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04, 2004

創意來自於良好的習慣 

主講/陳建榮(建華商業銀行副總經理)
整理/吳凱琳
2003年12月 CHEERS雜誌

「找不到創意?」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我們總是在需要時,才想到要去找創意。曾經以音樂劇《破浪而出》而獲得「東尼獎」的知名編舞家崔拉.夏普告訴我們,其實,創意一直存在生活的四周,我們缺乏的不是創意的內容,而是保持創意的習慣。

「在我的專業領域和個人生活中,不斷的追尋一次又一次的創意。創意的活動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卻也曾讓我痛苦不堪。歷經三十多年的編舞生涯,我終於明白,只有當我把創意視為生活的一部份,當作一種習慣時,才能真正的擁有創意,」這是美國當代知名編舞家崔拉‧夏普(Twyla Tharp)對於創意所做的註解。

崔拉‧夏普自1965年開始了她的舞蹈生涯,除了成立自己的舞團,更受邀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巴黎歌劇芭蕾舞團(Paris Opera Ballet)、倫敦皇家芭蕾舞團(London Royal Ballet)等知名舞團編舞。她的舞蹈有著古典芭蕾的優雅與現代舞的放縱,舞動著流行樂的旋律,她就是芭蕾、現代舞、流行樂最完美的交會點。她曾為知名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所執導的多部電影編舞,包括《阿瑪迪斯》(Amadeus)。2003年,與流行歌手比利喬(Billy Joel)合作的音樂劇《破浪而出》(Movin' Out)為她贏得了象徵劇場藝術最高榮譽的東尼獎(Tony Award)最佳編舞獎。

《培養創意的習慣》(The Creative Habit)是她的第12本著作。35年的舞蹈生涯,超過130支舞作,創意就是她的工作,對於創意自然有著更深一層的體驗與見解。「創意是一份全職的工作,而且需要良好的工作習慣。」對於夏普而言,創意不是無中生有,而是需要充分的準備與持續的練習,你應該讓創意成為日常的例行工作,成為一種習慣。

即使最偉大的藝術創作者,在他們創意的背後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努力心血。我們看到了莫札特的天賦異稟,卻忽略了在他12歲時雙手手指因為長時間的練習而變形的事實。「人們都以為我的創作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吹灰之力,沒有人知道我在創作一首曲子時投入了多少的精神與時間,一次又一次的揣摩大師的作品,」莫札特在給好友的一封信上說道。

「要讓自己保持創意,就要懂得如何做好保持創意的準備。只有做好準備,才知道如何找到創意、如何運用創意。」以下就是夏普累積多年的親身經驗,所體悟出的方法與原則。

創造一個創意思考前的準備儀式

在創意思考的過程中,開始的時候是最困難的,我們很難立即進入狀況,總是感覺心浮氣躁或是全身疲累,無法專注於創意的思考,而且很容易就輕言放棄。所以,在開始創意思考之前,應該有一些準備的儀式,讓自己的心理和身體調整到最佳的狀態,才能夠真正的專注在創意這件事情上。

「儀式」指的不是宗教上或是任何正式的活動,而是你固定會做的某些簡單活動。當某件事成為一種儀式,代表它是重要的、是你所相信的、是你願意投入心力的,你的內心不會有任何的質疑,不會猶豫自己是否該做或不該做。這些儀式可以讓你進入最好的工作狀態,讓你有股衝動想要趕快開始。

俄國作曲家伊格爾‧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每天早上走進音樂室,就會坐在鋼琴前彈奏一段巴哈的作品,再開始音樂的創作。一位廚師出門前必定會到家中的庭園走一圈,自然的環境可以讓他自由的發想新的味道或是餐點的創意。

也許是一杯熱咖啡,也許是一段演奏音樂,也許是10分鐘的散步,總之任何對你來說不會造成負擔、可以輕鬆完成的活動,都可以成為創意思考之前的準備儀式,幫助你重新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和身體狀況,開始接下來的工作。「它可以時時提醒我,當一切都不可行時,我還可以依靠自己。我必須依靠我的身體工作,如果我的身體狀況良好,才有可能創造更多,」夏普說道。

