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1, 2006

回饋的愛

文/劉墉

我常在文章裡談起蘭嶼的風景,但蘭嶼給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山水,而是海邊遇到的 一家人。

那是個傍晚,我在蘭嶼的海灘散步,看到原住民一家人正蹲在地上整理剛網到的魚,他們把魚小心地分成四堆,也可以說是四種等級。

「為什麼把魚分開來擺呢?」我當時好奇的問。

男人用生硬的國語,指最好的一堆魚說:「男人魚!」又指剩下的兩堆:「女人魚!小孩魚!」

最後指著顯然又少又差的魚說:「老人魚!老人吃的。

十五年了,那海邊一家老小的畫面,至今仍清晰地映在我的眼前,甚至可以說深深烙在我心上。

我常想:為什麼老人要吃最差的東西,又為什麼當時那老人家,竟抬起頭來,對我一笑?

今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再一次遭到這種震撼!

晚餐之後,我指著餐桌上的殘羹剩菜,對主人客氣的說:「你準備的太豐盛了,剩下這 些多可惜!」

豈知主人才六、七歲的小孩竟毫不考慮搭了腔:「不可惜,奶奶吃的。」

「我婆婆等一下會下來吃。」女主人說。看見我十分驚訝,又解釋:「她不喜歡一起吃,叫她吃好的,她還不高興,只有剩下來的,她才吃,而且吃的很開心。」

現在我坐在桌前寫這篇東西,想到今晚的畫面,禁不住流下淚來,我要再一次問:為什麼?

只因為老人家沒有了生產力,就該吃剩的?就該吃壞的嗎?

只因為老人家「自願」、「高興」,我們就任他自生自滅嗎?

相信不少人讀過我在《點一盞心燈》裡寫的「愛吃魚頭」那篇文章。

老人家臨終前,幾位好朋友燒了她最愛吃的魚頭去。卻聽到她老人家瞞了十幾年的祕密:「魚頭雖然好吃,我也吃了半輩子,卻從來沒有真正愛吃過,只因為家裡環境不好,丈夫孩子都愛吃魚肉,只好裝作愛吃魚頭。我這輩子只希望能吃魚身上的肉,哪曾真愛吃魚頭呀!」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故事中的老人家有幸臨終時說出心裡的話,問題是這世上有多少為家庭犧牲的父母、尊長,就在晚輩們的一句「她自己喜歡」的漠視下,慢慢淍零了!

是的!他們是在笑,因為他們的犧牲有了成果,而快樂的笑!

但晚輩們看到那笑,是不是也該笑呢?還是應該自慚地哭呢?!

最近我為公視「中國文明的精神」進行評估,在讀了一百多萬字的專家論文後,印象最深刻的,竟是論文裡提到西方社會學家,於民國二十六年起,在中國多年的調查結果:「不要以為中國農村有許多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事實上幾乎沒有!主要的原因是農民壽命太短,平均在五十歲以下,活不到多代同堂的年齡,又因為貧窮而缺乏維持大家庭需要的財富。」

我們能相信嗎?這個中國人常以為自古就盛行多代同堂的說法,竟然錯了!那是理想」,並不是事實! 父母、尊長平均活不到五十歲,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問題是,父母不能甘旨無缺、安享天年、這又難道不是子女的恥辱嗎? 過去窮,我們沒話講!

今天富,我們該多麼慶幸?可是在我們慶幸的時候,是否該想想自己有沒有真盡孝,抑或又創造了一種假象!?

記得有一次,我的兒子抱著一碗魚翅湯當粉絲喝,我很不高興的說:「那是留給奶奶的!」年輕人理直氣壯地講:「奶奶說她不愛趷,叫我吃光算了!」

奶奶是真不愛吃嗎?還是因為「愛他」,才特意留下來?

每年冬天,我的窗台上都排列著一大堆柿子。為什麼柿子一買就是十幾個?因為我發現只買幾個的時候,母親知道我愛吃,總是先搶著吃香蕉,等我叫她吃柿子時,則推說自己早吃過了水果。只有當她發現柿子多到不吃就壞的時候,才會自己主動去拿。

當我為老母挾菜,她總是拒絕,說不要吃,我就把筷子停在空中,直到挾不穩而要掉在桌上,她才不得不把碗伸過來。問題是她哪次不是高興地吃完呢?

相反地,當菜做鹹了,大家不吃,她卻搶著挾,我只好用筷子夾壓住她的筷子,以強制的方式,不淮她吃,因為血壓高的人,最不能吃鹹!

「瞧!有這樣的孩子,不淮老娘夾菜!」她對著一家人高興地抱怨。

我認為當我們小時候,長輩常用強制的方法對待我們,叫我一定要吃什麼,又不淮吃什麼!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愛護我們!而在他們年老,成為需要照顧的「老小孩兒」時,我們則要反過來模仿他們以前的做法。用強力的愛!這不是強迫,而是看穿老人家裝出來的客氣,堅持希望他們接受晚輩的孝敬。

如此當有一天他們逝去,我們才可以減少許多遺憾!因為我們為天地創造一種公平的回饋,以及--無怨、無悔的愛!

(感謝淑菲師姊轉寄此文章)

Sunday, July 30, 2006

讓世界更美麗

每當走在賣場,看到牆上的告示:「錄影中,請微笑!」我的心就一陣歡喜。那雖然是在提醒顧客:「我們有裝設錄影機喔,請別輕舉妄動!」但是,用的言詞如此溫婉,讓人動容。

我記得,以前賣場的警語多半赤裸裸的讓人害怕:「偷竊貨品,一律送辦」、「錄影中,請自重」等,讓人覺得彷如走在刑場上一般心生畏懼。

我也記得,多年前第一次和家人同登玉山時,從西山小木屋一路下到塔塔加鞍部這一段四點五公里的山路,我們一家四口,沿路撿拾的垃圾裝滿了一大袋裝水泥用的帆布袋;可是,前幾年再去爬玉山,沿途已經沒有多少垃圾了。

我想,我們的社會在某些方面變溫柔、變體貼、變得有創意、變得幽默了。

向「花婆婆」學習

每當我看到我們社會中所展現的這般溫婉、體貼、讓社會更美麗的景象時,就會想到「花婆婆」這本圖畫故事書。

故事敘說一個與當藝術家的祖父相依為命的小女孩,每晚聆聽祖父講他從很遠的地方移民美國的故事。有一天,小女孩告訴祖父:「等我長大以後,要像你一樣到很遠的地方旅行;當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樣,住在海邊。」

祖父笑呵呵的提醒小女孩:「要記得做第三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小女孩天真的回答:「好呀!」雖然,她不確定自己要做什麼事。

當小女孩長大,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開始到處旅行,交了好些異地的朋友;她也因背部受傷而在海邊住了下來。

但她一直念念不忘著,該如何完成答應爺爺的第三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終於,愛花的她想到了,她可以讓自己所居住的城鎮,如同她的花園一般,盛開著美麗的花朵、飄滿花香。

於是,她去訂購了一大包花種子。她把花種子裝在口袋裡到處散步,到處灑種子。

那時,大家都叫他:「怪婆婆」。

第二年的春天,她灑在土地上的花種子同時開花了,大街、小巷、高牆、矮徑、建築物旁、公園邊……,到處開滿了美麗的花朵,全鎮沉浸在一片美麗的花海中。

從此以後,大家改稱她為:「花婆婆」。而她也終於完成了答應爺爺的第三件事,也是最困難的一件事。

在孩子心中播下美麗的種子

經常看花婆婆種花,也經常聽她說故事的姪女,有一天也告訴她:「我長大以後,要像你一樣到處去旅行;老了以後,也要像你一樣,住在海邊。」花婆婆提醒著姪女:「別忘了做第三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而姪女也像花婆婆小時候回答祖父一般,大聲的回答:「好呀!」雖然,她也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事。

我常常在向大、小朋友們說完「花婆婆」的故事後問道:「讓我們也在有生之年,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好嗎?」

我得到的回答,總是好大聲、好篤定的:「好呀!」

我相信,當我們的社會有越來越多人的心田、腦海思惟著「如何讓世界更美麗」,並努力去實踐這個想法時,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美麗、更和善,也更溫馨。

Friday, July 28, 2006

衝突管理的微妙平衡

文/吳娟瑜(演說家、作家)

人生最幸福的狀態,莫過於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再多的挫折總能一笑置之,再多的困擾總是勇於面對。能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這是因為在衝突發生的當下,在Fight (對抗)和Flight (逃避)來回掙扎之際,掌握了微妙平衡的技巧,因而隨時進退有空間,來去有自在。

衝突管理的技巧是需要學習的,從小我們就活在大大小小的衝突裡,最大的衝突可能是國際間爆發的爭端,最小的衝突可能是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過不去。如何讓自己好過一點,如何讓自己保有一份清明的意識,這實在需要透過「衝突管理」找回信心和方法。

從人際關係來探討衝突,又可從「利益衝突」、「價值觀衝突」、「情緒衝突」和「關係衝突」來分類。

當兄弟姊妹為了家產分配不均而產生誤會,這是所謂的「利益衝突」。

當夫妻倆為了不想升學的子女而爭吵,當親子之間為了手機費該由誰負擔而怒目相視,這是所謂「價值觀衝突」。

當一個人經常處在自責的情緒裡,常矛盾於「做」或「不做」,「要」或「不要」之間,這是屬於「情緒衝突」,總是無法把自己擺平。

當一個人總是在團體中得不到好人緣,想要拜訪客戶卻又把腳縮回來,回到家中還處處和家人緊張對立,這就是所謂「關係衝突」。

不論和別人起衝突,或是和自己起衝突,我們都需要學習從「迴避」→「妥協」→「競爭」,努力走上「協調」的階梯,這樣才有機會找到「微妙的平衡」,也就是所謂的「和諧」。

至於化解衝突、建立人生的「和諧」狀態,這就是需要用心察覺,學習衝突管理的技巧,讓我們好好面對生活中可能的各種衝突狀況,從中思索成長的可能性。

Thursday, July 27, 2006

贏了卻是輸了

看似贏了,但卻輸了

一對年輕的夫婦正在所租的小套房裡為著添購新家具的事情而鬧彆扭,女的口才犀利,男的剛毅木納,過沒多久作老公的就已處於挨轟的態勢。

不一會兒,兩個人都嚷得精疲力盡,說不出話來,這時前幾分鐘一直被迫採低姿態的先生忽然開口了,他感慨地對他所愛的老婆說:「老婆,就算妳講得全都對,但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值得嗎?」

「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值得嗎?」雖是短短的幾個字,卻多麼值得我們這些講求「贏」為目的的現代人省思啊!

我很喜歡一句名言:「有時候您贏了,但其實您輸了!」

可不是嗎?有時候您贏了面子,但其實您輸了感情;有時候您贏了口舌,但其實您輸了形象;有時候您贏了好處,但其實您輸了友誼....,總之,有時候您看似贏了,實際上您卻輸了!

待人處事固然應該「據理」,但卻不一定要臉紅脖子粗地在那兒「力爭」理直氣「和」的態度絕對比理直氣「壯」更易為人所接受。

情緒處理不當的故事

情緒處理不當的故事

文/張修哲

情緒確實影響至巨,我談EQ時,常常以春秋時代(西元前五九八年),一件造成個人、國家極大不幸的歷史悲劇為例:

事件起源於楚莊王派遣特使送禮給鄭國,禮物中,除了珠寶之外,還有一項非常珍奇的『南海大鱉』,據說食用後,可以滋補強身。鄭靈公接到這份大禮,心裡非常高興。他不想一個人獨享,因此,就要廚師立刻烹煮『南海大鱉』,準備賞賜大臣共嚐。

這天,剛好鄭國兩位貴族子弟結伴進宮來,一位是「歸生」,一位是「子公剛」。子公剛一踏入宮,食指就不斷地跳動。子公剛就告訴歸生說:「我們最近一定有好東西吃,可大快朵頤。」歸生問他為什麼。

子公剛說:「從前我在晉國吃合歡橘,在楚國吃天鵝肉的時候,我的食指也都是這樣不斷地跳動。」

兩人四處查詢,終於獲知明天果然有『南海大鱉』這等稀世寶物可吃,歸生對子公剛「食指大動」特異功能,感到既驚訝又欽佩。當他們見到鄭靈公時,歸生就對鄭靈公讚嘆子公剛的食指:「進宮時子公食指大動,果然就聽說有南海大鱉可吃,子公的食指可真靈呢!」

鄭靈公萬萬沒想到自己寬懷大量的賞賜,竟然只落得歸生對子公剛食指的讚嘆,心裡老大不高興冷冷地說:「靈不靈那可不一定,你們別把話說得太早…」

第二天,群臣進宮。鄭靈公故意少裝一碗,還將歸生與子公剛安排於最後。分到只剩一碗時,鄭靈公就滿臉不懷好意地對子公剛說:「真巧,剛好少一碗,那就給歸生,你就只好別吃囉。」最後還加一句:「看來你的食指並不是每次都靈…」

群臣聽了哄堂大笑。這下子公剛更是氣極,EQ立刻降到極點,一個箭步,上前就搶了靈公碗內的『南海大鱉』肉,往口裡一塞,還一面吃,一面說:「誰說我食指不靈?…」

鄭靈公大怒,EQ也降到極點,竟當著四周安慰他的臣子說:「太無禮了!他以為我不敢殺他?…」

這下事態當然嚴重了,雙方都在氣頭上,有人就去勸子公剛:「大王這次非常生氣,您就快去賠罪吧…」

子公剛非常忿恨不平:「是他先戲弄我,我又何必賠不是?…」

「他是君,你是臣,再怎麼說,您也都該低頭賠罪呀…」

子公剛熬不過眾人勸說,才心裡萬分不情願、非常勉強地,去向鄭靈公當面道歉;內心的想法自然會流露在態度上,鄭靈公看了非常不滿意地對旁邊的人說:「你看,他那有悔過之意?…」

子公剛認為自己這麼委曲求全地道歉,竟然還不能被接受,越想越氣,也越想越覺得危險,於是「先下手為強」殺了鄭靈公。後來鄭靈公的弟弟逃到楚國求救,再殺了子公剛報仇。

整個事件中,充滿了EQ的問題,如果在這方面能提升一些EQ能力,對鄭靈公、對子公剛、對死難者、對鄭鄭國…,不知將有多大的幫助?

