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4, 2009

柯曉瑄



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兒

「我像一顆餃子,裡頭有很多餡,但外觀看不見,丟到水裡去,煮沸後浮起,卻又被澆下一碗冷水,再度沉下去。經過浮起、加冷水、煮沸,反覆淬煉,才有美味的水餃。」

她,是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兒,26歲,只有8歲孩童的身高,小時智力發展遲緩,如今,衛斯理大學畢業,還繼續攻讀MBA。 她說:電梯按鈕不會為我降低,但我的心可以升楊。天空才是我的極限!命運的突圍者從來不把「放棄」當作選項。

走進台北市永康街一幢日式平房,裡頭的設施,從門鈴、門把、電燈開關、流理台到沙發,都比一般低了 三十公分 。這裡,是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的家。這天 三月四日 ,是柯家的大日子,因為大女兒—— 柯曉瑄將出國準備攻讀MBA,邁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

柯南女孩

曉瑄,二十六歲, 一百三十公分 ,是先天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俗稱侏儒症)。柯承恩說,「我覺得他像柯南,個子小小卻聰明伶俐,什麼事都做得到」,「柯南」也成為家人對曉瑄的暱稱。在廣受歡迎的漫畫「名偵探柯南」中,柯南因為被迫吃下毒藥,身材縮小成小學生般,卻機警、勇敢,偵破許多重大刑案。在柯承恩的眼中,女兒也有相同特質。

柯曉瑄的行囊中,有一件特殊的行李:一張 二十公分 高的折疊椅。這張用了十年的折疊椅,是她走出家門後的最佳夥伴。有了它,曉瑄才能按到電梯的高樓層、搆到銀行櫃檯、飲水機和洗手檯。

傍晚四點,中正國際機場第二航廈,曉瑄自己推著 三十二公斤 的沉重行李,大行李箱豎起來,直逼曉瑄高度。柯承恩彎下腰,親吻曉暄髮際問:「曉瑄,妳以後能不能照顧自己啊?」曉瑄比出勝利手勢,大笑:「I'm fine!」隨後,她轉身,快步奔入出境口。

看著女兒的背影消失在長廊那一端, 柯 太太突然啜泣了起來。難捨與喜悅,像兩瓶不同的調味料,被糊塗的廚師通通倒入她的情緒中。

她想起二十五年前,獨自抱著女兒,無助的站在美國海關前的景象。當時,連曉瑄的親人都認為,她只有苦守投幣式洗衣店的命。如今,女兒不但順利從美國衛斯理大學畢業,還通曉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四國語言。更能獨自出國深造。

二十六歲的曉瑄,只有八歲孩子的高度、十歲孩子的力氣,卻在成長道路上不斷突破命運的天花板。這個故事,應該要很早,被很驕傲的說出來的,但它要從柯承恩口中道出,卻是這麼困難。

一月二十七日 ,農曆年前,我們來到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辦公室,向柯承恩提出今年「一個台灣,兩個世界」關懷身心障礙兒的計畫。前半段,柯承恩以一貫學者的語氣,說著企業的社會責任。他講得很慢,似乎琢磨著什麼。

「我認識一些罕見疾病的家長,讓我瞭解這些孩子雖有先天限制,但他也應該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直到一個半小時後,當談話觸及曉瑄時,頓了好幾秒,他抿著嘴唇,頭往上仰,避免讓淚水溢出眼眶,接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事實上,我自己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他深呼吸,又吐了一口氣。埋藏內心深處的複雜情感,一時間很難坦然訴說。好幾次,他不能言語,眼神盯著桌緣,用右手食指敲著桌面,「咚、咚、咚」……空氣凝結,猛然抬頭,他已淚濕眼眶。

「正常人可以得到的,不管是感情還是什麼……她卻得不到的,我們要彌補她……她付出很高的代價……」短短一句話,中斷三次,話沒說完,又潸然淚下。

應該驕傲的事,談起來,卻那麼感傷。這是他二十六年來,難以與人分享的心情。那是一位障礙兒父親的矛盾、掙扎,以及旁人難以理解的、深刻的親情。

「我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他說。

出生罹病時間回到二十六年前,曉瑄在台北出生,是個膚色健康、雙眸晶亮的女娃。

她出生後,柯承恩與妻子返回美國德州繼續攻讀博士,孩子託外婆照顧。但七個月時,曉瑄無法爬行,只能軟軟的躺著,外婆帶她去醫院檢查,護士看見她額頭扁扁、鼻樑塌陷、下巴突出、身材短小,提醒外婆:「孩子怪怪的,趕快帶去大醫院檢查。」 從那時起,一切都以曉瑄為優先考慮。

那是一個週日下午,寒風冷冽,柯家夫婦剛從教堂回家,從台北撥過來的越洋電話響起:「趕快把孩子帶過去吧,美國醫療比較發達,救救這個孩子!」於是, 柯 太太先回台,抱著孩子奔波診斷。她得到的結論是:曉瑄罹患軟骨發育不全症,而且,「這個病,沒有藥醫。」她心如刀割。

留在美國的柯承恩開始找尋醫療資源,發現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附設醫院,是這方面的醫療權威。他決定,放棄先前在德州攻讀一年的博士,轉學至明尼蘇達大學。柯承恩一個人在美國往返奔波,申請新學校、搬家、安排醫療資源。一切就緒後,接妻女赴美,「從那時起,我的一切決定,都以對曉瑄最好為優先考慮。」柯承恩說。

一九八一年八月中午,豔陽逼人。柯承恩驅車前往明尼蘇達機場,迎接妻女。「他看著孩子,我們相對無語。」 柯太太清楚的記得那一刻,他們抱著女兒,穿過熱鬧人群,默默的走出機場。他們知道,這將是一場無法預期結果的長期抗戰。

但是,共識很清楚,「她是無辜的,我們不能逃避,一定要讓她活得好。」柯家夫婦的堅定感情,幫曉瑄踏穩了第一步。

展開黃金早療 到美國的第三天,柯承恩帶著曉瑄直奔醫院。只見醫生在紙上畫出一個基因圖,並解釋著,這是基因突變,機率大約是四萬分之一。「幸與不幸,就是四萬分之一啊!」雖接受理性訓練並擁有虔誠信仰,此刻的柯承恩,還是不免問上帝:「為什麼,機率發生在我身上?」

曉瑄不僅是身高的問題,磨人的還有其他併發症。譬如,牙床咬合不良,會影響發音;脊椎彎度大,會有椎間突出的問題,若壓迫神經,則可能造成四肢麻痺;歐式管短小,則容易產生漿液性中耳炎,若處理不當可能會重聽;顱頸間脊髓壓迫,可能頭會抬不起來,或走路重心不穩……

一歲以後的曉瑄,併發症越來越明顯,動輒中耳炎、發燒,且脊椎壓迫呼吸道,必須切除扁桃腺,她幾乎每週上急診室。曾經,一次中耳炎太嚴重,醫生在她耳朵裡裝了個管子讓濃液流出,後因耳膜破裂導致後來右耳重聽。又有一次,冬日大雪,連救護車都開不進來,最後消防隊還出動雲梯車,才把她送進醫院。母親日夜抱著她,抱的卻是個硬殼子。

嚴重的是,女兒的脊椎開始彎曲。在醫生建議下,曉瑄成了一個小小盔甲嬰兒,從肩膀至臀部,小小的身軀被包在密不透風的石膏架中,連睡覺都不能脫。從一歲半到六歲,曉瑄就像個無法卸下盔甲的武士。

「妳想想看,別的媽媽抱著孩子,是一個溫暖柔軟的身軀,師母抱著她、背著她,日日夜夜,卻都是一個硬殼子,妳想想一個做母親的感受。」柯承恩淚水在眼眶打轉。

雖然行動不便,但柯承恩夫婦堅持要給曉瑄最好的教育。

為了上幼稚園,每到冬天, 柯 太太總要竭盡力氣,抱著曉瑄被石膏裹住的僵直身軀,在雪地裡一步步艱困行走,深怕滑倒傷到女兒。有時積雪,一不小心踩下去,雪就淹到漆蓋,母女兩狼狽不堪。

夏日,石膏密不透風,曉瑄汗流浹背,皮膚長出一個個紅色小疹子,有時,她會偷偷把女兒石膏衣脫掉,讓女兒透風。「妳真是婦人之仁!」柯承恩笑笑,又把它穿回去。

曉瑄的發展比一般孩子遲緩,到兩歲,才學會走路,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

幼稚園時,由於曉瑄頭顱較大,再加上沉重的石膏架,有時,從座位上站起來,突然就摔倒在地,頭部重擊地面而昏倒,托兒所一邊叫救護車,一邊急電 柯 太太趕赴醫院。
「我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結婚前,我是么女,家境不錯,被爸媽寵著。生了曉瑄後,我的世界完全改變。」 柯太太回想,以前的她愛漂亮、愛名牌、愛逛街,被母親說是散財童子,女兒出生後,這些都不重要了。

「當時我每天面對的,是她的耳朵發炎,生病,感冒。先生在博士班的過程又很辛苦,他在博士班,第一年,六個學生中就被刷掉兩個,壓力很大。」 柯太太回憶著,層出不窮的狀況。

尤其,明尼蘇達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訓練以嚴格出名。有天,柯承恩終於忍不住,對指導教授說:「我實在念不下去了。」沒想到,教授拍拍他的肩膀:「沒關係,我幫你想辦法。」不久後,柯承恩獲得學校核發等同講師的高額獎學金,學校並出資,為其全家投保高額保險。這雙友善的手,讓曉瑄醫藥費無虞,也支持柯承恩繼續完成學業。

另一方面,雖然曉瑄身體諸多不便,「樂觀勇敢,卻是上天給她的禮物。」柯承恩說。譬如,「她很能忍痛,不太叫,經常被扎針,也不哭。」因此,在幼稚園,曉瑄每天蹦蹦跳跳,想出各種玩耍的怪花招,是孩子王。

六歲,為了讓孩子免於歧視,柯家夫婦仔細挑選小學,「我印象很深刻,在她還沒入學前,校長就召集全校學生看一個影片,影片描述世界上有各式膚色、體型的人,雖然每個人長得不一樣,但都生而平等。」柯承恩說:「在美國,學校碰到特殊的孩子,會把他視為對其他孩子最好的教育機會,趁此教育孩子,平等與互助的觀念。」

她很努力,卻幾乎都拿C

雖然學校誠心接納,但曉瑄卻有學習障礙。 柯太太發現,女兒看書是「跳著看」,例如第一行沒看完就跳到第十行,雖然很努力,就是沒辦法按順序來;此外,簡單的加減法、拼字,她怎麼教,曉瑄就是不會。「有時教一教,無名火就冒上來!」她很想大聲喝斥孩子,但看到她無辜的眼神,與嬌小的身軀,又不忍心。「在美國的中國孩子,考試都拿A,她很努力,卻幾乎都拿C。我經 常被 老師叫到學校『聽訓』,壓力好大,聽訓到後來,我都哭了。」 柯太太林麗穗忍不住又紅了眼。

更令她難過的是,當她向姊姊哭訴曉瑄的學習障礙時,姊姊好意安慰:「不要擔心啦,以後給她開個投幣式自助洗衣店就好了。」這句無心的話,卻讓她更心痛,「連親阿姨都把曉瑄的發展,定在一個層面,難道,曉瑄的人生,真的只能如此嗎?」她從難過的泥淖中清醒,她不甘心。

每天,她引導曉瑄用手指著書上文字,按順序一字一字的看;每週,帶曉瑄上圖書館,把圖畫書一疊疊搬回家,耐心解釋給她聽,持續刺激她的腦力。由於天生牙骨咬合不全, 柯 太太還帶曉瑄去上發音矯正班。

當她看到研究報告說,動物可做為孩子的心理醫生,她還特別挑選一隻日本的北京狗,一隻小型犬,做為曉瑄的玩伴。讓曉瑄覺得世界上,有生命依賴著她、愛著她,建立她的自信心與安全感。

儘管如此,憂心仍盤踞柯家夫婦的心中:「如果曉瑄以後沒法照顧自己,怎麼辦?」他們開始參觀慈善機構,做最壞的打算,想挑一個能善待她終老的環境。他們甚至為了曉瑄,在她五歲時,再生一個孩子—— 妹妹艾梅。

「如果我們都走了,曉瑄會需要一個親人的,」 柯 太太回憶。 拿到博士學位後,柯承恩在美國南加大任教五年。客居美國十一年後,曉瑄十歲時,柯承恩決定回到故鄉任教。

回國 接受中小學教育

回到台灣,對曉瑄又是一番折磨。

起初,她進入國語實小就讀四年級。乍入鴨子聽雷的環境,好幾次,她回家把書包向床上一丟,對著媽媽哭叫:「你們好狠心!」此外,旁人的異樣眼光,一開始也讓曉瑄不舒服。

曉瑄的記憶力差,也讓她在以背誦為主的台灣教育體系,吃足苦頭。她印象深刻,國小四年級的月考,有一個選擇題:「你最佩服哪一種人?」她因為自己力氣小,對力氣大的人心存佩服,而選擇了第四個「有肌肉的人」,壓根就忘記課本的答案是「知恥近乎勇」。

國小畢業,柯家夫婦擔心曉瑄上中學會受到歧視,特別將她安排到教會學校。曉瑄很清楚:「妹妹唸書,學區是什麼就念什麼,但我唸書,都是爸媽精挑細選的,主要還是怕我受到欺負。」進國中後,第一次國文考試,她只考了三十分。即使過了一段時間,全班月考,五十二個學生中,曉瑄還是五十一名。

「妳要認真一點啊!」 習慣了 教授舉一反三的台大學生,柯承恩直覺的想,讀書這件事,有這麼難嗎? 「我試過,但是我做不到!我沒有辦法啊!」突然間,曉瑄委屈的大叫,哭著衝進房間。

柯承恩決定,每晚在家幫曉瑄複習數學。

沒想到,即使再三解釋幾何概念,曉瑄仍似懂非懂。他急了:「怎麼搞的,學這麼慢啊!」曉瑄察覺爸爸的情緒,向柯承恩抗議:「你不能把我跟台大的學生比啊!你教的是聰明人啊!」

幾個月後,柯承恩接受了「女兒有異於一般人的先天障礙」的事實。「她知道我的期望,也很想回應,但她回應不來,如果硬來,會傷她的心。」他不斷提醒自己,要有耐性,如果別的孩子可以做到十分,曉瑄可以做到五、六分,就要鼓勵她,如果放棄或用錯方法,她可能剩下一分。

他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舉例教她,例如,當車子開到高速公路出口,他指著對稱式花瓣型出口匝道,對曉瑄解釋,這設計隱含的幾何圖形與三角函數關係。

他告訴自己:「我一定要看她的能力,而不是看她的障礙。」

國二,曉瑄休學一年,為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場手術—— 骨痂延長術。爭取關鍵 十公分 。

因為女性的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即使成人身高多在 一百二十五公分 以下,但在社會上,食衣住行的設計,都以 一百三十公分 為界線,以下是兒童,以上是成人。因此,透過「骨痂延長術」,如果能為曉瑄多爭取到「關鍵的 十公分 」身高。她的未來,將會便利很多。柯承恩透過美國醫學組織,打聽到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黃世傑,是小兒骨科的權威。於是央請他為曉瑄執刀。

手術前一天夜裡,柯承恩在書房電腦前挑燈夜戰找資料,當他拿著在網路上找到的手術後遺症資料,給 柯 太太看時,「他整個眼眶都是紅的!」 柯太太說。
在資料上,後遺症包括:釘口感染、關節攣縮、延長部位骨痂生長緩慢……。柯承恩逐字推敲著艱澀的醫學名詞。

翻開泛黃的病歷資料,「柯曉瑄, 一九九三年九月九日 開刀。編號三一七號。」她是台大骨科醫生黃世傑進行骨痂延長術的第三百多號病患,卻是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

這一天,曉瑄被推入手術房,黃世傑將她的兩隻小腿骨,分別切開兩段,再用十根鐵條貫穿骨頭兩端,形成一個環狀鐵架。在環狀鐵架上下,各有一個轉環,等手術七至十天後,切骨處的骨痂開始形成時,將這個轉環按照預定速度鬆開,讓腿骨慢慢拉長。等拉開到預定的長度,才能將鐵環拆除。

「每增長 一公分 ,所需的時間約為一個月,」黃世傑說,「治療加上康復的時間,至少要一年以上,其間不僅行動不便,而且十分疼痛,如果家屬沒辦法照顧,患者忍耐力不強,半途而廢,只是徒增麻煩與痛苦。」但黃世傑回憶:「曉瑄自己很樂觀,忍耐力強,爸媽又照顧得好,這是她手術成功的因素。」
就像被釘在十字架上。

當曉瑄從手術房推出來,一段腿骨硬生生斷成三截,血肉模糊,柯家夫婦震驚不已。「我們都掉淚了,看見十根大釘子釘在孩子腿上,就像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沒有人受得了!」柯承恩敘述當年情景,語帶顫抖。因為不忍說出「鋸開、釘子」的字眼,只好不斷的以手在桌沿邊,來回做出鋸開的動作。

要拉長骨頭,神經、肌肉的拉扯,異常疼痛,常常,四、五顆止痛藥,都壓不住。曉瑄持續的尖叫,幾天後喉嚨已啞;陪在一旁的柯承恩,身上內衣被曉瑄全都扭扯撕裂。

有天晚上,柯家夫婦在自家飯廳吃飯。突然間,曉瑄房間傳來淒厲叫聲,柯承恩衝進房間,抱起她就往醫院衝。檢查結果,神經被扯斷了,醫生說要放慢轉速,否則她會受不了。

儘管痛苦,過程中曉瑄從未要求把鐵環拿下。「我每天幫曉瑄清傷口,那個螺絲每天要轉,不讓骨頭癒合,但是我下不了那個手,我轉不下去。最後,是曉瑄自己轉。她意志力很強,願意忍痛去轉。」 柯 太太戴起眼鏡,輕輕撫摸照片中,曉瑄戴著鐵環的雙腳。

女兒受苦,對柯承恩夫婦也椎心,「那個過程,家庭一定要撐得住,看到她痛苦,你可能會退縮;家人或鄰居七嘴八舌批評或負面反應,你會受不了,弄到後來你會無法處理。所以,一定要很堅定。」過程中,柯承恩扮演家中堅定的力量,眼淚,往自己肚子裡吞。

他每天回家陪女兒,曉瑄躺在床上動彈不得,柯承恩在一旁賣力取悅她,把黃安的「天涯在何方」歌詞改為「媽媽你在何方」(雖然媽媽只是在廚房),父女兩人還大唱張學友的歌,試圖用搞笑式的唱法,讓曉瑄忘記痛苦。

柯太太在女兒開刀復原期間,因太過緊張勞累,原本的子宮肌瘤突然變大,曉瑄取下鐵環後,換她躺進醫院,將子宮切除。

五百三十個疼痛的日子,終於過去了,曉瑄取下鐵環,從 一百一十九公分 ,變成 一百二十九公分 (目前為 一百三十公分 )。這是關鍵的十公分 ,「以前我要『爬』著上公車,出門上廁所搆不到水龍頭,開關電燈要蹬椅子;現在掂著腳,勉強可以搆得到。」

為了這十公分,她忍受著後遺症—— 無法走久,雙腿因為循環不良經常腫脹疼痛,必須靠止痛藥才能壓住痛苦,她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學習開竅了!

不過,休學期間,柯承恩特別請家教,強化曉瑄的國文能力;沒有背誦與考試壓力,她突然開竅,唐詩、金庸武俠小說讓她的中文突飛猛進。媽媽好高興:「她學得比別人慢,什麼都比別人慢,所以她進步一點點,我們就覺得好快樂!」

「這樣的快樂,一般人無法體會,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困難。這是人生難得的經歷,或許是老天給我的福氣,讓我體會這親情的深度。」柯承恩說。

後來, 柯 太太擔心女兒難以適應聯考壓力,主張將她轉至美國學校。柯承恩遲疑了。因為,曉瑄穿的是HANG TEN的衣服,背的是普通背包,他擔心,女兒到了美國學校會被視為窮人,心裡不舒服。事實不然。

儘管拄著柺杖上學,但曉瑄積極參與扶幼社的活動,幫助孤兒。看在曉瑄的英 文 老師眼中,大受感動,他想起,美國發現卡(Discover Card)的活動。每年舉辦傑出高中生選拔,針對身處特殊困境,卻能勇敢面對艱難、還熱心幫助別人的學生。這項比賽開放給全球的美國學校學生。老師幫曉瑄報名。幾天後,曉瑄交出一篇自傳:「我像一顆餃子,裡頭有很多餡,但外觀看不見,丟到水裡去,煮沸後浮起,卻又被澆下一碗冷水,再度沉下去。經過浮起、加冷水、煮沸,反覆淬煉,才有美味的水餃。」

最後,曉瑄打敗全球一萬一千名競爭者,成為該獎舉辦以來,首位境外全球金牌獎得主,還贏得二萬二千美元獎學金。這一天,柯家又響起了越洋電話,傳來的是恭喜電話,「我從來沒想過她會得獎!沒想到她會因為自己的特殊狀況而得獎!」 柯 太太驚呼。
我們從沒想過放棄這孩子。

頒獎典禮在華府國際貿易中心舉行。一下飛機,曉瑄全家就乘坐著主辦單位安排的加長型白色凱迪拉克,到下榻白宮旁頂級飯店。 柯 太太說,這是 柯 教授與她這輩子唯一一次搭乘如此氣派的大轎車,她怎麼也沒想到,給她榮耀的竟是讓她從小擔心到大的女兒。主辦單位還特別安排柯家赴白宮拜訪美國教育部次長,她也是一名下半身癱瘓需坐輪椅的肢障者。

對曉瑄來說,這是永生難忘的鼓勵。她在得獎感言中寫道:「長久以來我已練得好臂力,能將自己拉上公車,雖然拉不到吊環,但是我可以扶著座位把手。手術後,我雖然勉強搆得到洗臉台,但公寓門鈴、公用電話、電梯按鈕,我仍觸不到。雖然,我知道電梯按鈕,永遠不會為我而降低,但是我的心可以升揚,我可以盡量延展我的極限。」

「當我自我接受時,無形中,也讓別人較易接受我;當我跨出去幫助別人時,我忘了自己的限制。」她強調。會後,當媒體訪問她得獎心情,她說:「Sky is the limit.」(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極限)。

看著女兒上台受獎,柯家夫婦心情激動不能自己。柯承恩說:「人性的脆弱當然存在,我們也不是沒有挫折與壓力,跌跌撞撞的過程,我們尋求信仰,找到穩定的一條路。不過,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放棄這個孩子,一絲這樣的念頭都沒有。」

就讀衛斯理大學 社團經驗與得獎殊榮

曉瑄順利進入美國著名的女子大學—— 衛斯理大學就讀。雖然就讀期間,她發現自己患有「高度疑似注意力不集中症」,這是一種學習障礙,但她還是活躍於社團。

大三時,曉瑄當選台灣同學會會長,主辦大波士頓地區同學聯合會論壇時,卻碰上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許多同學主張取消活動,曉瑄卻堅持要辦,「我就是臉皮厚、不怕死,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可以找藉口說,做不到什麼事。我一定要拿出東西來,不可以做不到!」甚至,她帶頭夜宿校長辦公室,抗議學校對亞洲學生歧視。

兩度情緒崩潰 但她的好勝心,卻讓自己處於高度壓力而不自知,拉緊的橡皮筋,啪的扯斷。大三下學期的一個下午,她 在教室突然哭了起來,情緒崩潰。與她隔壁寢室的同學察覺不對,趕緊將她送到醫院,並打電話通知柯承恩夫婦。

又是一通令人心慌的越洋電話, 柯 太太邊說邊哭,告訴當時擔任台大管理學院院長的柯承恩。一小時內,柯承恩趕回家中,立即準備行李,「我馬上去看她。」「我去好了。」 柯 太太擔心曉瑄,也擔心柯承恩學校工作受到影響。「妳別去,妳去了就是哭。」柯承恩堅持自己過去。

「我好怕她受傷」,事隔四年,柯承恩仍不忍回憶陪伴女兒那幾天的細節:「她是堅強的人,任何堅強的人,都會有脆弱之處,我只能說,社會壓力真的很大。」

身處在衛斯理大學來自各地的優秀女孩中,曉瑄在大四,又一次因為情緒崩潰住院。「二十幾年了,怎麼會沒有壓力?她只是不講。」 柯 太太心疼的說。第二次的情緒崩潰,換媽媽飛去陪曉瑄,不敢多問什麼。每天早上,她搾柳丁汁給女兒喝,下午帶女兒出門走走,如果女兒不想理她,她就順著女兒,「很多事情,是不能問的,只有讓她自己整理好,自己走出來。」直到現在,柯家夫婦都沒有問她,當年崩潰的原因,這是曉瑄的秘密。

起飛 

踏上追夢旅程 畢業後,曉瑄決定回台工作。二○○三年,她進入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擔任風險管理顧問。每天早上九點以前,她背著雙肩背包,走進台北民生東路與敦化北路口的宏泰大樓,開始忙碌的一天。

如果電梯裡沒有其他乘客協助,她必須用跳的,才能碰到按鍵「12」,順利到達辦公室。走進辦公室,她拿出折疊椅墊在座位前方腳下,避免雙腳終日懸空,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劇痛。經常,曉瑄到客戶那兒接案,手機卻突然響起,螢幕顯示柯承恩的電話號碼。「爸,我在忙耶!」曉瑄尷尬的說。

「喔,好啦,我問候妳嘛!」柯承恩只好趕快掛上電話。 雖然柯承恩自己公事忙得不可開交,但一顆心就是掛著女兒,「妳加班到幾點?十二點?喔好,我準時去接妳。」

今年二月底,曉瑄辭去工作,赴美準備GMAT考試,準備九月到歐洲攻讀MBA。其間,她還計畫參加泛舟、野營隊、美國五十州跨州之旅。她的企圖心很強,想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當戲劇導演,也計畫修習法律,為弱勢族群發聲。

這天,我們與柯家夫婦一起送曉瑄出國。 柯 太太低聲對我說:「曉瑄回國這兩年,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我從來沒有覺得這麼幸福過。我與承恩對曉瑄的依戀很深,這不是父母關心小孩,而是成人間的彼此依靠。」

「以前我想生個妹妹來照顧她,現在看起來,妹妹才需要她照顧。」她笑著說,以後老了要靠曉瑄。 曾經,這個柯南女孩,被認定只有待守洗衣店的命,被阻擋在美國海關許久。事隔四分之一世紀,她在父母的陪伴下,超越命運格局,不止美國海關,全世界的海關,都為她開啟著。

Thursday, April 23, 2009

坐裡面的位子

讀大學的時候,我在大講堂裡聽過一次講座,那是學校最有名的一位教授開設的講座。

等到我趕往大講堂的時候,大講堂裡靠近講台和過道兩邊的座位,都已經被別人佔去了,而中間和後面那些出入不方便的座位,卻還空著。

我挑了一個位置坐了下來,然後向講台看去,只見教授早已經坐在那裡了。

這時聽講座的同學陸續都來了,大講堂裡的每一個座位上都坐著人,講座準時開始,教授從坐著的椅子上站起來。

他徑直走下講台,來到大講堂最後面一排的座位上,指著座位中間的一個同學說:“同學們,在開始今天的講座之前,請允許我向這位同學致敬。”

說著,教授向那位同學深深地鞠了一躬。大講堂裡一下變得鴉雀無聲,大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教授鞠完躬,站起來,緩緩地說道:“我之所以向這位同學鞠躬,因為他選擇坐裡面位置的行動,讓我充滿敬意。”

大 家聽著 教授的這句話,講堂裡一下變得有些騷動起來。

大家低聲議論起來。教授沒有反駁同學們的話,依然用不高的語調說道:“我今天是第一個來大講堂的,在你們入場的時候,我特別注意觀察了。我發現,許多先到的同學,一進來就搶佔了靠近講台和過道兩邊的座位,在他們看來,那一定是最好的位置了,好進好出,而且離講台也近,聽得也最清楚了。

有這位同學來的時候,我注意看到了,當時靠前和兩邊的位置還有很多,可是他卻徑直走到大講堂的最後面,而且是坐在最中間,進出都不方便的位置。這位同學把好的位置留給了別人,自己卻寧願坐最差的位置,他的這種思想,難道不值得我們充滿敬意嗎?”

