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wner of this blog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for any errors, or inaccuracies of its content) (有緣千里來相逢,本網站文章並無意涉及個人,歡迎對號入座)
Tuesday, January 31, 2006
六分鐘讓你更有精神
文/Martica Heaner 譯/郭幼華
若你想用二十四小時來做二十七小時的事,可能連說累的時間也沒有。各種運動都有幫助,但爆發性的運動能讓你達到巔峰。快節奏和跳躍可以鍛鍊肌肉的恢復能力,常做這種運動的人比較不易疲累,這是協助創造這套運動的邁阿密大學席諾瓦醫師的意見。
這些密集的動作也能幫助熱量燃燒,並且持續到運動結束後一段時間。只要每周一次,在日常鍛鍊,像步行、慢跑、瑜伽或舉重之後加入這套六分鐘的運動。如果想單獨做這套運動,記得先暖身十分鐘,結束後再休息十分鐘。只要有能活動手腳的空間就可以進行。如果你有關節方面的問題,請先諮詢醫師的意見。
跑跳步:左腳先向前踏,著地時跳起,舉起右膝,以右腳著地,再跳起換左腳。繞著房間前進,同時揮動手臂。約兩分鐘。
內外踏步:快速原地踏步,左右腳先向外踏,再踏回中間--外、外、內、內--同時自然甩動手臂,持續三十秒。然後換腳開始,再做三十秒。
跳繩:握住跳繩(假想亦可),雙腳站開與臀同寬,跳三十秒,輕柔地以腳趾著地,膝蓋要彎曲。
側移式短跑:蹲下,雙腳張開與臀同寬,腳趾向前,向左移四步,再向右移四步,輪流做一分鐘。
交互踏步:雙腳併攏,腳趾向前,膝蓋微屈。向左踏一步,右腳踏到左腳正後方,左腳再向左踏(與右腳的位置平行),右腳踏到左腳正前方,再向左踏一步,右腳踏到左腳旁併攏(踏、後、踏、前、踏、併攏)。換邊向右。以最快的速度持續做一分鐘。
單腳跳躍:以右腳站立,手放在臀部,垂直向上跳約二點五公分,著地時盡量輕柔,膝蓋微彎。每隻腳跳十五秒。
永不復胖
量身定做最適合自己的減肥法
文/ Sari N. Harrar 譯/莊懿婷
三十九歲的凱倫是四個孩子的媽。她每一次生產,就多出十公斤肥肉。因此十年前,身高僅一百六十公分的她,體重高達八十八點五公斤。她試遍代餐、萄葡柚、蔬菜湯等減肥法,但都徒勞無功。最後,凱倫決定根據自己的人格特質、生活形態及口味,量身定做最適合自己的減肥法:什麼都吃,但控制卡路里跟分量;每星期運動五次,一次一個半鐘頭;凱倫甚至在屋子裏觸目所及的角落放置「減肥前」的照片來自惕。靠著這套自創的DI Y 減肥法,凱倫重拾她五十六公斤的自信。
凱倫的故事證明了世上沒有一種減肥法適用於所有人,更驗證了最近一、兩年來新興的減肥概念:每一種減肥法效果都差不多,對健康的影響也不相上下,唯有能讓你持之以恆的方式,才是最適合的。因此我們推出這套「減肥自助餐」,告訴你如何挑選自己喜歡的菜色,組合成最適合自己的減肥便當。前三道菜都跟卡路里有關。減過肥的人都知道,只有控制卡路里,減肥效果才會持久。
第一道菜:吃堅果瘦得快
五十二名過重男性及女性受試者進行「每日攝取一千卡減肥法」二十四周後,每天吃杏仁果的受試者平均甩掉百分之十八的體重,以醣類為主食的受試者只甩掉了百分之十一。
堅果組腰圍縮小了百分之十四,醣類組只減了百分之九。這是因為杏仁果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纖維,能延長飽足感。而且堅果類的細胞壁比較粗糙,熱量不容易完全吸收。建議餐間吃一點胡桃、核桃、原味花生等富含纖維及好脂肪的堅果,但切忌過量,別忘了堅果類的熱量很高。
第二道菜:哄騙你的胃
人每天攝取的食物「體積」是固定的,當食物壓迫到胃的受器時,就會產生飽足感。一項研究偷偷地將披薩上的乳酪換成蔬菜,結果,受試者在完全沒有感覺的狀況下,一天就少攝取了五百四十四卡的熱量。
建議以富含水分的水果和蔬菜,取代等體積的高熱量食材。例如每餐搭配一大盤不加醬的生菜沙拉,或將蔬果分量加倍,取代熱量高但體積小的澱粉、油脂及肥肉。
第三道菜:早上吃蛋,整天不餓
研究發現,早上吃兩顆蛋加吐司的婦女,和吃麵包夾起士的婦女相比,不但會更有飽足感,還會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天中少吃兩百七十四卡的熱量,飽足感甚至會持續到第二天。這是因為蛋富含蛋白質,會比麵包帶來更大的飽足感。
接下來的兩道菜要從身體代謝率著手。卡路里攝取減少了,身體代謝也會隨之下降,低代謝率可能讓你事倍功半,因此一定要選擇能提高代謝機制的「燃脂」食物。
第四道菜:吃好醣,燃脂快
低醣食物可以維持低血糖值,提供飽足感,並緩和減肥帶給身體的壓力。一項研究讓兩組受試者分別進行低醣減肥法及低脂減肥法,兩組人每日都攝取一千五百卡。十個星期後,都瘦了約十公斤。相較之下,低醣減肥者的代謝率較高,一天可以多燃燒八十卡的熱量。如果這種吃法持續一年,低醣減肥者將比低脂減肥者多減三公斤半。
此外,低醣減肥者比較不會餓,體內容易引發心臟病的三酸甘油酯和C 反應蛋白也較少。更棒的是,以水果、蔬菜、全麥等好醣代替蘇打餅乾、甜甜圈或馬鈴薯等精緻醣類,就算攝取的熱量相當,體重也不會增加。
一項為期一年的調查發現,受訪者日常飲食的「升糖指數」平均每高十點,一年下來體重會多增四點四公斤。升糖指數又稱GI 值,表示食物提高血糖的程度。低GI 值食物的另一個好處是通常體積較大,可以抑制食慾。建議多吃低醣食物來代替高醣食品。
例如,以香蕉拌牛奶取代藍莓蛋糕、捨洋芋片而就杏仁果,或以GI 值五十四的番薯代替GI值八十五的馬鈴薯。吃飯時以蔬菜為主食,五穀當配菜,且穀類要愈「糙」愈好。選擇橄欖油、牛油果、魚油、堅果類等健康脂肪,攝取其中的omega-3脂肪酸,並搭配適量蛋白質。
第五道菜:勤做運動練肌肉
研究發現,一星期運動五次、每次持續五十至六十分鐘的女性,六個月之內就能減掉百分之十五(平均達十點五公斤)的體重。而且,持續這樣運動的女性,往後的六個月都沒有復胖。但運動最大的優點還是在於健康。持續運動的人,即使體重過重,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也比較低。肌力訓練還可以預防老年時肌肉鬆弛及新陳代謝率降低。
除了有氧運動外,最好也做一些肌力訓練,應針對上半身及下半身不同部位選擇六至八種肌力訓練。設定的重量以可以重複八至十二次為上限。不喜歡重量訓練的人,可以試試以彼拉提斯、游泳或健身瑜伽來雕塑、緊實你的肌肉。
去皮雞胸肉、充足睡眠跟瑜伽有什麼共通點?答案是塑腰。人處在壓力下時,腹部脂肪細胞會吸收較多油脂。下面兩道菜就要幫助束緊你的小蠻腰。
第六道菜:多吃瘦肉
少吃澱粉質、多吃蛋白質,腰就會變細。原因在於蛋白質很可能會降低可體松的分泌。可體松又稱焦慮激素,它會命令身體在腹部儲存脂肪。因此,可體松分泌愈少,小腹就愈小。美國某家教學醫院,針對十名過重的乙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為期兩周的低醣高脂餐實驗。實驗開始之前,受試者平均每天都攝取三百公克的醣類。
實驗期間,研究人員將他們的醣類攝取量嚴格控制在每天二十一公克以下,但其他油膩、高熱量的食品全不忌口。結果十四天下來,受試者平均減了兩公斤。但最有趣的是,實驗結束後,受試者竟在無意間將每日攝取的熱量自動降低了一千卡左右,也就是說,低醣高脂餐飲矯正了受試者過高的食慾,建議每餐皆攝取適量蛋白質。這項減肥法可以由蛋白質來供應每天所需熱量的四分之一。
假設你一天需要一千五百卡,你每天應吃一顆蛋、一百一十四克雞胸肉和一百一十四克的漢堡肉,才足夠提供那三百七十五卡的熱量。
第七道菜:放輕鬆生活
充滿壓力時,吃得再少也瘦不了。研究證實,慢性壓力會促進可體松的分泌。可體松不僅會導致水桶腰,還會讓你想多吃油膩的高澱粉食物。所以,試著以冥想或瑜伽等方式由內而外緩和壓力,千萬不要以暴飲暴食來發洩。減肥不成功,可能是方法不對,那就換個方法。我們的壓軸菜,就是要你重拾女人的善變本色。
第八道菜:跟減肥相親
減肥就像男人,有些跟你很來電,有些卻跟你八字不合。應勤換減肥法,但切記要有耐心,剛換口味時需要時間適應。如果你不喜歡新方法,但確實有效,那麼請多給它一點時間,也許你會慢慢適應。研究發現,味蕾需要約兩個月的時間,才能開始享受新吃法。也可以請醫師協助你準備最適合的減肥便當。事實上,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或種族背景不同,減肥的效果就不同。別忘了,大家都跟你一樣,在找尋最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法。
Monday, January 30, 2006
卓越的人生
文/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蘇格拉底每天所做的事,就是上街與人聊天;聊天的主題不是八卦,而是一些有關人生「價值」的觀念,譬如,什麼是正義、勇敢、善、美、虔誠、節制等等。既然是聊天,就不一定有結論,但是難免讓人開始設想:人生除了滿足物質欲望之外,是否還有屬於心靈層次的世界?對各種價值的追求,是否將帶來不同性質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是否顯示了更為高尚的生命情調?
印度教有一個比喻,大意是說:看到小孩沒有玩具可以玩,你會覺得可憐;但是看到大人只有玩具可以玩,你會覺得可悲。這個比喻提醒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該調整我們的觀點,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那麼,如何界定「卓越」呢?如果不假思索,就很容易認同社會上的有形成就。
我們對「名利權位」的態度是正面的,正如孔子所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只要以正當合法的手段取得這些成就,誰曰不宜?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這樣就夠了嗎?這些就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嗎?
比爾‧蓋茲是世界首富,幾年前報紙上刊出一篇專訪,登出一張照片,是他手中抱著三歲的女兒。他公開向媒體表示:抱著女兒,他才覺得自己是快樂的。我們不妨作個簡單的分析,就是:快樂有兩個條件,一是財富,二是有人可以關心。用哲學術語來說,財富是必要條件,而親愛的家人則是充分條件。
問題在於:多少錢才算財富?如果欲望太高,很可能一輩子都汲汲營營;或者,等到達成目標時,年紀大了,身體垮了,家人不再親密了,然後終究還是無法快樂的。以下試著分析卓越的三點特色:
《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主張,我們應該學習印地安人的「和諧」觀念。以印地安人中的納瓦荷人為例,他們認為宇宙就像一座城市,形成一個身體與一個靈魂,人類在其中應該和睦相處,培養健康與美感,並且增益智慧。
接著要強調「動態的均衡」。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因此要特別從「自覺」的角度來問自己,是否每天都有一些改變?人到中年,最怕「重複而乏味」這五個字,但是這種情況難道不是自己造成的嗎?因此要設定目標,勇於接受挑戰,所謂「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其實是所有成功人物的真實寫照。
在「和諧」與「均衡」之外,卓越的第三個特色自然是「提升」了。簡單說來,就是能夠走出個人小我的世界,進而融入大我之中,對人群及對自然界皆能有所助益的人。
真正的卓越不能僅僅局限世間具體的成就,還應該涵蓋人的心靈方面的潛能。關於這種潛能,宋儒陸象山說:「人本與天地一般大,只是人自小之爾。」這種恢宏的氣魄是我們追求卓越時的首要考量。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雙月刊第34期)
Friday, January 27, 2006
好人.壞人
這下子爺爺可傷腦筋了!他要怎麼樣教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去判斷人的好壞呢?這可是一門連一般的成年人也不見得懂的藝術啊!
忽然間他靈光一閃,笑著對婷婷說:「好人,就是那些總喜歡在別人背後說人好話的人;壞人,就是那些總喜歡在別人背後說人壞話的人。」
很有意思的回答,「好人,就是那些總喜歡在別人背後說人好話的人;壞人,就是那些總喜歡在別人背後說人壞話的人。」也許不見得百分之百正確,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的情境,但卻也不無幾分道理!
一個心胸寬大、心態健康的人,較不會見不得別人的好,較不會心生嫉忿與不平,更由於心中有愛,所以看人也較會多去看他(她)好的一面,自然而然也就較喜歡在別人背後說人的好話。
相對地,一個心胸狹窄、心術不正的人,常會見不得別人的好,嫉妒、否定別人的成就,甚至靠抹黑別人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好!所以就變得小鼻子小眼睛,總喜歡在別人背後說人壞話。
在您我用這個方式來檢驗別人之前,不妨先自我檢驗:
平日的自己較喜歡在別人背後講別人的好話,還是較喜歡在別人背後講別人的壞話?
心底深處講這些話的潛在動機又是什麼?
學習多看別人好的那一面,學習放寬心胸去欣賞別人的成就,很多時候,成為「好人」或「壞人」往往就在您我的一念之間!
好人的嘴能說令人喜悅的話;壞人的口說出令人憎惡的話。
理直氣和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陪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
小姐輕輕放在顧客面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
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土,妳為什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叫妳,妳為什麼不還以一點顏色?」
「正因為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
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每個人都點頭笑了,對這餐館增加了許多好感。往後的日子,他們每次見到這位服務小姐,想到她「理直氣和」的理論,也用他們的眼睛,證明這小姐的話有多麼正確!
他們常看到,那位曾經粗魯的客人,和顏悅色,輕聲細氣地與服務小姐寒暄。
後記:「理直氣壯」不如「理直氣和」,後者更見涵養、更有風度!這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Thursday, January 26, 2006
善用時間
「我們根本就沒有時間!」有的學生說。
老師找來一個大箱子,叫學生:「去搬一些大石頭,把箱子裝滿。」
學生齊心合力,很快就用石頭裝滿箱子,老師說:「現在這個箱子被大石頭裝滿了,去找一些小石頭來填滿它的空隙!」
學生找來一些小石頭,縫隙中竟又塞進許多小石頭。
老師說:「現在石頭似乎完全滿了,再去找一些沙子來填滿吧!」
學生又找來細沙,把箱子填得毫無縫隙,那被石頭塞滿的箱子,又加進幾大碗的細沙。
老師說:「還能加東西進箱子嗎?」
學生說:「老師!箱子已經完全滿了!」
老師拿來一盆水,竟然整盆都倒進了大箱裡。
老師說:「看吧!如果我們的心像大石頭,粗略的看,一天很容易就滿。
如果我們的心細得像小石子,還可以找出許多大石的縫隙。如果我們的心小如細沙,又能創造許多空間。如果我們的心柔如流水,細沙間還有流動之地。時間也是這樣,只要善加利用,總能找出它的縫隙。」
姪女的小孩去參加一個英語補習課程,教師是美國人,素以嚴格知名,課程接近魔鬼訓練。八、九歲的小孩子,聽、說、讀、寫樣樣來,功課特別多,一星期寫的作業就像一本書那麼厚。拚命寫還寫不完,可以在一星期內補寫;如果不能寫完,馬上會被老師開除,老師的說法是:「為了學好英文,你一定可以找到時間。
兩年下來,二十幾位學生,開除了二十位,只剩下七個能在箱中加水的學生繼續學習。
姪女說:「以前看他每星期寫厚厚一本作業,都會心疼不已,我以前在美國念碩士,英文也沒有逼得這麼可怕。現在孩子習慣了,寫完厚厚一本還有時間玩,才知道時間真是自己找的。」
今年暑假,姪女帶兒女到美國,發現孩子的英文真的大有進步,內心感到非常寬慰。
何止是學習英文呢,我們每天的時間不也是這樣嗎?上班是大石頭,很快塞滿我們的箱子;睡覺、看電視是小石頭,塞得更滿了。如果我們不用心,根本就找不出時間與朋友相聚、與妻子談心、與兒女溝通、與父母問候……在石頭與石頭的縫中,我深信每個人都還可以找到沙子與流水存放的位置。
我們在人生的道路,總共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如果在每天醒著的時候,能在縫隙中創造一小時,讓我們把這一小時奉獻給偉大的思想、真正的愛情、持久的承諾等等有價 值的生活和感情,那我們的箱子裡就不只裝著粗礫的石頭。
在人人公平的時間之一角,我們可以看地上的泥巴,也可以看天上的星星;我們可以抱怨沒有時間,讓生命空過,也可以盡量找出時間,栽種新的玫瑰。
生命的結構很簡單,是存在於每天每一小時之中,當我找到一小時去做比別人更有意義的事,我就會比別人有更豐富的生命。
我每天有一只箱子,箱子是我唯一的財產,我多麼希望有一些角落,可以裝更多的東西。
Wednesday, January 25, 2006
幸福人的座右銘
有個七十歲的日本老先生,拿了一幅祖傳的珍貴名畫上節目,要求「開運鑑定團」的專家鑑定,他說,他的父親說這是名家所價值數百萬元的寶物,他總是戰戰兢兢的保護著,由於自己不懂藝術,因而想請專家鑑定畫的價值。
結果揭曉,專家認為它是膺品,連一萬日圓都不值,主持人問老先生:你一定很難過吧?來自鄉下的老先生,臉上的線條卻在短短時間內變得無比柔軟,憨厚微笑道:「啊!這樣也好。不會有人來偷,我可以安心的把它掛在客廳裡了。」
老先生的自我解嘲讓我感概:失去,竟然可以比較擁有輕鬆。
據說,有一個富翁,為了教每天精神不振的孩子知福惜福,讓他到當地最貧窮的村落住了一個月。一個月後,孩子精神飽滿的回家了,臉上並沒有帶著被「下 放」的不悅,讓富爸爸感到不可思議。
爸爸想要知道孩子有何領悟,問兒子:「怎樣?現在你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過得這麼好吧?」
兒子說:「是的,他們過的日子比我們還好。因為-我們晚上只有燈,他們有滿天星空。
我們必須花錢才買得到食物,他們吃的是自己的土地上栽種的免費糧食。
我們只有一個小花園,對他們來說到處都是花園。
我們聽到的都是噪音,他們聽到的都是自然音樂。
我們工作時精神緊繃,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大聲唱歌。
我們要管理佣人、管理員工,他們只要管好自己。
我們要關在房子裡吹冷氣,他們在樹下乘涼。
我們擔心有人來偷錢,他們沒什麼好擔心。
我們老是嫌菜不好,他們有東西吃就很開心。
我們常常失眠,他們睡得好安穩……。
所以,謝謝你,爸爸,你讓我知道,我們可以過得那麼好。」
失去才能領略更多美麗,在我們擁有的時候,總是害怕著失去,但也許必須藉由失去,我們才能夠不再畫地自限,反而擁有更多美麗的經驗。
這叫做積極性的自我安慰。
失戀了,斤斤計較你辜負我多少我有哪些不甘,是人之常情,但分手自有分手的理由,何不在痛過之後自我安慰:以前老是擔心會分手,現在沒什麼好擔心了,以前總在抱怨他對我不好,現在我再也不必受到不好的對待。
以前只能守著一株草,現在到處都可能有芳草。
如果不要只著眼於一時的失去,失戀,失業,失婚,都可能帶來更寬闊的視野。只要不失去生命,我們依然大有可為。
我一直相信一句老話:如果老天爺為你關一扇門,一定會為你開一扇窗。
雖然,大部分的時候,從門到窗的距離,可能超乎想像的長,我們還是要找到那條路,從門,走到窗口那邊,才會看到一大片藍天。
藍天,原本就在,只是我們一直把自己關在房子裡。
一生中要信的教
昨天我和一個朋友聊到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義,證嚴法師說,每個人一生中都要信兩種教,當然不是睡覺.....是不計較與不比較......