思考人類未來

從演化觀點,思考人類未來

文/李家維 (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

20萬年前,現代人的祖先出現在非洲的南端,他們的形貌、智力、和行為與我們可能並無二致,但「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從哪裡來?」「未來的世界會是如何?」這類的思考在地球生命38億年的演化史中,直到此時才首度出現,但是這些問題要再等到現在20萬年後,時至今日才開始能有初步邏輯的答案和推論。

一百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不足30歲,但是現在我們都預期自己可以活到80歲以上,而未來的百歲長壽也該不再稀奇。我們的人生將會很長,對生命的本質就該有更深度的認識和思考。

宇宙裡至少有上千億個星系,我們的銀河就是其中之一,而銀河裡又有約兩千億個太陽,因此像地球這樣能孕育生命的行星必然是無數,生命也很可能出現在宇宙的各個角落,但地球仍然是我們目前唯一的生命經驗。

演化是地球生命的主要特色,生命來自於生命,但是代代之間都有變異,變異的累積和環境的篩選造就了生命的多樣性,這就是演化。

許多人一提到生命演化,想的就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其實這只是演化的三大原則之一,另外兩項是共生合作和運氣好壞。在環境穩定的承平時代,優勝劣敗是演化的主導因子。但是當災難來臨時,運氣就是主角了。存活的關鍵常不是比肌肉和智力,而是運氣的好壞。災難是地球的宿命,發生的次數真是無數,其中共有五次大災難,都造成了生命的大滅絕。

滅絕是物種的宿命,地球上曾出現的生物種類,至少有99.99﹪都消失了。新種的蘊育和多樣性的發展就是生命演化的成就和必然。而這種過程中又充滿了偶然,突如其來的火山大爆發和天外行星的撞擊都隨時左右生命演化的方向,也就是若時間倒轉,地球上的生命演化重新來過,能發展成現今這種模樣的機會是少之又少,而「人」能再現的可能幾乎是不可預期。

生物學家用了兩百年時間,鑑別出大約150萬種生物,然而據推估,地球上至少有一千萬個物種,甚至可能高達5千萬之多,肯定的是其中的絕大多數會在被科學家辨識之前滅絕。物種銳減只是失序自然的表徵,而疫病橫流、氣候異常和作物欠收,將會是可預期的結果。未來人類的生活品質必然令人擔憂。

我們的地球生命經驗是太珍貴了,歷經災難,又總能重生,又愈趨繁美。但是一個從未有過的浩劫可能就在眼前,而肇事者竟然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350年前,即工業革命之始,全球約有五億人,兩百年後成長一倍,再過80年又成長一倍,再45年,即1975年時,人口數已達40億,現今則是驚人的64億,預估20年後將逼近80億人口。

史書裡的荒年,描述的是餓殍遍野,何以今日的地球能養活這麼多人?是科學改變了這一切,綠色革命加上發展中的分子生物科技,可以勉強支應目前的糧食需求,但是分配不均,每天仍有四萬人餓死。

人口成長的代價是資源耗盡,環境污染。近年來警訊頻傳;酸雨、臭氧層破洞、熱帶雨林消失、全球升溫又澇旱異常。生態學家警示人類正在主導地球有史以來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其速度之快及影響之深都可能是史無前例。

不久之前,Discovery Channel 邀集了多領域的專家,認真討論地球未來的變動及生命的前景。他們製作了一套精采的電視節目及出版相關書籍,名稱為「未來狂想曲,The Future Is Wild」,預測500萬年後,地球又進入冰河時期,南北極的冰帽向赤道延伸,只有能適應酷寒的生物存活,而那時人類若非已經滅絕,就是成功的移居到其他星球了。

然而,我們真的必然在地球上滅絕嗎?能做些什麼來延緩這悲慘的命運呢?回歸現實,我們個人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多享受欣賞這世間萬物之美,並善盡過客之責,對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做些努力。

(摘自〈演化的必然與偶然〉一文)

Wednesday, July 26, 2006

The Mars is coming!


The Red Planet is about to be spectacular!


This month and next, Earth is catching up with Mars in an encounter that will culminate in the closest approach between the two planets in recorded history. The next time Mars may come this close isin 2287. Due to the way Jupiter's gravity tugs on Mars and perturbs its orbit, astronomers can only be certain that Mars has not come this close to Earth in the Last 5,000 years, but it may be as long as 60,000 years before it happens again.

The encounter will culminate on August 27th whenMars comes to within 34,649,589 miles of Earth andwill be (next to the moon) the brightest object in the night sky. It will attain a magnitude of -2.9and will appear 25.11 arc seconds wide. At a modest75-power magnification

Mars will look as large as the full moon to the naked eye.

Mars will be easy to spot. At the beginning of August it will rise in the east at 10p.m. and reach its azimuth at about 3 a.m. By the end of August when the two planets are closest, Mars will rise at nightfall and reach its highest point in the sky at 12:30a.m. That's pretty convenient to see something that no human being has seen in recorded history. So, mark your calendar atthe beginning of August to see Mars grow progressively brighter and brighter throughout the month.

Share this with y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NO ONE ALIVE TODAY WILL EVER SEE THIS AGAIN

事在人為

我八十多年來奉為圭臬,作為人生警惕之指標

文/王書川

五十年前抗戰勝利後,從大別山移軍安徽省安慶市,在一座詩書滿樓的藏書樓上,看到這麼一幅條幅,字跡蒼勁圓潤,如巧雲出岫,禪韻飄然,在不知不覺間,竟呆坐忘返。

聯曰:「人之得失似有定數,得之不足為喜,失之不足為憂,享用過分損壽,樂到極處生災,故君子逢喜而憂,臨樂而懼。」這麼一幅警世震駭的聯語,我八十多年來奉為圭臬,作為人生警惕之指標。

人須隨時注意得失之間,不可過分執著,得馬失馬,禍福相隨,眼看著富可敵國,政壇驕雄,一時之得意,不瞬間樓塌兵敗,窮途末路,或鋃鐺入獄,或奔逃海外,令人不勝今昔之感歎。

曾國藩曾在墓誌銘叮囑「不信書,信命運」。故有人駁斥此說。有人鉅富,中富,小富;或大貧,中貧,小貧;小富者日得數百元,而沾沾自喜,大富者一桌酒席百十萬元,猶感不足;闊太太珠寶金飾,猶嫌寒傖;貧家兒女連一枚訂婚戒指,都籌措無門。

命運何豈不公,有人銜著金湯匙降生豪門,有人卻降生在啼饑號寒之家。但是,命運卻會捉弄人,有人少年好命,老年卻貧病交迫;有人幼年命苦,卻幾經奮鬥,家庭事業有成。

所以,事在人為,個性決定命運,除非自甘墮落,壯年荒唐,自是因果相隨。

Tuesday, July 25, 2006

十榖米抗癌有方

他吃十榖米 她吃五榖米 劉哲豪抗癌有方

文/蘇嫻雅

去年夏天的一個半夜,劉哲豪和往常一樣上夜班時,肚子突然絞痛,而且排出大量鮮血,讓他差點暈倒。緊急送往三總急診,醫師告訴他是「直腸癌末期併肝轉移」。  
 
他開始接受治療,腸子切了十幾公分,前後開了四次刀,足足有七、八個月不能工作。

在化療之後,臉與手腳全部變黑浮腫,連走路都有困難。

「醫師說我這種病起碼要二十年才能形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回想過去二十年,發現自己雖然滴酒不沾,卻超愛吃消夜,幾乎天天都吃,而且偏愛碳烤的東西,凡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海裡游的,我都喜歡吃,三餐沒有海鮮就吃不下,蝦子可以一次吃半斤一斤。

經常半夜吃得漲漲的回家,看到大家都睡了,也倒頭就睡。

這樣的日子過了十七、八年。」劉哲豪回憶說。

痛定思痛,他決定在吃的方面「痛改前非」,不該吃的不再吃,過去吃錯的,全部調整過來。

他開始自己找資料,看書看報上網,最後斷定自己是吃了太多酸性物質,要讓身體健康,必須調整到鹼性佔七分,酸性佔三分。

他為自己擬了菜單,主食改吃十殼米,就是把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芡實、燕麥、蓮子、麥片、紅薏仁熬煮在一起,魚不吃,肉只吃一點點,蔬菜水果大量吃,飯後喝綠茶。

連吃兩個禮拜之後,他就發現自己體力變好了。

後來他又增加了健康食品,包括蜂王乳、蜂膠、啤酒酵母、綠藻等,人更精神了,臉上手上的黑色素慢慢褪去,腳也不腫了,「連頭髮都變黑」。

恢復上班之後,同事們都說看不出來他曾經大病一場,許多人也學著吃十穀米,有人多年嘴角破皮的毛病竟自然痊癒,有人解決了陳年疑難雜症。

劉哲豪說,他其實到現在還沒有康復,只是學會與癌共存,用最適當的飲食,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況。

有時候,他會抽空探視一些與自己同病相憐的癌症患者,每個原本滿臉愁雲慘霧者,聽到他的心得報告後,都跟著調整飲食,「我這套提供給他們吃,每個人都有效。」他說。

「不要每天就想著自己是癌症,我有個朋友的太太得了乳癌,本來沒什麼,但她天天憂慮,結果一年就死了。病本無害,是心裡做怪,路就走盡了。要把病當做一種挑戰,儘量調整自己去面對挑戰。」

一場致命大病,劉哲豪似乎鍛鍊出獨特的意志力,也有一套豁達的生命觀。

在抗癌過程中,妻子耐心照顧陪伴他,他改吃健康餐,太太也跟著吃,「她臉上原本有遺傳性黑斑,現在通通沒有了,人變得漂亮又有精神。」

十榖米 大陸少林寺果林老和尚,現年一百零三歲,仙風道骨。精神钁鑠,聲若洪鐘,健步如飛,貌似六十開外。

有人求長壽之道,師父說:「每日一碗十穀健康粥」。果林老和尚將秘方傳予徐上德醫師。

有一弱女子,被宣布罹患鼻咽癌,其母每日親熬十穀健康粥,癌症竟奇蹟似地縮小,癌症指數降為正常,主治醫師直呼不可能,問其吃何種藥物,其母說:「皆因十穀健康粥遠勝藥物。」

唐琪小姐現年五十歲,每天一碗十穀健康粥,看起來像三十歲,青春、健康、美麗。

健保局總經理賴美淑醫師每天吃十穀健康粥,永保工作活力。

材料:
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芡實、燕麥、蓮子、麥片和紅薏仁等分量混合而成。
以上十種,可同時煮熟。

作法1:
晚上時,將十穀米一杯用水洗淨,加水七杯,放入悶燒鍋內鍋中燒開再煮十五分鐘,放入外鍋中加蓋,翌日早晨上班前即可食用。可多煮一點,供三四天食用。

作法2:
晚上時,將十穀米三杯泡水4小時,放入電鍋中,再加水5杯煮成乾飯,待冷卻後,放入冰箱。翌日早晨上班前,取酌量加水四杯煮成稀飯。

備註:小孩子若因口感不喜歡吃時,可加入幾粒龍眼乾或葡萄乾。

若不加糖進食時,可加茶葉蛋一個,風味絕佳,記憶超強,功課一級棒。

成份:
十穀健康米,據科學分析其成份有一百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物質,如維生素B群(B1,B2,B6,B9,B12)、C、A、E、K、D,
礦物質(鈣、鐵、鎂、鉀),
微量元素(鋅、鉬、錳、鍺),
酵素,抗氧化物、纖維素、氨基酸、生物素,具有降血壓,降膽固醇,清除血栓,舒緩神經之功用,對便秘、高血壓、皮膚病、闌尾炎、失眠、口角炎效果不亞於醫藥,最重要的是沒有副作用。

徐醫師:白米因除去糖麩及胚芽,僅剩碳水化合物,只提供熱量,營養價值遠低於十穀米。

要健康長壽,每天要吃多種類食物,以補充每日新陳代謝所需之酵素。

多吃十穀米,可預防血管硬化、腦中風、痛風、心肌梗塞、癌症等現代文明病。

(感謝淑斐師姊轉寄文章,希望您也可以繼續分享給好友)

Monday, July 24, 2006

活在當下

北歐一座教堂裡,有一尊耶穌被釘十字的架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到這裡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幾乎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教堂裡有位看門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穌每天要應付這麼多人的要求,覺得於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擔耶穌的辛苦。

有一天他祈禱時,向耶穌表明這份心願。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簡單。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像耶穌被釘十字架般地伸張雙臂,本來苦像就雕刻得就和真人差不多,所以來膜拜的群眾不疑有他,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友的心聲。

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而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錢便離去。他看在眼裡,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禱耶穌能幫助它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裏面全是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

十字假上偽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

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他平安。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究理,兩人吵了起來。這個時候,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遂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

偽裝成看門的耶穌出現,指著十字架上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

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

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使我們意不能平。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願認真活在當下。送給你們一段馬斯洛說過的話: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認真活在。

Sunday, July 23, 2006

真愛無限

文/達賴喇嘛

如果「愛」,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不會有這麼多迷惑的眾生

因為「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溫柔的渴望,所以珍貴脆弱

然而「愛」,要超越小小的自我並愛上敵人,需要智慧與方法

為何要修心?

•追求太多的表面慾望,過度的貪婪、瞋怒、愚癡(無明),但這些並不能帶來內在的滿足。

•唯有徹底察覺貪瞋癡所帶來的缺點,並了解愛與慈悲才能帶給心靈真正的平靜。

人性本澄淨

•心的本性是光明自覺的,因此許多的情緒問題不是心的本質。負面的情緒是一時的、表面的,所以可以移除。

–不管水有多髒,水的本質是不會被髒東西污染。同理,即使心中有煩惱,心的本質也不會被塵污染。

•徹底了解為什麼我們會貪瞋癡?

–真正原因是欲望受挫,缺乏正確的態度面對問題,覺得自己是受害人而對方是敵人。

問題在心中

•外在的環境不是讓我們陷入痛苦的原因,是雜亂的心導致痛苦。

•如何改變?培養觀察自己的能力。

–把自己當成觀察者,觀察自己的行為與思想,就能體會什麼是「平常心」,無關乎喜歡或不喜歡,想要或不想要。

–但,千萬不要墮入情境。心自然會流露本然的純淨。

怎麼修心?

