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14, 2014

你是否在錯的地方,想找對的答案?

/裘凱宇

人,有一種很有趣的本能反應,就是遇到問題,就會想要趕快“解決”它,不太喜歡“不知道”或“懸置”的感覺。所以,我們的大腦會在第一時刻做出判斷,以消除未知造成的焦慮。但這樣的習慣,若不加以注意,很可能讓我們陷入重大的盲點中,而不自知。

玩一個簡單的小遊戲。請你直接回答下列問題:

狀況:

一枝鋼筆和一枝鉛筆,總共價值22元。

鋼筆比鉛筆貴20元。

請問鉛筆多少錢?

現在你腦中可能閃過某個數字,但如果我邀請你,再多花一點時間檢查一下答案,你需要花多久時間,才會發現鉛筆不是2塊錢?(正確答案在文末)

如果你想不出其它答案,也別難過,有超過50%的人,都相信自己第一個答案是對的,除非有人提醒,否則他們會一直覺得自己“沒有錯”。這就是心理學上,常常提到的「自我確認偏誤」,也是所有思考錯誤之母。簡單的講,當有新的訊息和舊的理解有衝突時,我們習慣性的把它過濾掉,或忽視不論。

為什麼我們這麼依賴直覺呢?從演化發展來看,人類有數百萬年的時間都是在野外生活,隨時要應付兇猛的野獸。當你看到黃黑條紋相間的動物時,你必須馬上辨識出那是隻老虎,否則下一秒鐘,你就變成老虎肚子裡的食物。適應與生存的需要,使我們遇到狀況時,學會立即反應,而不是花時間好好思考、確認、觀察後,再下判斷。畢竟假設錯誤,最差的情況也就是驚呼一場,總比被吃掉來的好。

因此,我們不太習慣去質疑或驗證自己的直覺是否有誤。加上思考是一件極花體力的事情,為了避免認知失調的痛苦,我們寧可保持現狀,也不願質疑自己是錯的。

即使現代的環境已脫離蠻荒時代,生存條件大不相同,人類的行為反應卻依舊如故。所以在實際的生活中,你會發現許多人在面對自己的工作或感情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便是最直覺的做法,例如:去詢問生活背景和自己相近的人、或從現有資料中驟下定論,而不是真正進入問題中,花時間研究產業現況,或擁有和諧關係的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總是在錯的地方,想找對的答案。

舉個例子,某次在咖啡廳寫作,臨座剛好有兩位輕熟女,正討論是否要換工作。其中,A女跟B女抱怨自己的公司多麼勾心鬥角,她想要辭職到外商公司或公家機關,可是又擔心公家單位薪水不夠優渥,外商公司工作時間會太長,她沒辦法保有休閒生活。A女很掙扎,不知道該不該跳槽,但語氣中聽得出來,恐懼比勇氣大得多。

B女是A女的大學同學,B女在另一間公司當行銷人員,對工作也滿腹苦水,且她對於A女的會計工作並不太熟悉,但互動中B女卻很熱心的提供,她“聽說”的經驗給A女參考。無非是她的親戚在外商公司被操得要死、某個同學是公務員,個性多無聊……等。這些訊息,乍聽之下都滿有道理的,也挺符合我們對某些環境的既定印象。到最後,B女要A女懂知足,千萬別輕舉妄動,A女點頭如搗蒜。

如果換你是A女,你會怎麼判斷?你看得出來這裡頭,存在哪些思考盲點嗎?

當我們是局外人時,很容易分辨得出來,B女不是最好的諮詢人選。A女應該把時間花在「曾處理過類似問題的人」,而不是「最容易問得到的人」!而且B女對外商公司或公家機關的看法,就像黃黑條紋相間的影像,她覺得是老虎,可是在A女的世界裡,那可能只是貓咪罷了,沒有B女形容的那麼可怕。

然而,A女的行為就是典型的自我驗證,她選擇和自己生命經驗相似的B女諮詢,而非真實在外商或公家機關工作的人。換言之,A女在會面前,已經決定要相信B女的話了,所以她很容易認同B女的話,不懷疑B女的假設有可能是錯的。對A女來說,不論是好友,或好友說的話,都屬於「現成資料」,讓她可以很快地回答眼前的問題,但不一定是對的。並不是B女故意騙她,而是大腦的習慣使然。換做是你我,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們也都有很高的機率,使用“最快取得”的資訊做判斷,而不是真正進入現場,那太花力氣,也太費時了。因此,從她們眼中看出去的世界,就會處處是困難,覺得自己的選擇很少。

我猜,經過那番談話,A女和B女的感情依然會很好,因為B女沒有挑戰A女的價值觀,她保全了A女的舊世界,不需要忍受崩解的痛苦。但其實,A女真正少的不是「可能性」,而是她的「邏輯性」。也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

這就是為何你身旁會有很多人嚷著要離職、想創業,但真正行動的人卻很少。有很大的原因來自於,我們太習慣聽我們想聽的話,而不是該聽的話。

(答案:鋼筆21元,鉛筆1元。)

全文網址: 你是否在錯的地方,想找對的答案? - 裘凱宇專欄 - udn專欄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513588#ixzz31hMNGoZ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