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1, 2007

靜思語﹝續﹞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自身的付出。

口說一句好話,如口出蓮花;口說一句壞話,如口吐毒蛇。

小事不做,大事難成。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能付出、助人、救人,最是快樂。

我們要做好社會的環保,也要做好內心的環保。

對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

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勿輕己靈,勿以善小而不為。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有謙虛則能建立美滿人生。

人事的艱難與琢磨,就是一種考驗。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

真正的愛心,是照顧好自己的這顆心。

閒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

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

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

能善用時間的人,必能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犯錯起懺悔心,才能清淨無煩惱。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會落空。

修行要繫緣修心,藉事練心,隨處養心。

自己害自己,莫過於亂發脾氣。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

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謙沖的胸襟。

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別人即是成就自己。

不要隨心所欲,要隨心教育自己。

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

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

能幹不幹,不如苦幹實幹。

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

愛不分種族,也不分國家;只要是生命,都應該尊重、應該關懷。

有健全的家庭,才有好的社會;有好的社會,才能有好的國家。

不怕一丈走不到,只怕寸步不移。

以誠待人,以德服人,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

發願--必須要發利濟眾生的大願,並且必須隨時隨地身體力行。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恆心就如「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難與阻礙也能衝破。

將不斷向外看的眼睛,以及不斷對外境起分別、執著的心,用來反觀自照,就能看淡生死。

裝上充電器,讓心中充滿慈悲,進而生出源源不絕的喜捨力量。

用愛做濾網,付出無所求,濾淨自私、貪欲後的清水之愛,是慧命的泉源。

無明要用智慧來拔除,瞋恨要用慈悲來對治。

無過被人批評,要感恩他成就我們「受辱不瞋」;有過遭人指責,也要感恩他使我們及時改過。

引流人文匯長河,萃取仁善為史鑑。

執愛財物,仍不免黃土一坏;愛人與被愛,才是豐富人生。

教育就像種樹,從小種起,樹根才能和土壤緊密結合;樹有多大,根就能延伸多長。

解除人間的災難,一定要從改善人心做起。

即使已達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

受人點水之恩,須當湧泉以報。

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裡,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

把貪念轉為滿足,把滿足化作慈悲。

「前腳走,後腳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於今天該做的事。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人生無常,人命只在呼吸間,一秒間過不了關,生命就結束了。所以,要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不斷去除心中雜念,就能回歸單純本性。

爭,只能「為善競爭」、「與時日競爭」。

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人因自覺而成長,人因自滿而墮落。

懺悔則清淨,清淨則能去除煩惱。

何謂真理?理事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理。

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

要以理來轉事,不是拿事來轉理。

凡事要守好自己的原則,不要牽強應酬;常去應酬,往往度不到對方,反而會被拖下水!

人最難看得見的,就是自己

做事要有赤子之心、駱駝的耐力、獅子的勇猛。

處理事情,感情要蘊藏在理智中;與人相處,則要把感情表現在理智上。

好事,需要你、我、他共同來成就。所以,不要有你、我、他的成見。

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均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自然地顯露出來。

人緣並不在於色身,而在於氣質。

修行貴在身體力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改善自己就是自救,影響別人就是救人。

每天都是一本書,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是一篇文章。

「慈心」不能缺乏親善的態度;「智慧」不能缺乏謙虛的涵養。

整體的美,在於個體的修養。

世間的物質本來是為人所用,但不知足者因欠缺智慧,竟淪為「被物所用」。

人生有求即多苦!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人,會為自己招來無窮的痛苦。

人生若能減低欲望,生活上便沒有什麼值得計較!

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則不惹人怨,亦能結好緣。

學佛的第一步是要少欲知足,使心靈安住,智慧增長。

知足的人,心量開闊;心量開闊,對人對事就不會計較。

讚歎,就是『和』的表現。

知足,生活才會富樂安穩。

經即是道,道即是路,莫執著經典而不肯實踐經義。

菩薩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薩能做事、能說話、能吃飯,能尋聲救苦隨處現身。

人人本具菩薩心,也具有和菩薩同等的精神與力量。

世間的海可以填平,但是小小一個嘴巴,卻永遠填不滿。

人生的價值在於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沒有價值。

禮佛是為了訓練我們的恆心、耐心、清涼心,也是去除傲慢、陶冶自我身心的課程。

簡單,只要去除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見性。

人一生的行為,不管是善是惡,皆由時間所累積。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什麼都沒做,就是空過的人生;若能不斷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更多的靜思語...待續)

Wednesday, May 30, 2007

你是一塊磁鐵

有時候,你難免多心。

心眼一多,對許多小事就跟著過敏。

於是,別人多看你一眼,你便覺得他對你有敵意;別人少看你一眼,你又認定是他故意對你冷落。

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為情緒太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 多心的人總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結果很容易困在一團思緒的亂麻中,動彈不得。

有時候,與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你是一塊磁鐵,相不相信?

其實你真的是一塊磁鐵。

當你身心愉悅、喜歡自己、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美好的東西就 自然地被你所吸引。

相反的,當你悲觀、鬱悶、覺得什麼都不對勁,負面的一切也就 相繼來報到了。

因為你是一塊磁鐵,吸引的都是你相信的東西,所以「快樂的你 」就吸引讓你快樂的人、事、境,「煩憂的你」則吸引讓你煩憂的人、事、境。

幸運與厄運,在於你如何使用內在的磁力。

這是信念的奧秘。

你今天心情好嗎?

你不說話,但眼底的神色已回答了一切。那麼,就別讓自己繼續 躲在心事重重的甲殼裡吧!

「煩惱」這種煩人的東西是想出來的啊!

若是不想就不存在,你沒聽過這句話嗎?去喝一杯咖啡,買一件 衣服,剪一種新髮型。去吃一筒冰淇淋,看一場電影。去看一個老朋友,聊一回往事,數 一晚星星。讓自已好過的方法很多,而且善待自己是道德的。

除非,你堅持躲在潮濕的甲殼裡更快樂。

你今天心情好嗎?希望你也是一塊快樂的磁鐵。

Tuesday, May 29, 2007

分床、分房、分居

文/劉墉

~ 沒有天生理想的伴侶,只有逐漸變為理想的伴侶 ~

一家人去多倫多旅行。由於是四個人,所以要求旅館安排兩間相鄰,又「有門相通」的房間。

旅館櫃台小姐說:「啊!找到了,不過一間是兩個小床,一間是一個大床,公公帶孫女各睡一個小床,你們夫妻只好睡一個大床了。」笑笑:「對不起!行嗎?」

「當然行,為什麼說對不起呢?」我好奇地問。

「噢!你們不在乎就成了。」小姐把鑰匙交給我:「因為很多夫妻是不願意同床睡覺的。」

「真的啊!」「是啊!」小姐笑得很有意思:「你不知道嗎?愈是有錢人,愈會分床睡;再有錢,他們就分房睡了。」

「如果更有錢呢?」我促狹地問。

「就離婚了!」


● 在紐約,我常去長島的一個大植物園玩,那植物園本來是位富豪的家,占地四百多英畝,除了有各式各樣的花房、花圃、游泳池,還有一棟像古堡的豪宅CoeHall。豪宅定時開放,並有導遊解說。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裡面寬敞客廳和書房,卻是當年男女主人的臥室。臥室是分開的,各占據古堡二樓的一角。

記得導遊在解說時,有遊客問:「他們為什麼距離這麼遠?好像不常在一起的樣子。」

導遊一笑:「是啊!你不知道嗎?那時候,中午以前,女主人是不出現的。她在自己的臥室裡用早餐、化妝、穿衣服。」

接著在腰際比了比:「那時候貴族女人都穿束身的衣服,一定要由女僕幫忙,把腰束好,才能下樓。因為這麼麻煩,所以男女主人的臥室不得不分開,免得彼此不方便。」


●在《新新聞》上看到劉黎兒的文章〈親愛的,我也要有自己的荷包〉。

文章寫日本年輕一代,不再像老一輩,夫妻共用一個帳戶,如今百分之四十的家庭是「兩個荷包」;收入較高的夫妻,夫妻分帳的甚至高達一半。

這是因為女人經濟比較獨立,兩人各有各的價值觀,以及對婚姻的不確定感,在結合的同時,也要保持分手的自由。其中一段寫得很妙--

「其實不僅是荷包,連床或臥室也都是兩個,像宮本說:『我不喜歡和妻子在同一房間睡覺,我睡前喜歡看書,看DVD,想要有點自由,如果真的持續同床,我們早就離婚了』。

他這話讓我想起一個當空中飛人」的朋友。

雖然丈夫半年在台、半年在美,兩夫妻卻更恩愛,好幾次被朋友撞見,兩口子拉著手在街上走。

「我啊!幸虧半年不在家,要不然,早跟不上時代了。」

有一天,那丈夫對我說! 看我不解,他補充:「我不在家的時候,因為一個人, 晚上總是坐在床上看書,想到事情,就跳下床打電腦、上網,你想想,如果在家,行嗎?我跳下床,能不吵到她?我看書,能不影響她嗎?」

得意地笑笑:「所以,我今天事業的成功,得感謝這種生活方式,使我能不斷充實。我今天的婚姻成功,也得感謝這種生活方式,使我們兩口子總能小別勝新婚。」

他這番話,我早有感觸。

因為自從前年搬家,房子大些,使我的岳父岳母能各有各的房間,他們就變得更恩愛了。

過去,岳母總怨岳父愛整夜聽收音機,有一回廣播劇裡的人大喊:「失火了!失火了!」甚至把她驚醒,跳下床往外跑。

而今好了,一個睡樓上,一個住樓下,各有各的空間、各有各的浴室,甚至各有各的收藏與擺飾。

每天看他們早上相遇,彼此都好像眼睛一亮。

梁實秋與韓菁青在世時也一樣,那時候他們住忠孝東路的一棟大房子。兩人的臥室一北一南,中間是客廳和書房。

記得我好奇地問哪有夫妻不同臥室的?梁教授一笑:「她啊!不過中午不起,不到夜裡兩點不睡,我則是天不亮就起。

現在分開睡多好?早上她睡覺。安安靜靜,我可以專心寫作;晚上我早早睡了,她正好約朋友吃消夜、聊天。」

我開玩笑地問:「如果她要您一塊兒吃消夜,怎麼辦?您去還是不去?」

「去!去!當然去!」梁教授大笑了起來:「我接著請她那票夜貓子朋友吃早點。」

常覺得人生好像日出與日落,怎麼昇起,就怎麼落下。

想想,小時候我們獨自睡一個小床,後來交了朋友、談了戀愛,沒結婚(同居)前還是一個人睡,只是常常約會。

然後,我們成了家,睡在一張床,火旺的時候,總做愛做的事,做完了,就相擁著睡去。

漸漸地,火消了。彼此在婚前的個性,逐漸不再隱藏。

男人老了,攝護腺肥大,愈來愈愛夜裡起床;偏偏女人也到更年期,睡不實,一點動靜就會驚醒。

於是有些夫妻,就分床,甚至分房了,回復到年輕時約會的樣子。

再過許多年,太陽落到地平線,一個人先走了,獨自去睡他那張冷冷的床;沒走的這個,若不再婚,也回到單身的歲月。

就算不分床、不分房,又有哪對夫妻,能不終於分居?

只是不知,來生會不會像是另一個天明,讓我們重來一遍……

Friday, May 25, 2007

放手,就有桃花源

文/游乾桂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寫到:

世間白天一半、黑夜一半,

好、壞一半,

善、惡一半……

半半相隔的人生,是不是也該工作一半,休息一半呢?

這些年來,我反覆思考人生,發現人之所以為苦,大約都離不開貪心、野心、慾望三件事,我稱它們為人生的減法,最好愈少愈好;我人生的的加法中也有三種元素,美好、精緻、優雅。

人生在我看來是一則方程式,沒有全贏,也沒有全輸的;簡單來說,收入減去消費等於正數的人是贏家,等於負數的是輸家,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收入很多,消費更多,人生好苦,但也有一些人收入並不多,消費更少,活得好得不得了,這便是學問了,我稱它為用錢的藝術。

錢有價值與價格之分,把一千元用成一千元的人,只用到價格,一千元用來加油,開車到海邊,聽濤觀浪的人,賺得了風花雪月則是價值。

錢只是名詞,懂得善用的人,會使之變成動詞。

常有人問我,工作不是為了錢,那是為了什麼?

生活呀!

錢只是媒介 ,不是全部,我們是透過工作得了錢,再用錢來美化生活的。

千萬別忘了一件事,工作是辛苦的,所以需要代價,我希望得到的代價之一便是活得快樂。哲學家提醒我們,健康、快樂、時間與美好生活,合稱人生四大要素,加上口袋的一點錢,叫做富有,只有錢的人則是有錢人,有錢與富有並不相同,有錢的人多半沒閒,但富有的人有錢有閒。

有人說,這麼看來我一定徹悟人生了?