•試著在清晨起床時,躺在床上,觀照心性,訓練心性保持平靜的狀態,有助於思緒清楚。

•禪修步驟:

–不要想過去和未來發生的事
–讓心自然運作,不要思考
–觀照心性的光明澄淨
–保持這個狀態一段時間

第一階段:落實平等心

•所謂落實平等心,也就是儘量對所有的人產生正面的態度。

•可以從對少數人開始,漸漸擴展到愈來愈多的人。

「沒有平等心的觀念,即使是偏頗的愛和慈悲,也無法發揮。」

第二階段:發自內心,對他人感恩

透過回想親朋好友對我們的好,尤其是在童年階段時,因為那時我們特別依賴別人的照顧。

回憶過去生命中接受過的恩惠,並對別人的佈施感恩,即使別人並不是有心施恩與你。

「如果你的人生太平順,你會變得懦弱。困境會幫你開發內心的力量,讓你有勇氣面對困境。」
誰讓我們擁有這一點? 不可能是朋友,絕對是敵人。

第三階段:助他人快樂

回饋別人的好,發揮無畏的精神,不管困難,也要助人得到快樂,並最終可以證悟。

「一種發自心悝的互惠感,將漸漸變成你對別人的第一印象。」

第四階段:認識受苦,學習愛別人

•放棄你、我、他的思維,捨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

•「一支箭射過來時,沒有時間問是誰射的或射的是什麼箭。」而是用同理心看待所有的人。

「那些都是人,他們正在受苦。他們和我們一樣有得到喜樂的權利。」

洞察生命的本質

•當我們沒有了解生命的本質時,容易帶來煩惱、或無明的情緒?

–事事無常→活在當下
–緣起緣滅→不要執著
–好運不是永久的→惜福與知足

「只有把世事的本質看成時時刻刻在壞滅,才不會在它變化的時候措手不及,即使面對死亡也不驚恐。」

•我們隨時都可能死亡,生命就會消散,不論我們多有成就、多有錢,都不能使生命延長。

在死亡的時候,我們必須放棄所有東西,就這方面,有錢人的死和野獸的死並沒有差別。

→在有幸成為人的同時,就應該為別人的福祉盡一份心,讓今生過得有意義。

鐵的事實:「所有的事物都會消失,你也會消失。」

第五階段:以愛為本,發展慈悲心

•不論貧富、老少、強弱,都以良善、慈悲的心對待,希望他們早日得到快樂。

•如何發揮慈悲心?

–與眾生建立親近感與痛苦的同理心。
–學習如何控制憤怒。(思考:憤怒的價值在那裡?安忍和慈悲的價值又是什麼?)

好好運用常識吧!憤怒有用嗎?
憤怒不會對彼此有任何幫助。
最後, 憤怒不會傷害別人,只會傷害你自己。

第六階段:全心投入,度己度人

當你的內心深處自然浮現愛心,希望跟所有眾生一起享有真正而永恆的喜樂,這就是大愛。

如感覺慈悲自然流露,想為眾生除盡諸苦,就像母親一般,想為愛子解除病痛, 那你的慈悲達到圓滿,稱為大慈大悲。

第七階段:追求利他的證悟

•最終目標:幫助形形色色的眾生。

•首先我們要了解他們的本性和性向,並對愛的修行有充足的知識。

•教導眾生,為什麼要修習愛的修行,以及從現在開始,要捨棄什麼樣的行為。

當身、語、意三方面的行為,愈來愈導向他人的利益, 就會發展出深遠的愛心和投入感。

重新定位你和他人的關係,可以賦予生命新的意義。

菩薩的樣子

我們應該以另一種眼光,來看待一些不喜歡的人、事、物,或許那就是菩薩的樣子

文/慈惠法師

菩薩是什麼樣子的呢?菩薩就供在廟裏,是不是就長這樣呢?在《普門品》裏提到,觀世音菩薩為了普度眾生,於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讓自己化身成千百億,也就有了千百億種樣貌。

某個寺院的信徒,家境十分富裕,夫妻感情和睦,事業也相當成功,唯一的遺憾就是生了一個殘障的兒子。這讓他覺得很沒有面子、很難受,但也因為這樣才信仰了佛教。

這位信徒在寺院聽了許多的佛法,懂得要布施、行善,漸漸地也身體力行參與其中。有幾次他到收容所、養老院,驟然發現到原來這世間上還有這麼多不幸的人。這些人不但身體殘障、行動不便,甚至年紀老耄、疾病纏身,更可憐的是他們根本沒有錢可以到醫院看病。

相較之下,他自覺慶幸,因為經濟充裕,能夠將孩子送到醫院,做更好的治療,甚至聘請專人妥當地照顧。

此後,他每次去醫院看孩子,就會發現孩子的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似乎想要向他表達什麼。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給與殘障者一份關心照顧,就能帶給他們這麼滿足的感覺。

後來,這位信徒對師父說:「我的孩子雖然是殘障,但就是因為他,才讓我有機會了解到,幫助殘障者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

寺裏的師父聽完後,告訴他:「你的孩子不是業障,是菩薩啊。」

「對,對,他是菩薩,是專程來向我說法的啊,」信徒感慨地說。

還有一對夫妻,他們經常吵架,每次都說要離婚,可是很多年過去了,還是沒有離成。探究原因,才發現原來每次吵完架之後,先生總是氣得想要離家出走,這時候孩子就會跑去抱住爸爸的腿說:「爸爸,不要生氣,好嗎? 不要生氣,好嗎?」於是,這個先生也就狠不下心離婚,他們的婚姻得以一直維持下去。

後來,這對夫妻回想起這麼多年來,他們的婚姻能夠一次次度過難關,就是因為有了這個孩子的幫助,才能順利地一路走來。所以,這個孩子就是菩薩的化身。

在我們的家裏,或許有一些調皮、不聽話,乃至殘障的孩子,不要覺得這是業障,或許他們正是菩薩的化身,來啟發你的慈悲心、來維護你的婚姻和家庭,幫助你在人生的菩提道上有所增長。因此,我們應該以另一種眼光,來看待一些不喜歡的人、事、物,也許那就是菩薩的樣子。

Friday, July 21, 2006

學習感恩

學習感恩,生命關懷的第一課

文/紀潔芳(吳鳳技術學院教授)

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鼓勵他們適性發展!

在生命教育的學習中有許多融入式的教學,我曾經在經濟學的課堂上,請學生計算自己從出生到大學的花費,如尿片、奶粉、保姆費、教育費等,一項一項算下來,數字很是可觀,有些學生算不出來,就打電話回家問媽媽。

起初媽媽覺得很煩,過了一陣子媽媽打電話來告訴我:「老師,這個作業真不錯,自從孩子知道自己從小到大花了這麼多錢,現在變得懂事多了,也節儉多了。」

所以,生命教育的實施,並不是理論和口號,而是可以透過各種形式寓教於樂來進行,師生在活潑的互動之下,快樂的學習,並將所學到的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有位學生的父親在事業失敗時,非常沮喪,這位學生鼓起勇氣向父親說:「爸爸,你知道我對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嗎?就是你那雙大手,又大又有力又溫暖。」

他父親很驚訝地聽著孩子繼續說:「小學五年級放學的時候,突然下起大雨,同學都被接走了,我正感到又餓又冷又害怕時,你出現了,讓我覺得好高興。你不但帶了毛衣給我穿,幫我披上雨衣,還從懷裏拿出一瓶溫溫的牛奶給我喝,那是我喝過最香最好喝的牛奶,然後你的大手牽著我的小手,你手上的溫暖和力量到現在我都還能感覺得到,這種感覺一直支撐著我度過許多挫折。」

這些點滴雖然父親都忘掉了,可是這樣的回饋卻讓他很安慰,也鼓起勇氣東山再起,所以在生命教育中,生命回饋是很重要的。

我常告訴學生,回饋要及時,不要等人不在了才想到感恩,只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對家人說「謝謝你」、「我愛你」,透過不同角度作生命的回饋,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類似的生命教育課程,目前已在很多學校推動中,我們除了帶動學校師生一起做,也設計了一些有趣的親子活動,鼓勵家長來參與,有一次我請學生蒙上眼睛,由爸爸或媽媽牽著,繞著校園走二十分鐘,途中還要去上一次廁所,還有上、下樓梯,最後走回教室,教室的桌上放著麵包、果醬,這時孩子必須蒙著眼,自己摸索到桌前,打開果醬,塗在麵包上,再走回父母身邊,對著爸媽說:「爸爸、媽媽,謝謝您帶領我走人生的道路,我把世界上最好的麵包請您吃。」然後用手尋找爸爸媽媽的嘴巴,把麵包放進去,有的人會把父母弄得滿臉都是果醬,活動設計有趣又能發人深省。

類似這類的親子體驗活動,讓孩子感覺自己在人生路上摸索前行,並不孤單,父母隨時就在身後支持著他,也體驗到失明的辛苦及不便,而保重自己。我們愛孩子,不僅是要給他溫馨、支持和照顧,而且還要幫助他認識生命,坦然和他談生論死,讓他知道不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會當他的精神後盾,這樣或可減少孩子一遇挫折就輕生及不珍惜生命的意外事故了。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雙月刊第21期)

懂得感恩

擁有一份工作,要懂得感恩

文/翁靜玉

擁有一份工作,要懂得感恩-翁靜玉專欄 遇到一位好老闆,要忠心為他工作;假設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你的運氣很好,要感恩惜福;萬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跟在老闆身邊學功夫。

二十幾年前,我剛從日本唸研究所回來,透過青輔會的介紹,進入中國輸出入銀行工作,擔任辦事員;同期的同事中,有我的大學同學,他是唸美國研究所的,可是職級卻比我高一級──領組,編制上就是我的主管。

同樣都是研究所畢業,而且他唸的是美國三流大學,我唸的是日本一流大學,卻因為當時日本剛和我們斷交,政府重美輕日,所以一樣是碩士學位,卻因為國家有別,待遇就不同。

即使如此,我並沒有因為待遇不如人,就心生不滿,仍是認真做事。在公家機關,許多人都是抱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公務員心態。我雖然是職級最低的辦事員,可是交到我手中的事情,一定盡心盡力做到最好。此外,我也會積極主動找事做,了解主管有什麼需要協助的地方,事先幫主管做好準備。

這樣的工作態度,被當時的上司注意到了。後來上司調去交通銀行時,帶去履新的隨從人員中,我是唯一的辦事員。這是很罕見的現象,因為通常都是一些主管跟隨過去而已。

工作的價值並不單只是取決於一個面向

還記得當年回國後,在銀行找到一份好工作,家人當然充滿喜悅與期待。第一次上班報到的前夕,父親告誡我三句話:「遇到一位好老闆,要忠心為他工作;假設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你的運氣很好,要感恩惜福;萬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跟在老闆身邊學功夫。」

我將這三句話深深地記在心裡,自己始終秉持這個原則做事。即使起初位居同學之下,我也沒有計較。但一個人的努力,別人會看在眼裡的。我認為一個好主管或老闆,心中都有一份員工的資產負債表。老一輩的人重視倫理與感恩的真情,是現代年輕人所欠缺的。即使到了今天,在我做了一、二十年的事情之後,老的職場倫理與觀念,還是讓我受用不盡。

我常問一些求職的朋友,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什麼?賺錢、成就感、為未來創業做準備…,都是常見的答案。我認為工作除了有形的薪水之外,最重要的是無形的資產,包括可以學習專業技能的工作環境及人際關係。跟同事的關係、跟老闆的關係、跟客戶的關係,凡是工作環境所衍生的人際關係,未來都會變成你的無形資產,甚至澤及第二代,成為你下一代的人際資產。因此有工作做,要懂得感恩。

面對現今惡劣職場的三個錦囊

尤其現在大環境如此惡劣,很多企業都在裁員、減薪,此時此刻能擁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可供發揮的舞台,更要惜福、感恩。除此之外,這裡有三個錦囊建議,無論你是上班族,待業中或是考慮轉業的朋友,都可以作為參考:

1.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把自己的心態回歸到零:把自己放空,抱著學習的態度,將每一次都視為是一個新的開始,都是一次新的經驗,不要計較一時的待遇得失。一旦做好心理建設,擁有健康的心態之後,不論做任何事都能心甘情願、全力以赴,當機會來臨時才能及時把握住。千萬不要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心存怨懟。

2.學習接納同事、老闆及客戶:如何與共事的夥伴相處,是一門大學問。許多人都有「做事容易做人難」的感嘆,甚至揮別職場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的因素作祟,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相信自己,相信別人,隨時調整角色,勇於領導他人,也願意被他人所領導,這是非常重要的。

公司裡的同事、老闆或客戶,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各有不同的特質與專長,有緣相聚,如何彼此納長補短、化阻力為助力,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一開始接觸和你不一樣特質的人時,一定要敞開心胸,先接納瞭解,彼此包容溝通,這樣才能創造愉快而積極進取的工作氣氛。

3.要能承受壓力、願意學習: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具有「鬥魂」。「鬥魂」指的是願意打拼、奮鬥不懈的精神。特別是還沒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擁有的最大資產就是「鬥魂」。企業在求生存的時刻,也需要能同舟共濟一起奮鬥的夥伴。能承受壓力,不斷學習成長的人,才能在非常時刻發揮臨門一腳的功用。總而言之,不論是職場菜鳥,或是老鳥,願意學習成長、願意打拼的人,才有未來的生涯。

我最不喜歡的員工是,每天吃在碗裡、看在盤裡,對工作抱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心態,又每天抱怨的人。這樣的人工作一定沒有活力、創意,而且沒有鬥魂。

要了解「鬥魂」的精神,推薦大家看三部作品──《阿信》、《灌籃高手》、《搶救貧窮大作戰》。《阿信》全套錄影帶及《灌籃高手》錄影帶、漫畫書我全套收集,常常拿出來重看並激勵自己。《搶救貧窮大作戰》我也常常收看。從這些節目當中可以明白,成功絕不是偶然,都是要下苦功的。而成功與失敗,常常只是一念之間而已。

Thursday, July 20, 2006

要吃幾條鯨魚?

