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1, 2011

老伴

老伴——花甲之年感言


阮義忠、袁瑤瑤1976年夏天剛結婚不久,在正在修馬路的台北街頭(玉成街)留影。

【聯合報╱阮義忠/文】

她由我的助手變成「阮評家」,又變成了一位作家。我適應了老伴的成長與改變;現在,我倆依然相知、相伴,但她已是屬於自己的袁瑤瑤……

頭髮愈來愈白之後,在台北坐地鐵時,經常有人讓座。第一次碰上,我還真是大吃一驚,那人看起來明明比我老呀!那天我才明白,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都以為自己還年輕,包括我在內。

說到老,就不得不提我的老伴袁瑤瑤。不久前的一個早晨,她一醒就跑到客廳,對著已經曬好衣服、澆完花,正在掃地的我說:「我作了一個夢,夢見我上輩子是成都街頭的流浪兒,被你撿回來照顧。難怪這輩子我會嫁給你,因為要報恩。」我頂回去:「還不知道是誰在報誰的恩呢!」

四十年前,我在服兵役時認識了她;當時我二十歲,她十六歲,兩人都是初戀,在一起的時間早已超過各自生長的歲月。一個神祕的原因把我倆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讓我們不止一起生活、工作,連理想與信仰也同歸一處。

若說我跟老伴是天生絕配,倒不如說,在不同階段總有一個人讓著另一個。具體說來,頭三十年是她讓我,近十年是我讓她;但整體而言,自然是她成全我居多,因為驅動我倆大半生的攝影事業並不是她的興趣。把我倆綁在一起的那條繩子就是攝影。對我而言,綁得愈緊就愈幸福,對她來說可就不了。

我是先認識她姊姊的。四十年前,袁瓊瓊是台灣眾所矚目的文壇新人,我則在《幼獅文藝》當助理編輯,整天跟作家們聯絡,袁瓊瓊也是其中之一。高中畢業後,我在這本雜誌只幹了十幾個月,就因為年屆二十,不得不應召至海軍服兵役。

第一年服役的地點在台灣南部,營區外有個軍中電台,台長是詩人管管。每逢假日,為了出遊方便,我都會先到他那兒換便服,順便跟他喝茶、抬槓。那時他與袁瓊瓊正在熱戀,兩人幾乎整天膩在一起。有天我開玩笑:「你們也幫我介紹個女朋友嘛,免得我老當電燈泡!」袁瓊瓊當下就說:「我認識的女孩兒當中,就屬我妹妹最漂亮!」

她還真是立刻就採取了行動,回台南幾天後來了封限時信,說已經幫我跟妹妹約了周末見面,地點是台南市西門路的卡多利亞餐廳。在那個年代,卡多利亞在整個台灣都算是高檔的,酒紅色的落地窗簾邊,還有人彈鋼琴。她算準了我經常有稿費進帳,荷包滿滿。

約會那天,我早早抵達,特地挑了個好位置,能把所有上門的顧客瞅得一清二楚。時間老早過頭了,卻還沒見著人。我點了份最貴的餐點,以最帥的姿勢享用著,以便她一進門就會注意到我,可是都快吃飽了,那位袁瓊瓊所認識的最漂亮的女孩仍然沒有出現。

正想走人,卻靈光一閃:難道,那個在我面前晃過三次,留著清湯掛麵、齊耳學生頭的小女生就是她?這時,那個穿著牛仔褲、紅棉衫的小女生又進來了,四處張望了一下,跺跺腳,好像決定離開了。

上前一問,果真是!我整個人都愣住了,所謂的「一見鍾情」絕對沒在我身上發生。她不是念高二嗎,怎麼看起來像初二?跟她走在一起,肯定會被人認為我在誘拐小女孩。我叫了一份特餐給她,打算等她吃完就告別,可又說不出口,只得陪她在街上逛逛,到零食店買了一包蜜餞、一包夾心巧克力遞給她,就快步走在距離三公尺的前方,偶爾回頭看看她還在不在。

她倒是一直都顯得喜孜孜的,還把包糖的彩色透明紙罩在眼上當太陽眼鏡,跟我作鬼臉。一路上我都沒怎麼開口,她卻是嘴巴沒停過,盡講些我壓根兒沒想去聽的話。我可是在大台北文化圈打過滾的,什麼場面沒見過?哪種癡情故事沒聽過?她只不過是個單純至極、情竇初開的鄉下小女生,哪能引起我的興趣!

