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可以教導嗎?
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智商
主講/林文瑛(大學副教授)
自從尼爾高曼所著的《EQ》在台灣熱賣五十萬本以後,「如何提高EQ」已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
但,EQ是可以被教導的嗎?當我們說一個人的EQ很高時,似乎代表這個人十分善於控制情緒,既不會隨便發怒,也不隨便表示個人的感覺。如果根據這樣的說法,我們豈不是要教人不問青紅皂白,一味拼命的自我克制、自我壓抑,對自己所不贊成的事,虛偽的盡說一些客氣與逢迎的話?這樣的好好先生,就算EQ比較高嗎?
提高EQ,並非壓抑情緒
可見,所謂的「提高EQ」,並不是笑罵由人的鄉愿,而是教人要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場合,以適當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情感,並非一味隱忍,為了顧全表面的人際和諧而隱藏自己真正的情感。甚至對於有違社會正義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扭曲自我的價值觀,只求息事寧人。
若以這個角度來談如何提高EQ,首先我們當然必須了解,人的情緒是怎樣上來的,才能找出一個適當的方法來表現它,而不是一味的壓抑克制。
情緒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對於對方情緒的理解,一個是對自己感覺的理解。前者即是指「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像有些小孩子看到別的小孩在哭,他也會跟著哭起來,這種感同身受的心理,可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經過歲月洗禮和人事磨練,人們的同理心也會更加細緻、成熟。比如有個人失戀了,他說:「沒關係,我一點都不在意。」但他的眼角卻泛著淚光,聽的人就知道他心裡其實是很難受的,這就是一種同理心。當我們能夠以同理心去體會別人的感受時,就會用比較適當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這就是一種EQ。
EQ的另外一部分是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感覺。因為,當自己的情緒上來時,我們常常會被當下的憤怒,弄混了自己的真正想法,忘了自己究竟在生什麼氣?這就好比有時候,我們聽到別人說了一些刺耳的話,難免不愉快,但是如果你能夠克制一下,等對方把話說完,知道他的真正意思以後,再來看看自己應不應該只為他的措辭不當生氣,那就是自我克制。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證明,比較懂得自我克制的小孩子,日後的偏差行為比較少,反之,容易衝動而情緒化的小孩,比較容易出現偏差行為。
自我克制,目的在學習自主
自我克制,對大人來講很重要,對小孩來說更重要,因為青少年血氣方剛,容易衝動,常在一時情緒上來時做了某些事,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就像我們買了一雙新鞋,剛開始時都會很愛惜它,可是一旦弄髒了,就會覺得反正已經髒了,再髒一點也無所謂。青少年做錯事,有時後果一發不可收拾,就是這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平日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應讓孩子學會如何自我克制,包括幾點鐘玩電動、幾點鐘看電視,他都必須規範自己,在做完功課,或做完其它應做事情之後,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你覺得孩子沒有辦法好好去做自我規劃時,父母有責任去引導他,而不是以處罰來強制要求他。比如你可以跟孩子約定,他必須在七點以前把功課做好才能看電視,讓他有機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剛開始,他可能七點時功課只做了一半,就吵著要看電視,你要有耐心,明天照樣用同樣的方式,看看孩子有沒有進步。如果他的電視只看一半,又回去把功課做完,你應該給他更大的鼓勵,比如准許他多看半小時的電視,對孩子而言,這是個意外的驚喜,意謂他只要能夠掌握自己的時間,就可以換得更多的自主,這跟父母強制要求他是不一樣的。
曾有一位家長告訴我,他的孩子目前才就讀國中,每天晚上都要花將近一小時的時間上廁所,不論父母怎麼催,希望他早點上床去睡覺,他仍是要拖到十一、十二點才會去睡,長期下來,真令人擔心影響到他的發育。我女兒也是一樣,每次洗澡都要洗上一個小時,讓人很不能理解,而我的方法是跟她一起洗洗看,看她到底在做什麼,結果我發現,母女共浴時是我們最快樂的時間,女兒喜歡邊洗邊唱歌,並告訴我她在學校發生的一些事情,還有她看過的電影等等,在裡面我們可以非常自在的放鬆自己,十分快樂。
反觀孩子上廁所的問題,其實在這一小時裡面,可能他並不是所有時間都在上廁所,他可能在看書,在做白日夢……,在那段時間裡,他可以享受完全的放鬆、不受干擾,如果媽媽只是擔心他太晚睡,不妨建議他把這段私人時間提前,或是幫他找其它比廁所更好的地方,給他一個可以獨處而不受打擾的私人空間。
做好榜樣,引導孩子正向發展
講到所謂的EQ,我們強調的是情緒的表達和理解,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要教他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之外,還要教他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說,有些孩子跟同學講電話時眉飛色舞,一放下電話,媽媽問他:「你們在聊什麼呀?」他就拉下臉來說:「沒什麼!」你問他:「不開心嗎?」,他說:「沒有呀!」可是他的臉明明就很臭呀!
親子之間,往往就因為這種行為與認知上的差距,弄到自己生悶氣,對方還覺得莫名其妙。記得有一次,小孩問我說:「媽媽,你看起來好像不高興。」我說:「沒有呀! 」,他說:「有!」我去照鏡子,發現自己確實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其實只不過在想些事情,卻讓人以為我在生氣。
這時我才知道,即使是面部表情,我們都必須顧及旁人的感受。在教導孩子時,我們也要讓他知道,他的臉部表情會影響到別人的情緒解讀。小孩子通常會把情緒寫在臉上,所以大人很容易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他們需要一個能夠真實表達情緒的對象,當他難過的時候,知道可以向誰傾訴,而這個人在他表達之後,能夠引導他去思考一些問題,讓他得到合理的情緒紓解,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我們想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能用同理心去體諒別人的情緒時,不要忘記,孩子終究只是孩子,他們在情緒上來時,多數只想到自己,可能還沒有辦法去推想別人會不會受到自己的情緒起伏所影響。換言之,當我們談到情緒的時候,很大的一部份是跟「判斷」和「認知」、「思考」有關係,不能要求小孩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考慮父母的處境,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兩件事。
第一,扮演客觀的分析者,了解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傾聽他的心情,提高他對情緒的認知能力。畢竟,跟父母相比,孩子的人生經驗較少,對人性的認知也很有限,所以需要我們幫他釐清各種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不再一直陷在情緒化的錯誤認知當中。
第二,做孩子模仿的對象,讓孩子從我們身上,直接看到父母如何處理衝突和情緒,藉由模仿來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藉由模仿,了解到在大人世界裡,成年人是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怎樣建立恰當的人際互動關係。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EQ確實是可以教導的,當我們希望孩子在情緒上有比較健全、正向的發展時,我們父母就得挑起教育者的責任,而家庭氣氛就是幫助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關鍵。
換個角度,即可扭轉負面情緒
女兒唸國中時,在學校看到一些穿著奇特的「大哥大」、「大姊大」級人物,裝扮和行逕常惹人側目,女兒和她同學只是看了他們一眼,就有一個大姊大衝過來,瞪著他們說:「看什麼看!」一副要揍人的樣子,把她的同學嚇壞了,幸好我女兒馬上說:「喂!你這是幹什麼?她剛剛還說你長得好漂亮喔!」那個大姊大臉色才緩和下來,悻悻走開。我聽完後開玩笑對女兒說:「妳好虛偽喔!」她卻很不服氣說:「你為什麼不說我好機警呢?」
可見同一件事情,看的人角度不同,認知上就有很大的差異,同樣是「看」,可以解讀成因奇裝異服而看,或是不屑的看,也可以是讚美的看,解讀的關鍵在於健全的自我概念所帶來的自我克制。
往往只要我們轉一下念頭,就能扭轉原本的負面情緒,何樂而不為呢?
(The owner of this blog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for any errors, or inaccuracies of its content) (有緣千里來相逢,本網站文章並無意涉及個人,歡迎對號入座)
Tuesday, May 31, 2005
Monday, May 30, 2005
一‧心‧緣
一‧心‧緣
◎黃思賢主講/靜淇整理 82.07.25
雖然我追隨上人的時間並不長,但每次回台灣充電,總覺得非常歡喜,因為我都是抱著一股「朝聖」的心情回來。記得去年在聯誼會上,我曾說過台灣的本會是所有慈濟志業體的「根」,枝葉要繁茂,必須有來自根的滋養;因此,雖然美國距離台灣是那麼的遙遠,單單坐一趟飛機就要花上十幾個小時,但我覺得很有價值,因為只要上人的一句話,就能令我歡喜,受用無窮。
美國分會從我接掌執行長至今,已二年多了,在美國推動慈濟唯一的遺憾,就是上人不在那兒,醫院和護專也不在那兒,我們只好靠自己。雖然這是在海外推動慈濟志業最大的缺點,但也正是我們的優點和長處,因為上人在的話,就容易有依賴心,而我們無所依靠,一切必須靠自己,學習自己成長,這種情形就像當年上人帶領常住師父胼手胝足創辦慈濟一樣,相信這種收穫是台灣所沒有的。
美國其他道場,很多活動都有出家眾在領導,而我們只有師兄師姊們熱心的介紹慈濟。當我把這種遺憾告訴上人時,上人對我說:「沒關係,他們有法師,我們有菩薩,在家菩薩智慧長。」所以我們在國外雖然沒有常住師父住持,但我們有心把上人的精神,完整的帶到那邊去。今天我就以追隨上人和參與慈濟的這段緣做為主題,來和大家談談「一‧心‧緣」
知緣惜緣,掌握因緣
佛家講「緣」,今天我們能共同在慈濟世界中,就是和上人有緣、和慈濟有緣。其實人一出生,除了菩薩倒駕慈航來度眾生外,大多是帶著業緣而來。人既然是帶業而來,所以一出娘胎就有一條路擺在眼前,這就是所謂的「命」。 上人曾說過,我們不要講命運,而是要「運命」,主動把命操之在我,千萬不要讓命運操縱我們。所以我覺得我們的緣落在那裏是非常重要的。各位都是慈濟人,也是上人的弟子,我們的緣在慈濟,花蓮就是我們慧命的家,既然慧命的因緣在慈濟,我們就要珍惜這個緣。
從一九八九年四月三日上午八點多初見上人開始,一直到現在,我覺得和上人的緣愈結愈深。現在回想,像上人那麼忙碌的人,那天竟然對我說了那麼多的話,這該是我們師徒有很深的因緣吧!我才會一下子被他攝住。看看「攝」字,中國文字實在很妙,一隻手提三個耳朵。每個人只有二個耳朵,我想這第三個耳朵應該是代表心吧!我的心被上人攝住,也從此開始了我和上人、和慈濟的緣。
認識慈濟之前,我也曾走過一段凡夫的道路,每天在身、口、意上造業,也當過「一品會」的會長──所謂「一品」,就是吃最好的、穿最流行的、用最好的……,無論什麼東西都是用最高級的。因為我認為這是自己努力打拼來的,我有權利享受。直到認識慈濟,整個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種轉變好不好呢?絕對好。後不後悔呢?絕對不後悔。尤其體會上人的法愈深,愈了解慈濟精神之後,我更珍惜這緣分。
西方哲學家羅素說過:人應該簡單的生活,高度的思考。可是凡夫恰恰相反,都是簡單的思考、高度的生活,和畜生並無兩樣──想想看,人在睡覺的時候,和一條狗有什麼不同?當一個人在慌亂奔忙中,和一隻逃生的蟑螂又有什麼不一樣?當一個人吃東西不顧禮儀時,和豬有什麼不同?
記得上人講十二困緣時說,過去種的因和現在受的果都己經定了,而未來到底要成就的果是什麼,我們雖然不知道,但現在要造的因是我們可以把握得住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意念,都是將來要受的果報,所以我們要很小心。也因為如此,我很珍惜跟上人的緣,也珍惜和大家的緣。
緣得來不容易,看看我自己,出國將近二十年,認識上人不到四年,在四年之前的十幾年當中,我每二、三個月就回台灣一趟,每次回台灣,做完生意就回去,根本不知道台灣有這麼美好的團體;直到在洛杉磯,蔡秀雲師姊向我介紹時,我才知道有慈濟。雖然這個緣來得遲些,但我仍然慶幸自己能在不惑之年認識慈濟。
上人常告訴我們,要有一顆知足的心。上人教我們眼睛要往下看,如果你的眼睛像佛菩薩一樣往下看,慈眼視眾生,看幾千年都不覺得累。但是凡夫的眼睛卻偏偏都是往上看的,也就是俗話說的「看高不看低」,這樣一直往上看,保證看不到五秒鐘,眼皮就酸了,多辛苦啊!雖然我和慈濟的緣來得較遲,但我一直在想,如果讓我在十五年前、十年前就認識慈濟,我如不會好好把握,隨隨便便的做,又有什麼用呢?既然我們的因緣在慈濟、在上人,那我們就不要再尋尋覓覓,好好跟定他就對了。
慈濟禪在「多用心」
在上人的開示中,最後他都會說一句:「多用心」。我們身為他的弟子,是否有用心呢?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契他的心?記得以前我說過要做師父的「貼心」弟子,不要讓師父煩惱。現在不只要貼心還要做個「窩心」的弟子,把快樂帶給上人。其實,不管是做個貼心弟子或是窩心的弟子,師父要的就是我們為社會奉獻出真心。
現在我要問問各位,你們是否有體貼上人的心?上人的心在哪裏呢?上人整個心都在慈濟,都在四大志業上,所以我們不要顧慮太多,只要守好本分,去做就對了。有一天我正和上人通電話時,我知道他的嘴巴又破了,而他又有一些事情要交代我,我向他說:「師父,您不必說,我都知道了,希望只要您一拈花,我就可以微笑。」上人回道:「嗯!這就是我們的『慈濟禪』。」
我們不像常住師父這麼有福報,每天可以追隨上人左右,我們只是偶而回來一次,平常只能藉錄音帶聽到上人的聲音、從書本上看到他的智慧,所以我們更要用心,去體貼上人的心啊!我在美國每天都聽上人的錄音帶,從上人的開示中,確定了人生的方向,不過就如上人對我說的:我不能只當他的「錄音機」。這是什麼意思呢?上人指示我不能只做他的聲音,還要契他的心,並以行動表現出來。要體貼上人的心,就必須「多用心」。
如何用心呢?一定要先有心,你如果無心的話,又怎能做慈濟呢?慈濟並不是隨便的啊!隨便做,就只有隨便的功德而已。當年我就是有心開始,如果不是有心話,我大可只捐一筆錢,或是每個月持續的捐些錢就好了;但慶幸自己當時起了一念心,問上人說我可不可以把慈濟精神,用企業化的理念帶到美國去。上人一口答應,並給了我八個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我實在沒想到結果會這樣!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很感謝上人,當初他如果沒給我這八個字,美國分會也不會有今天的發展,也無法走這麼遠的路。
我想當時我就是有這個心,所以才能有「開始」,這種情形就像上人當年看到地上的一灘血,而有了創辦慈濟醫院的心一樣,所以說「緣」都是從有心開始。不過也不能「有心」就好,有心之後還要用心,還要有熱心、恆心、愛心。
用心、盡分以達「隨緣」
我們一定要用心,用心盡本分和力量。所謂的「用心」其實和「緣」是互相關連的。這次我到英國,很多人都問我到底「隨緣」的定義是什麼?現在我就把自己對隨緣這兩個字的體悟,提出來供大家參考。真正的隨緣,首先一定要「盡本分」。今天你是委員,是否盡到委員的本分?你是志工,是否盡到志工的本分?你是太太,是否盡到做太太的本分……?所以上人要我們先盡好本分,再來做慈濟。
再來是要「盡力量」。我們有扛十斤的力量,是否偷懶只扛了八斤?
第三是「不要勉強自己」。所謂的勉強自己,舉個例來說,我們有一位師姊非常惜福,但上有婆婆要侍奉,下有孩子要照顧,所有的家事都自己一肩挑,還很熱衷做慈濟,結果把自己的身體弄壞了,不但讓上人操心,也讓家人擔心,這樣做就是太不隨緣了。再說「不要勉強他人」。假如你的朋友認識慈濟不久,你就要他非捐錢不可、非去看個案不可,這樣是會把人嚇跑的。以前我就是這樣,看到人就要他們捐錢,結果人家都笑稱我是「黃要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取中庸之道」,何謂中?不偏不倚;何謂庸?不變不異。所以說,中道就是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用智慧,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假如具備了以上這些條件,那就是真隨緣了,否則不是「攀緣」,就是「隨便」。
「一心」才能發揮潛能
既然知道有緣就要惜緣,有心就要用心,而真正的用心就是「一心」。世上最好寫的字就是「一」,但我們每每參不出「一」的道理。記得有一年,新聞局邵局長率同許多記者作家到精舍來,很多記者都問上人:「證嚴法師啊!你是一位比丘尼,又這麼瘦弱,為什麼能成就這麼大的事業呢?」上人回道:「我一輩子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連續說了四個「一」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告訴我們: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得脫苦難;彌陀經中也說,一心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臨終時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都要說「一心」呢?舉個例子來說:唐朝飛將軍李廣,有天在郊外時,突然看到一隻老虎向他撲來,在危急中他趕緊拉開弓箭,使出全身力量把箭射出去,結果定神一看,射中的並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大石頭。他很訝異自己竟有辦法把箭射入石頭中。因此再試試看,一連試了幾次,箭都折斷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知道是一塊石頭,不是老虎,生命安全沒有顧慮,所以分心了。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五百萬元鎖在金庫中,一旦發生火災,雖然平常你只有舉五十磅的力量,但那個時候一百磅重的金庫,你也有辦法從十樓扛到樓下來,這就是一心。因為「一心」,潛能就可以發揮出來。所以當我們一心稱唸觀世音菩薩時,我的心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心,我和觀世音菩薩合而為一,這時候自性觀音就顯現出來了。一心稱唸阿彌陀佛,當下你的自性彌陀就在身邊。
「一」和「精」一樣,上人說精進,所謂的「精」就是不雜、專一,「進」就是不間、不斷。你能不斷、不雜的專心去做一件事,就能達到「一」的目標和境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用心、一心到了一個地步,就要「無心」,我想以「空」心來說比較好些。什麼是「空」心呢?忍而無忍,做而不做,行而不行;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我們常說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也就是做善事時──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受施的人,也沒有布施這回事,這是多麼崇高的境界。可是往往有些人做了一點點善事,就唯恐天下人不知,逢人就說我今天又捐了多少錢,又捐了那塊地,我替慈濟做了多少事……。其實這些好事都是二等善事,我們要做的是一等善事,也就是要「空」心,抱著「這件事本來就是我該做」的態度去布施。看看樂生療養院的那些老菩薩,受人救濟還能捐錢做好事,而你有幾十億的財產,捐個一、二千萬元,不算什麼,又何必宣揚呢?把人格、水準提昇些吧!我們的眼睛不必往上看,但人格要往上昇華啊!
要如何「往上」呢?就是把心靈的境界提高,不要做一點點好事,就覺得了不起,也不要為上人做一點事,就自認為功德無量。所以當有人問我:黃師兄,你到底捐了多少錢給慈濟,我都會回道:我真的不知道,因我若仔細去計算的話,我就是有量有價了,所以我故意不去記它。昨天我在筆記上寫著「我希望別人不要讚美我,將所有的讚美留在我最後一口氣時,放在我的八識田中」,為什麼呢?因為別人一讚美,功德就抵銷了。
記得上人曾說過一個故事,在日本有位大將軍,他捐了五百兩黃金給一位老和尚,他一直在等老和尚好好謝謝他,讚美他兩句,沒想到老和尚只說了「謝謝」兩個字。這位大將軍很不高興,一直提醒老和尚五百兩黃金可以做很多事,老和尚向他說:「哦!我以為你要的是功德無量!原來你只是要一聲讚美而已。」所以說,我們不要以為做一點點小事就很了不起,就希望別人讚美我們,留在最後面吧!留在八識田借方貸方在算總帳的時候吧!
佛說人有二十難中,其中一難就是「觸事無心難」,無心也就是我所說的「空」心。例如會開車的人,每天開車上下班,心不用放在方向盤上想路線怎麼走,卻絕不會走錯路;就像吃飯一樣,大家都知道要把飯吃在嘴裏,而不會把他吃到鼻孔中。像你們坐在這裡聽我說話,根本不知道現在已經幾點了,因為你們聽的很歡喜,所以沒把心放在時間上,這就是無心。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上人一直在實踐法華精神,妙法蓮華經第十品法師品中說的非常清楚,佛說諸經中法華最為第一,但是法華經也是最難信難解,而且在受持時會遭受很多的困難和橫逆。佛在講法華經時,有五千弟子當場離席,現在上人在實踐法華經,也遭到很多的橫逆和批評。上人大可在深山中修行,為什麼卻偏偏要入五濁惡世中呢?上人的精神是實踐法華精神,而法華精神就是要入五濁惡世去度眾生。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法華經太淺顯了,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法師品中已講得很清楚,在末法時代廣演法華的人絕對成佛,而且已經授記。無量義經有一段經文說「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守之不動就是要你好好守住這個法──以慈濟來說,我們好好的做好慈濟這件事,生生世世跟隨上人就是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這句話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不需要再去尋尋覓覓了。「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博學愛道,道必難會」,守這個志、奉這個道,如此所有的法門都懂了。二、三年前,我很煩惱佛經這麼多我怎麼去唸,上人以論語的一句話告訴我:「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悌信愛仁,我們究竟做到那一樣了?應該先從現實人生中好好下工夫。
上人非常慈悲,他把自己二、三十年來修行所體悟的真髓,一點也不保留的傳給了我們,並不需要我們再學他一樣去受苦,他已經研究出來的就是這條菩薩道,我們跟著他的道路去走就對了。
什麼道?六度萬行;怎麼走?布施為先,所以慈濟就是先從布施開始,布施金錢、布施時間、布施愛心和無畏,布施你的隨喜、感恩、善解……。有句話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其實名師難求、慈濟也難遇!因緣既然在這裏,好好珍惜吧!
上人是大智慧者,他叫我們做的事,去做就對了;他有長遠的眼光,也有廣大的包容心,我們要念念不斷,念念不生疑的去幫他扛起如來家業的擔子啊!
惜緣,惜福,惜時
所以,知緣就要惜緣,知道無常隨時會來,我們就要惜時。我有一個住在洛杉磯的好朋友,他非常有錢,我一直鼓勵他們趕快做,但是他太太總認為到美國才二、三年而已,應該多賺一些錢再做還不遲,沒想到幾天前,他們出去旅遊,發生了車禍,先生當場死亡,太太也傷得不輕,現在要做,沒有機會做了。所以還是請大家把握機緣啊!
前一次回來,上人告訴我六個字「惜緣、惜福、惜時」,特別是「惜時」,他要我在飛機上好好的想想。我這一參,真是嚇出了一身冷汗──我每天浪費了多少時間呢?時間一去不復返啊!雖然大家認為我很精進,但我自己知道,因為這個假體常讓我身不由己,把很多時間都浪費掉了,所以我說「看得破是一回事,身不由己又是一回事」,要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談何容易啊!
曾經有人問天台智者大師證得幾果?他說:今天我是因為有你們這些弟子,我證五果,我假如沒有入世度眾,我已經證十果了。我們的上人也是一樣,他不為自己證果位,只為眾生得離苦啊!
由「惜緣」、「用心」、「一心」一步一步來,才能到達空──無心的境界,所以上人苦口婆心告訴我們,未成佛前,必須先結好人緣,慈濟的布施就是在結好人緣。
希望各位好好體貼上人,跟上人結生生世世的一、心、緣,阿彌陀佛!
(信念與信仰,雞與蛋)
◎黃思賢主講/靜淇整理 82.07.25
雖然我追隨上人的時間並不長,但每次回台灣充電,總覺得非常歡喜,因為我都是抱著一股「朝聖」的心情回來。記得去年在聯誼會上,我曾說過台灣的本會是所有慈濟志業體的「根」,枝葉要繁茂,必須有來自根的滋養;因此,雖然美國距離台灣是那麼的遙遠,單單坐一趟飛機就要花上十幾個小時,但我覺得很有價值,因為只要上人的一句話,就能令我歡喜,受用無窮。
美國分會從我接掌執行長至今,已二年多了,在美國推動慈濟唯一的遺憾,就是上人不在那兒,醫院和護專也不在那兒,我們只好靠自己。雖然這是在海外推動慈濟志業最大的缺點,但也正是我們的優點和長處,因為上人在的話,就容易有依賴心,而我們無所依靠,一切必須靠自己,學習自己成長,這種情形就像當年上人帶領常住師父胼手胝足創辦慈濟一樣,相信這種收穫是台灣所沒有的。
美國其他道場,很多活動都有出家眾在領導,而我們只有師兄師姊們熱心的介紹慈濟。當我把這種遺憾告訴上人時,上人對我說:「沒關係,他們有法師,我們有菩薩,在家菩薩智慧長。」所以我們在國外雖然沒有常住師父住持,但我們有心把上人的精神,完整的帶到那邊去。今天我就以追隨上人和參與慈濟的這段緣做為主題,來和大家談談「一‧心‧緣」
知緣惜緣,掌握因緣
佛家講「緣」,今天我們能共同在慈濟世界中,就是和上人有緣、和慈濟有緣。其實人一出生,除了菩薩倒駕慈航來度眾生外,大多是帶著業緣而來。人既然是帶業而來,所以一出娘胎就有一條路擺在眼前,這就是所謂的「命」。 上人曾說過,我們不要講命運,而是要「運命」,主動把命操之在我,千萬不要讓命運操縱我們。所以我覺得我們的緣落在那裏是非常重要的。各位都是慈濟人,也是上人的弟子,我們的緣在慈濟,花蓮就是我們慧命的家,既然慧命的因緣在慈濟,我們就要珍惜這個緣。
從一九八九年四月三日上午八點多初見上人開始,一直到現在,我覺得和上人的緣愈結愈深。現在回想,像上人那麼忙碌的人,那天竟然對我說了那麼多的話,這該是我們師徒有很深的因緣吧!我才會一下子被他攝住。看看「攝」字,中國文字實在很妙,一隻手提三個耳朵。每個人只有二個耳朵,我想這第三個耳朵應該是代表心吧!我的心被上人攝住,也從此開始了我和上人、和慈濟的緣。
認識慈濟之前,我也曾走過一段凡夫的道路,每天在身、口、意上造業,也當過「一品會」的會長──所謂「一品」,就是吃最好的、穿最流行的、用最好的……,無論什麼東西都是用最高級的。因為我認為這是自己努力打拼來的,我有權利享受。直到認識慈濟,整個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種轉變好不好呢?絕對好。後不後悔呢?絕對不後悔。尤其體會上人的法愈深,愈了解慈濟精神之後,我更珍惜這緣分。
西方哲學家羅素說過:人應該簡單的生活,高度的思考。可是凡夫恰恰相反,都是簡單的思考、高度的生活,和畜生並無兩樣──想想看,人在睡覺的時候,和一條狗有什麼不同?當一個人在慌亂奔忙中,和一隻逃生的蟑螂又有什麼不一樣?當一個人吃東西不顧禮儀時,和豬有什麼不同?
