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6, 2006

智慧教養

智慧教養 親子關係更美好

主講/蘇麗華(輔導工作者)

整理/蔡桂英、謝蕙蒙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會長成什麼樣子,大概有三分之一來自本身的天生氣質,三分之一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其餘三分之一則是來自於父母或重要關係人的影響。所以當許多著急的父母問:「老師,怎麼辦?我的孩子都不跟我講話,我已經快發火了。罵也不行,管也不行,用勸的也沒用。」我也只能回答:「我沒有特效藥,因為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有沒有思考過,我們是如何變成今天的我?你的人格特質、待人處世風格,是如何形成的?你用什麼方法來教養孩子?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真正發揮對孩子有益的影響呢?

家庭功能的五個面向,缺一不可

父母影響孩子,孩子也在磨練著父母,彼此關係就像魚幫水,水幫魚。一個功能健全的家庭,就像一朵健康的花,有著四片花瓣與一個花房共同組成一般,每片花瓣代表一個家庭功能,它們包括:規範、滋潤、幽默、退讓,以及一個具有引導與溝通精神的花房,雖然這五個面向在某些家庭裏,有的表現比較強,有的面比較弱,因此形成各自不同的家庭氣氛與風格,但它們對每個家庭來說都一樣重要,缺一不可。

訂定規範,讓他學會自我負責

首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必須讓他瞭解什麼叫做「規範」和「界限」,能夠區分什麼是別人的、什麼是我的?想要拿別人的東西,需要先徵得別人同意,學會等待,並且尊重別人。如此,孩子才能從規範裏學會自我負責,培養出「吃苦也要把它完成」的意志力。

如果沒有為孩子訂出規範,孩子學習不到責任感,也分辨不出如何尊重自己與他人。因為在中國社會裡,我們較少對人說「不」,也無法勇敢說出自己的感覺或是想要的東西,好像那樣就是不禮貌、侵犯了別人的界限。因此同理可知,當孩子說「不」時,通常會看到父母臉色一沉,只要語氣稍凶一點,他就不敢說「不」了。

不只如此,父母還經常侵犯孩子的界限,「我覺得你不行,我來幫你;我告訴你,你的房間要如何整理……。」結果,你嫌孩子自己做得不好,就搶過來做,幫忙整理書桌、幫忙摺棉被、幫他打掃房間,這算不算侵犯人家的「內政」呢?如果孩子跟你講「外交」不好,沒有同學喜歡我,老師對我不公平,你立刻跑去找孩子的老師和同學,這就是搶了人家的「內政」,又侵犯了他的「外交」,使孩子在過程中學不到任何事情,卻學會了去侵犯別人,以及不知如何保有自己的界限。

有些父母很清楚,該是孩子的問題就留給孩子,不會因為捨不得就越俎代庖,讓孩子從失敗的經驗中,學會負起責任。因孩子是最聰明的觀察家,卻是最差勁的解釋者。比如上學要遲到了,父母心疼孩子會受處罰,就搭計程車或騎摩托車送他去,孩子觀察到父母的反應,可能會沾沾自喜想:「太好了,本來要走路去上學,這會兒遲到,還可以搭計程車或摩托車!」於是就改不掉愛遲到的毛病。

愛心包容過度,孩子永遠長不大

另一片花瓣──「滋潤」,就是指包容、支持和無條件的愛,這個功能很重要,可以給孩子溫暖、信心,培養出對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但如果家中這片花瓣的能量太過豐沛,反而會造成孩子比較依賴,經常動不動就說:「媽,這個我不會。」凡事都是別人的錯,不會反省自己;當媽媽的反應若是:「你不會啊!來,我幫你做。美勞不會,我幫你做;畫畫不會,沒關係,我幫你畫;玩具亂七八糟,我幫你整理……。」孩子從頭到尾就只學會了一件事:依賴別人幫他解決問題。當他長大出去工作,碰到老闆責怪他事情沒做好時,他也會立刻撇清說:「都是因為誰……所以我才會……。」不想承擔責任,認為別人都應該要幫我做才對。

有個女性朋友已經三十多歲了,每天上班前,還要媽媽幫她準備「愛心便當」。她的大姊、二姊都已出嫁,每天卻仍回娘家吃飯,她自己也希望將來婚後能夠在娘家附近租房子,繼續享受媽媽的照顧。可以想見,將來不管誰娶到她,娶到的不是「太太」,而是「媽媽的女兒」;同樣的,有些女性婚後發現自己嫁的不是「先生」,而是「婆婆的兒子」。因為家庭中的「滋潤、包容」太豐富了,讓他們無法彼此切割,各自獨立。

