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疼惜孩子
文/蘇麗華(資深社工員;親職教育講師)
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一群企業家一起去聽演講,結束時,演講者建議企業家們回去後做一件好事。有一位企業家想了想,決定要為自己兒子做一件好事。他回家時恰巧看到兒子正在陽台上眺望遠方,就輕拍了一下孩子的肩膀,把正在發呆的兒子嚇了一跳。
因為這位爸爸平時很少與兒子聊天,一時之間也不知該說什麼?於是他說:「兒子,你身上的錢夠用嗎?」兒子說:「夠呀!」說完後就低頭走回房間去,爸爸覺得很奇怪,跟在孩子後面說:「真的沒關係,如果錢不夠用,爸爸身上有。」隔天,這位企業家接到一封信,是他兒子寫的:「生命太神奇了,正當我站在陽台上想著,是否就這樣跳下去,結束生命就好了?但是就這麼巧,我聽到你一句關懷的話,接觸到你的眼神,體會到你是真的關心我的,所以我想,這就是值得我繼續活下去的好理由,於是,我決定活下來了。」
看了這個故事,是不是覺得「好險呀!」是的,不管你有多忙,也別忘了「關懷」的重要,即使是身邊最親近的家人,也需要你不時給予關懷與鼓勵,重點是在於怎麼做才能讓人感受到。
愛別人前先學會愛自己
若想要去愛別人、關懷別人,必須是你已經給了自己很足夠的感情,而且還有剩餘的力量,才有能力分給別人,反之,如果你身上沒有,或是從來不曾擁有過,要怎麼分給別人呢?就像我們有時候想以捐款或布施來幫助他人,也必須是自己口袋有多餘的錢才辦得到。我們沒辦法給別人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所以,當你說你愛丈夫、愛孩子,請先學會多愛自己一點,因為其他人都很忙,不會有人時時刻刻注意到你、肯定你或給你掌聲,你就是你自己最忠實的支持者,唯有你才能給自己最大的關懷與掌聲。
每個人頭上都有一隻鸚鵡
曾經有位媽媽叫姐姐去管弟弟,姐姐說:「沒問題,我來!」結果她發現「管人」原來真累,每天都要不斷地去提醒重覆的事,有時好像說了也沒用,索性去買一隻鸚鵡放在弟弟的頭上,讓這隻鸚鵡每天重覆說:「不可以看電視、趕快去讀書、不要太晚睡‥‥。」這聽來似乎是一則笑話,其實一點也不好玩,因為一個母親天天跟在孩子後面叨唸,台詞千篇一律的,豈不就像那隻鸚鵡一般,如果這就叫做「溝通」,你說孩子會不會早就背得滾瓜爛熟了?在你還沒有說完這一句,他就已經知道你下一句要說什麼了,聽到最後變麻木了,當你說一下他才動一下,你不說,他就不動,如此帶孩子真是辛苦萬分。
你怎樣對待自己?鸚鵡還在嗎?即使你已是個成人,頭腦裡面是不是重複著一些挑剔自己與別人的聲音?讓鸚鵡下來吧!你已不需要它了!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有選擇與自由的人,當你放自己自由,與你相處的親人方能得到自由。
你怎麼看自己?看到了什麼?不妨用一些時間想一想,你能想到自己有多美麗?還是想自己的醜陋比較快?當你能看到自己美好的地方時,你的生活滿意度會比較高,因為知道自己好在那裡,就會充分的發揮,當能付出、能貢獻、能分享時,那是一種對自己的喜悅與滿足;相反的,如果只看到身上醜陋之處,耗費所有的精力,天天與自己的缺點拔河,輸了又痛苦自責,這樣不快樂的日子,如何還能保持品質良好的親子關係?因為不愛自己絕沒能力去愛別人,看自己討厭、看別人也不順眼。
譬如我常提醒女兒收拾房間,本來是好意的,希望她養成隨手收拾房間的習慣,有一天老大告訴我:「妹妹覺得她這一輩子幾乎都在收拾房間。」我說:「有什麼不對嗎?她的房間老是亂七八糟,沒有收乾淨呀!」後來我警覺到,這本來是小事,可是就因為我常常說她,在她的主觀感受上就是:「媽媽不喜歡我,我是不好的,因為我房間亂七八糟。」可見我好意的再三提醒,不但無法讓她真的「動」起來,反而還造成她的壓力與負擔。於是從那天開始,我下定決心再也不講了,畢竟那是她自己的房間。
你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也要有信心,孩子沒有你的提醒,不一定就會忘記收拾房間,我慢慢觀察到,當我不再不斷提醒她之後,孩子也會主動去做──當她覺得自己房間太亂、看不過去時,或當有同學要來家裡做客時,或是某次心血來潮的時候,總之一個月三十天,她至少有三天會收拾房間。可是,當我學會放下,不再記掛這件事時,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彼此看待的眼光就完全不一樣了。就像以前每次看到老二的時候,就只看到她的房間沒收拾,沒看到她其他的美麗之處,而弄得親子關係很緊張,後來放下這份執著,看待她的眼光不同,她快樂、我也得以輕鬆!