非也,我的白天依舊是員工,只是黑夜我習慣當主人。

因為我明白,人生之中只有一半是我的。

另一半留給他人。

這叫讓將一半人間。

Thursday, May 24, 2007

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

文/李翊菱

有位總是帶著微笑的朋友,在某次閒談中提及:「我每天早晨醒來就會哭,不知道為什麼?」經過對談,她終於承認平常外表的快樂是假象,心中其實有不少痛苦,尤其讀高中的兒子想休學,最讓她煩惱。兒子長期與父親關係不佳,希望母親代為轉告在遠方工作的父親。若照過去的習慣,她必定會代為解決,而終日處於恐懼與掙扎,一方面擔心處理過程中,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壓力;另方面也害怕先生責備自己沒教好孩子。

我告訴她,應鼓勵孩子直接與爸爸討論,讓父子有獨處機會。結果成效良好,兩人的對立狀態因而冰釋,友人則學會交還當事人的決定權,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許多父母常因個人投射,產生過多擔心。如擔心影響功課,而不讓孩子參與簡單的家務,殊不知在做家務的同時,能讓孩子學習做事的邏輯順序、擬定計畫、增加判斷力。

我的老師曾在荷蘭萊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常分享旅荷期間,對當地人的生活觀察。荷蘭人周休二日的生活安排,是帶著孩子整理及清潔環境,窗明几淨後開始拜訪親友,教孩子面對自己的內心,最後才是出遊休閒。又說:「荷蘭人讓小孩跟在大人身旁學習,男孩必須幫著拿工具,看爸爸如何修理腳踏車、家具。女孩則陪母親準備廚房之事,如洗菜、做點心或幫忙清洗衣物等。」荷蘭人也寵孩子,但他們的教育模式,是讓生活習慣成為一種定規。有正確的指引,孩子長大後,在生活裏遇見任何困難,自然會想辦法解決,無需依賴別人。

讓孩子從小在生活中學習自主,就是責任的開始。小時候常羨慕不用做家事的同學,每天只要讀書就好。後來得知,同學結婚後,許多事情還是得依賴雙親解決。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學習承擔責任由生活內涵做起。

愛孩子,就不要再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在勞動中學習吧。

Wednesday, May 23, 2007

阻攔病毒郵件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或聽說自己接收到病毒郵件後,不知不覺的也成了病毒散發者;這是因為在病毒裡寫入了自動轉發送給通訊錄名單的程式。

在此告訴各位一個可以阻攔病毒郵件自動散發的方法,只要在通訊錄中新增一個聯絡人:

在姓氏(L)輸入: !
在名字(F)輸入: Auto Sending Stop
其它欄位不要輸入任何文字並按下確定

您的通訊錄中就會多了一個 ! Auto Sending Stop 的聯絡人,如此一來就可以阻斷自動散發病毒郵件的問題。

===== ======= ========= ========= =========

原理:

因為通訊錄是依姓名作排序,依據這個原理,「!」會排在第一個,當病毒要自動轉發送給通訊錄名單時,碰到第一個通訊錄卻無mail address時,便會出現錯誤而停止其他通訊錄的發送,進而達到保護你其他通訊錄中的朋友遭受病毒的散發!

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人生進入黑夜時,你是否看到更遠、更多的星星?

有一個年輕人,在路上與他在求學時期的老師巧遇,老師關心地殷殷詢問年輕人的近況。

年輕人經昔日的恩師這麼一問,彷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將自己從離開學校, 進入目前工作的公司之後,所有遭遇的不順利情形, 一五一十地對老師盡情傾訴。

老師耐心地聽著年輕人的抱怨,好不容易等到年輕人告一段落, 老師才點點頭,說:「看來,你的狀況似乎不是十分理想;不過,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過要改變這種現況,讓自己過得好一點呢?」

年輕人急忙回答:「我當然想要過得更好呀!老師,有什麼訣竅嗎?」

老師神秘地笑了笑:「的確有訣竅,你明天晚上若是有空,到這個地址來 找我!」說著,老師遞了張名片給年輕人。

第二天晚上,年輕人來到老師的住處,那是在市郊的一處簡陋平房。 老師看到年輕人,高興地在屋外擺了兩張涼椅,要年輕人坐下來陪他聊天、看星星。

老師言不及義地和年輕人聊了半晌,年輕人毛燥了起來,急著要老師告訴他,如何方能使自己過得更好。

老師微笑指著天上的星星: 「你可以數得清,天上有多少星星嗎?」

年輕人抓了抓頭:「當然數不清了,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老師望著年輕人,語重心長地道:「孩子,在白天,我們所能看到最遠的東西, 是太陽;但在夜裡,我們卻可以見到超過太陽億萬倍距離以外的星體, 而且不只一個,數量是多到數不清的。」

年輕人若有所悟地,時而抬頭看看星星、時而低頭沉思,想著教授所說的話。

老師繼續道: 「我知道你的處境不順利!

但若是年輕時便一帆風順,終其一生,你也只不過看到一個太陽; 重點是,當你的人生進入黑夜時,你是否看到更遠、更多的星星?」

年輕人的思緒彷彿進入宇宙的最深邃之處;感覺自己猶如站在埃佛勒斯峰頂,一片大好的未來美景,正在他的眼前展開來。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認真活在當下。

Tuesday, May 22, 2007

意念單純化,事情簡單化

文/謝坤山 (畫家、第34屆十大傑出青年)   

初到藝專學畫,第一次畫模特兒,我的調色盤裡有二、三十種顏色,我畫了一、兩個小時就覺得不夠用,而在畫布上卻是塗滿了一大片灰暗與汙髒,心裡有深深的挫折感。當我再繞到藝專同學的畫布前,看他們只用了四種、六種,頂多八種顏色,就能使畫面呈現出豐富的色調。這時,我發覺自己的程度實在跟同學們差太多了。 為了迎頭趕上程度,一回到家,我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讀書,除了上廁所、洗澡、吃飯才會跨出房門,其餘的時間就是不停的看書。

我從頭看到尾,一字不漏,非常認真的研讀。三天後,我終於仔細的讀完那本叫做「色彩學」的書。看完之後,我總算對色彩有了較正確的認知與概念。

接著我走出房間,來到調色盤前,把顏料瓶咬起來,然後用我極短的的右手臂按住瓶身,再用嘴巴轉開瓶蓋,這時興奮的心情彷彿也要隨之旋轉開來。然後我再用下巴和手臂夾住顏料瓶使力,慢慢地擠出顏料,當下更有如要把苦修的心得,也一點一滴的傾洩而出。用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才把一、二十種顏料,全部擠出並排列在調色盤上,雖然很辛苦,也很費時,但我很快樂。

我總算學會了如何擠顏料,也終於對色彩有了最起碼的認識,知道如何區別什麼是寒色調與暖色調,以及什麼是色系?

通常我在面臨考驗時,我會把思維回歸到單純,要求自己,不慌亂的把困難一一的突破,用單純的意念去完成「簡單」的事。反之,如果我的心被太多的雜念所紛擾,那也表示我又讓太多的「簡單」同時交錯在一起。

所以,當面臨到複雜的思緒困擾時,只要穩住心,然後再一層層的剝離,就可以找到簡單的本質。不過,不管是一點點的累積,或者是一層層的剝離,簡單的背後,都需要不簡單的毅力跟勇氣。因此只要看重自己,就能以有限的腳力,走出無限的格局。

註:

謝先生在十六歲時因誤觸高壓電導致雙手及右腳遭到截肢的命運,然而他不願向命運屈服,秉持其「不要想我失去什麼,只想我還擁有什麼」信念,憑著自己的毅力努力學畫,開過多次畫展並當選第卅四屆十大傑出青年。

(本文摘自《我是謝坤山》一書)

Monday, May 21, 2007

關心又開心 讓親子雙贏

文/林瓊姿

現代的父母,再也不能承襲上一代父母管教兒女的模式,來教育現在的孩子。因為,那會像是把天生的大腳板,硬要套進裹小腳的鞋裡,不僅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更會帶來適應不良的痛苦。身為父母親的你我,努力做一個新時代的好父母,不妨先掌握下列幾個重點:

一、望子成龍變成教子成龍

舊時代的父母,比較缺乏知識和能力教育孩子,只能眼巴巴盼望兒女個個努力成材成器。新時代的父母,學識高、見識廣,學習的管道又多,就應擔負起教導兒女的責任。從前環境封閉、單純,孩子不易學壞;現代社會開放、複雜,各種誘惑又多,要好好教他,他才不會學壞。從前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現在要改成:「兒孫要教才有福」。

二、叫他讀書不如陪他讀書

要求孩子用功讀書,父母自己就先讀給他看,這是身教重於言教最好示範。父母除了研讀親職教育的書刊,把握現學現用外,也可在本業上多加進修,做為終身學習的榜樣。親子一起讀書,不僅營造良好氣氛,父母還可充當家庭教師呢!先有書香門弟,才有書香子弟。

三、威權命令改做民主討論

父母「一言堂」的時代已經解嚴了,現代父母既然無法完全操控孩子的言行,就要用平等溝通、商量妥協的方式,多跟孩子研討各種問題,並尊重孩子的想法,因為,你的好意要先徵求他的同意;給他選擇,他才願意負責呀!溝通就從傾聽孩子的心聲開始吧!

四、敬而遠之換成親而愛之

新時代好父母要努力做到,讓孩子樂意親近你、喜愛你,而不是只尊敬你,卻懼怕你。父母要想辦法成為孩子的知音良伴,是無話不說的親密愛人;而不是高不可攀,不敢實話實說的「侵秘礙人」。愛要關懷才會開懷,愛要互動才會感動,愛要用心才會開心。

愛孩子是天生的本能,但是愛的方法卻須要學習;方法對,親子雙贏;方法錯,兩敗俱傷。

(本文轉載自《人間福報》慕凡老師『新好父母』專欄)

50 歲重新學做人

人生不就如此嗎?沒有永遠的美好,或低潮~把握當下吧~

50歲時,你可能有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家庭、恩愛的夫妻和上進的子女,你盱衡自己成就,可能覺得躊躇滿志。但在這時候,不經意的一股巨浪打來,把這些像沙灘腳步般,一下子沖刷淨盡。

50歲的你,能夠怎麼面對?

這幾年,景文技術學院校長周添城的遭遇,就像榮民總醫院思源樓後方的走廊,刻意設計得曲曲折折,讓人走不完似的。

那天,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忘不了!!!!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這個日子,在周添城的生命中,就像利器刻在心房上,一輩子都無法磨去。

「完了完了!女兒出事了,她崩潰了!」那天他人在上海,正準備參加一場產經會議。

他進了旅館房間,依照平常的習慣,先給台北的家打電話報平安。沒想到電話一接通,傳來的竟是他太太急促、恐慌的聲音。

「那個日子,我永遠記得。」周添城回憶起七年前的這一段,時間數字幾乎是不加思索,脫口而出,顯示這一天對他生命的意義。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獨生女,一個在上海的父親、一個在台北不知所措的母親,從此陷在一場錯綜複雜的生命演進,三個人的命運綁在一起。

那天,周添城念衛理女中高一的女兒放假回家,整個人變得很瘦很瘦。那次,媽媽試探問她在學校到底有沒有吃飯。她聽了這一句話,精神像忽然解除武裝一般,哭著說,進衛理這兩個月,一粒米都沒吃。經過後來醫生的診斷,他才知道她得到精神官能症其中的厭食症(Aorexia),而當時在電話中,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將是與生命搏鬥的第一聲號角。

之前,她女兒每次回家,在餐桌應付一下,假裝吃飯。女兒越來越瘦,周添城一開始不以為意,認為這個年紀的女孩都在乎身材,不吃飯應該不是太嚴重。他在上海心頭還問:「有這麼嚴重嗎?」只知道太太已經掛了號,要帶女兒去看醫生。隔天他按照計畫,仍然把會議主持完。

十一月十三日,周添城從上海飛回台灣,「我一下飛機就趕去榮總,說實話,我第一眼看到女兒,我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周添城低下頭,頓了一下,略帶哽咽說:「這是我這輩子印象最深刻的形象。」

他看到身高一六七公分的女兒好瘦,和他之前的印象完全不同,事後才知道她只剩三十八公斤。女兒看到爸爸第一句話呼救說:「爸爸我好餓!」對於醫院,周添城當然知道是病人來看病的地方,眼前瘦成皮包骨的女兒,他知道他面臨的是一件嚴重的大事。

呼救,女兒說好餓卻害怕食物,心好痛!!

周添城回想著,女兒出生時,他正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白天在校做研究,晚上回家逗女兒為樂,半夜爬起來幫女兒換尿片、餵奶,享受初為人父的喜悅。而現在,眼前的女兒是連一口飯都吃不下,做為父親如何不心痛?

「我們剛看完醫生,坐在板凳上等著領藥,醫院裡來來去去很多人。她不斷發抖,我說,爸爸好久都沒有抱妳了,我趕緊抱起她…」他的眼神黯淡下來,不自覺環抱起雙手,「真的,我說,我這輩子最刻骨銘心的感受就是這樣。這一抱,我真的覺得忽略了我女兒,」他喉音沙啞,露出中年男人的哀傷神情,「忽略」兩字說得尤其懊悔,「我抱起女兒,她坐在我大腿上,我的大腿竟然會痛,我沒有想到,她瘦得骨頭尖到……坐在我腿上,我竟然感到非常痛,我就是痛,這是心痛!」

周添城趕緊帶女兒到醫院餐廳,原本這段兩分鐘就走得完的路,他們卻走了彷彿一個世紀之久。他想到,以前女兒走路那麼喜歡挽著他的手,像一對情侶般,而現在,才兩、三個月不見,他卻只能摟著女兒纖弱得像衣架的背骨。

父女相扶,拖著腳步,找來找去,都沒有什麼可吃的,最後好不容易點了碗熱湯麵,想陪女兒吃。「沒想到,麵端來了,她看著湯麵,就怕起來,她很餓,看得到,吃不下,沒辦法吃。」盯著冒著煙的湯麵,筷子、湯匙始終沒有人動,父女相對無言。

他只好開車載女兒回家,焦急的媽媽又泡了麵給她,「這時候,我又看到第二幕我這輩子忘不了的景象:那碗麵一端出來,她一害怕,鑽到餐桌子底下,縮成一團發抖,嘴裡嚷著,我不能吃!不能吃!好像那碗麵是什麼怪物。」周添城帶著不可思議的神情,搖搖頭說:「我真的不能想像。」

第二天,周添城在學校開始尋求社工系同事的協助。中午時,太太一通電話打到學校,「不行了!不行了!女兒躲到桌子底下不出來,她說,看到一隻蟑螂在跟她說話。」他的女兒開始產生幻聽跟幻影。女兒對爸爸說,那隻蟑螂不斷譏笑她「妳太胖了!」或批評她「你不行了,你好差!」一直到現在,那隻蟑螂,每每在她女兒狀況不好時,跳出來指控她,「蟑螂已經變成她的惡魔!」

四天內,女兒發生三幕怵目驚心的變化,原本對住院抱持觀望態度的周添城,發現女兒精神達到高度緊張的臨界點,再也不能等了,他接受專業醫生建議,積極安排女兒住院。「住院,我原本以為是普通病房,一進去才發現是精神樓03病房。啊!這時候我才搞清楚我女兒是要住這種病房。你懂嗎?這種病房,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精神病院。」

他還沒細想那幾天的事,就忙著填問卷、辦手續,等一切妥當了,已經入夜。周添城在醫院陪女兒度過第一個夜晚,女兒在吃藥打針後昏昏睡去,他聽著女兒均勻的鼻息,有了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

周添城在七年後,重回到榮總的現場。他穿過思源樓後方曲折的長廊,來到長廊的盡頭,盡頭一座電梯專門用來通往另一個世界——榮總精神樓。

七年,從03到02 ,路迢遙.....