教授接著說道:“我繼續觀察後發現:先前那些搶佔了他們認為是好位置的同學,其實備受其苦,因為座位前排與後排之間的距離小,每一個後來者往裡面進時,邊的同學都不得不起立一次,這樣才能讓後來者進去。

統計了一下,在半個小時之內,那些搶佔了‘好位置’的同學,竟然為他們只想著自己的行為,付出了起立十多次的代價。而那位坐在後排中間的同學,卻一直安詳地看著自己的書,沒人打擾。”

說到這裡,教授停頓了一下,向大講堂四周從前至後地看了一遍,然後望著大家,緩緩地,但卻很有力地說道:“同學們,請記住吧:當你心中只有你自己的時候,你把麻煩其實也留給了自己;當你心中想著他人的時候,其實他人也在不知不覺中方便了你……”

“嘩……”教授的話一說完,台下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久久沒有平息下去。

這位教授用如此獨特的方法講授人生的哲理,使我們在場的學生受益甚深。

【心得感想】

當你心中只有你自己的時候,你把麻煩其實也留給了自己;

當你心中想著他人的時候,其實他人也在不知不覺中方便了你……”

Hhandle Car Accident Procedu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when an accident occurs!

AT THE ACCIDENT SITE:

1. Make sure everyone is okay first. If there are injuries, get medical attention immediately.

2. Exchange insurance information with all parties involved in the accident.

a) Name of driver AND name of vehicle owner if different than driver.

b) Year, make, model and license plate number of vehicle.

c) Name of insurance company, policy number and phone number for agent or claims office.

d) If your vehicle is removed from the accident site by a towing company, get their name, location, and phone number.

NOTE-Local police will generally only make a report if there are injuries. If a report is made, get the report number and officer's business ca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KING A CLAIM:

1. Contact your insurance carrier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the accident. They will take all information over the phone and give you a claim number. Your claim representative will instruct you on what needs to be done at this point.

GETTING DAMAGED ASSESSED:

a) If your vehicle can safely be driven, your insurance company may ask that you go to a local claims office for an estimate. Please make sure you have your appraiser go over the written estimate with you, line by line. If you have concerns about what type of parts are being used, the need for alignments, etc., this is the time to resolve those issues.

b) If your vehicle was towed from the accident, you will need to arrange for it to be taken to our shop. At the bottom of this email is a telephone number for Bill's Custom Towing. Contact him and he will make arrangements to have the vehicle picked up, the outstanding balance paid, and the vehicle brought to us. You must then notify your insurance carrier of your vehicle's location, and they will send an appraiser out to write your estimate.

c) If your insurance carrier does not have a local office, they may ask that you obtain and submit an estimate. You may bring your vehicle in anytime during estimating hours,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is email. No appointment necessary, the estimates are done at no cost to you and take approximately 15 minutes.

NOTE-Honda, Jaguar and Land Rover customers: you have the option of taking your vehicle directly to the Collision Center or the convenience of dropping off your vehicle at your dealership and they will make arrangements if you are ready to begin repai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ETTING YOUR VEHICLE REPAIRED:

1. If your vehicle can be driven, please call our Collision Center for a repair appointment.

2. If the vehicle will be towed, it will be taken in immediately. No appointment will be necessary.

3. Once the vehicle is here, we must have a repair estimate for repairs to begin.

If your repairs are by appointment, you will need to provide the shop with the estimate you have. If the vehicle was towed in, we will need to wait for your insurance carrier to estimate the damage before repairs can begin.

為人父母必看!

如果我讓你們失望,我還可以是你們的孩子嗎 ?

他今年國一,為了讓他可以考上好的高中,父母不惜任何代價給他念貴族私立學校,他國小的玩伴念的都是家裡附近學區的國中,只有他必須如此,父母告訴他:『你是我們唯一的獨子,爸媽都想好了,以後我們這家醫院就留給你了,當了醫生之後,你一輩子都不愁吃穿,你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可以賺很多很多錢,沒有人敢瞧不起你,希望你不要讓我們失望 』。

下是他一天的行程表:
6:00am 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媽媽開車趕在7:20am 前送他到學校參加早自習
8:10am 第一堂課開始
5:00 pm放學,除了午休之外,媽媽說每一節下課的十分鐘,至少要背會五個英文單子,連去上廁所也要帶著英文單字卡
5:00 pm 媽媽準時在校門口接他,他在車上吃便當,因為要趕去補習
6:00 pm 一、三、五晚上補英文、數學‧二、四晚上補物理、化學‧六、日學小提琴、鋼琴
9:30 pm 媽媽準時在補習班門口等他,接他回家
10:00pm 洗完澡後,才開始寫學校的功課
12:30am~1:00 am 如果功課寫完了就可以去睡覺,但常常到1:30 am 還寫不完

有一天同學帶了一本色情圖片的A書給他看,血氣方剛的他看得臉紅脖子粗,他從來沒看過這樣的東西,他興奮極了,他覺得那是他上了國中之後唯一可以令他快樂的事,從此之後他迷上了看A 書。

有一天上英文課,他把 A書藏在桌子底下看,正當他看得入迷的時候,老師忽然出現在他的面前,一把將他的 A書拿了起來,大聲怒斥:『 你竟然帶這種書來學校,跟我去訓導處 』。

學校通知家長,媽媽趕來了,他不敢看媽媽,媽媽看著他,立刻給他一巴掌,當場羞辱了他一頓:『你這個混蛋,爸爸媽媽送你來這麼貴的學校,你竟然在學校做這種事,我打死你算了 』

主任跟媽媽說:『你兒子帶不良書刊到學校,還在課堂上公然看A書,學校要記他一個大過 』

媽媽急著跟訓導主任說:『主任對不起對不起,那書絕對不是我兒子的,他很乖,他從來都不會這樣,一定是別的同學給他的,你可不可以不要記他過,這樣他會留下紀錄』。

回家的路上,媽媽氣得不想說話,他也不說話,到家後,他一個勁兒地往樓上衝,爸爸叫他,他完全不理會,只管回他的房間;爸爸氣炸了,上樓一腳踹開他的門,叫罵著:『我們費盡千辛萬苦讓你去上明星學校,你去給我學這個,王八蛋,我的臉全給你丟光了 』。

今晚他沒去補習,也不看書,他沒有掉一滴眼淚,他的心裡充滿著恨。

他睡不著,腦海裡不斷地撥放著白天在學校所發生的一切,他痛苦極了,他想做一件讓他爸媽永遠後悔的事,他趁爸媽都睡覺之後,到廚房拿刀割腕自殺了。

媽媽隔天照常起來準備弄早餐給他吃,才一踏進廚房,媽媽嚇呆了,孩子躺在血泊裡,大叫先生。還好刀子割得不深,爸爸趕緊急救,撿回一條命。

從那天開始,他不再跟爸媽說任何一句話,也不上學,爸媽被他自殺的事情嚇壞了,不敢強迫他做任何事,只能先幫他辦休學,但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一點辦法都沒有,所有親戚、朋友、老師、同學,他一律不見。

二個月過去了,爸爸再也受不住了,進了他的房間,破口大罵:『 你到底想怎樣?我們哪裡對不起你了,你要這樣對待我跟你媽? 』

媽媽急忙拉開爸爸,要爸爸不要再講了。

三個月過去了,一點進展也沒有,一位認識他父親的個案問我,是否可以幫幫忙。

到了他家,他的父母告訴了我事情的經過,我請他們都暫時離開家,二個小時後再回來。

我沒有急著進房找他,我只是坐在客廳看電視,而且音樂開得很大聲,還不斷地講手機,更故意拉高嗓門大聲講電話。

十分鐘後,他好奇了,怎麼會有一位陌生人在他家,他出來問我是誰,我說我家電視壞了,來你家借電視看,他接著問:『你是我爸媽的朋友嗎 ? 』

我說:『我不認識你爸媽耶,但我認識你爸爸的朋友叫范叔叔的!! 』

他沒理我,我看到他滿臉的痘痘、駝著背,站在那裡不發一語,我問他:『你們家有什麼吃的,肚子好喔 ? 』

他說:『不知道,平常都是媽媽做飯;叔叔你自己去看廚房有什麼吃的吧!! 』

我看了一下,真的沒東西吃,不過我看到泡麵,我就問他:『有泡麵耶,你要不要吃? 』

『媽媽不准我吃泡麵』

他回答;我再問:『那你想吃嗎 ? 』

他說:『好阿 !!』;

你可以幫叔叔去樓下買蛋嗎 ?他說好阿。

就這樣我邊吃泡麵,邊看電視,我叫他也一起來看電視,他說:『 媽媽不准我吃飯看電視 !! 』

我跟他說:『那你想看嗎 ? 』

他說:『想阿 !! 』那一起來看吧 !!

吃飽後,我問他泡麵好吃嗎 ?

他說:『好吃 !! 』

我又問, 媽媽煮的菜好吃嗎 ?

他說:『好吃 !! 』

我再問,『泡麵好吃 ?還是媽媽煮的好吃嗎 ?』

他說:『 媽媽煮的好吃 !!』

我說:『你有跟媽媽說過嗎 ? 』

他說『沒有 !!』

『你想跟媽媽說嗎 ? 』

他突然間嚎啕大哭起來『 叔叔,我真的好想去死喔 !!學校每天除了考試,還是考試,在家我不能看電視,不能打電動,不能上網,不能出去玩,不能跟國小的同學聯絡 ,除了唸書,我什麼都不能,尤其是不能讓爸媽失望,這是什麼世界阿 !!我沒有一點點個人的時間,為什麼我要過這樣的生活,我真想一死了之,我真想讓爸媽永遠後悔!!』。

我問他,讓爸媽後悔對你有什麼好處 ?

他說:『沒有,但我就是恨他們,我要讓他們遺憾一輩子!!我不喜歡讀書,也不想當醫生,爸爸自己當醫生,每天看那麼多病人,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快樂阿,而且他一天到晚跟媽媽吵架、鬧離婚,他想當醫生自己當就好了,為什麼我就必須去當醫生,我為什麼要去過那樣的日子,為什麼我不能決定我要什麼 ? 』

他足足罵了四十分鐘,又是哭又是吼 。

☆☆☆☆☆☆☆☆☆☆☆☆☆☆☆☆☆☆☆☆☆

你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嗎 ?

其實孩子什麼都懂,不懂的是你,因為你想控制,或是你曾經被控制!!

如果你現在正為人父母,放手吧,孩子自己會決定走他想走的路,你只要把你自己的路走好就好了。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最好可以跟父母一樣,甚至走父母安排好的路,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成為父母的樣子,更討厭父母安排的一切。

如果你想要逼一個孩子走上絕路,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喔,但我相信你看懂了!!!

『如果我讓你們失望,我還可以是你們的孩子嗎?』

這是全天下的孩子都想要知道的一件事!!

◎◎◎◎◎◎◎◎◎◎◎◎◎◎◎◎◎◎◎◎◎◎◎◎◎◎◎◎

我看了以後感觸很多:怎麼我們的教育惡性循環會一直是這樣的,老師家長孩子大家是怎麼了?這讓我想起我現在的工作,我所接觸到的老師家長孩子們,不禁為大家感到的不捨。

人不都是想要快樂嗎?

那為何要逼迫別人尤其是你最愛的那個人去做讓他自己不快樂的事呢?

最後那句話說的很棒很對很好!

「放手吧!孩子自己會決定走他想走的路,你只要把你自己的路走好就好了。」

是啊!我們這些大人只要把自己的路走好了,孩子自然會以我們為榜樣「好好」地走下去的。我只想說:「祝福大家!做你所愛,愛你所選擇。」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之龍、人中之鳳,也因為如此,現代的孩子都承受著父母莫大的壓力。

你知道一個國中生一天要上多少的課嗎?

要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學那麼多東西,而學那些東西真的是孩子的興趣?還是忙著去完成父母的夢想?

父母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個不小心卻讓孩子輸在整個生命的路上。孩子沒有自主的權利,因為父母偏差錯亂的觀念,毀了孩子的一生。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鄭石岩的故事

鄭石岩的家裡貧窮,小學畢業時,隔壁村莊一位好心的親戚跟母親說:「你的小孩,我幫你介紹去某個人家放牛
吧,有三餐,一年還有100 斤的穀子。」鄭石岩靜靜在一旁聽,沒有激動的反應,只是默默想:我真的要去放牛了……當然,有幾分心酸。

可是,親戚才一走開,媽媽對他說:「我要讓你唸初中,你應該去唸書。」「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
我讀書。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第二年開學時,家裡就沒錢了。我當時跟媽媽說:'沒關係,我去
學當木匠,可以賺一點錢。'」

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正逢學校開學。母親說:「老師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告訴他:'你不
是不唸書,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做人,就是要這樣。'」

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老師給了他一句話: 「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

可是,就在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老師對他說:「回去告訴媽媽,學校同意你分期付款,
有多少就繳多少。」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台幣),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

做生意,賺學費

初中畢業時,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肯定,他唸唸不
忘回去當木匠學徒。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他還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學費。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
書,但母親說: 「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這時,母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她說: 「你去做
生意賺錢吧!」

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賺了一點錢,總算可到高中註冊。他知道家裡是沒錢的,所以整個
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每天清早四點半,我到產地收購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
發市場賣了,再趕到學校上課。我一天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從我的家到宜蘭是6 公里,再騎10 公里到羅東,賣完水果後再騎回宜蘭上課。」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級時,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他收購了水果,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他說:「那時
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但平均起來還不錯。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要熟背某個內容,就先看一
遍,然後邊工作邊回想,想不起時再拿出來看一下。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

高中三級時,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用。他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母親是他"前途經紀人"。這時候,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在台北熱鬧的大賣場裡活動。他體驗了做生意、賺錢的樂趣,這時候,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

「拿錢給媽媽時,她總會說:'當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沒想到錢賺到了,你卻不讀書了。
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我說:'我沒放棄,我還是會去讀書。'」

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上大學去,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他選修了會計系。後來,與一位 老師談話
後,老師說:「看來你很喜歡"人",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可能會更好。」

老師的話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這是一個引領
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他說:「學了心理學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

當下,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事時,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她給我很大的自由,因為她一直當我
是個大人,並不管得嚴厲,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幫助我。」

鄭石岩是佛教徒,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駐錫宜蘭時,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佛家的豁達生命觀,對
面臨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佛法的修持對於鄭石岩後來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助益頗大。

鄭石岩31 歲那年,因緣際會,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擔任"科技行政"的工作。在高科技領域中打
滾,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人活在這樣的
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習力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便
發現適應不良。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時候,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你
有滿腹的理想,但沒用,人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

「從中我發現,原來"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而是不斷在發展、調適的。」有了這樣的醒覺,他更願意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

他堅持不收費,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兒童青少年輔導、婚姻諮商、生涯規
劃、臨終關懷……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份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最終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自己。

後來,鄭石岩開始寫作。「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那年他39 歲,熱愛大自然的他登山時跌傷了脊
椎,下半身因此癱瘓。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他儘是擔憂、沮喪。有一天,鄭石
岩的太太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學佛也頗有成就,講經都講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
來並不受用啊……」「那是傍晚時分,太太下班回來,我躺在一邊,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那一幕,我一直
都記得。」

鄭石岩說。那天晚上,他想通了。「如果從此不良於行,我也要活下去啊。」當時浮現的念頭是:寫作。他坐在
輪椅上,開始動手。第一本著作《清心與自在》就暢銷了。投入寫作的當下,病情奇蹟地好轉。「輪椅與病床上
渡過了一個月,恢復走動的那一天,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 我發覺:人生還 要要求什麼呢?腳能走、眼
睛能看、耳朵能聽……已經很開心了。」鄭石岩說,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的"當下就是一切。"

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難,例如,導致他失去
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猶如人生中其他大大小小的 瑣事一般,完全沒
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

「沒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人生就是這樣,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續發展。生命如一條河,迂迴向前流去,河道
或寬或窄,但最終都流到大洋。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

「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資糧"。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只能用我們的本質與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慢慢滋長、壯大。在哪裡碰到障礙,就在那裡學習、紮根,然後再往前走。」

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我們可以選擇方向,但不能選擇遭遇。人生不是"
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若你一直要"變成什麼",壓力會很大。」

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他面對婚姻問題,同時事業一敗塗地,因此變得沮喪。「面談時,我們不是要告訴他:'
你要站起來,走出去;而是,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他說他已經 一無所有。 我說:'你還有太太、小孩。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是別人所沒有的。你所有的這些,就像一棵樹被砍了,樹枝還可以摘下來,插在地上,繼續生長。'」

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他結合了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等學派,再注入佛教
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有時候,聽完案主傾訴後,他只是說了幾句話,或唸一首禪詩, 對方的心情頓時晴朗。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年輕時,她的丈夫有外遇而 離開了
她,她艱辛養大三個孩子,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貧病交迫。

老太太說: 「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於是將丈夫接回來,在醫院照顧他,但是丈夫竟然還打她!

老太太第三次來的時候,我跟她說:「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
如今還照顧他,有這樣的能耐,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你能容忍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
精神成就了。你總是問: '什麼時候有出頭天',我想跟你說,就生活而言,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美好的了。你七十多歲了,耳聰目明,還能走,不是很好嗎?你還有能力照顧你的先生,這已經成就了你所追求的傳統美德,不
是嗎?你不要懷疑,就生活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就這樣,她露出笑容。老人的笑容很美。她說:'
這句話我會記得。你可不可再講一次?'」

說完,鄭石岩展露出笑容,這個笑容如他當時所見的,一樣美麗。「人生,不可能處處逢源。但逢不逢源,完全
是主觀。面對挫折時,願意在這裡看到新機,或是停在那裡抱怨、沮喪,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隨緣",但不是隨波逐流。隨緣,是在任何一個當下,都能應身邊存在的條件,借力使
力,在那裡有所收穫。我接觸了那麼多個案,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領悟的是:真正打敗自已的,是自己的
想法;而挽救自已的,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後,付諸行動。」鄭石岩說,「如佛經所講,人生是"妄"。我回首自已的過去,雖然看來閱歷豐富,但其實很短,就在剎那之間。最後,沒有一樣是你可以帶走的。」

Tuesday, April 21, 2009

Sheep pong

Some sheepherders wrapped sheep up in Christmas lights and played a
giant game of the classic PONG with real, live sheep at night.
It's a short video, and totally worth watching...

http://video.yahoo.com/network/100000089?v=4744168&l=100022574

Monday, April 20, 2009

手持一串珍珠項鍊

手持一串珍珠項鍊

「以理啟事,藉事會理」──上人「以理啟事」,以靜思法脈清淨無染的大愛開啟了慈濟宗門,慈濟人就要「藉事會理」,透過投入慈濟宗門的事相,福慧雙修,成就佛道。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慈濟承辦「佛教的慈善關懷」分論壇,這是外界基於對上人人格的感動與對慈濟的肯定,故由慈濟在板橋靜思堂開啟慈善分論壇。一大事因緣開啟慈善分論壇,這是「以理啟事」;與會者在論壇中之見聞及感悟,即是「藉事會理」。

參與板橋分論壇場次,實有不少感觸。感觸之一是,體會到「修行的三個層次」──

所有發表論文者中,大致可看到三類人。一類是長老方丈級,雖不免有鄉音或外語的隔閡,無法全然明白他們的意思,但這些上了高齡的長者,他們真摯勸人向善的愛心,使現場烘染出祥和氣息;而他們氣質慈祥親切,令人見之起歡喜心。聽他們講話,不由得意態舒緩,心情怡然。

另一類是專家學者級,他們的年歲較長老級輕了一些;人到中年以上、步入老年,見過世面,經歷人事,閱人無數,知道萬事起頭難,守成也難,發展也難,所以懂得人情世故,也處世較圓融,能由衷肯定讚歎慈濟。

再一類是年輕一代;人還年輕,追求自我肯定與定位,也追求他人認同,想表達自己也是有作為的人,有能力的人,鮮少提到慈濟與他人,表達的是「我」。

如何在學佛修行的過程裡,當年紀很老很老時,自然流露慈悲和智慧的形象和氣質?令人見之起歡喜心?則年輕時候的心是依止於哪個方向,應該是最大的關鍵。年輕時候,若人生方向失於偏頗,心中只為追求自我定位,一旦迷失在名利權勢中,自己痛苦也傷害別人。

誠如孔子說:「及其壯也,戒之在鬥。」年輕力壯的盛年,若是好強鬥勝的習氣過重,不免就會嫉妒心強,見人美好、受人稱讚,就伺機障礙別人、結黨排擠別人;好勝心強,在乎自己的工作表現,認為自己在各方面都要勝過別人,無法忍受別人說自己有一點點的不完美;優越感強,心胸狹窄,見不得人好,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就冷言冷語,不給好臉色;掌控欲強,喜歡做頭,別人都得聽他的指令,也不容許別人侵入他的領域。

若能謹記回返「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有自覺地讓自己的心保持單純、善良、清淨與心量開闊,如此老實修行,漸漸地就會在經歷人事磨練後,會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就盡力去做,也會有「識人之明」──清楚別人會做什麼,所以能夠肯定、欣賞及讚歎別人的成就。

因為「知己知彼」,所以能夠明白──世界的圓滿絕非自己一人或攀權附勢弄個小圈圈可以完成,而是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學習、互補不足。因為「知己知彼」,不僅對自己有信心並且能留住人才、發掘人才、培養人才以及成就人才,如此自己的人生就會因此漸漸地有法喜自在的感受。到老年時,舉手投足自然流露慈悲和智慧的氣質。

感觸之二是,針對論文發表,想及上人曾說過:我們應省思自己是「利用佛法」還是「受用佛法」──

利用佛法,是將佛法當作謀取名利權勢及拉攏關係人脈的工具,不論是著作、演說或與人交往,都是在追求這些虛幻的人事物。受用佛法,是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透過實踐力行,圓滿佛道。

處在這末法時代,到處充滿誘惑,尤其是走入世志業的人,就要自我警惕不要俗化,保持好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要深記上人教誨的「真空妙有」,什麼是虛幻什麼是真實,要認識清楚。否則一味追逐虛幻的名利,不論在別人看來自己多麼有成就、多麼有作為,自己的心是愈來愈空虛;這是因為宇宙世間存有「因緣生滅法」的自然法則,追逐虛幻的結果必然導致空虛的心境。若是老實修行,到年老時,不論有沒有人注意我、認識我,自己的心都會很踏實、很法喜。

感觸之三是,在準備專題演講之講稿的過程與收穫──

講說內容扣準「慈濟宗」、「慈濟是修福又修慧」、「回歸清淨無染的愛是修行根本重點」。多次整理,反覆思考、再三熟讀,對於上人的絕妙智慧如「立體琉璃同心圓」、「真空妙有」、「事理相融」、「堅持理想」等等觀點,真心讚歎奧妙無比!

上人所開啟的慈濟宗,是力行法華思想四十多年後的結果,有理相有事相,有學理根據也有實踐方法,是自成體系,像一串珍珠項鍊;而不是散落的珍珠,讓人看不到系統。所以全球靜思弟子要珍惜這串珍珠項鍊,要用心了解慈濟宗的系統與脈絡,才真正是恭逢二十一世紀的一大事因緣──慈濟宗開啟!

