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來時歡喜去時悲~合眼朦朧又是誰。
文╱王偉忠
陶子重義氣,她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她要我談一談婚姻感情,就談吧!反正我也到了開口說話會帶點道理,但年輕人聽不進去的年齡。
我跟太太戀愛八年結婚,婚後十七年,總共認識了二十五年。
這麼長的時間日夜相伴,身旁偶爾沒有她,感覺很爽,倘若此後一輩子沒有她,萬萬不可。
像前一陣子看到一則意見調查,問年輕女孩,家人、父母、孩子、老公與事業,如果硬要抉擇,會先放棄哪個?
女孩選了選,先放棄了事業,然後家人、父母,剩下老公與孩子難以抉擇,最後選擇放棄孩子、留下老公,理由是家人、父母、孩子最終都會離開身邊,但老公會是終身伴侶。很殘酷、但也很真實。
中國字的寓意深遠,「伴」,就是一人一半,湊在一起才完整。
現今許多人適婚卻不婚,老人家看了奇怪,過去從沒發生過類似狀況。
這現象代表五、六十年來沒有戰亂、年輕人長大過程中享有家庭溫暖與親情支援,因此認為單身也能過得很好,不論敗犬或是單身貴族,不覺得非要個伴,是歷史上首度可以一個人過日子的平安歲月。衰老未至,沒有歲月的壓力,等年齡到了,開始覺得孤獨、害怕孤獨,想找個人分享,還是需要個伴。
若要進入婚姻,套一句不負責任的老生常談,要靠緣份,除了緣份以及感性的感覺,還要理性的選擇。婚姻確實需要理性,如果女兒論及婚嫁,我一定要求要看看對方家庭,什麼樣的家庭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當然,也有破碎家庭的孩子更努力維繫自己的幸福家庭,但一定要仔細觀察。
而另一個老生常談就是婚姻需要兩個人有相同的價值觀,但這不是說「我喜歡的你一定要喜歡」,而是「我不討厭你喜歡的」,就可以了,兩人可妥協,可退讓,願意試著接觸自己本來討厭的,看看是否真那麼不能接受,有這樣願意妥協的心情,比較容易維繫感情。
而婚姻與愛情最大的不同,在於願不願意改變。願意為了對方改變自己,是真愛,從頭到尾都不想改變自己,這段感情充其量只是對方愛你。
戀愛是短暫的交會後很想在一起而開始,很想閃的結束。
開始時乾柴烈火,講究原汁原味,眼前的他什麼都好,是全天下最酷的、最美的,不需要改,但等到愛情疲了,才發現這人酷到不近人情、美得過於臭美、連刺青的位置不對,趕緊推給個性不合閃人。因此戀愛講究的是如何好聚好散進入婚姻,當然還是會有許多衝突,學習重點是「相處的藝術」。
男生該學的第一課就是上廁所必須掀馬桶蓋,一開始改變很不習慣,
後來融入身體,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
但最近老婆說不只要掀蓋子,尿完還希望我拿衛生紙擦擦馬桶周圍留下來的「遺跡」按照過去的脾氣,一定就「老子愛….」,但現在的我會聽太太的意見,因為「愛」字裡有個心,不是光用腦想著該送什麼禮物給她,要用心。
太太也改變不少,她不喜歡戶外活動,婚前知道我愛潛水、跟著背起十幾公斤重的空氣瓶跳進海底求生,這麼愛美的她怕晒黑、塗防晒油塗滿臉,一回頭、嚇一跳,怎麼來了個歌仔戲花旦跟我一起玩。
婚後我又想潛水,她就說「不必了」,理由是家裡有孩子,不宜從事太危險的活動。
以前一個人在台北發展,要自己照顧自己,還要爭名奪利,不自私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成就自己。結婚之後學著喊太太的媽媽「媽!」,有食物,不能先放進自己嘴巴,要顧著妻小先吃。我開始懂得心疼與珍惜,因為太太很好,捨不得讓她不舒服、捨不得讓她傷心,這些捨不得讓我自然學會了讓、學會了愛,也自然的改變自己,從自私變成大方。
婚姻的路是每天類似的風景,同樣的過程、淡淡的,要相處得好,真得靠慧根,所以找對象不能光想找個腿長奶大的辣妹,或是像金城武的帥哥,要找個讓自己想起他來心裡甜甜的,回頭一看,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最好的對象。
而所謂另一半,也不是一開始就契合,是在修正中不斷的磨合,你多一點我少一點,像拼圖一樣拼在一起,才能一起過一輩子。
當然,歲月無情,人生最終還是分離。像我媽媽十六歲嫁給爸爸,相守相愛了一輩子,爸爸十多年前過世之後,媽媽真像少了一半,常凝望遠方,像爸爸就在天的那一邊,令人感傷。
但人生如果少了婚姻、少了隨之而來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少了孩子延續家的價值與感情,真會少掉很多滋味。
(The owner of this blog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for any errors, or inaccuracies of its content) (有緣千里來相逢,本網站文章並無意涉及個人,歡迎對號入座)
Monday, May 31, 2010
禍福自召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福如東海」,是稱頌他人生日的祝賀詞,祝福對方擁有像海一樣深廣無盡的福氣。這又何嘗不是每個人對自己的期待呢?
「福」,有圓滿的意思,指無有不順。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社會上有很多的人會希望透過看風水、選方位等來「改運」;也有人求神保佑。但這些是擁有福氣的方法嗎?究竟福從何而來呢?
曾有一篇報導,記載著一位非常有名的堪輿師(俗稱風水先生)的親身體驗。他曾受富商重金請託,尋找一塊旺地以安葬富商父親的遺骨,於是多方找尋、堪察。
一日,走過一段奇陡無比的山路,等到爬到山頂,早已上氣不接下氣、口乾舌燥。適巧此處有人設一大茶缸,缸上寫著「奉茶」二字,似乎料到行人至此,最需要的就是「茶」。但打開缸蓋舀茶時,發現茶面上浮了一層稻殼,不管再怎麼小心舀,茶杯內還是舀進數十粒稻殼。所以,喝茶時,必須吹開稻殼,慢慢地、小口小口地喝。他一面喝,一面心中抱怨:
「既然奉茶,為什麼還要這樣整人?我也來作弄一番。」問過路人,知道這缸茶是住山坳處一家破落戶的老人所為。
這位風水先生從高處往下望,山坳處在堪輿學上是個不好不壞的地方,但屋旁的平地,卻是凶地。風水先生因為剛才喝茶時的懊惱,來到這戶人家,故意告訴老人家,隔壁的空地是塊吉地,為了表達自己的謝意,願意免費定樁看方位。這位奉茶的老人自是喜出望外,連聲稱謝,並且依著他定的方位,簡簡單單蓋了間新草屋就搬進去了。
十幾年後,風水先生想起這件事,想知道結果究竟如何,特地從老遠的地方來看個究竟。奇怪!草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豪華的別墅。懷著重重疑問,風水先生按了門鈴,開門的正是那位老人。老人看到他非常高興,迎他進屋親切招待。不待風水先生詢問,老人自己就滔滔不絕地說:
「自從先生幫我看了這個吉地後,家中一切大小事都平安順利。三個兒子出外經商,個個賺大錢,因有許多客人來訪,孩子說舊房子太簡陋,才改建成這棟別墅,可是我們仍不敢更改先生所定的方位,這一切都歸功于先生的恩賜!」
臨走前,風水先生把積存在心中十多年的疑惑說出來:「為什麼要在茶水內放進稻殼呢?」
老人笑呵呵地說:「一般人爬陡坡到達山頂時,都已氣喘如牛,這時,若猛喝水一定會嗆到,咳嗽不停。所以,我故意加入洗乾淨的稻殼,這樣,喝水前,一定得吹個兩三下,把稻殼吹開,如此緩衝一下再喝水,就不會被水嗆到了!」
風水先生至此才恍然大悟,口中自言自語地說:「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從破落的草屋到豪華別墅,凶地卻成為吉地,絕不是因為風水,而是「福人居福地」。
由於善的心念,而得到良善的回饋,這就是福報。
福報是由修善而來,修善則積福。
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是禍、是福,端看種的是善或惡的因,絕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福報。
「福如東海」,是稱頌他人生日的祝賀詞,祝福對方擁有像海一樣深廣無盡的福氣。這又何嘗不是每個人對自己的期待呢?
「福」,有圓滿的意思,指無有不順。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社會上有很多的人會希望透過看風水、選方位等來「改運」;也有人求神保佑。但這些是擁有福氣的方法嗎?究竟福從何而來呢?
曾有一篇報導,記載著一位非常有名的堪輿師(俗稱風水先生)的親身體驗。他曾受富商重金請託,尋找一塊旺地以安葬富商父親的遺骨,於是多方找尋、堪察。
一日,走過一段奇陡無比的山路,等到爬到山頂,早已上氣不接下氣、口乾舌燥。適巧此處有人設一大茶缸,缸上寫著「奉茶」二字,似乎料到行人至此,最需要的就是「茶」。但打開缸蓋舀茶時,發現茶面上浮了一層稻殼,不管再怎麼小心舀,茶杯內還是舀進數十粒稻殼。所以,喝茶時,必須吹開稻殼,慢慢地、小口小口地喝。他一面喝,一面心中抱怨:
「既然奉茶,為什麼還要這樣整人?我也來作弄一番。」問過路人,知道這缸茶是住山坳處一家破落戶的老人所為。
這位風水先生從高處往下望,山坳處在堪輿學上是個不好不壞的地方,但屋旁的平地,卻是凶地。風水先生因為剛才喝茶時的懊惱,來到這戶人家,故意告訴老人家,隔壁的空地是塊吉地,為了表達自己的謝意,願意免費定樁看方位。這位奉茶的老人自是喜出望外,連聲稱謝,並且依著他定的方位,簡簡單單蓋了間新草屋就搬進去了。
十幾年後,風水先生想起這件事,想知道結果究竟如何,特地從老遠的地方來看個究竟。奇怪!草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豪華的別墅。懷著重重疑問,風水先生按了門鈴,開門的正是那位老人。老人看到他非常高興,迎他進屋親切招待。不待風水先生詢問,老人自己就滔滔不絕地說:
「自從先生幫我看了這個吉地後,家中一切大小事都平安順利。三個兒子出外經商,個個賺大錢,因有許多客人來訪,孩子說舊房子太簡陋,才改建成這棟別墅,可是我們仍不敢更改先生所定的方位,這一切都歸功于先生的恩賜!」
臨走前,風水先生把積存在心中十多年的疑惑說出來:「為什麼要在茶水內放進稻殼呢?」
老人笑呵呵地說:「一般人爬陡坡到達山頂時,都已氣喘如牛,這時,若猛喝水一定會嗆到,咳嗽不停。所以,我故意加入洗乾淨的稻殼,這樣,喝水前,一定得吹個兩三下,把稻殼吹開,如此緩衝一下再喝水,就不會被水嗆到了!」
風水先生至此才恍然大悟,口中自言自語地說:「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從破落的草屋到豪華別墅,凶地卻成為吉地,絕不是因為風水,而是「福人居福地」。
由於善的心念,而得到良善的回饋,這就是福報。
福報是由修善而來,修善則積福。
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是禍、是福,端看種的是善或惡的因,絕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福報。
Sunday, May 30, 2010
垃圾車定律
http://www.chtr.org.tw/chtr/01.htm (好文章網站 )
One day I hopped in a taxi and we took off for the airport. We were driving in the right lane when suddenly a black car drove out of a parking space right in front of us. My taxi driver slammed on his brakes、skidded、and missed the other car by just inches! The driver of the other car whipped his head around and started yelling at us.
有一天,我跳上一輛計程車,打算到機場。正當我們開上正確的車道時,突然間一輛黑色轎車從停車位開出,正好擋在我們前面。我的計程車司機立即踩剎車,車子滑行了一小段路,剛好閃開來車,兩車之間的距離就只差個幾英吋!另一輛車的駕駛兇狠地甩頭,並且朝著我們大喊大叫。
My taxi driver just smiled and waved at the guy. And I mean he was really friendly. So I asked、「Why did you just do that? This guy almost ruined your car and sent us to the hospital!」 This is when my taxi driver taught me what I now call、'The Law of the Garbage Truck.'
我的計程車司機只是微笑,對那傢伙揮揮手。我的意思是說,他表現得很友善。於是我問:「你剛才為什麼那麼做?那傢伙差點毀了你的車,還可能害我們受傷送醫院!」這是當時我的計程車司機告訴我的話,現在我就稱呼它為「垃圾車定律」。
He explained that many people are like garbage trucks. They run around full of garbage、full of frustration、full of anger、and full of disappointment. As their garbage piles up、they need a place to dump it and sometimes they'll dump it on you. Don't take it personally. Just smile、wave、wish them well、and move on. Don't take their garbage and spread it to other people at work、at home、or on the streets.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successful people do not let garbage trucks take over their day. Life's too short to wake up in the morning with regrets. So....Love the people who treat you right. Ignore the ones who don't. Life is ten percent what you make it and ninety percent how you take it!
他解釋說:許多人就像垃圾車。他們到處跑來跑去,身上充滿了垃圾、充滿了沮喪、充滿了憤怒、和充滿了失望。隨著垃圾堆積,他們終需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我們剛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們身上丟,所以,不要介意,只要微笑、揮揮手、祝福他們,然後繼續走我們自己的路就行;千萬別將他們的垃圾擴散給同事、家人、或其他路人。
這兒的底線是:成功的人絕對不讓垃圾車接管自己生活當中的任何一天;人生苦短,早上醒來絕對不要帶著遺憾。所以....仁愛對待與你以禮相待的人;不用去理會那群無理取鬧者。生命只有 10%由自己決定,但90%看你如何利用它!!
Have a marvelous、garbage-free day! The seeds you plant today、determine the harvest you reap tomorrow.
過一個奇妙的、沒有垃圾的日子吧!你今天所裁植的種子,會決定你明天的收穫。
One day I hopped in a taxi and we took off for the airport. We were driving in the right lane when suddenly a black car drove out of a parking space right in front of us. My taxi driver slammed on his brakes、skidded、and missed the other car by just inches! The driver of the other car whipped his head around and started yelling at us.
有一天,我跳上一輛計程車,打算到機場。正當我們開上正確的車道時,突然間一輛黑色轎車從停車位開出,正好擋在我們前面。我的計程車司機立即踩剎車,車子滑行了一小段路,剛好閃開來車,兩車之間的距離就只差個幾英吋!另一輛車的駕駛兇狠地甩頭,並且朝著我們大喊大叫。
My taxi driver just smiled and waved at the guy. And I mean he was really friendly. So I asked、「Why did you just do that? This guy almost ruined your car and sent us to the hospital!」 This is when my taxi driver taught me what I now call、'The Law of the Garbage Truck.'
我的計程車司機只是微笑,對那傢伙揮揮手。我的意思是說,他表現得很友善。於是我問:「你剛才為什麼那麼做?那傢伙差點毀了你的車,還可能害我們受傷送醫院!」這是當時我的計程車司機告訴我的話,現在我就稱呼它為「垃圾車定律」。
He explained that many people are like garbage trucks. They run around full of garbage、full of frustration、full of anger、and full of disappointment. As their garbage piles up、they need a place to dump it and sometimes they'll dump it on you. Don't take it personally. Just smile、wave、wish them well、and move on. Don't take their garbage and spread it to other people at work、at home、or on the streets.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successful people do not let garbage trucks take over their day. Life's too short to wake up in the morning with regrets. So....Love the people who treat you right. Ignore the ones who don't. Life is ten percent what you make it and ninety percent how you take it!
他解釋說:許多人就像垃圾車。他們到處跑來跑去,身上充滿了垃圾、充滿了沮喪、充滿了憤怒、和充滿了失望。隨著垃圾堆積,他們終需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我們剛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們身上丟,所以,不要介意,只要微笑、揮揮手、祝福他們,然後繼續走我們自己的路就行;千萬別將他們的垃圾擴散給同事、家人、或其他路人。
這兒的底線是:成功的人絕對不讓垃圾車接管自己生活當中的任何一天;人生苦短,早上醒來絕對不要帶著遺憾。所以....仁愛對待與你以禮相待的人;不用去理會那群無理取鬧者。生命只有 10%由自己決定,但90%看你如何利用它!!
Have a marvelous、garbage-free day! The seeds you plant today、determine the harvest you reap tomorrow.
