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4, 2010

我愛故我在

我愛故我在─心自在、學自在
文 / 林宏熾
 
朋友的母親來電,提到對孫子的教導有許多感慨。她的媳婦主張愛的教育,致常縱容孩子行為,以致孫子對人的態度任意隨便。在親職講座會後討論時,常見到家長因孩子衝動、克制力弱、不服管教而頭痛煩憂。教育界的老師來信時也感嘆現今的孩子挫折容忍力低、不願意吃苦、學習不認真,而頗感憂惱。「為人父母」與「學習成長」確實不是一件簡單又容易的事。

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警告家長:現今的孩子容易對人不感恩、對物不珍惜、對事不負責、對己不快樂。

統計數字亦提醒我們:目前的孩子忙碌、憂鬱、體弱、心煩。

古時孔子教導我們:「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現代心理學家告知我們,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肯定)、自律(self-discipline)(即自我約束或對自身行為的責任感)、自主(self-determination)(即自我決策或能力、關係與自主的綜合)、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即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特定目標的信念)、復原力(resilience)(即堅韌的心智或挫折忍受力)等,是孩子適應未來長遠發展要具備的重要素質。

對於期待教育好孩子的家長而言,現今教育的方式與專家的建議當真是嬗變多元而難以抉擇。教育的目的為何?贏過他人或勝過自己?追求成績或學習成長?高學歷或高智慧?

愛護的目的是培養孩子自尊,並非僅是愛寵或護衛;管教的目的是促進孩子自律,並非僅是管制或教練;寬容的目的是訓練孩子自主,並非僅是寬鬆或縱容;陪伴的目的是期許孩子自學,並非僅是陪侍或伴隨;苦難的目的是蘊育孩子堅韌,並非僅是苦惱或受難。如何發現正確與有效的愛護與幫助孩子成長?教育與成長可以是一種存在,一種美,一種感謝,是很多的記憶與懷念。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之「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係哲學的命題,以敞明心靈存在的理念。「我愛故我在」(I love therefore I am.)則提醒「愛」係我們生命存在的底蘊,是師長孩子們互動的基礎。師長們與孩子學習成長有約,「愛護」、「管教」、「寬容」、「陪伴」與「苦難」是教育以來諸多學者專家之建議,是有效教導孩子自尊、自律、自主、自能、自在(五自)的方法。這些理念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亦有現今教育心理學之支持。如何針對孩子的個別差異來調整與運用,則有多元的方法。期待以愛為基礎之「五自」教育與成長,期使家長能夠心自在(mind at ease)、孩子能夠學自在(learn at eas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