-------------------------------------

「2009年衲履足跡春之卷」,虔敬付梓出版。至誠盼望您自己讀亦教人讀,使自他皆因聞法入心,明白來慈濟必須做好「以理啟事,藉事會理」的功課,深切知悉投入慈濟是來修行的,止於至善直達佛境,才不會在末法時代,被世俗所污染,辜負自己曾經手持一串珍珠項鍊。

=================

誠心祈求天下無災 人皆平安

Friday, April 17, 2009

設計師的奮鬥

踏入設計圈,他們( 吳季剛、 賈雯蘭、郭曉璇、潘怡良、喬琬珊 )就不曾停下腳步

美國第一夫人青睞〉吳季剛 26歲卻有21年的奮鬥

「住在美國身為亞洲人,好像就應該去當醫生或是律師,但其實在我的DNA裡,是深深為製作衣服而著迷的,」全球時尚圈的當紅人物吳季剛感性指出,其實在盛名的背後,有他堅持的初衷。

而媒體也訝異,這位讓第一夫人蜜雪兒(Michelle Obama)多次青睞的吳季剛,年僅26歲!

年紀如此之輕,卻能打敗全球時尚大師如Jean Paul Gaultier、Marc Jacobs等人,讓蜜雪兒不論是在就職晚會上、或美國版《VOGUE》3月號封面,都指定吳季剛所設計的禮服,讓紐約媒體用斗大「WU HOO!」標題來形容這位Jason Wu的神奇。

按照吳季剛母親陳美雲的算法,吳季剛為了一圓時尚夢,其實早從他5歲開始,就準備入行,而他的教室,其實遍布全球。

很少有家長會把小朋友的童言童語當真,但是陳美雲卻是異常地認真。

當吳季剛尚未進入幼稚園時,就已經告訴媽媽「我以後一定要當一個服裝設計師!」而明白全球時尚重鎮在歐洲的陳美雲,甚至也因此讓吳季剛從幼稚園時期,就開始接觸法文與英文。

到了小學階段,吳季剛曾帶著自己喜愛的芭比娃娃去學校跟同學、老師分享,但卻得到部分師生的異樣眼光與排斥,吳季剛也因此流淚,這讓陳美雲決定,她必須帶著兩個兒子,遷居海外。

跑遍全球 找尋最佳設計資源

來到溫哥華,吳季剛獲得更多家人外的認可與啟發。

教導吳季剛閱讀英文《聖經》的教會人員,在看到吳季剛這麼愛畫畫、以及有特殊的天分後,也與小季剛約定,只要好好念《聖經》,這位有服裝設計底子的教會人員,每週就撥一天來指導他基礎設計。

感受到吳季剛逐漸嶄露的才華,陳美雲更是帶著他,前往溫哥華當地的設計學院學校Granville Island Design School,拜師學藝,該校的服裝系系主任,原本不願意收一個小學生,在看了這位小朋友的作品後,才破例點頭。

此外,當時年紀小小的吳季剛,也已經懂得利用網路找尋各種資源,例如他透過網路找到了溫哥華的芭比娃娃收藏俱樂部、或是人在加拿大的日本紙黏土大師,而他也都央求母親帶著他去參加、拜師學藝。

人生地不熟的陳美雲,為了兒子,也只好硬著頭皮上路,每每來回都要花上數個鐘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某一天起大霧的晚上,要開車上交流道的她,卻意外逆向,差點就與要下交流道的車子對撞。

不過回憶當年的小季剛,總是開開心心、蹦蹦跳跳地上、下車,期待下一個學習的行程,陳美雲就知道,這些辛苦其實都是值得的。

毛遂自薦 初中開始全球商旅

到了初中、高中階段,吳季剛其實就已經懂得毛遂自薦,甚至做了好幾趟「商務旅行」。

喜愛芭比娃娃的吳季剛,曾一心想去芭比娃娃公司MATELL當一名設計師,在初中時期,他便積極透過各種關係,終於約到MATELL在香港區的總經理,見他半個小時。

當年吳季剛約13歲,就千里迢迢一個人從溫哥華轉機到香港,陪伴他的,其實只有一支手機。最後雖然鎩羽而歸,但這趟旅行卻替他拓展視野。

到了高中時期,在巴黎娃娃大展中,奪得雙料冠軍的吳季剛,還被美國Integrity Toys延攬為創意總監,而為了替該公司製造更精美的娃娃,他也隻身飛到大陸深圳,找尋新的高級娃娃工廠。

吳季剛也透露,那時他因為年紀太小,為了避免當地人忽視他,他只好都講英文,建立「美國」設計師的形象。

甚至當母親打電話關心他時,早熟的吳季剛也回應「媽,我是大人、我在工作!晚上再打給妳……。」

原本Integrity Toys與新代工廠,其實都不太看好吳季剛的提案,但最終卻都被吳季剛說服,兩方也簽訂合約,甚至直到今天,這兩家公司仍保持訂單合作,也展現了吳季剛過人的商業頭腦與毅力。

初到紐約 當餐廳小弟拓人脈

在結束高中生涯最後一年、與法國的交換學生生活後,吳季剛也申請上紐約頂尖的服裝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原本對自己頗有自信的吳季剛,初來到紐約時,其實也曾經被人才濟濟的曼哈頓給嚇到。

「除了娃娃設計、服裝設計外,我還開始學做菜,一來可以穩定情緒,二來即便被時尚圈淘汰,也還可轉行,」吳季剛還會如此自嘲。

不過吳季剛沒有放棄,反而更積極補不足。對他來說,其中一項嚴重匱乏的資源,就是他在紐約沒有人脈。

於是吳季剛從大一開始,就特意到一家經常有時尚設計師出入的餐廳打工,一路從衣帽間的小弟做起,到最後終於能藉由端盤子的機會,認識各設計師、找尋拜師或實習機會。

「那時季剛在Integrity Toys還有任職,並不缺錢,但他卻願意為了接近自己的夢想,從小弟做起,我真的也很感動!」一路花費重金栽培兒子,陳美雲的苦心沒有白費。

最後當吳季剛於大學四年級、自己舉辦走秀展時,現場知名設計師雲集、並吸引許多鎂光燈,也證明他的策略成功。

在2006年、當時年僅23歲的吳季剛就登上紐約時裝週了。今年,他更是順蜜雪兒旋風,跨足到了米蘭時裝週。

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指出,年紀輕輕的吳季剛能走得如此之快,除了機運之外,更是因為他始終沒有停下步伐。

吳季剛小時候在台北流的眼淚,是因為「男生不能喜歡芭比娃娃」,而最近在紐約流的淚,卻是喜極而泣,因為他將第一夫人打扮成最亮眼的芭比娃娃。該作品目前也成為美國歷史的一部分,被送到博物館收藏。

吳紀剛的故事,正是許多台灣家長的借鏡。

--------------

《慾望城市》女星也愛穿〉賈雯蘭 台灣首位登上紐約時尚週設計師

誰也沒想到,小時候總愛盯著電視螢光幕、看好萊塢影展的小女孩,長大後做的衣服,居然會陪著好萊塢大明星們,享受鎂光燈閃爍、出入時尚Party。

包含在熱門影集《慾望城市》裡飾演首席女主角的莎拉潔西卡派克(Sarah Jessica Parker)、美國電影圈甜姊兒卡麥蓉狄亞(Cameron Diaz),都曾在鏡頭前大秀這位台灣設計師的衣裳。

不只有大明星愛穿她的衣服。在短短八年內,賈雯蘭不僅成為台灣第一位登上紐約時尚週舞台的設計師,更成功讓自己的品牌「Twinkle by Wenlan」與作品,進駐全球包含倫敦、東京等上百個精品店。

能讓大明星折服、「衣」賴於她,賈雯蘭靠的是與眾不同的設計思惟。

與大多數的科班設計師不同,賈雯蘭其實是到了30歲才跨入時尚設計領域。然而不管是在台灣念完的政大社會系、以及在紐約攻讀完藝術管理碩士,其實都對她日後的創作,有明顯幫助。

跳脫年紀風格 讓衣服說故事

「我在創作時,經常會把某一個藝術家的風格、或是某一部電影或某一年代元素,融入作品內,」賈雯蘭笑著說,後來她才發覺,這樣的做法也讓一件薄薄的衣裳,有了更深厚的故事性,讓人一見就愛。

「有時我會被一幅畫吸引住,就會將這幅畫的筆法、結構、用色,轉換成我的設計,」賈雯蘭笑著說,沒想到當初念藝術史中的每一位藝術家,現在都是她的老師。

賈雯蘭也擅長抓住社會脈動。今年初剛剛在紐約SOHO區辦完春季服裝展,賈雯蘭試圖打造的是俏皮復古風,如電影《羅馬假期》裡、奧黛麗.赫本飾演那有點淘氣、愛冒險、卻又嬌貴的皇家公主。

在秀場裡,賈雯蘭也營造了許多氣氛,把現場打扮成美國1950年代流行的露天汽車電影院,讓服務生穿上溜冰鞋,遞送爆米花與復古瓶裝的可樂。

「1950年代的美國,那時大家都是樂觀的,開著自己努力工作買來的車子、載著心愛的人在夕陽黃昏後去看電影,整個氣氛是美好的,」眼看美國陷入金融風暴,賈雯蘭強調她這一季春裝的風格,就是要主打「青春的樂觀」。

賈雯蘭笑著說,她的設計風格,比較跳脫年紀上的限制,誰說過了30歲就不能再甜美?她反而較在意消費者目前心理上的想法。

針織禮服 創造自己的流行

回首創業之路,能在短短八年內,從門外漢,變成知名設計師,賈雯蘭認為她的祕訣在於勤勞,以及找出、堅持自己的特色。

「創業之初,我大概整天都穿睡衣,因為不停地縫織衣服,幾乎整天都沒出門,縫到眼睛都睜不開,」賈雯蘭笑著說,這大概就是華人的毅力。

而賈雯蘭也挑選了一個對的領域努力,讓她的成功可以更快被別人看到。

當還在紐約念書時,她經常織毛衣給友人,每次得到的回應都是:「想不到妳可以讓毛衣變得這麼時髦?還是妳去哪裡買的?」

賈雯蘭這時才發現,如何把保暖的針織品,變成兼具時尚與實用的流行服飾,在競爭激烈的時尚服飾業中,似乎還算是一個未開發的藍海市場。

也因此她鑽研針織時尚,但她強調的依舊不是科班織法,而是在應用、配色上力圖創新,到後來甚至嘗試針織晚禮服,一改時裝界對針織品的刻板印象。

闖出特色後,甚至有美國的出版社邀請她兩次出書,於是「針織藝術家」美名也就此傳開。

賈雯蘭強調,要當一個時尚設計師,不能只跟著流行走,而是要想辦法擷取流行元素,進而創造自己的流行。

最熟悉賈雯蘭作品的,莫過於就是從創業之初就與她搭配、人在台灣的打版師林秀月。

打版資歷超過30年、采衣工作室負責人林秀月則形容,縫製賈雯蘭的衣服「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挑戰,因為她的作品不斷有新意,連我們這種老師傅也經常會被考倒!」

林秀月坦言,之前在接台灣設計師的案子時,不少人都是直接拿日本雜誌來,僅要她做小部分的修改,抄襲意味濃厚,這也讓她大歎沒有原創力。

反觀賈雯蘭,不懼挑戰流行定義,並擷取藝術史與社會氣氛,兼具了流行與深度,難怪能折服全球市場。

---------------------

藉父親紡織優勢創品牌〉郭曉璇 三度攻進英國最大時尚展

年齡相差約30歲,郭加聰、郭曉璇父女兩代間的故事,彷彿就是台灣紡織王國發展的縮影。

62歲的郭加聰,投入紡織業將近40年,白手起家成立「啟興針織成衣」,曾幫知名品牌BURBERRY、或梅西百貨(Macy’s)代工,營業額最好時,一年可以逼近20億台幣。

然而隨著產業外移後,工廠的營業額在大陸崛起後,就不斷下滑,到現在只剩下一年1億多。

「舉例來說,之前我們幫美國Kmart生產毯子,一年就是十幾萬條,但是三年前,訂單都跑到上海去了,」郭加聰苦笑說,這也不能怪客戶,削價競爭原本也是台灣人的拿手好戲。

訂單銳減,讓郭加聰原本打算退休,結束打拚40年的事業,但是這個念頭,卻因為寶貝女兒在國外念書時,竟然「抗命」去念了時裝設計,而有所改變。

念碩士學品牌,登英國時尚展

當初的抗命,也讓郭曉璇於今年2月,第三度登上英國最大時尚展「Pure London」,也成為該展場裡,唯一來自台灣的品牌。

郭曉璇在2007年成立的品牌,「UMIROSA」,是以梅花與玫瑰的英文組合而成,以中華民國、英國國花聯名,象徵她與英國的合作,不過在其品牌背後,更是父女兩代攜手。

原本郭加聰期許女兒去海外學商,是日後能為他的成衣廠開發國際訂單,但郭曉璇卻為了爭一口氣,而改變選擇。

「從小我就看著父親在成衣廠裡忙,從染色、車衣一步一步完成,長大後才知道,我們辛苦做出來的衣服,一件其實只賺了幾毛錢,」33歲的郭曉璇,語氣裡其實有些不平之氣。

然而郭曉璇的步伐,卻沒有年輕人的魯莽,反而是一步一步踩得很扎實。

例如,郭曉璇雖然從倫敦時尚名校中央聖馬汀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但她知道如果要創業,光是具備設計能力還不夠,為此她又花費兩年,攻讀行銷碩士。

而即便是在拿下碩士學位後,郭曉璇仍先去服裝品牌MISS SIXTY、GAP等服裝品牌工作,學習國際採購、門市管理,到了她學夠要離開時,她已經是掌管16家分店的採購經理。

自行創業,有父親和伙伴幫忙

從1998年到倫敦攻讀設計學院,再經過約十年的經驗累積後,郭曉璇終於在2007年跨出創業第一步,參加時尚展,爭取全球買家目光。

在時尚展中,郭曉璇每一件光鮮亮麗的衣服,其實都是與創業伙伴林宛秋,在父親位於廣東的工廠裡,熬夜向老師傅請教,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

甚至一般設計師,必須要大量訂購或是知名品牌才使用的珍貴布料,也憑著郭加聰自己經營紡織廠,無償提供給女兒使用。

「我們還會自己開發新染色、新印花,而這成本通常是很高的,但父親都樂意支持我們做新嘗試,」郭曉璇很感謝父親的支援。

不過事實上,父女兩人並不是沒有觀念上的衝突。

在第一次參展時,郭曉璇就接到了訂單,但卻都是20件、30件的零散訂單,這對訂單動輒上萬件起跳的郭加聰來說,很難接受,也因此拒絕為郭曉璇生產。

「後來我自己去問我的國外客戶,做品牌一開始真的都是這樣做的嗎?靠著這幾十件、幾十件訂單,真的能夠闖開知名度嗎?」郭加聰說。

掌握成本和顧客,參展拿訂單

甚至郭加聰也曾高價聘請在知名品牌阿曼尼(Armani)裡工作過的設計師來為郭曉璇工作,認為知名設計師就是訂單的保證,但卻付出將近百萬的設計費,最後符合UMIROSA風格的,其實並不多。

「但是父親對紡織的知識、成本的控制、國際客戶的經營,都是我們最好的靠山,」郭曉璇認為必須結合兩代的經驗,才能讓台灣有最好的發揮空間。

隨著經驗逐漸變多,郭曉璇在日前第三次參加「Pure London」時尚展,在70多件新裝中,也有19件已經拿到訂單,表現愈來愈亮眼。

而每次參展,背後郭加聰其實都投入上百萬的經費,也讓郭曉璇能無後顧之憂的投入。

郭曉璇的新裝,以各式花卉為主題,擷取包含三色堇、罌粟花、蒲公英等顏色、造型,百花爭豔,象徵春天即將來臨。

而郭加聰、郭曉璇父女所付出的心血能否開花結果,對台灣紡織業界來說,也將有一定的指標意義。

-----------------------

獲選中國10佳設計師〉 設計中姐禮服,積極於大陸市場

在2007年底的世界小姐選拔大賽,當中國名模張梓琳從全球106位佳麗中,奪得華人第一座世界小姐選美后冠時,在台灣有一個人也無比激動!

因為亮眼的張梓琳在選美時穿的數套禮服,甚至是最後名次揭曉時身上的藍底金邊針織晚禮服,都是台灣設計師潘怡良,一針一線縫製所出來的。

「那時我就跟旁邊的人大喊,『那是我的衣服、那是我的衣服』!」談到開心處,潘怡良興奮地手舞足蹈。

其實光是在2007年,潘怡良在大陸的好消息,還不只這一個。

她不僅在該年的中國國際時尚週上,獲得最佳女裝設計獎殊榮,同年也進軍北京開分店,地點就在國際精品林立的世貿天階。

而開幕當晚,好人緣的潘怡良也有許多名模、藝人朋友為她站台,目光雲集。

誰先到大陸卡位,誰就是大師

大陸市場是潘怡良早在八年前創業之初,就決定積極投入的。

她在2001年,就曾經幫參選世界小姐的中國佳麗李冰設計禮服,李冰後來獲得第四名,潘怡良也逐漸闖出名聲,此後更陸續參加十多次上海、北京時裝展。

選擇以大陸做為台灣之外的主戰場,除了因為潘怡良是從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畢業、較熟悉亞洲市場外,她其實也看到了大陸消費實力逐漸抬頭,同時又是一塊時尚處女地。對設計師來說,在大陸,誰先卡到位,誰就是「大師」。

潘怡良笑著說,當年跟她一起參展的大陸設計師,在早幾年都還是自己處理大小瑣碎事的新人,但是這一、兩年再遇到,旁邊早已經有了跟班群,而當地媒體也已開始用大師、大作形容他們。

「大陸設計師的崛起,剛好符合市場需要,兩邊就一拍即合了,」也被中國時尚週,評選為「中國10佳設計師」之一,潘怡良苦笑著說,要是她的資金更為寬裕,她一定也會加速在大陸的投資。

行銷品牌,採多元結盟爭曝光

而礙於資金有限,潘怡良在拓展自己品牌的策略上,則採取多元結盟、積極尋找曝光點。

除了幫選美佳麗設計決賽禮服外,在這幾年來,潘怡良也陸續接下許多不同領域的邀約,包含負責在賓士(Mercedes Benz)汽車新車發表會上的時裝展演,或是為施華洛世奇(SWAROVSKI)量身設計,打造能與剔透水晶相得益彰的結婚禮服。

甚至在去年的薄酒萊全球開瓶日上,潘怡良也接受酒商邀請,在台灣的開酒派對上,設計了一系列服裝,並由知名模特兒陳思璇、蔡淑臻擔任走秀。

「因為我們服飾的單價較高,而賓士、水晶、紅酒的消費群,其實都有很大的潛力,未來成為我們的客戶,」一件洋裝動輒2萬塊錢起跳,潘怡良的客層算是在金字塔的上端。

此外,潘怡良也經常將衣服借給藝人明星,包含隋棠、林嘉綺、陳喬恩等當紅人物,都經常穿著潘怡良的服飾在鏡頭前曝光,讓設計師與藝人都能獲得加分效果。

不過與一般設計師較不相同的是,潘怡良並不是斤斤計較在做公關,即便不是大明星,或甚至是剛出道、默默無聞的新秀,只要跟她開口,很少有被拒絕的。

例如,當電影《海角七》熱潮還未席捲全台時,那時有一位新面孔,叫做田中千繪的女演員要來跟潘怡良商借服裝時,根本不清楚《海角七》是啥的潘怡良,二話不說還是將一套價值數萬元的高級禮服借出。

而後,當海角熱狂掃全台、許多品牌爭相透過關係,要拿當季新款給田中千繪搏版面時,田中千繪卻還是經常穿著潘怡良的衣裳露面。

例如當田中千繪出席范逸臣在小巨蛋演唱會時,一襲白色立體混紗材質的小洋裝,謀殺了許多攝影底片,就是出自潘怡良的設計,而在演唱會當晚,潘怡良更是被邀請坐在田中千繪身邊。

逐漸轉型,培養明日之星

「時尚圈、演藝圈,雖然經常是互相拉抬名氣,但真心交朋友,跟拿著算盤在算計,久了還是不同,」雖然設計風格細膩,但潘怡良個性豪爽、愛以紅酒結交朋友,在勾心鬥角的時尚圈中,反倒凸顯特色。

在日前剛過40歲生日、也拿到EMBA學位的潘怡良,正考慮逐漸轉型。經常被實踐、輔仁大學邀請,擔任學生作品的評審,潘怡良已從中培養幾個明日之星。

在日前,潘怡良就為她挑中的新秀報名、出資參加在澳洲舉辦的新銳設計師比賽。

談到台灣時尚產業的未來,她有幾分焦急。「內地的市場只會愈來愈大,但是台灣進軍的腳步卻反而愈來愈慢,這是讓我著急的!」

在中國獲得第一步的成功,潘怡良認為未來的路還很長。

---------------------

哈佛創業大賽冠軍〉喬琬珊 犛牛毛織時尚,熱銷巴黎、東京

可別小看年僅27歲、外表甜美的喬琬珊,因為她所領軍的「SHOKAY」時尚品牌,其團隊人數可是高達3000多人!

在青海湖畔,3000多位牧民,正把犛牛身上的毛梳下,送往上海後,製成各式高價精品。

陪了藏人生活數千年的犛牛,被稱做是高原之寶,到了今日,犛牛毛在經過時尚設計加持後,更是直接進駐巴黎、東京等各國精品店,這同時也改善了牧民原本貧困的生活。

在2006年成立的SHOKAY(藏語,即犛牛絨)品牌,到了2008年已經創下年營業額約50萬美元,並讓3000多位牧民的收入提高約兩到三成。

事實上,SHOKAY品牌設計最初的概念,就是要做一個會賺錢的社會企業。

在攻讀哈佛大學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時,喬琬珊在一次機會下遊歷了青藏高原,在目睹當地牧民貧困的生活後,她與來自香港的同學蘇芷君,開始構思如何能改善當地人生活?

兩個年輕女生研究後,看到一線時尚商機。原來犛牛毛在經過處理後,可以製成高級的紡織精品,質感與保暖性,都不輸深受歐洲時尚圈歡迎的Cashmere羊毛。

於是兩人便把這樣的計畫,搬上哈佛大學的年度創業大賽,這個另類的時尚陰謀,也一舉獲得社會公益組的創業冠軍。

評審認為,這兩個女生的計畫,不是只有時尚,更有完整的財務觀念在其中。

改變毛衣印象 時尚也很公益

不過對於喬琬珊來說,得獎其實只是紙上談兵,她真正的考驗是,消費者是否願意掏錢埋單?畢竟一條毯子定價約1000美元,除了跟消費者溝通是在做公益外,勢必還要加上其他元素。

也因此,喬琬珊從紐約FIT流行設計學院,挖角設計師奧援,並重頭擬定品牌的方向。

「一開始我們爭執,是要以『Luxury with a story』或『A story with luxury』做為品牌精神?後來決定應該要用前者,」喬琬珊分析,因為前者的口號精神,才像是在經營一個時尚品牌,也才能吸引消費者。

在設計風格上,喬琬珊也逐漸開發出淘氣可愛的童裝,或是色彩亮眼的女裝,為的就是要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改變對傳統毛衣的刻板印象。

以公益為出發點,喬琬珊坦言他們常得到免費的宣傳與報導,但在競爭激烈的時尚圈,最終還是要讓消費者掏錢,品牌才能存活下去。

電腦打不出來的字

電腦打不出來的字,這裡可以找到

如果您常碰到很多難字(就是電腦打不出來的字)
譬如前宜蘭縣長游錫(方方土--ㄎㄨㄣ) 王建(火宣)
報紙或電視上提到他的名字
都是作以上的處理
這問題要解決,其實很簡單
馬上到這個網址下載字形即可: http://www.cns11643.gov.tw/

這是教育部國字整理小組與其它各部會為了將中文電腦化
而通力合作的一個超級字形庫

我們知道,中文依使用頻率的多寡又分成常用字、次常用字、罕用字、異體字等等
其中因為罕用字與異體字最困擾我們

以前的解決方法是自己造字
現在只要到上面的網站下載
又快又方便字形又多
另外它的檢索也很方便

有提供注音、部首、筆畫、倉頡等查詢方式非常方便
希望也對你們有幫助

偉大源自平凡



華爾街紐交所門前賣蔬菜削皮器的老人

用一輩子去踐行一個信念,偉大源自平凡。

在華爾街烏雲密佈的之時,永遠不要忘記人類最偉大的動力 ---- 那就是夢想和堅持的力量。

正如照片上的這個老人,千萬不要以為他僅僅是一個街頭普通的賣雜物的可憐的無家可歸的老人,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推銷員之一,下面由我來告訴你他的傳奇故事。

當太陽光照射著曼哈頓島高樓大廈,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身穿 1000 美元的高級服裝,在紐約某條街的一角正忙活他的生意,他賣的是 potato peeler ,把 potato 削成薯條的小擦子,只見他拿著 potato 和胡蘿蔔,一邊擦一邊說的,好像在自言自語。很快一名要去菜市場的婦女停下腳步開始看他,然後又有一個人,他並不理他們,直到他周圍已經圍滿了觀看的人群。

接著他停了下來,拿著 potato 對著一名婦女說," 你來試試,這個 削 potato 器非常好用 " 。接著賣貨郎繼續說,我不會問你要錢, 你只要試試就好。那名婦女開始試用他的 potato peeler, 果然是削鐵如泥,非常好用。而賣貨郎接著說,這個削皮器是最好的產品,瑞士製造,只要 5 美元,現在在這個物價高漲的時代,你不可能花 5 美元買到什麼好東西。

那名婦女試用後感覺好用,價格也公道,打開錢包準備購買。

老人並不急著接錢,他意味深長的說 " 能夠用一生的東西你為什麼不買 4 個呢 ",但是那名婦女堅持說她買一個就夠用了,賣貨郎接著說 " 你還有 4 個朋友,這就是你為什麼要買四個削皮器。 " 那麼婦女感到老人說的很中肯,欣然接受他的建議,買了四個。接著不斷有人紛紛解囊購買,賣貨郎忙得不亦樂乎。

他叫 Joe Ades ,今年 74 歲,紐約街頭的一個賣貨郎,然而卻被人稱為 " 能夠把一頭正撲向肉的餓狗拉回來買他的東西 " 。

你能否相信,他白天在街頭賣小零碎結束後,晚上回到曼哈頓 park 大道的高級公寓 ( 註:很少紐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特別是曼哈頓島上的住房,一套像樣的公寓高達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每年的僅稅收一項就需繳納上萬美元 ),穿著考究的前往曼哈頓島的各個高級餐廳用餐,然後去某個高級酒店聽鋼琴家的表演,同時買上一杯昂貴的香檳。

在他公寓內,原來他僕人居住的房間內整整齊齊的擺著一箱箱削皮器,這就是他現在的倉庫。每天早上 7 點他準時拉著他的小車出去賣貨,一周 6 天,風雨無阻。

最近他接受了美國國家電視臺的採訪,在美國社會引起廣泛關注。通過採訪瞭解到他已經從事銷售 60 年,如今的一切都是他 60 年來成功生涯的最大寫照。他說," 不要以為 5 美元只是很少的錢,積少成多,你最終會成為有錢人。" 當被問到他曾遇到過最大的挑戰,他回答說是在 2 月份賣聖誕樹,猜猜他如何賣出去的?

