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4, 2005

調氣 練心

調氣 練心

文/黃翠吟

最近參加了「氣功社」,老師說,氣功目的是練氣,它不是運動,所以不要硬彎、硬拉,練氣首重放鬆,不能用力,隨氣引導身體動作,由動導靜,由靜生動,氣和了,心就平了,自然身柔軟,心性也柔軟。

所以在練動作前,要先靜坐調息,首先身形保持中正及放鬆,但鬆而不垮,讓氣能運行貫穿,接下來,從頭至足,在心裡默想「頭部放鬆」「肩部放鬆」「背部」「手臂」「腹部」……一直到「腿部放鬆」,讓全身每一分、每一寸都完全放鬆,全然放下,自然地讓呼吸愈來愈輕柔、微細及綿長。心定了、靜了,才開始練動功,每個動作放鬆的做,使氣能運暢、運通。

老師言談輕柔悅耳,眉宇清朗明亮,舉手投足從容優雅,淡淡的笑意浮在嘴角,即之,令人如沐春風,和她對話,也自然地被她帶引了,變得心平氣順。親近真正的實修者,感受力特別強烈。

用在日常生活上,內化成氣質

我想,長期的調息練氣,內化成氣質,心性變柔軟了,自然地就在舉止上散發出來。

日常生活中如都有這樣的身心狀態,一生將是非常的愉悅;家庭中,父母常保身心柔軟,氣氛一定和諧快樂;辦公室中有這樣的人物,也會令人心悅誠服,見賢思齊。

曾經,聽過一位老師談慈悲喜捨心的培養。其中提到培養「喜心」有五個步驟,第一步就是「放鬆柔軟」,接下來是「接受及欣賞」「感恩」「學習」及「慚愧心」,有了這五種心,才能有一顆喜樂的心,而放鬆柔軟是其中的第一步。自己鬆軟了,四周的人事物,看起來就賞心悅目,接下來,才能欣賞感恩,謙虛學習,並感到天地世間給我們的太多了,我們回報給世間的卻是那麼的少,而生起慚愧,企思回報。

把調氣、調息,用在日常生活上,變化氣質,進而轉化意念,能接受欣賞、感恩學習、慚愧回饋,才是真正在心性上下功夫。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多年前第一次參加禪七打坐,七天不言不語,靜心調息觀照,無欲無念,覺得神清目明,充滿喜悅,然而當最後一天結業式後放鳥出籠的時刻,現場一片喧嘩,大家七天來的端莊儀態不見了,一群人有的急切切打包行李,和前來接駕的家人呼大喊小,有的口沫橫飛、高談闊論,和禪七中不疾不徐、用心反觀的態度,真是判若兩人,我當場愣在那裡,這七天來的目的是什麼?

原來變化氣質要長期的下功夫,在氣質未變化前,這些法門都是工具,要把這些技巧銘記在心,在日常生活上運用,才能真正斷除長久累積的習氣,所謂「師父領進門」,學得了一個工具後,「修行就在個人 」了。

有好幾次,在自己基金會舉辦的講座上,發現自己身體緊繃、態度嚴肅。主辦一個活動要留意的事太多了,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在乎專注的事情多了,不知不覺全身僵硬,態度急躁,尤其是整天的研討會,10個小時下來,情緒都反映到身體上了。

有了自覺,就提醒自己隨時隨處養氣調息,補充能量,偷個2、3分鐘,垂目、站定、調息、靜心,在心中默念「眉間放鬆」「肩胛放鬆」……,氣和心靜後,呼吸愈順暢調和,臉部的線條也漸漸鬆開了。

調氣、養身進而調心、練心

在外一天面對會場這麼多的人事,回到家裡,頓覺安靜是多麼美妙的享受。人就如一個小型雷達,每天面對很多事物,不斷地在接收外界的各種刺激、資訊,心也不斷受到干擾,就如原本平靜無波的一潭湖水,不斷被丟進的石頭,攪動得混濁不堪,要回復原有的清澈,需要時間,慢慢沉澱。

所以當心安靜下來時,白天紛雜的事物,就一幕幕地蹦跳出來,就如湖水的漣漪一圈圈擴散開來,圈愈來愈大,最後趨於平靜。所以雜念來了就讓它來了,來來去去,不迎不拒,只是靜靜地調息,身愈來愈輕,心也愈來愈靜,感覺身心又重新注滿了能量。

我們每天面對許多的人、事、物,有可愛、不可愛的;有喜歡、不喜歡的;心有時上了天堂,有時又入了地獄。所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功,提醒自己,清理掉心中的垃圾,才能清明的走下一步。不必先急著要解決眼前的問題,先讓心鬆了,氣沉了,看問題的角度,就不會那麼急切憂煩,也更有彈性及創意,問題就容易有答案了。

調氣、養身,使身心鬆軟,是調心、練心的第一步,功課就從此做起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