找出你的創意DNA

創意DNA就是你的創意密碼,好比基因密碼決定了你的外表,你的創意密碼決定了你看待這世界的思考模式。有人擅長觀察出整體的現象,有人擅長從細微的事件推論未來的趨勢;有些人擅長發展抽象的概念,有些人擅長描述具體的事實;有的人習慣用文字表達,有的人則喜歡用圖畫或是照片說故事。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這就是每個人的創意DNA,而且沒有任何人是相同的。

在進行創意思考時,應該從自己的創意DNA出發,才能夠比較容易發揮創意。假使你正要為某個消費產品設計廣告文案,該從正面角度或是負面角度切入?要訴諸於整體社會的情緒還是某個特殊的事件?該採取抽象的或是具體的意象?這些問題答案就在於,你自己所擅長的思考模式是什麼?你的創意DNA是什麼?

曾多次榮獲百老匯東尼獎的知名美國劇作家尼爾‧賽門(Neil Simon)可說是當代最成功的喜劇作家。幽默的筆觸是他所擁有的獨特創意,他也不斷的發展與延伸自己的創意能力。但是他從未想過要寫出像是尤金‧歐尼爾(Eugene O'Neil)的悲劇作品,那並不是他所擅長的戲劇類型,但是他會嘗試將某些黑暗面的元素或是嚴肅的主題加入他的喜劇當中。他利用自己在喜劇方面的專長,融合其他領域的元素,而不是完全轉向另一個不符合自己創意DNA的領域。

過度憂慮與分心是創意的兩大殺手

一提到創意思考,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段痛苦掙扎的過程,想來想去,總覺得沒有一個想法是好的,幾個小時過後,還是沒有任何的結果。這時候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太過憂慮了,一直擔心自己的創意不夠好,所以感覺綁手綁腳的,限制了創意的空間。我們在進行創意思考時,最常擔憂的問題是:

.害怕被嘲笑。會嘲笑你的人不值得你的在意。

.以前有人做過了。沒有任何的事情是完全原創的,即使偉大的荷馬與莎士比亞都是如此。

.我不知要說什麼。每一個人一定有一些想法要說,不要想太多,直接說出來。

.執行之後結果會不如預期。正如同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義大利建築理論家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所說:「不論先前思考得多週到,在描繪設計圖與製造建築模型時,還是會發生許多的錯誤。」心裡所想的和我們所能做的一定會有些差距,只有真正做了才知道要如何修正,否則都只是空想。

.我不知道怎麼做。有做總是好過沒有做,如果不成功,再試試其他的方法。

另一個影響創意的原因是分心,生活中有許多因素會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影響創意的思考。正如同當你希望保持苗條的身材時,就會強迫自己不吃某些食物;當你想要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時,就會毅然決然的剪掉信用卡;當你想一個人靜一靜時,就會關掉手機。當你進行創意思考時,就應該盡力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因素。例如:

.一心多用。沒錯,有很多人可以一心多用,一邊接電話、一邊打報告,一邊聽音樂、一邊閱讀;渡假時工作,餐會時談交易。但是,當你同時做兩三件事,你所花費的精力比起各別進行所花費的精力總和要多得多。而且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資訊與數字:電話號碼、帳單、合約等等。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數字,尤其在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不斷接收到各種的數字。你應該讓自己暫時遠離這些數字,不看新聞、不看報紙、不上網,讓左腦休息一下,同時讓掌管直覺的右腦有機會活動一下。

.時鐘。我們無時無刻不盯著時鐘,望著秒針不停的移動,不斷的告訴自己就快要來不及了。當你心裡只有時間,根本無法專注,總覺得時間走得好快,快到你永遠都趕不上。而且分心的結果,事情永遠也做不好。但是,當你真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彷彿一切都是停滯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不要讓時間控制了你,你要專注的目標不是時間,而是手上的工作。