答案是:賣給中國過春節用,你能想到嗎 ?

他把他的成功之道教給他的女兒,如今他的女兒已經成為一個成功的銷售員,她在哥倫比亞大學銷售教材,日進斗金。

他有 3 個孫女,他讓她們努力學習,因為他很高興供她們上美國最好的大學,現在這是他最大的希望。

當他女兒被問到她爸爸最主要的成功秘訣時,她回答說 ---- 堅持和耐心。

當被問到他是否會為自己放假時,他回答說 --life is a vacation ! ( 生活就是假期!),他的傳奇給了如今的美國民眾很大的啟示 --- 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能擁有真實的幸福生活!

Thursday, April 16, 2009

女兒不一定要嫁

過30歲的朋友別擔心,這時還沒嫁代表你們是有能力的女人,要她快樂不一定要嫁 。

女兒五歲,決定讓她上一所收費很高的幼稚園。身為父親的他,感到十分欣慰。常常拿著照片,跟我們講女兒有多麼聰明、可愛。

同事們問他:「從小照顧得這麼好,又這麼認真栽培,難不成你想要她以後當女總統啊?」

他語重心長地說:「那倒不必,如果她真的很傑出,我希望她能夠獨立生活,不要嫁。 經營一個幸福的家庭多麼不容易,女主人和男主人雙方要付出許多心血。有幾個 男人願意這麼配合女人,營造一個幸福家庭?如果,我的女兒很傑出,勢必沒有辦法被限制在一個傳統婚姻的框架中,一旦結婚,丈夫又不是很上進、很能包容,注定會過得不幸福。」

他倒是講中了兩個重點:
1.【上進的男人不見得能夠包容一個和他一樣優秀的女人】
2.【而不上進的男人,就算有再大的包容力,又怎麼能夠讓女人幸福呢?】

我寧願她安心地去發展自己的夢想,多交幾個男朋友。想永遠住家裡,我一定很歡迎。想一個人搬出去住,我也會支持她。

總之,我要她活得很快樂。一個人生活,快樂可以由自己主宰。嫁了人以後,自己的快樂卻操之在丈夫及公婆手裡。他很慎重地和大家分享內心真正的想法。

那次聊天以後,同事們的見解不一,有人 認為:
他太寵愛女兒了,寵愛到近乎想霸占她的地步。
也有人覺得: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實在想得太多。

我個人倒是認為,他的講法裡有幾個突破性的觀念, 值得男性朋友深深思考:
第一、當你愛上一個女人時;是否能尊重她的想法及發展,並且全力支持?
第二、迎娶一個心愛女人回來;是否能在事先安排好幫助她適應新環境的準備?
第三、你的愛及你家人對你所愛的支持;是否一致?

不論男性對上述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對一位優秀的女性來說:『擁有一位疼愛自己、永遠不會逼女兒結婚的老爸,絕對比嫁一個不尊重女性的老公,要來得幸福得多』。

上述所言實在是字字珠璣啊 !!

我想這也是大部分的現代女性懼怕婚姻的原因吧!
不過,我相信, 只要彼此有心願意共同努力 !
珍惜與經營...... 幸福也不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所以, 單身的朋友們,請不要因身邊的朋友一個個步入婚姻而為自己心急!
慎選一位適合自己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身旁已有個他的你, 也請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喔 ~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

劉墉

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他們對你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問題。今天晚上我們看了一片哈里遜.福特早期的電影「Regurding Henry」。

哈里遜在片子裡飾演一個紐約的名律師,他的思想細密、詞鋒銳利,能夠在陪審團前侃侃而談,把真實該輸的官司都打贏。

他不但在法庭上兇狠,連對十二歲的女兒都不放鬆。

他把孩子送進嚴格的住宿學校,挑剔孩子的一舉一動,連孩子打翻一杯果汁,都要被他當做罪犯來審問,而且在訓完話之後,得意地說:「看,我贏了。」

但是,片子裡哈里遜的運氣不好。有一天晚上,他去買菸,遇上搶匪,被打了兩槍,一槍打在前額,造成他左邊癱瘓;另一槍更嚴重,因為打中腋下的大血管,造成大出血,腦缺氧。

在醫院醒來,他什麼都不記得了。不能說話、不能行動,甚至連妻女都不認識。他得一切從頭開始,學話、學步、學識字、學認人。

他真是「重新作人」,連個性都改了,成為一個「新人」。

當他重新能夠閱讀,看到自己以前的檔案時,他驚住了:「為什麼我以前把重要的證物藏起來,昧著良心,打贏官司?」

他居然偷偷把證據送給「苦主」,使苦主能夠平反。然後,他辭去了過去熱愛的律師工作。

看完電影,爹地問你「這電影裡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是那律師生病回家之後,女兒打翻了果汁,他不但不生氣,還說『那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

接著開玩笑地把自己的杯子也推倒,」

你說「對,爸爸也覺得那最有意思。」「他好奇怪,生病之後全變了,」

你又歪著頭說,「要是以前,他一定會把女兒罵死。」

「是啊,」爸爸一笑,「所以有時候你覺得爸爸媽媽脾氣大,要想想,說不定那只是一時的情緒。

所幸爹地和媽咪的脾氣多半的時候都很好,對不對。」

「對。」

爹地和媽咪的情緒確實多半都很好,但是爸爸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情緒高潮與低潮的時候,那是無法避免的,可能像片中的哈里遜.福特,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脾氣不好,也可能因為身體太累而情緒不佳。

記不記得上上禮拜,我們一家去花園買花,回程爸爸問媽媽要不要換哥哥開車,媽媽說不必了。然後爸爸對哥哥說「你媽不舒服,換你開。」

哥哥不信,問媽媽是不是不舒服,媽媽搖頭說沒有。可是當爸爸堅持,要媽媽在路邊停車,換你哥哥開之後,你媽媽終於承認她的頭好疼。

記不記得哥哥當時好不高興地問媽媽原來為什麼不說?又很奇怪地問爸爸「你怎麼知道媽媽不舒服?」

「因為她在花園的脾氣有點急,」爸爸說,「所以我急著往趕。」

還有,前幾天,鄭醫師請客,吃到最後一道魚,爸爸說魚太好了,要你無論如何吃一點,然後給你夾的時候,媽媽阻止地說「她吃飽了,就別勉強」嗎?

爸爸那時候就知道媽媽一定胃痛,因為她的脾氣急了。果然,才回家,媽媽就抱著肚子,躺在床上。

不但媽媽是這樣,爸爸也常有情緒不佳的時候。

記得媽媽有一次跟你哥哥打電話,對他說「你爸爸最近總提到你,他一直對你放心不下,我就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你說:奇怪不奇怪?

當爸爸操心哥哥的時候,你媽媽反而回頭來操心爸爸。問題是,她說得一點沒錯,爸爸確實在身體不好和情緒低潮的時候,特別會操心你哥哥。

爸爸說這些,是要你知道,每個人都有他背後的情緒,當你關心一個人的時候,不但不能對他失常的行為不高興,反而要幫他想:「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了,他是不是遭遇了什麼事?他今天對我這麼不好,是不是因為他考
試考壞了?他今天這麼兇,是不是因為在家裡挨了罵?」

當你這麼想的時候,你就非但不會怪他,還會去同情他、安慰他。這比你去怪罪他、責難他,使他雪上加霜,不是好太多了嗎?

孩子,人是很奇怪的動物。

耳朵不好的人,常對你說話特別大聲;
眼睛不好的人,常怪你的字寫得太小;
堵車的人常脾氣急;
饑餓的人常火氣大;
健忘的老人常多疑;
疲睏的小孩常愛哭。

他們對你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問題。

所以每當父母的脾氣急、公公的臉色壞、婆婆的聲音大、老師的情緒低、同學的禮貌差的時候,都想想爸爸今天對你說的。

你一定就能像個小太陽,從那些烏雲的背後,露出你的笑臉了。

Tuesday, April 14, 2009

孩子,經濟危機來了

再怎麼難以啟齒、再怎麼不樂意,現在也是跟孩子們談這事兒的時候了。

我要談的可不是什麼關於性常識的問題,而是家裡必須省著花錢了──要縮减開銷以降低債務,要準備支付高出預期值的大學學費。我發現要跟我那兩個孩子就此事交流還真是出乎意料地困難,他兩一個18歲、一個21歲。

從我收到的電子郵件和我博客TheJuggle.com上的評論來看,别的父母也在為這個事情而發愁。有些夫婦不知應該给孩子透露多少關於經濟危機的情况,還有些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老爹老媽突然要跟别人合開汽車了。

其實,我們再怎麼煞費苦心對孩子隱瞞實情或者在他們面前粉飾太平,他們也還是能够察言觀色,通過我們的一舉一動和我們的情緒感知到真相。

美國學校心理家學會(學校心理學家的全國協會)會長拉爾夫・ E.凱什(Ralph E。 現金)說:「跟孩子交談時,不管是什麼年齡段的孩子,你談話的方式都比談話的內容更重要。」就拿我來說吧,我一直覺得,要表達對孩子的愛,就得讓他們過著優裕的生活。現在卻要把這兩者分開來,我更是覺得難以啟齒了。

專家認為這樣的談話要遵從六條原則。

首先,必須向孩子說明家裡的生活為何發生了改變,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不跟孩子說清楚情況以打消其疑慮,孩子、尤其是年幼孩子容易往最壞處想。非贏利機構美國全國兒童悲傷心理研究會(全國童年哀情學院)創始人鄧尼斯(德妮絲?帝?)・丹尼爾斯(Denise Daniels)說, 7歲以下的孩子特別會「浮想聯翩」,如果家裡房子沒了,他們可能就會想「我還會失去爸爸媽媽。」

第二,告訴孩子實情時要言簡意賅、態度誠懇、實事求是。父母的情緒是會影響到孩子的。俄亥俄威斯特賈斯特(Westchester)一位房產經紀人貝絲・麥克拉雷(Beth McClary)說,上周聽說丈夫即將失業後,她「恐慌不已」。她去咨詢了一位心理顧問,慢慢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她丈夫則著手尋找新工作。上周晚些時候他們終於坐下來,跟年紀分別為16、14、12歲的三個兒子和一個暫住他們家裡的17歲交換學生交談,他們平靜地宣佈了這個消息,孩子們同樣平靜地接受了事實。

第三,凱什博士說,從大背景來說事,說明家裡現在面臨的問題很「正常」。凱什博士說,對學齡前兒童,你可以這樣說:「你知道為什麼昨天你的好朋友強尼不能買霜淇淋嗎?我們來討論一下吧。」他說,念小學的孩子就能够理解「現在很多家庭都沒有過去那麼有錢了,我們也得想辦法」省著花錢。至於再大點的孩子,家長的開場白可以是:「最近經濟不景氣,很多家庭都在想辦法縮減開支。」讓孩子提出問題,跟據他們的問題決定要跟他們講到什麼程度。

還有一個建議是,讓孩子,包括最年幼的孩子,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問題。最近我參加了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全國公共電臺)的一期節目,麻塞諸塞州萊克星頓(列克星敦)一位元母親打進電話,說她學齡前的女兒把她在你好全部賭注錢包裡的錢全部倒在餐桌上,提出要用自己積攢的這些錢來幫助陷入困境的媽媽和爸爸,而且對此開心不已。

最後,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在St.的華盛頓大學 路易斯)的作家兼資深顧問卡倫・列文・科本(Karen Levin Coburn)說,利用這次談話向孩子強調什麼東西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你最為注重的那些價值觀。在這樣的時候,孩子很樂意聽到家長明確無誤地說明「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本質的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一家人其樂融融,或確保孩子獲得良好的教育。

鄧尼斯・芬尼利(丹尼斯Findley)住在弗吉尼亞州麥克林歐市(McLean),他那13歲的兒子迪爾曼(Tillman)似乎很理解父母取消去各處國家公園度假的決定。不過這位父親說,幾天之後,兒子還是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芬尼利回憶著兒子當時的話:「爸爸,你知道我不可能一直這麼小,再過五年我就得去大學了。」他聽出了兒子這番話背後的憂慮──他擔心全家一起外出冒險的好時光不會再有了──於是趕忙安慰兒子說:他也很珍稀那樣的好時光,他很快就能有辦法讓全家人繼續外出冒險。他說:「遇到問題我是不會放手不管的。」跟孩子討論家庭經濟困難時:

・言簡意賅、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
・說清楚這些問題都很正常,指出許多家庭經濟都很緊張;
・讓孩子的提問來引導談話;
・讓孩子一起來解決問題;
・強調那些永遠不會改變的、真正重要的東西,比如家人的和睦相處。

Monday, April 13, 2009

ICE概念

ICE概念 這方法很棒 希望大家都能存在手機裡唷

這個觀念真好,我曾經聽過一個朋友發生碰撞,陌生人問她要找誰,她拿出手機,把號碼指出來後,昏了過去。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等待找到誰的號碼才昏過去。請現在就建立一個ICE號碼,並請把這個概念傳出去!
假如發生緊急狀況.....ICE概念 ~~你一定要知道!

我們的手機裡儲存著數百通的名字和電話號碼,但除了我們自己本身外,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這些號碼中的哪一支號碼是屬於我們的至親好友,假如我們身陷在意外中或心臟病發時, 而照料我們的人員要用我們的手機通知我們的家人時,卻不知要打哪支號碼。

當然, 手機中儲存著許多號碼,但哪一支是緊急聯絡人的號碼呢 ?!

基於這個理由,我們必須要有以 ICE (In case of Emergency假如發生緊急狀況)為名的 一個,或更多的電話號碼儲存在我們的手機中。

最近, "ICE"的概念正快速地蔓延形成。 在緊急狀況時,它是一種簡單又重要的聯絡方式。

既然大多數人都攜帶手機, 就請把緊急聯絡人的電話號碼用 "ICE" 為代號儲存起來。

點子是由一位醫務人員想出來的。他發現當他們到意外現場時, 往往意外當事人身上都會攜帶手機,但醫務人員不知道該打哪支號碼通知家屬。

因此他想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全國性可辨識的名字,這將會是個好點子。

倫敦的一件災難後, 東英救護部門便發起一個全國性的 "假如發生緊急狀況 (ICE)" 活動。 在緊急狀況下,緊急部門人員及醫院員工,只要撥打以"ICE"為名儲存的電話號碼,將可以很快速地聯絡上你的至親。

請將此封E-MAIL轉寄出去, 讓更多人知道, 它或許真的可以救你 (妳)的命!如果有超過一個以上的緊急聯絡人, 很簡單地,只要輸入ICE1, ICE2和 ICE3...等即可。

一個好主意, 讓一切將會有所不同! 今日,藉由儲存在我們手機中的一個ICE號碼,讓我們把 ICE 概念傳出去!

Saturday, April 11, 2009

考試沒教的事

考試沒教的事》第一課:同理心
2008/08/27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土石流毀家園「教他們搬家啊」

這一代的年輕學子面對的世界是他們父母不曾面對的新面貌:少子化之下,孤獨長大,獨立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工作品種不斷變換、物質欲望高漲;知識以光速傳送與增長、夢想空間無限延伸。

但他們準備好了嗎?

現代家庭提供孩子優渥的物質環境,學校教他們應付升學競爭,但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是課本沒教、安親班不上,更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本報採訪專家學者,為讀者整理出下一世代該具備卻沒有學好的七門功課:

◎同理心
◎生活能力
◎表達與應對
◎挫折容忍力
◎感情功課
◎永續學習能力
◎當錢的主人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

『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反正你快死」 黃春明心痛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

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教孩子關懷自己以外的生命,培養同理心,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
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
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 「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
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
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
了。

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

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

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 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

「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考試沒教的事》第二課:生活能力
2008/08/28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別問媽襪在哪 「做自己主人」

小餐館裡,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完全不動筷子,只盯著牆上電視看卡通;好不容易進廣告了,一旁穿著套裝的上班族媽媽趕快拿起湯匙送到男孩嘴邊:「寶貝,再吃一口,現在上廣告了。」

母子餵食圖 令人開眼界

一旁用餐的上班族李文敏看見這段「母子餵食圖」,不禁傻眼,霎時覺得前幾天同事高調誇獎自己小孩「才小六耶,就學會自己燒開水了」那種喜孜孜的表情,也就不算太誇張了。

許多描述現代小孩「生活失能」的故事,在親友間、報章、網路部落格都可以輕易發現。有母親抱怨,如果沒有把柳丁榨成汁,孩子絕不會動手拿切片的柳丁吃,「因為他不會」。

也有人記起,國中畢業旅行時,班上一位同學不會自己洗頭,因為他從小到國中,都是到美容院洗頭的。

有位讀者投書聯合報說,媽媽都 很喜歡買壽司,因為餵起孩子來方便,尤其是孩子月考時,她可以邊餵,孩子還一邊溫書;外出吃麥當勞薯條,手摸到的地方都有細菌不准孩子吃,結果餐盤上都是薯條尾巴。

少子化浪潮 個個都是寶

對孩子呵護備至,捨不得孩子動手,於是教養出許多尊貴的小王子、小公主,這是「少子化」浪潮之下衍生出的副作用,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寶。

教授洪蘭說,她到某所小學演講,看到一個小孩子到音樂教室上完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就坐在那裡放聲大哭。他的老師說,他一直就是這樣,因為家裡有菲傭幫他;到了小三,竟然不會自己穿鞋。

洪蘭大為驚嘆。她說,據報導說某位王子連牙膏都是侍從幫忙擠在牙刷上的,她的學生說:「哇,真好命。」洪蘭說:「不是,那是廢物!你一個人沒有辦法存活,時時要有個人幫你打理,依賴別人,不是很可悲嗎?」

「只要念好書 其他別管」

「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都不用管。」是不少台灣父母的心態,能為孩子代勞的,不少父母都體貼設想,只求能「代子弟服其勞」。

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描述,開學後的上下學時間,無論小學、國中或高中,學校附近就擠滿接送孩子的車輛,有的家長甚至還幫孩子背書包進教室;甚至,中午到教室餵孩子吃午飯。

學灑掃庭除 學解決問題

「這些照顧,是愛,還是剝奪?」謝水乾指出,現代許多父母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動手,結果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無微不至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一位國小老師說,整理教室、打掃校園是學校裡生活教育的一環,但有家長對她說:「別讓我小孩掃落葉、倒垃圾,天氣這麼熱,他會中暑。」

謝水乾說,灑掃庭除都是教育,做家事其實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必須思考步驟、輕重緩急、應對進退;「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打理,未來要如何完成職場上的任務?」這是父母無法代勞的。

洗碗又拖地 比電玩省時

「洗個碗,拖一下地,只要一、二十分鐘,不會比孩子打電動、看電視更花時間。」謝水乾說,更何況「時間管理」是該學習的重要觀念。

謝水乾引用美國學者的研究,追蹤一組青少年至成人期發現,童年時參與家務多的人,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比不做家事的孩子多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他這篇標題為「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的文章,成了網路上的轉寄熱門。「工作機會」成了讓小孩做家事的有力動機。

建築師謝園說,廿年前她訓練兩個兒子煎煮炒炸、縫扣補丁,樣樣都來,她不想孩子長大後成了「生活白痴」;她希望「家裡沒有我,大小三個男的,一樣可以活得好好的。」萬一像魯濱遜漂流到荒島,至少能生火、煮食,還能縫衣補褲。

碗盤放哪裡 家人都要知

家裡碗盤擺放、藥品、襪子收哪裡,全家都要知道,抽屜外也貼了標示;在她家,不會有人高喊:「媽,我的手帕呢?」這類問題。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現在兒子的女朋友讚嘆不已。

灑掃庭除都是學問

例子:小學一年級的小康負責出門倒垃圾,他可以學到什麼?

●思考力:垃圾袋要怎麼綁,才會牢靠,不會沿路掉?

●分析、判斷:要選哪條路走到垃圾車?甲路線:路上張家有條狗很凶猛;乙路線:路燈很暗;丙路線:比較遠,但路燈比較亮。

●責任感:垃圾車還沒到,要放著就走,還是遵守「垃圾不落地」定,等到車子來了再丟?

資料來源: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

如何培養生活能力
●讓小孩自己來。穿衣、吃飯,生活事務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動手,當小孩會說「我自己會」,就讓他試試。

●不同年齡,可以嘗試不同任務。比如小三可以學掃地、小四可以洗碗、遛狗等等,讓孩子有「家」的參與感。作家陳安儀的女兒小一就能自己烤麵包、泡牛奶,還為媽媽服務。

●別怕小孩做不好。老怕小孩掃地不乾淨、打破碗,他就很難學會。一個碗不比「成長」更有價值。

●父母要放手。華人父母太習慣「呵護」,作家龍應台反省:華人父母還會好意提醒成年孩子「不要上廁所」,是關心也是壓力。

考試沒教的事》第三課:表達與應對
2008/08/29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嗯, 對呀…口語表達太「可愛」

詩人李進文有天接到某知名高中的學生來電:「請問你是李進文嗎?」他心想:「應該在別人的名字後面加個
『先生』或『老師』吧?」但還是答了「我是」。高中生問他:「聽說你詩寫得還不錯,我們想請你當評審。」聽到前半句,李進文楞了一下。

讀名校 未必懂禮貌

事後回想,詩人不禁笑了起來:「你來邀我當評審,沒讀過我的詩,也要有禮地裝一下嘛。」表達尊重,該有
更好的措辭。但他也納悶:這麼好的學校教出來的孩子,怎麼連基本的應對禮貌也不懂呢?

「五年級」世代的李進文回想,在沒有手機、電子郵件的年代,他和同學邀文壇前輩到校演講,總是戒慎恐懼,「要先寫信,還要親自拜訪、確認」,麻煩中卻多了儒雅餘韻。「現在溝通方便了,語言禮節也省略了。」

在大學任教卅年的散文家廖玉蕙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發言,去年開學第一堂課,她請一位學生說說對某文章的評析,但他訥訥不能言,不論她怎麼引導、鼓勵,同學推他、拱他,廖玉蕙形容,這學生「東扭西扭,半個小時過去,他就是說不出來。」

說話課 學校沒這堂

臨下課前,她跟學生約法三章:「下次上課,你第一個發言喔。」結果,沒下次,這名學生退選了。

會說話,能如實、得體地表達自己,在重視溝通、講究行銷的年代,已是重要競爭力;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體制裡,很少重視「說話」這一課。

在家,小孩子的美德是「有耳沒嘴(台語)」;在學校,盛行的「紙筆考試」壓抑了許多基本能力,包括起碼的口語表達、應對禮節。

學說服 這都要訓練

「我都跟朋友說,你們以前在玩的時候,我都在葡萄架下練演講呢。」花旗銀行個人消費金融總經理管國霖日前建議社會新鮮人,說和寫的能力是很多年輕人都缺乏的;「在現代只會做事是不夠的,還要會包裝,要能說服別人,這些都要訓練。」

美國不同機構的調查也顯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之處,首推「極差的書寫及表達能力」。

廖玉蕙指出,外國教育方式是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說話、報告,是重要的訓練;中國大陸年輕人的伶俐口才,早給世人深刻印象。「跟對岸學生一比,台灣學生說起話來真是太『可愛』了。」

無厘頭 應對失準頭

她曾經規定,上台報告不能一直講「對啊,對啊」,也不能拿「然後」當發語詞。結果學生不斷笑場,少了這些口頭禪,話都說不順暢了。

經常在校園演講的學者洪蘭也感嘆,「我們太少訓練孩子培養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了」,她憂心,面對全球化、兩岸人才競爭,「我們可能輸的,就在這點:我們許多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想法,也相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影像媒介中成長的孩子,說話或許多了「無厘頭」式的隨興與創意,但應對的分寸卻失了準頭,他們還在尋找適切的語言表達自己。

宅孩子 難面對真實

教書卅年的廖玉蕙觀察,「這一代的學生比起卅年前,當然活潑多了,但是害羞、靦腆的學生仍占大多數」。她揣測,現代孩子對電腦飛快打字,真實情境中,話一出口,無法delete、也不能換個身分重來。

面對詢問,很多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只會答「還好啊」、「沒有啊」,這類「無可無不可」式的答話走天下。即使是求職,面談主管問「對某某工作有興趣嗎?」仍是:「還好。」專家建議,不如回答「我的專長是xx,但是任何領域我都願意試試看」。後者的說詞就漂亮多了。

太直率 得罪人不知

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研究助理常替他得罪人,對邀稿或演講邀約,助理會直統統地回答:「怎麼這麼晚才來約?」「都快下班了,你不能明天再說嗎?」不管對方是誰,就是「直率到底」。直到有人向教授抱怨,他才知情。

教授感嘆:應對進退得從頭教起,否則進了職場要吃大虧。但是他也懷疑:說話的措辭、應對的分寸,不是從小就該學到了嗎?

