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覺知、調整
文/黃翠吟
日前西藏之旅,因為高原地區空氣稀薄,所以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心情平和安靜,避免緊張急促,而且行前即決心要以「心」代眼來體會所見所聞,所以一路心境安祥,度過了一個愉悅而充實的旅程。
這段期間,自己對身心的變化相當警覺,所以能夠及時看到心情的起伏,避免持續陷在外界引起的情緒之中,身心非常舒暢。
俗事紛擾,令人難平靜
可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俗事紛擾,要像旅程中,心無旁騖、覺察身心,的確很不容易。每天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的人與事的問題,每天心境亦隨之上上下下,悲、歡、憂、喜,隨環境及別人的對待而起伏、拉扯、牽繫,身心都感到痛苦,自己做不了心的主人。
除被環境不斷刺激之外,念頭也是無法控制的。有打坐經驗的人就知道,在安靜觀察自己時,才知道念頭有多紛亂,幾秒鐘的時間,腦中就播映了多少幕的影像,過去的、未來的事一幕幕過去及湧現,沒有順序邏輯。
雜念和思惟不同,思惟是自主的、刻意的,要分析、了解清楚的;而雜念卻不由自主,紛亂毫無頭緒。只有在刻意去看自己時,才會看到,心難得安定。
好好看管自己,調節身心
解鈴還需繫鈴人,既然心是散亂、不由自主的,會經常受外界影響而痛苦,所以只有好好看管自己,不讓自己迷迷糊糊,不知不覺就陷入情境之中、妄念之中。看管自己的方法是注意觀察自己的身心變化,也就是先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現在是怎麼回事。
當我們動怒時,往往脾氣發完了,才感覺發過大的脾氣了,或是懊惱自己為何要用這種方式處理。我們被怒氣控制時,是看不到自己口氣有多嚴苛、聲音有多尖銳;處事常緊張的人,也許一天有好多時間都在繃緊狀態,甚至連平常走路,都是如此,但不自知。
人各有各自的氣質,可能有些負向的情緒一直在干擾及傷害自己,但卻任由它來控制我們,例如恐懼、自責、罪惡感、無安全感、傲慢等等。用心觀察自己,是讓自己警覺自己目前的狀態,例如當氣冒上來時,我們觀察到了,知道自己生氣了,經過幾秒的思考,問自己:眼前這件事,我的目的是什麼?之後,決定是要繼續生氣,或要以不生氣就可以達到目的的方式來處理。
發現自己又是緊繃時,做幾個深呼吸,放鬆自己;或用觀呼吸的方法,讓心情平靜下來,當吸一口氣時,去感覺它是長的呢?短的呢?快的?慢的?呼氣亦然,只要心無旁騖注意呼吸,心就平了,但不可刻意調整它的快慢長短,否則會更緊張,讓身體自然呼吸,而我們只是觀察它。
而當面對人或事,無來由的恐懼升起時,問自己害怕什麼?在乎什麼?發現自己沮喪、活力不足時,腳步加快,讓血液循環加速,由身體帶動精神活躍起來;當自己的思緒被眼前現象攪得一片混亂,無法理性思考時,讓心思先離開目前的情境,重新開始。
專注某個部位,回歸自己
在生活中要常清楚自己的身心狀況,是不容易的。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時時目不暇給,如何能常保清明、看到自己?如何能常保有好的意念?所以訓練自己隨時能從情境中拉回自己,清楚自己目前的思緒及身軀,是很必要的,從糊塗中拉回自己的方法,是對自己有個觀察的所在,亦即常提醒自己,專注身體的某個部位。
我在思考時、用心時,左肩胛最容易緊縮,所以我就常注意這裡,想到它,身就鬆了,每當回過神來,就注意肩胛,目的是讓心思回歸到自己;我也注意自己的腹部,因為腹部鼓縮明顯,它一鼓、一縮的起伏,就去注意它的鼓縮,人在放鬆時,腹部應該是柔軟放鬆的,如果用腹式呼吸法,身體會更放鬆及健康,所以讓自己「意守丹田」,當注意它時,神識會回到自己身上,而且身體隨之放鬆。
我們如此用心觀察自己,就是要調節身心,讓自己時時能平和放鬆,且袪除雜念。習氣帶著我們的言行舉止,不刻意注意,無法了解自己。
看到雜念,念頭自然消失
愈用心,愈會了解,人的念頭不斷,雜念紛飛。有一天早上刷牙時,刷到一半,回過神來發現,習慣性的刷牙動作外,剛剛的幾秒鐘,腦海就飄過了很多場景,幕幕昨日的事,久遠的事,穿插顯現,毫無章法,等到覺察時,想不出剛剛想了什麼,念頭的速度是相當快的。
當我們驚訝自己原來有很多雜念時,表示覺知的能力更強了。妄念不外乎過去或未來在乎的、興奮的、自責的、欣喜的、恐懼的事,甚至毫無意義,是因觸景而聯想出來的。用心觀察自己時,一有覺察,念頭就消失了,頭腦也清明了,無須刻意壓抑它,或自責及批判,不要對自己再加入負向的情緒。
觀察自己,可讓自己當下保持理性,進而調整身體及想法,並使自己能以清楚意識作抉擇,不被外境影響太深,使一些負向的習氣漸漸袪除。
智慧思考,提振人心向上
當發現自己對昨日的表現懊惱,或對明日的成果憂心時,就不要任性的讓身心停留在憂苦之中,「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會跳進我的腦海,隨之心頭的不安,即釋放大半,因為,能力如此,我已盡力,無愧於心,就將結果交予上蒼。
記得朋友說過,有位老先生有次進醫院動手術前,有人問他的心境如何?老先生如常穩重輕鬆,說道:「把身體交給醫生,把生命交給上帝。」多有智慧的想法!在面臨生命攸關的時刻,這個意念能使自己從容與安定。
智慧,一方面來自於生活體驗,經用心探索及思惟而來,一方面是讀書及學習。個人認為,中國經典、宗教、心理等人文課程,能讓人對生命有更深的認識,課程是有系統的架構,可以在根本上轉化一個人的觀念。先哲的智慧,如暮鼓晨鐘,每在糊塗沒有覺知時,老師的教導又再次敲醒夢中人。
根據自己的體驗,每星期至少須有一次聽聞這方面的教誨,因為這有提醒及增強的作用,否則,在生活的染缸中,一段時日沒有棒喝,平靜的心及向上的力量就又明顯消退。
注意觀察身心,祥和定靜之後,並以好的想法安住身心,有了安定的心境,再深入思惟問題的前因後果,就能徹底修正不正確的觀念及行為,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定、靜、安、慮、得」即是。
咦!一不留神,在忙碌中,心情又煩燥了,還好,已有覺察,接下來,就在調身及想法上下功夫了。
(感謝慈捷師姊轉寄此文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