記憶與經驗是創意的源頭

你的記憶孕育了無數的創意種子。創意並非是無中生有、憑空發生,它可能來自於你以前聽過的一句話、讀過的一段文字、看過的一幅畫面、或是做過的一件事。回到過去、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這些地方才是創意發生的所在。

知名的法國滑雪選手、奧運金牌得主珍‧克勞蒂‧凱莉(Jean Claude-Killy)在經歷一次嚴重的受傷之後,無法再像過去一樣練習滑雪動作,但是每次比賽前他都會依據過去的經驗,想像整個滑雪的過程,包括將會滑過的每一個斜坡、每一個彎角。
許多成功的企業人士都會事前想像如何結束一段困難的交易談判,達成他們所希望的結果。他們會開始回想過去談判成功時的感覺或是情境,以及當時談判成功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然後再來思考如何運用在當下的情況。

「在職場中,多數好的想法其實早已存在,也許是在某一個檔案中,也許是在某個人的腦中。你唯一要做的是找到方法開啟這些記憶。」一位成功的企業人士說道。每當他感覺思慮枯竭、找不到創意時,就會翻閱4到5年前的檔案或是資料,或是找來資深員工聊一聊公司的過去。即便是突然想起遺忘許久的員工的名字,都有可能激發他的創意想法。

從小創意開始,衍生成大的創意

「創意從何而來?」每一個人都想知道這個問題,我們總以為創意存在於某個特別的地方,需要特別的方法去取得。這個問題就好比是在問:「你從哪裡找到呼吸的空氣?」其實,創意就在你的四周。生活中隨處都有創意。

所有的創意都是從生活中的小地方開始。對街的醫院急診室或是捷運車站公車站牌,可以讓你看到人們在混亂緊急的情況下的情緒反應;轉角的警察局可以讓你看到人們在壓力下的工作情形;購物中心、便利商店、早餐店、洗衣店……都是你取材的好地方。服裝設計師不會成天坐在設計桌前空想,而是四處逛服飾店、觀看音樂錄影帶,甚至坐在路邊的咖啡店,看看路過的行人都穿些什麼。

即使一段隨意的對話,也可能激發你的靈感。你知道披頭四的情歌「一星期八天」(Eight Days a Week)是如何寫成的嗎?某天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坐車到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住處,麥卡尼隨口問了司機:「最近還好嗎?」司機回答說:「一直都很努力的工作,而且是一星期工作八天。」兩人最後用了這句話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情歌。

任何大的創意都是由無數的小創意累積與衍生而成。作曲家不是一開始就想出整首曲子的旋律,而是從一個音符、一個節拍開始,慢慢堆砌出動人的旋律。一個好的廣告創意,也許是從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個事件而起。

所以,你也應當隨時做好準備,把你所看到的好創意全部紀錄下來。就像是漫畫家會隨身攜帶鉛筆與畫板,攝影師隨身帶著相機,作家則是筆不離身。你也應該隨身帶著你習慣使用的工具,隨時隨地紀錄眼前所見的好點子。

創意需要有組織的資料整理過程

創意的發想過程不是漫無目的、天馬行空,必須有良好的資料整理習慣。雜誌的編輯通常有剪報的習慣,一段故事、一張照片、或是一幅插畫,這已經成了他每天必須做的一件功課。他只是不斷的蒐集,他知道總有一天會需要這些資料。這些剪報就是他的創意資料庫。

即使才氣縱橫的貝多芬,也不是憑空創作多首撼動人心的作品。除了流傳百世的音樂作品外,他留給後世最珍貴的資產就是無數的筆記本,他將所有的想法依據創作過程的三個不同階段,分別紀錄在不同的筆記本,包括了不成熟的原始構想、原始構想的修改經過、以及最後完成的想法。