記得上人講十二困緣時說,過去種的因和現在受的果都己經定了,而未來到底要成就的果是什麼,我們雖然不知道,但現在要造的因是我們可以把握得住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意念,都是將來要受的果報,所以我們要很小心。也因為如此,我很珍惜跟上人的緣,也珍惜和大家的緣。
緣得來不容易,看看我自己,出國將近二十年,認識上人不到四年,在四年之前的十幾年當中,我每二、三個月就回台灣一趟,每次回台灣,做完生意就回去,根本不知道台灣有這麼美好的團體;直到在洛杉磯,蔡秀雲師姊向我介紹時,我才知道有慈濟。雖然這個緣來得遲些,但我仍然慶幸自己能在不惑之年認識慈濟。
上人常告訴我們,要有一顆知足的心。上人教我們眼睛要往下看,如果你的眼睛像佛菩薩一樣往下看,慈眼視眾生,看幾千年都不覺得累。但是凡夫的眼睛卻偏偏都是往上看的,也就是俗話說的「看高不看低」,這樣一直往上看,保證看不到五秒鐘,眼皮就酸了,多辛苦啊!雖然我和慈濟的緣來得較遲,但我一直在想,如果讓我在十五年前、十年前就認識慈濟,我如不會好好把握,隨隨便便的做,又有什麼用呢?既然我們的因緣在慈濟、在上人,那我們就不要再尋尋覓覓,好好跟定他就對了。
慈濟禪在「多用心」
在上人的開示中,最後他都會說一句:「多用心」。我們身為他的弟子,是否有用心呢?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契他的心?記得以前我說過要做師父的「貼心」弟子,不要讓師父煩惱。現在不只要貼心還要做個「窩心」的弟子,把快樂帶給上人。其實,不管是做個貼心弟子或是窩心的弟子,師父要的就是我們為社會奉獻出真心。
現在我要問問各位,你們是否有體貼上人的心?上人的心在哪裏呢?上人整個心都在慈濟,都在四大志業上,所以我們不要顧慮太多,只要守好本分,去做就對了。有一天我正和上人通電話時,我知道他的嘴巴又破了,而他又有一些事情要交代我,我向他說:「師父,您不必說,我都知道了,希望只要您一拈花,我就可以微笑。」上人回道:「嗯!這就是我們的『慈濟禪』。」
我們不像常住師父這麼有福報,每天可以追隨上人左右,我們只是偶而回來一次,平常只能藉錄音帶聽到上人的聲音、從書本上看到他的智慧,所以我們更要用心,去體貼上人的心啊!我在美國每天都聽上人的錄音帶,從上人的開示中,確定了人生的方向,不過就如上人對我說的:我不能只當他的「錄音機」。這是什麼意思呢?上人指示我不能只做他的聲音,還要契他的心,並以行動表現出來。要體貼上人的心,就必須「多用心」。
如何用心呢?一定要先有心,你如果無心的話,又怎能做慈濟呢?慈濟並不是隨便的啊!隨便做,就只有隨便的功德而已。當年我就是有心開始,如果不是有心話,我大可只捐一筆錢,或是每個月持續的捐些錢就好了;但慶幸自己當時起了一念心,問上人說我可不可以把慈濟精神,用企業化的理念帶到美國去。上人一口答應,並給了我八個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我實在沒想到結果會這樣!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很感謝上人,當初他如果沒給我這八個字,美國分會也不會有今天的發展,也無法走這麼遠的路。
我想當時我就是有這個心,所以才能有「開始」,這種情形就像上人當年看到地上的一灘血,而有了創辦慈濟醫院的心一樣,所以說「緣」都是從有心開始。不過也不能「有心」就好,有心之後還要用心,還要有熱心、恆心、愛心。
用心、盡分以達「隨緣」
我們一定要用心,用心盡本分和力量。所謂的「用心」其實和「緣」是互相關連的。這次我到英國,很多人都問我到底「隨緣」的定義是什麼?現在我就把自己對隨緣這兩個字的體悟,提出來供大家參考。真正的隨緣,首先一定要「盡本分」。今天你是委員,是否盡到委員的本分?你是志工,是否盡到志工的本分?你是太太,是否盡到做太太的本分……?所以上人要我們先盡好本分,再來做慈濟。
再來是要「盡力量」。我們有扛十斤的力量,是否偷懶只扛了八斤?
第三是「不要勉強自己」。所謂的勉強自己,舉個例來說,我們有一位師姊非常惜福,但上有婆婆要侍奉,下有孩子要照顧,所有的家事都自己一肩挑,還很熱衷做慈濟,結果把自己的身體弄壞了,不但讓上人操心,也讓家人擔心,這樣做就是太不隨緣了。再說「不要勉強他人」。假如你的朋友認識慈濟不久,你就要他非捐錢不可、非去看個案不可,這樣是會把人嚇跑的。以前我就是這樣,看到人就要他們捐錢,結果人家都笑稱我是「黃要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取中庸之道」,何謂中?不偏不倚;何謂庸?不變不異。所以說,中道就是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用智慧,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假如具備了以上這些條件,那就是真隨緣了,否則不是「攀緣」,就是「隨便」。
「一心」才能發揮潛能
既然知道有緣就要惜緣,有心就要用心,而真正的用心就是「一心」。世上最好寫的字就是「一」,但我們每每參不出「一」的道理。記得有一年,新聞局邵局長率同許多記者作家到精舍來,很多記者都問上人:「證嚴法師啊!你是一位比丘尼,又這麼瘦弱,為什麼能成就這麼大的事業呢?」上人回道:「我一輩子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連續說了四個「一」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告訴我們: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得脫苦難;彌陀經中也說,一心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臨終時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都要說「一心」呢?舉個例子來說:唐朝飛將軍李廣,有天在郊外時,突然看到一隻老虎向他撲來,在危急中他趕緊拉開弓箭,使出全身力量把箭射出去,結果定神一看,射中的並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大石頭。他很訝異自己竟有辦法把箭射入石頭中。因此再試試看,一連試了幾次,箭都折斷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知道是一塊石頭,不是老虎,生命安全沒有顧慮,所以分心了。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五百萬元鎖在金庫中,一旦發生火災,雖然平常你只有舉五十磅的力量,但那個時候一百磅重的金庫,你也有辦法從十樓扛到樓下來,這就是一心。因為「一心」,潛能就可以發揮出來。所以當我們一心稱唸觀世音菩薩時,我的心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心,我和觀世音菩薩合而為一,這時候自性觀音就顯現出來了。一心稱唸阿彌陀佛,當下你的自性彌陀就在身邊。
「一」和「精」一樣,上人說精進,所謂的「精」就是不雜、專一,「進」就是不間、不斷。你能不斷、不雜的專心去做一件事,就能達到「一」的目標和境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用心、一心到了一個地步,就要「無心」,我想以「空」心來說比較好些。什麼是「空」心呢?忍而無忍,做而不做,行而不行;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我們常說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也就是做善事時──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受施的人,也沒有布施這回事,這是多麼崇高的境界。可是往往有些人做了一點點善事,就唯恐天下人不知,逢人就說我今天又捐了多少錢,又捐了那塊地,我替慈濟做了多少事……。其實這些好事都是二等善事,我們要做的是一等善事,也就是要「空」心,抱著「這件事本來就是我該做」的態度去布施。看看樂生療養院的那些老菩薩,受人救濟還能捐錢做好事,而你有幾十億的財產,捐個一、二千萬元,不算什麼,又何必宣揚呢?把人格、水準提昇些吧!我們的眼睛不必往上看,但人格要往上昇華啊!
要如何「往上」呢?就是把心靈的境界提高,不要做一點點好事,就覺得了不起,也不要為上人做一點事,就自認為功德無量。所以當有人問我:黃師兄,你到底捐了多少錢給慈濟,我都會回道:我真的不知道,因我若仔細去計算的話,我就是有量有價了,所以我故意不去記它。昨天我在筆記上寫著「我希望別人不要讚美我,將所有的讚美留在我最後一口氣時,放在我的八識田中」,為什麼呢?因為別人一讚美,功德就抵銷了。
記得上人曾說過一個故事,在日本有位大將軍,他捐了五百兩黃金給一位老和尚,他一直在等老和尚好好謝謝他,讚美他兩句,沒想到老和尚只說了「謝謝」兩個字。這位大將軍很不高興,一直提醒老和尚五百兩黃金可以做很多事,老和尚向他說:「哦!我以為你要的是功德無量!原來你只是要一聲讚美而已。」所以說,我們不要以為做一點點小事就很了不起,就希望別人讚美我們,留在最後面吧!留在八識田借方貸方在算總帳的時候吧!
佛說人有二十難中,其中一難就是「觸事無心難」,無心也就是我所說的「空」心。例如會開車的人,每天開車上下班,心不用放在方向盤上想路線怎麼走,卻絕不會走錯路;就像吃飯一樣,大家都知道要把飯吃在嘴裏,而不會把他吃到鼻孔中。像你們坐在這裡聽我說話,根本不知道現在已經幾點了,因為你們聽的很歡喜,所以沒把心放在時間上,這就是無心。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上人一直在實踐法華精神,妙法蓮華經第十品法師品中說的非常清楚,佛說諸經中法華最為第一,但是法華經也是最難信難解,而且在受持時會遭受很多的困難和橫逆。佛在講法華經時,有五千弟子當場離席,現在上人在實踐法華經,也遭到很多的橫逆和批評。上人大可在深山中修行,為什麼卻偏偏要入五濁惡世中呢?上人的精神是實踐法華精神,而法華精神就是要入五濁惡世去度眾生。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法華經太淺顯了,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法師品中已講得很清楚,在末法時代廣演法華的人絕對成佛,而且已經授記。無量義經有一段經文說「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守之不動就是要你好好守住這個法──以慈濟來說,我們好好的做好慈濟這件事,生生世世跟隨上人就是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這句話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不需要再去尋尋覓覓了。「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博學愛道,道必難會」,守這個志、奉這個道,如此所有的法門都懂了。二、三年前,我很煩惱佛經這麼多我怎麼去唸,上人以論語的一句話告訴我:「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悌信愛仁,我們究竟做到那一樣了?應該先從現實人生中好好下工夫。
上人非常慈悲,他把自己二、三十年來修行所體悟的真髓,一點也不保留的傳給了我們,並不需要我們再學他一樣去受苦,他已經研究出來的就是這條菩薩道,我們跟著他的道路去走就對了。
什麼道?六度萬行;怎麼走?布施為先,所以慈濟就是先從布施開始,布施金錢、布施時間、布施愛心和無畏,布施你的隨喜、感恩、善解……。有句話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其實名師難求、慈濟也難遇!因緣既然在這裏,好好珍惜吧!
上人是大智慧者,他叫我們做的事,去做就對了;他有長遠的眼光,也有廣大的包容心,我們要念念不斷,念念不生疑的去幫他扛起如來家業的擔子啊!
惜緣,惜福,惜時
所以,知緣就要惜緣,知道無常隨時會來,我們就要惜時。我有一個住在洛杉磯的好朋友,他非常有錢,我一直鼓勵他們趕快做,但是他太太總認為到美國才二、三年而已,應該多賺一些錢再做還不遲,沒想到幾天前,他們出去旅遊,發生了車禍,先生當場死亡,太太也傷得不輕,現在要做,沒有機會做了。所以還是請大家把握機緣啊!
前一次回來,上人告訴我六個字「惜緣、惜福、惜時」,特別是「惜時」,他要我在飛機上好好的想想。我這一參,真是嚇出了一身冷汗──我每天浪費了多少時間呢?時間一去不復返啊!雖然大家認為我很精進,但我自己知道,因為這個假體常讓我身不由己,把很多時間都浪費掉了,所以我說「看得破是一回事,身不由己又是一回事」,要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談何容易啊!
曾經有人問天台智者大師證得幾果?他說:今天我是因為有你們這些弟子,我證五果,我假如沒有入世度眾,我已經證十果了。我們的上人也是一樣,他不為自己證果位,只為眾生得離苦啊!
由「惜緣」、「用心」、「一心」一步一步來,才能到達空──無心的境界,所以上人苦口婆心告訴我們,未成佛前,必須先結好人緣,慈濟的布施就是在結好人緣。
希望各位好好體貼上人,跟上人結生生世世的一、心、緣,阿彌陀佛!
(信念與信仰,雞與蛋)
森林裡的人本教育者
森林裡的人本教育者
他的獵人學校,不教狩獵,教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採訪/劉宇青
一個月亮高掛的夜晚,空盪盪的沙灘上,只有年幼的男孩亞榮隆.撒可努一人,獨自坐在海邊的漂流木上。
如果要說撒可努和一般的孩子有何不同,那應該是父母親吵架的陰影,令他小小心靈無端蒙上了許多恐懼和害怕,漸漸變得自閉而不愛說話。直到,住在漁村的外公接走撒可努。在撒可努長大後的記憶裡,那一晚的外公,給了他生命的安穩與平靜。
「外公不像一般孩子走失的大人一樣驚慌失措,」撒可努說,「相反的,外公很有默契地知道我在海邊。」外公走到撒可努身邊,平靜地說:「我親愛的孫子,你在這裡啊。」奇蹟似地,撒可努感受到了無邊的寧靜,因恐懼而害怕顫抖的心,頓時安靜了。
「外公接著問我,你是我的朋友?還是我的孫子?」撒可努回憶著,「我說,我當然是你的孫子啊。外公說:不是,你是我的好朋友。」一個外公,一個老人家,竟會用這種口吻和孫子平起平坐地說話,撒可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和外公在一起的日子是快樂的,就連喝醉酒的外公,也一樣是快樂的外公。「我常常在父親喝醉酒後挨打,」撒可努說,「看見外公也喝酒時,我真的很害怕,怕外公也變得和父親一樣。」但幾次之後,撒可努發現,原來,酒沒有問題,是喝酒的人有問題。
「外公喝完酒不但很快樂,還會唱歌,」撒可努笑著說,「回家的路上,我們共騎一輛腳踏車,上坡時我推著喝醉酒而騎不動的阿公,有時,我們乾脆就在路邊睡一覺。」
回想起來,撒可努深深覺得,外公其實在無形中治癒了當年他受創的心。
「現在,我們的部落裡也有類似遭遇的孩子,」撒可努說,「這樣的孩子看到我喝酒會很緊張,但慢慢地我讓他知道,酒沒有問題。他們現在會說,撒可努你喝醉酒時很好笑耶,你會一直唱歌,還會親我們,抱我們,還會給我們零用錢去買糖吃。」
亞榮隆.撒可努,是台東排灣族原住民。他的身分是警察也是作家,他寫出了對自身部落的深刻情感,而基於自己幼時的遭遇,撒可努更擬創辦一所「獵人學校」,要恢復傳統的美好精神,要每個孩子都快樂、自由。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是快樂的,日後遇到艱難的環境,也能愉悅地去面對;如果從小處於不相信、厭惡的環境,就算給你一個很美麗的世界,你也不會相信的,」撒可努說。
「當我離開家鄉多年,再次回歸部落時,我才發現,我們的部落已經七零八落了,」撒可努感歎地說,「過去,我們的信念和信仰都非常接近,可是數百年來,政治、宗教、科技文明的進入,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甚至失去了自我。」
很多人會問撒可努,這個部落已變成這樣了,為什麼還要試圖改變它?撒可努淡淡一笑說:「我從未想要改變我的部落,我只是選擇我的生活,我願意這樣過生活。而有一群人看到我這樣子,覺得很棒,願意跟著我過生活,如此而已。」
四、五年前,撒可努在部落裡設立了一間男子聚會所,「那是過去傳統社會裡一個很重要的空間,所有男孩的訓練都會在那裡養成,」撒可努說,「但日據後,學校取代了會所。我聽老人家談起,慢慢發現,如果有一個空間,是能夠重新讓年輕人聚在一起,重新有說話的平台,有思考的模式,我們人與人與部落的感情,就能非常接近。」
「我喜歡關心孩子,」撒可努說,「每個孩子的畏懼背後,都有個受傷的心靈,我在部落裡花很多時間解決這個問題。你看過一個小女孩在你面前哭泣嗎?你聽過一個小男生吐露他的恐懼和害怕嗎?這些都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性格。如果一個部落裡的人都受傷了,都不健康了,我們所創造出來的文化,也會是不健康的。」
撒可努很有自信地說:「我或許無法教出一個學者,但我可以教出一個快樂的清道夫。」除此之外,撒可努還想在部落裡蓋一個像電影「末代武士」裡的武士村模樣,做為「獵人學校」。因為「那個武士村很像過去台灣的古部落,」他說。
「獵人學校」,從字面上的意思看來,像是教人狩獵的學校。「很多人都誤會,獵人學校是不是要教人打獵?」
撒可努嚴肅地說,「我要講的其實是很精神層面的東西。過去的獵人,打到獵物是分享、共享,我講的正是共享和分享的精神。」
獵人,在排灣族的語言裡是指:「能聽得懂土地、雨和自然語言的人;沒有自私和利益,最能夠分享的人。」所以,獵人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狩獵,而是一個自然與土地的溝通者。
「我相信獵人學校是未來的主流,要解決的是關於人的心和態度,」撒可努說,「這個社會其實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都有一顆健康的心,你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健康的。如果你的心是很快樂很自由的,我相信你會不斷地創造出快樂的事物。」
「我們能不能有一所學校,去教未來的孩子,關於土地、自然與人的關係……」這是獵人學校當初的招募文宣,也是撒可努最深切的理想與盼望。
他的獵人學校,不教狩獵,教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採訪/劉宇青
一個月亮高掛的夜晚,空盪盪的沙灘上,只有年幼的男孩亞榮隆.撒可努一人,獨自坐在海邊的漂流木上。
如果要說撒可努和一般的孩子有何不同,那應該是父母親吵架的陰影,令他小小心靈無端蒙上了許多恐懼和害怕,漸漸變得自閉而不愛說話。直到,住在漁村的外公接走撒可努。在撒可努長大後的記憶裡,那一晚的外公,給了他生命的安穩與平靜。
「外公不像一般孩子走失的大人一樣驚慌失措,」撒可努說,「相反的,外公很有默契地知道我在海邊。」外公走到撒可努身邊,平靜地說:「我親愛的孫子,你在這裡啊。」奇蹟似地,撒可努感受到了無邊的寧靜,因恐懼而害怕顫抖的心,頓時安靜了。
「外公接著問我,你是我的朋友?還是我的孫子?」撒可努回憶著,「我說,我當然是你的孫子啊。外公說:不是,你是我的好朋友。」一個外公,一個老人家,竟會用這種口吻和孫子平起平坐地說話,撒可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和外公在一起的日子是快樂的,就連喝醉酒的外公,也一樣是快樂的外公。「我常常在父親喝醉酒後挨打,」撒可努說,「看見外公也喝酒時,我真的很害怕,怕外公也變得和父親一樣。」但幾次之後,撒可努發現,原來,酒沒有問題,是喝酒的人有問題。
「外公喝完酒不但很快樂,還會唱歌,」撒可努笑著說,「回家的路上,我們共騎一輛腳踏車,上坡時我推著喝醉酒而騎不動的阿公,有時,我們乾脆就在路邊睡一覺。」
回想起來,撒可努深深覺得,外公其實在無形中治癒了當年他受創的心。
「現在,我們的部落裡也有類似遭遇的孩子,」撒可努說,「這樣的孩子看到我喝酒會很緊張,但慢慢地我讓他知道,酒沒有問題。他們現在會說,撒可努你喝醉酒時很好笑耶,你會一直唱歌,還會親我們,抱我們,還會給我們零用錢去買糖吃。」
亞榮隆.撒可努,是台東排灣族原住民。他的身分是警察也是作家,他寫出了對自身部落的深刻情感,而基於自己幼時的遭遇,撒可努更擬創辦一所「獵人學校」,要恢復傳統的美好精神,要每個孩子都快樂、自由。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是快樂的,日後遇到艱難的環境,也能愉悅地去面對;如果從小處於不相信、厭惡的環境,就算給你一個很美麗的世界,你也不會相信的,」撒可努說。
「當我離開家鄉多年,再次回歸部落時,我才發現,我們的部落已經七零八落了,」撒可努感歎地說,「過去,我們的信念和信仰都非常接近,可是數百年來,政治、宗教、科技文明的進入,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甚至失去了自我。」
很多人會問撒可努,這個部落已變成這樣了,為什麼還要試圖改變它?撒可努淡淡一笑說:「我從未想要改變我的部落,我只是選擇我的生活,我願意這樣過生活。而有一群人看到我這樣子,覺得很棒,願意跟著我過生活,如此而已。」
四、五年前,撒可努在部落裡設立了一間男子聚會所,「那是過去傳統社會裡一個很重要的空間,所有男孩的訓練都會在那裡養成,」撒可努說,「但日據後,學校取代了會所。我聽老人家談起,慢慢發現,如果有一個空間,是能夠重新讓年輕人聚在一起,重新有說話的平台,有思考的模式,我們人與人與部落的感情,就能非常接近。」
「我喜歡關心孩子,」撒可努說,「每個孩子的畏懼背後,都有個受傷的心靈,我在部落裡花很多時間解決這個問題。你看過一個小女孩在你面前哭泣嗎?你聽過一個小男生吐露他的恐懼和害怕嗎?這些都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性格。如果一個部落裡的人都受傷了,都不健康了,我們所創造出來的文化,也會是不健康的。」
撒可努很有自信地說:「我或許無法教出一個學者,但我可以教出一個快樂的清道夫。」除此之外,撒可努還想在部落裡蓋一個像電影「末代武士」裡的武士村模樣,做為「獵人學校」。因為「那個武士村很像過去台灣的古部落,」他說。
「獵人學校」,從字面上的意思看來,像是教人狩獵的學校。「很多人都誤會,獵人學校是不是要教人打獵?」
撒可努嚴肅地說,「我要講的其實是很精神層面的東西。過去的獵人,打到獵物是分享、共享,我講的正是共享和分享的精神。」
獵人,在排灣族的語言裡是指:「能聽得懂土地、雨和自然語言的人;沒有自私和利益,最能夠分享的人。」所以,獵人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狩獵,而是一個自然與土地的溝通者。
「我相信獵人學校是未來的主流,要解決的是關於人的心和態度,」撒可努說,「這個社會其實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都有一顆健康的心,你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健康的。如果你的心是很快樂很自由的,我相信你會不斷地創造出快樂的事物。」
「我們能不能有一所學校,去教未來的孩子,關於土地、自然與人的關係……」這是獵人學校當初的招募文宣,也是撒可努最深切的理想與盼望。
Friday, May 27, 2005
Your Soul Has a Purpose
The great successful men of the world have used their imagination they think ahead and create their mental picture in all its details, filling in here, adding a little there, altering this a bit and that a bit, but steadily building - steadily building.
--Robert Collier
Tom Chappell, along with his wife, is the owner of Tom's of Maine, the natural care products company. In his audiotape, "The Soul of Business", he describes how, despite his incredible material success, he woke up one day at age forty-three and realized that he felt disconnected from the company and himself. He considered retiring. Then refound his purpose and decided to help other businesses bring soulfulness into their workplaces and incorporate into the business practices the values that he believed in deeply.
If you want the habit of gratitude to grace your life,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 like Tom Chappell, develop the belief that you are here on Earth to fulfill some purpose that only you can offer to the world. You are an amazingly rare, totally nonreplicable individual with talents and gifts that the world anxiously needs. The more that you experience the truth of your uniqueness and beauty, the more you will feel gratitude for your particular gifts and the more you will be able to deliver those gifts.