過一個奇妙的、沒有垃圾的日子吧!你今天所裁植的種子,會決定你明天的收穫。
輕囊行遠
輕囊致遠,淨心行久
一個小和尚要出門雲遊,但日期一推再推,已經過了半年了,還遲遲不肯動身。
方丈把他叫去問:「你要出門雲遊,為什麼還不動身呢?」
小和尚憂愁地說:「我這次雲遊,一去萬里,不知要走幾萬里路,跨幾千條河,翻幾千座山,經多少場風雨,所以,我需要好好地準備準備啊。」
方丈聽了,沉吟了一會兒,點了點頭說:「是啊,這麼遠的路,是需要好好的準備準備。」
又問小和尚說:「你的芒鞋備足了嗎?一去萬里,遠路迢迢,鞋不備足怎麼行呢?」
方丈吩咐寺裡的僧人,每人幫小和尚準備十雙芒鞋,一會兒就送到禪房裡來。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就紛紛送鞋來了,每人十雙,上百的僧人,很快就送來了上千雙芒鞋,堆在那裡,像小山似的。
方丈又吩咐大家說:「你們這師弟遠去,一路要經不知多少場風雨,大家每人要替他準備一把傘來。」
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便送來了上百把傘,堆放在方丈和小和尚的面前。
看著那堆得像小山似的芒鞋,還有那堆得像小山似的一大堆雨傘,小和尚不解地說:「方丈,徒兒一人外出雲遊,這麼多的東西,別說是幾萬里路,就是寸步,徒兒我也移不動啊!」
方丈微微一笑說:「別急,準備得還不算足呢,你這一去,山萬里,水千條,走到那些河邊,沒船又如何能到彼岸呢?」
一會兒,老衲我就吩咐眾人,每人給你打造一條船來。
小和尚一聽,慌忙跪下一迭聲地說:「方丈,徒弟知道您的用心了,徒兒明白了,現在徒兒就要上路了!」
方丈會心一笑說:「一個人上路遠遊,一鞋一缽就足矣,東西太多,就走不動了。
人生一世,不也是一次雲遊嗎?心裡裝的東西太多,又如何能走得遠呢?輕囊方可致遠,淨心才可行久。」
一個小和尚要出門雲遊,但日期一推再推,已經過了半年了,還遲遲不肯動身。
方丈把他叫去問:「你要出門雲遊,為什麼還不動身呢?」
小和尚憂愁地說:「我這次雲遊,一去萬里,不知要走幾萬里路,跨幾千條河,翻幾千座山,經多少場風雨,所以,我需要好好地準備準備啊。」
方丈聽了,沉吟了一會兒,點了點頭說:「是啊,這麼遠的路,是需要好好的準備準備。」
又問小和尚說:「你的芒鞋備足了嗎?一去萬里,遠路迢迢,鞋不備足怎麼行呢?」
方丈吩咐寺裡的僧人,每人幫小和尚準備十雙芒鞋,一會兒就送到禪房裡來。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就紛紛送鞋來了,每人十雙,上百的僧人,很快就送來了上千雙芒鞋,堆在那裡,像小山似的。
方丈又吩咐大家說:「你們這師弟遠去,一路要經不知多少場風雨,大家每人要替他準備一把傘來。」
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便送來了上百把傘,堆放在方丈和小和尚的面前。
看著那堆得像小山似的芒鞋,還有那堆得像小山似的一大堆雨傘,小和尚不解地說:「方丈,徒兒一人外出雲遊,這麼多的東西,別說是幾萬里路,就是寸步,徒兒我也移不動啊!」
方丈微微一笑說:「別急,準備得還不算足呢,你這一去,山萬里,水千條,走到那些河邊,沒船又如何能到彼岸呢?」
一會兒,老衲我就吩咐眾人,每人給你打造一條船來。
小和尚一聽,慌忙跪下一迭聲地說:「方丈,徒弟知道您的用心了,徒兒明白了,現在徒兒就要上路了!」
方丈會心一笑說:「一個人上路遠遊,一鞋一缽就足矣,東西太多,就走不動了。
人生一世,不也是一次雲遊嗎?心裡裝的東西太多,又如何能走得遠呢?輕囊方可致遠,淨心才可行久。」
Wednesday, May 26, 2010
含融的智慧
在靜思精舍,早晨茶點時段,這天志業體主管們前來和證嚴上人開會,剛用過早餐的何日生主任,面有難色地表示吃不下。上人輕輕說:「你現在開始吃,就吃得下。」吃進第一口、第二口,結果他真的把整碗麵吃完了。
2010年5月,何日生在新加坡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中分享,慈濟志工自掏腰包去賑災,引起一位本地慈善專員愕然詢問:「為什麼?是誰讓你們如此地付出?」何主任回答:「沒有人。」
事實上,去賑災前根本沒人知道,當自己親身接觸到苦難人時,鼻頭發酸,眼眶含淚,心�悲欣有之。一旦慈悲心被啟發,愛被啟動了,人人都願意奉獻一己心力。
板橋有位實業家一直放不下身段做環保,師姊就請他來幫忙開環保車。他不知原來要挨家挨戶去回收物資,一路上遮遮掩掩怕被認出。到了環保站,看見一群志工都在搬東西,他不好意思先離開,和大家邊做環保邊聊天,又被留下來吃了點心和午飯,一直做到下午三四點才走。他說怎麼感覺很溫馨、快樂呢?
「不是思想改變行為,而是行為改變思想。」何主任認為,人有知識、思想和情感。不做,情感不會覺醒。「比如發放,需要確保物資順利到位、確保人身安全的知識;能做與不能做的分寸就是思想;還要用心用愛投入,這就是情感。在實踐的情境,知識、思想與情感,三者融為一體。」
通過落實於行動,內心的慈悲會慢慢被喚醒。而何主任終於咀嚼出「你現在開始吃,就吃得下。」的深意。
回歸志業體
何日生師兄分享慈濟行經心路,台下志工積極取經,不停地做筆記
「我不是覺悟以後才進慈濟,是進了慈濟後才慢慢覺悟的。」
曾經以新聞工作為終生職志的何日生,從記者升任到電視主播、製作人,一路順遂,前途似錦,並多次榮獲獎項肯定。他二十年前就認識上人,被上人的精神理念感召,發心要加入慈濟志業體而又食言。上人告訴他一個佛經上的典故:「有一位父親是醫師,生病的兒子在外遊歷奔波不回家,結果父親往生了,兒子回家哭泣,不知如何是好……」
「難道你要等我不在,才肯回來嗎?」
2002年因緣成熟,何日生離開電視台,決心「從證」——師從證嚴上人。初入慈濟志業體,他就負責處理三十多年前的「一灘血」事件調查,經過一番尋索,終於找到當年那位原住民婦女,將事件重建、還原。
何日生亦受委製作骨髓移植發展史和骨髓庫建設的紀錄片《清水之愛》,該片2004年入選國際艾美獎(Emmy Award)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他說一生中最高的新聞工作成就,竟是 離開主流媒體後達到的。
當時他馬不停蹄地走訪五國七地,採訪全世界頂尖的醫師專家、病患及家屬等,心中不時湧現出深遠的喜悅及平靜。「做了幾十年電視,總有名利、我相;但這兩件事沒有為自己,反而有了一種很高的價值。這是讓我一輩子很欣慰的調查報告。」
任職慈濟基金會發言人兼文發處主任,何日生師兄經常親炙上人教示,耳濡目染中深入靜思法髓。趁公務訪新之便,5月1日晚上,何主任也受邀新加坡分會和獅城家人們分享他隨師的心得感悟。
他說:「有幸隨師,學到的話,都很簡單。」而上人的寥寥數語,往往如醍醐灌頂,讓他受用不盡。
即知即行
何主任記得在建構本會網站時,被告知面對很多技術問題,頗為費時。上人卻希望能儘快讓資訊上網,並比喻說:「倘若口渴的人見到了水,雖無勺子,不一定要等器皿完備,可用手捧喝之。」
即知即行,有心就能做事——這個務實、「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的理念,貫穿了慈濟志業的推展。慈濟當為眾生請命,即使人才尚未到位,但都勇於承擔,把握當下的因緣,先把事情做起來。有些人認為慈濟的方方面面仍未臻完善和專業,何主任卻從中體察「人的學習潛力無限」,因緣變幻不待人,用心的過程,就是專業的提升和體現。
何主任再以「勺子取水」的故事延伸舉例:「口渴遇水,無勺子則可用手;但如果有了勺子卻不用,依然用手捧水,那就不合理了。」慈濟事能步步穩健壯大,蓋因用心拓荒的前人,在因緣具足時總能後退一步,無私傳承給後進,甚或是更專業的人。這分海納百川的胸襟,「見做歡喜」的隨喜心,他與幹部們共勉之。
由於職責所在,何主任的修行道場,不離法務、醫療糾紛或對外的協調工作,是「難處理中更難處理的人或事」。他檢討自己仍未脫強勢的習性,在智慧與慈悲的進退中,是很大的考驗。
他說:「慈悲但是非不分明,是鄉愿(註);是非清楚而缺乏慈悲,則容易造成傷痕累累。」上人期許他——明辨是非,同時也不要用言語壓制他人。
面對懷有惡意的人,尤其需要用慈悲心去感召。何主任深信上人的教示:「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沒有芥蒂。」因為人和人的互動是超越語言的,理直而氣和,善的心念形成善的磁場,慈悲沒有敵人。
推動志業,不能缺乏道德勇氣,更不可自欺,議事要建言、說真實語。然而他人的過錯,不應當作抨擊或排斥他的依據。若能審慎地觀察每個人的習性、優缺點,無量眾生相則有無量法門,化為相處應對中微妙權衡、觀機逗教的智慧。領眾者尤其要能包容眾生千差萬別,如法水點滴潤漬,以身示教來帶動改善。
含融的智慧
「做慈濟遇到障礙,就是修行的超越。」何主任回憶自己多次心有塊壘,都被上人及時的法語輕輕消融。
曾經在主管會議中,上人循循教示:做事不可鑽牛角尖,要行中道,既不能抵觸法律,但也不能過猶不及,陷入自我障礙的困境。他聽了感觸深刻,當場落淚。
上人復言:「制度不可能完美,要往人人內心對治。」人心調和了,制度自然就改變。團隊中無論孰對孰錯,都應念及其苦勞,肯定他為眾生付出的努力,先護住其道心,不起排斥、對立。用修行的心,含融對與錯,好與壞,才能慢慢調適修正,改變現有的體制。
在新加坡分會,何日生分享「我不是覺悟以後才進慈濟,是進了慈濟後才慢慢覺悟的。」曾經以新聞工作為終生職志的何日生,從記者升任到電視主播、製作人,二十年前就認識上人,被上人的精神理念感召投入志業。
「含融」兩字,何主任近來經常放在心上琢磨。「連批評你的人,都要保留幾分愛他的感覺,想辦法去度他。」在將近一百分鐘的演講中,他再三分享上人給他的叮嚀語:「走中道;慈濟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做慈濟不能有私心。」並期勉獅城家人們珍惜慈濟因緣。
台下掌聲如雷。何主任的慈濟行經心路,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師兄形容:「句句都是實戰經驗。何師兄在慈濟工作中常常就近請法、身心入法,已然磨練出一分智慧……行在菩薩道上,信願行缺一不可。」
何日生主任曾在著作《一念間》中寫道:「有一種思維,不是西方思維也不是東方思維,而是慈濟式思維。」經過半生的尋覓與思索,他終於將身心安住在慈濟,步步踏實地實踐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價值。
「你都來到海邊了,就放開懷抱讓大海淘洗你,大海會造就你……」上人叮嚀如天光雲影相映,照見生命的本質,當他回歸無垠大海,也就成為了永不乾涸的一滴水。
註:「鄉愿」出自《論語陽貨》,子曰:「鄉愿,德之賊也。」意指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或礙於情面,沒有如實說出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想法。
(文:林翠蓮 陳柔潔 新加坡報導 2010/05/01)
2010年5月,何日生在新加坡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中分享,慈濟志工自掏腰包去賑災,引起一位本地慈善專員愕然詢問:「為什麼?是誰讓你們如此地付出?」何主任回答:「沒有人。」
事實上,去賑災前根本沒人知道,當自己親身接觸到苦難人時,鼻頭發酸,眼眶含淚,心�悲欣有之。一旦慈悲心被啟發,愛被啟動了,人人都願意奉獻一己心力。
板橋有位實業家一直放不下身段做環保,師姊就請他來幫忙開環保車。他不知原來要挨家挨戶去回收物資,一路上遮遮掩掩怕被認出。到了環保站,看見一群志工都在搬東西,他不好意思先離開,和大家邊做環保邊聊天,又被留下來吃了點心和午飯,一直做到下午三四點才走。他說怎麼感覺很溫馨、快樂呢?
「不是思想改變行為,而是行為改變思想。」何主任認為,人有知識、思想和情感。不做,情感不會覺醒。「比如發放,需要確保物資順利到位、確保人身安全的知識;能做與不能做的分寸就是思想;還要用心用愛投入,這就是情感。在實踐的情境,知識、思想與情感,三者融為一體。」
通過落實於行動,內心的慈悲會慢慢被喚醒。而何主任終於咀嚼出「你現在開始吃,就吃得下。」的深意。
回歸志業體
何日生師兄分享慈濟行經心路,台下志工積極取經,不停地做筆記
「我不是覺悟以後才進慈濟,是進了慈濟後才慢慢覺悟的。」
曾經以新聞工作為終生職志的何日生,從記者升任到電視主播、製作人,一路順遂,前途似錦,並多次榮獲獎項肯定。他二十年前就認識上人,被上人的精神理念感召,發心要加入慈濟志業體而又食言。上人告訴他一個佛經上的典故:「有一位父親是醫師,生病的兒子在外遊歷奔波不回家,結果父親往生了,兒子回家哭泣,不知如何是好……」
「難道你要等我不在,才肯回來嗎?」
2002年因緣成熟,何日生離開電視台,決心「從證」——師從證嚴上人。初入慈濟志業體,他就負責處理三十多年前的「一灘血」事件調查,經過一番尋索,終於找到當年那位原住民婦女,將事件重建、還原。
何日生亦受委製作骨髓移植發展史和骨髓庫建設的紀錄片《清水之愛》,該片2004年入選國際艾美獎(Emmy Award)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他說一生中最高的新聞工作成就,竟是 離開主流媒體後達到的。
當時他馬不停蹄地走訪五國七地,採訪全世界頂尖的醫師專家、病患及家屬等,心中不時湧現出深遠的喜悅及平靜。「做了幾十年電視,總有名利、我相;但這兩件事沒有為自己,反而有了一種很高的價值。這是讓我一輩子很欣慰的調查報告。」
任職慈濟基金會發言人兼文發處主任,何日生師兄經常親炙上人教示,耳濡目染中深入靜思法髓。趁公務訪新之便,5月1日晚上,何主任也受邀新加坡分會和獅城家人們分享他隨師的心得感悟。
他說:「有幸隨師,學到的話,都很簡單。」而上人的寥寥數語,往往如醍醐灌頂,讓他受用不盡。
即知即行
何主任記得在建構本會網站時,被告知面對很多技術問題,頗為費時。上人卻希望能儘快讓資訊上網,並比喻說:「倘若口渴的人見到了水,雖無勺子,不一定要等器皿完備,可用手捧喝之。」
即知即行,有心就能做事——這個務實、「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的理念,貫穿了慈濟志業的推展。慈濟當為眾生請命,即使人才尚未到位,但都勇於承擔,把握當下的因緣,先把事情做起來。有些人認為慈濟的方方面面仍未臻完善和專業,何主任卻從中體察「人的學習潛力無限」,因緣變幻不待人,用心的過程,就是專業的提升和體現。
何主任再以「勺子取水」的故事延伸舉例:「口渴遇水,無勺子則可用手;但如果有了勺子卻不用,依然用手捧水,那就不合理了。」慈濟事能步步穩健壯大,蓋因用心拓荒的前人,在因緣具足時總能後退一步,無私傳承給後進,甚或是更專業的人。這分海納百川的胸襟,「見做歡喜」的隨喜心,他與幹部們共勉之。
由於職責所在,何主任的修行道場,不離法務、醫療糾紛或對外的協調工作,是「難處理中更難處理的人或事」。他檢討自己仍未脫強勢的習性,在智慧與慈悲的進退中,是很大的考驗。
他說:「慈悲但是非不分明,是鄉愿(註);是非清楚而缺乏慈悲,則容易造成傷痕累累。」上人期許他——明辨是非,同時也不要用言語壓制他人。
面對懷有惡意的人,尤其需要用慈悲心去感召。何主任深信上人的教示:「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沒有芥蒂。」因為人和人的互動是超越語言的,理直而氣和,善的心念形成善的磁場,慈悲沒有敵人。
推動志業,不能缺乏道德勇氣,更不可自欺,議事要建言、說真實語。然而他人的過錯,不應當作抨擊或排斥他的依據。若能審慎地觀察每個人的習性、優缺點,無量眾生相則有無量法門,化為相處應對中微妙權衡、觀機逗教的智慧。領眾者尤其要能包容眾生千差萬別,如法水點滴潤漬,以身示教來帶動改善。
含融的智慧
「做慈濟遇到障礙,就是修行的超越。」何主任回憶自己多次心有塊壘,都被上人及時的法語輕輕消融。
曾經在主管會議中,上人循循教示:做事不可鑽牛角尖,要行中道,既不能抵觸法律,但也不能過猶不及,陷入自我障礙的困境。他聽了感觸深刻,當場落淚。
上人復言:「制度不可能完美,要往人人內心對治。」人心調和了,制度自然就改變。團隊中無論孰對孰錯,都應念及其苦勞,肯定他為眾生付出的努力,先護住其道心,不起排斥、對立。用修行的心,含融對與錯,好與壞,才能慢慢調適修正,改變現有的體制。
在新加坡分會,何日生分享「我不是覺悟以後才進慈濟,是進了慈濟後才慢慢覺悟的。」曾經以新聞工作為終生職志的何日生,從記者升任到電視主播、製作人,二十年前就認識上人,被上人的精神理念感召投入志業。
「含融」兩字,何主任近來經常放在心上琢磨。「連批評你的人,都要保留幾分愛他的感覺,想辦法去度他。」在將近一百分鐘的演講中,他再三分享上人給他的叮嚀語:「走中道;慈濟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做慈濟不能有私心。」並期勉獅城家人們珍惜慈濟因緣。
台下掌聲如雷。何主任的慈濟行經心路,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師兄形容:「句句都是實戰經驗。何師兄在慈濟工作中常常就近請法、身心入法,已然磨練出一分智慧……行在菩薩道上,信願行缺一不可。」
何日生主任曾在著作《一念間》中寫道:「有一種思維,不是西方思維也不是東方思維,而是慈濟式思維。」經過半生的尋覓與思索,他終於將身心安住在慈濟,步步踏實地實踐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價值。