周添城站在電梯口,停頓一下。電梯旁的牌子寫著「02成年」、「03青少年」、「04老年」幾個字。十一月底,他的女兒才從「02」病房出院。周添城看了這些數字,感嘆地說道:「想想,女兒第一次來這住03病房,七年過去了,她已經由青少年病房轉到成年病房了。」

從四十歲到五十歲,是一個男人的黃金年代。周添城和每一位普通男人一樣,事業、家庭、婚姻、子女,環繞他,也環繞每一個人。一九八五年,周添城從比利時魯汶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就回母校中興大學(編按:中興大學台北校區現改制為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書,短短不到六年,他從教授、所長一路做到系主任,人生順利得像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

有整整十年,學產業經濟的他,每晚回家後埋首書堆,忘情地「著書立說」;每年都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並受邀到國外參與研討會。那是他最志得意滿的高峰時期。一九九七年年底,他還預備競逐當時中興法商學院院長一職。

而就在院長投票,可能帶他登上人生另一個高峰的前夕,女兒的發病,意外地把他絆住了。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這種病?」周添城沒有答案。「但她媽媽覺得這就是神經病,她會問,為什麼我們生一個神經病的孩子呢?我覺得機率是存在的,現在人越來越多心靈問題。」

心理醫師王浩威表示,這一代的年輕人最不幸,他們處在台灣經濟高度成長以後進入的高原期,不像他們的父母輩有很多機會;他們的父母苦雖苦,但很容易超越上一代的成就。但現在的小孩,他們的大好機會都過去了,因此心理面臨很大的壓力,很難超越父母親的成就。

周添城的女兒就是這種結構壓力的受害者。「她高度自我期許,可是又達不到,所以很容易出差錯。」女兒上高中後,非常不快樂,每次回家總是悶悶不樂。周添城事後推敲,可能的原因是,她因為恐懼聯考,推甄考上衛理女中,但她國中好友有兩位考上北一女、中山女中,她開始感到念私校是個錯誤。

周添城有一次意外發現女兒在書信中寫道:「我永遠沒有辦法成就任何事情,我會成為爸爸的負擔。」女兒也擔心:「爸爸給我很多壓力,我一輩子永遠都達不到爸爸的樣子。」

她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最近她才對父親吐露多年來的心聲,「爸爸你說你不在乎,我壓力其實很大,你越說不在乎,我知道,你其實是很在乎的。」他的女兒越來越不放過自己,不斷地比較、自責,內心捲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漩渦。

循環,她暴食完後又會摳喉催吐,很折磨!

厭食症患者,雖然身體極度瘦削,但對身體有很扭曲的認知,一直覺得自己過胖。他們承擔很大的壓力,逼自己不要吃,但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失控,就相反的產生暴食(Bulimia)。周添城女兒發病後,也會暴食,常常半夜偷偷一口氣把冰箱的東西吃光,但一暴食,她又產生罪惡內疚,會摳喉催吐,反覆折騰自己。

周添城不解地說:「七年了,她到底怎麼吃東西還是一個謎。」

他做了最壞打算。「我想她也許今後沒辦法獨立過日子,那就爸爸陪伴一輩子,最差也不過是這樣。」以前太太會擔心女兒如果長大嫁不出去,怎麼辦?周添城就開玩笑說:「那不是很好嗎,可以一輩子陪女兒。」女兒生病後,他就以陪伴女兒一輩子的心情,篤定的走下去。

女兒住院第二天,周添城照樣到學校上班。一個禮拜後女兒出院,回家跟媽媽在一起卻出了問題。女兒有厭食症時,吃飯時就盯著媽媽看,「問媽媽,你怎麼不吃啊,你怎麼吃那麼少?」一定要媽媽吃一口她才吃一口。女兒發病,媽媽情緒也很低落,一頓飯讓母女兩人都束手無策。

「我是家裡唯一經濟來源,我不能不上班,為了女兒不上班,我想不出什麼道理。」但,她們母女不能單獨相處,尤其不能單獨吃飯。所以,女兒出院後整整有半年時間,當時擔任中興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的周添城,就開始帶著女兒上班。

當時他有四個助教,周添城從第一天開始,就沒有隱瞞女兒病況。「我把它當做很正常的事,就好像我們會胃痛、腸胃炎;我女兒現在生病,別人可能是器官生病,她是心理生病,」他認為沒有幸與不幸的分別,「我從不覺得這裡天譴、惡疾,或是奇恥大辱。生病,是生命中必然之事,遇到了,就去面對。」

周添城上課時,女兒就在辦公室畫圖、織毛線。吃飯時間一到,他就拜託助教帶女兒去吃飯,幫助她更加融入常人生活。他的助教表示,那時他女兒常畫房子、爸爸及花朵的造型,用色大膽活潑,「周老師常把這些畫、卡片,貼在辦公室欣賞,看得出來他非常珍愛女兒的畫作。」

周添城那半年,不管走到哪,都一定帶著女兒,一度,他還安排女兒遠赴澳洲參加活動。他希望女兒放過自己,他就必須先學習「放手」。「我就是弄很多活動,讓她有點事做,不讓她陷入那個情境中。後來我發現,你可能無法癒治她,只能陪伴她。」榮總醫師認為,周添城的女兒需要一個「結構」,需要建構一套外在結構,及一套內心的價值結構。他再問醫生該怎麼做,做什麼?醫生思索很久之後,只說出兩個字:「陪伴。」至於要陪多久,醫生也擺擺手,不知道!

危機,夫妻對女兒態度歧異,緣分盡....

周添城對女兒的病情採取「輕描淡寫」、「舉重若輕」的態度,但他太太卻主張積極介入性醫治,兩人對醫療方式的歧異,慢慢導致婚姻危機。

女兒衛理休學後,隔年重考到華岡藝校,一學期念完,就吵著要出國,「事嶀解,她就是不滿台灣社會對華岡的評價。」最後,周添城找到紐西蘭好友的寄宿家庭,在醫生的支持下,讓女兒出國念書,徹底離開令她崩潰的熟悉環境。沒想到,這項決定的代價,是讓他們維持二十多年的婚姻以離婚收場。

托爾斯泰寫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但不幸的家庭卻各自有各自的故事。」周添城對婚姻不願多談,他無意傷害前妻。他只有回想著,以前他們的生活平凡而滿足。每年全家都會出國遊玩,十幾年下來,幾乎玩遍世界各地,那是他最感幸福的日子。「以前我的生活非常穩定,像列車運行在軌道一樣規律,我的同事朋友都非常羨慕我有個美好的家庭。的確,我也很滿足。如果女兒沒有生病,相信我的人生到現在一定還是一樣。」

「我們三人的毛病是彼此過分互相依賴,依賴到很難分開。當女兒生病,我們三個人就變得不能在一起。」他送女兒出國後,回到家裡不到五天,他就留了一封信,主動要求和妻子離婚,把所有家當留下,獨自一人搬出去住。

他像計畫好般,從看房子到租房子,身邊朋友沒有一個人知道,周添城希望人生也能重新開始。搬進去住的第一天早上,他從床上醒來,房間裡空蕩蕩灑滿晨光,「我腦海裡,忽然出現四個字:妻—離—女—散。我家沒了,太太也沒了,女兒也沒了,我在想,奇怪,我前半生不是過得非常順,幸福不就是這樣子嗎,但幸福怎麼一夕間就沒有了?」他自語著,你自以為你擁有的美好,別人羨慕你的幸福,一覺醒了什麼都沒有了。

在人前,周添城一樣教書研究,維持過去生活樣貌,只是,從外面回到「家裡」,一切都變了。唯一一點不同的是,他默默抹下結婚訂情的白銀戒指,象徵告別婚姻,回到單身狀態。周添城體惜妻子心情說:「她一定怨我,直到現在,她都認為我對她做了最大的背叛。」

家庭、事業、婚姻出這麼多問題,周添城了悟,「人生裡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事先選擇的,我不願稱無奈,我高中念很多存在主義,有句話我記到現在,人生的意義、價值在過程不在終點。」

這幾年,周添城慢慢體會聖嚴法師「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處世智慧,他認為,同樣一件事原本就有很多角度可以想,可以不斷「轉念」,將煩惱化成積極的力量。「就像看到人沒穿鞋子,悲觀的人就覺得永遠沒機會,但樂觀的人就會看到其中無限商機一樣。」

「我認為天塌下來還可以過日子!」這幾年,周添城讓女兒遠赴紐西蘭,獨立生活,差一點就完成大學學業,「我採取放任的方式,對待我女兒,我認為要給她空間,也許有一天,她在心智上面開竅了,建構出自己的力量,走出內心的風暴。」有一次,他看見女兒在剪報,主動對他說,她曾看到一項報導,有憂鬱症的人剪報,蒐集分類各種資訊有助於病情,心情可以平靜。「她一邊剪一邊唱歌,非常快樂的樣子,我好高興女兒自己找到自救的方式。」

這次住院,也是他女兒先覺得自己不對勁,主動要求的,「過去她都是被迫進醫院,這是她第一次,這次自己提,顯然是自己也尋找支援體系。」往好處想,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周添城經歷過人生的順景,也體嘗了意外的逆境,問他,此刻,最大的體悟是什麼?

他毫不遲疑地說:我五十歲後開始學「做人」。「我又重新學做兒子,」他的父親今年八十歲,母親七十七歲,自從結婚後自組小家庭,周添城就離開父母,直到去年才把爸媽接過來同住,「現在他們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

在這時候,親情的溫暖顯得特別珍貴。除了學做人家的兒子,他現在還學做人家的老闆、學做人家的部屬,「擔任景文校長,有董事會、董事長監督,我像是個專業經理人,我要學習管理一個營業額十億、四百多位員工的機構。」

「也許,我們人生的劇本老早就寫好了,差別在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但不妨礙我們盡其在我。」

榮總後方有一個隧道,連結醫院和陽明大學,在冬颱來襲的週末午後,周添城走在長長的隧道裡。走著走著,他忽然回憶起,以前他們一家人假日常來軍艦岩、水管路步道……這些天母、北投山區出遊。十幾年前,全家人爬山時常經過這個隧道,雖然當時那麼簡陋黑暗,卻充滿美好的歡顏笑語。這次再來,隧道早已修繕得光潔透亮,但已是一人獨行。

遠遠近近的水聲,迴響在空洞的隧道。隧道口,大雨兜頭而來,天空裡,飛雲疾走。周添城體驗著,生命裡總有意外,像原本夏季該來的颱風也可能等到冬天才颳過來。


周添城小檔案
出生:1953年
學歷:比利時魯汶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研究所所長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系系主任
現職:景文技術學院校長暨講座教授

Friday, May 18, 2007

直線,並不是最短距離

十八歲那年高中畢業,我到鎮上的磚窖廠去打工,老闆給我推來輛拉車說:你拉土吧。於是,我就成了運土組一名最年輕的組員。

我們的任務就是每人一輛拉車,在距窖廠近一公里遠的採土區裝滿土後,一車一車運到窯廠來,每人每天二十車,從採土點到窯廠,是三十度左右一個漫長的陡坡道,平常一個人拽一輛空車拉車都很吃力,何況裝滿一車沉重的黃泥土呢?我弓著腰,拚命拽著拉車的背帶,繃緊雙腿狠頸兒地往上拽,胳膊發麻,兩腿累得直打哆嗦,汗珠叭噠叭噠地摔到地上,在落滿厚厚積塵的陡坡上砸出一串又一串的麻點。

第一天艱苦地結束了,拖著滿身的酸痛到記事板前一看,別人的任務都完成了,我才運了十五車。我愣了,怎麼會這樣呢,他們拽著拉車在陡坡上左扭右拐,只有我是拚了命狠著勁兒直線走的,怎麼還比他們少?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啊!第二天運土,看著我累得站都站不直的樣子,鄰居劉大叔說:「你這樣拽車不行,人累垮了,任務還一直完不成。」

劉大叔邊說邊給我做示範說:「瞧,先往右斜著走,再往左斜著走,就這樣一直左斜斜右斜斜,不用太費力就拽上去了。」

我看著劉大叔的車轍,一直呈『之』字型的蜿蜒著爬上了陡坡。

我心裡直覺得好笑:這樣走,至少比直線走多了一倍的路,怎麼能又快又省力呢?

