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1, 2005

我好生氣

我好生氣

文/周美婷(惜福文教基金會)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情緒問題總是難免,這也是長大成人的必經之路。當孩子情緒難以控制、焦躁不安時,其實透露的是一種情緒被認同的需求,為人父母師長的我們如能及早察覺孩子的問題,適當的協助他們找到發洩情緒的良好管道,將能幫助孩子人格正常發展。

經常見到的情況是,百貨公司賣場中大哭大鬧的孩子身邊總伴隨著一個惱羞成怒的母親(通常是母親),確實,孩子的情緒問題對現代生活已經夠忙碌的父母來說,真是夠頭大的,有些父母會在第一時間大聲喝止、或者用物質加以利誘,這些方法雖然「快速有效」,但長期對孩子的生命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回歸到問題的本質,是否真的為孩子的情緒管理提供了解決之道呢?

教育(養)關乎孩子的一生,本來就需要長時間的耐心與愛心,人們希望在很短的時間達成實在有點妄想。面對孩子經常出現的情緒問題,系統思考不斷的提醒我們「尋找長期而有效的根本解」,父母永遠要認真思考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呢?《阻力最小之路 : 用創造力尋找生命出口》一書中提到:

「生命像河流,不論人類或是自然界的事物,都循著阻力最小之路運行。生命的底層結構決定阻力最小之路,而我們可以創造生命的底層結構。」

父母師長應當致力為孩子建立影響一生的良好結構,一旦結構建立了,阻力最小之路必然出現。對於孩子的情緒管理,從系統思考的角度,我們對父母老師提出以下的建議:

1.不要只看冰山的一角

當父母面對孩子情緒問題時,很容易會就個別事件做直覺式的處理,舉例來說,孩子經常性的哭鬧,我們通常採取的作法是遏止或安撫,但同樣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時,我們會發現,原來的作法顯得治標而不治本,甚至長期造成影響深遠的後遺症。因此系統思考總是提醒我們必須從情緒問題背後原因思考起,了解支持事件背後的全貌,才能有效的解決個別情緒事件,同時再長期養成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

2.身教才是重要結構

孩子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父母師長在孩子的成長之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洪蘭女士在《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最科學的聰明育兒法》一書中提到:「在心理學上,學習分為兩種,一種是特意的學習,我們在課堂上老師教、學生學的學習;另一種是無意間的學習,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學,卻耳濡目染的印在腦子裡。我們大部份的學習都是後者,而真正在生活中應用到的學習也是後者。這便是為什麼身教重於言教,上樑不正,下樑會歪的道理。」

孩子的教育與父母師長受教育程度不見得直接相關,但卻緊繫著父母師長的生命觀,父母師長是否正向、樂觀、正直、真誠……,無時無刻影響著孩子未來的人生態度,這樣的結構存在孩子身邊,孩子的生命之流必然順著結構,循阻力最小之路尋找他的生命出口,因此,面對孩子重覆出現的情緒問題,也許我們作父母師長的應反思自己的生活行為、人生態度到底與孩子作了什麼樣的互動吧!

3.不要心急,認清時間滯延

回想我們小時學習走路,是經歷了多少次的跌跤,才能踏著穩健的步伐,邁向人生的大道。現代人的緊張生活其實源自於工業革命帶來「快速有效」的觀念深植人心,人人事事求快、樣樣都要快,對於孩子的教養也變得沒有耐心,而忘記所有的學習是有「時間滯延」的,尤其是孩子的人格、行為養成更是如此。

忽略「時間滯延」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例如:好習慣養成因為忽略時間滯延,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給予過多的干擾而造成學習失敗;而壞習慣也因為不了解時間滯延的力量,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壞習慣並非一天養成的,而是日積月累形成的)。

註:「時間滯延」--指行動與結果之間之時間差。它會使你嚴重的矯枉過正,不是太過,就是不及,但如能看清它們,並善加運用,也能夠產生正面的效果。

對於孩子,我們可以做的是:

1.認同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父母師長可以從認同的角度出發,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從中找到適當的發洩管道,同時幫助孩子釐清“擁有情緒”和“抒發情緒”的不同,且使其了解隨意做出傷害別人或自己的行為是不適當的。

2.協助孩子察覺情緒並用言語表達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情緒除了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反應外,也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挑戰。所以當情緒產生時,孩子可能會因為陌生感而困擾不已,更遑論用言語來說明當下的心情狀態,所以用探詢的方式從旁協助孩子察覺自己的情緒,鼓勵孩子用言語將情緒表達出來,這樣可以讓孩子建立自我抒發情緒的管道。

3.教導孩子擴大思考,進而學習尋找創意有效的根本解

系統思考告訴我們:「所有我們所種下的因,到最後還是會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在日常生活中,試著與孩子討論情緒出現時的行為在不同的時空會造成那些結果--有些行為可以很快的讓自己不生氣,但卻可能造成後遺症而讓自己更生氣,甚或養成不良的習性;有些行為則可根本的解決情緒的問題。

透過反覆的擴大思考練習,孩子將能清楚明白行為背後所帶來的影響,進而學習發揮創意,尋找長期而有效的根本解。

4.不要歸罪於外力

有些行為從個人的角度似乎是好的,當拉大系統邊界、看到了與其他人的互動之後卻可能產生反向或意想不到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代表著彼此間相互的牽引與影響,因此當爭執產生時,試著帶領孩子看看自己在這互動中產生了什麼作用。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