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1, 2006

勤耕親子幸福圈

無論我任職何處,每周風塵僕僕地趕回家,是永遠不變的行程

文/施茂林

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說出和父親之間的互動,其中一名學生說:「我和爸爸沒有代溝。」

他停頓了一會兒,然後接著說:「因為他很少在家。」全班哄堂大笑。

這是我兒子國中時發生的真實事件,即使他已長大習醫,我仍牢牢記得這段往事。我曾先後在台中、金門、台東、雲林、台北、桃園、高雄等地擔任公職,繞了台灣不只一圈,但每周風塵塵僕僕地趕回家,是永遠不變的行程。遠距離親情的維繫,用心再用心;得來不易的相聚時刻,珍惜再珍惜,就是我經營親子幸福圈的不二法門。

這可自我的童年說起。我生在嘉義大林,耕讀傳家的家風,讓我自幼練就一身採收番薯花生、除草割稻、犁田耕種等農事的本領,深刻體會「耕耘才有收穫」的道理。

先父母重視教育,常以生活經驗啟發子女,勉勵我們腳踏實地,這些潛移默化、深植內心的人生觀,成為我生命活力的源頭,使我樂觀進取,勇敢而有自信地向前走。

溝通是教育的基礎,了解則是親子溝通的基礎,明白孩子各階段的特徵,自然會較寬容他們的行為。

但寬容不等於縱容,自由不等於放任,我的原則是給子女空間,讓他們隨性向發展,不做限制,但在大方向上做適當的提醒。

我的育兒經首重培養責任感。例如我要兒子自己繳納交通違規罰單,我認為紅綠燈、車速限制就代表法律,法律之前人人都必須遵守,犯錯就得自己負責。

此外,適當的讚美比嘮叨說教更管用,應以建設性的討論取代冷嘲熱諷、嚴厲責罵、藉口搪塞、細故遷怒。愛和關懷是最能激勵孩子的,盡量鼓勵、稱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缺點;即使做得不夠好,但只要有一點進步,就值得予以肯定。相信如此一來,孩子的偏差行為會日益減少,正面性的表現會日益增加。正面的激勵,效果總是優於懲罰,縱然孩子犯錯,我也僅以消極的不鼓勵替代負面的懲處。

子女的學習亦是父母最該注重的一部分,我在這方面則秉持隨性發展的大原則,深刻體察到幾個心得:

第一是廣度:
廣泛多面向的吸收是必要的,看書無界限,不論武俠、推理、文化、通俗等不同範疇、題材,都是學習的來源,能豐富人生。舉例而言,我曾購買歷史通俗小說,讓孩子從生動的故事中,了解古人的思維與行止,也要孩子閱讀武俠小說,藉豐富多變的情節,增強思路的廣闊。

第二是互動:學習遇有疑惑不通,一定要多問師長,或隨時和同學討論交流,有了互動才會撞擊出火花。

第三是深度: 學習而來的知識,不論多麼淵博廣聞,最後必須經過思考和內化,才能成為自己的概念和價值觀,也就是深化學習的厚度,因之,我再三要求子女必須體會「學」、「思」、「問」之精義。

此外,我的孩子們很少補習,但加強作文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強,孩子容易有信心表現自己。

我也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常注意是否和同學互動良好。我常說最悲慘的就是孤芳自賞閉塞的人生,尤其在青春時期,同儕間有共同思維、語言,是最好的成長機會。當然也得注意孩子的交往對象,但我注重的是對方的觀念、人品,而不是家世、成績。

身為法務工作者,我比一般人有更多機會面對殘酷不完美的現象。由統計可發現,少年犯罪者來自健全、經濟小康以上家庭背景者的比例逐漸上升為多數,徹底破除過去少年犯罪者來自破碎、貧窮家庭的魔咒,主要因素是父母不能善盡天職、管教不當,包括態度不一、過分嚴厲或溺愛等。可見在子女教養上,家庭互動的品質遠較形式的完整或財富的多寡重要。

近年經濟持續成長,社會逐漸繁榮富庶,但環境變異快速,舊有傳統及社會價值觀日益崩潰瓦解,新的社會問題接踵而至。

其中兒童與少年問題更日漸嚴重,不論是少年犯罪或受虐被害的個案均不斷增加,對社會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與影響。因此使父母知悉管教監督子女的法律責任,實為不容忽視的課題,若父母知其法律的義務與責任,必能知所警惕,確實擔負責任,當為教養子女行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