但我還是依照劉大叔的走法試了試,一試果然省力了許多,天快黑的時候,我很輕鬆地拽完了二十車黃土。

開始的時候我挺不解,怎麼走曲線比走直線還省力還更快呢?

但漸漸我就明白了,劉大叔們這種上陡坡走曲線的方法,左一斜右一斜的,就把陡坡的坡度一點點斜緩了,三十度左右的陡坡,或許被他們斜成了十度或五度。

其實,人生對於我們每一個負重的人又何嘗不是一個漫長的陡坡呢?我們精疲力竭地拚命走直線,企望儘快地登上輝煌的頂點,但卻常常落在了那些輕輕鬆鬆走曲線的同行者身後。

在我們人生的陡坡上,直線並不是最短的距離,能夠使我們更快更省力地達到輝煌頂點的,或許是曲線。曲徑通幽,曲是一種便捷,曲是人生的一個大境界,在我們人生的漫長陡坡上,我們何妨不去輕輕鬆鬆地走一道自己的曲線呢?

Thursday, May 17, 2007

蘇格拉底的幽默

妙語解頤

蘇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凶悍。有一次,她大發 脾氣,把蘇格拉底大罵一頓後,還餘怒未息,於是就提了一大桶水,澆在蘇格拉底頭上。

蘇格拉底究竟不愧是大哲學家,涵養功夫特別到家,他非但不生氣,反而搔了搔淋濕的頭髮 ,笑道:「雷聲以後必有大雨,這是自然法則 ,也證明這是真理。」

婚姻妙論

蘇格拉底的婚姻生活過得不很幸福。可是他卻能從自己的不幸中取得一個幽默的結論 :「不管怎麼樣,還是要結婚。

如果娶到一位好太太,那麼你很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位壞太太,你會變成一個哲學家。」

加倍辛勞

有個青年到蘇格拉底門下學演講術。他說明自己來意以後,就滔滔不絕地講了許多話。

蘇格拉底答應收他做學生,但是要他付兩倍的學費 。

青年問:「為什麼要收雙倍學費?」

蘇格拉底說:「因為我一面教你如何演講,一面還要教你如何保持緘默。」

不愧屋漏

蘇格拉底既仁慈又聰明,可是他卻敢於冒犯掌權者,所以當時的權要把他拘禁起來,判他死刑。

蘇格拉底接到了這死刑宣告,只是一笑置之。

人們說:「你該準備接受死刑。」

他搖搖頭,還是笑著,說:「我一生都準備有一天會死。」

人們問:「你怎麼準備的?」

蘇格拉底大義凜然地說:「無論是大眾面前或是私底下,我從未做過一件對不起人的事。」

知己難求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雅典蓋了一間住屋。

有 一位朋友去參觀時,覺得屋子很小,就問:以 蘇格拉底這樣有名望的人,為什麼不建一間適 合他身分的屋子?」

這位名哲學家回答:「如果這樣狹小的屋子能 夠擠滿真正的朋友,我就滿意了。」

培養「幽默心」

主講/方蘭生(文化大學大傳系教授)

每次去各種場合演講,常會碰到聽眾問:「怎樣培養幽默感?」

前美國總統雷根可說是這方面的專家,有一次他去參加一所高中的畢業典禮,當地的名流政要、校長、州長…通通都來了,正當雷根致詞演說到一半,坐在台下的總統夫人南茜,突然從座椅上跌落在地上,場面頓時很是尷尬,大家想笑又不敢笑。

這時雷根幽默地說:「南茜,我們不是說好,如果演講完沒有人鼓掌才來這一招,妳怎麼現在就用了呢?」立即輕鬆化解了這個局面。

有人說中國人是最不懂幽默的民族,到底什麼才叫做「幽默」呢?

記得有一次,兒子考完試帶成績單回家,媽媽一看差一點抓狂,因為全班五十七個人,他竟考了第五十七名,但是抓狂又如何?對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呀!所以當我看到成績單的時候,就拍了下桌子說:「太好了,這下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會退步了。」除非下學期他們班上又多出一兩個轉學生。

我想,所謂的幽默,就是教人不要太死板,多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人生,或許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畢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的時候遠比得意的時候來得多,如果能夠在生活中隨時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和幽默感,不僅對自己,對周遭的人更是一個很棒的支撐力量。

而培養幽默感,最重要的一課是你必須懂得消遣自己,這一點西方人似乎做得比東方人好,這可能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西方人從小就鼓勵小孩子表現,敢於自我消遣,這種「敢於表現」、「懂得自我嘲解」,其實就是一種「豁達」的人格表現,只要使用的時機恰當,不但博君一燦,給人留下好印象,而且還能借力使力,在逆境中化為個人成長的動力。

人生,不一定要當「最好」

人生,不一定要當「最好」, 但一定要懂得讓自己「更好」 ;

不一定要登峰造極,但一定要懂得讓自己保持在進步的狀態中。

曾經聽過有一位老太太,在她六十八歲的生日派對上如此許願著 : 「我 40歲學彈鋼琴 (現在她老人家已可以在教會中彈琴 ), 50歲學英文 (她已可以用英文與外國人對話 ), 60歲學開車。 現在我已經六十八歲了 ! 如果上帝讓我活到七十歲,我一定要開畫展。」

多麼讓人佩服的態度,不是嗎 ?

人生,該是 「進步 + ing 」 (現在進行式 ), 而不應是 「進步 + ed 」( 過去式) 或「 be going to + 進步」 (未來式) 該是把握現在,懂得不時地保持在上進狀態, 絕不因時間或任何的關係而停止努力,或是一再地告訴自己「反正明天再開始也不遲」。

想一想,如果一位六十八歲的老太太都可以如此上進,那您呢 ? 您是一個懂得讓自己不斷進步的人嗎 ?

在此提供您兩個小小的妙方:

● 每天去做一件自己雖不喜歡,但卻有意義的事 :

每天做十分鐘的運動,每天背十個英文單字, 每天讀一小段最新的商業期刊,每天饒恕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

這些事也許您不喜歡,但卻很有意義!

不用太久,您的身體、知識、修養、專業能力 ......, 必會有迅速驚人的進步。

● 常把目標給設定在比自己現有能力--- 再多出10% 的地方 :

做一件事時,除非事關重大,否則在此誠摯地建議, 不妨試著把目標給設定在比自己現有能力再多出 10%的地方。

也許一開始會累一些,但久而久之, 您的能力就會被多「練」出 10% ,習慣這樣的程度後, 再把標準提高 10% .,長期累積,您將在不知不覺中, 變成一個巨人 !

一個懂的不斷更新、上進的人,不但令人欽佩, 也會在這蕭條的年代裡,較不易面臨被不景氣給淘汰的壓力。

您的人生,會是 「進步 + ing」嗎 ?

昨天的您、今天的您、明天的您, 三者能連成一條向上攀升的曲線嗎?

** 斧頭雖小,但多劈幾次,就能將堅硬的樹木伐倒 ** 莎士比亞

Wednesday, May 16, 2007

假如地球只剩你一個人

文/林少華

假如地球上只剩你一個人,首先,你再不用為買不起天價的房子發愁了。如果你在北京,整個北京飯店——包括總統套房——隨便你住;如果你在東京,盡可大搖大擺地走進皇居御苑,躺在一塵不染的榻榻米上打滾;如果你在華盛頓,可以昂然步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享受為布什總統準備的美餐;如果你在倫敦,可以爬進白金漢宮女王華麗而神秘的臥室,美美地睡個午覺,再大大地伸個懶腰。  

其次,囊中羞澀的感覺沒有了。你可以理直氣壯地走進任何一家高級商店,所有你平時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的尤物都可手到擒來:勞力士手錶、阿瑪尼領帶、皮爾卡丹西裝、華倫天奴皮鞋……  

再次,你再也不用擔心被老闆解雇,不必在意上司的白眼,無須顧慮同事的競爭——所有惱人的人際關係都煙消雲散了。  

當然,除了這些,你也會遭遇一些麻煩。  

不說別的,當務之急就是你必須撤離城市。由於沒人操作,電沒了,晚間一片漆黑;煤氣沒了,無法做飯;水沒了,渴得嗓子冒煙。所以,你得趕緊出城,找一個有水井的村莊住下來。  

沒有電燈,問題倒不大,因為用不著熬夜學英語、背政治、準備考研、考級、考職稱了。  

黃昏時分,打一桶水,抱一捆柴,去房後小園拔一個蘿蔔,找出原房主留下的米口袋,簡單做飯,吃罷睡覺就是。這是第一年。  

第二年你就得自己種莊稼、種菜、磨米、打柴了。如果你是我這樣從農村滾爬出來的鄉巴佬還好,若是生在高幹或大款之家的純種城市戶口,那麼,第二年光是維持活命就搞得你焦頭爛額、苦不堪言。  

更麻煩的是你千萬不能生病,因為醫生沒有了,匆忙撤離之際你又不大可能帶備用藥。若是小病,你咳嗽發燒幾天或者還能挺過去,可若是得了急性闌尾炎和禽流感什麼的,就只能坐以待斃。當然,得艾滋病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畢竟地球上人類僅你一個。  

最糟糕的是你必須忍受孤獨。沒有人和你說話。你的嘴巴只剩下進食功能,只在喝水吃飯時才有一張一合的運動機會。當然,你可以自說自話,但很快你就會發覺多此一舉。  

你也可以採用另一種形式打發孤獨,例如動筆——如果你幸好有紙有筆——寫點兒什麼、譯點兒什麼,但想到反正沒人看,你肯定半途而廢。

久而久之,你會情不自禁地懷念起曾以減薪甚至解雇威脅過你的刁鑽的老闆,懷念總不給你黑眼珠看的可惡的上司,懷念曾經背後罵你兔崽子、王八蛋的同事,懷念一巴掌打掉你左邊一顆牙的小學同學張二愣,很想求他再把右邊的牙打掉一顆……

承認自己是壞人

文/何飛鵬

大多數人不能承認自己缺點,聽到別人對自己有負面的評價,第一時間努力做的是:解釋、辯駁,反而不容易去檢討改進。孔夫子說的「聞過則喜」,其前提是要能承認有過,才能喜、才能改、才能進步。

而人不能承認自己有缺點,其原因是認為自己是好人、是完人,如果我們能承認自己是壞人,身上有許多壞的基因,那就不會浪費時間去解釋了。

每一次看到媒體報導我們的公司時,總是覺得不對勁,如果是負面的報導,那當然不是事實,都是媒體斷章取義,別具用心;就算是正面的報導,我也覺得不對,覺得媒體沒有寫出我們公司真正的好,媒體對我們公司瞭解不夠!

這是對自己公司的看法,如果是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那就更極端了。只要聽到別人談起自己,絕對聽不進任何負面的評價,一旦聽到任何負面的評價,我們通常的反應是:這是誰說的?第一時間要找到毀謗自己的兇手;通常知道是誰說的之後,接下來,我們就會污名化這個兇手:「因為我得罪過他,所以他就打擊我!」或者「這個人講話本來就不客觀,他看誰都不順眼……」有時候雖然覺得別人的說法有道理,我可能確實有這樣的缺點,但是最後還是免不了替自己辯駁:是別人誤會了,當時的情況不是那樣,我絕對不是那樣的人……。

有很長的時間,我活在別人的評價和自我認知間的人我戰爭中,不論我多麼真誠,我改變不了別人可能對我的一些負面評價;不論我如何解釋,也無從讓所有的人都了解我,那是一段痛苦的日子,活在別人的陰影中,我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直到有一次,媒體上寫了一段我公司的負面新聞,其離譜的程度,到我不需要辯駁,社會大眾就知道不是真的。因為這樣,我反而哈哈大笑,自我嘲解:「一定是我過去當記者時,寫了非常多缺德的報導,現在才會有這樣的報應!」這次坦然面對的經驗,讓我有全然不同的觀感,我覺得真相永遠在那裡,其實沒有人能一手遮天的。而好壞之間似乎也沒有截然的分野,端看評價者對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而定,朋友會說我是好人,敵人會說我是壞人,而我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呢?誰知道!

