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攸關你的健康。
2005年是氣象史上最極端的一年,科學家警告,將來天氣翻臉的速度會更快更頻繁,這會對人類健康帶來哪些衝擊?
文/張曉卉
寒流發威冷颼颼,台大醫院心臟科醫師王宗道知道這幾天又有得忙了。
門診病人們的血壓往上飆;加護病房心臟病、腦中風的病患比平日至少多3倍;因心肌梗塞需做緊急心導管的病人更可能從每星期1~2個,暴增為5~10個。「冷天是心血管科的旺季,」王醫師說。
很多人在天氣變臉時大病一場,熬不過的就撒手人寰。
比方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是在春寒料峭的二月中風;現任立委章孝嚴的孿生兄弟章孝慈、民進黨大老黃信介、前英業達副董溫世仁都在寒冬因腦中風辭世;前第一夫人蔣方良也在前年底因多年氣喘與肺癌造成呼吸衰竭溘然長逝;原野三重唱之一的王強有高血壓,今年冬天有個冷天早上和女兒電話講到一半突然腦溢血發作,倒地不起而猝逝。
「氣候(climate)和天氣(weather)對人類健康和生活有著重要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1年發出警告,近些年來全球氣候劇烈變遷:寒天引發心血管病意外和死亡率增加、熱浪造成呼吸道疾病、暴雨洪水使蚊子孳生,引爆瘧疾大流行、乾旱或寒害導致農作物欠收造成營養不良。
小從不同地區溫度、濕度特性對個人身心的改變。從屏東北上工作的吳小姐,習慣南台灣的朗朗晴空,恨死了台北陰鬱多雨的冬天。藝人伊能靜說前陣子到北京,空氣乾到皮膚發癢脫皮,但在台北常發作的鼻炎卻穩定許多。
大到因季節更迭而需預防的流行病、傳染病威脅。比方流感病毒冷天時特別活躍;禽流感疫情在全球由去年秋、冬延燒至今;台灣每年一、二月腦中風死亡率最高;春夏時分腸病毒拉警報;天氣暖化使得冬天也有登革熱病例且疫情往北移動……。
遠方的天氣也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研究發現,在大陸內蒙沙塵暴吹到台灣之後1~3天,心肺疾病的急診人數有明顯增加,且某一個發炎指標上升,表示有生物性感染。嚇人的是沙塵暴有夾帶黴菌等「帶菌」能力,很可能也會攜帶禽流感病毒到台灣。
更且,天氣驟變,比方寒流、熱浪、颶風、颱風等,可能直接取人性命。去年二月寒流來襲,三天內就凍死了8個人;2003年桃芝颱風侵襲台灣,214人喪命。
天氣真會要人命
安全的飲用水、足夠食物、牢固的住所和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社會公共衛生健全的必要條件。氣候會影響這些條件,幾天內就會嚴重衝擊人類健康,撼動公共衛生體系。
2005年美國最大新聞事件之一的卡崔娜颶風就是個明顯例子。相當於強烈颱風的4級颶風卡崔娜,來勢洶洶掃過墨西哥灣,雨量不大卻摧毀三處提防,許多人活活淹死,處處是貓狗浮屍;擊中儲油槽,大水表面到處浮著原油,火苗到處竄燒;水源被污染,傳染病例增加;搶案暴動四起,逼得老百姓搶購槍枝自衛,紐奧良變成水中煉獄,經濟損失高達1250億美元。
光是去年12月至到今年1月中,日本就遭受好幾個超強寒流帶來大雪,14個地區積雪超過三公尺創新高,房子被雪堆深埋,已經有89人因暴風雪喪命。時間往前推一點,2003年熱浪侵襲歐洲,近三萬人被熱死,光是法國就有1萬4千多人、大多數是老人死亡。法國民眾抨擊政府對熱浪危機處理不足,總理席哈克被批到臭頭,衛生署長因此下台。
氣候災難帶給窮國、尤其是非洲的人命損失衝擊更大。乾燥高溫的肯亞曾因一次大雨造成瘧疾大流行;WHO數據指出,2002年非洲有近280萬名0~4歲幼童是因為氣候改變引起腸炎、瘧疾、營養不良和溺水而來不及長大。
