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3, 2005

其實,我這麼努力


其實,我這樣努力!--傾聽最內在的聲音

我們都需要一個人生可能有什麼的夢想,才有精力走這一遭。--《適當的自私》

文/吳若權

離開的訊號像夜晚的星星,當我抬頭仰望,它們一顆一顆的在天邊對我眨動。

許多征戰多年的職場武士,到最後已經無法卸去盔甲,但我始終提醒自己,注意傾聽最內在的聲音。「已經夠了,」進入微軟三年多之後,我心裡開始響起一個催促我離開的聲音,這個聲音盤旋不去,一直到我提出辭呈回應它。

但我的辭呈被駁回了,總經理以「留職停薪三個月」的「緩兵之計」慰留我。據說他還為此向西雅圖總部打報告,當時微軟已經從漫無章法走向制度化,准許一名經理留職停薪,必須有充分的理由。

總經理認定我是因為工作過度而產生職業倦怠,需要休息一段時間,而以留職停薪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可以保留股票。

微軟配給同仁股票,但它像一張遠期支票,大約四年到五年,同仁才可以領出票值的八分之一,以此類推。如果在這段時間之前離職,很抱歉,股票就等於通通還給公司。

離開路更寬

這種用股票綁住同仁的方式,利用的是人性的貪婪以及捨棄的艱難,但是留下來的人確實也獲得了報償。若單純以財富來說,證明了等待的確是值得的。

多年後的某一天,我忽然計算了一下,如果我一直留在微軟的話,現在就是個億萬股票男了,為此我還暗暗心疼了一個晚上。但不離開,也不會有現在的吳若權。

如果我有了一億,我還離得開微軟嗎?

如果我有了一億,我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夢想人生的其它可能嗎?

但是我清楚一件事,無論我將來做什麼,去哪裡,都不會比留在微軟辛苦。

為了避免與總經理直接衝撞,我答應留職停薪,他也自以為是的認定我只是一時衝動,「年輕人難免耍脾氣,休息幾個月再回來喲!」他叮嚀我。

可當我從微軟撤出的那一天,我心裡已經很明白:不會再回去了。

留職停薪後,我用微軟的word排版,擬了一份離職通知,印給客戶和同事,告訴他們我要走了,要去開工作室。

我的同事拍胸脯保証:有case一定交給你!總經理耳聞我的行動,緊急約我到美麗華飯店用餐暢談,那時,我深深了解他對我的善意,但也只能說抱歉,真的非常、非常抱歉。

我的離開打亂了微軟的人事布局,但那不能作為我決定去留的因素,我只問自己兩件事:

第一,如果一直待下去,我會做到微軟總經理嗎?需要多久?如果做到總經理,我會快樂嗎?

第二,如果一直待下去,我能夠完全融入微軟的文化,成為一個百分百的商人嗎?

坐不住不愛的位置

答案很清楚,我根本不愛那個位置。亞里士多德說個性決定命運,而我一直扮演稱職的幕僚,對我來說這是最舒服的角色,我不想在群眾之中被注意,總是刻意縮小自己、隱藏自己,從小如此,即使身經百戰,仍然如此。「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彷彿鍵入了我的基因密碼,我可以賣力做事,但希望上去講話的人是老闆而不是我。

這樣謙遜厚道的個性,某種程度來講,也意味著我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

那麼我有可能選擇不做管理工作嗎?在HP這是可行的,HP有「管理職」和「專業職」二個系統,完全尊重同仁的意願,所以我有個HP的同事,一輩子只做研發而不管人。

但在微軟的扁平組織裡,我只能期待一步一步的晉升,雖然還有一兩個人佔住前面的位置,我知道我將會緩緩的往上爬升,然後在許多年後的某一天,成為高階主管,也許升到一個符合「彼得原理」所說的,「能力不足以應付的位置」。

這個「不知道要多久」的漫長升遷過程讓我覺得非常難耐,我一方面想等待,一方面又不想繼續一個只是為了等待的工作:等待股票,等待不確定的升職。

我會快樂嗎?我能融入微軟的企業文化嗎?我看到微軟的高階主管每天晨起打高爾夫,而我寧願去晨泳。我無法扭曲自己去「學習」老闆的興趣,但是在大企業文化裡,這件事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重要性。

要的不只是錢

在微軟這樣的商業戰場上,我感覺人格正在分裂。基本上我是個喜歡讀書、畫畫、欣賞藝術的人,渾身文化人的氣味,但是和身邊的人都不一樣。他們是如此善於經營自己,譬如懂得以外商公司經理名義,投資經銷商或通路,甚至本土企業。

我輔導過不少經銷商,要插股易如反掌,我只要說,給我百分之二十股份,我給你多少貨,交易就搞定了。但我自始自終都不曾動心起念,我的商人性格沒有發展完全,不夠強悍,不能無情。我的潔癖告訴我,如果我們有桌面下的交易,那麼就做不成朋友了,但是我希望交朋友,希望快樂工作。

我當然不會忘記回家問父母親大人,和我要離開HP時問的同一件事:我要賺多少錢才夠?我必須拿多少錢回家?

母親和四年前一樣告訴我,不用擔心,房子是自己的,生活費一個月兩萬多,你去做想做的事吧!

我還是憂心忡忡,忽然想到雜誌上報導過,在轉換工作的空窗期,至少得預留半年的生活費「以防萬一」,於是我趕快算一算手邊的存款,足夠用半年了,心裡才比較舒坦。

過去幾次換工作,我都是以前一個工作的薪水作基準,去考量下一個工作。離開微軟後,為了不再陷入「一定要賺多少錢」的盲點,也因為決定開工作室的關係,我於是換了個想法,只問自己需要多少「基本生活開銷」,再用這個數字去衡量下一個工作的收入。

不過這和信心無關,我有信心賺到更多的錢,但既然離開微軟,放棄股票,便表示我要的不只是錢,我也不希望只為一家公司工作,我期待中的新工作是具有生產力的,不需要浪費太多的時間在開會,在溝通瑣碎的事情上。

我不想再浪費生命,在組織裡學打高爾夫。
----------------------------------------------------------------------------

與你分享:

熱情,是決定去留唯一的因素。公司的人事變遷和環境變化,永遠比想像中快。我離開微軟後,微軟吹起了一陣大風,有人調職,有人離職,也有人去而復返。

職場上,讓你決定去留的因素是什麼?喜歡同事?欣賞老闆?討厭某一個人?對制度不滿?其實,除了對工作的熱情之外,最好不要讓其它因素決定你的去或留。

每天都迫不及待想進辦公室,就算被老闆修理也不會垂頭喪氣,既能夠貢獻所學,又可以學習新知和不同技能,有一種「我在成長」的滿足感,這就是所謂「工作的熱情」。

對工作有熱情?那麼就繼續努力;失去熱情?那麼就去找一個能夠把熱情召喚回來的工作。為了工作熱情以外的理由辭職,結局很可能是今天離開,明天就後悔了。

--本文摘自吳若權第一本暢談吳若權的新書《其實,我這麼努力》,天下文化出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