有了這一次的經驗之後,我開始走出別人評價的陰影,我不再在乎別人對我的說法是否合乎我自己的認知,我只在乎造成這些評價背後的事實如何,如果這些負面的評價是事實,那我就努力去改正那些負面的評價。

再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的認知就更昇華了,我明確知道自己可能是「壞人」,會有「壞心眼」,會「做壞事」,因為我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只是一個會犯錯的平凡人,因此我對外界的評價,有更坦然的態度,我連分辨事實與否都免了。我根本假設我自己就是「壞人」,別人對我的負面評價,就是事實,因此我現在唯一該想、該做的就是如何去改善、如何去改變。

我發覺我的調整變快了,因為過去我常會浪費時間去分辨真相,現在卻可以直接檢討、直接改進。省卻了許多的口舌之爭。更重要的是,當我「承認自己是壞人」之後,所有的人都願意給我意見,提醒我改善,因為我不像過去那麼自我防禦、拒人千里,承認自己是壞人,才是真正變好的開始。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Tuesday, May 15, 2007

愛自己永遠不遲

文/游乾桂

大約十年前,我的心開始起了漣漪,嚮往身忙心閒的生活,類似梭羅,心如急風一般,奢望趕緊告別名利的牽絆,享受文明之外的寧靜生活,或者去了遙遠的北非,佛香的印度,神秘的埃及,寧靜的尼泊爾,寬闊的蒙古等等,多年前,我真的付出行動,努力追尋浪漫生活。

我不想再喪失自我,喪失生活,喪失美好,我想放慢節奏來領取生命中擦身而過的邂逅,然後寫一本重要的悠閒生活經典,領著所有的好朋友一起體驗,名利追求之外的真正人生。

也許是職業的關係,我比別人更有機會在這個快速、緊張、焦慮、令人窒息的忙碌年代,得到反省,終於停了下來,真心享受輕鬆、和諧、有趣、高品質的悠閒生活。

甘地說:「生命除了增加速度之外,還有更多別的東西。」此話此刻來聽,顯得格外甘醇。

創造美好的下半場

閒居有很多理由,但最潛意識的是,不希望把原本有意義的人生劇本,硬生生的寫成悲劇。

名利的確誘人,但並非人想像中的美好,無論財富如何逼人,身後也帶不走,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多數不太快樂;心理學家證實快樂很重要,它是生活的重心,卻沒有研究可以證實金錢與快樂有關。

元朝詩人劉致在〈山坡羊〉一曲中寫道──

朝朝瓊樹,家家朱戶,驕嘶過沽酒樓前路。

貴何如,賤何如,六橋都是經行虛處。

花落水流深院宇。

閒,天定許;忙,人自取。

這首曲的意境正是我嚮往的,絲絲入扣現代人的心靈,強調美好生活貴乎自取,只要名利少一分,失意減一成,瀟灑自在的樂趣就多一分,管它什麼貴賤,論什麼高低,想開了,就一切如來了。

心理學家海沃斯(John Hayworth)研究便指出,工作愈努力的人,生活滿意度愈低,我真的不希望自己落入這樣的弔詭中。

哲人西塞羅曾說:「智者受理性的指引,常人受經驗的指揮,愚者受需要的牽引。」人生的下半場,我希望演一個智者,狂野的走一條看似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

告別了狗日的生活,我不再朝九晚五忙著,不再為錢奔波,不再浪擲光陰,至少懂得閒了下來,共看山痕春色綠,此身如在水晶裡,竹風一陣,茶氣撲鼻,梅月半彎,書香雅韻,人稱好。

要什麼?不要什麼?

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那些需要?那些並不需要?

我分得清楚了,並且懂得柴林斯基(Ernie J.Zelinski)話中意境:「活著,就是為了享受人生。」

(摘自《泰山真愛家庭》第31期)

Monday, May 14, 2007

給孩子溫柔敦厚的評語

吳老師撥電話來,希望對她新接管班級的所有孩子有所了解。

若依據舊經驗,我都會告知下一位老師自己在任內時,關於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質及行為表現,以示負責。

去年一位鄰校老師提醒我,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為人師者應視孩子如同一張白紙,在學期末敘寫學籍資料時,儘量「手下留情」。

當時幾位導師不以為然,認為翔實描寫孩子的評語有何不妥?讓下一位老師明白新學生的動態 ,實屬當然。

我們常因為某人的評語,自行替一個初識的人打「印象分數」,事後發現對方並不如自己所想的,不得已要花更多時間修正原來的「刻板印象」。相對的,他 人也會根據第一印象而為你遽下判語,最後弄成「因誤解而結合 ,因了解而分開」的尷尬局面。

成人世界如斯複雜,但是孩子的世界卻剛剛形成,未來的路很長,變化也難以預料、因為大人一句無心的評價,正向的語意倒還無妨,最怕負向的語句,不但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更影響他們日後人格的發展。

人的形體隨著時間逝去必然不斷成熟,然而,心智卻隨著外界人、事、物的變化,一點一滴累聚了「增加或減少」它生長的可能性。

如今面對吳老師的請求,我忍不住建議:「印象歸零、一切重新!」日後孩子必定因著老師的新觀察,調整自己的方位與學習態度,而不是讓簡單幾個「觸目驚心」的字眼,斷送孩子快樂的學習。

期盼將來長大的孩子都是快樂的大人,我想無論是誰都要慎用自己給他人的評價,一句溫柔敦厚的評語應是不錯的選擇。

轉貼~聯合報89.5.9

一個婚姻的故事

文/丁娜娜 (獻給所有未婚,將要結婚,和已婚的朋友)

我的母親是個非常好的人,自小,我就看到她努力地維持一個家。 她總是在清晨五時起床,煮一鍋熱騰騰的稀飯給父親吃,因為父親胃不好,早餐只能吃稀飯。然後,還要煮一鍋乾飯給孩子吃,因為孩子正在發育,需要吃乾飯,上學一天才不會餓。

每個星期,母親會把榻榻米搬出去曬,曬出暖暖的太陽香。每天下午,母親總是彎著腰,刷著鍋子,我們家的鍋子每一個都可以當鏡子用,完全沒有一點污垢。晚上,她努力蹲在地上擦地板,一寸一寸仔細地擦拭,家裡的地板比別人家的床頭還乾淨,打著赤腳也找不到一絲灰塵。

我母親是個認真辛勞的好女人。然而,在我父親的眼中,她卻不是一個好伴侶。我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只一次地表示他在婚姻中的孤單,不被瞭解。

我的父親是個負責的男人。他不抽煙、不喝酒,工作認真,每天準時上下班,暑假還安排功課表,安排孩子們的作息,他是個盡責的父親,督促孩子在功課上有所成就。他喜歡下棋、寫書法,沉浸在古書的世界。我的父親是個好男人,在孩子們 眼中,他就像天一樣大,保護我們、教育我們。

只是,在我母親的眼中,他也不是一個好伴侶,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經常看到母親在院子的角落中,暗暗無聲地掉淚。父親用語言,母親用行動,表達了他們在婚姻中所面對的痛苦。

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也聽到父親與母親在婚姻中的無奈, 也看到、感受到他們是如此好的男人與女人,他們值得一椿好婚姻。可惜的是,父親在世的歲月中,他們彼此的婚姻生活都在挫折中度過,而我,也一直在困惑中成長,我問自己:「兩個好人為什麼沒有好的婚姻﹖」

"自以為是"的付出

我長大後,進入婚姻,漸漸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婚姻的初期,我就像母親一樣,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鍋子、擦地板,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奇怪的是,我不快樂;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他也不快樂。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夠乾淨,飯菜燒得不夠好,於是,
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飯。

似乎,我們兩個人還是不快樂。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時,先生說﹕「老婆,來陪我聽一下音樂 ﹗」
我不悅地說﹕「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沒有擦﹗」

這句話一說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話,在我父親母親的婚姻中,母親也經常這樣對父親說。我正在重演父母親的婚姻,也重複他們在婚姻中的不快樂。有一些領悟出現在我的心中。

「你要的是﹖」我停下手邊的工作,看著先生,想到我父親 .....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母親刷鍋子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

不斷地做家事,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她給父親一個乾淨的家,卻從未陪伴他,她忙著做家事,她用她的方法在愛父親,這個方法是「做家事」。而我,我也用我的方法在愛著我的先生。

我的方法也是母親的方法,我的婚姻好像也在走向同一個故事「兩個好人卻沒有好婚姻。」

我的領悟使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停下手邊的工作,坐到先生的身邊,陪他聽音樂, 遠遠地看著地上擦地板的抹布,像是看著母親的命運。

我問先生﹕「你需要什麼﹖」

「我需要妳陪我聽聽音樂,家裡髒一點沒關係呀,以後幫妳請個傭人,妳就可以陪我了﹗」先生說。

「我以為 你需要家裡乾淨,有人煮飯給你吃,有人為你洗衣服.....」我一口氣說了一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說。「我最希望妳陪陪我。」

原來我作了許多白工,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 我們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才發現他也做了不少白工,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而不是對方的方式。

幸福的路徑

自此以後,我列了一張 先生的需要表,把它放在書桌前,他也列了一張我的需求表,放在他的書桌前。洋洋灑灑十幾項的需求,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有機會抱抱對方、每天早上kiss拜拜。有些項目比較容易做到,有些項目比較難,像是「聽我說話,不要給建議。」

這是先生的需要。如果我給他建議,他說他會覺得自己像笨蛋。我想,這真是男人的面子問題。我也學著不給建議,除非他問我,否則我就只是傾聽,順服到底,連走錯路時也一樣。

這對我實在是一條不容易學習的路,不過,比擦地板要輕鬆多了,而我們在需求的滿足中,婚姻也愈來愈有活力。在我累的時候,我就選擇一些容易的項目做,像是「放一首放鬆音樂」,自己有力氣的時候就規劃「一次外地旅遊」這樣的事情。

有趣的是,「到植物園散步」是我們的共同項目、共同需求,每次婚姻有爭吵,去到植物園,總能安慰彼此的心靈。其實,這也可想而知,原本我們就是因為對植物園的喜愛而相知相惜,一起走入婚姻,回到園子就會回到多年前 ?

(感謝Dr. Li 轉寄此文章)

Friday, May 11, 2007

阿茲海默的世界

每天走路40分鐘運動、輕食、哈啦 …打造沒有阿茲海默的世界。

2006年7月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第十屆阿茲海默症國際會議,來自50個國家的五千多位學者、專家、醫療工作者,共研新知。最打動 我心的是一位演講者的一句話「打造一個沒有阿茲海默的世界 」。

可能嗎?只有小於5%的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是自體顯性遺傳所造成。對於絕大多數的非遺傳性阿茲海默症雖然目前還不能根治, 但可以由其危險因子著手,以延後其發病年齡或使之不發病。

阿茲海默症的最大危險因子是年齡,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60歲以上老人約1%有阿茲海默症,之後每增5歲,罹病率就增加一倍,到了80歲,就有將近2成的人有阿茲海默症。如果能將發病年齡延後5年,則罹病 者人數將減半,這就是「打造一個沒有阿茲海默的世界」的真諦。

如何打造呢?可由幾方面著手:

大腦多動動 頭好壯壯

多年來許多流行病學、腦部灌流及動物實驗 的研究均顯示,高教育或多動腦者較不易罹患阿茲海默症。 其實教育或多動腦不能改變大腦結構,但可增強腦力, 就是增加大腦的知能存款,禁得起大腦退化時的提領,因此多動腦可以讓失智的症狀延後發生,甚至即使大腦已有阿茲海默症的病變,也不會出現失智的症狀。

動腦方法以閱讀雜誌 、書報 最有效。 打牌、打麻將、拼字遊戲、填數獨、造訪親友 、 看電視、聽收音機等休閒活動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 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退休人士動腦的最好方法,不管是讓自己的專長繼續成長、上網學習,培養新興趣, 參加社區大學或各種團體等,都是動腦的好方法。

交友聊八卦 找回青春

從事休閒活動需要朋友,所以一定要維持社交網路,較不會覺得寂寞或得憂鬱症。 更要結交年輕朋友,才不會在老友逐漸凋零後找不到遊伴。

運動健健美 走路最好

運動是真正的青春之源。動物實驗顯示有氧運動可增加大腦微血管、神經細胞間的突觸、新生的神經細胞與神經生長因子, 並降低腦中類澱粉含量。 運動還可以降血壓、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也可減少罹患大腸 癌、骨質疏鬆、糖尿病、肥胖、憂鬱症的機會,增強老年人注意力、執行及規劃能力 。

最近不少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多運動,尤其是走路 ,可減少知能的減退或失智症。 例如美國的護士健康研究(The Nurses Health Study)追蹤18766位70到81歲的護士8到15年,發現每星期至少走 1.5小時者 比每星期走路少於 38分鐘者的知能減退明顯為少。

另一個夏威夷—亞洲研究(Honolulu-Asia Study)針對2257名 71到93歲的男性居民追蹤7年,發現每天走路少於 0.4公里者 , 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比每天走 3.2公里 者多了77%。

地中海飲食 長壽之道

科學家早就注意到老鼠食量如果減少30%, 壽命也相對延長30%,且對空間記憶與學習能力也較強。過去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飲食中含較多的魚或不飽和脂肪酸的低脂肪攝取民眾,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會較低。

2006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針對平均年齡77 歲的2258位社區居民追蹤4年,發現常吃地中海式飲食( 多蔬果、豆類、穀類、橄欖油、適量魚、酒、少量肉、家禽) 者比不吃地中海式飲食者得阿茲海默症的機會少了40%,可見清淡飲食的重要性。

以上方法是傳統養生之道,只是如今 用科學方法加以驗證罷了。所以不論老少,從今天開始就多動腦,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與朋友保持聯繫,多參與休閒活動, 每天走路至少40分鐘,只要是10分鐘內的路程就走路、不坐車,飲食清淡、多蔬果,如此不僅身體健康,精神愉快,而且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會也大為減少。

降低膽固醇十二法榜首 -- 茄子

茄子,又名落蘇 ,有青茄、白茄及紫茄三種,性能相同。茄子內含維生素A、B1、B2 、C及脂肪蛋白質等,但經科學試驗,茄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P;每公斤茄子含維生素P達七千 二百毫克, 在大眾化健康食物的蔬菜中,可謂出類拔萃。
維生素P,能增強人體細胞間的粘著力,降低膽固醇,可保持 微血管的堅韌性, 多吃茄子,對老年人的血管硬化有抑制作用,同時在食療上有降低高血壓、 防止微管破裂 的特殊功能。

美國醫學界在「降低膽固醇十二法」中,茄子榮居榜首。其實茄子不僅能降低膽固醇、高血壓、軟化血管、而且還含有抗癌的成份。現代科學已知茄子含有「龍葵素,「龍葵素 」能抑制消化系統腫瘤的增殖, 因之 ,防治癌症專家建議,茄子可作為癌症病人的常用的食物。茄子在食療上的價值不止上述,還能防治咯血,老人斑、 壞血症、對痛風患者, 也有一定的效用。

茄子的吃法,最好不用油炒,可將茄子洗淨切開裂縫放於飯鍋中蒸熟取出拌入薑末、蔥花、蒜泥、麻油,稍加醋和醬油拌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也是中老年人養生保健的健康菜。

ADHD

I use to have ADHD, but now...............

Recently, I was diagnosed with A. A. A. D. D. -
Age Activated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This is how it manifests:

I decide to water my garden.

