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滴答,失眠的夜晚,時鐘秒針的腳步聲特別清澈;此時,你是焦慮的等待黎明破曉,還是乾脆吞顆安眠藥過了今晚再說?現代醫學幫助病人擺脫失眠,藥物只是輔助治療且是下下策,睡眠衛生教育、認知行為治療,才是根本解決失眠的對策,戰勝睡眠需要耐心與時間,不妨一試。
台灣人愛睡覺!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的統計,國人每日的平均睡眠時間為8小時42分,比10年前調查時延長5分鐘,更遠比鄰近國家日本多睡了將近1個小時。不過,睡得多並不代表睡得好,有超過20﹪的國人有睡眠障礙困擾,包括失眠、日間嗜睡及猝睡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隨著周休二日制度的實施,15歲至45歲的國人在周休假日的睡眠時間超過九小時,顯示放假日補眠已成習慣,而且愈年輕族群利用假期補眠的情形愈明顯。根據成大醫院家醫科張智仁醫師今年初發布的一項「國人失眠問題大調查」顯示,台灣地區的失眠盛行率為28﹪(男性24.8%,女性31.2%)。台灣的失眠盛行率高居亞太地區第一位,高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過去失眠門診研究統計,老年人和女性的失眠比率比年輕人及男性高,但本次調查發現,二十幾歲年輕族群的失眠盛行率超過三成,顯示有年輕化趨勢。
造成國人失眠最主要因素為工作壓力及家庭壓力,失眠型態分布為不容易入睡(37.5%)、睡中醒後不易入睡(17.7%)、睡中易醒能再入睡(10.6%)、比預定時間早醒等(4.9%)。
Q1:我的睡眠狀況一向良好,但曾有兩天突然不易入睡又早醒,但第三天又好了,這是「失眠」嗎?
A:只有一、兩天的失眠屬於「急性失眠」,只是暫時性的狀況,並不算真正的失眠。
「慢性失眠」才是真正的失眠,醫學上的定義是指一周有三天以上睡不好,並且持續一個月以上。而所謂的「睡不好」是指睡眠沒有飽足感、半夜易醒、早醒、入睡困難以及晚上雖然睡著,但白天依然很想睡覺等等狀況。
Q2:為何老是睡不好?
A: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非常多,但臨床上統計,有一半以上的失眠者是因為情緒障礙,以焦慮症及憂鬱症為主。有四分之一者屬於原發性,也就是沒有其他次發性的疾病。
其他身體上的疾病也會影響睡眠,像是腎臟病、糖尿病、心臟病、呼吸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巴金森氏症等慢性病及腦部曾經受傷者,或是急性病症如感冒、痠痛或癢症,以及服用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也會導致失眠,例如心血管疾病用藥及支氣管擴張劑等。
還有一些屬於「節律性睡眠問題」,例如日夜顛倒的輪班者或時差調整者、青少年易有晚睡晚起問題、老人家則有早睡早起問題,這些人都會有失眠的抱怨。此外,像睡眠呼吸中止症、肢動症、腳不寧症候群(感覺腳有蟲在爬,必須動動腳)等睡眠障礙,都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
Q3:哪些人容易有失眠的問題?
A:如前面所述,情緒障礙及身體上的一些疾病、睡眠障礙等,是造成失眠的主因。臨床上統計,失眠的族群女性比男性多一些,老年人的盛行率多於成年人。
此外,失眠也與人格特質有關,個性完美、急躁、易焦慮者容易有失眠的困擾;流行病學的研究便發現,失眠者在失眠症狀發生前就有焦慮特質,兩者密切相關。另一項指標則指出,一旦失眠症狀持續兩周以上,就成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還有一些原本就失眠者,延續不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使得失眠症狀持續且更加嚴重。像是失眠者常會提早躺床、賴床或白天過度休息,或是嘗試以喝酒、抽菸等行為來助眠,這些都是不對的。
有些人則是在失眠發生之後,對睡眠這件事太過在意,常擔心睡不好,這種過度警覺的狀態,使得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精神緊繃,反而更睡不著,造成持續失眠的惡性循環。
Q4:長期失眠,對健康會有何不良影響?