Unfortunately, not many of us were born to parents who nurtured our individuality , honored our gifts, or helped us recognize our purpose. So as adults we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love ourselves in a wholehearted way that fosters a deep and quiet sense of gratitude for ourselves. In "The Women's Book of Spirit", Sue Patton Thoele offers the following meditation:
It may help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gratitude toward ourselves if we were to visualize our heart as a delicate treasure, hand-blown from the rarest ethereal glass. A treasure valuable beyond imagining - fragile, irreplaceable, priceless, and ancient. There is no other like it - infinitely precious, existing before time and after infinity.
Make a commitment with yourself to cherish and appreciate that you were entrusted with such an inexplicable treasure when we were given the gift of life.
--Robert Collier
Tom Chappell, along with his wife, is the owner of Tom's of Maine, the natural care products company. In his audiotape, "The Soul of Business", he describes how, despite his incredible material success, he woke up one day at age forty-three and realized that he felt disconnected from the company and himself. He considered retiring. Then refound his purpose and decided to help other businesses bring soulfulness into their workplaces and incorporate into the business practices the values that he believed in deeply.
If you want the habit of gratitude to grace your life,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 like Tom Chappell, develop the belief that you are here on Earth to fulfill some purpose that only you can offer to the world. You are an amazingly rare, totally nonreplicable individual with talents and gifts that the world anxiously needs. The more that you experience the truth of your uniqueness and beauty, the more you will feel gratitude for your particular gifts and the more you will be able to deliver those gifts.
Unfortunately, not many of us were born to parents who nurtured our individuality , honored our gifts, or helped us recognize our purpose. So as adults we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love ourselves in a wholehearted way that fosters a deep and quiet sense of gratitude for ourselves. In "The Women's Book of Spirit", Sue Patton Thoele offers the following meditation:
It may help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gratitude toward ourselves if we were to visualize our heart as a delicate treasure, hand-blown from the rarest ethereal glass. A treasure valuable beyond imagining - fragile, irreplaceable, priceless, and ancient. There is no other like it - infinitely precious, existing before time and after infinity.
Make a commitment with yourself to cherish and appreciate that you were entrusted with such an inexplicable treasure when we were given the gift of life.
Eat a Muffin
Last year, after routine blood tests, the doctor told me that I had an elevated cholesterol level. The next thing I knew I was giving up eating red meat and before long jumped on the oat bran wagon. Weekend breakfasts of eggs and salami were soon replaced with oat bran pancakes and maple syrup (no butter). Within months, not only was the cholesterol level lower, but as an added bonus I lost 15 pounds.
Every week or so I make up a double batch of oat bran muffins. With all the ingredients on hand it takes roughly ten minutes to mix up the batter, and another fifteen minutes to bake them. They are great with fruit or cereal for breakfast, with salad or soup for lunch, as a low-calorie, high-fiber snack, or even to keep the wolves from the door at bedtime.
Oat Bran Muffins
2 1/4 cups of oat bran (not bran flakes)
1 tbsp baking powder
1/4 cup sugar or maple syrup
2 tbsp chopped almonds
A handful of raisins or blueberries
1/4 cup shredded coconut (optional)
1 1/4 cup nonfat milk
2 large overripe bananas
Whites of two eggs, or one large egg if you're not concerned about cholesterol.
Combine all dry ingredients in a mixing bowl. Blend all other ingredients into a puree and mix thoroughly with the dry ingredients. Fill muffin tins, allowing some room for mix to rise.
If you use blueberries, it's easier to add them by hand to the filled muffin tins.
Bake at 450 degrees until top of muffins are brown (about 15 minutes) Makes approximately one dozen muffins. As soon as they're cool, we bag them and put them in the freezer. Whenever we want one, we pop them in the microwave oven for 30 seconds on high.
Enjoy the long weekend!
Every week or so I make up a double batch of oat bran muffins. With all the ingredients on hand it takes roughly ten minutes to mix up the batter, and another fifteen minutes to bake them. They are great with fruit or cereal for breakfast, with salad or soup for lunch, as a low-calorie, high-fiber snack, or even to keep the wolves from the door at bedtime.
Oat Bran Muffins
2 1/4 cups of oat bran (not bran flakes)
1 tbsp baking powder
1/4 cup sugar or maple syrup
2 tbsp chopped almonds
A handful of raisins or blueberries
1/4 cup shredded coconut (optional)
1 1/4 cup nonfat milk
2 large overripe bananas
Whites of two eggs, or one large egg if you're not concerned about cholesterol.
Combine all dry ingredients in a mixing bowl. Blend all other ingredients into a puree and mix thoroughly with the dry ingredients. Fill muffin tins, allowing some room for mix to rise.
If you use blueberries, it's easier to add them by hand to the filled muffin tins.
Bake at 450 degrees until top of muffins are brown (about 15 minutes) Makes approximately one dozen muffins. As soon as they're cool, we bag them and put them in the freezer. Whenever we want one, we pop them in the microwave oven for 30 seconds on high.
Enjoy the long weekend!
切斷負向的思緒
切斷負向的思緒
文/黃翠吟
人有感受,就有情緒,情緒是無法叫它不升起的,有時我們常好心的勸別人:「不要再難過了!」,「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不難過啊!」多數人都有這種經驗,不想煩,可是偏很煩;不想生氣,可是偏憤恨難消。
有一次,聽到一位師父提到,多數人沒有「做自己心的主人」,當時覺得太抽象,現今體會到,的確如此,遇見順心的、可愛的、好聽的,就覺得高興;碰到困難的、不喜歡的,就令人不愉快。哪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人?
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句話:修行人也有負面情緒及念頭,但他就讓它自然的過去,不會讓它形成傷害。當看到這句話時,我鬆了一口氣,原來修養深厚的人和你我一樣,也有負向念頭,只是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不會陷在裡面,致情緒不斷累積,再造成自己及別人更大的痛苦。這就如同藍天飄過烏雲,它自來自去,不要抓住它,之後又是一片朗朗晴空。
那天假日搭莒光號火車從台北到彰化,上了車才發現我的位子恰好在門邊,老舊的門要用好大的力氣開關,一開門,火車聲轟然入耳,每站上車下車,門開門關,人來人往,我想,慘了!這趟旅程,不得清靜了。趕緊看看廁所有多遠,竟就在門口近處,想到上次也是坐門邊,廁所不時飄來異味,夾雜花露水濃烈的香氣,非常刺鼻。當時我還告訴自己: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異香」,待會兒就習慣了。可是今天又坐到這個位子,不禁懊惱起來。
切斷負向思緒的鎖鍊
我坐了下來,猛然驚覺,自己為何會這麼容易受環境影響?有了這層省思,心情感覺開了一些,轉而一想,莫非是我特別需要接受考驗,才坐上這個位子,以磨練自己的定力?這一想,心更開了,刻意往後瞧瞧車廂走道,還有好些人站著呢!假日一票難求,我很晚才以語音訂票,竟可以訂到座位,真太幸運了!望著窗外一大片一大片綠油油的田野及藍天,叫人心曠神怡,窗外灑進暖暖的暘光,好不柔和,我把隨身帶來的書攤開來,難得偷得浮生半日閒,我要把心定在書上了。
這一段「心」路歷程,只有幾秒或一分鐘,可是如果沒有轉變想法,結果可能一路都覺倍受干擾。
每個人心的運作過程是:
1.對境→2.評斷→3.感受→4.思想→5.行為反應。
心識的運作是極快的,一剎那間,就產生了反應,首先是面對一個外境,心就起了評判:這個座位靠門,離廁所又近,於是心有了不愉快、懊惱的感受,接下來,就有更多的想法蹦出來,想到過去不愉快的經驗或設想未來更不好的狀況,雖然尚未發生,可是就已自設結局,結果心情更壞,可能產生不理性的行為。
這就是心境運作一環扣一環的鎖鍊,每當心情有苦受時,要想不讓自己陷入更大更長的痛苦,一是當下切斷思想的鎖鍊,一是定力的訓練。
切斷鎖鍊,是切斷思緒,不讓已升起的負向念頭不斷繼續下去或擴大,這實為不易,是要盡最大的力量去努力,我在火車上刻意看看其他無座站著的人,不禁為自己的抱怨,感到汗顏,再看看窗外鄉間美景,想想這趟路程不為公辦,有的是一份閒情逸致,頓時幸福感油然而生。但生活上有的痛苦太大,豈如這區區小事容易超越?有宗教信仰的人,即藉助於上蒼,把苦難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當它是上帝的旨意,或是自應承擔的果報,或者認為苦難就是磨練,於是就生起大力量大勇氣,無怨尤的承擔。
專注一處,培養定力
而定力,就是專注的訓練。將注意力自這件令我們苦惱的事上移開,轉到另一個可隨時注意的標的上,這個我們要注意的東西,必須可以永不離身,俾使我們可以全心分分秒秒盯住它,一秒不離的注意它,這時整個意念都是在我們刻意注意的事上,讓原來那惱人的念頭全無空隙再冒出來。
這需平日長期的練習,才能在生活上運用。如靜坐的觀呼吸是將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面,呼吸是永不離身的,是可以隨時注意的目標,看著呼吸有時長了、短了、急了、慢了,看著、看著,心中再無其他的雜念,心就靜了。
有的人注意腳步的一起一落,走著走著,心無旁騖;吃飯時細細咀嚼,嚼出飯香、菜香,不再分別這好吃那不好吃,只有品味;佛教徒一心唸佛,置心一處,使心中無念無想,只有崇敬懇切,心念自然轉化。
所有苦受須了解其因
不論用何種方式,皆是要讓自己學習不動如山,心中的烏雲起了,又自然的散去,不讓它再擴大或沉積不去。
苦或樂的感受,來自我們對事物的評斷,待我們心靜了、定了,有些事我們再細細思惟反省,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一貫的價值判斷及內在需要,唯有徹底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苦受的始末。人活著,要用各種方法,努力的讓自己的心境保持清明安定,生活就更有品質。
文/黃翠吟
人有感受,就有情緒,情緒是無法叫它不升起的,有時我們常好心的勸別人:「不要再難過了!」,「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不難過啊!」多數人都有這種經驗,不想煩,可是偏很煩;不想生氣,可是偏憤恨難消。
有一次,聽到一位師父提到,多數人沒有「做自己心的主人」,當時覺得太抽象,現今體會到,的確如此,遇見順心的、可愛的、好聽的,就覺得高興;碰到困難的、不喜歡的,就令人不愉快。哪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人?
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句話:修行人也有負面情緒及念頭,但他就讓它自然的過去,不會讓它形成傷害。當看到這句話時,我鬆了一口氣,原來修養深厚的人和你我一樣,也有負向念頭,只是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不會陷在裡面,致情緒不斷累積,再造成自己及別人更大的痛苦。這就如同藍天飄過烏雲,它自來自去,不要抓住它,之後又是一片朗朗晴空。
那天假日搭莒光號火車從台北到彰化,上了車才發現我的位子恰好在門邊,老舊的門要用好大的力氣開關,一開門,火車聲轟然入耳,每站上車下車,門開門關,人來人往,我想,慘了!這趟旅程,不得清靜了。趕緊看看廁所有多遠,竟就在門口近處,想到上次也是坐門邊,廁所不時飄來異味,夾雜花露水濃烈的香氣,非常刺鼻。當時我還告訴自己: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異香」,待會兒就習慣了。可是今天又坐到這個位子,不禁懊惱起來。
切斷負向思緒的鎖鍊
我坐了下來,猛然驚覺,自己為何會這麼容易受環境影響?有了這層省思,心情感覺開了一些,轉而一想,莫非是我特別需要接受考驗,才坐上這個位子,以磨練自己的定力?這一想,心更開了,刻意往後瞧瞧車廂走道,還有好些人站著呢!假日一票難求,我很晚才以語音訂票,竟可以訂到座位,真太幸運了!望著窗外一大片一大片綠油油的田野及藍天,叫人心曠神怡,窗外灑進暖暖的暘光,好不柔和,我把隨身帶來的書攤開來,難得偷得浮生半日閒,我要把心定在書上了。
這一段「心」路歷程,只有幾秒或一分鐘,可是如果沒有轉變想法,結果可能一路都覺倍受干擾。
每個人心的運作過程是:
1.對境→2.評斷→3.感受→4.思想→5.行為反應。
心識的運作是極快的,一剎那間,就產生了反應,首先是面對一個外境,心就起了評判:這個座位靠門,離廁所又近,於是心有了不愉快、懊惱的感受,接下來,就有更多的想法蹦出來,想到過去不愉快的經驗或設想未來更不好的狀況,雖然尚未發生,可是就已自設結局,結果心情更壞,可能產生不理性的行為。
這就是心境運作一環扣一環的鎖鍊,每當心情有苦受時,要想不讓自己陷入更大更長的痛苦,一是當下切斷思想的鎖鍊,一是定力的訓練。
切斷鎖鍊,是切斷思緒,不讓已升起的負向念頭不斷繼續下去或擴大,這實為不易,是要盡最大的力量去努力,我在火車上刻意看看其他無座站著的人,不禁為自己的抱怨,感到汗顏,再看看窗外鄉間美景,想想這趟路程不為公辦,有的是一份閒情逸致,頓時幸福感油然而生。但生活上有的痛苦太大,豈如這區區小事容易超越?有宗教信仰的人,即藉助於上蒼,把苦難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當它是上帝的旨意,或是自應承擔的果報,或者認為苦難就是磨練,於是就生起大力量大勇氣,無怨尤的承擔。
專注一處,培養定力
而定力,就是專注的訓練。將注意力自這件令我們苦惱的事上移開,轉到另一個可隨時注意的標的上,這個我們要注意的東西,必須可以永不離身,俾使我們可以全心分分秒秒盯住它,一秒不離的注意它,這時整個意念都是在我們刻意注意的事上,讓原來那惱人的念頭全無空隙再冒出來。
這需平日長期的練習,才能在生活上運用。如靜坐的觀呼吸是將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面,呼吸是永不離身的,是可以隨時注意的目標,看著呼吸有時長了、短了、急了、慢了,看著、看著,心中再無其他的雜念,心就靜了。
有的人注意腳步的一起一落,走著走著,心無旁騖;吃飯時細細咀嚼,嚼出飯香、菜香,不再分別這好吃那不好吃,只有品味;佛教徒一心唸佛,置心一處,使心中無念無想,只有崇敬懇切,心念自然轉化。
所有苦受須了解其因
不論用何種方式,皆是要讓自己學習不動如山,心中的烏雲起了,又自然的散去,不讓它再擴大或沉積不去。
苦或樂的感受,來自我們對事物的評斷,待我們心靜了、定了,有些事我們再細細思惟反省,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一貫的價值判斷及內在需要,唯有徹底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苦受的始末。人活著,要用各種方法,努力的讓自己的心境保持清明安定,生活就更有品質。
轉個彎,人生更美好
轉個彎,人生更美好
文/游乾桂(作家、臨床心理師)
六月的甘露之晨,我汗涔涔的提著一大箱講義,飛往陌生的馬來西亞作為期十天的短期講學,未知與不確定感,讓我理解什麼叫緊張?這是多年未有的經驗;我已習慣站在講台上侃侃而談,彷彿那是我的工作一般,從未有過其它的設想。
原來「無知」也是一種病,會使自信萎縮成自卑!
無知的背後藏著「太高的自我要求」,希望短短的十天能把所學盡情傳授,要求愈高害怕愈深,在高空中,飛機隨著亂流搖擺機翼,我的心情跟著忐忑晃蕩,第一天,睡得並不安穩。
「我是來分享的」,臨機閃過的這個念頭,讓我慢慢放落心中的巨石;在台灣的演講,我都以此為期許──當個分享者而非演講家──但出了國門,心念顛倒,「想當演說家而非分享者」的壓力,叫恐懼跟著到來。
心念翻轉,擔心遠颺;想的盡是要到麻六甲逛荷蘭街、葡萄牙街、骨董街,尋找百年來古老記憶的歡愉場景;走在檳城跳蚤市場,喊著一元、二元、五元,漫天殺價的快樂時光。
第一場演講果真在放鬆的情境下結束,在四、五百人的熱情掌聲中,我放下心中忐忑的掛念。
轉個彎,人生竟是如此美好!
******************
有位好友一直把當醫生當做畢生的夢想!
三十歲時,這個夢想是理想。四十歲了,理想接近於幻想。五十歲還想考個聯考,學上七年醫科再當醫生,則近乎妄想。
最近看他神清氣爽,他說不當醫生了,死腦筋那麼多年,牆壁都快撞一個洞來了,也沒弄出什麼名堂,倒是走了幾條冤枉路,如果理想只走出煩惱,應該不怎麼「理想」。
還想做些什麼?
他說:「不了,只想做個會生活的人,這樣離人生最近。 」
******************
酷愛美術的小玉,每天喜歡摺摺剪剪,把一張紙剪成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就是剪不成蛇,一次、二次,一個月、二個月,紙總是半途而斷,垃圾筒中塞滿她的實驗紙。
媽媽終於發現她剪成了一張美麗蜿蜒的紙蛇,曼妙的放在桌上!
「你怎麼做到的?」
她說的倒輕鬆:「轉個彎就好了」。
但這個轉彎,足足轉了半年。
******************
縱情在浪漫的陽明山百花齊放的野境多年,時常會與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老者在擎天崗邂逅談心,他以前是位醫生,現在是個生活家。
他說當醫生的日子,多了財富,少了自我。
當起生活家,有了快樂,少去憂愁。
每天忙忙碌碌的歲月,讓他忘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軀;十年前罹患癌症,才從南柯一夢中驚覺,原來救人的醫生也可能是最爛的病人;終於捨去光鮮的頭銜,做個快樂的戀山人,十年了,罹癌的身子反倒比忙碌的醫生還健康。
對他來說,這叫「生命急轉彎」,來得冷不急防,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他會選擇享受生活。
*****************
屋頂上有座美麗的夢幻花園,是我辭別忙碌人生後經營出來的方寸仙境,我因貪綠,小小的花園早已花滿為患,有自我繁殖的孕育花,有被人養得要死不活棄置街旁的流浪花,有從天而降的飛來花,也有我隨手插枝而活的天賜花,還有隨口吐了籽籽長成的野果子,西瓜、香瓜、絲瓜、蕃茄隨處亂竄,滿園果香、花香交織。
牽牛花的野趣十足,飄香藤四散飄香,去年在朋友家剪枝回來隨手插的軟枝黃蟬,竟也竄出一塊自己的天地,花苞滿滿,把金色的夏飾得湛黃溢美;花園實在太小了,很難讓隨性的軟枝黃蟬花四處奔放,只能把它委曲在小小的盆子之中,壓縮它快樂自在的生活哲學。
軟枝黃蟬似乎一點都不為意,枝椏仍隨意攀爬,穿過蕃茄,閃過橘子,進入密密叢叢的牽牛花中,彎身從川七林內竄出,緊扣住為絲瓜搭的棚子,優適的占棚為王,開出十朵暢行的黃花。
美麗的黃蟬喜歡轉彎,轉出美麗新天地。
******************
直到現在,仍有人問我,當初如何下那麼大的決心,辭去穩固且高薪的工作,以前很難說明,老是搬出一堆別人聽來似懂非懂的大道理,現在可不這麼說了,就是「轉個彎而已」。
我回問,當前行路寫著此路不通,你說該怎麼辦好?
他們異口同聲的答案是:「轉個彎了」。
沒錯,這就是答案。
每個人轉彎的理由不一,轉彎的方式也不一,什麼時候該轉彎也不盡相同,但一定都明白什麼時候是轉彎的時刻,沒有人不明白,身體與內在天天都在巧妙對話,感冒次數太多,身疲心乏,壓力感重重,睡眠狀態不佳,沒有理由不承認免疫系統出了狀況。
轉個彎有時代表的正是「承認」人會老化,生命必須時常轉彎,轉成自己最能應付的狀況,自如的承接挑戰。
轉個彎有時意謂的是尋找最適切的立足點;有二百萬存款的人,買了一千萬的房子,真的大大不智,八百萬元的負荷,足以令人窒息喘不上氣來,一百塊過一百塊的生活,五百元有五百元的生活,實事求是,每天都在進步中生活的人,生命天天都轉彎。
生命該轉彎了,年過四十應該把生命檢視一遍,修修補補使它恢復正常運作;我習慣用運動修補身心,因為我相信付出,沒有付出的努力多數是假象。所有拒絕轉彎的理由,抗爭的全是自己,並非他人;別跟自己爭辯了,他是你的生命呀!
黑夜的轉彎是白天。
不安的轉彎是安寧。
恐懼的轉彎是平靜。
孤獨的轉彎是熱情。
憂心的轉彎是快樂。常常有障礙,處處可轉彎,美好人生就是不遠燈火闌珊處。
文/游乾桂(作家、臨床心理師)
六月的甘露之晨,我汗涔涔的提著一大箱講義,飛往陌生的馬來西亞作為期十天的短期講學,未知與不確定感,讓我理解什麼叫緊張?這是多年未有的經驗;我已習慣站在講台上侃侃而談,彷彿那是我的工作一般,從未有過其它的設想。
原來「無知」也是一種病,會使自信萎縮成自卑!
無知的背後藏著「太高的自我要求」,希望短短的十天能把所學盡情傳授,要求愈高害怕愈深,在高空中,飛機隨著亂流搖擺機翼,我的心情跟著忐忑晃蕩,第一天,睡得並不安穩。
「我是來分享的」,臨機閃過的這個念頭,讓我慢慢放落心中的巨石;在台灣的演講,我都以此為期許──當個分享者而非演講家──但出了國門,心念顛倒,「想當演說家而非分享者」的壓力,叫恐懼跟著到來。
心念翻轉,擔心遠颺;想的盡是要到麻六甲逛荷蘭街、葡萄牙街、骨董街,尋找百年來古老記憶的歡愉場景;走在檳城跳蚤市場,喊著一元、二元、五元,漫天殺價的快樂時光。
第一場演講果真在放鬆的情境下結束,在四、五百人的熱情掌聲中,我放下心中忐忑的掛念。
轉個彎,人生竟是如此美好!
******************
有位好友一直把當醫生當做畢生的夢想!
三十歲時,這個夢想是理想。四十歲了,理想接近於幻想。五十歲還想考個聯考,學上七年醫科再當醫生,則近乎妄想。
最近看他神清氣爽,他說不當醫生了,死腦筋那麼多年,牆壁都快撞一個洞來了,也沒弄出什麼名堂,倒是走了幾條冤枉路,如果理想只走出煩惱,應該不怎麼「理想」。
還想做些什麼?
他說:「不了,只想做個會生活的人,這樣離人生最近。 」
******************
酷愛美術的小玉,每天喜歡摺摺剪剪,把一張紙剪成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就是剪不成蛇,一次、二次,一個月、二個月,紙總是半途而斷,垃圾筒中塞滿她的實驗紙。
媽媽終於發現她剪成了一張美麗蜿蜒的紙蛇,曼妙的放在桌上!
「你怎麼做到的?」
她說的倒輕鬆:「轉個彎就好了」。
但這個轉彎,足足轉了半年。
******************
縱情在浪漫的陽明山百花齊放的野境多年,時常會與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老者在擎天崗邂逅談心,他以前是位醫生,現在是個生活家。
他說當醫生的日子,多了財富,少了自我。
當起生活家,有了快樂,少去憂愁。
每天忙忙碌碌的歲月,讓他忘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軀;十年前罹患癌症,才從南柯一夢中驚覺,原來救人的醫生也可能是最爛的病人;終於捨去光鮮的頭銜,做個快樂的戀山人,十年了,罹癌的身子反倒比忙碌的醫生還健康。
對他來說,這叫「生命急轉彎」,來得冷不急防,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他會選擇享受生活。
*****************
屋頂上有座美麗的夢幻花園,是我辭別忙碌人生後經營出來的方寸仙境,我因貪綠,小小的花園早已花滿為患,有自我繁殖的孕育花,有被人養得要死不活棄置街旁的流浪花,有從天而降的飛來花,也有我隨手插枝而活的天賜花,還有隨口吐了籽籽長成的野果子,西瓜、香瓜、絲瓜、蕃茄隨處亂竄,滿園果香、花香交織。
牽牛花的野趣十足,飄香藤四散飄香,去年在朋友家剪枝回來隨手插的軟枝黃蟬,竟也竄出一塊自己的天地,花苞滿滿,把金色的夏飾得湛黃溢美;花園實在太小了,很難讓隨性的軟枝黃蟬花四處奔放,只能把它委曲在小小的盆子之中,壓縮它快樂自在的生活哲學。
軟枝黃蟬似乎一點都不為意,枝椏仍隨意攀爬,穿過蕃茄,閃過橘子,進入密密叢叢的牽牛花中,彎身從川七林內竄出,緊扣住為絲瓜搭的棚子,優適的占棚為王,開出十朵暢行的黃花。
美麗的黃蟬喜歡轉彎,轉出美麗新天地。
******************
直到現在,仍有人問我,當初如何下那麼大的決心,辭去穩固且高薪的工作,以前很難說明,老是搬出一堆別人聽來似懂非懂的大道理,現在可不這麼說了,就是「轉個彎而已」。
我回問,當前行路寫著此路不通,你說該怎麼辦好?
