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1, 2004

你的一生自己走

你的一生自己走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同學會時一位同學很感嘆的說,以前孩子小的時候,白天上班,晚上帶小孩子,蠟燭兩頭曉,可是一點都不覺得累,每天天一亮,便跳下床,準備一家子的早飯,送孩子去上學,自己努力打拚,為什麼現在孩子大了,不需要整天忙接送了,工作也熟練不緊張了,反而覺得很累,提不起勁來呢?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為什麼在孩子小、有房貸壓力、工作上又時時要看老板臉色的情況下,雖然戒慎恐懼過日子,但有精力、有衝勁,反而在孩子長大、房貸還清、自己也升做小主管後,覺得意態闌珊,日子難過了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有人說年紀大了本來就會如此,有人反對,我卻覺得有一個原因是「預期」和「驚奇」這兩種訊息量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心理感覺。孩子小時,我們期待他將來成龍成鳳,光耀門楣,所以我們拚命賺錢培養他,教育他,給他最好的機會,每一個苦我們都甘之如飴,因為這個錢賺了是給孩子去交補習費,將來出人頭地。每一個父母都暗暗立誓,「孩子,我過去沒有享到的,現在都要讓你擁有。」

但是當孩子一天天長大,個性一天天明朗時,父母看到孩子不可能成為自己理想的那個人,失落之感便油然而生,孩子開始說:「我就是我,我不會把自己變成你所期待的我。」父母很懊惱,不知自己那裡做錯,使孩子偏離了自己設計的軌道,於是更加努力去塑造孩子,直到有一天教訓孩子時,孩子順手把父母推回去,這時父母才猛然覺醒:孩子管不住了,自己已無能為力了,只好承認「投資失敗」。

這時父母的日子便過的一天比一天消沈,因為「預期」是不會帶來興奮的,只有每天驚奇孩子又學會了什麼時,才會覺得興奮快樂。

刻易塑造孩子 可能換來一場空
這究竟是誰的錯呢?父母、子女都覺得自己很委屈,父母覺得自己盡了力要做個好父母,但是失敗了,孩子覺得自己也盡了力,無奈父母的要求過高,達不到。雙方都對自己懷疑,對對方不滿,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與家庭氣氛的低沈。

其實,我們常把得不到的想像得很好,所以痛下決心一定要得到,這是人的本性。但是在付出很大代價,短暫的虛榮煙消雲散後,往往覺得所謂的光榮不過如此,可是孩子失去的童年及破裂的親子關係已補不回來,後悔莫及。

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兔子、鳥、老鼠決定辦個學校,每一個人都覺得他自己的長處很重要,一定要列入課程,於是小兔子被訓練去學飛,結果跌斷了腿,使牠原來可以拿A的「跑」,因而得了「C」;小鳥本來飛的很好,但是為了學打洞,折斷了翅膀,使原來可以拿A的飛翔,現在只有拿「F」了。

不把孩子的表現當大人的光環
強迫孩子去成為他不是的人,只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賠掉他的自信心而已。每個父母都認為他這樣做是為了愛孩子,但是當我們愛孩子愛到只想把他們變成自己的榮耀與光環之時,他們本身的榮耀與光環反而會在我們的企盼中流失,因為我們強迫他為我們的虛榮去做他不擅長之事。

我不知道有多少的孩子在這清明節時覺得自己不孝,沒有達成父母的期望。今天去掃墓,看到有個年輕人跪在墓前痛哭流涕,心中很是感慨。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們做不到的,因為那不合理,我們自己都沒做到。我們應該告訴他,只要做個頂天立地的好人,對得起國家民族與自己的良心,爸媽就很滿足,你的一生你自己去走,爸媽引導你、啟發你,但不規範你、強制你。當我們對孩子沒有非份的幻想時,我們就不會有痛苦的破滅,生活就不會覺得了無生趣。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包括孩子在內。請你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也留一個空間讓他為他自己而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