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1, 2012

台灣人正在買日本...

在日本政府宣布買釣魚台引發華人仇日情結之際,其實,台灣人正在買日本。買公司、買技術,甚至大買東京房地產。為什麼台灣人選在這個時候買日本?

 買技術、買公司、買通路 

六大誘因吸引台灣企業大舉買日本
作者:彭漣漪攝影:蘇義傑

當日本政府高調買下釣魚台,挑動台日中敏感神經時,台灣人近年來,其實已全方位的「正在買日本」。

這裡指的「買日本」,不是哈日族的購物行為,而是指隨著日本景氣變差,有愈來愈多台灣企業,不惜砸大錢,以入股、併購方式「購買」日本企業,好買技術、買公司。甚至,富裕的台灣人,還流行到日本買房地產,當起包租公、包租婆。

信義房屋特地闢出日本購屋專區,專案經理李芊億指出,目前在台灣,每個月要辦兩場日本購屋說明會,每次5060人參加,2010年成立至今已賣掉250個高檔物件。不過,買房只是個象徵性動作,發生在企業端的併購入股,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大事。

驕傲的日本人,一向將一流技術視為「國技」,不願外流;企業也珍惜現有的成就,寧可固守故鄉,不輕易放棄。然而,現在日本企業遭遇多重困境,被併購或入股的意願明顯提升,讓台灣企業抓到幾十年來僅見的機會。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2011年,台灣登記有案、投資日本企業的金額為2.5億美元,是2010年的6倍,占當年台灣對外總金額的比例接近7%,歷來最高。

總件數雖然只有21件,且集中在科技業,和2010年的22件差不多,但金額明顯提高,表示都是些更重要的投資。2011年,台灣占併購日本企業金額29%,居第二名,僅次於美國。若加上未列入官方統計的資料,金額應更高。

台灣科技業流行「買日本」
中美矽晶併購Covalent 取得關鍵技術

台灣企業併購日企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取得關鍵技術與零組件。近年來台灣併購日本企業,至今手筆最大的之一,是2011年上市公司中美矽晶,宣布以新台幣131億元收購日本矽晶圓材料商Covalent Materials Corporation(前東芝的上市子公司)旗下的業務,包括晶圓拋光片、磊晶圓及擴散晶圓。

中美矽晶在矽晶圓材料方面位居世界第七或八,而Covalent在中小尺寸晶圓則是世界第一。雙方在業務上接觸了兩年,Covalent因成本過高、經營辛苦,中美矽晶最後「水到渠成」併購。

2011年,中美矽晶營收不過176億台幣,中美矽晶發言人戴上智指出,Covalent在半導體的業務規模是中美矽晶的三倍,併購後,讓半導體占中美矽晶的營收從三成直接拉上78%。

中美矽晶是台灣第一家上櫃、也是最大的 3 吋至 8 吋專業晶圓材料供應商,業務橫跨半導體、太陽能及LED晶圓解決方案供應商,這項併購鞏固中美矽晶的產業地位。例如Covalent有些技術領先中美矽晶好幾個世代,中美矽晶如果自行發展將曠日廢時。此外,併購還能順勢接觸到許多日本的高端客戶,效益很大。

力成投資爾必達 鞏固客戶關係

台灣買日本的第二種目的,是為了鞏固客戶關係。日商在日本國內生產成本愈來愈高,想盡辦法要降低成本,與台灣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是一個方法。

2011年,記憶體封測廠力成科技投資15億台幣,取得EBS(世界第三大DRAM廠爾必達子公司)26%股權。爾必達是力成的大客戶。「這是財務型投資,加強跟爾必達關係,」力成一位主管表示。

另外,根據業界消息指出,另個未曝光的投資案更重要。

於日本上市的爾必達的晶圓測試部門獨立成Tera Probe,力成將取得12%股權。入股後,將在台合資晶圓測試公司「晶兆成」,力成持有49%,對方持有51%。優點是,在台灣的人工成本比日本少三、四成。

合作關係讓力成得以「適度參與」產品開發時的前段製程,往上游踏出一步,並且優先贏得Tera Probe在台灣的日本客戶生意。

友達買M. Setek 切入新的事業領域

台灣買日本的第三種目的,是直接切入新的事業領域。 對一些較晚發展特定新產業的廠商而言,與其從頭來,不如直接買別人現成的。

友達近年能夠切入太陽能事業,取得多個國際客戶,最重要的第一步在於2009年併購日本太陽能上游多晶矽及太陽能高轉換效率晶圓的技術領導廠商M. Setek

友達最初砸下新台幣60億元,持有股M. Setek比例達72%,接下來再參與現金增資案,投資M.Setek的資金總計超過新台幣110億元。友達的資金協助M. Setek進行產能擴建與強化財務體質,順利擴廠,多晶矽產能提高一倍多。

美利達入股宮田 取得通路深耕市場

第四種目的,是取得當地通路。

日本企業在地經營多年,客戶關係、通路經營成熟,台灣企業入股可以取得通路。

例如2010年,美利達以5600萬台幣,取得日本百年自行車廠宮田30%的股權及一席董事位置,透過其廣大通路,持續擴大版圖深耕日本市場。美利達一直以來也是宮田的研發、生產以及海外銷售的合作夥伴。

宮田是日本第三大自行車品牌,翻查歷史,台灣從50年代就開始進口日本自行車,座墊採用真皮,號稱騎40年也不會壞,老一輩的台灣人或許對這品牌有印象。

原本宮田就是美利達在日本的經銷商,但由於高級車在日本銷售狀況不佳,宮田轉而經營銷往中國的中低價通勤車,業務呈現虧損。美利達入股後,宮田於2011年第一季開始轉為小幅獲利。

茂迪收購伊藤組太陽能模組 進行垂直整合

第五種目的是進行垂直整合。韓國式垂直整合操作,展現出市場實力,產業鏈同屬一家,整合及控制效果佳。

2010年,太陽能廠茂迪收購日本伊藤組木材株式會社旗下的太陽能模組事業部,並與伊藤組合資成立太陽能模組公司。伊藤組是北海道大型建設公司。茂迪主要做太陽能電池,策略性往下游整合,進行垂直整合,發展模組、系統業務,直接切入終端市場,能夠掌握更多市場主導權。事實上茂迪在美國、日本等地都透過併購及聯盟設立模組產能,達成經濟規模。

佳醫投資3D-Matrix 挹注獲利

第六種目的是純投資。看好日本企業的獲利能力,台灣企業以小幅入股方式取得業外收益,同時還能加強業務的交流。

2011年,醫藥控股上市公司佳醫,取得日本止血劑廠商3D-Matrix 4%的股權,3D-Matrix 後來在日本上市,股價一直飆漲,挹注佳醫不少獲利。事實上,佳醫到處投資,有半數的營收來自業外投資。

佳醫總經理高省表示,原本佳醫只是要談產品代理,後來由於3D-Matrix要增資完成產品開發,佳醫就順勢入股。

佳醫一位主管指出,3D-Matrix產品是市面上唯一液態止血劑,效果比傳統粉狀的好,佳醫不只想取得在台灣的代理,同時也想要在中國及亞洲的代理權,日本產品進中國會有障礙,佳醫可以協助。

早幾年,零星有一些台灣企業投資日本企業的案例。例如2000年,中環入股富士通的觸控面板;2004年,日月光併購NEC封測廠;2004年,長春化學併購住友化學半導體材料廠等。

但這幾年,尤其在311大地震後,台灣企業併購或入股日本企業的動作愈來愈大。愈來愈多日本企業願意對台灣釋出技術及股份,未來勢必可以見到更多大型的案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