天氣翻臉
雖然科學家們認為電影《明天過後》描述暴冰雪襲擊全球的災難場景太誇張,卻不得不同意這部電影引發了人們對氣候驟變的恐懼與關注。現實生活中這幾年全世界各地暴雨、乾旱、洪澇、高溫等異常氣象頻傳,讓人感覺天氣似乎真的愈來愈詭異了。
的確,兩個月前全世界189個國家、一萬多名專家參與的聯合國世界氣候變遷高峰會發布的報告指出,2005年是氣象史上最極端的一年。「可能是有史以來地球氣溫最高、最乾燥、風暴最多的一年」。
去年是北極冰融最嚴重,亞馬遜河地區數十年來最乾旱的一年;大西洋颶風有14個,其中有5個規模達到最強等級,創下新紀錄,造成的損失也超越以往;颶風甚至刮到前所未及的地方,文斯(Wince)10月登陸西班牙,是首起襲擊歐洲的颶風。
台灣去年氣候也特別怪。前幾年雨水不足老是鬧乾旱,去年卻創下自1950年以來第三多雨的紀錄。而且該冷的季節卻熱、該熱的季節卻很冷。2月的冬季像夏天,從北到南曾出現30℃以上高溫,民眾揮汗如雨,原應春暖花開的時候竟下「三月雪」。
科學家們更預警說,氣候反常現象未來可能更頻繁。
對於氣候變遷加劇的原因,科學界至今吵鬧不休。但目前大部份科學家認為人類使用石化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導致全球增溫進而引發氣候變遷的主因,必須採取行動因應,「京都議定書」正是這樣的產物。
氣候風險管理
比較沒有爭議的是,未來天氣翻臉的速度會更快、更頻繁,衝擊人類健康程度也會更大更嚴重。英國《衛報》去年列出人類面臨的十大危機,氣候變化就是其中之一。
WHO呼籲各國應該做好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監控傳染病疫情,建立早期預警系統和做好防災準備,改善水和空氣污染並加強個人衛生教育與培訓研究和公衛人員。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培詩曾就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在2001年最新的報告,將氣候對健康影響分成熱效應、極端天氣、空氣污染、傳染性疾病四大方向,回顧整理氣候變遷對各國的公共衛生衝擊和處置,也討論台灣在這幾個面向的現況,她發現和建議:
世界各地已經肯定對熱浪會造成死亡人數增加,但台灣非常缺乏這類研究,僅有溫度與濕度對心血管與腦血管病影響的討論。
極端天氣包括暴風雨、水災、乾旱、颶風或颱風等,剛開始會造成大量意外傷亡,接著是像腸胃炎等傳染病增加,長期效應則有營養不良、過敏原孳生、心理創傷等。
台灣氣候有暖化趨勢,又因地理條件(山地多、河川坡度大、水流急等)和都市發展與人為開發,使土地含水能力變差,對於暴雨和颱風抵禦能力弱,動輒損失慘重。有必要加強防災應變體系與民眾環境衛生和疾病控制能力。
台灣對空氣污染探討,僅有針對大陸地區沙塵暴對台灣民眾健康影響的研究。應該投入更多研究,短期可對敏感族群(比如過敏)和醫療體系提出警告並做準備,長期還能研擬對策減輕因空污帶來的健康衝擊。
傳染病和氣候的關係複雜,台灣已經進行探討登革熱週期性流行和氣象的關連性。建議繼續研究分析,事先推估確認潛在危險區域提供衛生單位提出配套措施。
面對氣候頻變臉,美、日、德、澳等國已出現醫療氣象預報,告訴你今天的紫外線、流感疫情、空氣污染程度,以及關節炎、過敏的人需不需要小心、今天適合運動與否。反觀台灣目前氣象預報只有紫外線指數,其實可以更體貼,加強軟硬體服務,保障大眾健康。
保命20招 安度氣候反常的日子
乍冷乍熱的天氣最是考驗體魄的關卡。
提供你健康過日子的招數。
文/張曉卉
