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07, 2005

教室管理的技巧與原則

教室管理的技巧與原則

文/李楊馥璘

在美國當中文學校的老師,是很艱辛的一份工作。很多老師花一個星期的時間來準備二、三個小時的課程,再加上和學生接觸的時間有限,不像一般美國學校,他們的老師一星期五天都可以觀察到學生的行為及表現,所以,有時教起課來,就很難兼顧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行為。

對老師而言,辛辛苦苦準備好的教材,若無良好的教室管理來配合,教起書來,就特別吃力,也常收不到冀望的效果。

今天的研習的目標,是希望提供老師一些教室管理原則及技巧,俾使教授中文有較良好的環境,這樣老師所做的種種努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

教室管理(ClassroomManagement)狹義而言,是指如何控制教室的秩序,使教學能順利進行。廣義而言,則指人格教育,是希望學生學習到如何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共同締造及維護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室管理的涵義廣闊,本文研討的重點放在教室管理原則的運用、教室秩序的維護和問題學生的處理方法上。

壹、教室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尊重」,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同學、老師及父母。老師若要能運用自如,則必須掌握「知己知彼」的技巧。分述如下︰

一、知己|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及其對態度、情緒及行為的影響

所謂「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及其對態度、情緒及行為的影響。舉例來說,你是較中國化還是美國化?如果你較中國化,那面對一個滿口英文、甚至嫌棄中國文化的學生,你是否能平心靜氣地相待?如果你較美國化,對一些過度害羞、不肯發言的學生是否倍感挫折?

你是否相信功課出得多、上課很嚴厲,學生就會把中文學好?你相信「老師至上」嗎?你會允許學生反問你、反駁你、不同意你的看法嗎?如果學生說出或做出你不贊許的行為,你會生氣、懊惱嗎?你要如何處理或表達你的情緒?你會因此處罰學生嗎? 又將如何處罰?

能了解自己對學生的態度、情緒及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價值觀或信念,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你較能探討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及決定自己是否該做某種程度的調整。而很多的時候,你一調整你的價值觀,所謂問題學生,就不再是問題學生了。(例︰一個很活潑很有領導能力的學生,但成績平平,還染了一頭金髮,你對他的看法如何?)

二、知彼|了解學生心理和學生建立起一對一的良好關係

「知彼」是指如何傳達我們做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及愛護。學生都希望被喜愛、被肯定︰如果老師欣賞我,我就會加倍地表現好,一付信心十足的樣子;如果我得不到老師的讚賞,無法達到老師的期望(學習壓力太大或目標太高遠),我就開始有挫折感。

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挫折感可以表現在極度退縮、不合作、脾氣暴躁、反抗行為上。對處世能力有限的小孩而言,拿不到正面的肯定,得到負面的注意也好。被罵、被處罰,都是負面的注意力。身為老師的挑戰,就是要傳達你個人對學生的尊重及愛護。這必須是無條件的(unconditional)。

也就是說,這份尊重及愛護並不因學生的成績、外表、家庭背景、種種而有所改變。我們要如何和學生建立起一對一的良好關係,讓學生心服口服,打從心底佩服我們呢?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談。一是尊重個體的差異。二是尊重文化的差異。

(一)尊重個體的差異︰以非語言(nonverbal)溝通為例,傾聽學生說話,眼睛看著學生,身體面對著他,語氣和緩堅定。即使對話只有一分鐘,但卻稱得上高品質的一分鐘。以語言(verbal)溝通為例,很快記住學生的名字、直呼他的名字、不拿他和別人(包括同學、朋友、兄弟姐妹)比較、不公開批評他的不是,等等。在行為表現上,不刻意冷落他,不讓其他學生插嘴或干擾他的發言,要求全班注意聽等等。這些溝通在在表示你對學生個人的尊重。