文/郝廣才

『爸爸。』

『我的乖女兒,有什麼事?』

『幫我削鉛筆。』

『沒問題,爸爸馬上削。』

阿勉拿出小刀,認真的削起鉛筆來。這是他愛女兒每天必做的功課。他削好了兩枝鉛筆交給女兒。

『爸爸,不夠,還要。』

『好,再削。』阿勉又削了兩枝鉛筆。

『爸,可不可以多削幾枝?』

『為什麼要削這麼多?』

『尖尖的鉛筆寫起來比較好看。只削這麼幾枝,一下就寫鈍了。』

『那你有削鉛筆刀,可以自己削尖啊!』

『手削的鉛筆,放進削鉛筆刀裡,很不好轉。而且人家小芳、小芬的鉛筆盒裡,都是滿滿一堆削得尖尖的鉛筆。明雄、俊雄的也是……』

『好,好,乖女兒,你先去睡,爸爸會幫你削好一打鉛筆,讓你明天去學校有最尖的鉛筆可以用。』

阿勉眼皮一抬,心裡想:『哇女兒真厲害,居然看出我想偷懶!』

燈下,阿勉一人默默削著鉛筆。

一邊削一邊想:『削、削、削,削鉛筆,真無聊。要不是為了女兒不給人家笑,我才懶得削。以前皇帝有免死金牌,能不能有個免削金牌?』

想到這裡,阿勉眼睛一亮,『如果能把削好的筆頭,用個管子裝起來,一個用完換一個,就免削啦……』

為台灣賺進大把外匯,令世界驚嘆的創意——免削鉛筆,就在洪勉之的手中浮現。洪勉之原本是個造船工人,他在一九六○年把免削鉛筆的發明專利,以八百萬台幣賣給紡織大亨莊金池先生,當時八百萬等於現在好幾億吧。五年後,免削鉛筆上市,行銷全世界。Bensia免削還登上大英百科全書,是第一個聞名全球的台灣話。

在太平洋的對岸,艾得溫.藍得(Edwin Land)正在為他三歲的女兒拍照。

『寶貝,說起司——好棒,再拍一張——來,還可以拍一張。』

拍完照,艾德溫牽著女兒,準備去照相館洗照片。

『爸爸,剛剛拍的照片呢?』

『都在這裡面啊!』艾德溫拍拍他的照相機。

『在裡面?我要看。』

『現在不能看。』

『為什麼?』

『照片要先拿去洗,洗出來才能看。』

『你不是說照片在裡面嗎?』

『對啊!』

『那我現在就要看。要看、要看、現在要看!』艾德溫一邊哄女兒,腦中一邊浮現拍照立刻顯影的構想,他把這個創意給了拍立得公司(Polaroid)。

五年後,第一台拍立得相機誕生上市。這兩個故事,並不是只是要告訴我們:愛你的女兒,老天才會愛你。

而是要說:老天讓你遇到問題,並不是要找你的麻煩。而是要給你機會,送你一座阿里巴巴的寶藏。

關鍵在:你能不能找出是用『芝麻開門』?『芭樂開門』?還是『免削開門』?『拍立得開門』?

而且搞不好,你的問題,困擾越大,反彈回來的創意,獲利也越大。

(摘錄自皇冠雜誌629期)

Wednesday, July 19, 2006

不錯的靜思語

恆心、毅力如能「滴水穿石」,再力的困難與阻礙都能突破。

人之所以缺乏毅力、勇氣,是因為好逸惡勞、玩物喪志。

人人本有清靜純真的佛性,只因煩惱無明遮蔽了。

面對並力不要埋怨,要用寬諒和樂的心來代替埋怨。

真正的布施,除了無欲無求,還要有感恩心。

對內自耕福田,對外廣結善緣。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步,在人生道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發心容易,恆心難持;光說不練,無法體悟真理,實踐道法。

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

只要肯用心去想,用心去做,就沒有不能成功的事。

千里之路,必須從第一步開始,聖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會有煩惱。

人一旦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精神就會萎靡不振生命也失去意義。

社會的進步不是用喊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沒做壤事是人的本分,心好卻不付諸行動等於沒做一樣。

發心要發在腳底上,不是發在口中,只說不行。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捨,則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

脾氣不好,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謊言就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

常常為自己祝福,才會有福。

有容人雅量、不輕易被他人的話語碰撞,心靈就能開闊自在。

合心相契,以和供養;對錯可說,是非莫傳。

「被愛」並不是向人討愛,而是真誠、不計較得失地付出愛;當付出到最深廣時,就是被愛的時刻。

Tuesday, July 18, 2006

靜思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 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

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

後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

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

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從今以 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

"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

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 " 兒 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 你就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 一樣。

"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裡,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愈合了。

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

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 樣都難以恢復。

你的朋友是你寶貴的財產,他們讓你開懷,讓你更勇敢。

他們總是隨時傾聽你的憂傷。 你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支援你,向你敞開心扉。

最後我要說:"友誼的幸福之一,是知道了可以向誰傾吐秘密。

"當你說:"你是我的好朋友"時,請認真的說出來。

當你道歉時,請看著對方的眼睛。

不要嘲笑別人的夢想。

不要隨便給一個人定論。

說話時要慢,思想時要快。

打電話的時候請你微笑,對方一定感覺得到。

Monday, July 17, 2006

先做監護人,再做朋友

文/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從一個畢業出來開業的學生,教師節回來看我,他很不快樂,因為每天的門診太沒有挑戰性,一半是過胖兒,一半是過動兒。

他說,「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不要給孩子吃零食,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孩子一吵,父母馬上就投降。我告訴他們,小時候的味口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小時候每天吃炸雞、漢堡的人,長大後,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天天吃,怎能不胖?

小時候不曾加以管教的孩子,長大後當然不聽從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動。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是好父母,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

他越說越激動。也難怪,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艾力克斯(Norbert Elias)是一位社會科學家,他觀察到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八九年,這五十年間,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的移轉,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了孩子。

五十年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少是問句(這樣好不好?)現在父母不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徵求同意(時間不早了,電視關掉去睡覺,好不好?)既然是問句,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所以他就會說:「不要,我還要看,再讓我看五分鐘。」如果父母說:「電視關掉,去睡覺。」這是個命令句,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他認為口氣可以溫和,但是態度要堅決。

艾力克斯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朋友是平輩,是互惠平等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互惠平等的朋友關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艾力克斯認為,今日很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缺乏家教,養成習慣後,不服管教。

至於小時候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有看到。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老鼠會毫不猶豫的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非常小心,先吃一小口,二十四小時沒事後,再回去吃一小口。

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吃各種青菜,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如果小時候都是吃炸雞、漢堡,那麼他經常會很想念這種食物。就跟我們留學時,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大餅、蚵仔煎一樣,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中。

因此,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的嚴不嚴,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會體罰,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

這個報告說,父母是監護人,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教育他,打開他的視野。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的家庭;在重要的事情上,孩子沒有投票權,因為他們尚未成年,需要指導。

讓孩子懷抱希望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因為在家中跟弟弟打架,被父母責罵了,就動了自殺的念頭。他半夜起來上網,去搜尋完全自殺手冊,被假裝睡著的弟弟發現了,告訴媽媽,及時阻止了一個悲劇。

朋友嚇得一身冷汗,天還沒亮就來敲我的門,我聽了也覺得事態嚴重,因為這個孩子才小學五年級。後來看到一份報告,才發現小學生有自殺念頭竟然是常態而不是例外。

這個研究訪談了兩千名臺北市和新竹縣十八所國小四年級的小朋友,發現竟然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有過自殺的念頭,而最近一個月內曾經想過要自殺的也有百分之八。這真是非常驚人的數字,每五個學童中就有一個想自殺,而且年齡才十歲,才念小學四年級而已。

我一直認為小學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年紀,如果在這個年紀就已經想到要用自己的手去結束生命,不知道長大出了社會遇到挫折會怎麼樣。我們不能再把頭埋在沙裡,不去面對,這個問題今天發生在我朋友家,難保明天不發生在你自己家,這已經不是個別問題,而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教養孩子的方式一定有錯,才會使他了無生趣。

很多人都說臺灣的孩子不夠成熟,大學都畢業了,對自己人生要做什麼仍不清楚。這一代的孩子都很聰明,很會考試,參加甄試時有一大堆獎狀、耀眼的成績單,但是他們對生命沒有熱情,對人生沒有目標。

我常覺得,現在的學生未老先衰,像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的小老人,行將就木,拖一天算一天。做老師的都知道,當一個孩子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時,他是被動的學習,他是應付,沒有什麼比看到一個年輕人應付生命、虛度光陰來得更難過了。

一位臨床心理師跟我說,她二十年來最大的感觸是現在學生變得冷漠,不能理解別人也不善於表達自己,所以不能和別人合作,沒有朋友。不會交流和溝通的結果是都從負面去看人看事,一不如意就自怨自艾,她認為這是現代憂鬱症這麼嚴重的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她說現代的孩子變凶了,語言暴力非常嚴重,連很小的孩子都罵非常難聽的話,小一的學生竟然會說「切八段分屍」,「割喉割到斷」。當這樣的孩子變多時,孩子在學校裡交不到朋友,又無法從書本中提升精神層次,就很容易一時氣憤尋短,反正人生沒什麼意思,與其多受罪,不如現在解脫。

有一位高中老師說,張國榮自殺時,有一個學生跟著自殺,幸好沒死,他說連張國榮都覺得活得沒有意思,他還有什麼意思?這真是可怕呀!當一個孩子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前途,被父母師長的期望壓縮成一個考試機器時,一旦被責罵,他就覺得自己完了。

我們必須給孩子一點空白的時間去塑造他自己的品格,找出他自己的定位,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自然會覺得這個世界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早死早超生。

社會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希望,讓他看到他長大會有什麼樣的前途,父母也一定要給孩子作榜樣,當你積極向上時,你的孩子自然不會去尋短。最主要是政治人物不要隨便把老師辛苦建立起來的價值觀隨口破壞,當一個社會上下齊心,有信心明天會比今天好時,你的孩子怎麼會因小事而阻斷自己看到明日朝陽升起的美景呢?

Sunday, July 16, 2006

怎樣生就怎樣死

文/李家同

最近「生死學」似乎忽然變成了熱門話題,我也開始去閱讀了一些有關生死學的書,我發現這些長篇大論的書都不容易懂,裡面用了不少哲學味道濃的名詞。我常想,如果這本書我看不懂,一般人也大概不會看的懂。可是人人都要面對死亡,不應該是非常深奧的學問。

前些日子,我到美國去出差,在美國的一個星期中,我注意到報紙上每天都有芝加哥伯納丁樞機主教逝世的消息。當然是新聞,可是每天報紙和電視都報導有關他的葬禮,仍令我十分訝異。這位大主教在去世前六個月時,得知他得到了癌症,而且是末期性的,只有六個月可活,他立刻坦然接受這個事實,而且也在主日彌撒中向教友宣佈這個消息,他同時告訴教友,他將在剩下的日子裡寫完他一直想完成的著作。他的聲明毫無怨恨之情。

不要想什麼偉大的計劃… …

伯納丁主教以後開始以一個病人的身分,從事安慰其他病人的工作,每次他去醫院都會和其他病人開始交談,也努力地安慰他們。不知多少人寫信給他,很多都是癌症末期的病人,他也都一一親自回信。他說,他的傳教區域沒有了疆界,他傳教的對象,也不再限於天主教友。

大主教正式葬禮之前,有好幾次各種形式的追思儀式,有一次,芝加哥的神父齊聚在主教座堂內,聽聽大主教的臨終告別,他告訴神父們,不要想什麼偉大的計劃,而應該隨時隨地給周圍的人關懷與愛,他勉勵神父作平凡而有愛心的神父。最有意義的是,芝加哥猶太人相當多,在葬禮之前,猶太教信徒來到這所天主教堂,以猶太教的禮儀追思這位天主教的大主教。

據我所知,這不僅芝加哥是第一次,在全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是第一次。伯納丁大主教在生前全心致力於重足間主持社會公義,也一直促進各種族間的互相諒解,因此猶太教徒對他有深度的懷念。人生有意義,絕非和他的社會地位有關。

大主教的葬禮完畢以後,他的靈車行經芝加哥的貧民區,沿途擠滿了民眾,數以萬計的黑人在寒風中對大主教表示他們的敬意和懷念,也是因為大主計生前一直替窮人爭取他們權益的緣故。

怎麼生,就怎麼死!大主教能夠勇敢的面對死亡,只因為他已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所謂有意義,絕非和他的社會地位有關,而是因為他一直注意社會的公義,一直致力於社會的和諧,更加身體力行地關懷病人和窮人,這種人,自然不怕死亡的到來。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的,在死以前,我們每個人都要被迫看一場紀錄片,紀錄片裡會詳盡記下我們的一生,如果我們一生都在行善,如果我們一生都在使別人快樂,我們當然會平安滿足的說,我這一輩子活的有意義,我可以走了。

我們怎麼樣生,也就會怎麼樣死。

「生死」就是這麼簡單。

無爭之美

人從出生到長大、老化,最後回歸塵土,這段生命的過程,是「真空」,也是「妙有」。

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萬物分分秒秒都在變化,人的心念也是瞬息萬變;既然遷變無常,人間的是是非非,何需斤斤計較?

若能透徹「真空」,而能與事無爭、與人無爭、與世無爭,人間就是一片淨土。

幫助人的那分踏實美好感覺,是「妙有」,付出之後心無掛礙,是「真空」。

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為天經地義,這樣的人生就是最美、最幸福的。

Friday, July 14, 2006

提升自己的幸福

文/ 傅佩榮

我們向來都把金錢看得很重。不僅我們如此,外國人也一樣;不僅現代人如此,古代人也差不多。但是,金錢能夠帶來幸福嗎?答案是:不一定。聯合報對世界各國「幸福指數」的調查報告結論很簡單,就是:國民所得與幸福指數之間,並不是完全以正比例的方式向上攀升。換言之,賺錢越多的人「不一定」越快樂。

這份報告附有一張圖表,列出兩項參考資料:一是各國國民所得,從數百美元到接近三萬美元;二是幸福指數,將各國從負二排到正五。即使根據這張簡圖,我們也可以得知一些訊息。首先,凡是國民所得在一萬美元以上的國家,沒有一個列名在「不幸福」(亦即負數)的範圍中。理由很清楚:由於資訊流通,這些國家的百姓知道自己高居全世界最富裕的百分之十的人之中,眼見今日世界災難頻傳,實在不好意思認為自己不幸福。

其次,國民所得低於一萬美元的眾多國家中,居然也有不少「依然」高居幸福排行榜的上層。報紙編輯特別註明:拉丁美洲(中南美)的國家,普遍享有較高的幸福感。你能想像嗎?波多黎各排名第一;墨西哥呢?它與丹麥及愛爾蘭同級;而撒爾瓦多與哥倫比亞,則與加拿大及荷蘭列在同級。並且,這些中南美的國家,在幸福排名上都高於美國。

關於中南美,我想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茲的《百年孤寂》一書。在馬奎茲筆下,這個地區的人,尤其是老年婦女,往往有通靈的能力,能夠感應到祖先及其他神明的存在。這種情況顯示了:人的生命不是只有身與心,另外還有靈的層次;並且,人除了今生之外,還有來世。靈與來世,顯然都與宗教信仰有關。那麼,我們能否由此推論:人的幸福除了物質條件(以金錢為代表)之外,還須考量精神條件(如宗教信仰)?

