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教育,心的教育,良能的教育——慈濟大學
文/洪素貞(慈濟大學主任祕書)
慈濟的「全人教育」,希望讓「人」成為完整的人;
培育學子美感的文化、簡單的生活、用心的做事、
負責任的態度,以及彼此尊重的生活方式。
頃讀《經典》雜誌出版的《台灣教育四百年》,看到在殖民統治下艱難的受教環境,到今日高等教育普及林立的盛況,心中湧現許多澎湃的情感,思緒一下子飛回到一九八九年四月初次造訪慈濟的印象。
在橫亙高聳的中央山脈與寬闊坦蕩的太平洋之間,有著狹長的花東縱谷平原,秀麗的山海蘊育著「東方的傳奇」。慈濟人說:「我們要在這兒蓋學校,要蓋一所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教育的學校。」
踩著興建中的大樓木搭的鷹架拾級而上,我的感動與敬畏油然而生;那樣肯定的願景,是我這平凡人無法想像的。
◆慈悲喜捨,尊重生命
慈濟教育的第一顆種子——慈濟護專,在一九八九年獲准設立招生,那是台灣最後一所專科學校,也是佛教辦學的第一所高等教育學府。
慈濟的教育理想是以「慈悲喜捨」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的優質教育。教育界的學者都在問:「可能嗎?」
台灣已有一百多所大專院校,教育不可謂不普遍,從整個社會資源來看,慈濟似乎不需要再花這麼大的力量,來投入醫學的教育工作。
但是台灣的教育風氣過於偏重學業成績,學校沒有針對學生品德嚴格要求,缺乏人倫的素養,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上人說:「教育要從心做起。」所以在醫界質疑的眼光中,注重人文品格的慈濟醫學院一九九四年誕生了;二○○○年改制為大學,短短六年間增設了人文社會學院、生命科學院、教育傳播學院。
教育是慧命的磐石,也是道德文化的基石。上人期待台灣的教育,能在人文道德上更往下扎根,除了學習西方的學術,更要鞏固自己的道德文化。
因此慈濟教育的內涵,除了一般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能的提升外,更加重視全人的教育。全人教育不僅是專業教育,更重要的是啟發人的「良能」。
專業教育好比功能,能夠架構社會,讓社會運轉。但是不論在那個專業領域裏,都需要有一顆關照社會與人群的愛心,也就是對於任何人都能像對自己的家人、朋友一樣,給予一種普遍性的愛。全人教育就是希望讓「人」是一個完整的人。
◆簡單、用心、負責、尊重、美
貫串慈濟教育的精神軸心,就是人文精神。
因此,慈濟大中小學都有一個共通的課程——慈濟人文。
慈濟人文教育的理念,強調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落實教育,擷取慈濟的真人實事為教材,以一種經由付出愛、服務人群的過程,所凝聚的人文思想、人文環境來涵養學生;希望傳達的是——美感的文化、簡單的生活、用心的做事、負責任的態度以及彼此尊重的生活方式。
為何要傳遞美感文化?現代人不曉得怎樣生活才是美,所以學校設有茶道、花道、書畫及禪修室,以培養學生有內涵而不流俗的美感。
生活簡單化,就不會花太多精力去追求名利財富,而可以把多出來的時間、精力,去做利益人群的事。
上人常說:「多用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就不會經常後悔做錯事、走錯路、說錯話。
負責任的態度,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勇敢地承擔。整個山河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更何況是與我們同呼吸的受難眾生?所以對人間的淨化、社會的祥和,都要勇於付出、真誠擔負。
慈濟教育最終希望展現的,是彼此尊重的生活方式。
在物質世界行走,應以人文的護照通關,物質終究不能代表一切,唯有人與人之間真誠的「尊重、感恩、大愛、關懷」才是終極的理想。
◆自愛、自律、自信
為了要達成全人教育的目的,慈濟在生活教育、品格教育及人文教育方面特別用心,期待能形成一種獨特且鮮明但又溫潤的色彩,因此環境的設計與布置便成為視覺境教裏重要的一環。
慈濟的建築是一種無聲的說法,從創辦的教育志業到援建的九二一希望工程學校,大都以沉穩而不誇耀的洗石子外觀及慈暉色屋瓦來呈現,既內歛又映襯大自然的景物,每個角落、每幅窗景、每棟大樓,彷彿都在說話。
說什麼呢?用心聆聽可以聽到大地包容的愛,可以聽到慈濟人那分「好好對待,珍惜彼此,共創未來」的心願。
教育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工作,而是一項長期的陪伴工程,它需要時間的醞釀與空間的陶冶,當然更少不了人與人之間的人文化成,所以特別強調本分與使命。
一個人唯有了解自己的本分,才能勇於承擔社會的使命,懂得「自愛而不自我、自律而不自是、自信而不自大」的微塵人生、奈米精神,才能彰顯生命在生活瑣事中所呈現的人文品格。
慈濟教育不是為了「作意好奇」,也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希望在此人生價值觀模糊不清的紛亂時代,塑造教育的典範,帶動社會未來教育的理念,培育出有理想、有品格的下一代。
誠如上人所云:「空談理論而無法將道理落實,容易讓人感到空虛惶恐,於是計較、爭鬥、煩惱便不斷產生。教育即是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否則生命方向一旦脫軌,要花費更大的心力,才能調整過來。」
花蓮是一個大山大海的城市,花蓮有全世界聞名的靜思精舍,花蓮更有大格局的慈濟志業;選擇在這樣的環境以這樣的理念辦學,相信一定會培養出大氣度的孩子,那是社會的希望,也是家長最大的期盼與安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