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31, 2010

± 0.1!

令人震憾的± 0.1!

下文令我想起昔日滴一句話:「學習者,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日不見其增,久見其長!」

古有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此終身學習的時代, 與您共勉之!

在一場國立大學EMBA、高階企業經理人的演講中,提到簡單的數字遊戲:1x1x1x1

1乘1,乘以十次,答案會變多少呢?

答案很簡單, 當然是「1」啦。

可是 1.1x1.1x1.1x1.1

也就是1.1乘1.1,乘以十次之後,答案會變多少呢?

我想,答案就不容易算了!

問問大家,有人猜十,有人猜八……正確答案多少呢?

你要不要用計算機算一下?答案是「2.85…」。

假如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積極、不斷地進步、再進步,那麼「乘以10次」之後,答案就變「2.85…」。可是,如果每天懶散一點、懈怠一點、沒有目標、無所事事……0.9x0.9x0.9x0.9亦即,「0.9」乘以十次以後,答案會變多少呢?

問問大家,有人答:「0.8」,有人答「0.7」……正確答案是多少呢?

請你親自用 計算機算一下好嗎?

相信你的印象會更深刻!答案是「0.31」

啊?

0.9」自乘十次以後,會變「0.31」而已呀?

這,就是「積極」與「懈怠」截然不同的命運!

有人在自我生命中,加入了「正向」、「積極」、「堅持」、「永不放棄」的因數,每天努力朝向自己的目標前進,那麼,他們的成績就愈來愈亮麗,業績愈來愈加倍!

可是,有些人個偷懶、萎靡、沒有目標、不願積極行,那麼他們的命運,可能就是極普通,甚至是「倒退魯」的景象。

「不跪地,怎能聞花香?」

一名攝影師說:「要拍出花的氣味,就要蹲下、跪下,以謙卑的態度貼近花朵!」

人,也是一樣,想要有精彩的人生,就必須以實際行,積極的用生命來交換!

所以,「少年時要狂,目標遠大、胸懷天下;青年時要闖,要勇於行、創新,成為生命的勇敢戰士!」 因為,「上半輩子不猶豫,下半輩子才能不後悔!」

真的是一題蠻有趣的數學題!

1x1x1意指,每天一成不變,最終的結果還是1。

1.1x1.1x1.1意指,每天改變或學習一點點,最後也將聚少成多聚沙成塔。

0.9x0.9x0.9意指,每天偷懶一點, 損失在不知不覺中變大,競爭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從今日起,希望我們都能像那1.1x1.1x1.1的數學題一般,每天改變或學習一點點,你就會成功幸福~^^~

Going Home

A beautiful song serves for our day when it com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2aLSat3h0w&feature=related

Tuesday, March 30, 2010

下坡路上你和我

每個人都知道,辛苦將子女養大成人、卻被「拋棄」的滋味,並不好受。

周日上午,一位皮膚科醫生好友開了大老遠的車,帶了鍋自己燒的蚵仔麵線上門。他開門見山說:「這是按新買食譜,一步步做出來的,不曉得好不好吃?但太太回台灣、家中空無一人,只有拿來與好友們分享。」

想也知道,醫生燒的菜怎麼會好吃?但瞧著朋友一臉孤寂落寞的神情,我還真不忍心挖苦他;再看那不惜工本、真材實料、又費時耗勁煮出的大腸蚵仔麵線,老友甚至連拌料都已考慮周全,特地提來工研黑醋以及洗淨細剁的香菜,一整鍋溫馨友情,怎會不「好吃」?

他、另一位醫生與我,三人可謂「同病相憐」。我們各自培育出了個醫生兒子,但他們畢業後,根本無意接下老爸們辛苦建立的診所;將老爸看得一文不值也就罷了,最氣人的是還刻意跑到東岸、躲的遠遠的,避不見面。

三人遭遇不盡相同,卻都同樣覺得被兒子「甩」了!

我們一輩子辛勤努力,卻被下一代全盤否定;同為天涯淪落人,既然兒子不理,只好與朋友彼此支撐、相互照應。諷刺的是,同樣都是「失敗」,原因卻迥然相異。一個愛心給的太多,將孩子寵壞了;另兩個則是管教過嚴,引發兒子憤怒反彈。出發點相同,全都基於父愛,但關愛方式相異,卻是殊途同歸、結果相仿。

人生難事事如願,子女和父母各有各的「心思」,使得衝突發生在所難免。天下無不疼惜子女的父母,有誤會、衝突時,永遠是父母親退讓,但我想提醒父母們,我們雖須反省自己、改變作法和關愛方式,卻也須給子女犯錯成長的空間. 還得要雍容大度,該記的記、該忘的忘、答應過要給的,務必記得。事過境遷後,趕緊把衝突忘得乾乾淨淨,千萬別自尋煩惱。

心裡要想著,兒孫自有兒孫福,聰明的做法,是與他們保持適當距離,同時自己更要有群年齡相仿的朋友,既能笑鬧在一起,又能相互照應。像我們這群老友,每周日爬山健行,之後再由大方又愛燒菜的某醫生提供菜餚解飢;我們都笑他,他是天生愛心過剩,兒女不領情,便由同儕們代為享受笑納。

相處久後,我不禁覺得,有些人似乎天生就為別人而活;他們能力極強、富愛心,缺的只是能分霑雨露、受其照顧的人。當這老兄的朋友,簡直是幸福極了,不僅平時有吃有喝,年節派對再三邀你務必賞光;生病時甚至親自上門探視、送藥;非他專長時,還親自幫你打電話給熟識的專科醫生,叮嚀其特別照顧,事事考慮周全。唉!要是我能當他兒子,該有多好?

下坡路上,有這麼多瞭解自己,又能玩在一塊、彼此相互照顧的朋友,讓我在黃昏人生時真正醒悟,朋友某些時候是比子女重要的。

Monday, March 29, 2010

You Might Be in an Ikea Ad

Waiting for the Paris Metro? You Might Be in an Ikea Ad


BY William Bostwick Mon Mar 15, 2010

Ikea takes over Paris subway stations with life-sized living rooms.

Ride the Metro this week in Paris and you might get off the train to an odd sight: No, it's not the ol' dorm-room-recreated-on-the-lawn college prank, it's an ad. Ikea set up their furniture collections in a few busy stations (St. Lazare, Champs Elysées Clémenceau, Concorde, and Opéra), supplementing those rock-hard, gum-stained waiting benches with comfy and pristine (for now) Ektorp and Kalstad couches and Brasa floor lamps. Posters on the walls continue the vibe with trompe l'oeil cabinets and bookshelves.

Ikea pulled a similar trick last January, when the company set up a fake Oval Office in Washington D.C.'s Union Station. Though it might not make Paris straphangers think about redecorating (more likely to remind them what a pain it is to schlep furniture on the subway), it's sure to confuse some bleary-eyed morning commuters.
 
 "Wait, where am I?"

Future MacBooks

Will Future MacBooks Be Backlit by the Sun?

BY Ariel Schwartz Thu Mar 25, 2010

The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is such a tease. First it hints that Apple is working on intelligent power monitoring systems and solar-powered iPhones (and don't forget the solar iPad rumors), and now a patent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sun-lit MacBook displays. AppleInsider points us to a patent entitled "External Light Illumination of Display Screens", filed in 2008 but revealed this week. According to the patent, Apple is developing displays that can be backlit by the sun in order to save battery life.

There are a few different potential ideas being kicked around. One is a so-called "light harness" that uses a reflector to send light to the back of the display panel. An internal LED source could potentially provide light when the sun isn't out. In another method, users can remove the reflector for times when the back of the computer display faces the light source. In both cases, the technology relies on a translucent surface (removable or permanent) located behind the display. The reflector could either harness or pass light through to the screen.

Of course, just because Apple filed a patent doesn't mean that the technology will come to light any time soon. After all, we haven't heard a peep about Apple's solar iPhone patent since first reporting it in January.

Next Wonder Drugs?

hot cocoa, avocados, olive oil, cinnamon, tomatoes, watermelon, broccoli

Good stuff!!

SUBJECT:  THE NEXT WONDER DRUG???

Could hot cocoa be the next "wonder drug"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Harvard researchers praise stunningly simple discovery!

According to recent estimates, nearly 1-in-3 American adults has high blood pressure. But for the Kuna Indians living on a group of islands off the Caribbean coast of Panama , hypertension doesn't even exist. In fact, after age 60, the average blood pressure for Kuna Indian islanders is a perfect 110/70.

Is it because they eat less salt? No. Kuna Indians eat as much, if not more salt, than people in the U.S.

Is it due to their genes? No. Kuna Indians who move away from the islands are just as likely to suffer from high blood pressure as anyone else!

So what makes these folks practically "immune" to hypertension -- and lets them enjoy much lower death rates from heart attacks, strokes, diabetes, and cancer?

Harvard researchers were stunned to discover it's because they drink about 5 cups of cocoa each day. That's right, cocoa!

Studies show the flavonols in cocoa stimulate your body's 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 boosting blood flow to your heart, brain, and other organs. In fact, one study found cocoa thins your blood just as well as low-dose aspirin!

But that's not all. A Harvard Medical School professor claims cocoa can also treat blocked arterie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troke, dementia, even impotence!

Painless cholesterol cure works in just 7 days -- and drives the "food police" crazy!

Want to lower your cholesterol so fast it'll make your head spin? It's a breeze, just eat guacamole -- or any dish containing avocados!

Most health experts and nutritionists will tell you this rich, delicious Mexican dish is BANNED from any cholesterol- watcher's menu. But not Dr. Steven Pratt. That's because new research shows eating avocados can lower your cholesterol even faster than drugs.... without the side effects!

One study found after just 7 days on a diet including avocados, LDL ("bad")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levels dropped by 22 percent. Meanwhile, HDL ("good") cholesterol shot up 11 percent -- something most cholesterol- lowering drugs won't do!

The cinnamon cure for high blood sugar

Sprinkle a little cinnamon on your toast, cereal, oatmeal, or sliced apples. It not only tastes good, it lowers your blood sugar!

In a recent study, people reduced their blood sugar levels by as much as 29 percent in just 40 days. That's with NO drugs, NO diet changes -- just plain old cinnamon!

The fat that blasts away cancer

You've been told cancer runs in families. You've been told what to eat and what NOT to eat -- including LESS fat. Yet Dr. Steven Pratt says there's one fat you should eat MORE of. It's the monounsaturated fat called oleic acid, found in olive oil! 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After all, olive oil is a staple of the Mediterranean diet. And people in Spain and Greece are far less likely to develop cancer than in the U.S.

But what's really interesting is how olive oil not only prevents cancer, it blasts away cancer cells that already exist! So if you're even the slightest bit worried about cancer, this is one SuperFood you don't want to be without!

NEW prostate-protecting champ trumps tomatoes!

Unless you've been asleep under a rock for the past decade, you've heard the news about tomatoes. They contain a potent antioxidant called lycopene that's been proven to reduce the risk of certain cancers -- in particular, prostate cancer.  A famous Harvard study back in 1995 found out of 48,000 men surveyed, thosewho ate 10 or more servings of tomatoes a week reduced their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by more than one-third. What's more, they lowered their risk of aggressive prostate tumors (the kind that are really tough to treat) by HALF!

But before you reach for that slice of pizza or bottle of ketchup, listen up. What if I told you about a sweet, refreshing food Dr. Steven Pratt recommends that's even better for your prostate than tomatoes?

This NEW prostate protecting champ is watermelon! Ounce for ounce, watermelon is even richer in lycopene than tomatoes. And since you probably eat more watermelon in one sitting than you do tomatoes, you don't have to gorge on it 10 times a week in order to slash your cancer risk! Just a few times a week should do it.

Knock out an ulcer with broccoli?!

About 25 million Americans will suffer from a peptic ulcer at some point in their lives. To get rid of their ulcers, most will take an antibiotic like amoxicillin.

Pretty tame stuff, right? Wrong! Amoxicillin can bring with it unwanted side effects like fever, nausea, stomach pain, diarrhea, headache, even a yucky condition called "hairy tongue"!

And if you think that's bad, according to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the cost of treating an ulcer with antibiotics over an average 17-day period can run upward of $1,000!

Fortunately, there's one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with NO side effects Dr. Pratt swears by. "Eat broccoli!" he says. Why?

Broccoli contains a remarkably potent compound called sulforaphane, that kills off the H. pylori bacteria that cause most ulcers. Not only can it knock out an ulcer, eating one serving a day for a month might run you 20 bucks... a fraction of the cost of drugs.

Saturday, March 27, 2010

醫生真言

真正的字字珠璣

背景
紀小龍,主 任 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軍解剖學組織胚胎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關鍵診斷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說到病理學,老百姓瞭解得不多。在國外叫doctor's doctor ,就是“醫生的醫生”。因爲我們每天干的活,都是給醫院裏每一個科的醫生回答問題。並不是我們有什麽特殊的才能,而是我們都有一台顯微鏡,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體裏的細胞變成什麽樣子了,可以從本質上來認識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
我認爲,最好的保健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動的規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無作用。男人喜歡補腎,我不明白他爲什麽要補腎。男性的強壯和性能力,是由身體裏的男性激素決定的,不是用什麽藥物、吃什麽食物能夠補充的。

化妝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有的人皮膚乾燥,抹一點潤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妝品變得年輕,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當了。皮膚的黑和白,決定於皮膚裏黑色素細胞産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國的時候專門考察過,黑人、白人皮膚裏的黑色素細胞都差不多,差在細胞産生的色素是多是少。

你以爲抹了藥,就能讓細胞産生的色素多一點或少一點,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妝品抹上去之後確實有效果,但它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於刷漿,你的黑色素細胞是永遠不變的。每個人的皮膚都有7層細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3層,就像原來穿著厚衣服,看不到裏面的血管,現在磨薄了,血管的紅色就明顯,看上去就紅潤了,像抛光一樣。所以你做美容以後,會又紅潤又光亮,顯得年輕了。不過,人的細胞替補是有次數的,假如能替補50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補就沒有了。

還有運動。咱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 分鐘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裏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爲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們說,平時大家心跳是70下 80下,不過成年累月都是這種狀態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個禮拜有一次或兩次,讓心跳達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過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動,等於給房間來了一次大清掃。一個禮拜左右徹底清理 一兩次,把每個角落裏的廢物都通過血液迴圈帶走,有助於你身體的代謝。

醫生對大病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50%,如果你住到醫院裏,年輕醫生看了,其他的醫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訪、討論了,該做的B超、CT、化驗全做完了,誤診率是30%。

人體是個很複雜的東西。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誤診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只要當醫生,沒有不誤診的。小醫生小錯,大醫生大錯,新醫生新錯,老醫生老錯,因爲大醫生、老醫生遇到的疑難病例多啊!這是規律。中國的誤診和國外比起來,還低一點兒。美國的誤診率是40 %左右,英國的誤診率是50%左右。

我們應該正常看待誤診。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複雜,一時說不清,但是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原則:如果在一家醫院、被一個醫生診斷得了什麽病,你一定要征得第二家醫院的核實。這是個最簡單的減少誤診的方法。

有一些不是誤診的問題。比如說脂肪肝,它不是病。在20年前,不管哪本書上,都不會專門有這個詞兒,這全是B超惹的禍。有了超聲這個儀器,把探頭往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這個詞就叫出來了。

我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我在解剖之前,先給超聲科打電話,讓他們推一個超聲機到解剖室,在打開腹部之前超一下,看有沒有脂肪肝,然後打開來驗證。有時候他們說:沒有,打開一看:這不是黃的脂肪嗎?有的正相反。所以超聲診斷脂肪肝是不準確的。

身體裏脂肪多,你的肝臟裏脂肪一定多,問題是脂肪多了,給你帶來什麽疾病沒有?我們做了很多解剖,沒有發現一個肝臟的硬化、肝臟的損傷,是由於脂肪肝引起的。有人說你現在是輕度脂肪肝、過兩年變重度脂肪肝,然後就變肝硬化,最後是肝癌,說這樣話的人沒有任何證據。

還有酒精肝,都以爲喝酒對肝損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臟,在那裏分解,像剪刀一樣,把兩個碳的分子剪斷,最終産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去,水尿出去。如果你的肝臟裏都是這樣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幹什麽?關鍵不是對肝的損傷,肝細胞死了可以再生,關鍵是對神經細胞的傷害。人體裏只有神經細胞是生下來多少個,一輩子都不會再增加一個,只會減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要犧牲一批神經細胞。

我對癌症的興趣,從70年代上學時候就開始了,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開始的時候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激情。我認爲,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鼓搗癌症,總能鼓搗出名堂來吧!1978年第一屆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著癌症去了。結果搞了半天,發現原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每個新方法一出來,我就去鼓搗一陣,最後一個個都破滅了。

我感覺最悲慘的就是:送進來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已經全身轉移、擴散了,他還不明白,還想回去上學。我去查房的時候,這個小朋友就問:爺爺,我什麽時候能夠上學啊?我怎麽回答?我如實告訴他?面對這麽幼小的一個生命,我怎麽能說得出來?我如果隱瞞,等這個孩子到了最後階段,就會知道我是在說假話,我再去看他,他還能信任我嗎?

中晚期的時候,你去治療癌細胞,想把癌細胞殺死,這個思路是錯的。癌細胞是殺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通過醫學的辦法,來解決你的癌症問題。那麽要用什麽辦法呢?我打個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個種子,你的身體就是一片土壤。這個種子冒芽不冒芽,長大不長大,完全取決於土壤,而不是取決於種子。種子再好,土壤不適合,它決不會長出來。怎麽改善這個土壤?這是現在研究的課題。

我們提倡健康體檢。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簡單,問題是怎麽發現。傅彪最後也到我那裏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數都經歷了乙肝、丙肝,然後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細胞變成癌要5到10年!肝臟受到攻擊,1個變2個、2個變4個,像小芽冒出來一樣,然後一點一點長大。你每過半年查一次的話,它決不會長成兩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兩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這樣的案例,如果提前診治,不是老說工作忙,是完全有辦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時候,已經沒辦法控制了。他的肝臟切下來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時別人還罵我說:人家手術以後不是好好的嘛!你怎麽說人家活不長?

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長。他的癌細胞像散芝麻一樣,在肝臟裏鋪天蓋地到處都是,怎麽能活得長?有人說換肝就可以了。癌細胞很聰明,肝癌細胞最適合生長的環境是肝臟,肝臟裏面長滿了,它就跑別的地方去了,等你換了一個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細胞都回來了!沒有用的!

我們有責任早期發現腫瘤、早期治療。如果是晚期,我建議針對生存質量去努力,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不需要做,因爲沒有用。

作爲醫生,我給自己只能打20分。爲什麽?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爲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病。而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決那麽多,我能打 20分就很不錯了。

做醫生這麽多年,我有一種感慨: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因爲他每天都面臨著失敗。

Thursday, March 25, 2010

愈開心愈成功的秘密

作者:鄭博中 布克文化出版

快來檢視「不成功致命傷」,你有嗎?

每個人都想要成功、想要過得更幸福、更快樂,然而,大多數的人都被自己的毛病或習慣所限制,甚至成為阻礙成功的致命傷!
這些致命傷,往往讓人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錯失成功而不自知!

一、因習慣而產生的麻木

我們都知道抽菸過量對身體不好,但為什麼這麼多人無法戒菸?難道是抽一口就愛上了嗎?

「其實,我第一次抽菸時,還被煙嗆到!」

不少癮君子在聊到第一口煙時,都這樣告訴我。為什麼還要繼續抽?

「沒什麼原因啊,反正後來就習慣了!」

大家的答案幾乎都很一致,就是「習慣」。

你是否發現,生活中,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背後都藏著我們的習慣。像是習慣吃某一家的早餐,習慣早上洗澡……,有些習慣對於人生的影響不大,好的習慣甚至能帶領我們走向美好人生。

問題,就出在於因為「習慣於不良習慣造成的麻木」。

習慣的形成,來自生活當中每一次一點點的累積──好的習慣如此,不好的習慣也是如此。

我們,要留意生活當中的一點點,就像抽菸的人,也是一點一點、慢慢的習慣了抽菸;很多人十年後比十年前胖了十公斤,也是每年一點一點地累積體重而成。

請想想:一天中,你「習慣」如何生活?如何決定所有的行動?並檢視有沒有因習慣不良習慣而產生的麻木。千萬別讓這樣的麻木,左右你的大好人生!

二、不曉得自己要什麼、 不知道什麼叫成功!

記得在學生時代,每次開學時,老師就已經就把這學期校外教學的地點訂好了。

如果,人生是一場名為成功的旅行,那麼,你的目標會是什麼?

演講時,我發現許多人對於成功,都有著一定的渴望,卻不曉得自己要什麼?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成功!

更有人是把別人的目標(擁有一千萬)當成自己的目標,結果,當真正賺到一千萬後,卻發現自己一點兒也不快樂。也有人認為自己買了豪宅後,人生就很成功,到頭來才發現為了豪宅賠了健康、賠了家庭,這才發現原來自己要的並不是豪宅,而是健康與家庭的美滿。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真的很重要!你必須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改變自己,及早達到成功!

三、害怕作決定,猶豫不決!

有一次,我在餐廳吃飯,隔壁桌坐了三位女生,其中一個女生的說話分貝頗高,談話內容都繞在「他已經跟我求婚三次了,我到底要不要嫁給他?」這個主題上。

結婚,是人生重大的事情,當然不能隨便決定,但如果已經被求婚三次,卻還是無法決定,很可能是這個女生平常就害怕作決定,並且有猶豫不決的習慣。

我也發現,有些人在遇到需要決定的狀況時,明明知道事情的成功度很高,卻還是不敢決定,習慣反覆思考,還是做不出選擇,最後形成了猶豫不決的習慣。

很多人都以為猶豫不決也沒什麼大不了,其實說穿了,猶豫不決正是一種拖延;一旦養成了猶豫不決的習慣後,原本該是大好的人生,是不是也這樣子被拖延過了呢?

為了不讓拖延拖住你的美好人生,我們勢必要學習在適當的時間內做好決定,有決定才有行動,你,絕對可以行動出成功的人生!

四、被生活瑣事、困難絆住

你是否覺得每天都忙不過來,時間不夠用?

請檢視一下,從早到晚,你做了哪些事?

許多人在自我檢視時發現,自己的生活中,被很多的瑣事絆住,因而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

生活上的瑣事,有時的急事,卻不是重要及有價值的事,比如某甲明明今天就要完成一份企畫案,此時又發現各種費用已經到了期限,再不繳不行,只好先處理帳單,等到有時間寫企畫案時,已經是傍晚了。

除了生活的瑣事外,有些人則是容易被困難絆住,遇到困難就放棄,這是十分遺憾的事情。因為許多時候,只要再多一點點的堅持,就可以突破困難,繼續往目標前進,達到成功!

五、舊有的負面慣性太多

從小到大,當你遇到事情時,你會怎麼想?

我發現,許多人都習慣往不好的地方想。

這些負面的思考、負面的語言、負面的行為,都是我們從小的時候,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慣性思考。

負面的思考,會讓人變得消極,不做嘗試,無法成功;負面的語言,不但影響自己,也影響別人;負面的行為,像是找藉口、拖延……,更是人生的致命傷。

這些負面的慣性,都讓人無法完全承擔事情,發揮生命的潛能,也就無法達到成功的境界。

六、受到環境影響

在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企業家帶著兒子去頂級餐廳吃飯,吃著吃著,兒子說:「如果我當初有去法國學餐飲,現在,我說不定也可以成為這家餐廳的主廚。」

聽了兒子的話,企業家回答:「你如果去學餐飲,現在的你就不會坐在這裡品嘗美食了。」

不一樣的環境,造就不一樣的情形。

有句話說:「人類本來就是生而不平等。」

的確,先天的環境,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出生背景,無法選擇家人。但是,你是否願意在不好的環境中,找到資源,找到讓自己向上成長的機會?