他們異口同聲的答案是:「轉個彎了」。
沒錯,這就是答案。
每個人轉彎的理由不一,轉彎的方式也不一,什麼時候該轉彎也不盡相同,但一定都明白什麼時候是轉彎的時刻,沒有人不明白,身體與內在天天都在巧妙對話,感冒次數太多,身疲心乏,壓力感重重,睡眠狀態不佳,沒有理由不承認免疫系統出了狀況。
轉個彎有時代表的正是「承認」人會老化,生命必須時常轉彎,轉成自己最能應付的狀況,自如的承接挑戰。
轉個彎有時意謂的是尋找最適切的立足點;有二百萬存款的人,買了一千萬的房子,真的大大不智,八百萬元的負荷,足以令人窒息喘不上氣來,一百塊過一百塊的生活,五百元有五百元的生活,實事求是,每天都在進步中生活的人,生命天天都轉彎。
生命該轉彎了,年過四十應該把生命檢視一遍,修修補補使它恢復正常運作;我習慣用運動修補身心,因為我相信付出,沒有付出的努力多數是假象。所有拒絕轉彎的理由,抗爭的全是自己,並非他人;別跟自己爭辯了,他是你的生命呀!
黑夜的轉彎是白天。
不安的轉彎是安寧。
恐懼的轉彎是平靜。
孤獨的轉彎是熱情。
憂心的轉彎是快樂。常常有障礙,處處可轉彎,美好人生就是不遠燈火闌珊處。
Thursday, May 26, 2005
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
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
文教∕傅佩榮(大學教授)
「人生到底能否重新開始?」人到中年,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疑問。但假如人生能夠重新開始,你或許又會感到好奇,這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究竟從何而來?而我們該如何確定自己的下一步將往何處去呢?
人生,就像一段行旅,每當我們走到一個地方,往往會停下來看一看,這是我要去的地方嗎?前面還有路可走嗎?路是越走越好,還是越走越崎嶇呢?有時回頭看看,或許會十分驚訝自己怎麼會走到這一步?而你,是歸人,還是過客呢?
重新出發,並非否定過去
我想起蕭伯納的故事。蕭翁每回聽到別人介紹他的讚美之辭,往往十分緊張,這並不是因為謙虛,而是他擔心別人介紹的不完整。所以,當我們要肯定一個人的時候,必須用具體的事例來輔助說明,同樣的要批評一個人,也不能無的放矢,一定要找出相關的事例來佐證。所謂具體的事證、事例,就是這個人的經歷、背景和他過去所做過的事,不論是好或壞,都是別人據以評斷他的依據。
換言之,「重新出發」並不代表否定「過去」,而是要以「過去」為基礎,重新規劃未來,如此我們才能把握自己有限的人生,充分地認識自己、實現自我,就如大哲學家尼采所說:「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這句話說的很好,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能力中,最困難的就是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驀然回首,對自己這一生為何會走到這一步感到莫名其妙,無力去扭轉,更遑論重新出發了。
曾聽過一個故事說,有位畫家找來許多模特兒,準備畫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故事,其中長相比較俊美的,就扮演耶穌最年輕的門徒「約翰」,至於那個為了三十元就出賣老師的「猶大」,就找一個不必化妝就很像壞人的模特兒來扮演,可是畫到一半時這個人竟然哭了,別人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幾年前你們畫耶穌的時候,我扮的是那個約翰;沒想到才經過數年,我竟然變成了猶大,這實在太悲慘了。」
相由心生,一個人會從「約翰」變成「猶大」,不會沒有原因的,只是有的人不自知而已。希臘一座很有名的戴爾菲神殿,便有一面牆,牆上面雕著「認識你自己」,可見「認識自己」比我們每天都要做的吃飯、睡覺還重要得多,他們從來不刻「別忘了吃飯」,卻提醒人們一定要「認識自己」,更加說明這件事多麼的重要而不容易做到。然你一旦真正認識了自己,不論將來生活多苦,自然都能夠從容視之,不必太在乎,因為你知道自己當下受苦是為了什麼?值不值得這樣做?
所以談到重新出發,第一要務便是「充分了解自己」,現在的你是這樣子,將來的你會變成怎樣呢?其次是「了解人群」,第三要「了解大自然」,第四則是要多了解所謂的「超越界」領域。
朋友如鏡,照見自己的不足
這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與民族習性,不易被外人所了解,比如有些地方的人認為女人脖子越長越漂亮,於是在女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套上脖環,一年一年加長,我們看了覺得很奇怪,可是別忘了,古時候我們也把女孩子的腳纏起來,認為「三寸金蓮」最漂亮,外國人看了也覺得很殘忍。
當你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才會發現人是最難了解的,不同的民族固然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之間,也有很多的思想和觀念的差異,連孔老夫子也常感慨說:「為何沒人了解我呀!」何況是我們呢。所以我們會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因為交到一個好朋友,彼此能夠談心、交心,互相了解,互相砥礪,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時時照見自己的不足,才能夠時時提醒自己要進步,把不足的地方補起來,從而達成自我的超越與提升。
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所以交朋友很重要,交到什麼樣的朋友不僅會影響你成為怎樣的人,你的朋友越多,越能夠幫助你自己去開發生命中的不同面向,讓你注意到自己生命裡有哪些特質。就像一個水晶球一般,可以從不同的面向看出這個生命的整體面貌。
交朋友也是一個了解自己、重新出發的好機會。因為通常我們認識一個新朋友,都會希望給他一個好印象,想辦法調整自己的服裝、儀容和表達的方式,就像孟子說過:「如果你穿上堯舜的衣服、說他們說過的話、做他們做過的事,久而久之你就變成了堯舜。」交到一個新朋友,不僅是了解與分享的開始,而且是學習與成長的動力,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意義便在這裡。
愛好智慧,凡事反求諸己
很多人覺得大自然最難了解,天地如此之大,光是地球上的各種生物現象就不容易了解了,怎麼還能掌握地球以外整個宇宙的事呢?甚至宗教裡所說的「超越界」,也就是神明的世界,亦是如此,當人們對神明的了解越多時,就會發現我們對生命的了解越少,這是相對的。
莊子在兩千四百年前已經說了:「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簡直是毫無希望的,恐怕這一生都會完全落空,也可能你一直忘情去追求,而忘記了自己的生命究竟有何特色?
所以哲學講愛好智慧。「智慧」跟「知識」不太一樣,「知識」是客觀的,你再怎麼追求,永遠都學不完;而智慧則是講求向內觀照、回到內心的,做任何事之前皆要自我思考:這是我要做的嗎?我要怎麼樣去做?做了以後會有什麼後果?我又應如何承擔?
人生像行旅一樣,朝著一定終點走去,這終點於你究竟是結束,還是一個目的的完成?就得看自己了。有人或許會稱它為命運,就好像拼圖一樣,不拼到最後一塊,你不會知道自己拼出來的整塊拼圖是何種圖案。話說回來,只要你今天往回想,過去所做的一切,歸結為今天的我,而未來呢,豈不是也能夠預知會變成什麼樣子了,不是嗎?
自我重整,在生活中身體力行
人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UNIQUE」,「UNIQUE」代表每個人都是不能複製的,即使你能以基因科技製造出一個「複製人」,也只是生理上的複製,而無法複製相同的生命經驗。所以,整個自我生命要重整,重新出發的動力何在呢?唯有找到生命的重心,從生活中身體力行,才能夠幫助自己獲得重新出發的力量。
首先,我們要設法保持生理的活力,想想以前第一天上學是多麼開心呀,為什麼現在上學、上班這麼累呢?這表示你必須重新出發,一旦覺得太累就睡個覺,明早起來又是一條好漢。讓自己保持活力旺盛的意志,千萬不要仗著年輕而硬撐,把下半輩子的健康也預先透支了,即使將來賺再多的錢也換不回來。
第二個動力來源是來自心理上的調適,比如搬一次家,或從小學升到中學、中學升到大學,一直到踏入社會,每換一次工作或碰到職位調動,都有一種新鮮感,而這些心理上的「新」,都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要好好把握住。
第三個動力,來自生命本身階段性的轉變。以人生的四大階段:出生、成年、結婚、死亡而言,人們在經歷每一階段都會有一種特別的體驗;像我妹妹,年紀比我小十二歲,當她生了孩子以後告訴我說,直到那天她才知道自己原來擁有那麼豐富的愛心、懂得去照顧別人,為什麼呢?我想大家都有經驗,因為家中有新成員出生,自己就變成叔叔、伯伯、阿姨,甚至升格當爸爸、媽媽了,生命歷程提昇到一個新的境界,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為所欲為了。
所以當我們慶祝出生,舉行青少年成年禮,甚至婚禮、喪禮,不僅僅是一個「儀式」而已,也等於宣告自己的生命歷程已經進到下一階段的轉變,這種轉變也就是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
當下頓悟,覺察生命意義
我在美國唸書時,曾經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吃飯、睡覺以外,都在K書,十分的拚命,同學看了很奇怪,問我怎麼做得到而不會崩潰呢?很簡單,那時我只要每天睡覺前聽一段音樂,不管它是什麼曲子,只是打開收音機,在音樂的旋律中進入夢鄉,心情就非常舒服,沒有壓力。甚至覺得,自己能聽到世間這麼美妙的音樂,即使日子過得再苦也值得。這種覺悟,讓人感覺到「生命意義的新」,也就是人生的第四個動力來源。
什麼是「生命意義的新」呢?比如說我們辛苦了一天,無意中看到天邊的晚霞,那麼美、那麼的超俗,讓人當下佇足,充分享受自己和宇宙的合而為一,完全不受外界的打擾,就像我們聽到一首好歌,剎那間感到心靈充實、受到感動,不再擔心眼前的股票漲跌或現世的煩惱一般。
人的生命意義轉變是很難預測的,所以我們可以總結說,先求生理上的「新」,回去好好睡一覺,明早準時起床,讓自己覺得生命可以重新出發,每天都是唯一的一天,值得珍惜;第二個是心理上的「新」,有機會升遷、交朋友、搬家、換工作時,何妨讓自己體驗重新生活,實現從前一直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第三個是生命階段的「新」,在生命不同階段轉變中應該留下紀念,用以作為邁開步伐,展開另一階段的開始;第四個是生命意義的「新」,多開放心胸,接納各種真、善、美的事物,讓自己從中獲得感悟與啟發,成為一個新的人。
把握今生,好好經營自己
最後我們要說,人生只有一次,要怎樣才能經營出自己的生命特色呢?在此引用法國哲學家說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更多」和各位共勉。什麼是存在的更多呢?就是要人把眼光看遠,看出生命是充滿創造性的無限可能,強調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過去,因此當下應做些昨天沒做過的、不一樣的事,以利生命的開展,把生命看成動態,而不是靜態的。如此,我們短暫的生命,其實只是一個過程,在這樣過程中,你必須知道方向何在,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
所以重新出發,必須基於對生命狀態的完全理解,了解時代的挑戰,從二十世紀焦慮的年代到現今憂鬱的年代,從自我的幻滅到重建,知道生命重新出發的方法,從心理、身體、存在的階段與意義,找到重新出發的方向,走好自己的路,不管你是否相信人生還有下一世的輪迴,這一世你至少應把現在這個生命經營好,即使是輪迴之後,你也只能過那一世的生命,不多也不少。畢竟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不管你是在何時何地重新出發,都應該好好把握!
文教∕傅佩榮(大學教授)
「人生到底能否重新開始?」人到中年,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疑問。但假如人生能夠重新開始,你或許又會感到好奇,這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究竟從何而來?而我們該如何確定自己的下一步將往何處去呢?
人生,就像一段行旅,每當我們走到一個地方,往往會停下來看一看,這是我要去的地方嗎?前面還有路可走嗎?路是越走越好,還是越走越崎嶇呢?有時回頭看看,或許會十分驚訝自己怎麼會走到這一步?而你,是歸人,還是過客呢?
重新出發,並非否定過去
我想起蕭伯納的故事。蕭翁每回聽到別人介紹他的讚美之辭,往往十分緊張,這並不是因為謙虛,而是他擔心別人介紹的不完整。所以,當我們要肯定一個人的時候,必須用具體的事例來輔助說明,同樣的要批評一個人,也不能無的放矢,一定要找出相關的事例來佐證。所謂具體的事證、事例,就是這個人的經歷、背景和他過去所做過的事,不論是好或壞,都是別人據以評斷他的依據。
換言之,「重新出發」並不代表否定「過去」,而是要以「過去」為基礎,重新規劃未來,如此我們才能把握自己有限的人生,充分地認識自己、實現自我,就如大哲學家尼采所說:「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這句話說的很好,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能力中,最困難的就是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驀然回首,對自己這一生為何會走到這一步感到莫名其妙,無力去扭轉,更遑論重新出發了。
曾聽過一個故事說,有位畫家找來許多模特兒,準備畫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故事,其中長相比較俊美的,就扮演耶穌最年輕的門徒「約翰」,至於那個為了三十元就出賣老師的「猶大」,就找一個不必化妝就很像壞人的模特兒來扮演,可是畫到一半時這個人竟然哭了,別人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幾年前你們畫耶穌的時候,我扮的是那個約翰;沒想到才經過數年,我竟然變成了猶大,這實在太悲慘了。」
相由心生,一個人會從「約翰」變成「猶大」,不會沒有原因的,只是有的人不自知而已。希臘一座很有名的戴爾菲神殿,便有一面牆,牆上面雕著「認識你自己」,可見「認識自己」比我們每天都要做的吃飯、睡覺還重要得多,他們從來不刻「別忘了吃飯」,卻提醒人們一定要「認識自己」,更加說明這件事多麼的重要而不容易做到。然你一旦真正認識了自己,不論將來生活多苦,自然都能夠從容視之,不必太在乎,因為你知道自己當下受苦是為了什麼?值不值得這樣做?
所以談到重新出發,第一要務便是「充分了解自己」,現在的你是這樣子,將來的你會變成怎樣呢?其次是「了解人群」,第三要「了解大自然」,第四則是要多了解所謂的「超越界」領域。
朋友如鏡,照見自己的不足
這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與民族習性,不易被外人所了解,比如有些地方的人認為女人脖子越長越漂亮,於是在女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套上脖環,一年一年加長,我們看了覺得很奇怪,可是別忘了,古時候我們也把女孩子的腳纏起來,認為「三寸金蓮」最漂亮,外國人看了也覺得很殘忍。
當你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才會發現人是最難了解的,不同的民族固然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之間,也有很多的思想和觀念的差異,連孔老夫子也常感慨說:「為何沒人了解我呀!」何況是我們呢。所以我們會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因為交到一個好朋友,彼此能夠談心、交心,互相了解,互相砥礪,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時時照見自己的不足,才能夠時時提醒自己要進步,把不足的地方補起來,從而達成自我的超越與提升。
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所以交朋友很重要,交到什麼樣的朋友不僅會影響你成為怎樣的人,你的朋友越多,越能夠幫助你自己去開發生命中的不同面向,讓你注意到自己生命裡有哪些特質。就像一個水晶球一般,可以從不同的面向看出這個生命的整體面貌。
交朋友也是一個了解自己、重新出發的好機會。因為通常我們認識一個新朋友,都會希望給他一個好印象,想辦法調整自己的服裝、儀容和表達的方式,就像孟子說過:「如果你穿上堯舜的衣服、說他們說過的話、做他們做過的事,久而久之你就變成了堯舜。」交到一個新朋友,不僅是了解與分享的開始,而且是學習與成長的動力,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意義便在這裡。
愛好智慧,凡事反求諸己
很多人覺得大自然最難了解,天地如此之大,光是地球上的各種生物現象就不容易了解了,怎麼還能掌握地球以外整個宇宙的事呢?甚至宗教裡所說的「超越界」,也就是神明的世界,亦是如此,當人們對神明的了解越多時,就會發現我們對生命的了解越少,這是相對的。
莊子在兩千四百年前已經說了:「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簡直是毫無希望的,恐怕這一生都會完全落空,也可能你一直忘情去追求,而忘記了自己的生命究竟有何特色?
所以哲學講愛好智慧。「智慧」跟「知識」不太一樣,「知識」是客觀的,你再怎麼追求,永遠都學不完;而智慧則是講求向內觀照、回到內心的,做任何事之前皆要自我思考:這是我要做的嗎?我要怎麼樣去做?做了以後會有什麼後果?我又應如何承擔?
人生像行旅一樣,朝著一定終點走去,這終點於你究竟是結束,還是一個目的的完成?就得看自己了。有人或許會稱它為命運,就好像拼圖一樣,不拼到最後一塊,你不會知道自己拼出來的整塊拼圖是何種圖案。話說回來,只要你今天往回想,過去所做的一切,歸結為今天的我,而未來呢,豈不是也能夠預知會變成什麼樣子了,不是嗎?
自我重整,在生活中身體力行
人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UNIQUE」,「UNIQUE」代表每個人都是不能複製的,即使你能以基因科技製造出一個「複製人」,也只是生理上的複製,而無法複製相同的生命經驗。所以,整個自我生命要重整,重新出發的動力何在呢?唯有找到生命的重心,從生活中身體力行,才能夠幫助自己獲得重新出發的力量。
首先,我們要設法保持生理的活力,想想以前第一天上學是多麼開心呀,為什麼現在上學、上班這麼累呢?這表示你必須重新出發,一旦覺得太累就睡個覺,明早起來又是一條好漢。讓自己保持活力旺盛的意志,千萬不要仗著年輕而硬撐,把下半輩子的健康也預先透支了,即使將來賺再多的錢也換不回來。
第二個動力來源是來自心理上的調適,比如搬一次家,或從小學升到中學、中學升到大學,一直到踏入社會,每換一次工作或碰到職位調動,都有一種新鮮感,而這些心理上的「新」,都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要好好把握住。
第三個動力,來自生命本身階段性的轉變。以人生的四大階段:出生、成年、結婚、死亡而言,人們在經歷每一階段都會有一種特別的體驗;像我妹妹,年紀比我小十二歲,當她生了孩子以後告訴我說,直到那天她才知道自己原來擁有那麼豐富的愛心、懂得去照顧別人,為什麼呢?我想大家都有經驗,因為家中有新成員出生,自己就變成叔叔、伯伯、阿姨,甚至升格當爸爸、媽媽了,生命歷程提昇到一個新的境界,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為所欲為了。
所以當我們慶祝出生,舉行青少年成年禮,甚至婚禮、喪禮,不僅僅是一個「儀式」而已,也等於宣告自己的生命歷程已經進到下一階段的轉變,這種轉變也就是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
當下頓悟,覺察生命意義
我在美國唸書時,曾經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吃飯、睡覺以外,都在K書,十分的拚命,同學看了很奇怪,問我怎麼做得到而不會崩潰呢?很簡單,那時我只要每天睡覺前聽一段音樂,不管它是什麼曲子,只是打開收音機,在音樂的旋律中進入夢鄉,心情就非常舒服,沒有壓力。甚至覺得,自己能聽到世間這麼美妙的音樂,即使日子過得再苦也值得。這種覺悟,讓人感覺到「生命意義的新」,也就是人生的第四個動力來源。
什麼是「生命意義的新」呢?比如說我們辛苦了一天,無意中看到天邊的晚霞,那麼美、那麼的超俗,讓人當下佇足,充分享受自己和宇宙的合而為一,完全不受外界的打擾,就像我們聽到一首好歌,剎那間感到心靈充實、受到感動,不再擔心眼前的股票漲跌或現世的煩惱一般。
人的生命意義轉變是很難預測的,所以我們可以總結說,先求生理上的「新」,回去好好睡一覺,明早準時起床,讓自己覺得生命可以重新出發,每天都是唯一的一天,值得珍惜;第二個是心理上的「新」,有機會升遷、交朋友、搬家、換工作時,何妨讓自己體驗重新生活,實現從前一直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第三個是生命階段的「新」,在生命不同階段轉變中應該留下紀念,用以作為邁開步伐,展開另一階段的開始;第四個是生命意義的「新」,多開放心胸,接納各種真、善、美的事物,讓自己從中獲得感悟與啟發,成為一個新的人。
把握今生,好好經營自己
最後我們要說,人生只有一次,要怎樣才能經營出自己的生命特色呢?在此引用法國哲學家說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更多」和各位共勉。什麼是存在的更多呢?就是要人把眼光看遠,看出生命是充滿創造性的無限可能,強調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過去,因此當下應做些昨天沒做過的、不一樣的事,以利生命的開展,把生命看成動態,而不是靜態的。如此,我們短暫的生命,其實只是一個過程,在這樣過程中,你必須知道方向何在,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
所以重新出發,必須基於對生命狀態的完全理解,了解時代的挑戰,從二十世紀焦慮的年代到現今憂鬱的年代,從自我的幻滅到重建,知道生命重新出發的方法,從心理、身體、存在的階段與意義,找到重新出發的方向,走好自己的路,不管你是否相信人生還有下一世的輪迴,這一世你至少應把現在這個生命經營好,即使是輪迴之後,你也只能過那一世的生命,不多也不少。畢竟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不管你是在何時何地重新出發,都應該好好把握!
孤獨與親密之間的擺盪
孤獨與親密之間的擺盪
文/梁翠梅(心理諮商師)
愛,究竟是讓人與人之間更親密,還是更孤獨?當你對孩子說「我愛你」的時候,真正的意思是「我需要你」,還是「我真愛你」呢?
美國有一位心理諮商師曾說:「愛人,就是要讓所愛的人自由;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自由。」愛與自由,看似兩個極端的矛盾,如何可以並存而合而為一呢?記得李安德老師曾說:「人與人之間,好像是一座座孤井,但底下的水流卻是相通的。」意思是說,表面上你我之間,各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在心靈層面上,我們卻是相通的。
愛,就像人本主義大師Rogers所說的:「只要給他充分的陽光、雨露、空氣以及肥沃的土壤,他就可以長成一棵大樹。」我們常常忘記,人其實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而大自然本身都有一股安定、平和、自然的內在力量,就像小狗餓了會吃飯、累了會休息,生病了會自己去找草藥,無聊的時候會在草地上玩耍;人也是一樣的,只要能接觸內在、接納自我,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動盪不安,人生如何大起大落,也不會被潮來浪往所淹沒。
所有災難後面都有一個禮物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是不是曾經歷種種磨難、失敗和挫折,咬緊牙關長大的?是否你已察覺到,生命其實並沒有真正可怕的事,即使當時,我們所遭遇到的事是那麼令人痛不欲生,可是時移境轉之後,拉高眼界來看,所有災難的背後,似乎都有一個禮物。
你的今天會比昨天好,能有這麼大的能力、智慧與愛,其實都是因有昨日的辛酸和眼淚;通常人處在順境,學到喜悅與感恩,但真正令我們生命躍昇進化的卻是困境的磨礪。
我本身就從自己幼年的境遇裡得到一個深刻的人生禮物。六歲時,我媽媽跳樓自殺,但沒有成功,變成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整個人縮了一大截,自那時起,她除了失去先生對她的愛、也失去了所有的人際關係及照顧孩子的能力,甚至,生理上的不便,讓她的情緒時時失控。這一切,對於當時年齡還小的我來說,好像失去了一片藍天,我感覺到很痛。
母親出事那年,偏偏又碰上葛樂禮颱風來襲,我們家淹大水,拉三輪車的父親只好一捲草蓆、一床棉被,帶著我們五個小孩到彰化重新討生活,對我來說,那更是一個重大的失落。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期的人生經驗和磨練,都成了我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助人的心理諮商師的必要裝備。
從這個觀點來看,生命中並沒有真正的災難,每一事件,後面必定跟著一份大禮物,只要你能沈著有智慧地走過,靜下心來,把時間拉長、把眼界拉高,就足以觀照到整個生命的藍圖。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張寶藏圖,我有、你也有,可是有些人攤開來能夠見到的畫面實在太少,以至於他只看到自己生命的坎坷與曲折,卻沒有見到這些磨難在生命中的意義。
假使你讓整張畫完整地呈現出來,你會發現生命中每件事情,對於整個生命的成長,都有其意義,而它也確實把你推向更好、更豐富、更有能力的結果上去。
做自己喜歡的事
「愛」與「自由」,表面上好像是衝突的,是彼此矛盾的,事實上卻不然,在有位心理學大師Maslow,研究若干成功人士的存在經驗,發現其中有種最優質的狀態叫做「高峰經驗」,就是指一個人突然經驗到自己生命的輕揚,看到自己生命另一種狀態的延展,感到無限的開闊,在那時刻,物我兩相忘,人與環境、人和人之間的邊界消失了,進入到和宇宙萬物合為一體的境界之中,進而體驗到最深沈的「愛」,這時,你發現自己與他人沒有距離,物我本是一體,這就是生命的本質,也是現今大家所說的「心靈共同體」。
即使你只是在洗完澡後,泡一杯熱茶,走到書桌前,突然掉入一個很空靈的狀態,那種感覺很溫馨,或只是剎那間的「忘我」,也都夠了,只要你可以辨識出身、心、靈中,那個屬「靈」性的部分,那股活水源頭從宇宙而來的能量就能讓你身心鮮活有力;或是你有打坐經驗,曾在瞬息之間見性,則你終將了解那種無限的空、開闊與自由。那種感覺讓人體驗到,生命的本質是自由的,由於這自由是可以滲透的,所以又讓人經驗到這自由裡有「愛」,因為它是包容的,而在那個狀態裡,人我沒有邊界,物我兩忘。
愛他,就要讓他自由,我想起有一回,先生小心翼翼對我說,他晚上有事不能回家吃晚飯,那一陣子,他經常在外應酬,已好幾天沒有在家吃飯了,換在從前,我總會很冷淡地回答他:「你要去就去呀!」有點不高興又不太情願。但那天,我想通了這個道理,很誠懇的告訴他:「只要是你覺得高興的事,我都會祝福你去做。」因為獄卒在看守犯人時,不只是犯人失去自由,獄卒自己也失去自由,所以,若希望對方快樂,應該放手讓他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
每個生命都有他自己的出口
大多數爸媽可能會擔心,如果都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還得了,天下豈不是大亂了?在此,我們要小心區分「喜歡」和「癮」的不一樣。當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你將見識到自己的生命力,會覺得生命在發光、發熱的,會更喜歡這世界、更愛自己,覺得生命是有意義的,能散發更多的能量,這是必然的。
但是「癮」不一樣;就像一天喝上五杯咖啡、每天坐在電腦桌前工作超過十四個小時……這不一定是「喜歡」,如果在做某件事時,自己無法控制不做,做完之後卻有不滿足、空虛和厭惡感,覺得討厭自己、做這件事無價值,這就是「上癮」的狀態;「喜歡」完全是自發的,而「癮」是失去自我控制的一種現象。
譬如很多孩子喜歡打電動,但一關機,馬上「癱」在沙發上說:「真無聊、覺得生命很沒有意義、很無趣。」因為他並沒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如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並鼓勵孩子做自己呢?當你的生活上已經開始出現:「我應該、我一定、我必須、我絕對…」等語句,你不會體驗到自己的生命力與快樂。所以,你也許不喜歡讀書,而喜歡種田、種花或畫畫,當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你不需要別人的催促,因為做時本身就存在一種喜悅,能夠使人興趣持久不退,成就與結果自在其中;所以「去做喜歡做的事」並不是「我應該」,而是「我喜歡」,它是內塑、自發的,並不是被迫、被動的。所以,要多鼓勵別人做喜歡做的事,玩泥巴也可以玩出專家來!