說話修鍊術

散文家廖玉蕙認為,懂得說話,這是現代人必學的一門科際整合的課,起碼包括:對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理解、專業知識、自信、足夠的語彙、邏輯清楚;還要用對方能懂的語言、能考量說了的後果。

多說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讓小孩說一遍剛剛讀到的故事,或者每天把今天高興的事有頭有尾地描述,就是很好的練習。父母可以多反問:為什麼呢?練習思考與表達。

●教室中練習: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互相討論;不只是辯論、演講比賽的選手才必須學會表達。

多聽

●利用科技:作家的有聲書、網路下載名人演講影片(包括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講都有網站可原音重現)。

●現場聽演講:看名家的臨場反應與措辭。廖玉蕙盛讚評論家王德威的演講,若謄寫下來就是搖曳生姿的散文。

多充實自己

●專業素養:內容比技巧重要。

●了解聽你說話的人:用他們能接受的語言敘說。

考試沒教的事》第四課:挫折容忍力
2008/08/30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梁玉芳】

不錄取 就跳樓? 學跟挫折做朋友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是誰培育出來的?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Q: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
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C可能讓孩子覺得漠視;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

考試沒教的事》第五課 親密關係
2008/08/31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梁玉芳】

大人不准…愛與性 只能錯中學?

在一場性別教育的演講中,一個國中生舉手贊成「國中生可以談戀愛」,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問:「你可以負責任嗎?」國中生對「負責任」的說法是:「如果和她有小孩,我會承認是孩子的爸爸。」陳皎眉再問:「你養得起孩子嗎?」國中生頓時語塞。

不讓你追 就該被殺千刀?

「難道拒絕一個人的追求,就應該被砍一百七十六刀嗎?」一封網路流傳的控訴信,是多年前一起情殺案的被害家屬心情。只因拒絕追求,女孩被小開開賓士車撞倒,再亂刀狂砍斃命。發狂的情節和今年的割喉毀容情殺案件,一樣令人驚心。

曾幾何時,談戀愛的風險大增,除了「分手」可能成了致命危機之外,不時出現的「少女廁所產子」新聞,讓大人驚覺:對於愛情、對於性,即使大人不准許、不討論,年輕孩子早就在「做中學」。

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觀察,青春交友、戀愛是青少年重大的情緒波動來源,從猜測「她喜歡我嗎?」「如何告白」到交往、相處與分手,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學校頂多把兩性關係當營養學分,很多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

學習愛情 只能看偶像劇?

兩性議題作家陳安儀說,從小學到大學,很少人上過交友婚姻戀愛課程,這很可怕,「在人生重要的大事上,我們竟然都是在錯誤中學習。」

陳安儀說:「我們對怎麼談戀愛這件事,都是從瓊瑤、羅曼史小說、偶像劇裡學來的,一點都不真實。」

兩性相處 瑞典小學就教

婦運團體一向推崇瑞典的兩性教育。瑞典政府認為,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是老師的責任,早在半世紀前,瑞典中小學全面實施性教育,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並陸續出版《性教育教師手冊》給學校教師參考使用,台灣已有中譯本。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柯慧貞的親友常問她:「我兒子才念國中,最近交了女朋友,怎麼辦?」好奇又焦急的家長逼問兒子,卻一無所獲,女學生懷孕也不敢告訴大人,為什麼孩子不讓父母成為情愛問題的避風港?

我懷孕了 我敢跟爸媽講

柯慧貞認為,如果父母能放下威權,改扮輔導員,提供資訊讓她或他知道戀愛、懷孕後要面對的問題和責任,最後由孩子自行決定,就不致讓孩子孤立無援。

父母不能幫孩子過日子,但可以教他們該珍惜什麼。

陳皎眉也常見父母限制孩子交往對象,說是為孩子好,但什麼才是好?「只要孩子認為彼此真心相待,可共創幸福家庭,父母觀察對方也善良、有上進心,就要信任孩子的判斷力。」她說。

失戀經驗 願跟孩子分享

「分享也是教育。」吳健豪說,父母親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即使是失戀、離婚都是好故事,「孩子會知道,交友、經營婚姻沒有成功和失敗這回事,而是兩人的磨合程度。」

所以,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鼓勵大學生談戀愛,因為談了戀愛,「你懂得分享、關懷和負責。」走過愛情之後,會重新探索和認識自己,而且看清楚:不必把自己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

「我男友一天打二、三十通電話問我在哪裡、在做什麼。我快窒息了!」吳健豪發現,太黏情人的人常有心理壓力,導致異常行為模式,且壓力往往來自原生家庭,像在手足間被冷落,或失去至親,因此沒安全感。「談戀愛正好找出壓力點。」

他提分手 我學危機處理

情侶分手常教人痛徹心扉,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鼓勵年輕人應該多談戀愛、多練習分手,「這過程讓你學到如何跟別人相處,知道哪種人適合自己。」

陳皎眉也要年輕人切記:「你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別人也有拒絕的權利。」

今年七月發生的割喉情殺案,情侶相戀同居三年,一提分手,男友竟成「愛情恐怖分子」。中央警大教務長黃富源說,談分手是「人際危機處理課程」,「修得好一起成長,修不好可能一起毀滅。」所以,感情這門課能不好好修嗎?

他是不是恐怖情人

‧不尊重我:
對生活、行動自由、財產,甚至性自主權的不尊重,都要提高警覺。

‧挑剔、吹毛求疵:
愛得濃烈,情人眼裡出西施,青春痘可以看成酒窩。當愛人開始對芝麻小事找麻煩時,就要小心。

‧對小事暴怒:
情緒反應不符合比例原則,例如只是牙膏多擠了點,卻被斥責浪費、揮霍等。

(資料來源╱黃富源)

怎麼修好戀愛課

‧知道愛人與被愛是學習認識對方和自己的過程,不以成敗論英雄。
‧父母在生活中分享戀愛經驗、相處之道,讓孩子有學習對象。
‧與其禁止孩子談戀愛,不如開誠布公談論親密與性。
‧當孩子的情感後盾,即使情場失利,也有家人支持,不致對人生絕望。
‧國中到大學可開設交友、戀愛、婚姻課程,討論人際互動與兩性交往議題。

考試沒教的事》第六課 永續學習能力
2008/09/01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5小時:23分鐘 張忠謀與你的差別

去年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成大校友、作家龍應台告訴台下學弟妹:廿餘年寒窗結束,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起點」。

強烈動機與紀律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如何自主學習、讓知識再生,已是現代人面對競爭、不被淘汰的重要技能。當求知路上不再有教室、沒有課表、沒有考試、不須再拚文憑的時候,更讓人體驗求知的美好滋味;這需要強烈的動機與紀律。

六十一歲的木雕家吳榮賜,幾年前曾是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出名的「阿伯學生」,「同學都笑我,年紀一大把,念完出去已經『無效』了。」

吳榮賜說自己「半世人不識字」,木雕作品常出國展覽,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英國劍橋大學的校長『辦桌』請我,我連開口跟他說聲謝謝都沒辦法,實在真『見笑』。」吳榮賜決定發憤讀書。

創意幽默多讀書

出了校門之後,閱讀與網路是接觸新知的重要管道。

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說,他對年輕人唯一的忠告是:多讀書,所有新時代所需要的創意、領導能力、品格、幽默感,都在書裡了。

認知學者洪蘭也指出,現代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閱讀可使大腦神經連結綿密,迴路活化得深,一個迴路運動電位的流動容易激發另一個神經迴路,變成「靈光一閃」,想出新點子,或是「舉一反三」,能增加創造力。在講求創新的現代社會,這是一項重要的助力。

但是,「過多的紙筆考試,打壞了學生找書來看的好胃口。」洪蘭說。

平凡與拔尖差別

一項調查指出,就算八成的台灣人都認為讀書很重要,卻有四百五十萬台灣人不看書,每周讀書的時間只剩二點七二小時,平均每天只花廿三分鐘看書。

被年輕人視為偶像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他每天花五小時讀書。對照前述調查,「五小時」和「廿三分鐘」,或許就是平凡者與創業家的差別。

張忠謀主張:要有計畫、有系統、有紀律地讀。劉炯朗也說,讀書要有計畫,有計畫才有效率;以自身經驗為例,比如他要學習新的基因新知,先弄清楚什麼是DNA,再明白幹細胞,然後理解科技與倫理間的關係,再研究相關法令。

進入網路時代,「閱讀」活動的媒介不再只是紙本書,網路更是資訊浩海。只可惜,網路常被汙名化,只因大部分人拿網路當殺時間的玩具,或是交網友的聯誼所,忽略了網路更是自我教育的利器。

18分鐘心靈滋養

創設網路創意網站「大小創意齋」的知名建築師姚仁祿,早早擁抱網路帶來的知識衝擊。點開筆記型電腦,他擷取靈光啟發的網站包括TED.com,其中收錄數百位名人的演講,「世界上一流的腦袋,用十小男孩對螃蟹好奇,上市場買了蟹、也買書,對照學習得津津有味。就算考試不考,「獲得新知」本身已是樂趣。 記者林錫銘/攝影八分鐘講解最厲害的見解」。

姚仁祿說,不論來者是諾貝爾獎得主、總統,一樣十八分鐘見真章;不用出國、不用付費,在自己螢幕上就能透過演講實錄,向這些偉大心靈汲取養分,錯過豈不可惜?

出版人郝明義在著作「越讀者」中,以「第三類文盲」形容那些「不知如何利用『網路』與『書』享用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與機會」的人;他與讀者共勉:「千萬不要以為識字、上網,讀過大學就沒事了」,當人類文明愈高,我們更該在意自己閱讀的,是人類智慧菁華,或者糟粕。

資訊不代表知識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直言「資訊並不代表知識」。他認為,網路上有許多片面的知識,甚至垃圾資訊,一天花好幾小時在網路上的大有人在,但可能「只是裝了一腦袋垃圾」。

南方朔指出,網路媒介當道,朝生暮死的知識太多了,「我們更需要有系統的、恆定的知識價值觀」,因為那是穩住人生核心價值的基本功。

學習精進術

多讀書: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接觸書本、陪伴孩子讀書,並且和孩子討論、分享想法,訓練他們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養成閱讀習慣:讓孩子選擇愛讀的書,廣泛閱讀受益無窮。

多思考:

─讀書筆記與評論:閱讀之後寫下讀書筆記或評論,無論認同或批判,都有助於反芻書中義理,並進一步獨立思考、與作者對話。

─內觀的能力:閱讀或安靜冥想,都是一種往內思考的內觀能力,有助於保持心性的澄明。

涉獵既深且廣:

─知識的深度:有計畫、有效率、有系統的學習,循序漸進打好知識的蹲馬步工夫。

─知識的廣度:看起來有用、沒有用的都要學習,像海綿般廣泛吸收,有一天就會發現,無用之為大用的奧秘。

永續學習的能力:

可以帶來知識再生的力量,讓我們的一生保持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起碼包括:基本知識與經典文獻的涉獵、養成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凡事好奇的心、懂得吸收前人的智慧、能向內觀照的安靜、以知識和智慧作出人生的決策。

考試沒教的事》第七課 當錢的主人
2008/09/02 【聯合報╱記者賴素鈴、梁玉芳】

駕馭欲望馬車 別急著吃棉花糖

一位國中生向班上同學炫耀他價值七萬元的手表,但同學不領情,反嗆他:「我這支表只有五百元,但是功能比你的好。」

到這所國中推廣「理財素養」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見狀,心下一陣暗喜:「剛剛真的沒白講了。」

價錢與價值差別

在消費至上時代,要擺脫物欲糾纏,當錢的主人,大人得教小孩看清「價錢」與「價值」的差別;「炫耀」、「同儕壓力」不該是消費的動機。

「太多人談『理財』,卻窄化成『投資』;重要的該是教孩子管理欲望,懂得如何延遲享受、控管風險」,陳琬惠說,要過「財務自由」的生活,「錢滾錢的投資,該是最後一環。」

欲望失控成卡奴

有線電視眾多頻道裡,教人買股票、購物的頻道占了大半,不斷刺激人的欲望;財經雜誌鼓吹「一億人生」、「三千萬才能退休」,金錢成了唯一衡量人生成就與構築安全感的元素。現實卻是,大半的人當不了郭台銘、成不了名媛,卻淪為「卡奴」。

學習「當錢的主人」,是現代人非常欠缺的一門人生功課,許多年輕孩子還未準備好,問題就已橫在眼前。高中生一個月上萬元的手機話費,有家人幫忙付掉;清寒學子一踏出校門就面對助學貸款還錢的難題。

檢視現行的國小到國中的教科書,談及「理財」的內容極少,某版本的內容卻讓陳琬惠倒抽一口氣,教科書上寫著「理財應詢問專人」,下頭配張「理專(理財專員)」的照片;但是「理財該是自己做功課,聽信理專或電視上的『老師』,風險太大」。

猶太人八歲存錢

理財作家夏韻芬曾撰文分享猶太人怎麼教孩子理財: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三歲時教孩子辨認硬幣和紙鈔;五歲讓他們知道錢如何賺來的;七歲得看懂商品價 格,教他「錢能換物」的觀念;八歲教他們儲蓄;十一歲到十二歲,則要能看穿電視廣告的假象,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

「為什麼廿年前,沒人教我人生理財課?」作家陳安儀感嘆,她大學時代就很會賺錢,別人兼家教一小時的鐘點費三、五百元,她去補習班教作文的薪水一個月有兩萬多,媽媽還給她房租費、零用錢,但她「一毛錢也沒存下來,全買東買西,花光了。」

陳安儀算算,如果她從大一就懂得每個月存五千元、買基金,大學畢業不但拿到文憑,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早該到手了。

陳安儀說,年輕孩子不會明白,人到四十,那種「不知還可以賺多久」的危機感。家累、責任,都讓她感慨沒有早早學會「當錢的主人」這一課。

零用錢學會理財

許多理財專家建議,零用錢是讓孩子學習支配金錢及管理欲望的第一課。父母可讓孩子記帳、自主決定花多少、存多少,學到儲蓄及財務規畫,更能學到延遲享受。研究證明,「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較易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可能會累積債務。

但是,不少父母給太多零用錢了,「有小學生一星期有一千元零用錢,全部花光光」,書包裡全是CD及遊戲機。陳琬惠認為,國中生一周零用錢五六百元就夠了;小學生手上有一千元,是「太超過了」;多到超過需要,就不懂得珍惜。

教孩子看穿廣告

看穿廣告的意圖、不接受促銷宣傳的洗腦,是年輕人對抗旺盛消費欲的金鐘罩。此外,「記帳可以檢視消費行為。」財智協會發現,切實記帳的大學生每個月的消費額會有效遞減。

隨著年紀及收入漸長,投資之前須有「風險規劃」,為自己及家人存一筆「緊急預備金」;再認識各種投資工具,為人生目標如結婚、出國、買屋,選擇不同理財途徑。如同日本暢銷漫畫「貧窮貴公子」說的,主角山田太郎的「家訓」第一條是「千萬不要借錢,因為還不起」;更重要的是「不要借錢去消費」、更「不要借錢去投資」。

胡亂投資成黑洞

理財作家何宗懿建議,如果沒先學到「財務管理」的基本功,就貿然投資,拿本應交學費或有其他用途的「死錢」作投資,一旦失利被套牢,就得另尋方法填坑,結果財務黑洞就越來越大。

財務自由備忘錄

「當錢的主人」,你必須:能養活自己、能養活家人、能讓財務不失控。

先理債再理財、行有餘力才談投資;不做好高鶩遠的發財夢,別追著錢跑。

家庭理財教育

●經驗加值:父母可以討論自己管理財務的成功、失敗經驗,提供孩子借鏡。

●讓孩子理解「選擇的有限性」: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

●練習記帳:孩子也有自己的收支簿,共同討論。

●父母給錢要有方法:有限度、有計畫的給錢,不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

●重拾儲蓄美德。

●沒有白吃的午餐:例如讓孩子用勞務賺取零用錢,或使用者付費,嘗試讓孩子負擔部分家用。

個人財務管理

●落實財務控管:做好個人財務報表,弄清自己的所有資產與負債,以及收入、支出的現金流向。

●擬定個人預算:實用的老話:量入為出。

●延遲享樂:「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馬上吃掉的人,可能不斷累積債務。

●嚴格分配比例:不論資金用來投資或支付貸款,都必須恪守在所得的三分之一。

Thursday, April 09, 2009

真是厲害 都有押韻

不但行行押韻,而且字數是每一行多一字,到中間又每一行少一字,外帶趣味性!

而且聽說比北京大學的三角形文章更棒~真的是滿厲害的!


無奈
真奇怪
總不明白
人長的不矮
外貌也是頂帥
但只要女生一來
舌頭就會自動爬帶
可能因為我腦筋太呆
還是天生應對能力太菜
活了三十幾年總是沒人愛
每每聯誼亂槍打鳥總是失敗
某日上網漫遊遇到一個小女孩
聊天打屁樣樣都來暢談非常愉快
她說她長髮披肩貌似桃花風華絕代
還說她昨天剛分手現在家裡沒有人在
我很酷的敲著鍵盤說我不想欠下感情債
她輕描淡寫告訴我一夜情後從此不相往來
同學們個個誇讚我深情浪漫是情場上的天才
我倒覺得我三生不幸身旁圍繞的儘是這種同儕
最後決定騎著機車壓壓馬路逛逛台北基隆那一帶
事不疑遲迅速著裝出發來到約定地點心中有點期待
看到街角有位勁裝美女婀娜多姿蓮步輕移朝我走過來
我外表裝酷其實全身暗爽心中強自鎮定看著美女說聲嗨
誰知美女看看手錶輕皺柳眉頭也不回朝著火車站加速離開
心中正感非常奇怪轉頭看到有個女生站在身旁看起來有點矮
皮膚黝黑髮泛油光臉長豆花體態臃腫估計她體重超過了有一百
見她伸出右手輕揮示意告訴我她就是網路上長髮披肩的風華絕代
二話不說我全力施展移形換影希望能儘快逃離眼前無比巨大的障礙
奈何天意使然四周的擁擠人潮無巧不巧將我跟她緊緊撞和在一塊
心中有著千般不願萬個無奈不停禱告這只是老天開玩笑的安排
不幸被她認出了我的帥讓我只得哭著承認我就是她的那條柴
她說我就像想像中那麼帥還問她是否跟她講的一樣還不賴
台北郊區的死寂夜色正如我現在心情充滿了無盡的悲哀
那隻該死的恐龍還不知死活的給我在後座不停的亂掰
滔滔不絕說她之前會被甩是因為男朋友嫌她太可愛
我偷偷決定悄悄騎到陽明山把她宰了隨便埋一埋
出乎意料她掩嘴輕笑跟我說她從來沒有在野外
我臉色蒼白不曉得要怎麼才能逃離這個災害
經過長久天人交戰深思熟慮決定來個賭賽
把心一緊龍頭一橫將車子往山壁上一摔
只見飛龍在天看的我心中是一陣喝彩
可車子剩個輪胎讓我非常的不愉快
她非常抱歉醫藥費讓我大大破財
但坐計程車還跟我要了五百塊
回家之後我馬上燒香加拜拜
感謝老祖宗讓我活著回來
隔天我哭啼的像個小孩
同學說我遇到大水怪
傳說很快的就散開
我變笑柄加阿呆
失敗中的失敗
現在人負債
嗚呼哀哉
車子壞
活該

Wednesday, April 08, 2009

雞的智慧

歐洲一個專門研究動物的機構中,有位教授負責研究「雞」,他很用心地觀察各種雞類的生活形態。

有一天,他在樹林裡發現一隻山雉生了好多蛋,就悄悄地拿了幾個蛋帶回去。剛好有一隻母雞也生蛋了,他把母雞生的蛋取走,換上山雉的蛋。母雞看到蛋不一樣,猶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去孵這些蛋,既溫柔又謹慎,好像在孵自己的蛋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小山雉破殼而出,母雞帶牠們到樹林裡,自己用爪子將土撥開,尋找土和樹根之間的小蟲,然後咕咕地叫著那些小山雉來吃。教授看了好驚訝!因為以前這隻母雞生的小雞,都是餵食人造飼料;這一次,母雞居然知道小山雉不吃飼料,只吃自然界中的食物。教授又拿了一些鴨蛋讓母雞孵化,母雞一樣耐心地把鴨蛋孵化成小鴨,然後帶著小鴨到水池邊,讓小鴨在水裡游泳。

這兩件事讓教授明白一個道理──人類認為愚蠢、沒有感情的雞,其實是既有愛心、又有慧!

牠僅僅幫忙孵蛋就能瞭解新生命的習性,並帶領牠們學習上帝賦予新生命不同的生存技巧。牠們都能如此,更何況是我們,有著不同的個性、習慣、觀念。但是我們往往會要求鴨學雞鳴,山雉學雞吃人工飼料,強迫他人按自己的意思走。往往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衝突,源自於此。

一個團體能否和諧安定,關鍵就在於團體中的個體,能否相互尊重、包容,以慈悲的胸懷彼此扶持,而非相互計較、埋怨;以清淨的智慧化解紛爭,而非任由無明的情緒蔓延。

一隻母雞能夠以愛心和智慧,對待外形和生活習性皆與自己不同的異類,身為人類的我們,只要肯用心,當然也能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彼此相待。

董事長與清潔工

有一位董事長處理好文件從董事長室步出來,時間已經很晚。所有的職員已經下班 回家,只看到清潔工很認真地跪著擦地板。

董事長看他工作認真又仔細,很高興地走過去拍拍他肩膀慰問:「兄弟,好好幹!像你這般認真工作,有一天你也可以當老闆。」

清潔工站了起來,感動得熱淚盈眶向董事長鞠躬,感傷地說:「謝謝董事長,也請您要好好幹,因為我以前也是董事長。」

朋友們,您能體會這位清潔工和董事長的心境嗎?處在多變的時代,可有時時存有危機意識?

Tuesday, April 07, 2009

耶穌與肥皂

有兩個人一起散步,其中一個是傳教士,另一個是肥皂製作商。

這位肥皂製造商滔滔不絕地說話,而那位傳教士卻一直在聽。

肥皂製造商對傳教士說:「請告訴我,教會有什麼好? 你的講道有什麼好?聖經有什麼好?人活在世上盡是麻煩,有人偷竊、有人相互殘殺、有人彼此怨恨。教會至今已設立兩千多年,講道、閱讀聖經也兩千多年,但卻沒有使一切更美好。人,還是一樣,他們仍然在爭奪、偷竊、殺害、仇恨。」

這位傳教士沒說什麼,他只是聆聽,過了一會兒,他們路過一個地方,這裡有好多小朋友在泥漿中玩耍。

這位傳教士就和肥皂製造商說:「你說肥皂可使人乾淨?我不相信。你看看這些小朋友,他們多髒啊!肥皂有什麼好?肥皂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可是,即使世上到處都有肥皂,這些小朋友卻還是被泥漿所弄髒?」

那位肥皂製造商就說:「牧師呀!除非人把肥皂拿來使用,否則它發揮不了功用。」

「完全正確!」傳教士說:「肥皂本身無法使人乾淨,除非人拿來使用才行。這個道理和耶穌的道理是相同的,耶穌的道理沒辦法改變人,除非人們把祂所說的道理實行出來。」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Friday, April 03, 2009

據說這個笑話曾排世界第一

HAPPY FRIDAY & SPRING BREAK!

一個美國人在中國一家飯店裏吃飯。當侍者端上一盤龍蝦後,美國人問道:"請問你們怎樣處理吃剩的蝦殼?"

當然是倒掉啦,"侍者道。

"NO!NO!NO!"美國人搖搖頭說,"在我們美國,吃剩的蝦殼就送進工廠裏,做成蝦餅,然後再賣到你們中國。"

一會兒,侍者又端上了一盤水果,美國人指著其中一個檸檬又問:"請問你們怎樣處理吃剩的檸檬皮?"

"當然是倒掉啦,"侍者道。

NO!NO!NO!" 美國人搖搖頭說,"在我們美國,吃剩的檸檬皮就送進工廠裏,做成果珍,然後再賣到你們中國。"

結帳的時候,美國人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笑著問侍者:"請問你們怎樣處理吃剩的口香糖?"

"當然是吐掉啦,"侍者道。

"NO!NO!NO!"

美國人搖搖頭,得意的說,"在我們美國,嚼過的口香糖就送進工廠裏,做成套套,然後再賣到你們中國。"

侍者不耐煩的問道:"那你知道在我們中國,如何處理用過的套套嗎?"