我們若是真愛孩子,應看孩子積極、正向的那一面,多多鼓勵他,看他在一件事的過程中如何努力,而不是贏過多少人,這才是比較重要的,我不太喜歡對孩子說:「你很厲害呀!你很棒!媽媽在忙時,你都會主動來幫我。」表面上這句話似乎沒有錯,可是這樣一來,我也在暗中鼓勵他要做某些事情才能討好我。我比較喜歡孩子是自發的、喜歡的、心血來潮的去做,他真心的認為媽媽累了,想為媽媽做而做。所以我在鼓勵孩子時,十分小心用語,希望讓他認為,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為了討好某個人而去做某些事。
內功不足情緒起伏不定
坊間談親職教育的參考書很多,大多談溝通藝術、方法和技巧,我稱它為「外功」,那些技術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功」。在中國功夫裡最上乘的武功,也是「內功」;如果「內功」底子打得深、打得好,再加上基本的外功招式與技巧,就能讓人運用得如魚得水了。
有些缺乏內功的人,每天都會發生「地震」,也就是人家隨便說一句話,他內心就震撼、動搖不已,人家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令他生氣、難過、五味雜陳,有如地震一般。反之,如果你內功基礎打得好,可能要碰上像九二一那種大地震,才會感到震撼。內功其實就像是地基,應如何修鍊,才能達八風吹不動呢?
中國古代的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寫信給他的好朋友佛印,告訴他「我現在修身養性的功夫,已練到八風吹不動,什麼事情都驚擾不了的境界了。」結果佛印回信寫了兩個字給他:「放屁!」蘇東坡一看十分生氣,馬上動身去找他理論。由於兩人住的地方必須渡江,當蘇東坡到達佛印住處時,佛印不在家,但是他在門上寫著:「一屁吹過江」,意思是說「如果你真的是八風吹不動,為什麼會因區區兩個字氣到渡江來找我理論呢?」
這個故事讓我引以為戒,當我每次覺得自己修養很好,或帶孩子的功夫不錯,甚至覺得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很有一套,而感到有點得意時,總會碰到一些小問題,似乎冥冥中在考驗我是否真的經得起試煉,而孩子就像一個出題目的老師,不斷測試我們是否已經修到「八風吹不動」了?