在演講時,我經常都告訴大家:「任何事情都沒有定義,除非你自己下定義。」

你怎麼想,關係到你的未來。即使是出生在不好的環境,仍然有許多成功的典範故事。

七、相信自己做不到∼無法突破限制型信念

有一次,我在演講時問大家:「在座的各位覺得十年後,你可以過比現在更好十倍生活的人,請舉手!」結果,全場只有一個人舉手。

不只如此,會場中還傳出類似「怎麼可能?」的聲音。

其實,在「無法成功的致命傷」中,其中一項就是「無法突破限制型信念」。

限制型信念就像是一個「不成功咒語」一樣,總是將你限制在一個框框內,讓你以為自己永遠無法走出去。

許多人,就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會成功,相信自己做不到,即使機會就在眼前,也會與機會擦身而過。

大多數的限制型信念都是在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小的時候,如果父母或旁人對孩子的夢想嗤之以鼻,那麼孩子也就以為自己做不到,到最後變成「壓根都不會想到」。

當一個人壓根都不會想到自己可以成功時,當然也就不會成功!

八、無法到達改變的臨界點

你是否曾經有過「想改變,最後還是失敗了」的經驗?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原本想改變的初衷,努力了半天,最後還是回到原點?

因為,你並沒有到達改變的臨界點。

改變的臨界點指的就是「讓你真正反轉現狀,做了改變的關鍵」。好比,許多女性減肥失敗的原因,往往在於「減肥要節食、還要運動,好痛苦!」於是選擇快樂的吃喝,能不動就不要動,體重也一天比一天向上攀升。這就是因為減肥的痛苦,讓人不願意持續下去,終究無法改變。

如果想要改變,就必須讓自己到達願意改變的臨界點。

改變,是一項持續的功課,只要到達改變的臨界點,讓自己徹底改變,失敗就不會再來!

文章摘自<愈開心愈成功的祕密:讓你脫胎換骨,邁向成功的14堂課>

一條桌巾的故事

一對年輕牧師夫婦被派到紐約布魯克林區為一間老舊教堂重新開幕。

那老教堂的確很破落需要大力整修。他們訂下一個計畫時間表,每天做一點整修,準備聖誕夜舉行重新開幕的禮拜。

聖誕節前一星期,所有的工作幾乎都照著進度差不多完成了。

但是突來連續兩天暴風雨。聖誕夜的前三天,牧師去到教堂時,看見屋頂裂了一個縫,祭壇後的牆壁油漆剝落了一大片,大概有二十呎長八呎寬。牧師心冷了半截,把掉落地上的油漆掃乾淨,心裡盤算著該怎麼辦。

「是不是必須把聖誕夜的禮拜取消?把重新開幕的時間延後呢?」他想。

在他回家的路上,剛好碰到當地一些企業聯合擺攤子舉辦的一場像跳蚤市場一樣的義賣會。他信步走進去瞧瞧。他注意到一張很漂亮的桌巾,象牙色的,桌巾中間繡著一個大大的十字架。桌巾的大小剛好可以蓋住教堂牆上那片油漆剝落處。

他把桌巾買了下來,折回教堂去。

天空下起雪來。

一位老太太從對街跑來要搭巴士,但沒趕上。下一班巴士要再等四十五分鐘才來。牧 師請老 太太到教堂裡等,避避風雪,也可溫暖一點。

牧師開始去搬梯子,把那張剛買的大桌巾掛到牆壁上,剛好蓋住剝落的地方。

「感謝主!簡直太完美了!」牧師看著掛好的桌巾,滿意極了!突然,他注意到老太太走到前面來,盯著桌巾,臉色發白。

「牧師,你哪來的這張桌巾?」老太太問。

牧師把前因後果解釋給她聽。

「你可不可以看看桌巾右下角是不是繡有EBG字樣?」老太太聲音顫抖地問。這正是這位老太太名字的縮寫。牧師檢查了桌巾的右下角,果然有這幾個字樣。

桌巾正是三十五年前老太太在奧地利時親手繡出來的。

老太太跟牧師說:「三十五年前,我跟我先生住在奧地利,家境富有。納粹來了以後,我們被迫離開。我先走,我先生隔一個星期走。」

「後來我被送到集中營,再也沒看到過我先生,也從此沒再回家過。」她說。

牧師聽了,要把桌巾還給老太太,但老太太卻要牧師留著給教堂用。牧師於是堅持開 車送老 太太回家。她住在史塔登島,只有每星期到布魯克林區做清潔工。

幾天之後,教堂順利地在聖誕夜重新開幕。整間教堂幾乎全部滿座。音樂及氣氛都很好,很多人都說下星期天會再來聚會。

禮拜結束了。有一個鄰 居的老 先生坐著還不離開。牧師認得他。

「牧師,你這張桌巾哪裡來的?」老先生問,「我戰爭前住在奧地利的時候,我太太繡了一張這樣的桌巾。世界上居然有兩張這麼相像的桌巾!」

他告訴牧師,三十五年前他跟太太是因為納粹入侵奧地利而分散的。他要太太先離開,他隨後就走。沒想到後來他就被抓入牢裡去了。從此沒回家,也沒再見到太太。

牧師愣住了。

「您能讓我開車載您去兜兜風嗎?」牧 師問老 先生。

「好啊!跟你聊聊我的故事,如果你有興趣的話。」老先生答。

牧師把車子開到史塔登島一間公寓前,三天前他才送老太太回來的地方。他 扶著老 先生爬了三層樓的階梯,在老太太的門上按了門鈴。

牧師親眼目睹了一場感人的聖誕團圓。

朋友!這是一位美國牧師敘述的真實故事。上帝讓人團圓的方式實在大奇妙了!人海茫茫,尋尋覓覓,唯有上帝知道在哪裡。人唯一能做的只有禱告,其餘的就是上帝的工作了。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之路,唯有靠上帝指引腳步。

Wednesday, March 24, 2010

我愛故我在

我愛故我在─心自在、學自在
文 / 林宏熾
 
朋友的母親來電,提到對孫子的教導有許多感慨。她的媳婦主張愛的教育,致常縱容孩子行為,以致孫子對人的態度任意隨便。在親職講座會後討論時,常見到家長因孩子衝動、克制力弱、不服管教而頭痛煩憂。教育界的老師來信時也感嘆現今的孩子挫折容忍力低、不願意吃苦、學習不認真,而頗感憂惱。「為人父母」與「學習成長」確實不是一件簡單又容易的事。

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警告家長:現今的孩子容易對人不感恩、對物不珍惜、對事不負責、對己不快樂。

統計數字亦提醒我們:目前的孩子忙碌、憂鬱、體弱、心煩。

古時孔子教導我們:「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現代心理學家告知我們,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肯定)、自律(self-discipline)(即自我約束或對自身行為的責任感)、自主(self-determination)(即自我決策或能力、關係與自主的綜合)、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即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特定目標的信念)、復原力(resilience)(即堅韌的心智或挫折忍受力)等,是孩子適應未來長遠發展要具備的重要素質。

對於期待教育好孩子的家長而言,現今教育的方式與專家的建議當真是嬗變多元而難以抉擇。教育的目的為何?贏過他人或勝過自己?追求成績或學習成長?高學歷或高智慧?

愛護的目的是培養孩子自尊,並非僅是愛寵或護衛;管教的目的是促進孩子自律,並非僅是管制或教練;寬容的目的是訓練孩子自主,並非僅是寬鬆或縱容;陪伴的目的是期許孩子自學,並非僅是陪侍或伴隨;苦難的目的是蘊育孩子堅韌,並非僅是苦惱或受難。如何發現正確與有效的愛護與幫助孩子成長?教育與成長可以是一種存在,一種美,一種感謝,是很多的記憶與懷念。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之「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係哲學的命題,以敞明心靈存在的理念。「我愛故我在」(I love therefore I am.)則提醒「愛」係我們生命存在的底蘊,是師長孩子們互動的基礎。師長們與孩子學習成長有約,「愛護」、「管教」、「寬容」、「陪伴」與「苦難」是教育以來諸多學者專家之建議,是有效教導孩子自尊、自律、自主、自能、自在(五自)的方法。這些理念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亦有現今教育心理學之支持。如何針對孩子的個別差異來調整與運用,則有多元的方法。期待以愛為基礎之「五自」教育與成長,期使家長能夠心自在(mind at ease)、孩子能夠學自在(learn at ease)。

螺旋拉伸運動

有空就動一動

以下是王永慶女婿,台塑生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所提倡的螺旋運動示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nr38fthv28&feature=player_embedded

Tuesday, March 23, 2010

地溝油

大陸出現黑心「地溝油」 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大陸出現黑心食用油,,不肖商人將地下道的油重新提煉成清澄的油拿去賣,嚴重影響民衆健康。

在大陸不只要小心黑心商品,連食用油都得多加留意!根據中國廣播網指出,有黑心商人抽取地下道的「地溝油」,拿來加熱、分離等過程後,就變成清亮的「食用油」,重返民衆的餐桌。

地溝油,是廢棄食用油脂的俗稱,是指從下水道回收的油,成分大多為洗滌清潔後遺留的生物油。至今有不肖商人用地溝油重新製成食用油,學者估計,中國每年約有300萬噸這樣的「地溝油」流入市場。

根據專家研究,這些「地溝油」主要成份仍然是甘油三酯,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許多毒性物質。尤其是裏頭的「黃曲霉素」,更包含着強烈的致癌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如何讓害人的「地溝油」不再重新出現民衆的餐桌上,關鍵就看政府如何去做好規範與檢測。至今,科學家仍然沒有找到一種理想的檢測方式,民衆到大陸吃東西時可得先想清楚才行。

Friday, March 19, 2010

寧靜最美

寧靜最美,心安最樂
文/倪美英

  風吹過,
  一片葉子落了下來,
  那不是傷心的結束,
  而是新生的開始……
  
我讀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給孩子們聽:「生命就像一片葉子,它經歷季節變化,在冬天受到冷風的吹襲,掉落在雪地而死亡;到了春天,它與雪水一起融入土中,反而變成孕育樹木的力量。而它也可以告訴我們生命的目的在哪裡,葉子生命的目的就是給人遮蔭,給小朋友們在樹下玩耍嬉戲。所以,生死是自然的事,我們不必害怕,生命會再重來的……」

孩子們聽著聽著,很自然地流下了眼淚……

我又告訴孩子們:當面對不知道的事,我們會害怕是很自然的,但我們可以學習這片葉子,可以給人遮蔭,可以體驗太陽、星星、月亮,體驗整個生命的過程,它的生命就很足夠了。

記得那時我參與了大愛村每月舉辦一次的靜思讀書會,有一回我們也以《一片葉子落下來》作為閱讀討論的課題。會後,一位媽媽走過來跟我說:「倪老師,謝謝你!我想今天是我先生要我來聽你說故事的,我先生就是那一片葉子,在他人生最後的時候還能貢獻,我想,這就是他生命的目的。」

原來她的丈夫在921地震不久後車禍往生,她心想該幫先生做一點事,就替他捐了大體。雖是如此,其實心裡還是很捨不得,因為這個決定不是她丈夫生前同意過的。但在聽完了「一片落葉」的故事以後,她心中的牽掛都放下了,她相信,那是對先生最好的安排。

Thursday, March 18, 2010

斜靠在咖啡裡的自在

Oldlady 是一位才華揚溢的電腦動畫寫作家,她的作品非常契合人性,讓人眼睛一亮、覺得心有淒淒焉。

這是她 95.11.21 的新作品,片長約六分鐘,動畫中穿插大量的旅遊風景及人文的圖片,欣賞過後彷彿自己也作了一次深度的歐洲旅遊,還有很棒的音樂 !【請打開音箱】

http://oldlady.idv.tw/old/2006/love_2006/38_cafe/taopama.html

Wednesday, March 17, 2010

睡覺的訣竅

睡覺的訣竅-南懷瑾

一個人真正睡着覺最多只有兩個鐘頭,其餘都是浪費時間,躺在枕頭上做夢,沒有哪個人不做夢。至於醒來覺得自己沒有做夢,那是因爲他忘記了。

通常一個人睡兩個鐘頭就夠了,爲什麽有人要睡7、8個鐘頭?那是你賴床躺在枕頭上休息的習慣養成的,並非我們需要那麽久的睡眠時間,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曉得,正午只要閉眼真正睡着3分鐘,等於睡兩個鐘頭,不過要對好正午的時間。夜晚則要在正子時睡着,5分鐘等於6個鐘頭。

就這個時間的學問又大了,同宇宙法則、地球法則、易經陰陽的道理有關系,而且你會感覺到,心臟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來,與丹田(腎上)的力量融合,所謂「水火既濟」,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夠了,精神百倍。所以失眠或真要夜裏熬夜的人,正子時的時刻,哪怕20分鐘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訓練自己睡着。

過了正子時大約12點半以後,你不會想睡了,這很糟糕。更嚴重的,到了天快亮,4~6點卯時的時候,你又睏得想睡,這時如果一睡,一天都會昏頭。

所以想從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時,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擺下來,睡它半小時,到了卯時想睡覺千萬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夠了。不過失眠的人都挨過12點,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着,結果快天亮睡着了,到第二天下午都昏頭昏腦,因此你會感覺失眠、睡眠不足,實際上是你沒有經驗。

一、睡眠的規則

戰國時名醫文摯對齊威王說:「我的養生之道把睡眠放在頭等位置,人和動物只有睡眠才生長,睡眠幫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養生的第一大補,人一個晚上不睡覺,其損失一百天也難以恢復。」

晚21點到凌晨5點爲有效睡眠時間。人是動物,和植物同屬於生物,白天(凌晨5點到晚上21點)活動産生能量,晚上(21點到凌晨5點)開始進行細胞分裂,把能量轉化爲新生的細胞,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隨着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陰主靜,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時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态。這和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而愛鬧覺的孩子發育不良是一樣的道理。

睡覺是養生的一大功能,養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細胞去取代腐敗的細胞,如一夜睡不着就換不了新細胞。如果說白天消亡1百萬個細胞,一晚上只補回來50萬個細胞,這時你的身體就會出現虧空,時間長了,人就糠了,像糠蘿蔔似的。爲什麽世上有百歲老人呢?因爲他們每晚都在21點鐘準時睡覺。

植物吸收陽光的能量,夜裏生長,所以夜晚在農村的莊稼地裏可聽到拔節的聲音。人類和植物同屬於生物,細胞分裂的時間段大致相同,錯過夜裏睡覺的良辰,細胞的新生遠趕不上消亡,人就會過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順其自然,就應跟着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陽面前小如微塵,「與太陽對着幹」是愚蠢的選擇,遲早會被太陽巨大的引力摧垮。這是客觀真理。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入睡難,睡眠質量不高的毛病。睡眠不好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如肝火過盛,睡覺警覺;胃火過剩,睡覺不安;肝陰不足,睡覺勞累。

二、睡眠與疾病

現代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給人們的身體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形成「四大病」:水果病、冰箱病、電視電腦病、熬夜病。肝臟有一特點:臥則回血,坐立向外供血。

子時(23:00─1:00),其實23點就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並不是0點開始的,這是我們犯的誤識。肝膽相表裏,互爲一家,23點膽經開了,如若不睡,大傷膽氣,由於十一臟腑皆取決於膽也,膽氣一虛,全身臟腑功能下降,代謝力、免疫力紛紛下降,人體機能大大降低,膽氣支持中樞神經,膽氣受傷易患各種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強迫症、躁動症等。子時膽要更換膽汁,膽經漸旺人如不臥,膽汁更替不利,過濃而結晶成石,久之即得膽結石,如果把膽給摘了,一摘就膽怯了,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了50%以上,所以不能摘,要用它本系統的巨大潛能把它化掉。

丑時肝經最旺,丑時(1:00─3:00)不眠,肝無法解除掉有毒之物,産生新鮮血液,因藏血不利,面呈青色,久之易患各類肝病,現在有些人肝不太好,特别在歐洲平均4個人就有一個大三陽或是小三陽,大都是因爲違反自然規律過了子時不睡覺造成的。A肝比較好治,B肝就很難治。B肝病毒攜帶者,是由於晚上經常不睡覺,人太虛弱了,也就是說秩序太亂了,病毒已經到了細胞裏了。也就是說B肝的病毒已經到了細胞裏面,但是現在它還沒有能力造成肝炎,當人身體處於最薄弱的時候就形成成肝炎,B型肝炎就意味着將來40%─60%的肝硬化。聰明人應了解天、地、人之間的關係,不聰明的人就是應該被淘汰的人。

肝主疏洩,過子時不睡,可引起肝疏洩不利,肝氣鬱結,可見易怒,頭痛頭暈,眼紅,眼痛,耳鳴,耳聾,胸肋脹痛,女性月經不調,便秘,也可引起肝氣升發不足,人會目倦神疲,腰膝酸軟,暈眩,失眠,驚悸,精神恍惚,重則會暈倒在大街上,不省人事。

肝有藏血、調節血液的功能,過子時不睡,會造成肝血不足,還會引起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出血症狀。

肝開竅於目,過子時不睡,易引起肝虛,則出現視力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風流淚等症狀,還會形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動脈硬化、視網膜病變等眼疾。

肝主筋,其華在爪,過子時不睡覺,會引起肝血不足,就出現筋痛、麻木、屈伸困難、痙攣抽搐、易造成灰指甲、缺鈣、髕骨軟化、癫癇病、骨質疏鬆等症。

肝與心,過子時不睡覺,可引起肝血不足,由於心主一身之血脈,肝有儲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會造成心臟供血不足,引起心慌、心顫等症狀,嚴重的形成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

肝與脾,過子時不睡覺,會引起肝胃不和,由於肝助脾胃消化,由於肝氣太虛不能助脾胃消化,使人脾胃消化功能不好,表現爲舌苔厚,長期以來會造成中氣塌陷。

肝與肺,過子時不睡覺,無法滋陰潛陽,肝陰虧損,引起肝火過盛灼肺,出現乾咳或咳嗽、咳痰血等木火刑金的症狀,易導致牛皮癬等各種皮膚病。

肝與腎,過子時不睡覺,肝虛導致腎虧,由於肝腎同源,容易造成生殖系統疾病、不育、骨病、牙病、脫髮、糖尿病、腎衰竭等疾病。

三、睡眠的方法

交通規則─你不懂就容易出事故。比如說,23點至凌晨3點爲子丑時,膽肝經最活躍的時候,肝膽要回血,「躺下去回血,站起來供血」。如果你每晚22點鐘左右躺下,靜靜得不要說話,到23點的時候,也就睡着了。肝膽開始回血,把有毒的血過濾掉,産生新鮮的血液,到一百歲也沒有膽結石,也沒有肝炎、囊腫一類的病。如果你天天熬夜到1點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鮮的血生不成,膽又無法換膽汁,所以這些人容易得膽結石、囊腫、大三陽、小三陽各種病症。

在歐洲地區,平均四個人就有一個肝炎病毒攜帶者,這就叫不懂規則。睡前半小時最好不要講話,睡覺的時候更不要說話,如一說話,肺經動,然後心經又動,(因爲心肺共爲上焦)人就容易進入興奮狀态,所以就很難入睡。

21:00─23:00爲亥時。亥時三焦經旺,三焦通百脈。亥時入眠,百脈皆得濡養,故百歲老人得共同特點即21:00(亥時)之前入睡。女性若想長久的保持容顔嬌好,應做到早睡早起。

睡覺要關窗,不能開風扇、不能開空調,人生病很多都與此有關,因爲人在睡眠之中,氣血流通緩慢,體溫下降,人體會在表面形成一種陽氣層,這種陽氣層它使人叫「鬼魅不侵」,什麽意思呢,陽氣足的人,不做惡夢,就是這種陽氣,占了上風。開空調,開風扇,情況就不一樣了;開窗戶,窗戶走的是風,風入的是筋,如果開空調,也有風,風入筋,寒入骨,早上起來,身上發黃,臉發黃,脖子後面那條筋發硬,骨節酸痛,甚至有人就開始發燒,這就是風和寒侵入到了筋和骨頭裏的緣故,這也就是氣受傷了。如果說晚上睡覺不開窗,不開空調,不開風扇,連房門也關上,效果最好,如果熱,把房門打開,把窗戶關上,效果就差了一點,但是他不至於第二天早上起來渾身乏力,後背僵硬。

有人把客廳的空調開開了,把卧室的門打開,和直接開空調睡覺是差不多的,開了空調以後,空調那個寒進了骨了,所以心裏發冷。心在哪,心在腦髓,腦爲髓之海,骨髓裏有寒,那肯定心裏就寒了;怎麽辦,補腎陽、補中氣,什麽時候補到心裏不冷,燒就退了,寒走出去了。

睡覺要儘量早睡,睡得晚,傷了少陽之氣,必然第二天是疲倦無力,要關上窗戶,不開空調、電扇,保護陽氣。

肝膽在下焦,如果胃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寢睡不安,一個是胃寒,如果這個人胃陽本來就不足,過多的喝綠茶,就會出現胃寒,胃寒的時候人是睡不好覺的,或者吃帶泥沙之物過多,胃隱隱作寒,肯定是睡不好;再一個是胃熱,就是熱氣往上走,嘴裏喘的都是熱氣,像這種情況也睡不好覺;再一個是胃燥,口乾舌燥,胃裏感覺到燥;還有一個就是胃厚,氣味的味,胃厚,這種情況就是吃了這種厚膩的味道,有人吃海鮮、吃魚、吃燉雞,味道好鮮美,吃多了,美味不可多用,這些東西在裏面要稀釋它,不稀釋它,它在裏面味太厚了,所以這個也睡不好覺;再一個腹漲,腹是漲鼓鼓的,也睡不着,翻來覆去也睡不着;再一個是胃氣太虛,冒冷汗,這也睡不好覺,這些原因都可能形成胃不寧,胃不寧就睡不好。睡覺時要肢暖,四肢要暖,因爲四肢是陽之本,這個大家都知道了,四肢不暖,肯定是腎陽不足,應該在睡覺之前把手腳捂暖,手腳和肚臍、背後的命門都要蓋好。

睡眠法因人而異,下面介紹3種做法:

1、睡覺前簡單的壓腿,然後在床上自然盤坐,兩手重疊放於腿上,自然呼吸,感覺全身毛孔隨呼吸一張一合,若能流淚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覺時倒下便睡。

2、仰臥,自然呼吸,感覺呼吸像春風,先融化大腳趾,然後是其他腳趾,接着腳、小腿、大腿逐漸融化。如還未睡着,再從頭做。

3、入睡快的人可右側臥,右手掌托右耳。右掌心爲火,耳爲水,二者形成水火即濟,在人體中形成心腎相交。久之,養心滋腎。

睡眠一定要早起,即使在冬天,也不可超過6點起床,春夏秋季儘量在5點之前起床,因爲人在寅時(3點─5點)肺經旺的時候起床,能夠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來完成新陳代謝,肅降濁氣,使肺氣清,這樣有助於養肺和順應太陽的天勢升起人體陽氣,使人一天陽氣充足;否則,就好像發動機,過了這段好時機就很難發動人體陽氣,人體陽氣淤積在人體下部不能由命門向上發動升起,會形成淫氣,嚴重損害人的身心健康。

早晨5~7點是人體大腸經最旺的時候,人體需要把代謝的濁物排出體外,此時如果不起床,大腸得不到充分活動,無法很好的完成排濁功能,使濁物停留而形成毒素,危害人體血液和臟腑百骸。早晨7~9點人體胃經最旺,9點到11點人體脾經最旺,這時人的消化吸收運化的能力最好,如果這時還不起床,人體胃酸會嚴重腐蝕胃粘膜,人體在最佳吸收營養時間得不到營養,長期以來會患脾胃疾病,造成營養不良、中氣塌陷。所以千萬不要賴床,賴床會造成頭昏、疲憊不堪、睡眠不足的感覺,而應按時起床,歷史上許多偉人都是有3、4點鐘起床的習慣,比如華盛頓、拿破崙、康熙皇帝、曾國藩等。另外早起能增加工作效益,俗話說:「三天早起,一天工」。

現代醫學證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壓力較小,不易患精神類疾病。早晨不要太早出去鍛煉,因爲早晨在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地下道的漳氣、濁氣正往上走(尤其是城市),這些氣對人體損傷是很嚴重的。

養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其餘起居、服裝等皆是輔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納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爲第二。而飲食無節,饑飽過度者,腸胃必受傷,而營養日減。睡以安神爲主,神以心安爲主,應配合年齡,壯年至多7-8小時,多睡則智昏、頭暈、眼紅脹、四肢疲軟,童年必睡足8小時,或過9小時勿礙,老或病人至多6小時已足。

應注意:

(一)睡眠宜早,勿過22時,老年人以20時爲正,勿過21時。

凡交23時,爲陽生時,屬腎,此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千萬勿以安眠藥片助睡。

(二)枕上切忌思索計算未來事,睡時一切不思,鼻息調勻,自己靜聽其氣,由粗而細,由細而微細而息。視此身如無物或如糖入水,化爲烏有,自然睡着。

(三)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時再睡。

(四)如在午時,即11~13時,爲陰生之時,屬心,此時如不能睡,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凡有心臟病者切宜注意,每日於此二時注意,則元氣日強,無心跳、腹瀉或小便頻速之病。

(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遲。

牛奶的迷思

《 救命飲食》牛奶喝愈多,骨折率愈高

【文章摘自《救命飲食》柯林.坎貝爾&湯馬斯

曬太陽, 運動及均衡的飲食 (綠色植物是必須的)是健骨的不二法門.