人活著都會有許多的慾望,慾望多了,漸漸會慾求不滿,到最後就演變成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去傷害別人...
如果我們凡事不與人計較,便不會有口角,也不會勾心鬥角,
如果我們凡事不與人比較,便不會有慾望,也不會欲求不滿,
因此我們做人要謙虛,要知足,更要惜福....
我們要把自己縮小,不斷的縮小自己,小到能將自己放入別人眼中,
因為眼裡是容不下一顆沙子的,倘若能將自己縮小到放入別人眼中,
讓別人都能接納妳,這樣才是真的會做人,
世界這麼大,每個人都有他的過人之處,
如果我們不懂得縮小自己,只是一味的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
這樣永遠都不會成功,永遠都不會滿足,也永遠都不會快樂....
因為一山比一山高,所以不要去和人家比較,要懂得謙虛....
而是要妳將心放大,
去包容每一個人,從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
如果每個人都能有所體悟,都能放寬心,相信都會過得很快樂.....
Tuesday, January 24, 2006
菩薩身影 - 杜俊元
如果矽統科技真能如市場觀察家所言,在未來的整合晶片組市場上擊敗英特爾,那麼歷史將如何看待這一天呢?
三月一日,矽統科技投資新台幣三百億元所蓋的第一座晶圓廠量產出第一批成品。據估計,下半年起每月將有一萬片晶圓產量,矽統今年營收將可挑戰二百億元。這一天,所有的幹部聚集在廠房裡的前廳,由總經理劉曉明帶頭舉杯,慶祝邁向重要的里程。
然而,矽統科技的創立者,也是這家上市公司董事長的杜俊元,卻缺席上述場合,出現在政大商學院。他應慈濟功德會及政大邀請,以「志業與事業」為題發表兩個小時的演講。台下的聽眾包括二百名學生及政大商學院長吳思華等學者、力霸集團副董事長王令一及聞風而來的各大媒體。
帶有濃厚傳奇色彩為什麼一場對學生的演講其意義更勝於參與自己晶圓廠的慶功宴?杜俊元是一位什麼樣的董事長?
杜俊元在台灣科技產業界的輩分很高。他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學弟,但是他比張忠謀更早回台灣。三十二年前,他從IBM的華生半導體實驗室回台後,同時投入學術界及產業界。他一手催生台灣第一家自資半導體公司:華泰電子,並出任首任總經理。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曾經是他的副手,而宏碁電腦董事長施振榮則是他在交大的學生。
目前,他是兩家上市公司:矽統科技(IC設計)與華泰電子(封裝測試)「掛名但不管事」的負責人。漸漸把權力下放的原因是他的人生在四十九歲時有極大的轉彎,人生觀為之丕變。
民國七十六年,杜俊元與妻子楊美瑳相攜前往夏威夷參加台大電機系的校友會。沒想到,才剛到一天,左胸就出現絞痛。經過急救後回台灣檢查,竟是冠狀動脈阻塞。他說,一般人發生動脈阻塞二、三分鐘,九九%以上的人都逃不過這場劫難,而他是因為三條大動脈中有一條天生繞道而行,才逃過劫數。因此他說:「這條命是撿回來的。」這次游走於生死之間的歷劫記,讓他頓悟人生。
頓悟之後,自此他開始捨棄權力及財富。尤其,他的心靈導師、創辦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曾經開示他:「杜先生,事業要做,志業也要做。」這句話對他影響很大。
在事業方面,他把華泰電子及矽統科技分別交棒給以李建良及劉曉明為首的經營團隊。他具體的做法就是連公司的傳票都不簽了,他說:「當一家公司的負責人如果連傳票都不簽,來不來上班已經不重要了。」不僅如此,他也很少參加開會,非得參加的時候,「九九%的時候都不說話」。起初經營團隊還在冷眼旁觀,董事長是否真的要交棒,觀察了足足一年多,才願意真正負起經營責任。
在管理風格方面,杜俊元也有很大的轉變。以前或許是受他史丹佛大學博士班教授的嚴格要求,再加上後來加入貝爾實驗室,跟著一九五六年諾貝爾獎得主威廉.雪克萊從事半導體的研究,養成了一絲不苟、方方正正的性格。雪克萊是結型電晶體的發明人,杜俊元曾跟隨他到荷蘭做研究。雪克萊待人嚴厲的個性,後來把自己的兒子幾乎快逼瘋了,而他自己所創立的公司,也因為領導風格偏頗以致失敗。
如今的杜俊元更能容忍部屬,他引述慈濟的精神「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我以前會要求員工跟我一樣努力。但是這不對,如果要他跟我一樣,他自己去當老闆就好了,何必跟著我?」
現在的他,覺得創造員工的歸屬感更重要:「公司是我的,不值錢;是他們的,才值錢。」
不僅放下權力,杜俊元更要放下財富。然而,這對他而言,已經不是難事。他說:「捨棄權力,比捨棄財富困難。因為財富只是權力的一部分。」
七十八年,杜俊元、楊美瑳夫婦,找了兩個兒子及女兒召開一場非正式的家庭會議。杜俊元告訴孩子:「祖父留給你們的財富已多於比爾.蓋茲給他的孩子(蓋茲給每一名子女一千萬美元)。所以身為父親的我決定,以後我所創造的財富不留給你們,都將捐給社會。」
這段「我所有財富不留給下一代」的談話,他三月一日在政大的演講中也再度宣布。他說,他很慶幸,孩子們都能體會他的苦心。
根據《商業周刊》去年十一月調查公布的「科技富豪」排行榜,杜俊元夫婦(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的持股)名列第五名。依目前的股價計算,他們目前的身價約為二百四十億元。這是最保守的估計,因為還不包括他們遍及矽谷的網路投資及不動產資產。
如果日後這些財富真的全部捐出,供做慈善事業,將是台灣史上企業家回饋社會的最大手筆。杜俊元,無疑是台灣史上最大慈善家。
對於「不留財富給下一代」的具體做法、包括是否全數捐給慈濟,杜俊元不願意深談。他只是淡淡地說:「做到了再說。」不僅如此,他甚至決定,百年之後,還將捐出自己的遺體供慈濟醫學院解剖。慈濟功德會志工李憶慧私下透露,杜俊元最近將會簽下「大體捐贈卡」。
在杜俊元的觀念中,其實,捐錢只是最起碼的,捐時間及捐體力才困難。以前,他在慈濟的角色只是負責捐錢的榮譽董事;出力的事情讓妻子楊美瑳做。但是,心臟病發後,他積極投入慈濟。
他參加了慈濟第一屆企業家靜思生活營,那一屆還有國際事業董事長洪敏昌、力霸集團少東王令一等企業家。他們在聽完一整天的課後,每個人可以領到一個枕頭、一條被子,和其他所有的人住在一個大通舖裡,準備隔早四點半的起床搖鈴。
在那一次的企業家靜思營中,他開始觀察慈濟強調服務和奉獻的人文精神,而且,還感恩這種奉獻的對象。杜俊元也觀察,一名出家人是怎麼樣帶領全球超過一萬多名幹部、千萬名信眾,就像一個跨國公司,連結了全球的市場。而誰能想到,在三十年前,這個組織,還是在花蓮菜市場裡一個鼓吹每人捐出五毛錢的慈善組織。
在慈濟,杜俊元不是董事長、不是億萬富翁,而是一個能彎下腰的志工。譬如,他願意參與慈濟醫學院的學生活動,報名成為「慈誠爸爸」,照顧他們的生活。
杜俊元透露,有一個惜別晚會,他們合力演出骨髓捐贈的話劇,年輕學生們分配給他飾演一個無家可歸的糟老頭。起初,杜俊元心裡很犯嘀咕。但是,話劇結束後,坐在他身旁一位師兄對他直說,恭喜恭喜。杜俊元問他為什麼?他說:「你今天能破相、能放得下身段,就代表可以修行了。」
不僅在台灣,八十一年,杜俊元還參加了柬埔寨的勘災團。當時剛剛結束內戰的柬埔寨,又面臨了水旱和乾旱。勘災團一行三十人前往殘破不堪的金邊,準備實際參與救災工作的評估。這一團除了杜俊元外,還有潤泰集團老闆尹衍樑等,因為建設用的發電機可能需要尹衍樑來評估。
柬埔寨有三多:蚊子多、蛇多、地雷多,但全團三十人每天天還沒亮就帶著金邊最大飯店準備的素便當出門。一位慈濟資深志工回憶,到了中午時打開便當,只見白飯夾著幾根四季豆,但這些慈濟的榮譽董事們都快樂地把便當吃完,沒有一句抱怨。
一路上看完無家可歸的兒童、看完醫院廢墟裡還躺著的血流不止的傷患,這些大老闆們回到旅館後,晚上十點多還繼續檢討救災事宜。
這時,突然有一名穿著軍裝的精瘦軍人來到門口,要求面見慈濟委員。原來他是柬埔寨南方一省的副省長,聽說慈濟回來了,特別前來請命。因為以前慈濟為他們建的房子已被赤棉給燒了,九萬人沿著公路流離失所,不敢回家。所以他特別趕來請慈濟榮譽董事們去看看。
當時,領隊王端正估算出這九萬人三個月的口糧,大約要讓慈濟多支出一千八百萬元。隔天,包括杜俊元在內共有十八位團員自動自發,為幫助不知名的生命,決定每個人再捐出二百萬元!
八十四年,杜俊元發現自己的心臟動脈中又有一條出現一五%的堵塞。杜俊元的連襟是榮總核子醫學部主任,他告訴杜俊元如果不做Bypass手術(血管繞道手術),未來就抱著一顆炸彈生活。於是杜俊元決定了開刀一途。
關於這段經歷,杜俊元說:「手術後我被推進了恢復室,但我的知覺已在空中盤旋,好像隨時都會走掉的感覺!」這種深刻的感受讓他在手術後,體認到每一天都是老天爺多給的,他要抱著感恩的心活下去,每天都要付出。
康復之後,醫生告訴要他休養一百天,同時每天要走一萬步。這時候,剛好社區內負責掃地的老先生離職了,於是,杜俊元自願拿起掃把。
每天早上六點鐘,他沿著L型的路線,當起社區的掃地志工。起初,不認識他的鄰居還以為他是新到任的歐吉桑,會塞一百元給他當打掃費。
在杜俊元掃地的過程,也發現有趣的人性。起初,他看到貓、狗的糞屎,難免避開不掃。但久了以後,社區的街道如果有一點點不乾淨,他心裡都會有罣礙。現在,鄰居們知道是一位六十一歲的上市公司大老闆幫大家掃地,都會不好意思製造髒亂。而他的體會是:「掃地掃地,掃『心』地。」
八十七年,他為了慈濟要蓋教育及文化中心,用十五億元買下高雄醫學院後面的萬坪土地,再悉數捐給慈濟,引起了社會大眾的注意和討論;去年,他又將總市值十三億元的矽統股票轉讓給慈濟。在追逐功利的台灣,杜俊元一連串的行動為社會注入了一種新的價值觀。
慈濟功德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表示,證嚴法師為所有信眾創造了一個做好事的無限空間,大家越做,只會越忙,越做不完,但是會越快樂,「杜俊元師兄的捐款當然對慈濟的財務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可以說和其他人的捐款一樣,那怕只是一百元,也是來自無窮的善念。」
杜俊元捐款,社會上雖然給予極高的評價,但是,他也承受不少的壓力。譬如,華泰電子的員工就很不以為然地說:「老闆既然能把錢捐出去,為什麼不能賞給我們?」杜俊元的看法是,那些捐出去的是他私人的股票與資產。
當然,投入慈濟當志工的過程中,他也有些不適應。他不諱言,慈濟有時辦活動的過程很亂。譬如,一群人從國外回來,到底會不會有車子接機、是否該預先安排?都不見具體的分配。但是,奇怪的是,一到機場就有一部遊覽車趕至。現在他體會到,這是「亂中有序」,不能全盤以企業家的成本效率觀念看待宗教團體。
五十二歲之後,投入宗教、淡出事業的杜俊元,雖然收穫很多,但是也失去一些。尤其,他淡出的這十三年正值台灣科技產業的重大變化。因此,他雖然跨入得早,但卻不是各領域的老大。以產值而言,矽統科技目前市值約七百三十六億元,只有聯電的十三分之一;就規模而言,華泰電子雖然是最早跨入IC封裝的公司,但是,現在市場老大是日月光集團。
不過,這一切都已離他很遙遠。這位六十一歲的企業家說:「我現在以志業為先,」、「我這一生過得歡喜自在。」
Monday, January 23, 2006
Borrowed vision from trusted ones
It is during these moments that it can be reassuring and reaffirming to turn to the people in our lives who do believe in us, especially when we are finding it hard to believe in ourselves. An encouraging word, a reassuring look, or hearing the words "I believe in you" from someone who matters can help us turn our situations around in an instant.
Everybody has someone who believes in them, whether this person is a teacher, parent, friend, loved one, or an employer. Often their belief can wrap us in warmth, bolster us, and offer us a supportive hand to grab onto until we can regain our own support.
Having that special person who believes in our abilities and our worth is a wonderful gift. But when we are feeling unworthy, it may be difficult to take in something so precious. We may even feel like we need to do it all on our own and that we shouldn't be asking for help.
However, in letting their belief and support impact you, you are acknowledging the part of yourself that knows you are worthy of trust and esteem. By allowing them to believe in you, your own belief in yourself and your abilities will start to emerge again. Borrow their vision, and you can make it your own.
If your special someone is not there to spur you on, you also can lift yourself up with the gift of a positive image. When you feel uncertain, you can create a vision of the future you desire that will serve as a beacon of light. To do so, simply imagine a future that is exactly as you'd like it to be. Imagine in detail how you feel, what you are doing, and how others are responding to you.
It is suggesting that you make your vision as real as possible, and allow your doubts to recede so you can focus solely on the goal you seek. The more intently you focus on the image of what you want, your belief in yourself will step to the forefront, making it easier for the universe to open up a path and guide you.
挫折中領受的美好
釋迦牟尼在尚未成佛之前,經歷許多的修練,因而獲得極大的智慧。
有一次,他有事必須趕往一個遙遠的地方,在當時的印度,修行者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一雙腳。釋迦牟尼心中掛念著目的地,無視路程的遙遠與艱苦,努力地趕路。
走著走著,眼看再翻越一座山嶺,就可以看到自己要去的地方了。釋迦牟尼舒了一口氣,暗自慶幸總算能夠及時趕到,就在他心情放輕鬆的同時,再次又感到鞋子裡那顆小石子的存在。 那顆小石頭真的是非常小,小到會讓人根本看不見它的存在。
但在佛陀剛開始趕路不久,他就已經清楚地感覺到那顆小石子在鞋子裡,不斷地刺痛釋迦牟尼的腳底,讓他覺得十分地不舒服。
釋迦牟尼一心忙著趕路,也不想浪費時間脫下鞋,索性便把那顆小石子當作是一種修行,不去理會它。直到此時,目的地已將抵達,而時間還有餘裕,他才停下著急的腳步,在山路上取下鞋子,欲將小石子從鞋中倒出來。
就在釋迦牟尼俯身脫鞋之際,他的目光看見週遭的山光水色,竟是如此的美麗。當下,佛陀領悟了一項重要的哲理,他尋思自己一味地忙著趕路,心思意念只專注在目的地上,一路走來,居然完全沒有注意到四周景色的優美。
佛陀脫下鞋子,將那顆小石子拿在手中,讚嘆道:「小石頭啊,真想不到,這一路來,你不斷地刺痛我的腳掌,原來是要提醒我,注意生命中一切可能的美好,你真是我的良師啊——」
有時挫折的產生,正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偉大哲理一般,逆境是要我們暫時停下匆忙的腳步,好好地來品味人生當中存在的無限祝福與美妙,用這樣的心境來看待挫折與障礙,或許我們可以得到另一種感恩它們的嶄新感受。
Saturday, January 21, 2006
風吹屋簷瓦
兒子還小,走路常常會碰撞到東西,一撞當然就哭啦!本來,我止哭」的法寶就是︰「什麼東西碰著你啦?桌子啊!來,來,我們打打!」接著就朝惹禍的東西打三下,兒子見我為他出氣,很快就會收住哭聲,有時候,他自己再用小手「打打」肇禍者,即刻就能破涕而笑,靈得很。
有一次,我正施用此妙方時,不巧被電話線另一端的摰友聽到,她一本正經的勸誡我:「此法不能用,因為無形中灌輸給孩子『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觀念,以後別人不小心碰到他時,他也會自然反應去打別人。」我一聽,如醍醐灌頂,立刻修正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
兒子再碰到東西的時候,我會說︰「喲!碰到了!好痛噢!來!告訴媽媽你的眼睛在那裏?」通常他會用小手指指淚眼,我會接著問︰「那你看到它(指惹禍的那個東西)囉?」
通常他會點點頭,我馬上就說︰「可是它沒有眼睛啊!它看不到你耶!所以不是它故意撞你啊!是你不小心撞到它了嘛!跟它說對不起,別哭了,好不好?」
這一大串話對個二歲的孩子而言,實在有些複雜,他能懂多少也很難說,不過效果還不錯,多數時候他就真的止住哭聲。
我不知道這麼做對孩子有沒有誤導,但每次重複這幾句話時,我就會想到王安石的一首打油詩︰「風吹屋簷瓦,瓦落破我頭,我不怪此瓦,此瓦不自由。」
孩子撞上東西,當然不能怪那看不到、無知覺的它,如同屋瓦掉在我們頭上一樣,我們也不能怪屋瓦,因為掉下來非它本意,它根本無選擇的自由,這些道理都極簡單,無須懷疑。但想想,人與相處時,多少的怨懟、不滿、仇恨不也可用同樣的觀點去原諒、去接納、去化解嗎?