"當然是扔掉啦,"美國人道。

侍者搖搖頭說:"NO!NO!NO!在我們中國,用過的套套就送進工廠裏,做成口香糖,然後再賣到你們美國。"

Thursday, April 02, 2009

用創意教養孩子‏

文/陳龍安(實踐大學企業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所教授)

兒子高中時期,有次段考好幾科不及格,雖然我一向不重視課業成績,但內心也會掙扎,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功課至少要達到一定水平,那時我心裡很「鬱卒」,有時心裡一急,多講幾句,孩子就反彈,覺得很不耐煩。
  
當時我心裡壓力也滿大的,我自問:一向主張的教育理念有什麼地方錯了嗎?我的專業就是研究創造思考及親子教育,當碰到問題時,就要想辦法去面對、去解決。
  
所以我跟他溝通:「兒子啊,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要不要爸爸請家教來幫你補習?」他說不要。青春期的孩子,只要父母講的,他一定say NO!我就問他:「那你想要什麼?」他說他要自己唸,但結果還是常常沒有唸,嘴巴講講很容易實際做很難。
  
後來,他說下課後想和同學去K書中心讀書,我明察暗訪為他打點周邊環境,還請老板不要讓他知道,我和太太接他回家時,車上準備了他最愛的飲料、點心,我們也不講話,也不問他讀了多少,就這樣一路走來,我們小心翼翼地引導陪伴,孩子的態度有了好的改變,也克服了學習的難關,順利進入研究所就讀。我覺得那是一個轉捩點。
  
其實「創意父母」不是說沒有做過的才算很有創意,創意就是面對問題時去想些點子來解決。很多人常會有一種障礙:「孩子這麼糟糕,沒有辦法了!」,當你覺得不可能,那可能就真的很難,所以要如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就叫「idea」,就叫「創意」。創意有時候是靈機一動,茅塞頓開,靈光一閃,有種「啊哈」的感覺,那個就是「悟」,就是你心裡突然有所感動。你觀念改變了,行為也就改變了,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如果你覺得孩子不好,想想那些吸毒、飆車的孩子,你就能感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至少他還活著,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但是要改變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心裡有所感動,你才會成功。
  
我常說,一天三大笑,勝過吃任何補藥,一笑世間無煩惱,再笑肚量大憂愁消,三笑所有疾病統統被你嚇跑,四笑你的家庭、婚姻、一切就更加美好;所以要跟孩子溝通,先跟他笑,例如他一直在打電動玩具,我本來要生氣了,但想一想,就過去跟兒子笑一笑,拍拍他,說這個滿好玩的,他心裡有數,知道該做什麼了。
  
其實這也是轉個彎的溝通,不要硬碰硬,心靈要轉個彎,講話也要轉個彎。
  
最後,提醒父母幾個教養的重要觀念:
  
一、讓孩子變笨的十二招不要犯:
1.責備批評
2.事事代勞
3.鼓勵聽話
4.過份寵愛
5.完美主義
6.成績至上
7.管教不一
8.不准發問
9.限制遊玩
10.揠苗助長
11.自由放任
12.忽略輕視。
  
二、把握孩子出門及回家第一句話的魅力。凡事先溝通,製造成功;多討論、凡事商量。
  
三、管教的十五不:
1.不要對子女有偏見
2.不要瞧不起孩子
3.不要恐嚇孩子
4.不要用物質賄賂孩子
5.不要求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6.不要過度保護或督促孩子
7.不要對孩子嘮叨不休
8.不要強迫孩子
9.不要縱容溺愛孩子
10.不要用不一致的管教態度
11.不要孩子學能力不及的事
12.不要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13.不要把自己不想做的事命令孩子去做
14.不要用工作處罰孩子 15.不要濫用鼓勵
  
「送孩子一條魚,一日無慮;教孩子釣魚,終生受益。」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必先做個快樂的父母。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教養孩子沒有公式可循。配合孩子個性,調整自己的方法,建立自己最適切的教養法。

(本文由陳龍安教授演講內容摘錄)

Wednesday, April 01, 2009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代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有一項內容極為重要—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西方教育學者曾指出:“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習慣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那麼,現代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該如何培養子女的行為習慣呢?

文明語言習慣—從禮貌用語做起。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從孩子的呀呀學語階段,就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髒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這也是不好的習慣。試想,一個人語言文明、卻舉止粗野,或者舉止得體,卻出口不遜,這都是不和諧的。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集體意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
  
人是社會性的。孩子在一歲之後,越來越有了對夥伴兒的需求。但是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還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學問。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導孩子與夥伴兒交往。在0-3歲期間,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接觸外部世界,讓孩子不認生;孩子進入幼稚園後,就引導孩子與周圍夥伴友好相處,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儘管有時,孩子所做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
  
一般說來4—6歲的孩子就有了東西的歸屬意識。比如,這個玩具是我的,這盆花是媽媽的,玩具娃娃是幼稚園。家長應因勢利導,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教育孩子幼稚園的玩具要大家輪著玩,甚至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幼稚園的各項活動……這樣,才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集體意識,學會遇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能僅僅以自己為中心。

勞動習慣—讓孩子從自己穿衣做起。
  
在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多數。現代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常常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進而失去辦事靠自己的意識。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在幼兒時期就應該培養的行為習慣。
  
一般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喜歡自己做。我們都知道孩子從1—2歲起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可常常是飯菜灑了滿桌,就是放不進嘴?堙C類似的情況還有,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玩具。但由於他們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長看來無異于幫倒忙。有些家長就喜歡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乾淨利索。天長日久,就像俗話說的:父母能幹,兒女嬌癡。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現在有的小學生甚至中學生都不做一點自我服務性勞動,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進而不愛惜勞動成果;還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

衛生習慣—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
  
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
  
5歲的莉莉是個胖胖的小姑娘,她食欲很好,可喜歡吃的除了零食就是洋速食。爸爸媽媽說,這孩子幾乎天天都要去麥當勞。可前不久幼稚園體驗,莉莉竟然血色素偏低,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現代家庭中孩子養得嬌,往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殊不知這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並無好處。
  
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嬰幼兒階段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
  
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到了幼兒期,沉湎於電視、電腦的機會更多。有些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觸電腦;有的孩子精力充沛,週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起,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還使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不能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

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北路小學校長沈廣慧告訴我們,小學一二年級是養成階段,要讓孩子逐漸養成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按時學習等生活習慣,以適應今後緊張的學習需要。但是實際上這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樣始自孩子的幼年。
  
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益。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那麼在孩子0至2歲這個階段,家長應注意發展孩子的那麼能力呢?
  
第一階段:零至六周。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身體的接觸,需要愛和溫暖。如果母親能在這個時候餵養母乳,對孩子笑、說話、唱歌,目光要有接觸,更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第二階段:六周至五個月,接觸環境。繼續給嬰兒愛和關心,經常擁抱。若嬰兒表現出不開心,照顧者要有回應。同時可以讓嬰兒趴在地上,借此練習抬頭及加強視覺能力。在嬰兒頭部左方距前大約十二寸處掛一個會轉動的風車,用幾種顏色的球體組成,或用不同顏色的做成各種動物,幫助嬰兒集中注意力,學習用眼追蹤物件,對以後發展閱讀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階段:五個月至兩歲,發展智力。多帶孩子接觸世界,並和孩子交流心得;幫助孩子社交,聯繫其他孩子的父母,讓孩子一起玩,也鼓勵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談。這些訓練,肯定會為您的孩子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至少要從孩子認字開始。其實不必如此教條—現代父母講究的是在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慢慢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由媽媽帶著“讀”書—媽媽抱著他一起翻看圖書,同時講述書中的故事,使孩子在聽的同時,領悟讀書的樂趣。據專家介紹,這項活動可早至從孩子一歲前開始。
  
另外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還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當然,時間由短到長,考慮到孩子的生理特點),由爸爸或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書,還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咱們去書?塈鉾狙?”“咱們看看書上怎麼說”讓孩子產生對書的濃烈興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總之,幼兒時期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讓幼兒能通過點滴培養、訓練,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這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
  
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是幼兒教養的重要一環,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為一個獨立、有自信、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

Tuesday, March 31, 2009

熱情帶領孩子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

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

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 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 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都要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 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 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 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 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Monday, March 30, 2009

愛的最高境界

有一天,女人問男人「你說,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男人想了想,說:「是生與死吧! 你想啊!一個人可以為另一個人去死,捨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還不是愛的最高境界嗎?」。

女人點了點頭,又摇了摇頭。

開始時她也是這麼認為的,因為許多的愛情最壯烈的時候,是會和生與死聯繫在一起的。那些流傳千古的爱情,一不是生生死死,總之悲情者居多。可是,更多的俗人之間的愛情却只有平常的愛與恨,只有平常的悲傷與快樂。
  
「那你說是什麼?」男人問。

女人笑了,「是習慣,當你習慣了一個人生活中的習慣,你就真的愛上他了。

愛情,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習慣的認同,愛到最高境界就是認同了他的習慣。

一個女人習慣了一個男人的鼾聲,從不適應到習慣再到没有他的鼾聲就睡不着覺,這就是愛。

一個男人習慣了一個女人的任性、撒嬌,甚至無理取鬧、無事生非,這就是愛。

一個人會為了另一個人去改變、去遷就,這就是愛。

愛情的哲學有時候就是這麼简單,就在生活的點滴裡。

你如果始終不能適應一個人,適應他的所有習慣,那只說明你没有愛他,或者說你還未到愛的境界,因為愛就在這些細節裡。

當你已經習慣你的愛人所有習慣,比如他衣服的烟草味,比如他乾淨的睡衣, 如他半夜起來看足球。如果,這些你都已習慣,那麼不要再問愛是什麼這樣愚蠢的話題了。

愛,有時候就是這麼简單、樸素。它像一杯在我們身邊的白開水,伸手可及,喝了, 讓們覺得凉爽舒服。」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尼特族

六十二萬尼特族 寄生父母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32 期

作者:吳錦勳、李郁怡、呂燕智

尼特族與寄生蟲的差異在哪裡?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痛心的自問。一個關鍵時刻、兩個關鍵思維,釐清帶種與放縱的界限。

在日本社會裡,這幾年出現一種「尼特族」( NEET ),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意即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年輕人。他們很多是長期在父母羽翼下成長,一旦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人際關係孤立,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或是曾在職場受到挫折,而不願再嘗試。依據日本勞動機構的調查,目前日本尼特族已超過六十二萬人。

父母過度保護,是養出尼特族小孩的主因。

經濟成長搭配上少子化趨勢,父母大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也願意一直金援小孩。尼特族一旦遭到挫折退縮到家裡,父母也不向小孩施壓,漸漸讓他們成了足不出戶的隱蔽青年。而尼特族中也不乏曾是「乖乖牌」的小孩,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為符合家庭的期望不斷讀書、補習,長大了才決定以消極的態度表達抗議。
尼特族繭居家中的時間一旦越拖越久,就業競爭力就越薄弱,惡性循環造成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沉重的負擔。造成「尼特族」的重要推力,正是不放手的父母。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他們錯過人生關鍵的試誤( trial and error),結果就是即使七老八十了,心裡仍在青少年階段徘徊。

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世琤,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很清楚父母「放手」內心要修練的五大關卡:

一、缺乏信心:父母覺得只要一放手,孩子就跌倒、失敗,所以不願放手。有時父母越缺乏信心,子女就越會跌倒。

二、失落感:孩子失去掌控、連絡,父母覺得被孤立,被忽略,像風箏斷線,面對空巢的失落。

三、羞辱感:子女的行動讓父母蒙羞,父母把子女的失敗,視為是自己的失敗,在親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四、憤怒:雖不反對子女的決定,但過程中沒有和父母商量、討論,父母最後才知道,感到憤怒。好比,都快要結婚了,父母最後才看對象。

五、擔憂受傷害:子女遭受重大損失傷害,父母失去孩子,面對折翼傷痛。

不同的父母,面對大小不一的關卡。最高行政法院書記官伍榮陞,五年前妻子罹癌病逝後,就父兼母職的照顧四名子女,經常忙得心力交瘁,「她走的那一年,每天早上我送完孩子,一間間關完燈,我就出不了家門,呆坐沙發哭一場。」栽培子女讀書成材,是妻子的心願,更是承諾。

排行第三的長子伍家鼎,在爸爸做菜時,經常進廚房幫忙,沒想到幫出興趣。當今年三月,他提出要念職校、想學做菜時,伍爸爸一口回絕「不可以!」「我們家不是當律師,就是醫生。」父子陷入冷戰,後來,他無意間看到兒子作文寫到「夜晚萬盞閃亮的霓虹燈,卻沒有一盞是屬於我的。」才體悟到兒子想走另一條路,都得不到支持的苦。

現在,伍家鼎是私立開平餐飲學校高一新生。他覺得自己做菜很有天分:「做菜給我的成就感,跟考試的成就感不同,一個是願意做的成就感,一個是不願做的成就感。」雖然將來他仍不確定是五星級餐廳大廚,還是擺麵攤的老闆,但是他的父親放手,讓他試路。

關鍵時刻:青少年期的試誤 回頭時間成本低,叛逆能量可善用

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表示,如果說試誤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那麼青少年期,就是試誤最關鍵的時刻,「因為即使發現路不對了,回頭的時間成本最低。」而且青少年叛逆期有很強的能量,聰明的父母善用這股力量,可將它導向正面用在自我探索上。「沒有任何心理學工具,比得上父母對孩子的觀察與瞭解。」父母是最親近孩子的人,如果父母看不出孩子的天分,其他人很難做得更好。

父母是協助子女開發潛能最關鍵的人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夫(Joseph Luft)與英格漢(Harry
Ingham)發展出的「喬哈利之窗」(Johari Window ) 可以解釋其中關鍵: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潛力,或者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天分,只有親子之間能夠坦誠,孩子才會將隱藏的那個自己打開來,告知父母自己要什麼,而自己又有哪些天賦是父母沒有注意到的;另外,父母也應該給予子女誠實的回饋,協助孩子找到連他們都不知道的潛能。

台大心理系畢業,又有商學學位的李明融是一個帶種的爸爸,因為他支持讀了兩年大學的女兒李盈瑩,放棄文憑的執著,轉讀餐飲職校。他不在意親友對他不支持孩子讀書的批評,因為人生路漫漫,他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身邊成功人士雖多,但快樂的人很少。文憑,無法讓女兒更快樂,這就是事實。

問題是,「帶種父母」與「放縱父母」之間的界線,在哪裡?如何確認孩子是在逃避學業,還是探險人生?

這確實是很大的挑戰。有三個選項:一,如果你是總統的父母;二,如果你是王建民的父母;三,如果你是日本「尼特族」的父母。哪一個角色,最需要帶種?

答案是第二選項:王建民的父母。當一個總統或者尼特族的父母,需要承受的風險並不大。當一個孩子沒有變成世界級棒球明星之前,誰都不知道他的嘗試成本有多大,尤其當他在青少年時期,有能力考上台大電機系時。所謂的風險,包括,他可能變成簽賭案的球員鋃鐺入獄,也可能是被球隊淘汰後的計程車司機。一如李明融的角色,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帶種」,但某些人的眼中叫做「放縱」。

關鍵思維一: 把孩子當大人看待孩子做出選擇,父母就必須退後

帶種與放縱之間,是有不同。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愛卜斯坦( Robert Epstein),在二○○七年四月出版的新書《在每位青少年中再發現成人》(The case against adolescence: Rediscovering the adult in every teen)建議父母:「想要培育出負責又快樂的青少年,就必須將他們當成人看待。」他強調,每位青少年都有成人的特質,父母必須主動給予青少年成人般的權利與義務,才能夠誘發青少年的成熟度。
至於如果父母想要判斷,青少年只是好玩隨便想想,還是認真想要嘗試某一個生涯方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再觀察孩子的反應。

陳皎眉舉例,當孩子因為喜歡扭蛋,說要去開店,父母可以問問:「你知道開店是什麼樣子嗎?」如果孩子說不出所以然,或者聽到開店要處理那麼多事,就打了退堂鼓,父母大概就知道,孩子並不當真。像伍榮陞數度觀察伍家鼎,發現他積極蒐尋餐飲方面的資料,「布局很久」,於是知道兒子是當真的。

如果孩子清楚選擇,而且堅持要做,即使有風險,父母也必須退後,讓他們承擔後果,陳皎眉表示:「對父母來說,最難的事其實是體悟,『雖然你能給的很多,但也就只能給到這麼多』(You can do so much, but only so much.)。」

關鍵思維二:挫折不能無止境 以階段性目標,培養自主與信心。

除了要求孩子,在試誤的過程中,必須為自己負責之外,黃世琤還指出一項父母千萬不要犯的錯誤,那就是讓孩子停留在「重複挫折」的階段。

她在長達七年的心理輔導臨床經驗中發現一個現象,任何人如果試來試去都沒有成功找到認同的目標,他的自主性會越來越弱,就越來越不能做決定,就越難發展認同。一旦自我懷疑的想法在年輕人的心中浮現,這時想要嘗試追求自我的動力反而會降低,孩子也就失去「帶種」的動力。

她提醒家長,由於時間與資源有限,試誤不可能沒有止境,但也不可能一蹴可幾。放手是可以一步步來的,就像《聖經》中描述的,老鷹教導小鷹飛翔,先是拆掉鳥巢最細緻的底層,露出枝枒與荊棘,再來才是驅趕小鷹離巢飛翔。黃世琤表示,「能夠找到一個合理、合適的階段性自我目標或承諾,都遠比一直在搜尋,長時間找來找去找不到的情況要好。」

比較可行的策略,是與孩子共同討論出階段性目標。等到出現一些成績之後,孩子的自主性隨之增強,信心有了,再尋找下一個目標。像爬階梯的方式,一階階往上爬。

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從小教導子女要「輸得起」,他指出,現在父母的心魔卻是「輸不起」。他的五名子女個個出身哈佛、麻省名校,又是MBA博士,結果後來出家、經商、拍廣告片、寫武俠小說 ……,樣子全不一樣,他完全讓子女適性發展。

他比喻說,清朝當時,父母為女兒裹小腳,從不管她怎麼痛、怎麼叫,因為心中相信,這樣女兒才可以嫁到好人家。「現在做父母的,表面上不為女兒裹小腳,但心裡面卻拚命為子女裹小腳。」父母若想方設法的要子女按照自己期望走,就是在心裡跟小孩子比武,兩個人在鬥,最後一定會有人受傷。

不為子女裹小腳,也是伍榮陞掙扎過後的體會,他說,子女不是父母的「家產」,父母只是忠心良善的好「管家」,「我們只能灌溉、施肥、除草,至於這棵樹要結什麼果子,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責任。」他牽著兒子的手笑笑說。

六十二萬人口的尼特族在日本形成社會問題前,沒有任何一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尼特族。但是,這類父母卻不自主的掉入「操心太多、安排太多」,一輩子的在循環。在台灣,雖然沒有尼特族的正式統計,不過,趨勢的隱然形成已無庸置疑。

Tuesday, March 24, 2009

相依 十一月的清晨

文/王文華

十一月下旬,下雨的清晨,我看到窗外的彩虹,幾分鐘後,它消失了。

十一月下旬,下雨的清晨,我聽到朋友過世的消息。幾個月前,大夥兒還有說有笑地吃飯。那些笑聲,幾個月後就消失了。

彩虹和朋友,讓我想起「無常」這兩個字。

「無常」,是佛教的觀念。我不是佛教徒,但也慢慢體會到人生無常。年紀越大,工作越來越像馬基維利,但心境卻越來越像釋迦摩尼。

得道高僧,看透人生無常,不會因爲緣起緣滅而有任何情緒。但我沒到那境界。我總是爲了緣滅而驚訝、失落、甚至憤怒、悲傷。

這幾年,五個朋友陸續走了。聽到消息那一刻是驚訝,幾個月後慢慢平復。但死亡真正的力量,在幾年後,當我不小心看到一張合照,才完全顯現出來。

死亡,像顯微鏡中的影像慢慢聚焦,最後又大又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生命,開了一個大玩笑。死亡,最後很招搖。

我無法接受無常,因爲我一向是「常」的信徒。哪個在學業、職場、情場上奮鬥的人不是呢?我們相信人生有一種常態的規則,比如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多行不義必自斃;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常」的世界,只要頂天立地、不斷累積、動心忍性、用盡氣力,勝利總是你的。成功,屬於堅持到底的人。

朋友陸續離開後,我知道那並不總是真的。

或許「常」的世界真的存在,但它就像夜店一樣,到了某個年紀,你待在裏面會格格不入。也許你曾經是吧台美女,但如今已經沒有人要請你喝馬丁尼。

「常」的規則

堅持到底,當然有成功的例子。特別是當一個人因爲堅持到底而成功時,媒體會大幅報導。一件事被報導多了,就變成真理。

但有很多堅持到底的人,死得很慘。因爲死了,所以不會受到媒體注意。

也有一些成功,完全是運氣。但成功之後,會回過頭來編織一些合乎主流價值的成功原因。這種硬掰不難,我常幹。世人通常,也不會拆穿。

成功如此,失敗也是這樣。失敗的人未必一定愚笨或偷懶,有的也天天加班。但因爲失敗了,有興趣研究他們的人不多。隨便一句「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就把他們蓋棺論定。

但讀過項羽的故事的人,都知道他也是英雄,他也很努力。

大家喜歡傳頌「堅持到底會成功」、「愚笨偷懶會失敗」,因爲這邏輯簡單易懂,也合乎從小受到的教育。相信它,皆大歡喜:老師管學生比較容易,學生不出去玩比較甘心。

「常」的規則帶來安全感。我們知道它們可以複製,任何人只要遵循就會成功。當然不是每個人因此就會奮發向上,但至少心裏都想:哪一天我決定要努力了,老天不會辜負我。

沒有人告訴我們:人生,不是一個直球。用力揮棒,還是可能落空。

愛情無常

「常」的規則,在學業、事業上未必適用,在愛情、婚姻中更難成立。

我曾經真心誠意、越挫越勇地追過別人,最後並沒有好結果。別人曾經真心誠意、不畏艱難地對我好,我並沒有特別感激。我說「沒有好結果」,並不代表我們沒有在一起,我們在一起了,起初也很快樂。有那麽幾個月,「常」的規則發光發亮,我抱著她,慶倖自己咬緊牙根、沒有輕言放棄。

牙根咬久了,會顔面痲痹。千辛萬苦得到的愛情,麻煩不下於維修飛機。我追到了班上最漂亮的女孩,那一天我是班上最快樂的男生,但接下來一年,我是班上最沒有安全感的男生。門外,比門內,更爲寬廣。做好友,比做男友,輕鬆得多。好友,負責安慰,和談心。男友,負責接送,和猜疑。

千辛萬苦得到的愛情,有時要靠千辛萬苦的後續情節來養活它。否則終於在一起後,每一天都是反高潮。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他們故事的美,就在於沒有在一起。若是在一起了,每天的柴米油鹽,怎麽比得上同仇敵愾的戲劇性?沒有雙方父母要反抗了,最後反抗的,就是對方。

借力使力

愛情和事業都無常,並不代表每天就窩在家裏,不要努力了。

還是要出門,當然要努力。但要借力使力、順勢而爲、行雲流水、事半功倍。

「努力」本身不一定是辛苦的。愚公移山式的努力很辛苦,但用一根杠杆舉起世界的努力很輕鬆。

努力也未必要達到什麽目的,努力本身就是樂趣。運動,不一定是爲了減肥。打一場籃球過程中的快樂,就值得我們下場。調情,不一定是要結婚。調情過程中的樂趣,讓我們感覺依然年輕。

還是要努力,但把每一分力氣,用在最能發揮杠杆作用的點。並且享受這舉重若輕的過程本身,而不要在意舉起的世界,能帶來多少名利。

啊,這講起來容易,我的功力,不到萬分之一!

相依

要省力氣、發揮杠杆原理、享受過程、不問結果,都是因爲:結果是無常的。

結果是無常的,爲了不要被無常玩弄於指掌,我們要在自己能掌握的小小範圍內自得其樂。這樣當我們在乎的東西不會實現或突然失去時,我們才不會因爲把整個人生都寄託在那個東西上,而感到全盤皆輸。

只要有一口氣,就不算全盤皆輸。無常可以帶走一切,但它在帶走你之前,你還是可以跟它調情。

自己能掌握的小小範圍,就是自己設定的目標、對待目標的心態、和追求的方法。在這範圍內自得其樂,就是把這三樣東西弄得自給自足、輕鬆有趣。就像玩大富翁遊戲,最後贏不到一分真錢,但玩的三小時你一直是笑臉。

玩大富翁,總要有其他同伴。所有玩的人,有一種「相依」的感覺。

「相依」,不一定要「相守」。在無常的世界,「相守」是不可能的。我會愛上別人,她會愛上別人,死神會愛上我或她。

無法相守,但求在交會的片刻,短暫相依。

太陽光和天空中的水滴相依,於是産生彩虹。我和女友在生命中某個關口相依,於是産生愛情。

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依,於是開創了事業。父母和懷抱中的嬰兒相依,於是産生家庭。

太陽光和水滴、我和女友、夥伴與夥伴、父母和嬰兒,這些關係都不是擁有、而是相依。如果人生真是無常,而我又把這些關係看成擁有,那我注定不快樂。因爲失去擁有的東西會非常痛苦。我擁有的東西沒有了,就像少了頭一樣,活不下去。

如果把這些關係看成相依,那麽當我失去了,就像少了避雨的屋檐,我只是淋濕,還是可以活下去。要嘛就在雨中獨行,要嘛就找另一個相依的地方。

相依,但不爲命。命不能寄託在自己以外的東西,因爲無常會剝奪任何自己以外的東西。嘿,無常甚至能隨時剝奪自己。

相依,只是陪伴。人生是無數的Journey。有緣,在某一段Journey我們走在一起。讓我們好好珍惜、用心經營。我牽你的手,你靠我的肩,一路上的豔陽或風雨,一起享受。我不能控制你,你也不能擁有我,能走多久,誰也沒有把握。

也許到了某一個轉彎處,你遇到了別人,或我想走一條你不願走的路,我們就暫時分開。給過對方的都是真的,而且在分開後感覺更真。分手那天也許有彩虹,也許沒有。未來也許會巧遇,也許不會。巧遇,是福份。永別,是本份。

面對無常,可以像等地鐵。你不會去查時間表,也不會堅持要坐哪一班。到了車站,就等。車來,就上。錯過了,不會沮喪,下一班很快就來。搭上了,也不致于太高興,這一班可能擠得像沙丁魚。車上的人來來去去,有的你喜歡,有的你討厭。但沒關係,你有你的目的地,他們只是過客而已。

無常,通常令人感傷,因爲我們大多是在生老病死時才感到無常。但無常,也會帶來像巧遇般的意外驚喜。幾年後,我和她在地鐵站見面了。她沒有化妝,眼角露出淡斑。我的朋友剛過世,我在平地上覺得暈船。我們在地鐵站的石椅上坐了一下,她一句安慰的話都沒說。我只是用左肩輕輕地靠她右肩,與她相依一下而已。

地鐵站外面,彩虹生了,彩虹滅了。朋友來了,朋友走了。與她相依的感覺是不是愛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的東西。那種東西能不能到法院公證,然後變成20桌酒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就是人生最豐盛的一桌宴席。在這席中,我們不乾杯,只隨意。不用力,只用心。人生無常,我不相信任何真理。此刻最真,所以我決定與她相依。

【心得感想】

以前也覺得世上最好只有永恒,不要有分離。但隨著年歲增長,後來換了一個方向想,離是為了下一次的聚做準備,重要的是珍惜當下。

Monday, March 23, 2009

善於對孩子說「你行」

許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中的隨機教育。換句話說,家庭教育的「一招一式」要時時注意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培養他們能夠獨立生活的本領。這種教育思想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常被一些家長有意無意地忽略掉,抑或出現偏差。因此,父母要認識孩子成長的階段性,教育的隨機性要與孩子成長的發展性徵結合。
  
孩子出生後最先開始的教育要提倡說行,反對說不。當孩子出世後,你開始盡心盡力地進行哺育,問題也開始產生了:餵飯時,孩子的小手要抓飯勺;高興時,小手要揮,要抱住小腳丫往嘴裡送;稍大些,孩子會手腳並用了,一有機會,就爬來爬去。此時大人可別說不,擔心湯勺紮了嘴,責怪 說「不許抓」;害怕亂爬摔下床,制止道「別爬了」。
  
教育學者認為,這一個個「不」,會傳達給孩子這樣一個信號:我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不行。兒童有一種天然的活動性,父母要做的,是支持、輔導,提供機會滿足他的活動欲,而不是簡單地制止。
  
當孩子語言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可以聽懂成人的話語時,他們會以成人為準,甚至用成人的言行推翻成人的教育。比如,你教育孩子不准說謊,但你千萬別讓孩子見到你找借口騙人。如果孩子發現了,他會不接受你的「不准說謊」的教育,反而自己也學著騙人。
  
要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不要任何時候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說「不行」。當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程度,他們會為自己盡可能多地爭得「自由」。他們不再對大人的要求百依百順,不再認為自己不行、不好;相反,他們會更多地認為大人不對、不好,大人的許多要求、限制是「不合理的」。
  
這種意識,從小到大會逐步增強,到一定程度,就進入了一個高峰期,我們稱之為「人格獨立期」或者叫作「孩子的第二次出生」。此時,孩子會處處顯得不聽話,表現出對成人的逆反心理。成人要理解這種心理,疏導這種心理。理解,是要懂得孩子已經長大,這種自我感覺正是他們發展所需要的;疏導,是要讓孩子懂得「儘管你 已經接近成人,但在智慧、情緒和社會行為等方面,仍然處於不成熟的水平上」。

當孩子自認為正確而與家長發生分歧時,要提醒孩子「想想家長所說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有利於你成長的。」

【心得感想】

孩子的成長教育非是不斷的阻止與不行,應該讓他們有觀看、學習並犯錯的機會,並從中去找尋正確且適合的道路。

Friday, March 20, 2009

什麼


文/龍應台

我有一種鄉下人特有的愚鈍。成長在鄉村海畔,不曾識都會繁華,十八歲才第一次看見同齡的女生用瓶瓶罐罐的化妝品,才發現並非所有的女生都和我一樣,早上起來只知清水素顏。在台南的鳳凰樹下閒散讀書,不知何謂競爭和進取;畢業後到了台北,大吃一驚,原來台北人人都在考托福,申請留學。

這種愚鈍,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在人生的某些方面,你永遠是那最後「知道」的人。譬如,年過五十,蒼茫獨行間,忽然驚覺,咦,怎麼這麼多的朋友在讀佛經?他們在找什麼我不知道的東西?