當然,精神條件不是只有信仰一項,還有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較高需求,如愛與歸屬,自尊與受人尊重,以及內如豐富的自我實現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較高需求在宗教信仰的引導下,無疑是獲得了源頭活水,可以順利而自然地展現開來。換句話說,宗教信仰在安頓人心方面,應該有其一定的貢獻。

我們比較好奇的是:台灣在這張表上的排名如何?仔細一看,在「台灣」一名的旁邊有個記號,指出這是根據一九九五年所作的調查,而大多數國家則是根據二○○○年的調查。不巧的是,這五年(到現在已經十年了)正是我們面臨轉型的關鍵期。既然資料不夠精確,我們也毋須太在意排名的位序了。

值得省思的是:我們覺得自己的幸福程度如何?放眼全世界,我們的國民所得近年一直維持在一萬美元以上,所以大體上我們還不至於不幸福;但是眼見許多國家(尤其是南韓與中國大陸)這幾年在突飛猛進,相形之下,我們就深深感受莫大的壓力了。

無論任何一種幸福,都不能少了「希望」這個要素。那麼,我們對未來的希望如何?這個問題恐怕不是你我可以作主來回答的。

不過,即使整個社會的氣氛低迷,我們還是可以自求多福。祕訣在於:把逆境當成挑戰與考驗,藉此則試自己的承受力與容忍度,然後努力開發潛能,不斷要求自己成長,至少要相信兩件事:一是上天不會給我一個超過我的能力的負擔;二是所有的負擔都是我藉以成長及成功的墊腳石。

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情面對人生,所有的痛苦都將幻化為美麗的遠景。不論將來是否真有如此的美景,至少今天我可以懷著信心與勇氣,肯定自己走在迎向幸福的正確途徑上。不論我們的社會將有何種變數,追求及提升幸福依然是我們每一個人可以並且應該做得到的。

Thursday, July 13, 2006

Grin of today

Think You've Heard It All?

Some guy bought a new fridge for his house. To get rid of his old fridge, he put it in his front yard and hung a sign on it saying: "Free to good home. You want it, you take it".

For three days the fridge sat there without even one person looking twice at it.

He eventually decided that people were too untrusting of this deal.I

t looked too good to be true, so he changed the sign to read: "Fridge for sale $50".

The next day someone stole it.

-------------------------------------

24/7 Tech Support

I used to work in technical support for a 24/7 call center. One day I got a call from an individual who asked what hours the call center was open. I told him, "The number you dialed is open 24 hours a day, 7 days a week."

He responded, "Is that Eastern or Pacific time?"

Wanting to end the call quickly, I said, "Uh, Pacific" . . . . . . .

----------------------------------

Airline Attendant

I couldn't find my luggage at the airport baggage area. So I went to the lost luggage office and told the woman there that my bags never showed up. She smiled and told me not to worry because she was a trained professional and I was in good hands.

"Now First," she asked me, "has your plane arrived yet?"

----------------------------------

Pizza Eatery

While working at a Pizza Parlor I observed a man ordering a small pizza to go. He appeared to be alone and the cook asked him if he would like it cut into 4 pieces or 6.

He though about it for some time before responding, "just cut it into 4 pieces; I don't think I'm hungry enough to eat 6!"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This story is a continuation of yesterday's story of Jerry, who always viewed things from a positive outlook.

Several years later, I heard that Jerry did something you are never supposed to do in a restaurant business: he left the back door open one morning and was held up at gun point by three armed robbers. While trying to open the safe, his hand, shaking from nervousness, slipped off the combination. The robbers panicked and shot him. Luckily, Jerry was found relatively quickly and rushed to the local trauma center. After 18 hours of surgery and weeks of intensive care, Jerry was released from the hospital with fragments of the bullets still in his body.

I saw Jerry about six months after the accident. When I asked him how he was, he replied, "If I were any better, I'd be twins. Wanna see my scars?" I declined to see his wounds, but did ask him what had gone through his mind as the robbery took place.

"The first thing that went through my mind was that I should have locked the back door," Jerry replied.

"Then, as I lay on the floor, I remembered that I had two choices: I could choose to live or I could choose to die. I chose to live."

"Weren't you scared? Did you lose consciousness?" I asked.

Jerry continued, "...the paramedics were great. They kept telling me I was going to be fine. But when they wheeled me into the ER and I saw the expressions on the faces of the doctors and nurses, I got really scared. In their eyes, I read 'he's a dead man.' I knew I needed to take action."

" What did you do?" I asked.

"Well, there was a big burly nurse shouting questions at me," said Jerry.

"She asked if I was allergic to anything. 'Yes,' I replied.

The doctors and nurses stopped working as they waited for my reply. I took a deep breath and yelled, 'Bullets!' Over their laughter, I told them, "I am choosing to live. Operate on me as if I am alive, not dead. "

Jerry lived thanks to the skill of his doctors, but also because of his amazing attitude. I learned from him that every day we have the choice to live fully. Attitude, after all, is everything.

In the words of Monty Python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學習做人

文/星雲大師

第一 「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 認錯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佛祖,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

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 「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 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 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 「學習生忍」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萬事都能消除。忍,就是會處理、會化解 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各位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 有了忍,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 「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

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 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 「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 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

人生的歲月有限 認錯、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 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 「學習感動」

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

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

第七 「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我們要維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也能讓家人、親朋好友放心,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

Wednesday, July 12, 2006

Think You Know Everything?

1) Maine is the only state whose name is just one syllable.

2) No wor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rhymes with month, orange, silver, or purple.

3) "Dreamt" is the only English word that ends in the letters "mt".

4) Our eyes are always the same size from birth, but our nose and ears never stop growing.

5) The sentence: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 uses every letter of the alphabet.

6) The words 'racecar,' 'kayak' and 'level' are the same whether they are read left to right or right to left (palindromes).

7) There are only four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hich end in "dous": tremendous, horrendous, stupendous, and hazardous.

8) There are two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at have all five vowels in order: "abstemious" and "facetious."

9) TYPEWRITER is the longest word that can be made using the letters only on one row of the keyboard.

10) All 50 states are listed across the top of the Lincoln Memorial on the back of the $5 bill
11) A dime has 118 ridges around the edge.

12) A cat has 32 muscles in each ear.

13) A goldfish has a memory span of three seconds.

14) A "jiffy" is an actual unit of time for 1/100th of a second.

15) A shark is the only fish that can blink with both eyes.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Jerry is the kind of guy you love to hate. He is always in a good mood and always has something positive to say. When someone would ask him how he was doing, he would reply, "If I were any better, I would be twins!" He was a unique manager because he had several waiters who had followed him around from restaurant to restaurant. The reason the waiters followed Jerry was because of his attitude. He was a natural motivator. If an employee was having a bad day, Jerry was there telling the employee how to look on the positive side of the situation.

Seeing this style really made me curious, so one day I went up to Jerry and asked him, "I don't get it! You can't be a positive person all of the time. How do you do it?"

Jerry replied, "Each morning I wake up and say to myself, Jerry, you have two choices today. You can choose to be in a good mood or you can choose to be in a bad mood. I choose to be in a good mood.

Each time something bad happens, I can choose to be a victim or I can choose to learn from it. I choose to learn from it.

Every time someone comes to me complaining, I can choose to accept their complaining or I can point out the positive side of life. I choose the positive side of life.

"Yeah, right, it's not that easy," I protested.

"Yes, it is," Jerry said.

"Life is all about choices. When you cut away all the junk, every situation is a choice. You choose how you react to situations. You choose how people will affect your mood. You choose to be in a good mood or bad mood. The bottom line: It's your choice how you live life."

I reflected on what Jerry said. Soon thereafter, I left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to start my own business. We lost touch, but I often thought about him when I made a choice about life instead of reacting to it.

Everyday we are given choices how to see things. We may not be able to change the circumstances, but we can certainly change our outlook and how we think. And this changed perspective will in the end change our circumstances.

(To be continued....)

Tuesday, July 11, 2006

說話的藝術

文/洪蘭

溝通是一門藝術,人人都會說話,但不見得每個人說出來的話別人都可以懂。溝通對老師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我們常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忘記了跟孩子說話應該蹲下來,從孩子的眼光望出去才有效。

最近看到一本好書《聆聽火山的聲音》,大意是說火山底下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的人說的話會像字一樣浮現在空中,然後掉下來,當火山爆發出現隆隆的聲音時,村民聚在一起討論該怎麼辦,有人主張爬到樹上,讓熔岩流過;有人主張做個大塞子,把火山口塞住。

意見不合時,越辯論落下來的字越多,最後在中間築起一道牆,兩邊互望不到,溝通就斷絕了。這時,有人試著從別人的觀點來想,溝通形成共識,共識就是一座橋,村民就在火山爆發前,趕快用橋穿過峽谷到達安全的地方。

這雖然是一個寓言,意義卻很深,我們明瞭話不可以隨便說,說出來真的會像故事中那樣變成字浮現在別人心中,長久不忘。我們常看到報上登兩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身邊也有友人因一句閒話,心結一生解不開。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人怎麼可以說話不經過大腦,脫口而出後,再遺憾終身呢?

我們在學校中教語文,卻很少教說話的藝術,教說話的藝術必須先有同理心,先要知道哪些話會傷人,哪些話別人聽了會難過,這就需要大量閱讀以了解各種情境下別人的感受。這一點應該是我們臺灣學生最弱的一環,過多的功課剝奪了課後閱讀的時間,單調的作息使他們沒有機會體驗別種生活,所以就產生說話不得當的現象,明明是好意,說的方式不對,時機不對,就得罪人了。

其實,既然說話的藝術是每個人畢業進入社會必備的謀生技術,我們在學校中為什麼不多教一些呢?我曾經碰過國中生連如何稱呼別人都不會,遑論應對。 

溝通之所以困難是它的本質有一個潛在的危機,人只喜歡聽他喜歡聽的話。我們的注意力是個「選擇性的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情境會偏導我們的注意,使我們只聽到我們想聽的話,只看到我們想看的東西。我們在處理訊息時,「從上而下」的影響是遠大於「從下而上」,從上而下是後天認知的解釋,是我們大腦中已有的背景知識,由下而上是知覺管道送進來的外界刺激訊息。

有一個實驗是把一句話中的一個字剪掉,用一個咳嗽聲音取代,然後播放給受試者聽,請他們寫出所聽到的句子,所有人都能正確寫出,但是告訴他們句子中曾有一聲咳嗽,請他們標出咳嗽出現的地方,則幾乎所有人都做不到。前面的句意已使大腦自己填補了被咳嗽聲遮蓋過去的字。

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預測外面世界下一步要發生什麼事,這個能力已內化到我們的基因上了,因此,要跳脫自己的主觀去虛心聆聽別人的話真是不容易。但是看到寓言中,話會在人心中築成一道牆,我們又怎麼可能不去訓練孩子說話及應對呢?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教室在窗外,與其叫學生背注解,不如多教一些生活的情境,幫助他們將來與別人溝通。

Monday, July 10, 2006

懂孩子的腦

懂孩子的腦,教學事半功倍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美國今年的神經年會邀請的主講者是達賴喇嘛,題目是「禪與腦」,科學家終於把他們在實驗室做的東西與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經驗搭上了關係。愛因斯坦說:「科學沒有宗教是跛的,宗教沒有科學是瞎的。」其實在教育上又何嘗不是如此?

教育是改變人類心智,使人類超越動物本性的唯一方法。神經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過去三百年來,笛卡爾是錯的,心物不是二元而是一元,當大腦病變時,心智跟著改變,行為也就不一樣了。腦與行為互為因果,交互在作用著,要辦好教育不可能不知道大腦的發展與功能,因此,布希總統一上臺就立刻宣布:「這是腦的十年。(It's the decade of brain.)」柯林頓總統夫人也在白宮召開腦與學習的記者會,強調腦科學在教育上的應用。

在一九五六年Noam Chomsky提出「表現」 (Language performance)和「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概念,我們知道知與行之間的確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時候,孩子或病人無法正確表達出他們所知道的東西,但是從大腦中卻可以作出推論,例如誘發電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的研究便發現,大腦對熟悉的圖片會有較大的P300電波出現,對語意不相符的句子會有N400波,對文法不相符的句子會有P600波出現,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神經連接的密度不同。

三千年前孔子說,教育應該「因材施教」,但是直到最近才從大腦研究中看到為什麼:在處理同一件事時,每個人大腦的反應不盡相同。有一個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在處理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不同:雙胞胎的基因相同,所以大腦的結構相同,但是因為後天的經驗不同,所以活化的神經迴路不同,所得出的觀念也就不同。

這個研究提供了教育的神經機制,因為教育是後天的操弄,它卻可以改變先天的神經迴路連接,所以不管一個孩子先天的資質如何,後天至少有改變他命運的空間,大腦不停的因為外界需求而改變裡面神經迴路的連接,這個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就是教育的意義。

東方的父母都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一直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又深受電視廣告的蠱惑,非常害怕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因此,不停的逼迫孩子補習,上才藝班。但是如果大腦會不停的因為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內在神經連接,我們又何必趕在幼時學習所有的知識呢?大腦並沒有過了青春期就定型,就不能改變,只有少數的窗口會很早關掉,如情緒和母語的學習,但是高層次的認知學習並非如此。

人生是馬拉松競賽,不是百米衝刺,因此,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馬拉松看的是耐力和毅力,講究的是有沒有跑完全程,走到終點。人生很長,學習的機會很多,只要保持學習的動機,不怕孩子不成功。

過去,我們只能從考試來評量學習的成效,但行為的改變往往不是立竿見影,有時成效並不會馬上出現而令我們沮喪;現在我們從大腦中看到腦與行為的關係,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成效的,只要用心,每個孩子都可以帶得出來。我很希望臺灣也能順應世界潮流,將腦科學的研究納入教育專業中,使我們的教學更能配合大腦的發展而事半功倍。

珍惜天賦

文/洪蘭

駱發明掌上型電腦的傑夫霍金斯(Jeff Hawkins)在事業有成後,自己出錢在加州北部設立了一個紅木神經研究中心,聘請了許多加州大學的教授,專門研究大腦如何處理外界訊息,因為他童年有一個夢想,希望做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機器人,現在他有錢了,他想要圓這個夢。

他從自己浸淫在電腦領域中二十年的經驗得知,人腦處理外界訊息的方式一定是整體形態的比對,絕對不是像電腦一樣,一個特徵、一個特徵的比較。因為特徵稍有改變,就比對不出來了。

試想,當我們辨識中國字時,除了看到構成字的筆畫,我們也同時看到字的整體,我們把整體跟記憶中儲存的字形相比較,只要類似,我們會忽略內部細節,而就形態指認,所以雖然每個人的字體不一樣,我們仍然認得出,沒有這個能力,國文老師就不能改作文卷子了。