「你都來到海邊了,就放開懷抱讓大海淘洗你,大海會造就你……」上人叮嚀如天光雲影相映,照見生命的本質,當他回歸無垠大海,也就成為了永不乾涸的一滴水。
註:「鄉愿」出自《論語陽貨》,子曰:「鄉愿,德之賊也。」意指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或礙於情面,沒有如實說出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想法。
(文:林翠蓮 陳柔潔 新加坡報導 2010/05/01)
Friday, May 21, 2010
湯惟口述在倫敦的日子
很多人覺得我是花瓶,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力。
我有自己的底子,而這些底子長久以來被大多數人忽略了。我憑借自己的實力考進中戲導演係,剛入學就做了職業模特;大學期間,還學了表演、播音、美術,獲得了羽毛球國家二級運動員資格;我演過電視劇、話劇,做過話劇編導;我拿過很多獎,雖然不是什麼國際大獎,但這些獎項印證著我一步步的腳印。
《色戒》在成就我的同時,也輕易將我此前的成績輕輕抹去。我的過往無人提及,彷佛我是一個空降兵,直接落到了金馬獎的頒獎臺上。送給我的形容詞都是幸運、機遇……這些與自身努力無關的字眼———我的確很希望成名,但不是以否定自己的付出為代價。
然後,我被封殺了。我很冷靜地盤點大紅大黑後的收成:金馬獎最佳新人獎、某化粧品廣告代言、花瓶、一脫成名、過火表演、對青少年有不利影響……我就像上證A股,瘋狂地衝到了歷史最高點後,稀裏嘩啦地崩了盤。
我選擇出國一段時間,不是逃避什麼,只是不想總有人喋喋不休地追問我未來的計劃。在我看來,未來,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我去了英國,帶著全部身家:《色戒》片酬50萬,廣告代言費80萬。簽合同時說好代言費600萬,可新廣告沒播幾次就被叫停,雖然我可以坦然將這600萬稅後的480萬據為己有,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最終退還了400萬。
出去之前,我不知道要在國外待多久,也不知道這筆錢能用多久。但我不發愁,我覺得,我一定能讓自己過得很好。
我本打算找個學校讀書,去了才發現很不現實。首先,英國的藝術院校,對學生的基礎要求很高,雅思成績要在6.5分以上,托福至少要在1550分以上。我的英語水平遠達不到可以被錄取的要求。其次,英國學費高,哪怕是倫敦藝術大學這樣的公立高校,對于正規錄取的學生收費也在每年1萬英鎊,對于我這樣的自費生,則是3萬~4萬英鎊。
我掂量了一下錢袋,打消了自費就讀的念頭。接下來我找了個語言培訓班,專攻英語。我的目標是以好成績爭取到全額獎學金。我打聽得很清楚:倫敦藝術大學的最高等級獎學金是每年1.8萬英鎊———有了它,不僅可以免費上學,還能從中賺到所有生活開支。
之後,我開始考慮經濟問題。手裏的錢在國內可以買一套房子外加一輛車,可在英國,不過是一個白領的年薪水準。而我,還不知何時才有賺錢的機會,所以,我不想動用這點老本。而我知道,只要一個人肯開動腦筋,就肯定會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我在大學學的兩樣東西派上了大用場———美術、羽毛球。在英國,街頭藝人是一份很有“錢途”的職業,只要有一技之長,且可以在街頭展現出來,就能獲得回報。
我的第一次“賣藝”是做街頭另類時裝秀,我用舊報紙撕出大概的衣服樣子,再用大頭針別在身上。我穿著紙衣服,站在街邊,面前擺個帽子,就算開始營業了。為了配合時裝的色係,我撲了厚厚的粉,畫了個類似日本藝伎的粧。看我造型奇特,創意新鮮,不一會兒路人就開始熱情地投硬幣紙幣。我腰裏別著MP3,塞著耳機聽英文歌,姿勢擺累了就換一種。在路邊站了兩小時後,我有了26英鎊55便士的收入。
在英國人眼裏,任何與創作有關的行為,都被視為藝術。我用油彩在臉上畫出京劇臉譜,有錢收;拎一桶水,用海綿做的毛筆在人行道上寫書法,有錢收;搬一張椅子,替路過的人畫肖像,也有錢收……每天抽出兩個小時,琢磨個點子,總能有幾十鎊收入。這些錢足夠我每日開銷,這些錢也讓我在英國的日子漸漸不那麼拮據。
除了“賣藝”,我還“賣身”。打羽毛球給我帶來了更高收入。
在英國,人工費非常昂貴。我找了一家俱樂部,跟駐場教練打了一場球,再跟老板談談,就成了俱樂部的兼職陪練。每小時80鎊,老板收取20鎊的管理費,我自己凈賺60鎊。每周大概陪練15小時,收入900鎊———正好承擔了房租和上語言班的費用。
就這樣,到倫敦一個月後,我就從吃老本變成了自給自足。這種自給自足,不僅給了我安定的生活,還讓我變得更加自信。
來到倫敦4個月後,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是韋恩斯坦兄弟電影公司總裁Bey Logan打來的,說想初步接觸一下,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
一個星期後,當我正裹著一次性桌布改造的“時裝”在街邊表演行為藝術時,Bey Logan笑瞇瞇地出現在我面前。他稱讚我極具創意和美感,我們進行了第一次簡單的交流。讓我最開心的不是他的誇讚,而是我可以很流利地用英語與他溝通。我們聊了一刻鐘,然後Bey Logan邀請我一起吃晚餐。約好晚餐的時間地點後,他離開時,在我的帽子裏擱了一張100歐元的紙幣。他說,作為合作夥伴,他請我吃晚餐;作為路人,他為我的行為藝術買單。
做街頭藝人和羽毛球陪練終歸是賺小錢,我覺得我的才幹不止於此,所以,我將目光瞄準了我的老本行———專業模特。
因為有Bey Logan的引薦,我認識了英國本土的影視界資深人士,通過他們結識了一批在英國有名的化粧師、形象設計師,最終聯係上了每年都與“倫敦時裝設計周”有固定合作的服裝設計師加雷。
我告訴加雷,我曾是專業模特,有豐富的舞臺經驗,而且我有著他麾下別的模特不具備的東方神韻與氣質。我把自己的寫真帶給他看,我相信那種側面特寫、嘴唇鮮紅的老上海風韻足以打動任何設計師。
我成功了,2008年的“倫敦時裝設計周”上,我成了加雷的“禦用模特”。我穿著他最新設計的歌特式面罩時裝,走上了時裝發布會的T臺。我沒有經紀人,價碼是我跟加雷親自敲定的。我做了一周的模特,拿到的薪水是2萬歐元。
加雷對我非常滿意,在他的幫助下,我先後認識了眾多國際一線品牌的設計師。可以這麼說,只要我願意在英國時裝界發展,我相信我會在短時間內成長為最受關注的時裝模特。
正當我為前途做著樂觀規劃時,我接到了來自香港的電話,因為“優才”計劃,我獲得了香港居民身份證,港方邀請我前去發展。
在香港迎接我的,是與張學友合作新片《月滿軒尼詩》的合約。準備出演新片時,我不得不再次去補語言課,因為我的粵語很爛。我覺得,在一個新環境,要想獲得良好發展,與人溝通必不可少。身邊的人都講粵語,我改變不了這個環境,就只能去適應環境,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適者生存,人只有融會貫通,才能走得更遠。
我有自己的底子,而這些底子長久以來被大多數人忽略了。我憑借自己的實力考進中戲導演係,剛入學就做了職業模特;大學期間,還學了表演、播音、美術,獲得了羽毛球國家二級運動員資格;我演過電視劇、話劇,做過話劇編導;我拿過很多獎,雖然不是什麼國際大獎,但這些獎項印證著我一步步的腳印。
《色戒》在成就我的同時,也輕易將我此前的成績輕輕抹去。我的過往無人提及,彷佛我是一個空降兵,直接落到了金馬獎的頒獎臺上。送給我的形容詞都是幸運、機遇……這些與自身努力無關的字眼———我的確很希望成名,但不是以否定自己的付出為代價。
然後,我被封殺了。我很冷靜地盤點大紅大黑後的收成:金馬獎最佳新人獎、某化粧品廣告代言、花瓶、一脫成名、過火表演、對青少年有不利影響……我就像上證A股,瘋狂地衝到了歷史最高點後,稀裏嘩啦地崩了盤。
我選擇出國一段時間,不是逃避什麼,只是不想總有人喋喋不休地追問我未來的計劃。在我看來,未來,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我去了英國,帶著全部身家:《色戒》片酬50萬,廣告代言費80萬。簽合同時說好代言費600萬,可新廣告沒播幾次就被叫停,雖然我可以坦然將這600萬稅後的480萬據為己有,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最終退還了400萬。
出去之前,我不知道要在國外待多久,也不知道這筆錢能用多久。但我不發愁,我覺得,我一定能讓自己過得很好。
我本打算找個學校讀書,去了才發現很不現實。首先,英國的藝術院校,對學生的基礎要求很高,雅思成績要在6.5分以上,托福至少要在1550分以上。我的英語水平遠達不到可以被錄取的要求。其次,英國學費高,哪怕是倫敦藝術大學這樣的公立高校,對于正規錄取的學生收費也在每年1萬英鎊,對于我這樣的自費生,則是3萬~4萬英鎊。
我掂量了一下錢袋,打消了自費就讀的念頭。接下來我找了個語言培訓班,專攻英語。我的目標是以好成績爭取到全額獎學金。我打聽得很清楚:倫敦藝術大學的最高等級獎學金是每年1.8萬英鎊———有了它,不僅可以免費上學,還能從中賺到所有生活開支。
之後,我開始考慮經濟問題。手裏的錢在國內可以買一套房子外加一輛車,可在英國,不過是一個白領的年薪水準。而我,還不知何時才有賺錢的機會,所以,我不想動用這點老本。而我知道,只要一個人肯開動腦筋,就肯定會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我在大學學的兩樣東西派上了大用場———美術、羽毛球。在英國,街頭藝人是一份很有“錢途”的職業,只要有一技之長,且可以在街頭展現出來,就能獲得回報。
我的第一次“賣藝”是做街頭另類時裝秀,我用舊報紙撕出大概的衣服樣子,再用大頭針別在身上。我穿著紙衣服,站在街邊,面前擺個帽子,就算開始營業了。為了配合時裝的色係,我撲了厚厚的粉,畫了個類似日本藝伎的粧。看我造型奇特,創意新鮮,不一會兒路人就開始熱情地投硬幣紙幣。我腰裏別著MP3,塞著耳機聽英文歌,姿勢擺累了就換一種。在路邊站了兩小時後,我有了26英鎊55便士的收入。
在英國人眼裏,任何與創作有關的行為,都被視為藝術。我用油彩在臉上畫出京劇臉譜,有錢收;拎一桶水,用海綿做的毛筆在人行道上寫書法,有錢收;搬一張椅子,替路過的人畫肖像,也有錢收……每天抽出兩個小時,琢磨個點子,總能有幾十鎊收入。這些錢足夠我每日開銷,這些錢也讓我在英國的日子漸漸不那麼拮據。
除了“賣藝”,我還“賣身”。打羽毛球給我帶來了更高收入。
在英國,人工費非常昂貴。我找了一家俱樂部,跟駐場教練打了一場球,再跟老板談談,就成了俱樂部的兼職陪練。每小時80鎊,老板收取20鎊的管理費,我自己凈賺60鎊。每周大概陪練15小時,收入900鎊———正好承擔了房租和上語言班的費用。
就這樣,到倫敦一個月後,我就從吃老本變成了自給自足。這種自給自足,不僅給了我安定的生活,還讓我變得更加自信。
來到倫敦4個月後,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是韋恩斯坦兄弟電影公司總裁Bey Logan打來的,說想初步接觸一下,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
一個星期後,當我正裹著一次性桌布改造的“時裝”在街邊表演行為藝術時,Bey Logan笑瞇瞇地出現在我面前。他稱讚我極具創意和美感,我們進行了第一次簡單的交流。讓我最開心的不是他的誇讚,而是我可以很流利地用英語與他溝通。我們聊了一刻鐘,然後Bey Logan邀請我一起吃晚餐。約好晚餐的時間地點後,他離開時,在我的帽子裏擱了一張100歐元的紙幣。他說,作為合作夥伴,他請我吃晚餐;作為路人,他為我的行為藝術買單。
做街頭藝人和羽毛球陪練終歸是賺小錢,我覺得我的才幹不止於此,所以,我將目光瞄準了我的老本行———專業模特。
因為有Bey Logan的引薦,我認識了英國本土的影視界資深人士,通過他們結識了一批在英國有名的化粧師、形象設計師,最終聯係上了每年都與“倫敦時裝設計周”有固定合作的服裝設計師加雷。
我告訴加雷,我曾是專業模特,有豐富的舞臺經驗,而且我有著他麾下別的模特不具備的東方神韻與氣質。我把自己的寫真帶給他看,我相信那種側面特寫、嘴唇鮮紅的老上海風韻足以打動任何設計師。
我成功了,2008年的“倫敦時裝設計周”上,我成了加雷的“禦用模特”。我穿著他最新設計的歌特式面罩時裝,走上了時裝發布會的T臺。我沒有經紀人,價碼是我跟加雷親自敲定的。我做了一周的模特,拿到的薪水是2萬歐元。
加雷對我非常滿意,在他的幫助下,我先後認識了眾多國際一線品牌的設計師。可以這麼說,只要我願意在英國時裝界發展,我相信我會在短時間內成長為最受關注的時裝模特。
正當我為前途做著樂觀規劃時,我接到了來自香港的電話,因為“優才”計劃,我獲得了香港居民身份證,港方邀請我前去發展。
在香港迎接我的,是與張學友合作新片《月滿軒尼詩》的合約。準備出演新片時,我不得不再次去補語言課,因為我的粵語很爛。我覺得,在一個新環境,要想獲得良好發展,與人溝通必不可少。身邊的人都講粵語,我改變不了這個環境,就只能去適應環境,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適者生存,人只有融會貫通,才能走得更遠。
Thursday, May 20, 2010
時間管理學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一樣,只要你願意擠,總還是有的。」 ~ 魯迅
【時間立體化1】累積時間的力量
就算沒有天分,只要你願意每天花一點時間,做同樣一件事情,不知不覺間,你就會走得很遠。
日積月累,是笨功夫,但也是最聰明的事。
一件事情,如果你真心想要做它,而且願意每天都進入它,那麼它也會進入你的生命,變成一種宿命的節奏,它會和你的呼吸合為一體。
【時間立體化2】你選擇的娛樂方式決定你的未來
我喜歡學習,學習是有趣、有成就感的事情,任何你感興趣的學習,在通過了入門考驗之後,就會進入一個「自我陶醉」的階段。
學習,只要抱著:學不會也好歹長一點知識的心態,是很好的減壓方式。
我把「學習」都設定成「娛樂頻道」。你選擇的「娛樂方式」,常在不知不覺間決定你的未來。
【時間劊子手1】到處問意見,自己沒主見
「集思廣益」是個正面的成語,但是若你沒定見,「集思」未必有益。人生大部分的疑問,如果你心中自有一套原則和分析輕重緩急、利弊得失的推演邏輯,你就不會浪費很多時間茫茫然然,在原地踏步,踏得自己好煩,又解決不了問題。
時間管理要建立的是一套系統和策略,讓你思考,該怎樣用自己的主張,一步一步解決自己的問題。
【時間劊子手2】不會控制時間節奏
自由工作者都知道:如果你外接一個案子,一開始進度就慢了下來,業主對你是絕對不會有信心的,他只會擔心自己的信任被辜負而已。如果你能夠主動跟他報告進度,他就會對你另眼相看。
掌握時間進度是很重要的,有時要懂得把巨大的工作切開。我用的是「pizza切開法」。我會提早完成該做的事,先切割它,慢慢把它從容的吃掉。
【時間劊子手3】玩的時候,還在想工作!
不少人在上班的時候,想著要下班;下班時又想著上班的事情,不是嗎?
不該玩的時候想玩,該玩時又想到功課還沒寫,不能盡興玩,那麼,我們人生何時才會快樂呢?。
「暫時放下」的哲學,在工作、愛情、親情上和人際關係上都是很重要的。放下,是時間管理的最高技巧。
【管好時間法則1】提早,但不花時間等待
精確型的人,自以為很精確,但常陷於人算不如天算的窘境。過度精確,不如稍微提早。
千萬要打破自己心裡「大牌的最晚到」的迷思。
提早,也可以不要花時間空等待。那一段等待時間,可以利用來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管好時間法則2】長命人不被時間追趕
在拖延型的人當中,有些人是生性懶散,但有些人卻天生喜歡那種「被時間追趕」的感覺。拼全力衝刺當然是人生美好經驗。但通常一個成年人都沒有「無暇他顧」的權利,我們要兼顧的事情太多了。
想要獲得「爆發性」的成功,有時我們必須「夙夜匪懈」 ,但如果想要活得久,而且獲得穩定性的成長,那麼,千萬別當拼命三郎。
【管好時間法則3】容忍地板上的頭髮
從現在開始做一個「訓練自己專心」的練習,整理書櫃時別想到洗衣服,洗衣服時,專心洗衣服,容忍地板上的頭髮。學會把小事一件一件的完成,看來容易,其實想要心無旁騖,實在很難。
當我企圖用別的事情打斷自己正在進行的事時,我會對自己說:「來,忍一忍,先把這個做完,不久你就可以去做那件事囉。」
【時間管理大師1】能者不會太多勞
彼得‧杜拉克提出的時間管理原則一點也不難。我將它分為三大步驟說明:
– 記錄時間運用情形
– 系統化管理時間
– 找出完整的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
管理學大師教授的時間管理心法,同樣也適合用在升斗小民身上,你只要花一個星期記錄自己做了什麼,就可能享受一輩子的好處。
【時間管理大師2】忙碌也是享受人生
很多人在講「慢活」,慢條斯理、細細品味生活,不過,把節奏變慢,不要追逐外在名利——這是很好的生活主張,但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鐘鼎山林,人人各有其志。如果你想要找一個「時間管理」的偶像,你不能只是羨慕他,必須要思考,自己是否想成為跟他一樣的人,並且是否能享受和他一樣節奏的生活?