有時,我們會覺得受人陷害、侮辱、蔑視...
如果了解到對方是在看不清、不自由的狀況下才做出某件事,那麼無論自己受的傷害是多麼大都無須埋怨、氣憤了,誰真的和看不見的桌子、不自由的瓦動氣呢?划不來吧!
當然,由另一個角度看就是盼望(不!是祈求)自己成為看得見的自由人,不要處於「受限」的情況下還不自知,以為自己凡事看得明,而做出許多傷害別人的事,那可是件天大的「蠢」事呢?
Friday, January 20, 2006
什麼是生命?
要教孩子生命的尊敬和意義。
文/手塚治虫(游珮芸譯)
在現在的教育體制裏,我們教孩子數學、社會、法律、電腦以及各種先進機械的使用,卻沒有把最重要的東西──人生價值無限的觀念、生命的尊嚴、在宇宙和大自然之間人所扮演的角色等問題教給孩子們。在現在技術優先、科技萬能的社會裏,「重整人性化生活」的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 生命無可替代,人生只有一回,死了就結束了一切」、「自然界充滿和人類一樣的生命,各式各樣的生命彼此互相牽連,才能共存於地球」、「地球是我們唯一能夠居住的星球」等觀念及問題,是我們該積極面對,並應該把它們加入教育內容裏的。
如果從小就徹底教育孩子們生命可貴、如何善待周遭生命,現在的孩子所面臨的問題會減少很多。
這樣的教育從現在開始也絕不算遲,將對孩子未來的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此外,也能培養孩子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堅強地超越困境,勇敢地活下去。
我曾經參與厚生大臣(譯註:掌管日本的健保、社會福利等中央機構的長官)主辦的「生命及倫理研討會」,擔任其中的委員。在研討會上,教科書的問題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當時我提出疑問,為什麼沒有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孩子「什麼是生命」的教科書。
翻開一年級的國語課本,我們那個時代是「開了,開了,櫻花開了」,或是「花、鴿子、豆子」等內容。如果是我編教科書,會在第一頁畫上翩翩飛舞的蝴蝶。
「蝴蝶飛飛,好快樂。」
翻開下一頁,畫面上是蝴蝶被蜘蛛網纏住了。
「蝴蝶死了,好可憐。」
我希望教科書是從這裏開始的。這是孩子們會在大自然實際遭遇的景象。孩子們看過活生生的昆蟲,也看過死去的蟲子。為什麼會死亡? 因為被蜘蛛絲纏住,被蜘蛛吃掉了。為什麼蜘蛛要吃蝴蝶?這類的問題自然會出現,漸漸地引入生命的可貴或是神祕等。若有這樣的教科書該多好。
很可惜,這樣的教科書並不存在。不過,各位要是有小孩或孫子,遇到周遭有人生病或去世,或是看到動物、植物的生死,可以試著把話題導向生命是什麼、為什麼活著等方向,這樣的交談,相信對孩子的將來會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現在孩子的環境裏,有一個相當欠缺的東西,那就是冒險。
冒險是什麼呢?就是挑戰未知。
現在的教育和對孩子的管教上,最欠缺培育冒險的精神。在合理主義下,孩童時代最大的前提就是安全,所有的危險狀況都被大人們排除。做冒險的事不只是落伍,還會連累家人、朋友。
孩子被教育成盡量謹言慎行,走別人走過的路,不特立獨行,安全、安穩是最重要的信條。因為危險,不准孩子拿刀刃、不准玩危險的遊戲、不准去沒去過的地方、不准跟人吵架打架,發生什麼事,馬上由父母親出面代為解決。
因此,孩子們只要站在一旁觀看,麻煩的事交給父母就行了。
以前,在村莊上一定有空地或小樹林。在那裏,孩子王會帶領鄰近的小孩一起遊戲,那兒可說是孩子的國度。就連我這樣老是被欺負的小孩,也曾加入大家的打仗或印地安人遊戲。小孩跑跑跳跳弄得膝蓋到處是擦傷,血跡斑斑,也不會被父母或教師責罵。
現在都市裏,要找空地或廣場並不難。我希望孩子們在那些地方建立自己的宇宙基地,或將它想像成亞馬遜河叢林,在幻想國度裏喧嘩嬉戲,這樣想像的空間才會愈來愈廣闊,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夢想中成為英雄、女主角,可以當正義的使者,也可以變成超人。
在那樣的夢想和想像空間優游過的記憶,一定會讓人在長大進社會之後,仍然保持開朗樂觀。曾經有某個企業,企畫了一個「單身旅行委員會」,我也加入成為其中的一員,我曾提出讓孩子們像《湯姆歷險記》裏的湯姆或哈克一樣,一個人去冒險。
我認為尋訪住家附近未知的地方,也算冒險。不一定要坐火車或汽車出遠門才叫旅行,讓孩子們先嘗試在住家附近一個人逛逛走走,也算是種冒險。
當然,旅行時我們會見識到未知的世界,可是現在團體旅行的所有行程都有專人安排妥當,不知道為什麼要去那個地方,不知道那個地方有什麼,不知道要走到哪裏。只有靠自己的意識走,這樣的旅行才能孕育出孩子的堅強意志及冒險精神,讓他們懷抱夢想。
從遊戲中學習,對孩子而言也很重要。更進一步說,我希望大人們能允許失敗以及危險。
人生一定伴隨著失敗和危險,如果大人過度保護孩子,那就是越權,只會得到反效果。我並不是鼓吹放任主義,不是要買車子給孩子開,讓他們高興去哪玩就去哪,沒有比這樣放縱孩子的父母更愚昧的了。
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從原本空無一物,進而為了生活發明創造各種文明的工具。這可以歸功於人類的智慧。
剛開始發明是為了需要,而當發明和技術開發搭上線後,卻不知不覺中走上偏重物質文明的路。我希望現在的孩子們能夠回到人原始的狀態,不依賴物質,過更有人性的生活。負責培育孩子的父母親和老師們,也一定要去除大眾的沙文主義,只要把自己走過來的路,誠懇地呈現給孩子們看,其餘讓孩子自己去判斷,我認為這是從古到今,甚至未來都不變的原則。
比起我們,孩子們將知道更多新知識。大人常輕視地說:那些是新人類,真搞不懂現在的小孩。
可是,部分的孩子和年輕人,一定會發展出我們不知道的新世代處世之道,比我們更懂得一些世故。這樣的年輕人,特別是身為未來主人翁的小孩,需要我們好好珍惜。大人能尊重珍惜小孩的存在,孩子們自然會回過頭來尊敬大人。
再過個十五年,日本說不定就會發射太空火箭,那個時代遲早會來臨。太空人走出火箭,在太空中組合器材,建造人造衛星,不只是人造衛星,還有太空站,太空站繞著地球轉。幾十個人住在太空站裏,有的觀測星體,有的偵測氣候,做各式各樣的實驗,一住就是多年。在那當中有人成雙成對,結婚了,到月球新婚旅行,進行名副其實的蜜月旅行。
在太空中成家,也在太空中生小孩。那個小孩是一生下來就每天眺望著地球長大的。那些生下來就看著地球長大的孩子,會有什麼想法呢? 我相信一定會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對於地球、人類,還有地球上的生物,會有跟我們不同的見解。為什麼那個美麗地球裏的人要爭奪、戰爭呢?為什麼大自然被破壞了呢? 那些孩子就看著、思考著這些問題長大。
二十一世紀,這樣的太空小孩一定會帶給地球上的人們新的想法和觀念。為了這一天的來臨,我們要好好珍惜養育現在的孩子們,並且真心地教導他們生命的尊嚴和意義。
孩子
文/紀伯倫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對自己的渴望
他們經你所生,卻不是從你所出
雖然他們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
但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裡可以住著他們的身體,卻住不了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你無法拜訪,即使是在夢中
你可以努力去像他們,但不要想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昨日
你是弓,子女是從你身上射出去的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看到在無窮路徑上的記號,用祂的氣力彎曲你這隻弓
希望祂的箭能射的又快又遠
愉悅地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正如祂愛那飛馳的箭
同樣祂也愛那穩定的弓
我們常期許孩子要做些什麼,要學些什麼,但我們可曾想過這些是孩子要的嗎?
其實在反覆的讀這首詩,和要給孩子〝黃金〞是一樣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喔!
稱讚孩子的秘訣
文/路易
傳統的東方父母,很少願意當面稱讚小孩,即使心裡知道自己的孩子很不錯,也只有在跟別的父母比較誰的孩子比較乖、比較聰明的時候,才有可能說說自己孩子的好。如果追問一下他們不願意當面稱讚孩子的原因,不外乎:「得挫挫孩子的銳氣」、「不能讓她們太驕傲」;或是,「怕孩子自以為是,就不求上進、不努力了!」
將心比心,別說是小孩子了,大人也會在不同程度下希望受到稱讚:上班族希望工作成績得到老闆的肯定;研究人員希望研究結果一發表,可以被其他學者接受;拍片的藝術工作人員希望影片獲得佳評如潮;家庭主婦希望理家的辛勞被看見,進而獲得先生及家人的感激與支持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其實每一個人都希望被注意、被重視;尤其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得到肯定。往往這些肯定,就是下一步走得更好的動力。
稱讚小孩是一種關心的表現,表示你看到了孩子的「好」、 注意到孩子的努力、 肯定了他的想法。稱讚小孩也有要訣,最重要的三點就是:真誠、即時、具體。
真誠
孩子是敏感的,只要是真心誠意的讚美,孩子會感受到的。然而,有些小細節還是可以讓為人父母參考一下。
例如,爸爸媽媽首先可以邀請孩子跟父母並肩而坐,或者,如果可以的話,為人父母的蹲下來,把自己的身高降到跟孩子一樣高,看著孩子的眼睛,真心的說出你想說的話。
例如:「你剛剛把玩具讓給曉明,我覺得你很大方,真是好表現!」如果爸爸媽媽站在高處對著孩子說話,孩子必須抬頭看著爸爸媽媽,無形中會產生像是「權威」人士與「非權威者」的距離,即使是正向的話語,也容易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是評判,而不是欣賞。
即時
是指稱讚孩子要把握時機,最好是能夠在當下給予回饋,如果錯過時機,效果可能就沒有那麼直接。例如:孩子玩耍時,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他立刻向對方道歉,並且很關心的問對方有沒有事。父母看到這樣的情形,可以當下稱讚:「小美,我知道你是不小心踩到別人的,你很有禮貌,也關心別人,表現出你的好態度,我很開心你這麼做。」
及時表揚孩子的行為,可以讓孩子更確定他的處理方式是對的,一來教導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踩到別的小孩的腳,不是逃跑或不理不睬就可以的,道歉是基本的禮貌,也是負責的態度。肯定孩子問對方是否受傷的情形,是教導小孩去體會別人的疼痛、同情他人的處境。父母肯定的說出這是好態度,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支持他的,同時孩子也能更進一步的肯定自己的好。
具體
是指要清楚的說出你所認同的是甚麼。是一件事情?一個舉動?一個態度?還是一種口氣?越是具體指出,孩子會越清楚你稱讚的是甚麼,而不是泛泛一句「好耶!」「太棒了!」那麼模糊籠統。
譬如說某一天,你的孩子自動自發的做完功課、洗好澡、看一點電視、整理書包後,就乖乖上床睡覺。雖然這是父母每天的要求,但是如果這一天孩子幾乎完全主動做到,做父母的可以在孩子睡著前,到床邊清楚的稱讚他:「你今天的表現真是出乎意料的好你不但自己做完功課、洗好澡,只看了半小時電視,書包也收拾好了,現在還自己乖乖的要睡覺了,我覺得你長大了,像個會主動負責的大孩子了,媽媽看到你的乖巧表現,真是高興!」這樣具體的指出他的好行為,小孩會知道是甚麼樣的表現讓媽媽讚賞,也就更願意維持同樣的好行為了。
平時沒有稱讚孩子習慣的父母,如果想要改變一下,當個能夠適時稱讚孩子的爸爸媽媽,一開始可以多加練習:首先,先具體說出孩子做了甚麼你值得表揚的行為(例如:控制自己的脾氣),然後說出為甚麼妳認為這行為是好的,或者這個好行為的後果是甚麼(例如:這樣冷靜下來,才能把事情處理得好),接著,父母當然可以加幾句讚歎的語詞,只要你是真誠的。
常受到稱讚的孩子,自信心普遍比較高。把握稱讚孩子的要訣,在你稱讚孩子幾次之後,你會發現孩子會更容易感受到你的關心,知道你看到他的表現、在乎他的行為。他並且會體會到你的價值觀念,成為一個自重重人的好孩子。
Thursday, January 19, 2006
斷臂山
《斷臂山》再創事業顛峰 李安感動東西方
文/胡婧
李安或許是近年來在國際影壇成就最卓著的華人導演了,此次他以一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西部背景的情感影片《斷臂山》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再次証明了他作為一個華人導演對西方題材影片的把握能力,在我們為他的華人身份感到驕傲的同時,也從他的“國際化”能力中深受啟示。
《斷臂山》描寫了兩個不到20歲的年輕男子開始于1963年的刻骨銘心的感情。迫于世俗壓力,他們雖然各自結婚生子,分居兩地,但是深厚的感情維系了一生。影片改編自安妮‧普勞克斯1997年的短篇小說,原作只有薄薄的30頁紙,李安用130分鐘的電影篇幅,將小說中彌漫的深邃情感和人性力量搬上了大銀幕,並且啟用了年輕的希斯‧萊傑與傑克‧葛倫扮演男主角,這兩位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點,演繹出雋永的“邊緣”情感,影片在威尼斯放映時讓許多人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李安素來以低調姿態出現,拍片計劃總是不輕易透露,今年的《斷臂山》就給影迷們一個不小的驚喜。因為2003年李安的科幻片《綠巨人》遭遇了各種負面評論,有人認為以人文題材見長的他,在好萊塢拍漫畫題材的“大片”是一種“淪落”,甚至懷疑他是否“江郎才盡”,去拍攝簡單的商業片了。時隔兩年,《斷臂山》的出現終于讓人長舒一口氣──視角獨特而手法細膩的李安,又回到了他熟悉的道路上來了,並且更加如魚得水。
“愛能夠超越和穿透文化差異”
1994年完成他的“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後,李安就開始拍美國片。他的第一部“西片”就是難度頗大的名著改編片《理智與情感》。當時有人不解,以前成功剖析文化差異、刻畫中國式“家庭觀”的李安,為何去拍傳統的西方古裝片?一個華人導演能駕馭奧斯汀的名著,拍出19世紀英國文學的韻味?而最根本的問題是,植根于中國文化的李安,盡管已經獲得了西方影人的認可,但他能成功融入好萊塢嗎?
