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安(化名)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是個有原則的人,例如上班她會要求自己絕對不能遲到,因為心裡有「應該要準時」的想法,所以她也看不慣那些會遲到的同事。
因為要求事事都要按照「應該」來運作,不知不覺也就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宜安覺得好媽媽「應該」多陪小孩做功課,雖然有時下班已經很累了,她還是會勉強自己和兩個小孩討論作業,但由於精神狀況不是很好,所以也很容易失去耐性,只要小孩有點不太專心或疏忽,宜安就會發脾氣指責小孩:「我這麼盡心地教你們,你們『應該』要專心學習,這麼不用心是不對的,你們也『應該』體諒媽媽的辛苦,為自己負責。」可是,事後宜安又會覺得自己太失控了,有點不應該。
自己認為對的,也期待別人遵守
似乎內心有許多「應該」的人會讓自己經常處於內在衝突的狀態,例如宜安已經覺得累了,需要休息卻又因很多的「應該」而勉強自己做家事或看小孩功課。已經發過脾氣了,又會自責。因為擔心沒有做到最好的自己,所以給自己很多的規矩,卻發現很難每件事都達到標準,挫折時也會想縱容自己、不想管太多,但又被「應該」拉回來,這樣的衝突更讓人辛苦。
有一天,宜安看到先生大智買了很多的CD跟書籍回來,她很不以為然地說:「你為什麼這麼浪費!家裡的書跟CD已經夠多了,有時候我想為自己買個髮夾都還要精打細算、猶豫個半天,你怎麼可以這樣隨便花錢?」大智也很不高興地說:「你何必對自己這麼嚴苛,我們又不是真的買不起。」
認同「應該」的人往往以為自己的「應該」是對的,既然是對的大家就該遵守,如果違反了就「應該」指正修改,當別人不認同她的「應該」時,便會使她感到很生氣。於是宜安認為自己應該節儉,而且把這樣的自我要求理所當然地加諸在別人身上,所以她也期望大智能夠省一點,問題是大智內心並沒有該節省的想法,所以不能接受宜安的指責。
過度自我要求者的內心似乎有個邏輯就是「我應該…,你也應該…」,所以他在鞭策自己的同時,也期待對方能做出對等的標準,只是這樣的期望往往並沒有讓對方知道或跟他商量討論。因此就很容易讓被指責的一方感到不解或反彈。
過度要求完美,讓自己身心俱疲
當宜安聽到她的同事要請假幾週去歐洲渡假時,她有點訝異地說:「你怎麼能夠丟下工作、先生跟小孩,一個人跑去玩?」似乎有點不認同這位同事的「不負責」,因為宜安要求自己「要負責」,所以一開始很難想像身為一個女人,居然可以瀟灑地放下一切去渡假,可是,好像又有點偷偷地羨慕。
這一次宜安終於要嘗試放下一些「應該」,下班後她跟先生小孩宣布:「今天我不煮晚餐,我們上餐廳吃。」以前她總認為應該自己煮才健康、才是好太太、好媽媽,原先她還擔心說不煮晚餐,家人會不會失望或抗議,沒想到家人居然還很興奮要去吃外食,讓她感到有點小失望,原來自己這麼賣力做的晚餐,竟如此不受看重。
她發現自己給自己的鞭策背後有一部分是渴望被肯定。也就是天天在家用晚餐不必然是家人的需要,而是宜安對自己的要求,藉由扮演好自己認為的好角色來獲取肯定。當她了解到,做好自以為的完美角色,並不一定是對方的需要時,也可以允許放下一些「應該」,如此一來自己輕鬆,對方被照顧時也比較沒有負擔。
想通了就放手,可以有更多選擇
有了「應該」,好像可以讓許多行為有規則可循,只是,這些「應該」如果過度具有強迫性,就很容易給自己帶來壓力,萬一達不到這些「應該」便會感到挫折。
另一方面,我們又把自己設定的「應該」拿去要求別人,如果他們未能符合我們的「應該」,我們往往會怪罪別人,而沒有檢視自己的期望:是否我們心中很多的「應該」已經造成了自己的壓力與人際的衝突?現在你可以把它拿出來檢視一番,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例如把「應該」改成「可以」,或許就有比較多的空間與彈性。
進一步,當你找到你的「應該」時,可以問自己,這個「應該」是從哪裡學來的?例如你發現自己經常催促家人要趕快,而這急驚風的個性原來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這種對時間的急迫感,讓自己很緊繃,也對身邊的人慢吞吞感到生氣,結果只是讓自己更累,當你知道這習慣是學來的之後,就不要再把它視為理所當然,這個「應該」的束縛就容易鬆開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