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05

快樂何處尋

快樂何處尋

文/吳娟瑜

顏回的快樂

孔子曾說:「顏回太好了!吃的是粗飯,喝的是清水,住在又窄又小的巷子裡,要在別人就愁死了,但是顏回還是照常快樂。顏回太好了!」(李長之著《孔子的故事》)

顏回可以說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不但欣賞顏回,也如同對待自己孩子般地引導他。顏回從孔子身上習得了勤奮、好學、積極、樂觀、謙虛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顏回從小家庭窮困,卻沒有影響他的心志成長。從顏回的安於貧窮的生活,樂於陋巷的日子,禁不住讓我思索著──每個人對「快樂」的詮釋可能都不太一樣。

口欲者,可能認為吃到美食、嚐遍美味,是人生樂事。

物欲者,可能注重名牌打扮,要求住在豪華大宅,或隨時以換大車自豪。

性欲者,可能流連於美色,日日追逐著感官的興奮。

玩欲者,可能喜歡旅遊,耽溺於網路,或手不離電動玩具。

以上這些是屬物質層面的快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接觸,像顏回這樣物質欲望很低的人,可以稱為「智欲者」,屬於追求知識成長的人,往往在領悟中得享人生快樂。

且讓我們來想像,假設我們真的進入顏回的世界過日子,我們真的可以忍受沒有雞鴨魚肉的飯菜,沒有牛奶、沒有飲料的清水,然後每天在狹窄巷弄裡進進出出嗎?

如果我們想要享受顏回清淡人生的快樂,事實上是可以從各種物質欲望裡再降低一點,說不定,在調整的過程,我們反而發現了顏回快樂的秘密,像顏回不用擔心膽固醇過高,不用害怕體重過胖,他早已讓身體過得很「環保」,而且他的精神更因為專注在修身養性而富足得很哩!

米德的快樂

貝特森看看我,說:「你累了!」拉給我一把椅子。一屁股坐下來,我覺得從這趟調查以來,這是第一次聽到最體貼的話。(《米德自傳》,米德著)

米德是一位美國早期傑出的人類學家,二十一歲即隻身前往南太平洋三毛亞島,在當地進行土著文化的田野調查。由於父母都是關心世界情勢的社會學家,因此米德從小得到全然的開放教育。

正值青春年華的米德,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期待進入家庭,她充滿了理想,她充滿了壯志,她住進原始部落,她學習土語,也在炎熱、蟲咬、割傷、爛瘡、瘧疾中度過,同時把一篇篇劃時代的研究報告提供而出。

先不要以米德是個「女人」這個角度來探討她的世界和快樂的關係。事實上,就光以「一個人」的立場來看,就足夠讓我們省思:究竟我們腦海中所容納的世界有多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言所思的最遠地區可以關注到哪裡?是只到自家的巷口?是到一趟路程的百貨公司?還是再遠一點,一個飛機可到的旅行景點?

當我重讀「米德自傳」時,我忽然想到米德世界裡的快樂,是多麼遼闊和具人性關懷,她把生命的觸角拉向另一個世界,又從那個世界帶回了智慧的訊息,從而開拓文明都市人的眼界。例如:青春期的煩惱並不是必經的過程。例如:「男主外,女主內」也不是既定的兩性相處模式等調查成果。

田野調查是辛苦的,部落走動是吃力的,這也是為什麼米德在初遇叢林另一位人類學家貝特森時,單單一句「你累了」,就能感到被體貼、被支持的力量,同時在往後兩人相伴而行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可以越走越開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