搭火車回到營區,正趕上晚點名。過了幾天,我照例向袁瓊瓊高談闊論文學、藝術,信紙一寫就是三大張。要付郵時才突然想到,若不跟她妹妹問個好,可能會顯得沒禮貌。於是我打開信封,在信的後面加了個p.s.:「請代向袁瑤瑤問好。」

兩天後,我收到一封厚厚的快郵,字跡是我這輩子從沒見過的,沒有一筆一畫符合中國文字書寫的「永」字八法;文體也是少見的毫無修飾、偽裝,心思流到哪兒,筆就走到哪兒。我一口氣看完,那個小女生並沒有責怪我,卻讓我覺得彷彿被狠狠罵了一頓。這麼特別的女孩,我居然曾把她看得這麼輕!

我寫了一封滿是歉意的長信給她,兩人從此魚雁往返。兩個月後,我被調到金門,環顧四周,除了海還是海,寫信給她成了我唯一的慰藉,平均一天一封,有時兩封,甚至還拍電報。

一年多後,終於有了假期,我從金門搭船回台灣,趕著到台中與就讀靜宜文理學院外文系的她會面。那是所女子學院,門禁森嚴;我請門房通報後,忐忑不安地站在校門口等著。從中學到大學,是女孩變化最大的階段。即將出現的她,跟我從信上了解到的,會是一樣的嗎?

遠處有位胖胖的女學生筆直地朝我走過來。我慌了,才一年多不見,那個嬌小的女生怎麼胖成這樣?信上寫了那麼多的甜言蜜語,現在教我如何繼續示愛啊?人走近了……還好,長得不像袁瑤瑤……是袁瑤瑤的室友,來幫忙傳話,說袁瑤瑤還在洗澡間,再過一會兒就好了。十幾分鐘後,一位穿著洋裝的苗條女學生走了出來,燙成捲捲的長髮披在肩上。是她,老遠我就認出來了;她真的變了,而且遠遠超過我的期望,醜小鴨變天鵝了!

1976年,我們結了婚,定居台北,我在雜誌社擔任攝影編輯,她在貿易公司上班。兩人開始有了摩擦,因為她白天忙得要命,晚上還得在我的強迫之下,幫我翻譯原版英文攝影書籍。對她而言,這是相當枯燥的勞務,但是,我太想吸收知識了。幸好她個性溫馴,再大的不愉快,睡上一覺就能忘個精光。

那是老伴為我所做的一大堆事的開端。讓我影響整個華人世界的兩本書《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都是透過她幫我讀書,而累積起來的文章。後來,為了我要到法國展覽,她開始學法文。也因為如此,我才有辦法在見到法國土魯斯水之堡攝影藝廊創辦人,攝影大師尚˙杜傑德(Jean Dieuzaide)時,與這位我生命中的貴人起了靈魂的共鳴共振。這個因緣促使我辦了中英文對照的《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

辦雜誌的那段時間,是我倆結合得最緊密的時候。因為她的外語能力,我們得以周遊列國邀稿採訪。攝影讓我們的生活豐盈;眼界開了、心胸闊了,朋友也多了。讓我覺得最可喜的就是,經常我還沒開口,太太就已經知道我要講什麼了。她與我水乳交融,彷彿是另一個我,卻又同時彌補了我的不足。全天下找不著那麼好的太太了!

