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7, 2006

思考人類未來

從演化觀點,思考人類未來

文/李家維 (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

20萬年前,現代人的祖先出現在非洲的南端,他們的形貌、智力、和行為與我們可能並無二致,但「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從哪裡來?」「未來的世界會是如何?」這類的思考在地球生命38億年的演化史中,直到此時才首度出現,但是這些問題要再等到現在20萬年後,時至今日才開始能有初步邏輯的答案和推論。

一百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不足30歲,但是現在我們都預期自己可以活到80歲以上,而未來的百歲長壽也該不再稀奇。我們的人生將會很長,對生命的本質就該有更深度的認識和思考。

宇宙裡至少有上千億個星系,我們的銀河就是其中之一,而銀河裡又有約兩千億個太陽,因此像地球這樣能孕育生命的行星必然是無數,生命也很可能出現在宇宙的各個角落,但地球仍然是我們目前唯一的生命經驗。

演化是地球生命的主要特色,生命來自於生命,但是代代之間都有變異,變異的累積和環境的篩選造就了生命的多樣性,這就是演化。

許多人一提到生命演化,想的就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其實這只是演化的三大原則之一,另外兩項是共生合作和運氣好壞。在環境穩定的承平時代,優勝劣敗是演化的主導因子。但是當災難來臨時,運氣就是主角了。存活的關鍵常不是比肌肉和智力,而是運氣的好壞。災難是地球的宿命,發生的次數真是無數,其中共有五次大災難,都造成了生命的大滅絕。

滅絕是物種的宿命,地球上曾出現的生物種類,至少有99.99﹪都消失了。新種的蘊育和多樣性的發展就是生命演化的成就和必然。而這種過程中又充滿了偶然,突如其來的火山大爆發和天外行星的撞擊都隨時左右生命演化的方向,也就是若時間倒轉,地球上的生命演化重新來過,能發展成現今這種模樣的機會是少之又少,而「人」能再現的可能幾乎是不可預期。

生物學家用了兩百年時間,鑑別出大約150萬種生物,然而據推估,地球上至少有一千萬個物種,甚至可能高達5千萬之多,肯定的是其中的絕大多數會在被科學家辨識之前滅絕。物種銳減只是失序自然的表徵,而疫病橫流、氣候異常和作物欠收,將會是可預期的結果。未來人類的生活品質必然令人擔憂。

我們的地球生命經驗是太珍貴了,歷經災難,又總能重生,又愈趨繁美。但是一個從未有過的浩劫可能就在眼前,而肇事者竟然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350年前,即工業革命之始,全球約有五億人,兩百年後成長一倍,再過80年又成長一倍,再45年,即1975年時,人口數已達40億,現今則是驚人的64億,預估20年後將逼近80億人口。

史書裡的荒年,描述的是餓殍遍野,何以今日的地球能養活這麼多人?是科學改變了這一切,綠色革命加上發展中的分子生物科技,可以勉強支應目前的糧食需求,但是分配不均,每天仍有四萬人餓死。

人口成長的代價是資源耗盡,環境污染。近年來警訊頻傳;酸雨、臭氧層破洞、熱帶雨林消失、全球升溫又澇旱異常。生態學家警示人類正在主導地球有史以來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其速度之快及影響之深都可能是史無前例。

不久之前,Discovery Channel 邀集了多領域的專家,認真討論地球未來的變動及生命的前景。他們製作了一套精采的電視節目及出版相關書籍,名稱為「未來狂想曲,The Future Is Wild」,預測500萬年後,地球又進入冰河時期,南北極的冰帽向赤道延伸,只有能適應酷寒的生物存活,而那時人類若非已經滅絕,就是成功的移居到其他星球了。

然而,我們真的必然在地球上滅絕嗎?能做些什麼來延緩這悲慘的命運呢?回歸現實,我們個人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多享受欣賞這世間萬物之美,並善盡過客之責,對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做些努力。

(摘自〈演化的必然與偶然〉一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