結果,《理智與情感》獲得了1996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同時得到美國金球獎的提名。接著李安拍了剖析美國中產階級倫理的影片《冰風暴》,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之後他又拍了西部片《與魔鬼同行》。在2000年《臥虎藏龍》大獲成功以前,李安一直在拍攝西片。《臥虎藏龍》掀起的“武俠熱”,讓中國導演紛紛加入武俠片的“創作大潮”。然而,李安這時卻出人意料地執導了科幻大片《綠巨人》,創造了一個與以往“科幻英雄”形象迥異的人物。至此,他對不同類型影片的嘗試告一段落,所有人都期待他能有新的突破。
今年的《斷臂山》可以被看做是李安在創作上的一次“回歸”。人們發現,李安的創作跨越了國界,他的落腳點不在于拍中國片,還是美國片,而總是在探討人的情感,他影片的主人公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影片的背景無論是現代的中國台灣還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主題都離不開“情感”二字,即使是具有超能力的“綠巨人”,也被李安賦予了豐富的情感,《斷臂山》的成功更是基于影片對愛的深刻表達。
時代變遷和地域差別都無法磨滅人類共同的情感特征,在《斷臂山》的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李安作為一個外國導演如何把握異國風格,他的答案是:“愛能夠超越和穿透文化差異”,這不僅是《斷臂山》成功的關鍵,也可以看做是李安成為一個“國際化”的華人導演成功的“秘訣”。
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人類共有的情感
李安早期的電影比較出色地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衝突,這其中蘊涵了他在美國多年的生活體驗和感觸,是困惑交織、以情動人的佳作。他的“三部曲”在華人社會引起了共鳴,其中對華人家庭觀念的描寫具有廣泛性,質樸動人。然而李安的追求不止于此,他以更開闊的視野去看待人類共有的情感,找到了華人導演拍攝“西片”的切入點,《理智與情感》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對人物心理細膩、准確的把握是該片的亮點,也恰恰是李安所擅長的。此後,可以看出李安在拍攝“西片”時始終發揮著自己的優勢,《斷臂山》顯然是他長時期探索後的成熟作品。
另外,李安的身上有著濃濃的懷舊氣息,他在《喜宴》和《飲食男女》中探討了新舊觀念的衝突,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對傳統觀念的留戀;他的第一部“西片”《理智與情感》貫徹其中的依然是傳統的道德觀念;李安在《臥虎藏龍》里將中國式的含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盡管許多西方人對此感到困惑,但依然被這種傳統的“美感”所打動。世界影壇經歷了一段時間對標新立異的題材、形式的追捧之後,逐漸回歸傳統,近幾年國際上獲得好評的影片,普遍呈現出“回歸傳統”的趨勢,即形式上樸實無華卻致力于挖掘深刻的人性內涵。
《斷臂山》符合這種回歸,也將李安跨越東、西方文化的創作追求表露無疑。至于《斷臂山》中的情感,李安認為“當愛到來的時候,異性之間的愛與同性之間的愛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他認為這是一部非常艱難的愛情電影,對情感場面的控制是克制而抒情的,這些都是符合李安一貫風格的處理。
始終把保持個性化放在首位
李安說過“我拍的是個性化的電影,對我來說,保持個性始終是放在首位”。他的成功有他獨到的背景,他受到深厚的中國文化熏陶,又接受過正統西方戲劇訓練。
常年在美國居住,使他對西方社會和美國電影工作環境有更深的了解。在他“一鳴驚人”之前有一段近10年的沉寂,他對生活的體驗和思考有別于國內其他導演。他有優勢也有矛盾,但是他的定位始終是清晰的,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個性。他說:“我發現自己很難用相同的熱情來拍攝相同題材的影片,我只拍攝能讓自己興奮的東西。我似乎達到了一個新境界,並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眾所周知,好萊塢為了自身的發展,正吸收世界各國名導來充實和豐富自己的創作力量,並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舞台和更完備的技術、人力、財力支持;但同時它的自身局限也泯滅了許多電影人的個性,在它固有的價值體系和運作體系下,“水土不服”的導演比比皆是。華人導演中,另一位在好萊塢嶄露頭角的吳宇森,以他獨特的動作片理念獲得了注重商業價值的好萊塢片商的青睞,但是他近來的影片卻少有突破,他的風格在商業大片中僅以一種符號(比如白鴿、穿風衣的殺手)存在,還沒有解決“融合”與“保持個性”的矛盾。被認為具有典型中國文人儒雅氣質的李安,走的顯然是另一條路線,他的影片始終在“小眾”中流傳。
《斷臂山》獲獎後前途光明,但是已有評論人認為該片不可能獲得過高的票房,而這和影片最初的定位並不矛盾,李安自有其生存的方式。
李安作品年表:
《斷臂山》(2005年)
《臥虎藏龍》(2000年)
《冰風暴》(1997年)
《理智與情感》(1995年)
《飲食男女》(1994年)
《喜宴》(1993年)
口吐蓮花
這司機聽了楞了一楞,然後說:「你是混黑道的嗎?」
「 不,司機先生,我不是在尋你開心,我很佩服你在交通混亂時還能沉住氣。」
「是呀!」司機說完,便駕車離開了。
「 你為什麼會這樣說?」我不解地問。
「 我想讓台北多點人情味。」
他答道:「唯有這樣,這城市才有救。」
「靠你一個人的力量怎能辦得到?」
「我只是起帶頭作用。我相信一句小小的讚美能讓那位司機整日心情愉快,如果他今天載了二十位乘客,他就會對這二十位乘客態度和善,而這些乘客受了司機的感染,也會對週遭的人和顏悅色。這樣算來,我的好意可間接傳達給一千多人,不錯吧?」
「但你怎能寄望計程車司機會照你的想法做呢?」
「我並沒有寄望他。」
朋友回答:「我知道這種做法是可遇不可求,所以我盡量多對人和氣,多讚美他人,即使一天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但仍可連帶影響到三千人之多。」
「我承認這套理論很中聽,但能有幾分實際效果呢?」
「就算沒效果我也毫無損失呀!開口稱在那司機花不了我幾秒鐘,他也不會少收幾塊小費。如果那人無動於衷,那也無妨,明天我還可以去稱讚另一個計程車司機呀!」
「我看你腦袋有點秀逗了。」
「從這就可看出你越來越冷漠了。我曾調查過郵局的員工,他們最感沮喪的除了薪水微薄外,另外就是欠缺別人對他們工作的肯定。」
「但他們的服務真的很差勁呀!」
「那是因為它們覺得沒人在意他們的服務品質。我們為何不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呢?」
我們邊走邊聊,途經一個建築工地,有五個工人正在一旁吃午餐。我朋友停下了腳步:「這棟大樓蓋得真好,你們的工作一定很危險辛苦吧?」那群工人帶著孤疑的眼光望著我朋友。
「工程何時完工?」我朋友繼續問到。
「六月」一個工人低應了一聲。
「這麼出色的成績,你們一定很引以為傲。」
離開工地後,我對他說:「你這種人也可以列頻絕種動物了。」
「這些人也許會因我這一句話而更起勁工作,這對所有的人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但光靠你一個人有什麼用呢?你不過是一個小民吧。」
「我常告訴自己千萬不能洩氣,讓這個社會更有情原本就不是簡單的事,我能影響一個就一個,能兩個就兩個。」
「剛才走過的女子姿色平庸,你還對她微笑?」我插嘴問道。
「是呀!我知道!」他答道:「如果她是個老師,我想今天上她課的人一定如沐春風。」
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化批評為分享
化批評為分享
記得多年前與國外來的一位主管一起去拜訪顧客。我們剛坐下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向這位顧客說明我們的產品的性能,還有我們能提供的服務,不但講得頭頭是道,如數家珍,而且還做了不少比喻。當時真的頗為得意。
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後,我的主管說:「你在不在意我給你一點回饋?」(Do you mind I give you some feedbacks?)
我立即回答說,當然可以。
於是他就告訴我,在與顧客談話的時候,應該先探索顧客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問題。因為一般而言,人喜歡自己買,不喜歡被推銷。換句話說,我們要做的是幫顧客買,因而不需要忙著推銷自己的產品。當時聽了後,印象頗為深刻。但迄今對那次談話最難忘的,還是他開始講的那句話:我可以給你一點回饋嗎?
傷害自尊
你看,簡單的一句話,竟將「批評」轉變為「分享」了!
人人都不喜歡批評。批評會引起反感,甚至迫使人為自己辯護。
當你批評一位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太差了。他立即的反應就是最近經濟不景氣,或最近廣告選錯了媒體,所以效果不佳。他甚至會反駁,別的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也好不到哪裡去。
卡內基更將「不批評」列為人際關係的第一條原則。他認為批評他人相當危險。因為你可能會傷到那個人的自尊,人在尊嚴受到傷害的時候,很難會與你由衷的合作。而在今天這個工商業的時代,全心的團隊合作是多麼不可或缺。
真誠分享心得
然而,做主管、做朋友(特別是好朋友),必須幫助他學習、進步,該怎麼辦呢?首先,我們要在說明之前,真誠的問對方:「你不在意我跟你談一下我的心得吧!」
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即使是老同事,即使是夫妻,我覺得在提出批評之前,都要先說類似這樣的話。不但要說,語氣還要溫和。千萬不要不耐煩,或一語帶過。
接著,在批評的時候,對方做得好的部分也要提到。真心讚賞對方的優點或好的表現之後,他會更樂於接受你的指導。想想也真是的,優點絕不該因過錯或缺點而受抹殺。你要指正他,就該讚美他的優點,這樣他才會進步,才會成長。
我們的一生都需不斷地成長。孩童階段、青少年階段、成人階段都應該成長。無論是在家庭,或工作中,或在社會中,但願我們能一直不斷進步。
然而有的人成長得很快;有的人進步緩慢;另有些人根本停滯不前。
好主管、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周遭的人突飛猛進。關鍵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只有當一個人願意被影響的時候,溫柔、客觀的勸告才有被接受的可能。你想贏得他人贊同你的想法,一定得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真心的朋友,這就是捕捉他心靈的一滴蜜,得到了他的心。
……人就是這樣,想要引領他,必須先了解他,即使是為了他的好處……
Tuesday, January 17, 2006
走進天堂的門票
兄弟倆長相酷似,性格各異。
哥哥忠誠敦厚,弟弟活潑機靈;哥哥拙于言詞,弟弟口若懸河。
哥哥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面對貧病交加的父母默默無語,弟弟關在房裏不吃不喝,長籲短歎“天公無眼識良才”。
愁眉不展的老爸默思了兩個通宵,終於眨巴著眼睛向大兒子開口了:“讓給弟弟去讀書吧,他天生是個讀書的料!”
哥哥把大學錄取通知書送到弟弟手中,並在弟弟身旁說了這麼一句話:“這不是走進天堂的門票,別把太多的希望放在它的上面。”
弟弟不解,問:“那你說這是什麼?”
哥哥答:“一張吸水紙,專吸汗水的紙!”
弟弟搖著頭,笑哥哥盡說傻話。
開學了,弟弟背著行囊走進了大都市的高等學府。
哥哥則讓體弱多病的老爸從鎮辦水泥廠回家養病,自己頂上,站到碎石機旁,拿起了沈重的鋼撬…… 碎石機上,有斑斑血跡。
這台機子上,曾有多名工人軋斷了手指。
哥哥打走上這個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做一個美麗的夢。他花了3個月的時間,對機身進行了技術改造,既提高了碎石質量,又提高了安全係數,廠長把他調進了燒成車間。
燒成車間灰霧彌天,不少人得了矽肺病,他同幾個技術骨幹一起,殫精竭慮,苦心鑽研,改善了車間的環保設施,廠長把他調進了科研實驗室。
在實驗室,他博覽群書,多次到名廠求經問道,反復實驗,提煉新的化學元素,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創新實驗,使水泥質量大大提高,讓廠裏創出了新的品牌產品,水泥暢銷華南幾省。
再之後,他便成全市建材工業界的名人……
弟弟進入大學後,第一年還像讀書的樣子,也寫過幾封信問老爸的病;第二年,認識了一個大款的女兒,就雙雙墜入愛河。
那女孩成了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錢包,整整兩年他沒向家中要過一分錢,卻通身脫土變洋,“帥呆了”、“酷斃了”。
進入大四後,那女孩跟他“拜拜”了,他便整個人陷入了“青春苦悶期”,泡吧,上網,無心讀書,考試靠作弊混得了大學畢業文憑。
他像一隻蒼蠅飛了一個圈子又回到家鄉所在市求職,他還有那么一點羞恥感,不願在落魄的時候回家見父母。
經市人才中心介紹,他到一家響當當的建材製品公司應聘,好不容易闖過了三關,最後是在公司老總的辦公室裏答辯。
輪到他答辯時,老總遲遲不露面。最後秘書來了,告訴他已被錄用。不過,必須先到燒成車間當工人。
他感到委屈,要求一定要見老總。
秘書遞給他一張紙條,他展開一看,上書八個大字:“欲上天堂,先下地獄。”
他一抬頭,猛見哥哥走了進來,端坐在老總的椅子上,他的臉頓時燒灼得發痛。
Monday, January 16, 2006
親子教育的五項要件
文/游乾桂
未成醫生反成病人
我在精神病院服務的那段日子有許多對生命的感觸,尤其當接觸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病患,我忍不住思考,為什麼一個大家都認為優秀的孩子會變成精神病患?原本他應該是醫生,但他還沒當過醫生,就已經是病人了。我對他很好奇,每天晚上別人都回家的時候總會撥空去陪他,護理長警告我:「你要特別小心,因為所有的醫護人員都被他打過,只有你還沒有。」
我以為是自己有什麼特別高明的地方,所以不曾挨打,但她告訴我,只是因為我是新來的,所以暫時免於被打。之後,我有幾個月的時間跟那位病人維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我很想接近他,但又很怕被他打。後來,護理長告訴我,如果想要去陪他,應該要稍微接觸古典音樂,因為他很喜歡古典音樂。
高處不勝寒
當我有了一點古典音樂的知識後,我跟他聊天的時候,有一種「啊,通了」的感覺,我第一次看見他微笑,他告訴我,這是他十多年來第一次微笑。我很驚訝,一個那麼優秀的人,竟然連「笑」都覺得困難。
之後的幾個月,我又知道了他從小學到高中,這麼長久的日子,他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一直都是第一。之後,我又在他身上發現了兩個秘密。一個秘密是:他令我想到金庸筆下的兩個人物:東方不敗與獨孤求敗。我們常常羨慕一個在頂峰的人,卻往往忘了「高處不勝寒」,一個高成就的孩子,往往是高壓力的,是孤獨的。我最喜歡金庸筆下的周伯通,他表面上看起來很笨,其實卻是最聰明的人,就是老子說的:「大智若愚」。
智慧的兩個層面
我們看一個孩子不能光看表面。人的智慧可分為兩個層面,一種是「外在智慧」,一種是「內在智慧」。
外在智慧就是「背多分」,就是學業成績優異,很令人羨慕的類型,然而,外在智慧對於一個人成就的影響只不過佔百分之十而已,人真正要成功是要靠內在智慧,就是慈悲、自信、快樂、體力等等,但這些是很難看見的。
有個老師曾說過:「一張考卷考不出一個孩子。」──這是真理,孩子的智慧就像宇宙,一張考卷,幾十個題目,怎麼考得完?我們連週遭的事物都懂不完,憑什麼以為自己很偉大,能夠懂很多?別把自己變得太偉大,也別要求我們的孩子太偉大。當我們看到孩子因為「偉大」而淪陷,那是最大的悲哀。
走對的路
另一個秘密是:他告訴我,如果他學的是古典音樂,他就不會是精神病人了。我聽他這麼說,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一個人再怎麼厲害,走錯了路就什麼都完了。現在上大學很容易,根本不必擔心,該擔心的是有沒有學問,有沒有能力──只有走對路的人才會有學問、有能力。
那個孩子很聰明,能考上醫科,但他也很明確的告訴我,他不會是個好醫生,因為他不喜歡當醫生。如果時光能夠倒轉,他會是個很開心的音樂家。我在精神病院待了好幾年,遇上了好多這樣的病人。每當我碰到這樣的病人,我總有些想法想跟父母們溝通,想讓孩子們別再踏上同樣的路。
成功的五個條件
離開醫院後,我從事親子教育的工作,希望能給父母們一些新的觀念。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用的、成功的,但我們常常有兩種迷思,一種是以為「智商」很高的孩子將來的成就都會很高,其實不然,沒有任何的研究結果證明智商高的人比較容易成功。
另一種是我們常常以為孩子「考第一」即是成功,但沒有一所學校敢頒發「成功保證書」,就算考上了建中、考上了台大,不等於一定會成功。假設一個孩子考上了醫科,當上了醫生,不見得就會是個好醫生。
我的朋友有大半是醫生,但真正的好醫生卻很少,如果一個人考上了醫科、當上了醫生,卻是個壞的醫生,父母是要還是不要?我想我是不要的。這個社會充滿著「一流」的迷思,每個人都渴望「一流」,但一個「一流」的人不見得是個「有用」的人。
我不是反對「第一名」的孩子,我反對的是一個「第一名」卻沒有慈悲的人。要成功,除了一流之外,必須加上如慈悲、友善、健康、開心等等的特質。有個老師告訴我,目前的教育正逐步邁向「缺德」教育──沒有「德行」的教育。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教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工作者」。
我們有時會發現,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所得的卻不是想要的。日休禪師說過,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只做過兩件事:一是等待,二是後悔;兩樣加起來叫做「來不及」。
一個孩子要成功與成績、智商無關,而是要有五個條件:
(一)、自信
自信就是學習的動力,但我們教育裡,被鼓勵的機會太少,我們總是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不是優點。如果連父母都不看孩子的優點,別人怎麼會看到你孩子的好處?
有人是小時了了,有人是大器晚成;很多孩子十二歲是資優生,十六歲就不是了,這才是令人憂心的。美國有個十二歲考上哈佛,十六歲大學畢業,十八歲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完博士,十九歲到紐約州立大學任教的孩子,他接受訪問時提到,在哈佛的日子裡,除了寂寞還是寂寞,而且他沒有「童年」。
一個沒有童年的孩子沒有一切,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活得有意思。人生總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想想看我們讀書時代的第一名哪兒去了?好像都不見了。讓孩子順其自然,終會有水到渠成的時候。
很多人欣賞史懷哲,但當我讀了他的傳記才知道他原來也不是個會讀書的孩子,三十歲才考上醫科,三十八歲才從醫科畢業,一個這麼遲才當上醫生的人,被稱為「非洲之父」。還有一位劉其偉老先生,三十八歲學畫,六十六歲才成名。我相信人生終究是有出路的,只是遲早的問題。一個自卑的人很難成功,因為自卑的人必須花很多時間去修補心靈的裂痕,哪有時間成功?一個有自信的人,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憂愁上面。
自信怎麼來?多給一點鼓勵吧!台灣這個社會嚴重缺乏「好話」,我們應該從家裡開始營造「說好話」的環境,去找家人的優點,多說好話,讓家人開心,自己也開心。另外,多一點幽默,一個幽默的孩子的學習效果是沒有幽默感的一點九四倍;並且,一個幽默的人才能夠應付壓力,才能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中生存。
(二)、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喜歡的,父母要知道,並且支持;父母們常常忘記興趣才是最便捷的路。我有一個很喜歡運動的同學,每次考試,他都要我讓他「看幾題,及格就好」,現在他是台灣目前為止唯一的運動心理學家,在大學裡任教。
我在此想提醒所有的父母,孩子「走對路」才是好路。還有台灣知名美術家蔣勳,他也不是很會讀書的人,但他遇上一位好老師,那位老師告訴他,他的天分在美術,應該往美術方面發展,他聽了那位老師的話,走上美術這條路,當他準備留法時,他完全不懂法文,但因為對美術的熱愛,他找到了學習的動機──有興趣才有動機,有動機才會主動學習。
(三)、創意
創意是什麼?創意就是把兩樣不相關的事物連在一起,讓他們變得相關。
一九六五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說:「我這個獎有一半要歸給父親,因為他給了我三種不凡的能力:思考力、想像力與創造力。從小,我就知道答案不只一個。」一個孩子回答問題時有一個以上的答案,就是創意,就是父母所要給孩子的。
林語堂的女兒曾說父親是「不知道先生」,她的文章中提到,小時後有問題問父親的時候,父親總是說:「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查百科全書如何?」──這就是她父親給她最大的智慧。她從小就知道,腦袋裡裝不了太多知識,知識都藏在書裡。
心理學家也證明,腦袋只負責兩件事:記憶與遺忘。所以死背是沒用的,死記的東西終究會被遺忘。我們該教導孩子圖像記憶,而不是死板的文字記憶。
有個哲學家說,大人要教孩子兩本大書:一是自己,一是大自然。教孩子懂自己的興趣、性向、能力;教孩子懂大自然,大自然像一個宇宙,不是一本書就能圈住的,書裡給的只是閱讀自然的智慧。讀書的意義在於懂得讀書;讀書的目的在閱讀大自然。一個真正懂得讀書、懂得讀自然的孩子,不只是用眼睛,還會用其他各種感官發掘自然,還會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才能真正「用心」閱讀,才能真正了解一件事的來龍去脈,這樣的孩子才是有創意的孩子。
所以,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不要直接回答,而是要從旁引導,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
(四)、健康
台灣的孩子令人憂心的並非「智力」不足,而是「體力」不足。有報告指出,台灣孩子的體力比日本差了百分之三十,比對岸差了百分之四十。如果一個人的健康不佳,人生的「長路」也會變成「短路」,不是嗎?但我們常常忽略了「成功」與「健康」之間的關聯。一個體力好的孩子,比體力差的孩子多了一點七三倍的學習效果,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很明顯的。
(五)、快樂
假若我們的孩子一無所有,起碼也要開心。但在台灣這個社會,笑得太開心似乎有種莫名的威脅性,人們看到笑得太開心的人,幾乎都會產生異樣的眼光,這是不對的,我希望台灣能夠變成一個開心的社會。
一個快樂的孩子的學習效果是不快樂的一點七六倍,由此可知快樂有多重要。一個不快樂的人,所有的時間都耽溺在找快樂,怎麼有時間演好自己? 我
發覺現代人在教育上忽略了一些簡單而重要的準則,反而一直找尋一些沒有意義的東西。一個孩子重要的不是考什麼分數、讀什麼學校,而是真正學到了什麼,有什麼能耐,這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
愛的三個階段
人要學習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學會愛自己,一個愛自己的人,才可能去愛家人,人若是整天忙於工作,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就只能把家當成旅館,每天進進出出,怎麼能夠好好的愛家人呢?