服用牛奶, 鈣劑, 雌激素(女性荷爾蒙), 抑鈣素及活性維生素D都是骨骼疏鬆的兇手.

小學老師有沒有告訴過你,若是沒有骨頭,你可能只是地上軟趴趴的一團東西?或者你也聽過那首關於人類骷髏的流行歌曲:「踝骨跟脛骨相連,脛骨跟膝蓋骨相連」。總之在你小時候,可能都聽過喝牛奶有助強健骨骼和牙齒的說法,因為我們都不想變成沒有骨頭的一團東西,而且很多名人都拍過宣揚牛奶益處的牛奶廣告, 所以我們才喝牛奶──牛奶之於骨頭健康,就像蜜蜂之於蜂蜜。

平均每位美國人消耗的牛奶和乳製品都居全球之冠,照這樣看來,美國人的骨頭都應該非常強健才對囉?可惜,事實並非如此。最近一項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美 國女性,髖骨骨折的比例居全球前茅,而其他高比例的國家則在歐洲和南太平洋(澳洲和紐西蘭),這些國家的人喝的牛奶比美國人還多,那麼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牛奶的迷思

「髖部骨折的超出率」通常可做為衡量骨質疏鬆症的一項可靠指標,這種骨頭疾病通常是因鈣質攝取不足所致,尤其常發生於過了更年期的婦女。因此,負責擬定健康政策的人士往往會建議民眾多攝取鈣質,而由於乳製品含有豐富鈣質,乳品業者無不極力支持因這項政策而做的相關努力。

某些地方顯然出了錯,因為這些攝取最多牛乳和乳製品的國家人口,不但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在一項報告中找到的可能解釋是,即使是不同國家的婦女,如果動物蛋白攝取愈多,骨折機率也愈高,兩者間具有強烈關聯。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1922年做出一份關於蛋白質攝取和骨折率的報告,資料來源是16個國家的三十四份獨立研究(散見於29種經過同行審查的刊物),而所有研究對象都是50歲以上的婦女,結果發現70%的骨折皆與攝取動物蛋白有關。

身體的酸性負荷

研究人員的解釋是,動物蛋白跟植物蛋白不一樣,會增加身體的酸性負荷,如此一來人體的血液和組織就會愈呈酸性。由於人體不喜歡酸性環境,就會開始反擊,利用鈣這種強效成分去中和酸性,但是鈣一定要取自身體某處,因此就從骨骼中取鈣。然而少了鈣質,骨骼漸形脆弱,就變得很容易骨折。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證據顯示動物蛋白會損害骨骼健康。舉例來說,最早在1880年代就有人提出動物蛋白會產生過量代謝酸,到了1920年即有文件佐證;此外,我們也知道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更會增加體內代謝酸負荷。

2000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系發表一項研究,一共集結33個國家87份關於動、植物蛋白攝取比例與骨折率之間的調查,結果發現若植物蛋白的攝取量愈高於動物蛋白,則愈不會出現骨折。

鈣太多不一定好

我們幾乎每天都被耳提面命,必須攝取乳製食品以補充骨骼強健所需的鈣質,而大量評論分析也警告大多數人並未擁有標準所需的鈣質,尤其是那些懷孕或是哺乳的婦女更是不足。但是鈣質的好處尚未得到證實,因為一項針對十個國家的研究顯示,鈣質攝取量愈高,骨折的比率也愈高,而非愈低。

馬克.海格斯戴(Mark Hegsted)是哈佛大學的資深教授,他從195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鈣的相關議題,海格斯戴教授相信長期過度攝取鈣質,有損身體控制鈣的攝取量,以及何時攝取鈣的能力。在健康的狀況下,人體會使用活性維生素D(即calcitriol)調節從食物中攝取的鈣量,以及應該分泌和分配到骨骼中的含量。

活性維生素D是一種荷爾蒙,如果體內需要較多鈣時,它就會提高鈣的吸收量,並且限制鈣的分泌。但如果長期攝取太多鈣質,體內可能就會失去調節活性維生素D 的能力,而永久或暫時性地破壞鈣的吸收和分泌。若以這種方式破壞調節機制,就會造成更年期和更年期後的婦女出現骨質疏鬆。

綜觀上述發現,如果人類過度消耗動物蛋白和鈣質,則會增加骨質疏鬆的危險。不幸的是,乳製品是唯一一種富含這些營養物的食品。以前述關於鈣的研究證據做後盾,海格斯戴於1986年的論文指出:「……髖部骨折通常出現在乳製品消耗最普遍,而且鈣攝取量相當高的國家」。

三大原則預防骨質疏鬆

顯而易見的,乳品業宣傳乳製品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的建議,現在都遭到文獻研究的強烈質疑。那麼,我們該如何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呢?以下三點可以做為您的參考:

1、保持身體活動,多運動。做完運動後,你會覺得比較舒服,骨骼也會更強健。

2、攝取不同種類的全植物性食品,並且避免動物性食品,連乳製品都不要碰。豆類和菜葉蔬菜等植物性食品都含有大量的鈣質,只要能遠離精製碳水化合物,像是糖果、麵條和白麵包等,應該就不會有缺乏鈣質的情形出現了

3、食鹽攝取量保持在最低限度。高度加工和包裝食品因為含有大量的鹽,請盡量避免,而部分研究顯示,一旦過量攝取食鹽,身體就會出問題。

攝取牛奶無法阻止骨質疏鬆症 :

「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多吃魚骨頭,小魚幹可以補充鈣質,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每天喝三大杯牛奶,健康營餐不缺了」,「XXX高蛋白高鈣奶粉,病中的補品,平日的食品」打開報章雜誌,電視廣播,眼所見,耳所聞,廣告中不斷教導大眾,多喝牛奶攝取足量鈣質,可以杜絕骨骼疏鬆,強化骨骼;營養專家,醫護人員教導,政府衛生教育宣導,再再強調補充蛋白質,補充鈣質,多喝牛奶,多攝取乳類製品,年青人可以強化骨骼,老年人可以揮別骨骼疏軟。這種耳熟能詳的廣告辭,早已為" 蛋白質、鈣質及牛奶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的恐慌者"奉為圭皋,並且天天力行實踐。

何以如此賣力實踐,骨科門診及病房中,仍舊有許多不慎扭傷或滑倒,就造成骨折的病人呢?坦白說,每當後學對醫學研究報告讀得越多越仔細越深入後,越感到誇大不實,虛偽廣告對眾生的殘害。以訛傳訛,錯誤觀念,所謂專家一言九鼎的信條,也只是扭曲事實,自大腐化的認識,殊不知營養醫學的革命,早已默默地在有良知的改革者大力推動中,如在美國研究飲食與疾病關聯方面權威之一的麥都果醫師 AJohnMcDougall),曾做過一個全世界各地區人民攝取鈣質與骨質疏鬆症的大型研究計畫-歷經多年的研究調查,提出幾個事實,以資參考。乳類製品販售的基本理由乃在鈣質之提供。

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人民,他們的飲食中並沒有乳製品之存在,也未面臨骨質疏鬆的侵害。人類鈣質缺乏,導因於人類飲食中攝取鈣質不足者,極為有限。攝取蛋白質越多,骨質中流失的鈣質也越多。血液中鈣的濃度,不能代表骨骼鈣質流失的程度。保持體內鈣質正性平衡,維持骨骼硬朗,根本政策 -改變飲食內容,減少每天攝取蛋白質的量,卻不是增加鈣質之攝取。
  
從世界各地所收集的資料顯示,亞洲及非洲社會,在工業大事發展前,牛奶乃非常罕見的食品,當時他們都具有堅強的骨骼及堅固的牙齒,所謂富裕社會的文明病,極少發生在他們身上。如非洲斑圖 (Bantu)的婦女, 他的健康狀況乃很好例證,在她們的日用飲食裏,從來沒有見過牛奶,他們鈣質的來源取自蔬菜,每日提供二五○到四○○毫克鈣質,他們鈣質吸收量不及西方社會婦女的一半。
  
斑圖婦女,一生當中平均生育十個子女,每個孩子都是親自哺乳十個月。即使如此的鈣質流出及相對性地低量的鈣質攝取,骨質疏鬆症 (多數骨頭表現薄又脆弱 的婦女,幾乎不曾見到過。相當有趣的是,假使斑圖婦女移民或遷徙到其他西方國家,並且改變他們的飲食狀況,改以文明飲食(所謂高蛋白質,高糖分,高油脂,高鹽,營養豐富飲食)為主時,骨質疏鬆症及牙齒的毛病,就變成稀鬆平常啦!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是一個很理想的指標,代表任何一種文化背景社會中,其骨骼中鈣質存留的狀況,間接反映飲食營養文化。
  
在醫學界及公共衛生學家們,對全世界做廣泛研究後,顯示骨質疏鬆症最常見之國家為美國,英國,瑞典,芬蘭,他們也正是乳類製品消耗最多量的國家。相對地,骨質疏鬆症極少見於乳製品消耗量最低的國家,如亞洲及非洲。
  
在美國受到骨質疏鬆症侵害者,大約有一億五千萬~二億人口,然而美國人民的乳製品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位。平均每位男子,女子,小孩,其一年的總平均消耗量約為三百磅。
  
由此顯示飲食中鈣質足夠與否,並非骨質疏鬆症之誘因,其真正原因在那?骨質疏鬆症與蛋白質消耗量多寡有直接關聯性。換言之,倘若蛋白質攝取愈多,鈣質流失就愈厲害,骨質就愈脆弱疏鬆。愛斯基摩人給我們很精彩的範例,說明蛋白質效應與骨質中鈣的存留之間的關係。愛斯基摩人因為地理環境使然,他們的飲食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質 -每天二五○到四○○公克,取自魚,海象,鯨魚等,鈣質攝取量也是世界 最高-每天超過二○○○毫克,取自魚骨頭及肉類,他們的骨質疏鬆症發生 率是世界之冠,平均二十歲不到,就可見到彎腰駝背且比比皆是。

相對地,非洲斑圖人民,每天蛋白質僅四十七公克,鈣質僅四○○毫克,未聞有骨質疏鬆症。由此再次說明牛奶及其他乳類製品 (包括乳酪、奶油、霜淇 淋、肉類等)飲食中含有高量 (高濃度)的蛋白質,乃是造成骨質中鈣質大量流失元兇。
  
素食者倘若蛋白質攝取過量,也會造成骨質軟化,只是植物性蛋白質較動物性蛋白質,對骨骼有保護作用,其中理由乃是牛奶,乳類製品,肉類,蛋,魚類,除了蛋白質外 A還有其他會促成骨質疏鬆症的因素-就是酸性物質比例太高(請參考健康之道(三) 及),為了保持血液酸堿平衡,維持弱鹼性,骨質必然要游離 (所謂抽取)更多的鈣質,以達成此目標。在此特別提醒素食者及素食者父母,以目前臺灣蛋白質平均攝取量,均屬過剩之慮,絕無缺乏之憂,千萬不要擔憂自己或孩子沒有足夠蛋白質,為了安撫這種偏差心理,進而加倍給自己或孩子補充大量牛奶,優酪乳,乳酪及蛋。請記得,得自乳製品額外的蛋白質,勢必造成鈣質及其他礦物質,流失體外之傾內,造成身體負性鈣平衡。
  
除了大量蛋白質攝取,會造成骨質沖刷外流外,缺乏運動,停經,喝汽水,可樂(碳酸,磷質含量太高 ),吃加工精製垃圾食 物,過量的鹽及其他酸性食物,均為骨質疏鬆症的致病因素。長期的腰酸背痛,疲倦,骨頭酸軟無力,牙齒鬆動,齒齦退縮,容易扭傷,閃腰,骨折‥‥代表骨質中鈣質及其他礦物質之流失,此刻應當重新檢討我們的飲食,減少蛋白質,魚肉類,乳類製品攝取,以便重建真正的健康。

服用牛奶, 鈣劑, 雌激素(女性荷爾蒙), 抑鈣素及活性維生素D都是骨骼疏鬆的兇手。

Tuesday, March 16, 2010

請先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孩子

文/黃龍杰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變得很叛逆,或顯得相當消極,或你搞不懂他在想什麼、他老是無法讓你滿意時,一般師長的反應是:這孩子怎麼搞的?必須要扭轉他、改變他才是。其實,我們應該先反躬自省,也許問題是出在我們的行為上。

我自己的女兒小三時,突然變得不太友善,不跟爸媽打招呼,老是自顧自地看電視。我覺得言教不如身教,就決定以身作則,告訴她什麼是禮貌。於是,我每天下班回家後,看到她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就主動熱情地打招呼:「爸爸回來了喲!」她總是冷淡以對。我繼續提高我的挫折容忍度,不氣餒地招呼她:「爸爸回來了喲!妳功課寫好沒?要不要爸爸幫忙?」結果她的反應彷彿是:爸爸好煩、爸爸好無聊!   

這孩子怎麼變了?她小時候每次看我下班回來,都會即刻撲過來抱住我的大腿,就像失散多年父女重逢般地熱情。每天都上演這種感人戲碼,我有再多的壓力和不愉快,也都在此刻拋諸腦後了。而今被她冷漠以對了三、五天,我忍不住火大了,就去找老婆討論;其實,我心裡沒說出口的是「養子不教母之過」,女兒變成這個樣子,媽媽應該要負最大的責任。記得那天老婆正在廚房裡切菜,她淡淡地說,女兒放學回來看卡通,這是她一天最放鬆、最快樂的時光,幹嘛硬要挑這個時間問她功課做好沒、要不要爸爸幫忙?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我這才發現,每天下班回家見女兒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我根本沒注意到她在看什麼,只是滿心想快速教會她懂禮貌,拉近親子關係。

第二天我就改變策略。回家後,我先回房換上輕便的家居服,然後坐在女兒身旁,陪她看卡通,那時才知道她看的是「神奇寶貝」。雖然這卡通的人物造型都很可愛,但劇情每天都一樣,就是好的一方和壞的一方互相派他們的寶貝打來打去,最後好的一方打贏了。其實我覺得滿無聊的,但為了與她產生共鳴,便興致盎然地和她討論劇情;我發現這招還挺有用,問她一些關於人物的問題,她的反應都很好,我們聊得很愉快。

從與女兒互動的過程,我學會了有時候必須投其所好,而且必須親身參與其中,不能只是嘴巴講講,而要付諸行動。能夠和孩子共同進行一件事,你才能成為他的夥伴。不要急著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先和他建立起死黨般的情誼。

美國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說:「只有傻瓜,才會每天都做同樣的事,卻期待有不一樣的結果。」回顧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一開始不也像傻瓜似的每天都做同樣的事,一個勁兒地相信所謂「皇天不負苦心人」,以為苦心可以感動天,其實未必。

有人說:「當你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變自己時,才能主動掌握自己的生命。」沒錯!當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同時也在幫別人鋪下改變的路。英國詩人米爾頓說:「思想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很多時候我們不妨逆向思考,想辦法把地獄轉化成天堂,一切從改變觀念開始。

請記住,有時「逆向思考就是最好的正向思考」。遇上討厭鬼,就當他是穿著魔鬼外衣的天使,是來考驗我們的EQ、來幫助我們成長的。試想,若不是我女兒的叛逆,我怎會知道她的心理;因為她的叛逆,才讓我成長。所以,孩子也是來抽考我們的,看我們的「生活與倫理」這門課能不能過關。

(本文摘錄自《爸媽別抓狂》)

Monday, March 15, 2010

傾聽身體的16點

眼瞅著,這生活越來越便利,科技越來越花了人的眼,各種各樣的享樂與誘惑撲面而來。這一切的同時,現代人在醫療上的預算,也與日俱增。我們一路辛苦得來的今天,只要一場大病,便幾乎整個兒摧毀了去。

若不是晚期,那麼癌症完全有可能治癒。你及時地發現了那病魔的萌芽,那麼連根拔除它的機會就很大。傾聽你的身體說話,它們會告訴你,你很少意識到的病兆。

☆1.視力減退的幕後黑手

最近的工作忙到想吐,你整夜整夜地在電腦前加班,視力明顯下降。你要當心了!眼睛經常發花、眼角乾澀、看不清東西,這可是肝臟功能衰弱的先兆。

如果按一按肝臟的四周,會有發脹的感覺,就十有八九是肝臟出了問題。

這時除了及時就醫外,還要注意用眼衛生,不要讓眼睛太過疲勞,用眼不當會影響到肝臟。

☆2.腳有些腫?不可輕視

最近腳有些腫,還伴隨著痛癢……這個看似尋常的癥狀,可不能小瞧。它很有可能是在對你說「你的靜脈出了問題!」

腳腫了,往往是由於靜脈栓塞而引起的,及時看醫生的話就沒什麼事,不然很可能導致下肢浮腫,甚至會引發肺栓塞,影響到你的生命安危。

靜脈中的一些小血管被堵塞住了,血液就回流不暢,才會出現腳腫的癥狀。所以你可不能掉以輕心。如果你的腳腫,通過按摩不僅無法退下去,反而越來越嚴重的話,就要引起高度重視了。

☆3.睡覺流口水,不僅僅是可愛

你會為你睡覺時流口水而不好意思嗎?這可不是可愛或不衛生那麼簡單。它可能是由於你的神經調節障礙而引起的。

唾液分泌的調節,完全是神經反射性的。常說的「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條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個例子。

除此之外,口腔內的衛生沒有打掃好,也會出現流口水的現象。口腔裡的溫度和濕度最適合細菌的繁殖,炎癥、睡覺流口水,也是在提醒你,小心牙周病,要去看牙醫了!

☆4.斑痕變化,不良的癥兆

如果你身上的一些慢性皮膚病,如燒傷或外傷後的斑痕疙瘩,或慢性皮炎等,最近忽然發生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變化,你可一定要提高警惕了。

若經過治療,這些病變反而增大,或者破潰、變硬、變厚、色素加深、角化過度甚至出血,這時,應該警惕有皮膚癌的可能。並且,如果皮膚上出現了一些硬硬的隆起的小腫塊,還老是下不去的話,就必須要到專科醫院檢查了。

☆5.小心你下垂的眼瞼

剛到了三十歲,成熟性感的年齡,怎麼眼皮卻越來越厚重,還忽然有些下垂呢?你可要擔心了,不能只想到去美容院,它是許多疾病的早期癥狀。

「重症肌無力」這種病的先兆就是緩慢發生的眼瞼下垂。先是一隻眼,後是另一隻眼,早晨輕,晚上重,一天之內有明顯的波動性。比較嚴重可怕的還有顱內動脈瘤。

如果你的眼瞼下垂是一側性、突然的,瞳孔散大,應立即到神經科搶救。聽起來實在是有些駭人。

☆6.彩圈--失明的先兆

你在看燈光時,發現燈光周圍出現彩圈?別覺得新奇,這可不是你的特異功能。它預示著你,可能患上了閉角型青光眼。

閉角型青光眼是一種常見的、可以導致失明的眼病,早期癥狀是出現虹視,就是這種看見彩圈的現象。

彩圈近看較小,遠看較大,紫色在內,紅色在外。

☆7.「吃貨」的隱患

Amy近一個月來突然胃口大開, 但體重卻隨著進食的增多而減輕了,排尿量也隨著喝水次數的增加而明顯增多。去醫院一檢查,發現「食慾大增」的背後竟然隱藏著糖尿病。

Lisa近日來也是,經常吃了飯沒多久就又嚷著「肚子餓」,但人卻明顯消瘦。醫生檢查後發現,Lisa竟得了「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此外,皮質醇增多癥、肥胖性生殖無能症等,也可以讓你出現胃口大開、食量猛增的現象。因此,如果你最近食慾好得有些不尋常,還是早早去醫院全面檢查的好。

☆8.胃痛,還是心臟病?

你患過胃病,所以這次,竟把心臟病的先兆當成了胃疼!要知道,這可是一個重要的報警。與一般的胃病不同,

心臟病引起的胃痛很少會出現絞痛和劇痛,壓痛也不常有,只是有一種憋悶、脹滿的感覺,有時還伴有鈍痛、火辣辣的灼熱感及噁心欲吐感。

☆9.悄悄變化的美人痣

我們的身體在發生變化時,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癥兆,只要你懂得愛惜自己。在痣發生惡變,成為惡性黑色素瘤時,有這樣一些報警︰

1.痣在近時期內迅速增大;
2.痣表面出現糜爛甚至發生破潰且有瘙癢感;
3.痣周圍原先平坦無異,新近出現小黑點、衛星結節狀組織,或附近淋巴結腫大且伴黑色。

☆10.別讓汗濕了你的手心

手心出汗,可不是在說你身體好,特別是年輕人。女性手心會發熱,還很有可能得了慢性腎盂腎炎。

前期一般有持續性或間歇性手心發熱、出汗,或伴有全身發熱。

☆11.不自覺地保持著同一個姿勢

若你經常由於不得已,而採取了一些姿勢,這通常是疾病的癥兆。

1)機械式端坐︰坐下時,只有兩手扶在膝蓋上,或扶持床邊才感到舒服,心臟在告訴你,你是不是太疲倦了?

2)閉眼站立時身體搖晃:兩腳併攏直立閉眼,身體就大幅度晃動。 這是提示你小腦或脊髓功能可能出現了異常。

3)坐臥不安︰體位變化頻繁輾轉反側,坐也不是臥也不是,可能有膽石癥、腸絞痛等隱患。

☆12.肚臍在說話

1)向上形︰肚臍向上延長,幾乎成為一個頂端向上的三角形。那你得多留意胃、膽囊胰臟的健康狀況。

2) 應注意預防胃下垂、便秘、慢性腸胃疾病及婦科疾病。

3) 肝炎、十二指腸潰瘍在向你敲警鐘!