「春天後母心」,往往昨天著薄衫還嚷熱,今天就裹大衣冷得縮成一團,乍冷乍熱的天氣最是考驗體魄的關卡。我們採訪整理專家傳授20招增強能量、對抗季節憂鬱、擊退感冒的好方法,天氣再怪也不用怕。
增強能量
1.大口咀嚼天然維他命:
冬末初春的蔬果鮮美又便宜。用芥菜、高麗菜、大白菜、綠花椰菜、紅椒、黃椒做一頓色彩斑斕的晚餐,大快朵頤的同時也攝取了多量抗氧化物。喀喀咬幾口蘋果、棗子,吸吮柑橘、柳丁酸甜汁液,增強免疫力的多種維生素也下了肚。
還可多用些香草入菜。比方百里香有增強抵抗力和助消化的功用,迷迭香烤雞腿香氣濃郁,還可促進血液循環。
2.吃碗熱龍眼粥:
天一冷,吃熱呼呼的火鍋是最幸福的事了。但火鍋份量與熱量經常太多,龍眼粥最是剛好。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副教授蔡金川說,龍眼粥加些米酒,香甜又溫補,暖心也暖胃。
3.喝杯薑母茶:
薑母就是老薑,可以刺激血液循環,有祛寒功效,薑母熬汁加入保留較多礦物質的黑糖,喝下保證暖呼呼。
4.含顆黑巧克力:
除了舒緩情緒,美國的研究指出,含70%可可的黑巧克力所含的異黃酮,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使血管平穩工作,可降低血壓和心臟病風險。但注意吃一兩顆就好,以免發胖。
5.衣服做SPA:
天氣一下冷一下熱,常得翻箱倒櫃挖衣服穿。在換上前一季收納的衣物前,最好先洗滌、曬曬太陽,「比較衛生,也讓已經對你身體陌生的衣物適應今年的節氣,」中醫系副教授蔡金川說。
6.穿上陽光:
低溫又灰濛濛的天氣使人鬱卒,需要自己製造陽光。穿件鮮豔衣服(比方橘色)去運動或上班,看起來溫暖又有活力,《色彩書》(The Color Answer Book)作者愛瑟曼表示。時尚大師黃薇喜歡在陰鬱多雨的日子穿上白色等亮色衣物,增加能量,供你參考。
7.呵護肌膚:
天冷時皮膚血管收縮皮脂分泌減少,容易癢,洗澡水溫不要太高、少泡澡、不要用力搓洗皮膚,洗完澡馬上抹乳液。
氣溫高時維持皮膚乾爽通風,注意防曬。
8.好好睡一覺:
2月天仍亮得晚,即使是早起的鳥兒看到暗矇矇的天空也想多賴床一會兒。最好天亮再起床,避開清晨的低溫,睡眠夠才有能量過日子。
9.運動活絡身心:
晝短夜長的季節,陰雨的下午經常5點就已經黑天暗地,很難讓人提起勁外出運動。不妨找另一半、帶小狗、或約好朋友每天去健走,白天抽不出空,晚上運動對身體依舊有益。
春天也是許多新舞蹈課招生的時候,去學探戈、莎莎、或國標舞吧,既可運動又交到新朋友。不然在家扭開音響跟著音樂擺動身軀,動一動,讓身心飛揚起來。
10.室內要有好空氣:
冷鋒過境,人們總喜歡把寒氣緊緊關在窗外。但停滯沈悶的空氣容易令人昏昏欲睡;而且密閉空間內若有人感冒,可能全屋子人都遭殃。若是熱水器安裝在室內,更要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對抗憂鬱
1.曬曬太陽:
每天置身戶外自然光下至少30分鐘,可以對抗季節造成的情緒低落問題。光療法是對抗季節性憂鬱情緒的普遍處方,美國紐約州精神病學院「冬季憂鬱計劃」主持人特曼說。
2.換個新燈泡:
灰濛濛、缺乏日照的日子,大腦會分泌比較多的褪黑激素,人會比較想睡覺提不起勁。不妨把廚房、臥室或書桌換個新燈泡或燈管試試看,也許情緒會跟著燈光亮起來。
3.沙發挪到窗邊:
燈光不是照亮心情唯一來源。特曼建議把書桌或沙發挪近窗邊,或在上班午休時間出外走走,就算陰天也能比在室內多得到些光線。
4.拈花惹草:
春天來了,別讓去年買的聖誕紅、過年應景的水仙花,霸佔住最重要的位置。換盆粉紅杜鵑,或者替原有的綠色植物換個鮮豔的新盆,心情也會不一樣。
5.打掃房子換心情:
