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5, 2006

沉澱心靈享受孤獨

文/楊蓓(大學教授)整理/謝蕙蒙

現代人都害怕孤單, 擔心自己被人群隔離,
所以只要一感到寂寞、空虛,心就靜不下來,
拚命想往外走,把所有的空白時間都填滿,
但是你可曾想過,如何自在地享受孤獨。
 
你是不是每天隨身帶著手機,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拿起手機找人講話?有一次,我女兒在家中突然嘆了一口氣說:「奇怪了,同學們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竟然都沒有人打電話給我?」原來,她在家待了一整天,有點感到無聊,對一個青少年來說,當他們覺得無聊、寂寞的時候,會很自然的表達出來,可是等到我們年紀漸長,往往有時感到孤單、寂寞,也不好意思大聲嚷嚷,只能放在心裡偷偷的品嚐,顧影自憐一番。

表面上看來,這種心情好像對生活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我們平常都太忙了,忙著把生活全部填滿,真正孤單寂寞的時候並不太多,如果真的空閒下來,恐怕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
 
從早到晚,忙得沒有時間留白

很多人從小到大,被學校、家庭和社會教導著:「業精於勤荒於嬉」,所有的時間都被安排得好好的,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做什麼、第二件事要做什麼……一路安排下來,都是向著所謂的人生目標前進,做學生時忙著讀書、考試,做媽媽的就忙著學做飯、帶孩子,做爸爸時就忙著去工作、多賺錢,一有空檔就帶孩子出去玩,每個人每一天都被各式各樣的生活角色和人生目標所填滿,忙得不亦樂乎,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空白的時候該怎麼辦?

其實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常常會有一些空檔讓我們停下來,捫心自問: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日子到底是怎麼過的?周圍的人是怎樣看我?而我又是怎麼看我自己呢?可是,往往還沒有找出答案,馬上又被別的事情岔開了。

除了整個外在環境拉著我們跑之外,還有一個可能是,我們在面對那樣的空白時刻,心裏會有一些害怕,甚至是恐懼的。因為你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也害怕因為跟別人不一樣,所以跟人群脫節;害怕自己沒有辦法去完成整個社會所賦予我們的遠景,所以當回頭來面對自己內在的空白時,所有的恐懼都會跟著出來,可是我們通常不會讓自己在那種恐懼中停留太久,於是,那個時候就拿起手機打個電話;或拿起一本書隨便看看;要不就跑去看場電影,給自己一個休閒活動,好像這樣可以讓自己再一次與人連結。

所以我們的生活總是被林林總總的事情佔據住了,而這樣的佔據,也的確完成了一些社會所賦予我們的價值,有的人就在這當中真的出人頭地、功成名就,可是,那個害怕始終存在。
 
八爪章魚和悲劇英雄的人生

因此,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活著像「兩面人」,表面上我們非常努力求上進,追求社會價值,像一只「八爪章魚」一樣長臂善舞,身上長了八隻手,每隻手都要抓住一件事情,並一一擺平它。有的人能夠做到六十分就好了,有的人卻希望做到八十分、一百分,這樣一來他就累了,每天忙得頭昏腦脹的。而在另一方面,當他的年齡漸長,開始覺得自己像一個「悲劇英雄」,每天不知道在為誰辛苦為誰忙,自己付出得愈多,就愈覺得不被人瞭解和接納,難免感到有點悲哀。

在這個表裡不一的情況下,當我們面對挫折時,總會察覺到內在世界有一股聲音,波濤洶湧地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喂!你聽聽我吧!」可是我們沒有注意去聽,就像前面提到的,人的行為模式都是向外追求的,不是向內尋的,碰到空白、無聊的時候,就被自己習慣性地害怕寂寞、害怕孤獨的情緒所擋掉,或去打個電話、看個電影,或是去做一些別的事情把它壓下去了。

也有一些人天生就是很陽光的,像向日葵一樣,一天到晚追著陽光跑,即使碰到挫折,他也會說:「不要管它,我要繼續做我的八爪章魚,一直往前走!」如果他的運氣夠好,跨過了這個障礙,他會覺得自己是對的,永遠不要跟挫敗妥協。大部分的社會規範不也經常在強調「挫折就是成功的契機」嗎?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一舉戰勝挫折,或者終於在最後成功了,可是自己也傷痕累累了,那時你會發覺,隱藏在心田深處的悲情,又再一次地在召喚你。
 