春天要邀約春天一起散步
我講的內功有兩方面:一是看你是否允許自己犯錯?接不接納自己的缺點?你有沒有好好去看自己的優點?有沒有好好的去發揮它們?其次是情緒的管理,很多人誤以為修養好的人都是不能生氣的,其實,真正的情緒管理並非不許人有負面的情緒,只是教人如何去面對,給自己和他人一個空間去處理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是壓抑、自責,一直停留在負面的情緒當中。
而人的情緒,就好比春夏秋冬四時季節一樣,各有不同的面貌特徵,春天,代表你的心情很平靜、愉快、滿足、幸福、舒服,有如春風拂面一般,輕輕柔柔的;夏天,很亢奮、燥鬱、煩躁、很high、很酷、很火……;秋天,代表傷感、失望、難過、孤單、寂寞、有些無力感……;冬天,代表你很沉痛、絕望、沮喪、放棄、痛苦、悲憤莫名……。人的情緒有那麼多種變化,如果你能夠知道自己正處在哪一季,而別人又是什麼季節,對應起來或許會比較容易一些。
比方說,你在春天的情緒中煮了四菜一湯,等先生、孩子回家吃飯,結果孩子放學一回家卻說:「我不想吃。」他可能在外面受了委屈、或太累或壓力很大……,反正從他的情緒反應裡,你可以知道他正在秋天或冬天。
你在春天裡興沖沖的邀孩子一起來吃東西,卻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灰,一不小心,原本的好心情可能就被破壞了,自己跟著掉入秋天或冬天的情緒之中:「你是什麼意思?一回來就用這種態度,討厭和我說話嗎?」接著爸爸回家了,他一進門看到一桌好菜,很高興的說:「哇!今天晚餐有這麼多好吃的菜呀!」卻看到媽媽嘟著一張嘴,向他抱怨孩子的不是,爸爸本來是夏天的情緒,被媽媽這樣一帶,不小心也跑到秋、冬去了,也跟著去罵孩子,此時所有人的情緒都掉入嚴冬之中。這下好了,就算一家人好不容易坐下來吃晚餐,誰還吃得下去呢?一桌子的菜含有多少情緒之毒素?
如果,你常常提醒自己,一個人的情緒不會永遠待在冬天的,當你在春天時,可以邀約他來春天散步,而發現對方的情緒正處在冬天時,不妨尊重他,讓他在冬天多待一會兒,不要勉強他,而你自己則保持在春天,等到對方走出冬天的情緒,自己願意說出來的時候再來溝通吧!春天就是要和春天一起散步,當兩個人的情緒都同在春風裡的時候才可以談心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緒管理,原理就是同步陪伴,教你認識自己、了解他人,進而接納別人與自己。
自我概念的形成
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捲空白錄音帶在錄音,從小就開始錄下重要關係人對自己的評論,而且照單全收;比如當你帶孩子出去看朋友時,朋友說:「哇!你兒子好帥喔!」你回答:「沒有啦,只是出門打扮一下,否則他在家都很邋遢的。」朋友誇孩子書讀得不錯,你卻說:「沒有啦!你不知道他上次考得多爛,這次是僥倖。」你說孩子會不會錄下?會呀!因為你是他最重要的人,你說什麼他就錄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長大以後,總是看不到自己,因為我們錄了太多自己的缺點,錄了太多朋友、父母、老師對自己的說法,而你成長過程的成功經驗假如也很少,如何培育出自信的自我?
重新建構真實的自己
首先,把自己當成一個服務對象去對待,對自己搏感情,溫柔的對待自己尚不能改善的缺點,練習無條件的接納,就像過世的歌星鄒美儀接納自己的肥胖還能娛樂大眾,帶點幽默來看待自己的不完美。
其次,要多練習和自己的心情起伏相處,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會開出不同的花朵,每一季的花皆有其特色,只要我們懂得欣賞,必會對上帝創造四季之安排有所體會。所以,當我們真正能和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時,才會磨練出靈性的成長。
因為這世界就像一個大舞台,每人都會依照自己的個性、資質、機會、偏好而去表演,人人都擁有自主權與選擇權,不管演什麼角色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該怎麼演也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是故,唯有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獨特性,不要把別人視為自己的所有物,或讓自己變成某人的附屬品,即使是對自己的配偶與孩子也一樣,雖然他們和我們很「親」,但也不屬於「你的」!
由上可知,能夠誠實而溫柔地對待自己的人,對待別人也必能展現優雅而不粗糙的氣質與風範,這也是為什麼我強調:「人要先學會愛自己,才有餘力去愛別人」,在善待自己有餘之後,方能產生疼惜孩子的力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