A:首先是對情緒的影響,長期失眠會使情緒起伏變大,使人精神疲累,注意力不集中。
只要失眠兩周以上,就構成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為憂鬱症常合併焦慮及失眠症狀,此時應針對憂鬱症進行治療。
醫學研究也指出,長期失眠會使免疫系統降低。而因失眠所致的自律神經系統高亢,會使得血壓不穩定,一般只要控制失眠症狀,血壓就會趨於穩定。因此,失眠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應該注意。
Q5:何謂睡眠不足?到底應該睡多久才算足夠?
A:到底每天應該睡多久?並沒有任何醫學定論,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所謂的「睡眠不足」應該視個人白天的精神狀況而定,有的人睡眠時間短,但白天精神不錯,那麼就是屬於「短睡者」,如拿破崙;有些人所需的睡眠時間比較久,屬於「長睡者」,邱吉爾就是一個代表人物。如果有人自覺晚上睡得不錯,但白天精神卻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猛打瞌睡,如果排除其他的睡眠障礙問題,那麼此人就是有「睡眠不足症」,可以嘗試將睡眠時間拉長一點。
流行病學調查曾經指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七~八小時。也有研究指出,睡眠時間七小時者,壽命最長,而且壽命會隨著最佳睡眠時間(七小時)的遞增而遞減,也會隨著最佳睡眠時間的遞減而遞減。
但醫師普遍認為,不需拘泥於一定剛好睡七小時,有些人也許睡四小時就足夠,如果要求他睡七小時,反而會有入睡困難或早醒的問題,因而造成睡眠困擾。
Q6:為何我睡眠時間很多,但總覺得睡不飽?
A:這主要有兩種狀況,一是嗜睡,也就是白天一直想睡;另一是晚上的睡眠品質的確不好。
睡眠品質不好有許多原因,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晚上都有睡著,夢多了一點點,但是白天卻容易打瞌睡;另外一種肢動症患者,也會有睡眠品質不佳的問題。也有一些身體疾病會有白天嗜睡症狀,例如憂鬱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洗腎患者及心臟衰竭患者。
此外,青少年則常見猝睡症及原發性嗜睡症,這些人雖然睡眠時間足夠,但仍會有白天嗜睡的現象。
Q7:午睡有必要嗎?
A:並無定論,就算要午睡,時間也不宜過長,一小時內的小睡就好。
醫學臨床上發現,統計一整個月的睡眠時間,其實每個人的總睡眠時數都是很固定的。所以如果白天睡太多,就會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
你可能會有經驗,假日在家午睡起床之後老是覺得頭昏,有愈睡愈累的感覺。這是因為午睡時間一旦超過三十分鐘,就可能進入深睡期,醒來之後的精神狀況就會不好。如果只是小睡,處於淺睡期,醒來之後精神會比較舒服。午睡的目的在於使下午的精神更好,如果午睡一場卻導致頭昏,還不如不要午睡。
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午睡?如果你晚上入睡困難,那麼就必須減少午睡時間;如無入睡困難問題,那麼中午小睡一下補充精神也不錯。
根據大部分人的生理時鐘,在上午十~十一時左右的精神狀態會達到最好,但下午有一段時間會顯得精神不濟,如果平日有午睡習慣者更明顯,若剛好某日中午有事無法午睡,其實撐過那段時間就好,沒有午睡並不會導致整個下午精神不好。
Q8:經常多夢,代表睡眠品質不好嗎?
A:很多病人會在門診中主訴:「很快就睡著,半夜也不太會醒,但就是夢很多。」但其實作夢是一種正常反應,並不代表睡眠品質不好。會有夢多困擾是因為剛醒來時精神還不清醒,對夢境的不愉悅所煩躁,但其實清醒之後,白天的精神狀態並不受多夢影響。
所以作夢對睡眠品質的影響,應該評估白天的精神狀態,而不是以夢多或夢少來評斷。如果病人有這類困擾,醫師通常會安排睡眠檢查,看看睡眠結構是否有問題。
處於睡眠「快速動眼期」時的夢境,通常是白天記憶的重組,常會出現怪誕、恐怖、顏色鮮明、立體而且較不合現實的夢,醒來較會記得。「非快速動眼期」又分為四期,其中兩期是「淺睡期」,此時雖然也會作夢,但仍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響;另兩期﹁深睡期﹂的夢,內容偏向日常瑣事,夢境較不鮮明,醒來較不會記得。
如果你的夢境很亂,沒有太多的共通性,就不用太擔心,如果排除焦慮症和憂鬱症,只要不影響白天精神,這應該只是白天壓力過大導致的反應,建議多運動、多放鬆。但如果所作的夢常類似、多重複,那麼就反應出你的潛意識,此時最好請精神科醫師幫你找出內心衝突所在。
Q9:聽說服用褪黑激素可以改善睡眠,是真的嗎?
