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人生──和諧、均衡與提昇
文/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蘇格拉底每天所做的事,就是上街與人聊天;聊天的主題不是八卦,而是一些有關人生「價值」的觀念,譬如,什麼是正義、勇敢、善、美、虔誠、節制等等。既然是聊天,就不一定有結論,但是難免讓人開始設想:人生除了滿足物質欲望之外,是否還有屬於心靈層次的世界?對各種價值的追求,是否將帶來不同性質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是否顯示了更為高尚的生命情調?
印度教有一個比喻,大意是說:看到小孩沒有玩具可以玩,你會覺得可憐;但是看到大人只有玩具可以玩,你會覺得可悲。這個比喻提醒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該調整我們的觀點,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那麼,如何界定「卓越」呢?如果不假思索,就很容易認同社會上的有形成就。
我們對「名利權位」的態度是正面的,正如孔子所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只要以正當合法的手段取得這些成就,誰曰不宜?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這樣就夠了嗎?這些就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嗎?
比爾‧蓋茲是世界首富,幾年前報紙上刊出一篇專訪,登出一張照片,是他手中抱著三歲的女兒。他公開向媒體表示:抱著女兒,他才覺得自己是快樂的。我們不妨作個簡單的分析,就是:快樂有兩個條件,一是財富,二是有人可以關心。用哲學術語來說,財富是必要條件,而親愛的家人則是充分條件。
問題在於:多少錢才算財富?如果欲望太高,很可能一輩子都汲汲營營;或者,等到達成目標時,年紀大了,身體垮了,家人不再親密了,然後終究還是無法快樂的。以下試著分析卓越的三點特色:
《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主張,我們應該學習印地安人的「和諧」觀念。以印地安人中的納瓦荷人為例,他們認為宇宙就像一座城市,形成一個身體與一個靈魂,人類在其中應該和睦相處,培養健康與美感,並且增益智慧。
接著要強調「動態的均衡」。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因此要特別從「自覺」的角度來問自己,是否每天都有一些改變?人到中年,最怕「重複而乏味」這五個字,但是這種情況難道不是自己造成的嗎?因此要設定目標,勇於接受挑戰,所謂「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其實是所有成功人物的真實寫照。
在「和諧」與「均衡」之外,卓越的第三個特色自然是「提升」了。簡單說來,就是能夠走出個人小我的世界,進而融入大我之中,對人群及對自然界皆能有所助益的人。
真正的卓越不能僅僅局限世間具體的成就,還應該涵蓋人的心靈方面的潛能。關於這種潛能,宋儒陸象山說:「人本與天地一般大,只是人自小之爾。」這種恢宏的氣魄是我們追求卓越時的首要考量。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雙月刊第34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