【時間管理大師3】愛迪生的時間傳奇
有人研究,一個人一輩子要完成這麼多複雜的發明,實在不太可能。因而認為:愛迪生的時間管理必有獨特竅門。沒錯,事實上他一個人是辦不到的。
愛迪生是他所率領的研究團體名稱。
愛迪生很聰明,他甚至知道自己還不夠聰明,所以必須借重別人的專長,把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
他發自內心的想要和一群人一起學習,尊重對方長處,互相借助彼此的能力,攀登一個光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抵達的高峰。
【時間魔法1】不讓時間追趕玩弄的獨家祕笈
在你一天的工作時間中,有多少比例用來處理最該做的事?
時間管理要先做大事。如果你只先做一些瑣碎小事,那麼大事就很難被完成。
先做大事,然後在空隙的時候做小事,才能讓你每天過得很充實,完成每一件大事。
【時間魔法2】改變你對工作或讀書的態度
不要以為,只有休息才能讓你快樂,我們必須給工作比較正面的定義:事實上,工作也一直讓你活得很充實很快樂,不是嗎?
在工作時,我很享受「專心」的感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很專心、很投入,而且做得很好,你就會得到快樂,如果你心不在焉、玩得很糟,再好的娛樂也會變成折磨。
【時間魔法3】適時拒絕總比做不好來得好
熱心也可能惹上大麻煩,有些事情,還真不該「從善如流」。我會拒絕某些事情:
– 我曾經感覺很不好的事
– 不關我事的私事
– 不是我專業的事
一個人的時間有限,如果沒有原則和選擇,時間就會被「他人的意願」一一侵蝕。別人了解你的原則,反而會更尊重、更信任你。
小結:再忙也要喝杯熱茶!讓你的心不要繃得太緊
時間管理會不會成功和減肥會不會奏效有共同的原理:對自己的胃不可太緊,也不可太鬆,不然,都會失敗。
時間管理最重要的不是how to,而是原則,那些原則,和我們的自信程度息息相關。
時間留不住,只好用心面對必然消失的每一刻。
【時間立體化1】累積時間的力量
就算沒有天分,只要你願意每天花一點時間,做同樣一件事情,不知不覺間,你就會走得很遠。
日積月累,是笨功夫,但也是最聰明的事。
一件事情,如果你真心想要做它,而且願意每天都進入它,那麼它也會進入你的生命,變成一種宿命的節奏,它會和你的呼吸合為一體。
【時間立體化2】你選擇的娛樂方式決定你的未來
我喜歡學習,學習是有趣、有成就感的事情,任何你感興趣的學習,在通過了入門考驗之後,就會進入一個「自我陶醉」的階段。
學習,只要抱著:學不會也好歹長一點知識的心態,是很好的減壓方式。
我把「學習」都設定成「娛樂頻道」。你選擇的「娛樂方式」,常在不知不覺間決定你的未來。
【時間劊子手1】到處問意見,自己沒主見
「集思廣益」是個正面的成語,但是若你沒定見,「集思」未必有益。人生大部分的疑問,如果你心中自有一套原則和分析輕重緩急、利弊得失的推演邏輯,你就不會浪費很多時間茫茫然然,在原地踏步,踏得自己好煩,又解決不了問題。
時間管理要建立的是一套系統和策略,讓你思考,該怎樣用自己的主張,一步一步解決自己的問題。
【時間劊子手2】不會控制時間節奏
自由工作者都知道:如果你外接一個案子,一開始進度就慢了下來,業主對你是絕對不會有信心的,他只會擔心自己的信任被辜負而已。如果你能夠主動跟他報告進度,他就會對你另眼相看。
掌握時間進度是很重要的,有時要懂得把巨大的工作切開。我用的是「pizza切開法」。我會提早完成該做的事,先切割它,慢慢把它從容的吃掉。
【時間劊子手3】玩的時候,還在想工作!
不少人在上班的時候,想著要下班;下班時又想著上班的事情,不是嗎?
不該玩的時候想玩,該玩時又想到功課還沒寫,不能盡興玩,那麼,我們人生何時才會快樂呢?。
「暫時放下」的哲學,在工作、愛情、親情上和人際關係上都是很重要的。放下,是時間管理的最高技巧。
【管好時間法則1】提早,但不花時間等待
精確型的人,自以為很精確,但常陷於人算不如天算的窘境。過度精確,不如稍微提早。
千萬要打破自己心裡「大牌的最晚到」的迷思。
提早,也可以不要花時間空等待。那一段等待時間,可以利用來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管好時間法則2】長命人不被時間追趕
在拖延型的人當中,有些人是生性懶散,但有些人卻天生喜歡那種「被時間追趕」的感覺。拼全力衝刺當然是人生美好經驗。但通常一個成年人都沒有「無暇他顧」的權利,我們要兼顧的事情太多了。
想要獲得「爆發性」的成功,有時我們必須「夙夜匪懈」 ,但如果想要活得久,而且獲得穩定性的成長,那麼,千萬別當拼命三郎。
【管好時間法則3】容忍地板上的頭髮
從現在開始做一個「訓練自己專心」的練習,整理書櫃時別想到洗衣服,洗衣服時,專心洗衣服,容忍地板上的頭髮。學會把小事一件一件的完成,看來容易,其實想要心無旁騖,實在很難。
當我企圖用別的事情打斷自己正在進行的事時,我會對自己說:「來,忍一忍,先把這個做完,不久你就可以去做那件事囉。」
【時間管理大師1】能者不會太多勞
彼得‧杜拉克提出的時間管理原則一點也不難。我將它分為三大步驟說明:
– 記錄時間運用情形
– 系統化管理時間
– 找出完整的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
管理學大師教授的時間管理心法,同樣也適合用在升斗小民身上,你只要花一個星期記錄自己做了什麼,就可能享受一輩子的好處。
【時間管理大師2】忙碌也是享受人生
很多人在講「慢活」,慢條斯理、細細品味生活,不過,把節奏變慢,不要追逐外在名利——這是很好的生活主張,但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鐘鼎山林,人人各有其志。如果你想要找一個「時間管理」的偶像,你不能只是羨慕他,必須要思考,自己是否想成為跟他一樣的人,並且是否能享受和他一樣節奏的生活?
【時間管理大師3】愛迪生的時間傳奇
有人研究,一個人一輩子要完成這麼多複雜的發明,實在不太可能。因而認為:愛迪生的時間管理必有獨特竅門。沒錯,事實上他一個人是辦不到的。
愛迪生是他所率領的研究團體名稱。
愛迪生很聰明,他甚至知道自己還不夠聰明,所以必須借重別人的專長,把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
他發自內心的想要和一群人一起學習,尊重對方長處,互相借助彼此的能力,攀登一個光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抵達的高峰。
【時間魔法1】不讓時間追趕玩弄的獨家祕笈
在你一天的工作時間中,有多少比例用來處理最該做的事?
時間管理要先做大事。如果你只先做一些瑣碎小事,那麼大事就很難被完成。
先做大事,然後在空隙的時候做小事,才能讓你每天過得很充實,完成每一件大事。
【時間魔法2】改變你對工作或讀書的態度
不要以為,只有休息才能讓你快樂,我們必須給工作比較正面的定義:事實上,工作也一直讓你活得很充實很快樂,不是嗎?
在工作時,我很享受「專心」的感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很專心、很投入,而且做得很好,你就會得到快樂,如果你心不在焉、玩得很糟,再好的娛樂也會變成折磨。
【時間魔法3】適時拒絕總比做不好來得好
熱心也可能惹上大麻煩,有些事情,還真不該「從善如流」。我會拒絕某些事情:
– 我曾經感覺很不好的事
– 不關我事的私事
– 不是我專業的事
一個人的時間有限,如果沒有原則和選擇,時間就會被「他人的意願」一一侵蝕。別人了解你的原則,反而會更尊重、更信任你。
小結:再忙也要喝杯熱茶!讓你的心不要繃得太緊
時間管理會不會成功和減肥會不會奏效有共同的原理:對自己的胃不可太緊,也不可太鬆,不然,都會失敗。
時間管理最重要的不是how to,而是原則,那些原則,和我們的自信程度息息相關。
時間留不住,只好用心面對必然消失的每一刻。
Wednesday, May 19, 2010
很棒的人生觀
很棒的人生觀~願你能在放對的地方
何謂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反過來說,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錯地方的人才。
例如:你和一位土著被困在非洲叢林,既無食物,也無水喝,那麼你將把這位土著當作「天才」,因為他懂得各種求生的技巧。
相反地,如果把他帶到辦公室要他使用電腦,那麼情況將會完全不同,你可能會認為他是「白癡」。
的確,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些科學家連音階都抓不準;有些畫家連一封信都寫不好,可是他們「把自己放對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史蒂芬.史匹柏就是個例子,他因為高中的成績非常差,沒有任何電影科系願意准許他入學。
相反的,他走進電影工作室,認真學到了他所需的技能。
今天,他不但製作了許多評價極高的影片,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導演。
畢卡索剛出道時原本想當詩人,結果他的詩被極具鑑識能力的絲泰茵夫人評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轉意。
幸好有這位貴婦的提醒,否則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畫家了嗎?
其實, 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屬的地方適不適合而已。如美味的湯汁滴到襯衫上即變「骯髒」,原本含在口中的食物,只要吐出來就變得「嘔心」,把它吞下去反而「有營養」。
即便是骯髒污穢的垃圾,只要放對地方(埋在土裡),也能滋養大地,開出美麗的花朵,長出能夠帶給我們健康的食物。
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一件東西,是沒用或卑賤的,任何人或物,只要放對了地方,都會成為有用的「可造之材」。
希望你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舞台,並且盡情歡唱生命之歌。
心田甘露:
生命的最高境界,即是選對舞台,走出自己的路,然後盡情地發揮獨特的才華與能力。
何謂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反過來說,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錯地方的人才。
例如:你和一位土著被困在非洲叢林,既無食物,也無水喝,那麼你將把這位土著當作「天才」,因為他懂得各種求生的技巧。
相反地,如果把他帶到辦公室要他使用電腦,那麼情況將會完全不同,你可能會認為他是「白癡」。
的確,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些科學家連音階都抓不準;有些畫家連一封信都寫不好,可是他們「把自己放對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史蒂芬.史匹柏就是個例子,他因為高中的成績非常差,沒有任何電影科系願意准許他入學。
相反的,他走進電影工作室,認真學到了他所需的技能。
今天,他不但製作了許多評價極高的影片,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導演。
畢卡索剛出道時原本想當詩人,結果他的詩被極具鑑識能力的絲泰茵夫人評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轉意。
幸好有這位貴婦的提醒,否則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畫家了嗎?
其實, 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屬的地方適不適合而已。如美味的湯汁滴到襯衫上即變「骯髒」,原本含在口中的食物,只要吐出來就變得「嘔心」,把它吞下去反而「有營養」。
即便是骯髒污穢的垃圾,只要放對地方(埋在土裡),也能滋養大地,開出美麗的花朵,長出能夠帶給我們健康的食物。
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一件東西,是沒用或卑賤的,任何人或物,只要放對了地方,都會成為有用的「可造之材」。
希望你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舞台,並且盡情歡唱生命之歌。
心田甘露:
生命的最高境界,即是選對舞台,走出自己的路,然後盡情地發揮獨特的才華與能力。
Tuesday, May 18, 2010
15%的老猴子
喔~難怪一些老男人(可能包括我們自己)常會被稱呼~死老猴(用台語發音 )!
瓶頸總在上半部 & 問題都在前幾排!
15%的老猴子
全世界科學界吵了幾十年的老故事:「幸島的一百隻猴子」。
話說,在日本宮崎縣有座非常迷你的島嶼:幸島(Koshima)。幸島上啥都沒有,只有一條快要乾枯、要死不活的小溪與一群日本猿猴。
約當六十年前,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跑去幸島上觀察這群猴子的一舉一動,因為怕這群死猴子挨餓,所以研究人員還留了一些蕃薯給猴子吃。
後來幸島上的猴子們發現蕃薯可以吃,但是蕃薯上頭的泥巴實在很討厭,所以猴子們在吃蕃薯之前就會用手來拍落蕃薯上頭的泥巴。不過某一天,有一隻芳齡一歲半的聰明小猴子突然發現用清澈的溪水也可以洗淨蕃薯上的泥巴。
於是乎,幸島上其他猴子也很快學會這一招,於是幸島上的85%猴子從此就改用溪水來洗淨蕃薯,但是僅佔15%的老猴子卻始終不願意學習這招。
後來幸島唯一的小溪乾枯了,於是又有一隻聰明的小猴子發現用海水來洗蕃薯,滋味似乎也不錯!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幸島上85%猴子又全部學會這招!接下來就是這個故事的重點了!大家要專心聽好!
當幸島上出現第100隻「用水洗蕃薯」的猴子時,居然在幸島 200公里 之外的大分縣猴子也莫名其妙地學會這招。您要知道大分縣的猴子跟幸島的猴子根本沒機會見著面、牠們也不可能寫信、發噗浪、傳真或是MSN,但是這兩群毫不相干的猴子居然在同一時間學會了「用水洗蕃薯」!
為甚麼一隻小猴子用水洗蕃薯的「個別行為」最後會穿越時空,傳播到遙遠的地方之外、成為一種「集體行為」呢?日本經營顧問之神:船井幸雄於是就對大家開示了起來。
船井幸雄說:「只要是對的信念,這種無形的力量就可以匯聚成為一個很大的正向能量!只要團隊中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率先行動,他就可以在人群中產生示範作用,在無形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去影響絕大部分的人,就像幸島上那群死猴子一樣!」。
當然∼船井幸雄並不是宗教家,他可是日本經營顧問之神呢!他絕對不能講一些沒有數據佐證的形而上言論,為此船井幸雄也特別提出一個非常精準的「7-11數據:任何新觀念推廣,起初只要有7%~11%的人願意接受與認同,等到臨界點來臨時,就會出現驚人進展與質變!」。
「幸島的一百隻猴子」這個故事明明白白地揭示一個重要觀念:「整體文化的變遷往往始於個體行為的變化!」,這個觀念就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小看自己,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個屁、是坨屎、而喪氣地放棄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所有潛能!或許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是請務必相信心的力量可是無遠弗屆!一顆善念的種籽就可以創造出一整片森林,任何人都千萬不能小看自己!
大家忽略掉這故事還有另外一個超級大重點:幸島上依舊有15%的猴子自始至終、不願意學習「用水洗蕃薯」這招!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非常哀怨地發現這僅佔15%、「堅持抗拒改革」的死猴子居然全部是公的,而且年齡全部都超過12歲。如果我們用人類年齡來換算的話,這群猴子就是相當於人類的45歲。
更糟糕的是:這群死猴子居然清一色都是猴子裡頭有權有勢的領導階層。你也是其中之一的老猴子嗎?
瓶頸總在上半部 & 問題都在前幾排!
15%的老猴子
全世界科學界吵了幾十年的老故事:「幸島的一百隻猴子」。
話說,在日本宮崎縣有座非常迷你的島嶼:幸島(Koshima)。幸島上啥都沒有,只有一條快要乾枯、要死不活的小溪與一群日本猿猴。
約當六十年前,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跑去幸島上觀察這群猴子的一舉一動,因為怕這群死猴子挨餓,所以研究人員還留了一些蕃薯給猴子吃。
後來幸島上的猴子們發現蕃薯可以吃,但是蕃薯上頭的泥巴實在很討厭,所以猴子們在吃蕃薯之前就會用手來拍落蕃薯上頭的泥巴。不過某一天,有一隻芳齡一歲半的聰明小猴子突然發現用清澈的溪水也可以洗淨蕃薯上的泥巴。
於是乎,幸島上其他猴子也很快學會這一招,於是幸島上的85%猴子從此就改用溪水來洗淨蕃薯,但是僅佔15%的老猴子卻始終不願意學習這招。
後來幸島唯一的小溪乾枯了,於是又有一隻聰明的小猴子發現用海水來洗蕃薯,滋味似乎也不錯!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幸島上85%猴子又全部學會這招!接下來就是這個故事的重點了!大家要專心聽好!
當幸島上出現第100隻「用水洗蕃薯」的猴子時,居然在幸島 200公里 之外的大分縣猴子也莫名其妙地學會這招。您要知道大分縣的猴子跟幸島的猴子根本沒機會見著面、牠們也不可能寫信、發噗浪、傳真或是MSN,但是這兩群毫不相干的猴子居然在同一時間學會了「用水洗蕃薯」!
為甚麼一隻小猴子用水洗蕃薯的「個別行為」最後會穿越時空,傳播到遙遠的地方之外、成為一種「集體行為」呢?日本經營顧問之神:船井幸雄於是就對大家開示了起來。
船井幸雄說:「只要是對的信念,這種無形的力量就可以匯聚成為一個很大的正向能量!只要團隊中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率先行動,他就可以在人群中產生示範作用,在無形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去影響絕大部分的人,就像幸島上那群死猴子一樣!」。
當然∼船井幸雄並不是宗教家,他可是日本經營顧問之神呢!他絕對不能講一些沒有數據佐證的形而上言論,為此船井幸雄也特別提出一個非常精準的「7-11數據:任何新觀念推廣,起初只要有7%~11%的人願意接受與認同,等到臨界點來臨時,就會出現驚人進展與質變!」。
「幸島的一百隻猴子」這個故事明明白白地揭示一個重要觀念:「整體文化的變遷往往始於個體行為的變化!」,這個觀念就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小看自己,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個屁、是坨屎、而喪氣地放棄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所有潛能!或許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是請務必相信心的力量可是無遠弗屆!一顆善念的種籽就可以創造出一整片森林,任何人都千萬不能小看自己!
