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0, 2009

手持一串珍珠項鍊

手持一串珍珠項鍊

「以理啟事,藉事會理」──上人「以理啟事」,以靜思法脈清淨無染的大愛開啟了慈濟宗門,慈濟人就要「藉事會理」,透過投入慈濟宗門的事相,福慧雙修,成就佛道。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慈濟承辦「佛教的慈善關懷」分論壇,這是外界基於對上人人格的感動與對慈濟的肯定,故由慈濟在板橋靜思堂開啟慈善分論壇。一大事因緣開啟慈善分論壇,這是「以理啟事」;與會者在論壇中之見聞及感悟,即是「藉事會理」。

參與板橋分論壇場次,實有不少感觸。感觸之一是,體會到「修行的三個層次」──

所有發表論文者中,大致可看到三類人。一類是長老方丈級,雖不免有鄉音或外語的隔閡,無法全然明白他們的意思,但這些上了高齡的長者,他們真摯勸人向善的愛心,使現場烘染出祥和氣息;而他們氣質慈祥親切,令人見之起歡喜心。聽他們講話,不由得意態舒緩,心情怡然。

另一類是專家學者級,他們的年歲較長老級輕了一些;人到中年以上、步入老年,見過世面,經歷人事,閱人無數,知道萬事起頭難,守成也難,發展也難,所以懂得人情世故,也處世較圓融,能由衷肯定讚歎慈濟。

再一類是年輕一代;人還年輕,追求自我肯定與定位,也追求他人認同,想表達自己也是有作為的人,有能力的人,鮮少提到慈濟與他人,表達的是「我」。

如何在學佛修行的過程裡,當年紀很老很老時,自然流露慈悲和智慧的形象和氣質?令人見之起歡喜心?則年輕時候的心是依止於哪個方向,應該是最大的關鍵。年輕時候,若人生方向失於偏頗,心中只為追求自我定位,一旦迷失在名利權勢中,自己痛苦也傷害別人。

誠如孔子說:「及其壯也,戒之在鬥。」年輕力壯的盛年,若是好強鬥勝的習氣過重,不免就會嫉妒心強,見人美好、受人稱讚,就伺機障礙別人、結黨排擠別人;好勝心強,在乎自己的工作表現,認為自己在各方面都要勝過別人,無法忍受別人說自己有一點點的不完美;優越感強,心胸狹窄,見不得人好,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就冷言冷語,不給好臉色;掌控欲強,喜歡做頭,別人都得聽他的指令,也不容許別人侵入他的領域。

若能謹記回返「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有自覺地讓自己的心保持單純、善良、清淨與心量開闊,如此老實修行,漸漸地就會在經歷人事磨練後,會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就盡力去做,也會有「識人之明」──清楚別人會做什麼,所以能夠肯定、欣賞及讚歎別人的成就。

因為「知己知彼」,所以能夠明白──世界的圓滿絕非自己一人或攀權附勢弄個小圈圈可以完成,而是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學習、互補不足。因為「知己知彼」,不僅對自己有信心並且能留住人才、發掘人才、培養人才以及成就人才,如此自己的人生就會因此漸漸地有法喜自在的感受。到老年時,舉手投足自然流露慈悲和智慧的氣質。

感觸之二是,針對論文發表,想及上人曾說過:我們應省思自己是「利用佛法」還是「受用佛法」──

利用佛法,是將佛法當作謀取名利權勢及拉攏關係人脈的工具,不論是著作、演說或與人交往,都是在追求這些虛幻的人事物。受用佛法,是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透過實踐力行,圓滿佛道。

處在這末法時代,到處充滿誘惑,尤其是走入世志業的人,就要自我警惕不要俗化,保持好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要深記上人教誨的「真空妙有」,什麼是虛幻什麼是真實,要認識清楚。否則一味追逐虛幻的名利,不論在別人看來自己多麼有成就、多麼有作為,自己的心是愈來愈空虛;這是因為宇宙世間存有「因緣生滅法」的自然法則,追逐虛幻的結果必然導致空虛的心境。若是老實修行,到年老時,不論有沒有人注意我、認識我,自己的心都會很踏實、很法喜。

感觸之三是,在準備專題演講之講稿的過程與收穫──

講說內容扣準「慈濟宗」、「慈濟是修福又修慧」、「回歸清淨無染的愛是修行根本重點」。多次整理,反覆思考、再三熟讀,對於上人的絕妙智慧如「立體琉璃同心圓」、「真空妙有」、「事理相融」、「堅持理想」等等觀點,真心讚歎奧妙無比!

上人所開啟的慈濟宗,是力行法華思想四十多年後的結果,有理相有事相,有學理根據也有實踐方法,是自成體系,像一串珍珠項鍊;而不是散落的珍珠,讓人看不到系統。所以全球靜思弟子要珍惜這串珍珠項鍊,要用心了解慈濟宗的系統與脈絡,才真正是恭逢二十一世紀的一大事因緣──慈濟宗開啟!

-------------------------------------

「2009年衲履足跡春之卷」,虔敬付梓出版。至誠盼望您自己讀亦教人讀,使自他皆因聞法入心,明白來慈濟必須做好「以理啟事,藉事會理」的功課,深切知悉投入慈濟是來修行的,止於至善直達佛境,才不會在末法時代,被世俗所污染,辜負自己曾經手持一串珍珠項鍊。

=================

誠心祈求天下無災 人皆平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