面對孤獨,就是面對真正的自己

當我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心裡是寂寞的、是害怕的、是受了傷等著被撫慰的,你會開始覺得面對孤獨,其實也是一種享受,就像苦瓜還有一點甘甜的滋味在裏頭,這是非常有趣的過程,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們的人生已經從年輕變成垂垂老矣,自己的體力、事業、家庭,都可能面臨巨大的轉型,你的空白出現了,空間出現了,這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怎麼活著、活著,這半輩子就過去了?!所謂的「中年危機」就開始出現了。

本來我們希望身上的傷會慢慢的減少,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很多人卻發現自己身上的傷愈來愈多,悲情變得既濃又烈,無法輕易消散,每至夜深人靜,心中就會升起一個念頭在問:難道我就要這樣過日子嗎?

活在八爪章魚和悲劇英雄的掙扎之間,開始產生了一些疑惑,嘗試用比較超然的態度去看自己的人生:「我究竟是怎麼樣地活著?為什麼我身上會有傷?為什麼我會碰到這些挫折?」這種心境轉折,其實是一個很細膩的過程。

不知是誰說過,「當人真正開始接觸到自己的內在時,他就開始品嚐到孤獨的滋味。」所以,面對孤獨,其實就是我們開始真正面對自己的時候。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內在世界,翻起來的東西常常就是寂寞的、孤獨的,甚至是有點兒害怕跟恐懼的。

曾經打過坐的人都知道,剛開始打坐時一定會腿痛,就像你第一次那麼老老實實的面對自己時,第一個湧上來的感覺是非常自憐,覺得自己很可憐,怎麼活成這樣子,覺得自己沒有人愛,不被人瞭解,覺得自己付出這麼多所為何來?為什麼會這麼忙?這個自憐的心理狀態是很自然的,因為長久以來,我們從來不曾好好照顧過自己的心,剎那間翻開來,心湖底下那些枯枝爛葉,就一個個冒出頭來,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很多人在不舒服的過程中又逃掉了。

走過自憐,發現身體就是道場

我年輕的時候,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來不嫌累,結果在八、九年前,我突然病倒了,檢查後發現肝臟有一些小腫瘤,雖然連它是惡性或良性都還不知道,第一個反應卻是完了,自己就要死了,然後所有的事情突然湧上心頭。什麼事還未完成?什麼事情覺得很遺憾?一個一個條列下來,也想到自己經常馬不停蹄的,連吃飯也在開會,一心好幾用,還一副很自豪的樣子,原來我一直都在折騰自己的身體而不自覺。

當時我就痛下決心,要好好地照顧自己的身體,可是幾十年所養成的壞習慣,常讓我一不小心就回到「拚命三郎」的狀態,而這個身體真的是我的「道場」,常提醒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只要它一出狀況,我就知道自己又在虐待身體了。

我有一個朋友是專業經理人,工作時間很長,但星期五晚上一到,馬上搭飛機到香港狂歡度周末,很多人聽到後都覺得非常羨慕。可是他步入中年後,身體開始出狀況了,我去醫院看他,他說:「我現在才知道,其實我一直在虐待我自己,虐待了這麼久!」

你不妨仔細想想,自己有沒有相同的經歷?很多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都會經驗到這樣子的自虐過程,當我們度過自憐,看到自己的自虐之後,有一個很重要的歷程出現,就是你開始發覺自己的不夠好。這也是我們沉澱自己的過程,或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時,另一個重要的關卡。

我們不停地建構自己的好,同時又要承認自己不夠好,一個是表面上人家看到我們的光鮮亮麗,另一個則是我們通常不願意去面對的陰暗面──承認自己沒有好好的善待自己;承認自己自以為精明,事實上卻是一塌糊塗;承認自己在人際關係上汲汲營營做了很多努力,可是真誠親密的朋友卻非常的少;也承認自己在這樣的自我虐待過程當中,內在世界其實是空虛的,這一連串的自我否定,比起在面對自己時的孤單、寂寞,更加痛苦,更令人不舒服。