4)當腹部有大量積水或卵巢囊腫時,肚臍就會向外突出。

☆13.走路姿勢的疾病密語

1)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經常不斷變換姿勢,這是脊背部疾病信號,例如骨質增生或椎間有骨刺等。

2) 這是脊椎軟骨組織受損的病癥。

3) 很有可能是由高血壓導致頭暈而引起的。

4) 手部顫動,則是毛細血管的問題。

☆14.重視疾病的徵兆

反覆低熱,別來糾纏我。小林最近每天晚上幾乎都出現低熱,但又從不超過 38℃,到第二天早晨又消退了。

去醫院驗血檢查出是心臟瓣膜受到了細菌感染,幸虧發現得及時。其實,出現低熱,還有可能是消化道疾病的信號,包括淋巴肉芽腫病等等。

☆15.視力的突然叫停

阿明在會議上講話時,突然左眼什麼也看不見,講話也變得結結巴巴,但很快又恢復正常。他沒有忽視,趕緊去看了醫生。檢驗結果他得了種「一過性缺血性發作」的病癥,是由於短時間血未能供到大腦的一個特殊區域所致。

☆16.心臟在咳嗽

通常一次頑固性咳嗽,不是一種威脅生命疾病的癥兆。但很可能是充血性心臟病或肺癌的信號。
如果咳嗽兩周以上,又找不出病因,就要趕緊去大醫院檢查,別擔心,發現得早是好事。

「白湯」排毒法

一天五杯熱水, 完全排毒!

現在日本的藝能界流行一種“白湯”排毒法! 日文的“湯”就是熱水, 而“白湯”就是什麼都不加的熱水! 這種療法源自於印度的阿育吠陀(Aayurveda) , 藉由喝溫熱的水讓身體熱起來, 達到和用芝麻油按摩讓身體熱起來同樣的效果! 由於實行起來非常簡單,每個人都做得到, 也不用花錢, 因此由藝人千葉麗子推薦之後, 許多藝人紛紛仿效, 成為一股風潮!

先說說喝熱水具備哪些效果吧:

1. 促進新陳代謝

喝熱水不僅能夠刺激腸胃蠕動, 也能促進腎臟肝臟等器官的活動! 維持擔任排毒重責大任的器官的活性, 讓血液能夠更輕鬆的運輸氧氣與養分到全身,促進新陳代謝!

2. 調整味覺

開始喝熱水, 會感覺到溫水的甜味! 慢慢的你會對於食物的味道越來越敏銳! 稍微吃一點就會有吃了東西的實感, 進而避免暴飲暴食!

3. 排出毒素

熱水能夠溫暖內臟器官, 促進消化, 讓囤積在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 除了有利尿作用之外, 因為體內水分的調節, 更能夠改善便秘! 此外也能加速排汗, 達到良好的排毒效果!

4. 賦予滿腹保足感

和一般的水比起來, 喝熱水需要花時間一口一口慢慢喝, 因此更能夠獲得滿腹感! 在吃飯的時候搭配食物一起喝, 更能夠增加飽足感!

5. 幫助消化

經常暴飲暴食會影響消化, 並讓無法消化的食物開始囤積在體內! 熱水可以刺激胃的蠕動, 幫助消化, 並幫助囤積的老廢物質順勢排出!

6. 沉澱心情

除了身體機能的調整之外, 喝熱水也具有精神層面排毒的功效! 慢慢的喝杯熱水, 能夠緩衝一下忙碌的工作, 消除壓力, 讓你神清氣爽!

根據阿育吠陀(Aayurveda)的說法, 影響人類身體與精神健康的元素可以從風, 火, 水三種元素來看! 頭痛, 肩頸酸痛, 失眠, 肌膚粗糙, 便秘等都是因為火的元素失調的關係,追究原因就是身體“太冷”! 夏天經常吹冷氣, 吃冰的東西, 內外夾攻, 這時候喝熱水就是一種均衡的消化劑!

雖然喝熱水排毒非常簡單, 但也不是隨便喝喝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喔! 在喝法上還是有些講究的:

1. 早上起床喝一杯熱水

早上起床喝一馬克杯的熱水, 水溫在不要燙口, 能夠順順喝下的溫度最好! 能夠溫熱內臟器官, 溶解體內的老廢物質, 加速排出! 讓一天有個神清氣爽的開始!

2. 一天喝1.2~1.5公升的熱水

任何東西過量都不好! 雖然喝熱水沒有副作用, 但是以為這樣而狂飲的話, 反而會造成多餘的水分在體內囤積, 新陳代謝惡化, 成為寒冷體質, 進而容易肥胖! 一天1.2~1.5公升的量最適中!

3. 一次一點點慢慢喝, 不要牛飲

不要在渴的時候咕嘟咕嘟狂飲, 最好是每次半杯小口小口慢慢喝! 1~2個小時喝一杯左右的量! 不要燙口的熱水, 溫熱就可以了!

4. 入浴後水分補給

洗完澡後, 喝一杯溫水(和體溫差不多的溫水), 補充流失的水分! 這時候好不容易藉由泡澡讓身體溫熱起來, 最好避免喝冰的東西, 讓身體冷卻!

經過日本許多明星的實踐證明: 熱水排毒法能夠提升基礎代謝, 讓身體覺得輕鬆舒暢, 改善便秘, 排出老廢物質, 進而達到美肌與瘦身的效果!

這種不花錢的健康排毒法, 還不趕快試試?!

肝臟 - 注意四個現象‏

肝臟有問題時,尤其得了肝炎,以下的4個現象.不可以有任何一個現象經常性的發作。

一、右上腹悶痛

二、右後腰酸痛

三、右肩感覺酸、麻、痛,甚至造成右手舉不起來

四、晚上睡覺時,小腿容易抽筋

肝臟像拳頭一樣,有正面,有背面,正面如果硬化、腫大,會擠到我們的肋間神經,肋間神經就會脹痛;如果在背後,會造成右腰酸痛。

全身的筋,都由肝臟主管,晚上血液必須進到肝,若肝臟有問題,血液進到肝臟會比較困難,所以翻來覆去睡不著;血液好不容易進入肝臟,出去也相對的困難,全身的筋需要血來滋養,人在睡覺翻身的時後需要動,動就需要血液提供,血液不容易從肝臟出來,筋就會僵硬,僵硬過度就會抽筋。

肝臟不好,晚上睡眠品質會不好,翻來覆去不容易睡著;起床後口乾、口苦、口臭,刷牙時牙齦會流血。平常為食物沒有興趣,不吃不餓,吃一點點就有飽感;走路走個兩步小腿就會很酸,會感覺全身越來越疲勞,手腳也是越來越沒有力。

肝臟不好的人,腳會經常扭到,扭到了又好不了,不小心割傷了,傷口也不容易癒合。

喜歡喝酒的朋友,忽然酒量減少了。或是有久治不癒的皮膚病,週而復始好不了,都要注意肝。

Sunday, March 14, 2010

印威廉 - 中國傳統藝術愛好者

【小崔說事】2010.1.25—美國青年印威廉:外來的票友會唱戲

他要用動漫的形式把中國的傳統文化介绍到美國,他還是一個中國傳統戲曲的狂熱愛好者,對中國傳統的樂器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本期節目請到嘉賓中國傳統藝術愛好者印威廉 來講述作為一個美國青年,是怎樣迷戀和學習中國傳統藝術的。

http://www.6park.com/enter9/messages/65372.html

Friday, March 12, 2010

空服員的心聲

小小空服員的心聲----

登機時:

1. 我跟你打招呼的時候,請禮貌回空服員謝謝,不要聽而不聞。

2. 不要一個人拿3份以上的報紙,兩個以上的枕頭或毛毯,請想想這不是你的包機。

3. 不要帶過多過重的行李,佔滿整個行李櫃不說,還要老娘負責你的重行李。

4. 放置行李時請不要佔住走道,擋住後面客人前進。

5. 請依民航法規定把行李放在行李櫃或椅子底下,只有這兩個地方,不要亂放。

6. 不要在客人還在登機的時候換位置,要換等起飛後再換,若非要換,也不要擋住後面客人前進。

7. 進客艙裡不要大呼小叫,這裡不是你家。

8. 在登機時請我拿東西,諸如報紙、飲料、撲克牌請耐心等待不要給臉色,這時候老娘是最忙的。

9. 有訂特別餐又換座位者請一定要告知,不要找不到人,沒吃到又生氣。

10. 跟你對特別餐的時候,不要有訂說沒訂,沒訂說有訂,我們是根據艙單跟你核對,有問題請找你的旅行社,素食也許還變得出來,但請不要再挑剔了。

11. 找到位子後就快點坐下,飛機滑行的時候不要起身走來走去,你站著飛機就不起飛,這是飛機,不是公車。

起飛後

1. 發枕頭毛毯的時候,要就要,不要就不要,不要等老娘已經發完了才說要,增加我的麻煩。

2. 要特別的東西請耐心等待,這是我特別強調的,飛機上不是只有你一個客人。

3. 服務鈴請看好再按,不要為了試搖控器,按了服務鈴還不知道,請問「一個人形」的圖案按下去,電視是會出現什麼畫面嗎?

4. 問你喝什麼飲料、什麼餐的時候,不要東想西想,問東問西,問了有什麼飲料,偏偏說要喝「芭樂汁」,我剛剛有說芭樂汁嗎?而且飛機上沒有芭樂汁,要喝請到喝喜酒的地方喝。

5. 用餐的時候請自動把椅背豎直,座位很狹小,讓後面的客人也能好好用餐是做為人的基本態度。

6. 給你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不要一心一意只想著20元不到的泡麵,你隨便在7-11買的泡麵都比飛機上的好吃,一份餐的成本一定比一碗泡麵還要高。

7. 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不要雞屎臉或發脾氣不吃,飛機上的餐就是那麼多,這裡不是餐廳;發脾氣不吃不是餓我的肚子,何苦來哉。

8. 吃完飯請把餐盤維持原狀怎麼給你,你就怎麼還給我,不要吃得髒兮兮,又把餐盒疊來疊去,這不是樂高積木。

9. 我還要特別強調老娘服務你的時候,請看著我,請說謝謝,不要看著報紙頭也不抬眼也不看,動動手叫老娘做事,我不是你家的下女。

10. 請繫安全帶的指示燈亮著的時候,請乖乖繫上你的安全帶,不要到時候飛到天花板的時候又怪我們不告訴你,你是大人,成熟點。

11. 想要東西的時候,建議你走動到廚房跟空服員要,漫長的飛行多走動對你很有益處,才不會得「經濟艙症候群」,不要有手(按服務鈴)沒有腳(走過去要)。

12. 多帶一兩本書上飛機(請學學阿篤仔和阿本仔),長夜漫漫睡不著,利用這個時候充實一下自己,不要讓別人笑我們講話沒內容,國民知識水平低落。

13. 上完廁所請稍微整理,這是公共廁所,不要亂丟衛生紙,廁所髒是自己沒有好好維持,別怪我沒清廁所。

14. 請不要睡了一覺後直接跟我講話或打哈欠,你的口氣香不香,你比我還清楚,去刷個牙或把嘴摀住都是有禮貌的表現。

15. 賣免稅品的時候請把握機會,不要空服員推車過去後才要買,也不要睜眼說「空服員沒有過來」這種鬼話,我就算再懶惰也不敢不從你前面經過。

16. 飛機裝載有限,請不要買不到發脾氣,機場還可以買,沒必要為了機場的煙比飛機上貴10元而降低自己的格調。

17. 要下降的時候,請把自己的座位稍微維持乾淨,毛毯折一折(阿本仔做得最棒),垃圾不要丟在地上,沒有人非要為你的行為善後。

18. 飛機還沒停妥,請不要起身拿行李或站起來,飛機還沒靠到空橋,是不會開門的,你這樣做並不會快到哪去。

19. 附加上一條,請不要在飛機還沒開門前打開手機,要開機也拜託用靜音,不要做壞事還巴不得別人發現。

20. 下機的時候跟你說再見,請不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請、謝謝、對不起」是你從小學的,也是你要做給小孩看的榜樣。

從以前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台灣人不適合出國,不知道是生在小島的關係,像井底之蛙,還是不學習基本禮儀。

上了飛機就好像去菜市場一樣,從A叫到K,從28排叫到63排,不會說謝謝,不懂禮貌,不能等,個性急,多等一秒臉就臭,喜歡誇張化,等3分鐘說20分鐘,喜歡睜眼說瞎話,我想有些事還是要多跟別人學習,學學老外或日本人有禮貌的態度。把自己變得很有教養,不要讓老外看著中國人搖頭,身為同為台灣人的我,不只不好意思,也覺得丟臉。

心存善念

科學證明心存善念身體好

一個樂觀的人因為常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以經常分泌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因此比較不容易生病;一個悲觀而憤世嫉俗的人,他的神經系統不但會讓他老是使用負向思考的神經而變得愈來愈悲觀,而且在每天憤憤不平的時候,神經細胞又不斷地分泌會讓細胞凋亡的神經化學物質。所以,當人長期處於悲觀而憤怒的狀態時,可說是在慢性自殺。

小時候,父母時常提醒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心存善念。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到念研究生時,纔發現這個說法是有科學根據的。很幸運的,「心存善念」一直是我為人處世的最高指導原則。

在碩士班,曾選修一門神經化學的課程。當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科學上已經發現,人在正向、積極的思考與負向、消極思考時所使用的神經系統居然是相反的,而且是互相拮抗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思考是樂觀、祥和、感激、快樂…時,人腦中的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產生作用,而另一套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則不但不會產生作用,還被抑制住。相反的,當一個人心中充滿了仇恨、悲傷、沮喪、恐懼、妒嫉……時,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被激發而產生作用,但是在此同時,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卻被完全抑制住了。

而且在科學上,早已發現神經系統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特徵:神經細胞在活動時是利用電傳導,並且喜歡走快捷方式,所以被活化次數多的神經細胞會比活化次數少的更容易被激活。說白了,就是「愈用愈發達,不用則退化」的現象。

所以,一個愈樂觀的人,因為看待周遭的事情總是以正面的態度;時常心存感激,對於不公或不平的事件,也都不放在心上或是認為上天會幫助……等等。可想而知,他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被活化的機率就比較高,而負面思考的神經系統卻會因為不常使用而退化了。相反地,如果一個人都只看事情壞的一面,對待事物都是以挑剔、批判的態度面對,或是經常對環境感到懷疑、恐懼,那麼,他的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就會變得很發達。同時,時間久了之後,要想激活他的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就相對的變得比較困難了。

另外,科學家們也都發現了,神經在傳導訊息時,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是利用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神經傳導物質,除了可以活化下一個神經細胞外,還會透過血液循環系統,影響著全身的細胞。然而,正向思考與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除了神經細胞本身就有差異之外,連它們所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都是不一樣的。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經過實驗證明,具有刺激細胞生長發育的功能,因此,一個樂觀的人,因為常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以經常分泌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也難怪科學研究會發現,樂觀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

提到這兒,您是否很好奇?想必也推論得出來,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分泌的神經化學物質,對身體內的細胞會有傷害作用。

最近的醫學及科學上還發現到,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是相關聯的。甚至有科學家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了神經細胞與免疫球細胞相接觸的現象。所以,不難想象,當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分泌出能讓細胞生長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時,人體的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也會變得比較活躍,能再分化出更多健康的免疫細胞,對於外來的細菌或病毒當然也就比較有抵抗力,人也就比較不容易生病。甚至我們時常聽到的,一個癌癥病人如果比較樂觀,通常癌癥都比較容易痊愈。

但是,一個悲觀的人就很難有這麼好的運氣,因為他的身體中的免疫系統被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影響下,很多免疫細胞早已死亡而不再具有保護作用了。

激活正向思考的神經.

當然,一個普通的人,並不見得總是可以百分之百樂觀或總是百分之百悲觀。不過,如果能夠在愈多的時刻保持樂觀、祥和、喜悅、感恩的心情,避免憤恨、不滿、妒嫉、不安、懷疑的情緒,那麼,這個人的正向思考的神經就會時常被激活,然後久而久之,身體就愈來愈健康,免疫系統愈來愈強健,當然也就愈來愈不容易生病。而且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也會愈來愈發達,想法就愈來愈樂觀積極,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最近幾年來,產生許多怪病,甚至有很多好幾年前就已經滅除的感染性疾病,都又再度發現。很可能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心,早就不再像以往那麼真誠而善良了,所以,很多的疾病都因為自身的細胞不健康,而變得難以醫治。

編者語:曾看到過這樣樸素的話語:「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世上沒有損人利己的事情,損害別人就是損害自己。人要想真正健康幸福,要用愛、感恩和祥和的心代替所有怨恨、不滿和憤怒的病態心理。

Thursday, March 11, 2010

張艾嘉- 躲不過的情

張艾嘉一生中幾段躲不過避不了的情

文章摘自《最好的女子》

一生有幾段月亮背面

一、張艾嘉很帥。
  
小藍條紋襯衣,半新不舊的黑色小馬甲,深藍色齊膝短褲,蹬一雙黑色坡跟長筒靴,格外利落大方。“我的衣服都比較簡單,蕾絲、透視裝我都是有的,比較沒有那種很可愛很女孩氣的衣服。

衣櫃、衣服都很簡潔,但是我還是會留下很多有紀念意義的衣服,有時間會把過去的衣服拿出來,搭配出不同的造型,這是我生活中的樂趣之一。

穿衣我蠻忠於我自己,我不太會跟潮流,從小就是。我這個人表面上看是很隨和的人,但是我有很多固執的東西,我知道什麼東西適合我。

”所以當她看到為她準備的那件皮長裙之後婉轉地提醒“其實我的膚色不適合土黃色”。但後來還是穿上了,穿上之後,披上了她自己帶來的白底小藍花的圍巾。

“脖子上很空,我覺得這樣更合適一點。”圍巾很漂亮,她輕輕一笑,“上海買的,很便宜。”
  
一生有幾段避不了的情
  
她很溫和,但不是容易妥協的人。她愛開玩笑,言語風趣,提到當年幫李翰祥拍《金玉良緣紅樓夢》,“原來李翰祥導演是要我演寶玉的,可是一看,林青霞比我高這麼多,臨時便改成演林黛玉,演黛玉呢,我的嘴巴很大嘛,有一場戲要唱一句黃梅調,你那櫻桃小嘴……導演說趕緊拍她的嘴,攝影師說櫻桃小嘴在哪兒啊……氣得我!”
  
二、最近在忙什麼?

“我忙著做母親,做太太,做女兒啊!房子要清潔,衣服要燙,哪個司機去接哪個人,很多複雜的事,所以我忙得連林奕華發的郵件都沒辦法看。”
  
過了一陣,她又主動提起這個話題:“你剛問我在忙什麼?很多人都說我好像這幾年都沒有拍多少戲,雖然現在在家的時間比較長,可是必須應付的事真的太多。媽媽年紀大了,她需要我陪,家裡的東西這裡要修那裡要修,只有我清楚它們各在什麼位置出了什麼毛病。我要讓家裡的每一個人都吃好飯,還有家裡有好多好多的書,好多好多的DVD,再加上我現在又迷上了高爾夫,時間就更不夠用了。”
  
張艾嘉被人稱為“獨立新女性的典範”,連她都抱怨,可見職業女性不易做。“常常有人問我做女導演有什麼條件,我說做女導演呢最好不要結婚,就算結了婚,你也不要生孩子,因為那樣你就不能太自私。

這個事那個事,每件事你都非管不可,要不然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女兒和老婆,最後你只有把你的時間貢獻出來。所以我說職業女性,一定要自私一點,自私一點,多愛自己一點,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就像蕭芳芳,她不想拍戲了,她就真的放下一切跑到紐約去唸書,女人都應該有自我的世界。”
  
停了一會兒,她又笑笑:“其實現在某些時候,我又比較enjoy什麼都不做的狀態,三十多年了,我幾乎沒有停過,那我現在是不是可以停一段。”
  
三、張艾嘉的確有資格講這句話,她15歲入行,做足四十年。
  
做演員,她是最top的演員,得過數屆影后;做導演,她亦是最top的導演,《最愛》《莎莎嘉嘉站起來》《夢醒時分》《新同居時代》《少女小漁》《今天不回家》《心動》《20 30 40》都是歷久彌新的女性電影;而做女人,她亦是最top的女人,這輩子的經歷可能是別的女人的幾倍。
  
就像她在《一個好爸爸》裡的一句台詞:“一個男人一生中有幾段情是避不了的。”同樣,一個女人一生中有幾段情也是避不了的。她出身書香門第,外祖父與蔣經國熟稔,父親是空軍軍官,在張艾嘉一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張艾嘉長得美,又灑脫,曾經在《康熙來了》裡坦陳當年在美國讀書時與蔣家二公子“彼此互相吸引過,走到後來,回到現實,我自己知道一定要踩剎車”。
  
回台灣做演員,之後的戀情也非常生猛,1974年為首任男友金川與嘉禾解約,1979年嫁給大她16歲的劉幼林。“他是個君子,是我不好,是我不成熟,心還未定下來。”結婚半年即傳出婚變,緋聞對象是羅大佑。

“那時年少輕狂,覺得能配上自己的男人,似乎只有聲名赫赫的羅大佑了……”接下來還傳出過楊德昌、李宗盛,但都無疾而終。時間轉到1986年,她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認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王靖雄,王當時是有婦之夫,一段苦戀,37歲未婚產下兒子奧斯卡,到1991年兩人才終成眷屬。

愛情終得圓滿,事業又蒸蒸日上,正春風得意之際,發生愛兒被綁架一案,幸而七天後兒子安全找回。“你瞭解到這世界上有許多事你沒辦法預計到,意外隨時會發生。”經歷了這麼多辛酸苦辣之後,張艾嘉變得更低調更沉靜。慢慢地,她在這個浮華名利場裡淡出了蹤影。
  
“這半年我每個禮拜都會和朋友去談談《聖經•舊約》,我覺得非常好。你會發現其實很多東西從前就有,歷史和過去就擺在那裡,只是你沒有看到,這個世界和人的關係早就在了,只是你沒有發現。”
  
四、“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當年李宗盛為她寫的這首歌打動了無數人的心,想來,人生的所得所遇也無非就是《愛的代價》。
  
“我喜歡音樂,但現在只會偶爾哼哼歌,《愛的代價》我唱了差不多二十年了,但近幾年唱得比較少了,我覺得我已經過了唱這首歌的時候。這幾年反倒是李宗盛唱得比較多,可能他到了這個年紀感觸比較深吧,那麼他要唱,就去唱吧。這首歌是他寫的,用的是我的心情,我和他經常聊天,我們是知己。我不是那種很會唱歌的人,比如蔡琴,她的嗓子真好,我唱歌一般都是在講我的人生經歷,更私人吧!”
  
很多人都記得她在舞台上公開問李宗盛,你到底有沒有愛過我?
  
“可能因為當時氣氛好,”張艾嘉笑嘻嘻地開玩笑,“我當然知道他很愛我,他不愛我就不會替我寫那麼多歌!”
  
據說李宗盛每監製一個女歌星,就會和她談戀愛?
  
“是啊,所以他現在不做唱片,改做吉他了。他是這樣的人,就算沒有和他真的談過,腦子裡也是談過一遍的。我叫李宗盛細佬,他叫我大姐,他對我有很深的感情,我對他也很有感情,我們常常通電話,聊心事,我比較硬朗,比他更像男人。”
  
上個世紀的8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風起雲湧,專欄作家韓松落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他們在燈下激動交談,四處奔走開民歌演唱會。『金韻獎』民歌大賽裡永遠有新人湧現,四季都像是春天,每個時辰都有一面戰鼓在心裡敲出『非如此不可』。青春的洪流給每一天鍍了金,即便剝離磨損,也顯得金粉淋漓。

”那時,張艾嘉是眾多文藝女青年中的一名,而羅大佑不過是剛剛出名的創作人,楊德昌是新導演,李宗盛白天幫父親送瓦斯,晚上去唱歌。那到底是什麼樣的盛況?
  
“哇 ——那個時候——”張艾嘉拖長音,清澈的眼睛裡閃過一點光,“很忙,有參加不完的派對,那時我很壞,因為沒有狗仔隊,所以我在盡情地談戀愛。早期的男生們很單純,早期的事情也很單純,那時我的心中就只有朋友和創作。當時我住在一家coffee shop,叫香頌室,很出名的,天天人來人往,我們在裡面打遊戲機,吃東西,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辦公室,做我的電視劇,拍《十一個女人》。那時候的事如果拍出來,大約可以寫八十個故事吧!”
  