大家忽略掉這故事還有另外一個超級大重點:幸島上依舊有15%的猴子自始至終、不願意學習「用水洗蕃薯」這招!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非常哀怨地發現這僅佔15%、「堅持抗拒改革」的死猴子居然全部是公的,而且年齡全部都超過12歲。如果我們用人類年齡來換算的話,這群猴子就是相當於人類的45歲。
更糟糕的是:這群死猴子居然清一色都是猴子裡頭有權有勢的領導階層。你也是其中之一的老猴子嗎?
Monday, May 17, 2010
佛恩‧親恩‧眾生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bdF5QCQlDk
浴佛主題「菩提大道直」
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是「佛誕節、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海內外慈濟人也在這一天,舉辦莊嚴的浴佛典禮,弘揚佛法之美、之真、之善。佛性清 淨,何須凡夫為之沐浴;所謂浴佛,實是人人藉此自我提醒——時時清淨自性。
今年浴佛主題是「菩提大道直」,與會者將排列成一片片菩提葉;若少了任何一個人,菩提葉就像被蛀了洞般,無法成就和諧莊嚴。同樣的,回首四十四年慈濟路,無不是人間菩薩用愛鋪路走過來,這條菩提大道「不能沒有你」。
要成就團體的「和」,人人要自我認知「少不了一個我」——每一個人都要主動跟大「和」;人人彼此相和,團體才會美。
期望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要從淨化人心開始。你自我淨化、我自我淨化、他也自我淨化,人人自我淨化且發自真心,投入善的行動、展現美的生態,社會 就能真善美。
請大家時時用心!
浴佛主題「菩提大道直」
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是「佛誕節、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海內外慈濟人也在這一天,舉辦莊嚴的浴佛典禮,弘揚佛法之美、之真、之善。佛性清 淨,何須凡夫為之沐浴;所謂浴佛,實是人人藉此自我提醒——時時清淨自性。
今年浴佛主題是「菩提大道直」,與會者將排列成一片片菩提葉;若少了任何一個人,菩提葉就像被蛀了洞般,無法成就和諧莊嚴。同樣的,回首四十四年慈濟路,無不是人間菩薩用愛鋪路走過來,這條菩提大道「不能沒有你」。
要成就團體的「和」,人人要自我認知「少不了一個我」——每一個人都要主動跟大「和」;人人彼此相和,團體才會美。
期望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要從淨化人心開始。你自我淨化、我自我淨化、他也自我淨化,人人自我淨化且發自真心,投入善的行動、展現美的生態,社會 就能真善美。
請大家時時用心!
你有近視嗎?
一張可以測試有無近視的照片
愛因斯坦? 瑪麗蓮夢露?
超神奇ㄟ
1.不近視的人看到的是愛因斯坦
2.近視的人看到的是瑪麗蓮夢露
3.不近視的人把眼睛眯成瞇瞇眼也可以看到瑪麗蓮夢露
4.近視的人戴眼鏡看的是愛因斯坦 , 取下眼鏡看到的是瑪麗蓮夢露
近視度數少的站遠一點看,我的兩眼近視度數不同,所以只要瞇一眼就能分別看清楚兩人了呀,真神奇!
設計此圖的人,真是厲害.....
愛因斯坦? 瑪麗蓮夢露?
超神奇ㄟ
1.不近視的人看到的是愛因斯坦
2.近視的人看到的是瑪麗蓮夢露
3.不近視的人把眼睛眯成瞇瞇眼也可以看到瑪麗蓮夢露
4.近視的人戴眼鏡看的是愛因斯坦 , 取下眼鏡看到的是瑪麗蓮夢露
近視度數少的站遠一點看,我的兩眼近視度數不同,所以只要瞇一眼就能分別看清楚兩人了呀,真神奇!
設計此圖的人,真是厲害.....
一片葉子落下來
一片葉子落下來
The Full of Freddie The Leaf
作者:李奧‧巴斯卡力
出版:經典傳訊1999/11/10
在開始說故事之前…
請你猜猜看…
這個故事說的是……
這是一本關於生命的書,要獻給所有失去親人卻勇敢活著的孩子,以及不知如何解釋死亡的大人。
春天已經過去了,夏天也這樣走了。
葉子弗雷迪長大了。
他長得又寬又壯,五個葉尖結實挺拔。
春天的時候,他還是個初生的嫩芽,從一棵大樹樹頂的大枝上冒出頭來。
弗雷迪的身旁有成千上萬的葉子,都跟他一模一樣------看起來是這樣。不過他很快就發現沒有兩片葉子真的是一樣的,儘管大家都長在同一棵樹上。
弗雷迪的左邊是阿弗烈,右邊的葉子是班,他的頭頂上是那個可愛的女孩子克萊兒。
他們一起長大,學會了在春風吹拂時跳跳舞、在夏天懶洋洋地曬太陽,偶然來一陣清涼的雨就洗個乾乾淨淨的澡。
弗雷迪最好的朋友是丹尼爾。他是這根樹枝上最大的葉子,好像在別的葉子都還沒來的時候就先長出來了。弗雷迪還覺得丹尼爾是最聰明的。
丹尼爾告訴大家說他們都是大樹的一部分,說他們生長在公園裡,說大樹有強壯的根深深埋在地底下。
早上飛來枝頭上唱歌的小鳥、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還有季節的變化,不管什麼東西,丹尼爾都有一套道理解釋。
弗雷迪覺得當葉子真好。他喜歡他的樹枝、喜歡他輕盈的葉子朋友、他高高掛在天上的家、把他推來推去的風、曬得他暖洋洋的太陽,還有在他身上灑下溫柔潔白身影的月亮。
夏天特別好。他喜歡漫長炎熱的白天,溫暖的黑夜也是格外安祥,最適合作夢。那年夏天,公園裡來了許多人。他們都來到弗雷迪的樹下,坐在那裡乘涼。
丹尼爾告訴他,給人遮蔭是葉子的目的之一。
「什麼叫目的?」弗雷迪問。
「就是存在的理由嘛。」丹尼爾回答。
「讓別人感到舒服,這是個存在的理由。 為老人遮蔭,讓他們不必躲在炎熱的屋子裡,也是個存在的理由。讓小孩子有塊涼爽的地方可以玩耍,用我們的葉子為樹下野餐的人搧風, 這些,都是存在的目的啊!」
弗雷迪最喜歡老人了。他們總是靜靜坐在清涼的草地上,幾乎動也不動。他們喃喃低語,追憶過去的時光。
小孩子也很好玩,雖然他們有時會在樹皮上挖洞,或是刻下自己的名字。不過,看到小孩子跑得那麼快、那麼愛笑,還是很過癮。
但是弗雷迪的夏天很快就過完了。就在十月的一個夜裡,夏天突然消失。
弗雷迪從來沒有這麼冷過。所有的葉子都冷的發抖。一層薄薄的白色的東西披在他們身上,太陽出來就馬上融化,變成晶瑩的露水,搞得大家全身濕漉漉的。
又是丹尼爾告訴他們:他們剛經歷生平第一次降霜,表示秋天到了、冬天也不遠了。
轉瞬之間,整棵樹、甚至整個公園,全染上了濃豔的色彩,幾乎找不到綠色的葉子。
阿弗烈變成深黃色,班成了鮮豔的橙色,克萊兒是火紅色,丹尼爾是深紫,弗雷迪自己則是半紅半藍,還夾雜著金黃。多麼美麗啊!
弗雷迪和他的朋友把整棵樹變成如彩虹一般。
「我們都在同一棵樹上,為什麼顏色卻各不相同呢?」弗雷迪問道。
「我們一個一個都不一樣啊! 我們的經歷不一樣,面對太陽的方向不一樣,投下的影子不一樣, 顏色當然也會不一樣。」
丹尼爾用他那「本來就是這樣」的一貫口吻回答,還告訴弗雷迪,這個美妙的季節叫作秋天。
有一天,發生了奇怪的事。
以前,微風會讓他們起舞,但是這一天,風兒卻扯著夜梗推推拉拉,幾乎像是生氣了似的。結果,有些葉子從樹枝上被扯掉了,捲到空中,刮來刮去,最後輕輕掉落到地面上。
所有的葉子都害怕起來。
「怎麼回事?」他們喃喃地你問我、我問你。
「秋天就是這樣。」丹尼爾告訴他們。
「時候到了,葉子就該搬家了。有些人把這叫作死。」
「我們都會死嗎?」弗雷迪問。
「是的,」丹尼爾說。
「任何東西都會死,不論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先做完該做的事。我們體驗太陽和月亮、經歷風和雨。我們學會跳舞、學會微笑。然後我們就要死了。」
「我不要死!」弗雷迪斬釘截鐵地說,「你會死嗎?丹尼爾?」
「嗯,」丹尼爾回答,
「時候到了,我就死了。」
「那是什麼時候?」弗雷迪問。
「沒有人知道會在哪一天。」丹尼爾回答。
弗雷迪發現其他葉子不斷在掉落。他想,「一定是他們的時候到了。」
他看到有些葉子在掉落前和風掙扎撕打,有些葉子只是把手一放,靜靜飄落。很快地,整棵樹幾乎都空了。
「我好怕死,」弗雷迪向丹尼爾說,「我不知道下面有什麼。」
「面對不知道的東西,你會害怕,這很自然。」
丹尼爾安慰著他,「但是,春天變夏天的時候,你並不害怕。夏天變秋天的時候,你也不害怕。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為什麼要怕死亡的季節呢?」
我們的樹也會死嗎?」弗雷迪問。
「總有一天樹也會死的。不過還有比樹更強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遠都在,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死了會到哪兒去呢?」
「沒有人知道。這是個大秘密!」
「春天的時候我們會回來嗎?」
「我們可能不會再回來了,但是生命會回來。」
「那麼一切有什麼意思呢?」弗雷迪繼續問,「如果我們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為什麼還要來這裡呢?」
丹尼爾用他那「本來就是這樣」的口吻回答:「是為了太陽和月亮,是為了大家一起的快樂時光,是為了樹蔭和老人和小孩子,是為了秋天的色彩,是為了四季,這些還不夠嗎?」
那天下午,在黃昏的金色陽光中,丹尼爾放手了。他毫無掙扎地走了。掉落的時候,他似乎還安詳地微笑著。
「暫時再見了,弗雷迪。」他說。
然後就剩弗雷迪一個了,他是那棵樹枝上最後一片葉子。
第二天清早,下了頭一場雪。
雪非常柔軟、潔白而溫和,但是冷得不得了。那天幾乎沒有一點陽光,白天也特別短。
弗雷迪發現自己的顏色褪了,變得乾枯易碎。一直都好冷,雪壓在身上感覺好沈重。
凌晨,一陣風把弗雷迪帶離開他的樹枝。一點也不痛,他感覺到自己靜靜地、溫和地、柔軟地飄下。
往下掉的時候,他第一次看到了整棵樹,多麼強壯、多麼牢靠的樹啊!他很確定這棵樹還會活很久,他也知道自己曾經是它生命中的一部分,感到很驕傲。
弗雷迪落在一個雪堆上。雪堆很柔軟,甚至還很溫暖。在這個新位置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
他閉上眼睛,睡著了。他不知道,冬天過了春天會來,也不知道雪會融化成水。他不知道,自己看來乾枯無用的身體,會和雪水一起,讓樹更強壯。尤其,他不知道,在大樹和土地裡沈睡的,是明年春天新葉的生機。
~~~新的開始~~~
要用照片傳神表現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是非常困難的,但我覺得本書的照片恰如其分地掌握了自然的奧妙。我要向攝影家Anthony Frizano 、 Greg Ludwig‧Ken Noack 、Bobbie Probstein和Misty Todd-Slack致意。因為他們的貢獻,我們得以一起分享一片葉子的生死奧秘。
一片葉子落下來 ,因為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葉子落下了,樹仍然站著。
當樹倒下的那一天,生命還持續著,
而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春天的時候,
落葉不會再回來,可是生命一直都在。
The Full of Freddie The Leaf
作者:李奧‧巴斯卡力
出版:經典傳訊1999/11/10
在開始說故事之前…
請你猜猜看…
這個故事說的是……
這是一本關於生命的書,要獻給所有失去親人卻勇敢活著的孩子,以及不知如何解釋死亡的大人。
春天已經過去了,夏天也這樣走了。
葉子弗雷迪長大了。
他長得又寬又壯,五個葉尖結實挺拔。
春天的時候,他還是個初生的嫩芽,從一棵大樹樹頂的大枝上冒出頭來。
弗雷迪的身旁有成千上萬的葉子,都跟他一模一樣------看起來是這樣。不過他很快就發現沒有兩片葉子真的是一樣的,儘管大家都長在同一棵樹上。
弗雷迪的左邊是阿弗烈,右邊的葉子是班,他的頭頂上是那個可愛的女孩子克萊兒。
他們一起長大,學會了在春風吹拂時跳跳舞、在夏天懶洋洋地曬太陽,偶然來一陣清涼的雨就洗個乾乾淨淨的澡。
弗雷迪最好的朋友是丹尼爾。他是這根樹枝上最大的葉子,好像在別的葉子都還沒來的時候就先長出來了。弗雷迪還覺得丹尼爾是最聰明的。
丹尼爾告訴大家說他們都是大樹的一部分,說他們生長在公園裡,說大樹有強壯的根深深埋在地底下。
早上飛來枝頭上唱歌的小鳥、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還有季節的變化,不管什麼東西,丹尼爾都有一套道理解釋。
弗雷迪覺得當葉子真好。他喜歡他的樹枝、喜歡他輕盈的葉子朋友、他高高掛在天上的家、把他推來推去的風、曬得他暖洋洋的太陽,還有在他身上灑下溫柔潔白身影的月亮。
夏天特別好。他喜歡漫長炎熱的白天,溫暖的黑夜也是格外安祥,最適合作夢。那年夏天,公園裡來了許多人。他們都來到弗雷迪的樹下,坐在那裡乘涼。
丹尼爾告訴他,給人遮蔭是葉子的目的之一。
「什麼叫目的?」弗雷迪問。
「就是存在的理由嘛。」丹尼爾回答。
「讓別人感到舒服,這是個存在的理由。 為老人遮蔭,讓他們不必躲在炎熱的屋子裡,也是個存在的理由。讓小孩子有塊涼爽的地方可以玩耍,用我們的葉子為樹下野餐的人搧風, 這些,都是存在的目的啊!」
弗雷迪最喜歡老人了。他們總是靜靜坐在清涼的草地上,幾乎動也不動。他們喃喃低語,追憶過去的時光。
小孩子也很好玩,雖然他們有時會在樹皮上挖洞,或是刻下自己的名字。不過,看到小孩子跑得那麼快、那麼愛笑,還是很過癮。
但是弗雷迪的夏天很快就過完了。就在十月的一個夜裡,夏天突然消失。
弗雷迪從來沒有這麼冷過。所有的葉子都冷的發抖。一層薄薄的白色的東西披在他們身上,太陽出來就馬上融化,變成晶瑩的露水,搞得大家全身濕漉漉的。
又是丹尼爾告訴他們:他們剛經歷生平第一次降霜,表示秋天到了、冬天也不遠了。
轉瞬之間,整棵樹、甚至整個公園,全染上了濃豔的色彩,幾乎找不到綠色的葉子。
阿弗烈變成深黃色,班成了鮮豔的橙色,克萊兒是火紅色,丹尼爾是深紫,弗雷迪自己則是半紅半藍,還夾雜著金黃。多麼美麗啊!