As I turn on the hose in the driveway, I look over at my car and decide my car needs washing.

As I start toward the garage, I notice that there is mail on the porch table that I brought up from the mailbox earlier.

I decide to go through the mail before I wash the car.

I lay my car keys down on the table, put the junk mail in the garbage can under the table, and notice that the can i s full.

So, I decide to put the bills back on the table and take out the garbage first.

But then I think, since I'm going to be near the mailbox, when I take out the garbage anyway, I may as well pay the bills first.

I take my checkbook off the table, and see that there is only 1 check left. My extra checks are in my desk in the study, so I go inside the house to my desk where I find the can of Coke that I had been drinking.

I'm going to look for my checks, but first I need to push the Coke aside so that I don't accidentally knock it over. I see that the Coke is getting warm, and I decide I should put it in the refrigerator to keep it cold.

As I head toward the kitchen with the Coke, a vase of flowers on the counter catches my eye--they need to be watered.

I set the Coke down on the counter, and I discover my reading glasses that I've been searching for all morning.

I decide I better put them back on my desk, but first I'm going to water the flowers.

I set the glasses back down on the counter, fill a container with water and suddenly I spot the TV remote. Someone left it on the kitchen table.

I realize that tonight when we go to watch TV, I will be looking for the remote, bt I won't remember that it's on the kitchen table, so I decide to put it back in the den where it belongs, but first I'll water
the flowers.

I pour some water in the flowers, but quite a bit of it spills on the floor. So, I set the remote back down on the table, get some towels and wipe up the spill.

Then, I head down the hall trying to remember what I was planning to do.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car isn't washed,

----the bills aren't paid,

----there is a warm can of Coke sitting on the counter,

----the flowers don't have enough water,

----there is still only 1 check in my check book,

----I can't find the remote,

----I can't find my glasses,

----and I don't remember what I did with the car keys.

Then, when I try to figure out why nothing got done today, I'm really baffled because I know I was busy all day long, and I'm really tired.

I realize this is a serious problem, and I'll try to get some help for it, bt first I'll check my e-mail.

Do me a favor, will you? Forward this message to everyone you know, because I don't remember to whom it has been sent.

Don't laugh -- if this isn't you yet, your day is coming!

GROWING OLDER IS MANDATORY.

GROWING UP IS OPTIONAL.

LAUGHING AT YOURSELF IS THERAPEUTIC.

Crap: I just remembered.

I LEFT THE WATER RUNNING IN THE DRIVEWAY!

If you can read this, thank a teacher....
If you are reading it in English, thank a Veteran.

(感謝AK師兄轉寄此文章)

Thursday, May 10, 2007

一切思索皆來自眾生……

《自從看過活佛盛噶仁波切的第一本書《我就是這樣的活佛》之後,對於從十六歲才被認證為『轉世靈童』的活佛有說不出的好奇,到直接和活佛對話,會發現雖然他的年紀不大,但是談吐說服力是一流的,也有自己的定見,這樣的一個人,誰會不好奇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最新出版的《信念改變我們的命運》一書,活佛透露了這些年他在城市修行的所思所想,面對眾生的疑惑,盛噶仁波切用一篇篇的小故事來啟發,闡釋自己對於目前人世紛擾的想法,對於眾生還在執迷的尋求成功富貴,盛噶仁波切點醒大家:人生其實只有『三天』,昨天已成過去,明天還在暮色裡,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今天』!

人生最重要的是『趁現在』,趁現在給自己一條正路,趁現在明白最重要的道理,所以一篇篇故事都隱含了處事的道理。

而什麼是決定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環?相信每個人給的答案都不會相同,知識、運氣、好的家庭等等,都會被一般人重視,但是唯有『態度』,也就是我們的心態、信念,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圓滿,也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是不是快樂幸福。心態好的人,會注意讓人舒適、平安、快樂的一面,會為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而『知足常樂』,他看到的都是幸福圓滿的一面,他的生活怎麼能不幸福?至於好的態度應該如何養成,活佛也說了一個故事:

律宗的有源律師,向禪門的大珠慧海禪師請教:『您在修道時有無特殊的法門?』

大珠慧海禪師答道:『有啊!』

有源律師問:『能不能教我?』

大珠慧海禪師說:『肚子餓時吃飯,身體倦時睡覺。就是這些了。』

有源律師很驚異,問:『一般人的生活便是吃飯、睡覺,難道和禪師用功的法門相同?』

禪師答道:『常人吃飯,貪求口腹享受,若無法求得,心裡便有了嗔。終日追求富貴,到了晚上睡覺時仍是惦記著名利二字,又哪得安穩?我的修道法門就是簡單地吃飯睡覺,不想別的。』

吃飯、睡覺雖是人人都離不開的事,但又有多少人可以食無憂,睡無慮?禪師的飲食與睡眠一切順化自然,常人的飲食與睡眠卻處處充滿著欲望。雖是簡單的日常之事,其中所蘊涵的境界與道理卻值得我們深思。

一簞食、一瓢飲之中,活佛的智慧之言,讓人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

我在等你說謝謝

文/盛噶仁波切

一輛高級轎車從度假村出來後,在鄉村的泥道上拋錨了,身穿名牌西服的車主焦急地對圍觀的人喊著:『你們有誰願意幫我爬進車底鎖一下螺絲啊?』

原來他的車,油管出了問題,漏出來的油已經流到地面,而那裡離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難怪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身旁打扮妖豔的女子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於是他趕緊掏出一張大鈔:『誰幫我鎖緊,這錢就是他的了!』

圍觀的人群裡有個小夥子動了一下,卻被他的同伴拉住:『別相信有錢人的話!』這時只見一個小孩子走了過去,說:『我來吧。』

操作很簡單,小孩在那人的指揮下不到一分鐘就鎖好了,爬出來後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著那人,男人剛想把那張鈔票遞給小孩,卻被女人喝斥住了:『你還真打算給他啊?給他一點零錢就好了!』

男人從女人手裡接過零錢遞給小孩,小孩搖了搖頭。聽見人群中的噓聲,男人又加了點錢,小孩子還是搖頭,男人有些生氣了:『你嫌少?再嫌,錢都不給你了。』

『不,我沒有嫌少,我的老師說,幫人是不要報酬的!』

男人很納悶:『那你怎麼還不走?』

小孩說:『我在等你跟我說謝謝!』

看到這個故事,突然覺得人與人之間產生的誤會真是挺可怕的。同樣的一個舉動,在當事人看來是這樣,但在別人看來卻是另一回事,好在言語的存在為人們之間的誤會起到了一定的溝通作用,但是,言語真的能解釋清楚人們之間存在的每個誤會嗎?所有人都願意用言語來消除彼此之間曾存在過的誤會嗎?

有人曾對我發過牢騷,說這社會的陰暗面似乎都被他遇到了,遭人猜疑妒忌,那些誤會和謠言的產生,根本是空穴來風,可是仍有那麼多人在談論著。我對他說,那其實是因為人們的心裡還有太多太自我的東西,只以自己看到的一知半解或聽來的一些事便給你做了判決。對此,我覺得你根本不要放在心上,因為謠言止於智者,你始終如一地做你自己,總有一天你與他們之間的誤會自會消除。

若有存心給你造謠的人,我勸你能平心靜氣地對待,如果你能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曾經誤會過你或害過你的人,因為畢竟那些人是由於注意你才會生出一些是非,而這些注意無論有多少是負面,有多少又是誤會,你都應該感激,是他們讓你不放鬆自我。而且我相信,如果你真的以一顆寬大和博愛的心來看待那些人那些事,你所看到的世界一定也是陽光明媚,而不是陰暗冰冷。

人與人之間存在誤會已經是一件可怕的事,以一顆絕決冷漠的心來對待誤會,則是一件更可怕的事。誤會可怕,說穿了就不可怕。但把所有的誤會都積在心裡,嘴上不說,心裡卻在怨恨著,這樣下去,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以前有一位修行者德高望重,有一天,一戶人家的女兒被發現竟然未婚懷孕,家人氣憤不已,追問那肚裡的孩子是誰的孽種?姑娘不得已,便輕輕地說出了那個修行者的名字。家人一聽氣憤之極,便找修行者理論,修行者卻只是微笑著一言不發。於是家人認定是修行者做了虧心事,當孩子出生後便交給修行者撫養。修行者仍舊不言,只是想盡各種辦法養育小孩。

一年後,那個未婚懷孕的姑娘終於不忍,說那孩子與修行者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家人才知道誤會了修行者,於是到修行者那裡把小孩接回家,修行者仍然只是微笑,什麼也沒問,什麼也沒解釋。從那以後,修行者受損的名聲不但恢復了,而且比以前更受尊敬。

有了誤會,可以用言語解釋的,解釋開了,誤會便沒了;不可以用言語解釋的,就用行動來解釋,同樣可以使人們之間的誤會煙消雲散。

─ 本文摘自 盛噶仁波切《信念改變我們的命運》

人生當中必須有一樣是出色的

前不久,德國一家電視台推出高薪徵集〞十秒鐘驚險鏡頭〞活動,許多新聞工作者為此趨之若鶩,徵集活動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諸多參賽作品,一個名叫〞臥倒〞的鏡頭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冠軍。

拍攝這10 秒鐘鏡頭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見經傳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對於這個作品,每個人都渴望一睹為快,幾個星期以後,獲獎作品在電視的強檔欄目中播出。

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電視前邊觀看了這組鏡頭,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議論紛紛,10秒鐘後,每一雙眼睛裡都是淚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在那10秒鐘後足足肅靜了10分鐘。

鏡頭是這樣的:在一個火車站,一個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崗位,去為一多徐徐而來的火車扳動道岔,這時在鐵軌的另一頭,還有一列火車從相反的方向近車站,假如他不及時扳岔,兩列火車必定相撞。

這時,他無意中回過頭一看,發現自己的兒子正在鐵軌那一端玩耍,而那列開始進站的火車就行駛在這條鐵軌上。

是搶救兒子,還是扳道避開一場災難,他可以選擇的時間太少了。

那一刻,他威嚴地朝兒子喊了聲〞臥倒!〞,同時,衝過去扳動火車道岔,一眨眼的工夫,這列火車進入了預定的軌道,那一邊,火車也呼嘯而過。車上的旅客絲毫不知道,他們的生命曾經千鈞一髮,他們也絲毫不知道,一個小生命臥倒在鐵軌邊上,火車在轟鳴著駛過,孩子絲毫未傷。

那一幕剛好被一個從此經過的記者攝入鏡頭中,人們猜測,那個扳道工一定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後來,人們才漸漸知道,那個扳道工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唯一的優點就是忠於職守,沒誤工過一秒鐘,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兒子是一個弱智兒童。

他告訴記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訴兒子說: 〞你長大後能幹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須有一樣是出色的。〞

兒子聽不懂父親的話,依然傻呼呼的,但在生命攸關的那一秒鐘,他卻〞臥倒〞了,這是他在跟父親玩打仗遊戲時,唯一聽懂並做得最出色的動作。

你家有青少年嗎?

青少年正處於一半大人、一半小孩的時期,兩者的需求我們都必須兼顧,儘管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成年。而父母只是他們的司機和提款機;是漂亮衣服、好聽音樂的贊助人,隨時隨地滿足他們每一個需求。

影響青少年行為的三種因素是:青春期、尋求獨立的矛盾、還有尚未發展完全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大腦的一部分)。其中任何一項都能造成問題,而這三者相結合就成為致命的組合,需要小心應付。當你再把同儕壓力、考試、新發展的情愫一起丟進這個沸騰的鍋爐,那你就可以了解,為什麼他們會感到挫折與憤怒,表現情緒化,並且不可理喻。

青春期 青春期帶來澎湃洶湧的荷爾蒙,凡是經驗過經前緊張症候群(PMT)的人都知道荷爾蒙的威力(即使男人也會經歷到,因為他們通常是受波及的一方)。暴躁易怒、具侵略性、不可理喻、甚至憂鬱症,都是受到荷爾蒙起伏影響的症狀。所以試著去體會他們的心情,用嚴肅的態度想像經前症候群的症狀,你就能倏然明白他們的感受為何。

獨立

當孩子成為青少年,進入了另一個為自己爭取獨立的發展階段時,是他們從父母那裡「斷奶」的最後一次機會,有時候對父母來說可能會很痛苦。過去十二年來,他們喜歡有你陪伴,而現在,他們想要獨處,或是和朋友在一起。關鍵在於,當父母繼續支持和肯定他們、愛護他們、以及仍然為他們訂定規範的同時,也要給予青少年更多掌管自己生活、以及更多選擇的自由。

青少年的大腦

其實,和很多家長所想的不同的是,青少年真的有大腦,只是他們的運作和成年人不太一樣,但這也由不得他們選擇。

過去十年來,神經心理學家發現一些十分有趣的研究結果,對於拿來做為青少年某些行為表現的部分解釋可能很有幫助。過去大半世紀以來,大家一直以為一個孩子在青春期以前,大腦就已經完全發展成熟了。而青少年的焦慮是因為他們需要肯定自己的獨立性,還有因為荷爾蒙分泌的變化而產生。

然而就像青少年身材上的改變,大腦不同的部位也會在不同的年齡趨於成熟;而被視為大腦警察的前額葉皮質區,則一直要到孩子二十歲出頭才會完全成熟。這部分大腦的功能是在輸出由大腦其他部位匯整過來的資訊以前先做檢查。比方說,我們可能讀到一些資訊,而激起內在的憤慨,但是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就會介入,告訴那一區的大腦:「稍安勿躁」。

正如美國維吉尼亞州(Virginia)瑞德佛大學(Radford University)大腦研究和資訊科學中心(Brain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al Sciences)主任卡爾.派波瑞(Karl Pibrab)所說的,「前額葉皮質區乃文明之源」。

所以在前額葉皮質區尚未發展完全以前,大多數的青少年沒有能力做出好的判斷,無法控制情緒,也很難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或是同時在手邊進行好幾件事。這種現象可以在要他們面對看電視、打電話給朋友、做媽媽要求他們做的家事,以及完成回家作業之間做選擇的時候看到。這代表他們不是為了要讓父母緊張而故意做出不對的事情。

就像腦神經精神科醫生,同時也是《大腦不為人知的一面》(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一書的作者理察.瑞斯塔克(Richard Restak)所說的,「青少年的大腦像一件正在進行中的作品,而我們現在才開始對它略有所知。」(所以囉,我們做家長的能有幾分勝算?)