你會經常回想起那段時間麼?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是我現在已經不會經常想起了。”
  
張艾嘉的頭髮很黑,很多。她說這麼多年她都跟一個髮型師:“我很念舊的。”
  
問她會不會寫,這麼多精彩的過往不寫出來太可惜了,何況她又愛寫文章。“我要看看自己究竟能夠有多麼誠實,可是如果我的誠實,會讓別的人不舒服,那麼我不如不寫。”
  
人人都叫她張姐,實際她的小名叫小妹,“還是在1987年、1988年的時候人家就開始叫我張姐啦,因為當時有部戲裡我演老師。小妹是最早認識我的人叫的,胡金銓導演就這麼叫我。前段時間我參加一個活動,碰到徐楓姐和佩佩姐,她們都叫我小妹,我覺得特別高興,因為現在很少有機會被人叫小妹了——那天在座的都叫我小妹。”
  
事實上,張艾嘉依然是小妹。她愛笑,配上新剪的短短童花頭,兩個永不消逝的大酒窩,又年輕又俏皮。資料上記載張艾嘉生於 1953年,可是連我們的美女攝影師看著都發了陣呆:天哪,她怎麼這麼年輕,她跟我媽一樣大哎!她靠著林奕華拍照的時候,那麼小鳥依人,我開始明白為什麼那些男人會愛上她——她原來真的是永遠的小妹。
  
和所有的八卦粉絲一樣,我追問:“咦,當年羅大佑不是寫過一首歌叫《小妹》,是專為你寫的吧?張宇還翻唱過。”她笑著把頭扭開,林奕華貼心地替她回答:“哇,又來了!”
  
是的是的,都已經過去,其實我只是想說那歌詞真寫得不錯。
  
“小妹,小妹,我們有溫暖的過去,我們有迷惑的現在與未知的將來。小妹,小妹,該去的會去該來的會來,命運不能更改……”

蔡琴- 玫瑰的故事

他給我的玫瑰的故事

 
文章摘自《最好的女子》

作為一個前妻,很難面對的一個事實是——前夫找的繼任比自己漂亮。
  
所以蔡琴,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來消化抵抗這個事實,她的才子前夫楊德昌在和她結婚十年之後離開,選擇了鋼琴家彭鎧立。
  
這位彭小姐,簡直是一位超級典型的亦舒女郎,出身世家,畢業於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美貌碩士,在家裡煮飯看小說時會穿意大利120%Linen(亞麻面料)的半透明、打綁帶的麻料寬褲子,只用某個牌子的冰箱除味劑,對名牌很有心得,穿得又很有風格。
  
“如果去見張叔平,我會穿Jil Sander為男士出產的小尖領白色T-shirt,配上長及腳踝的深藍牛仔褲,腳上Tods的白色滾膚色邊,有小金扣的豆豆鞋,戴寶格麗的金色黑表帶潛水表。”彭鎧立說。
  
楊德昌最後與彭鎧立生了兩個孩子,很強烈的反諷是從前楊德昌跟蔡琴提出的結婚條件是:讓我們來一段柏拉圖式的婚姻吧!
  
五六年前我採訪到蔡琴,那是在沙面的一個酒店,因為很粉她,所以我等到深夜12點,最後做了半個小時的採訪。她卸了妝的臉上一片素白,一顆大淚痣,停留在眼睛下方,讓人觸目驚心,據說長了這種痣的女人感情多半波折。蔡琴當場發作:我聽人說這是有藝術才華的象徵。
  
他給我的寂寞比甜蜜多
  
採訪完之後,在的士上慨歎良久:我理想中的堅強幽默、自如灑脫的偶像,其實私下裡,也是普通女人一個,受過傷後,好得並不比別人快樂。
  
在蔡琴這裡,我們不得不面對所有長相平常的女子都要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許多年以來,很多很有思想很有尊嚴很有品位的女性都覺得極具挑戰性的問題,就像著名的情感美女作家說的:其實你性格完美到什麼地步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男人,真的真的,只愛美女,而且只愛可以折磨他們的美女。
  
從張艾嘉到H到彭鎧立,一個型號,都是美女。而蔡琴是楊德昌緋聞名單上的異數,可能,她,真的愛他比較多吧,要不然,她怎麼會接受“無性婚姻”這種荒謬的提議。另一方面,如果楊德昌當年要娶的人是H,他會提出無性婚姻麼?
  
這話說出來真有些令人洩氣,你讀再多的書,看再多的心靈雞湯,修再多的福亦沒有用,都不及那個女人一根輕輕彈動的眼睫毛。同樣是楊導演身後的女人,蔡琴在坎城影展上奔波打點,任勞任怨,又怎樣?還不是全不及後任穿鏤空襯衫美美的一站。而且更令人傷心的是,楊德昌和彭鎧立生活的這七年“是楊導過得最快樂的幾年”——對一個前妻來說,這打擊還真致命,她不僅比她漂亮,比她能幹,比她能生孩子,而且比她更能令他幸福——朋友們都說彭鎧立“令他快樂”。
  
有什麼辦法,愛情這個東西,有時真的不講理法、沒有道德——永遠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那麼,你學那麼多有什麼用,看那麼多有什麼用,唱那麼多有什麼用?反正,因為你長得不夠漂亮,一切,輸在起跑線上——去你的,說什麼心靈美。
  
亦舒說,對拋棄你的男人,“活得好才是最大的報復”。那不過也是一種姿態,真的打了雞血一樣向前衝,萬一沒沖好,反而更失落,你立意要做出個人樣兒,萬一不成人樣兒,難道就去死?沒有必要吧,那麼詛咒有用麼?“你不得好報,你們沒有好結果”,可惜的是,在情場上,很少立竿見影出現因果報應,用法國人的話說: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
  
這就是生活,不講理由不問結果。
  
人生如滔滔江水,泥沙俱下,奔流而去。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不在了就是不在了,《三國》裡的第一闋詞就開宗明義:“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讓時間去融解一切吧,你過你的幸福生活,我唱我的歌,台灣不紅了,就到內地,這幾年隨便到哪個城市隨便開個演唱會,人潮人湧間獲得的快樂也不少吧!像蔡琴自己唱的:“說祝福太為難沉重,還不如微笑以對;說眷念太自私,不如說保重。”
  
前夫前妻,前前夫前前妻,誰都有難以忘卻的記憶,誰都有暗夜裡心痛的往事,蔡琴唯一能驕傲地說起的是:“細數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電影,在我們生命聯集的十年中,我竟見證了一半……我們一起年輕過、奮鬥過。”就當是一個朋友也好吧,一個同事也好吧,就當這種感情是同事間的與有榮焉也好吧,都過去了,再見了,雖然“我感謝主在他生命結束前,是與他的最愛在一起”,雖然“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比甜蜜多”。
  
一切都會過去。
  
我能想到的只有兩個問題:
  
第一,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我們愛上的有才華的男人,這樣的男人,是否就一定要嫁之才能完成愛情過程呢?
  
第二,千萬不能嫁那些不夠愛我們的男人。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讓生命重新出發

接受,讓生命重新出發

在好萊塢,有影星們意欲爭奪的金像獎,但搶在奧斯卡前一天公佈的「金酸莓獎」,選出的卻是最爛的男女主角,也可說是眾星最想遠離的獎項。

2002年,荷莉貝瑞打敗眾女星,得到最佳奧斯卡影后獎,不久後,她卻在電影「貓女」中,被認為「只會賣弄身材,毫無演技」,成為「金酸莓獎」的最爛女主角入圍人選之一。

舉辦二十多年的「金酸莓獎」,每年都由評審選出他們認為演技最爛的男女主角,卻很少有人願意出席領獎,因此大家都認為荷莉貝瑞八成也不會出席。

沒想到,荷莉貝瑞不但盛裝出席,當主持人宣佈她的名字的時候,還假裝一副不可思議地驚訝,雙手抱頭,然後興奮地說:「天啊!真想不到是我得獎!」

然後,帶著她所得到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盃上台,她的舉動讓現場的來賓與媒體幾乎都笑翻了。

接過金酸莓獎之後,大家都很想知道她會說哪些話,只見荷莉貝瑞說:「各位評審委員們,辛苦了。既然我得到這個獎,我也要跟我的經紀人分享。」

當她的經紀人上台之後,荷莉貝瑞告訴經紀人:「下次接片子的時候,記得幫我挑一部好一點的片子,不要選這麼爛的劇本。」

全場又是哄堂大笑。

接著,荷莉換上正經的表情說:「從小,我的媽媽就告訴我,想贏,就要先認輸,輸了就輸了,一個不能接受失敗的人,也沒有權利接受成功的機會。」

荷莉的一番話,激勵了在場的來賓,也廣受媒體的喝采。隔天,幾乎各大報的頭版都是她的版面,荷莉因此搶盡鋒頭。

不管你是非志願離職、被公司遣散、失業、被倒錢,或是創業失敗,傷心難過是一定的,但是就接受吧。有句話說「哪怕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還是要種蘋果樹」,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光抱怨並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但接受事實之後,往往可以找到另一道出口,荷莉貝瑞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滿心感謝您的瀏覽,分享的快樂,遠勝過獨自的擁有,歡迎轉寄分享。

Tuesday, March 09, 2010

如何陪父母迎接老年

康健雜誌

在佳陽的童年記憶中,阿公總是坐在客廳裡的一個角落裡看書。他的話不多,見到孩子總會微微一笑,雖然他大部份時間都聽不清楚年輕人在說些什麼。

大概是在阿公八十六、七歲的時候吧,佳陽發現阿公經常從早上就坐在客廳裡,坐了一天幾乎都沒站起來過。不久,阿公得了痔瘡,原來是阿公膝關節退化,坐下去就沒力氣站起來,他又怕麻煩子孫去攙扶他,所以一坐就是一整天,最後就長了痔瘡。

「阿公是個書生,自尊心強,寧可忍受痛苦,也不願像個沒用的老傢伙,」佳陽說。

和年老父母或祖父母溝通上的誤解,是許多人曾經有的經驗。
志鴻小時候,外公外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他家住上幾個月,「這叫做輪伙頭,」志鴻說。

「輪伙頭」就是當父母年紀大了,輪流住到幾個子女的家中,接受照顧。志鴻的外公、外婆當時就是在四個女兒之間輪伙頭。

「以前外公、外婆來的時候,我們都很高興,可是後來他們年紀愈來愈大,就變得很容易生氣,」志鴻回憶有一次,他問了外公一句:「你們還會住多久?」結果第二天,外公居然二話不說,款好包袱,就帶著外婆離家出走。志鴻的媽媽心急如焚,最後才在二阿姨家找到他們。「你兒子在趕我們走啦!」外公很委屈地抱怨。

「怎麼會這樣?我問那句話的意思,是希望你們可以住久一點的……,哎!」志鴻忙著解釋。

曾經呵護著我們長大,抱著我們吃奶、牽著我們的小手走路……,每個人心中的父母、祖父母,不管是多麼的完美、堅強,終有一天,也會老去。當父母年老時,伴隨著生理機能退化所帶來的心理衝擊,以及種種的失落感,使得父母與子女都容易產生心理的危機與壓力。

少也徬徨,老也徬徨

大陸作家余秋雨曾經寫下一句話,「我無法不老,但我可以再年輕。」關於老,究竟是什麼感覺?作家陳之藩曾經打趣,一個人是不是老了,可以從三個指標看出:第一個是「記遠事,不記近事」;八百年前的豐功偉績還記得一清二楚,可是昨天和誰吃飯已經記不得了。

第二個指標是「在乎小錢,不在乎大錢」;張三去年欠你的兩百塊,你還牢記在心;李四前天向你借的五萬元,你已經忘記了。第三個指標是「疼孫子,不疼兒子」:兒子說什麼都不對,孫子怎麼調皮都可愛。

要學會和年老的父母相處,首先就必須了解他們正在經歷的心理衝擊。

還記得自己青春叛逆期時,與父母格格不入、動輒口角的歲月嗎?當父母年老時,也很容易發生這種情形,然而有著青春期徬徨茫然之感的,可能換成你的父母。

台大社會系教授李開敏,曾經長期從事老人社工的心理諮商,他指出老年期一個重要的生命主題,就是面對失落,一種失而不可復得的感傷。不管是女性的空巢期,或是男性工作的失去,生理的、經濟的、社會的,名片上的頭銜、光環都沒了。這會讓老年人心理上有很大的失落,覺得好景不再。所以,老年期會重複青少年時的一個主題,就是重新追尋生命的意義,對生命重新的審視。

台北市立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李文瑄也指出,在他多年的診療經驗中發現,老年人常會面臨人生整合的問題,也就是老年人常常會回顧:「我的一生到底做了些什麼?」有些能整合,有些不能整合、或是會懊悔,所以有些人在晚年會覺得晚霞無限好,有些人則會感嘆日暮沈沈。

失落的感覺,伴隨著記憶的混亂,甚至記憶的失落,更增加了心理的危機。李文瑄醫師指出,記憶中珍藏的東西不見了,例如以前喜歡到圓環吃宵夜,結果圓環拆掉了,他會有一種混亂的感覺。而老化會導致記憶力的衰退,老年人的記憶有時會不連貫,而造成心理上的不連貫、不整合,對老人來講也是一種痛苦。

如何和年老父母有效溝通?

要能進入父母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適應老年期的挑戰,有效溝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美國家庭關係心理學家艾丁伯(Mark A. Edinberg)以所接觸到的個案為例,分析了成年子女與父母溝通時最常碰到的問題,並提出了改善的建議。

在一個個案中,大衛和伊娃發現他們的母親凱思在過去這一兩年來,似乎過得很不開心,他們覺得母親應該更常出去活動,並加入社區的老人中心。

當他們和母親提起這個話題時,大衛的態度變得有些嚴厲,他叉著腰,手指著母親,告訴她:「你應該多出去走走!」大衛接著一一列舉應該多出去走走的理由,可是卻完全沒有去感受母親的反應與處境。

大衛心想,我的母親看起來很不開心,如果她能和老人中心的人在一起,應該會好一些,因為老人中心有些人看起來滿快樂的。

伊娃和母親談起這個話題時,語氣卻充滿了自責與愧疚,覺得母親變得不快樂,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她。她沒有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與焦慮,只是不斷地為母親的不快樂抱歉。

而母親凱思的反應呢?她完全推翻大衛的建議,很快轉移話題,開始談起以前她和過世的老伴聊天是如何愉快,而現在卻沒有人願意聽她說話。她也會抱怨伊娃沒有幫上什麼忙。最後,三個人會不由自主地陷入爭執、互相指責。

與老年人溝通時,最常出現的問題是,一般人都帶著對老年的許多迷思和他們溝通。結果,一旦溝通不良或發生爭執,就會把一切罪過歸咎到父母「老」了。

釐清溝通管道的不同

艾丁伯指出,要了解父母真正的感受,首先必須要能把你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父母分成三個部份:一個是父母身為個人的部份、一個是父母因年老而產生的部份、另一個是因為你與他們溝通互動而導致的部份。在艾丁伯的觀察中,溝通方式不當所引起的痛苦,往往比老邁所帶來的壓力還大。

艾丁伯指出,一般人最主要的溝通管道有五個:視覺、聽覺、感覺、嗅覺和觸覺。在和年老的父母溝通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出你自己以及父母最習慣的溝通管道。同時了解到,你所善用的溝通管道,不一定是別人最主要的管道。

在大衛和伊娃的故事中,大衛是很視覺導向的,他很在意母親看起來如何。伊娃則是很感覺導向的,她常感覺愧疚、罪惡。凱思則是很聽覺導向的,她一直強調沒有人願意聽她說話。由於這三個人的溝通管道幾乎沒有交集,溝通就很容易出問題。

雖然每個人所習慣的溝通管道不同,但是有一些技巧可以讓溝通更順暢。

第一,就是儘量採取開放的溝通方式。也就是儘量不帶主觀判斷的態度去聆聽對方的觀點,做雙向的溝通。我們的肢體語言,常常會表達出我們的溝通方式。例如,如果你的眼神老在迴避對方,可能是在暗示你對他的意見沒興趣。如果你老是打斷對方的講話,可能代表你不願跟他開放溝通。

第二是改善你和父母溝通技巧的方式,檢視你和父母溝通時,所採取的是「任務導向」(task-oriented)的態度,還是「人際導向」(person-oriented)的態度。在上述個案中,大衛的溝通方式是比較任務導向的,伊娃則傾向人際導向。當你和父母溝通時,可以根據情境而採取適當的溝通模式。尤其要注意到父母的反應、感受。

第三個建議:當你和父母溝通時,能夠讓父母感受到他們被接受,不管你認不認同他們的觀點,都不需要去苛責他,或為自己的觀點辯護。

父母雖然年紀大了,卻未必會變成你所想像的老人模樣,有時候一些偏見、誤解,不但造成溝通上的困難,甚至引起更多的遺憾。

你是愛他,還是控制他?

寶拉92歲的時候,雖然身體有些不適也常健忘,但心智還算很健全。由於她經常要子女重複他們說過的話,她的子女便假設她已經開始患有老人癡呆症,對她的健忘也開始感到不耐煩。寶拉於是變得退縮不前,也不太敢問子女問題。子女說什麼,她就點頭回應,假裝自己聽懂了。直到一次身體檢查才發現,寶拉的心智正常得很,記憶也還好,但是卻已經耳聾了。這時,她的家人才開始想辦法,解決她聽力的問題。

隨著父母年紀漸長,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往往產生很多微妙的變化。

台大社會系教授李開敏曾經接觸很多個案,發現很多成年子女和父母一直停留在早年的關係,也就是沒有辦法轉換權威與順從的關係。

「我記得我接過一個電話,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教授,年老的媽媽摔倒了,他把她安置在養老院。但是他一直覺得很內疚,他們的關係中間還存在很多緊張。我看到的一個畫面是,儘管他們都是兩代白髮人,但是他們的關係還是停留在年幼,畏懼媽媽、極度討好媽媽,很不平等的關係。」

李開敏教授認為,如果子女和父母可以慢慢發展為成人對成人的關係,有很多困難的決定是可以坐下來一起討論的。子女也可以放下一些內疚,照顧一下自己的需要,長者也未必不能諒解。

但是有時候,也會看到另外一種極端,就是當父母年老時,角色互換,兒女變成爸媽的爸媽。

李開敏回憶她在榮總工作的時候,常常看到當父母年老力衰的時候,子女會過度的介入,接管了老人家的決定權。「我以前在榮總上班的時候,常常看到老人在病床上,一家人在病房外面討論,以後父母往哪裡送,當場就做了一個決定,再進去告訴老人家。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不平等關係,沒有尊重到當事人的自主、自決的權力,」李開敏說。

在和父母的關係上,要小心別掉落任何一個極端的陷阱。

當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如何與年老的父母相處,甚至如何及早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已經成為許多人最切身的議題。

其實,從許多方面來看,老年期都是一個充滿發展潛力的時期。

李文瑄醫師就認為,當我們談到老人的時候,常常一概而論,其實,老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年輕的老人」(young old),一種是「年老的老人」(old old)。

老年正是黃金期

年輕的老人一般來講是指剛剛退休到七十幾歲這段時期,這個時候的老人其實正是人生的黃金年代。

「我常常鼓勵這個時期的老人,不要覺得悲觀,因為這個時候的老人又有錢、又有閒,而且身體病痛也還沒有開始,最擁有的是時間,Young old應該很快樂,你甚至不能稱他為『老人』,這個時候要注重身體的保養,而且不要有老的心態,也不要倚老賣老。儘量跟年輕人融合在一起,」李文瑄醫師說。

在這段時間,兒女可以是父母生涯規劃上最好的軍師。陽明醫院精神科醫師楊逸鴻就鼓勵兒女在父母剛步入老年期時,甚至還沒步入,就可以幫助父母儘量培養興趣,擴展他們的社會網路,幫助他們打破自我設限的生活方式。

企管顧問蔡益彬為了幫七十多歲的父母培養興趣,特別去買了一台單眼相機。「拍得好不好沒關係,重要的是在攝影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接觸到一棵樹的美、一片雲的美,」蔡益彬說。現在他的父母已經迷上攝影,村子裡有什麼活動,他們就會帶著相機去拍,拍出來的照片和鄰居朋友分享,充滿成就感。

在廣告公司擔任文案的陳意鳳,雖然媽媽才57歲,還稱不上老人,但她和姊姊、弟弟,已經積極鼓勵退休在家的母親培養一些嗜好,還想盡方法鼓勵她運動。

一開始是陳意鳳的表姊發現她媽媽有縫東西的天分,她就幫媽媽報名去學中國女紅。「我看了一個六十幾歲才學畫畫的人,而且學的很棒,我就講給媽媽聽,媽媽就很有信心,」陳意鳳開心地談起她如何為媽媽加油打氣的情形。

陳媽媽有事沒事就在做女紅,還經常和子女討論如何配色、如何設計花樣。而陳媽媽做的女紅作品,也為她得來許多親朋好友讚賞。

現在,陳意鳳還是跟在大學時一樣,每天晚上都會坐在床邊和媽媽聊天。不愛說話的爸爸,則睡在一旁靜靜的聽。由於母親曾罹患癌症,為了她的健康,除了飲食上儘量吃的清淡之外,他們也鼓勵爸媽規律運動,至於鼓勵的方式,則是親自陪他們運動。

「以前我媽媽都不運動,她喜歡打麻將,就會一直坐著。我們就一直勸她,她現在已經加入健身俱樂部,我姊姊工作比較自由,就會陪我媽去運動,她現在動得比我還多!」陳意鳳開心地說。

當然,在鼓勵父母培養嗜好、運動習慣時,也需要考慮到父母的個性與意願。如果父母的個性就是不愛出去活動,不妨把資源、朋友帶回來。

楊逸鴻醫師就建議,為父母安排活動,要考量父母的個性來做。有些子女一直鼓勵媽媽去爬山,可是媽媽就是覺得爬山很無聊、很寂寞。還不如讓她帶著小孫女去散步。所以子女要考慮父母的個性,設計對他們有吸引力的活動。可以藉由踏青、賞鳥、賞花等全家性的活動,讓父母達到運動的效果。如果子女以身作則,以家庭活動為由,他們會比較喜歡參與。另外可以藉由好友的力量,鼓勵他們一起運動、休閒。

另外,子女可以是父母最好的資訊蒐集者與擴展社會網絡的橋樑。台北市立療養院衛教室主任林美珠建議,子女可以幫父母蒐集相關的資訊,例如社區有哪些課程、哪些活動。有時為了幫助父母走出第一步,子女可以和父母一起參加這些活動,讓他們先認識一些新朋友,建立新的社會網路,減少父母孤單的感受。李開敏教授認為,除了子女本身,也可以透過鄰居、熱心的鄰里長做一個橋樑。

三代同鄰最理想

宏諅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至今仍與母親施陳秀蓮同住一堂,就近照顧年高八十的母親,也享受母親的愛;而施阿嬤也可以照顧子孫。三代同堂,和樂融融;去年,施家還被中華民國世界和平婦女會選為台灣的模範家庭。有時子女雖然未能和父母同住,但藉由一些安排,仍能和父母保持親密的互動,同時擁有更多的自主空間。李開敏教授就認為,「三代同鄰」是最健康理想的家庭。

曾經以一首「龍的傳人」傳唱海峽兩岸的歌手李建復,現在是雅虎台灣區總經理,他就選擇了和父母住在同一棟大樓。「雖然房價貴了一些,但是還是咬了牙買下來,」李建復說,「和父母住得近,可以彼此照顧,不只是我們可以照顧他們,父母也可以照顧我們的小孩。」

李建復的父親是前經濟部次長李模,哥哥李建中是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他也選擇住在父母家附近。所以每到週末假期,幾個兄弟就會安排活動,全家和父母同聚,享受三代同堂之樂。

