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7, 2011

面對「捨不得」

教你面對「捨不得」的情懷

文/舊金山加州大學精神科副教授楊錦波

根據生命壽限人可分六種 :

1、經常自己找氣生的人叫『小心眼之人』 活50歲左右

2、經常讓別人生氣的人叫『下人』 活60歲左右

3、自己經常生氣,也經常氣別人的人叫『俗人』 活70歲左右

4、經常自己找氣生的人叫『小心眼之人』 活50歲左右

5、無論別人怎麼生氣,也淡然處之的人叫『高人』 活90歲左右

6、從不氣別人,自己也不生氣的人叫『真人』 能活100歲以上

成長過程正確的取捨觀:

「取」是一種本事 ,「捨」是一種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悟性的人「捨」不得。

「人初生」時應該取,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長,取得知識以增內涵 。隨著「年齡增長」 開始取捨,或取利祿而捨悠閒,或取權位而捨性命。「人上年紀時」應當捨,到天命之年捨得越多,越健康。

3招 教你面對「捨不得」的情懷:

據說,從前印度的獵猴人常使用香蕉為餌,將它放在挖空的椰子裡,椰子的一端穿孔 綁在樹下,另一端則鑽開一個猴拳大小的小洞,由於不肯放下手中的香蕉,猴子都因而束手就擒。

我們不也都如同猴子一樣,經常因為捨棄不下而自陷困境嗎 ?

佛陀說過:「人生在世 痛苦難免 ,受苦的根源在不捨,割捨自如可以免除痛苦。」

學習割捨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 要勇於割捨

李先生把車子停在路邊,隔天早上 發現車窗被人敲破,車裡音響被偷,他面色凝重感到不悅,但他轉念一想,自我解嘲說:「也許偷車賊比我更需要它!」面對失落 一笑置之。

「新陳壞空 」是物質世界的不變定律,沒有人會永保健康,無人可以永保所得,有朝一日 災難疾病一定會降臨。

我們要珍惜現在,割捨過去,看得開、放得下,將傷痛化為慈悲,把失落轉為機會。

第二、要無所期待

朱太太期待先生,要按時下班來幫忙照顧小孩,李先生期待太太,要孝敬自己年長的父母,如果別人符合自己期待,我們將它視為理所當然,不知感激。

期望落空,或是後果不如預期,我們往往抱怨生氣,甚至暴跳如雷。 期許越高,失望就越大,越是不捨,情緒反應就越強烈。

把「應該」兩字拋開,去除對人附加的負面標籤,以無所期待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善盡義務,不求回報,努力發現家人的長處,留心他們對家庭的貢獻,表達對他們的感謝,可以增進感情,促進家庭和樂。

第三、要放棄操控

吳太太因為安全顧慮,不准女兒在夜間與同學外出,女兒大吵大鬧,全家不得安寧。

經過檢討反省,她決定放棄執著,教導女兒注意安全,約定返家時間,兩人達成共識,輕易化解衝突。

我們往往因為擔心、害怕, 因而試圖操控他人。不再試圖操控,有如放手讓小孩學習過馬路一般,可以給子女成長空間,培養自主判斷, 為自己行為負責。小孩越成熟懂事,我們放手的範圍程度就越大。

我們要學著當小孩的老師,循循善誘,不要試著當長官,處處監控。讓我們把不安的情緒,轉化成愛心關懷,伴隨小孩一同成長。

佔有慾與操控心,是我們自小養成的習性,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反射性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

在每次情緒反應的背後,我們要去察覺,自己不捨的是什麼 ?期待的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小事來逐步放手,經過不斷檢討改進,就可以得心應手。

少許放手,您可以增加些自由,減少些痛苦,放下一切,您可以完全解脫,快樂似神仙。

祈願大家都能 用「加法」的方式去愛人,用「減法」的方式去除怨恨,用「乘法」的方式感恩所有的人。

祝福每個人,都能無怨無氣,天天做個快樂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