概念,強調並不是去哪裡(a way to get somewhere),而是在哪裡(a way of being)。

作家劉黎兒建議,把京都的必修課(如金閣寺、清水寺、南禪寺等)修完了之後,應該花1萬到1萬5千日圓去好好享受京料理。從京料理中,可以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極致。「你會吃很久,不是吃得很慢,是做菜做得很慢,」她笑說。

姚巧梅也建議,除了從歷史遺跡入門,了解歷史宗教對京都人的影響,更可以到街巷上的百年老店,去品味京都人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感意識。緩慢的城市更值得緩慢的步調。你可以不搭電車、巴士,用腳踏車或步行去穿梭大街小巷。

你會發現,有緣接近京都人世世代代傳承的幸福,是多麼的幸運。

康健雜誌76期 2005/3/1

Sunday, March 20, 2005

Optismistic


Optismistic Posted by Hello

學習做更好的溝通

有時我們在溝通時 會不自覺地用一些『否定式』、『命令式』、或『上對下』的說話方式 ?

例如:『你錯了,你錯了,話不能這麼說』 。或是『唉呀,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這樣做不行啦 !你怎麼那麼笨,跟你講你都不聽……』 。

一般來說,人都不喜歡『被批評、被否定』 。但是,有時我們在言談間 卻不知不覺地流露出『自我中心主義』和『優越感』 ,覺得自己都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可是,有句話說:『強勢的建議,是一種攻擊』。 有時,即使我們說話的出發點是良善的、是好意的, 但如果講話的口氣太強勢、太不注意到對方的感受 則對方聽起來,就會像是一種攻擊一樣,很不舒服 。

所以,有時候我們的心中會有一種慨嘆… 你知道嗎?其實,我滿贊同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口氣』 ,其實,我滿同意你的見解,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態度』 。

有時,我們會說: 『我這個人很理性啊,你看,我的門都是開的,大家隨時都可以進來和我溝通啊』 。可是,如果『我們的門是開的,心卻是關的』,又有什麼用呢?

因此,在溝通時,必須注意到對方的感受,畢竟每個人都有『自我尊嚴感的需求』 。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讚美、被認同、被附和而不喜歡被否定、被輕視 。所以,即使雙方意見不同,但必須做到『異中求同、圓融溝通』,『有話照說,但口氣要委婉許多』。

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想想『我』這個字,是哪兩個字的組合呢? 是『手』和『戈』 。「我」字,竟然就是「每個人手上都拿著刀劍、武器」 。

所以每個人都常做「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 。但是,在溝通時,人除了防衛自己之外,也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想 善用「同理心」,也學習控制自己的『舌頭』 ,『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一句漂亮的話;也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 。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 『不要急著說、不要搶著說,而是要想著說』, 絕對不要『逞口舌之快』而後悔 。因為說話是沒有『橡皮擦』、沒有『立可白』的,不能再把話擦掉呀 。

另外,職場溝通中 我們必須學習『情緒忍受力』和『挫折容忍力』。因為,『脾氣來了,福氣就沒有了』。

在我們碰到棘手的問題時,必須先靜下來、勿衝動行事, 也學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免得事情愈弄愈糟糕。

有句話說: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所給予的,但生命的寬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的確,我們雖然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 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 。

我們都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做更好的溝通 ,使人際關係更圓融,也使生命過得更漂亮、更有意義,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