多點幽默創意,家中充滿歡樂氣氛

你會不會和孩子一起玩電動玩具、撲克牌、下象棋呢?會不會帶孩子出去玩,跟孩子互相打來打去,跟他一樣的叫、一樣的跳、一樣興奮、一樣快樂呢?「幽默」這片花瓣,在家庭中同樣也佔有重要的份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陪伴他一起看些好看的卡通電影,像「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看完之後和他一起分享、討論故事情節,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個性中比較缺少「幽默」氣質,不妨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很多家長說:「我小時候都沒有玩過,現在從孩子身上去彌補,重新去玩自己沒玩過的東西,好像和孩子共同經歷了一個童年。」當孩子還小時,千萬別一直忙著工作,必須撥出一點時間陪孩子玩,也學一學怎麼跟孩子玩,以後才能跟孩子連上線。

有一次,有位爸爸就說他常和孩子一起玩套圈圈,當好不容易圈住一個玩具時,就高興地跳了起來,興奮地說:「就算是總統,也不見得能像我這麼棒呢!」孩子就在一旁大聲歡呼,歡樂的氣氛感染著每個人。這樣的家庭是有創意的、好玩的,愉快的真情流露其中。

適時退讓放手,讓孩子更堅強勇敢

最後一片花瓣是「退讓」。你會不會跟孩子道歉?你願意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作決定嗎?
我的女兒今年二十三歲,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頸;我瞭解孩子的個性,心急地勸導她,孩子突然說:「對啦,對啦!我做人就是這麼不成功。」我當時楞了一下,心想:剛剛我所說的安慰她的話,給她的感受竟然是好像在指責她做錯了,怎麼會這樣呢?

這時,我先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對她說:「對不起,媽媽剛才真的太急了,說的話讓你有很不好的感受,我跟你道歉。」之後,她也說:「其實我也有不對……。」

為人父母者一定要瞭解,縱然我們的經驗比孩子多,但有時也會犯錯,也有軟弱的時候。所以,當我們在跟孩子激辯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時候,能不能夠退讓、妥協,同理孩子的立場,跟孩子道歉,這是很重要的。

父母對孩子焦慮和擔心是難免的,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時,你能不能放手,允許他自己作主呢?如果你們家是有彈性的、可協調的、可退讓的、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的,有時候你甚至可以退居幕後當個旁觀者,讓他自己去試試看,不需要每件事都急著插手,讓孩子自己作決定,等到他碰到困難時,自然就會明白什麼時候該找你談一談。

一個家庭有這一片「退讓」的花瓣,可以讓孩子長得更堅強,更獨立,四個花瓣都有的話,家庭的資源更豐富,教養出來的孩子,個性就可伸可縮,可屈可直了。

支持同理孩子,引導他走出困境

四個花瓣的核心是「引導」,這是我們的家庭觀念中比較缺乏的。

我的老大在小學二年級時,曾氣沖沖地跟我說:「媽媽,弟弟好討厭,你為什麼要生下弟弟?把他裝回肚子裡最好了!」當你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會怎麼回答呢?如果你說:「怎麼裝回去呀?你是姊姊,本來就要照顧弟弟的啊!」這樣一來,孩子就立刻閉嘴,而你也失去了一次引導他思考的機會了。

我問孩子:「弟弟做了什麼事讓你這麼生氣?」其實,這才是她內心真正的想法。「喔,我真的被他氣死了!」「真的啊!到底什麼事讓妳這麼生氣?」「他把我所有放在桌上的書,都塗得一團糟。」「難怪,如果我是你,我也會氣壞了;看來弟弟真的造成你很多的不便,你看要怎麼辦呢?」「倒楣啊!只好認了啊!」「女兒啊!我看要教弟弟學會不畫你的課本,好像很困難耶,這事以後還是會發生,怎麼辦呢?」她想了想說:「看來,以後我的東西都不能隨便亂擺了,要小心收好啦!」

我立刻大加讚揚:「哇!你想出這個保護書本的好方法,媽媽真的很欣賞,只是這樣你自己特別辛苦耶!」她的怒火漸漸降了下來。接著我說:「以後我會告訴弟弟,你曾經為他做了這麼多事情。」她的情緒就被撫平了。