記得我在大學唸的是夜間部,書唸得很爛,因為還不「喜歡」唸書,當時家計也很困難,讓我覺得打工、生計更重要。因此,我到了三十歲,發覺自己想要多唸點書時,才開始努力,又回去唸研究所了,雖然走的路比別人蜿蜒一點,但還是走出自己的路來。
所以,每個生命都有他自己的出口,假如你可以這樣走,你的孩子自然也可以選擇他的路走,而每一條路,終會把我們帶向更好、更光明的地方,如果你相信生命的本質,何必擔心孩子呢?跌倒了,下次他就知道要如何跳過去或繞過去!如此他雖然這次失敗了,但其實是在為下一次的成功做準備,所以我們又有什麼好擔心的?
當下選擇快樂,從此輕鬆自在
所以經驗到自由、無限的寬闊與磅 ,這是生命的本來狀況,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順著生命的本質去發展「愛和自由」,而這個「愛」不是操控、侵犯與占有的愛,如奧修所說:「他就像一朵花,時候到了,花自開、花自在、花自芬芳。」這芬芳四處播送,與人分享,時候到了自然凋謝,化做春泥更護花,這是一個符合生命本質的愛的狀態,如心理大師Satir說:「我愛你,但我不會操控你;我邀請你,但我不會要求你、也不要脅你;我參與你,但不會侵犯你;我陪伴你,但我不會評價你。」人和人如此相待,就能真正的會心了。
那是一種最輕鬆、愉快的、自由的愛,在這愛裡面沒有勉強、要求與期待,就像花開花謝,靜靜讓人欣賞而不期待人們的讚美,它自在芬芳、圓融自足,所以你快樂我也會快樂,不會讓人產生罪惡感。這種愛比較接近於「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提供」,而不是一種要求回報的付出。
有個老人家一輩子都很快樂,當他要走的時候,他的親朋好友很想知道他一生快樂的祕訣,他說:「很簡單,我每天早上起來都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快樂,一是選擇痛苦,我每天都選擇快樂!」而我們不只早上起來才有選擇的機會,而是分分秒秒,隨時都有這樣選擇的自由。
所以你願意從現在開始,選擇與你的孩子以輕鬆、甜蜜、欣賞來創造彼此間愛的關係嗎?如果你曾經親炙過生命的身、心、靈的整體狀態,願意相信生命的本質裡有愛、有自由,願意把它帶到你與孩子的相處上,那麼你很容易會活出這樣的態度──用欣賞代替讚美,用自然的結果來代替處罰,關心他做的每件事卻不再擔心,不管世俗的得、失、成、敗,都對他寄予無限的祝福和放心。
用正向念頭好好愛孩子
送給大家一句令我受用不盡的話:「信念決定體驗」,意思與「心想事成」是很接近的,就跟物理學的質能互換、器氣轉化原理一樣,「心想」是一個能量的狀態,「事成」是一個物質的狀態,兩者是可相通互換的,而你越是堅定相信,那麼這兩者之間越沒有距離,距成功的目標也就接近了。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心裡鎖定一個信念:我愛孩子,更深信孩子也好愛我,孩子很喜歡看到我快樂。而且每次在與孩子溝通時,都要堅定的傳送這個觀念給他,請先整理一下這個念頭:「孩子我愛你,而且我相信你愛我;我喜歡你快樂,而且我相信你喜歡看到我快樂。」相信我們所要經驗的事件是自己可以創造的,我們所要的關係也是自我可以創造的,讓我們用愛的意念去創造這些,而你的信念終將決定你的體驗,所以心中要多往好處想,結果會變好,心中若老掛慮不好的,結果也會變成不好。
所以,請留心思想的流向,注意觀察自己的能量與注意力,放掉擔心、恐懼、害怕,迎向愛、放心、享受,生命才不是苦海,而是樂園!祝福大家心想事成,幸福快樂!!
文/梁翠梅(心理諮商師)
愛,究竟是讓人與人之間更親密,還是更孤獨?當你對孩子說「我愛你」的時候,真正的意思是「我需要你」,還是「我真愛你」呢?
美國有一位心理諮商師曾說:「愛人,就是要讓所愛的人自由;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自由。」愛與自由,看似兩個極端的矛盾,如何可以並存而合而為一呢?記得李安德老師曾說:「人與人之間,好像是一座座孤井,但底下的水流卻是相通的。」意思是說,表面上你我之間,各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在心靈層面上,我們卻是相通的。
愛,就像人本主義大師Rogers所說的:「只要給他充分的陽光、雨露、空氣以及肥沃的土壤,他就可以長成一棵大樹。」我們常常忘記,人其實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而大自然本身都有一股安定、平和、自然的內在力量,就像小狗餓了會吃飯、累了會休息,生病了會自己去找草藥,無聊的時候會在草地上玩耍;人也是一樣的,只要能接觸內在、接納自我,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動盪不安,人生如何大起大落,也不會被潮來浪往所淹沒。
所有災難後面都有一個禮物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是不是曾經歷種種磨難、失敗和挫折,咬緊牙關長大的?是否你已察覺到,生命其實並沒有真正可怕的事,即使當時,我們所遭遇到的事是那麼令人痛不欲生,可是時移境轉之後,拉高眼界來看,所有災難的背後,似乎都有一個禮物。
你的今天會比昨天好,能有這麼大的能力、智慧與愛,其實都是因有昨日的辛酸和眼淚;通常人處在順境,學到喜悅與感恩,但真正令我們生命躍昇進化的卻是困境的磨礪。
我本身就從自己幼年的境遇裡得到一個深刻的人生禮物。六歲時,我媽媽跳樓自殺,但沒有成功,變成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整個人縮了一大截,自那時起,她除了失去先生對她的愛、也失去了所有的人際關係及照顧孩子的能力,甚至,生理上的不便,讓她的情緒時時失控。這一切,對於當時年齡還小的我來說,好像失去了一片藍天,我感覺到很痛。
母親出事那年,偏偏又碰上葛樂禮颱風來襲,我們家淹大水,拉三輪車的父親只好一捲草蓆、一床棉被,帶著我們五個小孩到彰化重新討生活,對我來說,那更是一個重大的失落。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期的人生經驗和磨練,都成了我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助人的心理諮商師的必要裝備。
從這個觀點來看,生命中並沒有真正的災難,每一事件,後面必定跟著一份大禮物,只要你能沈著有智慧地走過,靜下心來,把時間拉長、把眼界拉高,就足以觀照到整個生命的藍圖。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張寶藏圖,我有、你也有,可是有些人攤開來能夠見到的畫面實在太少,以至於他只看到自己生命的坎坷與曲折,卻沒有見到這些磨難在生命中的意義。
假使你讓整張畫完整地呈現出來,你會發現生命中每件事情,對於整個生命的成長,都有其意義,而它也確實把你推向更好、更豐富、更有能力的結果上去。
做自己喜歡的事
「愛」與「自由」,表面上好像是衝突的,是彼此矛盾的,事實上卻不然,在有位心理學大師Maslow,研究若干成功人士的存在經驗,發現其中有種最優質的狀態叫做「高峰經驗」,就是指一個人突然經驗到自己生命的輕揚,看到自己生命另一種狀態的延展,感到無限的開闊,在那時刻,物我兩相忘,人與環境、人和人之間的邊界消失了,進入到和宇宙萬物合為一體的境界之中,進而體驗到最深沈的「愛」,這時,你發現自己與他人沒有距離,物我本是一體,這就是生命的本質,也是現今大家所說的「心靈共同體」。
即使你只是在洗完澡後,泡一杯熱茶,走到書桌前,突然掉入一個很空靈的狀態,那種感覺很溫馨,或只是剎那間的「忘我」,也都夠了,只要你可以辨識出身、心、靈中,那個屬「靈」性的部分,那股活水源頭從宇宙而來的能量就能讓你身心鮮活有力;或是你有打坐經驗,曾在瞬息之間見性,則你終將了解那種無限的空、開闊與自由。那種感覺讓人體驗到,生命的本質是自由的,由於這自由是可以滲透的,所以又讓人經驗到這自由裡有「愛」,因為它是包容的,而在那個狀態裡,人我沒有邊界,物我兩忘。
愛他,就要讓他自由,我想起有一回,先生小心翼翼對我說,他晚上有事不能回家吃晚飯,那一陣子,他經常在外應酬,已好幾天沒有在家吃飯了,換在從前,我總會很冷淡地回答他:「你要去就去呀!」有點不高興又不太情願。但那天,我想通了這個道理,很誠懇的告訴他:「只要是你覺得高興的事,我都會祝福你去做。」因為獄卒在看守犯人時,不只是犯人失去自由,獄卒自己也失去自由,所以,若希望對方快樂,應該放手讓他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
每個生命都有他自己的出口
大多數爸媽可能會擔心,如果都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還得了,天下豈不是大亂了?在此,我們要小心區分「喜歡」和「癮」的不一樣。當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你將見識到自己的生命力,會覺得生命在發光、發熱的,會更喜歡這世界、更愛自己,覺得生命是有意義的,能散發更多的能量,這是必然的。
但是「癮」不一樣;就像一天喝上五杯咖啡、每天坐在電腦桌前工作超過十四個小時……這不一定是「喜歡」,如果在做某件事時,自己無法控制不做,做完之後卻有不滿足、空虛和厭惡感,覺得討厭自己、做這件事無價值,這就是「上癮」的狀態;「喜歡」完全是自發的,而「癮」是失去自我控制的一種現象。
譬如很多孩子喜歡打電動,但一關機,馬上「癱」在沙發上說:「真無聊、覺得生命很沒有意義、很無趣。」因為他並沒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如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並鼓勵孩子做自己呢?當你的生活上已經開始出現:「我應該、我一定、我必須、我絕對…」等語句,你不會體驗到自己的生命力與快樂。所以,你也許不喜歡讀書,而喜歡種田、種花或畫畫,當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你不需要別人的催促,因為做時本身就存在一種喜悅,能夠使人興趣持久不退,成就與結果自在其中;所以「去做喜歡做的事」並不是「我應該」,而是「我喜歡」,它是內塑、自發的,並不是被迫、被動的。所以,要多鼓勵別人做喜歡做的事,玩泥巴也可以玩出專家來!
記得我在大學唸的是夜間部,書唸得很爛,因為還不「喜歡」唸書,當時家計也很困難,讓我覺得打工、生計更重要。因此,我到了三十歲,發覺自己想要多唸點書時,才開始努力,又回去唸研究所了,雖然走的路比別人蜿蜒一點,但還是走出自己的路來。
所以,每個生命都有他自己的出口,假如你可以這樣走,你的孩子自然也可以選擇他的路走,而每一條路,終會把我們帶向更好、更光明的地方,如果你相信生命的本質,何必擔心孩子呢?跌倒了,下次他就知道要如何跳過去或繞過去!如此他雖然這次失敗了,但其實是在為下一次的成功做準備,所以我們又有什麼好擔心的?
當下選擇快樂,從此輕鬆自在
所以經驗到自由、無限的寬闊與磅 ,這是生命的本來狀況,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順著生命的本質去發展「愛和自由」,而這個「愛」不是操控、侵犯與占有的愛,如奧修所說:「他就像一朵花,時候到了,花自開、花自在、花自芬芳。」這芬芳四處播送,與人分享,時候到了自然凋謝,化做春泥更護花,這是一個符合生命本質的愛的狀態,如心理大師Satir說:「我愛你,但我不會操控你;我邀請你,但我不會要求你、也不要脅你;我參與你,但不會侵犯你;我陪伴你,但我不會評價你。」人和人如此相待,就能真正的會心了。
那是一種最輕鬆、愉快的、自由的愛,在這愛裡面沒有勉強、要求與期待,就像花開花謝,靜靜讓人欣賞而不期待人們的讚美,它自在芬芳、圓融自足,所以你快樂我也會快樂,不會讓人產生罪惡感。這種愛比較接近於「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提供」,而不是一種要求回報的付出。
有個老人家一輩子都很快樂,當他要走的時候,他的親朋好友很想知道他一生快樂的祕訣,他說:「很簡單,我每天早上起來都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快樂,一是選擇痛苦,我每天都選擇快樂!」而我們不只早上起來才有選擇的機會,而是分分秒秒,隨時都有這樣選擇的自由。
所以你願意從現在開始,選擇與你的孩子以輕鬆、甜蜜、欣賞來創造彼此間愛的關係嗎?如果你曾經親炙過生命的身、心、靈的整體狀態,願意相信生命的本質裡有愛、有自由,願意把它帶到你與孩子的相處上,那麼你很容易會活出這樣的態度──用欣賞代替讚美,用自然的結果來代替處罰,關心他做的每件事卻不再擔心,不管世俗的得、失、成、敗,都對他寄予無限的祝福和放心。
用正向念頭好好愛孩子
送給大家一句令我受用不盡的話:「信念決定體驗」,意思與「心想事成」是很接近的,就跟物理學的質能互換、器氣轉化原理一樣,「心想」是一個能量的狀態,「事成」是一個物質的狀態,兩者是可相通互換的,而你越是堅定相信,那麼這兩者之間越沒有距離,距成功的目標也就接近了。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心裡鎖定一個信念:我愛孩子,更深信孩子也好愛我,孩子很喜歡看到我快樂。而且每次在與孩子溝通時,都要堅定的傳送這個觀念給他,請先整理一下這個念頭:「孩子我愛你,而且我相信你愛我;我喜歡你快樂,而且我相信你喜歡看到我快樂。」相信我們所要經驗的事件是自己可以創造的,我們所要的關係也是自我可以創造的,讓我們用愛的意念去創造這些,而你的信念終將決定你的體驗,所以心中要多往好處想,結果會變好,心中若老掛慮不好的,結果也會變成不好。
所以,請留心思想的流向,注意觀察自己的能量與注意力,放掉擔心、恐懼、害怕,迎向愛、放心、享受,生命才不是苦海,而是樂園!祝福大家心想事成,幸福快樂!!
Wednesday, May 25, 2005
Kids, Kids, Kids?
I must confess, I was born at a very young age .
-- Groucho Marx
A kindergarten pupil told his teacher he'd found a cat, but it was dead.
"How do you know that the cat was dead?" she asked her pupil.
"Because I pissed in its ear and it didn't move," answered the child innocently.
"You did WHAT?" the teacher exclaimed in surprise.
"You know," explained the boy, "I leaned over and went 'Pssst!' and it didn't move."
----------------------------------------------------------
A small boy is sent to bed by his father.
Five minutes later..... "Da-ad...."
"What?" "I'm thirsty. Can you bring drink of water?"
"No, you had your chance before Lights out."
Five minutes later: "Da-aaaad...." "WHAT?" "I'm THIRSTY. Can I have a drink of water??"
"I told you NO! If you ask again, I'll have to spank you!!"
Five minutes later...... "Daaaa-aaaad....."
"WHAT!" "When you come in to spank me, can you bring a drink of water?"
-----------------------------------------------------------
An exasperated mother, whose son was always getting into mischief, finally asked him,
"How do you expect to get into Heaven?"
The boy thought it over and said,
"Well, I'll run in and out and in and out and keep slamming the door until St. Peter says,
'For Heaven's sake, Dylan, come in or stay out!'"
----------------------------------------------------------
One summer evening during a violent thunderstorm a mother was tucking her son into bed. She was about to turn off the light when he asked with a tremor in his voice,
"Mommy, will you sleep with me tonight?"
The mother smiled and gave him a reassuring hug.
"I can't dear," she said. "I have to sleep in Daddy's room."
A long silence was broken at last by his shaky little voice: "The big sissy."
-----------------------------------------------------------
It was that time, during the Sunday morning service, for the children's sermon. All the children were invited to come forward.
One little girl was wearing a particularly pretty dress and, as she sat down, the pastor leaned over and said,
"That is a very pretty dress. Is it your Easter Dress?"
The little girl replied, directly into the pastor's clip-on microphone,
"Yes and my Mom says it's a bitch to iron."
-----------------------------------------------------------
When I was six months pregnant with my third child, my three year old came into the room when I was just getting ready to get into the shower.
She said, "Mommy, you are getting fat!"
I replied, "Yes, honey, remember Mommy has a baby growing in her tummy."
"I know," she replied, "but what's growing in your butt?"
------------------------------------------------------------
A little boy was doing his math homework.
He said to himself,
"Two plus five, that son of a bitch is seven. Three plus six, that son of a bitch is nine...."
His mother heard what he was saying and gasped,
"What are you doing?"
The little boy answered,
"I'm doing my math homework, Mom."
"And this is how your teacher taught you to do it?" the mother asked.
"Yes," he answered.
Infuriated, the mother asked the teacher the next day,
"What are you teaching my son in math?"
The teacher replied, "Right now, we are learning addition."
The mother asked,
"And are you teaching them to say two plus two, that son of a bitch is four?"
After the teacher stopped laughing, she answered,
"What I taught them was, two plus two, THE SUM OF WHICH, is four."
-----------------------------------------------------------
One day the first grade teacher was reading the story of Chicken Little to her class. She came to the part of the story where Chicken Little tried to warn the farmer.
She read, ".. and so Chicken Little went up to the farmer and said,
" The sky is falling, the sky is falling! ''
The teacher paused then asked the class,
"And what do you think that farmer said?"
One little girl raised her hand and said,
"I think he said: 'Holy Shit! A talking chicken!''
The teacher was unable to teach for the next 10 minutes.
-----------------------------------------------------------
A little girl asked her mother,
"Can I go outside and play with the boys?"
Her mother replied,
"No, you can't play with the boys, they're too rough."
The little girl thought about it for a few moments and asked,
"If I can find a smooth one, can I play with him?"
----------------------------------------------------------
A little girl goes to the barber shop with her father she stands next to the barber chair, while her dad gets his hair cut, eating a snack cake. The barber says to her,
"Sweetheart, you're going to get hair on your Twinkie."
She says, "Yes, I know, and I'm going to get boobs too."
-- Groucho Marx
A kindergarten pupil told his teacher he'd found a cat, but it was dead.
"How do you know that the cat was dead?" she asked her pupil.
"Because I pissed in its ear and it didn't move," answered the child innocently.
"You did WHAT?" the teacher exclaimed in surprise.
"You know," explained the boy, "I leaned over and went 'Pssst!' and it didn't move."
----------------------------------------------------------
A small boy is sent to bed by his father.
Five minutes later..... "Da-ad...."
"What?" "I'm thirsty. Can you bring drink of water?"
"No, you had your chance before Lights out."
Five minutes later: "Da-aaaad...." "WHAT?" "I'm THIRSTY. Can I have a drink of water??"
"I told you NO! If you ask again, I'll have to spank you!!"
Five minutes later...... "Daaaa-aaaad....."
"WHAT!" "When you come in to spank me, can you bring a drink of water?"
-----------------------------------------------------------
An exasperated mother, whose son was always getting into mischief, finally asked him,
"How do you expect to get into Heaven?"
The boy thought it over and said,
"Well, I'll run in and out and in and out and keep slamming the door until St. Peter says,
'For Heaven's sake, Dylan, come in or stay out!'"
----------------------------------------------------------
One summer evening during a violent thunderstorm a mother was tucking her son into bed. She was about to turn off the light when he asked with a tremor in his voice,
"Mommy, will you sleep with me tonight?"
The mother smiled and gave him a reassuring hug.
"I can't dear," she said. "I have to sleep in Daddy's room."
A long silence was broken at last by his shaky little voice: "The big sissy."
-----------------------------------------------------------
It was that time, during the Sunday morning service, for the children's sermon. All the children were invited to come forward.
One little girl was wearing a particularly pretty dress and, as she sat down, the pastor leaned over and said,
"That is a very pretty dress. Is it your Easter Dress?"
The little girl replied, directly into the pastor's clip-on microphone,
"Yes and my Mom says it's a bitch to iron."
-----------------------------------------------------------
When I was six months pregnant with my third child, my three year old came into the room when I was just getting ready to get into the shower.
She said, "Mommy, you are getting fat!"
I replied, "Yes, honey, remember Mommy has a baby growing in her tummy."
"I know," she replied, "but what's growing in your butt?"
------------------------------------------------------------
A little boy was doing his math homework.
He said to himself,
"Two plus five, that son of a bitch is seven. Three plus six, that son of a bitch is nine...."
His mother heard what he was saying and gasped,
"What are you doing?"
The little boy answered,
"I'm doing my math homework, Mom."
"And this is how your teacher taught you to do it?" the mother asked.
"Yes," he answered.
Infuriated, the mother asked the teacher the next day,
"What are you teaching my son in math?"
The teacher replied, "Right now, we are learning addition."
The mother asked,
"And are you teaching them to say two plus two, that son of a bitch is four?"
After the teacher stopped laughing, she answered,
"What I taught them was, two plus two, THE SUM OF WHICH, is four."
-----------------------------------------------------------
One day the first grade teacher was reading the story of Chicken Little to her class. She came to the part of the story where Chicken Little tried to warn the farmer.
She read, ".. and so Chicken Little went up to the farmer and said,
" The sky is falling, the sky is falling! ''
The teacher paused then asked the class,
"And what do you think that farmer said?"
One little girl raised her hand and said,
"I think he said: 'Holy Shit! A talking chicken!''
The teacher was unable to teach for the next 10 minutes.
-----------------------------------------------------------
A little girl asked her mother,
"Can I go outside and play with the boys?"
Her mother replied,
"No, you can't play with the boys, they're too rough."
The little girl thought about it for a few moments and asked,
"If I can find a smooth one, can I play with him?"
----------------------------------------------------------
A little girl goes to the barber shop with her father she stands next to the barber chair, while her dad gets his hair cut, eating a snack cake. The barber says to her,
"Sweetheart, you're going to get hair on your Twinkie."
She says, "Yes, I know, and I'm going to get boobs too."
看看自己是什麼「氣」質?
看看自己是什麼「氣」質?
文/黃翠吟
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氣質,實在很難。可是對別人,我們很快的可以感覺到他是什麼樣的人,應該用什麼態度及言語和他互動,而自己聞不到自己的氣味,喜氣、怨氣或霸氣在自己身上,自己看不到,但是別人感受得到。
習慣積怨的人不會快樂
家裡巷子口附近麵店的老闆娘,每一次我都要領教她的怨氣,我說:「我的麵要煮爛一點!」,
她嘴角馬上一垂:「我煮了30年,還不知道怎麼煮才好吃嗎?」好像我的話傷了她的要害;曾經我說:「我不加味素及蔥。」,她把正要加料的碗重重的放下去,嘴角又是一垂,每要加一樣佐料都要向我詢問一次:「這個要不要加?那個要不要加?」讓我覺得自己真是麻煩人物。有時,我請她燙青菜燙熟一點,她不吭一聲,嘟著嘴,不看我一眼。
這讓我想起童年,每到吃飯時,看到桌上沒有我喜歡吃的菜,我就嘟著嘴坐在餐桌邊生悶氣,不吃飯或發出似哭聲的低吟,父親或母親就低聲下氣哄我吃飯,讓我感覺他們沒有煮我想吃的,是他們的錯。直到有一天,已二十多歲的大哥忍無可忍,狠狠修理我一頓之後,我就不敢在餐桌上哭鬧了,但我還是嘟著嘴,以吃得又少又慢來表達不高興。
麵店老闆娘,是不是也習慣用表情讓別人覺得有錯、對不起她?她一身的怨氣,先生和孩子不知感受如何?