一位心理學教授,馬爾文.祖克曼(Marvin Zuckerman)的研究發現,所有新奇的經驗,特別是帶有一點冒險成分的,會被傳送到青少年大腦的某個部位,而這個部位和產生強烈愉悅感的情緒中樞是相連結的。

此外,還有研究顯示,在青春期,青少年腦中血清素(serotonin)的製造會暫時減少,這可能會讓他們的行為比較衝動。現在我們大概能開始理解,為什麼家中的青少年會無視於我們的警告,還是會跳上酒駕的朋友的車。

最後,一位腦神經科學家,法蘭新‧班尼斯(Francine Benes)的研究結果顯示,成人大腦最後的發展階段包括一種包覆腦神經的物質,叫做髓磷脂(myelin)。它的功能就像電線的絕緣體,可以讓電脈衝在神經束上傳送得更快、更有效率。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學步期孩子的行動會比一個十歲小孩不協調的原因。但是這種發展可能要等到孩子二十歲出頭才會完成。

在青春期期間受到包覆的神經,有一些正是連結著大腦中主司情緒、判斷、以及抑制衝動的部位。而在這些發展上,女孩子要比男孩子來得早些,這也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女孩子在情緒上比男孩子早熟。男孩子和女孩子的髓磷脂大概要到他們三十歲的時候才會達到相同的程度。(三十歲?我相信科學家指的是七十歲!)

健康的新奇經驗

嘗試新的經驗是成長過程中很正常、很健康的一部分。做為家長,我們應該試著鼓吹較為安全的新奇經驗。某個孩子可能在學校的戲劇公演中找到這種新奇,另一個孩子也許比較喜歡BMX花式越野單車的刺激,而其他的孩子可能很幸運的能去滑雪或潛水。

不幸的是,很多孩子並沒有這些選擇。也許因為沒有人鼓勵他們去發掘感興趣的運動和嗜好,於是他們就轉向犯罪和吸毒。所以,如果你家的青少年還沒有任何嗜好的話,盡量鼓勵他們找一樣新的興趣。

往好的方面想,如果這些研究長時間以來都還是證明為真實的,那即使是最令人頭痛的青少年,也仍然有可能學到好的判斷和約束。

無論如何,即使所有研究結果都是千真萬確的,我們最好還是不要讓家裡的青少年得知,否則,每次我們質問他們,為什麼還沒寫功課,或是為什麼沒把碗盤清理乾淨,他們就會回答說:「媽媽,可是這又不是我的錯,這是因為我大腦的前額葉皮質發育還不完全!」 青少年需要什麼?

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愛、尊重、信任、支持、了解、鼓勵,還有被賦予責任,而不是像他們表現出的電視、電腦、PSII、ipod、滿衣櫥的名牌服飾,以及永無上限的零用錢。

幫忙支持孩子度過青少年期的最佳方法就是參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每天和他們聊聊。即使長成青少年了,孩子還是需要父母肢體上的親近,還是需要從父母的行為中學習,所以父母要隨時做個好榜樣。

現在,家中的青少年開始過著更獨立的生活,父母就更少有機會為他們示範應該如何應對進退。如果你只是試圖藉由耳提面命,叮嚀他們一長串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他們會認為你太會干涉他們,可能會把你的忠告當作耳邊風。

最能成功轉達父母的意見,以及父母對他們行為表現期望的方法是,在親子的談話當中,引進各種不同的話題。坐車和吃晚餐的時間,是擁有他們全副注意力的最佳時間。

舉其他青少年的行為為例,或者引用你讀到的新聞、所遭遇到的事情,或是給他們一些兩難的問題,看看他們會做何反應。

例如:「那天我坐火車的時候,車上有四個青少年坐在一起,大聲說髒話,還邊吃著漢堡和洋芋片,弄得整節車廂臭氣薰人,他們下車的時候還把垃圾留在座位上,真是丟臉丟到家了,車廂裡的每個人都很討厭他們。」

「你怎麼知道我們在火車上不會做這種事?」

「我知道你們曉得應該怎麼做才對,我不相信你們會表現出那付樣子,讓自己或是讓我丟臉。我對你們有絕對的信心,知道你們會做對的事情。」

藉著舉例來說明你的觀點和立場,孩子就會明白你對事物的感受,以及你對他們在類似的情況下該如何反應和作為的期望。這樣也給孩子有機會問些假設性的問題。

顯而易見的,你過日子的態度、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話語的教誨,對家中青少年行為的影響都有同等效力。

而現在,在生活中,他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需要:
◇愛與注意力
◇尊重
◇支持
◇溝通

各種類型的父母

相信大家都已經忘了我們青少年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了?還是更嚴重的說,我們是不是一想到我們的孩子會表現得和我們當年一樣就很害怕?那還真是很可怕啊。

不管你是哪一個年代的,我可以打包票,你的爸媽一定曾經對你大吼過:「把那個恐怖的音樂聲關小。」,而我們也對自己保證,當我們有孩子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會像我們的父母那樣。從前我們都很篤定,我們一輩子都要把音樂聲開到震耳欲聾的高分貝。

結果怎麼回事呢?我們最後還是把音樂聲轉小了,不是因為奉父母之命,而是因為音樂聲實在太吵,而我們終於長大了。你的孩子也會長大的;他們青少年時期的舉動和行為不會是他們成年後的表現。(萬歲!)

所以你或許要想,為什麼我們大家都要經歷這五年的壓力。常聽到的理由是,在轉型為大人的旅程上青少年需要和父母爭辯與對抗。或許真是如此,但在這個過程中,真的有必要把每個人的生活都搞得很悲慘嗎?當然不是。

總而言之,就是為了爭奪主控權---父母原來享有控制權,而孩子也想要擁有控制權。父母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會改變每個人的行為及精神狀態。

父母對待青少年的方式,基本上可歸類為下列五種類型。請從中選擇足以效法的類型,這並不需要具備高深的學問。

1.怒氣型的父母
青少年子女的行為讓父母發狂,然後父母就會回以咆哮、命令、和說教,或者說些你多麼令我失望、多麼可惡、自私之類的話,然後問說自己究竟造了什麼孽要遭受這種報應。

對青少年大吼大叫會導致一種後果:被他們吼回來。命令會導致孩子爭辯,用力摔門,完全藐視父母,然後一走了之。這樣的父母正逐漸走向和青少年孩子溝通完全中斷的情況中。而且,不斷告訴任何一個人---小孩子、青少年;或者成年人---他們有多糟糕,通常會造成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結果。

2.控制型的父母
這是那種從來不讓孩子對自己生活中的任何部份擁有主控權的父母。他們拒絕讓孩子負起任何責任,也不讓孩子因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而受苦。

這些青少年長大以後沒有辦法自己做決定,或者沒有辦法離開父母過完全獨立的生活。假如我們不允許孩子學習某些行為會有特定的後果,那他們就沒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樣會調教出很可怕的成年人來。

3.置之不理型的父母
當十多歲的孩子一開始想脫離父母的時候,這些父母就喜不自禁地對他們的孩子撒手不管,認為他們教養子女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這些孩子就在沒有父母支持與指導的情況下自我掙扎。他們可以在很少、或是毫無管教的情況下在任何時間見任何他們想見的人,而且來去自如。

「不插手」式的教養方式會有嚴重的後果。這使青少年抽煙、吸毒、酗酒的危險性倍增。缺少愛護和關心他們,以及支持他們的雙親(或單親),會導致使用暴力、陷入憂鬱與焦慮,甚至引起精神方面的問題。

4.過度溺愛型的父母
這些父母在家中的青少年還在孩提時期就沒有為他們訂定好界限,除了正面的注意力和管教,孩子要什麼有什麼。父母整天跟在孩子後頭跑,認為孩子只需要有人接送和供給金錢,他們總是很慷慨地滿足孩子對金錢的需求。

青少年對待父母以及跟父母講話的方式很不尊重。這樣的青少年需要的是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而不是可以任意填寫的空白支票。

受人尊敬型的父母

這樣的家長以傾聽、訂定規範、商量、信任、支持與鼓勵的態度來尊重家中的青少年。這些青少年能被賦予責任但也被教導,他們的行為總有後果可循。

和雙親或是父母中的一位有親密關係,而且感到被信任、被愛,也受到支持的青少年通常和父母會有很棒的關係(這個結果真的已經在青少年的行為研究中獲得證實)。這些孩子能夠嘗試自己新的獨立經驗,也會在這種受到支持的人際架構中繼續發展和成長。

有一些基本要點,每位青少年的家長都應該牢記:

‧保持冷靜。必要的話在回答孩子的請求前做幾個深呼吸。最要緊的是避免大聲吼叫。

‧不要捲入和孩子的爭辯中。與其辯贏不如學習緊閉雙唇走開。

‧儘可能和孩子商量、協調,而避免說「不」;當你必須說「不」的時候,要當真,而且不要因為受孩子脅迫而改變心意。

‧盡量舉例來突顯議題,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避免用挖苦譏諷的口吻。

‧保持幽默感,笑聲有助減輕壓力。

‧試著改變問問題的措詞,像是把「功課做完沒有?」改成比較沒有那麼監控意味的「功課做得如何?」

‧盡可能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扛起責任。

‧告訴孩子,你信任他們會做出對的事情。

‧盡量對他們的朋友,還有他們的意見和夢想,抱持熱心而且正面的態度。

‧避免用任何方式對他們說:「我不是早就告訴過你了。」這樣顯得自大又沒必要;本來你就應該懂得多一點,因為你是家長嘛!

‧要記得,他們仍然需要你肢體上的親近,只是絕對不要在他們的朋友面前表現出來。

‧試著以同理心去了解他們腦子裡所想的。

‧盡量避免常常在孩子面前和配偶爭辯。

‧不要讓自己的問題變成孩子的負擔。

‧在冰箱裡儲存夠多且冰涼的紅酒。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怕管教家中的青少年,現在他們比以前更需要你。

Friday, May 04, 2007

接受生命挑戰

重新思考對孩子的期許,試著用新觀念及態度陪伴孩子成長

文/李翊菱

美國心理學家,曾以「成功者應具備哪些條件?」為題,對學生家長進行問卷。前十名是:快樂自信、願與人合作、有積極上進的心、有組織能力及條理清晰的思維、討人喜歡、有創意、生活資源豐富、自動自發、關懷別人、有競爭力,不怕接受挑戰。

我常鼓勵父母,及早培養孩子「接受生命挑戰」的能力,不要怕他們吃苦,生活裏的辛苦,反而能提供觀察、探索自己的機會。

記得我小時候,每天要煮飯、洗衣、照顧弟弟,放學後還得到處收餿水養豬。我曾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問母親,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年紀稍長,才明白我們無法選擇環境與時代,既然無法改變,只有努力活著。在清苦的環境下,我奠定了處理事務的邏輯能力,懂得為學習做計畫、立定人生志向。

回想念書時期,常積極主動地參加文學營、藝術營、合唱團、電影社、參觀展覽等活動。這些精神食糧,在我的求知過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通識素材,讓我懂得生命中應該珍惜什麼。

學習新事物沒有年齡限制,為了要繼續擁有精彩的生命,至今我仍用心看周遭事物,隨時接受新觀念,增加心靈視野。我恍然大悟,從小的生活,竟培養出美國學生家長希望孩子擁有的「成功條件」。

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是否給與足夠了呢?孩子未來的競爭力,我們做好準備了嗎?請重新思考對孩子的期許,試著用新觀念及態度陪伴孩子成長。

Thursday, May 03, 2007

人沒變,變的是感覺

放暑假,兒子回家住,成天窩在他樓上的臥室裡。

「也不知道兒子在幹什麼?」有一天,我對太太說:「讓我上去瞧瞧。」

「你千萬別去!」太太居然攔我:「免得生氣。」

「為什麼?」

「因為亂得跟狗窩似的。」

「真的啊!」我伸伸舌頭:「不曉得他在宿舍裡,是不是也這麼亂。」

「也亂!」

「也亂?他不是有女朋友嗎?」

我說:「女朋友去,會不幫他收拾嗎?」

太太一笑:「我早問過了,你知道兒子怎麼答嗎?他說女朋友的房間比他的還亂。」

「哎呀!年輕人的房間沒有不亂的。」

一個朋友聽我抱怨,拍拍我:「放心!等他結婚,自然就好了,不好也得好了,否則就真不好了。」

「這是什麼意思?」我不懂。

「很簡單,當他進入社會,常有朋友到家來。有人來,能不收拾嗎?就算沒人來,人去上班,在外頭忙,情緒一定亂,回到家只希望清清爽爽的,如果再看到一團亂,兩個人非翻不可。」

他這話說得一點沒錯,我有次去個親戚家,兩口子正鬧彆扭,丈夫把我拉到裡面,打開臥室門,大聲問:「你看看!家!有這樣的嗎?」

他太太在外面聽到了,立刻拉著嗓子喊:「我從年輕就這樣,你怎麼不嫌我啊?搞到今天,看我什麼地方都不順眼。」

丈夫一下子被堵住了,停了幾秒,吼回去:「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妳不是大小姐了,妳是太太!」

「那你就去找太太,」太太又吼了回來:「我現在還是大小姐!」

我有個老朋友,最近離婚了,理由很抽象──太太嫌他太「愛現」。只是,我這個朋友,跟我相交半世紀了,我從沒見他不愛現的時候。

小學,他為了現給女生看,能背整本「小學生字典」;中學他去教堂「現」,聖經上用紅藍綠筆畫得比牧師還多;大學,他跟我學畫,能整夜不睡覺地趕工,只為了要讓我驚訝他能畫得又快又好。進入社會,他演電視劇,不演戲的時候,走在街上還是現,逗得人人都盯著他看。

他跟他前妻也是在街上認識的。

「他是個甘草人物,團體裡有了他,就有生氣了。」記得二十年前,他女朋友在婚前對我說:「他的才華,沒話說。」他的才華是沒話說,所以能把那傑出的女朋友,由馬路上吸引到臥室裡,成為他的妻。

只是,曾幾何時,他的愛現竟成為他的致命傷。會不會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因為成了丈夫,就應該老成持重,不再活潑愛現呢?