在媒體擔任主管的鄭宜媛,雖然夫妻兩人都工作忙碌,但是總是會刻意安排全家人和公婆共處的時刻。「我們在結婚前就很重視對父母的照顧,所以不管加班到幾點,我們都會全家一起吃晚飯,這是全家人很和樂的時光,」鄭宜媛說。

除了子女的協助之外,老年人自我的調適,往往是決定老年生活品質的關鍵。

在博愛路社區老人中心裡,每個星期四的早上,都會看見一個身體硬朗、氣色紅潤,頭髮梳得井然有序,眼神發出光彩的95歲老人,人家都叫他「魔術伯伯」。七、八年來,他每個星期四早上都會來到這裡開班授課,教老人中心的學生變魔術,風雨無阻。

魔術伯伯本名叫竺翊漢,年輕時是空軍機械修護員,後來在藝工隊學了一些魔術技巧,從此興趣愈濃。退休以後,就開始在很多地方教人變魔術。也許是因為變魔術需要眼明手快的關係吧,魔術伯伯雖然已經高齡95歲,除了一頭雪白的頭髮與稍微重聽,談起話來還是有條有理,公事包裡的文件整理得井然有序。

魔術伯伯似乎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如果有的話,就是他有一個熱愛的興趣──變魔術。一談起魔術,他的眼神就泛起光彩,訪談中他不斷強調:「我是風雨無阻,每星期四一定來上課!」

研究顯示,這些快樂的老人通常有三個特質:他很有彈性,不會拘泥於扮演一個角色。第二,他很樂觀。第三個特性就是他能善用資源。

李開敏教授指出,有些人上了年紀就變得非常封閉,這是非常不利的,最後就容易變成憂鬱的「孤老」。

其實,年紀愈大,愈需要依賴外界資源,能夠彈性、樂觀、善用外界資源,可以說是最佳的抗老化良方。而當父母逐漸邁向老年,親子關係也應隨之成長,兒女不再只是聽話的兒女,也不應強做父母的「父母」,現代「孝道」的最佳定義,應該是做父母的──好朋友。

Popcorn

http://www.dailymotion.com/video/x5odhh_pop-corn-téléphone-portable-micro-o_news

Monday, March 08, 2010

赤腳跑步對健康有幫助

研究顯示,赤腳跑步產生的碰撞力比穿著避震鞋還小。


一篇新研究顯示,赤腳跑步對於腳部產生的碰撞力比穿著避震鞋跑還要小。

研究者在Nature期刊中報告指出,赤腳跑步者通常是靠近腳趾的前腳掌部位先著地、或者有些是平足(整個腳掌)著地,而穿鞋跑步者則是腳後跟先著地。

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Daniel Lieberman博士等人表示,始於1970年代的避震跑鞋,看似舒適,但是實際上可能會造成腳部傷害。這些科學家們進行的動作和力量分析發現,赤腳跑者以前腳著地(即以腳掌著地),產生的碰撞力比穿著鞋的後腳小。

研究者表示,雖然有一些赤腳跑者的傷害較少的傳言,需要有更多研究來檢視這些觀點,探討赤腳跑或穿著薄底跑鞋(例如涼鞋或軟幫皮鞋)是否會減少傷害率。

【可以舒適的赤腳跑步】

藉由以腳掌前段或中段跑步,跑者可以避免較多的力量影響,約體重的2-3倍 ,而這是穿鞋時腳跟會承受的力量。

Lieberman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赤腳跑步時可以有相當不同的衝擊,藉由以腳掌前段或中段著地,赤腳跑者幾乎沒有衝擊力影響,遠低於多數穿鞋跑者的腳跟衝擊力。

目前,多數人認為赤腳跑步既危險又會痛,但是,實際上人類可以在世上最堅硬的地表上赤腳奔跑,而不會有絲毫不舒適,也不會痛。

他表示,有一些老繭可以幫助跑者避免傷害。

【提倡赤腳跑步】

Lieberman博士等人分析了5組人的跑步類型或步態,包括總是穿著鞋子的美國成人運動員、赤腳長大而現在穿著避震跑鞋的肯亞成年跑者、穿著鞋子長大而現在赤腳跑或穿著薄底鞋跑的美國成年跑者、從未穿過鞋子的肯亞青少年、多數時間穿著鞋子的肯亞青少年。

他們表示發現了一個令人注目的模式。

大多數穿鞋的跑者,包括了75%以上的美國人,在跑步時以相當大且瞬間的衝擊力撞擊他們的腳跟,每跑1英里(約1.6公里)時的腳跟著地次數平均有960次,作者們寫道,使得跑者容易有反覆的壓力型傷害。

另一方面,赤腳跑者傾向是以腳掌前段或中段著地,對腳部產生的衝擊力較少。

共同作者、哈佛應用數學與人類演化生物學者Madhusudhan Venkadesan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赤腳跑或穿著薄底鞋跑時,腳跟的撞擊是會疼痛的,因為在每次腳著地時引起滿大的衝擊力。

但是,赤腳跑者會以腳趾端的腳掌先著地,藉由減少著地時瞬間對腳部產生的有效質量、更順應、更有彈力的腳,而避免衝擊力的影響。

Lieberman博士表示,現代人穿著鞋長大,所以,想赤腳跑得循序漸進,現代的跑鞋設計是為了讓腳跟衝擊時緩解與舒適,他建議,想不穿鞋跑的跑者們要慢慢來,需建立小腿和腳部的肌肉強度。

網路憂鬱

研究發現,過度使用網路者比較可能會發生憂鬱。

根據一篇新研究,非得要上網不可的網路使用者,比起與真實世界的互動,和虛擬世界可能更有社會互動,而較可能會發生憂鬱。

研究者在2月10日的Psychopathology期刊中表示,有些網路使用者對於真實生活互動感到退卻,選擇了聊天室和社交網站,這對於心智健康可能會有副作用。

第一作者、Leeds大學的Catriona Morrison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這類上網成癮者對於心智健康可能有嚴重的影響,網路在現代生活中佔有重大部份,但是,它的助益也伴隨著不好的缺點。

她以電子郵件向WebMD表示,網路為某些人提供避風港,網路成癮似乎是真實的症狀。

她表示,對多數人而言,網路是適合且可幫助我們日常生活運作良好的,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它是強制且有傷害的。

她表示,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所以下一步要問:“網路讓你憂鬱嗎?“或者“憂鬱的人比較會陷入網路?”

Morrison博士的研究團隊探討了1,319名年紀16至51歲的研究對象,評估網路成癮與憂鬱,18名研究對象(1.2%)被分類為網路成癮。

Morrison博士表示,許多人使用網路付賬單、以電子郵件溝通,但是有少數人發現難以控制在線上耗費的時間,因而干擾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她表示,這類網路成癮花許多時間瀏覽滿足性慾的網站、線上遊戲、線上社群等,此外,這些人比非網路成癮者更可能發生中度到嚴重的憂鬱。

這項研究發現,年輕人比中年人更可能成為網路成癮者,網路成癮者的平均年紀為18歲。

Morrison博士表示,本研究強調的是,大家推測過度使用網路會促成取代正常的社會功能,而與憂鬱及成癮等心理異常有關。我們現在需要考量這種關係之更廣泛的社會影響,確定過度使用網路對於心智健康的影響。

研究者表示,這是第一篇深入探討西方世界年輕人及網路成癮與憂鬱的研究。

作者們寫道,無疑的是,有些人發生使用網路的強制傾向,經歷了生理激發和心理戒斷,他們表示,他們的研究清楚認為,過度使用網路可能與適應不良的行為有關。

作者們建議,將網路成癮納入視為一種明確的心智異常,這對此問題獲得適當的注意是重要的。

啤酒造骨

研究發現,啤酒富含促進骨頭生長的矽。


喝啤酒對造骨的好處可能勝過啤酒肚。最新研究顯示,因為啤酒中矽含量較高,對於造骨有幫助。

根據國家衛生院表示,膳食中的可溶性矽酸(OSA)可能對骨頭與結締組織的生長和發育很重要,有助於減少骨質疏鬆症的骨質流失風險。

根據一些研究結果顯示,適量的啤酒有助於對抗骨質疏鬆症,但研究人員認為,啤酒的矽含量至今從來沒有被徹底地評估過,結果顯示,啤酒的確是OSA中造骨的重要矽來源。

這篇研究分析了100種市售啤酒的矽含量,發現平均含矽量介於每公升6.4至56.5毫克(毫克/升)之間。

矽沒有每日建議攝取量,但研究人員表示,若每天平均喝2公升啤酒約等於攝取20-50毫克,在某些情況下,1公升啤酒可能就足夠了。
【造骨啤酒?】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食品科學技術系Charles Bamforth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啤酒含有大量的麥芽大麥和啤酒花,含矽量最高。小麥含有的矽比大麥少,因為大麥殼有豐富的矽。雖然大多數的矽在釀造過程中是存在於外殼中的,但還是有很多被提煉到麥芽汁中,多數仍殘留在啤酒中。

結果顯示,印度淡啤酒類的啤酒往往有較多矽,因為這種啤酒有較多富含矽的麥芽和啤酒花,比較烈且“啤酒花較多”。

研究人員在食品科學與農業期刊(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中指出,相較之下,小麥啤酒含有的矽較少,這似乎與小麥麥芽中含矽量較低有關。此外,小麥啤酒產生的啤酒花比其他啤酒少。

研究人員指出,淡的熟啤酒含矽量也較低,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釀製過程中使用玉米。

相較之下,飲食中矽的其他來源包括燕麥穀物、高纖麥麩麥片、燕麥片、以及乾棗。

綠茶的健康效益


研究人員表示,眼睛能從綠茶中吸收到具保護作用的抗氧化劑。

研究人員表示,在綠茶中對健康有許多益處的這種化合物,能夠穿透眼睛組織,產生抗氧化作用。
綠茶已被讚揚過許多健康的益處,例如對抗心臟病和癌症等,因為它含有高濃度的茶多酚這種對抗疾病用抗氧化劑。

研究人員表示,茶多酚是眾多抗氧化劑中的一種,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葉黃素、以及玉米黃質等,但茶多酚是被認為有助於保護眼睛的微妙組織,避免得到青光眼及其他眼疾。但到現在為止還不知道綠茶中的茶多酚是否能夠被吸收到眼睛的組織中。

【綠茶的另一個健康效益】

研究人員於刊載在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的這篇研究中,餵實驗老鼠吃綠茶萃取物,然後分析牠們的眼部組織。

結果顯示,眼睛的不同部位吸收不同數量的茶多酚,茶多酚含量最高的區域是視網膜,它是在眼睛後面感光的組織;茶多酚含量最少的地區是眼睛外層的角膜。

這項研究也顯示出,喝綠茶萃取物後抗氧化活性可持續20個小時以上。

香港中文大學的眼科和視覺科學系研究人員Kai On Chu和同事們表示,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喝綠茶可以保護眼睛。但是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確認其對於人類的保護作用。


Saturday, March 06, 2010

慈濟人信 願 行真實之路!

﹝名家論述﹞定位慈濟,詮釋「大愛」

自1945年光復以來,六十多年,臺灣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大變化。雖然影響臺灣社會最鉅的變化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起飛,但由於全世界戰後民主化的國家不知幾凡,經濟躍進的國家也在所多見,有些比臺灣更富戲劇性,如以色列、日本和中國大陸,在世界的大範圍裡,臺灣的民主和經濟成就並無特別之處。

戰後六十多年,臺灣社會有兩件事物,無論是從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縱坐標,還是世界舞台的橫坐標角度,各以價值觀的正負面呈現出特殊性,有典型意義,值得深入研究。兩件事物中,價值意義負面而被視為反面教材的,是族群衝突;意義正面而成為典範的,是慈濟。

然而,臺灣輿論習慣上只將慈濟看成一個普通宗教團體,只是規模夠大,或是一個實施所謂「企業化經營」的、有效率的慈善團體,如此而已。

如此解讀,距離慈濟應有的定位和她能弘揚的文明意義,距離實在太遠。慈濟就其「外在」的「硬體」而言,是規模:她是華人世界最大、世界佛教界最大、全世界最大的慈善團體。這樣一個「三大」的慈善團體,竟然誕生和成長在小小的臺灣,光是這一點,就使慈濟具備了縱坐標的中國意義和橫坐標的世界意義。

慈濟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她內在的「軟體」本質:富於原創、超越西方的人道主義實踐,及其所蘊涵的人文價值:「大愛」—— 這兩個字可以概括慈濟所做的一切。慈濟是一個宗教團體,但慈濟雖「始於宗教」,卻並不「止於宗教」,而是超越宗教,慈濟的「大愛」理念和實踐,具有在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普及推廣的普世意義。

這就是替慈濟定位和研究「大愛」之意義所在:因著「大愛」的人文價值,就近,定位慈濟關乎樹立臺灣的人文「軟體品牌」,即臺灣的「軟實力」,乃至「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軟實力;就遠,探討並進而弘揚「大愛」,是為豐富和更新「普世價值」的人類文明。

慈濟定位

觀察和詮釋慈濟,不妨從三個角度著眼:宗教、NGO、影響力。

宗教角度:做為佛教的一個宗門,在東方,慈濟是一場佛教的宗教改良運動。

NGO角度:做為一個慈善機構,向世界,慈濟形塑出一個獨特、新型的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模式。

影響力角度:做為一個民間團體,慈濟始於草根,靜靜展開一場社會運動,影響力從臺灣擴展到國際。

一、宗教角度:
慈濟是東方佛教實踐人道主義、樹立人文價值的宗教改良運動

慈濟是佛教的一個宗門。在佛教眾多宗門之中,「慈濟宗」應該是最新,也是最新穎的宗門。「慈濟宗」的根本宗旨是以獨創的人文理念和方式,從實踐層面落實「人間佛教」,由此而創新佛教,「慈濟宗」是與人世現實血乳交融的「現代佛教」。

傳統佛教的特點是遁世,遠離「紅塵」。但慈濟是「為佛教,為眾生」,積極「入世」,做很多傳統佛教不做的事:濟貧救災、蓋醫院、辦教育、做媒體……。佛教經典卷帙浩繁,理辭奧深,不但讀經艱難,且容易拘泥於繁複玄深的「佛學」、「佛理」。證嚴上人創造性地將「讀經」簡化,提出「經就是道,道就是路」,路通往人群,「每個人都是一部大藏經」,與其「讀經」,不如「行經」,服務社會,造福人類。慈濟由此替大眾打開一道做「利他」事的「學佛」大門,「人間菩薩大招生」,開創出名列世界「三大」的宏大人道志業。

作為一種「宗教創新」,慈濟最值得一提的,在當前恐非環保莫屬。人類未來的頭等大事是「環保救地球」,慈濟早在九Ο年代初即開始做「社區環保」,如今斐然有成,遍及臺灣的「環保教育站」,是慈濟的典範之一;慈濟人的「清平致富」,是因應新時代的最環保生活方式。宗教對人的精神影響至鉅,但世界各宗教流派中如慈濟般重視環保的,沒有第二者。如果慈濟的「宗教改良」能帶動其他宗教一齊跨入環保新時代,人類的明天,將光明很多。

慈濟的「宗教改良」也表現在外觀的「硬體」上:建築物與制服。光這兩項變更,就已使傳統佛教呈現全新外貌。

千百年來,佛教各宗門的建築基本上都是「寺廟」。慈濟從不蓋「廟」,慈濟蓋的是「堂」,是有其獨特風格的「靜思堂」:顏色都是淡雅的淺灰,正門都是一睹難忘的「人字形」屋檐,從「色」到「形」,都與傳統的「寺廟」風格大相徑庭。「人」形屋檐既是慈濟建築的特徵,「人」又代表慈濟的「人文」精神。「人」的中文形象文字,筆劃簡單,一解釋外國人就懂,從「人/human」到「人文/humanitarian」,包括慈濟援建的大愛屋、希望工程在內,慈濟的建築蓋到哪裡,就把慈濟的「人文」信息帶到哪裡,「人」形屋檐創新得非常巧思。

慈濟制服亦然。很少有慈善團體像慈濟那樣規劃了端莊齊整的「工作制服」:藍上衣、白長褲。這套制服,連帶穿這制服的慈濟人,中文稱作「藍天白雲」,英文則是「Blue Angels(藍天使)」,意境都很美。無論救災濟貧,慈濟人一現身,就是一片乾淨悅目的「藍天白雲」,不但立即給心靈不安的災民、貧民送上視覺的美觀與心理的祥和,慈濟人自己也因身份醒目而更自律,工作上與人打交道也格外方便,「藍天白雲」是實效顯著的美創。

後文敘述、詮釋的慈濟志業與「大愛」價值,多為慈濟新創,每一項也都佐證慈濟的「宗教改良」性質。

二、NGO角度:慈濟獨特、創新的志業模式

「NGO角度」的要點是,慈濟開創出一系列人道慈善NGO的新模式。首先,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的「多角經營」,就是一個創新模式;其次,「八大腳印」的每一個領域,都不但專業達到高水準,方法也創新不絕。

慈善:災區「安身、安心、安生」的短、中、長期救助模式;「長期濟助」、「急難濟助」、「房屋修繕」、「冬令發放」、「大型賑災」的固定關懷模式……

醫療:率先廢除「入院保證金」是慈濟在國內普及醫療的人道貢獻;人文的醫病關係模式、醫院志工模式則有「普世意義」,已在台灣普及,而且必將被其他國家和地區效仿……

教育:「大體捐贈」和「大體模擬手術」的「無語良師」人文醫學教育模式;「懿德爸爸、懿德媽媽」的志工關懷學子教育模式……

人文:以「低產出」的環保資源回收來扶持「高投入」的「大愛」電視台四分之一開銷的媒體運作模式;「人文真善美」的志工媒體與歷史記錄模式;「手語」和「音樂手語劇」……

國際賑災:「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總方針;「重點、直接、及時、務實、尊重」的賑災五原則;「藍天白雲」列隊彎腰向災民奉上救濟物資,是慈濟國際賑災的「經典畫面」,體現的是集「感恩、尊重、愛」為一體的「施者的腰彎得比受者更低」的「大愛」精神……

「社區志工」:慈濟志工廣泛分布在台灣各地社區,平時擔負著訪視、募款、勸捐骨髓、環保站等各項活動。一有地震、水災、火災、車禍、溺水等大小災害發生,慈濟的社區志工總是立即在現場現身,協助搶救、照顧受難者,這在全世界也獨一無二。

骨髓捐贈:捐贈人數增長之快(短短幾年便成為世界第三大的骨髓庫)與志工對骨髓捐贈者的關懷制度,兩者均世所僅見。

環保:慈濟的「環保教育站」全球獨家,至少有九大功能:資源回收、歲月回收(退休老人、家庭婦女、身心障礙者)、運動身體、淨化心靈(戒除不良習氣、消除憂鬱症)、教育園地(與大、中、小學及各種「營隊」結合)、社區意識、美學實踐(如臺北「內湖環保教育站」、高雄「喜捨環保教育站」)、改變觀念(將「撿垃圾」提升為「做環保」)、榮耀台灣(國際人士紛來參觀學習)……

慈濟組織結構的一個獨特點是,她有為數眾多的「次級功能團體」,藉此延伸至各個不同的專業領域。在醫療界,有從事義診的「人醫會」;在教育界,有推廣靜思人文教育的「教聯會」和「大愛媽媽」;在國際賑災領域,有專精研發和生產賑災設備用品的「人援會」;在學校,有「慈青」、「慈少」、乃至「慈幼」……。有些依社會需要而獨創的「次級團體」極富特色,如以警察及其眷屬為成員,專門關懷警察的「慈警會」……

慈濟是個讓人出錢、出力、花時間的志願性團體,組織應該十分鬆散,但實際上她卻有緊密的內聚力、嚴密的組織力和高效的執行力、行動力。能做到這樣,一個重要因素是她的管理方式:這並不是外界所想像誤解的「企業化經營」,而是「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這又是原創的「大愛」實踐。

三、影響力角度:從台灣到全球

就性質來說,慈濟的志業是「顛覆性的革命」,「radical revolution」,但在形式上,它卻柔和、安靜得讓人似乎察覺不到,慈濟是一場「ordinary people doing extraordinary things —— 平凡人做非凡事」(溫哥華某西方人士語)的「寧靜革命」。

說「顛覆性」、「radical」,是就觀念而言。由慈濟帶出的「觀念顛覆」,最典型和戲劇性例子,莫過於骨髓捐贈和「大體」捐贈,世界上大概唯有台灣,「珍愛」身體的千年傳統觀念會一夕突破,證嚴上人一呼籲,成千上萬的慈濟人就踴躍捐骨髓、捐「大體」,使台灣的人均捐髓和捐大體比例,短短幾年間,就躍升到世界前列。

還有更多由慈濟帶起的觀念,早化為日常用詞用語,成為很多台灣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比如在臺灣常聽聞的「大愛」、「感恩」、「志工」、「做環保」、「大體」等詞語;「靜思語」則成了臺灣最有「人氣」(popular)的勵志格言,改變了很多人的觀念,乃至人生。臺灣蔚為風潮的「志工」精神,最初也是由慈濟帶起來的。

慈濟 —— 以及受慈濟影響的其他民間機構 —— 在全台灣對弱勢族群和突發事故及自然災害受害者的照顧,起到了無形但巨大的社會安定作用。沒有這些,政府負擔更重,但社會卻只會更不安定。

自1990年援助孟加拉國的水災始,慈濟的影響力向全世界擴展,截至2009年止,慈濟援助過的國家有六十九個、在四十七個國家有分支機構,國際化的深度及廣度,在華人世界的NGO中僅見。近年來,國際人士、國際組織到台灣參訪慈濟的絡繹不絕,台灣邦交國的元首到訪台灣時,也經常參訪慈濟,如薩爾瓦多總統佛洛瑞斯(曾說慈濟精神是他們國家的希望)、宏都拉斯總統馬度洛、巴拉圭總統杜華德、吉里巴斯總統湯安諾、海地總統亞里斯第德、尼加拉瓜總統博拉紐、聖多美普林西比總統梅尼士、諾魯總統史可迪、帛琉共和國總統中村國雄,以及宏都拉斯前總統賽拉亞……

2006年慈濟成立四十周年,聯合國派了一名特使到花蓮慈濟總會祝賀,是迄今為止的臺灣NGO特例。

慈濟在某些國家更有異乎尋常的影響力,如泰國,直屬總理府的「道德中心」推動全面學習慈濟,全泰國掀起一股「慈濟熱」,電視、廣播、報章雜誌、網路……大量地報導慈濟,慈濟的各種做法也被泰國各界直接移植過去,包括環保站、竹筒歲月、靜思語、義診……,乃至泰國的各領域、各階層都知道慈濟。「道德中心」於2005年8月第一次組團到台灣考察慈濟,截止到2009年底,已有一○八團、三千一百多人次的參訪團來台灣向慈濟取經,並將其中的過程出版了六本書,在全泰國發行。參訪團成員是泰國各界菁英,包括副總理、部長、將軍、警政署長、大學校長、醫院院長……。2008年11月20日,「道德中心」還與慈濟正式簽訂了交流合作備忘錄。華人世界沒有第二個NGO能像慈濟那樣,被另一個國家的政府指定為學習樣板,並對那個國家的風貌產生深遠影響。

如果說,泰國因為是佛教國家,故對同是佛門的慈濟「惺惺相惜」,則慈濟在伊斯蘭國家印尼所做的一切,就殊不尋常。慈濟推動的「改造紅溪河、建設大愛村」工程與援助伊斯蘭習經院的兩個案例,一方面被提報至聯合國,成為國際間的慈善志業典範,一方面也在印尼國內引發巨響,不但大幅提升華人形象聲望、一舉改善種族關係,印尼政府繼2008年將流經雅加達的一段紅溪河改名為「慈濟紅溪河」後,2009年更宣布,要以慈濟的「紅溪河工程」為楷模,在全國興建一百萬棟「大愛屋」,整治十三條河流。印尼政府批給慈濟的「大愛台」一條無線電視頻道,在雅加達、棉蘭和泗水三地播送印尼語的大愛台節目,覆蓋印尼全境。一個佛教的民間團體在伊斯蘭國家有如此成就,全世界絕無僅有。