最近,他寫了一本書叫《On Intelligence》,他發現過去人工智慧的學者花了二十年功夫,想從電腦來模擬人腦卻沒有成功,因為人腦實在太奇妙了,人腦有一個捉住外界「不變異性」的能力,不論你是正面、側面,白天或黃昏,換了髮型或穿了新衣,大腦都能一眼認出你來,電腦即使可以,花的時間也比人腦長。他發現人腦處理訊息時,是以「不變異性」為中心,有彈性的去比較,所以雖然光線不同,陰影明暗不同,人腦仍然立即能認出熟悉的面孔,我們也因此能聽懂南腔北調。他說,大腦有很多功能都被我們忽略,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辨識外界東西本當如此,只有當功能失去或嘗到電腦模擬失敗的慘痛教訓後,才會發現人腦的奇妙。

他的話使我想起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她每天帶她兒子去游泳時都必須很小心,不能讓水弄溼她的頭髮,因為當她從水裡冒出來時,溼淋淋的頭髮覆蓋在她頭上,跟她以前的髮型不一樣,她的兒子就認不出她來,會恐懼的退後,即使當她出聲喚他,讓他聽到是媽媽的聲音,她兒子仍然不敢向前,半信半疑的用手在空中作勢要擋她,所以她必須要很小心的使頭髮不溼,以免兒子恐懼。

以前我不理解,因為辨識母親是連嬰兒都會的事,這個能力對我們來說太簡單,簡單到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這種能力。自從看了霍金斯的書,才明白我們應該要感謝這個能力。自閉症的孩子缺少了這個能力,無法從物體中提取出不變的特質,稍有改變,便不認得,難怪他們一本書重複看千百次而不膩,也難怪他們做事非常固執,出門走的路徑、東西擺的位置一點都不能變。

所謂「熟悉」,代表在大腦已有記憶的形態,下次再看到,只要直接拿出來作比對即可,節省我們很多的腦力,這個大腦的特質也是使人變成習慣的奴隸,因循苟且,不願革新的原因。大腦還有一個很特殊的能力就是預測力,我們能根據過去的經驗(即記憶)預測下一步會是什麼,這兩個大腦特性就使我們在這世界中有效的生存下來了。自閉症孩子少了它,便生活得很辛苦。

細想起來,人生有太多的事情我們都把它視為裡所當然,常要等到失去了才會了解以前是多麼的幸福。智慧就是使我們能珍惜自己已有的,同情那些沒有的人,並善待他們。

Sunday, July 09, 2006

給閻羅王的一塊錢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給閻羅王的一塊錢

有位名人,曾對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說:「人!生死很可怕,隨時都有變化,不一定能讓我們有個完整的生涯規畫,誰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們往往訂下很長遠的計畫。其實錯了,我要重新規畫自己的人生,因為我覺悟到人生無常。」

他問朋友:「是什麼樣的無常法?我也常常聽說,但是很難體悟。」

這位朋友就告訴他:「不久前我突然倒下去,莫名其妙不能呼吸。當時我好像做了一場夢,夢到周圍一片黑暗,很陰森、恐怖,後來前面出現了一道光,光裡走來一位很有威嚴又兇惡的人。」

那位朋友心裡知道:這就是閻羅王。他就趕快向閻羅王說:「我很有錢,很有地位、權勢,希望你能給我一次機會,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

閻羅王就問他:「你想想,在世時有沒有做過什麼好事?」他就想:好事!什麼樣的好事呢?

實在想不起做過什麼好事,只好回答閻羅王:「我不知道什麼好事,但是我有錢。」

閻羅王就說:「有錢啊!也好吧,就讓你交保。」

朋友就很高興地說:「不管多少錢我都有!」

閻羅王說:「不需要太多,一塊錢就好。」

他就探手在口袋裡找,結果一直找,就是找不出一塊錢。他看看周圍似乎有認識的人,便開口向他們說:「借我一塊錢。」但是每個人都很木然,毫無表情也不理他。

他抬頭看著閻羅王,閻羅王很憤怒地說:「既沒有做過好事,又連一塊錢都沒有,你真該死。」
頓時有很多牛頭馬面、小鬼、夜叉都一起朝他撲上來。他嚇得醒過來的時候,很多醫師護士正在替他急救。

當然他活過來了,所以感慨良深──原本以為地位高、錢多、名大就有多大利益,但是什麼時候突然一口氣不來,再多的錢,再高的地位都沒有用。

生命的價值在哪裡?有人為了名利不可一世,好像只要有錢賺就不擇手段;掌控了整個社會,讓好事不能暢通,清流不能去淨化惡濁。這樣的生命,即使讓他有錢有地位,也只是富而沒有貴,反而是不值得的人生,所以做人不要太過恃才傲物。但是也不能失去信心,最重要的是把握時間,隨分隨力為社會奉獻出一己之力。

Saturday, July 08, 2006

認識生死學

文/余德慧 (東華大學民族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生死學不是死亡學。

有人說:「我們尚且年輕,死亡距離我們很遠...」、「生命這麼美,微風輕拂,陽光燦爛,小草依舊生長,百花準備齊放,我的心如春天,你講的是冬天的事情,百花凋謝、百草枯萎,你講的是老人家要講的事情,太遙遠了,你把春天的孩子帶到冬天的老人那邊去跟他們學習,簡直把我們中間的日子飛略掉了,我們還有中間的生活,我們還要結婚、體驗感情的波濤,而且結婚至少有三次才甘願,再說我們的事業也都還沒有起步......」。

這樣的說法我完全同意,「常人」活著的世界就是如此。

可是,生死學並不妨礙你眼前如春花的時光,因為生死學的基本態度之一是:人本來就應該活在「世界」裡。生死學只是告訴我們一種準備的狀態,萬一面臨一些沒有辦法被期待、突然斷裂的事情,當人跌落深淵的時候,生死學的知識就發生作用了,而且,在那一刻開始,生死學開始對你產生幫助。

在常人世界裡,我們最大的理想就是有成就,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譬如五代同堂、五福臨門、十全老人,而且還希望培養出俊彥之才,長得好看、會做官、賺錢多、又不鬧緋聞,也就是說把「自我」養得精壯肥美;但是我們很少意識到這些東西「有時盡」,譬如曾經英姿煥發的年輕人活到八十歲,齒搖髮禿,行動不便,但是年輕一輩的人,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這些人曾經年輕過。

在生命時光中,我們用了大部份「常人的心智」狀態來獲得常理,而且投注大量的時間在世界中,經營世界的開展,也就是對生命進行籌劃。

有許多臨終病人,從某一段時間開始,便開始放棄他的心智自我,當他開始放棄他的心智自我時,就已經脫離了我們的「世界」,「世界」於他不再存在。這句話聽起來很怪異,存在著但卻沒有了世界。這就好像你在一個房間裡,窗簾慢慢拉下來,窗外的風光逐漸消失,門慢慢闔上,光不再從門外灑進,房間落入黑暗的籠罩中,最後只聽到自己的呼吸,你僅知道自己還活著,其餘的什麼都不知道。

人突然發現生命並沒有那樣的繁花綠葉、沒有那麼順利、沒有那麼受人寵愛,生命中有一個底部,那個底部過去沒有被想過。可是今天透過親人的死亡,或是透過自己罹患癌症,突然掉到一個底部去,人發現這是唯一能夠生存的方式。

人的生命中,必然有某種時刻會進入一種新的,更底層、更基礎的基礎地,不再踩在高處。譬如很多人被寵慣了,踩在雲端,但其實被寵不是實在的,那是恩賜的,有一天從雲端掉下來了,才知道不寵才是活著的底線。也就是說,人的身體在健康的時候,其實是在被恩賜祝福的狀態,但真正的情況是,人終將掉落底線。

生死學有雙重目的:

生死學的第一重目的就是讓我們瞭解自身的活著是如何被分析、被觀看、被瞭解,我們用什麼方式活著;

第二重目的是試圖引導我們瞭解另外一種活著的方式,而使得生命獲得更大的觀念。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我的存在」,使得人能夠包含於一個更大的存在體裡,而不限制在個人的自我上。

(摘自《生死學十四講》心靈工坊出版)

愛的溝通

不看輕自己 ,也要多讚美別人

章小姐問化妝品專櫃小姐:「有沒有不會染黑下眼瞼的眼線筆?」

售貨員冷冷地說:「沒有這種筆,是你老了,眼皮垂下來染黑下眼瞼。」

章小姐為之錯愕,傷心回家,車到最後幾站時,乘客只剩她一人, 公車司機看著後視鏡揚聲輕快地問:「漂亮小姐,你要在哪站下?」

「我開心起來,笑著下車,輕快地回到家,看著鏡子對自己說,我當然不差, 要記得司機給你的感染力,不看輕自己,也要多讚美別人,」

章小姐後來對朋友談她一天內兩個截然不同的遭遇。

愛的溝通、優點的發現和傳達,是人活著的社會動機, 也是講求人際取向的管理哲學所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

得不到肯定與鼓勵,讓人心灰意冷 一位漆布紡織公司老闆本來年年招待員工旅遊,今年初卻不再辦了,因為他覺得好無聊,每年花大筆錢,卻從無一個同仁跟他說,「好開心,謝謝老闆。」
說這故事的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專家)說,不要以為家人之間不需甜言蜜語,連媽媽這種愛心不求回報的工作,都渴望有被肯定的一天。

黑幼龍自己就獲得小學國文老師的鼓勵,連別班老師都知道他會寫好文章,促使他非但每週都盼望上作文課,後來也走上寫文章、演講、辦訓練的事業。

「一句話會影響人一輩子,很多人,尤其是做老師、做主管的人,都能對別人發揮影響力,即便他本人並未大富大貴,卻永遠受人感激」他激動地說。

「每個人生命都有高潮,大部份是經由別人的鼓勵而成的」黑幼龍說。

全世界每天有 40億人帶著空虛感入睡 ,就像我們每天都需要攝取食物一樣,我們每天也必須吸取讚美, 有人說,「全世界有 30億人每晚餓著肚子睡覺,卻有 40億人帶著空虛感入睡,因為整天未曾得到一句鼓勵或肯定的話。」

這番話有沒有說到你心裡?

一天的盡頭,你跌坐在電視機前,握著遙控器一個一個頻道跳過去。沒有,沒有你要的東西。打開冰箱無意識的瀏覽食物,還是沒有什麼需要的 …。

你的靈魂饑渴地想知道,你每天努力的活著,不是只為銀行存款與信用卡額度,而是你個人在這個地球上的價值和意義。

Friday, July 07, 2006

活在當下

起初~~~~我想進大學,想的要死
隨後~~~~我巴不得大學趕快畢業
接著~~~~我想結婚,想有小孩! 想得要死
再來~~~~我又巴望小孩快點長大,好讓我回去上班
之後~~~~我每天想著退休,想的要死
現在~~~~我真的快死了
忽然間~~~~我突然明白了,
我忘了~~~~真正去活

在最近的一次研習當中,一位教授秀出了這張投影片,並且用很感性的聲音將它念了一遍。

在場的學員聽了之後,都不免覺得有感同身受的意味,我當然也不例外。

將它抄了下 來並且再唸個2、3遍,心裡的感受更是深刻。雖然自己還年輕,卻已經有如此這般浪費生命的想法。

我感謝這位教授適時的提醒了我,讓我明瞭生命的意義不在活的長、活得久,而是在活得精彩,活得充實,活得有價值,讓每一個現在都發揮它的功用。

慶幸我能早早聽到這一番話,而不是在若干年後年華老去才突然明白。

將它抄下與我所有的好友一起分享,也希望你們的每一個當下都是充實而精彩的。

很多時候事情想開了,再壞也不過是這樣,或許應該慶幸自己早些遇?讓往後的日子更順心些,其實..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

(感謝淑斐師姐轉寄分享此文章)

開心與不開心

開心與不開心,往往都只在人的一念之間!開心與不開心,往往都只在人的一念之間,何不放開一點、簡單一點、單純一點呢。

集滿三點..我想會開心一點哦 ?

1. 每個人都有一台自己的時光機器吧,傳送你回到過去的叫做回憶,傳送你邁向未來的叫做夢想,讓你完成回憶和夢想的,叫做現在。

2. 生命的靈魂是上帝創造的,生活的精彩是自己規劃的,人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我很認同,但是不要活到老做到老。

3. 蠶要破繭才能變成蛾,小雞必須破蛋才能變成大雞,相同的,人必須先破除心中的圍牆,才能探索圍牆以外的世界。

4. 生命中有許多的場合,都要痛下決心去選擇離開;離開,不一定是悲傷,有時候是為了到達另一個新境界的過程。

5. 自在就像蝴蝶,你愈想去捕捉,牠愈消失於無形,但是,當你疲倦放棄時,牠卻悄悄的飛近你身旁。

6. 金盾銀盾是大家耳熟能詳西方寓言,不管金盾還是銀盾都不是真正的盾,人們的執著才是最大的矛盾!假如,真理沒有經過思考,就會變成類似金盾銀盾的辯論題材。

7. 思考不是鑽牛角尖,也不是想事情,而是聯想事情,就像神經的系統,因為創意是從聯想而來,一個不經意的聯想,就能找到一個創意,很可能因此改變你一生,也可能改變整個世界。

8. 以前的人,會問你什麼學校畢業,不過現代的人,比較少問你這個,他們不在乎你的背景、學歷, 他們只會問你:「你懂得設計嗎?」

如果你懂設計,就算是默默無聞的學校畢業他們仍然選擇你,如果你不懂設計,就算你是名聞的學校畢業,他們一樣沒興趣。

9. 平常缺少壓力的人生活過的比較悠,有壓力的人生活比較積極緊湊,同理可知,有夢想的人一定比沒有夢想的人堅強,實現夢想的途中沒有人可以難為你,就怕你自己難為你自己。

有夢的人最美,勇敢做一個有夢的人,夢想所以會實現,是因為你從來不想放棄。

10.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雲淡風清不留下絲毫的污穢,分手不出惡言這是與人相處的修養。

知道怎麼上台的人,不一定懂得怎麼下台,上台靠的是機會,下台需要靠的是智慧啊。

要求高,成就自然大?

要求高,期待殷,成就自然大?

