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弱勢孩子 填平學習落差的鴻溝
文/林玉珮
有的人連二十六個字母都不會寫,有些卻已經通過英檢初級、中級﹔中小學生英文程度的雙峰現象,已經造成英語教學上最大的困境。
(原載於天下雜誌海闊天空教育特刊 VIII)
「挑戰二○○八」,政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吹起全民總動員的號角。做為培養E世代人才搖籃的國中小學,推動英語教育的成功與否,對培育具有國際對話能力的新世代影響深遠。
英語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使用英文的能力也被視為二十一世紀世界公民的基本能力,強化公民的英語能力已成為非英語系國家的重要教育議題,台灣亦然。
但台灣的英語教育卻出現嚴重傾斜。「當我們走到每一所學校,都可以明顯感受到『英語學習落差』,」台北縣教育局局長潘文忠認為,學習落差已經造成國小英語教學上最大的困境。
「小學的時候,學校都沒在教文法,而且大家可能都覺得英文不重要,所以很多同學都在玩,不過還好我有在外面補英文,所以英文會那麼強,」今年剛上龍山國中七年級的鄭行勇這樣描述。
同樣是七年級生的李書綺回想小學上英文課時,英文老師通常是照著課本上,但是沒有從基礎開始教起,有些有補習的人會,但如果沒有補習就有點吃力,「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會因有沒有補習而落差很大,有的人連二十六個字母都不會寫,有些卻已經通過英檢初級、中級。」
學習落差是英語教育的困境
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中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一、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三、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的認識。
上述的教學目標若能落實,將有助於培養下一代具有國際對話能力,以及了解到英語學習是終身學習。然而英語教育自九十學年度向下延伸到小五開始全面實施至今,理想與現實存在落差。
究其原因之一,台灣英語教育提前至小學開始實施,與其說是政府的前瞻規劃,不如說是被國際化、全球化的壓力,以及來自部份學界、民間企業、學生家長推著走。由於規劃不足、準備不及,在英語教學「往下扎根」的過程中,出現較於其他學習領域更多的問題,其中又以「學習落差」最為嚴重。
學習落差不只是存在同一班級之內,城鄉的差距,更加深學校之間學習落差的鴻溝。
根據台師大英語系一份針對九十一年參加國中英語基測考生成績的研究報告指出,「雙峰現象的確存在」。
例如北市考生高分群的分數約為五十二到五十四分,低分群則僅十四到十七分,高、低分群人數相當。北市其中一所國中近七成的考生平均成績皆達高分群,另一所北市國中卻有七二%的學生都在低分群。而部份外縣市偏遠地區學校平均成績竟低於十分,與全國最高分的學校差了四十分以上。
不少國中老師發現,七年級生一般而言,相較於聽、說的能力,讀、寫的能力相對薄弱,「這些年來學習落差的確加劇,尤其是英文寫作和閱讀能力落差最大,」台北市龍山國中英文老師詹麗馨觀察。
英語學習成就的落差,由來已久,但現在落差加劇,造成雙峰現象的決定性因素在於「學習者所獲得來自家庭或學校提供的資源」。
「孩子的英語學習,對家長是很大的『經濟挑戰』,」南投縣埔里鎮愛鄉關懷協會理事長張榮華感觸良多,她是博幼基金會提供弱勢家庭孩子課輔方案的課輔老師,「家長沒有經濟能力,就很難讓孩子對未來產生夢想。」
英語學習成就的雙峰現象,就像是窮爸爸與富爸爸的競爭結果。
學校是弱勢孩子的機會
「在小學階段學習英文,每週一、二節課的學習很有限,想要學好英文,光靠學校是不夠的,還是要靠家長提供的資源,」高雄市福山國中英文老師王小芬表示,她曾對校內英語能力不錯的孩子做過非正式的調查,「他們都是在幼稚園階段開始學美語,或國小時在外面補習美語。」
對於經濟弱勢的孩子,學習英語就幾乎完全仰賴學校。