髒亂逼仄的住所會讓心情跟著糾結混亂。可以從小處開始收拾,「我把冰箱清乾淨、分類放進新鮮漂亮蔬果食材;床鋪收拾好換上新床單,心情立刻不一樣了,」《設計舒適生活》作者伯奈特說。
擊退感冒
1.帽子、圍巾保暖:
有研究指出,氣溫在15℃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佔人體總熱量的三分之一,所以天冷外出時,戴帽子裹圍巾,留住體熱不散失。
2.睡前溫水泡腳:
最近英國有個研究請90名學生雙腳泡在冷水中20分鐘。數日後,13名學生出現流鼻水或喉嚨痛等感冒症狀。這份研究說,「雙腳泡冷水,會使鼻部血管明顯收縮,降低鼻內的防禦力」。睡前做個溫水足浴,穿上襪子驅走寒氣暖暖好入眠。
3.羊肉當歸溫補:
容易手腳冰冷的人,中醫系老師蔡金川建議吃當歸鴨、當歸羊肉或生薑羊肉,可改善四肢血液循環。芝麻、花生、核桃含有維生素E和菸鹼酸,能加強神經抗含能力和促進末稍血液循環。
4.做菜多放蔥薑蒜:
除了老祖母的雞湯可以舒緩感冒症狀,做菜時多加些當令的青蔥、蒜頭、生薑,也能增強免疫,還能使身體產生溫熱感覺。或者可多吃洋蔥、?菜等熱性食物。體質較涼的人少吃橘子、水梨、大白菜、白蘿蔔等涼性食物,蔡金川老師說。
5.鼻子通暢:
我們每天至少呼吸2萬多次,氣候反常口鼻黏膜也會跟著受苦。有點鼻塞時,除了嗅綠油精,不妨喝杯熱薄荷茶,用美容蒸臉機、或用臉盆裝熱水,吸熱蒸汽,幫助鼻腔通暢。若鼻塞太嚴重,可考慮用鼻噴劑改善症狀。
忽冷忽熱,哪些人要特別小心?
文/張曉卉
很多人以為,台灣位處亞熱帶,四季如春,氣候對健康沒什麼影響。
其實不然。台灣雖沒有北國的惡寒、南方的酷熱,但也會有4、5℃的寒流,36、37℃的高溫,或是天氣波動,兩天內溫差將近20度的狀況。別說病人,一般人也吃不消。「變化快才痛苦,」嘉南療養院精神科主任歐陽文貞說。
在這冷熱無常的季節,稍有疏忽,天氣就成了健康殺手。醫師們特別提醒要小心的族群有:
老人家
耕莘醫院家庭醫學科鄭維理醫師表示,老人的神經細胞隨著歲月減少,怕冷,反應慢;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比較乾燥、癢;皮下脂肪變薄,體溫調節緩慢,容易失溫、凍傷;老人也是心血管病高危險群。
提醒你:
1.千萬別燙腳:很多老人家跟鄭醫師說,「癢得受不了,我用很熱的水洗澡、燙腳,把神經燙死就不會癢了。」鄭醫師總要殷殷解釋要三度燙傷神經才會死,泡愈熱的水皮膚愈乾會更癢。水溫應適當,少用肥皂,浴後抹乳液或凡士林保濕,必要時用藥膏治療才是。
2.隨氣溫加減衣服:
一層層、穿脫方便的洋蔥式穿衣法比一件厚重大衣保暖。
3.浸泡溫泉勿太久:
泡的時間若太長,血管擴張厲害,站起來姿勢改變又且吹到冷風,血管來不及收縮把血液灌輸到腦部,頭暈跌倒溺水或中風就有生命危險。
4.打流感疫苗:
冬天、春天是流感高峰期,如果還沒接種流感疫苗,趕快去。
5.天亮再運動:
早晚溫差大、氣溫低,老人容易出意外。高醫公衛系助理教授陳培詩總叮嚀有高血壓的阿?看到太陽再出門運動,安全且有日照比較溫暖。
高血壓、心臟病的人
台大心臟科王宗道醫師指出,寒天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發病、死亡的高峰時節,罪魁禍首是高血壓。
因為氣溫低時全身血管收縮,而高血壓病人血管較一般人敏感,收縮更厲害,可能導致冷天病人的血壓比夏天平均高出20mmHg(毫米汞柱)左右。
並且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的血管比較窄、血流較慢、血液也比較黏稠,一旦遇上寒流溫度急遽變化、若家裡不夠暖、或外出衣服穿得太少,一個姿勢維持太久不動(比方等公車),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意外危險大增。