文/吳金水 (前台南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

一般認為,對孩子要有高期望、高要求,孩子有了這樣的目標,成就則會更大。這個推論是有可能的,但必須要量力而為。因為光是要求高、期待殷,如果沒有考慮到個體的能力、智慧、才華、性向,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的話,過度的期待、要求往往會引發一大堆的不幸和悲劇。

這種不幸和悲劇是什麼?可用一種心理情結「艾克勒斯情結」來解釋、說明。

「艾克勒斯情結」源自於希臘羅馬神話,有一個有名的設計家,他非常善於設計武器,有一位國王非常欣賞他,就請他為其王國設計武器,完成之後,國王唯恐其它的國家也會請他幫忙,就把他和唯一的兒子幽禁在一個孤島上,讓他們跟外界斷絕來往,沒辦法再為其他國家發明設計,設計家只得在孤島上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

唯一的兒子艾克勒斯慢慢的長大了,有一天在海邊散步,發現散落了許多海鷗的羽毛,便揀了回去。其父看了羽毛之後,激發出他研究發明的靈感,於是把那些羽毛和粘漿連結在一起,設計了一種能夠飛翔的翅牓,可以讓自己在天空飛翔自如,艾克勒斯看了非常興奮,一再要求父親也能幫他設計一對翅牓,父親經不起兒子再三要求,也幫兒子設計了一對合適的翅牓,完成之後,艾克勒斯迫不及待要去飛翔。

出發前,父親叮嚀再三,希望兒子記住二件事,一是飛行時不能離海面太近,否則水氣會加重翅膀的重量,很可能就會掉到海裡而葬身海底,可是也不能飛得太高,因為若太靠近太陽,強烈的陽光會將翅膀的粘漿溶化,羽毛就會脫落。

兒子艾克勒斯對父親的話謹記在心。但當他安全地飛了一陣子之後,雄心隨之漸漸高漲,心想何必顧慮這麼多,於是便凌空飛去,愈飛愈高,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羽毛上的粘膠慢慢的溶化了,羽毛一根根脫落,結果身體失去重心,翻落海面,最後葬身海底。

這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一則故事,早期「艾克勒斯情結」被引用來形容一個人因期待過高、要求過嚴,卻無法如願以償(如現實水準和期待水準差距過大),而引發不幸,並導致自殺的悲劇。
現在「艾克勒斯情結」在心理學上面則意指──父母對子女要求過高、期待過嚴,而子女達不到理想所引發的不幸和悲劇。

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或孩子)的才華跟性向,千萬不要要求過高,因為要求過高,達不到理想的時候,人往往容易崩潰。所以應量力而為,了解個別的差異。

(本文摘自《培養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Thursday, July 06, 2006

渡過人生難關

在學校裡,自己的成績好,也只是與同班同學相比。

出了社會,自己的工作的成績,是與不同國家、不同年紀、不同背景的人比。可能一下子會有很大的落差,你可能說,人生不是比來比去的。

但是好朋友一定要跟你說:你可以不比,不過你不能不知道:你究竟輸在那裡?找到一群可以幫助你成長的好朋友和聰明的競爭者,你就贏了別人好幾步。

有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者說過:「今天每一個家長都會說:『孩子,我要你贏!』但是,卻很少有家長教導說:『孩子,你該怎麼輸!輸的原因怎麼檢討出來!怎麼原地爬起來!怎樣渡過人生的各種難關!』

工作態度

每天上班最好有正面的心情。

用快樂的心情面對每個人,你會有很多朋友,老闆也會想教你東西,樂於與你溝通。

如果與老闆無法溝通,你覺得你會有加薪機會嗎﹖就算你不缺那份薪水,你也得不到新增的工作機會,來幫助你日後的發展。

靜靜的吃三碗飯

絕對沒錯,不要一出社會,就一天到晚與人計較或說誰誰誰沒做他的工作。真正的贏家是不出聲的。

把掌聲留給別人

把掌聲留給別人,投資在別人的身上。

把掌聲留給自己,你的荷包不會變多一點,但你的朋友會少一個。而把掌聲留給自己的伙伴,你會多一個朋友,你的荷包不會變少一點。

永遠不要說---我已經盡力了!

我們可以安慰受挫折的朋友:『你已經盡力了!』

但當我們說出『我已經盡力了!』時,任何人都可以質疑你。

人們會問:『喔!真的嗎?如果你是這麼盡力,為什麼成果是如此不堪!』

如果你真的已經盡力了,那萬一下一次不能再加力,那成果豈不更糟?

通常,只有失敗者、逃避者,才會大言不慚地說:『我已經盡力了!』

社會上的人,很務實地,從來就不會諒解一個一味地說『我已經盡力了!』的人!

你要不相信,換個說法,說『對不起!我應該可以做的更好的!如果能再有機會,我一定盡力做好!』你將發現,機會將源源而至。

再提醒一句,說『我已經夠認真了!』、『我真的很不錯!』,跟說『我已經盡力了!』,有異曲同工之「壞」結果。

薪水

薪水與能力是相關的,但不是絕對的。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碩士畢業後領3萬2仟的薪水;10年後,增加不到25%。最後她的工作是被另一個剛剛碩士畢業的女生換掉。

她的問題很簡單,畢業後就停止進修,她的履歷表多了很多年資,但並沒有很多經驗。

聰明的你,一定要好好的做一張履歷表。

而且你一定要知道自己那一張履歷表值多少錢,說句不中聽的話,至少遇到結婚或喪事,別人才知道要怎麼介紹你嘛!

很多東西不能規劃,但是自己的履歷表,一定要好好的規劃。

跟對人

雖然【跟對人】很重要,但我要跟你說如果沒跟對人,也要在他身上擠出東西來學。我以前有一個老闆,日本作風,不但吹毛求疵,還蔽護他自己的人。前一兩年,我好氣他喔。但是我發現,雖然他不是我的貴人,可是我在他身上學到他的扎實和徹底執行的工作能力。

對那老闆而言,因為我很年輕,還有很多機會。 但是有些人沒被裁培,他們一輩子都起不來,他們將來都會面臨被裁員的可能。

所以老闆並沒有錯。

有時候,看事情要設身處地,換成老闆的眼光還看自己,往大方向看。

讀書

讀書是增加知識,但也不要太相信書裡面的人。

有些人讀了太多書,但是不知變通,不能拿出來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結果是變成讀死書了。
但是不能不讀書,因為這社會,有時候很複雜,你會需要些書當精神食糧。

婚姻

家庭結構是脆弱的,禁不起任何人的刻意攻擊。

婚姻是可以經營的,放棄自我主見、偶而多遷就對方一些,有時候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感情是沒有絕對的!

不如意時,至少謝謝他 /她陪你走過往日的春夏秋冬。

但女人不能沒錢,婚姻或感情出了問題,還可以有尊嚴地走出家門曬曬和煦的冬陽。如果又沒錢,又不會經營感情,這種問題,只能在家看韓劇哭死你。

金錢觀

金錢是重要工具,但不是生命的全部。

人人要設法讓家人豐衣足食,更要知道你錢花去那,要會管理你的收支表。百分之90的人賺的都是計算式的財富Calculated Wealth(相信我,英文跟電腦一樣,都只是溝通的工具)。

計算式的財富就是你今年賺24萬,明年你的目標應該是多少?穩健收入的前題,是不亂換工作,而且你與你的上司 /工作夥伴合作愉快。一定要有投資觀念,投資不一定是股票那些,而是如投資外文能力,電腦能力,投資自己的presentation skills,或溝通能力。

投資未來,不要投資過去。

人格

人格比薪水或什麼都還重要。

成功的人大部份都具有好的人格特質。

許多年薪好幾百萬和千萬的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白手起家,但是只有好的人格特質才會在業界長長久久。

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在社會上備受尊重。

好習慣

好的人格又是如何培養的呢?

簡單說,就是多多培養一些好習慣。以下列舉21種可以改變人生的好習慣。當一個人生活枯燥的時候,他忘了用心體會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覺得人生乏味的時候,他忘了培養幽默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體力日差的時候,他忘了運動建身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工作疲憊的時候,他忘了認真休息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孤傲狂放的時候,他忘了感恩惜福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忘了謙沖為懷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錢不夠用的時候,他忘了投資理財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覺得工作低迷的時候,他忘了激勵自己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懷疑自己的時候,他忘了建立自信是一種習慣。

當一個人忽略家人的時候,他忘了愛與關懷是一種習慣。

Wednesday, July 05, 2006

境不轉心轉

文/黃翠吟(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每次不如意的人事發生時,看看自己負向的情緒從升起到消失是多久?一天中負向的情緒──生氣、焦慮、憂愁、煩惱產生幾次?頻率有沒有少了?就知道自己是不是隨著年齡、經驗的增長,智慧也增長許多?

不如意的事令人痛苦、煩惱,可是偏偏它又是逼使我們面對現實、看見真相、洞察人性、開展靈性的助力。如果我們會善用,負向情緒就是一個線索,抓住這種感覺,可以找到致使我們痛苦的源頭,可以看到是什麼觀念纏縛了我們。

心境轉變,可以讓情緒變好

那天一早,想趕在上班前,騎腳踏車去附近辦點事,推車出門,啊!手竟沾滿了油,我知道一定是弟弟幫我保養車子,心裡嘀咕:「整輛車都是油,怎麼騎啊?不該有油的地方也上油,每次做事都是這樣馬虎半調子,這身上班的外出服,等下會不會沾上油啊?」

不管了,趕著辦事,急沖沖出去,半路上,瞥見米色長褲兩邊褲腳,都已沾上黑油一片,一股氣陡地冒上來,想當初,特地去買這輛二手舊車,為的是不被順手牽羊,誰知卻報銷了一件長褲,損失比這輛車還貴上幾倍呢!唉!得不償失,人算不如天算。

一路上叫自己不要去想,可偏偏念頭一直轉回到長褲上。人的情緒上來後,沒有離境或發洩或想通,就很難平靜。

辦完事情去牽腳踏車時,猛然發現,自己剛剛和別人談話時,怎麼一下子就把這件事忘得一乾二淨了?這讓我想起,當小孩哭鬧不休時,我們常常用的一招就是轉移法,用另一件新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原來不滿意的事就忘了。所以讓心不著在「境」上,是很重要的。

騎車回家的路上,我不再有那麼大的情緒了,真是奇妙,所以經典上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念頭隨著環境變來變去,人生無常,情緒、念頭也無常,只是境界的產物。

隔天假日,有空擦車,我問自己:「怎樣才能不再受車子影響?」人會生氣,是因「無力感」,束手無策,被迫接受,而又認定這麻煩是別人造成的。我反問自己:「他熱心為我保養車子有什麼錯?他有意的嗎?他只是站在他的角度,用他一貫做事的方式。他還不知道這事竟讓我生氣呢。」

想到別人沒有錯,心平了大半,那褲子要怎樣才不再沾上油污呢?那就穿短褲或捲褲管吧!事情一旦想通了,心就平靜篤定了。

解開怨懟,讓自己獲得釋放

任何情緒升起時,都是不由自主的,不由分說就上了心頭,心對上了事件,有了感受,馬上升起了情緒,這個過程不到一秒的時間。負向感受的背後,是我們的認知、信念,所以我們常說,沒有人和你過不去,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這件事的內心戲,都是自導自演的。

化解痛苦,就要靠「想通」,轉變認知,沒有了怨懟、壓抑,心境才能平和。所以,靜下心來,以理性駕馭自己,看清是什麼想法導致這個感覺的產生?動機是什麼?認識自己都是以什麼看法評價對方?習慣用什麼方式對應問題?試著用「我錯你對」的角度逆向思考,設想對方的立場和理由。

因為人往往是非常自我的,能轉變認知而豁然開朗,常是因看見了自己不善的一面,或理解了對方的不由自主,而從中生出寬容、慈悲,所以我們常說,慈悲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自我了解及調和自己,是生活中隨時要做的事,而這就已是在開展靈性。因生活中盡是小事,如果我們不正視這些小事的感受、情緒,不想去改變時,就無改變的機會,結果,有很多煩惱的人繼續煩惱,容易生氣的人,到老一樣容易生氣。所以如何在小事中調整自己,是身為人追求快樂最應具備的能力吧!

但天下事並非觀念想清楚了、轉了,就必能圓滿;很多時候,只是讓我們能夠放下,不再被纏縛在這件事上,也就是從「被迫」接受,轉為是自己「選擇」接受的,主動權在我們手上,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

對人慈悲,原來是善待自己

朋友的先生和人合夥做生意,他負責廠務,合夥人掌管財務和業務,公司業績蒸蒸日上,令人稱羨,但朋友卻告訴我,合夥做生意也有難為的地方,像合夥人拿家裡的開銷到公司來報帳,令人不滿,但也不知要如何提出來解決。她說:「我們是小股東,原本大家各自分工各盡本份,就沒有利害衝突,一旦利益要分配清楚,彼此關係就不一樣了,因為大股東認為那是他的公司。」

我說:「這件事要不要提,是權衡利弊的問題,提出後有沒有辦法繼續同心共事?還是要借助會計師或外力制度化?」

她說:「我們的力量太薄弱了,這又是一家小公司,目前是無能為力,而且大家又是親戚,我也不想去計較了。」

我說:「既然是這樣,那自己少分一點,就是他多賺一些,誰得都一樣囉!」

她笑了起來:「是啊,這樣想也很好。」決定了,就要往好的地方想,所以她最後說:「有這事業,起初是對方邀入股的,生活也一直過得很滿意,還養大了三個孩子,想想目前擁有的,也很感恩啦!」

這個讓自己能夠接受的想法雖很阿Q,像是在自圓其說,可是這是有經過權衡之後所做的選擇,事情的結局相同,心境卻已不同了。

能轉化、想通,最後都是因能理解、寬容,進而接受,並對人慈悲。不論用什麼方法,都是讓自己不再有壓抑、怨懟,這才會感覺平安,若不能轉化,心就無法平靜,這是善待自己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必須在生活的小事上自我訓練的。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Tuesday, July 04, 2006

人只有使用權

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多年前,家裡買家電用品,五歲的兒子就會窩在一角,對著附帶來的使用說明書猛 看、猛念,不懂的字還會湊近發問,偶遇違規的事也會提出糾正。

我只當家庭笑料般與友人分享,卻未曾覺察到這現象代表的意義,直到後來,當自己抱怨某個家電用品不經用時,兒子總冷冷的在一旁說:「我們沒按規定使用,當然容易壞!」

後來漸長,才發現他的好習慣竟然意外使他成為家電顧問、生活萬事通。

近年來有媒體報導洗臉盆崩裂爆破時,他也會告訴我:「妳看,說明書上面明寫著保用十年,伯伯住這兒十五年了,告訴伯伯哦!洗臉盆該換了!人有壽命,用物和機器也有啊!」

過度使用人生這話一直縈繞耳際,卻未真正進入心靈。直到前陣子,最好的朋友的兒子,在研究所念書,卻意外在睡夢中因心肌梗塞而往生,他兒子優秀、聰敏又有人緣,遭此噩耗,全家與全校師生都悲慟不已。