去年獲得行政院研考會營造優質英語生活環境評獎特優的高雄市福山國中,校長黃權松道出他的辦學夢想,「希望孩子畢業後,每個人都具備了生活美語的基本能力。」
「給每一個孩子一個揮灑的舞台」,則是以「營造雙語學習情境」著稱的台北縣竹圍國小英語教學的核心價值。透過多元英語教學的創新,例如「班級劇場」、「繪本教學」,不只是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同時開啟孩子的多元能力。
「培養孩子自學能力與獨立閱讀的習慣」,一直是台北市龍山國中老師詹麗馨的英語教學理念,因為「英語學習是終身學習」。即使面對的已經是升上九年級、被分到C組班群的學生,詹麗馨仍逐字逐句為學生講解,用心引發學生的興趣,「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更不能讓孩子放棄自己。」
學校就像是英語學習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然而,對偏遠地區或缺乏資源的學校,屏障的功能相對薄弱。
偏遠地區學校的師資、圖書、設備、教材、教學法、學習環境等,與都會型學校長久以來就有落差,尤其是師資問題,在英語教學領域上更加嚴重。
偏遠地區師資短缺
「所有英語教育的問題,都在那些英語程度不好的學生上,」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言簡意賅。
從教育部「公立國小九十四學年英語師資供需狀況一覽表」顯示,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新竹市編制內擔任英語教學師資中合格教師達到九成五以上;相對的,屏東縣、彰化縣、新竹縣、花蓮縣編制內合格英語師資不及四成,花蓮縣連具有英語專長的代課英語師資也不到四成。
引進外籍師資,是教育部對偏遠地區當前英語師資短缺問題的解決對策之一,引起相當爭議。「外籍老師不佔編制內缺額,而且是當地政府教育機關認可的合格老師,」教育部強調。
第一批外籍合格英語老師於十月底已經抵台,這五位加拿大籍老師分別任教於五所偏遠地區學校,展開為期近一年的英語教學工作。明年將會有更多來自英國、加拿大以及美國、澳洲、紐西蘭的外籍教師陸續來台任教。
當外籍老師與本國老師採協同教學,兩者的文化隔閡、教學目標、專業素養、班級經營、人格特質等差異能否協調與適應,將影響合作教學的效益。
「小學時,每週會有外國老師來上一節課,我們老師也在,有時候我聽不懂舉手要問,我們老師就叫我不要干擾上課,」一位就讀埔里國中七年級學生指出,班上同學甚至懷疑老師是不是也聽不懂?
「外籍老師出現在校園,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刺激,也會刺激小朋友開口說英語,」南投縣信義鄉同富國小校長陳獻鎮頗為肯定。但他認為,長期而言,英語教學還是得靠自己的老師,更何況「引進外師對解決目前師資問題嚴重的偏遠地區學校,緩不濟急。」
當學校難以滿足弱勢家庭孩子在英語學習上的學習問題與需求時,有些民間團體伸出援手,協助學校跨越學習落差的鴻溝。由李家同擔任董事長的博幼基金會更採取積極的行動。
博幼基金會結合暨大的學生為南投埔里國中小課業成績低落的孩子提供課輔方案,同時深入部落,結合部落媽媽與教會力量為孩子進行課業輔導,「不能讓窮人家的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博幼執行長周淑禎說。
從美國返回南投故鄉擔任英語教學志工的謝天仁,在協助指導南投同富國中獲得全國英語短劇比賽第一名後,積極推動「American E Friend」,運用資訊科技,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可以透過網路視訊學習英語,「看見」台灣以外的世界。
今日的英語教育,是讓孩子未來更寬廣的基石,也攸關國家明日的競爭力。如何跨越英語學習落差的鴻溝,把每一個孩子帶起來,不只挑戰著政府的「挑戰二○○八」,也挑戰著台灣的未來。
(能付出,就是喜;能感恩,就是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