第二個階段:學會愛家,我覺得家要有兩種意義,一是港灣,每個人出去都像是流浪,回到家,就是靠岸了,所以家要給人安全;二是花園,花園就是綠意盎然,讓人有休憩的感覺,回到家,可以深深吸一口芬多精。一個人學會愛自己以後,家才能變為這樣的家。
最後:學會愛孩子,孩子要用愛來養育,而不是用錢、用學歷等等。
教育的最終目的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在功成名就、光耀門楣,而是在教養出一個有工作、有收入,還記得有父母的人,這才是人生的原貌。我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念,是因為我知道人只有一輩子,因為只有一輩子,所以緣分不深,所以要惜緣;只有一輩子,所以不該看不起孩子;只有一輩子,孩子能陪我多久?
我的教育觀點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能多陪我一會兒,在他不得不離開我身邊的時候,能對我有些惦記,能夠多待在我身邊,如果不能住在一起,他能夠選擇住在我附近,能常常回家,那麼我就覺得自己的教育成功了。
Friday, January 13, 2006
Overlooked Blessings
The moment the veil is lifted from both of your eyes and you know that you know.
Hearing a piece of music that instantly touches your soul.
Being able to add that music to your collection immediately.
Reading a passage in a book or a poem that expresses exactly how you feel.
Memorizing a beautiful piece of poetry and sharing it with another in conversation.
Holding hands.
Having a congenial conversation with a stranger on a bus, train, or a plane.
Successfully hailing a cab in rush hour.
A nap.
Realizing that there are no coincidences.
Nailing the punch line in a favorite joke. Hearing their laughter.
Relishing a wonderful movie. Liking it so much you want to see it again as the credits roll. Seeing it again.
Laughing so hard, you can't catch your breath and your sides ache.
The sacred release of a good cry.
Bringing joy, happiness, and comfort to another person or creature.
The loyal, loving companionship of pets.
Feeling you're part of a loving and supportive community or church.
Finding a parking space exactly where you need one.
Summoning up the courage to surmount a challenge.
Taking tiny and big risks and having them pay off.
Investing time, creative energy, and emotion in yourself, then reaping the rich harvest of authentic success sown by Love.
Coming in after being caught in a soaking thunderstorm, getting out of wet clothes and becoming warm and dry.
Meeting a deadline.
Making it to a game just in time to see him hit his first home run.
Friendship that endures and thrives despite the obstacles of time and distance.
Being able to trust another human being.
The experience of a pleasant deja vu. The moment you realize it doesn't have to be deja vu all over again if you don't want it to.
Wisdom gleaned through life experiences (both yours and others). Knowing how to use it.
Speaking another language.
Reading a book that changes your life.
Receiving flowers.
Moving on.
Letting go gracefully without regrets.
The first morsel of your favorite comfort food.
Savoring the scents of life (flowers, food, the earth, your child's hair)
Being able to travel; the adventure of new places.
Room Service.
The support and loving presence of sisters and/or brothers.
Achieving a long sought after goal. The moment when your accomplishment emotionally registers.
Feeling a sense of pride in yourself.
(To be continued...........)
The 'Be' Attitudes
Be loyal to your friends.
Be strong enough to face the world each day.
Be weak enough to know you cannot do everything alone.
Be generous to those who need your help.
Be frugal with that you need yourself.
Be wise enough to know that you do not know everything.
Be foolish enough to believe in miracles.
Be willing to share your joys.
Be willing to share the sorrows of others.
Be a leader when you see a path others have missed.
Be a follower when you are shrouded by the mists of uncertainty.
Be first to congratulate an opponent who succeeds.
Be last to criticize a colleague who fails.
Be sure where your next step will fall, so that you will not tumble.
Be sure of your final destination, in case you are going the wrong way.
Be loving to those who love you.
Be loving to those who do not love you; they may change.
Above all, be yourself.
Overlooked Blessings
Pampering yourself.
Listening to the whispers of your authentic self and taking his/her advise.
The generosity and hospitality of good neighbors.
Family and friends who remember funny or uplifting stories about your past that you've forgotten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Finding a lost pet.
Rediscovering old family photos.
Playing hooky.
The intimate bond of friendship that protects, nurtures, inspires and comforts.
The man or woman in your life who is neither a past or present love but simply a precious friend who adores you.
Waking up to a perfectly beautiful day for a planned outdoor event.
Working with people you enjoy being around. Working with people who are pleasant, kind, funny, considerate, and who honor your contribution.
An opportunity to interview for the dream job. Getting it.
Receiving the perfect gift. Finding one for someone else.
Catching a glimpse of yourself in the mirror and delighting in what you see.
Having your child appreciate your sense of humor.
An unexpected compliment that makes your day.
Enjoying the company of smart, witty, savvy people, delighting in stimulating conversation and holding your own.
Completing the crossword puzzle without help.
Looking fabulous at your class reunion.
Listening to the oldies and recalling happy moments.
A rare, relaxing break with your co-worker during a hectic day.
Paying off your credit card balance.
Coming up with the perfect retort at the moment you need it and not two hours later.
Friends and family who can both truly rejoice with you and console you in times of sorrow.
The sound of raindrops on your roof at night.
(To be continued..........)
父親的「還好」
父親的樂觀讓我即使得了腦瘤,仍快樂地過每一天。
文/鍾宛貞
傍晚時分,父親獨自騎著腳踏車外出蹓躂,可是,腳踏車無方向燈、喇叭等警示號誌,夜裏上路自然危險重重,尤其在下班交通巔峰時刻,車水馬龍的混亂,我們總替父親捏一把冷汗,我對父親說:「別出去了吧,要買什麼我們待會兒再幫你買吧。」可是,我仍舊拗不過執意出門晃晃的父親。望著父親左腳踩在踏板上,右腳一蹬一蹬地跨步騎上腳踏車,那漸漸遠去的背影霧化地印在我心頭,我倏地浮起一股煩躁不安的情緒,卻只能嘲笑自己的多心。
過了半晌,母親正擔憂父親怎未返家而至門外查看,卻一眼瞥見父親的身影伴隨著中古腳踏車的「嘎啦」聲及「嘰嘰」的煞車聲,由遠而近地搖晃著車身前行,待我們看清父親的輪廓時,母親幾乎失了方寸。
父親胸前上衣沾滿斑斑血跡,鮮紅的血滴點染在純白的襯衫上形成駭人的強烈對比,父親一手扶住腳踏車手把,一手則用舊報紙摀住鮮血直冒的額頭,他吃力地將腳踏車停在家門前,我和母親急忙上前攙扶舉步維艱的父親走進客廳,一向威嚴的父親不改豪氣本色,怒聲斥責以阻擋我們一一九的緊急救護撥號,他說:「不過就是被一個騎機車的年輕人小撞一下,一點皮肉傷而已,幹嘛大驚小怪呢?」
我努力從父親口中探問原委,那名肇事的年輕人已在車禍發生時逃逸,待父親勉強自崎嶇的路面爬起,黝暗且無路燈照映的視線下已不見任何蹤跡。當父親意識到額上滾熱的血,卻又無紗布可按壓止血時,他撿拾起路上飛揚的舊報紙,並在路邊的水溝裏略略清洗,於是,浸水的舊報便成了父親的「緊急醫療」。
我禁不住納悶地問:「沒有人叫救護車嗎?」父親竟自豪地答:「有啊,我趕快騎腳踏車走掉,又沒什麼大礙,沒事最好別上醫院。」我有種被他老人家打敗的無力感,「跑給救護車追」也算得上是一大創舉。
母親和我幾經勸說無效後,只好鼓起勇氣為父親清理額上傷口,那一道不平整的撕裂傷,在清理後更為慘不忍睹,我再度小心翼翼地問父親:「真的不用去醫院嗎?」結果依舊換得父親一連串的咒罵,我們拿頑固的父親沒輒,只好另尋他法,我甚至企圖將安眠藥摻至白開水內,待父親服用後昏睡,大夥兒再合力將父親扛至醫院,可惜無法奏效,莫非父親的傷勢已痛到安眠藥也失效嗎?
翌日清晨,一夜難眠的父親在頭痛及劇烈不適的催化下,不得不接受我們的慫恿,前往醫院門診,由於傷勢超乎預期,父親在院方安排下立即轉入急診,嚴肅慣了的父親,此時竟像孩子般地直嚷著:「有那麼嚴重嗎?」父親額頭靠近眉上的那道不規則傷痕,經過紗布一夜的緊密粘貼,已有些浮腫潰爛,倔強的父親仍面不改色地接受縫針,我和母親無奈的表情,隨父親額上針針的刺入而扭曲著,彷若感同身受。
接踵而來的便是腦震盪、斷層掃描..等例行檢查,向來嫌麻煩的父親,似乎明白傷勢的嚴重性,此刻只好任醫院擺佈,他臉上剛毅的線條不曾因疼痛而有所改變,直到一切檢測結束後,他才略微放鬆地躺在病床上休息。
我靜靜地留在病房內,望向父親扎滿針孔的手臂及孱弱地垂下注射點滴的手腕,我無法意識現在倒下的怎是平日像山一樣雄偉的父親?
我耳際依舊迴盪著醫生的話語:「你爸爸有腦震盪哦,再加上額頭有那麼大的傷口,昨天撞到就該送來了,怎麼還有辦法忍到現在呢?」為人子女的我,從不曾聽父親抱怨生活壓力、經濟困頓,這一路上,他究竟忍下多少我們一無所知的苦呢?
我凝神呆望著父親,聽見父親正囁嚅著:「不是說點滴有止痛效果嗎? 怎麼我還是很不舒服。」我喚來護士,院方依父親身體狀況再補一劑止痛劑,半小時後,我問父親是否好轉,他已失去往常強而有力的「阿沙力」氣魄,反而氣若游絲地答:「還是痛,為什麼呢?
昨天根本不會這樣痛啊。」我逮著機會,趕緊說:「你昨天要是來醫院,現在絕對不會那麼痛。」虛弱的父親自知理虧,只好由我嘮叨。我再度按鈴喚來醫護人員,這次「討」到了口服止痛藥,我笑說:「爸,這女兒不賴吧,還會幫你討救兵哩。」可惜救援無功,父親的疼痛似乎不曾減緩。最後,醫生祭出狠招「降腦壓」,終於鎮住父親即將麻痺的上肢,稍稍好轉的父親不解地問著:「怎麼那麼有效,一降腦壓就不疼了。」
我嘆口氣直搖頭說:「你現在才知道腦震盪的嚴重啊。」每日,母親載我至醫院與父親作伴,父親見著我,總一再聲稱:「你自己眼睛不好,來這兒不是很無聊嗎?乾脆就待在家裏好了,我不用人陪啦。」
他嘴裏雖如此叨念著,可是,當我以僅存零點零一的視力為他倒上一杯溫水時,我感受到父親既感動又欣慰的眼神,我開始覺得我有點了解父親了,原來他也是「刀子口豆腐心」的人啊。歷經一個多禮拜的「看護」,臨出院之際,母親和我仍擔憂父親的身體狀況,於是,我對父親說:「爸,媽如果帶我去台北領獎,那你怎麼辦?
我看我還是別去了。」沒想到父親竟說:「這是你生命的榮耀,也是我的光榮,怎麼可以不去呢?別擔心我,我還好只有腦震盪、還好只是縫了幾針、還好只是點皮肉傷,更重要的是,還好我還活著啊。」
父親出院後三日,我和母親如期北上參與「熱愛生命」頒獎典禮,當我站在台前接受鎂光燈的聚集投射時,父親的一席話冉冉自我腦海浮升,我噙著淚水,致詞說出父親的話:「還好我還活著」,陪在我身旁的母親已流下潰堤的淚水,而我在一瞬間感受一股熱浪襲捲全身,那並非燈光的熱力,而是來自父親生命光芒的照耀。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得了腦瘤、失去視覺和嗅覺,還能開心快樂地生活呢?」因為我擁有緣自於父親的樂觀且如此珍惜活著的每一刻啊。當我和母親自北返家後,父親酷酷地說:「幹嘛在致詞時提我呢?」我但笑不語,誰知父親觀看頒獎實況時,不曾偷偷地擦拭他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淚呢?
Thursday, January 12, 2006
心存善念身體好
文/遇奇
一個樂觀的人因為常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以經常分泌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因此比較不容易生病;一個悲觀而憤世嫉俗的人,他的神經系統不但會讓他老是使用負向思考的神經而變得愈來愈悲觀,而且在每天憤憤不平的時候,神經細胞又不斷地分泌會讓細胞凋亡的神經化學物質。所以,當人長期處於悲觀而憤怒的狀態時,可說是在慢性自殺。
小時候,父母時常提醒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心存善念。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到念研究生時,纔發現這個說法是有科學根據的。很幸運的,「心存善念」一直是我為人處世的最高指導原則。
思考與神經化學
在碩士班,曾選修一門神經化學的課程。當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科學上已經發現,人在正向、積極的思考與負向、消極思考時所使用的神經系統居然是相反的,而且是互相拮抗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思考是樂觀、祥和、感激、快樂…時,人腦中的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產生作用,而另一套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則不但不會產生作用,還被抑制住。相反的,當一個人心中充滿了仇恨、悲傷、沮喪、恐懼、妒嫉……時,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被激發而產生作用,但是在此同時,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卻被完全抑制住了。
而且在科學上,早已發現神經系統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特徵:神經細胞在活動時是利用電傳導,並且喜歡走快捷方式,所以被活化次數多的神經細胞會比活化次數少的更容易被激活。說白了,就是「愈用愈發達,不用則退化」的現象。
所以,一個愈樂觀的人,因為看待周遭的事情總是以正面的態度;時常心存感激,對於不公或不平的事件,也都不放在心上或是認為上天會幫助……等等。可想而知,他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被活化的機率就比較高,而負面思考的神經系統卻會因為不常使用而退化了。相反地,如果一個人都只看事情壞的一面,對待事物都是以挑剔、批判的態度面對,或是經常對環境感到懷疑、恐懼,那麼,他的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就會變得很發達。同時,時間久了之後,要想激活他的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就相對的變得比較困難了。
神經傳導物質與健康
另外,科學家們也都發現了,神經在傳導訊息時,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是利用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神經傳導物質,除了可以活化下一個神經細胞外,還會透過血液循環系統,影響著全身的細胞。然而,正向思考與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除了神經細胞本身就有差異之外,連它們所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都是不一樣的。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經過實驗證明,具有刺激細胞生長髮育的功能,因此,一個樂觀的人,因為常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以經常分泌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也難怪科學研究會發現,樂觀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
提到這兒,您是否很好奇?想必也推論得出來,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分泌的神經化學物質,對身體內的細胞會有傷害作用。
最近的醫學及科學上還發現到,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是相關聯的。甚至有科學家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了神經細胞與免疫球細胞相接觸的現象。所以,不難想象,當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分泌出能讓細胞生長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時,人體的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也會變得比較活躍,能再分化出更多健康的免疫細胞,對於外來的細菌或病毒當然也就比較有抵抗力,人也就比較不容易生病。甚至我們時常聽到的,一個癌癥病人如果比較樂觀,通常癌癥都比較容易痊愈。
但是,一個悲觀的人就很難有這麼好的運氣,因為他的身體中的免疫系統被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影響下,很多免疫細胞早已死亡而不再具有保護作用了。
激活正向思考的神經
當然,一個普通的人,並不見得總是可以百分之百樂觀或總是百分之百悲觀。不過,如果能夠在愈多的時刻保持樂觀、祥和、喜悅、感恩的心情,避免憤恨、不滿、妒嫉、不安、懷疑的情緒,那麼,這個人的正向思考的神經就會時常被激活,然後久而久之,身體就愈來愈健康,免疫系統愈來愈強健,當然也就愈來愈不容易生病。而且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也會愈來愈發達,想法就愈來愈樂觀積極,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最近幾年來,產生許多怪病,甚至有很多好幾年前就已經滅除的感染性疾病,都又再度發現。很可能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心,早就不再像以往那麼真誠而善良了,所以,很多的疾病都因為自身的細胞不健康,而變得難以醫治。
編者語: 曾看到過這樣樸素的話語:「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世上沒有損人利己的事情,損害別人就是損害自己。人要想真正健康幸福,要用愛、感恩和祥和的心代替所有怨恨、不滿和憤怒的病態心理。
Wednesday, January 11, 2006
下一步,你怎麼走?
文/鄭石岩(大學教授)
人生步步都艱難。你得先有難的看法,才會有易於應付的從容;先有無常變動的準備,才有把握樞機的應變能力。挑戰和變局,總是在你的身邊,以各種不同的姿態出現。
你努力工作,事業越來越成功;責任和職務加重,壓力就隨之增加,什麼時候你的身體會被壓垮?你不能說等到壓垮時再來應變吧!你忙著爭權勢,逐名利;你忘掉生活的本身是否已陷入捨本逐末的人生?總不能在身心俱疲時,才發現自己被虛榮和貪念侵蝕,造成心靈的殘廢。
凡事過與不及,都是人生陷阱
是否曾檢討,因為只顧自己,而使家人成為你貪婪和爭奪的受害者﹖是否因為成了工作狂,而漸漸失去生活的充實和喜樂。當然,你也要檢視,在這浮誇的世事中,你是否不務正業,縱情於聲色?是否憤世嫉俗,而自甘墮落?是否心情低落,提不起勁來生活與工作?