如此和諧美滿的關係,竟然從我戒菸那天開始,慢慢地有了變化。從前我寫起文章來,是又快又好;只要香菸一根接一根,文思自然泉湧,欲罷不能。1992年,我把從初中就開始,抽了近三十年的菸給戒了,沒想到,下筆時,開始稿紙一張一張的撕,怎麼也寫不滿。有一次交稿在即,差一點就要衝出門找香菸了,靈機一動,心想,不如教太太幫我打字,我在旁邊一句一句地講,之後再來修改。一試之下,居然行得通。從那時開始,我的每篇文章都是太太坐在電腦前,幫我一個字一個字聽打出來的。

頭幾年還好,她心甘情願地當我的助手,漸漸地,她開始喜歡給意見,到後來甚至批評起我來。這種情形在大約十年前,她開始有了自覺、自我意識之後,尤其明顯。文章寫著寫著,兩人就會吵起來,經常寫不下去。我試著在每次摩擦後調整自己,漸漸學會了不要在意很多事。老伴比較單純,總是那句話「沒啥好計較的」,很快就能雨過天青。問題是,她忘得快,也不能記取教訓,過一陣子又給我找麻煩來了。換個角度想,文章寫了幾十年,我聽到的多是讚美,少有批評,身邊這位批評家的言論沒法不聽,又不能把她趕走,只好封她個「阮評家」,意思就是,專門批評阮義忠的專家。

我並不是修養特別好,只是深知,跟她動肝火,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多年來,我體悟了一件事:夫妻愈是親密,就愈經不起吵。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想講的話先吞下來,伺機再溝通。我跟老伴很多事都能分享,唯有兩件事我必須獨享,一是聽音樂,一是走路。關起門來聽音樂,或是出門走走路,再大的火也會熄了。

無論如何,我還是替老伴高興的。在皈依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受到啟發後,她揮展了潛能,開始讓許多人驚訝。我倆在《慈濟月刊》上的專欄「隨師行腳˙攝影筆記」以及共同合作的「看見菩薩身影」系列叢書,多年前已開始完全由她執筆,我僅負責拍照。她由我的助手變成「阮評家」,又變成了一位作家。我適應了老伴的成長與改變;現在,我倆依然相知、相伴,但她已是屬於自己的袁瑤瑤。

老伴順我大半輩子,很會燒菜,又是我事業上的好幫手,最大的毛病就是向來比我晚起,又不喜歡做家事。非常愛乾淨的我,在家時,只有按著自己的節拍每天五點起床打掃屋子。使環境乾乾淨淨的,能帶給我很大的滿足;而所謂乾淨,不止是物理上、視覺上的乾淨,精神與心靈上的乾淨也同樣重要。

大量的家事讓我體會到不少人生哲理。很多人把藝術與生活一分為二,我卻很喜歡將兩者結合;我在藝術上所追求的,和在家中所做的完全相同。美就是次序跟比例都要對,什麼事先做,什麼事後做,什麼東西要多,什麼東西要少,都有講究。一個是時間的順序,一個是空間的大小,把這些搞清楚了,和諧就會出現。人與人之間、夫與妻之間的相處,道理也差不多。搞岔了輕重、先後,摩擦、裂痕就會出現。

有一天,老伴問我,你為什麼每天都要打掃得那麼仔細?別人根本看不出差別。我說,我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打掃。當玻璃乾淨到如同不存在時,外面的風景就成了室內的一部分,我也跟大自然合一了。我不知道老伴能不能感受到這一點,但即使不能也沒關係。人與人之間總是有不能溝通的盲點,只要能包容彼此的差異,接受對方的缺點,誰對誰錯也就不重要了。

天下沒有不努力就能完美的婚姻,唇齒相依也會不小心咬到。兩個有缺點的人,磨合得好,就會變成完美的結合,磨合得不好,無論誰是玉、誰是石,下場就是俱焚。能互稱一聲老伴,其實就是兩個永不放棄的人,共同尋找著在每個階段結合的方式。我和袁瑤瑤正是如此。

出處:【2010/12/09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10/12/10/NEWS/READING/X5/6025350.shtm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