弗雷迪和他的朋友把整棵樹變成如彩虹一般。
「我們都在同一棵樹上,為什麼顏色卻各不相同呢?」弗雷迪問道。
「我們一個一個都不一樣啊! 我們的經歷不一樣,面對太陽的方向不一樣,投下的影子不一樣, 顏色當然也會不一樣。」
丹尼爾用他那「本來就是這樣」的一貫口吻回答,還告訴弗雷迪,這個美妙的季節叫作秋天。
有一天,發生了奇怪的事。
以前,微風會讓他們起舞,但是這一天,風兒卻扯著夜梗推推拉拉,幾乎像是生氣了似的。結果,有些葉子從樹枝上被扯掉了,捲到空中,刮來刮去,最後輕輕掉落到地面上。
所有的葉子都害怕起來。
「怎麼回事?」他們喃喃地你問我、我問你。
「秋天就是這樣。」丹尼爾告訴他們。
「時候到了,葉子就該搬家了。有些人把這叫作死。」
「我們都會死嗎?」弗雷迪問。
「是的,」丹尼爾說。
「任何東西都會死,不論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先做完該做的事。我們體驗太陽和月亮、經歷風和雨。我們學會跳舞、學會微笑。然後我們就要死了。」
「我不要死!」弗雷迪斬釘截鐵地說,「你會死嗎?丹尼爾?」
「嗯,」丹尼爾回答,
「時候到了,我就死了。」
「那是什麼時候?」弗雷迪問。
「沒有人知道會在哪一天。」丹尼爾回答。
弗雷迪發現其他葉子不斷在掉落。他想,「一定是他們的時候到了。」
他看到有些葉子在掉落前和風掙扎撕打,有些葉子只是把手一放,靜靜飄落。很快地,整棵樹幾乎都空了。
「我好怕死,」弗雷迪向丹尼爾說,「我不知道下面有什麼。」
「面對不知道的東西,你會害怕,這很自然。」
丹尼爾安慰著他,「但是,春天變夏天的時候,你並不害怕。夏天變秋天的時候,你也不害怕。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為什麼要怕死亡的季節呢?」
我們的樹也會死嗎?」弗雷迪問。
「總有一天樹也會死的。不過還有比樹更強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遠都在,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死了會到哪兒去呢?」
「沒有人知道。這是個大秘密!」
「春天的時候我們會回來嗎?」
「我們可能不會再回來了,但是生命會回來。」
「那麼一切有什麼意思呢?」弗雷迪繼續問,「如果我們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為什麼還要來這裡呢?」
丹尼爾用他那「本來就是這樣」的口吻回答:「是為了太陽和月亮,是為了大家一起的快樂時光,是為了樹蔭和老人和小孩子,是為了秋天的色彩,是為了四季,這些還不夠嗎?」
那天下午,在黃昏的金色陽光中,丹尼爾放手了。他毫無掙扎地走了。掉落的時候,他似乎還安詳地微笑著。
「暫時再見了,弗雷迪。」他說。
然後就剩弗雷迪一個了,他是那棵樹枝上最後一片葉子。
第二天清早,下了頭一場雪。
雪非常柔軟、潔白而溫和,但是冷得不得了。那天幾乎沒有一點陽光,白天也特別短。
弗雷迪發現自己的顏色褪了,變得乾枯易碎。一直都好冷,雪壓在身上感覺好沈重。
凌晨,一陣風把弗雷迪帶離開他的樹枝。一點也不痛,他感覺到自己靜靜地、溫和地、柔軟地飄下。
往下掉的時候,他第一次看到了整棵樹,多麼強壯、多麼牢靠的樹啊!他很確定這棵樹還會活很久,他也知道自己曾經是它生命中的一部分,感到很驕傲。
弗雷迪落在一個雪堆上。雪堆很柔軟,甚至還很溫暖。在這個新位置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
他閉上眼睛,睡著了。他不知道,冬天過了春天會來,也不知道雪會融化成水。他不知道,自己看來乾枯無用的身體,會和雪水一起,讓樹更強壯。尤其,他不知道,在大樹和土地裡沈睡的,是明年春天新葉的生機。
~~~新的開始~~~
要用照片傳神表現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是非常困難的,但我覺得本書的照片恰如其分地掌握了自然的奧妙。我要向攝影家Anthony Frizano 、 Greg Ludwig‧Ken Noack 、Bobbie Probstein和Misty Todd-Slack致意。因為他們的貢獻,我們得以一起分享一片葉子的生死奧秘。
一片葉子落下來 ,因為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葉子落下了,樹仍然站著。
當樹倒下的那一天,生命還持續著,
而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春天的時候,
落葉不會再回來,可是生命一直都在。
Saturday, May 15, 2010
張三的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d57_isq2uM
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
没有煩惱没有那悲傷
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
忘掉痛苦忘掉那悲傷
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
雖然没有華厦美衣裳
但是心裡充滿著希望
我們要飛到那遥遠地方
看一看這世界并非那麼凄凉
我們要飛到那遥遠地方
望一望這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
Category: Music
Tags:
張三的歌 張懸 李壽全
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
没有煩惱没有那悲傷
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
忘掉痛苦忘掉那悲傷
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
雖然没有華厦美衣裳
但是心裡充滿著希望
我們要飛到那遥遠地方
看一看這世界并非那麼凄凉
我們要飛到那遥遠地方
望一望這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
Category: Music
Tags:
張三的歌 張懸 李壽全
攀峰
原著 : 劉鏞「攀峰」
包容
我的兒子雖然是獨生子,可是非但沒有大男人主義,有時候我覺得,他還有點大女人主義,處處強調女權,為女生說話。
譬如有一天我對他說:「希望你未來能娶個有幫夫運的太太。」
話還沒完,他就說:「為什麼要幫夫運?也可以是我幫妻呀!要彼此幫助嘛!」
我一時語塞,改口說:「最起碼,要個性溫柔。」
他又不同意說:「何必要溫柔?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個性,有時候表現出個性,反而可愛。」
我氣死了,轉身走開,不再跟他多講。可是靜下來,想想他的話,也想想我見過的許多「有個性的人」卻覺得他也蠻有道理。
尤其發生的兩件事,更使我有許多感觸。
一、我太太以前辦公室,有個精力旺盛的女職員,四十多歲,嗓門特大,又愛說話。常常一件小事,到她嘴裡,就成了大事。
辦公室裡的人,都覺得這女人吵,甚至有人建議我太太,把她調到別的部門。
但不知從何開始,她居然漸漸不再多話,聲音也變柔和了。每天下班,提起皮包就走,再也不留下來找人瞎扯。
大家正覺得奇怪,她卻突然請長假。
又個隔了一陣子,這女人突然死了,死於肺癌。
臨死,許多同事去看她,見到瘦得不成人形的她,一個個都掉下眼淚,說:「好希望妳回來上班,好懷念妳的聲音,從妳不說話,辦公室都變冷清了。」
二、我有個老朋友,也很愛說話,他不但愛說,而且愛現。偏偏我又是個極韜光的人,走在路上唯恐被認出來。所以當我們一起出遊,他在路上耍寶時,我就偷偷走開。
他也很會開車,而且開的是特別”拉風”的車。
在人潮擁擠的路上,還要東鑽西鑽,好幾次被人指著鼻子罵。
可是最近,我回台灣,坐他的車,發現他居然變慢了。
慢慢地,一下一下,輕輕地踩油門。
別的車在後面按喇叭,才如夢初醒似的,往前開快些。
還很新的跑車,在感覺突然變成了老車,他豪爽的笑不見了,空氣變的很沉悶。
臨走,他低著頭,慢慢地穿鞋,道別的聲音也快聽不見了。
我終於耐不住,追個電話過去。
「沒什麼。」他淡淡的說:「事業不太順.............」
放下電話,我也有種要哭的感覺。
我多麼希望他還是那個纔能把一屋子的人,逗得捧腹的老樣子。
我發現自己過去嫌他,怨他,甚至罵他太愛表現,卻又總喜歡找他,正因為”他逗趣得可愛”。
我愛他的,正是嫌他的;他的優點,正是他的缺點。
反過來說;我嫌他的,正是愛他的;他的缺點,也正是他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欣賞彼此的特質
這使我一下子了解,以前在心理學書籍上見到的一段話------
「無論情人或朋友,起初都可能被彼此的特質所吸引,但是交往之後,又可能因為討厭那種特質而分手。如果能撐過去,就會愈來愈習慣對方的個性,變成彼此容納,彼此欣賞。」
可不是嗎?
我們處處看見,花蝴蝶似的女生和書呆子的男生作好朋友;運動型的男人,卻娶了個林黛玉。
怎麼想,他們都處不在一起,卻另人「跌破眼鏡」地,成為了另人羨慕的一對。
這不就因為他們彼此容忍,諒解「對方的缺點」,甚至把那缺點看成優點嗎?
天下人都讚美鮑叔牙
想起鮑叔牙和管仲。
鮑叔牙和管仲合夥做生意,管仲總在分錢的時候,多分給自己一些。
可是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貪心,而是因為家窮。
管仲為鮑叔牙計畫事情,愈弄愈糟,鮑叔牙不認為管仲笨,說只是時運不佳。
兩個人一起去打仗,管仲三戰三逃,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膽小,只知他有老母在堂。
甚至當管仲被抓,還是鮑叔牙去向齊桓公保薦,使管仲成為宰相。
每次我在{史紀}上讀到這一段,總笑笑,心想:「這世上有幾個人能做到鮑叔牙的境界?換作我啊,早翻了!」
怪不得司馬遷說:”天下人不太讚美管仲的才能,反而多半讚美鮑叔牙的「知人」。
只是,我也想,他們若不是好朋友,且彼此欣賞對方的人格特質,鮑叔牙豈能總從「正面」去看管仲「負面」的表現呢?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我們的眼睛很怪,它能把好的看成壞的,又把壞的看成好的。
我有兩位商界的朋友,最近同時談到跟他們十多年的女祕書。
一位說:”我的祕書皺紋都跑出來了,反應也差了,老忘事情,下個月要把她換掉。“
另一位說:「我的祕書最近常出錯,還對我傻笑。看到她臉上的皺紋,就覺得又好氣,又心疼。」
「心疼什麼?」我問。
「想想她從二十幾歲就跟著我,辛辛苦苦地磨老了。一轉眼,都快四十了。」
這兩位祕書,我都認識,覺得她們年齡相近,能力也差不多,可是為什麼在她們主管的眼裡,有那麼大的差異?
道理很簡單---看的角度不同。
如果他不像原來的他
年輕朋友,我說這許多故事,是因為總接到你們的信。
許多人咬牙切齒地罵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說他自私,小器,不可理喻。
你們是不是應該想想,你不欣賞他的地方,很可能正是他的可愛之處?
當妳們從正面,體諒的角度去看,就會發覺,即使他錯了,也錯得可憐,可愛。
∼什麼叫作朋友?∼
對你百依百順,不指摘你的錯誤,也不表現他自己個性的,才是朋友嗎?
抑或他有他的品味,見解,能豐富你的視野,能提出與你不同看法的,更能做個益友?
每次當你看不慣朋友的時候,都請退一步,靜下來想想:如果他真不再那樣,還像不像原來的他。如果他不像原來的他,是不是也就不可愛了!
後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動不動就會和周遭的親朋好友生氣,鬧彆扭。 但如果周遭的人都不再像原來的他(她)們那我們還會喜歡他(她)們嗎?
希望我的朋友在看完了這篇文章後能仔細的想想∼
彼此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才能相聚一起∼
∼祝福您,我的朋友∼
包容
我的兒子雖然是獨生子,可是非但沒有大男人主義,有時候我覺得,他還有點大女人主義,處處強調女權,為女生說話。
譬如有一天我對他說:「希望你未來能娶個有幫夫運的太太。」
話還沒完,他就說:「為什麼要幫夫運?也可以是我幫妻呀!要彼此幫助嘛!」
我一時語塞,改口說:「最起碼,要個性溫柔。」
他又不同意說:「何必要溫柔?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個性,有時候表現出個性,反而可愛。」
我氣死了,轉身走開,不再跟他多講。可是靜下來,想想他的話,也想想我見過的許多「有個性的人」卻覺得他也蠻有道理。
尤其發生的兩件事,更使我有許多感觸。
一、我太太以前辦公室,有個精力旺盛的女職員,四十多歲,嗓門特大,又愛說話。常常一件小事,到她嘴裡,就成了大事。
辦公室裡的人,都覺得這女人吵,甚至有人建議我太太,把她調到別的部門。
但不知從何開始,她居然漸漸不再多話,聲音也變柔和了。每天下班,提起皮包就走,再也不留下來找人瞎扯。
大家正覺得奇怪,她卻突然請長假。
又個隔了一陣子,這女人突然死了,死於肺癌。
臨死,許多同事去看她,見到瘦得不成人形的她,一個個都掉下眼淚,說:「好希望妳回來上班,好懷念妳的聲音,從妳不說話,辦公室都變冷清了。」
二、我有個老朋友,也很愛說話,他不但愛說,而且愛現。偏偏我又是個極韜光的人,走在路上唯恐被認出來。所以當我們一起出遊,他在路上耍寶時,我就偷偷走開。
他也很會開車,而且開的是特別”拉風”的車。
在人潮擁擠的路上,還要東鑽西鑽,好幾次被人指著鼻子罵。
可是最近,我回台灣,坐他的車,發現他居然變慢了。
慢慢地,一下一下,輕輕地踩油門。
別的車在後面按喇叭,才如夢初醒似的,往前開快些。
還很新的跑車,在感覺突然變成了老車,他豪爽的笑不見了,空氣變的很沉悶。
臨走,他低著頭,慢慢地穿鞋,道別的聲音也快聽不見了。
我終於耐不住,追個電話過去。
「沒什麼。」他淡淡的說:「事業不太順.............」
放下電話,我也有種要哭的感覺。
我多麼希望他還是那個纔能把一屋子的人,逗得捧腹的老樣子。
我發現自己過去嫌他,怨他,甚至罵他太愛表現,卻又總喜歡找他,正因為”他逗趣得可愛”。
我愛他的,正是嫌他的;他的優點,正是他的缺點。
反過來說;我嫌他的,正是愛他的;他的缺點,也正是他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欣賞彼此的特質
這使我一下子了解,以前在心理學書籍上見到的一段話------
「無論情人或朋友,起初都可能被彼此的特質所吸引,但是交往之後,又可能因為討厭那種特質而分手。如果能撐過去,就會愈來愈習慣對方的個性,變成彼此容納,彼此欣賞。」
可不是嗎?
我們處處看見,花蝴蝶似的女生和書呆子的男生作好朋友;運動型的男人,卻娶了個林黛玉。
怎麼想,他們都處不在一起,卻另人「跌破眼鏡」地,成為了另人羨慕的一對。
這不就因為他們彼此容忍,諒解「對方的缺點」,甚至把那缺點看成優點嗎?
天下人都讚美鮑叔牙
想起鮑叔牙和管仲。
鮑叔牙和管仲合夥做生意,管仲總在分錢的時候,多分給自己一些。
可是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貪心,而是因為家窮。
管仲為鮑叔牙計畫事情,愈弄愈糟,鮑叔牙不認為管仲笨,說只是時運不佳。
兩個人一起去打仗,管仲三戰三逃,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膽小,只知他有老母在堂。
甚至當管仲被抓,還是鮑叔牙去向齊桓公保薦,使管仲成為宰相。
每次我在{史紀}上讀到這一段,總笑笑,心想:「這世上有幾個人能做到鮑叔牙的境界?換作我啊,早翻了!」
怪不得司馬遷說:”天下人不太讚美管仲的才能,反而多半讚美鮑叔牙的「知人」。
只是,我也想,他們若不是好朋友,且彼此欣賞對方的人格特質,鮑叔牙豈能總從「正面」去看管仲「負面」的表現呢?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我們的眼睛很怪,它能把好的看成壞的,又把壞的看成好的。
我有兩位商界的朋友,最近同時談到跟他們十多年的女祕書。
一位說:”我的祕書皺紋都跑出來了,反應也差了,老忘事情,下個月要把她換掉。“
另一位說:「我的祕書最近常出錯,還對我傻笑。看到她臉上的皺紋,就覺得又好氣,又心疼。」
「心疼什麼?」我問。
「想想她從二十幾歲就跟著我,辛辛苦苦地磨老了。一轉眼,都快四十了。」
這兩位祕書,我都認識,覺得她們年齡相近,能力也差不多,可是為什麼在她們主管的眼裡,有那麼大的差異?
道理很簡單---看的角度不同。
如果他不像原來的他
年輕朋友,我說這許多故事,是因為總接到你們的信。
許多人咬牙切齒地罵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說他自私,小器,不可理喻。
你們是不是應該想想,你不欣賞他的地方,很可能正是他的可愛之處?
當妳們從正面,體諒的角度去看,就會發覺,即使他錯了,也錯得可憐,可愛。
∼什麼叫作朋友?∼
對你百依百順,不指摘你的錯誤,也不表現他自己個性的,才是朋友嗎?
抑或他有他的品味,見解,能豐富你的視野,能提出與你不同看法的,更能做個益友?
每次當你看不慣朋友的時候,都請退一步,靜下來想想:如果他真不再那樣,還像不像原來的他。如果他不像原來的他,是不是也就不可愛了!
後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動不動就會和周遭的親朋好友生氣,鬧彆扭。 但如果周遭的人都不再像原來的他(她)們那我們還會喜歡他(她)們嗎?
希望我的朋友在看完了這篇文章後能仔細的想想∼
彼此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才能相聚一起∼
∼祝福您,我的朋友∼
Wednesday, May 12, 2010
療效對話
療效對話的10大原則:
1. 聆聽
聆聽不是保持沈默,而是仔細聽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真正的涵意。
聆聽也不是指說話或發問;通常我們會急於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詢問對方問題,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
然而所謂的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同時不急著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
我們必須願意把自己的「內在對話」暫拋一邊。
所謂的「內在對話」,是指聆聽的同時在腦海中不自覺進行的對話,包括動腦筋想著該說什麼、如何回應對方的話,或盤算著接下來的話題。
2. 停頓
在對話之間,有時說,有時聽;當聽到自己心裡響起「我不懂……」的聲音時,就是該暫時停頓一下問對方:「我是否錯過了什麼情節?」
我們還必須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覺產生的機械式反應,例如,想快速解決對方的不安,因而沒有正面思考問題,便直接跳到採取行動的階段- 說些或做些我們認為對對方有益的事。
從容不迫地停頓與思考,可讓我們停止下判斷、停止反應,並且產生好奇心。如此,有助於在重要的剎那間,發揮同理心,如果沒有做這樣的停頓,我們可能會在剎那間,說出稍後會反悔的話。停頓就像開車時,變換排擋時所需使用的離合器:先減速到某種程度,扣上齒輪之後,才能進行加速。
安慰的藝術,在於「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以及「不在一時衝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3. 當朋友不當英雄
幫助別人度過艱難歲月,不等同於將他們從痛苦的處境中「拯救」出來。人們有權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後果,和其所帶來的困境。
我們應該認同他們的痛苦,讓他們去感覺痛苦,並且不試著快速驅散痛苦。我們僅試著提供讓他們越過「恐懼之河」的橋樑。
當朋友、家人陷於情緒或身體的痛苦之中時,支援他們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許對方哭泣。面對哭泣的人,人們最自然的反應,即是希望對方停止哭泣,並跟他說:「別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決的!」其實這並不是最適當的反應。當對方啜泣或掉淚時,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無助而感到坐立難安。
然而,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掉淚則是療傷的一種過程。所以,請別急著拿面紙給對方,只要讓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給予安慰
給予安慰並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覺。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心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做自己、並認同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5. 感同身受
當我們忙著試圖幫助他人時,可能會忘記人們會察覺到我們內心的波動──沒有說出來的想法和感覺。儘管人們無法確知我們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覺到我們是否驚慌、對他們下判斷,或是為他們感到難過。面對面安慰別人,和我們內心真正的狀態,有很大的關聯。
因為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對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內心的煎熬。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身與安慰,即是給予對方的一項禮物。
6. 長期守候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迅速整頓那樣的混亂。人們需要時間去調適、檢討、改變和詢問:「假如……,會怎樣?」的問題。
在「療效對話」中,我們學著接受以下事實:我們的家庭成員、同事或鄰居,有時候僅需要我們當他們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覆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論身處任何狀況,對自己不知該說什麼而感到困窘,是無妨的;讓我們想幫助的人知道我們的感覺,也是無妨的。
甚至可以老實地說:「我不知道你的感覺,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但是我真的很關心你。」即使自己對這樣的表達覺得可笑,還是可以讓對方知道,你不急著「現在」和他交談。你或許可以選擇用書寫的方式,來表達感覺和想法。除了言語的表達之外,「療效對話」尚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實用資源
不需幫別人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可以盡力提供可用資源── 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來幫忙他們找到答案。
可以為對方打幾通電話,連結人脈;也可以找相關的書籍給他們閱讀;或是乾脆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平靜地尋找自己的答案。
9. 設身處地、主動幫忙
當我們問:「有沒有我可以幫忙的地方?」有時候有答案,有時候他們也不知道需要什麼樣的幫忙。
然而,人們有時會對自己真正的需要開不了口。設身處地去考量人們可能需要的協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們遭遇過類似的經驗,也無法百分之百了解別人的感受,但是我們可以善用同理心去關懷對方。
切記需先耐心聽完別人的故事,再考慮有沒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結果是否對對方有益?