「引導」是什麼?「引導」就是先站在他的立場、他的位置,瞭解他的心情感受,然後幫助他把心情講出來;當心情說出來以後,他會覺得,原來他的感受是被接納的,而不是被否定的。此時,當你去引導、同理、瞭解支持他以後,你才有辦法讓他自己去想:「接下來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而不是一開始就告訴他:「你要把書收好,才不會被弟弟亂畫。」或者「是你自己不好,誰叫你要隨便亂放。」

在這裏,父母要先懂得傾聽,才能妥善引導。傾聽時不要只聽語言的表面,一定要聽到話語背後的那個心情,站在他的立場,去體會他的感受,幫助他把那個心情表達出來,由你講出他的感受,他才會覺得被瞭解,之後,再跟他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方法,還要商討實際操作時,這個方法有沒有用?如果沒有用,該做些什麼修正?這就是「引導」。

智慧教養得法,影響孩子一生

所謂的「智慧教養」,是在養一個「人才」,而不是養一個只會唯唯諾諾的「奴才」。是「人才」,就要養出他的獨立自主性,養出他的自我負責性,養出他動腦的思考能力。假如你讓孩子從小自己動腦思考,自己去解決問題,允許他偶爾做不好,有時也會犯些錯,但是他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負責。同時讓他知道,我的門是打開的,永遠是支持你的,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一直在問:「我該怎麼辦?你告訴我,我該怎麼做?」「你說的也對,他說的也對,那我到底要聽誰的?」當然是聽自己的。問題是:孩子從來沒有自己獨立思考過,他的習慣總是「聽老師怎麼說、聽爸爸媽媽怎麼說、看他們的臉色怎麼說?」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有一個空白錄音帶,如影隨形的帶在你身上,不斷錄下週遭所有人的聲音。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十二歲以前,就能培養孩子發展好以下所述能力,將足以協助他走好自己的人生。

第一個是親密的能力。

從孩子嬰幼兒時期,父母就必須提供一分比較穩定的照顧關係,培養他對人的信任感,假如嬰幼兒在這段時間缺少一個可以親密依附的主要照顧人,或是處在比較不鼓勵孩子自行摸索的封閉式環境中,會造成將來對人的信任感比較差,無法與人親密相處。

第二個是控制的能力。

在二到四歲左右,甚至到六歲以前,父母必須協助孩子學習「規範與界限」及「物的所有權概念」,明瞭什麼東西是自己的可以拿,什麼東西是人家的不能碰,讓他懂得如何尊重別人。

第三個是分辨的能力。

很多人到了成年,還分不清是非善惡,也無法分辨事實與虛幻,例如:「如果他愛我,他就應該都聽我的」、「我這樣對他,他也應該要這樣對我」對於什麼事是想像的、什麼又是真實的,還停留在神話時代的想像階段,這樣對他的人際相處會造成很大的障礙。

第四個是勝任感跟合作的能力。

如果孩子的功課不佳,在學校的人緣不好,在家裡也不受重視,就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擔心自己老是做不好事,因此無法產生足夠的勝任感,不容易與人分工合作。

以前的社會,因孩子生的多,有的孩子在學校雖然功課不好,但是在家裏可以幫忙照顧弟妹或分擔家務,所以成長過程中,不會否定自己的價值,長大以後也可以成為一個很有能力的人。現代人孩子生的少,經濟情況普遍小康,父母就比較注重孩子的課業表現,如果孩子書讀得不好,又沒有人引導他發展其他的優點,他就會對自己說:「我不會,我做不來,我什麼都不行,我沒有什麼貢獻。」

十二歲以前累積的經驗,會一直影響到成年,是故培養上述四項能力是很重要的。

請為孩子種一朵健康的花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會看、會有感受,會有效法、會有對應,在家庭的人際互動關係中,因為父母及手足個性、氣質的交互影響,逐漸發展成自己對待人事物的運作模式。他的個性有三分之一是受父母影響,而這三分之一是不是用引導的方式就很重要。

當孩子畫好圖畫拿給你看時,說:「媽媽,我畫的如何?」你的回答是:「很好!」還是「不好,要多加油!」呢?為什麼不試著去問他:「孩子,你自己認為呢?」「你是怎麼想到要用這種方式來呈現?」幫助他瞭解自己怎麼看、怎麼說,以及怎麼想,找出自己真正想要表現的是什麼?

如果我們教養一個孩子,能夠在他身上種下一朵健康的花,上面帶著:規範、滋潤、幽默、退讓這四片花瓣,再加上一塊具有智慧思考來作引導的花房,他清楚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將要負責的是什麼?能在各種利弊得失中,下定決心作取捨,那麼我相信,這個孩子的未來,已經不再需要你操心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