後來聽好友的先生陳述他與兒子最後的通話內容,方才知道他兒子認真功課、求好心切,連續熬夜兩天做作業,然後又在最疲憊時大吃一頓,方才造成身心過度負荷而英年早逝。兒子頓失好友,自然哀慟莫名,除於網站為文弔唁外,更排除萬難坐夜車從台北南下高雄參加喪禮,後來我們分享心事時,兒子神情沉悶,心疼又不捨,幽幽說:「他忘了,人生也有使用須知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人的身體不過五臟六腑,人的生活不過「吃、喝、拉、撒、睡」,人的心靈不過貧乏走向豐盈,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別人和環境,最後就會變成 我們自己的命運。

是啊!心疼好友中年喪子之際,兒子卻教會我正視人生的使用須知。可口可樂總裁曾說一句話,很引人深思:

『我們每個人都像小丑,玩著五個球,五個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靈魂,這五個球只有一個是用橡膠做的,掉下去會彈起來那就是工作,另外四個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 碎了。 』

Monday, July 03, 2006

達文西的省思

零歲至十二歲應有的生活教育

最近《達文西密碼》風靡全球,作者以達文西的幾幅畫作,鋪陳出精彩情節。這些情節與達文西的生平沒有直接關聯,但是達文西的故事卻可為現代的父母帶來思考,思考台灣學童最欠缺的教育方向。

達文西是全方位的天才,其成就可作為二十一世紀知識學習的精神指標。私生子的他沒有機會求學,一切依賴自學。喜歡觀察、塗鴉、研究天下事物,生命充滿幻想。他看見一隻正在飛的小鳥,忍不住想:如果有一部會飛的機器,該有多好?於是繪製了飛行機器圖。

後人沿用他的原理,製造出現在的直昇機;達文西想要了解人體結構,觀察三十具以上的屍體,並描繪一千多幅人體解剖圖。對醫學界及藝術界的貢獻,迄今仍有很高的價值;他也喜歡觀察大自然,促成了「水利學」發展。套句俗話,達文西跨足於「理工、醫學、藝術」三大領域,他不僅是畫家,也是軍事技師、水利家、雕刻家、建築設計家、自然科學家等。

瑞士的教育部規定,十四歲以前的孩子不准接受任何考試評量,除了擔心評量會扼殺孩子的學習潛能外,也希望他們未來的主人翁,擁有快樂的生命。

研究指出,零歲至十二歲的孩子,成長階段屬於浪漫時期。他們的生活世界,應像達文西一樣,自由而沒有壓力地學習,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該像瑞士的孩子一樣,不要天天考試,而接受引導、探索生活事物的美感經驗。

如何幫助零歲至十二歲的孩子過生活? 課本的知識力量,無法比擬生活體驗的影響力。多利用生活題材,陪伴孩子探索、思考,分享生活中珍貴的價值經驗。例如:勇氣、友誼、正義、害怕、快樂、恐懼等情緒反應。

俗話說:「小事用腦,大事用心。」教育孩子是件大事,父母要格外用心。

孩子的生命價值,需靠父母選擇正確並適合孩子天生條件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如此,才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Sunday, July 02, 2006

用心觀照自己

在跨入廿一世紀那歷史性的一刻,我們看到,全球各地人們歡欣鼓舞,以五彩繽紛的高空煙火,來迎接廿一世紀的降臨,那種充滿希望的、令人期待的心情,緊緊扣住每個人的神經。

與其說人們是在迎接新的世紀,還不如說是共同迎接新的希望,希望廿一世紀能比廿世紀更好,祈禱自己能開創更美好的明天。人們總是不斷的尋求新的希望來刻劃新的未來,希望可以活的幸福,活的快樂。

把握現在,開啟未來無限可能

有一年,東吳大學畢業典禮,邀請曾任教育部長的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致詞,他說要送給所有的畢業生四個P,第一個P就是過去(past),他說:「你們要永遠記住過去,尊重過去。」因為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的你和我;第二個P就是現在(present),我們經由過去走到現在,才能看到未來,所以在英文字義中,present又代表著禮物,象徵「現在」即是最好的禮物。

就像西班牙哲學家賈賽特說的:「明天是我們的統帥,過去只是我們的士兵,明天的神秘之光閃爍,向我們迎面而來。」未來有光,雖然還是有點黯淡,但它永遠吸引、召喚著我們。在微光中,我們看見了希望,也看見了願景。

後面兩個P就跟未來有關,一個是可能性(possibility),一個是機會(probability)。什麼是「可能性」?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有可能性的,凡是念過哲學的人都知道,世間事都存在很多面,我們不能只看其中一面,卻像「瞎子摸象」一般自以為是,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

許多人想起自己擁有過的輝煌過去,可能還覺得沾沾自喜,既得意又驕傲,但真正的好漢是不應該常提當年勇的。還有一些年輕人,面對未來,常抱著「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只滿足於一剎那當下的感覺,而不考慮現在應該怎麼做,但是,我們要認知其實自己還有待努力,其實自己所知有限,要面對的是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如果現在不努力,而去妄想未來有什麼可能的發展,都是不切實際的。

最後一個P(probability),就是「機會」的意思,嚴格來講也叫做「機率」,怎樣從過去走向未來,然後把可能性轉變為我們可以把握的機會(probability),就是現在最重要的一件事。你的「機會」在哪裡?沒有人知道,必須靠你自己去尋求,慢慢去發現它是什麼,所以,有時我們不需要太在意自己做過什麼,而要隨時保持警覺的是:我們會變成什麼,以及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站在高度,看人生處處有風景

我是唸哲學的,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以前在課堂上常告訴我們,唸哲學至少要先學會兩件事,第一是要有放風箏的經驗,將風箏線握在手上操縱自如,看它高飛在藍天上,心情也好像跟著風箏遨翔天際,第二是要有搭飛機的經驗,尤其是選擇靠窗的位子,可以清楚看到窗外的雲海變幻莫測,想像莊子說大鵬展翅凌空高飛的景象,天地蒼蒼,眾生平等,甚至讓人產生物我兩忘的讚嘆。

這是一種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滿足感,我曾經從臺北搭機去馬尼拉,飛機順著臺灣海岸線向南飛,我第一次發現從空中看臺灣竟然這麼美,遠遠望過去,澎湖列島就像散落的珍珠一般,星點撒在藍色的絨布上,十分的美麗。

這讓我體會到,人必須站在一個高度上,才能看得到平凡事物中美好的一面,而「希望」就給了我們高度,讓我們彷彿生活在藍天之中。當我們從過去通過現在走向未來時,整個希望就像一條線串連起來的風箏,令人心嚮往之。

所以我們腳踏著現實中的一切,包括不太平坦的道路,路上經常會碰到大大小小的障礙物,有些障礙物還可能會對我們構成威脅,需要我們設法去扭轉去跨越,也就是要「尋求轉機,開創希望」,從時間裏去發現希望,從內心世界裡去尋找希望。

比如現在突然失業了,總希望能馬上找到工作,重新就業,但這似乎太過於理想化,或許讓我們稍微轉一下,換個角度說:我現在是「待業」,馬上就會「轉業」,這一「轉」,隱藏了無數的可能,在一念之間,擴大了我們對生活的嚮往,就好像搭著飛機雲遊四海,在幾萬米高空上逍遙自在,讓人覺得生活中只要有希望,再辛苦也不能放棄。

我們今天常感到,現代人最煩惱的並不是生活過得好不好,而是覺得「活得好累!」;那種活著沒有意義,感覺疲憊,甚至麻木、厭倦的滋味,可能就是生活中最大的敵人,不在於痛苦,不在於匱乏,不在於沒辦法獲得什麼樣的物質滿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特別需要「希望」,特別是充滿希望的未來。

用心觀照,誠懇面對真實的自我

在希特勒時代,一位猶太作家被判處極刑,他是當時猶太教著名的宗教家,在臨刑前他說:「面臨人生的終點,我卻發現前面是無窮盡的光明,這樣的光明,是我從來沒有發現過的世界,沒想到是在人生終點的那一頭。」這表示這個光明,其實是從他內心世界生出來的,是從他的宗教信仰裏面發出來的。

在宗教哲學上,我也發覺這些大師都有一個共通的能力,就是「傾聽」,像蘇格拉底經常聽見一個聲音,說是某某女神對他說了一些話,耶和華和穆罕默德也經常聽見一個聲音,驅使他們默默到曠野或沙漠裏去苦修一段時間,感受到上帝或真主對他說了很多話,叫他必須傳播上天的消息。這種聽的能力,不是視覺,不是觸覺,而是特別的聽覺,讓他能夠聽到旁人所聽不到的聲音,其實這就是來自內心世界的聲音。

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據稱能觀天下之苦難,但所謂的「觀」是一剎那一瞬間,用心去觀,不需要通過六根,所以能觀一般人所不能觀,而終於開發了內心世界希望的力量。

所以,內心世界的開發和思考力的訓練,是我們開啟「新生活、新希望」之鑰。馬茲(M. Maltz)博士在《創意的自我》一書中曾提到,清晰的思考,能夠讓我們激發更多的想像力,面對現實生活的困難,能夠產生力量設法去克服。這種內在的動力,與柏拉圖所說的「和諧的內心」,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相信人首先要先尋求內心的和諧與幸福感,才能開發出生命各種的可能。

對此,馬茲博士指出,第一步要專心,從內發出渴望改進的心情,然後善體人意,對一切充滿想望,並放鬆自我,開發自己內在的資源,進而自我訓練,包括想像力和思考力,也要培養自己的意志力,以免對自己和旁人帶來傷害。

在自我訓練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面對今天,面對真實的自己,所謂「鄉愁」是今天的鄉愁,而不是昨天的鄉愁,他說,你要實實在在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單單誠懇是不夠的,還要篤實。然後,對未知培養足夠的自信心,並有充分的所謂對生命的信仰,然後,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尋求到真正的滿足。

個人若能誠懇篤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從中不斷地提高思考力,努力開發內心的世界,直到他找到人生的方向,就是做為一個人真正最高的境界:獲得自我實現,並達到真實的滿足。

讓哲學牽線,為自己一生做好準備

有人說,世間最可貴的,大概不是擁有我們所渴望的,而是凡渴望的我們都想擁有。那種渴望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動力,然一旦擁有了,雖能讓人感到滿足,但這滿足卻是短暫的,很快又會被新的渴望所抵消。

我們要向未來抱持開放的態度,向可能性開放,向理想開放,向一切可能的希望開放,相對的,我們也應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著名的哲學家懷海德(Whitehead)也說:「所謂的重要,就是你對它感到有興趣的東西。」也就是凡是能夠讓你發生興趣的,必是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但世間很多價值都是相對的,凡事有美必有醜的一面,就像生活裡總是有苦也有樂,這生活既是你所選擇的、你曾渴望的,你就必需對它負起責任,而不能喜新厭舊,一有問題就逃避,甚至變成沒有是非和原則的鄉愿。

所以,我們要對未來懷著希望,但對生活則要負起責任。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自我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一活的」,自我反省即是一種哲學的思考,也就是帶領你生活下去的動力。我曾寫過一篇短文,其中有這麼一段:「佔有是欲望,捨得是修養,提起是力量,放下是膽識。」前面三者,一般人很容易理解,但「放下」為什麼是膽識?可能就需要經過一番思考才能體會了。

就像所有生命的重大課題,都需要花點時間去醞釀,讓我們能夠與希望同在,讓哲學牽線做媒,為自己的一生做好準備。在我們追尋希望、實現這個希望時,就讓時間給我們一點暫緩的空間,去思考所謂的生活之道,因此,放下自己的所有,甚至放空自己,不正為了迎向全新的未來?而這不正需要真正的膽識?

如果未來是一座廟,那我們就是一步一跪的進香客,其中,有人一臉虔誠,有人只是徒然高舉著一柱香,此時,我們大概要有遠行的心理準備,不管手上有沒有拿著香,也都要有一柱心香在。這柱心香就好像一點點的光,人生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想望,都在這裡頭,但是不要急,那道光還有一些灰色的地帶,需要進一步明朗化,因此,我們要交給希望,進行一切必要的包容和寬捨,讓時間慢慢來證明,沒有人是真正的主宰者,除了你自己,甚至那「自我」也大意不得,也須細細檢點,時時省察。

所以能夠捨得是修養,而選擇放下,則必須具有相當的膽識,甚至還不只是膽識,而是一種為人的慷慨、包容、忍讓和關懷,一種想要去保護、照顧和愛護周遭人事物的精神。這裡頭不必擁有很高深的哲學專業,只是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即可作出取捨的清明的意向。

一念之間,看到人生充滿希望

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一定是直線嗎?不一定吧!俗話說「山不轉路轉」,假如路不轉,我們自己就來轉吧!

話說某地有兩個建築工人,別人問他,你們在做什麼?一個工人說:「我在搬石頭。」另一個工人說:「我正在蓋教堂。」其實這兩個人做的是相同一件事,但他們的答案截然不同,說明了彼此完全不同的人生態度。搬石頭好像只是一直在幹粗活,而建一座教堂就有了目標,讓人彷彿看到萬丈的光芒,從教堂的尖頂灑落下來,這樣的人生就有希望。所以希望是動力,是生活的動力,希望可以常新,希望可以讓我們不只是在搬石頭,而是在建教堂。

現在的世界一直在變,無論是人的生活方式、工作型態,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都和從前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同一個社會裡還會出現很多不同的聲音,所謂多元的社會,多元的價值觀下,彼此之間相互競爭的壓力比以前大,因此常見各說各話,互不相讓的情況,既不仔細傾聽別人的意見,甚至也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樣一來,這個社會就會逐漸喪失自我反省的能力,也會慢慢的失掉足以號召人心的理想,「多元」反而變成一種亂象,讓人迷失在眾聲喧嘩之中,找不到未來的方向。

所以我們要學習傾聽,保持自我反省的動力,發展自己對他人的關懷和體貼之情,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理解、好奇與關心,才能從多元的價值觀之中找到共識。

就像土地有時乾旱,但只要給它滋潤,它就能恢復蓬勃的生機,這份滋潤就是生活的源頭活水,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態度、我們的價值、我們的理想。所以,我們何必把自己定位成在搬石頭的苦工?還是一起來做蓋教堂的美夢,同心協力的把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更符合自己的想望!路是人走出來的,不是嗎?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