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7, 2014

經常運動的人更聰明

文/袁越

三聯生活周刊

在民間傳說中,運動就像喝水一樣,具有包治百病的神效。但在科學家們看來,運動的好處有很多都是被誇大的,沒有科學根據。不過老師們最喜歡這些誇張的說法了,他們認為這能提高學生們上體育課的興趣。其實這樣的虛假宣傳往往會起到反效果,導致一些人運動了一陣子後看不到回報,便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動力。

當然,運動確實有很多已被證實的好處,比如提高心血管系統的功能、降低心臟病發病率、緩解Ⅱ型糖尿病症狀等等。但是,對於那些身體健康、距離上述毛病還很遠的人們來说,是否就不用運動了呢?事實上大多數學生都符合這一條件,於是老師們便會祭出殺手鐧,宣稱運動能提高腦力,讓人變得更聰明。這個說法對不對呢?今年119日出版的《新科學家》雜誌探討了這個問題。

追本溯源,運動提高腦力的说法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但因為證據不夠充分,始終沒有太多響應。1990年,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生物學家亞瑟·克萊默(Arthur Kramer)博士設計了一個實驗,讓一群平時不愛運動的人進行6個月有氧運動,然後測試他們思維能力的變化,發現確實有所提高。他把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是這個領域的第一篇有分量的研究文獻。

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加州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神經生物學家弗雷德·加戈(Fred Gage)博士通過對實驗小鼠的研究,發現運動能夠促進小鼠神經細胞的生長,這就為運動提升腦力找到了解剖學理由。

從那以後,這個領域湧現出一大批論文,其思路基本上都是上述兩篇論文的延伸,要麼直接研究人,對比運動前后的腦力變化,要麼拿小鼠做實驗,研究運動對於神經系統産生了怎樣的效果。大部分研究都證明,運動確實能提高神經系統的工作效率,讓人更聰明,而且對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效。

不過,運動對於腦力的提升並不是簡單的正比關係,否則職業運動員就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了。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梅根·赫爾廷(Megan Herting)博士在研究了運動對於兒童神經發育的影響後認為,運動不是直接提高腦力,而是維持腦力不下降。她認為,人的正常生理狀態應該就是在運動着的,人腦經過多年的進化,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不運動反而是不正常的。
仔細想想,這個說法很有道理。我們的祖先依靠打獵和採集野果為生,幾乎每天都在四處奔波。進入農業社會後,人類也需要每天勞動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在古代沒有運動這個概念,只是到了工業革命出現後,生産力大幅度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整天坐辦公室的白領,運動才變成了一種需要提倡的生活習慣的原因。

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人類引以為自豪的大腦,很可能就是運動過程的副産品。紐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曾經研究過不同動物的運動能力和腦容量之間的關係,發現新陳代謝速率越高的動物,大腦占身體的比重就越大。而人類是公認的哺乳動物耐力之王,我們的祖先跑不快跳不高,純粹是依靠出色的耐力抓捕獵物。科學家們相信,正是在運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人的腦容量不斷提高,最終出現了智力飛躍,誕生了現代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個很明顯的原因是,神經活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毛細血管的供氧能力,保證超級大腦能有足夠的能量。但是另一個原因似乎更關鍵,研究顯示,運動能促進神經系統分泌多種神經生長因子,包括胰島素樣因子(IGF-1)和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DNF)等。這些生長因子不但能加快神經細胞的分裂速度,還能促進神經細胞創建更多的聯結,最終導致腦力的提升。

這些生長因子甚至有可能從母親傳遞給孩子,這就等於把運動的好處遺傳了下去。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在今年1110日召開的年度國際神經生物學大會上向與會者報告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招募了一批孕婦志願者,強迫她們每周鍛煉3次,每次至少20分鐘,對照組則不鍛煉。孩子生下來后不久,科學家們利用腦電圖測量新生兒的聽覺記憶力,這種記憶力被認為是衡量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狀況的最佳指標。

測量結果顯示,鍛煉組孕婦生下的孩子比不鍛煉組的聽覺記憶力好兩倍,這说明孕婦們如果堅持鍛煉身體的話,可以讓生下來的孩子更聰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