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08, 2008

保養腦力

保養腦力,增進幸福之道

胡海國(精神科醫師)

我從事精神醫學工作多年,深深感覺到「腦」的保健,其實就跟刷牙一樣,每天刷三次牙,一定比每天只刷一次的人不易得牙病。

我們每天要張開口才看得到牙齒,但是一睜開眼,腦部就在活動,甚至連夜裡睡覺做夢,都跟腦部活動有關,可見腦部的保健,是一天廿四小時的,比身體其他部位的保健都來得複雜,也更重要。這不僅是生理性的健康問題,更是精神性的,與幸福感有關的問題。

腦內活動,牽動全身細胞連結

在顯微鏡下看腦部切片,它是層層細胞排列整齊,每一個細胞的排序都有它特定的功能表現,有些連結到運動和感覺,有些連結到情緒和心智。

這些連結,有如在腦裡建了多條高速公路,當你看到一個漂亮的男生或女生,剎那間產生好感,想要去接近他;看到不喜歡的就想要逃開,這些活動都是在「毫秒」之間,通過腦內的高速路網運作,讓人不假思索就作出反應,有時動作快得讓你沒辦法用意志來操控,它就自己跑出來了。

進一步看,腦內的高速公路連結,好像電線桿一般,將一個個細胞相互連結起來,彼此快速地傳遞訊息,而遞送訊息的細胞裡,有很複雜的化學作用來產生所謂精神現象,如情緒、思考等能力。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在第三層和第五層細胞排列就比較不整齊,而且細胞較瘦小,不是那麼飽滿,就像電線桿連線不良,訊息就傳遞不好,容易發生思考上的謬誤或注意力不集中。

腦每天都非常忙,接收到的訊息也非常多,加上目前的多媒體網路世界,帶來更多的視聽訊息,讓人眼花撩亂,來不及消化。因此,腦細胞連接的地方一直很活潑,拼命在製造化學物質,由一個細胞遞送到下一個細胞,一天廿四小時不停的動,比大工廠的運轉機器還要忙,所以頭腦是對能量的供給最敏感的器官。

哪一天葡萄糖量不夠、血糖降低、或者氧氣不夠,第一個受傷就是腦細胞,而且是皮質第一個受傷,所以有些人在擁擠的空間會覺得透不過氣、想嘔吐,因為他的頭腦對溫度或空氣品質比較敏感之故。

腦力不夠,容易引起精神困擾

腦部能量的透支,一部分原因是生理性的休息時間不夠,每天都像上緊的發條一般,應付生活周遭各種壓力。另外一部分原因則為腦部運作出了問題,情況有點像大腦短路一般,突然之間,明明會唱的歌、會做的事,一下子想不起來,或所想的跟現實有一段差距,產生了精神的困擾。

這種精神困擾,一方面來自個人內在的情緒波動,憂煩不安,另方面則是外界壓力所造成的。當壓力太大時,多數人會出現一些壓力反應,如睡不好、記性差、心神不寧、身體不舒服等心身症狀。過去常說這是心理調適不好,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有些心理調適好的人,他的自我功能卻不健康,比如情緒不好,常常亂發脾氣或亂講話,不知人生目標在哪裡等等,這些也都會帶來困擾。

在這過程中我們看到,有些人是短暫性的失調,就像得了感冒一般,時間過去症狀就能逐漸緩解,但有些人拖得較久,必須靠藥物控制和他人來協助。這種差異即是來自於大腦功能的容量及承受、處理壓力的程度,我們稱它為「腦力」。

透過神經科學的腦部攝影,可以看出好惡等心理現象在腦裡的運作情形。比如當我們看到陌生人,頭腦是平靜的、不反應的,在儀器顯像上是呈現藍色,因為那個人跟自己沒有關係;但是看到一個喜歡的人,腦就開始忙了,到處在發熱,情、慾、妄等念頭也升起來,整個頭腦會釋放出大量能量,支持人體各部位發生動作反應,影像上就會顯現出紅色。

通常我們面對陌生人腦部不會發生反應,假如你看到一個普通的陌生人,腦部也有這麼興奮的反應,就不正常了,因腦部的能量一直在付出,消耗太快,就會造成能量不足,腦部的運作就會發生障礙。

