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我的親子關係會轉彎

文/蔡毅樺(諮商心理師)

爸爸說:孩子總是嫌我嘮叨!說我囉唆!卻從來不反省自己,書不好好讀,生活習慣又差;不管問他什麼,他總是回答「隨便、還好、沒差、不知道、還可以、沒什麼、差不多…」,他那「一問三不答」的死樣子,看了真讓人生氣!

媽媽說:女兒升上國中後,變得很愛頂嘴,有時候又會神經兮兮罵弟弟和妹妹偷看她的日記;而且常要弟弟妹妹看電視保持安靜,自己卻把音樂放得很大聲。真是傷腦筋!

孩子說:諮商老師,關於你問我"期待媽媽可以再做些什麼改變,我的生活才會變得不一樣?"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我覺得就接換一個新媽媽好了,因為罵人、管東管西、要求我的功課似乎成為她的習慣!

在諮商實務工作中,常聽到青少年與父母彼此的心聲。父母基於關愛,在教養上,對孩子有著無數的擔心與期待,然而,這些期待與關愛,往往卻被「要求、責備、謾罵」的字語給掩蓋了!這些讓人熟悉、聽了又傷感的話的背後,其實深藏著父母深切的關愛與擔心。

青少年身心發展處在「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發展階段及發展危機中,青少年為了肯定自我,常堅持己見維護個人立場,出現爭道理的現象。又因其心理常會有「想像中的聽眾」(imaginary audience),因此變得十分敏感,懷疑與擔憂他人偷看自己的秘密;加上「個人神話」(personal fable)的心理,總認為「我才不會那麼倒楣,不幸的事情一定不會輪到自己」,因此會出現讓大人看似不合常理、冒險,或者遊走法律邊緣的行徑。而青少年「隨便、還好、沒差、不知道、還可以、沒什麼、差不多…」的口頭禪,則因其一方面想呈現自主與獨立,卻又受限於有限的生命經驗與知能,以致於自覺「說了也沒用」等心理之行為反應。

如何讓自己的親子關係和諧、溝通順暢,讓面臨衝突的關係能夠適時轉彎,以下五個原則也許可以試試:

一、先照顧自己,做個快樂的父母:別讓孩子成為父母情緒的出口,沒有快樂的父母,很難有快樂的孩子!

二、試著以同理心的方式來靠近孩子的生活以及心情:回想一下自己國中生活的心情「當時,我是---」、「當時,我期待父母可以---」。

三、以我訊息表達對孩子的關愛:練習不再以「指責」代替「關愛」,以「我訊息」的技術,從「我」的觀點,從「事件+感受+期待+討論」的方式直接說出對孩子深切的關愛;如「我看到你三更半夜還在上網(事件),我感到很擔心與不捨(感受)這樣的生活方式會傷害你的身體+我希望你可以練習十一點後就上床休(期待)+不知道這樣的建議你覺得?(討論)」;練習把親子路上的絆腳石變成踏腳石!讓原本橫衝直撞的話語,能夠多些溫柔與轉彎,父母學著與孩子溝通,且同時也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四、認識人生的多元價值,並當孩子的伯樂:父母的親子教養過程中,很難不受主流文化價值的影響,而「升學主義」的這隻猛獸,又最常橫在親子關係之中搞怪!為避免親子間常因學業、課業因素形成衝突,試著欣賞孩子讀書以外的專長,並肯定讚賞孩子的這些專長,也許你的孩子會過的更快樂與自信。

五、改變要從自己做起:如果你想改變現在的親子關係,不再當個鬧鐘媽媽、嘮叨爸爸,就得開始跳個不一樣的親子舞,如果鬧鐘媽媽不斷依時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學會賴床;嘮叨爸爸不斷要求提醒孩子,孩子便學會了不再回應。當兩個跳舞的人都往前踩時,只會讓彼此都不舒服,所以試著開始練習跳個不一樣親子舞吧!

嗯!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會轉彎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