慈濟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這就要回到她的內在本質:「慈濟大愛」。

「大愛」的內涵既深且寬,本文只拮取四個角度詮釋;更多的「大愛」實踐,如「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因篇幅所限,暫略。

一、「大愛」是一種全新的、非「消費型」的利他人生哲學

二、「大愛」是慈濟創新的慈善志業模式之核心理念

三、「大愛」的「心寬、念純」,奠定慈濟全新的「教際關係」和純淨的團體活動原則

四、「大愛」的「取之當地,回饋當地」精神,是消弭族群隔閡的不二法門

一、「大愛」是一種全新、非「消費型」的利他人生哲學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詞彙來描述人類的生活方式,「利己、消費」的四個字,便能概括殆盡。

「利己、消費」的四字中,「利己」的相反面是「利他」,兩者都是人際關係。

至於「消費」,是用金錢購買物質享受,滿足感官慾望。「消費」歸根結底就是耗用自然資源,所以是人和自然的關係。「消費」產生很多負面後果,包括「溫室效應」和產業污染。如果「利己」和「利他」一正一反,相輔相成構成一套人際關係,則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否也由「消費」和「消費的相反面」構成?如果「消費」就是用金錢購買物質享受,則所謂「消費的相反面」,應該不但要在「消極面」節制消費以降低排碳、減少污染,還要進一步在「積極面」保育自然,兩者都要包括在內。

至今為止,像這樣作為「消費相反面」的人類生活方式╱人與自然關係,是極少存在的,乃至連描繪這種「消費相反面」的詞彙也闕如。為了說明這個概念,筆者只好沿用一個舊詞「保育」,加上慈濟人的「清平致富」生活方式,叫做「清平保育」,作為「消費的相反面」。

「利己」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而「消費」是「利己」的方式,因為「利己」,就是讓自己快樂、「感覺好」。對大多數人來說,「消費」,這幾乎是獲得快樂和「感覺好」的唯一來源。

網路上有一封「勵志哲理信」寫道:「生命是短暫的,……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享受」不就是「利己+消費」嗎?連「珍惜生命」的「勵志」都是「利己+消費」,可見當今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和人與自然關係是什麼本質。

少數人具有高尚情操,他們的快樂,突破了「利己」,是在完全的「利他」中獲得的,如德雷莎修女。但若說打破「消費」,「清平保育」,德雷莎修女大概只做了一半:「清平」。受時代局限,德雷莎修女並無「保育」的環保記錄

至今為止,只有慈濟人的「大愛」生活方式,既突破「利己」而「利他」,也顛覆「消費」而「清平保育」,還超越人類,珍愛天下一切生命與「物命」;超越生命,捐出大體,身後還要服務他人。我們可以分八個圈,來層層觀察這種「大愛」的人生哲學。

大愛八個圈

第一圈:愛自己

慈濟人的「愛自己」,是「顧好自己的心」,要「內修慈悲喜捨,外行誠正信實」,過「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知福、惜福、再造福」的「清平致富」生活。慈濟式的「愛自己」,是「利他」和「清平保育」的起始點。

第二圈:愛家人

靜思語的「名言」是: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行孝和行善,證嚴上人也一再諄諄告誡:家和萬事興。在走出家門做慈濟之前,慈濟人要先在自己家裡做個有愛心的夫、妻、父、母、子、女、公、婆、婿、媳……。

第三圈:愛社區

跨出家門,就走入社區。慈濟人對社會的奉獻,從對身邊的社區作「無所求的付出」開始。一旦成為「社區志工」,人就跳脫親朋好友的小圈子,「小愛」昇華為「大愛」。「社區志工」是「小愛」和「大愛」的「分水嶺」。

第四圈:愛社會

在自己國家,凡有受苦受難人,慈濟人都要去幫助、救濟,慈濟人因而遍及臺灣每個角落。

第五圈:愛天下

這就是慈濟的「國際化」。慈濟的精神是「大愛無界(Love without boundaries)」:無國界、無(宗)教界、無族(種族、民族)界,視天下所有人為家人,一如慈濟歌曲《一家人》所唱的。

第六圈:愛一切生靈

「眾生平等」,因而戒殺、茹素,這本是佛教信念,是一項卓越的價值。但是,過去這項價值只被視為佛教單一的「宗教因素」,其他宗教和世俗世界並不怎麼欣賞它,這項價值無法「普世」。在當今這「溫室效應」的環保年代,佛教流派中,是長年從事環保的慈濟,最能順勢將茹素超越佛教,定位成「吃素救地球」的環保行為,賦予「茹素」和「戒殺」普世的意義。

第七圈:愛「物命」

不僅愛「生命」,也愛惜沒有生命的物體、物質。本來,愛惜物品、廢物利用,還似乎只是一種「克儉」、「再利用(reuse)」的環保精神,但慈濟一提出「物命」的概念,哲學層次就得到提升。以「物命」對照「生命」就可理解,這是「人道主義」的原則在擴展到一切生靈(茹素戒殺)後,再擴展到一切無生物,整個自然界都被納入「人道主義」範圍,「環保」也不再是「救地球、救人類」的「利己」目的,而是對於大自然的「人道關懷」。

「環保」加上「愛惜物命」的觀念,「杜絕浪費,愛物節儉、回收再利用」成了慈濟人普遍的日常生活方式。

第八圈:愛在世之人

這聽來非常不可思議。「在世」,是與「謝世」、「離世」相對應的,「愛在世之人」,這不是已經往生者的行為嗎?人都往生了,還怎麼「愛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法」?

這就是「大體捐贈」和「器官捐贈」。多少慈濟人,生前即已簽下「大體捐贈」和「器官捐贈」的同意書,其比例之高,世所罕見。

縱觀以上八個「圈」,可以說,一般人終其一生,人生就是一條細線 ── 為自己和家庭謀求幸福,是「利己、消費」的「小愛」。可是慈濟的「大愛」生活方式,是在那條「小愛」的細線外,另有一條「利他」和「清平保育」的粗線,同樣貫穿一生。慈濟人顧己心、修己身、利他人、護地球、素食戒殺愛「物命」,那是包容宇宙一切的「大愛」。

世間一般的「生活方式」,顧的都是人間事,不管身後如何。但是,多少慈濟人,生前盡力「付出無所求」、「鞠躬盡瘁」,往生即捐出大體,「死亦不已」,用自己的身軀作最後奉獻,造福醫學生和醫師,再轉輾施惠未來無數病人。所以,「大愛」還有一個註解:那是從生前延續到身後,聯貫「陰」、「陽」兩「界」的「立體大愛」。

其實,「利他」、「護地球」、「素食戒殺」,都不是慈濟的發明,古今中外都有人在實踐這些原則,但幾乎都只局限在其中的一兩項。比如「利他」,西方很早就有體系化的「利他」生活方式「慈善」,像德雷莎修女、馬偕博士那樣去到遙遠國度為「利他」奉獻一生的天主和基督教人士,是西方最令人感動的慈善家,可是西方的宗教並不在乎「素食戒殺」。全世界最早的環保運動出在西方,但西方的環保人士有幾人能「清平」、茹素、做回收?不但視「環保」為外向的訴求,也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利他」做慈善?東方古老的佛教幾千年來「不殺生」,可是傳統佛教並無明確的「慈善」和「環保」概念。相較之下,從古到今,只有慈濟的「大愛」,是將己身、他人、眾生和地球的一切都包容進來。

慈濟「利他、清平保育」的「大愛」生活方式,在當今之世只此一家,是「溫室效應」的災難年代最健康、最環保、最先進、境界最高的生活方式。

二、「大愛」是慈濟創新的慈善志業模式之核心理念

慈濟創新的慈善志業模式「是什麼」,前文的「NGO角度」已有談及,這裡要說的是慈濟「怎麼做」。

同樣是志工,慈濟人的形象就是與眾不同,有一種特殊的風貌、氣質在其中。除了一身醒目的「藍天白雲」制服,更重要的因素是,慈濟人內有全套的「大愛」理念,外有相應的行為規範,這是與一般義工單純地「做好事」,或做一件自己認同的「公益」事,從心態到精神面貌的根本不同。

首先是「付出無所求」。什麼是「無所求」?舉個簡單例子:在美國和加拿大食物銀行分發食物的義工,按慣例每人也可以獲取一包食物。慈濟人到食物銀行當志工,離開時不會隨身帶走一包,這就是「無所求」—— 他們把食物留給了真正需要它的弱者。

不但「付出」,而且「無求」,如此「高尚」,慈濟人應該自我感覺良好,等著被感謝吧?不,「大愛」理念是:不但「付出無求」,還要感恩對方。

慈濟人即使是到遙遠的國外賑災,來回的交通、食宿費也自己支付,時常所費不貲,如2004年南亞大海嘯後,加拿大慈濟人從溫哥華去斯里蘭卡賑災,來回光機票就是三千多加幣(約超過十萬臺幣)。很多人對此頗感意外,慈濟人對自己出錢、出力、出時間還要感恩被助者卻自有一套「理論」,他們說,有五個理由我們要感恩:第一,我能自費去救災,說明我經濟能力還不錯,能「手心向下」,有福;第二、說明我身體健康;第三、說明我有「閑暇」時間;第四、說明我家庭關係和睦,家人能支持我;第五、說明我是一個有愛心的人。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災民現苦相,讓我有機會來體驗自己的幸福、表現自己善心,所以,我要特別感恩災民。

有這樣的感恩,自然就有慈濟獨特的賑災「經典畫面」:「施者的腰彎得比受者更低」,慈濟人總是彎腰低頭,謙卑虔誠地送上賑災物資。

「施者的腰彎得比受者更低」另一層的「大愛」用意是:災民雖然落難,但也和我們一樣平等,此時給予他們有尊嚴的待遇,特別有助恢復他們重新站起的信心。

「施者」要「防驕」,受者要「建(立)信(心)」,一個「彎腰」,從「深層心理需求」的不同角度,分別兼顧了「施者」與「受者」雙方,這就是「大愛」的不同凡響之處。

「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是另一個「大愛」理念。「走在最前」還不難,一場災難發生,往往會在短時間湧入眾多救濟組織,但「做到最後」,就不易堅持。2004年南亞大海嘯後,斯里蘭卡一下子來了大批救援人員和物資。幾個月後,大部分的救援機構都撤走了,慈濟還在。最後,因為慈濟的「大愛」感動當地居民,他們紛紛成為志工,慈濟的斯里蘭卡分支機構成立,慈濟不走了。

慈濟在實際救濟賑災時的做法,也獨樹一幟。

說到救災,傳統最常見的是兩種方式,一是無秩序地分發物資,有時甚至是從車上隨便往下扔,讓災民搶成一團,不但毫不尊重災民,而且場面暴戾,災民弱肉強食,沒有公平可言,是在救災的同時,又製造另一場小災難。

另一種傳統方式是直接把募款交給當地政府,政府如何支配運用這筆錢,救援者既不管,也管不了。遇到第三世界落後國家的貪腐政府,這些救援資金最後走向如何,可想而知;然而,遭逢災害需要救援的,偏偏又是落後國家特別多。

這兩種傳統的救災方法,慈濟都不採納。慈濟的方法是五條原則:重點、直接、及時、務實、尊重。發放的,不管是現金,還是物資,慈濟都不假他人之手,而要慈濟人自己深深一鞠躬,親手交到災民手中。

受援國會配合嗎?未必。怎麼辦?持續交涉、溝通,而通常,被慈濟的「大愛」所感動,對方最後都會接受慈濟「重點、直接……」的做法。1991年慈濟初次踏上中國大陸的經歷是如此,1999年,向來封閉的北韓也向慈濟敞開大門,讓二十五名慈濟志工到現場發放,這對北韓來說,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慈濟對於自己的八項慈善志業有個說法,叫做「一步八腳印」,是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其實,在賑災時,慈濟經常除了「骨髓捐贈」外,其餘都做,再加上「災民回饋」,同樣是「一步八腳印」,這又非常與眾不同。

「國際賑災」中必不可少的物資發放,是「慈善」;向災民講解慈濟的緣起「竹筒歲月」,帶動唱手語歌,學「靜思語」等,是「人文」;義診也常常與物資發放同步進行,這是「醫療」;慈濟志工從發放的現場開始,就帶動災民做垃圾分類回收,這是「環保」;很快,災民中有不少人被慈濟精神所感動,也紛紛加入志工行列,這是「社區志工」;最後,經過評估,有不少地區慈濟決定長期關懷,甚至幫助蓋學校,於是「教育」也到位,至此,慈濟做到了國際賑災的「一步七腳印」。

最令人驚異的,是慈濟人在賑災的同時傳播「大愛」的獨特理念如「手心向下是有福的」、「貧中之富」、「把愛傳出去」……。慈濟人從「竹筒歲月」的慈濟緣起開始,啟發災民愛心,讓他們「領養」竹筒存錢,以便幫助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在緬甸、菲律賓、印尼、斯里蘭卡、南非、美國、大陸四川……,我們不斷看到當時受援的災民,在一段時間後「竹筒回娘家」,高高興興地不但把他們存在竹筒裡的零錢捐出來,自己也來當志工,甚而接受培訓,成為「受證」的慈濟人。一次賑災,帶出「愛的循環」,可以說,這是慈濟賑災的「第八大腳印」,也是慈善志業的新模式。

三、「大愛」的「心寬、念純」,奠定慈濟全新的「教際關係」和純淨的團體活動原則

證嚴上人提倡的「心寬、念純」,不僅是個人的「修行」,也是慈濟作為一個團體的對外關係和對內活動原則。

「心寬」,反映在慈濟不但不貶低、排斥其他正信宗教,還非常尊重他們,慈濟和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猶太教的良性互動,大概在全世界所有的主要宗教流派中獨一無二,意義非同一般。

自古以來,世界各宗教間的關係,如一座座孤獨陡峭的山頭,互相隔著深峻的溝壑,沒有交集,雖不是「以鄰為壑」,卻仿如「與鄰隔壑」,即使被視為最溫和的佛教,與其他宗教基本上也是「老死不相往來」。有些宗教更視其他宗教為「異教」、「偶像崇拜」,頗為敵視與排斥。幾千年來,某些宗教之間的仇視、敵對和兵戎相見,更構成人類歷史的一頁血腥篇章。

然而,慈濟正在改變這一切。如果把慈濟也看成一座宗教的「山頭」,則「慈濟山」的周圍不是深淵,而是青蔥寬闊的「緩坡」,橋梁般地延伸向其他「宗教山頭」,敞開胸懷歡迎鄰友。本著平等、尊重、開放、接納的態度,慈濟視其他正信宗教如家人,願「納鄰如我」,攜手從事人道工作,而非「與鄰隔壑」。慈濟在印尼、菲律賓、約旦、南非、美國、玻利維亞、圭亞那、薩爾瓦多等國,與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密切互動,就是來自慈濟的「心寬」理念。

以色列駐臺灣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甘若飛,是一位大使級外交官,也是猶太教徒,已參與慈濟活動多年,尤其是做環保,等於是和慈濟人一齊「撿垃圾」,不但在世界外交界是奇事一樁,也象徵著猶太教和佛教的友善交往。

「念純」,是指慈濟只做「救死扶傷」的人道志業,從不為自己的成員謀取物質利益,也不以娛樂活動吸引大眾。

一般宗教都信仰神力,都祈求神祗賜予福祉,如找工作、出國留學……,乃至升官、升學、做生意、得子……,都要求神問天,甚至把這些作為吸引信徒的方法,可以說,這些「世俗」的「利己」動機,是很多宗教的主要訴求。慈濟既不談神蹟,更不以神蹟謀利,在其他宗教團體常見的諸如旅遊、聚餐那樣的消費型活動,從來不是慈濟的正式活動。到慈濟來,就是付出,來純粹地奉獻時間、金錢、人力。當然慈濟人也並非絕對不「利己」,但那是沉澱心靈、昇華精神,是通過「利他」來淨化和「靜化」自己,而非追求物質利益。

作為一個慈善團體,慈濟從組織的宗旨到所辦的活動,都非常專一純淨:為人造福,不求己利。

「心寬」的教際關係和「念純」的活動宗旨,這是慈濟作為一個團體的「大愛」風格。

四、「大愛」的「取之當地,回饋當地」感恩回饋精神,是消弭族群隔閡的不二法門

「頭頂人家的天,腳踩人家的地,享用當地資源,就要回饋當地」,這是證嚴上人對海外慈濟人如何處理與當地主流社會的諄諄教誨,海外慈濟人無不耳熟能詳。

冷戰後,在世界範圍內,種族衝突似乎取代了冷戰時美蘇間的意識形態對峙,成為國際間最醒目衝突。與華人距離最近的種族衝突,當數1998年血腥慘烈的印尼排華暴動。

印尼華人與當地原住民間的族群恩怨,已延續四百多年。歷史上,華人曾遭受大屠殺,鮮血染紅雅加達的整條河,此河的名稱「紅溪河」,據說就此而來。1965年和1998年,種族衝突再起,華人分別再次受害。

如何化解這樣的種族冤仇?證嚴上人認為,只有用愛去化解,作為華人一方,尤其要「取之當地,回饋當地」。

2002年初,一場洪水侵襲印尼首都雅加達,紅溪河的水患三個月不退。上人告誡當地慈濟志工說:「我們頭頂人家的天、腳踩人家的地,要知道感恩回饋。」決定用抽水、清垃圾、消毒、辦義診,蓋大愛村的「五管齊下」辦法,解決洪澇,並改造紅溪河。

一年後,大愛村建成,紅溪河改造初見成效,印尼華人與當地居民的族群關係也大幅改善。

紅溪河的故事,成為一個慈善工程的國際典範,更成為一段以愛化仇,建立種族和諧的「大愛傳奇」。

這樣的「大愛傳奇」,發生在世界很多地方,比如加拿大。回顧二十多年前的八十年代,當華人大量移民加拿大時,面對「亞洲人入侵」,當地社會對華人是有戒心的,在溫哥華,九○年代初還因文化觀念差異而一度華洋關係有所緊張,部分華人也曾擔心,加拿大會否發生大規模排華?

慈濟人也在這波移民潮中來到加拿大。從1992年慈濟加拿大分會成立起,慈濟人便本著「享用當地資源,就要回饋當地」的精神,年復一年照顧當地弱勢族群,將近二十年如一日,讓主流社會感動。

2004年,慈濟加拿大分會榮獲溫哥華的年度「文化和諧獎」團體獎。該獎每年只有團體和個人各一名獲獎者,慈濟是迄時獲得此獎的唯一華人團體。頒獎典禮上,時任的溫哥華市長Larry Campbell深有感觸地說:「有慈濟在溫哥華,是我們的幸運。」

當一群華人在他們的新家園如此付出愛心,當地社會除了感動與讚歎,種族關係除了互相感恩的和睦,哪裡還會有猜忌與仇恨?今天,無論是曾經有過深仇大恨的印尼,還是一度有過文化衝突的溫哥華,華人和當地社會的種族關係友善和睦,慈濟「回饋當地」的大愛精神,發揮了絕大作用。

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人口四處流動,外來與本地族群雜處,鬧摩擦、起衝突時有所聞,文化界對此的研究探討也汗牛充棟,美國已故的知名學者杭廷頓還為此提出了有名的「文明衝突」理論。

「文明衝突」是個太大的課題,非本文所能探討,但外來移民和當地社會的「族群衝突」,卻足以用慈濟的經驗來解決。

外來移民和當地社會的「族群衝突」,通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軟體的「認同」,包括價值認同、文化認同、身份認同(國家、族群等);一是硬體的物質利益,如美國社會對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反感,其中一個因素便是因為非法移民與當地居民「搶奪」就學、就業、醫療等社會資源。

如果一切的思考點都立足於「利己」,都要「爭取權益」,當事的雙方都不理解、不尊重對方的文化,要「種族和諧」,很難,因為「爭取」的貪欲沒有止境,不尊重對方文化,更只會滋長仇恨。

種族要和諧,一方面,主流社會要以「愛」的精神接納新移民,如臺灣的慈濟人關懷東南亞外籍配偶、外傭、外勞;另一方面,外來移民本身,更要主動展示「取之當地,回饋當地」的「大愛」。除此之外,沒有他法。

慈濟人在「回饋當地」時,有三條原則:一、人力、物資、時間和金錢的「硬體」投入;二、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當地宗教、文化、習俗的尊重,如慈濟在印尼蓋大愛村,同時也興建清真寺等伊斯蘭設施;三、在不引起衝突的前提下,堅持自己的文化認同和遊戲規則。這三條原則中,第一和第二條是「前提」,「前提」做好了,當地社會幾乎沒有不也在第三條中「反回饋」給「外來族群」的,慈濟在印尼就是如此。

放眼四海,當思想文化界連在理論上都不能解決各地紛傳的種族衝突時,慈濟卻已經運用「回饋」的大愛理念,在實踐層面做到了,華印數百年的種族積怨在一夕間化解消融的印尼,是「大愛促進種族和諧」的最佳範例。

結語:從臺灣人文、中國文化精華,到人類新文明

我們長久以來一直認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即所謂「軟體」,從來都是西方的最領先,幾乎在所有的軟體領域,我們都是引用西方的成就來比照自己不足,東方能超越西方的非常罕見,「西方的水準最高」幾乎是我們深入到「潛意識」的定見。

慈濟所致力的慈善志業,不但是西方發明,世人習慣上也仍然認為那是西方的領域,是西方人做得最多,也做得最好,誰能想見,慈濟最初雖然學自西方,卻幾乎在她志業的每一個領域都有創新,都有超出西方的成就;輕則讓西方「相形見絀」,差別大的,甚至讓西方顯得「粗糙野蠻」,比如西方傳統的國際賑災方法?