A:褪黑激素是人體松果體所分泌,受光線影響,瞳孔接受光線刺激就會減少分泌,接受光線刺激少,分泌就增加,主要是用來調整生理時鐘之用,臨床上對失眠的改善並不見好的效果。
目前褪黑激素長期使用及其使用的量,醫學界仍有爭論,所以就算補充也一定要適量。比較適合以褪黑激素作為輔助之用的族群包括老人家(因分泌大量減少),以及晚睡晚起、早睡早起欲調整時差者。
Q10:不管早睡或晚睡,清晨很早就起床,這代表我老了嗎?
A:如果是入睡困難又早醒,這應該是失眠,而不是年紀大的關係。老人家通常是早睡早起,光線是調整生理時鐘最大的因素,有些老人家會有早起運動的習慣,因為早晨接觸陽光的關係,其生理時鐘就會往前挪,久而久之就成了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因為早起的關係,老人家中午可以小睡一下,但不宜睡太久,以免影響晚上睡眠。
睡眠新知
【睡愈多,命愈短?】
根據「精神醫學總論文摘」所載的報告指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科學家團隊針對超過一百萬名、年齡介於三十六至一○二歲的美國人進行長達六年的睡眠習慣研究發現,每晚睡眠時間超過八小時者,死亡風險較睡眠時間七小時者高出十二%;睡眠時間超過八小時或少於四小時者,風險更升至十五%。睡眠時間在五至七小時間的人則無此顧慮。
研究也顯示,睡眠時間過長可能是癌症、心臟疾病與中風的危險因素,但仍須進一步研究才能斷定睡眠時間過長是否對健康有害。不過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睡眠專家華許指出,許多研究仍顯示,大多數成人每晚需要七小時半到八小時的睡眠,如果睡眠不足會影響白天精神、工作能力下降且易出車禍。
【睡眠不足,當心變笨】
史丹福大學睡眠研究專家狄曼研究指出,每晚比正常睡眠時間少睡一小時,可能使一個人的智商暫時性下降一個商數,一周累積下來可使智商降至一百。
這是因為睡眠不足會減弱智力和運動功能,使人反應遲鈍、健忘及數學計算易出錯。
【睡覺,幫助學習新事物】
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生理學實驗室的人員研究發現,睡眠可以幫助我們學會複雜的身體運動,例如演奏樂器或者運動。研究者發現,在晚上學一種運動技巧的人們,經過十二個小時睡眠以後,再進行檢查,表現要比那些在早上學習同樣技巧,但是在十二小時中沒有睡覺的人要好二十%。
透過監測參與者的睡眠模式,研究者發現睡眠的某一特定部分,稱為II期非REM睡眠(非快速動眼期)的,可能是學習新的運動技巧的關鍵因素。他們發現參與者這項任務成果,有高達五十二%的差距,可以歸因於他們得到的這種類型的睡眠有多少,在深夜尤其顯著。
【小睡片刻,學習效果更好】
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的研究發現,只要能同時經歷慢波睡眠與深度睡眠的快速動眼期(REM), 那麼在白天即使只有六十~九十分鐘的小睡,也一樣能達到相同的改善效果。若要學習感知能力的技巧,例如在許多雜亂的圖像中快速找出我們所要的目標,就必須先在前晚獲得足夠的睡眠。過去的研究也顯示,人們可在新工作訓練的最初幾分鐘內改善他們的反應時間,但若想獲得更進一步的明顯改善,則除非他們已獲得幾晚的充足睡眠後才可能發生。
(感謝慈捷師姐提供此文章,愛熬夜易失眠的朋友要注意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