提醒你:
1.可能得多吃一顆藥:
冬天血壓比夏天高,跟醫生多問問,醫生會視情況調整藥量,維持血壓穩定。
2.血壓不要降太快:
若有胸悶或感覺不舒服、血壓突然飆過180/110mmHg時,過去做法是將降壓藥咬破或戳破置於舌下,希望快速降血壓。
但現在不這麼做,王醫師特別強調,「血壓降太猛會有腦中風危險,降壓藥用吞服的就好」。血壓偶爾高一點,比方超過160mmHg時,先休息半小時後再量一次,不要急著加藥。
3.小心發作時機:
天冷、緊張、運動、吃完大餐是腦血管病容易發作時機,外出要注意保暖,在家若覺得冷,可用電暖氣增溫,尤其清晨、半夜如廁要披上外套保溫。
4.還是要喝水:
免得血液過於黏稠增加血栓危險。
5.隨身攜帶救命藥:
如果有心絞痛病史,醫師開了硝化甘油,要隨時帶在身上。
6.胸悶不適快就醫:
如果感覺胸悶超過15分鐘,脖子僵硬、頭暈腦脹、單側手麻吞嚥困難,趕緊就醫。
氣喘病人
台大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郭壽雄在《氣喘‧棄喘》書中提到,氣喘發作和晝夜溫差大有關係,寒冷空氣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溫暖潮濕的氣候適合過敏原(塵?)增生,氣壓變化使空氣中污染物不易消散,春天花粉散播等情況都會造成氣喘發作。
耕莘醫院鄭維理醫師建議:
1. 氣溫變化時保暖:
外出戴口罩,以免吸入太冷空氣誘發氣喘。
2.吸低劑量類固醇:
平時每天早晚吸入低劑量類固醇鼻噴劑。類固醇劑量很輕,對身體不會有太大負擔卻可減少發作。
3.運動前熱身吸藥:
運動前30分鐘吸氣管擴張劑,並至少熱身15分鐘。
4.避開花粉:
春天花粉特別多,要避開到花粉多的地方旅行。
5.外出旅行可自備枕頭:
避免投宿於空調蓋滿灰塵或潮濕發霉的旅館。
6.養肺藥膳: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副教授蔡金川建議,可以至中藥行買「三九貼」敷背,或用黃耆、當歸、小茴香、粉光蔘、紫河車等藥材,加上排骨或雞腿熬湯,是一道溫和的養肺藥膳。
精神病人
嘉南療養院精神科主任歐陽文貞表示,氣溫、濕度、氣壓、太陽光(日照時間)對精神病患都有影響。
比方有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的人,大部份是冬季憂鬱、夏季痊癒。症狀是冬天胃口好吃得多,體重增加、容易疲倦且嗜睡、不愛社交等。加拿大的研究更發現,女人在冬季是被低氣溫影響,吃得多且發胖;男人則受太陽光不夠的影響,睡得比較多。
而對躁症病人的以色列研究發現,春夏交替時雙極性躁鬱症(有躁症加憂鬱症)病人的住院率和次數明顯比冬季多。
季節交替、太冷、太熱、或梅雨季太濕,常是精神病人住院的高峰期,「連我母親都覺得焦慮、全身不自在,何況得吃藥控制情緒的病人,」歐陽醫師說。
提醒你:
1.動一動心情好:
天氣冷使人慵懶、多吃、愛睏、心情差,主要是身體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對陽光與溫度的反應。運動可以調節交感神經、減緩憂鬱、還可燃燒熱量。
2.穿對衣物免煩惱:
就像小嬰兒穿太多會煩躁啼哭,氣候冷熱乾濕對人體恆定是種壓力,冷時添衣、濕熱時換上通風防曬衣服,可以減少身體調節的負擔。
3.必要時用藥助安眠:
睡眠少情緒會不穩,容易誘發躁症和惡化精神分裂病,這時請醫師調整情緒穩定與安眠藥物就變得很重要。切忌過量飲用咖啡或酒精,免得感擾情緒或惡化精神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