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08, 2004

學不會的離別 - 吳若權

從此不會再見的離別,永遠學不會

文/吳若權

送安妮到機場。三年前,她抵達台灣;這次揮別後,她回到印尼。人生的旅程,起點就是終點。但我們各自的世界,都已經有很大的不同。

進入海關檢查之前,最後的擁抱,淚水模糊了視線,卻清晰浮現出我們之間的界線。

因為勞工合約的限制,她不能繼續留在台灣。於是,她和我們之間的「家人關係」,也只能緣盡於此。「有空要再來玩喔。」「台灣和泗水很近,買張機票就可以再見面了。」「等勞工政策重新開放,要再來台灣。」這些日子以來,互相安慰對方的話語,在此刻像是奢侈的嘲諷。

很多事情聽起來都很容易,但是在經濟條件、時間因素、謀生環境的考慮下,再見一面,有它的艱難。仔細回想,有多少朋友是在路口互道「再見」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面的,太多太多了……愈能理解再見的困難,離別就變得更不容易。

當初安妮來台灣的任務是協助照護中風的母親,但萬萬沒有想到先走一步的是我那看起來一直都很健康硬朗的父親。我和安妮的「革命感情」,是在那一段時間建立起來的。為了應付蠟燭兩頭燒的生活,我推辭了大部分的工作,多數時間是和安妮輪流在家庭、醫院之間奔忙。

愈是艱困的時刻,愈能看出人性的真實。安妮聰明、負責、積極的優點,像天使的燭光,為暗夜添了明亮。她照顧我的雙親時所付出的心力,並不少於我們這些親生子女。當然,人非聖賢,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缺點。安妮也不例外。她十分固執、好強,在無法追求到心中的完美時,很容易意氣用事,有時候也會激怒我和家人,但每當我想到她在父親的病榻前,溫柔細心地照顧他,灌食、翻背、送藥、倒水……我就會很快地將心中對她的負面情緒化解。視對方為生命中的恩人,就不容易心懷怨懟。

父親離世之後,她和我母親的感情更加深厚。剛到台灣時,因為言語不通、溝通有障礙,她們兩個人常常鬧到面紅耳赤的景象,已不復見。年邁的母親,記憶力減退,在這裡有很正面的意義。母親只記得安妮在看護工作上手之後的專業,完全忘記她剛來台灣第一年時的青澀,還一度以為她本來就是個「國台語雙聲帶」、「看本土連續劇時會失聲大叫」、「喜歡聽費玉清唱老歌」的女孩。

我總是稱呼安妮「印尼小姐」,從來不使用一般勞工的名詞叫她。也許她不懂「印尼小姐」和「印傭」之間的差別,但我不願意隨便使用通俗的稱呼,把心中對別人的敬意打折,更何況她對工作所投入的熱忱,已經光輝了她自己尊嚴的價值,即使她本來就是「印傭」,也絕非等閒之輩了。

一心一意要發展自我的安妮,在我眼中是個事業心很強的現代女性。二十二歲來台灣工作之前,她已經去過新加坡及香港服務多年。最令我敬佩的是,她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在她的履歷表上,她很清楚地註明「對老人有愛心,對小孩沒耐性」,所以她工作的第一志願就是照料生病的老人。

愈早清楚自己的航向,就愈不容易隨波逐流。愈能描繪人生的遠景,就愈不會在陌生的都市迷路。唯一例外的是--感情。在愛情的航道上,我們需要另一個共同搖槳的人,無法自行決定一切。

她尚未出國工作前曾經和一位優秀的印尼當地男子交往,卻在和她約會之後的一場車禍中喪生。 安妮的身材和面貌,很容易給人留下好印象。在台灣工作的這三年中,不乏追求者。但是她都開玩笑地說:「我這麼兇,沒人敢娶我了。」多虧了這樣的自知之明,常常成為我們跟她抬槓時的趣味。其實,她喜歡的是高高帥帥的男生。前面幾位追求者,在外貌上都夠不上她的標準。

在剩下不到半年就必須離開台灣的時候,她突然改變說法,想要嫁給台灣人。表面的理由是:「可以不要和阿嬤分開。」骨子裡我知道她不想永遠待在印尼。就像有些算命先生常說的:「這個人的命,是殺破狼格局,遠走他鄉,才有發展。」在我眼中,她就是一個這樣的時代新女性。或許,在她的命運中,我也投射了自己被困在內心世界的幸福與悲憫。我們都如此渴望自由,卻又害怕孤單寂寞。

為了想辦法幫助安妮嫁給台灣人,連母親每天清晨去公園進行復健運動時所結識的「老」朋友都一一獻策。終於,有位歐巴桑替她相中了一位高高帥帥的男人,安妮看了一見鍾情。從此,陷入熱戀的漩渦。很少要求放假的她,開始期待週末的來臨。初次約會後,每天晚上等他電話。稍不如意,就哭哭啼啼到天明。一點開心,便陶醉在彷彿沒有邊際的幸福裡。

愛情真偉大。為了想嫁給在市場賣豬肉的他,信奉回教的安妮,開始考慮食用豬肉的可能性,並且在家裡一小塊、一小塊地試吃。可是這段戀情並沒有因為她的委曲求全而有情人終成眷屬。本來就已經遲婚的男方,在理智的考慮後主動踩了煞車-時間太短、太匆忙,婚姻大事不該這樣決定。

儘管他的顧慮是對的,我們都還是有些「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遺憾。天真的安妮百思不解,為什麼這個在約會時緊握住她纖纖小手的男人,突然在一夕之間由熱情轉為冷淡?她可能要經過很多年以後才會了解:有很多被逼著來相親的男人,自己並不是真的想要那麼快結婚。

安妮用流利的閩南語說:「我來台灣的這三年都很快樂,只有最後這四十天認識這個男人,才從天堂掉入地獄。」離開台灣的最後一個週末,她和他一起去吃飯。他客氣地說可以繼續做好朋友。那個下午他送她回來,然後在巷口道別。即使她依然抱著一線希望,也無法扭轉兩人終不再相見的事實。

離別,是一條界線。將揮手的兩個人,切割成兩個不同的世界。我們都盼望再見、渴望重逢。希望像一條拉鏈那樣,一往上拉,就可以縫合雙方的間隙,彷彿彼此不曾分離。偏偏,離別的時候,就已經把失落的心卡在那裡,當重逢的拉鏈故障,兩人的世界已經分向兩邊,永不再見。

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作:「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但故土和夢鄉,是離別的兩端,我們未必能夠重逢在長安。

友情、愛情、親情……每一種離別,都曾撕裂我心內最脆弱的神經。尤其是那種一揮手就知道生死兩茫茫、從此不會再見的離別,永遠也學不會。

因為我們永遠也學不會離別,所以還要在人生的路上,經歷無數次的離別,除了鍛鍊感情可以更加堅定,也訓練自己可以更加勇敢。也許,我們還是會為了每一次的離別,而重複心碎、痛苦、傷悲的感覺,但也唯有再一次把自己的脆弱撕裂,才能夠和過去的自己揮手道別。

全新的自己,依然要面對人生的離別,重複心碎、痛苦、傷悲……永遠學不會離別;但至少我們可以漸漸學會祝福對方、照顧自己。讓走的人沒有牽掛,留下來的人心安。然後,懂得在尚未離別之前的日子,彼此萬千珍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