表面上毫無跡象。像三十歲時一樣意興風發,我們議論文學雜誌的斐短流長,我們憂慮政事的空耗和價值的錯亂,我們商量什麼行動可以做、什麼理想不值得期待,我們臧否人物、解析現象、議論立場,我們也飲酒、品茶、看畫、吃飯,我們時而微言大義,時而聒噪無聊,也常常言不及義。

可是,沒有人會說,「我正在讀金剛經。」

會發現他們的祕密,是因為我自己開始求索生死大問,而愚鈍如我會開始求索生死大問是因為父親的死亡,像海上突來的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開,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秘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於是可能在某個微雨的夜晚,一盞寒燈,二三飲者,在觥籌交錯之後突然安靜下來,嗒然若失,只聽窗外風穿野林肅肅,山川一時寂寥。

「你們看見了我看見的嗎?」我悄聲問。

這時,他們不動聲色,手裡的高腳酒杯開始輕輕搖晃,絳紅色的酒微微蕩漾但絕不濺溢。一個點頭說,「早看見了。」另一個搖頭說,「汝之開悟,何其遲也。」然後前者說,「你就從楞嚴經開始讀吧。」後者說,「春分將至,或可赴恆河。」

我驚愕不已:嗄,你們都考過了托福啊?

我想到那能詩能畫能樂、又曾經充滿家國憂思的李叔同,三十八歲就決定放下,毅然出家──他究竟看見了什麼?夏丏尊在父喪後,曾經特別到杭州定慧寺去探望李叔同,李叔同所贈字,就是楞嚴經的經文:善哉阿難!汝等當知,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固有輪轉……

弘一法師在自己母親的忌日,總是點亮油燈,磨好濃墨,素心書寫「無常經」: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

他是否很早就看見了我很晚才看見的?

我們的同代人,大隱者周夢蝶,六七歲時被大人問到遠大志願時,說的是,「我只要這樣小小一小塊地(舉手在空中畫了個小圓圈);裡頭栽七棵蒜苗,就這樣過一輩子。」夢蝶今年八十六歲了,過的確實就是「一小塊地七棵蒜苗」的一輩子。是不是他早慧異於尋常,六七歲時就已知道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在生命本質上的意義,否則,他怎麼會在城市陋巷的幽晦騎樓裡,在那極其蒼白又迷惘荒涼的五十年代時光裡,寫下這樣的詩句:

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過了
甚至夜夜來弔唁的蝶夢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還有虛無留存
你說。至少你已懂得什麼是什麼了
是的,沒有一種笑是鐵打的
甚至眼淚也不是……

也是五十年代,Pete Seeger把聖經裡的詩譜成了曲,旋律甜美輕快,使人想跳舞,可是那詞,傾聽之下總使我眼睛潮濕,喉頭酸楚: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
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尋找有時、放手有時,保持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難的是,你如何辨識尋找和放手的時刻,你如何懂得,什麼是什麼呢?

【心得感想】

什麼,我們最不明白的就是什麼。這個微妙又釐不清的東西伴隨著又困擾著我們的,曖昧不清的東西,實在是難解的習題。

Thursday, March 19, 2009

回饋社會 無關年華

人不管怎麼巧,終逃不過死亡,所以一生一定要做些對別人也有利的事才可。當生命消失時,至少要讓這副臭皮囊化作春泥更護花!

一位在國外進修的學生寄了張賀年卡來,信裡開玩笑說他被我們騙了,學問原來是臭的。

原來他在開刀房實習,用電刀劃開病人的脂肪組織時,會冒出臭的青煙,但是手術台上躺著卻是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某學術領域的大師。

他說學問再大,仍是一副臭皮囊。雖是玩笑話,卻讓人深思,讀了一大堆書,如果沒有用出來,滿腹經綸化成塵土,的確是白走人世一遭。難怪古人把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當作讀書人最大的不幸。

想做事,不必等待
不過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對自己有利的叫「成功」,只有對別人也有利的才叫「成就」,這兩者是不同的。

《紅樓夢》中賈府的家廟叫鐵檻寺,因為「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人不管怎麼巧,終逃不過死亡,人一生一定要做些對別人也有利的事才可。

我在中正大學教書時的校長是林清江校長,他說五十歲以前要努力證明自己是有用之人,五十歲以後,要努力將這個有用回饋社會,所以他要我們去嘉義的文化中心對民眾演講,要把實驗室做的研究講到一般老百姓聽得懂才行,他要我們學以致用。

最近一位八歲的華裔女孩出了本書,記者問她,「妳長大要做什麼?」她說,「我為什麼要等到長大才做什麼?這是很奇怪的觀念,你們大人都假設沒有長大之前就什麼都不是,我現在就是個作家。」

Bravo!你不必等長大才去做你想要做的事,現在就可以做。人生難以預料,說不定等到長大時就已經太晚了。你也不必擔心太老了,不能去做你想要做的事,因為青春無關年華,它是內心境界。

有句英文諺語說得好,「假如你認為你還青澀,你可以繼續成長,如果你認為你已成熟,那只能等著爛掉。」

我們的心決定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反過頭來決定大腦神經的連接,只要心中覺得是年輕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最主要是做的事不能只為自己。有一個研究訪問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問他們如果可以重新再活一次,他們會做什麼改變?結果大多數人說,「我會多做一些事情,讓這些事情在我死後仍然可以延續下去。」

的確,如果一切隨風而逝,那就彷彿不曾走過,所以人一定要做一些比生命更長久的事情,當生命消失時,至少要讓這副臭皮囊化作春泥更護花!

Wednesday, March 18, 2009

婚姻 一個數學概念..

家政學校的最後一門課是《婚姻有經營和創意》,主講老師是學校特地聘請的一位研究婚姻問題的教授。他走進教室,把隨手攜帶的一疊圖表掛在黑板上,然後,他

掀開掛圖,上面用毛筆寫著一行字:婚姻的成功取決於兩點:

一、找個好人;

二、自己做一個好人。

就這麼簡單,至於其他的秘決,我認為如果不是江湖偏方,也至少是些老生常談。教授說。

這時台下嗡嗡作響,因為下面有許多學生是已婚人士。不一會兒,終於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子站了起來,說:

"如果這兩條沒有做到呢?"

教授翻開掛圖的第二張,說:"那就變成4條了。"

一、容忍,幫助,幫助不好仍然容忍。

二、使容忍變成一種習慣。

三、在習慣中養成傻瓜的品性。

四、做傻瓜,並永遠做下去。

教授還未把這4條念完,台下就喧嘩起來,有的說不行,有的說這根本做不到。等大家靜下來,教授說:

"如果這4條做不到,你又想有一個穩固的婚姻,那你就得做到以下16條。"

接著教授翻開第三張掛圖。

一、不同時發脾氣。

二、除非有緊急事件,否則不要大聲吼叫。

三、爭執時,讓對方贏。

四、當天的爭執當天化解。

五、爭吵後回娘家或外出的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

六、批評時話要出於愛。

七、隨時準備認錯道歉。

八、謠言傳來時,把它當成玩笑。

九、每月給對方一晚自由的時間。

十、不要帶著氣上床。

十一、他或她回家時,你一定要在家。

十二、對方不讓你打擾時,堅持不去打擾。

十三、電話鈴響時的時候,讓對方去接。

十四、口袋有多少錢要隨時報帳。

十五、堅持消滅沒有錢的日子。

十六、給你父母的錢一定要比給對方父母的錢少。

教授念完,有些人笑了,有些人則歎起氣來。教授聽了一會兒,說:"如果大家對這16條感到失望的話,那你只有做好下面的256條了,總之,兩個人相處的理論是一個幾何級數理論,它總是在前面那個數字的基礎上進行二次方。"

接著教授翻開掛圖的第四頁,這一頁已不再是用毛筆書寫,而是用鋼筆,256條,密密麻麻。教授說:"婚姻到這一地步就已經很危險了。"

這時台下響起了更強烈的喧嘩聲。

不過在教授宣佈下課的時候,有的人坐在那兒沒有動,他們流下了淚。

愛一個人,要了解,也要開解;
要道歉,也要道謝;
要認錯,也要改錯;
要體貼,也要體諒;
要接受,而不是忍受;
是寬容,而不是縱容;
是支持,而不是支配;
是慰問,而不是質問;
是傾訴,而不是控訴;
是難忘,而不是遺忘;

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
是為對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對方諸多要求;
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費;
可以隨時牽手,但不要隨便分手。!

吃得好,穿得好,不如夫妻同到老,
只要嫁得好,不必嫁的早,
晚婚是個寶,幸福甜到老。

Tuesday, March 17, 2009

我有幫別人更快樂嗎?

很高興一開春,在新的一年,跟大家在『康健雜誌』的專欄見面。

專欄的一開始,我並不想談如何致富和成功的大道理,而是想從快樂談起,怎麼樣可以更快樂?因為這一直是我想要的,也是我所追求的,我想在一開年跟你分享。

一年多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叫「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講一個人聽到自己罹患絕症噩耗時,會想做什麼事?故事從一個億萬富翁在病房遇到了另一個修車工講起,兩個人都因癌症住進醫院,走到了人生盡頭。

過世前想看、想體驗的事

有一天,億萬富翁看到技工一直在書寫,很好奇追問才發現他在寫人生清單,他剛進大學時,哲學老師請他們列出的一份人生清單,寫出他們在過世前想做、想看以及想體驗的事。

億萬富翁聽了之後覺得這個點子太棒了,隨後也列出自己的人生清單,兩個人還結伴做了許多想做的事,包括賽車、打獵和旅行,在世界各地留下許多快樂的足跡。

有一天到了埃及金字塔,技工突然變得很嚴肅,不管是表情還是話語都很慎重,他說埃及人一直有個傳說,說人死之後到天堂門口會被問兩個問題,回答的內容會決定你往哪裡走。

第一個問題是:「你在世上的這一生快樂嗎?」億萬富翁聽了之後沉默不語,因為他雖然擁有私人飛機、豪宅和美食,十分富有,極其享受,但他回答不出來,因為他的確不快樂,他知道有很多東西不是金錢能換得的。

他無法回答,催促著趕快說第二各問題,技工說:「那你在世上這一生有沒有幫助別人找到快樂?」

億萬富翁聽了更加沉默,甚至生氣,因為他是個大老闆,對人極為嚴苛,常常挑剔找麻煩,不要說幫助人快樂了,甚至還讓人很不快樂,是別人痛苦的來源。加上自己還離過四次婚,唯一的一個女兒不相往來,他這一輩子從來沒幫助別人快樂過。

減少批評、責備、抱怨,才會快樂起來我對那一幕印象極為深刻,我們現代人都忙著工作,競爭壓力很大,如果我沒猜錯,很多人跟我一樣,從來沒想過第一個問題:「我這一生快不快樂?」而對第二個問題,反應還會是:「問了還不是白問,我還能怎麼樣?還不是得上班、下班?」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當然不一定。

同樣的環境職場,同樣的工作,如果我們很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感恩惜福,也會在逆境中抱持正向態度,可以讓自己快樂的程度就不一樣。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們有沒有幫助別人更快樂?」可以想的東西就更多了,似乎跟第一個問題關係很密切。一個不快樂的人,很難帶給別人快樂,因為他的想法、作為都是負面的。

卡內基講得很清楚,人要減少批評、責備、抱怨和挑毛病,才會快樂起來,也才有可能跟別人好好相處溝通,帶給別人快樂。

我有個朋友是快遞公司總經理,有一天他的助理跟他說:「總經理,拜託你不要這麼愁眉苦臉的好不好?」他生氣地說:「難道我連自己不快樂的權利都沒有嗎?」那小姐說:「你真的沒有權利愁眉苦臉,因為你害得我們的工作士氣也很低落。」在家裡也是,如果父母愁眉苦臉,孩子也沒辦法快樂起來,影響一家人。

自己正向積極,不僅自己能快樂,也會大大影響別人的。

學會讚美,帶給別人快樂

我最近在看巴菲特的自傳,裡面提到員工都很喜歡跟他一起工作,因為他很會讚美別人。

其實巴菲特以前並不是快樂的人,內向、害羞和退縮,他是在二十幾歲參加卡內基訓練之後改變的,他在自傳裡提到卡內基有16次之多,講到他如何從退縮害羞變得有自信,懂得跟別人溝通,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甚至讓他娶到老婆。

那是他在一次訓練得獎後,十分開心快樂,晚上才有自信跟女朋友求婚,結果一舉成功,更加深他日後持續改變,越來越有信心。

我們在台灣長大的人,特別是40到60歲的人,不太會也不好意思讚美別人。但要帶給別人快樂,就要先學會讚美別人和聆聽別人說話,這部分我們以後慢慢再談。

寫『追逐日光』的尤金甌凱利是美國KPMG會計事務所的總裁兼執行長,他也是在發現自己得腦瘤,生命只剩100天後,寫下最想做的事,結果發現前幾項都是想去跟別人說感謝和讚美的話。

他寫信給一個高中同學,說自己跟他在一起時有多開心,結果對方沒回應,他乾脆打電話去,才知道對方根本沒收到,他就在電話中說了出來,對方也很真誠地回答他:「你在我們班上什麼都是跑第一的,現在連去天堂都是第一個的,但我們早晚都會在天堂見。」

尤金甌凱利在死前給我們的建議就是,不管你現在幾歲,身體健康狀況如何,都要把你想做的事情盡量往前移,不要等到50幾、60幾歲才做,現在就去做。

我看完書,立刻打電話給我在美國的妹妹,告訴她我們以前在家裡有多快樂,最佩服她不記仇,不會對人懷恨在心,我講完後好開心,她也好開心,這就是我講的,自己快樂,對別人說出讚美肯定的話,就能帶給別人快樂。

在新的一年,不管你是做哪個行業,什麼樣的工作,每天進辦公室前,都可以先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我快樂嗎?」「我能不能幫助別人更快樂?」那麼一天的工作就會很不一樣。

Monday, March 16, 2009

親密感

文/王文華 

我最喜歡的英文字之一,是「Intimacy」。

「親密感」,比名或利,更難。有名、有利,甚至有好友、有配偶的人,未必有親密感。

我第一次學到「親密」這個字,是在電影《親密關係》("Terms of Endearment")。這部1983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描述叛逆的女兒(黛博拉溫姬),不顧寡母(莎莉麥特琳)的反對而結婚生子,後來得了癌症,讓白髮人送黑髮人。母女雖然愛恨交織,但片名仍叫「Terms of Endearment」。「Endearment」是「Dear」的名詞,比「Dear」多了行動的決心。我把這個字記在日記中,希望有一天能當它的受詞。那天起,我學到親密未必有快樂的結局,但沒有親密,注定是悲劇。

第二次在電影中聽到「親密」這個字,是1996年的《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湯姆克魯斯飾演紅牌運動員經紀人,交遊廣闊、人見人愛。然而當他被公司fire掉,所有的朋友瞬間消失。前女友批評他「Great atfriendship. Bad atintimacy」(「很會做朋友,但從不敢和人交心」)。

我們身旁都有這種人(有時包括我自己):永遠脾氣好、愛熱鬧、講信用、夠朋友、言行過於得體、客氣到虛情假意。這種人一切完美,但你跟他就是有距離。他似乎包在保鮮膜中,吃力地捍衛著注定蒸發的水氣。彷佛穿著太空衣,遙遠地像星星。你當然不會討厭他,但也愛不下去。愛要激情,要賴皮。這種人付出感情,搞不好還跟你要收據。

我第三次在電影中體會到「親密」,是1997年的《心靈捕手》(“Goodwill Hunting”)。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心理醫師問麥特戴蒙飾演的叛逆天才爲什麽不和女友進一步交往,麥特戴蒙說:「幹嘛深交?她目前在我心中這麽完美,一旦深交,我看到了她的缺點,不就破壞了她那完美的形象!」羅賓威廉斯一針見血地回應:「其實你在乎的是自己的形象!你目前在她心中這麽完美,一旦深交,她看到了你的缺點,不就破壞了你那完美的形象!」

受了羅賓威廉斯的刺激,麥特戴蒙與女友深交。原本「完美」的關係迅速變成爭吵和粗暴。雖然血肉模糊、不堪入目,但看穿彼此的醜態後,他們找到了真正的親密感。

但這些都只是電影而已。

我知道更重要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親密感。

親密感跟身體的親熱無關。我第一次感受到愛情的親密,在高中。我讀男校,放學後,與一名女校學生坐在植物園。「我家種了很多花,」她說,「你喜歡花嗎?」

其實除了小學時健康教育讀到的可怕疾病天花,我對花一無所知,但爲了討好她,便奸詐地說:「當然喜歡!」

她似乎看出了我的破綻,淘氣地問,「那我考你,聖誕紅是什麽顔色?」

「紅色!」(這都答錯可以去死)

「鬱金香呢?」

「黃色!」(從「金」去聯想不就對了)

「風信子呢?」

「什麽?」

「風信子。」

「……」(該死,名字浪漫,但完全跟顔色無關)

「有很多顔色,」她替我解圍,「粉紅的啦、白的啦、藍的啦……好,最後一題……『情人菊』!」

「快下雨了,我送你回家吧------」

她把起身的我拉下,用食指點了點她的黃制服,「情人菊就是這個顔色。」我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摸,摸到後立刻收回手指,像碰到了火。

那個下午,我沒占到任何便宜,但感到親密。

這樣講倒也不是說純情萬歲、肉體不值得追尋。我們都知道性愛是多麽美好,和深愛的人結合,那一剎那你忘記:人最終還是孤獨地來、孤獨地去。那一刻你覺得:一切都可以付出,一切都會被救贖。然而,性愛的親密雖然強烈,卻很短暫。更別說,要找到適當的物件,難上加難。

「那就一夜情吧!」有人說。

一夜情算親密嗎?我不知道。我猜當下應該也算,只不過第二天早晨,激情迅速變成嫌棄。一夜情後的雙人床,是兩人之間最遠的距離。睜開眼睛,身體像一把廉價的雨傘,怎麽用力也撐不開。皮膚的味道像牛奶變酸,喉嚨裏好多痰。

親密感不一定要熟識。我曾參加一個在日本餐廳舉行的party,正餐吃完,上霜淇淋。我點的是抹茶,旁邊的陌生女子點的是巧克力。她看了一眼我的碗,問說:「抹茶好吃嗎?」我嘴裏還有冰,說不出話,只是點頭。她說:「讓我吃一口好不好?」我還沒回答,沾了她口水的小湯匙已經插入沾了我口水的霜淇淋,那一刻,我感到親密。

親密感像梅雨,雨停了仍有濕氣。親密的物件已經離開了,感覺還留在原地。整理浴室的櫃子,我發現一支棉花棒。委屈地躲在角落,像個自閉的小孩。我不用棉花棒,那支顯然是前女友留下的。我不知她是何時用的,用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我的手顫抖,棉花棒跟著搖動,像一根指南針,直指內心最敏感的方位。

親密感不一定來自快樂,有時原産地是悲傷。女性友人失戀了,我去家裏看她。看到她的前男友上電視,我立刻亂按遙控器,轉到迪斯尼頻道。她看出我的刻意,但配合地說,「我最喜歡小熊維尼了!」我帶她去陽明山,我坐右邊,她坐左邊,計程車中各自看著窗外。此時廣播突然放出Rod Stuart的「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 How you broke myheart……」我轉過頭,她仍空洞地望著窗外,我伸出左手握住她窒息的右手,她一動也不動。她的心碎了,碎片飛到我身上。她的啜泣,在我心中聲若洪鐘。她的痛,我無法感受,但約略能懂。

親密感未必要從人身上得到,有時可以來自大自然。在臺北陽明山竹子湖,我躺在濕潤的土地上,看著前方的海芋、馬鞭草,和情人菊(Yes!),任憑小蟲在我臉上飛過。沒有空調、E-mail、手機、meeting……我閉上眼睛,如果我閉得夠久,也許就會忘了自己的姓名,和現在是2006年。和大地肌膚相親是最有安全感的,因爲大地,永遠不會離開你。

親密感非常便宜,因爲小地方,往往比大世界來得親密。在巴黎,我對凱旋門、巴黎鐵塔毫無感覺。最讓我動心的,是「莎士比亞書店」的角落。「莎士比亞」是一家小店,窄小的三層樓,木頭的書架和樓梯搖搖欲墜。書架之間擺著床,是窮苦作家,和他的貓,夜晚落腳的地方。你看你的書,他睡他的覺,互不干擾。

那張床,有味道、也有跳蚤,有灰塵,也有體溫。我坐在上面,感覺和所有窮苦掙扎的年輕作家相遇。我想起自己也曾一無所有、投訴無門。如今我能暢所欲言,是否就忘了自己的出身?某個人或地方讓你有親密感,因爲他們讓你想起過去的自己。人們喜歡懷舊,並不是因爲舊的東西美麗。而是因爲舊的東西中,有還沒有墮落時的自己。

世界太大,人很渺小。茫茫人海,我們都在找座標,希望能航行到一個港口,永遠地放下錨。入夜的海上慢慢變黑,寂寞像海水倒灌,我們唯一的求生工具,只剩下親密感。

Friday, March 13, 2009

五十四項的健康知識

HAPPY FRIDAY!