「喜氣」亦能互相感染
可是有一種人充滿喜氣,令人歡喜。有位講師演講時提到,他曾問太太:「結婚25年來,我曾對妳抱怨過或說過灰心喪志的話嗎?」太太仔細想了一想,很驚訝的發現:「完全沒有」。他的確如此樂觀,每次和他交談,幽默的談吐讓身邊的人都感到開心。
他提到如何快樂生活?有一次他和朋友搭捷運,月台上擠滿了人,朋友眉頭一皺說:「唉!這麼多人,怎麼辦?」他說:「多人才好啊,表示車子快來了。」又有一次,一到月台,人好少,朋友說:「唉!可惜,車子剛過。」他接口說:「人少才好啊,下一班車我們都有位子坐。」他說,努力了一輩子,人最終的目的還不是快樂生活,為何要跟自己過不去。他有一種轉化功夫,凡事都可以變成很輕鬆,他是一位充滿喜氣的人。
「氣」是會互相感染的,我在公車上或馬路上,喜歡看看別人的表情,有時看到「喜」氣的表情,我也會跟著快樂一下,感覺很舒服。
不好的氣,大家都不喜歡,可是為何我們還是會帶著它呢?甚至終生為伍。因為它已深入深層意識,變成習以為常,認為都是別人的錯,帶著怨氣也是理所當然,是別人造成的。沒有感覺與反省,就苦了週遭親密的家人。
要了解自己帶著什麼「氣」?可以先問問自己每天什麼心情最多?是快樂的、不快樂的、輕鬆的、緊張的、感恩的、抱怨的、美好的、不滿的,每天都處在怎樣的心情下,那你的一生就是那樣的人生。
每個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是自己的一生,不要因為別人而一生都帶著怨氣,所以要能自我覺察,每天都想想今天是怎樣的心情?
你可以化怨氣為喜氣
每天早上起床時先對著鏡子抬高嘴角,生理可以影響心理,心情就更為愉悅。
有位朋友說,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演講,可是我還是我,修養上沒有一點進步,令人氣餒。這也是我的問題。
人有七情六慾、情緒起伏,首先,我接受自己如此平凡及脆弱的事實,所以修養自己是一輩子須長期努力的。
其次,多接觸不同領域或自己景仰的人,有親歷的情境是最佳的示範。有位朋友說他從小在打罵中長大,他說在那個環境下就會如此,因為左鄰右舍全都打孩子,而且父母的叫罵、孩子的哭嚎,聲傳四里,如果他向母親提出抗議,他媽媽還說別家打得比她還兇。國中時,他去同學家,看別人的父母對孩子和顏悅色、輕聲細語,從來沒打過孩子,他才知道原來也有這樣的生活,令他畢生難忘。他說他要努力經營這樣的家庭。因為接觸了不同的生活情境,所以才有行動的概念及目標。
人如果會長期陷在負向情緒內,是因理性沒有抬頭,而耽溺在自己的感覺裡。就如我們不滿「你怎麼可以對我這樣?」,可是別人就要這樣,又能奈何?除非他在乎你或有求於你。所以洞察人性,對現實狀況作理性的權衡,找到最有利的方法,才是善待自己的上策。
想要改變得愈來愈好,除要自省外,決心也很重要,否則故態容易復萌。有位朋友有時話講一半,突然噤聲,她說,因她自覺要蹦出抱怨別人的話了,就趕緊煞住。真佩服她的意志,對自己有自我要求、自我期望,把它當成挑戰,才有著力的方向。
自己是什麼「氣」質的人?常有什麼樣的心情?了解自己,決心做一個有「喜」氣的人,喜氣招來快樂的人及事,讓自己活得更好。
文/黃翠吟
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氣質,實在很難。可是對別人,我們很快的可以感覺到他是什麼樣的人,應該用什麼態度及言語和他互動,而自己聞不到自己的氣味,喜氣、怨氣或霸氣在自己身上,自己看不到,但是別人感受得到。
習慣積怨的人不會快樂
家裡巷子口附近麵店的老闆娘,每一次我都要領教她的怨氣,我說:「我的麵要煮爛一點!」,
她嘴角馬上一垂:「我煮了30年,還不知道怎麼煮才好吃嗎?」好像我的話傷了她的要害;曾經我說:「我不加味素及蔥。」,她把正要加料的碗重重的放下去,嘴角又是一垂,每要加一樣佐料都要向我詢問一次:「這個要不要加?那個要不要加?」讓我覺得自己真是麻煩人物。有時,我請她燙青菜燙熟一點,她不吭一聲,嘟著嘴,不看我一眼。
這讓我想起童年,每到吃飯時,看到桌上沒有我喜歡吃的菜,我就嘟著嘴坐在餐桌邊生悶氣,不吃飯或發出似哭聲的低吟,父親或母親就低聲下氣哄我吃飯,讓我感覺他們沒有煮我想吃的,是他們的錯。直到有一天,已二十多歲的大哥忍無可忍,狠狠修理我一頓之後,我就不敢在餐桌上哭鬧了,但我還是嘟著嘴,以吃得又少又慢來表達不高興。
麵店老闆娘,是不是也習慣用表情讓別人覺得有錯、對不起她?她一身的怨氣,先生和孩子不知感受如何?
「喜氣」亦能互相感染
可是有一種人充滿喜氣,令人歡喜。有位講師演講時提到,他曾問太太:「結婚25年來,我曾對妳抱怨過或說過灰心喪志的話嗎?」太太仔細想了一想,很驚訝的發現:「完全沒有」。他的確如此樂觀,每次和他交談,幽默的談吐讓身邊的人都感到開心。
他提到如何快樂生活?有一次他和朋友搭捷運,月台上擠滿了人,朋友眉頭一皺說:「唉!這麼多人,怎麼辦?」他說:「多人才好啊,表示車子快來了。」又有一次,一到月台,人好少,朋友說:「唉!可惜,車子剛過。」他接口說:「人少才好啊,下一班車我們都有位子坐。」他說,努力了一輩子,人最終的目的還不是快樂生活,為何要跟自己過不去。他有一種轉化功夫,凡事都可以變成很輕鬆,他是一位充滿喜氣的人。
「氣」是會互相感染的,我在公車上或馬路上,喜歡看看別人的表情,有時看到「喜」氣的表情,我也會跟著快樂一下,感覺很舒服。
不好的氣,大家都不喜歡,可是為何我們還是會帶著它呢?甚至終生為伍。因為它已深入深層意識,變成習以為常,認為都是別人的錯,帶著怨氣也是理所當然,是別人造成的。沒有感覺與反省,就苦了週遭親密的家人。
要了解自己帶著什麼「氣」?可以先問問自己每天什麼心情最多?是快樂的、不快樂的、輕鬆的、緊張的、感恩的、抱怨的、美好的、不滿的,每天都處在怎樣的心情下,那你的一生就是那樣的人生。
每個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是自己的一生,不要因為別人而一生都帶著怨氣,所以要能自我覺察,每天都想想今天是怎樣的心情?
你可以化怨氣為喜氣
每天早上起床時先對著鏡子抬高嘴角,生理可以影響心理,心情就更為愉悅。
有位朋友說,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演講,可是我還是我,修養上沒有一點進步,令人氣餒。這也是我的問題。
人有七情六慾、情緒起伏,首先,我接受自己如此平凡及脆弱的事實,所以修養自己是一輩子須長期努力的。
其次,多接觸不同領域或自己景仰的人,有親歷的情境是最佳的示範。有位朋友說他從小在打罵中長大,他說在那個環境下就會如此,因為左鄰右舍全都打孩子,而且父母的叫罵、孩子的哭嚎,聲傳四里,如果他向母親提出抗議,他媽媽還說別家打得比她還兇。國中時,他去同學家,看別人的父母對孩子和顏悅色、輕聲細語,從來沒打過孩子,他才知道原來也有這樣的生活,令他畢生難忘。他說他要努力經營這樣的家庭。因為接觸了不同的生活情境,所以才有行動的概念及目標。
人如果會長期陷在負向情緒內,是因理性沒有抬頭,而耽溺在自己的感覺裡。就如我們不滿「你怎麼可以對我這樣?」,可是別人就要這樣,又能奈何?除非他在乎你或有求於你。所以洞察人性,對現實狀況作理性的權衡,找到最有利的方法,才是善待自己的上策。
想要改變得愈來愈好,除要自省外,決心也很重要,否則故態容易復萌。有位朋友有時話講一半,突然噤聲,她說,因她自覺要蹦出抱怨別人的話了,就趕緊煞住。真佩服她的意志,對自己有自我要求、自我期望,把它當成挑戰,才有著力的方向。
自己是什麼「氣」質的人?常有什麼樣的心情?了解自己,決心做一個有「喜」氣的人,喜氣招來快樂的人及事,讓自己活得更好。
傾聽,比表達更難的功課
傾聽,比表達更難的功課
文/陳建志(作家)
半夜忽然來了一通電話,平常不會在這時候接電話的我,心血來潮接了。
是一個久未謀面的,書念得很好的學妹。她原先吞吞吐吐,只是問了問我的近況如何云云。我也問候了她幾句,沒想她忽然在電話中哭泣了起來:「我已經兩個禮拜沒有與人講話了。」長期的孤獨的壓力,當是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吧。如果這時候忽然有人可以傾聽自己的心聲,那種鬱積的胸口可以再度呼吸的感受,自然會讓淚水順流而下了。
我除了安慰她幾句,也建議她不妨從身邊開始,開始再度與人接觸的學習。事實上,這並不是我遇到的唯一的例子。大概由於我是個與大眾溝通的作家與心靈成長課的老師,不少學員與讀者都會向我訴說他們的苦悶。也就由於這些經驗,我學會了傾聽中的種種該注意的細節。
沒有人喜歡當垃圾桶
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課,其實反而是量力而為。畢竟沒有人喜歡做個垃圾桶,安靜的傾聽別人的苦楚,其實是需要耗費細緻的能量的。如果我自己狀態不好,或發現對方只是想要有個發洩的管道,並不是真正想突破現狀,那麼我便會停止這樣的對談或轉換話題,因為如果雙方沒有交集或共識,談再多的話都沒有意義。另一方面,我也必須注意自己不要被對方的負面能量所影響。
我曾經碰過一個例子,是與某個不熟的朋友在飯局上聊天,在尚未建立彼此的共識的情況下,他又再度大罵起他所任職的電子公司的各種政策、上級,甚至於當前的台灣政治人物。至於自己的因應之道,他倒是不願意多想,將自己沈溺在怨天尤人的情緒裡。我聽了半個多小時,覺得談話的能量場就像上次一樣,快要進入負面的漩渦裡,想將場面打住,就說也許情況並不是像你認為的這樣。他立即說:「你根本不懂!」我只有回道:「我需要懂嗎?我有這個義務要懂嗎?」一句話將朋友震醒,終止了原來的話題。
在這個每個人都想表現自己,傾吐自己的時代,有一個朋友願意在某個程度傾聽你,已屬不易,如果將它視為理所當然,認為朋友若沒有像自己肚裡的蛔蟲般來了解自己就是不懂事,那麼朋友也只有知「難」而退了。
在我的例子裡,當我發現朋友傾聽我訴說的意願降低時,我會悚然而驚,趕緊檢討自己,是不是變得太過自我中心,以致於朋友在傾聽我時會感到壓力,或是朋友正處於不適宜傾聽的狀態裡?是不是我只顧著「表達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而忘了自己也要相對的去了解別人的感受了?
感謝願意傾聽的朋友
在生活愈趨緊張的社會,不斷在「表達自己」、「建立說服別人的自信」上精益求精的人相當多,然而願意學習傾聽的人卻是越來越少。有許多人以為,言語的來往是一種權力關係,不斷說話的人就會占優勢,聽的人則處於劣勢。其結果,是變成《精神世界》這本小說中所形容的,每個人都變成一隻隻在海底拼命吐出墨汁的墨魚,污染了海水。然而沒有人真心傾聽的話語,終究是變成污染空氣的廢言,變成癡人的喃喃夢囈啊。
值得慶幸的是,我總是有少數知己願意在我遭逢苦楚,需要傾吐的時候傾聽我,給予我適當的安慰。對於這樣的支持,我總心懷感激,因為我覺得那是珍貴難得的,也會找機會去明白表達我的感謝。我希望對方能明白他的關懷有了回應,也希望兩人之間一直保持對流。
由於有這樣的後盾,我願意在我能處理的範圍內,去傾聽別人的心聲。也許,就是因為有了溫柔敦厚的朋友願意傾聽我,我才有了穩定的能量去傾聽別人。也許,就是因為我願意去傾聽別人,我才有了願意傾聽我的朋友。事情永遠是相對的。沒有人願意不斷的傾聽我們,如果我們不能暫時走出自己的憂喜,去傾聽別人的憂喜。
旅居紐約時,在百老匯附近一個美式餐館用餐,我隔桌是兩個中年的美國白人正在吃飯。看他們的衣著與說話的口氣,大概不是社會菁英或時髦人士,而是平凡的樸實人物,他們說話的內容,不過就是家常的事而已。然而他們緩慢的談話之中,有一種安靜詳和的氣氛,當其中一人說話時,另一個人會閒適的傾聽,眼神中有股自然的關注;反之亦然。
在紐約,這樣的溝通在公眾場合並不容易見到。那種安詳,就好像他們不是步調快速的紐約人似的。然而我感動於他們老友般自然相對的美。那是在越來越緊張,越來越自我中心的人們之中,快要消失的一種美。
文/陳建志(作家)
半夜忽然來了一通電話,平常不會在這時候接電話的我,心血來潮接了。
是一個久未謀面的,書念得很好的學妹。她原先吞吞吐吐,只是問了問我的近況如何云云。我也問候了她幾句,沒想她忽然在電話中哭泣了起來:「我已經兩個禮拜沒有與人講話了。」長期的孤獨的壓力,當是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吧。如果這時候忽然有人可以傾聽自己的心聲,那種鬱積的胸口可以再度呼吸的感受,自然會讓淚水順流而下了。
我除了安慰她幾句,也建議她不妨從身邊開始,開始再度與人接觸的學習。事實上,這並不是我遇到的唯一的例子。大概由於我是個與大眾溝通的作家與心靈成長課的老師,不少學員與讀者都會向我訴說他們的苦悶。也就由於這些經驗,我學會了傾聽中的種種該注意的細節。
沒有人喜歡當垃圾桶
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課,其實反而是量力而為。畢竟沒有人喜歡做個垃圾桶,安靜的傾聽別人的苦楚,其實是需要耗費細緻的能量的。如果我自己狀態不好,或發現對方只是想要有個發洩的管道,並不是真正想突破現狀,那麼我便會停止這樣的對談或轉換話題,因為如果雙方沒有交集或共識,談再多的話都沒有意義。另一方面,我也必須注意自己不要被對方的負面能量所影響。
我曾經碰過一個例子,是與某個不熟的朋友在飯局上聊天,在尚未建立彼此的共識的情況下,他又再度大罵起他所任職的電子公司的各種政策、上級,甚至於當前的台灣政治人物。至於自己的因應之道,他倒是不願意多想,將自己沈溺在怨天尤人的情緒裡。我聽了半個多小時,覺得談話的能量場就像上次一樣,快要進入負面的漩渦裡,想將場面打住,就說也許情況並不是像你認為的這樣。他立即說:「你根本不懂!」我只有回道:「我需要懂嗎?我有這個義務要懂嗎?」一句話將朋友震醒,終止了原來的話題。
在這個每個人都想表現自己,傾吐自己的時代,有一個朋友願意在某個程度傾聽你,已屬不易,如果將它視為理所當然,認為朋友若沒有像自己肚裡的蛔蟲般來了解自己就是不懂事,那麼朋友也只有知「難」而退了。
在我的例子裡,當我發現朋友傾聽我訴說的意願降低時,我會悚然而驚,趕緊檢討自己,是不是變得太過自我中心,以致於朋友在傾聽我時會感到壓力,或是朋友正處於不適宜傾聽的狀態裡?是不是我只顧著「表達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而忘了自己也要相對的去了解別人的感受了?
感謝願意傾聽的朋友
在生活愈趨緊張的社會,不斷在「表達自己」、「建立說服別人的自信」上精益求精的人相當多,然而願意學習傾聽的人卻是越來越少。有許多人以為,言語的來往是一種權力關係,不斷說話的人就會占優勢,聽的人則處於劣勢。其結果,是變成《精神世界》這本小說中所形容的,每個人都變成一隻隻在海底拼命吐出墨汁的墨魚,污染了海水。然而沒有人真心傾聽的話語,終究是變成污染空氣的廢言,變成癡人的喃喃夢囈啊。
值得慶幸的是,我總是有少數知己願意在我遭逢苦楚,需要傾吐的時候傾聽我,給予我適當的安慰。對於這樣的支持,我總心懷感激,因為我覺得那是珍貴難得的,也會找機會去明白表達我的感謝。我希望對方能明白他的關懷有了回應,也希望兩人之間一直保持對流。
由於有這樣的後盾,我願意在我能處理的範圍內,去傾聽別人的心聲。也許,就是因為有了溫柔敦厚的朋友願意傾聽我,我才有了穩定的能量去傾聽別人。也許,就是因為我願意去傾聽別人,我才有了願意傾聽我的朋友。事情永遠是相對的。沒有人願意不斷的傾聽我們,如果我們不能暫時走出自己的憂喜,去傾聽別人的憂喜。
旅居紐約時,在百老匯附近一個美式餐館用餐,我隔桌是兩個中年的美國白人正在吃飯。看他們的衣著與說話的口氣,大概不是社會菁英或時髦人士,而是平凡的樸實人物,他們說話的內容,不過就是家常的事而已。然而他們緩慢的談話之中,有一種安靜詳和的氣氛,當其中一人說話時,另一個人會閒適的傾聽,眼神中有股自然的關注;反之亦然。
在紐約,這樣的溝通在公眾場合並不容易見到。那種安詳,就好像他們不是步調快速的紐約人似的。然而我感動於他們老友般自然相對的美。那是在越來越緊張,越來越自我中心的人們之中,快要消失的一種美。
在清邁,遇見鄧麗君
在清邁,遇見鄧麗君
文/黃明堅
飄泊過大半個世界,沒有一處給她溫暖的家,或許在鄧麗君的心中,清邁才是她真正的家,她寧可安息於此……
十年,一個時間的整數。
這十年來,你做過些什麼事,可曾留下難忘的回憶?
這十年來,你可曾想念過什麼人,記起以往美麗的故事?
有一個名字已經離開我們十年了,徒留下她的聲音,甜蜜蜜,嬌柔柔,至今仍然在空中繚繞。
到五月八日,鄧麗君一別,就是十年了。在她身後,多少歌迷捨不得放手,無論時間經過了多久,他們對鄧麗君仍是癡癡戀戀,追懷不已。
任職於旅行社的衛斯理,年紀雖然不大,卻是自小對鄧麗君一見傾心。鄧麗君病逝於泰國之後,衛斯理更是化悲哀為力量,盡可能地搜集有關鄧麗君的書籍、CD、DVD、捷運卡、電話卡、簽名照,甚至是附有鄧麗君音樂鈴聲與彩照的珍藏手機。衛斯理應該只是一個代表,代表著在世界各地無數鄧麗君迷的心聲。
鄧麗君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她跨越了國境的限制,在三十年的演唱生涯中,風靡了全球華人,她以輕盈曼妙的歌聲,和政治領袖分庭抗禮,人們可以不聽『老鄧』鄧小平,卻沒有人能不聽『小鄧』鄧麗君。
『超級粉絲』衛斯理召集了一夥人,邀大家一塊兒去泰國的清邁尋訪鄧麗君。我算不上是鄧迷,不過『清邁』這兩個字,卻似美人的一雙媚眼,足以勾得我心旌蕩漾。
最傳奇:鄧麗君最後的落腳地
清邁位在泰國北部,名義上,這裡是泰國第二大城,實際上,清邁如村姑般純樸,充滿了小鎮風情,和繁華的曼谷截然不同。清邁的意思是『新城』,這城市也是如水般清澄,星般晶瑩透亮。
初春的台北,氣溫大約是最宜人的二十度左右,直飛了四小時,抵達清邁上空,向下望,地面上彷如一座大公園,滿是綠意,稀稀疏疏的小房子一叢叢聚在一起,有著的整齊的尖頂,或紅或灰或是古雅的寶藍,襯上潔白的牆壁,別有一種素樸的風味。
機長告訴我們:『現在清邁的地面溫度是攝氏三十三度。』機上頓時一片譁然,沒錯,三月末正是清邁的炎夏,要到六月以後季節轉換,才會稍稍降溫。真正抵達陸地,才會發覺,這裡的三十三度,是乾熱,乾爽而不濕黏,尤其是太陽落山以後,陣陣涼風襲來,暑氣全消,入夜甚至會出現十六度的低溫呢!難怪泰國人喜愛到清邁來避暑,泰王、王后、皇親貴族、富室豪門都經常現身於此地的寺廟或商店中,而曾經浪跡天涯的鄧麗君,在半退隱後也選擇清邁作為她的落腳地。
以『尋訪鄧麗君』為主題的旅程,一行人自然是直撲湄賓飯店。
這湄賓飯店說來大大有名,它是鄧麗君最後留宿之所,她在這裡不時長住,與男友保羅雙雙進出,幾乎是以此為家。當年的總管至今提及Teresa Teng仍難掩唏噓之情,他對我們不住稱讚Teresa的親切體貼,任何時候都是笑意迎人,需要任何東西,也是滿口道謝;有時保羅盛氣凌人地責罵服務生,事後,Teresa還會專程向他致歉。
鄧麗君原先居住的一五○二房,雖然經過多次改裝,但基本格局大致可見當年模樣。一間二十多坪的客廳兼餐廳,擺置著長橢圓形的八人餐桌、一組沙發和電視機,裡間則是另一處二十餘坪的臥房,內有更衣間和寬敞的浴室。雖然湄賓飯店擁有大型游泳池和可散步的花園,但據說鄧麗君生前最喜愛的卻是鄰近的夜市,讓她可以方便地租到港台電影和連續劇,然後閉門不出,整天看電視。
這五十坪的空間,小倆口遺世獨立的生活,滿足了鄧麗君此生最大的心願嗎?鄧麗君常說:『我是國際難民。』名聲斐然的她,世界之大,竟找不到容身之處,最終毫無淵源的清邁收留了她,湄賓飯店的一間套房,夜市的數十卷錄影帶,飯店門口的可樂雞湯麵,這大概就是她縮小到極致的私密世界。
在麵店牆上,掛著英文寫的『清邁最好吃的湯麵──史蒂芬‧保羅』,並排還有中文寫的『恭喜發財──鄧麗君』,兩人在此留下簽名。睹物思人,他們在這簡單的家常日子裡,也曾經享受過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吧!
(摘錄自皇冠雜誌615期)
文/黃明堅
飄泊過大半個世界,沒有一處給她溫暖的家,或許在鄧麗君的心中,清邁才是她真正的家,她寧可安息於此……
十年,一個時間的整數。
這十年來,你做過些什麼事,可曾留下難忘的回憶?
這十年來,你可曾想念過什麼人,記起以往美麗的故事?
有一個名字已經離開我們十年了,徒留下她的聲音,甜蜜蜜,嬌柔柔,至今仍然在空中繚繞。
到五月八日,鄧麗君一別,就是十年了。在她身後,多少歌迷捨不得放手,無論時間經過了多久,他們對鄧麗君仍是癡癡戀戀,追懷不已。
任職於旅行社的衛斯理,年紀雖然不大,卻是自小對鄧麗君一見傾心。鄧麗君病逝於泰國之後,衛斯理更是化悲哀為力量,盡可能地搜集有關鄧麗君的書籍、CD、DVD、捷運卡、電話卡、簽名照,甚至是附有鄧麗君音樂鈴聲與彩照的珍藏手機。衛斯理應該只是一個代表,代表著在世界各地無數鄧麗君迷的心聲。
鄧麗君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她跨越了國境的限制,在三十年的演唱生涯中,風靡了全球華人,她以輕盈曼妙的歌聲,和政治領袖分庭抗禮,人們可以不聽『老鄧』鄧小平,卻沒有人能不聽『小鄧』鄧麗君。
『超級粉絲』衛斯理召集了一夥人,邀大家一塊兒去泰國的清邁尋訪鄧麗君。我算不上是鄧迷,不過『清邁』這兩個字,卻似美人的一雙媚眼,足以勾得我心旌蕩漾。
最傳奇:鄧麗君最後的落腳地
清邁位在泰國北部,名義上,這裡是泰國第二大城,實際上,清邁如村姑般純樸,充滿了小鎮風情,和繁華的曼谷截然不同。清邁的意思是『新城』,這城市也是如水般清澄,星般晶瑩透亮。
初春的台北,氣溫大約是最宜人的二十度左右,直飛了四小時,抵達清邁上空,向下望,地面上彷如一座大公園,滿是綠意,稀稀疏疏的小房子一叢叢聚在一起,有著的整齊的尖頂,或紅或灰或是古雅的寶藍,襯上潔白的牆壁,別有一種素樸的風味。
機長告訴我們:『現在清邁的地面溫度是攝氏三十三度。』機上頓時一片譁然,沒錯,三月末正是清邁的炎夏,要到六月以後季節轉換,才會稍稍降溫。真正抵達陸地,才會發覺,這裡的三十三度,是乾熱,乾爽而不濕黏,尤其是太陽落山以後,陣陣涼風襲來,暑氣全消,入夜甚至會出現十六度的低溫呢!難怪泰國人喜愛到清邁來避暑,泰王、王后、皇親貴族、富室豪門都經常現身於此地的寺廟或商店中,而曾經浪跡天涯的鄧麗君,在半退隱後也選擇清邁作為她的落腳地。
以『尋訪鄧麗君』為主題的旅程,一行人自然是直撲湄賓飯店。
這湄賓飯店說來大大有名,它是鄧麗君最後留宿之所,她在這裡不時長住,與男友保羅雙雙進出,幾乎是以此為家。當年的總管至今提及Teresa Teng仍難掩唏噓之情,他對我們不住稱讚Teresa的親切體貼,任何時候都是笑意迎人,需要任何東西,也是滿口道謝;有時保羅盛氣凌人地責罵服務生,事後,Teresa還會專程向他致歉。
鄧麗君原先居住的一五○二房,雖然經過多次改裝,但基本格局大致可見當年模樣。一間二十多坪的客廳兼餐廳,擺置著長橢圓形的八人餐桌、一組沙發和電視機,裡間則是另一處二十餘坪的臥房,內有更衣間和寬敞的浴室。雖然湄賓飯店擁有大型游泳池和可散步的花園,但據說鄧麗君生前最喜愛的卻是鄰近的夜市,讓她可以方便地租到港台電影和連續劇,然後閉門不出,整天看電視。
這五十坪的空間,小倆口遺世獨立的生活,滿足了鄧麗君此生最大的心願嗎?鄧麗君常說:『我是國際難民。』名聲斐然的她,世界之大,竟找不到容身之處,最終毫無淵源的清邁收留了她,湄賓飯店的一間套房,夜市的數十卷錄影帶,飯店門口的可樂雞湯麵,這大概就是她縮小到極致的私密世界。
在麵店牆上,掛著英文寫的『清邁最好吃的湯麵──史蒂芬‧保羅』,並排還有中文寫的『恭喜發財──鄧麗君』,兩人在此留下簽名。睹物思人,他們在這簡單的家常日子裡,也曾經享受過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吧!