1. 聆聽
聆聽不是保持沈默,而是仔細聽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真正的涵意。
聆聽也不是指說話或發問;通常我們會急於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詢問對方問題,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
然而所謂的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同時不急著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
我們必須願意把自己的「內在對話」暫拋一邊。
所謂的「內在對話」,是指聆聽的同時在腦海中不自覺進行的對話,包括動腦筋想著該說什麼、如何回應對方的話,或盤算著接下來的話題。
2. 停頓
在對話之間,有時說,有時聽;當聽到自己心裡響起「我不懂……」的聲音時,就是該暫時停頓一下問對方:「我是否錯過了什麼情節?」
我們還必須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覺產生的機械式反應,例如,想快速解決對方的不安,因而沒有正面思考問題,便直接跳到採取行動的階段- 說些或做些我們認為對對方有益的事。
從容不迫地停頓與思考,可讓我們停止下判斷、停止反應,並且產生好奇心。如此,有助於在重要的剎那間,發揮同理心,如果沒有做這樣的停頓,我們可能會在剎那間,說出稍後會反悔的話。停頓就像開車時,變換排擋時所需使用的離合器:先減速到某種程度,扣上齒輪之後,才能進行加速。
安慰的藝術,在於「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以及「不在一時衝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3. 當朋友不當英雄
幫助別人度過艱難歲月,不等同於將他們從痛苦的處境中「拯救」出來。人們有權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後果,和其所帶來的困境。
我們應該認同他們的痛苦,讓他們去感覺痛苦,並且不試著快速驅散痛苦。我們僅試著提供讓他們越過「恐懼之河」的橋樑。
當朋友、家人陷於情緒或身體的痛苦之中時,支援他們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許對方哭泣。面對哭泣的人,人們最自然的反應,即是希望對方停止哭泣,並跟他說:「別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決的!」其實這並不是最適當的反應。當對方啜泣或掉淚時,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無助而感到坐立難安。
然而,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掉淚則是療傷的一種過程。所以,請別急著拿面紙給對方,只要讓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給予安慰
給予安慰並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覺。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心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做自己、並認同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5. 感同身受
當我們忙著試圖幫助他人時,可能會忘記人們會察覺到我們內心的波動──沒有說出來的想法和感覺。儘管人們無法確知我們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覺到我們是否驚慌、對他們下判斷,或是為他們感到難過。面對面安慰別人,和我們內心真正的狀態,有很大的關聯。
因為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對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內心的煎熬。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身與安慰,即是給予對方的一項禮物。
6. 長期守候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迅速整頓那樣的混亂。人們需要時間去調適、檢討、改變和詢問:「假如……,會怎樣?」的問題。
在「療效對話」中,我們學著接受以下事實:我們的家庭成員、同事或鄰居,有時候僅需要我們當他們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覆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論身處任何狀況,對自己不知該說什麼而感到困窘,是無妨的;讓我們想幫助的人知道我們的感覺,也是無妨的。
甚至可以老實地說:「我不知道你的感覺,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但是我真的很關心你。」即使自己對這樣的表達覺得可笑,還是可以讓對方知道,你不急著「現在」和他交談。你或許可以選擇用書寫的方式,來表達感覺和想法。除了言語的表達之外,「療效對話」尚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實用資源
不需幫別人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可以盡力提供可用資源── 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來幫忙他們找到答案。
可以為對方打幾通電話,連結人脈;也可以找相關的書籍給他們閱讀;或是乾脆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平靜地尋找自己的答案。
9. 設身處地、主動幫忙
當我們問:「有沒有我可以幫忙的地方?」有時候有答案,有時候他們也不知道需要什麼樣的幫忙。
然而,人們有時會對自己真正的需要開不了口。設身處地去考量人們可能需要的協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們遭遇過類似的經驗,也無法百分之百了解別人的感受,但是我們可以善用同理心去關懷對方。
切記需先耐心聽完別人的故事,再考慮有沒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結果是否對對方有益?
Tuesday, May 11, 2010
美麗戰神林志玲
用笑容贏得每一場生命戰役
傳說中,雅典娜出生前,宙斯已經預知她聰明絕頂,難以管束,所以一口吞了她。雅典娜卻劈開宙斯的頭,從天神頭上誕生,雅典娜代表智慧與藝術,也是希臘諸神中的戰神。
把美麗的林志玲類比成戰神雅典娜?乍聽怪異,但細細分析林志玲走紅的原因,以及她成為眾人欣羨對象的理由,就不難了解,她擁有的不只是美貌,她不是愛神維納斯,而是充滿智慧與勇氣的雅典娜。
成功不只歸因於美貌
林志玲一出生就呵呵笑,父母說,她是來報恩的女兒,也是最美麗的天使。她的戰鬥力藏在笑容裡,她從不對外發動攻擊,只是堅忍地面對所有惡劣環境。
演藝圈流言暗箭不斷。2002年她接拍唐安麒美容瘦身廣告成名,紅遍兩岸三地,人們看見她的美,忌妒流言四起。說她學歷造假,她笑嘻嘻拿出畢業證書證明;譏笑她只是金馬獎上的花瓶,她優雅地說︰「能當個稱職的花瓶也很好。」能引領名模風潮,絕非易事,林志玲卻打了漂亮優雅的一戰。
林志玲說過自己不是最美麗的女人,如果把她的成功歸因於美貌,也太小看她的努力。
走紅前,她到大陸參加大型典禮,冷天裡被攝影記者擺弄兩個多小時,其他的模特兒早就擺臭臉了,穿著薄紗的林志玲冷得發抖,卻依舊笑容可掬;有回她被安排連走三天的秀,其中一天還得抽空拍廣告,當美人魚游泳一整天,好不容易趕到最後一場秀的現場,她已經體力透支,坐在角落哭泣,大家以為她已經無法上台,但五分鐘後她擦乾眼淚,重新上妝,在舞台上盡心表演,散發無比美麗的光芒。
溫柔的智慧打動人心
她的同事叫她「仙女」,彩妝師暱稱她是最懂人情事故的白雪公主,這些與她朝夕相處的人說︰「她的一切不是裝的,否則早就穿幫了,她真的是仙女。」
林志玲31歲才走紅,做了十年的模特兒,卻老是在二線間徘徊,她很努力,卻沒有遇上好時機。她曾經想放棄,甚至到富邦藝術基金會擔任策展特助,可是在一旁默默觀察她的人,心裡清楚,這麼認真的女孩,一定會有好運降臨。
她曾經在走紅後不解地說︰「上帝突然給了我知名度,我卻只有一個大問號!」但上帝從來都不輕易允諾,她的努力,上帝看在眼裡。
趨勢大師詹偉雄分析林志玲現象,認為她的走紅其來有自,一是高學歷,她擁有「經濟學」與「西洋美術史」雙學位;二是她15歲就遠赴加拿大求學養成的國際觀;三是她熱愛獨自旅行創造出的寬闊視野。
三項分析,都有其道理,但是擁有好條件的藝人與名模很多,能打動人心的卻很少,最難達成的是「個人特質」。她與雅典娜最相似的,不只是美貌、勇氣,而是她們與生俱來的「溫柔的智慧」。
雅典娜是希臘雅典的守護女神。傳說當海神波賽迪(Poseidon)與雅典娜在爭奪誰才是雅典城的守護神時,各自送了雅典城一個禮物,海神用神叉劈出一道清泉,雅典娜則種下一株代表愛與和平的橄欖樹,讓雅典有源源不斷的生命。
林志玲的笑容總是很溫暖,再累,她都不會抱怨,只想把美好與溫柔帶給大家。有時想想,也許我們才是被上帝恩寵的人,祂派林志玲到人間,讓我們在她的笑容裡,得到撫慰。
林志玲 33歲 台灣知名模特兒
1974年 出生
2002年 拍攝唐安麒廣告走紅
2004年 台灣郵政首次以藝人肖像發行郵票
2004年 主持金馬獎頒獎典禮
2005年 主持金鐘獎、金曲獎頒獎典禮
2006年 主持「亞太影展」頒獎典禮
2007年 擔綱演出電影《赤壁》女主角
傳說中,雅典娜出生前,宙斯已經預知她聰明絕頂,難以管束,所以一口吞了她。雅典娜卻劈開宙斯的頭,從天神頭上誕生,雅典娜代表智慧與藝術,也是希臘諸神中的戰神。
把美麗的林志玲類比成戰神雅典娜?乍聽怪異,但細細分析林志玲走紅的原因,以及她成為眾人欣羨對象的理由,就不難了解,她擁有的不只是美貌,她不是愛神維納斯,而是充滿智慧與勇氣的雅典娜。
成功不只歸因於美貌
林志玲一出生就呵呵笑,父母說,她是來報恩的女兒,也是最美麗的天使。她的戰鬥力藏在笑容裡,她從不對外發動攻擊,只是堅忍地面對所有惡劣環境。
演藝圈流言暗箭不斷。2002年她接拍唐安麒美容瘦身廣告成名,紅遍兩岸三地,人們看見她的美,忌妒流言四起。說她學歷造假,她笑嘻嘻拿出畢業證書證明;譏笑她只是金馬獎上的花瓶,她優雅地說︰「能當個稱職的花瓶也很好。」能引領名模風潮,絕非易事,林志玲卻打了漂亮優雅的一戰。
林志玲說過自己不是最美麗的女人,如果把她的成功歸因於美貌,也太小看她的努力。
走紅前,她到大陸參加大型典禮,冷天裡被攝影記者擺弄兩個多小時,其他的模特兒早就擺臭臉了,穿著薄紗的林志玲冷得發抖,卻依舊笑容可掬;有回她被安排連走三天的秀,其中一天還得抽空拍廣告,當美人魚游泳一整天,好不容易趕到最後一場秀的現場,她已經體力透支,坐在角落哭泣,大家以為她已經無法上台,但五分鐘後她擦乾眼淚,重新上妝,在舞台上盡心表演,散發無比美麗的光芒。
溫柔的智慧打動人心
她的同事叫她「仙女」,彩妝師暱稱她是最懂人情事故的白雪公主,這些與她朝夕相處的人說︰「她的一切不是裝的,否則早就穿幫了,她真的是仙女。」
林志玲31歲才走紅,做了十年的模特兒,卻老是在二線間徘徊,她很努力,卻沒有遇上好時機。她曾經想放棄,甚至到富邦藝術基金會擔任策展特助,可是在一旁默默觀察她的人,心裡清楚,這麼認真的女孩,一定會有好運降臨。
她曾經在走紅後不解地說︰「上帝突然給了我知名度,我卻只有一個大問號!」但上帝從來都不輕易允諾,她的努力,上帝看在眼裡。
趨勢大師詹偉雄分析林志玲現象,認為她的走紅其來有自,一是高學歷,她擁有「經濟學」與「西洋美術史」雙學位;二是她15歲就遠赴加拿大求學養成的國際觀;三是她熱愛獨自旅行創造出的寬闊視野。
三項分析,都有其道理,但是擁有好條件的藝人與名模很多,能打動人心的卻很少,最難達成的是「個人特質」。她與雅典娜最相似的,不只是美貌、勇氣,而是她們與生俱來的「溫柔的智慧」。
雅典娜是希臘雅典的守護女神。傳說當海神波賽迪(Poseidon)與雅典娜在爭奪誰才是雅典城的守護神時,各自送了雅典城一個禮物,海神用神叉劈出一道清泉,雅典娜則種下一株代表愛與和平的橄欖樹,讓雅典有源源不斷的生命。
林志玲的笑容總是很溫暖,再累,她都不會抱怨,只想把美好與溫柔帶給大家。有時想想,也許我們才是被上帝恩寵的人,祂派林志玲到人間,讓我們在她的笑容裡,得到撫慰。
林志玲 33歲 台灣知名模特兒
1974年 出生
2002年 拍攝唐安麒廣告走紅
2004年 台灣郵政首次以藝人肖像發行郵票
2004年 主持金馬獎頒獎典禮
2005年 主持金鐘獎、金曲獎頒獎典禮
2006年 主持「亞太影展」頒獎典禮
2007年 擔綱演出電影《赤壁》女主角
她的一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MtyOCoqHTk
英國John Lewis連鎖百貨,
為母親節製作"她的一生"廣告片,
90秒花了3億多台幣,
以高超的動畫和剪輯技巧,
述說女性的堅韌與溫馨。
母親節到了,謹以此片向偉大的女性致敬。
英國John Lewis連鎖百貨,
為母親節製作"她的一生"廣告片,
90秒花了3億多台幣,
以高超的動畫和剪輯技巧,
述說女性的堅韌與溫馨。
母親節到了,謹以此片向偉大的女性致敬。
Sunday, May 09, 2010
Friday, May 07, 2010
Thursday, May 06, 2010
Nationa DO NOT CALL
REMEMBER: Cell Phone numbers Go Public this month.
REMINDER..... All cell phone numbers are being released to telemarketing companies and you will start to receive sales calls.
.... YOU WILL BE CHARGED FOR THESE CALLS
To prevent this, call the following number from your cell phone:
It is the National DO NOT CALL list. It will only take a minute of your time... It blocks your number for five (5) years. You must call from the cell phone number you want to have blocked. You cannot call from a different phone number.
HELP OTHERS BY PASSING THIS ON... It takes about 20 seconds.
REMINDER..... All cell phone numbers are being released to telemarketing companies and you will start to receive sales calls.
.... YOU WILL BE CHARGED FOR THESE CALLS
To prevent this, call the following number from your cell phone:
888-382-1222, or register through online: https://donotcall.gov/default.aspx
It is the National DO NOT CALL list. It will only take a minute of your time... It blocks your number for five (5) years. You must call from the cell phone number you want to have blocked. You cannot call from a different phone number.
HELP OTHERS BY PASSING THIS ON... It takes about 20 seconds.
Wednesday, May 05, 2010
《價值的重量》
以下摘錄自麥巨卡索-羅亦耀老師將在三月份推出的新書「價值的重量」的部份內容
天平的左端,放的是我們自己。
而天平的右端,放的是我們的薪水。
而我們所能呈現出來的結果,應該是:
理想情況(左傾):天平朝向我們真實價值方向傾斜
正常情況:天平是平衡的
差勁情況(右傾):天平朝向薪資方向傾斜
而上述三種情況,在職場上,都會產生以下的後續行為:
理想情況:
•加薪
•升職
•容易成為其它公司挖角對象
•容易換至更棒的工作環境或更高的職位
正常情況:
•保住工作
•依公司計劃昇遷
差勁情況:
•減薪
•資譴
•離職(幹不下去了)
•冗員
不過人們最常犯的錯誤,是誤以為「天平」是從平衡的情況下初始的。這是完全完全錯誤的。
讓我們先看看一開始發生的事情吧!
在天平的一邊,放的是「薪水」。這個金錢數量是怎麼來的呢?說來可悲,但是絕大部份公司,在一開始初設定的薪水數量,都是「猜」來的。
憑著你畢業的學校、科系、成績去猜的。
憑著你過去的經驗,在其它職場累積的頭銜去猜的。
憑著你在短短累積不到七個小時的面試印象中去猜的。
憑著過去同樣職位,其它人的表現去猜的。
這中間,有多少不確定的因素,也有多少是不負責任的揣測。
因此,在價值天平的右端,初始設定是非常冒險的,而且有失公平;就像我們要測量一個重物的重量時,先是在右端隨意放上一些砝碼,再根據天平的傾斜程度來增加或減少砝碼。
這是不得不的起始設定。
因此,大多數的公司為了讓「增加砝碼」或「減少砝碼」的次數不要太多,也為了讓初始設定不要太離譜,於是,就可能會制定了一套標準,叫做「起薪制度」,明文規定了什麼樣的職位,應該符合什麼學歷或年資經驗,應該給付的薪水範圍是多少。這是初始設定。
但是容我們再強調一次:天平的初始值都是猜出來的,天平並不是從平衡狀態下開始的。只是,我們在剛開始時,沒有人知道這個天平在初始時,到值是向哪裡傾斜,是右邊的自己?是左邊的薪水?還是平衡。沒有人知道。
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天平終將會呈現出來它的傾斜狀況,於是,我們終於可以知道,到底一個人的價值天平所呈現出來的狀況究竟為何了。
天平的左端,放的是我們自己。
而天平的右端,放的是我們的薪水。
而我們所能呈現出來的結果,應該是:
理想情況(左傾):天平朝向我們真實價值方向傾斜
正常情況:天平是平衡的
差勁情況(右傾):天平朝向薪資方向傾斜
而上述三種情況,在職場上,都會產生以下的後續行為:
理想情況:
•加薪
•升職
•容易成為其它公司挖角對象
•容易換至更棒的工作環境或更高的職位
正常情況:
•保住工作
•依公司計劃昇遷
差勁情況:
•減薪
•資譴
•離職(幹不下去了)
•冗員
不過人們最常犯的錯誤,是誤以為「天平」是從平衡的情況下初始的。這是完全完全錯誤的。
讓我們先看看一開始發生的事情吧!