01、聰明地鍛煉
如果你在健身館裡只知道發狠用勁的話,最好不要浪費時間。一般來講,十個人中只有一個人了解正確的健身方法,絕大多數人的鍛煉目的似乎只是讓自己疲勞,這種方法很容易受傷,而且收穫甚微,最好是對自己的鍛煉方法進行一次正確的評估。

02、多騎自行車
人們應該多騎自行車,以中速騎車,對心肺功能的提高很有幫助,對減肥也有特效。

03、散步半小時
盡量每週散步四到五次,每次三十到四十分鐘,這對身體非常有益,有規律的活動有助於身體健康,還具有減肥功效。無需花費鉅資參加健身俱樂部,只要買一雙舒適的鞋穿就行了。

04、多走樓梯
最好少搭電梯,多走樓梯。爬樓梯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形式,對心血管有益,還可以改善你的腿部肌肉。此外,腹部肌肉也會得到鍛煉。

05、保持正確的行走姿勢
保持正確的行走和坐立姿勢,對健康非常有益;很多人都養成了懶散的壞習慣,一些不良姿勢會導致背部痙攣和頭疼等毛病。

請在行走時放鬆雙肩,保持頸部直立、骨盆肌肉緊張,挺胸收腹,這樣你就會看起來更棒一些,自我感覺也會更好。

06、經常伸伸脖子
每天最好輕輕地伸一伸脖子,很多慢性頭疼病都是由於頸骨接合處和神經損傷引起的,而人們長時間保持坐姿,也最容易引發這種損傷。盡量將下巴壓低,抵住胸口,使兩耳低於雙肩,這樣可以幫助你預防或減輕頭疼。

07、要吃好早餐
也許在此之前你都不怎麼吃早餐,但現在請不要這樣了。吃一些麥片粥或牛奶它們可以緩慢釋放糖分,使你不會在午餐之前,就感到肚子空空如也。

08、多吃有機食品
人們應該盡量多吃有機食品,即使是有機的根莖蔬菜也好。這些食物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好處,種植方便、成本低,味道也不錯。

09、多吃核桃
大家應該多吃核桃,它的脂肪含量低,是最好的堅果類食品。最近的研究發現,常吃核桃可延長壽命五到十年。它們可以保護心臟,降低膽固醇。

10、少喝碳酸飲料
牙科醫生警告宣稱,最好少喝碳酸飲料,因為這些飲料中的酸性物質,會慢慢地腐蝕牙齒表面保護層,這在兒童中是很常見的一個現象,因為很多家長都認為碳酸飲料不會對牙齒產生任何危害。果汁中也含有酸性物質和果糖等,因此最好在飲用之前,先用三分之二的水稀釋一下。

11、多吃魚
多吃鯖魚、沙丁魚和鮭魚等深海魚類是最好的,每週以吃兩次為宜。魚油中發現的Omega3長鏈脂肪酸,似乎是無病不治,對關節炎、癡呆症、皮膚病等都有好處。如果你需要熬夜惡補的話,最好多吃些魚油。

12、食用更多的酸酵母
每天早上最好吃一片加乳酪的麵包。乳酪中富含葉酸,這是一種維生素B,可以解決貧血症和腸類疾病等問題。考慮懷孕的女性應該多服用葉酸,因為它可以幫助防止某些孕期的疾病。

13、多吃綠色食品
提高礦物質「硒」的攝取量,可以保護人體免受癌症和免疫系統疾病的困擾,因為硒元素,對於清除血液中的致癌分子來說,非常有效。深綠色葉菜和根莖菜中富含硒元素,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少食用這些蔬菜。大家需要記住一點,食補是最好的進補方式。

14、補充更多的維生素C
建議大家每天服用一千毫克的維生素C,這樣可以全天保持充沛體力,同時還可以少患感冒。

15、為懷孕做好充分準備
如果你計劃今年懷孕生孩子,請馬上開始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化學污染。準媽媽們應該戒酒,並保持均衡的飲食。

16、聽自己的「心聲」
經常聽聽你的「心聲」,看看你的心臟在告訴你什麼信息。休息時,如果胸部出現短暫疼痛,你可以不用擔心。但是如果你在正常的活動中,或在步入辦公室的時候,發現此類疼痛,即使它們並不劇烈,而你卻感到呼吸短促,這時最好去看醫生,因為你的身體在告訴你,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

17、不要壓抑自己
不要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在意人們說些什麼,哭泣也並不是什麼脆弱的表現,至少它是一種在意與關心的體現,是一種關愛與關懷的證明。發洩出自己的感情,要比壓抑它們好得多。

18、表達自己
人們應該找到自己富於創造性的一面,這樣可以提高自己。成年人通常不會表達自己的創造性,因為他們害怕失敗,他們已經開始認為,最重要的事就是做正確的事情,如果你學會以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的話,你就不會遇到表達困難或其他傷腦筋的問題了。

19、盡情地唱歌
音樂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可以愉悅身心。有研究證明,唱歌可以促進一種感覺良好的荷爾蒙的產生,有益於身體健康。

20、記筆記
要經常在身邊放上一個筆記本和一支筆,每當你在睡覺時,突然想起什麼事時,就可以隨手將它們記下來,然後安心睡個好覺。早上醒來時,你可以從一種更為清醒的角度,來思考晚上想到的問題。

21、每天睡八小時
每天保持八小時的睡眠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似乎永遠處於欠睡眠狀態,盡量不要熬夜。想要早睡的話,最好不要喝酒,這樣才能得到一個真正熟睡的夜晚。

22、關懷雙腳
英國肌肉與骨骼醫學研究所的皮特.斯庫建議說,最好每天晚上都蜷著雙腳(就像雙手握拳一樣),用雙腳外腳掌著地保持平衡,行走十分鐘。這種練習可以提高平衡能力,增強腳弓和腳踝的力量,幫助你解決平常穿高跟鞋(或不舒適的平底鞋),所造成的腳部損傷問題。

冬天的晚上,熱水泡腳,避免手腳冰冷,對於促進循環很有幫助,可以減輕心臟負擔。

23、及時進行身體檢查
男性到了四十五歲以後,都應該定期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無論是否發生病變。如果癌症在及時被發現,還是可以治療的。男人們不應該像鴕鳥一樣,把自己的頭埋在沙子裡,裝作事不關己的樣子,畢竟到醫生那裡進行檢查,也不是什麼難事。

24、增強骨骼強度
健身專家提醒,請關注自己的骨骼發育,避免骨質疏鬆症,五十歲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一都患有這種病,這種病是可以預防的;實驗證明,負重練習可以有效增強骨質健康。園藝、家務和爬樓梯等活動效果都不錯,而抽煙則會導致骨質疏鬆。

25、少用漂白劑
最好扔掉家中的漂白劑和清潔劑等,這些物品中都含有害化學成分。多花些體力,使用一些檸檬汁或醋,也可達到相同的洗滌效果。家中的化學物品越少越好,有研究發現:兒童哮喘病與清潔產品的揮發性物質,有著直接的關係。

26、留住耳垢
最好不要用棉花棒清潔內耳的耳垢,很多人都是在掏耳朵時造成耳部受傷;在掏出耳垢時,也有可能引發感染。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損害耳鼓。其實耳朵具有自清能力,耳垢可以在無需外力幫助的情況下,會自動撥落清除。

27、進行掃描檢查
如果你是一名已婚女性的話,趕快去婦科進行一次衣原體(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掃描檢查吧!最好帶上你的那一位,因為他也有可能攜帶病菌。有4%的成人會感染到這種病菌,但卻毫無症狀。
衣原體病菌很容易治療,但是如果不予理睬的話,它可能會導致宮頸疤痕,阻礙精子行進,造成不孕。

28、善待你的眼睛
結膜炎這種病的交叉感染很普遍,甚至擦一擦眼睛,或是碰一下門把手,都有可能將疾病傳染給他人。請在擦眼或用藥之後清洗雙手,使用專用毛巾,不要與他人共用。

29、躲在陰涼裡
請盡量避免陽光強烈直射。紫外線能夠破壞皮膚的膠原質和彈性蛋白,加速皮膚老化,促進皺紋的產生。最好享受柔和的陽光,陽光可以幫助人體產生維生素D,它對於骨骼生長和牙齒健康,非常有益。

30、扔掉所有垃圾
建議大家扔掉所有多餘、無用的東西,亂東西過多會影響你的腦力健康,如果你的床下已經沒有任何空間,衣櫃裡也已爆滿的話,就足可証明你的垃圾太多了,到了該清理的時候了。

31、8歲決定女性生育能力。
此時的激素分泌和黃體酮的水準會對她的一生產生影響,因此要避免劇烈的體育運動,飲食一定要跟上。

32、10歲女性青春期萌芽。
40%的骨骼在此時以衝刺的速度形成,攝入足夠的鈣是至關重要的。多食用乳製品、多做運動,避免肥胖。

33、17歲智齒發育。
出現口腔疾病,使用漱口水或淡鹽水漱口消炎鎮痛,必要時使用撲熱息痛和阿司匹林。

34、25歲骨骼發育達到頂點。
要攝入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一般地說,每天要喝一瓶牛奶或優酪乳,並多曬太陽以獲得維生素D。

35、28歲男性開始脫髮。
睾丸激素的水準變化是毛囊萎縮的主要原因,注意早餐中蛋白質的攝入,多食用雞蛋和瘦肉可以延緩毛囊的萎縮。

36、30歲新陳代謝能力下降,開始發胖。
每天少攝入200卡路里的熱量,可以防止身體走形。

37、34歲女性最佳生育年齡。
此時生育可以使母嬰都更健康,母親更長壽。每天服用葉酸對母嬰健康都有好處。

38、35歲白髮開始出現。
這是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不活躍造成的,服用B群維生素可以延緩白髮的生成,並且也有緩解精神壓力的作用。

39、40歲男性生育能力下降。
無論母親是否年輕,此時受孕的嬰兒其流產率都會增高。讓睾丸保持較低的溫度,是提高精子存活率的關鍵。多攝入富含鋅、硒、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

40、41歲骨質疏鬆的跡象開始出現。
加強鍛煉,每週做有氧運動,例如跳舞、跑步等,快走四五次。

41、42歲大腦進入中年期,腦細胞每天流失1萬個。
隨著迴圈能力的下降,腦部供氧減少,記憶力受到影響。經常讀書、下棋,彈奏樂器都可以幫助我們保持頭腦的敏銳。

42、46歲開始出現老花眼的症狀。
這是眼睛的聚焦能力下降造成的,雖然老花眼不能抗拒,但是戒煙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問題,特別是白內障的發生。

43、50歲開始出現帕金森症。
多攝入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橄欖油、瓜子和杏仁。

44、51歲是女性更年期的平均年齡。
改掉喝咖啡的習慣,換成茶或果茶,同時多攝入鈣。

45、59歲容易受到皮膚病的威脅。
避免皮膚在陽光下暴曬,冬天最好也使用低倍數的防曬霜。

46、60歲白內障問題突出。
多吃扁豆、豆芽、捲心菜、萵筍、奇異果、蜜瓜等食物,注意眼部異常。

47、63歲是女性卵巢癌的平均年齡。
最好多吃花椰菜。十字花科的蔬菜中所含的蛋白質,對卵巢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48、68歲是關節置換的平均年齡。
控制體重,過重的體重會增加關節負擔,誘發骨關節炎。

49、70歲是英國腸癌的平均年齡。
多吃藍莓,或其他高纖維的食物可防止癌變。

50、75歲大部分人會有高血壓。
高血壓會誘發心臟病和中風,要定期檢查血壓。

51、76歲是英國男性的平均壽命。
降低飯量可以更長壽,還可以減少包括癌症等疾病的發生。

52、81歲是英國女性的平均壽命。
節制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適度吃魚,使用橄欖油,適度地飲用葡萄酒。

53、高抬貴腿!
只聽說過高抬貴手,這「高抬貴腿」卻也是有效的健身之道。據報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年過古稀,但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年輕的多,其奧妙所在,就是她掌握了「高抬貴腿」的健身之道,每天抽出幾分鐘,愉快地把雙腿高高架起,喝上一杯茶,藉以鬆弛全身。

近年來,國外醫學專家也指出,只要每天高抬下肢2∼3次,每次5∼10分鐘,就會使全身,尤其是腿部、心臟、頭部大受益處。專家們研究指出,當一個人的雙腿翹起,高於心臟之後,腳和腿部的血液產生回流,減輕大腦耗氧量,大小腿得到放鬆,同時有利於心肺的保健。

五十四、高抬貴手。
就請您"高抬貴手"將這封醫學諮詢站家族分享給您的好朋友。

Thursday, March 12, 2009

烏龜的啟示

我曾見過一隻非常美麗的烏龜,殼和頭尾都是翠綠色的,在翠綠色的殼上有著深咖啡色的花紋。

牠的背高高的隆起,就好像是一個籃球的半圓,弧線優美光滑,一點也不像一般的烏龜那樣扁平。

最奇特的是那烏龜的嘴很大,兩邊的線條翹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對人注視,一瞬也不瞬。

那美麗的烏龜是在一位畫家朋友的畫室看見的,我對朋友說: 「這輩子沒見過如此美麗的烏龜,可惜沒有相機,下次一定要來幫牠照幾張相。」

朋友向我談起這隻烏龜的神奇,他在巴西旅行時,第一眼看見就愛不忍釋,因為沒想到世界上有這麼美的烏龜,於是百般懇求,出了高價才向原來的主人購得。

但是雙手才能環抱的大烏龜,重達三十公斤,怎麼帶回來呢?

牠通過了動物進出口的種種繁複檢驗,才從海運用貨櫃託運回來。

「巴西到台灣的貨輪開了三個月才到,我心想:萬一死掉了,就作成標本。沒想到開箱的時候,牠還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張開,嚇我一大跳。」朋友說。

然後我們談起在武俠小說中有所謂的「龜息法」,武功很高的人可以鍛鍊像烏龜的呼吸一樣,達到接近禪定的境界。

這「龜息法」既然學自烏龜的本能,烏龜三個月不吃不喝還能存活,就不是不可理解的。

過了一個月,我去看朋友,帶了相機想去拍那隻烏龜,萬萬沒想到朋友說:「烏龜死了,這是牠的殼,我留下來做紀念。」

航行過萬里,在木箱子靠著一息都能尚存的烏龜,怎麼會死呢?

朋友說:「我到南部去開展覽,離開一個星期,想說不能每天餵牠,離開的時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來後少了一把,烏龜卻死了。」

後來找了一位獸醫來看,他說烏龜是撐死的,牠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氣吃完。

我和朋友撫摸著巴西烏龜留下的殼,內心感慨不巳,在極度的黑暗中饑寒交迫還能存活的烏龜,在翠綠的花園水池旁卻因為吃得太飽而亡故了。

可見困危並不全然可畏,飽足也不盡然可喜,在飽足中的節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還要艱難呀!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長得太美而走向萬里飄泊,最後客死異鄉的巴西烏龜。

如果心內有知,一定會希望自己只是一隻長相平凡的烏龜。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希望『遠離憂患追求安樂』的人,卻很少想到 『憂患』給人帶來生的勇氣,『安樂』使人喪失活的鬥志。

這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巴西烏龜,如果心內有知,一定也會有所啟示吧!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巴西烏龜死了,只留下美麗的殼,彷彿牠的存在只是為了這個外殼,可是生命失去了,美麗的殼對一隻烏龜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也是如此,背負著美麗的『名利和權位』,以為那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沒有『鮮活的生命』沒有深刻的生活,『名利權位』只是供人瞻仰的外殼,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只人的生死可以讓我們學習,一隻烏龜的生死也可以讓我們深思,看到那空留外殼的巴西烏龜。

回家時走在忠孝東路上,看到許許多多的人背著外殼在路上行走,那衣著光鮮的女士,有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那西裝革履的紳仕,又有著什麼樣的思想和智慧呢?

這使得我有一種憂傷的心情:
當我們把頭和四肢縮起來,縮進一個庸俗的社會化的殼裡,和一隻烏龜又有什麼兩樣呢?

人生的真正意義,應該是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啊!

人生有「四苦」

一、「生苦」,嬰兒在母親腹中如受胎獄之苦,出生時又得經過母親狹窄的產道;

二、「老苦」,由幼年至青年直到老年,身體日漸衰老、退化,苦不堪言;

三、「病苦」,各種病痛纏住身體,是誰也不願受的痛苦!有的病人不是要求醫生設法為其結束生命嗎!

四、「死苦」,說到「死」,有些人不承認「苦」!

俗話說:「貪生怕死。」

這是一切有靈性的動物共同點,所謂「螻蟻尚且貪生怕死,何況人乎?」

在世間,有生必有死,誰也不願意死,但是又有誰能逃避得了呢?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品嘗生命,從心笑起

聽說日本這幾年興起一種補習班,叫做「微笑補習班」,許多人都繳費去學習微笑,那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人們早就忘記應該怎麼笑了。

微笑還需要補習,其中實有深意,因為微笑人人都會,但許多人都留在「技術層面」,有的是「皮笑肉不笑」,有的是「肉笑心不笑」。

如果要「從心笑起」,就需要學習了。

想要「從心笑起」,大概需要具備幾個基本的品質:
一是遊戲的心情;
二是包容的胸懷;
三是幽默的態度。

沒有遊戲的心情,就會對苦樂過於執著,對成敗過於掛懷,便難以在苦中作樂,品嘗生命的真味。

沒有包容的胸懷,就會思想僵化、不能容納異見,難以接受批評,把別人視為寇仇,處處設限,也就難以歡喜了。

沒有幽默的態度,就不懂得自嘲,不知甘於平凡,也不會對世事一笑置之,就會畫地自限,想不開了。

『嚴肅』真是一種病,那些外表嚴肅,內心充滿怨恨的人,是生病了。

那些執著於財勢名位、不能放下的人,也是生病了。

如果嚴肅真是一種病,現代人大部分是生病了,只是輕重緩急不同罷了。

我們應該認識這種病,革除這種病,讓我們懂得笑,懂得遊戲,懂得包容、懂得輕鬆和幽默。

每天早晨,對和我們會面的熟人真情一笑;對和我們錯身而過的陌生人點頭微笑;或者,拯救社會就是從這裡做起呢!

「人生已經夠苦了!能夠帶給別人歡笑,是一件好事。」

真情笑、遊戲、包容、輕鬆和幽默 ……

Tuesday, March 10, 2009

給孩子的價值觀

"需要"的爸爸買,"想要"的自己付

作家/游乾桂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

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10,25×100以及25×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

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

Monday, March 09, 2009

營養的黑豆

March 10, 2009

Recipes for Health

By MARTHA ROSE SHULMAN

Black Beans: Nutrition From South of the Border

Many of my vegetarian dishes were inspired by the savory, brothy black beans I lived on one summer in Oaxaca, Mexico. Today, when I yearn for Mexican food, I know I am really pining for black beans. If you’ve spent tim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Mexico, in Guatemala or in Brazil, you know how wonderful a bowl of black beans can be if properly cooked.

Beans are nature’s health food. They have exceptionally high fiber content, and they’re a fine source of protein, as well as calcium, iron, folic acid and potassium. Black beans stand out because in that shiny black coating, there are at least eight different flavonoids, which are antioxidants. Called anthocyanins, they’re found in red grapes and red wine, red cabbage and other dark red fruits and vegetables. Black beans also contain small amounts of omega-3 fats, three times as much as other legumes provide.

Any successful dish made with black beans begins with a great pot of beans, sufficiently seasoned and slowly simmered with lots of onion and garlic until the beans are soft pillows suspended in a thick, inky, savory broth. There’s no comparison between that pot of black beans and the black beans that come in a can. Canned beans not only lack both flavor and nutrients.

Simmered Black Beans

The key to a great pot of black beans is using enough onion, garlic and salt for seasoning, and then cooking the beans for a long time at a slow simmer. In Mexico, a sprig of epazote or a few dried avocado leaves are usually added to the pot. Those ingredients aren’t as easy to find as cilantro, which is what I routinely use to season the beans.

1 pound black beans, washed and picked over for stones

2 quarts water

1 tablespoon canola oil or extra virgin olive oil

1 medium onion, chopped

4 large garlic cloves, minced

1/4 cup chopped cilantro, plus additional for garnish if desired

Salt, preferably kosher salt, to taste

1. Soak the beans in the water for at least six hours. If they will be soaking for a long time in warm weather, put them in the refrigerator.

2. Heat the oil over medium heat in a large, heavy soup pot or Dutch oven, and add the onion. Cook, stirring, until it begins to soften, about three minutes. Add half the garlic. Cook, stirring, until fragrant, about one minute. Add the beans and soaking water. The beans should be covered by at least an inch of water. Add more as necessary, and bring to a boil. Reduce the heat to low, and skim off any foam that rises. Cover and simmer one hour.

3. Add the salt, remaining garlic and cilantro. Continue to simmer another hour, until the beans are quite soft and the broth is thick and fragrant. Taste. Is there enough salt? Does it need more garlic? Add if necessary. Let sit overnight in the refrigerator for the best flavor.

Note: If you can get hold of a sprig of fresh epazote, add it to the beans in step 3.

Yield: Serves six

Advance preparation: The cooked beans will keep for three to four days in the refrigerator and will freeze well.

證嚴上人「如是我聞」


作者介紹:

靜思精舍常住眾,每日敬侍師側,親筆所記證嚴上人每日言行之實錄。他們亦步亦趨緊緊跟隨,來來去去,匆匆忙忙,閱盡世態人情,耳聽觀機逗教,謹慎地荷擔留法留史之使命。為了完整保留文字歷史,彰顯上人之人格與風采,宣揚上人之精神與理念,鉅細靡遺記載上人之言教、法教與身教,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成一本本的「如是我聞」——即《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內容簡介:

慈濟於二十一世紀初開啟慈濟宗」,為的是彰顯慈濟成立宗旨在於進行人間菩薩大招生,以促進世界和平,使天下無災難。證嚴上人之思想體系是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之法髓根源,此中心思想把握準確、傳承正確乃至於發揚光大,才能使慈濟宗屹立不搖於天地之間。常隨弟子將眼觀耳聽上人之行誼與理念,在字句斟酌詳實筆錄以外,且系統性整理及探討上人思想。計畫將編輯諸篇以成書冊陸續付梓,終而彙整群書而成套書,以盡「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之使命。

證嚴上人衲衣布履遊化人間,菩薩足跡烙印愛的教育;悲心深重善導眾生,堅毅卓絕永留人格典範。作為慈濟之現代版《阿含經》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亦是「上人之日記」,於每年依四季出版四冊之際,每一季付梓之書亦皆附有一篇「主題思想」長文,由常隨弟子撰文闡述當季上人之重要理念,或是透過慈濟重要事件以顯明上人思想,或是針對上人思想之源流、形成與發展加以整理。始自一九九六年春至二○○三年夏,八年來得文三十篇,經稍修訂後結集成冊出版。

智慧裝扮自己

溫柔心就是天堂,用智慧裝扮自己

園桌出版社/范俊逸

握有好牌的人,常常不是永遠的贏家;拿到爛牌的人,往往反敗為勝。

晚上開車回家的路上,

聽到廣播正在訪問一位女作家,這位作家雖然有著濃濃的香港口音,但談話的內容卻十分吸引我的注意。

她說:「其實我們認為的弱點,也許將來是我們的優點。

像我覺得我的長相很平凡,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自卑,每次跟班上女同學和別班的男同學出去玩,比較漂亮的女同學一回來就可以收到好多追求者的情書、電話,而我始終被冷落在一旁,沒有男孩子多看我眼,更別說和我約會了。

我經常覺得孤單,只好在書裡面尋找安慰。不知不覺,我讀了很多的書,更沒想到我竟然成了一個作家。而我有一位漂亮的同學,從來就不缺男孩子的追求,可是後來我聽說她被人騙了,還不幸成了妓女……」。

她娓娓地說著,我靜靜地聽著,感覺心有戚戚焉。

在這樣一個物質豐盈的年代,我們會羡慕別人長得漂亮、英俊,我們會羡慕別人出生在富裕人家,我們會羡慕別人擁有名利和權位。覺得自己渺小,覺得自己是隻醜小鴨,幻想著自己能一夜之間變成富有、而且美麗的天鵝。

於是我們拚命賺錢之後,想讓自己變很漂亮一點、瘦一點,於是把大把大把的鈔票和時間,無怨無悔地奉獻給瘦身美容公司。我們學會了用各種外在條件來虛張自己貧乏的內在聲勢。

我們不會羡慕寫得一手好詩但沒有錢財的詩人,我們不會羡慕一個充滿愛心卻穿著簡單的社工人員,我們不會羡慕一個懷有理想,卻一貧如洗的政治人物,我們也許會欽佩他們,卻不會想步上他們的後塵。

我佩服那些有操守、有愛心、有美德的人,但我還是渴望成為美麗、多金、有名的人。至於有沒有智慧學問?不是挺重要的。

這位女作家讓我的思緒翻飛了起來……

我想起了好多好多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著很大的先天弱點,後來反而因為這些弱點,迫使他們認真地思考生命,然後來個大逆轉,弱點成了他的動力,反敗為勝。

因為拍電影「美麗人生」而得獎的義大利導演~羅貝多.貝里尼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致詞:「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一個貧窮的童年。」

我被他的話深深撼動。

是啊!我們會感謝別人幫助我們成功,感謝老天爺讓我們抽中彩券,卻不會感謝上天給我們困境。

這世上有太多的事,是我們不願意碰到的,像是挫折、失戀、病痛、年老。但很抱歉,只有躺在黃土中的人才能遠離這些威脅。只要我們一口氣還在,這些討厭的東西會等在那裡迎接你我。

忘了是哪一部電影,劇中的媽媽和小孩經歷了許多災難和折磨,最後化險為夷,兩個人緊緊相擁,年約十歲的小男孩帶著天真疑惑的神情問媽媽:「媽媽!傷心已經結束了嗎?」

媽媽溫柔慈祥地回答:「不會的,還會有別的傷心。但不要怕,傷心是人生在教育我們。」

是的,傷心是人生在教育我們。我們看那些有名有錢的人,他們是否就免於傷心的權利?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不是已經攀到了世界的顛峰嗎?但他並不是天之驕子,他還是罹患了令人聞之色變的「血癌」,最後他憑著無比的意志力戰勝了病魔。

他回憶:「我以為病痛之後,我就會變成一個全世界最有智慧的人,但很遺憾,我還是會為一些跟血癌比起來真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生氣和傷心。」

你看,從鬼門關繞了一圈回來的人,也沒有「傷心豁免權」。

我們對傷心和弱點有了宿命的悲哀,但上帝不會這麼惡劣,他讓我們懂得一件事:
握有好牌的人,常常不是永遠的贏家;拿到爛牌的人,往往反敗為勝。

像這樣的證據,到處都有,不相信可以去問問你家附近那個賣蚵仔麵線卻擁有好幾棟房子的老板娘。

那位女作家若不是握了一張不怎麼好的牌,她不會那麼努力去讀書,充實自己;她若是生了一副美麗的臉龐,約會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之乎者也!

當然,不是每個不漂亮的人都會用功充實自己,而每個美女都沒腦袋,這還是要看自己有沒有機會想通這一層。

我記得在我乾女兒襄襄出生那一天,我寫了一首詩給她,裡面有一句話:有一天妳將亭亭玉立,願妳能用智慧來妝扮妳的美麗。

凡是願意用智慧來妝扮自己的人,在我眼裡都是「亭亭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