凡事過之與不及,都會為自己埋設陷阱,伏留新的變局;生活與工作中,不願意作反省覺察,那麼點點滴滴失衡的力量,將匯集成為一波大的逆流,向你猛撲過來。
現代人共同面臨的挑戰是醉心於追逐、虛榮和貪婪。這些形成內心的壓力、矛盾和衝突,接踵而來的是緊張、焦慮、憂心和沮喪。這個心靈世界的劇變,你準備怎麼應付呢?多年來,我從事心理諮商工作,深知生活失衡,是導致損毀健康和幸福的原因。要維持心靈生活的平衡,我建議:
‧面對真實,不讓虛假掩蓋自己的知見。
‧練習寬恕,勿懷恨在心。
‧欣賞別人的成就,不嫉妒別人。
‧對不如意的事懂得自嘲。
‧把握休閒和工作的平衡。
●認清生活真實面,學習自在與寬恕
生活與工作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真實。人要把自己看清楚,也要把生活和生命看清楚。了解它的個別性和有限性;你千萬不要因一時失察,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就把它看成世界末日到了一樣;你也不必因為別人的不同意見,而覺得自己很難堪。你與其他人的生活,並沒有什麼不同,都在起起落落之中,無需自視太高,無需為了一件衝突或失意,弄得心神不寧。
太在意自己,太注重顏面,會令你無法度過難關。你該清楚怎麼過日子較好,並且明白於何時作取捨。如果你執著於虛榮,就會錯過時機,度不了難關。「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環境改變,物換星移,當你的職位改變,過去的角色已不復存在。你必須面對真實,依現在的角色,過真實的生活。
一位女士因為事業經營不善,不得不關門大吉。從此以後就足不出戶,偶爾出去購物,很快就回到家中。她無法忘懷曾經風光一時的情境,當然也就自慚形穢現在的生活。這種生活過久了,朋友來往少了,對於現實的生活和處世開始陌生,她陷入更嚴重的難關。
看清生活的真實面,學得自在些,這樣能令你度過難關。其次是練習寬恕,這可以減除對別人的懷恨,降低心理困擾和壓力。請注意!在日常交往的人當中,爭功諉過、隨時想要佔你便宜的人多的是,你千萬不要為這些事煩心。你當然要提防這些不肖之徒的技倆,但也要明白,得罪你之處,要以寬恕來對待它。
解放昨日之恨,安度今日難關
一位離婚已經五年的女士,每每在獨處的時候,一想起狠心的前夫,就痛心疾首,經常失眠。她說,「我永遠都不能原諒他,我恨他一輩子。」她說著說著,全身激動起來,表情僵直憤怒,兩手發抖。我問她:
「妳現在是不是很痛苦?」
「當然!不只現在,而是每一想起往事,都會令我激動和憤怒。我過這種痛苦的日子已經五年了。都是他害我這麼痛苦。」
「妳想甩掉這些痛苦,讓自己身心安適些嗎?」
「當然想,這正是我來晤談的原因。」
「那麼就寬恕他吧!寬恕的目的是不讓過去的傷害,再次進入妳的心理世界中,解放那些憤恨,像流水一樣地隨它去,這就能卸下精神的負擔。」
「可是我無法寬恕他!」
「妳可以不使用寬恕這兩個字,但卻可把這筆濫帳,寫在紙裡,然後把它撕毀,投進字紙簍,任它被運到焚化爐燒毀,不讓它回來干擾妳。妳千萬記得!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污染妳的心田。更不容許拿別人的錯誤,來處罰自己,這樣妳能辦得到嗎?」
「我可以試試看。」她拭去了眼淚,點了點頭,表示決心。
我接著建議,「當那些痛苦的經驗,又回來襲擊時,要把它攆出妳的心理生活空間。對付它最好的方法是,去做別的事。妳可以拿一本好書來讀,可以運動、聽音樂,也可以向佛菩薩或神禱告。要採取行動,才可能驅除那夢魘。」
再者,懂得欣賞朋友的優點和成功,切忌對別人的好處眼紅。妒嫉別人不但傷害自己的自尊,而且會阻隔人際關係。反之,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則能增進自己的信心。許多人在職場上,抱著小心眼兒看人,以致不能與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樂,終究把自己的創意和愉快的心情壓抑下去。妒嫉本身就是一種難關,看見別人好就眼紅,更是一層難關。
保持達觀知足,演好自己角色
以知足的眼光看生活,會讓心情開朗,凡事達觀。你不妨想清楚,上蒼待自己並不薄,雖然必須努力工作,但總是能生活溫飽。如果不懂得體會生活的美與價值,不珍惜生命的美好,那才是生命的大難關呢!
我們來人生走一趟,就像一次旅行,或者像演一齣戲一樣。人生就是要歡喜的旅行,要依自己的人生路徑,好好去體驗、欣賞和共享,這能令你喜悅而無心理障礙。如果是演一齣戲,那麼無論演的是什麼角色,都要把它演好才對。這與一個人的權勢地位無關,重點是你怎麼去實現自己的角色,從中得到喜悅。
於是,順逆之間,請不要過度執著。順利時固然能令你意氣風發,但失敗了卻要懂得自我解嘲,這才叫灑脫,才叫安度難關。兩位大學畢業生在台北捷運車上聊天,他們參加國家考試,雙雙落榜。一位說:
「典試委員專出我不會的題目,其實,他沒有出來的部分我都會。」另一位則說:「國家考試沒有錄用我這種人才,那是他們的疏忽。」於是兩個人相視大笑起來。我對於這兩位年輕人,投以肯定的眼光。因為他們是懂得自我解嘲的人,這些人心理健康,有較好的活力,去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
最後,要想克服困境、安度難關的人,必須把握休閒與工作的平衡。做一位工作狂,每天在績效和趕辦業務中生活,創意開始下降,急性子增強,身心的健康將受到傷害。你必須學的精一點,學會怎樣自處和處世,讓心力保持平衡,把時間安排得當,千萬記得,過勞會導致身心俱疲,甚至生病。這個難關如果度不了,就會像許多盛年的企業家,在短短的時間裡,一病不起,空留遺憾和殘局。
不問你現在成就如何,將來有什麼作為,而要問你現在正在做些什麼,下一步怎麼走?身為一位心理學工作者,必須建議你,「保有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只要你能注意以上幾點,步步踏實,就能安度難關。
Tuesday, January 10, 2006
凡事感恩
感恩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感恩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
感恩中傷你的人,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
感恩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鬥志;
感恩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該獨立;
感恩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
感恩斥責你的人,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
感恩所有使你堅強的人。
對慈濟的期許
日前報載加拿大的中學選修教材「世界接觸」課本,最近刊錄了台灣慈濟功德會和證嚴法師的介紹,美國今年內也要採用這套教材。
這則消息,引起我深深的感嘆。我一直對慈濟有極高評價,認為慈濟的志業,是中國的「宗教改良運動」,會對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慈濟的緣起,受到天主教啟發,但目前慈濟功業達到的境界,已在多方面超越了西方宗教。慈濟志業的理論、信念、宗旨和實踐是不斷在進化的。按現在的步伐走下去,或是慈濟組織,或是證嚴法師本人,早晚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因此,我對多位有成就的學者、文化人和宗教人士鄭重推薦過慈濟,強烈建議他們,研究中國文化,不能不探討慈濟;從事社會慈善事業,不能不了解和參考慈濟。不要等諾貝爾和平獎發下來了,我們才回過頭去,跟在西方後面「發現」慈濟。
可惜,這樣的呼籲似乎並沒有引起多大迴響。慈濟的故鄉台灣,對慈濟的「文化失明」,程度也差不多!「慈濟學」何時才能誕生?
中國人好像有一個視野盲點;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的好東西。往往要到西方把我們的好東西發掘出來了,加以認可了,我們才恍然大悟似地一窩蜂上去擁抱自己的寶物。慈濟的被人認識,似乎正再次重複這個讓我們慚愧的過程。
今天,慈濟和證嚴法師進入了西方的教科書。明天,西方會怎樣褒揚慈濟?
與此同時,我們自己的態度呢?
(本文轉載自 2000.2.17.星期四《中國時報》第15版「時論廣場」)
Honor Your Feelings
Without feelings, you would not know where you are in your life. Nor would you know what areas you need to work on. When something doesn't feel right, you are motivated to change. Feelings keep you alive. They invigorate and educate. Feelings are like hound dogs. They sniff out what you are hunting down. This means that your feelings are inspirational and motivational. When you deny what you feel, you are not grounded. You let your guard down sometimes to your own detriment.
It is true that your feelings can deceive you. You can feel good in a bad situation. You can feel bad in a good situation.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stifle your feelings. You cannot tell one from the other. Feelings are sensors. When you learn to keep the channels clear with the full expression of your feelings, your emotional essence develops and matures. It is also true that you do not want to be a slave to your feelings. Feelings that go up and down like a rollercoaster are often the result of a physical or chemical imbalance in the body.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healthy emotional essence is to acknowledge what you feel.
Until now, you may not have been honoring your feelings. You may have been afraid, unclear or unsure as to what you feel. Be devoted to honoring your feelings. Allow yourself to feel them. Admit to yourself what you feel. If you really want to give yourself an opportunity to grow and heal, admit exactly what you are feeling to one other living person.
Overlooked Blessings
The dream that will not die because you were born to love it into full being.
Answered prayers.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The warmth and security of home. Crossing the threshold and closing the door after a hard day.
Expressions of unconditional love and support.
Your health. The health of those you love.
That moment of relief when you realize that the pain has subsided.
A job that provides steady income while you pursue your dreams.
Feeling the presence of Spirit in your life.
Sinking into a warm, softly scented bath after a stressful day.
The aroma of something delicious wafting from the kitchen.
Not having to cook tonight.
Your boundless imagination.
When hope is restored.
Following your intuition and being delighted that you did.
Daydreams. Reveries. Textured, Technicolor nightscapes of happiness and good fortune that have you awakened with a smile.
Twelve hours uninterrupted sleep.
Breakfast in bed.
Serenity as you pay bills.
Acceptance after truggle.
Seeing him or her and having your heart heart skip a beat.
Seeing him or her and finally feeling nothing.
Completely and utterly surrendering to what is and then waiting unexpectantly for the good that is to come.
An afternoon to do as you please.
Doing a great job and having it and your efforts appreciated.
Holding your child in your arms.
Delighting in other people's children.
Witnessing the birth of new life.
The times when your ideas "clicked" with others".
The fragrance of a vacation day.
The beach. The feel of the sand beneath your feet, the salty breeze, the warming rays of the sun.
A walk in the woods and becoming aware of life all around you.
Trying something new and loving it.
The desire for knowledge.
Two hours in a wonderful bookshop.
Waking up early enough to watch the sun rise with a cup of tea or coffee.
Watching the sunset.
Meeting a kindred spirit.
Meeting your soul mate and recognizing that you have known each other before.
(To be continued.........)
沒時間溝通?
文/ 游老老
一位經驗豐富的婚姻顧問在他的退休的歡送會上,應邀發表感想。 他要大家猜猜看,今天的婚姻問題中最可怕的殺手是誰?
有人猜是「溝通」,有人說是「個性不合」,有人覺得應該是「經濟壓力」,甚至有人說可能是「對配偶失望」,這位充滿了智慧的長者看了看四周的人,慢慢地說出答案:「這個殺手的名字是『沒時間』先生」。
當一男一女結為夫婦時,他們就進入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無論在戀愛時,自認是如何了解對方,但是等進到婚姻中,才明白經營婚姻的挑戰,遠超過他們婚前所能想像的。
現在許多家庭因著經濟需要,夫妻二人都要上班,等有了孩子更是忙的不可開交,別說有好幾個孩子的家庭了。接送孩子上學,下課後去補習,學藝。有時週末比週間還忙,參加各種活動、比賽。
婚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夫妻之間,因著「沒時間」單獨相處,「沒時間」溝通想法,「沒時間」討論說了一半的問題,甚至「沒時間」表達愛意。兩人的關係就在這種若有似無,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存在著,雙方都有「如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
喝過加了太多水的果汁嗎?說它是果汁,太淡了,不像;說它不是果汁,又有些甜味。喝下去嘛,既不好喝又撐肚子﹔放著不喝,沒多久就發酸壞了。淡而無味的婚姻就像這個處境。不少婚姻顧問都強調夫婦要學會「溝通」,並講究溝通的「技巧」,這都沒錯。
不過,「學習如何溝通」遠不如「有時間溝通」來的更急迫。聽過一對夫婦參加了許多婚姻講座與溝通課程,最後還是以離婚收場。原因無他,因為他們把僅有的時間都用在參加講座上,以為上完課就自動滿足了彼此溝通的需要。
步步下降的夫妻關係
諸位有沒有經驗,遇到一位多年不見的好友。相談之下,大為驚訝,兩人的想法、價值觀居然是南轅北轍,相去甚遠,不再像以往那麼契合了。為什麼?因為太長沒有見面,太久沒有時間溝通了。
一對只顧著忙工作、忙孩子的夫婦,縱然是生活在一個屋頂下面,也會像前面說的這兩個老朋友一般,「相見等於沒見」,「對話卻非溝通」。夫妻關係非但無法「正常化」,反而會降級,從「夫妻」變成「合夥人」(一起供養小孩),再變成「室友」(已經各行其事),更糟的還會降成「對手」(彼此看不順眼了)。
吃一頓補一年?
有的夫妻打拼一年,等待的就是一年一度的休假,希望藉著全家外出旅遊,培養夫妻親子關係。這就有點像一年只打工不吃飯,等攢了錢好好吃它一頓補一補。行不通的,這種年度出遊有時反而變成全家惹氣的時候。夫妻在旅館中,午夜夢回時,一肚子委屈,想不出來為什麼變成這個地步,辛苦打拼到底是為了什麼?
問題出在平時大家都沒有足夠的時間相處,若是寄望在長假上,效果准會令你失望。年假的相處固然需要,平時的相處是更為重要。
若要婚姻幸福與長久,夫妻二人就必須學習經常安排「單獨相處」與「優質溝通」的時間。
Monday, January 09, 2006
一杯豆漿的啟示
我們的社會難道真的如此乏善可陳嗎?我並不認為如此。
還記得那是在某天早上約莫10點鐘左右,我挑著上班人潮剛剛過去沒多久的時段搭公車出門。一路上,車上乘客不多,公車裡的情景幾乎和往常一樣:乘客互不相識,無人交談,有人閉目養神,有人欣賞窗外街景,也有人當下就閱讀起來。
公車前方兩側單人座的乘客,來去頻頻,許多人坐不了幾站就下車,騰出來的空位又被緊接著上車的乘客填補上去;公車後方的雙人座卻變化不多,任由三、五位乘客零散分坐著,我也在其中。車廂上方的幾排吊環,隨著車身重心的改變,總是整齊劃一地前後搖晃,大家也都隨著司機先生熟練的開門、關門、啟動、煞 車的慣例循環動作,在心裡盤算著自己何時要按鈴下車。
忽然,一記不大不小的聲響,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原來,站在前方博愛座旁的一位乘客,不小心將手中的豆漿灑落在地板上 。看似尚且溫熱的豆漿,沿著地板的弧度,慢慢流向下車必經的前門。
之後,凡是準備要下車的乘客,走到那一區莫不改用腳尖踩著尚未被豆漿流經的畸零地面,小心翼翼地站在司機身旁刷付票卡,又左移右挪地踏著階梯下車的。
這杯豆漿的主人,是一位年約20歲的女孩。從她不安的肢體動作,可看出她內心的焦急。全車乘客都摒息以待:一位原先戴著老花眼鏡閱讀中的老先生,將眼鏡移到鼻端,皺著眉、仰角直視著她;坐在車子後方的人也探頭出來盯著這位女孩看。只見這女孩連忙從背包中拿出一小包面紙,一隻手抓扶著司機身旁的欄杆,躡手躡腳地走到豆漿流散的最前端,彎下身,用另一隻手拿著面紙一張一張地想辦法吸乾地上的豆漿。
車子依舊前進著,顛簸的路面及無法預警的路況,造成車身的晃動,也讓這位女孩的重心不穩而更不易擦拭。沒多久,我發覺司機先生把車速調慢了些,車身也比原先平穩多了。
當女孩手中吸滿豆漿的面紙快要拿不住時,緊鄰女孩的一位女乘客,低頭快速地從自己的皮包中挪出一只塑膠袋,她趕緊將塑膠袋撐開之後,又伸手接下女孩手中那堆濕黏的面紙。女孩認真地向她點頭道謝,又彎腰撿起裝豆漿的杯子塞在塑膠袋裡。
一小包面紙當然吸不了一杯350CC的液體。眼見女孩手中的面紙即將用罄,一位坐在我身後的母親,突然起身往前,在車子行進搖晃中、雙手交替抓扶著每個座椅上的扶手,走向那位女孩以便遞上她口袋裡的衛生紙,途中還遇到另兩位分坐單人座的乘客也請這位母親代為傳送自己捐出的面紙包。當女孩用手背將前額髮絲撥到耳後之際,抬頭看見這位母親的來意,她感激地接下所有的面紙包,又一再向這些熱心的乘客說謝謝。
司機先生終於說話了:「妳趕快坐好,不要再擦了。」從照後鏡看到司機忽左忽右地看著四方的路況,表情似乎有點兒緊張。
女孩低著頭不知回答了什麼,仍努力的擦著地上未乾的豆漿。司機先生又重複了一遍,但女孩的動作依舊。
不久,女孩到站了,在車子停妥之後,她對著司機先生深深鞠了一個躬,用愧疚細微的聲音說道:「對不起,司機先生,我把你的車子弄髒了,真的很抱歉,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司機先生把手煞車拉住,側著身子轉向她:「東西灑了,等下我回站裡用水沖一沖就乾淨了,你剛 剛那樣子太危險了,車子搖搖晃晃的怎麼擦呢?如果妳沒抓好扶手,為了一杯豆漿跌倒又受傷的話,那太划不來了。」
這時,全車乘客的注意 力都轉向司機先生。
「我開車要注意很多事情,又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讓乘客安全到站又不誤點。可是妳在那裡搖來搖去的擦,我要注意妳的安全,又要注意所有的路況,還要想到車子的速度,這樣子開起車來,會讓我分心的。如果發生意外,那就不只妳一個人會有危險的。所以,我就一直叫妳不要再擦了,妳都不聽。」
聽完司機先生頗為憂心的回應,女孩低著頭說道:「對不起,司機 先生,我不是故意要讓你分心的,我只是怕有人踩到豆漿滑倒,所以才一直想趕快把它擦乾的。讓你車子的地板黏黏的,真的很對不起。」
「沒關係啦!地板髒了很容易沖乾淨的,妳不用一直擔心啦!」
女孩又對 司機先生鞠了個躬,也回身向車上的乘客說抱歉之後,才下車離去。司機先生關上車門,將手煞車放下,繼續踩著油門往下一站駛去。
不知為什麼,車上的乘客好似這才鬆了一口氣,大家又回復到原先的動作,車子裡的一切,彷彿又回到豆漿未灑前的光景。
這樣的生活片段,你感受到什麼了呢?
一段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瑣事?應該不止於此吧!