放下要求,接納全然的自己

我開始學打坐時,看到別人在打瞌睡,可是,每次我開始昏沉時,很自然的就警醒過來。我發現,原來我是一個不會打瞌睡的人,坐飛機、坐車…都不能睡。所以我試著在打坐時打瞌睡,但練習了很久都沒有成功,聽起來像個笑話,但對我來說是卻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有一次,我垂頭喪氣地賭氣不盤腿了,開始發呆,結果竟然坐著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心裡非常興奮,可是又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那不是在打坐的時候睡著的,不算!」

我一直認為自己很隨和,得失心沒有一般人重,包容力也很大,可是這時,我卻看到自己的自虐、好強、太過苛責又不妥協,也終於明白過去自以為是的隨和、包容力強、標準低,其實都是表面的,可能我在某些地方標準低,可是在其他地方標準高;在某些方面隨和、包容力強,其實對另一些人或事更挑剔、更專制。

所以,當我放鬆了標準,不再挑剔自己的時候,我就能自然地打瞌睡了,反而是我愈苛求的時候它愈不出現,這兩個體會,讓我看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那麼多的自虐,於是,我把原來的標準六十分,改成現在的四十分,雖然我還是繼續在要求自己,可是我已清楚看見自己的不夠好,也學著接受它,而不再去否定它。我發現,當我們接受的時候,自然會找出一個恰當的對應方式。

譬如一個圓,若你只接受一半,你就會用圓的一半來做出你的對待方式,如果你接納它的四分之三,你就會用這四分之三產生你的對待方式,同樣的,如果你今天全部都接納了,你才會用全部的接納來產生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換句話說,當你把自己當做一個全人看待,全然的接納自己時,你的好與不好,已渾然合為一體,沒有所謂好壞與是非,你就是這樣,這就是你,你可以跟自己的內在安詳、平和、寧靜相處的剎那,你會發覺,孤獨還真是一種享受,因為,那是一個你全然擁有自己的感覺──在那個時空當下,你全然的接受你自己;你全然的擁有自己的身心狀況,也全然的接受你自己所處的時空。當你能夠擁有自己,為什麼就不能接納別人呢?
 
放鬆、安靜、沉澱,學習對生命的慈悲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追求無條件的愛,希望找回最初在母親肚子裏全然被羊水包圍的溫暖感受,所以心理學家曾說:「人永遠都在尋找回到子宮裡的路。」這意味著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全然的被接納,不管是好是壞,是美是醜,除非你能夠完全接納並擁有自己,你才會嘗試去接納並理解別人為什麼處處跟自己不同,而不是一味責備身邊的人對你不夠接納、不夠瞭解。

我們要怎樣全然接納自己呢?首先是:放鬆。徹底地把身、心都放鬆,給自己製造一點空白的時間,讓自己能安又能靜。這時的你,跟自己所處的世界之間,有了一點點空間及距離。

鬆、安、靜,是三個非常簡單的原則,當你的身心可以放鬆的時候,你才會沉澱心靈,之後,曾經是你沒有辦法面對的陰暗面,會一點一滴的從內心深處洩漏出來,在週而復始的經歷這樣的過程中,你像在拼圖,正在一片片的把自己拼湊起來,慢慢的看見自己的全貌。你開始走向自我探索、自我瞭解,慢慢到自我接納,漸漸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你開始對自己可以「慈悲」,慈悲是要從自己身上做起的,如果對自己都不能慈悲,如何對別人慈悲?

畢竟,人間的有情有愛,並不是用物質去堆砌起來的,而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很簡單的對待。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命是有情有愛的,跟你接觸的人自然也會感覺到那個氣氛是有情有愛的,當人可以享受孤獨的時候,他除了是全然的擁有自己之外,他也可以跟別人共存、分享親密,這兩件事其實是同一件事情,並不是二選一的。

所以自我的慈悲也是你對別人慈悲的一個開端。一個人活在這樣的歷程當中,若是學會了對生命的慈悲,那活在這個世界才能真正感覺到,自己不再是孤單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