若大腦影像上紅色的地方很多,表示大腦皮質的傷害程度大;而藍色代表腦皮質正常的程度。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剛開始發病時,頭腦還有許多藍色部位,病了很久之後,藍色就不見了,大都變紅色的區域,表示腦本身皮質的病變很嚴重了。所以任何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愈早治療愈好,當藍色區塊還很多,治療起來較容易;當藍色區塊都不見了,就很麻煩。

當身心出現不健康的壓力反應就要及早處理,讓自己清靜一點,生活單純一點。如果是已經努力安排生活,降低要求、欲望,結果還是有壓力反應,就表示腦力真的太脆弱,不足以應付正常生活,建議儘快找醫生做個檢查,看看精神狀態的異狀,是腦細胞出問題還是其他身體因素或者是生活上的問題造成的。

認識自己,天生頭腦決定才智

腦力可以用來做心理調適,心理調適好了,心理健康了,自我功能也要健康,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順應社會需求才算是精神健康的人。其最根本的調適力量來源,就是天生頭腦有多少腦力。

當精神飽滿時,腦力就像每個月的十五,月亮圓圓,非常有彈性,能夠承受內外在所面臨的種種生活要求。也就是精神上雖處在壓力之中,心理上卻能有效調適,且能展現自我的人生目標,如自我的肯定,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產生生活的幸福感。

因此,壓力並不可怕,每個人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各種壓力和煩惱,我們要把煩惱當作人生成長的素材,不必逃避,不要怕煩惱多,只怕沒處理好。

要瞭解自己的腦力究竟有多少能量,能夠承受多少壓力,得先認識自己的頭腦,接受它、瞭解它,保養它,發揮它最好的能耐,你才能操控它。

一個人天生是什麼頭腦,其實早在胎兒時期五、六個月左右,腦細胞即已成型了,所以保養頭腦要從懷胎開始,孕婦要營養充足、不藥不酒,規律的作息。頭腦就像身高、體重一般,都有自己的長相和特質,有的人數理邏輯特別好,這是因為腦細胞連結思考、想像力比別人快,像愛因斯坦,天生就擁有一個特別的科學家頭腦;有的人則是手眼協調能力特別好,每次打籃球,不管罰球多遠都能投進去,這不僅是單靠後天訓練的,而是他擁有一個「籃球國手頭腦」。

假如你沒有數學、籃球頭腦,卻相信所謂的「有志者事竟成」,拼命去追求,只會害自己失去信心,覺得處處不如人,無法真正認識自己,錯失了許多機會。

平凡生活,也能創造快樂體驗

一個精神健康的人,首先要保養好頭腦,再養成良好心理衛生的習慣,並創造及堆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讓每一天都堆疊一點幸福,有幸福感才是生活的方向。一個人是否是精神健康,可以用三個「正性的感受」指標(要素)來簡單判斷:一、有沒有愉快的感覺;二、有沒有快樂的感覺;三、有沒有幸福的感覺。

什麼叫愉快?愉快是一時性腦部直接的反應,像喝酒、賭博,對某些人來說,會產生愉快的感覺,但你不能因短暫的愉快而一直喝酒賭博,過度依賴這種追求短暫愉快的行為,最後一定會發生問題的。

對於已有酒癮的人,因為腦細胞的酬賞系統太強,喝了酒會愉快,不喝就會感到很痛苦,無法克制自己。若罵他意志力不夠,愈罵他就愈嚴重,他的意志力其實並不能超越腦細胞之動力,變成頭腦做了他的主人,而不是他做頭腦的主人。幾乎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因控制不了自己的腦而使人陷入困擾之中。

快樂是心理上正向情緒的體驗。假如你跟朋友約好兩個禮拜後,要去圓山飯店看夜景、享受一頓大餐,就一直期待那天到來,期望能與朋友分享美好晚餐、能享有友情,這些期待就讓你感覺很快樂。快樂可以經由設計,自己創造出來的,不像愉快只是一時性的腦部直接反應。