在天平的一邊,放的是「薪水」。這個金錢數量是怎麼來的呢?說來可悲,但是絕大部份公司,在一開始初設定的薪水數量,都是「猜」來的。
憑著你畢業的學校、科系、成績去猜的。
憑著你過去的經驗,在其它職場累積的頭銜去猜的。
憑著你在短短累積不到七個小時的面試印象中去猜的。
憑著過去同樣職位,其它人的表現去猜的。
這中間,有多少不確定的因素,也有多少是不負責任的揣測。
因此,在價值天平的右端,初始設定是非常冒險的,而且有失公平;就像我們要測量一個重物的重量時,先是在右端隨意放上一些砝碼,再根據天平的傾斜程度來增加或減少砝碼。
這是不得不的起始設定。
因此,大多數的公司為了讓「增加砝碼」或「減少砝碼」的次數不要太多,也為了讓初始設定不要太離譜,於是,就可能會制定了一套標準,叫做「起薪制度」,明文規定了什麼樣的職位,應該符合什麼學歷或年資經驗,應該給付的薪水範圍是多少。這是初始設定。
但是容我們再強調一次:天平的初始值都是猜出來的,天平並不是從平衡狀態下開始的。只是,我們在剛開始時,沒有人知道這個天平在初始時,到值是向哪裡傾斜,是右邊的自己?是左邊的薪水?還是平衡。沒有人知道。
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天平終將會呈現出來它的傾斜狀況,於是,我們終於可以知道,到底一個人的價值天平所呈現出來的狀況究竟為何了。
Tuesday, May 04, 2010
幸福就在你手中的每一天
二十年後你會比現在更幸福嗎?
如果你當下感到幸福,20年後也應該會幸福
記得小時候,我很憧憬長大。因為我覺得等長大了,父母就再也管不著我了。可以想喝汽水就喝汽水,中午想不睡覺就不睡覺,那一定很幸福。
等我真的長大,父母也的確管不著了,可是當初認為的幸福並沒有到來。因為,雖然沒有人再管我喝汽水,但我發現當初那個理想太微不足道。而且,在得到這個微不足道 的自由的同時,又有了新的更大的不自由。比如說:八點上班,哪怕遲到5分鐘,老闆也要給臉色看。而且那個臉色,比小時候父母的難看得多。
於是,我反而開始懷念小時候那無憂無慮的生活,覺得那似乎才是幸福。同時,又開始了新的憧憬:什麼時候才能實行彈性的工時,那一定是很幸福的,可以想睡到幾點就 睡到幾點,再不用被鬧鈴驚醒好夢,再不用連臉都不洗、牙沒刷,就往辦公室狂奔。
若干年後,終於實! 現! 了彈性的工時。不僅如此,隨著自己混成資深人員,可以想幾點上班就幾點上班,哪怕在家辦公也沒人說你。可是我發現,當初期望的幸福又跑得無影無蹤。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沒有鬧鈴,早上也沒了睡懶覺的福氣。甚至天不亮就醒來,無所事事的瞪眼到天明。雖然沒人再要求你,可是按時起床、工作卻成了習慣,彈性工時與幸福哪有什麼關係!
回憶幾十年的工作經歷,我還發現,每換到另一個單位時,都會有一個感覺令人討厭的主管,往往都會找我的麻煩。於是,每每總是希望這個主管調走,並固執地認為:只要這個人調走,工作就會很開心。有幾次,他不走我走,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可是,每一次都會發現,無論到哪裡,各形各色的和我作對的主管都如影隨形。於是又開始憧憬:哪天媳婦熬成了婆,到我能說了算,不用再受主管的氣,那一定很幸福。
若干年後,終於熬出了頭:自己當上高級主管,可以頤指氣使,讓別人看我的臉色了。可是我發現,當初渴望的幸福還是沒有來。因為雖然沒有人再對你說三道四,但是,怎麼什麼責任都要我負,大事小情都要我拍板,心怎麼這麼累呢?而且,周邊的人怎麼都變得如此虛偽,自己放個屁,別人都會說香。
於是,天天開會、應酬、聽彙報、佈置工作,忙得像個陀螺一樣的我,又開始新的憧憬:哪天能夠活得悠哉遊哉,不用再管那麼多事,想釣魚就釣魚,想打牌就打牌,不用再看那麼多虛偽的面孔、聽那些肉麻的假話、看那些枯燥的檔案,那才是幸福。
光陰似箭,轉眼退休了,真的再沒有人要我負任何責任,當初煩人的電話也不再打來,門庭也真的冷落到鞍馬稀,所有時間都屬於了自己,我卻發現,當初渴望的幸福哪裡是什麼幸福,簡直就是人走茶涼的冷落和無盡的孤獨。
於是,一個人坐在殘陽下,開始思考人生:我這一生,從小到大,從大到老,都覺得如果怎樣,明天就會得到幸福,可為為何在一個個願望實現後,幸福依舊沒有來?這時候,才算真正明白了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其實盡在當下。
如果你覺得現在不幸福,總覺得改變了才是幸福,或者過去了的才是幸福,那麼恐怕一輩子都難有真正的幸福感!
不是嗎?未來的還沒有來,過去的已經過去。如果每一個當下我們不抓住,不去認真對待,總想著看不見的明天或已經遠去的昨天,我們就會永遠生活在緊張和失落中。隨著生命一點點溜走,到頭來留下的只能是三個字:“空悲切”。
所以,如果想知道20年後會不會幸福,就個人心態而言,看看現在的狀態就可以知道:如果你當下感到幸福,20年後也應該會幸福;如果你有太多的東西寄于明天,20年後,這些願望無論是否實現,你都可能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
道理很簡單,欲望從來不是幸福的源,而是一切痛苦的根。一個欲望滿足了,馬上會產生新的,就像我,滿足了可以隨便喝汽水的慾望,又會產生睡懶覺慾望,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所以,牢記上述教訓吧,幸福就在你手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而絕不在過去或者未來。
如果你當下感到幸福,20年後也應該會幸福
記得小時候,我很憧憬長大。因為我覺得等長大了,父母就再也管不著我了。可以想喝汽水就喝汽水,中午想不睡覺就不睡覺,那一定很幸福。
等我真的長大,父母也的確管不著了,可是當初認為的幸福並沒有到來。因為,雖然沒有人再管我喝汽水,但我發現當初那個理想太微不足道。而且,在得到這個微不足道 的自由的同時,又有了新的更大的不自由。比如說:八點上班,哪怕遲到5分鐘,老闆也要給臉色看。而且那個臉色,比小時候父母的難看得多。
於是,我反而開始懷念小時候那無憂無慮的生活,覺得那似乎才是幸福。同時,又開始了新的憧憬:什麼時候才能實行彈性的工時,那一定是很幸福的,可以想睡到幾點就 睡到幾點,再不用被鬧鈴驚醒好夢,再不用連臉都不洗、牙沒刷,就往辦公室狂奔。
若干年後,終於實! 現! 了彈性的工時。不僅如此,隨著自己混成資深人員,可以想幾點上班就幾點上班,哪怕在家辦公也沒人說你。可是我發現,當初期望的幸福又跑得無影無蹤。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沒有鬧鈴,早上也沒了睡懶覺的福氣。甚至天不亮就醒來,無所事事的瞪眼到天明。雖然沒人再要求你,可是按時起床、工作卻成了習慣,彈性工時與幸福哪有什麼關係!
回憶幾十年的工作經歷,我還發現,每換到另一個單位時,都會有一個感覺令人討厭的主管,往往都會找我的麻煩。於是,每每總是希望這個主管調走,並固執地認為:只要這個人調走,工作就會很開心。有幾次,他不走我走,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可是,每一次都會發現,無論到哪裡,各形各色的和我作對的主管都如影隨形。於是又開始憧憬:哪天媳婦熬成了婆,到我能說了算,不用再受主管的氣,那一定很幸福。
若干年後,終於熬出了頭:自己當上高級主管,可以頤指氣使,讓別人看我的臉色了。可是我發現,當初渴望的幸福還是沒有來。因為雖然沒有人再對你說三道四,但是,怎麼什麼責任都要我負,大事小情都要我拍板,心怎麼這麼累呢?而且,周邊的人怎麼都變得如此虛偽,自己放個屁,別人都會說香。
於是,天天開會、應酬、聽彙報、佈置工作,忙得像個陀螺一樣的我,又開始新的憧憬:哪天能夠活得悠哉遊哉,不用再管那麼多事,想釣魚就釣魚,想打牌就打牌,不用再看那麼多虛偽的面孔、聽那些肉麻的假話、看那些枯燥的檔案,那才是幸福。
光陰似箭,轉眼退休了,真的再沒有人要我負任何責任,當初煩人的電話也不再打來,門庭也真的冷落到鞍馬稀,所有時間都屬於了自己,我卻發現,當初渴望的幸福哪裡是什麼幸福,簡直就是人走茶涼的冷落和無盡的孤獨。
於是,一個人坐在殘陽下,開始思考人生:我這一生,從小到大,從大到老,都覺得如果怎樣,明天就會得到幸福,可為為何在一個個願望實現後,幸福依舊沒有來?這時候,才算真正明白了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其實盡在當下。
如果你覺得現在不幸福,總覺得改變了才是幸福,或者過去了的才是幸福,那麼恐怕一輩子都難有真正的幸福感!
不是嗎?未來的還沒有來,過去的已經過去。如果每一個當下我們不抓住,不去認真對待,總想著看不見的明天或已經遠去的昨天,我們就會永遠生活在緊張和失落中。隨著生命一點點溜走,到頭來留下的只能是三個字:“空悲切”。
所以,如果想知道20年後會不會幸福,就個人心態而言,看看現在的狀態就可以知道:如果你當下感到幸福,20年後也應該會幸福;如果你有太多的東西寄于明天,20年後,這些願望無論是否實現,你都可能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
道理很簡單,欲望從來不是幸福的源,而是一切痛苦的根。一個欲望滿足了,馬上會產生新的,就像我,滿足了可以隨便喝汽水的慾望,又會產生睡懶覺慾望,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所以,牢記上述教訓吧,幸福就在你手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而絕不在過去或者未來。
Monday, May 03, 2010
紀錄片《±2℃》社會覺醒
台灣最近有兩部超級賣座影片《阿凡達》和《艋舺》,但以觀賞人數計算的話,這兩部片都比不上從2月底就開始全台巡迴放映的65分鐘紀錄片《±2℃》。
這部片的催生者、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估計,從2月22日首映算起十天之內,透過電視看過的人已有200萬,透過網路觀看的也有100萬到200萬。3月後,這部片又繼續在各縣市巡迴播出,觀看人數是《阿凡達》與《艋舺》的二倍以上。
3月5日、一個星期五的夜晚,《±2℃》來到宜蘭金車酒廠放映,民眾扶老攜幼來觀賞,座椅後面、旁邊都站滿了人,從8歲到88歲的民眾都有。57歲的黃金明,帶著父母一同前來,「看完片子實在很震撼,因為它很系統性地呈現許多暖化的災難現場和問題。」觀眾之一的李靜芝甚至特地從桃園趕到宜蘭,看完後她肯定製作小組的盡心盡力。宜蘭之後,這支片子在3月、4月間還要到屏東、高雄等地播放。
《±2℃》掀起的台版全球暖化風暴,是屬於影劇加紀錄片的「異常氣旋」,連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都明顯感受到。有一天他在辦公室,接聽了一位三重婦女來電,詳細說明住家位於三重的哪個位置,然後問了鄭明典一個問題:「海水會上升,請問我家在這個地方,需不需要搬家?」鄭明典只好安慰她,「若是會淹水,應該也是300年後吧。」
這部片子也引起國內環境專家的各種評論。「這部片拍得好不好,應該分成三個層次,戲劇性、新聞性、還是科學性?」一位環境研究前輩就評論,《±2℃》的新聞性與戲劇性當然是一流的,但是關於海水上升與氣候變遷的科學性知識是不足的,甚至有些可能有爭議,例如說海水會上升六公尺,其實聯合國IPCC專家評估約一公尺左右;說台灣會是全球第一批環境難民,也可能是危言聳聽了些!
不過,不管議論聲浪有多大,這部定位讓家庭主婦、中學生都應該看得懂的紀錄片,已經達到了絕佳的宣傳效果。會有這種效果,除了是全球關切的話題外,所有參與其中的人,無一不是社會意見領袖與精英,也讓這部片子一出場就引起關注。
錄片同時號召每人寫一封信給馬英九總統,據總統府統計,十天之內湧進數十萬封。問陳文茜這樣大張旗鼓、勞師動眾推出紀錄片的目的是什麼?她以一貫柔軟細緻的聲音,堅定地表示:希望政府大力推動綠色政策,希望喚起大眾以選票表達重視環保的公民意識。
陳文茜設定《±2℃》放映與發酵影響力的時間表是這麼定的:2月底推出,3、4月在宜蘭、屏東、高雄縣市、嘉義、苗栗等地播出。之後要趕在中央政府總預算在5至7月間編列、送立法院之前,產生綠色政策上的實際影響力。更要趕在今年颱風季前有所動作。
「這是我第一次拍紀錄片,如果不能在下一個颱風來之前,讓大家有足夠的準備,我會很自責,」陳文茜表示,這部片是被去年釀成八八水災的莫拉克颱風所觸發拍攝的,因此必須搶時間在今年颱風季前創造絕對影響力。因為要及時創造影響力,從一開始陳文茜就不是採慢工出細活的方式,「我告訴製作小組,別管好壞、創意、結構,我們不是在做一個得獎影片。」
這部片的催生者、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估計,從2月22日首映算起十天之內,透過電視看過的人已有200萬,透過網路觀看的也有100萬到200萬。3月後,這部片又繼續在各縣市巡迴播出,觀看人數是《阿凡達》與《艋舺》的二倍以上。
3月5日、一個星期五的夜晚,《±2℃》來到宜蘭金車酒廠放映,民眾扶老攜幼來觀賞,座椅後面、旁邊都站滿了人,從8歲到88歲的民眾都有。57歲的黃金明,帶著父母一同前來,「看完片子實在很震撼,因為它很系統性地呈現許多暖化的災難現場和問題。」觀眾之一的李靜芝甚至特地從桃園趕到宜蘭,看完後她肯定製作小組的盡心盡力。宜蘭之後,這支片子在3月、4月間還要到屏東、高雄等地播放。
《±2℃》掀起的台版全球暖化風暴,是屬於影劇加紀錄片的「異常氣旋」,連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都明顯感受到。有一天他在辦公室,接聽了一位三重婦女來電,詳細說明住家位於三重的哪個位置,然後問了鄭明典一個問題:「海水會上升,請問我家在這個地方,需不需要搬家?」鄭明典只好安慰她,「若是會淹水,應該也是300年後吧。」
這部片子也引起國內環境專家的各種評論。「這部片拍得好不好,應該分成三個層次,戲劇性、新聞性、還是科學性?」一位環境研究前輩就評論,《±2℃》的新聞性與戲劇性當然是一流的,但是關於海水上升與氣候變遷的科學性知識是不足的,甚至有些可能有爭議,例如說海水會上升六公尺,其實聯合國IPCC專家評估約一公尺左右;說台灣會是全球第一批環境難民,也可能是危言聳聽了些!
不過,不管議論聲浪有多大,這部定位讓家庭主婦、中學生都應該看得懂的紀錄片,已經達到了絕佳的宣傳效果。會有這種效果,除了是全球關切的話題外,所有參與其中的人,無一不是社會意見領袖與精英,也讓這部片子一出場就引起關注。
文茜號召,動員重量級人物
《±2℃》由陳文茜發起,知名廣告人孫大偉擔任製片,陳文茜掛名撰稿人,幾米繪畫,蔣勳負責口白。演藝圈加名主持人也強力動員,張小燕、周杰倫、五月天、王力宏、陶晶瑩、蔡康永、陳鳳馨等十多位都參與錄製廣播公益廣告。
首映當天,從大官到大企業家也都出席。行政院長吳敦義等五院院長、林百里、施崇棠、郭台銘、張明正、蔡明介、鄭崇華、嚴凱泰等多位大企業家,也史無前例的同時出現。
陳文茜設定《±2℃》放映與發酵影響力的時間表是這麼定的:2月底推出,3、4月在宜蘭、屏東、高雄縣市、嘉義、苗栗等地播出。之後要趕在中央政府總預算在5至7月間編列、送立法院之前,產生綠色政策上的實際影響力。更要趕在今年颱風季前有所動作。
「這是我第一次拍紀錄片,如果不能在下一個颱風來之前,讓大家有足夠的準備,我會很自責,」陳文茜表示,這部片是被去年釀成八八水災的莫拉克颱風所觸發拍攝的,因此必須搶時間在今年颱風季前創造絕對影響力。因為要及時創造影響力,從一開始陳文茜就不是採慢工出細活的方式,「我告訴製作小組,別管好壞、創意、結構,我們不是在做一個得獎影片。」
Subscribe to:
Posts (Atom)