我看到的是:一位勇於面對自己失誤、盡力彌補改進的年輕新新人類,一位處處為乘客安全著想、克盡職守的公車司機先生,以及一群原本互無關連、卻因為一件細微的生活事件而將樂於助人的本性自然流露的乘客。這些人的表現,正顯示出一項我們總以為在現今社會中少見的真情 —— 為他人著想。
女孩害怕別人踩到豆漿滑倒而奮力擦拭,司機先生將乘客的安全與福祉顧慮在心,其餘乘客則以將心比心的「同理心」關懷,立即伸出援手來幫助女孩完成她的任務 ——不要讓別人滑倒。
一包小小的面紙,價值不高,但對有需要的人來說卻是個珍貴的「及時雨」;一個輕踩油門的動作,簡單易做,卻對車上乘客的安全提供多一分的保障;一杯15元的豆漿,灑了也就算了,但若因此而滑倒受傷,卻可能帶來當事人長期身心的苦痛,這也是那位女孩一直耿耿於懷,希望趕快排除的隱憂。
一件不到15分鐘的生活事件,不必特別花費與安排,居然可以燃起人性互助的真情,並帶給旁觀者無盡的省思,這是多麼可遇不可求啊!我有幸能像觀察員一般,靜靜地欣賞著這一群有緣同搭公車、又有機會彼此互表關心的陌生人對這一事件的投入。
至今,仍難忘這一段意外的場景,也一直深深感謝這一群陌生人帶給我對人性良善的高度信心,提醒自己不能因為與人互不認識,就逕予負面的價值判斷,更不能輕忽他人對自己的用心,即使這個人只是個陌生人。
旁人短短15分鐘的生活插曲,所帶來的啟示是如此,而我們每天又有多少個15分鐘可以提供我們省思與成長呢?我們是否也經常放棄了這些可貴的學習機會呢?人際之間的自私冷漠固然讓人憂心,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際真情互助與互諒,卻可能要比這些憂心多得多,只是我們經常忽略了它的存在。
如果你我願意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停下腳步、靜下心來、細心觀察,認真體會身旁不斷發生的人事情境,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收穫!同時,相信你也會感受到:我們的社會還是有很多說不盡的好,我們的社會還是充滿良善與希望的。
不妨就從下一分鐘開始,好好體會周遭的一切。
Friday, January 06, 2006
釀造美麗的心情
──卡爾馬林傑
一個燠熱的黃昏,我正為了炒菜做飯忙得不可開交,我的先生也跟著我團團轉。這是他的好意,就算他沒在做事,但看我在忙,他也總想來幫個忙,或是問我有什麼需要他幫忙的。我很感激他的好意,但看到他在一旁轉來轉去,卻讓我更緊張了。就在我火氣很大時,我的先生突然往窗外看看,然後好整以暇地說:「愛麗絲,快來看,快來看,好漂亮呀!」
我一聽就不耐煩地說:「等一下啦!我現在沒空!」
我說話的語調好像在責怪他沒有幫到忙,還在偷懶。但實際上我又不需要他的幫忙。總而言之,他也不開心地安靜下來了。等五分鐘過後,我覺得自己的態度太不好了,便走過去問他要我看什麼?他這才說了:「五分鐘前滿天的彩霞,好漂亮。現在已經沒有了。」
我隨著他的手指往窗外看,一片昏黃的夕照將天空染成淡黃色的,實在沒什麼稀奇。我也回頭再做自己的事,這個黃昏就這樣過了。
幾天後的一個清晨,我起床準備早餐,然後叫孩子起床、上學。通常我都是全家最早起的一個人,這天也不例外。我依照慣例拉開窗簾,打開窗戶,然後我看到滿天層次分明的彩雲,一層淡紫、一層粉紅,邊緣還鑲著淡淡的金光,迤邐到天邊才漸漸淡去。
面對著天然的神奇畫面,我有一種感動,也很想叫我的先生來與我分享這樣的感動,但是時間還早,我不想打擾他的睡眠,便想等一下再說吧。結果我才轉個身,再一回頭,天空已完全改變了,剛才那幅美景已經換掉了,太陽睜著金亮的眼睛照到我的窗戶上了。這時就算去把我先生叫醒,也來不及欣賞那樣神奇的美麗了。
我有點悵然的離開了那扇窗子,就在那一剎那間,我突然想到幾天前我的先生也是要我看窗外滿天的晚霞,卻因為我的不耐煩,使我錯過了人間的美景,想必當時他的心情也和我一樣悵然若失吧!
原來當我們在看到或經驗到任何美好的東西時,我們都會有心與人分享,特別是我們深愛著的人,但是這時總是有一些因緣際會使我們錯失了分享的機會,或許是因為當時某一方心情不好,或許是因為對方剛好不在身邊,或是任何的理由使我們害怕分享、無法分享、不懂得分享或拒絕分享、不願意分享,雙方的關係自然漸行漸遠了。
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能當時立即分享內心的感動,時過境遷,有時就算想說出來也不知從何說起了。其實分享只是一種心靈的溝通而已,有時並不需要有實質的東西才能與人分享。即使只是一起分享花開日落的美麗,都是種很輕鬆容易的溝通方式。而在分享的過程中,我們也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與關懷。這也才是能釀造甜蜜關係的開始吧!
因此現在無論我手邊有多忙,只要我先生要我看任何東西,無論是貓在打架或小鳥在吃水果,我都會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走過去看一下。因為我知道分享的機會稍縱即逝,如果我不懂得掌握,沒有人能幫我留住那天然的美麗與感動的。
Thursday, January 05, 2006
態度
你的知識 (KNOWLEDGE) 得到 96 分(11+14+15+23+12+5+4+7+5=96)
你的努力 (HARDWORK) 也只得到 98 分(8+1+18+4+23+15+18+11=98)
你的態度 (ATTITUDE) 才是左右你生命的全部(1+20+20+9+20+21+4+5=100)
態度是一件奇妙的東西,它會產生神奇的力量。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實驗,證實了態度的魔力。
若干年前,羅伯特博士在哈佛大學主持一項為期六週老鼠通過迷陣吃乾酪的實驗,其對象是三組學生與三組老鼠。
他對第一組學生說:「你們太幸運了,因為你們將跟一群天才老鼠在一起。這群聰明的老鼠將迅速通過迷陣抵達終點,然後吃許多乾酪,所以你們必須多準備些乾酪放在終站。」
他對第二組學生說:「你們將跟一群普通的老鼠在一起。這群平庸的老鼠最後還是會通過迷障抵達終點,然後吃一些乾酪。因為牠們智能平平,所以期望不要太高。」
他對第三組學生說:「很抱歉,你們將跟一群笨老鼠在一起。這群笨老鼠的表現會很差,不太可能通過迷障到達終點,因此你們根本不用準備乾酪。」
六個星期之後,實驗結果出來了。天才老鼠迅速通過迷陣,很快就抵達終點;普通老鼠也到達終點,不過速度很慢;至於愚笨的老鼠,只有一隻通過迷障抵達終點。
有趣的是,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天才老鼠與笨老鼠,她們全都是同一窩的普通老鼠。這些老鼠之所以表現有天壤之別,完全是因為實驗的學生受了羅伯特博士的影響,對他們態度不同所產生的結果,學生們當然不懂老鼠的語言,然而老鼠知道學生對牠們的態度。
此一實驗證明了「態度」的神奇力量。
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你的人生,你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Wednesday, January 04, 2006
The Cabbie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many drivers would just honk once or twice, wait a minute, then drive away. But, I had seen too many impoverished people who depended on taxis as their only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Unless a situation smelled of danger, I always went to the door. This passenger might be someone who needs my assistance, I reasoned to myself. So I walked to the door and knocked.
"Just a minute", answered a frail, elderly voice. I could hear something being dragged across the floor.
After a long pause, the door opened. A small woman in her 80's stood before me. She was wearing a print dress and a pillbox hat with a veil pinned on it, like somebody out of a 1940s movie. By her side was a small nylon suitcase. The apartment looked as if no one had lived in it for years. All the furniture was covered with sheets. There were no clocks on the walls, no knickknacks or utensils on the counters. In the corner was a cardboard box filled with photos and glassware. "Would you carry my bag out to the car?" she said.
I took the suitcase to the cab, then returned to assist the woman. She took my arm and we walked slowly toward the curb. She kept thanking me for my kindness.
"It's nothing", I told her. "I just try to treat my passengers the way I would want my mother treated".
"Oh, you're such a good boy", she said. When we got in the cab, she gave me an address, then asked, "Could you drive through downtown?"
"It's not the shortest way," I answered quickly. "Oh, I don't mind," she said. "I'm in no hurry. I'm on my way to a hospice".
I looked in the rear-view mirror. Her eyes were glistening. "I don't have any family left," she continued. "The doctor says I don't have very long." I quietly reached over and shut off the meter.
"What route would you like me to take?" I asked. For the next two hours, we drove through the city. She showed me the building where she had once worked as an elevator operator. We drove through the neighborhood where she and her husband had lived when they were newlyweds.
She had me pull up in front of a furniture warehouse that had once been a ballroom where she had gone dancing as a girl. Sometimes she'd ask me to slow in front of a particular building or corner and would sit staring into the darkness, saying nothing.
As the first hint of sun was creasing the horizon, she suddenly said,"I'm tired. Let's go now." We drove in silence to the address she had given me. It was a low building, like a small convalescent home, with a driveway that passed under a portico. Two orderlies came out to the cab as soon as we pulled up. They were solicitous and intent, watching her every move. They must have been expecting her.
I opened the trunk and took the small suitcase to the door. The woman was already seated in a wheelchair. "How much do I owe you?" she asked, reaching into her purse. "Nothing," I said.
"You have to make a living," she answered. "There are other passengers," I responded.
Almost without thinking, I bent and gave her a hug. She held onto me tightly. "You gave an old woman a little moment of joy," she said. "Thank you." I squeezed her hand, then walked into the dim morning light. Behind me, a door shut. It was the sound of the closing of a life.
I didn't pick up any more passengers that shift. I drove aimlessly lost in thought. For the rest of that day, I could hardly talk. What if that woman had gotten an angry driver, or one who was impatient to end his shift? What if I had refused to take the run, or had honked once, then driven away? On a quick review, I don't think that I have done anything more important in my life. "
We're conditioned to think that our lives revolve around great moments. But great moments often catch us in what others may consider a small one.
Honor Your Feelings
It is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among human beings to act as if everything is all right, all of the time. No matter how sick, sad, frightened, or confused we may be, if someone asks, "How are you?" then a standard response is "Fine!" Nothing destroys self-worth, self-acceptance and self-love faster than denying what you feel. We humans need to realize whatever we feel is just fine and that we are just fine, no matter what we feel.
Without feelings, you would not know where you are in your life. Nor would you know what areas you need to work on. When something doesn't feel right, you are motivated to change.
Feelings keep you alive. They invigorate and educate. Feelings are like hound dogs. They sniff out what you are hunting down. This means that your feelings are inspirational and motivational. When you deny what you feel, you are not grounded. You let your guard down sometimes to your own detriment.
It is true that your feelings can deceive you. You can feel good in a bad situation. You can feel bad in a good situation.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stifle your feelings. You cannot tell one from the other. Feelings are sensors. When you learn to keep the channels clear with the full expression of your feelings, your emotional essence develops and matures.
It is also true that you do not want to be a slave to your feelings. Feelings that go up and down like a rollercoaster are often the result of a physical or chemical imbalance in the body.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healthy emotional essence is to acknowledge what you feel.
Until now, you may not have been honoring your feelings. You may have been afraid, unclear or unsure as to what you feel. Be devoted to honoring your feelings. Allow yourself to feel them.
Admit to yourself what you feel. If you really want to give yourself an opportunity to grow and heal, admit exactly what you are feeling to one other living person.
Powerful Change
No matter what is going on in your life at any given time,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you can do. No matter how you feel in response to a specific experience, circumstances, situation, or memory, there is always only one thing you can do. In every or any situation, regardless of the mitigating factors, you can always change your mind.
If what you are thinking, saying, or doing in response to any person or experience is to bringing you peace, change your mind! You can do it, just like that! When you change your mind, the things you've been thinking about, worrying about, crying over, running from, will look completely different. It may not be that anything in the actual picture changes...your changed mind will alter the way you see it.
If you are serious about creating a change in your mind, here are a few tips:
Do not insist that people be who you want them to be.
Do not insist that you are someone you are not.
Do not insist that you can do things you cannot do.
Do not insist that you know things that you don't.
Do not insist that you will do things that you won't do.
Do not insist that everyone is wrong about you.
Do not insist that you are right.
Whenever you are insistent about something, you create an attachment. Breaking that attachment creates disruption in the mind.
You may not have realized that you can always change your mind. Be devoted to changing how you think about things, how you see things and what you tell yourself about everything.
Changing your mind about anything or anyone transforms how those things or persons impact your life.
遇事不慌亂
譬如我們接下一件繁複的工作,往往我們就會趕快著手去做,但在一項事上做不了多久就會覺得應由另一項著手,於是放下正在進行的事著手於另一項,如此反覆幾項,時間浪費了,成效絲毫不見。
學生面臨考試時也往往會遇到這種狀況:明天考三科,先看什麼呢?英文吧!才看一會兒又唸著不熟的地理,唸唸地理又想到更生疏的歷史,翻翻歷史又覺得還是英文最重要,於是翻來覆去的同時看三種科目,最後沒有一科能溫好。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給我極大的啟示。故事中說到一位珠寶業者,當他接到一項別人必須費時一周才能完成的複雜工作時,他一點都不慌亂,慢條斯理的一面吹著口哨,一面細細研究設計圖,大概有半個多小時,看起來什麼都沒做。如果是別人一定早就拿起鎚子、銼刀表面上開始賣力的工作,心裡卻承受極大的壓力--天啊!這麼難的設計,得做多久哇!或許,工作才進行,自己就要精神崩潰了。但故事中的主角不是,他細細的研究了設計圖之後,就安安靜靜的拿起材料和工具開始製作,三個小時就完成了別人費時一周的工作。
什麼秘訣呢?沒別的,就是他不允許工作騎在他的頭上控制他。面臨工作,他的心態是「這是我的工作,它將被做成像它應該被做成的樣子」,在研究設計圖時,工作就已在他心裡完成,於是每件事都能照次序而行,他也可以在平和的情緒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只是我們往往在不自覺的狀況下讓工作控制了我們,使我們喪失了平靜的心思,在慌亂、憂愁中喪失了按部就班循序而作的能力。如果我們深深明白「得力在乎平靜安穩」的道理,凡事安靜面對,籌措於心,按部而來,必可增加效率,更可減少心理上不必承受的壓力。
要不要試著學做工作的主人,以安靜的心面對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切?
Tuesday, January 03, 2006
我就是這樣的活佛
文/盛噶仁波切
他出生之時,漫天飛雪的天邊突然出現了彩虹,十六歲那年,他被確認為是地位崇高尊貴的盛噶仁波切的轉世活佛,二十二歲那年,他成立自己的基金會濟助他人,擁有上千萬資產。他開跑車,穿名牌,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有『時尚活佛』之稱,目前年僅二十八歲的他,言談中的大智慧令人茅塞頓開,親切的態度卻又彷彿鄰家青年,大大打破一般人對活佛的傳統刻板印象。
神祕的跡象
從懂事起我就發現,凡是見過我的人,對我的態度和對其他小孩的態度不一樣。我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的時候,路過的大人總是微笑著看我,而其他孩子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
後來我才知道,自從我出生的那天起,我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那天早晨伴隨著我出生的那種奇異的景象令很多人認為:這孩子不同尋常。
我出生後不久,有位老喇嘛問媽媽我是男孩還是女孩,又要求親眼見見我的模樣。媽媽明白這些修行很深的喇嘛自有獨到的眼力,便讓他瞧了瞧。那個老喇嘛對媽媽說:這孩子很有福相,要好好照顧。
那些前來道賀的老人們,見到我後情緒都有些激動。他們議論著我出生時的那道彩虹和那種聲音,並且發現我的相貌竟然與上世活佛很像,尤其是眉宇間透著的祥和悠遠之氣。連修行多年的成年人也難得有這種神態。
上世活佛盛噶仁波切在圓寂前曾對身邊的弟子們說:『我還會回到這個地方。』這句話便是日後尋找轉世靈童的根由。從此,老喇嘛們就開始特別注意周圍所發生的各種奇異的跡象。一旦發生某種奇異跡象,便馬上打探是不是有嬰兒隨之降生,是誰家的嬰兒、什麼時間、在什麼方位,都會被他們清清楚楚地記下來,一點也不能馬虎。
那個奇異的早晨,媽媽生下我的地方,附近正是上世活佛盛噶仁波切生前所住持並圓寂的寺廟——噶紮西寺(此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這一切的預示,自然而然地使周圍的修行人都對我格外關注。
哪一個藏族人不希望自己能有一個身穿鮮紅色袈裟的孩子呢?有了這樣的孩子,就等於家裡有了一個最可靠的守護使者。誰家的孩子若是能一生都在寺院中修行,也同樣是全家莫大的榮幸和驕傲。媽媽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弟子,聽到別人對我的預言當然很高興,可她對那個藏族人心目中最敬仰、最崇拜的位置卻從不敢輕易去想,她只是將那些話當作是一種對我的祝福而已。
說來奇怪,家人從未給我起過『紮西』(漢譯:吉祥)這個小名,可也記不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大家都管我叫紮西。媽媽曾經問過我:『人家怎麼都叫你紮西呢?這名字從哪來的?』我也不清楚。直到有一天我腦子裡出現了『噶紮西寺』這間寺廟,我的上世仁波切住持並圓寂的那座寺廟,就叫『噶紮西寺』。我急忙把我的發現告訴了媽媽,媽媽歪頭想了一會兒,然後從頭到腳打量了我一番,笑了笑,沒有說話。
小時候,在我身處險境時總能逢凶化吉,過後一想,肯定是佛在保佑著我。
暑假一到,我就和姥姥去鄉村親戚家住上幾天。親戚家的房頂是鄉村的那種土木結構,沒有圍欄,舉架很高,很危險,一不小心就容易掉下去,所以大人總不允許孩子們上去。我們是趁他們聊天時偷偷上去的,一上去我們就開始追著打著鬧,我在打鬧中沒意識到自己已經跑到了屋頂邊上,突然右腳一滑,身體就一下子失去重心掉了下去。在人們的驚叫聲中,我忽然覺得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半空托著我往下墜。當時我還想,這也許是夢中吧?若不是夢中,我在半空上怎麼還會看到那座噶紮西寺廟呢?那座廟怎麼會在我眼前一晃一晃地浮著呢?
一定是夢,我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便準備用手掐一下身上的肉,如果掐不著或者掐不疼,那就證明我的判斷沒錯。還沒伸手,身子已經掉到了地上。動了動肩、沒疼;再挪了挪腿,也沒疼。起初我以為是掉到了草堆裡,欠身一看,全是硬土,還布滿了為防下雨時道路泥濘而鋪的石塊。我試著往起爬,竟一點都不費力。我索性一下子站了起來,那些在四周幹活的村民們圍著我,像看魔術表演一樣,驚得一聲不吭。姥姥也瞪著直勾勾的眼睛跑向我,在我面前站了片刻,便一把將我摟住。
『真怪呀,太幸運了!』大家互相議論著。
當時我以為是因為自己體重太輕,便沒去多想。現在一想,真是佛祖保佑啊!