因為愉快是腦部直接的反應,隨時可以出現的,我建議在最平常的食、衣、住、行中,隨時用心去體驗愉快,很自然的就能對生活有所期待,就像快樂的感覺一般,讓人活的快活。

幸福之道,在於懂得忍耐痛苦

幸福感是生活的一種品質,它可以一直堆疊,而且一堆上來就不會掉下去,你可以讓它愈滾愈大的那種感覺,但未必是從追求愉快而來。

比如,你和朋友約好兩個禮拜以後碰面,這裡面有一個基本要素是:期待,但重要的是:忍耐。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忍耐」兩星期的期待,做到了你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樣去瞭解幸福本身不一定是從快樂而來的,有時候是從不快樂或從不愉快來的,但是你能把它變成一種人生的經驗,變成人生可用的素材,可以在遭遇痛苦時用來解決問題的種種經驗。

像有些人談戀愛時迫不及待地衝到對方家裡,這叫做追求愉快,這種愉快一下子就過了,不是追求快樂。太過衝動去追求愉快,包準人生會發生很多問題。因為你在不快樂、不愉快當中,會得到體驗,要能夠學習耐得住痛苦之經驗才是幸福的來由。如果能操練忍耐的功夫,凡事忍耐,幸福之追求,才可以得到保證。

如此我們得知,維護精神健康的方法,其實就是「耐得住不愉快才會有快樂;耐得住痛苦才會產生幸福」。

另外,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時間就等於金錢,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幾乎都被工作所填滿,因為忙,所以沒有回家看爸爸媽媽,也沒有時間跟朋友見面,忙得振振有辭,似乎並不是罪過,但相對地,精神上也一直處於緊張壓力之中,沒有放鬆的感覺,這樣精神健康指數可能就不及格。

因此,不管自己有多忙,每天生活都要有放鬆的經驗,偶爾打電話給親友,隨便聊一聊近況,就算一星期只講10分鐘話,一年下來也累積很多次了。不必害怕不知道要說什麼,只要懂得好事與人分享,困難與人分擔,就這麼簡單。這樣人與人之間就不致感覺疏離、沒有歸屬感。這種能關心他人,同時也被人關心,也是一種分享生命、不孤單的溫暖與幸福感。

提高腦力,需從生活習慣下手

我常對人說:「要保持好的腦力,就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很多人感覺壓力大、放鬆不下來,其實跟生活習慣不良、思考模式僵化有關。

好比一個會騎腳踏車的人,即使經過10年沒有騎,再度牽來一部腳踏車,也能照騎不誤,這是因為他的頭腦裡已經建了一條高速公路般的神經迴路,騎車時該如何平衡身體、雙腳施力、協調全身……這些動作,都已在他腦海中建檔了,不管時隔多久,只要一踏上腳踏車,身體就會自然反應。

假如你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健康的精神狀態、不健康的看法、不健康的情緒反應,一旦在腦中建了檔,這個通路也是固定的,忘也忘不了,除非重新去建一條新的高速公路般的神經迴路,學習新的和記憶新的行為模式,不要再使用舊的通路,才有可能取代舊的不健康的方式。所以每天要保養頭腦,就是每天要去練習建立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腦是脆弱的,為維持常態的功能,也需要很大的能量。比如很多婦女上了一天班,傍晚回到家就趕著做晚飯,這時孩子在旁邊吵,就會讓她感到心煩氣躁,容易發脾氣,講話也不耐煩,因為人太累,壓力太大,都會造成腦部能量不夠用。如果親子改變溝通方式,有什麼事情,等吃飽了飯,頭腦能量充沛時再說,可能就能避免無謂的爭吵。

一個人每天要有充分的放鬆,早上醒來精神要飽滿,晚上就要定時睡覺。因為腦之運作有一定的規律,我們的生活也要順其規律,全身荷爾蒙分泌才會順暢。尤其晚上11點以後,是人體荷爾蒙和腦力最低的時候,所以養成11點前上床的習慣是值得鼓勵的。如果前一天睡眠不足,腦部能量未及補充,不僅會導致身心疲憊,耐壓性變差,而且也容易脫口說出事後會後悔的話,造成人際關係的問題。

保養頭腦,除重視生活規律的生理層面外,也要從心理層面著手,改變原有的思考習慣,發展多元思考,並練習新的生活方式。每天認真、努力地生活,睡覺前肯定自己確實做了一些有意義的事,今天過得很充實,過得有意義,有人關心到自己,自己也關心到別人;有多少腦力,做多少事情,量力而為,不要超出個人負荷,才能增長幸福感,讓幸福在每天的生活中自然產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