夏普喜歡利用紙箱作為檔案整理的工具。「每當我開始編舞之前,就會準備一個紙箱,外面寫上舞作的名稱,裡面放滿了所有相關的物品,包括筆記本、剪報、CD、錄影帶、照片等等。」這個紙箱裝滿了她創作時所想、所見、所聞,所有和她的創作有關的資料都會整理好放進紙箱中,讓她可以在過程中隨時隨地用來參考。更可以讓她在作品完成後,回頭再重新思考,「我是如何完成這個創作?過程中發生了哪些問題?後來是如何解決的?最後的結果與最初的想法之間,有了哪些改變或是變化?」

創意來自於實際的執行,而非完美的計劃

「我在拍攝前必定會做好萬全的準備與計劃,先決定好自己要使用哪一種相機、底片、腳架、背景,而且一定會事先與拍攝的對象會面討論。不過,所有的計劃也就到此為止,進入攝影棚之後,一切就交給創意與直覺,」這是知名攝影師理查‧艾佛頓(Richard Avedon)對於計劃的看法。艾佛頓絕不會事先設想好拍出來的照片應該是什麼樣的畫面或是構圖。

計劃就好比建造房子時所搭建的鷹架,當你在建造建築物的外牆時,鷹架是非常重要的輔助工具。一旦外牆完成,開始進行室內工程時,就必須拆除鷹架。同樣的,計劃可以讓我們在開始工作前,有比較完整的思考與準備,但是當你開始將抽象的想法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時,就不可能百分之百依據計劃進行。

很多人總以為所有的事情必須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才可以開始進行下一步。完美主義其實是沒有執行力的掩飾藉口。創意不是來自於完美的計劃,而是來自於執行的過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許多的變數,但是這些意外的改變也正是新創意的源頭。過度的計劃,只會扼殺了你的創意。

一位好的經理人知道,公司的目標與所能取得的資源之間,永遠不可能達成完美的平衡;你所收到的訂單與你的存貨水準之間也永遠不可能達成平衡。你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回答所有的電話與電子郵件;你的員工總是要求更多的資金與資源。所以,真正優秀的經理人隨時隨地準備好執行,而不是等待一切規劃完美之後再開始行動。

創意建立在多元的技能基礎之上

偉大的作曲家通常也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音樂家,他懂得如何演奏各種樂器,熟悉各種樂器的音色。所以,他的創作是可以演奏的,而且能夠完全發揮各種樂器的特性。創業家也必須瞭解如何研發產品、與供應商談判、設計廣告宣傳活動、處理客戶抱怨、分析財務報表等,才能成功經營一家企業。

創意必須建立在穩固的技能基礎之上,否則也只是空想。你心裡所想的與你所能做的之間,必定存在有某些落差,如果你擁有了必要的技能,才能彌補這些落差,而你心裡所想的才是可實現的。

然而,我們常常是不斷的加強原本已經熟練的技能,卻忽略了那些我們所不熟悉的。因為不熟悉,所以害怕犯錯、害怕失敗,只好選擇遠離。對於自己所擅長的技能愈來愈熟練時,我們對它的依賴也愈來愈深,也不願意再去學習新的技能,更壓縮了創意的空間。如果作曲家懂得更多的樂器,他創作的曲子就可以有更多的變化;如果你所擁有的技能愈多元,你的創意就能有更多的可能。

不妨給自己一個考驗,假使今天你失去了自己原本非常擅長的一項技能,你該怎麼辦?當夏普為米洛斯‧福曼所執導的電影《髮》(Hair)排練舞步時不小心扭傷了腳踝,這是她第一次無法運用自己的身體編舞,不能示範給舞者自己想要的舞步。「整整8個星期,我訓練自己將我想要的舞步具體化,然後轉化為舞者可以理解的語言。這時我才知道,原來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比原先所想的還要好,」夏普說道。

正如同貝多芬在失去聽力之後,創作出生平最偉大的音樂作品。假設今天你失去了視力,你的聽力或是觸覺必定會比現在更為敏銳。現在想一想,你擁有哪些熟練的技能?如果失去了其中一項技能,你要如何完成原先的工作?你可以不需要這項技能就能成功嗎?你是否具備許多自己從未發現過的能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