(摘錄自皇冠雜誌615期)
Tuesday, May 24, 2005
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
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
托爾斯泰晚年寫了一部很薄、也很感人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
探討一個問題:
伊凡˙伊列區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
他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也善於應對逢迎。因為出身貧苦,所以從小就力爭上游,立志要出人頭地。他聰明又用功,很順利地拿到人人稱羨的大學文憑。 進入法院以後,他比別人更用心辦案,也擅長交際,所以就比同事更快地獲得各種升遷的機會。
在人生最高峰的中年時,他和美麗的太太搬進了彼得堡寬敞的豪宅裡,開始用心佈置這個家。就在掛窗簾的時候,他從高高的梯子上摔下來,從此臥病不起。 從小到大,他第一次有很多時間去看他身週的人,以及他這一生真正所擁有的。雖然他很用心佈置這個房子,極力想要擺脫中產階級的品味,但是從傢俱到窗簾,沒有一樣東西和他相同社會階級的人有任何的不同。
就像他的一生, 雖然他一直都不甘心當平凡人,但是卻也從來不曾追求過任何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因為,他從來都不曾知道自己在追求的是什麼,也從來也不曾認真問過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整個一生,他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之中。
所有他曾追求過的東西,都只是因為別人認為那些東西很體面,值得稱許或羨慕,而沒有一樣是他自己要的。就像他的婚姻,不是因為兩人相愛,而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他們兩人條件相當,未來將是非常體面的一對。
臥病以後,他那愛慕虛榮的的太太和女兒從來不曾真正關心過他。其實,他也從來不曾關心過別人。醫生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
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的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的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即使發現當事人有冤屈或不得已的苦衷,他還是硬著鐵石心腸依法辦事。
他的同事沒有人同情他,反而整天在打聽他的遺缺可以帶給哪些人升遷的機會,就如同他以往在類似場合下會有的一貫作風。
把他和家人聯結在一起的力量不是愛情與親情,而是虛榮心和一家人的面子;把他和同事連結在一起的,不是同事的情誼或關懷,而是社交的利益和人脈網絡的經營。沒有人是真心地活著,大家都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裡!
當他看透了這一切,突然發現他從來不曾有過真心的喜悅和眼淚, 不曾為自己的心願而生活、奮鬥,他的一生根本都是虛假的、空洞的、不值得的。他很想從頭來過,嘗試過一種更貼心、更真實的人生。
但是,他已經是絕症的末期,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在人生已經不可能再重頭開始的時刻裡,卻對自己有過的一生感到後悔、不值得!
那麼,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我們曾否認真地想過?
妳願意花多少時間去準備妳的婚禮?很多人都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去籌備。 那麼,妳是否曾經花一整天的時間去想想:「什麼是妳這一生中最想擁有、最珍貴的東西?」不曾有過!
太忙了,國中開始忙聯考,聯考後還有聯考,大學畢業後還有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要進園區。進了園區更忙,忙得有家歸不得,有些人連想生小孩都找不到時間。
那麼,你會不會是第二個伊凡˙伊列區,臨死的時候才對一生後悔?
「不會吧!想辦法賺錢解決現實的問題比較實際,沒有必要花時間去想『人生觀』這種無意義的問題!」真的嗎?
大部分的人從一懂事開始就活在怕被別人比下去的恐懼當中,所以終其一生,他們只有在現實的恐嚇下拼命地力爭上游,追求財富與權勢,作為武裝自己和踐踏別人的工具,卻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來好好地想一想:這樣子做,真的會解決他們的問題嗎?
可是,假如你會怕鬼,你總覺得鬼在你的身後。你愈是跑得快,愈是覺得背後有什麼東西在追你。真的要解決這個恐懼,唯一的辦法是停下腳步來,勇敢地往後面看清楚。 只有當你敢往後面去看鬼的真相時,鬼才會消失掉。一昧地在它的恐嚇下拼命地往前跑,累死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面對現實的壓力,道理也是一樣的。 只有當我們看透了現實能給我們,以及不能給我們的是什麼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坦然地面對現實。
假如我們所以追求現實,為的是自我的肯定和別人的善意、接納,這一定要用名利權位才能達成嗎?還是說我們可以有更簡潔、更有效的方式來肯定自我,並且獲得別人更真心的善意與接納?
讓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請你就認識的熟人中, 選出五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和五個你最討厭的人, 把他們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你仔細分析看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當中,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或者最富有、或者最有權勢的? 除此之外,你也仔細查查看, 最讓你受不了的人中,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或者最富有、或者最有權勢的?
很多人都會發現:在名、利、權、位的追逐上愈成功的人,往往也是最討人嫌的人!那麼,這個社會為什麼普遍鼓勵我們去追逐名利與權位?因為這些東西對陌生人很有效!
譬如,妳到戶政事務所去辦文件,承辦人對前面幾位都大小聲,亂發脾氣。輪到妳的時候,他看到妳光鮮亮麗的衣著和妳先生的博士頭銜,態度突然柔和謙卑起來, 這時候會讓妳覺得衣飾和頭銜很好用。但是,這些表面上的榮耀與光彩,只對陌生人有用。 對於那些和我們朝夕相處的人而言,名利與權位很難影響到他們對我們的善意與肯定。
比如說,你最要好的朋友或許會在你獲得博士學位時為你高興一下下,但是沒多久你和他的關係又回復到以往的狀態。 反過來說,假如有人因為你新獲得的名利與權位而急著和你結交,這種虛情假意的朋友還不如不要!
絕大部分的人都和伊凡˙伊列區一樣,花費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表面上的榮耀,雖然這會換來許多陌生人的羨慕與激賞,卻換不來身邊人真心的善意與對待。
一輩子只為了一群不相干的路人而活著,值得嗎?很多全球著名的藝人都有酗酒、吸毒的麻煩,就因為舞台上的風光掩飾不住私生活中的空洞與虛幻。
我沒有辦法許諾你一生當中所遭遇到的人都接納你、肯定你、對你懷著善意。但是,如果要做到「你常接觸到的人大多數都接納你、肯定你、對你懷著善意」,這並不會很難,而且它和你所擁有的權勢、名利、地位幾乎毫不相干。
其實你要做的,只不過是對別人時時懷著善意。金錢換不來人的善意,只有善意可以換來善意。假如你希望熟人對你有善意,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能力對別人懷著善意。終身在印度救濟貧民的泰瑞莎修女,她在全球所獲得的肯定、尊敬與善意,遠遠超過比爾蓋茲和英國女皇。
假如你是一個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的人,而且對別人懷著善意,那麼所有認識你的人都會尊敬你、接納你,並且對你懷著善意。
當然,大部分的陌生人還是看不到你對生命的體認,因而只能從外表的判斷對你漠視、輕蔑,甚至羞辱你。但是,假如你真的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了,你還會在意別人只憑外表所做出的輕率判斷嗎?所以,我們所以需要外在的現實武裝來保護自己,真正的原因是: 我們想用它來遮掩我們內在的貧乏(包括智性的與情感的)。但是,一個內在貧乏的人,不管他在外表尚有多麼足以誇耀的權勢、名利與地位,他自己會知道自己的貧乏,他的親人會知道,而他身週的朋友也都會知道。
我們可以愚弄馬路上的陌生人,卻愚弄不了自己,以及身週朝夕相處的人。因此,想要靠權勢、名利與地位去換得身週熟人的肯定與尊敬,還不如努力去累積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對人的善意。
伊凡˙伊列區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警覺到:掙取權勢、名利與地位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而累積人生智慧和善意的過程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 因此,贏得權勢、名利與地位的過程必然犧牲了我們可以用來累積人生智慧和善意的資源。
結果,一個人在權勢、名利與地位的追逐上愈成功,往往他在人生智慧和善意的累積上愈貧乏。一個外表亮麗而內在貧乏的人,註定只能吸引陌生人的羨慕,而無法贏得身週人的心肯定與善意。
所謂「贏得全世界而失去了自己」,正是伊凡˙伊列區的寫照。但是,它卻也正是整個社會盲目地在追求的人生目標。
當你仔細看清楚這個真相的時候,會不會一身冷汗?金錢只能換來虛假的情意,而換不來真心的接納與善意。
(感謝媺玲師姐轉寄此文章)
托爾斯泰晚年寫了一部很薄、也很感人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
探討一個問題:
伊凡˙伊列區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
他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也善於應對逢迎。因為出身貧苦,所以從小就力爭上游,立志要出人頭地。他聰明又用功,很順利地拿到人人稱羨的大學文憑。 進入法院以後,他比別人更用心辦案,也擅長交際,所以就比同事更快地獲得各種升遷的機會。
在人生最高峰的中年時,他和美麗的太太搬進了彼得堡寬敞的豪宅裡,開始用心佈置這個家。就在掛窗簾的時候,他從高高的梯子上摔下來,從此臥病不起。 從小到大,他第一次有很多時間去看他身週的人,以及他這一生真正所擁有的。雖然他很用心佈置這個房子,極力想要擺脫中產階級的品味,但是從傢俱到窗簾,沒有一樣東西和他相同社會階級的人有任何的不同。
就像他的一生, 雖然他一直都不甘心當平凡人,但是卻也從來不曾追求過任何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因為,他從來都不曾知道自己在追求的是什麼,也從來也不曾認真問過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整個一生,他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之中。
所有他曾追求過的東西,都只是因為別人認為那些東西很體面,值得稱許或羨慕,而沒有一樣是他自己要的。就像他的婚姻,不是因為兩人相愛,而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他們兩人條件相當,未來將是非常體面的一對。
臥病以後,他那愛慕虛榮的的太太和女兒從來不曾真正關心過他。其實,他也從來不曾關心過別人。醫生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
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的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的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即使發現當事人有冤屈或不得已的苦衷,他還是硬著鐵石心腸依法辦事。
他的同事沒有人同情他,反而整天在打聽他的遺缺可以帶給哪些人升遷的機會,就如同他以往在類似場合下會有的一貫作風。
把他和家人聯結在一起的力量不是愛情與親情,而是虛榮心和一家人的面子;把他和同事連結在一起的,不是同事的情誼或關懷,而是社交的利益和人脈網絡的經營。沒有人是真心地活著,大家都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裡!
當他看透了這一切,突然發現他從來不曾有過真心的喜悅和眼淚, 不曾為自己的心願而生活、奮鬥,他的一生根本都是虛假的、空洞的、不值得的。他很想從頭來過,嘗試過一種更貼心、更真實的人生。
但是,他已經是絕症的末期,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在人生已經不可能再重頭開始的時刻裡,卻對自己有過的一生感到後悔、不值得!
那麼,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我們曾否認真地想過?
妳願意花多少時間去準備妳的婚禮?很多人都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去籌備。 那麼,妳是否曾經花一整天的時間去想想:「什麼是妳這一生中最想擁有、最珍貴的東西?」不曾有過!
太忙了,國中開始忙聯考,聯考後還有聯考,大學畢業後還有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要進園區。進了園區更忙,忙得有家歸不得,有些人連想生小孩都找不到時間。
那麼,你會不會是第二個伊凡˙伊列區,臨死的時候才對一生後悔?
「不會吧!想辦法賺錢解決現實的問題比較實際,沒有必要花時間去想『人生觀』這種無意義的問題!」真的嗎?
大部分的人從一懂事開始就活在怕被別人比下去的恐懼當中,所以終其一生,他們只有在現實的恐嚇下拼命地力爭上游,追求財富與權勢,作為武裝自己和踐踏別人的工具,卻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來好好地想一想:這樣子做,真的會解決他們的問題嗎?
可是,假如你會怕鬼,你總覺得鬼在你的身後。你愈是跑得快,愈是覺得背後有什麼東西在追你。真的要解決這個恐懼,唯一的辦法是停下腳步來,勇敢地往後面看清楚。 只有當你敢往後面去看鬼的真相時,鬼才會消失掉。一昧地在它的恐嚇下拼命地往前跑,累死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面對現實的壓力,道理也是一樣的。 只有當我們看透了現實能給我們,以及不能給我們的是什麼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坦然地面對現實。
假如我們所以追求現實,為的是自我的肯定和別人的善意、接納,這一定要用名利權位才能達成嗎?還是說我們可以有更簡潔、更有效的方式來肯定自我,並且獲得別人更真心的善意與接納?
讓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請你就認識的熟人中, 選出五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和五個你最討厭的人, 把他們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你仔細分析看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當中,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或者最富有、或者最有權勢的? 除此之外,你也仔細查查看, 最讓你受不了的人中,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或者最富有、或者最有權勢的?
很多人都會發現:在名、利、權、位的追逐上愈成功的人,往往也是最討人嫌的人!那麼,這個社會為什麼普遍鼓勵我們去追逐名利與權位?因為這些東西對陌生人很有效!
譬如,妳到戶政事務所去辦文件,承辦人對前面幾位都大小聲,亂發脾氣。輪到妳的時候,他看到妳光鮮亮麗的衣著和妳先生的博士頭銜,態度突然柔和謙卑起來, 這時候會讓妳覺得衣飾和頭銜很好用。但是,這些表面上的榮耀與光彩,只對陌生人有用。 對於那些和我們朝夕相處的人而言,名利與權位很難影響到他們對我們的善意與肯定。
比如說,你最要好的朋友或許會在你獲得博士學位時為你高興一下下,但是沒多久你和他的關係又回復到以往的狀態。 反過來說,假如有人因為你新獲得的名利與權位而急著和你結交,這種虛情假意的朋友還不如不要!
絕大部分的人都和伊凡˙伊列區一樣,花費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表面上的榮耀,雖然這會換來許多陌生人的羨慕與激賞,卻換不來身邊人真心的善意與對待。
一輩子只為了一群不相干的路人而活著,值得嗎?很多全球著名的藝人都有酗酒、吸毒的麻煩,就因為舞台上的風光掩飾不住私生活中的空洞與虛幻。
我沒有辦法許諾你一生當中所遭遇到的人都接納你、肯定你、對你懷著善意。但是,如果要做到「你常接觸到的人大多數都接納你、肯定你、對你懷著善意」,這並不會很難,而且它和你所擁有的權勢、名利、地位幾乎毫不相干。
其實你要做的,只不過是對別人時時懷著善意。金錢換不來人的善意,只有善意可以換來善意。假如你希望熟人對你有善意,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能力對別人懷著善意。終身在印度救濟貧民的泰瑞莎修女,她在全球所獲得的肯定、尊敬與善意,遠遠超過比爾蓋茲和英國女皇。
假如你是一個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的人,而且對別人懷著善意,那麼所有認識你的人都會尊敬你、接納你,並且對你懷著善意。
當然,大部分的陌生人還是看不到你對生命的體認,因而只能從外表的判斷對你漠視、輕蔑,甚至羞辱你。但是,假如你真的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了,你還會在意別人只憑外表所做出的輕率判斷嗎?所以,我們所以需要外在的現實武裝來保護自己,真正的原因是: 我們想用它來遮掩我們內在的貧乏(包括智性的與情感的)。但是,一個內在貧乏的人,不管他在外表尚有多麼足以誇耀的權勢、名利與地位,他自己會知道自己的貧乏,他的親人會知道,而他身週的朋友也都會知道。
我們可以愚弄馬路上的陌生人,卻愚弄不了自己,以及身週朝夕相處的人。因此,想要靠權勢、名利與地位去換得身週熟人的肯定與尊敬,還不如努力去累積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對人的善意。
伊凡˙伊列區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警覺到:掙取權勢、名利與地位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而累積人生智慧和善意的過程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 因此,贏得權勢、名利與地位的過程必然犧牲了我們可以用來累積人生智慧和善意的資源。
結果,一個人在權勢、名利與地位的追逐上愈成功,往往他在人生智慧和善意的累積上愈貧乏。一個外表亮麗而內在貧乏的人,註定只能吸引陌生人的羨慕,而無法贏得身週人的心肯定與善意。
所謂「贏得全世界而失去了自己」,正是伊凡˙伊列區的寫照。但是,它卻也正是整個社會盲目地在追求的人生目標。
當你仔細看清楚這個真相的時候,會不會一身冷汗?金錢只能換來虛假的情意,而換不來真心的接納與善意。
(感謝媺玲師姐轉寄此文章)
自求一方清靜
自求一方清靜
文/黃翠吟
人是很難全然滿足的,追求圓滿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境界。
在某個社團認識一位太太,她真是大家眼中的「好命人」,先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子女學業、工作順利,大家熟稔之後,有一天她告訴我:「我一直積極參加社團,否則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沒路用』的人」,我真大吃一驚,人人欣羨的少奶奶,家住豪廈,出門司機接送,家務事傭人代勞,很難知道其實內心也有這樣不足的感覺。一般人常以外在評斷他人幸福與否,可是誰知道別人真正的感覺?
內心渴求永遠填不滿
不論多好的境遇,人總有想再追求更完滿的欲望,某方面完美了,就又有了新的不足,待得到滿足後,又產生新的問題,總是窮畢生之力,要填滿這個不足,直到有一天,看清這是遙不可及的,才能放下。
就如當睡不著覺時,努力的調整睡姿,過一會兒,卻又發現壓到了手臂,再要調整一下,誰知沒多久,又感覺大腿酸麻了,就這樣,翻來覆去要找到最舒適的睡姿,直到……算了,不理它了,管它什麼睡姿,管它睡得著、睡不著,這樣一放下,反而睡著了。
一位朋友,夫妻感情甚篤。某年太太生日前夕,先生表示要買錶送她,她想趁機看看自己在先生心中的份量,她問:「你要買多少錢的錶給我?」先生反問:「妳看呢?」她獅子大開口:「十萬元以上。」他也很大方說道:「那有什麼問題,你說多少就多少。」她高興極了,嬌嗔道:「那二十萬元呢?」他說:「還用問,當然沒有問題。」她緊追不捨:「如果我說一百萬元呢?」他回道:「唉!我賺錢都是為妳,我的錢還不就是妳的錢,不用問了。」聽到先生這樣回答,她整個人都要飄上天了。
隔天,兩人來到錶店,各種價位的錶琳琅滿目,從數千元到百萬元的鑽錶都有,陳列在玻璃櫃裡,太太在錶價約六萬元這一區的櫃子前停住了,正要請店員從櫃子內取錶上來看時,先生拉了拉太太的衣角,說:「我們到那邊看看。」太太覺得蹊蹺,問他:「怎麼啦?」他悄聲說:「我身上只有現金二萬多元,也沒帶信用卡。」「什麼?」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情從雲端跌了下來。先生解釋身上剛好沒帶那麼多錢,太太心想,可是重點不在錶啊!
她說:「明明知道他很愛我,可是還是希望從他口中聽到一個圓滿的理由證明他全心全意愛我。」但他沒有一個答案是令人釋懷的,直到他說出的理由是錶價和他的愛意是毫無關連的,他說:「我是想,現在的錶幾千元就很好用了,準確又耐用,何況精工錶的價位都不高,所以身上只帶兩萬多元,我想這個價位就算是非常好的錶了。」
人的內心非常複雜,就連自己都無法知道自己不斷「討愛」、不斷要先生表示及證明,那填不滿的黑洞是貪欲?亦或是恐懼?不安全感?
世間難有真正盡如人意
有位朋友,大家都稱讚她嫁了好先生,忠厚老實、溫柔體貼,多年後,她卻抱怨:「家裡大小事都是我在做決定,他溫溫吞吞,優柔寡斷,沒有男子氣概,事情沒有我處理就動不了,叫人氣結。」看她幹練精明的樣子,怪不得籌劃做生意的事也落在她頭上。
有一天,她又說:「我一直不斷嫌惡他,最近我反省自己,再這樣下去,我看他愈來愈一無是處,婚姻恐怕要出問題了,我最近就常常想,應該要反過來想,當初嫁給他是看到他好在哪裡?漸漸地,我又看到了他的溫柔老實,顧家體貼,欣賞的感覺又回來了。」真是有智慧的女人,以理性克制了人性的驅使。
人常感覺自己不夠完美,所以拼命努力證明自己;也嫌惡別人的不完美,所以想改變、操控別人。可是人及世間豈有完美、圓滿?
人就這樣常被「不足」的驅力驅使著,真正滿足、平靜安詳的時刻是很少的。我有時會和自己做個遊戲,告訴自己,這整天我要仔細觀察自己,讓內心的思想活動像圖畫一樣攤開看個清楚。
有時一起床,就感到微微不快,我停下手中事情,想想是什麼緣故?原來剛剛腦中閃過工作上急待完成的事,一絲擔憂就襲了上來;整天生活中隨時都有各種思想跑上來,過去或未來的假想情境常在無意識中冒出,情緒就跟著產生各種變化,有時還猛然發覺,腦中自己正在與人對話。
一天中除了睡覺外,腦子無時不在思想,情緒也跟著牽動,一會兒或喜、或怒、或憂、或悲,但非常微細,不易察覺,但負面感覺累積久了,生活就會莫名的不快樂。
動中求靜回歸內在安定
人有各樣的不滿足,隨時有各樣的思想及情緒,那何時才有真正的平靜安詳呢?
所以我常想人該修鍊一些遁逃的功夫,但不是辭掉工作、躲到深山或不問世事,因為離開了這個環境、這些是非,面對新環境一樣又有新的壓力、新的是非,能逃到那裡去?
而是要把思想空掉,情緒會很快的進入平靜的狀態。但放下思想,談何容易,有的人學靜坐,但身體坐在那裡,思想卻澎湃不已。
有一種方式,在動中卻能感到安靜。讓身體保持在一種規律的動作中,心神完全專注在這個律動中時,思想就消失了。
就如:保持一定的速度走路,身體只有抬腳、放下,抬腳、放下,心念只注意在現在是抬腳了、現在是放下了,因此當我想遁到平靜中時,就在客廳繞圈,一切都不想,只有規律的走路,幾圈下來,心就靜了,我稱它為「動中靜」;或是做腹式呼吸,身體只有一呼一吸的動作,心念也只有在「吸氣時腹部拱起了,呼氣時腹部消平了」這一點上,漸漸地呼吸愈來愈深,身體愈來愈鬆了;或是做一個簡易的體操,配合腹式呼吸,不斷地做,在專注的呼吸及規律的律動中,心情也愈來愈靜;有時我輕輕地用手掌摩擦手臂,同樣速度、同樣輕重,一下一下慢慢地,全身就放鬆舒暢了。
人有很多莫名的不足,在很深很深的意識內,也因此很多心痛的感覺不易察覺,會在體內累積。我們該找到一個方法,讓自己不受自己思想、情緒的干擾,而有全然清明的時候。有人期待親密的另一半或子女、朋友給我們帶來滿足、快樂,這是緣木求魚,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感受。寄情於人不如寄情於物,更不如自己掌握自己,進入以自己為中心的感覺裡,摒除了思想、欲望、外在的紛亂,回歸到自己的內在,在自己創造的一方寧靜之中予取予求,安詳舒暢。
文/黃翠吟
人是很難全然滿足的,追求圓滿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境界。
在某個社團認識一位太太,她真是大家眼中的「好命人」,先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子女學業、工作順利,大家熟稔之後,有一天她告訴我:「我一直積極參加社團,否則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沒路用』的人」,我真大吃一驚,人人欣羨的少奶奶,家住豪廈,出門司機接送,家務事傭人代勞,很難知道其實內心也有這樣不足的感覺。一般人常以外在評斷他人幸福與否,可是誰知道別人真正的感覺?