太太不收拾,丈夫可能會抱怨,妙的是,老婆如果太愛收拾,丈夫也可能怨。

有個朋友最近總對我訴苦:「現在啊!我沒覺得有老婆,只覺得有個菲傭,每天吃完晚飯,她能用兩個鐘頭在廚房裡擦擦洗洗,擦洗完了,也累垮了,洗個澡就自己去睡了。結果你知道嗎?下班回家,跟她說句話的時間都沒有。連放假,都不閒著,東掃掃、西擦擦,搞不好,哪天把我都當垃圾掃出去了。」

我怔了一下,笑問:「我只記得十幾年前,常聽你讚美你女朋友多愛乾淨,說到她家,發現她家裡一塵不染,什麼東西都安排得井井有條。還說你一向鼻子敏感,可是到她家全好了。我問你,你是不是說過?」他點頭。

「於是你娶了她,而且到現在十幾年,鼻子都不敏感了,對不對?」我再問。他又點頭。

「那時候,你覺得有潔癖是她的優點,為什麼現在又覺得是缺點了呢?」我問:「是她 改了,還是你變了?」

人總是在變,此一時也彼一時?每個人都總在變,即使身體沒變,感覺也可能變。好比在火車站,別的車子移動了,你卻覺得是自己的車在動。當自己的車移動時,又錯以為另一輛車在動。

一切都沒變,變的可能是感覺!人多難捉摸啊!

一個吸引你的妖嬈女子,在成為你老婆之後,那妖嬈就可能被你譏為淫賤。

一個被妳讚賞為急公好義的人,成為妳的丈夫之後,就可能被妳評為好管閒事。

一個豪放大方的朋友,成為你的職員之後,就可能被你責備「公私不分」。

一對相戀的情侶,結婚之後,一切都沒變,卻可能「相愛容易,相處難」,使婚前一切的優點,都變為對方眼中的缺陷。

為什麼不想想,妳當初為何看上他?為什麼不想想,如果他真不灑脫了、不再整齊了、不再逗趣了、不再豪情了……他還是不是妳原來心中的那個他?

當你們彼此說對方變了的時候,會不會兩個人都沒變,變了的只是那種感覺、那點情懷、那分默契?

Wednesday, May 02, 2007

轉變正在發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

2006年,位在科羅拉多州的一所默默無聞的公立高中Arapahoe剛結束暑假;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校長請該校科技中心的負責人Karl Fisch為老師們解說一下目前教育界的技術發展和趨勢。正好Arapahoe高中獲得了一筆基金會的贊助,幫學校換了兩百多台的電腦,於是Karl就決定以讓老師瞭解未來趨勢的角度來製作一套投影片,希望他們可以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並且進而能夠讓高中生們面對這樣的改變。

Karl從書籍、網路、政府資料中整理出了一些數據,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加入投影片中。(這些數據來自於「世界是平的」作者、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美國前教育部長、美國勞工部、麻省理工學院等等……)。

在做好影片,配上音樂之後,他把這個影片取名為「Did you know?」;在校內老師面前第一次播放的時候,他還覺得忐忑不安,但幸好底下老師的反應很不錯,讓他覺得這影片似乎達成了他想要傳達的效果。

不過,他錯了。這達成的效果比他想像的還要大。

過了幾天之後,他把這段投影片放到自己的Blog上面供大家觀看。

立即有來自各地的使用者對這投影片感興趣,要求授權讓他們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熱心的使用者將檔案改編,重整,上傳到Youtube上和提供各種不同的格式。其他人則是轉寄、上課時播放給自己的學生看,研討會時拿來作引言……。
到了現在,這個影片光是在Youtube上就有超過十種版本,將近兩千人把它加為最愛,三百多則對這個內容感到震撼的留言,全部瀏覽人次超過五十萬人以上。(這還不包括在網路以外的地方觀看的人數)

而我看到這影片的時候是在美國休士頓的Rice大學,現場聚集了全美知名學府的研究者,還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界人士;掌握上億美金基金會教育經費的計畫負責人在會議一開始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的直接開始播放這個影片。

『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

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
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影片播放完之後,現場一片寂靜,而她繼續接道:「轉變,正在發生。各位,我們所推廣的開放教育就是在為了這個趨勢作準備……」

當天,我就把這個影片重新翻譯成中文,請台灣的義工進行轉檔和影片製作,傳上了Youtube。

這個影片之所以讓人感到震撼,並不是因為它使用了華麗的特效或擁有超級大明星的陣容。它的震撼之處在於其中所引述的都是事實。它讓現在是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中教育界的佼佼者感到震撼,更讓環境、資源遠遜於美國的我感到震撼,我更覺得「我們」(父母、師長、教育家、政策決定者、立法行政官員)都應該一樣感到震撼。

『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認為…
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

因為這世界演變的快速已經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本來應該要引導、協助新的世代面對這個劇烈變動的世局。但我們武器配備落後、訓練薄弱,更有各種各樣的強大的敵人虎視眈眈……我們和這些新的世代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任天堂光是在2002年就投資一億四千萬美金進行研發。
美國聯邦政府花在教育研發上的經費還不到一半。』


確實,驚天動地,以十倍速爆炸成長的事件正在發生。傳統的學習與教育系統都面對了最嚴苛的挑戰,對企業的忠誠度降低、對科技的依賴度增加,科技的進步又讓不會使用科技的人更加弱勢和絕望……

『根據估計,《紐約時報》一週所包含的資訊量…
比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到的資訊量還要多。』

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紐約時報在2007年4月2號的科技版用不小的篇幅報導了我們進行的開放式課程翻譯計畫。而這個記者是在Youtube上面看到台灣一家虛擬媒體製作公司對我們訪談的影片,因此而對我產生興趣,這才找上我的。

隨即,新聞登出第二天我收到一封請求我幫忙的信件,寄信者是在看到報導之後在網路上找到我的Email而寄信過來請我幫忙翻譯麻省理工的一個網路廣告相關計畫。

這個人叫做Andreas Ramos,他是矽谷一家新創公司Position2的執行長。這家公司的工作是網路廣告代理搜尋最佳化。(聽起來很繞口對吧!)他的工作是把客戶所購買的搜尋引擎廣告效果最佳化。Google贊助了麻省理工價值四十五萬美金的網路廣告,但關鍵字和必須由他們自行管理。所以,麻省理工找上了Andreas Ramos,而他額外替麻省理工編寫了48,548個額外的關鍵字,並且透過演算法和網路行銷的技巧進行全球化的推廣。

結果呢?這些廣告每天的點閱次數從52次增加到17,650次,每次點閱所花費的廣告費用降為十分之一……

這個故事完全是真實的,但不過三到四年前,這裡面的技術、工作和機會,幾乎是完全不存在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想當醫生、不想當太空人,而告訴你他們想要當網路廣告搜尋最佳化工程師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對於這樣劇烈的跳躍和變化,我認為,知識的自由分享和創意是最重要的解決方案。(也因此我才要投入自己的時間和金錢進行開放式課程的推廣與分享)

唯有知識可以自由分享,人類才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作出更正確的選擇。想想看,如果這個社會上的階級區分成「有錢」接受教育和「沒錢」接受教育這兩種;這還有什麼平等可言?

唯有跳躍性思考的創意才能夠迎接十倍速變化的世界。孩子們擁有結合包容和遠見的創意,才能看穿下一個世代的循環。線性按部就班的思考模式已經趕不上整個世界局勢的變化,唯有跳躍、不受傳統規則束縛、激烈變革,直接得出結論的創意訓練才能夠及時提出解決方案。

『在中國,智商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人…
比北美洲的總人口還要多。
對全世界老師的意義:他們的優秀學生,比我們所有的學生還要多。』

這些驚天動地的轉變正在發生,你已經知道了,然後呢?

Tuesday, May 01, 2007

新的偷車方式

主題: 新的偷車方式(CAR JACKINGS 偷車) (不是笑話)

您橫跨停車場走過去,打開您的汽車並且坐進去。您發動引擎和倒車出來。當您看到後視鏡和您的停車位置後面,看到有一張信函紙被貼在後窗的中間。

因此,您停止倒退,打開車門並且出來要拿下那張紙。

當您走到您的汽車後面時,偷車賊突然冒出來,跳進您的座車並且開跑。

他們將您隔置腦後,如果須要倒車還會將您壓倒。您正在莫名其妙的時候看見汽車也正在加速。

我相信您的錢包仍然在汽車裡。那麼現在偷車人有您的汽車,您的住址,您的現金,您的銀行卡信用卡並且您宅院的鑰匙。您的家和您的整體身分是現在陷入重圍!

如果您看見一張紙被困在您的後窗,立刻開走之後再去撕掉那張紙。我希望您將它轉給親朋好友和認識的家庭,特別是婦女。錢包裡有各種各樣個人信息和證明文件一定要隨身攜帶至少可以減少禍害。

(感謝AK師兄的提醒)

如何讓孩子認真過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何讓孩子認真過生命中的每一天

文/錢永鎮(生命教育推動教師)

我在學校教授「生命教育」,有一天,我的孩子問我:「爸爸,什麼是生命呢?」我卻愣住了,不知道要怎麼說起,我說:「生命就是每一天的生活,你要讓自己活得更好!」他說:「我本來就很好呀!即使有時心情不好,但也不會太糟!」

慢慢的我發現跟孩子談「生命」,還不如跟他談「一天」,因為人的一天,就好像生命的縮影,一天的生命品質如何,也就可以代表你這輩子要怎麼過。這就是我一直想教給學生和孩子的事情。

一天的生活,要從「睡眠」開始說起,因為對國中、小學的孩子來說,睡眠好,考試的成績才會好,孩子在沉睡中,腦子會將當天所見所聞自動整理、歸檔,就像圖書館一樣,這樣所學到的東西才會深深印在腦海中,記憶力才是既深且長的,反之,如果睡不好,他的腦袋瓜必定亂七八糟的,無法很快記起自己所學過的東西。

看孩子早上起床的樣子,可以看出孩子是屬於「被動型」或「規律型」。如果他每天起床都要人家叫,又親又哄的拖上老半天才肯起床,這是「被動型」的孩子。還有一種是時間一到,自己就會起床了,這是「規律型」的孩子,但他們並不是一出生就擁有這種自動自發的規律性,而是漸進式的自我鍛鍊,譬如剛開始需要父母督促他準時上床睡覺、定時起床作息,慢慢的就可以利用鬧鐘來叫他們起床。要培養「規律型」的孩子,都是靠後天慢慢培養的,關鍵就在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的教養方式。

●有事父母代勞,容易助長孩子依賴性

孩子一出生,最先要培養的是信任。信任媽媽會餵奶、保護他、跟他玩……,也信任自己能接受媽媽的愛與別人的關懷。其次則是自主性的訓練。

「規律性高」的孩子,晚上睡覺、白天起床的時間都很有規律,睡眠品質也最好,一點都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己的事自己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管教原則,比如自己吃的飯自己煮,也許孩子現在的能力還不夠,但至少可要求他們自己的碗自己洗,自己的鞋子自己穿,自己的手帕自己洗……,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增加他的自主性範圍,這是培養責任感很重要的一環。

可是,現在的爸媽都會說:「你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我來幫你做。」結果你就變成「孝順兒女」的標準父母,這種孝子父母不但剝奪了孩子的成長,也會助長他們的依賴性。

我的孩子唸低年級時,有一次因為起床晚了,上學遲到,結果竟然罵我:「都是你們不叫我,害我遲到!我早就說過好幾遍,早上一定要叫我起床呀!」口氣還很兇呢!當時我聽了就覺得奇怪,明明是孩子自己不起床,怎麼變成是父母害他的呢?如果父母未警覺到這一點,將來孩子要怪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像上課忘了帶東西,怪父母沒幫他整理書包等等,如此繼續衍生下去,你會發現孩子的自主性正一點一滴地在消失中。

孩子的「自主性」一旦被抹煞掉,下一個影響就是「自動性」的消失。現在的老師最擔心的就是學生太被動,不說就不做,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從小就被爸爸媽媽限制住,這個不准碰、那個不能摸,不能隨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會使孩子在知識的追求上,漸漸喪失自動自發的精神。

這種自動性和自主性的個性,不是一兩天就可以養成的,而是要從小就教好,怎麼教呢?就是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做,同時也要多鼓勵他做好自己的事,其次則是要讓孩子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小從早睡早起,自己洗臉梳頭,大到簡單的家事分配,都能讓他體會到持之以恆的生活態度,這就是認真看待生命的第一步!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雙月刊》第26期謝蕙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