(二)尊重文化的差異。在我們眼中,學生都是龍的傳人,既可愛又寶貝,肩負延續炎黃子孫的重任。但是,人是環境的產物。長在台灣,就有台灣的樣子。長在美國,又是另一個樣子。老師和父母的期待,常建立在他們所熟悉的人、事、物上。所以,當學生表現出較美國化的一面時,很多老師就會擔心中國的部份會失落。

事實上,文化本來就是多元化的。新的一代得以兼收中西文化的優點,應該是很值得高興的事,但他們的路也將是很辛苦的。他們必須面對兩種文化的衝擊,找出自己的路;在少數族裔之陰影下,求出人頭地。做老師應了解學生有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做「兩極化」的批評。

譬如,「美國人都吸毒、性氾濫,只有中國人最勤奮、能幹、聰明。」老師也應了解這個社會的多元文化性,不應批評黑人、拉丁語系民族及其他族裔。排斥其他族裔通常只使學生脫離現實或更唾棄自己的文化。

貳、教室秩序的維持

老師要掌控教室秩序,必須能預防或預見干擾(disruption),先有準備,及時處理。另外,老師和學生應在尊重的原則下,建立起基本守則(GroundRules),並討論合理的、適當的處罰方式。這些守則可以包括上課準時,上課時不用英語私下交談,不得在任何情況下罵人或打人或做任何有威脅性的動作。

如果學生的行為嚴重影響到全班同學,那全班同學應參與商討解決的方式。要注意的是,參與的過程要保持客觀公平及非批評性,否則就失去「尊重」的大前提。

紐約州ElmiraCollege大學在一九九一年的一篇研究中指出,對青少年而言,老師若能特別注意peer influences,加以引導,及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就較能收到良好的教室秩序。

參、問題學生及問題行為的處理

就我所知道,很多老師都很尊重愛護學生,而全班絕大部份的學生也都尊重彼此,認真學習。可是,偏偏就會有一、兩個學生特別反常,特別難教導,而且常會影響全班的上課情緒。這樣的例子包括愛做怪、好走動、退縮、完全不參與、故意打人、上課就睡覺等等。

遇到這樣的學生,老師可以由幾個方向來考量處理的方式。首先,分辨學生的行為是突發性還是經常性。如果是突發性,可以試著先和學生溝通︰「你今天上課時(明確形容)的行為,讓老師很吃驚也很擔心。我希望能了解你的想法。」如果是經常性且一再出現的行為,那除了和學生溝通外,應尋求前任老師及家長的協助。

老師也可以試著去了解行為的背後是否有明顯的導因。最常見的導因可能是對中文課程缺乏興趣,或能力不足而達不到老師及父母的期望。老師就要注意課程的安排可否輪流側重聽、說、讀、寫,讓有不同特長的學生都有單獨表現及一齊合作的機會。但是,

很多觀察到的問題行為並非針對學習中文而來,也就是說,問題行為若加以分析了解,有時純粹是學生的發育較慢,有時則是臨床上的症狀。舉例來說,憂鬱(depression)的症狀是對學習失去興趣、悲觀消極退縮、注意力無法集中。青少年可能會因此有反社會的行為出現。

焦慮(anxiety)的症狀則包括不肯離開父母、急躁不安、容易發脾氣、容易疲憊等。專注障礙(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的學齡兒童,上課無法專心、不遵守規則、很容易分心、忘東忘西、講話講個不停、無法保持安靜、問題還沒問完就搶著回答、動個不停、老是打斷別人的話等等。

前文提過,如果問題是經常性的,而且學生似乎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不管你如何關愛他,進步都有限,那就要和父母協商,看是否學生在家、在美國學校也有類似的行為,針對所觀察到的問題,建議家長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結語︰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需要老師、學生及家長通力合作。有問題時,要有同心協力解決問題的胸襟。中文教育是語文教育,更是人格教育。老師若能透過有效的教室管理,關切學生的學習能力、心態及潛在的心理因素或學習障礙,相信中文教學會更有效,而學生也會更愛中文學校。

(節錄自美東中文學校協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報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