內心渴求永遠填不滿
不論多好的境遇,人總有想再追求更完滿的欲望,某方面完美了,就又有了新的不足,待得到滿足後,又產生新的問題,總是窮畢生之力,要填滿這個不足,直到有一天,看清這是遙不可及的,才能放下。
就如當睡不著覺時,努力的調整睡姿,過一會兒,卻又發現壓到了手臂,再要調整一下,誰知沒多久,又感覺大腿酸麻了,就這樣,翻來覆去要找到最舒適的睡姿,直到……算了,不理它了,管它什麼睡姿,管它睡得著、睡不著,這樣一放下,反而睡著了。
一位朋友,夫妻感情甚篤。某年太太生日前夕,先生表示要買錶送她,她想趁機看看自己在先生心中的份量,她問:「你要買多少錢的錶給我?」先生反問:「妳看呢?」她獅子大開口:「十萬元以上。」他也很大方說道:「那有什麼問題,你說多少就多少。」她高興極了,嬌嗔道:「那二十萬元呢?」他說:「還用問,當然沒有問題。」她緊追不捨:「如果我說一百萬元呢?」他回道:「唉!我賺錢都是為妳,我的錢還不就是妳的錢,不用問了。」聽到先生這樣回答,她整個人都要飄上天了。
隔天,兩人來到錶店,各種價位的錶琳琅滿目,從數千元到百萬元的鑽錶都有,陳列在玻璃櫃裡,太太在錶價約六萬元這一區的櫃子前停住了,正要請店員從櫃子內取錶上來看時,先生拉了拉太太的衣角,說:「我們到那邊看看。」太太覺得蹊蹺,問他:「怎麼啦?」他悄聲說:「我身上只有現金二萬多元,也沒帶信用卡。」「什麼?」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情從雲端跌了下來。先生解釋身上剛好沒帶那麼多錢,太太心想,可是重點不在錶啊!
她說:「明明知道他很愛我,可是還是希望從他口中聽到一個圓滿的理由證明他全心全意愛我。」但他沒有一個答案是令人釋懷的,直到他說出的理由是錶價和他的愛意是毫無關連的,他說:「我是想,現在的錶幾千元就很好用了,準確又耐用,何況精工錶的價位都不高,所以身上只帶兩萬多元,我想這個價位就算是非常好的錶了。」
人的內心非常複雜,就連自己都無法知道自己不斷「討愛」、不斷要先生表示及證明,那填不滿的黑洞是貪欲?亦或是恐懼?不安全感?
世間難有真正盡如人意
有位朋友,大家都稱讚她嫁了好先生,忠厚老實、溫柔體貼,多年後,她卻抱怨:「家裡大小事都是我在做決定,他溫溫吞吞,優柔寡斷,沒有男子氣概,事情沒有我處理就動不了,叫人氣結。」看她幹練精明的樣子,怪不得籌劃做生意的事也落在她頭上。
有一天,她又說:「我一直不斷嫌惡他,最近我反省自己,再這樣下去,我看他愈來愈一無是處,婚姻恐怕要出問題了,我最近就常常想,應該要反過來想,當初嫁給他是看到他好在哪裡?漸漸地,我又看到了他的溫柔老實,顧家體貼,欣賞的感覺又回來了。」真是有智慧的女人,以理性克制了人性的驅使。
人常感覺自己不夠完美,所以拼命努力證明自己;也嫌惡別人的不完美,所以想改變、操控別人。可是人及世間豈有完美、圓滿?
人就這樣常被「不足」的驅力驅使著,真正滿足、平靜安詳的時刻是很少的。我有時會和自己做個遊戲,告訴自己,這整天我要仔細觀察自己,讓內心的思想活動像圖畫一樣攤開看個清楚。
有時一起床,就感到微微不快,我停下手中事情,想想是什麼緣故?原來剛剛腦中閃過工作上急待完成的事,一絲擔憂就襲了上來;整天生活中隨時都有各種思想跑上來,過去或未來的假想情境常在無意識中冒出,情緒就跟著產生各種變化,有時還猛然發覺,腦中自己正在與人對話。
一天中除了睡覺外,腦子無時不在思想,情緒也跟著牽動,一會兒或喜、或怒、或憂、或悲,但非常微細,不易察覺,但負面感覺累積久了,生活就會莫名的不快樂。
動中求靜回歸內在安定
人有各樣的不滿足,隨時有各樣的思想及情緒,那何時才有真正的平靜安詳呢?
所以我常想人該修鍊一些遁逃的功夫,但不是辭掉工作、躲到深山或不問世事,因為離開了這個環境、這些是非,面對新環境一樣又有新的壓力、新的是非,能逃到那裡去?
而是要把思想空掉,情緒會很快的進入平靜的狀態。但放下思想,談何容易,有的人學靜坐,但身體坐在那裡,思想卻澎湃不已。
有一種方式,在動中卻能感到安靜。讓身體保持在一種規律的動作中,心神完全專注在這個律動中時,思想就消失了。
就如:保持一定的速度走路,身體只有抬腳、放下,抬腳、放下,心念只注意在現在是抬腳了、現在是放下了,因此當我想遁到平靜中時,就在客廳繞圈,一切都不想,只有規律的走路,幾圈下來,心就靜了,我稱它為「動中靜」;或是做腹式呼吸,身體只有一呼一吸的動作,心念也只有在「吸氣時腹部拱起了,呼氣時腹部消平了」這一點上,漸漸地呼吸愈來愈深,身體愈來愈鬆了;或是做一個簡易的體操,配合腹式呼吸,不斷地做,在專注的呼吸及規律的律動中,心情也愈來愈靜;有時我輕輕地用手掌摩擦手臂,同樣速度、同樣輕重,一下一下慢慢地,全身就放鬆舒暢了。
人有很多莫名的不足,在很深很深的意識內,也因此很多心痛的感覺不易察覺,會在體內累積。我們該找到一個方法,讓自己不受自己思想、情緒的干擾,而有全然清明的時候。有人期待親密的另一半或子女、朋友給我們帶來滿足、快樂,這是緣木求魚,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感受。寄情於人不如寄情於物,更不如自己掌握自己,進入以自己為中心的感覺裡,摒除了思想、欲望、外在的紛亂,回歸到自己的內在,在自己創造的一方寧靜之中予取予求,安詳舒暢。
Monday, May 23, 2005
什麼樣的心念,決定什麼樣的命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長命。無奈事與願違,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諸事不順、災厄不斷的遭遇下,很多人會開始嘗試「算命」,希望藉由相命來尋求「改運」。因此,求神問卦、問乩童、問籤詩、問籤杯、貼咒語、喝符水、改風水、改名……等等方法無所不用其極。此時,外道以神通、感應等迷信的民間信仰來為人消災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歡談玄說妙、知見不正的人去附和。
學佛者不講命運,講業力。善業多則福報大,福報大則諸事順利,趨吉避凶。惡業多則福報淺,福報不足則諸事不順,災厄偏多。命的好壞是決定於自己的行為造作,是操縱在自己手中,不是讓別人算,別人也沒辦法幫我們改運,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積善業。這是以福轉業,讓重業輕報,輕報化無,而得順遂的人生。
命運的好壞除了與「福報」有關之外,一個人的心念也往往在無形中決定了一生的命運。幸福快樂與否,不是擁有多少或擁有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內心想的是什麼,此即「心念」與「心態」。什麼樣的心念決定什麼樣的命運,什麼樣的心態則決定什麼樣的遭遇。
一個愛抱怨的人,因為常存抱怨的心態,久而久之,「抱怨」便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慣用的語言,日積月累終成為他的專長,而此專長無形中決定了哀聲嘆氣、怨天尤人的個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滿乖戾與頹喪。
一個愛批評的人,因為常存批判的心態,久而久之會培養出「看人不順眼」的習性,形成言談愛說負面,做事偏愛挑剔,做人愛看缺點的個性,如此則造成一個不懂得包容與善解的苦悶人生。
一個愛說是非的人,因為常存說長論短的心態,以致「說是非」成為他的專長,搬弄是非也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久而久之,「愛說是非」、「愛聽是非」與兩舌惡口相呼應,造成生活週遭佈滿「道聽塗說」與「危言聳聽」的論調。如此,讓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輕安,生活不輕安也是一種苦,而是非纏身、煩惱攻心更是不幸與悲哀的人生。
個性、習慣、心態等均與「心念」有關,心念若不改,而風水、行業、名字等再怎麼改,也改不了命運。此即所謂:“環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觀可以改”。因此,一個觀念可以改變一個想法,想法改變則心態改變,心態改變則態度改變,態度改變則習慣改變,習慣改變則表現改變,表現改變則一生改變,一生改變就是命運改變。所以說,「命」不用給別人算,「運」也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改,要好命就得學會「運命」,用正信與智信的人生觀來破除迷信與邪信的邪知邪見。
佛法告訴我們:“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投足均無不是業”。業力牽引向善,則人生光明燦爛,業力牽引向惡,則人生哀愁黯淡。善業要靠善念來啟發,惡業更要藉善念來戒除。生命過程中,心念時時刻刻與我們長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種子,會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讓我們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惡的種子,會開出厄運的果實,讓我們嚐盡哀怨辛酸的人生。所以我們說:“心念可以決定每一個人不同的命運。”
“凡夫被命運操縱,而智者卻操縱命運”。又言:“人要運命,不要命運”。亦即告訴我們,命運雖有,但仍操之在我。好命不是靠拜靠求,也不是靠人加持灌頂。
「一念心轉」則心開意解福就來,「一念清靜」則心誠意正運就通,「一心正向」則心正氣盛邪不侵,「一心向善」則一念善心破千災。扭轉命運的貴人不在遠方,「正念」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的貴人。
學佛者不講命運,講業力。善業多則福報大,福報大則諸事順利,趨吉避凶。惡業多則福報淺,福報不足則諸事不順,災厄偏多。命的好壞是決定於自己的行為造作,是操縱在自己手中,不是讓別人算,別人也沒辦法幫我們改運,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積善業。這是以福轉業,讓重業輕報,輕報化無,而得順遂的人生。
命運的好壞除了與「福報」有關之外,一個人的心念也往往在無形中決定了一生的命運。幸福快樂與否,不是擁有多少或擁有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內心想的是什麼,此即「心念」與「心態」。什麼樣的心念決定什麼樣的命運,什麼樣的心態則決定什麼樣的遭遇。
一個愛抱怨的人,因為常存抱怨的心態,久而久之,「抱怨」便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慣用的語言,日積月累終成為他的專長,而此專長無形中決定了哀聲嘆氣、怨天尤人的個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滿乖戾與頹喪。
一個愛批評的人,因為常存批判的心態,久而久之會培養出「看人不順眼」的習性,形成言談愛說負面,做事偏愛挑剔,做人愛看缺點的個性,如此則造成一個不懂得包容與善解的苦悶人生。
一個愛說是非的人,因為常存說長論短的心態,以致「說是非」成為他的專長,搬弄是非也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久而久之,「愛說是非」、「愛聽是非」與兩舌惡口相呼應,造成生活週遭佈滿「道聽塗說」與「危言聳聽」的論調。如此,讓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輕安,生活不輕安也是一種苦,而是非纏身、煩惱攻心更是不幸與悲哀的人生。
個性、習慣、心態等均與「心念」有關,心念若不改,而風水、行業、名字等再怎麼改,也改不了命運。此即所謂:“環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觀可以改”。因此,一個觀念可以改變一個想法,想法改變則心態改變,心態改變則態度改變,態度改變則習慣改變,習慣改變則表現改變,表現改變則一生改變,一生改變就是命運改變。所以說,「命」不用給別人算,「運」也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改,要好命就得學會「運命」,用正信與智信的人生觀來破除迷信與邪信的邪知邪見。
佛法告訴我們:“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投足均無不是業”。業力牽引向善,則人生光明燦爛,業力牽引向惡,則人生哀愁黯淡。善業要靠善念來啟發,惡業更要藉善念來戒除。生命過程中,心念時時刻刻與我們長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種子,會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讓我們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惡的種子,會開出厄運的果實,讓我們嚐盡哀怨辛酸的人生。所以我們說:“心念可以決定每一個人不同的命運。”
“凡夫被命運操縱,而智者卻操縱命運”。又言:“人要運命,不要命運”。亦即告訴我們,命運雖有,但仍操之在我。好命不是靠拜靠求,也不是靠人加持灌頂。
「一念心轉」則心開意解福就來,「一念清靜」則心誠意正運就通,「一心正向」則心正氣盛邪不侵,「一心向善」則一念善心破千災。扭轉命運的貴人不在遠方,「正念」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的貴人。
且慢下手
大多數的同仁都很興奮,因為單位裡調來一位新主管,據說是個能人,專門被派來整頓業務;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新主管卻毫無作為,每天彬彬有禮進辦公室,便躲在裡面難得出門,那些本來緊張得要死的壞份子,現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那裡是個能人嘛!根本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過去,就在真正努力為新主管感到失望時,新主管卻發威了--壞份 子一律開革,能人則獲得晉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四月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像是全然換個人。
年終聚餐時,新主管在酒過三巡之後致詞:「相信大家對我新到任期間的表現,和後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
「我有位朋友,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將那院子全面整頓,雜草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訪,進門大吃一驚的問:『那最名貴的牡丹哪裡去了?』
我這位朋友才發現,他竟然把牡丹當草給剷了。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是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裡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裡成了錦蔟;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剷除,並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
說到這兒,主管舉起杯來:「讓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為如果這辦公室是個花園,你們就都是其間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開花結果,只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認得出啊!」
(凡事要先多觀察、多聆聽、多瞭解,要沈得住氣呀!)
「他那裡是個能人嘛!根本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過去,就在真正努力為新主管感到失望時,新主管卻發威了--壞份 子一律開革,能人則獲得晉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四月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像是全然換個人。
年終聚餐時,新主管在酒過三巡之後致詞:「相信大家對我新到任期間的表現,和後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
「我有位朋友,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將那院子全面整頓,雜草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訪,進門大吃一驚的問:『那最名貴的牡丹哪裡去了?』
我這位朋友才發現,他竟然把牡丹當草給剷了。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是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裡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裡成了錦蔟;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剷除,並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
說到這兒,主管舉起杯來:「讓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為如果這辦公室是個花園,你們就都是其間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開花結果,只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認得出啊!」
(凡事要先多觀察、多聆聽、多瞭解,要沈得住氣呀!)
Sunday, May 22, 2005
微笑的魚
http://www.jingo.com.tw/dvdwmv/fish90.wmv (幾米"「微笑的魚」動畫短片)
會不會有時被困在魚缸裡的 ~ 是我們自己呢?
關於幾米
幾米,一位用畫筆描繪夢想、吸引無數讀者畫迷為之瘋狂,知名度迅速竄升的當紅繪本作家,同時卻也是一個靦腆善良的中年男子,偏好簡單的居家生活,低調而淡泊。
幾米的個性害羞內向,不擅長用言語表達,他用敏銳細膩的心去感受週遭的人與事,將情感、思緒藉由「繪畫」傳達他對大千世界的看法,作品風貌多變,創作力源源不絕,因此看幾米的作品,就像是走入他的內在,幾米的故事引領著每一位欣賞他作品的人看到並相信世界上的美與善,同時也反應了現代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每個人都能在他的故事找到一個映照和寄託,或許這就是幾米作品的迷人之處。
幾米小檔案
幾米,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在廣告公司工作十二年,後來為報紙、雜誌等各種出版品畫插畫,1998年首度在台灣出版個人的繪本創作《森林裡的秘密》、《微笑的魚》,1999年至2001年陸續以《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記了》、《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地下鐵》等多部作品,展現出驚人的創作力和多變的敘事風格,在出版市場興起了一陣持續至今熱力不減的繪本創作風潮,2002年《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布瓜的世界》持續令人充滿驚喜,廣受兩岸三地讀者的喜愛,2003年最新長篇作品《幸運兒》,一本悲憫與傳奇之書,突破以往的創作手法,帶領我們進入幾米創作的另一個境界。
幾米讓「圖像」成為另一種清新舒潔的文學語言,在他的作品裡營造出流暢詩意的畫面,散發出深情迷人的風采。目前擁有15本廣受大家喜愛的作品,並賣出美、德、法、希臘、韓、日、泰等多國版權。
會不會有時被困在魚缸裡的 ~ 是我們自己呢?
關於幾米
幾米,一位用畫筆描繪夢想、吸引無數讀者畫迷為之瘋狂,知名度迅速竄升的當紅繪本作家,同時卻也是一個靦腆善良的中年男子,偏好簡單的居家生活,低調而淡泊。
幾米的個性害羞內向,不擅長用言語表達,他用敏銳細膩的心去感受週遭的人與事,將情感、思緒藉由「繪畫」傳達他對大千世界的看法,作品風貌多變,創作力源源不絕,因此看幾米的作品,就像是走入他的內在,幾米的故事引領著每一位欣賞他作品的人看到並相信世界上的美與善,同時也反應了現代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每個人都能在他的故事找到一個映照和寄託,或許這就是幾米作品的迷人之處。
幾米小檔案
幾米,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在廣告公司工作十二年,後來為報紙、雜誌等各種出版品畫插畫,1998年首度在台灣出版個人的繪本創作《森林裡的秘密》、《微笑的魚》,1999年至2001年陸續以《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記了》、《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地下鐵》等多部作品,展現出驚人的創作力和多變的敘事風格,在出版市場興起了一陣持續至今熱力不減的繪本創作風潮,2002年《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布瓜的世界》持續令人充滿驚喜,廣受兩岸三地讀者的喜愛,2003年最新長篇作品《幸運兒》,一本悲憫與傳奇之書,突破以往的創作手法,帶領我們進入幾米創作的另一個境界。
幾米讓「圖像」成為另一種清新舒潔的文學語言,在他的作品裡營造出流暢詩意的畫面,散發出深情迷人的風采。目前擁有15本廣受大家喜愛的作品,並賣出美、德、法、希臘、韓、日、泰等多國版權。
真正的內涵
真正的內涵
文/星雲法師
一個人有漂亮的容貌,亮麗的外形,在社交活動上當然會佔優勢。但是要真正有魅力,絕不能光靠外表。外表是假象,青春很短暫,容貌很快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衰老。
一個人的內涵可以隨著歲月的成長而逐漸豐厚,而成為真正高貴莊嚴的人。內涵不等於漂亮,卻是別人不敢小覷的特質。
除了氣質、道德、聰明智慧等都可以是我們的內涵外,這裡還有四項具深義的內涵,提供給各位:
第一、真正的力量是忍耐:忍耐是勇者的象徵,忍耐是擔當、是力量,忍耐甚至能化除仇恨。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現代人因為漸漸不堪忍耐,什麼事都要爭,因此也慢慢形成社會的暴戾風氣,因一時氣憤,而鬧出命案的新聞也不少見。人家都說「士可殺不可辱」,韓信卻因為忍得胯下之辱,而成為真正的英雄。因此,忍耐才是真正的力量。
第二、真正的智慧是寬厚:有些人很聰明,但他的聰明是用來跟人家計較,討人家便宜,或算計別人,這些都不算真聰明。真正的聰明是肯待人以寬、以慈、以德,有如此寬厚的德性,才是真聰明。
不吝以自己的智慧為人服務,以自己的福報與人共享,在言語、行為上,處處留人餘地,才是真智慧。
第三、真正的慈悲是包容:我們講究慈悲、講究博愛、講究人和,最要緊的是要有包容心。你的愛心有多大,可以包容多少,你就擁有多少天地。你能愛一家人,你做家長;你能愛一村人,你就有做村長的能耐;你能無私地愛一個國家,處處為人民著眼、謀福,你就有資格當國王。你的慈悲如虛空,能包容萬物,那麼,你就擁有整個宇宙天地。
第四、真正的財富是滿足:有一個人騎著驢子外出,見到前面一個人騎著馬,他好生羡慕,恨不得自己騎的就是馬。可是回頭一看,有一個人正汗流浹背的推著車。他滿足的說:「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有再多的財富,如果不知滿足,還是貧窮;雖然僅有少許財富,卻很珍惜、很滿足,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內涵要點滴積聚,非一蹴可成,非文飾可得,要從內心逐漸培養忍耐、寬厚、包容、知足的德性,才能豐富我們真正的內涵。
第一、真正的力量是忍耐,
第二、真正的智慧是寬厚,
第三、真正的慈悲是包容,
第四、真正的財富是滿足。
文/星雲法師
一個人有漂亮的容貌,亮麗的外形,在社交活動上當然會佔優勢。但是要真正有魅力,絕不能光靠外表。外表是假象,青春很短暫,容貌很快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衰老。
一個人的內涵可以隨著歲月的成長而逐漸豐厚,而成為真正高貴莊嚴的人。內涵不等於漂亮,卻是別人不敢小覷的特質。
除了氣質、道德、聰明智慧等都可以是我們的內涵外,這裡還有四項具深義的內涵,提供給各位:
第一、真正的力量是忍耐:忍耐是勇者的象徵,忍耐是擔當、是力量,忍耐甚至能化除仇恨。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現代人因為漸漸不堪忍耐,什麼事都要爭,因此也慢慢形成社會的暴戾風氣,因一時氣憤,而鬧出命案的新聞也不少見。人家都說「士可殺不可辱」,韓信卻因為忍得胯下之辱,而成為真正的英雄。因此,忍耐才是真正的力量。
第二、真正的智慧是寬厚:有些人很聰明,但他的聰明是用來跟人家計較,討人家便宜,或算計別人,這些都不算真聰明。真正的聰明是肯待人以寬、以慈、以德,有如此寬厚的德性,才是真聰明。
不吝以自己的智慧為人服務,以自己的福報與人共享,在言語、行為上,處處留人餘地,才是真智慧。
第三、真正的慈悲是包容:我們講究慈悲、講究博愛、講究人和,最要緊的是要有包容心。你的愛心有多大,可以包容多少,你就擁有多少天地。你能愛一家人,你做家長;你能愛一村人,你就有做村長的能耐;你能無私地愛一個國家,處處為人民著眼、謀福,你就有資格當國王。你的慈悲如虛空,能包容萬物,那麼,你就擁有整個宇宙天地。
第四、真正的財富是滿足:有一個人騎著驢子外出,見到前面一個人騎著馬,他好生羡慕,恨不得自己騎的就是馬。可是回頭一看,有一個人正汗流浹背的推著車。他滿足的說:「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有再多的財富,如果不知滿足,還是貧窮;雖然僅有少許財富,卻很珍惜、很滿足,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內涵要點滴積聚,非一蹴可成,非文飾可得,要從內心逐漸培養忍耐、寬厚、包容、知足的德性,才能豐富我們真正的內涵。
第一、真正的力量是忍耐,
第二、真正的智慧是寬厚,
第三、真正的慈悲是包容,
第四、真正的財富是滿足。
Saturday, May 21, 2005
白芋悲歌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白芋悲歌
日本有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對兄弟,父母在他們小時候就過世了。哥哥經常在外遊蕩不回家,弟弟則非常純樸善良,不論哥哥在外面做了什麼事,他對哥哥還是很尊重。
有一天,哥哥回來了,弟弟很高興,想要煮好吃的東西給哥哥吃,可是他太窮了,買不起美味的食物,於是每天一大早就去山中採摘野生的白芋,將白芋最好吃的中間部分煮給哥哥吃,自己則吃白芋的頭尾及莖的部分。
但是哥哥不曉得弟弟這番苦心,總是懷疑:「弟弟為什麼每天都是自己先吃飽了,再將東西端出來給我吃?這東西這麼好吃,弟弟先吃的是不是比這更好吃?」
哥哥的疑心愈來愈重,終於積怨成恨,一時衝動,將弟弟殺死了!
殺死弟弟之後,他想知道弟弟到底都吃些什麼,就走進弟弟的房間,可是哪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只有鍋底剩下的白芋頭尾及莖。此時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冤枉了弟弟,竟然殺死這麼好的弟弟!他很後悔,每天不斷哭泣,在思念弟弟與自責懊悔的煎熬中度過餘生。往生後,他變成一隻鳥,日日在山中長著白芋的地方盤旋,不停哀叫,叫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弟弟,白芋煮熟了,吃吧!吃吧!」
心中積存了悶氣,有氣就有怨,有怨就有恨,怨恨的情緒糾結在一起,莽撞的動作就發生了。
事事皆以沈著的心來思考,就不會累積瞋怒的情緒,也就不會一時衝動而鑄成大錯,後悔莫及。所以,平時不論遭遇什麼事,都要用心分析,及時化解貪、瞋、癡、慢、疑的心念。
日本有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對兄弟,父母在他們小時候就過世了。哥哥經常在外遊蕩不回家,弟弟則非常純樸善良,不論哥哥在外面做了什麼事,他對哥哥還是很尊重。
有一天,哥哥回來了,弟弟很高興,想要煮好吃的東西給哥哥吃,可是他太窮了,買不起美味的食物,於是每天一大早就去山中採摘野生的白芋,將白芋最好吃的中間部分煮給哥哥吃,自己則吃白芋的頭尾及莖的部分。
但是哥哥不曉得弟弟這番苦心,總是懷疑:「弟弟為什麼每天都是自己先吃飽了,再將東西端出來給我吃?這東西這麼好吃,弟弟先吃的是不是比這更好吃?」
哥哥的疑心愈來愈重,終於積怨成恨,一時衝動,將弟弟殺死了!
殺死弟弟之後,他想知道弟弟到底都吃些什麼,就走進弟弟的房間,可是哪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只有鍋底剩下的白芋頭尾及莖。此時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冤枉了弟弟,竟然殺死這麼好的弟弟!他很後悔,每天不斷哭泣,在思念弟弟與自責懊悔的煎熬中度過餘生。往生後,他變成一隻鳥,日日在山中長著白芋的地方盤旋,不停哀叫,叫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弟弟,白芋煮熟了,吃吧!吃吧!」
心中積存了悶氣,有氣就有怨,有怨就有恨,怨恨的情緒糾結在一起,莽撞的動作就發生了。
事事皆以沈著的心來思考,就不會累積瞋怒的情緒,也就不會一時衝動而鑄成大錯,後悔莫及。所以,平時不論遭遇什麼事,都要用心分析,及時化解貪、瞋、癡、慢、疑的心念。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