慈濟志業是一個獨立於西方之外、自成一體、從理論到實踐、從人道關懷到美學應用在內的完備人文體系,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慈濟大面積超越西方的「秘訣」,就在於「大愛」。

近年來,「品牌」和「軟實力」已成為臺灣的熱門話題。臺灣的「硬體品牌」這些年來層出不窮,從電腦、單車,到遊艇……,但「軟體品牌」寥寥無幾,似乎也沒有人關心它。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理解,源於自身民族文化的慈濟及其價值「大愛」,是臺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本土「人文品牌」、臺灣最傑出的「軟實力」。

站在臺灣看世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同文同種、易於對照的彼岸中國大陸。臺灣對大陸曾經有過三項優勢:經濟實力、民主制度、人文素養。這其中,「經濟實力」是「硬實力」,現在已經被大陸超越;「民主制度」和「人文素養」是「軟實力」,大陸在長時間內望塵莫及 —— 這也證明了「軟實力」學說的精要:「硬實力」易仿,「軟實力」難追,「軟實力」才是真正的實力。

但面對西方,臺灣只有一項優勢:「人文素養」中的「慈濟大愛」。臺灣的「人文素養」雖然優於大陸,但整體上落後西方甚遠,典型例子如法制不彰、種族不平等、美學水準落伍……。慈濟的慈善實踐和慈濟人的行為不但將這些臺灣社會的落後面克服殆盡,慈濟的「大愛」人文內涵及實踐,更在西方之上。

「慈濟大愛」是臺灣「人文素養」中勝於西方的唯一優勢,這在大陸也情況相近,「慈濟大愛」是臺灣在大陸最具感召力的人文價值。2008年6月,上海企業家阮永松在新加坡的《聯合早報》投書,寫道:「臺灣最強的優勢不是F16戰機,而是慈濟。臺灣雖然小,但慈濟美名天下揚。臺灣不應自卑,應有引領大陸走向文明進步的耐心和雄心。在這次四川地震救災中,慈濟人不畏艱險,前赴後繼,讓大陸人民心存感念,大陸白領們也以做慈濟人為榮。」阮永松以同文同種易於理解,且「旁觀者清」的眼光,替慈濟的人文價值在臺灣的「軟實力」中定了位。

「軟實力」是西方的理論。西方自身的「軟實力」,就是「普世價值」——「民主、法制、人權、自由、平等、多元、環保……」。遺憾的是,這些「普世價值」沒有一項是東方的文明成就。東方的文明就注定如此貧乏嗎?當然不,內涵豐富的慈濟「大愛」,就足有資格成為一項新創的「普世價值」。這是東方貢獻出的第一個「普世價值」項目,也是慈濟的文化意義與文明意義之所在,正如上海作家竹林到臺灣花蓮採訪證嚴上人後曾說的:「慈濟的事業,已大大超出了宗教的範疇,而變成了全人類精神文明事業的一面旗幟。」

慈濟的「大愛」,其核心是傳統中國文化與佛教思想,再加上一個西方慈善的概念,是如此「三結合」的產物。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之一是:西方的文化精華是「倫理」,以理性見長,故中世紀以來,所有影響人類社會發展走向的重要思想,幾乎都來自西方;有世界和歷史影響力的近現代大思想家,也幾乎全是西方人,中國人一個也沒有。與此相對應,中國的文化精華,在於「善」,是一種品德。臺灣是傳統中國文化保存最完善之處,全世界最大的慈善團體慈濟及「大愛」價值因而誕生在臺灣,是中華文化精華之「善」的直接證明,正如證嚴上人一再強調的:臺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

一個崇尚「理性」的社會,必然是法制社會,社會人的行為也傾向恪守各種有形無形、成文不成文的規則,不會太過「出格」,西方就是如此。中國人社會理性不足,法制不全,中國人的行為,就會傾向於「不守成規」。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不守成規」基本上等同於「便宜行事」,是為了貪眼前小利,直到慈濟出現才徹底改觀。慈濟的「大愛」,也是「不守成規」的產物,如「付出無求並感恩」、「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施者的腰彎得比受者更低」、自付昂貴交通費遠赴他鄉作國際賑災……,都不是「成規」所能理解的。但慈濟的「不守成規」,卻是對幾千年來「便宜行事」的顛覆,開創出人類善行的極致。

論傳統文化,中國人社會的主流學術界一直都將「仁」,而非「善」,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其實,學術界的「尊仁」,僅僅是因為中國古代的聖賢文人如孔子孟子論述過它,而非「仁」是中國人的「實踐價值」。不管學者們能在理論上將「仁」論證到何等完美的地步,事實卻是,貫串中國歷史,「仁」從來都只是一個理想、一種理論,一套書本上的東西。幾千年來,中國社會行「仁政」的,有幾年,幾人?

今天,慈濟實踐出的「大愛」,源於「善」,勝於「仁」,「普世價值」意義更超出中國文化範疇,關乎人類新文明。但迄今為止,中國人社會連對「大愛」的了解,在整體上都還很有限,更何談理論闡述。與此相對應,前述的時任溫哥華市長Larry Campbell在2005年6月到訪慈濟加拿大分會時,曾謙卑誠懇地說,他不是以「市長」,而是以一個溫哥華市民的身份,來感受和學習慈濟精神;他的思想已經有所改變,會把這些新思維貫徹到市政工作裡去。一位異文化的西方政治人物,對慈濟的「價值」能有如此深刻認識,並活用於政府工作,這種透視力和想像力,應該讓至今仍對慈濟的「大愛價值」後知後覺的中國人,感到汗顏。

英國古典物理學家牛頓曾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a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ecause I was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牛頓這句名言,其實也向他所有的人類後代暗示著:繼承了前人的文明資產,就要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建樹。

臺灣的民主化和經濟起飛,繼承的是西方前人的政治、科技、經濟理論和構架的文明資產,對此,除了「大愛」的新價值,我們還有什麼其他的軟體「文明新建樹」呢?

自文藝復興以來,一千多年,西方的文明發展突飛猛進。但在這段期間,正如前文以「思想」和「思想家」為例所說明的,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與西方相比,可說微乎其微,這對於向以「五千年文明古國」為傲的中國人來說,已夠令人羞愧。今天,慈濟實踐出精彩的人道與人文,但學界對慈濟的宏觀論述卻幾乎闕如,難道我們連詮釋自己民間團體卓越價值的能力也沒有嗎?我們還要等待西方的學者在將來某個時候告訴我們,慈濟「是什麼」嗎?

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臺灣等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經濟起飛,很快就有華人學者從傳統儒家文化的角度來詮釋這經濟現象,提出了「儒家資本主義」、「工業東亞」等新學說。慈濟的成長與臺灣的經濟起飛同步,但主流學界至今無人關心慈濟,難道我們的學者看得到經濟發展,卻看不到「大愛」的人文價值?

因此,如果關心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向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建議文化和學術界的有心人士,今後應下功夫,對內探討如何將「大愛」價值運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對外,則不僅樹立起當代中國文化之精華和「軟實力」,更論述出作為「普世價值」的完備「大愛」理論來。

‧撰文/李國政(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Friday, March 05, 2010

地球上景點

與您分享 地球上真正神奇又驚人的景點

http://www.wimp.com/amazingsights/

一定要仔細觀賞哦~

烹飪教學 314 支影片

烹飪教學 314 支影片(太好了!不用去進修班花錢學習了!)

烹飪教學影片 314支,現場煮給你看!
http://www.ytower.com.tw/movie/movie.asp

膝蓋養生

很不錯的保健資訊,請三、四、五年級同學都能研讀一遍,或許能改變一些錯誤的觀念。

走路曬太陽遠離退化性關節

根據統計,全台灣年逾50歲的中老年人,每2人就有1人罹患不等程度的退化性關節炎,一走路就痛,不少人因而整天待在家裡,一動也不敢動,導致症狀惡化速度加快,最後真的走不了。

「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高雄醫學大學骨科副教授陳勝凱指出,每個人都會老化,關節也是一樣,使用到某種程度後,就會因磨耗而退化。一旦出現這種又名骨關節炎的退化性關節炎時,患者必須要有正確認知,才不會讓症狀急遽惡化下去。

陳勝凱表示,正常人骨頭與骨頭接觸的地方,就是關節軟骨,正常的軟骨組織光亮平滑,但隨著年紀增長,軟骨過度磨耗,軟骨碎片掉入關節腔內並在關節腔內刺激關節囊,製造過多的關節液,引發紅腫熱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從光片看來,正常的關節軟骨面平滑光亮,一旦關節磨損,就會出現凹陷。

有些病情嚴重者,軟骨磨損的附近甚至會有骨刺增生情形。不管怎樣,關節炎通常以四大症狀表現,一是疼痛;二是關節變形、腫脹;三是晨起感覺僵硬,下床運動後,症狀稍稍緩解;四是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音。就疼痛這項而言,如果是O型腿的人,身體重量大都落在關節內側,這個部位較易出現磨損及疼痛。相反的,X型腿的關節疼痛幾乎都出現在外側,且腳愈歪,變形愈厲害,也就愈痛,少有例外。

運動增強軟骨海棉作用陳勝凱說,軟骨就像一塊吸滿水分的海棉,當我們走路時,腳往下踩那一刻,身體重量往下壓,軟骨裡面的關節滑液就會被擠出;腳往上提,來自身體的重量消失,關節滑液又回吸到軟骨裡面,形成一個動態平衡。就在關節滑液進進出出之際,營養成分才能進入軟骨組織裡面,維持軟骨的健康。問題是,大多數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一來怕痛,二來也擔心運動會增加關節的磨損,不敢走動,整天就坐著不動,軟骨缺乏關節滑液帶來營養成分的滋潤,時間一久當然出現更大的問題。

為此,陳勝凱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四種症狀時,就應特別留意,並去除損關節」的錯誤觀念。他強調,適度的運動可增強軟骨的海棉作用,藉著不斷流進流出關節滑液,既可帶給軟骨營養,保持濕潤,關節周圍的肌腱也會增強,減少軟骨磨損的機率。

在所有運動中,陳勝凱認為走路是中老年人最佳的選擇,如果覺得自己的平衡感還不錯,騎自行車、跳舞、游泳等有氧運動,也不妨試試看。但他強調,這些運動應融入日常生活中,不要一曝十寒,而應隨時為之,但若正處於關節疼痛之際,就不要勉強去運動,以免症狀更加惡化。此時,不妨以「三隻腳」來替代兩隻腳,拄著枴杖來分擔身體重量,讓軟骨及關節獲得更充分的休息。

每天至少應走路半小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任蕭國川也認為,屬節律性運動的走路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最佳選擇,每天至少走個半小時,如果持續走1、2個小時以上,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當然可以繼續走下去。

如果有更多時間,他建議患者定期到健身中心,請教練協助訓練股四頭肌的強度。蕭國川解釋,股四頭肌是大腿膝蓋周邊的大塊肌肉,愈強壯,愈能吸收膝關節撞擊的力道,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游泳及騎自行車,也是相當好的運動。蕭國川指出,患者在水中游泳時,受到浮力影響,關節受力較小;騎上自行車,大多數體重落在臀部,膝蓋受力較少,也不失為不錯的運動。

多曬陽光防止骨質流失在日常運動之餘,陳勝凱建議這些患者也要多曬曬太陽,因為陽光可將維生素D活化為 D3,增加鈣質吸收,有效防止骨質流失,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出現。

當然,除了維持適當運動,蕭國川建議早期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試著服用硫酸鹽葡萄糖胺製品來減少軟骨的磨損。從多年來的臨床觀察,他發現三分之一患者吃了這類製品後有效,可少受點苦。

雞腳棗參湯 維骨力可以丟棄了

雞腳棗參湯治骨質疏鬆、 軟骨磨損,療效神速。
病症;骨質疏鬆、雙腳無力、軟骨磨損不良於行者。
藥材;雞腳10隻、紅棗7個、高麗參7片。
用法;將上述藥材加水蓋過藥材,用電鍋慢燉至雞腳爛透為止,隨即將浮油撈去,趁熱喝湯,一帖可分幾次食用。

骨質疏鬆症不是時髦的疾病,只是這種以往沒被發現的病症,在X光廣泛被運用在醫學攝影上後,使得這種毛病無所遁形,因而受到重視,更因為醫師的宣導與奶製品廠商的推波助瀾,讓國人投注較多的關心,而成為很時髦的病症。

患有骨質疏鬆症者,從X光片中,很容易可以看出骨質出現很多的小孔洞然而根據專家研究,骨質疏鬆症骨頭的組成比率並沒有明顯的改變,只不過是骨量全體變得比原先要少。

患有骨質疏鬆症者,長期下來會有腰部、背部、骨頭的酸痛;這種疼痛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至於是什麼時候開始疼痛,患者也不會記得很清楚,這種酸痛通常是在同一個姿勢太久,比如坐太久或站太久之後,就會感到酸痛。

究竟為什? 繴|有骨質流失的現象,迄今並無定論,不過依個人之研究,大概因造血、造髓、造骨的功能退化有關,與鈣質補充量之不足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在臨床的報告中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另一個嚴重的副作用就是,稍一不慎,遇有滑跤、跌倒,就非常容易造成骨折,而這時候的骨折更不容易治癒、復原。

因此,中年人在未罹患骨質疏鬆症之前即應盡早「存骨本」,而銀髮族更需要適時補充鈣質。喝牛奶、吃奶製品固然是很好的補充方法,但是仍不及「雞腳棗參湯」來得神速有效。

「雞腳棗參湯」所用材料為;雞腳十隻、紅棗七個、高麗片七片。

做法非常簡單,首先將雞腳洗淨(土雞或肉雞均可,不過仍以土雞為佳),將雞腳於開水中川燙後,在粘板上用刀背拍破骨頭,連同紅棗與高麗參,放入大碗公或不鏽鋼鍋中,加水淹過所有材料,放在電鍋中慢慢燉,燉至雞腳爛透為止,隨即將浮油撈去,趁熱吃肉喝湯,一帖可分二天吃,剛開始每周至少吃三帖,一個月後,每周吃一帖即可,不出二個月軟骨、骨本必定會補充進來。

對於膽固醇太高者,可以不吃肉,則膽固醇就不會太高。本方對雙腳無力、軟骨磨損不良於行者,食用兩次之後,就有特別之療效,其神速功效絕對不是任何藥物可以望其項背者。

(本方經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前理事長 梁西海 先生驗證,並推薦近百人食用,均有驚人之功效。
選自長青資訊社出版之小偏方治大病)

如果您收到別人分享給您的好文章,不要吝嗇,您也可以繼續分享給好友,請別忘記我這一份喔 ! !

當我們用心對人時,有心人將以熱情回報您,希望我們都是用心的人,也是有心的人。

Thursday, March 04, 2010

「做人」原則

簡單又容易的「做人」原則

我曾訪問一位鶯歌的陶藝家,花了一個小時問盡了所有的人世滄桑與豐功偉績,臨要道別之際,我忽然調皮的問他:創作這麼多年,到底做什麼塑型的創作最困難?

他沉思了一會兒,很有哲理的說:「做人」最難!不只是因為做人的肌理重現很困難,臉部表情也難以掌握與拿捏,更麻煩的是要求塑型的客戶更難討好。

言語之間,不僅說明「人」的細膩神韻難發揮,與作品委託人的應對進退之間也是一種挑戰。

到底做人有沒有規範與章法呢?有沒有依循的教本呢?我適巧獲得一位好友的文章,說到:掌握許多細節,就有機會成功「做人」,以下原則與您分享:

1. 長相不令人討厭。如果長得不好,就讓自己有才氣;如果才氣也沒有,那就多微笑。

2. 氣質是關鍵。如果時尚學不好,寧願純樸。

3. 與人握手時,可多握一會兒,真誠是寶。

4. 說話的時候記得常用「我們」開頭。不必什麼都用「我」作為主語

5. 不要向朋友借錢。

6. 不要強迫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冊。

7. 與人搭計程車時,請搶先坐在司機旁。

8. 堅持在背後說別人好話。別擔心這好話傳不到當事人耳朵裡

9. 有人在你面前說某人壞話時,你只微笑。

10. 自己開車時,不要特地停下來和一個騎自行車或機車的同事打招呼。小心人家會以為你在炫耀?

11. 同事生病時,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然後........回家再認真洗手。

12. 不要把過去的事全讓人知道。

13. 尊敬不喜歡你的人。

14. 對事不對人;對事無情,對人要有情;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 自我批評總能讓人相信,自我表揚則不然。

16. 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聲。

17.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

18. 別只講不聽,結果亂成一團,要學會「聆聽」。

19. 尊重警衛、工友及清潔阿姨等看似不相干卻默默幫助你的人。

20. 隨時隨地不吝惜你的掌聲和真誠稱讚。

21. 有時要明知故問:你的鑽戒很貴吧!有時,即使想問也不能問,比如:你多大了?

22. 話多必失,人多的場合少說話。

23. 把未出口的「不行」改成:「這需要時間」、「我盡力」、... 也可以說「我不確定」、「當我決定後,一定會給你打電話」........

24. 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那是不可能的,讓「大多數人」喜歡你,就已經是成功的表現。

25. 當然,自己要喜歡自己。

心~~~不是固定資產

「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我喜歡這句話,很健康的人生觀。

你不是得到一份圓滿的因緣;就是學到怎樣更靠近幸福。

你不是得到勝利;就是學到如何避免失敗。

你不是得到最終自己想要的結果,就是學到...........世事總不會盡如人意。

一切唯「心」所造我曾!

待人處事,不可太盡!

正所謂:人前留一步,日後好相見!

柔和的舌頭‏

抓住心靈的震顫/ 劉墉

餐桌上的燭光,好像幸福的光輝,沐浴著小林和他結褵十年的妻子小珍。

十年了,他們總是從這個餐館門口過,看賓士轎車裡走下的紳士和貴婦,昂首闊步地進入餐館。

『進去吃一頓?』他們想都不敢想。倒是經濟最緊的時候,小珍曾經想去,只是再想想,那裡面的女侍有多年輕、漂亮,就沒勇氣了。

而今天,漂亮的女侍,居然為他們又拉椅子,又鋪餐巾。另一位男士則遞上酒單和菜單。

『我們不喝酒!』 小林像觸電似地把酒單擋了回去:『只吃個套餐就成了!』

儘管只是個簡單的套餐,兩個人也得好幾千塊。

向來愛說話的小珍,不斷叮囑自己:『要專心吃,把每一點滋味都吃出來。』魚翅湯果然美極了,接著的鮑魚更鮮。

『要是孩子能來,同這鮑魚湯拌飯,他一定會吃好大一碗!』小珍一面刮著碗底,一面感慨地說。

『問題是,如果人家規定孩子也得點菜,怎麼辦?』何況,今天是我們結婚周年紀念?

『難得大手筆,就兩個人來點情調吧!』

最後上來的一道,是『富貴炒飯』,原以為沒什麼特別,吃到嘴裡才發覺滋味不凡,尤其是那鹹魚肉丁,每咬一口,都說不出地妙。

『糟了!』吃到一半,小珍突然觸電似地:『我們不該吃,可以把飯包回去啊!』

可是已經吃了,只剩下那麼一點點,如果再叫人包起來,必定會惹人笑話。兩個人的筷子都停了,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只怪自己太貪吃,居然沒想到家裡的老小。

『不要想了!把盤裡的也吃完!』小林說:『十年才一次嘛!』

『不!我要帶回去!』

『我不好意思說,妳說!』

女侍來收盤子了,一把端起所剩無幾的炒飯,小珍突然揮手去攔:『等等!』囁囁嚅嚅地:『對不起!能不能為我們打包帶走?我....... 我......想家裡的孩子會愛吃。』說著,從臉紅到了耳根。

『當然!』

『恐怕整個餐館都在笑我們了!』小林說。

『管他的!我只想到孩子跟媽。』 小珍低著頭:『我覺得我們好自私,自己出來吃這麼貴的東西。』

『不要提了!』小林有點不高興:『我說過了,十年才這麼一次。』

付完帳,沒見打包的東西送來。正在打包,『請二位稍等!』櫃抬小姐說。才說完,就見經理親自提來一個大紙袋。

『對不起!讓二位久等了!因為再去炒了一盤,送給你們帶回去!』 經理笑著送二人出門:『家裡有小孩,真好!我的孩子都出國了,他們小時候也最愛吃這種炒飯。』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深深覺得餐廳的經理實在會做生意。

從這一對夫妻用餐的神情及舉止,不難看出他們的身份跟地位,何況是身為經理的人。

如果你是那位經理,你大可依言將那一小撮的炒飯打包;或者再炒一盤送給這二位夫婦!結果呢.....?

我想關鍵出在最後那句話"經理送二人出門:『家裡有小孩,真好!我的孩子都出國了,他們小時候也最愛吃這種炒飯。』

"他可以老實的打包,也可以不說這句話,但所得的結果是截然不同。 一個是你的所有作為變成在"突顯他人的卑微",另外一個充滿了愛及關懷,以及保留了尊嚴。

他不但提供美味給人家,同時也照顧到人們內心的深處。日後,這對夫妻經濟改善了,這家餐廳一定是回味往日時光的地方;也或許他們會將經理這種如『主愛般柔軟言』給傳播下去。

我想語言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扶起一個人,也可以推落一個人。請不要忽視個人的力量,一句簡單貼心的話,和的舌頭,可以折斷骨頭,話合其時,何等美好 --在話語中調和著同理心與愛,祝福大家!

(好文章再轉貼一次)

Wednesday, March 03, 2010

暮年生活觀

作者:上野千鶴子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

現今大多只生養一、兩個孩子的情況下,孩子們因升學、就業等因素,終究會離家獨立,而有的孩子則成了單身寄生族,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宛如房東與房客。

這些女性恢復單身生活後,就不用再當個為了準備飯菜而匆忙趕回家的『灰姑娘』。長久以來,她們一直扮演著每到傍晚時分就得回家準備晚餐的母親或妻子角色,現在就算毫無顧忌地通宵夜遊,也沒有人會說閒話。

子孫承歡膝下才有幸福晚年?一般高齡者的生活方式中,夫婦倆都還健在的家庭便同住照應;若配偶需要照護,則另一半會負起照護之責,待配偶過世再搬去與孩子同住。

若高齡八十還得照顧另一半,此時孩子也已年過五十,多已離開父母、成家立業,日後若選擇和孩子同住,勢必得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

因為仍須工作的孩子無法離開現在所住的環境,且若與兒子夫婦同住,孫子已長大成人,媳婦早已是當家女主人,所以,搬進兒子家,勢必一切都得按照這裡的規矩來生活。

活到一把年紀,失去熟悉的生活環境與朋友,勉強自己適應陌生環境,遵守別人家的規矩,甚至還可能需要他人照護,像是他人眼中的『麻煩製造機』,又有何幸福可言?

事實上,一項高齡者的幸福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日後才搬去和子女同住的年長者,在幸福滿意度上,明顯要比一開始就和子女同住或是單身的銀髮族來得低。

現今社會早已不時興所謂的『子孫滿堂才有幸福晚年』的觀念,八十歲老人諷刺道,讓三十幾歲的孫子坐在大腿上,只會讓大腿骨折。

『老爸、老媽,搬過來和我們一起住吧。』面對兒女這種『甜蜜的謊言』,年長者可以很乾脆地回答:『謝謝,很高興你有這份孝心,但我還是想留在這裡。』

不管父母還是子女,誰都不願意當『壞人』。與其搬去與子女同住後,才發現子女負擔不了照護之責,最後只能遷往老人照護中心之類的設施,還不如始終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度餘生。

誰說一個人住一定很寂寞,『一個人的老後生活』就是隨心所欲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想獨處就獨處,想兩人相處就找個伴,想過團體生活就找大家熱鬧一下。我曾提及,覺得高齡者獨居生活『一定很寂寞』的想法,實在可笑。

因為獨自生活的高齡者,其實都頗能耐得住寂寞。擅於過獨居生活者,不僅懂得享受獨處的樂趣,也能保有不錯的人際關係,因為他們明白獨居生活不會只有快樂,難免也會不安。

反觀生活始終圍繞著家人的人,一旦家人離開身旁,往往就真的變成孤單一人,在有獨居經驗的人看來,這是因為他們不擅和家人以外的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緣故。

有人認為無須刻意經營的友情,才是真正的友情;不管多久沒見面,相聚時仍一如往常,才是真正的知交。若是自幼相處的青梅竹馬,也許有此可能,但對於『好幾年沒聯絡』的朋友關係,似乎也不好意思勉強稱對方是『朋友』。

其實,需要時陪伴在自己身旁,給予支持、安慰、分享經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人際關係是需要努力維繫經營的。

家人總有離去的一天,工作和同事也不可能常伴身邊,而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旅程的多半是朋友。因此,沒有家人的單身者,可以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用來結交朋友、經營人際關係。

因為同事是職場上的潛在敵手,也是會對你有所評價的人,因此最好還是選擇在和自己的工作毫無利害關係的領域拓展人際關係,既不會因利傷情,相處起來也坦率自然。

這其實並不難,例如參加社團或義工活動,就能認識來自各行各業、與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共同分享輕鬆時光。

暮年生活觀

1.不再為家人工作而煩惱、能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專屬自己』的住所。

2.廣結善緣,多認識生活方式不同、和工作無利害關係的朋友,相處起來也比較坦率自然。

3.長壽的單身者,對於權勢和地位都已看淡,也就沒有拘泥於世俗人情的必要。

4.高齡者還是不要依賴投資,安心地採取較為平穩的資產管理方式為佳。

5.名下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沒必要留給子孫。

6.接受照護時,最麻煩的就是無謂的客氣和羞恥心,身體和心理的忍耐都毫無好處。

7.孤獨是單身者的重要伴侶,與其一味逃避它,不如試著學習面對。

8.預立遺囑,並且找到能確實代為執行的人,這樣就能有效活用身後的遺款。

9.無須害怕獨自面對死亡,但必須做好能讓別人及早發現並方便處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