我第一次面對死亡時是在一個夏天的黃昏,那天夕陽剛一落山,我和夥伴們便出發去山上玩,這是我們經常玩的一種遊戲。大家正連打帶鬧地往山上趕時,其中的一個女孩停了下來:『我肚子有點疼。』當時我們都沒太在意,只是告訴她歇一歇再走。後來她顯出了很難受的樣子,已經跟不上我們了。我們就每個人換著扶她走,眼見她再也走不動了,大家都停了下來。她的額頭已滲出了汗珠,連氣都喘不上來的樣子。
『咱們歇歇吧,我肚子疼得受不了了。』她的聲音很輕。
我把上衣脫下來給她墊在一塊石頭上,她坐下後便縮成了一團,不停地呻吟著:『疼……冷……』大家都急得不知怎麼辦才好,幾個人趕快下山找她父母。可惜已經來不及了,下山的人沒走多遠,她就咽氣了。
上山前還高高興興的,就這十多分鐘的光景……她竟然死了。那年我只有十二歲,但我卻真心領會了老人們說的那句『人生無常』的意義。
這是我第一次面對死亡,就是那個時候,我開始把我所知道的那些零零碎碎的因果、輪迴、業障、因緣……等知識全都調動起來,想了又想,那種對修行的渴望漸漸強烈起來。
(摘錄自皇冠雜誌623期)
(人的本性是仁慈、悲憫的,只要慈悲為懷,擁有一顆溫柔的心,每一個人都是活佛)
()
Monday, January 02, 2006
人事物
Diligence, compassion and absence of material attachment are principles for human beings
and especially for spiritual cultivators.
-- Dharma Master Cheng Yen --
人生順位應重排
有次紐西蘭官方派了個考察團來台,因為他們的國民平均所得和台灣差不多,但我們一直在成長,紐西蘭卻不。
一天我和其中一位代表聊天,他說他們終於找到原因了。」一位廣告公司CEO憶起往事,苦笑道:「因為他們發現,台灣人為了追求成長,為了金錢,可以犧牲生活品質,犧牲健康;而紐西蘭他們要生活品質,為了健康,寧可犧牲金錢,所以他們不成長。」聽到紐西蘭代表如此評論,他當場無辭以對。
人生順位應重排
這位主管四年多前罹患血癌。生病前,他白天在公司,晚上在報社工作,週末還到補習班、大學授課。一天很少睡超過三小時。他追求的人生順位:第一是成功,第二是金錢,第三才是家庭。至於健康則根本不列入考慮,因為他自認體健如牛,很自豪大學時還曾是籃球校隊成員。生死關頭,躺在床上接受化療時,他腦子裡忙碌思索:孩子還小、太太守寡可能不易再嫁,怎麼辦?怎麼辦?他領悟,人生順位應重排,家庭與健康才是首要。
癌症與壓力一定有關係
基於切身之痛,他在病情穩定後,常去醫院當義工,與血癌病友協談。他發現,問到每個病人「你是否壓力很大?」或「是否工作很忙?」時,幾乎每個人都點頭說:「是啊。」
「我現在愈來愈相信,癌症與壓力一定有關係,」他說。
加班反而是常態?
想想,你是否也是紐西蘭代表口中的一員,生活也如同這位主管,鎮日繞著工作打轉?甚至心中因此感到滿足?每天準時下班是否成為遙遠的記憶,加班反而是常態?肩頸酸痛、胃痛、背痛……是否成為你和同事彼此熟悉的「共同語言」?更且辦公室裡傳出某主管、某同事身體有恙的頻率,好像也愈來愈高?病痛成為共通語言?工作固然可讓人發揮才能,累積財富,但過度工作卻讓人失去健康,代價沉重。
「過勞死」──過勞蓄積,誘發舊病
幾年前,「過勞死」這個名詞在日本受到關切,因為日本企業高階管理者猝死事件頻傳。
日本還因此舉行「過勞死專題研討會」。當時統計,死於心臟病的21萬名日本人中,至少有20%以上死於過勞,且多半是年輕力壯的中年人。過勞死指的是長期慢性疲勞後,誘發的猝死。日本醫界發現,猝死的高層主管往往原就有疾病存在,只是他們不知道或不以為意,任由過勞蓄積,壓力遽增,才誘發舊病,突然惡化死亡。台灣地小人稠,競爭壓力隨年有增無減。目前雖然未如日本,有明確的過勞死情況,但一心投入工作,健康惡化的例子,卻常常聽聞。
施振榮,唯一沒有做到的是減少工作
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雖已有兩次心臟病發的經驗,但對工作的熱誠與責任感,還是讓他在幾個月前第三度住院。
為施振榮看病的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說,施振榮是位很有毅力的企業家,對醫生的指示,施振榮都能做到,「唯一沒有做到的是(減少)工作,他給自己太多壓力了。」心臟病首次發作後,施振榮曾試圖遵醫囑每天去運動,但礙於工作實在太繁忙,很難做到。他也曾打算三年後退休,但面對網際網路與電腦時代快速發展、競爭激烈,只得延至五年後再做打算。
姚嘉文,心力交瘁而健康惡化
因心絞痛住院的前民進黨主席姚嘉文,半躺在病床上,面對訪客的關切,他語氣有點無奈:「第一不是要吃藥,應該是休息,我自己也知道。大家都是抱著病在工作。」住院前他已感冒好幾天,但仍為雲林縣長補選、總統選舉等造勢活動南北奔波勞累。他覺得他的健康惡化與心力交瘁有關。從三十年前就為台灣政治憂煩,而後為美麗島事件坐牢七年,「哪個人能夠坐牢七年,心裡不受影響的,」他激動說道。而這幾年政治發展與民進黨未如期望的改善,有深深的無力感,」他嘆道。姚嘉文住院的前一晚,他太太立委周清玉才剛出院。
周清玉:「不當縣長就不用吃藥了。」
之前周清玉到雲林助選,深夜趕回台北後,第二天一早七點又趕赴立法院登記發言。等發言一結束,她就因不舒服、嘔吐進了醫院。「巴不得一天有一百小時,」周清玉說,以前她當彰化縣長時,曾忙到腸子出血還在看公文。縣長辦公室抽屜裡,則放了一大堆高血壓藥與胃腸藥。卸任縣長職務時,姚嘉文看見她的抽屜裡還剩許多藥,就問她:「要怎麼處理?」周清玉回答:「不當縣長就不用吃了。」政治生活對她健康的影響由此可見。
台灣的上班族有30%(約260萬人)有疲勞的問題
不僅企業界、政界菁英的健康紛紛亮紅燈,一項調查發現,台灣的上班族有30%(約260萬人)有疲勞的問題,他們在都會區人數即達190萬人。緊張壓力大的高科技業,是其中一族。為因應市場劇烈變化,他們超時工作、睡眠不足、壓力大、沒有休閒,成為生活常態。隨著銀行存款簿的數字漸增,健康卻一路負債。
科技新貴,想在40歲前退
聯安醫療機構曾在民國86年底,整理25家高科技公司共1500位中、高階主管的健檢結果,提出「科技人健康白皮書」,列舉科技新貴十大健康警訊:「胃炎、痔瘡、肝功能異常、膽固醇偏高、脂肪肝、體重超重,三酸甘油脂、血糖、尿酸異常及B型肝炎帶原等,屬於肝病及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並且有很多人自覺身體折舊率比一般人快。
這群年齡介於30~50歲,八成是男性的科技新貴,許多人都想在40歲前退休。聯安醫療機構接下來兩年對科技新貴所做的調查,也與86年的結果大致相同。
壓力是菠菜或毒藥?
壓力的效果可正可反。工作上適度的緊張、壓力,如同大力水手的菠菜精,會使人反應更快,有爆發力,做事效率佳。
但長期處於壓力下,菠菜精反成毒藥,會一點一滴侵蝕健康。台大醫院內科教授張天鈞指出,遇到壓力,身體會分泌交感神經素與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等荷爾蒙,幫助人因應危機。其中,交感神經素會讓人的心跳加快、血流上升。而交感神經長期太興奮,「首先會影響心臟血管,」台大心臟內科教授江福田指出。交感神經素太多,血液會較濃稠,易阻塞,易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醫學研究也證明,交感神經太興奮,會使人突然心律不整。
病發令人措手不及
可怕的是,這樣的侵害過程無聲無息,所以一旦病發,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前漢聲雜誌社長姚孟嘉三年多前於50歲壯年,因突發的心臟疾病,撒手離世。事發當天早上,他到辦公室上班後不久,覺得身體不適,於是回家休息。十點左右,姚孟嘉突然昏倒,到醫院時,已停止呼吸,醫生搶救仍無效。姚孟嘉生前身體十分硬朗,總是笑臉迎人、從不發脾氣,是同事、朋友眼中「會長命百歲」的人,他的驟逝令人相當意外。「或許是工作太過吧,」一位曾在漢聲任職的舊屬感嘆,姚孟嘉生前常加班,埋首工作。
相同的憾事,屢屢可見。江福田說,臨床上可見很多年紀不大、才40歲上下的心臟病人,工作很拚,應酬又多。他們通常都等到病發,急診住院後,才知道身體不行了。否則平常都覺得自己的身體壯得像條牛,再累也不怕。
高血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台灣40歲以下的年輕高血壓患者,似有愈來愈多的傾向。年輕高血壓患者日增據台北榮總統計,該院高血壓門診在過去五年內,40歲以下的新病例,由每年二、三十名,逐漸增加至一年七、八十名。而1992~1996年該院共約有三百例年輕高血壓患者。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屬於找不出確切原因的「本態性高血壓」,他們即使不抽菸、不喝酒,血壓仍高。醫生懷疑,年輕高血壓患者得病的可能原因除遺傳體質外,工作壓力等環境壓力應是點燃引線的那把火。
上班日,血壓高
台北榮總心臟科醫師陳肇文進一步指出,這群年輕高血壓病人,大部份是上班族。他們的生活型態普遍有個特色是:上班日,血壓偏高;假日時,血壓則降下來。「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有這種假日與上班日血壓不同反應的差別」陳肇文說。另外,三百例病人中,約三分之二的人,在平常與門診中所量得的血壓較高。但住院時,因處於休息狀態,血壓反而會降下來,且約有20%的住院病人,血壓幾乎回復正常。
50歲以下心肌梗塞病人愈來愈多
陳肇文從臨床經驗也發現,50歲以下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比率愈來愈多。對於這個現象,陳肇文認為除與飲食習慣有關外,與忙碌的工作、緊張的生活也絕對相關。因為相較於六、七十歲,隨身體老化,以致動脈血管硬化嚴重,而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50歲以下心肌梗塞的患者,心血管狀況沒那麼差,反而是急性因素(如過度壓力、過度勞累或突然的刺激等)所造成。而且,他們多是「沒有預警地」發生心肌梗塞,平常健康並沒什麼問題。壓力也影響免疫功能。
愈有壓力愈容易感冒
台大內科部醫師張天鈞指出,面臨壓力時,身體所分泌的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會減少免疫系統淋巴球的數量,而使人的抵抗力減弱。
美國心理學家柯恩(Sheldon Cohen)等人的研究顯示,愈覺得有壓力的人,接觸呼吸道的病毒時,愈容易受到感染而得感冒。
他在1998年重做實驗,結果更指出,處於長期精神壓力下(如持續與同事或家人發生衝突),生病的機率會增加三~五倍。
而免疫力一低,等於身體內部的防衛軍力不足,生病的機率便增多。小至感冒,大至癌症,都有可能。壓力如雪球愈滾愈大
除了生理層面外,過多的工作壓力,其實對心理也是個沈重的負擔。
步入「病態疲勞」回頭已太晚
無奈的是,忙碌的現代人卻常任由壓力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影響健康日深。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家醫科主任施嫈瑜將身體比喻為一個蓄水池。她指出,當承受的工作壓力愈多,加上生活習慣惡化等,蓄水池在有限的容量下,水位上升愈快。在這個疲勞不斷加碼的過程中,首先是只覺得稍微累一點,休息一下就會好的「生理疲勞」關卡; 疲勞繼續累積,走到「累積疲勞」關卡,身體器官漸漸失去平衡。
此時,人雖覺得不舒服,醫學檢查結果卻可能正常。「累積疲勞」嚴重時,有些人甚至得上急診,而醫師卻查不出生理有何異狀。如仍不求改變生活型態,最後就會步入「病態疲勞」,身體、心理便真的出現病症,回頭就已太晚。「疲勞在累積中,有時是查不出來的,」施嫈瑜提醒:「我們必須正視疲勞。」對健康麻木然而許多人對「健康」麻木無感,覺得「我好得很」、「我底子強,不會生病的。」對別人「要注意健康」的提醒,掉以輕心甚或嗤之以鼻。
健康習慣不好卻不知
尤其,追求事業、金錢的成就,有了還要更多,多了還要求永遠都多,是台灣社會普遍的價值觀。「貪婪島」除了追逐看得見的金錢與權位,還有不知滿足、視安詳自在為落伍的社會文化。許多人關心股票起伏的程度,更甚於關心身體。對活得健康、活得自在的輕忽,從數據也可看出。
多數人不自覺健康品質的低落
《康健雜誌》所做的「台灣民眾健康品質大調查」顯示,台灣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吸菸,五分之一的人睡眠不足,四分之一的人不常吃早餐,有四成的人缺乏運動,六成的人戴眼鏡,近半數的人覺得生活有壓力。整體看來,台灣民眾的健康生活習慣並不算好。然而卻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健康,只有不到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不健康。
對數字、業績敏感,對健康卻麻木
一位企業家的太太忍不住抱怨,她先生花錢做健康檢查,結果有好幾項數值偏高。醫生告訴他要改變飲食,注意身體,但並未開藥。沒想到,她先生竟因不需吃藥,逕自引申為身體「perfect」(一切安好),洋洋得意雖然每天高壓力工作,應酬吃喝高脂高熱量,連打高爾夫球都在互相比賽桿數的生活,卻還可以不用吃藥。不久他發現後頸「緊緊的」。家人提醒可能是中風前兆,叫他趕緊去做檢查,但他無論如何也挪不出時間,因為所有開會、飯局與球局都不可挪動,都比看醫生重要。面對先生對數字、業績極度敏感,對自己的身體卻毫不在乎,這位企業家的太太又氣又急:「他根本對健康麻木。」
健康也能人定勝天嗎?
還有一種輕忽曝露了台灣人民對健康常識的缺乏,對身體警訊的麻木,以及「人定勝天」的文化價值。一位電腦公司副總經理覺得昏昏沈沈,心想「大概久不運動,體力不濟」,就去慢跑,後來以腦膜炎住進加護病房。廣告公司高級主管因毫無體力,連樓梯都爬不上去,就去買了俱樂部貴賓卡,天天發憤長泳,結果卻是爆發血癌到鬼門關前走一遭。
「多好笑,血癌發作,皮下出現紫斑,我卻以為是游泳時撞到泳池造成的,竟不知道已病得很重了,」他既自責也慨嘆。失去健康,失去事業一位電腦公司董事長覺得不太舒服,也以為最近運動不足,約了同事打乒乓球,連打好幾回合,有點頭暈腿軟,他發揮人定勝天的精神,繼續再打,結果回辦公室途中,在電梯內暈倒,醫生診斷為心肌梗塞。
失去繼續奮戰的機會
輕忽身體警訊,失去的不僅是健康,也可能是繼續奮戰事業的機會。因前年底突發心肌梗塞,未滿60歲的羅益強毅然從荷蘭飛利浦總公司董事會、暨全球電子組件部負責人的位子退休,轉換人生跑道。發病前一年,他尿酸過高,腳踝痛,一位日本朋友提醒他,可能跟心臟病有關。羅益強不僅沒聽入耳,還批評對方亂講,他不懂,「尿酸過高怎麼會跟心臟病有關?!」所以在荷蘭接受治療時,醫生忍不住對他說,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太不關心自己的身體」。
健康才能提升工作效率「大家對健康的常識太弱,而且太執著於工作,」很多病人是達官政要、成功企業家的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感嘆:「現在檯面上的人都是成功的。而成功都有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忘掉自己』。」不過,忘了自己、忘了健康,不一定就一定能換來事業成就。相反地,注重健康,卻有助於事業的揮灑。有位政務次長有高血壓的毛病,李源德建議他多來幾次醫院,讓醫生能追蹤病情,調配藥量。次長起先以沒有時間、公文左右兩大堆待批為由,未馬上接受建議。
但李源德告訴他,等血壓控制好,血液循環改善了,說不定批公文的速度會更快。次長聽從建議,接受治療。
結果不僅血壓降下來了,工作效率也更好。「有些人只注意工作,卻忽略該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李源德認為,如注重效率,就不應犧牲健康。
健康有如玻璃球
尤其,人生之路如同馬拉松長跑,如以跑百米的速度衝刺,恐怕未到終點,能量就已耗盡。可口可樂總裁迪森(BrianDyson)曾在為大學生畢業典禮致詞時提醒大家:「生活就如同一項擲球活動。你的雙手必須輪流拋擲『工作』、『家庭』、『健康』、『朋友』與『精神生活』五顆球,而且不可以讓任何一顆球落地。你將很快發現:工作是一顆橡皮球,如果它掉下去,會再彈回來。而其他四顆球,『家庭』、『健康』、『朋友』與『精神生活』是玻璃做的,如果你讓任何一顆球落下,它會磨損,甚至粉碎,將不會再和從前一樣。」
不要做職場贏家、生活輸家
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是業界公認最照顧員工、最懂得充分授權的企業家之一。他最常告誡員工的,不是業務量的突破,而是人不該為了工作,犧牲人生的幸福。人生苦短,健康常在失去後,才被珍惜。而事業卻可東山再起。
在新年的第一天,你有沒有想過,你是不是「職場贏家、生活輸家」?還是想辦法兩者皆贏?
(新的一年開始,再轉載此文章。請適度地調整生活與工作上的壓力,保持身心健康)
生命更寬容
一位已經新生的受刑人,離開鐵窗後,憑著堅定的毅力,一路求學上進,成為一所大學的老師,他勇敢地將過往的心路歷程寫成一本書出版,勉勵所有曾遭遇生命重大挫折的人,走向新的人生旅程。
他在撰寫這本書的時候,心情上一定對往事充滿疼惜。對自己的悔意,對親友的感激,對生活的信念,溫柔地展現在字裡行間。
能夠坦然接受過往的人並不多。有光榮紀錄的人,常過度誇張自己輝煌的成就,無意間流露出:「想當年我……」的虛浮。有傷心往事的人,盡量低調處理,淡化不甚光彩的過去。這兩種方式,都讓往事變成很大的負擔。
選舉期間,候選人之間相互攻訐抹黑,提及自己的過去,都以「被迫害」為名,試圖騙取選民的同情票。以恨為出發點,回顧既往的心情,實在過於狹隘,更顯得走不出人生的困境。
誰沒有過去?疼惜往事,也疼惜自己,以及身邊的人!生命將更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